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我本善良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春秋左傳正義】

[複製鏈接]
381#
 樓主| 發表於 2013-5-26 22:32:45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三十


【經】八年,春,王正月,公如晉。

 

夏,葬鄭僖公。

 

(無傳。)

 

鄭人侵蔡,獲蔡公子燮。

 

(鄭子國稱人,刺其無故侵蔡,以生國患。

 

燮,蔡莊公子。

 

○燮,息協反。)

 

疏注「鄭子」至「公子」。

 

○正義曰:此決舍之人。

 

陳、鄭有宿怨,此時與蔡無怨,晉複無命使侵。

 

無故興師以生國患,以其動而無謀,故貶之。

 

《釋例》曰:「陳、蔡、楚之與國。

 

鄭欲求親於晉,故伐而入之。

 

晉士莊伯詰其侵小,且問陳之罪,子產答以東門之役,故免於譏。

 

及其侵蔡,既無晉令,又無直辭,君死主少,興師以求媚於晉,不能以德懷親,以直報怨,故二大夫異於子產也。

 

陳之見伐,本以助晉,晉不逆勞而以法詰之,得盟主遠理。

 

故仲尼曰:『晉為伯,鄭入陳,非文辭不為功。』

 

善之也。」

 

季孫宿會晉侯、鄭伯、齊人、宋人、衛人、邾人於邢丘。

 

(時公在晉。

 

晉悼難勞諸侯,唯使大夫聽命,故季孫在會而公先歸。

 

○邢,徐音刑。

 

難,乃旦反。)

 

疏注「時公」至「先歸」。

 

○正義曰:公以正月如晉,此會之下,始云「公至」,則晉侯適會,公乃歸魯。

 

季孫蓋從公朝晉,即從晉赴會,故季孫在會而公先歸。

 

公至自晉。

 

(無傳。)

 

莒人伐我東鄙。

 

秋,九月,大雩。

 

冬,楚公子貞帥師伐鄭。

 

晉侯使士匄來聘。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82#
 樓主| 發表於 2013-5-26 22:33:38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三十


【傳】八年,春,公如晉朝,且聽朝聘之數。

 

(晉悼複脩霸業,故朝而稟其多少。

 

○複,扶又反。

 

「霸」本亦作「伯」,音霸,又如字。)

 

疏注「晉悼」至「多少」。

 

○正義曰:昭三年,鄭子大叔云:「文、襄之霸也,合諸侯,三歲而聘,五歲而朝。」

 

自襄以後,晉德少衰,諸侯朝聘,無複定準。

 

今晉悼複脩霸業,更合諸侯,故公朝晉而稟其多少。

 

如公朝者,蓋亦非一,晉侯謙,不敢在國約束,故出外合之。

 

又難煩諸侯,使大夫聽命,政為邢丘之會,以命朝聘之數。

 

數之多少,傳亦無文。

 

據子太叔之言,不說悼公之法,而遠陳文、襄之令,則悼公此命,還同文、襄耳,非複別製法也。

 

鄭玄公子以僖公之死也,謀子駟。

 

子駟先之。

 

夏,四月,庚辰,辟殺子狐、子熙、子侯、子丁。

 

(辟,罪也,加罪以戮之。

 

○先,悉薦反,又如字。

 

辟,婢亦反,注同。

 

熙,許其反,徐音怡。)

 

疏注「辟罪」至「戮之」。

 

○正義曰:「辟,罪」,《釋詁》文也。

 

不直言殺而云「辟殺」,明是加誣以罪而殺之。

 

子駟知其謀己,不以罪殺,恐動眾心,故加誣以罪。

 

言其罪自當死,非為己討,所以自解說也。

 

孫擊、孫惡出奔衛。

 

(二孫,子孤之子。)

 

疏注「二孫,子狐之子」。

 

○正義曰:賈逵云:「然未必有文可據,相傳為此說也。」

 

庚寅,鄭子國、子耳侵蔡,獲蔡司馬公子燮。

 

(鄭侵蔡,欲以求媚於晉。

 

子耳,子良之子。

 

不言敗,唯以獲告。)

 

疏注「鄭侵」至「獲告」。

 

○正義曰:於時鄭無蔡怨,又無晉令。

 

鄭自發心侵蔡,知欲求媚於晉也。

 

獲其將必與之戰,戰敗乃獲之。

 

「不言敗」者,唯以獲告,不告敗也。

 

鄭人皆喜,唯子產不順,(子產,子國子,不順眾而喜。)

 

曰:「小國無文德而有武功,禍莫大焉。

 

楚人來討,能勿從乎?

 

從之,晉師必至。

 

晉、楚伐鄭,自今鄭國,不四五年,弗得寧矣。」

 

子國怒之,曰:「爾何知!

 

國有大命,而有正卿。

 

童子言焉,將為戮矣。」

 

(大命,起師行軍之命。)

 

五月,甲辰,會於邢丘,以命朝聘之數,使諸侯之大夫聽命。

 

季孫宿、齊高厚、宋向戌、衛甯殖、邾大夫會之。

 

(晉難重煩諸侯,故使大夫聽命。)

 

鄭伯獻捷於會,故親聽命。

 

(獻蔡捷也。)

 

大夫不書,尊晉侯也。

 

(晉悼複文、襄之業,製朝聘之節,儉而有禮,德義可尊,故退諸侯大夫以崇之。)

 

疏注「晉悼」至「崇之」。

 

○正義曰:禮,卿不會公侯,會則貶之稱人,自是常例。

 

而云「尊晉侯」者,此有鄭伯在會,自與晉侯相敵。

 

諸卿不敵晉侯,無罪不合貶也。

 

但欲尊晉侯,無辭以見之,故貶大夫以尊之。

 

大夫非有罪也。

 

文二年,晉、宋、陳、鄭四國之卿伐秦,皆貶稱人。

 

尊秦謂之「崇德」,其意與此同也。

 

諸侯之卿皆貶,而獨不貶季孫宿者,文元年,公孫敖會晉侯於戚,注云:「禮,卿不會公侯。

 

而《春秋》魯大夫皆不貶者,體例已舉,故據用魯史成文。」

 

是其義也。

 

言「儉而有禮,德義可尊」者,難煩諸侯,使大夫聽命,亦是有禮之事也。

 

莒人伐我東鄙,以疆鄫田。

 

(莒既滅鄫,魯侵其西界,故伐魯東鄙,以正其封疆。

 

○疆,居良反,注同。)

 

秋,九月,大雩,旱也。

 

冬,楚子囊伐鄭,討其侵蔡也。

 

子駟、子國、子耳欲從楚,子孔、子蟜、子展欲待晉。

 

(待晉來救。

 

子孔,穆公子。

 

子蟜,子遊子。

 

子展,子罕子。

 

○蟜,居表反。)

 

子駟曰:「《周詩》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壽幾何?

 

(逸《詩》也。

 

言人壽促而河清遲,喻晉之不可待。

 

○壽音授,或如字,注同。

 

幾,居豈反。)

 

兆云詢多,職競作羅。』

 

(兆,卜。

 

詢,謀也。

 

職,主也。

 

言既卜且謀多,則競作羅網之難,無成功。

 

○難,乃旦反。)

 

疏「兆云詢多」。

 

○正義曰:杜云「兆,卜。

 

詢,謀也」,既卜,且謀多。

 

如杜此言,則「云」是語辭。

 

謀之多族,民之多違,(族,家也。)

 

事滋無成。

 

(滋,益也。)

 

民急矣,姑從楚以紓吾民。

 

晉師至,吾又從之。

 

敬共幣帛,以待來者,小國之道也。

 

犧牲玉帛,待於二竟,(二竟,晉、楚界上。

 

○紓音舒。

 

共音恭。

 

竟音境,注同。)

 

以待彊者而庇民焉。

 

寇不為害,民不罷病,不亦可乎?」

 

子展曰:「小所以事大,信也。

 

小國無信,兵亂日至,亡無日矣。

 

五會之信,(謂三年會雞澤,五年會戚,又會城棣,七年會為阝,八年會邢丘。

 

○庇,必利反,又音秘,下同。

 

罷音皮。)

 

疏注「謂三」至「邢丘」。

 

○正義曰:鄬之會,鄭伯未至而卒。

 

亦數之者,鄭伯雖身死耳,共會與鄭同謀,故數之。

 

今將背之,雖楚救我,將安用之?

 

(言失信得楚,不足貴。

 

○背音佩,至卷末皆同。)

 

親我無成,(晉親鄭。)

 

鄙我是欲,(楚欲以鄭為鄙邑而反欲與成。)

 

不可從也。

 

(言子駟不可從。)

 

不如待晉。

 

晉君方明,四軍無闕,八卿和睦,必不棄鄭。

 

(四軍,謂上、中、下、新軍也。

 

軍有二卿。)

 

疏「八卿和睦」。

 

○正義曰:八卿者,據九年傳,荀罃將中軍,士匄佐之;

 

荀偃將上軍,韓起佐之;

 

欒黶將下軍,士魴佐之;

 

趙武將新軍,魏絳佐之。

 

楚師遼遠,糧食將盡,必將速歸,何患焉。

 

舍之聞之:(舍之,子展名。)

 

『杖莫如信。』

 

完守以老楚,杖信以待晉,不亦可乎?」

 

子駟曰:「《詩》云:『謀夫孔多,是用不集。

 

(《詩•小雅》。

 

孔,甚也。

 

集,就也。

 

言人慾為政,是非相亂而不成。

 

○杖,直亮反,下同。

 

守,手又反,或如字,下「守官」並注同。)

 

發言盈庭,誰敢執其咎?

 

(言謀者多,若有不善,無適受其咎。

 

○咎,其九反,下同。

 

適,丁曆反,下同。)

 

如匪行邁謀,是用不得於道。』

 

(匪,彼也。

 

行邁謀,謀於路人也。

 

不得於道,眾無適從。)

 

疏「詩云」至「於道」。

 

○正義曰:《詩•小雅•小旻》之三章也。

 

言謀事之夫甚多,是非相奪,無可適從。

 

為是之故,其事用此,益不成也。

 

發言訁凶々,而盈滿於庭,無能決當是非。

 

事若不成,誰敢執其咎責者?

 

如彼道上行人,每得人即與之謀,意無所從。

 

為是之故,用此不得於正道也。

 

○注「匪彼」至「適從」。

 

○正義曰:鄭玄以「匪」為「非」,如非行邁之謀。

 

言止而不行,坐圖遠近也。

 

杜以「如」者,如似他物,故以「匪」為「彼」。

 

言如彼行人,逢值歧路,問其所從也。

 

鄭以行為道,邁為行,言道上行人。

 

杜亦當然。

 

請從楚,騑也受其咎。」

 

(騑,子駟名。

 

○騑,芳非反。)

 

乃及楚平,使王子伯駢告於晉,(伯駢,鄭大夫。

 

○駢,扶賢反,又扶經反。)

 

曰:「君命敝邑,『脩而車賦,儆而師徒,以討亂略』。

 

蔡人不從,敝邑之人不敢寧處,悉索敝賦,(索,盡也。

 

○儆,居領反。

 

索,悉各反,注同。

 

一音所百反。)

 

以討於蔡,獲司馬燮,獻於邢丘。

 

今楚來討,曰:『女何故稱兵於蔡?』

 

(稱,舉也。

 

○女音汝。)

 

焚我郊保,(郭外曰郊。

 

保,守也。)

 

馮陵我城郭。

 

(馮,迫也。

 

○馮,皮冰反,注同。)

 

敝邑之眾,夫婦男女,不遑啟處,以相救也。

 

(遑,暇也。

 

啟,跪也。

 

○跪,其委反。)

 

疏注「遑,暇也。

 

啟,跪也」。

 

○正義曰:皆《釋言》文也。

 

舍人曰:「閒暇無事也。」

 

李巡曰:「啟,小跪也。」

 

翦焉傾覆,無所控告。

 

(翦,盡也。

 

控,引也。

 

○覆,芳服反。

 

控,苦貢反。)

 

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夫人愁痛,(夫人,猶人人也。

 

○夫音扶,注同。)

 

不知所庇。

 

民知窮困,而受盟於楚。

 

孤也與其二三臣不能禁止,(孤,鄭伯。)

 

不敢不告。」

 

知武子使行人子員對之,曰:「君有楚命,(見討之命。)

 

亦不使一介行李告於寡君。

 

(一介,獨使也。

 

行李,行人也。

 

○介,古賀反,注同。

 

獨使,所吏反。)

 

而即安於楚。

 

君之所欲也,誰敢違君?

 

寡君將帥諸侯以見於城下,唯君圖之!

 

(為明年晉伐鄭傳。

 

○見,賢遍反,或如字。)

 

晉範宣子來聘,且拜公之辱,(謝公此春朝。)

 

告將用師於鄭。

 

公享之。

 

宣子賦《摽有梅》。

 

(《摽有梅》,《詩•召南》。

 

摽,落也。

 

梅盛極則落。

 

詩人以興女色盛則有衰,眾士求之,宜及其時。

 

宣子欲魯及時共討鄭,取其汲汲相赴。

 

○摽,徐扶妙反,又扶表反。

 

興,許反。)

 

季武子曰:「誰敢哉?

 

(言誰敢不從命。)

 

今譬於草木,寡君在君,君之臭味也。

 

(言同類。

 

○譬,本亦作「辟」,音譬,後放此。)

 

歡以承命,何時之有?」

 

(遲速無時。)

 

武子賦《角弓》。

 

(《角弓》,《詩•小雅》。

 

取其兄弟婚姻,無相遠也。)

 

賓將出,武子賦《彤弓》。

 

(《彤弓》,天子賜有功諸侯之詩,欲使晉君繼文之業,複受彤弓於王。

 

○彤,徒冬反。

 

複,扶又反。)

 

宣子曰:「城濮之役,(在僖二十八年。

 

○濮音卜。)

 

我先君文公獻功於衡雍,受彤弓於襄王,以為子孫藏。

 

(藏之以示子孫。

 

○雍,於用反。

 

藏如字,徐才浪反。)

 

匄也,先君守官之嗣也,敢不承命?」

 

(言己嗣其父祖為先君守官,不敢廢命,欲匡晉君。)

 

君子以為知禮。

 

(《彤弓》之義,義在晉君。

 

故範匄受之,所謂「知禮」。)

 

疏注「彤弓」至「知禮」。

 

○正義曰:文四年,甯俞來聘,為賦《彤弓》。

 

甯俞不敢當。

 

此賦《彤弓》而宣子受之,故解其意。

 

彼以《彤弓》當甯俞,故甯俞不敢受。

 

此賦《彤弓》,其義在於晉君,非當範匄,故範匄受之,而為知禮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83#
 樓主| 發表於 2013-5-26 22:34:20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三十


【經】九年,春,宋災。

 

(天火曰災。來告,故書。)

 

疏注「天火」至「故書」。

 

○正義曰:得告則書,史之常例。

 

於此須言告者,《公羊傳》曰:「外災不書,此何以書?

 

為王者之後記災也。

 

曷為或言災?

 

或言火?

 

大者曰災,小者曰火。

 

然則內何以不言火?

 

內不言火者,甚之也。」

 

《公羊》此言,不可通於左氏,故杜明為此注以異之。

 

夏,季孫宿如晉。

 

五月,辛酉,夫人薑氏薨。

 

(成公母。)

 

秋,八月,癸未葬我小君穆薑。

 

(無傳。

 

四月而葬,速。)

 

冬,公會晉侯、宋公、衛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齊世子光伐鄭。

 

十有二月,己亥,同盟於戲。

 

(伐鄭而書同盟,則鄭受盟可知。

 

傳言「十有己亥」,以《長曆》推之,十二月無己亥,經誤。

 

戲,鄭地。

 

○戲,許宜反。)

 

疏注「伐鄭」至「鄭地」。

 

○正義曰:成十七年,夏,「公會尹子」云云伐鄭,六月乙酉,同盟於柯陵。

 

於時鄭實不服,諸侯自同盟耳。

 

鄭不與盟也。

 

此注云「伐鄭而書同盟,則鄭受盟可知」者,此盟鄭與,傳文分明,不是準約同盟之文,始知鄭與盟也。

 

杜言此解經於盟不書鄭伯之意耳。

 

經若重序諸侯,必當鄭伯在列。

 

但經已前目諸侯,不複重序,鄭伯不見,故特解之。

 

以其伐鄭而書「同盟」,則鄭與盟可知。

 

同盟之文,足以包鄭,故不複見鄭伯耳。

 

非謂因伐而同盟者,所伐之國,必與也。

 

柯陵之盟,鄭實不服,諸侯自相與盟,非同鄭也。

 

文同事異,不可執彼以難此。

 

十一年,諸侯伐鄭,同盟於亳城北,其文與此同矣。

 

此經書「十二月己亥,同盟於戲」,傳言十一月己亥同盟於戲,經、傳不同,必有一誤。

 

而傳於戲盟之下,更言「十二月癸亥,門其三門」。

 

己亥在癸亥之前二十四日。

 

杜以《長曆》推之,十一月庚寅朔,十日得己亥;

 

十二月己未朔,五日得癸亥。

 

故《長曆》參校上下,己亥在十一月十日。

 

又十二月五日有癸亥,則其月不得有己亥。

 

經書十二月,誤也。

 

此誤者,唯以一字誤為二,非書經誤也。

 

楚子伐鄭。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84#
 樓主| 發表於 2013-5-26 22:36:58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三十


【傳】九年,春,宋災。

 

樂喜為司城以為政。

 

(樂喜,子罕也,為政卿,知將有火災,素戒為備火之政。)

 

疏注「樂喜」至「之政」。

 

○正義曰:文七年及成十五年,二傳言宋六卿之次,皆云右師、左師、司馬、司徒、司城、司寇。

 

其右師最貴。

 

故華元曰:「我為右師,君臣之訓,師所司也。」

 

然則宋國之法,當右師為政卿。

 

今言司城為政卿者,蓋宋以華閱是華元之子,以元有大功,使閱繼其父耳。

 

子罕賢知,故特使為政。

 

齊任管夷吾,魯任叔孫婼,皆位卑而執國政,此亦當然也。

 

此傳言「以為政」者,以為救火之政耳。

 

但從此以後,曆檢傳文,鄭人討賊,宋人獻玉,扶築台之謳,削向戌之賞,皆是政卿之任,故言為政卿也。

 

下晉侯云「宋災,於是乎知有天道」。

 

是宋人自知天道當有火災,故子罕素相戒敕為備火之政也。

 

自「伯氏司裏」以下,「巷伯儆宮」以上,皆是子罕素戒之也。

 

其享祀之事,是政卿命之,非子罕也。

 

使伯氏司裏。

 

(伯氏,宋大夫。

 

司裏,裏宰。)

 

疏注「伯氏」至「裏宰」。

 

○正義曰:《釋言》云:「裏,邑也。」

 

李巡云:「裏,居之邑也。」

 

是裏為邑居之名也。

 

《周禮》,五鄰為裏。

 

以五鄰必同居,故以裏為名。

 

裏長謂之宰。

 

《周禮•裏宰》,每裏下士一人。

 

謂六遂之內,二十五家之長也。

 

此言司裏,謂司城內之民,若今城內之坊裏也。

 

裏必有長,不知其官之名。

 

《周禮》有裏宰。

 

故以宰言之,非是郊外之民二十五家之長也。

 

使伯氏司此城內諸裏之長,令各率裏內之民,表火道以來,皆使此伯氏率裏民為之。

 

火所未至,徹小屋,塗大屋,(大屋難徹,就塗之。)

