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乙】
久瀉病證,每多纏綿反復而不易治癒,請老師談談其辨證要點。
[老師]辨治久瀉,最要緊的有兩點: 第一,要審察虛實。
一般而言,虛證中常見的有脾虛證、腎虛證及肝鬱脾虛證。
脾虛證表現大便溏瀉,遷延反復,所下食物不化,伴食少體倦,食後脘腹滿悶不舒,稍食油膩或稍事勞累則泄瀉加重,面黃,舌淡,脈細。
治當健脾益氣,可用參苓白朮散之類(處方略)。
腎虛證表現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而泄瀉多在黎明前後,舌淡苔白,脈沉細,治宜溫腎固澀,用四神丸之類(處方略)。
肝鬱脾虛證表現泄瀉而脘脅或脅腹部脹痛,曖氣矢氣,其泄每隨情志鬱怒而加重,苔薄,脈弦。
治宜抑肝扶脾,用痛瀉要方之類(處方略)。
久瀉中的實證,常見的有濕邪停滯證和宿積不化證。
濕邪停滯證又有濕熱、寒濕之分:濕熱證表現泄下物稠黏如醬、或挾黏液,腹中痞滿,小便黃,舌苔黃膩,治以王氏連朴飲之類(處方略)。
寒濕證表現泄下物清稀,腹部冷痛,小便清,舌苔白滑厚膩,治以胃苓湯之類。
宿積不化證具有泄瀉反復遷延,每與飲食相關,腹中脹痛不休,瀉下物多腐臭之氣,舌苔垢膩,脈滑有力等特點,治宜消積導滯,可用枳實導滯湯合保和丸之類(處方略)。
第二,要注意兼挾證。
臨床所見,凡久瀉不愈者,多為兼挾證。
如脾虛挾濕證,脾虛挾滯證,脾虛氣陷證,脾腎兩虛證,濕熱兼積滯證等,而此類證侯較之單純的虛證、實證則尤為多見。
脾虛挾濕證:表現大便溏瀉,反復不愈,腹脹,食不化,四肢倦怠,舌苔白膩等特點,治宜健脾祛濕,可用四君子湯合平胃散加淮山藥、苡米之類(處方略)。
脾虛挾滯證:表現便瀉時發時止,極易為飲食不節所觸發,脘腹脹悶不舒,四肢倦怠,食欲不佳,泄瀉時挾有不消化食物,常覺曖腐吞酸以及舌苔膩等特點,治宜健脾化積,可用嶽美中加減資生丸之類(黨參、白朮、茯苓、山藥、苡米、蓮子、芡實、陳皮、甘草、炒麥芽、神麯、山楂、白蔻、藿香、砂仁、桔梗、扁豆、黃連)。
脾虛氣陷證:表現大便溏瀉,遇勞則甚,食欲不振,一身酸困乏力,甚則肛門墜脹,舌淡,脈虛緩等特點,治宜升陽健脾,可用升陽益胃湯加減(黨參、黃耆、白朮、陳皮、法夏、茯苓、甘草、黃連、澤瀉、防風、葛根、柴胡、薄荷)。
脾腎兩虛證:久瀉不止,反復發作,常見完穀不化,每於五更時臍腹作痛,腸鳴泄瀉,伴食少體倦,腹中冷痛,腰膝酸軟,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沉細等特點,治宜溫補脾腎,可用理中湯合四神丸之類(處方略)。
濕熱兼積滯證:表現泄瀉兼腹痛腹脹,腹部按之不舒,瀉而不爽,並挾黏液,舌苔黃厚膩,脈滑等特點,治宜清濕熱、導積滯,可用木香導滯丸之類(本病例即屬此類)。
總之,治療久瀉,必須注意其兼證特點,辨別虛實,分清主次。
《謙齋醫學講稿》中說過一段話,「腹瀉的原因不一,從本質分析不外二類:虛證屬於內傷,淺者在脾,深者及腎;
實證屬於病邪,以濕為主,結合寒邪和熱邪以及食滯等。
根據病因病機,分別使用化濕、分利、疏散、泄熱、消導、調氣等多係瀉法;
健脾、溫腎、益氣、升提、固澀等多係補法。
瀉法中可以兼用補法,補法中也能兼用瀉法,同時與其他治法互相結合,均須分清主次」。
此話很有道理。
此外,久瀉之病,還須注意飲食宜忌。
若飲食不節,生冷無忌,即使方藥對證,亦難奏良效。
《難經》所謂「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這一原則,對於久瀉尤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