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體質辨證法 】
人之體質,稟於先天,成於後天。
而人稟五行,各有偏重。
早在《內經》.上就記載著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以及木形之人、火形之人、土形之人、金形之人、水形之人的心理、生理、病理特徵與治療宜忌等內容。
《傷寒論》上提到的「酒客」、「淋家」、「瘡家」、「衄家」、「亡血家」等,亦屬於體質辨證的範疇。
歷代醫家大多重視體質辨證,如近代名醫張錫純關於體質辨證的論說更為確切具體,且經得起臨床驗證。
他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寫道,「外感之著人,恒視人體之稟賦為轉移,有如時氣之流行,受病者或同室同時,而其病之偏涼偏熱,或迥有不同。
蓋人臟腑素有積熱者,外感觸動之則其熱益甚;
其素有積寒者,外感觸動之則其寒益甚也」。
而麻黃附子細辛湯證的體質病理便是素體陽虛。
故筆者治療風寒外感,常存一「素體陽虛」之念於胸中,使麻黃附子細辛湯大有用武之地。
如1991年冬治一男患,47歲。
其人反復感冒1個月餘,曾用過人參敗毒散、小柴胡湯、桂枝湯合玉屏風散等,均無顯效。
刻診:眠食尚可,能堅持工作。
惟下午及晚上背心發冷,頭面畏風,流清涕,舌淡紅苔薄白,脈稍弱。
似無明顯陽虛之象,緣何以上方藥無顯效呢?
細詢之,方知其人經常腰痛綿綿,脾胃素畏寒涼,夏季也不敢吃生冷之物,屬於陽虛體質無疑。
乃投以麻黃附子細辛湯:生麻黃15g,熟附片30g(先煎半小時),北細辛15g。
僅服1劑,諸恙霍然。
回憶30年前,筆者在成都讀書時,我校劉教授頗善醫道,惟自身常年失眠一證,遍用諸方,療效平平,深以為苦。
因聞城裏一老中醫一年四季治病,無論男女老幼,亦無論所患何病,開手便是麻黃附子細辛湯,竟爾門庭若市,門診人次逾百,且經年不衰,於是「火神菩薩」聲名鵲起,便往一試之。
既至,老醫令其伸舌,隨口吟曰「麻黃附子細辛湯」。
助手立即抄方與之。
劉教授悻悻然,又轉思不姑妄從之,遂抓藥2劑。
不意服完l劑,當夜竟然安睡!
筆者因訝其異,曾訪問過一些病者。
據說此老中醫經年累月如此開方,債事者偶爾有之,但有效率仍然很高。
至於其觀舌之「訣竅」則是:凡舌質不現明顯熱象者,便一律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
此與明代張介賓治病,凡無熱象者便賞用溫補藥物,豈非如出一轍?
筆者附記及此,絕非欣賞這種置四診八綱的簡單化、公式化的所謂「絕招」,只不過是說明麻黃附子細辛湯適應範圍廣,運用機會多而已。
若能講究臨證思維方法,其效必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