 

陳畚挶,具綆缶,(畚,簣籠。

 

挶,土轝。

 

綆,汲索。

 

缶,汲器。

 

○畚音本,草器也。

 

挶,九錄反。

 

綆,古杏反,汲水索。

 

缶,方九反,汲水瓦器。

 

簣,其位反。

 

籠,力東反。

 

轝音預。

 

汲音急。

 

索,悉各反。)

 

疏注「畚簣」至「汲器」。

 

○正義曰:《說文》云:「畚,蒲器,所以盛糧也。」

 

宣二年注云:「畚以草索為之。」

 

其器可以盛糧,又可以盛土也。

 

《論語》稱「為山用簣」,是簣為盛土之器,故以畚為簣籠也。

 

《說文》云:「挶,戟持也。」

 

戟持者,執持此轝,其臂如戟形故也。

 

其字從手,謂以手持物也。

 

與畚共文,畚是盛土之器,則挶是轝土之物也。

 

綆者,汲水之索,《儀禮》謂之繘。

 

方言云:「自關而東,周、洛、韓、魏之間謂之綆,關西謂之繘。」

 

《釋器》云:「盎謂之缶。」

 

《說文》云:「缶,瓦器,所以盛酒漿,亦謂之罌。」

 

罌可以汲水,故云「汲器」也。

 

《易•井卦》亦謂取井水為汲也。

 

備水器(盆{臨缶}之屬。

 

○{臨缶},戶暫反。)

 

疏注「盆{臨缶}之屬」。

 

○正義曰:《周禮•淩人》:「春始治{臨缶}。」

 

鄭玄云:「{臨缶}如甀,大口以盛冰。」

 

則{臨缶}是盛水之器。

 

知備水器者,備盆{臨缶}之屬。

 

量輕重,(計人力所任。

 

○任音壬。)

 

蓄水潦,積土塗,巡丈城,繕守備,(巡,行也。

 

丈,度也。

 

繕,治也。

 

行度守備之處,恐因災有亂。

 

○蓄,本又作「畜」,敕六反。

 

潦音老。

 

守,手又反,注「守備」同。

 

巡行,下孟反,下同。

 

度,待洛反,下同。

 

處,昌慮反。)

 

疏「巡丈城」。

 

○正義曰:十尺為丈。

 

巡行其城,以丈度之,故云「丈城」。

 

表火道。

 

(火起,則從其所趣摽表之。

 

○摽,必遙反。)

 

使華臣具正徒,(華臣,華元子,為司徒。

 

正徒,役徒也,司徒之所主也。)

 

疏注「華臣」至「主也」。

 

○正義曰:《周禮》,大司徒掌「徒庶之政令」。

 

小司徒「凡用眾庶,則掌其政教。」

 

凡國之大事致民,是司徒掌役徒也。

 

言「具正徒」,司裏所使,遂正所納,皆是臨時調民而役之,若今之夫役也。

 

司徒所具正徒者,常共官役,若今之正丁也。

 

令隧正納郊保,奔火所。

 

(隧正官名也。

 

五縣為隧。

 

納聚郊野保守之民,使隨火所起,往救之。

 

○隧音遂。)

 

疏注「隧正」至「救之」。

 

○正義曰:此隧正當天子之遂大夫。

 

故《遂大夫職》云:「各掌其遂之正令。」

 

《遂人職》云:「五家為鄰,五鄰為裏,四裏為酇,五酇為鄙,五鄙為縣,五縣為遂。」

 

鄭司農云:「王國百裏,內為六鄉,外為六遂。」

 

鄭玄云:「郊內比、閭、族、黨、州、鄉,郊外鄰、裏、酇、鄙、縣、遂。」

 

異其名者,示相變耳。

 

《尚書•費誓》云:「魯人三郊三遂。」

 

然則諸侯之有鄉遂,亦以郊內、郊外別之也。

 

郊內屬鄉者,近於國都,司徒自率之,以入城矣。

 

郊外屬遂者,是郊野保守之民,不可全離所守,司徒令遂正量其多少,納之於國,隨火所起,而奔往救之。

 

華臣直言具正徒,不言其事者,以是郊內之民共救火,百役即上畜水潦、積土塗之類,非唯救火而已。

 

若郊保之民既遠,故使隨火所起,奔往救之,直救火而已。

 

使華閱討右官,官庀其司。

 

(亦華元子,代元為右師。

 

討,治也。

 

它,具也。

 

使具其官屬。

 

○閱音悅。

 

庀,芳婢反,注同。)

 

向戌討左,亦如之。

 

(向戍,左師。)

 

使樂遄庀刑器,亦如之。

 

(樂遄,司寇。

 

刑器,刑書。

 

○遄,巿專反。)

 

疏注「樂遄」至「刑書」。

 

○正義曰:此人掌具刑器,知其為司寇也。

 

恐其為火所焚,當是國之所重,必非刑人之器,故以為刑書也。

 

哀三年,魯人救火,云「出禮書、禦書」。

 

書不名器,此言刑器,必載於器物。

 

鄭鑄《刑書》而叔向責之,晉鑄刑鼎而仲尼譏之。

 

彼鑄之於鼎,以示下民,故譏其使民知之。

 

此言刑器,必不在鼎,當書於器物,官府自掌之,不知其在何器也。

 

或書之於版,號此版為刑器耳。

 

使皇鄖命校正出馬,工正出車,備甲兵,庀武守。

 

(皇鄖,皇父充石之後。

 

校正主馬,工正主車,使各備其官。

 

○鄖音云,本亦作「員」,音同。

 

校,戶教反,注同出馬,如字,徐尺遂反,下同。

 

守,手又反,下同。)

 

疏注「皇鄖」至「其官」。

 

○正義曰:服虔云:「皇鄖,皇父充石之後,十世東鄉,為人之子,大司馬椒也。」

 

車馬甲兵,司馬之職。

 

使皇鄖掌此事,皇鄖必是司馬也。

 

校正主馬,於《周禮》為校人,是司馬之屬官也。

 

《周禮》司馬之屬,無主車之官。

 

巾車、車仆,職皆掌車,乃為宗伯之屬。

 

昭四年傳云:「夫子為司馬,與工正書服。」

 

是諸侯之官,司馬之屬,有工正主車也。

 

國有火災,恐致奸寇,故使司馬命此二官出車馬,備甲兵,以防非常也。

 

傳言「庀武守」者,甲兵器械藏於府庫,若今武庫,使具其守,守此武庫也。

 

此事輕於車馬,故後言之。

 

使西鉏吾庀府守,(鉏吾,大宰也。

 

府,六官之典。

 

○鉏吾音魚。)

 

疏注「鉏吾」至「之典」。

 

○正義曰:鉏吾,大宰,傅無其文。

 

賈逵云:「然相傳說耳,不知其本何所出也。」

 

《周禮》大宰之職,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一曰治典,二曰教典,三曰禮典,四曰政典,五曰刑典,六曰事典。

 

六官之典,謂此也。

 

杜以府為六官之典,當謂六官之典,其事載之於書,故使具其守。

 

劉炫以為「府守」,謂府庫守藏。

 

今知不然者,以百司府藏,已屬左右二師。

 

上華閱討右官,官庀其司。

 

向戍討左,亦如之。

 

則是府庫之物,二師總令群官所主。

 

案哀三年,魯遭火災,出禮書、禦書,藏象魏,皆以典籍為重。

 

明此府守是六官之典。

 

若以為府庫財物,便是不重六典,唯貴財物。

 

劉以為府庫而規杜,非也。

 

令司宮、巷伯儆宮,(司宮,奄臣;

 

巷伯,寺人,皆掌宮內之事。

 

○儆音景。)

 

疏注「司宮」至「之事」。

 

○正義曰:昭五年傳:「楚子欲以羊舌肹為司宮,欲加宮刑。」

 

以此知司宮奄臣,謂奄人為臣,主司宮內。

 

《周禮》無司宮、巷伯之官,唯有內小臣、奄上士四人掌王後之命,正其服位。

 

鄭玄云:「奄稱士者,異其賢也。」

 

奄人之官,此最為長。

 

則司宮當天子之內小臣也。

 

《周禮》又云:「寺人主之,正內五人。」

 

鄭玄云:「正內,路寢也。」

 

《釋宮》云:「宮中巷謂之壼。」

 

孫炎曰:「巷,舍間道也。」

 

王肅云:「今後宮稱永巷。」

 

是巷者,宮內道名。

 

伯,長也。

 

是宮內門巷之長也。

 

《周禮》內小臣,其次即有寺人,故知巷伯是寺人也;

 

又以《詩》篇名《巷伯》,經云:「寺人孟子,作為此詩。」

 

故知巷伯、寺人一也。

 

鄭以巷伯為內小臣,既無明文,各以意說。

 

二師令四鄉正敬享,(二師,左右師也。

 

鄉正,鄉大夫。

 

享,祀也。)

 

疏注「二師」至「祀也」。

 

○正義曰:《周禮•大司徒》云:「五家為比,五比為閭,四閭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

 

鄉大夫,每鄉卿一人,天子六鄉,即以卿為之長。

 

此傳云「二師命四鄉正」,則別立鄉正,非卿典之,但其所職掌,當天子之鄉大夫耳。

 

《周禮》:「鄉大夫各掌其鄉之政教,正月之吉,受教法於司徒,退而頒之於其鄉。」

 

則鄉正當屬司徒。

 

此傳言二師命之者,上文右師討右,左師討左,則宋國之法,二師分掌其方。

 

左右各掌其二鄉,並言其事,故云「二師命四鄉正」也。

 

《費誓》云「魯人三郊三遂」,則魯立三鄉。

 

此云「命四鄉正」,則宋立四鄉也。

 

《周禮》,鄉為一軍,大國三軍。

 

宋是大國,不過三軍,而有四鄉者,當時所立,非正法也。

 

於是宋置六卿,況四鄉乎?

 

《周禮》,祭人鬼曰享。

 

故享為祀也。

 

止令敬享,不知所享何神。

 

《周禮•大祝》:「國有天災,彌祀社稷禱祠。」

 

鄭玄云:「天災,疫癘水旱也。

 

彌猶遍也,遍祀社稷及諸所禱。」

 

又《大司徒》以荒政十有二聚萬民,共十有一曰索鬼神。

 

鄭玄云:「索鬼神,求廢祀而脩之。

 

《云漢》之詩所謂『靡神不舉,靡愛斯牲』者也。」

 

彼凶荒之年,水旱之災,尚索鬼神而祭之,此遇天火為災,亦當遍祀群神。

 

其所合祭,皆應祭之也。

 

蓋火起始命之祭耳。

 

祝、宗用馬於四墉,祀盤庚於西門之外。

 

(祝,大祝。

 

宗,宗人。

 

墉,城也,用馬祭於四城以禳火。

 

盤庚,殷王,宋之遠祖。

 

城積陰之氣,故祀之。

 

凡天災有幣無牲,用馬祀盤庚,皆非禮。

 

○「墉」,本又作「庸」,音同。

 

「盤」,字亦作「般」,步於反。

 

禳,如羊反。)

 

疏注「祝大」至「非禮」。

 

○正義曰:《周禮》:「大祝掌六祝之辭,以事鬼神祗,祈福祥。」

 

「小宗伯掌建國之神位。」

 

特牲、少牢,士大夫之祭祀也,皆宗人掌其事。

 

然則諸是祭神,言辭大祝掌之,禮儀宗人掌之。

 

故所有祭祀,皆祝、宗同行。

 

此事別命祝、宗,使奉此祭,非鄉正所為也。

 

文承「二師命」下,亦是二師命之。

 

不複言命者,亦從上省文也。

 

用馬者,以馬為牲,祭於四麵之城,以禳火也。

 

禳,卻也,卻火使滅也。

 

盤庚,湯之九世孫,殷之第十九王也。

 

自盤庚之紂,又十二王而殷滅。

 

盤庚弟小乙,是宋微子之八世祖也。

 

盤庚之為殷王,無大功德,而祀盤庚者,當時之意,不知何故特祀之也。

 

祀盤庚不別言牲,明其祀亦用馬也。

 

城以積上為之。

 

土積則為陰積,積陰之氣,或能製火,故祭城以禳火,禮亦無此法也。

 

莊二十五年傳例曰:「凡天災有幣無牲。」

 

「用馬祀盤庚,皆非禮」,言用馬祭城、祭盤庚,皆非禮也。

 

此備火災,所使群官,急者在前,緩者在後,故先伯氏司裏,次華臣具正徒,次到隧正納郊保,然後二師總庀群官,先右後左,尊卑之次也。

 

以刑器車馬甲兵典法,國之所重,故特命三官庀具其物。

 

先外官備具救火,然後及內,故次司宮、巷伯。

 

人事既畢,乃祭享鬼神,故次敬享、祀盤庚之事也。

 

晉侯問於士弱,(弱,士渥濁之子莊子。

 

○渥,於角反。)

 

曰:「吾聞之,宋災,於是乎知有天道,何故?」

 

(問宋何故自知天道將災。)

 

對曰:「古之火正,或食於心,或食於咮,以出內火。

 

是故咮為鶉火,心為大火。

 

(謂火正之官,配食於火星。

 

建辰之月,鶉火星昏在南方,則令民放火。

 

建戌之月,大火星伏在日下,夜不得見,則令民內火,禁放火。

 

○咮,竹又反,徐丁遘反。

 

出如字,徐尺遂反。

 

內如字,徐音納。

 

鶉音純。

 

見,如字,又賢遍反。)

 

疏注「謂火」至「放火」。

 

○正義曰:昭二十九年傳:「五行之官有木正、火正、金正、水正、土正。」

 

立此五官,各掌其職,封為上公,祀為貴神。

 

謂能其事者,後世祀之。

 

火正之官,居職有功,祀火星之時,以此火正之神配食也。

 

五行之官,每歲五時祀之,謂之五祀。

 

《月令》云:「其神句芒、祝融、後土、蓐收、玄冥。」

 

配五帝而食,其神矣!

 

而火正又「配食於火星」者,以其於火有功,祭火星,又祭之。

 

後稷得配天,又配稷,火正何故不得配帝,又配星也?

 

有天下者,祭百神。

 

天子祭天之時,因祭四方之星,諸侯祭其分野之星。

 

其祭火星,皆以正配食也。

 

火正配火星而食,有此傳文。

 

其金、木、水、土之正,不知配何神而食,經典散亡,不可知也。

 

《周禮》:「司爟掌行火之政令。

 

季春出火,民鹹從之。

 

季秋內火,民亦如之。」

 

鄭玄云:「火所以用陶冶,民隨國而為之。」

 

鄭司農云:「以三月本時昏,心星見於辰上,使民出火。

 

九月本黃昏,心星伏在戌上,使民內火。

 

故《春秋傳》曰『以出內火』。」

 

《周禮》所言,皆據夏正。

 

故杜以《周禮》之意,解其心咮為火之由。

 

建辰之月,即《月令》季春之月,日在胃昏七星中。

 

南方七星,有井、鬼、柳、星、張、翼、軫七者,共為朱鳥之宿星,即七星也。

 

咮謂柳也。

 

《春秋緯•文耀鉤》云:「咮謂鳥陽,七星為頸。」

 

宋均注云:「陽猶首也。

 

柳謂之咮,朱,鳥首也。

 

七星為朱鳥頸也。」

 

咮與頸共在於午者,鳥之正宿,口屈在頸,七星與咮,體相接連故也。

 

鶉火星昏,而在南方,於此之時,令民放火。

 

咮星為火之候,故於十二次,咮為鶉火也。

 

建戌之月,即《月令》季秋之月,日在房。

 

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七者,共為蒼龍之宿。

 

《釋天》云:「大辰,房心尾也,大火謂之大辰。」

 

孫炎曰:「龍星明者,以為時候大火心也。

 

在中最明,故時候主焉。」

 

以是,故此傳心為大火。

 

九月,日體在房,房、心相近,與日俱出俱沒,伏在日下,不得出見,故令民內火,禁放火也。

 

火官合配其人,蓋多不知誰食於心,誰食於咮也。

 

此傳鶉火、大火共為出火之候。

 

《周禮》之注,不言咮者,以咮非內火之候,故唯指大火,以解出內之文,故其言不及咮也。

 

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陶唐,堯有天下號。

 

閼伯,高辛氏之子。

 

傳曰「遷閼伯於商丘,主辰」。

 

辰,大火也,今為宋星。

 

然則商丘在宋地。

 

○閼,於葛反。)

 

疏注「陶唐」至「宋地」。

 

○正義曰:《史記•五帝本紀》云:「帝堯為陶唐氏。」

 

是堯有天下,以陶唐為代號也。

 

氏猶家也。

 

古言高辛氏,陶唐氏,猶言周家,夏家也。

 

閼伯,高辛氏之子。

 

遷閼伯於商丘,主辰,皆昭元年傳文也。

 

《爾雅》以大火為大辰,是辰為大火也。

 

昭十七年傳云:「宋,大辰之虛。」

 

是大火為宋星也。

 

閼伯已居商丘,祀大火。

 

今大火為宋星,則知宋亦居商丘。

 

以此明之,故云「然則商丘在宋地」也。

 

《釋例》云:「宋、商、商丘,三名一地,梁國雎陽縣也。

 

傳曰:『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祀大火。』

 

又曰:「宋,大辰之虛也。』

 

然則商丘在宋,或以為漳水之南,故殷虛為商丘,非也。」

 

是由商丘所在不明,故《釋例》與此注俱以閼伯明之。

 

祀大火,而火紀時焉。

 

(謂出、內火時。)

 

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

 

(相土,契孫,商之祖也,始代閼伯之後居商丘,祀大火。

 

○相,息亮反,注同。

 

契,息列反。)

 

疏「祀大火」至「大火」。

 

○正義曰:祀大火者,閼伯祀此大火之星,居商丘,而祀火星也。

 

相土因之,複主大火,是商丘之地,屬大火也。

 

然則在地之土,各有上天之分。

 

《周禮》:「保章氏以星土辯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

 

鄭玄云:「星土,星所主土也。

 

封,猶界也。

 

大界則曰九州,州中諸國之封域,於星亦有分焉,其書亡矣。

 

今其存可言者,十二次之分也。

 

星紀,吳越也;

 

玄枵,齊也;

 

娵訾,衛也;

 

降婁,晉也;

 

大梁,趙也;

 

實沈,晉也;

 

鶉首,秦也;

 

鶉火,周也;

 

鶉尾,楚也;

 

壽星,鄭也;

 

大火,宋也;

 

析木,燕也。」

 

是言地屬於天,各有其分之事也。

 

鄭唯云「其存可言」,不知存者本是誰說。

 

其見於傳記者,則此云「商主大火」,昭元年傳云「參為晉星」。

 

二十八年傳云「龍,宋、鄭之星」,則蒼龍之方,有宋、鄭之分也。

 

又曰「以害鳥帑,周、楚惡之」,則朱鳥之方,有周、楚之分也。

 

昭七年四月,日食,傳稱「魯、衛惡之,去衛地如魯地」,則春分之日,在魯、衛之分也。

 

又十年傳曰:「今茲歲在顓頊之虛,薑氏、任氏實守其地。」

 

則於時歲星在齊、薛之分也。

 

又三十二年傳曰:「越得歲而吳伐之,凶。」

 

則於時歲星在吳、越之分也。

 

《晉語》云:「實沈之虛,晉人是居。」

 

《周語》云:「歲在鶉火,我有周之分野。」

 

是有分野之言也。

 

天有十二次,地有九州。

 

