【學生甲】
老師,小兒感冒一病臨床上最為常見,多因外感時邪所致,您在方中用人參,是否有留戀邪氣之虞?
望指教。
[老師]本例病兒所用處方是《小兒藥證直訣》之敗毒散化裁而來。
錢氏立敗毒散本意即為小兒所設,因小兒元氣未充,故用小量人參培補元氣以祛其邪氣。
錢氏用敗毒散主治「傷風,瘟疫,風濕,頭目昏暗,四肢作痛,憎寒壯熱,項強睛痛,或惡寒咳嗽,鼻塞聲重」等症。
敗毒散由柴胡、前胡、川芎、枳殼、羌活、獨活、茯苓、桔梗、人參、甘草、薄荷、生薑所組成。
方中羌活、獨活字溫發散,通治一身上下之風寒濕邪,共為君藥;
川芎活血祛風,柴胡辛散解肌,共為臣藥;
枳殼、桔梗—升—降,寬胸利氣;
前胡、茯苓宣肺化痰;
生薑、薄荷發散表邪;
人參扶正祛邪,共為佐藥;
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為使藥。
敗毒散中人參一味非為補虛之用,乃為祛邪外出而設,蓋正氣虛有外邪客之,單用表藥汗之,藥雖外行而中氣不足,輕則汗出不暢,邪自不去,重則邪反隨元氣之虛而入裏,故於解表藥中加人參補氣,正氣旺則鼓邪外出。
可認為方中人參作用有四,一為補正氣,以祛邪外出;
二為資汗源,不致汗之無汗;
三為散中有補,不致耗散真元;
四為調補正氣,防邪復入為患。
喻昌對於敗毒散中用人參的意義闡述得非常明確,喻氏認為「蓋人受外感之邪,必先汗以驅之。
惟元氣旺者,外邪始乘藥勢而出。
若元氣素弱之人,藥雖外行,氣從中餒,輕者半出不出,留連為困,重者隨元氣縮入,發熱無休。
……所以虛弱之體,必用人參三、五、七分,入表藥中少助元氣,以為驅邪之主,使邪氣得藥,一湧而出,全非補養虛弱之意也」。
因此,敗毒散立方之妙,全在人參一味,力致開闔,補中兼發,邪氣不致於留戀,發中帶補,真元不致耗散,言敗毒散而棄人參,非其用也。
本例病兒有反復感冒史,又平日汗多,提示為素體正氣虛弱,外感風寒之邪,若只解其表不顧其虛,則不僅不能祛邪外出,反而有傷正或戀邪之弊。
所以採用了益氣解表,宣肺散寒之法,方用敗毒散化裁。
方中用羌活、荊芥、川芎、柴胡宣散表邪,以解發熱,頭項強痛,鼻塞流涕,噴嚏時作,肢體酸痛之症;
桔梗、枳殼宣肺利氣,前胡、茯苓化痰止咳,以解咳嗽有痰之症;
薄荷、雙花、連翹清熱解毒利咽,以解舌尖稍紅,咽紅等寒邪化熱之症,人參扶正祛邪,甘草調和諸藥。
其中人參、茯苓、甘草配伍尚可健脾益胃,以調胃納差,大便稀軟之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