以此九州,當彼十二次,《周禮》雖云「皆有分星」,不知其分,誰分之也。

 

何必所分能當天地。

 

星紀在於東北,吳、越實在東南。

 

魯、衛東方諸侯,遙屬戌亥之次。

 

又三家分晉,方始有趙,而韓、魏無分,趙獨有之。

 

《漢書•地理誌》:「分郡國以配諸次。」

 

其地分或多或少,鶉首極多,鶉火甚狹。

 

徒以相傳為說,其源不可得而聞之。

 

於其分野,或有妖祥,而為占者,多得其效。

 

蓋古之聖哲,有以度知,非後人所能測也。

 

○注「相土」至「大火」。

 

○正義曰:《殷本紀》:「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

 

相土是契孫也。

 

《本紀》云:「帝舜封契於商。」

 

鄭玄云:「商國在大華之陽。」

 

皇甫謐云「今上洛商縣」是也。

 

如鄭玄意,契居上洛之商,至相土而遷於宋之商。

 

及湯有天下,遠取契所封商,以為一代大號。

 

服虔云:「相土居商丘,故湯以為天下號。」

 

王肅《書序》注云:「契孫相土居商丘,故湯以為國號。」

 

案《詩》述後稷云:「即有邰家室。」

 

述契云:「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即稷封邰而契封商也。

 

若契之居商,即是商丘,則契已居之,不得云相土因閼伯也。

 

若別有商地,則湯之為商,不是因相土矣。

 

且經、傳言商,未有稱商丘者。

 

《釋例》云:「宋之先,契佐唐、虞,封於商。

 

武王封微子啟為宋公,都商丘。」

 

是同鄭玄說也。

 

傳言「商主大火」,商謂宋也。

 

宋主大火耳,成湯不主火也。

 

宋是商後,謂宋為昭商。

 

昭八年傳曰「自根牟至子商衛」,是名宋為商之驗,《釋例》曰「商、宋一地」,謂此商也。

 

相土,商之祖者,是湯之祖,亦宋之祖也。

 

堯封閼伯於商丘,比及相土,應曆數出,故云「代閼伯之後居商丘,祀大火」也。

 

商人閱其禍敗之釁,必始於火,是以日知其有天道也。」

 

(閱猶數也。

 

商人數所更曆,恆多火災。

 

宋是殷商之後,故知天道之災必火。

 

○釁,許靳反。

 

數,所主反,下同。

 

更音庚。)

 

疏「商人」至「道也」。

 

○正義曰:閱猶數也。

 

釁謂間隙也。

 

商人,謂殷商之人。

 

為王之時,數其禍敗之釁隙,必始於火,言其政教有失,將欲致禍。

 

既開禍敗之釁,必有火災應之也。

 

今宋是商後,亦如商世,欲有禍敗,必初始於火。

 

是以言「日知其有天道也」。

 

然殷商不居商丘,必有火者,以商是相土子孫,相土居商丘,祀火之故。

 

故火之為災,連及殷商之世也。

 

傳唯言此而已,亦不知爾時宋有何失而致此災。

 

公曰:「可必乎?」

 

對曰:「在道。

 

國亂無象,不可知也。」

 

(言國無道,則災變亦殊,故不可必知。)

 

疏「公曰」至「知也」。

 

○正義曰:公曰此事「可必乎」?

 

但有愆失,必致火乎?

 

對曰:在其君之所行道耳。

 

若時政小失,天未棄之,或下災異,冀其覺悟,或可常有火災也。

 

若國家昏亂,無複常象,不可知也。

 

象謂妖祥有所象似,以戒人也。

 

國若無道,災變亦殊。

 

既無所象,故不可必知也。

 

夏,季武子如晉,報宣子之聘也。

 

(宣子聘在八年。)

 

穆薑薨於東宮。

 

(太子宮也。

 

穆薑淫僑如,欲廢成公,故徙居東宮。

 

事在成十六年。)

 

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ⅳ(艮下艮上,艮。

 

《周禮》:「大卜掌《三易》。」

 

然則雜用《連山》、《歸藏》、《周易》。

 

二《易》皆以七八為占。

 

故言遇艮之八。

 

○艮,古根反。)

 

疏注「艮下」至「之八」。

 

○正義曰:《周禮》:「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

 

鄭玄云:「易者,揲蓍變易之數,可占者也。

 

名曰《連山》,似山之出內云氣也。

 

《歸藏》者,萬物莫不歸而藏於其中也。」

 

《洪範》言卜筮之法,「三人占,則從二人之言」。

 

孔安國云:「夏、殷、周卜筮各異,三法並卜,從二人之言。」

 

是言筮用《三易》之事也。

 

大卜,周官,而職掌《三易》。

 

然則周世之卜,雜用《連山》、《歸藏》、《周易》也。

 

《周易》之爻,唯有九六。

 

此筮乃言遇艮之八,二《易》皆以七八為占。

 

故此筮遇八,謂艮之第二爻不變者,是八也。

 

揲蓍求爻,《係辭》有法。

 

其揲所得,有七八九六。

 

說者謂七為少陽,八為少陰,其爻不變也。

 

九為老陽,六為老陰,其爻皆變也。

 

《周易》以變為占,佔九六之爻,傳之諸筮,皆是占變爻也。

 

其《連山》、《歸藏》以不變為占,佔七八之爻。

 

二《易》並亡,不知實然以否。

 

世有《歸藏易》者,偽妄之書,非殷《易》也。

 

假令二《易》俱佔七八,亦不知此筮為用《連山》,為用《歸藏》。

 

所云「遇艮之八」,不知意何所道。

 

以為先代之《易》,其言亦無所據,賈、鄭先儒相傳云耳。

 

先儒為此意者,此言「遇艮之八」,下文穆薑云「是於《周易》」;

 

《晉語》公子重耳筮得「貞、屯、悔、豫」,皆八,其下司空季子云「是在《周易》」,並於遇八之下,別言《周易》。

 

知此遇八,非《周易》也。

 

史曰:「是謂艮之隨,ⅳ(震下兌上,隨。

 

史疑古《易》遇八為不利,故更以《周易》占,變爻,得隨卦而論之。)

 

疏注「震下」至「論之」。

 

○正義曰:震為雷,兌為澤。

 

《象》曰:「澤中有雷,隨。」

 

鄭玄云:「震,動也。

 

兌,說也。

 

內動之以德,外說之以言,則天下之民慕其行而隨從之,故謂之隨也。」

 

史疑古《易》遇八者為不利,故更以《周易》占變,變其爻,乃得隨卦而論之,所以說薑意也。

 

隨,其出也。

 

(史謂隨非閉固之卦。)

 

君必速出。」

 

薑曰:「亡!

 

(亡,猶無也。

 

○亡如字,讀者或音無。)

 

是於《周易》曰:『隨,元、亨、利、貞,無咎。』

 

(《易》筮皆以變者占,遇一爻變義異,則論彖,故薑亦以彖為占也。

 

史據《周易》,故指言《周易》以折之。

 

○亨,許庚反,下同。

 

彖,吐亂反。

 

折,之設反。)

 

疏注「易筮」至「折之」。

 

○正義曰:《易》筮皆以變者為占,傳之諸筮皆是也。

 

若一爻獨變,則得指論此爻。

 

遇一爻變,以上或二爻、三爻皆變,則每爻義異,不知所從,則當總論彖辭,故薑亦以彖為占。

 

此「元、亨、利、貞、無咎」,是隨卦之彖辭也。

 

史言「是謂艮之隨」者,據《周易》而言,故薑亦指言《周易》以折之也。

 

《周易》卦下之辭,謂之為彖。

 

彖者,統論一卦之體,明其所由之主。

 

《隨•彖》云「元、亨、利、貞、無咎」者,元,長也。

 

長亦大也;

 

亨,通也;

 

貞,正也。

 

隨卦,震下兌上,以剛下柔動而適說,故物皆隨之,而不能大通於事,逆於時也。

 

相隨而不為利正,共適邪淫,則災之道也。

 

必有此「元、亨、利、貞」四德,乃得無咎過耳。

 

無此四德,則不免於咎。

 

元,體之長也。

 

亨,嘉之會也。

 

利,義之和也。

 

貞,事之幹也。

 

體仁足以長人,嘉德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

 

然,故不可誣也,是以雖隨無咎。

 

(言不誣四德,乃遇隨無咎。

 

明無四德者,則為淫而相隨,非吉事。

 

○長,丁丈反,下同。

 

「嘉德」,《易》作「嘉會」。)

 

疏注「言不」至「吉事」。

 

○正義曰:不誣四德者,四德實有於身,不可誣罔,以無為有也。

 

如是乃遇隨卦,可得身無咎耳。

 

明其無此四德,而遇隨卦者,乃是淫而相隨,非是善事,故得隨必有咎也。

 

穆薑自以身無四德,遇隨為惡。

 

其意謂隨為惡卦,故云「雖隨無咎」。

 

今我婦人,而與於亂,固在下位,(婦人卑於丈夫。

 

○與音預。)

 

而有不仁,不可謂元;

 

不靖國家,不可謂亨;

 

作而害身,不可謂利;

 

棄位而姣,(姣,淫之別名。

 

○姣,戶交反,注同,徐又如字,服氏同,嵇叔夜音效。)

 

疏「淫姣淫之別名」。

 

○正義曰:服虔讀「姣」為放效之「效」。

 

言效小人為淫。

 

淫自出於心,非效人也。

 

今時俗語謂淫為姣,故以姣為淫之別名。

 

不可謂貞。

 

有四德者,隨而無咎。

 

我皆無之,豈隨也哉?

 

我則取惡,能無咎乎?

 

必死於此,弗得出矣!」

 

(傳言穆薑辯而不德。)

 

疏「元體」至「出矣」。

 

○正義曰:自「幹事」以上,與《周易•文言》正同。

 

彼云「元者善之長」,此云「體之長」;

 

彼云「嘉會足以合禮」,此云「嘉德」,唯二字異耳,其意亦不異也。

 

元者,始也,長也。

 

物得其始,為眾善之長。

 

於人則謂首為元。

 

元是體之長。

 

以善為體,知亦善之長也。

 

亨,通也。

 

嘉,善也。

 

物無不通,則為眾善之會,故通者,善之會也。

 

物得裁成,乃名為義。

 

義理和協,乃得其利。

 

故利者,義之和也。

 

貞,正也。

 

物得其正,乃成幹用,故正者,事之幹也。

 

體仁,以仁為體也。

 

君子體是仁人,堪得與人為長,體仁足以長人也。

 

身有美德,動與禮合,嘉德足以合禮也。

 

以已利物,義事和協,利物足以和義也。

 

正而牢固,事得幹濟,身固足以幹事也。

 

此四德者在身,必然固不可誣罔也,是以雖得隨卦,而其身無咎。

 

今我婦人也,而與於僑如之亂,婦人卑於男子,固在下位,而有不仁之行,不可謂之元也。

 

不安靖國家,欲除去季孟不可謂之亨也。

 

作為亂事,而自害其身,使放於東宮,不可謂之利也。

 

棄夫人之德位,而與僑如淫姣,不可謂之貞也。

 

有此「,其身能無咎乎?

 

必死於此宮,不能出矣。

 

秦景公使士雃乞師於楚,將以伐晉,楚子許之。

 

子囊曰:「不可。

 

當今吾不能與晉爭。

 

晉君類能而使之,(隨所能。

 

○雃,苦田反。)

 

舉不失選,(得所選。

 

○選,息戀反,注同。)

 

官不易方。

 

(方猶宜也。)

 

其卿讓於善,(讓勝已者。)

 

其大夫不失守,(各任其職。)

 

其士競於教,(奉上命。)

 

其庶人力於農穡,(種曰農,收曰穡。)

 

疏注「種曰農,收曰穡」。

 

○正義曰:農是力田之名。

 

《詩》毛傳云:「種之曰稼,斂之曰穡。」

 

稼者,言如嫁女之有所生也。

 

穡,愛也,言愛惜而收斂之也。

 

此文穡無所對,故以農為種名。

 

其實農是營田之名,種曰稼也。

 

商工皂隸,不知遷業。

 

(四民不雜。)

 

疏注「四民不雜」。

 

○正義曰:《齊語》:「四民者,士、農、工、商。」

 

此傳言其士競於教,是說士也;

 

庶人力於農穡,是說農也。

 

士農已訖,唯有士商在耳。

 

故以皂隸賤官足成其句。

 

杜言「四民不雜」,通上士庶為四,非以皂隸工商為四也。

 

韓厥老矣,知罃稟焉以為政。

 

(代將中軍。)

 

範匄少於中行偃而上之,使佐中軍。

 

(使匄佐中軍,偃將上軍。

 

○少,詩照反,下同。

 

中行,戶郎反。)

 

韓起少於欒黶,而欒黶、士魴上之,使佐上軍。

 

(黶、魴讓起,起佐上軍。

 

黶將下軍,魴佐之。

 

○黶,於斬反。)

 

魏絳多功,以趙武為賢而為之佐。

 

(武,新軍將。

 

將,子匠反。)

 

君明臣忠,上讓下競。

 

(尊官相讓,勞職力競。)

 

當是時也,晉不可敵,事之而後可。

 

君其圖之!」

 

王曰:「吾既許之矣,雖不及晉,必將出師。」

 

秋,楚子師於武城,以為秦援。

 

秦人侵晉。

 

晉饑,弗能報也。

 

(為十年晉伐秦傳。

 

○饑音饑,又音幾。)

 

冬,十月,諸侯伐鄭。

 

(鄭從楚也。)

 

庚午,季武子、齊崔杼、宋皇鄖從荀罃、士匄門於鄟門。

 

(鄭城門也。

 

三國從中軍。

 

○鄟音專,本亦作專。)

 

衛北宮括、曹人、邾人從荀偃、韓起門於師之梁。

 

(師之梁,亦鄭城門。

 

三國從上軍。)

 

滕人、薛人從欒黶、士魴門於北門。

 

(二國從下軍。)

 

杞人、阝人從趙武、魏絳斬行栗。

 

(二國從新軍。

 

行栗,表道樹。

 

○行栗,如字。

 

行,道也。)

 

疏「斬行栗」。

 

○正義曰:行,道也。

 

謂之行栗,必是道上之栗。

 

《周語》云:「列樹以表道。」

 

知此行栗是表道之樹。

 

甲戌,師於氾,(眾軍還聚氾,汜,鄭地,東汜。

 

○汜音凡。)

 

令於諸侯曰:「脩器備,(兵器戰備。)

 

盛餱糧(餱,乾食。

 

○盛音成。

 

餱音侯。)

 

歸老幼,(示將久師。)

 

居疾於虎牢,(諸侯已取鄭虎牢,故使諸軍疾病息其中。)

 

肆眚圍鄭。」

 

(肆,緩也。

 

眚,過也。

 

不書圍鄭,逆服不成圍。

 

○眚,生領反,徐所幸反。)

 

疏注「肆緩」至「成圍」。

 

○正義曰:肆訓為緩,緩從罪人,謂放赦之也。

 

將求民力,開恩赦罪,赦諸侯之軍內犯法者,服虔以為放鄭囚。

 

案傳未與鄭戰,無囚可放。

 

設使有囚可放,鄭人以戰而獲,非有所犯,不得謂之「肆眚」也。

 

不書圍鄭者,此肆眚圍鄭,是號令之辭耳。

 

鄭人聞而逆服,不成圍故也。

 

鄭人恐,乃行成。

 

(與晉成也。

 

○恐,丘勇反。)

 

中行獻子曰:「遂圍之,以待楚人之救也,而與之戰。

 

不然,無成。」

 

(獻子,荀偃也。

 

恐楚救鄭,鄭複屬之。

 

○複,扶又反。)

 

知武子曰:「許之盟而還師,以敝楚人。

 

(敝,罷也。

 

○罷音皮。)

 

吾三分四軍,(分四軍為三部。)

 

疏注「分四軍為三部」。

 

○正義曰:賈逵以為三分四軍為十二部,鄭眾以為分四軍為三部。

 

杜以分為十二,則一部人少,不足亢敵,故從鄭說,分四軍為三部。

 

晉各一動而楚三來,欲罷楚,使不能也。

 

與諸侯之銳,以逆來者,(來者,楚也。)

 

於我未病,楚不能矣。

 

(晉各一動而楚三來,故曰「不能」。)

 

猶愈於戰,(勝聚戰。)

 

暴骨以逞,不可以爭。

 

(言爭當以謀,不可以暴骨。

 

○暴,蒲卜反,注同。

 

徐扶沃反。

 

爭,爭鬥之爭,注同,又如字。)

 

大勞未艾,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先王之製也。」

 

(艾,息也。

 

言當從勞心之勞。

 

○艾,魚廢反,又五蓋反,注同。)

 

諸侯皆不欲戰,乃許鄭成。

 

十一月,己亥,同盟於戲,鄭服也。

 

(鄭服、故言同盟。)

 

將盟,鄭六卿公子騑、(子駟。)

 

公子發、(子國。)

 

公子嘉、(子孔。)

 

公孫輒、(子耳。)

 

公孫蠆、(子蟜。

 

○蠆,敕邁反。)

 

公孫舍之(子展。)

 

及其大夫、門子,皆從鄭伯。

 

(門子,卿之適子。

 

○從,才用反。

 

適,丁曆反。)

 

疏注「門子卿之適子」。

 

○正義曰:《周禮•小宗伯》:「掌三族之別,以辯親疏。

 

其正室皆謂之門子。」

 

鄭玄云:「正室,適子也。

 

將代父當門者也。」

 

是卿之適子為門子也。

 

晉士莊子為載書,(莊子,士弱。

 

載書,盟書。)

 

曰:「自今日既盟之後,鄭國而不唯晉命是聽,而或有異誌者,有如此盟。」

 

(如違盟之罰。)

 

公子騑趨進,曰:「天禍鄭國,使介居二大國之閒。

 

(介猶聞也。

 

○介音界,注同。

 

猶閒,音間廁之間,又如字。)

 

大國不加德音,而亂以要之,(謂以兵亂之力強要鄭。

 

○要,一遙反,注「強要」,下「要人」、「要盟」皆同。

 

強,其丈反。)

 

使其鬼神不獲歆其禋祀,其民人不獲享其土利,夫婦辛苦墊隘,無所厎告。

 

(墊隘,猶委頓。

 

底,至也。

 

○歆,許今反。

 

墊,丁念反。

 

隘,於懈反。

 

底音旨。)

 

自今日既盟之後,鄭國而不唯有禮與彊可以庇民者是從,而敢有異誌者,亦如之!」

 

(亦如此盟。

 

○庇,必利反。)

 

荀偃曰:「改載書!」

 

(子駟亦以所言載於策,故欲改之。)

 

公孫舍之曰:「昭大神要言焉,(要誓以告神。)

 

若可改也,大國亦可叛也。」

 

知武子謂獻子曰:「我實不德,而要人以盟,豈禮也哉?

 

非禮,何以主盟?

 

姑盟而退,脩德息師而來,終必獲鄭,何必今日?

 

我之不德,民將棄我,豈唯鄭?

 

若能休和,遠人將至,何恃於鄭?」

 

乃盟而還。

 

(遂兩用載書。

 

○休,許虯反。)

 

晉人不得誌於鄭,以諸侯複伐之。

 

十二月,癸亥,門其三門。

 

(三門,鄟門、師之梁、北門也。

 

癸亥,月五日。

 

晉果三分其軍,各攻一門。

 

○複,扶又反。)

 

閏月,戊寅,濟於陰阪,侵鄭,(以《長曆》參校上下,此年不得有閏月戊寅。

 

戊寅是十二月二十日。

 

疑「閏月」當為「門五日」。

 

「五」字上與「門」合為「閏」,則後學者,自然轉「日」為「月」。

 

晉人三番四軍,更攻鄭門,門各五日,晉各一攻,鄭三受敵,欲以苦之。

 

癸亥去戊寅十六日,以癸亥始攻,攻輒五日,凡十五日,鄭故不服而去。

 

明日戊寅,濟於陰阪,複侵鄭外邑。

 

陰阪,洧津。

 

○閏月,依注讀為「門五日」。

 

阪音反,又扶板反。

 

番,芳元反。

 

更音庚。

 

複,扶又反。

 

洧,於軌反。)

 

疏注「以長」至「洧津」。

 

○正義曰:杜以《長曆》推之,此年無閏,故知此「閏」字當為「門五」,又「月」當為「日」也。

 

晉人分四軍為三番,以二番為待楚之備,一番以攻鄭之門。

 

一番一門,以癸亥初攻,每門五日,積十五日,欲以苦鄭而來楚也。

 

楚不敢來,鄭猶不服。

 

至明日戊寅,濟於陰阪,複侵鄭外邑,而後歸也。

 

鄭都洧水之旁,故知陰阪,洧津也。

 

衛氏難云:「案昭二十年朔旦冬至,其年云『閏月,戊辰,殺宣薑』,又二十二年云『閏月,取前城』,並不應有閏。

 

而傳稱閏,是史之錯失,不必皆在應閏之限。

 

杜豈得云『此年不得有閏』,而改為『門五日』也?

 

若然,閏月殺宣薑,閏月取前城,皆為『門五日』乎?」

 

秦氏釋云:「以傳云『三分四軍』,又云『十二月癸亥,門其三門』,既言三分,則三番攻門,計癸亥至戊寅十六日,番別攻門五日,三五十五日。

 

明日戊寅,濟於陰阪,上下符合。

 

故杜為此解。」

 

蘇氏又云:「案《長曆》襄十年十一月丁未是二十四日,十一年四月己亥是十九日。

 

據丁未至己亥一百七十三日。

 

計十年十一月之後,十一年四月之前,除兩個殘月,唯置四個整月。

 

用日不盡,尚餘二十九日。

 

故杜為《長曆》於十年十一月後置閏。

 

既十年有閏,明九年無閏也。」

 

次於陰口而還。

 

(陰口,鄭地名。)

 

子孔曰:「晉師可擊也,師老而勞,且有歸誌,必大克之。」

 

子展曰:「不可。」

 

(傳言子展能守信。)

 

公送晉侯。

 

晉侯以公宴於河上,問公年。

 

季武子對曰:「會於沙隨之歲,寡君以生。」

 

(沙隨在成十六年。)

 

晉侯曰:「十二年矣,是謂一終,一星終也。

 

(歲星十二歲而一周天。)

 

疏注「歲星」至「周天」。

 

○正義曰:直言「一星終」,知是歲星者,以古今曆書推步五星,金、水曰行一度;

 

土三百七十七日,行星十二度;

 

火七百八十日,行星四百一十五度。

 

四者皆不得十二年而一終。

 

唯木三百九十八日,行星三十三度,十二年而彊一周。

 

舉其大數,十二年而一終,故知是歲星。

 

國君十五而生子,冠而生子,禮也。

 

(冠,成人之服,故必冠而後生子。

 

○冠,古亂反。

 

注、下皆同。)

 

君可以冠矣。

 

大夫盍為冠具?」

 

武子對曰:「君冠,必以祼享之禮行之,(祼謂灌鬯酒也。

 

享,祭先君也。

 

○盍,戶臘反。

 

祼,古亂反。

 

灌,古亂反。)

 

疏注「祼謂」至「祭先君也」。

 

○正義曰:《周禮•大宗伯》:「以肆獻祼享先王。」

 

《鬱人》:「凡祭祀之祼事,和鬱鬯以實彝而陳之。」

 

鄭玄云:「鬱,鬱金,香草也。

 

鬯釀為酒,芬香條暢於上下也。

 

築鬱金煮之,以和鬯酒。」

 

《郊特牲》云:「灌用鬯臭。」

 

鄭玄云:「灌謂以圭瓚酌鬯,始獻神也。」

 

然則祼即灌也,故云「祼謂灌鬯酒也」。

 

祼是祭初之禮,故舉之以表祭也。

 

《周禮》「祭人鬼曰享」,故云「享,祭先君也」。

 

劉炫云:「冠是大禮,當遍告群廟。」

 

以金石之樂節之,(以鍾磬為舉動之節。)

 

以先君之祧處之。

 

(諸侯以始祖之廟為祧。

 

○祧,他彫反。)

 

疏「君冠」至「處之」。

 

○正義曰:冠是嘉禮之大者,當祭以告神,故有祼享之禮,以祭祀也。

 

國君無故不徹縣,故有金石之樂,行冠禮之時,為舉動之節也。

 

冠必在廟,故先君之祧處之也。

 

既行祼享,祭必有樂。

 

所言金石節之,謂冠時之樂,非祭祀之樂也。

 

諸侯之冠禮亡,唯有《士冠禮》在耳。

 

其禮亦行事於廟,而不為祭祀。

 

士無樂可設,而唯處祧同耳。

 

士冠必三加:始加緇布冠,次加皮弁,次加爵弁。

 

公則四,《大戴禮•公冠篇》於士三冠後,更加玄冕是也。

 

案此傳文,則諸侯十二加冠也。

 

文王十三生伯邑考,則十二加冠,親迎於渭,用天子禮。

 

則天子十二冠也。

 

《晉語》柯陵會,趙武冠見範文子,冠時年十六七,則大夫十六冠也。

 

士庶則二十而冠,故《曲禮》云「二十曰弱冠」是也。

 

○注「諸侯」至「為祧」。

 

○正義曰:《祭法》云:「遠廟為祧。」

 

天子有二祧。」

 

鄭玄云:「祧之言超也,超,上去意也。

 

諸侯無祧。」

 

《聘禮》云:「不腆先君之祧。」

 

是謂始祖廟也。

 

《聘禮》注云:「天子七廟,文、武為祧。」

 

諸侯五廟。

 

則祧始祖也,是亦廟也。

 

言祧者,祧尊而廟親,待賓客者上尊者。

 

然則彼以始祖之尊,故特言祧耳。

 

昭元年傳云「敢愛豐氏之祧」。

 

大夫之廟,亦以祧言之,是尊之意也。

 

不待至魯而假於衛者,及諸侯賓客未散故也。

 

今寡君在行,未可具也。

 

請及兄弟之國而假備焉。』

 

晉侯曰:「諾。」

 

公還,及衛,冠於成公之廟。

 

(成公,今衛獻公之曾祖。

 

從衛所處。)

 

疏注「成公」至「所處」。

 

○正義曰:成公是獻公曾祖,《衛世家》文也。

 

服虔以成公是衛之曾祖,即云「祧謂曾祖之廟」也。

 

曾祖之廟,何以獨有祧名?

 

《王製》:「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太祖之廟為三。」

 

鄭之豐氏,豈得立曾祖之廟乎?

 

而亦謂之祧也。

 

杜言「從衛所處」,意在排舊說也。

 

以晉悼欲速,故寄衛廟而假鍾磬。

 

其祼享之禮,歸魯乃祭耳。

 

假鍾磬焉,禮也。

 

楚子伐鄭。

 

(與晉成故。)

 

子駟將及楚平,子孔、子蟜曰:「與大國盟,口血未乾而背之,可乎?」

 

子駟、子展曰:「吾盟固云『唯彊是從』。

 

今楚師至,晉不我救,則楚彊矣。

 

盟誓之言,豈敢背之?

 

且要盟無質,神弗臨也。

 

(質,主也。)

 

疏注「質,主也」。

 

○正義曰:質之為主,以意言耳,無正訓也。

 

晉云「唯晉命是聽」,鄭云「唯彊是從」,二辭俱以告神,是其無定主也。

 

服虔云:「質,誠也。」

 

無忠誠之信,故神弗臨也。

 

所臨唯信。

 

信者,言之瑞也,(瑞,符也。)

 

善之主也,是故臨之。

 

(神臨之。)

 

明神不蠲要盟,(蠲,潔也。)

 

背之可也。」

 

乃及楚平。

 

公罷戎入盟,同盟於中分。

 

(中分,鄭城中裏名。

 

罷戎,楚大夫。

 

○罷音皮,徐音彼。

 

中分,並如字,徐音丁仲反。)

 

疏注「中分,鄭城中裏名」。

 

○正義曰:言入盟,是入城盟也。

 

入城而言盟地,知是城內裏名。

 

楚莊夫人卒,(共王母。)

 

王未能定鄭而歸。

 

晉侯歸,謀所以息民。

 

魏絳請施捨,(施恩惠,舍勞役。)

 

輸積聚以貸。

 

(輸,盡也。

 

○積,子賜反,下同。

 

聚,才住反。

 

貸,他代反。)

 

自公以下,苟有積者,盡出之。

 

國無滯積,(散在民。)

 

亦無困人。

 

(不匱乏。)

 

公無禁利,(與民共。)

 

亦無貪民。

 

(禮讓行。)

 

祈以幣更,(不用牲。)

 

賓以特牲。

 

(務崇省。

 

○省,所景反。)

 

器用不作,(因仍舊。)

 

車服從給。

 

(足給事也。)

 

行之期年,國乃有節。

 

三駕而楚不能與爭。

 

(三駕,三興師,謂十年師於牛首,十一年師於向,其秋觀兵於鄭東門。

 

自是鄭遂服。

 

○期音基,本亦作期。

 

向,舒亮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85#
 樓主| 發表於 2013-5-26 22:38:24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三十一


襄十年,盡十二年。

 

【經】十年,春,公會晉侯、宋公、衛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齊世子光會吳於柤。

 

(吳子在柤,晉以諸侯往會之,故曰「會吳」。

 

吳不稱子,從所稱也。

 

柤,楚地。

 

○柤,莊加反。)

 

疏注「吳子」至「楚地」。

 

○正義曰:成十五年,諸侯大夫會吳於鍾離;

 

五年,魯、衛會吳於善道,皆大夫來也。

 

此傳云「會吳子壽夢」,則吳子自來也。

 

五年戚之會,吳序鄫上。

 

此殊吳者,亦如鍾離、善道,晉以諸侯往彼會之,故曰「會吳」也。

 

哀十三年,公會晉侯及吳子於黃池,彼稱吳子,此不稱子者,從其所稱也。

 

蘇氏云:「謂諸侯直稱之曰吳。」

 

故從諸侯之所稱也。

 

至於黃池之會,自去其僭號而稱子,以告令諸侯,故諸侯亦從而稱之也。

 

劉炫云:「從所稱者,諸侯盟會,會則必自言其爵,盟則自言其名。」

 

故盟得以名告神,會得以爵書策。

 

吳是東夷之君,未閑諸夏之禮。

 

於此自稱為吳,不知以爵告眾,故從所稱書吳也。

 

故《釋例》云:「吳晚通上國,故其君臣朝會,不同於例,亦猶楚之初始。」

 

是言吳未知稱爵也。

 

夏,五月,甲午,遂滅偪陽。

 

(偪陽,云姓國,今彭城傳陽縣也。

 

因柤會而滅之,故曰遂。

 

○偪,徐甫目反,又彼力反,本或作逼。

 

云音云。)

 

疏注「逼陽」至「曰遂」。

 

○正義曰:逼陽,云姓,傳文也。

 

《鄭語》云:「云姓,鄢、鄶、路、逼陽也。」

 

遂者,因上事生下事之辭。

 

此因柤會而遂滅偪陽,雖複隔以日月,文猶係於會柤。

 

因會柤而始謀滅之,故言遂也。

 

公至自會。

 

(無傳。)

 

楚公子貞、鄭公孫輒帥師伐宋。

 

晉師伐秦。

 

(荀罃不書,不親兵也。)

 

疏注「荀罃」至「兵也」。

 

○正義曰:傳稱荀罃伐秦,而經不書罃,知罃不親兵,以師告也。

 

秋,莒人伐我東鄙。

 

公會晉侯、宋公、衛侯、曹伯、莒子、邾子、齊世子光、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伐鄭。

 

(齊世子光先至於師,為盟主所尊,故在滕上。)

 

疏注「齊世」至「滕上」。

 

○正義曰:《周禮•典命》:「諸侯之適子,誓於天子,攝其君,則下其君之禮一等。

 

未誓,則以皮帛繼子男。」

 

鄭玄云:「誓猶命也。

 

言誓者,明天子既命,以為之嗣」也。

 

十九年傳云:「光之立也,列於諸侯矣。」

 

則光是未誓者也,法當繼於子男之下。

 

柤之會,列於小邾之下,是其正也。

 

於此伐也,傳稱「崔杼使大子光先至於師,故長於滕」。

 

晉悼以齊是大國,光複先至,心善其共,遂進其班。

 

為盟主所尊,故在滕上。

 

言其非正法也。

 

冬,盜殺鄭公子騑、公子發、公孫輒。

 

(非國討,當兩稱名氏。

 

殺者非卿,故稱盜。

 

以盜為文,故不得言其大夫。)

 

疏注「非國」至「大夫」。

 

○正義曰:若國家討而殺之,則舉國名。

 

言殺其大夫。

 

若非國討,兩下相殺,則兩書名氏。

 

王劄子殺召伯、毛伯是也。

 

此非國討,亦當兩書名氏。

 

但殺之者,尉止、司臣之徒,皆非卿也。

 

非卿,則名氏不合見經,故稱之為盜。

 

凡言其者,是其所有也。

 

君是臣之君,故書弒其君。

 

臣是君之臣,故書殺其大夫。

 

盜者,寇賊之名,賤之不係於國。

 

被殺者,非盜之所有。

 

既以盜為文,故不得言其大夫,若如他物殺之。

 

然哀四年「盜殺蔡侯申」,注云:「賤者,故稱盜。

 

不言弒其君,賤盜也。」

 

文十六年《公羊傳》曰:「大夫弒君稱名氏,賤者窮諸人。

 

大夫相殺稱人,賤者窮諸盜。」

 

其義雖不可通於《左氏》,其言賤盜之意則同。

 

戍鄭虎牢。

 

(伐鄭諸侯,各受晉命戍虎牢。

 

不複為告命,故獨書魯戍而不敘諸侯。

 

○複,扶又反。)

 

楚公子貞帥師救鄭。

 

○公至自伐鄭。

 

(無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86#
 樓主| 發表於 2013-5-26 22:40:42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三十一


【傳】十年,春,會於柤,會吳子壽夢也。

 

(壽夢,吳子乘。○夢,莫公反。)

 

疏注「壽夢,吳子乘」。

 

○正義曰:十二年「吳子乘卒」是也。

 

服虔云:「壽夢,發聲。

 

吳蠻夷言,多發聲,數語共成一言。

 

壽夢,一言也。

 

經言乘,傳言壽夢,欲使學者知之也。」

 

然壽夢與乘,聲小相涉。

 

服以經、傳之異,即欲使同之。

 

然則餘祭、戴吳,豈複同聲也?

 

當是名字之異,故未言之。

 

三月,癸丑,齊高厚相大子光,以先會諸侯於鍾離,不敬。

 

(吳子未至,光從東道與東諸侯會遇,非本期地,故不書會。

 

高厚,高固子也。

 

癸丑,月二十六日。

 

○相,息亮反,下同。)

 

疏注「吳子」至「六日」。

 

○正義曰:言先會諸侯,則是會期未到,故知吳子未至而諸侯自會也。

 

柤與鍾離相近,地在宋之東南,知光從東道與東方諸侯遇,蓋邾、莒、滕、薛之徒,自相會遇也。

 

本非期會之地,會亦不以告魯,故不書也。

 

如杜此注,則吳子未至,亦未赴於柤。

 

而上注云:「吳子在柤,諸侯往會之」者,吳子元遣告晉,言己至柤而已,非晉侯自期於柤,召吳子使赴也。

 

戚之會,則吳子在善道,召使赴戚,故與諸國同序於列也。

 

杜明言癸丑是三月二十六日。

 

下四月戊午云「月一日」,五月庚寅云「月四日」,甲午云「月八日」。

 

所以明言日者,欲證前九年「閏月」為「門五日」。

 

於上下日月相當,故杜備言其日也。

 

劉炫曰:「杜言癸丑二十六日者,見與下四月一日會相近,知非二會也。」

 

士莊子曰:「高子相大子以會諸侯,將社稷是衛,而皆不敬,(厚與光俱不敬。)

 

棄社稷也。

 

其將不免乎!」

 

(為十九年齊殺高厚、二十五年弒其君光傳。)

 

夏,四月,戊午,會於柤。

 

(經書春,書始行也。

 

戊午,月一日。)

 

疏注「經書春,書始行」。

 

○正義曰:傳言夏會而經書春,知經書始行,傳言會日也。

 

諸赴盟會者,初去告行而已。

 

盟會必行還乃書,何則?

 

初去之時,未知所會幾國,豈得即書會也?

 

明其皆是行還告廟,乃書之耳。

 

但所書者,或追記發國之初,或即書所會之日。

 

此會柤,以其經、傳不同,乃知春行、夏會。

 

其餘傳無會日,亦應有如此者。

 

如此之類,是追記初行也。

 

二十年六月庚申,公會晉侯云云於澶淵,成五年十二月巳丑,公會晉侯云云於蟲牢,如此之類,是即書會日也。

 

此蓋舊無定法,史官不同,故立文異耳。

 

晉荀偃、士匄請伐偪陽,而封宋向戌焉。

 

(以宋常事晉,而向戌有賢行,故欲封之為附庸。

 

○行,下孟反。)

 

荀罃曰:「城小而固,勝之不武,弗勝為笑。」

 

固請。

 

丙寅,圍之,弗克。

 

(丙寅,四月九日。)

 

孟氏之臣秦堇父輦重如役。

 

(堇父,孟獻子家臣。

 

步挽重車以從師。

 

○堇,徐音謹。

 

挽音晚。)

 

疏「輦重如役」。

 

○正義曰:重者,車名也。

 

載物必重,謂之重。

 

人挽以行,謂之輦。

 

軍行以載器物,止則以為藩營。

 

此人挽此重車,以從役也。

 

宣十二年解巳具之。

 

逼陽人啟門,諸侯之士門焉。

 

(見門開,故攻之。)

 

縣門發,郰人紇抉之,以出門者。

 

(門者,諸侯之士在門內者也。

 

紇,郰邑大夫,仲尼父叔梁紇也。

 

郰邑,魯縣東南莝城是也。

 

言紇多力,抉舉縣門,出在內者。

 

○縣音玄,注及下同。

 

郰,側留反。

 

紇,恨發反。

 

抉,鳥穴反,徐又古穴反。

 

出,如字,一音屈遂反。)

 

疏「縣門」至「門者」。

 

○正義曰:縣門者,編版廣長如門,施關機以縣門上,有寇則發機而下之。

 

諸侯之士,攻逼陽之門,巳有入者,縣門乃發,郰人紇抉而舉之,以出門者。

 

門者,謂攻門者也。

 

紇為郰邑大夫,公邑大夫,皆以邑名冠之,呼為某人。

 

孔子之父名紇,字叔梁。

 

古人名字並言者,皆先字而後名。

 

故《史記•孔子世家》稱為「叔梁紇」也。

 

服虔云:「抉,撅也。

 

謂以木撅抉縣門使舉,令下容人出也。

 

門者下屬為句。」

 

狄虒彌建大車之輪,而蒙之以甲,以為櫓。

 

(狄虒彌,魯人也。

 

蒙,覆也。

 

櫓,大楯。

 

○虒音斯。

 

彌,徐音彌,一音武脾反。

 

櫓音魯。

 

楯,常尹反,又音尹。)

 

左執之,右拔戟,以成一隊。

 

(百人為隊。

 

○隊,徒對反,徐徒猥反。)

 

疏「狄虒」至「一隊」。

 

○正義曰:鄭玄云:「大車,平地載任之車也。」

 

《考工記》:「車人為車,柯長三尺。」

 

大車轂長半柯,輪崇三柯。

 

是輪高九尺,其車罔圓周二丈七尺。

 

建,立也。

 

立此大車之輪,而覆之以甲,以為櫓也。

 

《考工記》:「殳長尋有四尺,車戟常,崇於殳四尺。」

 

八尺曰尋,倍尋曰常,則戟長一丈六尺也。

 

隊是行列之名。

 

百人為隊,相傳為然。

 

成一隊者,言其當百人也。

 

孟獻子曰:「《詩》所謂『有力如虎』者也。

 

(《詩•邶風》也。

 

○邶音佩。)

 

主人縣布,堇父登之,及堞而絕之,(逼陽人縣布,以試外勇者。

 

○堞音牒,徐養涉反。)

 

隊,則又縣之,蘇而複上者三,主人辭焉,乃退。

 

(主人嘉其勇,故辭謝不複縣布。

 

○隊,直類反。

 

複,扶又反,注同。

 

上,時掌反。

 

三,息暫反,又如字。)

 

疏「蘇而複上」。

 

○正義曰:宣八年傳曰:「晉人獲秦諜,殺諸絳市,六日而蘇。」

 

則蘇者,死而更生之名也。

 

堇父隊而悶絕,似若死,然得蘇悟,而複緣布上。

 

帶其斷以徇於軍三日。

 

(帶其斷布以示勇。

 

○斷,徒亂反。

 

徇,似俊反。)

 

諸侯之師久於逼陽,荀偃、士匄請於荀罃曰:「水潦將降,懼不能歸,(向夏恐有久雨。

 

從丙寅至庚寅二十五日,故曰久。

 

○潦音老。)

 

請班師。」

 

(班,還也。)

 

知伯怒,(知伯,荀罃。

 

○知音智。)

 

投之以機,出於其間,(出偃、匄之間。

 

○機,本又作『幾』,同。)

 

曰:「女成二事,而後告餘。

 

(二事:伐逼陽,封向戌。

 

○女音汝,下及注皆同。)

 

餘恐亂命,以不女違。

 

(既成改之為亂命。)

 

女既勤君而興諸侯,牽帥老夫以至於此。

 

既無武守,(無武功可執守。)

 

而又欲易餘罪,曰:『是實班師,不然,克矣。』

 

(謂偃、匄將言爾。)

 

餘羸老也,可重任乎?

 

(不任受女此責。

 

○羸,劣危反。

 

重,直用反。

 

任音壬,注同。)

 

七日不克,必爾乎取之!」

 

(言當取女以謝不克之罪。)

 

五月,庚寅,(月四日。)

 

荀偃、士匄帥卒攻逼陽,親受矢石,(躬在矢石間。

 

○卒音子忽反。)

 

疏注「躬在矢石間」。

 

○正義曰:服虔云:「古者以石為箭鏑。」

 

引《國語》「有隼集於陳侯之庭,楛矢貫之石砮」,以證石為箭鏃。

 

若石是箭鏃,則猶是矢也,何須「矢、石」並言?

 

杜言在矢石間,則不以石為矢也。

 

《周禮•職金》:「凡國有大故,而用金石,則掌其令。」

 

鄭玄云:「用金石者,作槍雷之屬。」

 

雷即礧也。

 

兵法:守城用礧石以擊攻者,陳思王《征蜀論》云「下礧成雷,榛殘木碎」是也。

 

甲午,滅之。

 

(月八日。)

 

書曰「遂滅逼陽」,言自會也。

 

(言其因會以滅國,非之也。)

 

疏注「言其」至「之也」。

 

○正義曰:僖四年,公會齊侯云云侵蔡,蔡潰,遂伐楚。

 

二十三年,齊侯伐衛,遂伐晉。

 

如此之類,一行而有二事者,法當言「遂」。

 

「遂」,非善惡之名,而此傳特云「書曰『遂滅逼陽』,言自會也」,則知此言「遂」者,有非之之意。

 

所以然者,彼因伐遂伐,本謀伐行兵,容可一舉而伐兩國;

 

會非征伐之事,荀偃、士匄於會始請,則逼陽無大罪,諸侯無宿謀,因會滅人,情在可責。

 

傳稱「言自會也」,是尤其從會行也。

 

《釋例》云:「會以訓上下、敘德刑。

 

『遂滅逼陽』,言滅生於會,非本意也。」

 

是言因會以滅國,非之之事也。

 

「書曰」者,是重尼新意,則舊史不然。

 

本蓋別書諸侯滅逼陽,仲尼改之,而言「遂」耳。

 

以與向戌,向戌辭曰:「君若猶辱鎮撫宋國,而以逼陽光啟寡君,群臣安矣,其何貺如之?

 

(言見賜之厚無過此。

 

○貺音況,賜也。)

 

疏「光啟寡君」。

 

○正義曰:光昭宋國,開其疆竟,以賜寡君。

 

若專賜臣,是臣興諸侯以自封也,其何罪大焉?

 

敢以死請。」

 

乃予宋公。

 

宋公享晉侯於楚丘,請以《桑林》。

 

(《桑林》,殷天子之樂名。)

 

疏注「桑林」至「樂名」。

 

○正義曰:若非天子之樂,則宋人不當請,荀罃不須辭。

 

以宋人請而荀罃辭,明其非常樂也。

 

宋是殷後,得用殷樂,知《桑林》是殷天子之樂名也。

 

經典言「樂殷為《大護》」,而此複云《桑林》者,蓋殷家本有二樂,如周之《大武》、《象舞》也。

 

名為《大護》,則傳記有說。

 

湯以寬政治民,除其邪虐,言能覆護下民,使得其所,故名其樂為《大護》。

 

其曰「《桑林》」,先儒無說。

 

唯《書傳》言,湯伐桀之後,大旱七年,史卜曰:「當以人為禱。」

 

湯乃翦發斷爪,自以為牲,而禱於桑林之社,而雨大至,方數千裏。

 

或可禱桑林以得雨,遂以《桑林》名其樂也。

 

皇甫謐云:「殷樂一名《桑林》。」

 

以《桑林》為《大護》別名,無文可馮,未能察也。

 

荀罃辭。

 

(辭,讓之。)

 

荀偃、士匄曰:「諸侯宋、魯,於是觀禮。

 

(宋,王者後,魯以周公故,皆用天子禮樂,故可觀。)

 

魯有禘樂,賓、祭用之。

 

(禘,三年大祭,則作四代之樂。

 

別祭群公,則用諸侯樂。

 

○禘,大計反。)

 

疏注「禘三」至「樂侯」。

 

○正義曰:《明堂位》云:「季夏六月,以禘禮祀周公於大廟。

 

朱幹玉戚,冕而舞《大武》。

 

皮弁素積,裼而舞《大夏》。」

 

彼禘祭唯用《大武》、《大夏》,而不言《韶》、《頀》。

 

以二十九年魯為季劄,舞四代之樂,知四代之樂,魯皆有之。

 

《明堂位》云:「凡四代之服、器,魯兼用之。」

 

禘是三年大祭,禮無過者,知禘祭於大廟,則作四代之樂也。

 

《禮》,唯周公之廟,得用天子之禮。

 

知其別祭群公,則用諸侯之樂。

 

諸侯之樂,謂時王所製之樂,《大武》是也。

 

然則禘是禮之大者,群公不得與同,而於賓得同禘者,敬鄰國之賓,故得用大祭之樂也。

 

其天子享諸侯,亦同祭樂。

 

故《大司樂》云:「大祭祀,王出入,奏《王夏》;

 

屍出入,奏《肆夏》;

 

牲出入,奏《昭夏》。

 

大饗不入牲,其他如祭祀。」

 

鄭注云:「不入牲,不奏《昭夏》。

 

王出入,賓出入,亦奏《王夏》奏《肆夏》。」

 

又《禮記•祭統》云:「大嚐禘,升歌《清廟》,下而管《象》。」

 

《仲尼燕居》云:「兩君相見,亦升歌《清廟》,下而管《象》。」

 

是祭與享賓用樂同也。

 

而荀罃云:「我辭禮矣」,沈氏云「嘉樂不野合」故也。

 

魯之禘祭,用四代樂,則天子禘用六代樂也。

 

鄭康成義以為禘祫各異,祫大禘小。

 

天子祫用六代之樂,禘用四代之樂。

 

魯有禘樂,謂有周之禘祭之樂,非《左氏》義也。

 

劉炫云:「禘是大禮,賓得與同者,享賓用樂,禮傳無文。

 

但賓禮既輕,必異於禘。

 

魯以享賓,當時之失,用之巳久,遂以為常。

 

荀偃、士匄引過謬之事,以諂晉侯,使聽宋耳。

 

魯以禘樂享賓,猶以十一牢為士鞅。

 

吳以引徵百牢,亦非正也。」

 

宋以《桑林》享君,不亦可乎?」

 

(言具天子樂也。)

 

舞師題以旌夏,(師,樂師也。

 

旌夏,大旌也。

 

題,識也。

 

以大旌表識其行列。

 

○題,大兮反。

 

夏,戶雅反,注同。

 

識,申誌反,又如字,下同。

 

行,戶郎反。)

 

疏「舞師題以旌夏」。

 

○正義曰:舞師,樂人之師,主陳設樂事者也。

 

謂舞初入之時,舞師建旌夏,以引舞人而入,以題識其舞人之首,故晉侯卒見,懼而退入於房也。

 

謂之旌夏,蓋形製大,而別為之名也。

 

晉侯懼而退入於房。

 

(旌夏非常,卒見之,人心偶有所畏。

 

○卒,寸忽反。)

 

去旌,卒享而還。

 

及著雍,疾。

 

(晉侯疾也。

 

著雍,晉地。

 

○去,起呂反。

 

著,徐都慮反,一音除慮反,雍,於用反。)

 

卜桑林見。

 

(祟見於卜兆。

 

○見,賢遍反,注同。

 

祟,息遂反。)

 

荀偃、士匄欲奔請禱焉。

 

(奔走還宋禱謝。

 

○禱,於老反。)

 

荀罃不可,曰:「我辭禮矣,彼則以之。

 

(以用之。)

 

猶有鬼神,於彼加之。」

 

(言自當加罪於宋。)

 

晉侯有間,(間,疾差也。

 

○差,初賣反。)

 

以逼陽子歸,獻於武宮,謂之夷俘。

 

(諱俘中國,故謂之夷。

 

○俘,芳夫反。)

 

疏「謂之夷俘」。

 

○正義曰:昭十七年,晉荀吳滅陸渾之戎,獻俘於文宮,不言謂之夷俘,彼真是戎也。

 

此言「謂之夷俘」,明非夷而謂之夷,知其諱俘中國,改名之也。

 

莊三十一年傳例曰:「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於王。

 

中國則否。」

 

中國之俘,既不合獻王,故獻廟亦諱。

 

知其無罪,內慚於心,故諱之,謂之夷俘。

 

逼陽,云姓也。

 

使周內史選其族嗣,納諸霍人,禮也。

 

(霍,晉邑。

 

內史,掌爵祿廢置者,使選逼陽宗族賢者,令居霍,奉云姓之祀。

 

善不滅姓,故曰「禮也」。

 

使周史者,示有王命。

 

○令,力呈反,下「令在」、「勸令」同。)

 

疏注「霍晉」至「王命」。

 

○正義曰:霍是舊國,閔元年,晉獻公滅之,以為晉邑也。

 

「內史掌爵祿廢置」,《周禮•內史職》文也。

 

《禮》:「天子不滅國,諸侯不滅姓。

 

其身有罪宜廢者,選其親而賢者,更紹立之。」

 

《論語》所云:「興滅國、繼絕世」者,謂此也。

 

晉侯以逼陽之罪,不合絕祀,故歸諸天子,使周內史選逼陽宗族賢者,繼嗣逼陽之後,令居晉之霍邑,以奉云姓之祀。

 

依《鄭語》及《世本》皆云,逼陽,云姓,是祝融之孫,陸終第四子求言之後。

 

虞夏以來,世祀不絕。

 

今複繼之,善其不滅姓,故曰「禮也」。

 

晉侯不自選其人,而使周內史者,諸侯不得專封,示有王命,不自專也。

 

言納諸霍人者,此霍邑或稱霍人,猶如晉邑謂之柏人也。

 

必知霍人為霍邑者,班固《漢書•樊噲傳》云:「攻霍人。」

 

是霍人,邑名也。

 

劉炫云:「霍,晉邑;

 

人,掌邑大夫,猶鄒邑大夫稱鄒人紇,蓋使為晉附庸也。」

 

師歸,孟獻子以秦堇父為右。

 

(嘉其勇力。)

 

生秦丕茲,事仲尼。

 

(言二父以力相尚。

 

子事仲尼,以德相高。

 

○秦丕茲,一本作「秦不茲」。)

 

六月,楚子囊、鄭子耳伐宋,師於訾毋。

 

(宋地。

 

○訾,子斯反。

 

毋音無。)

 

庚午,圍宋,門於桐門。

 

(不成圍而攻其城門。)

 

晉荀罃伐秦,報其侵也。

 

(侵在九年。)

 

衛侯救宋,師於襄牛。

 

鄭子展曰:「必伐衛!

 

不然,是不與楚也。

 

得罪於晉,又得罪於楚,國將若之何?」

 

子駟曰:「國病矣。」

 

(師數出,疲病也。

 

○數,所角反。

 

疲音皮。)

 

子展曰:「得罪於二大國,必亡。

 

病,不猶愈於亡乎?」

 

諸大夫皆以為然。

 

故鄭皇耳帥師侵衛,楚令也。

 

(亦兼受楚之敕命也。

 

皇耳,皇成子。)

 

孫文子卜追之,獻兆於定薑。

 

薑氏問繇,(繇,兆辭。

 

○繇,直救反。)

 

疏注「繇兆辭」。

 

○正義曰:《周禮•大卜》:「掌三兆之法: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

 

其經兆之體,皆百有二十。

 

其頌皆千有二百。」

 

鄭玄云:「頌謂繇也。」

 

是言灼龜得兆,其兆各有繇辭,即下三句是也。

 

此傳唯言兆有此辭,不知卜得何兆。

 

但知舊有此辭,故卜者得據以答薑耳。

 

其千有二百,皆此類也。

 

此繇辭皆韻。

 

古人讀雄與陵為韻。

 

《詩•無羊》、《正月》,皆以雄韻蒸韻陵,是其事也。

 

曰:「兆如山陵,有夫出征,而喪其雄。」

 

薑氏曰:「征者喪雄,禦寇之利也。

 

大夫圖之!」

 

衛人追之,孫蒯獲鄭皇耳於犬丘。

 

(蒯,孫林父子。

 

○喪,息浪反,下同。

 

禦,魚呂反。

 

蒯,苦怪反。)

 

秋,七月,楚子囊、鄭子耳侵我西鄙。

 

(於魯無所恥,諱而不書,其義未聞。)

 

疏注「於魯」至「未聞」。

 

○正義曰:服虔云:「不書,諱從晉。

 

不能服鄭,旋複為楚、鄭所伐,恥而諱之也。」

 

杜以從盟主而不能服叛國,於魯未足為恥。

 

被伐無所可諱,故云「其義未聞」。

 

還,圍蕭,八月,丙寅,克之。

 

(蕭,宋邑。)

 

九月,子耳侵宋北鄙。

 

孟獻子曰:「鄭其有災乎!

 

師競巳甚。

 

(競,爭競也。

 

○爭,爭鬥之爭,下文「與之爭」同。)

 

周猶不堪競,況鄭乎!

 

(周謂天王。)

 

有災,其執政之三士乎!」

 

(鄭簡公幼少,子駟、子國、子耳秉政,故知三士任其禍也。

 

為下盜殺三大夫傳。

 

○少,詩照反。

 

任音壬。)

 

莒人間諸侯之有事也,故伐我東鄙。

 

(諸侯有討鄭之事。

 

○間,間廁之間。)

 

諸侯伐鄭。

 

齊崔杼使大子光先至於師,故長於滕。

 

(大子,宜賓之以上卿。

 

而今晉悼以一時之宜,令在滕侯上,故傳從而釋之。

 

○長,丁丈反。)

 

巳酉,師於牛首。

 

(鄭地。)

 

初,子駟與尉止有爭。

 

將禦諸侯之師,而黜其車。

 

(禦牛首師也。

 

黜,減損)尉止獲,又與之爭。

 

(獲囚俘。)

 

子駟抑尉止曰:「爾車非禮也」。

 

(言女車猶多過製。)

 

疏注「言女」至「過製」。

 

○正義曰:前已減損其車,複云「爾車非禮」,明是仍嫌車多,言其過製。

 

大夫之製,不知車當幾乘。

 

從軍之車,未必製有定限。

 

子駟心憎尉止,嫌其豪富,本意不為過禮製也。

 

遂弗使獻。

 

(不使獻所獲。)

 

初,子駟為田洫,司氏、堵氏、侯氏、子師氏皆喪田焉。

 

(洫,田畔溝也。

 

子駟為田洫,以正封疆,而侵四族田。

 

○洫,況域反。

 

堵音者,或丁古反。

 

喪,息浪反,下同。

 

疆,居良反。)

 

疏注「洫田」至「族田」。

 

○正義曰:《考工記》:「匠人為溝洫。

 

耜廣五寸。

 

二耜為耦。

 

一耦之伐,廣尺深尺謂之畎。

 

田首倍之,廣二尺、深二尺謂之遂。

 

九夫為井。

 

井間廣四尺、深四尺,謂之溝。

 

方十裏為成。

 

成間廣八尺、深八尺、謂之洫。

 

方百裏為同。

 

同間廣二尋、深二仞,謂之澮。」

 

然則溝洫俱是通水之路,相對大小為異耳。

 

皆於田畔為之,故云「田畔溝也」。

 

為田造洫,故稱「田洫」。

 

此四族,皆是富家,占田過製。

 

子駟為此田洫,正其封疆,於分有剩,則減給他人。

 

故正封疆而侵四族田也。

 

《小司徒》云:「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都。」

 

注云:「此謂都鄙采地之製也」。

 

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亂。

 

(八年,子駟所殺公子[B12L]等之黨。

 

○[B12L],許其反,本亦作熙,又音怡。)

 

於是子駟當國,(攝君事也。)

 

子國為司馬,子耳為司空,子孔為司徒。

 

冬,十月,戊辰,尉止、司臣、侯晉、堵女父、子師仆帥賊以入,晨攻執政於西宮之朝,(公宮。)

 

殺子駟、子國、子耳,劫鄭伯以如北宮。

 

子孔知之,故不死。

 

(子孔,公子嘉也。

 

知難不告,利得其處也。

 

為十九年殺公子嘉傳。

 

○難,乃旦反。

 

處,昌慮反。)

 

書曰「盜」,言無大夫焉。

 

(尉止等五人,皆士也。

 

大夫,謂卿。)

 

子西聞盜,不儆而出,(子西,公孫夏,子駟子。

 

○儆音景。

 

夏,戶雅反。)

 

屍而追盜。

 

(先臨屍而逐賊。)

 

盜入於北宮,乃歸,授甲。

 

臣妾多逃,器用多喪。

 

子產聞盜,(子國子。)

 

為門者,(置守門。)

 

庀群司,(具眾官。

 

○庀,匹婢反。)

 

閉府庫,慎閉藏,完守備,成列而後出,兵車十七乘,(千二百七十五人。

 

○藏,才浪反,又如字。

 

守,手又反。

 

乘,繩證反。)

 

屍而攻盜於北宮,子蟜帥國人助之,殺尉止、子師仆,盜眾盡死。

 

侯晉奔晉,堵女父、司臣、尉翩、司齊奔宋。

 

(尉翩,尉止子。

 

司齊,司臣子。

 

○翩音篇。)

 

子孔當國,(代子駟。)

 

為載書,以位序,聽政辟。

 

(自群卿諸司,各守其職位,以受執政之法,不得與朝政。

 

○辟,婢亦反。

 

與音預,下「魯不與」同。)

 

疏注「自群」至「朝政」。

 

○正義曰:於時鄭伯幼弱,政在諸卿,國事相與議之,不得一人獨決。

 

子孔性好專權,自以身既當國,望其一聽於己。

 

新經禍亂,與大夫設盟,為盟載之書曰:「自群卿諸司以下,皆以位之次序,一聽執政之法。

 

悉皆稟受成旨,不得幹與朝政。」

 

令其權柄在巳也。

 

大夫、諸司、門子不順,子產謂之「專欲難成」,謂此也。

 

服虔云:「鄭舊世卿,父死子代。

 

今子孔欲擅改之,使以次先為士、大夫乃至卿也。」

 

若如服言,唯當門子恨耳,何由大夫諸司亦不順也?

 

子孔若為此法。

 

即是自害其子。

 

子孔之子,亦當恨,何獨他家門子乎?

 

焚書倉門,則還依舊法。

 

舊法若父死子代,子產即應代父,何由十九年始立為卿?

 

大夫、諸司、門子弗順,將誅之。

 

(子孔欲誅不順者。)

 

子產止之,請為之焚書。

 

(既止子孔,又勸令燒除載書。

 

○為,於偽反。)

 

子孔不可,曰:「為書以定國,怒而焚之,是眾為政也,國不亦難乎?」

 

(難以至治。

 

○治,直吏反。)

 

子產曰:「眾怒難犯,專欲難成,合二難以安國,危之道也。

 

不如焚書以安眾。

 

子得所欲,(欲為政也。)

 

眾亦得安,不亦可乎?

 

專欲無成,犯眾興禍,子必從之!」

 

乃焚書於倉門之外,眾而後定。

 

(不於朝內燒,欲使遠近見所燒。)

 

諸侯之師城虎牢而戍之。

 

晉師城梧及製,(欲以逼鄭也。

 

不書城,魯不與也。

 

梧、製,皆鄭舊地。

 

○梧音吾。)

 

士魴、魏絳戍之。

 

書曰:「戍鄭虎牢」,非鄭地也,言將歸焉。

 

(二年,晉城虎牢而居之。

 

今鄭複叛,故脩其城而置戍。

 

鄭服,則欲以還鄭,故夫子追書,係之於鄭,以見晉誌。

 

○複,扶又反。

 

見,賢遍反,下同。)

 

疏「諸侯」至「歸焉」。

 

○正義曰:如此傳文,諸侯戍虎牢,士魴、魏絳戍梧與製耳。

 

其虎牢之內,亦應更有晉戍也。

 

二年,晉城虎牢,則虎牢久巳屬晉,非複鄭有。

 

今係鄭者,晉侯之意,鄭人若服,將歸之焉。

 

善晉侯,故探其心而係之鄭也。

 

《釋例》曰:「虎牢,鄭之郊竟。

 

晉人既有之矣,又城而居之,將以脅鄭。

 

鄭畏而強服,遇楚而複叛。

 

八年之間,一南一北,至於數四。

 

晉悼慮其未巳,故大城置戍,先以示威。

 

鄭服之日,釋戍而歸之。

 

德立刑行,故能終有鄭國。

 

《春秋》探書其本心,善之也。」

 

鄭及晉平。

 

○楚子囊救鄭。

 

十一月,諸侯之師還鄭而南,至於陽陵。

 

(還,繞也。

 

陽陵,鄭地。

 

○還,本亦作環,戶關反,徐音患,注同。)

 

楚師不退。

 

知武子欲退,曰:「今我逃楚,楚必驕。

 

驕則可與戰矣。」

 

(武子,荀罃。)

 

欒黶曰:「逃楚,晉之恥也。

 

合諸侯以益恥,不如死!

 

我將獨進。」

 

師遂進。

 

巳亥,與楚師夾潁而軍。

 

(潁水出城陽,至下蔡入淮。

 

○潁音穎。)

 

子矯曰:「諸侯既有成行,必不戰矣。

 

(言有成去之誌。)

 

從之將退,不從亦退。

 

(從猶服也。)

 

退,楚必圍我,猶將退也。

 

不如從楚,亦以退之。」

 

(以退楚。)

 

霄涉潁,與楚人盟。

 

(夜渡,畏晉知之。)

 

欒黶欲伐鄭師,(。伐涉潁者。)

 

荀罃不可,曰:「我實不能禦楚,又不能庀鄭。

 

鄭何罪?

 

不如致怨焉而還。

 

(致怨,為後伐之資。

 

○禦,魚呂反。

 

庀,必利反。)

 

今伐其師,楚必救之,戰而不克,為諸侯笑。

 

克不可命,(勝負難要,不可命以必克。

 

○要,一遙反。)

 

不如還也。」

 

丁未,諸侯之師還,侵鄭北鄙而歸。

 

(欲以致怨。)

 

楚人亦還。

 

(鄭服故也。)

 

王叔陳生與伯輿爭政。

 

(二子,王卿士。

 

○輿,本又作與,音同。)

 

王右伯輿。

 

(右,助也。

 

○右,音又,注同。)

 

王叔陳生怒而出奔,及河王複之,(欲奔晉。)

 

殺史狡以說焉。

 

(說王叔也。

 

○狡,古卯反。

 

說音悅,注同,又如字。)

 

不入,遂處之。

 

(處叔河上。)

 

晉侯使士匄平王室,王叔與伯輿訟焉。

 

(爭曲直。)

 

王叔之宰(宰,家臣。)

 

與伯輿之大夫瑕禽,(瑕禽,伯輿屬大夫。)

 

坐獄於王庭,(獄,訟也。

 

《周禮》:命夫命婦不躬坐獄訟,故使宰與屬大夫對爭曲直。)

 

士匄聽之。

 

王叔之宰曰:「篳門閨竇之人,而皆陵其上,其難為上矣。」

 

(篳門,柴門。

 

閨竇,小戶,穿壁為戶,上銳下方,狀如圭也。

 

言伯輿微賤之家。

 

○篳音必。

 

閨音圭,本亦作「圭」。

 

竇音豆。)

 

瑕禽曰:「昔平王東遷,吾七姓從王,牲用備具。

 

王賴之,而賜之騂旄之盟。

 

(平王徙時,大臣從者有七姓。

 

伯輿之祖,皆在其中,主為王備犧牲,共祭祀。

 

王恃其用,故與之盟,使世守其職。

 

騂旄,赤牛也。

 

舉騂旄者,言得重盟,不以犬雞。

 

○從,才用反,注同,又如字。

 

騂,息營反,《字林》許營反。

 

旄音毛。

 

為,於偽反。

 

共音恭。)

 

疏注「平王」至「犬雞」。

 

○正義曰:「七姓從王」,從王之大臣,有七姓也。

 

瑕禽言伯輿之祖是七從之一,言其世貴也。

 

其祖為王主備犧牲,以共祭祀。

 

王家牲用備具,王恃賴之,言其世有功也。

 

平王初遷,國家未定,故與大臣結盟,令使世掌其職也。

 

《周禮•牧人》「陽祀用騂牲」。

 

《檀弓》云:「周人尚赤,牲用騂。」

 

《尚書•洛誥》云:「文王騂牛一,武王騂牛一。」

 

諸言騂,皆是赤牛,則知此騂旄,是赤牛也。

 

旄謂尾也。

 

共旌旗之用。

 

故其字從旌,旗者,旌旗行而從風偃也。

 

曰:『世世無失職。』

 

若篳門閨竇,其能來東厎乎?

 

且王何賴焉?

 

(言我若貧賤,何能來東,使王恃其用而與之盟邪?

 

底,至也。

 

○底音旨。)

 

今自王叔之相也,政以賄成,(隨財製政。)

 

而刑放於寵。

 

(寵臣專刑,不任法。)

 

疏「刑放於寵」。

 

○正義曰:刑罰放赦之事,在於寵臣。

 

官之師旅,不勝其富。

 

(師旅之長皆受賂。)

 

吾能無篳門閨竇乎?

 

(言王叔之屬富,故使吾貧。)

 

疏「不勝其富」。

 

○正義曰:勝訓堪也。

 

言財多,故不可用盡,不能堪此富。

 

唯大國圖之。

 

(圖猶議也。)

 

下而無直,則何謂正矣?

 

(正者,不失下之直。

 

○何,或作可,誤也。)

 

疏「下而」至「正矣」。

 

○正義曰:凡在上,正定在下,須明在下曲直。

 

瑕禽自云,已有直理,不被上知,則是使下無直,在上何謂正矣?

 

故云「正者,不失下之直」也。

 

劉炫云:「七年傳云『正直為正,正曲為直』。

 

晉斷王朝之獄,乃以下正上。

 

宣子若在下而無直心,何以謂之為正也?

 

勸宣子使心正矣。」

 

範宣子曰:「天子所右,寡君亦右之;

 

所左,亦左之。」

 

(宣子知伯輿直,不欲自專,故推之於王。

 

○右音又,下同。

 

左音佐,下同。

 

左、右,亦並如字。)

 

疏「天子」至「左之」。

 

○正義曰:人有左右,右便,而左不便,故以所助者為右,不助者為左。

 

宣子知伯輿直,故從王之所助也。

 

使王叔氏與伯輿合要,(合要辭。)

 

王叔氏不能舉其契。

 

(要契之辭。

 

○契,苦計反,注同。)

 

疏「使王」至「其契」。

 

○正義曰:《周禮•鄉士職》云:「辯其獄訟,異其死刑之罪而要之。」

 

鄭玄云:「要之為其罪辭,如今劾矣。」

 

彼謂官人略取罪狀,為其要約之辭,如今斷事也。

 

漢世名斷獄為劾,故云「如今劾矣」。

 

此言要辭,亦是辭之要約,如今辯答也。

 

合要者,使其各為要約言語,兩相辯答。

 

伯輿辭直,王叔無以應之,故不能舉其要約之辭也。

 

王叔奔晉。

 

不書,不告也。

 

單靖公為卿士以相王室。

 

(代王叔。)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87#
 樓主| 發表於 2013-5-26 22:41:24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三十一


【經】十有一年,春,王正月,作三軍。

 

(增立中軍。萬二千五百人為軍。)

 

疏注「增立」至「為軍」。

 

○正義曰:昭五年云「舍中軍」,明此年作而彼年舍。

 

故知舊有二軍,今增立中軍也。

 

然則正是作中軍耳,而云「作三軍」者,傳言「三子各毀其乘」,則舊時屬已之乘毀之以足成三軍。

 

是舊軍盡廢而全改作之,故云「作三軍」也。

 

杜見其以三改二,複據彼中軍之文,故言「增立中軍」耳,「萬二千五百人為軍」,《周禮•夏官序》文。

 

夏,四月,四卜郊,不從,乃不郊。

 

(無傳。)

 

疏「夏四」至「不郊」。

 

○正義曰:此「四月四卜」,與僖三十一年文同,蓋亦三月三卜,而四月又一卜也。

 

止言「不郊」,不言免牲免牛,蓋不以其禮免,直使歸其本牧而已,故不書也。

 

鄭公孫舍之帥師侵宋。

 

公會晉侯、宋公、衛侯、曹伯、齊世子光、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伐鄭。

 

(世子光至,複在莒子之先,故晉悼亦進之。

 

○複,扶又反。)

 

疏注「世子」至「進之」。

 

○正義曰:劉炫以為序莒上者,直是先至,非為先莒。

 

今知不然者,往年傳云「齊大子光先至於師,故長於滕」,是前經為先滕至,序在滕子之上。

 

今經序在莒子之先,明知亦先莒而至也。

 

若非先莒而至,唯當還序滕子上耳。

 

劉炫無所依馮,直云「先至」更長之而規杜氏,非也。

 

秋,七月,己未,同盟於亳城北。

 

(亳城,鄭地。

 

伐鄭而書「同盟」,鄭與盟可知。

 

亳,薄洛反,徐扶各反。

 

與音預。)

 

公至自伐鄭。

 

(無傳。)

 

楚子、鄭伯伐宋。

 

公會晉侯、宋公、衛侯、曹伯、齊世子光、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伐鄭,(晉遂尊光。)

 

會於蕭魚。

 

(鄭服而諸侯會。

 

蕭魚,鄭地)公至自會。

 

(無傳。

 

以會至者,觀兵而不果侵伐。)

 

疏注「以會」至「侵伐」。

 

○正義曰:劉炫云:「杜《釋例》自言事勢相接,或以始至,或以終致。

 

是時史異辭,何為此注而云『不果侵伐』?」

 

今知劉說非者,凡云「或以始致,或以終致」,皆據實有伐事。

 

今據傳文云「觀兵於鄭東門」,是則實無伐事,故云「不果侵伐」。

 

劉不達此意而規杜,非也。

 

楚人執鄭行人良霄。

 

(良霄,公孫輒子伯有也。○霄,音消。)

 

冬,秦人伐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88#
 樓主| 發表於 2013-5-26 22:43:31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三十一


【傳】十一年,春,季武子將作三軍,(魯本無中軍,唯上下二軍,皆屬於上。

 

有事,三卿更帥以征伐。

 

季氏欲專其民人,故假立中軍,因以改作。

 

○更音庚。)

 

疏注「魯本」至「改作」。

 

○正義曰:以昭五年「舍中軍」,知此時作者,作中軍,是魯本無中軍也。

 

以閔元年晉侯「作二軍」,謂之上軍、下軍,知魯有二軍,亦名上、下軍也。

 

此言請為三軍,各征其軍,知往前二軍,皆屬公也。

 

明其有事,則三卿更互帥之以征伐耳,三卿不得專其民也。

 

此時襄公幼弱,季氏世秉魯政,因公之少,欲專其民,故假立中軍,因以改作也。

 

《禮•明堂位》云:「成王封周公於曲阜,地方七百裏。」

 

其時必有三軍也。

 

《詩•魯頌•宮》,頌僖公能複周公之宇,云「公徒三萬」。

 

鄭玄云:「大國三軍,合三萬七千五百人。」

 

言三萬者,舉成數也。

 

則僖公複古製,亦三軍矣。

 

蓋自文公以來,霸主之令,軍多則貢重,自減為二軍耳,非是魯眾不滿三軍也。

 

若然,昭五年「舍中軍」,書之於經。

 

往前若減一軍,亦應書之,而經不書者,作三軍,與舍中軍,皆是變故改常,卑弱公室,季氏秉國權,專擅改作,故史特書之耳。

 

若國家自量彊弱,其軍或減或益,國史不須書也。

 

何則?

 

僖公複古,始有三萬,則以前無三萬矣。

 

僖公作亦不書,何怪?

 

舍不書也。

 

蘇氏亦云「僖公之時,實有三軍,自文以後,舍其一軍。

 

不書者,非是故有所舍,故不書」。

 

蘇氏又云:「鄭注《詩》『公徒三萬』,以為三軍。

 

鄭答臨碩之問,云『公徒三萬』為二軍者,鄭隨問而答,當以《詩》箋為正。」

 

蘇氏又云:「『蒐於紅,革車千乘』,所以今不滿三軍者,以當時采地眾多,公邑民少,故不能滿三軍。

 

三子各毀其乘以足之。」

 

與前解異也。

 

《周禮•小司徒》云:「凡起徒役,無過家一人。」

 

是家出一人,故鄉為一軍。

 

天子六軍,出自六鄉,則大國三軍,出自三鄉。

 

其餘公邑采地之民,不在三軍之數。

 

季武子今為三軍,則異於是矣。

 

以魯國屬公之民,皆分為三,亦謂之三軍。

 

其軍之民,不啻一萬二千五百家也。

 

何則?

 

魯國合竟之民,屬公者,豈唯有三萬七千五百家乎?

 

明其決不然矣。

 

由此言之,此作三軍,與《禮》之三軍,名同而實異也。

 

春秋之世,兵革遞興,出軍多少,量敵彊弱。

 

寇未息,卒士盡行。

 

士卒之數,無複定準。

 

成二年,鞍之戰,晉車八百乘,計有六萬人,唯三卿帥之。

 

昭十三年,平丘之會,晉叔向云:「寡君有甲車四千乘在。」

 

計四千士卒,成二十四軍爾。

 

時晉國唯立三軍,則甲車四千,屬三軍耳。

 

其軍豈止一萬二千五百人乎?

 

昭八年,魯蒐於紅,傳稱「革車千乘」,千乘之眾,充三軍之數。

 

明知此分合竟之民以為三軍。

 

軍之所統,其數異於《禮》也。

 

《膏肓》何休以為《左氏》說云「尊公室」,休以為與「舍中軍」義同。

 

於義《左氏》為短。

 

鄭康成箴云:「《左氏傳》云『作三軍』,三分公室各有其一。

 

謂三家始專兵甲,卑公室。

 

云《左氏》說者『尊公室』,失《左氏》意遠矣。」

 

義符杜說也。

 

告叔孫穆子曰:「請為三軍,各征其軍。」

 

(征,賦稅也。

 

三家各征其軍之家屬。

 

○稅,舒銳反。)

 

疏注「征賦」至「家屬」。

 

○正義曰:《周禮•大司徒》:「以土均之法,製天下之地征。」

 

《王製》云:「市廛而不稅,關譏而不征。」

 

經典之文,通謂賦稅為征,故云「征,賦稅也。」

 

往前民皆屬公,公稅其民,以分賜群臣。

 

今武子欲令民即屬己,已所應得,自稅取之,恐穆子不從,故先告之,請分國內之民以為三軍。

 

三家各自徵稅。

 

其軍之家屬,冀望穆子亦便於己而從其計也。

 

言軍之家屬者,丁壯從軍者,官無所稅,其家屬不入軍者,乃稅之耳。

 

穆子曰:「政將及子,子必不能。」

 

(政者,霸國之政令。

 

《禮》,大國三軍。

 

魯次國而為大國之製,貢賦必重,故憂不能堪。)

 

疏注「政者」至「能堪」。

 

○正義曰:於時天子衰微,政在霸主。

 

霸主量國大小,責其貢賦。

 

若為二軍,則是次國;

 

若作三軍,則為大國。

 

大國之製,貢賦必重,故云霸主重貢之政將及於子,子必不能堪之。

 

憂其不能堪之,言三軍不可為也。

 

魯為三軍、二軍,國之大小同耳。

 

但作三軍,則自同大國;

 

自同大國,則霸主必依大國責其貢重也。

 

武子固請之。

 

穆子曰:「然則盟諸?」

 

(穆子知季氏將複變易,故盟之。

 

○複,扶又反。)

 

乃盟諸僖閎。

 

(僖公之門。

 

○閎音宏。)

 

疏注「僖宮之門」。

 

○正義曰:《釋宮》云:「弄門謂之閎。」

 

孫炎曰:「巷舍間道也。」

 

李巡曰:「閎,巷頭門也。」

 

以此知僖閎是僖公之廟門也。

 

詛諸五父之衢。

 

(五父衢,道名,在魯國東南。

 

詛,以禍福之言相要。

 

○詛,側慮反。

 

父音甫。

 

衢,其俱反。

 

要,一遙反。)

 

正月,作三軍,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

 

(三分國民眾。)

 

三子各毀其乘。

 

(壞其軍乘,分以足成三軍。

 

○乘,繩證反,注及下並同。

 

壞音怪。

 

足,將住反,亦如字。)

 

疏注「壞其」至「三軍」。

 

○正義曰:往前民皆屬公,國家自有二軍,若非征伐,不屬三子,故三子自以采邑之民以為已之私乘,如子產出兵車十七乘之類,是其私家車乘也。

 

今既三分公室,所分得者,即是己有,不須更立私乘,故三子各自毀壞舊時車乘部伍,分以足成三軍也。

 

壞者,壞其部伍將領也。

 

合使各自屬其軍,不複立私乘故也。

 

季氏使其乘之人,以其役邑入者無征,(使軍乘之人,率其邑役入季氏者,無公征。)

 

不入者倍征。

 

(不入季氏者,則使公家倍征之。

 

設利病,欲驅使入己。

 

故昭五年傳曰:「季氏盡征之」。

 

民辟倍征,故盡屬季氏。)

 

疏「季氏」至「倍征」。

 

○正義曰:其乘之人,即所分得者,國內三分有一之人也。

 

役謂共官力役,則今之丁也。

 

邑謂賦稅,若今之租調也。

 

以其役之與邑皆來入季氏者,則無公征也。

 

若不以入季氏者,則使公家倍征之,當輸一而責其二也。

 

設利害以懼民,毆之使入己耳。

 

民畏倍征,故盡歸季氏。

 

所分得者,無一入公也。

 

知邑是賦稅者,以言役邑入,則役之與邑皆從民而入官也。

 

從民入官,唯在力役與賦稅耳,故知邑是賦稅也。

 

賦稅而謂之邑者,賦稅所入,若私邑然,故以邑言之。

 

孟氏使半為臣,若子若弟。

 

(取其子弟之半也。

 

四分其乘之人,以三歸公,而取其一。)

 

叔孫氏使盡為臣。

 

(盡取子弟,以其父兄歸公。)

 

疏「孟氏」至「為臣」。

 

○正義曰:昭五年傳追說此事云:「季氏盡征之,叔孫氏臣其子弟,孟氏取其半焉。」

 

叔孫氏臣其子弟,不臣父兄,謂取二分,而二歸公也。

 

孟氏取其半,又如叔孫所取其中更取其半,又以半歸公,謂取一分,而三歸公也。

 

彼傳順序,此文顛倒。

 

傳意以叔孫為主,而先說孟氏,言孟氏如叔孫所得,使其半為已之臣;

 

叔孫所得,子與弟也。

 

此孟氏「若子若弟」,是子弟中課取其一,又分半以歸公也。

 

叔孫使子弟盡為已臣,唯以父兄歸公耳。

 

不然不舍。

 

(製軍分民,不如是,則三家不舍其故而改作也。

 

此蓋三家盟詛之本言。

 

○舍音舍。)

 

疏注「製軍」至「未言」。

 

○正義曰:如上所分,三家所得,又各分為四。

 

季氏盡取四分,叔孫取二分,而二分歸公。

 

孟氏取一分,而三分歸公。

 

分國民以為十二,三家得七,公得五也。

 

舍,謂舍故也。

 

製三軍分國民,若不如是,則三家不肯舍其故法而別改作也。

 

「使盡為臣」以上,是序事之辭。

 

「不然不舍」一句,是要契之語,故云「此蓋三家盟詛之本言」。

 

盟詛本言,必應詳具,但史家略取其意而為之立文,不複如本辭耳。

 

鄭人患晉、楚之故,諸大夫曰:「不從晉,國幾亡。

 

(幾,近也。

 

○幾音機,注同,徐音畿。)

 

楚弱於晉,晉不吾疾也。

 

(疾,急也。)

 

晉疾,楚將辟之。

 

何為而使晉師致死於我,(言當作何計。)

 

楚弗敢敵,而後可固與也。」

 

(固與晉也。)

 

子展曰:「與宋為惡,諸侯必至,吾從之盟。

 

楚師至,吾又從之,則晉怒甚矣。

 

晉能驟來,楚將不能,吾乃固與晉。」

 

大夫說之,使疆埸之司惡於宋。

 

(使守疆埸之吏侵犯宋。

 

○說音悅。

 

疆,居良反,注同。

 

埸音亦,注同。)

 

宋向戌侵鄭,大獲。

 

子展曰:「師而伐宋可矣。

 

若我伐宋,諸侯之伐我必疾,吾乃聽命焉,且告於楚。

 

楚師至,吾乃與之盟,而重賂晉師,乃免矣。」

 

(言如此乃免於晉、楚之難。

 

○難,乃旦反。)

 

夏,鄭子展侵宋。

 

(欲以致諸侯。)

 

四月,諸侯伐鄭。

 

已亥,齊太子光、宋向戌先至於鄭,門於東門。

 

(傳釋齊太子光所以序莒上也。

 

向戌不書,宋公在會故。)

 

其莫,晉荀罃至於西郊,東侵舊許。

 

(許之舊國,鄭新邑。

 

○莫音暮。)

 

疏「東侵舊許」。

 

○正義曰:昭十二年傳楚子云:「我伯父昆吾,舊許是宅。

 

鄭人貪賴其田,而不我與。」

 

是舊許為鄭邑也。

 

謂之舊許,明是許之舊國,許南遷而鄭得之。

 

衛孫林父侵其北鄙。

 

六月,諸侯會於北林,師於向,(向,地在潁川長社縣東北。

 

○向,舒亮反。)

 

右還次於瑣,(北行而西為「右還」。

 

熒陽宛陵縣西有瑣候亭。

 

○瑣,素果反。

 

宛,於阮反,又於元反。)

 

圍鄭,觀兵於南門,(觀,示也。)

 

西濟於濟隧。

 

(濟隧,水名。

 

○濟隧,上子禮反,下音遂。)

 

鄭人懼,乃行成。

 

秋,七月,同盟於亳。

 

範宣子曰:「不慎,必失諸侯。

 

(慎,敬威儀,謹辭令。)

 

諸侯道敝而無成,能無貳乎?

 

(數伐鄭,皆罷於道路。

 

○數,所角反。

 

罷音皮。)

 

乃盟。

 

載書曰:「凡我同盟毋薀年,(薀積年穀,而不分災。

 

○毋音無,下皆同。

 

薀,紆粉反。)

 

毋壅利,(專山川之利。

 

○壅,於勇反。)

 

毋保奸,(藏罪人。)

 

毋留慝,(速去惡。

 

○慝,他得反,下同。

 

去,起呂反。)

 

救災患,恤禍亂,同好惡,獎王室。

 

(獎,助也。

 

○好、惡,並如字,或讀上呼報反,下惡路反。

 

獎,將丈反。)

 

或間茲命,司慎、司盟,名山、名川,(二司,天神。

 

○間,間廁之間。

 

茲命,本或作茲盟,誤。)

 

疏注「二司天神」。

 

○正義曰:盟告諸神,而先稱二司,知其是天神也。

 

《覲禮》:諸侯覲於天子,為宮方三百步,壇十有二尋,深四尺,加方明於其上。

 

方明者,木也。

 

方四尺,設六色,青、赤、白、黑、玄、黃。

 

設六玉,圭、璋、琥、璜、璧、琮。

 

公、侯、伯、子、男,皆就其旂而立。

 

天子祀方明,禮日月、四瀆、山川丘陵。

 

彼方雖不言盟,其所陳設,盟之禮也。

 

鄭玄云:「方明者,上下四方神明之象也。

 

會同而盟,明神監之,則謂之天之司盟。

 

有象者,猶宗廟之有主乎?

 

天子巡守之盟,其神主日。

 

諸侯之盟,其神主山川。

 

王官之伯,會諸侯而盟,其神主月。

 

是言盟之所告,告天神也。

 

鄭云明神監之,謂之司盟。

 

司盟非一神也。

 

其司慎,亦不知指斥何神。

 

但在山川之上,知其是天神耳。

 

名山,山之有名者,謂五嶽、四鎮也。

 

名川,謂四瀆也。

 

群神群祀,(群祀,在祀典者。)

 

先王、先公,(先王,諸侯之大祖,宋祖帝乙,鄭祖厲王之比也。

 

先公,始封君。

 

○大音泰。

 

凡大祖、大廟、大官,皆放此。

 

比,必利反。)

 

七姓十二國之祖,(七姓:晉、魯、衛、鄭、曹、滕,姬姓;

 

邾、小邾,曹姓;

 

宋,子姓;

 

齊,薑姓;

 

莒,己姓;

 

杞,姒姓;

 

薛,任姓。

 

實十三國,言「十二」,誤也。

 

○己音紀,或音杞。

 

任音壬。)

 

疏注「七姓」至「誤也」。

 

○正義曰:「十三國為七姓」,《世本•世家》文也。

 

姬即次曹,意及則言,不以大小為次也。

 

實十三國,而言「十二」,服虔云:「晉主盟,不自數。」

 

知不然者,案定四年,祝佗稱踐土之盟云「晉重、魯申」。

 

於是晉為盟主,自在盟內。

 

何因晉今主盟,乃不自數?

 

故知字誤也。

 

劉炫難服虔云:「案宣子恐失諸侯,謹慎辭令,告神要人,身不自數,己不在盟,彼叛必速。

 

豈有如此理哉?」

 

明神殛之。

 

(殛,誅也。

 

○殛,紀力反,注同。)

 

俾失其民,隊命亡氏,踣其國家。」

 

(踣,斃也。

 

○俾,本又作卑,必爾反。

 

隊,直類反。

 

踣,蒲北反,徐又敷豆反。

 

斃,婢世反。)

 

楚子囊乞旅於秦。

 

(乞師旅於秦。)

 

秦右大夫詹帥師從楚子,將以伐鄭。

 

鄭伯逆之。

 

丙子,伐宋。

 

(鄭逆服,故更伐宋也。

 

秦師不書,不與伐宋而還。

 

○詹,之廉反。

 

與音預。)

 

九月,諸侯悉師以複伐鄭。

 

(此夏諸侯皆複來,故曰「悉師」。

 

○複,扶又反,注同。)

 

鄭人使良霄、大宰石如楚,告將服於晉,曰:「孤以社稷之故,不能懷君。

 

君若能以玉帛綏晉,不然,則武震以攝威之,孤之願也。」

 

楚人執之。

 

書曰「行人」,言使人也。

 

(書行人,言非使人之罪。

 

古者兵交,使在其間,所以通命示整。

 

或執殺之,皆以為譏也。

 

既成而後告,故書在蕭魚下。

 

石為介,故不書。

 

○,敕略反。

 

攝,如字,又之涉反。

 

使,所吏反,注同。

 

介音界。)

 

疏注「書行」至「不書」。

 

○正義曰:《釋例》曰:「使以行言,言以接事。

 

信令之要,於是乎在。

 

舉不以怒,則刑不濫,刑不濫,則兩國之情得通。

 

兵有不交而解者,皆行人之勳也。

 

是以雖飛矢在上,走驛在下。

 

及其末節,不統大理,遷怒肆忿,快意於行人,譬諸豺狼求食而已。

 

傳曰:『鄭人使伯蠲行成,晉人殺之,非禮也。』

 

兵交,使在其間可也,故夫子特顯行人之文。

 

行人有六,而傳發其三者,因良霄以顯其稱行人之事,因幹徵師以示其非罪,因叔孫婼以同外內大夫,則餘三人,皆隨例而為義也。

 

諸以行人為名,通及外內,以卿出使,義取於非其罪也。

 

若濤塗、寧喜之屬,罪在其身;

 

鄭叔詹、魯行父之等,以執政受罪。

 

本非使出,故不稱行人,從實而書,皆以罪之也。

 

鄭祭仲之如宋也,非會非聘,與於見誘,而以行人應命,不能死節,挾偽以篡其君,故經不稱行人,以罪之也。」

 

是言罪之,故不稱行人,則稱行人者,皆無罪也。

 

鄭人先遣告楚,乃從諸侯,故傳在會先也。

 

經在會後,既成而後告執,故書執在蕭魚會下。

 

諸侯之師觀兵於鄭東門。

 

鄭人使王子伯駢行成。

 

甲戌,晉趙武入盟鄭伯。

 

冬,十月,丁亥,鄭子展出盟晉侯。

 

(二盟不書,不告。)

 

十二月,戊寅,會於蕭魚。

 

(經書秋,史失之。)

 

疏注「經書秋,史失之」。

 

○正義曰:會於蕭魚,經雖無月,但會下有冬,故以為會在秋也。

 

傳言日月,次第分明,是經繆,史官失之也。

 

庚辰,赦鄭囚,皆禮而歸之;

 

納斥候;

 

(不相備也。

 

○斥,徐音尺,一音昌夜反。)

 

禁侵掠。

 

晉侯使叔告於諸侯。

 

(叔,叔向也。

 

告諸侯,亦使赦鄭囚。

 

○掠音亮。,

 

許乙反。

 

向,許丈反。)

 

公使臧孫紇對曰:「凡我同盟,小國有罪,大國致討。

 

苟有以藉手,鮮不赦宥。

 

寡君聞命矣。」

 

(言晉討小國,有藉手之功,則赦其罪人。

 

德義如是,不敢不承命。

 

○藉,在夜反,注同。

 

鮮,息淺反。

 

宥音又。)

 

鄭人賂晉侯以師悝、師觸、師蠲;

 

(悝、觸、蠲,皆樂師名。

 

○悝,苦回反。

 

蠲,古玄反,又音圭。)

 

疏注「悝觸蠲皆樂師名」。

 

○正義曰:樂師稱師,下稱賂以樂,知此三人皆樂師。

 

悝、觸、蠲,是其名也。

 

服虔見下有鍾、鎛、磬,即云「三師:鍾師、鎛師、磬師」謂悝能鍾,觸能鎛,蠲能磬也。

 

然則鄭人以師茂、師慧賂宋者,又能鍾乎?

 

能鎛乎?

 

三師必是能鍾磬者,要不,可即以名次配言之。

 

廣車、屯車淳十五乘,甲兵備,(廣車、屯車,皆兵車名。

 

淳,耦也。

 

○廣,古曠反。

 

屯,徒溫反。

 

淳,述倫反,徐又之倫反。

 

乘,繩證反,下及注同。)

 

疏注「廣車」至「耦也」。

 

○正義曰:皆是兵車,而別為之名,蓋其形製殊、用處異也。

 

鄭玄云:「廣車,橫陳之車也」。

 

服虔云:「屯車,屯守之車也。」

 

或可因所用,遂為名。

 

及其用之,亦無常也。

 

《射禮》數射筭,「二筭為純,一筭為奇」。

 

是淳為耦也。

 

凡兵車百乘;

 

(他兵車及廣、屯共百乘。)

 

疏注「他兵」至「百乘」。

 

○正義曰:遍見服本,皆云「淳十五乘」,則凡兵車百乘者,更合言屯、廣,或屯、廣之外,別有百乘。

 

杜本淳十五乘,更以他兵車七十乘增屯、廣,共為百乘耳。

 

知非屯、廣之外更有百乘,而云兼屯、廣者,以上既言「廣車、屯車」,下云「凡兵車百乘」,言「凡」,是總攝之辭,故知總上屯、廣也。

 

若然,直言兵車百乘,於理自足。

 

上別云「廣車、屯車」者,以廣車、屯車,甲兵備足,自外之車,甲兵不備。

 

又別有車,名非屯、廣也。

 

歌鍾二肆,(肆,列也。

 

縣鍾十六為一肆。

 

二肆,三十二枚。

 

○肆音四。

 

縣音玄。)

 

疏注「肆列」至「一枚」。

 

○正義曰:以肆為列者,鍾磬皆編縣之,在簨虡而各有行列也。

 

《周禮•小胥》云:「凡縣鍾磬,半為堵,全為肆。」

 

鄭玄云:「鍾磬者,編縣之,二八十六枚。

 

而在一虡謂之堵。

 

鍾一堵,磬一堵,謂之肆。

 

半之者,謂諸侯之卿大夫士也。

 

諸侯之卿大夫,半天子之卿大夫,西縣鍾,東縣磬。

 

士亦半天子之士,縣磬而已。」

 

如鄭彼言,鍾與磬全,乃成為肆。

 

此傳於鍾即言肆者,十六枚而在一虡,古今皆同,其虡不同分也。

 

虡不可分,而云有全有半,明如鄭言鍾磬相對,肆為全,單為半也。

 

傳言歌鍾二肆,則兼有磬矣。

 

若其無磬,不得成肆。

 

杜以傳唯云「歌鍾」,故但解鍾數云「三十二枚」,其磬數亦同矣。

 

此二肆,皆為編縣也。

 

下云「及其鎛、磬」者,鎛是大鍾,磬是大磬,皆特縣之,非編縣也。

 

據鄭玄《禮圖》如此也。

 

言歌鍾者,歌必先金奏,故鍾以歌名之。

 

《晉語》孔晁注云:「歌鍾,鍾以節歌也。」

 

劉炫云:「傳言『歌鍾二肆,及其鎛、磬』,則鎛磬亦二肆。

 

肆之為名,實由鍾磬相對。

 

但傳於磬下不複更言其數。

 

於鍾則言二肆,明鎛磬數與之同,乃成肆。

 

若磬無二肆,則『半賜魏絳』,無磬矣,安得有金石也?

 

知色別各三十二枚也。」

 

歌必先云云同。

 

及其鎛、磬,(鎛、磬,皆樂器。

 

○鎛音博。)

 

女樂二八。

 

(十六人。)

 

晉侯以樂之半賜魏絳,曰:「子教寡人和諸戎狄以正諸華。

 

(在四年。)

 

八年之中,九合諸侯。

 

如樂之和,疏「八年」至「之和」。

 

○正義曰:服虔云:「八年,從四年以來至十一年也。

 

九合諸侯者,五年會於戚,一也;

 

其年又會於城棣救陳,二也;

 

七年會於鄬,三也;

 

八年會於邢丘,四也;

 

九年會於戲,五也;

 

十年會於柤,六也;

 

又戍鄭虎牢,七也;

 

十一年同盟於亳城北,八也;

 

又會於蕭魚,九也。」

 

《晉語》說此事云:「於今八年,七合諸侯。」

 

孔晁云:「不數救陳與戍鄭虎牢,餘為七也。」

 

如樂之和,謂諸侯和同如樂之相應和也。

 

無所不諧。

 

(諧,亦和也。

 

○九合諸侯,謂五年會戚,又會城捸救陳,七年會為阝,八年會邢丘,九年盟於戲,十年會柤,又伐鄭戍虎牢,十一年同盟亳城北,又會蕭魚。)

 

請與子樂之。」

 

(共此樂。

 

○樂音洛,一音嶽,注同。)

 

辭曰:「夫和戎狄,國之福也。

 

八年之中,九合諸侯,諸侯無慝,君之靈也,二三子之勞也。

 

臣何力之有焉?

 

抑臣原君安其樂而思其終也。

 

《詩》曰:『樂隻君子,殿天子之邦。

 

(《詩•小雅》也。

 

謂諸侯有樂美之德,可以鎮撫天子之邦。

 

殿,鎮也。

 

○殿,都遍反,注及下同。)

 

樂隻君子,福祿攸同。

 

(攸,所也。)

 

便蕃左右,亦是帥從。』

 

(便蕃,數也。

 

言遠人相帥來服從,便蕃然在左右。

 

○蕃音煩,注同。

 

數,所角反。)

 

疏「詩曰」至「帥從」。

 

○正義曰:《詩•小雅•采菽》之篇也。

 

旨,美也。

 

言樂美之德。

 

君子以有樂美之德,可以鎮撫天子之邦國也。

 

以有樂美之德政,故為福祿之所同歸也。

 

既能鎮邦國,受福祿,雖複疏遠之人,便蕃然數來,在其左右,亦於是相帥而來從之也。

 

夫樂以安德,(和其心也。)

 

義以處之,(處位以義。)

 

禮以行之,(行教令。)

 

信以守之,(守所行。)

 

仁以厲之。

 

(厲風俗。)

 

而後可以殿邦國,同福祿,來遠人,所謂樂也。

 

(言五德皆備,乃為樂,非但金石。)

 

《書》曰『居安思危』。

 

(逸《書》。)

 

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敢以此規。」

 

(規正公。)

 

公曰:「子之教,敢不承命!

 

抑微子,寡人無以待戎,(待遇接納。)

 

不能濟河。

 

(渡河南服鄭。)

 

夫賞,國之典也,藏在盟府,(司盟之府,有賞功之製。)

 

疏注「司盟」至「之製」。

 

○正義曰:《周禮•司盟》:「會同則掌其盟約之載,既盟則貳之。」

 

貳之者,寫兩本盟書,一埋盟處,一藏盟府也。

 

唯言會同之盟,不掌功勳之事,而得有賞功之製者,僖五年傳曰:「虢仲、虢叔為文王卿士,勳在王室,藏於盟府。」

 

是司盟之府,掌藏功勳典策,故有賞功之製也。

 

不可廢也。

 

子其受之!」

 

魏絳於是乎始有金石之樂,禮也。

 

(禮,大夫有功則賜樂。)

 

疏注「禮大」至「賜樂」。

 

○正義曰:以魏絳蒙賜,始有金石之樂,知未賜不得有也。

 

賜之而云「禮也」。

 

知禮法得賜之也。

 

《周禮•小胥》云:「大夫判縣,士特縣。」

 

《鄉飲酒禮》云:「笙入堂下,磬南北麵。」

 

《鄉射禮》云:「縣於洗東北,西麵。」

 

《喪大記》云:「疾病,君大夫徹縣。」

 

是大夫得有鍾磬之樂。

 

有功乃賜之,正禮也。

 

唯言魏絳有金石之樂,不言女樂。

 

女樂,房中私宴之樂,或不以賜之。

 

秦庶長鮑、庶長武帥師伐晉以救鄭。

 

(庶長,秦爵也。

 

不書「救鄭」,巳屬晉,無所救。

 

○長,丁丈反,下及注同。

 

鮑,步卯反。)

 

鮑先入晉地,士魴禦之,少秦師而弗設備。

 

壬午,武濟自輔氏,(從輔氏渡河。

 

○禦,魚呂反,後放此。)

 

與鮑交伐晉師。

 

巳丑,秦、晉戰於櫟,晉師敗績,易秦故也。

 

(不書「敗績」,晉恥易秦而敗,故不告也。

 

櫟,晉地。

 

○櫟,力的反,徐失灼反。

 

易,以豉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89#
 樓主| 發表於 2013-5-26 22:45:06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三十一


【經】十有二年,春,王二月,莒人伐我東鄙,圍台。

 

(琅邪費縣南有台亭。

 

○台,敕才反,又音台,一音翼之反。)

 

季孫宿帥師救台,遂入鄆。

 

(鄆,莒邑。

 

○鄆音運。)

 

夏,晉侯使士魴來聘。

 

秋,九月,吳子乘卒。

 

(五年會於戚,公不與盟,而赴以名。

 

○與音預。)

 

疏注「五年」至「以名」。

 

○正義曰:劉炫云:「杜於五年注,以為公及其盟,還而不以盟告廟也。

 

今注云『會於戚,公不與盟,而赴以名』,何為兩注自相矛盾?

 

今知劉難非者,以戚盟經既不書公之與否,又傳無其事,杜弘通其義,故為兩解。

 

劉不尋杜旨而規其過,非也。

 

冬,楚公子貞帥師侵宋。

 

公如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90#
 樓主| 發表於 2013-5-26 22:45:45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三十一


【傳】十二年,春,莒人伐我東鄙,圍台。

 

季武子救台,遂入鄆,(乘勝入鄆,報見伐。)

 

取其鍾以為公盤。

 

夏,晉士魴來聘,且拜師。

 

(謝前年伐鄭師。)

 

秋,吳子壽夢卒。

 

(壽夢,吳子之號。)

 

臨於周廟,禮也。

 

(周廟,文王廟也。

 

周公出文王,故魯立其廟。

 

吳始通,故曰「禮」。

 

○臨,力蔭反,下同。)

 

疏注「周廟」至「曰禮」。

 

○正義曰:杜以下文周廟尊於周公之廟,知是文王廟也。

 

以鄭祖厲王,立所出王廟,知為周公出文王,故魯立其廟也。

 

哀二年,蒯聵禱云:「敢昭告皇祖文王。」

 

衛亦立文王廟也。

 

《郊特牲》曰:「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諸侯,而公廟之設於私家,非禮也。」

 

而諸侯得立王廟者,彼謂無功德,非王命而輒自立之,則為非禮。

 

魯、衛有大功德,王命立之,是其正也。

 

鄭祖厲王,亦然。

 

此是常禮,特於吳子而傳發例者,以吳始通,公能體禮,故於此言「禮也」。

 

凡諸侯之喪,異姓臨於外,(於城外,向其國。

 

○向,或作「鄉」,許亮反。)

 

疏注「於城外向其國」。

 

○正義曰:《禮•奔喪之記》云:「哭父之黨於廟,母妻之黨於寢,師於廟門外,朋友於寢門外,所識於野張帷。」

 

此傳言「於外」,與彼「於野」同,於城外,向其國,張帷而哭之耳。

 

同姓於宗廟,(所出王之廟。)

 

疏「同姓於宗廟」。

 

○正義曰:此即周廟也。

 

但發大例,意通古今,故不複斥言周耳。

 

其實於周之世,亦周廟也。

 

異姓之國,無所出王之廟者,其哭同姓,必不得同諸異姓,亦當於祖廟。

 

同宗於祖廟,(始封君之廟。)

 

同族於禰廟。

 

(父廟也。

 

同族,謂高祖以下。

 

○禰,乃禮反。)

 

是故魯為諸姬,臨於周廟。

 

(諸姬,同姓國。

 

○為,於偽反,下皆同。)

 

為邢、凡、蔣、茅、胙、祭,臨於周公之廟。

 

(即祖廟也。

 

六國皆周公之支子,別封為國,共祖周公。

 

○邢音刑。

 

蔣,將丈反。

 

案富辰所稱邢在蔣下,今傳在凡上,未知何者為是。

 

茅,亡交反。

 

胙,才故反。

 

祭,側界反,徐又如字。)

 

冬,楚子囊、秦庶長無地伐宋,師於楊梁,以報晉之取鄭也。

 

(取鄭在前年。

 

梁國雎陽縣東有地名楊梁。

 

○長,丁丈反,下同。)

 

靈王求後於齊,齊侯問對於晏桓子。

 

桓子對曰:「先王之禮辭有之。

 

天子求後於諸侯,諸侯對曰:『夫婦所生若而人。

 

(不敢譽,亦不敢毀,故曰若如人。

 

○譽音餘,又如字。)

 

妾婦之子若而人。』

 

(言非適也。

 

適,丁曆反。)

 

無女而有姊妹及姑姊妹,疏「及姑姊妹」。

 

○正義曰:《釋親》云:「父之姊妹曰姑。」

 

樊光曰:「《春秋傳》云『姑姊妹』,然則古人謂姑為姑姊妹。

 

蓋父之姊為姑姊,父之妹為姑妹。」

 

《列女傳》:「梁有節姑妹,入火而救兄子。」

 

是謂父妹為姑妹也。

 

後人從省,故單稱為姑也。

 

古人稱祖父,近世單稱祖,亦此類也。

 

則曰『先守某公之遺女若而人。』

 

」齊侯許昏,王使陰裏結之。

 

(陰裏,周大夫。

 

結,成也。

 

為十五年劉夏逆王後傳。

 

○守,手又反。

 

夏,戶雅反。)

 

公如晉朝,且拜士魴之辱,禮也。

 

(士魴聘在此年夏,嫌君臣不敵,故曰「禮也」。)

 

秦嬴歸於楚。

 

(秦景公妹,為楚共王夫人。

 

○嬴音盈。)

 

楚司馬子庚聘於秦,為夫人寧,禮也。

 

(子庚,莊王子午也。

 

諸侯夫人,父母既沒,歸寧使卿,故曰「禮」。)

 

疏「秦嬴」至「禮也」。

 

○正義曰:此事不見於經,而傳自廣記備言,以明禮之事耳。

 

楚共王以成元年即位,秦嬴歸楚,蓋應多年。

 

傳因子庚之聘,發其歸楚,非此年歸,而即使歸寧。

 

案昭元年,秦針奔晉,傳云其母曰「弗去懼選」。

 

針則景公之弟,昭元年,其母猶在。

 

此注云「父母既沒,歸寧使卿」者,父母並在,則身自歸寧。

 

若父沒母存,身不自歸,則亦使卿寧也。

 

杜云「父母既沒」,連言之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91#
 樓主| 發表於 2013-5-26 22:48:07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三十二


襄十三年,盡十五年

【經】十有三年,春,公至自晉。

 

夏,取邿。

 

(邿,小國也。

 

任城亢父縣有邿亭。

 

傳例曰:「書取,言易也。」

 

○邿音詩。

 

任音壬。

 

亢,苦浪反,又音剛。

 

父音甫。

 

易,以豉反,傳同。)

 

秋,九月,庚辰,楚子審卒。

 

(共王也。

 

成二年,大夫盟於蜀。)

 

冬,城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92#
 樓主| 發表於 2013-5-26 22:48:35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三十二


【傳】十三年,春,公至自晉,孟獻子書勞於廟,禮也。

 

(書勳勞於策也。

 

桓二年傳曰:「公」至「自唐告於廟也。

 

凡公行告於宗廟反行飲」至「舍爵策勳焉。

 

禮也。

 

桓十六年傳又曰:「公至自伐鄭,以飲至之禮也。」

 

然則還告廟及飲至及書勞三事,偏行一禮,則亦書至。

 

悉闕乃不書至。

 

傳因獻子之事,以發明凡例。

 

《釋例》詳之。

 

○舍如字,又音舍。)

 

疏注「書勳」至「詳之」。

 

○正義曰:其書勞與策勳,一也。

 

《周禮》:「王功曰勳,事功曰勞。」

 

對則勳大而勞小,故傳變文以包之。

 

注云「書勳勞於策」,明其不異也。

 

桓二年傳發凡例,有告廟也,飲至也。

 

策勳也。

 

桓十六年傳言「飲至」,此年傳言「書勞」,二者各舉其一,所以反覆凡例。

 

以此知三事,偏行一禮,則亦書至。

 

悉闕,乃不書至耳。

 

所云「偏行一禮」,謂偏行告至。

 

其飲至、策勳,則不可偏行也。

 

何則?

 

告廟因行飲至,舍爵而即策勳。

 

策勳、飲至,並行之於廟,豈得不告至,而在廟聚飲乎?

 

不告至而入廟書勞乎?

 

明其決不然矣。

 

但告至巳後,或飲至而不書勞,或書勞而不飲至,二事或有闕其一者,傳因獻子書勞,複言「禮也」。

 

所以發明凡例。

 

《釋例》曰:「公行,或朝或會,或盟或伐,得禮失禮,其事非一,故傳隨而釋之。

 

於盟釋告廟,嫌他例不通,故複總云『凡公行,告於宗廟。

 

反行,飲至、舍爵,策勳焉,禮也』。

 

此以明公之出竟,當無不告。

 

及其反也,則必飲至,有功成策勳。

 

故公至自伐鄭,傳重言以飲至之禮;

 

孟獻子書勞於廟,傳複云『禮』,所以反覆凡例也。

 

公朝於晉,而獻子書勞,知策勳非唯討伐之功。

 

雖或常行,有以定國安民,亦書功於廟也。

 

然則凡反行飲至,必以嘉會昭告祖禰。

 

有功則舍爵策勳,無勞告事而已。」

 

夏,邿亂,分為三。

 

(國分為三部,誌力各異。)

 

師救邿,遂取之。

 

(魯師也。

 

經不稱師,不滿二千五百人。

 

傳通言之。)

 

疏注「魯師」至「言之」。

 

○正義曰:莊八年,「師及齊師圍成阝」。

 

彼是大夫將滿師,故稱「師」。

 

此亦大夫將,所將不滿二千五百人,故直言取邿,而不得言師也。

 

傳言師者,師是眾人總名,雖少,亦通言之。

 

凡書取,言易也。

 

(不用師徒,及用師徒而不勞,雖國亦曰「取」。)

 

疏注「不用」至「曰取」。

 

○正義曰:宣九年取根牟,傳曰「言易也」。

 

成六年取鄟,傳曰「言易也」。

 

昭四年取鄫,傳曰「言易也」。

 

莒亂,著丘公立而不撫鄫,鄫叛而來,故曰取。

 

凡克邑不用師徒曰取」。

 

與此四發取例,傳皆云「言易也」。

 

取鄫之下,又發凡例云「克邑不用師徒曰取」者,不用師徒,即是易得之狀,所以覆明凡例也。

 

若用而不勞,則與不用相似,故杜云「用而不勞,亦曰取」也。

 

凡例克邑,邿乃是國,知雖國亦曰取。

 

《釋例》曰:「取者,乘其衰亂,或受其潰叛,或用小師而不頓兵勞力,則直言取。

 

如取如攜,言其易也。

 

傳四發取例者,邿以師徒,鄫叛而來,根牟東夷,鄟附庸國,名各不同故也。

 

邿為小國,非邑非夷,故以凡例附之。」

 

用大師焉曰滅。

 

(敵人距戰,斬獲俘馘,用力難重,雖邑亦曰滅。

 

○馘,古獲反。)

 

疏注「敵人」至「曰滅」。

 

○正義曰:國大邑小,嫌邑易國難,「滅」「取」止見難易,不由國邑大小,故注辯之。

 

上云易,則雖國亦曰取。

 

此取邿,邿是國也。

 

此言用力難重,則雖邑亦曰滅。

 

僖二年,虞師、晉師滅下陽,昭十三年,吳滅州來,皆邑而言滅是也。

 

弗地曰入。

 

(謂勝其國邑,不有其地。)

 

疏「謂勝」至「其地」。

 

○正義曰:入謂入其都邑,製其民人。

 

當入之日,與滅亦同。

 

但尋即去之,不為己有,故云勝其國邑,不即有其土地。

 

如此之類,謂之為「入」。

 

國、邑雙舉者,國、邑皆稱入也。

 

文十五年,晉郤缺入蔡,是入國也。

 

成七年,吳入州來;

 

九年,楚人入鄆,是入邑也。

 

若然,閔二年,狄入衛,哀八年,宋公入曹,二者,傳皆言滅,而經書「入」者,《釋例》曰:「狄滅衛,而書『入』者,狄無文告。

 

衛之君臣死盡,齊桓存之,以告諸侯,言狄巳去,不能有其土地也。

 

曹背晉而奸宋,是以致討。

 

宋公既還,而不忍褚師之詬怒,而反兵一舉滅曹。

 

滅非本誌,故以入告也。」

 

荀罃、士魴卒。

 

晉侯蒐於綿上以治兵,(為將命軍帥也,必蒐而命之,所以與眾共。

 

○為,於偽反。

 

帥,所類反。)

 

使士匄將中軍,辭曰:「伯遊長。

 

(伯遊,荀偃。

 

○長,丁丈反。)

 

昔臣習於知伯,是以佐之,非能賢也。

 

(七年,韓厥老,知罃代將中軍,士匄佐之。

 

匄今將讓,故謂爾時之舉,不以己賢。

 

事見九年。

 

○見,賢遍反。)

 

請從伯遊。」

 

荀偃將中軍,(代荀罃。)

 

士匄佐之。

 

(位如故。)

 

使韓起將上軍,辭以趙武。

 

又使欒黶,(以武位卑,故不聽,更命黶。)

 

辭曰:「臣不如韓起。

 

韓起原上趙武,君其聽之。」

 

使趙武將上軍,(武自新軍超四等,代荀偃。)

 

韓起佐之。

 

(位如故。)

 

欒黶將下軍,魏絳佐之。

 

(黶亦如故。

 

絳自新軍佐超一等,代士魴。)

 

新軍無帥,(將佐皆遷。

 

○將,子匠反。)

 

晉侯難其人,使其什吏率其卒乘官屬,以從於下軍,禮也。

 

(得慎舉之禮。

 

○難,乃旦反,或如字。

 

什音十。

 

卒,子忽反。

 

乘,繩證反。)

 

疏「晉侯」至「禮也」。

 

○正義曰:什吏,謂十人長也。

 

從車曰卒,在車曰乘。

 

新軍將佐皆遷,晉侯選賢未得,難用其人,使其軍內十人之長,率其步卒車士,與其新軍官屬軍尉司馬之類,以從於下軍。

 

令下軍將佐兼領之,得慎舉之禮也。

 

《周禮•夏官序》云:「凡製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軍將皆命卿。

 

二千有五百人為師,師帥皆中大夫。

 

五百人為旅,旅帥皆下大夫。

 

百人為卒,卒長皆上士。

 

二十五人為兩,兩司馬皆中士。

 

五人為伍,伍皆有長。」

 

不言十人有長。

 

而此傳云「什吏」者,《夏官》所云,《周禮》之正法耳。

 

其量時製事,未必盡然。

 

《尚書•牧誓》有千夫長、百夫長。

 

《齊語》:「管子設法,五人為伍,五十人為小戎,二百人為卒,二千人為旅,萬人為軍。」

 

《吳語》:「王孫雄設法,百人為行,十行一旌,十旌一將軍。」

 

引《司馬法》云:「十人之帥執鈴,百人之帥執鐸,千人之帥執鼓,萬人之將執大鼓。」

 

三者,數人置帥,皆以什計之,異於《周禮》。

 

則晉人為軍,或十人置吏也。

 

晉國之民,是以大和,諸侯遂睦。

 

君子曰:「讓,禮之主也。

 

範宣子讓,其下皆讓。

 

欒黶為汏,弗敢違也。

 

晉國以平,數世賴之。

 

刑善也夫!

 

(刑,法也。

 

○汰音泰。

 

數,所主反。

 

夫音扶。)

 

一人刑善,百姓休和,可不務乎?

 

《書》曰:『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其寧惟永。』

 

其是之謂乎!

 

(《周書•呂刑》也。

 

一人,天子也。

 

寧,安也。

 

永,長也。

 

義取上有好善之慶,則下賴其福。

 

○休,許蚪反。

 

好,呼報反。)

 

周之興也,其《詩》曰:『儀刑文王,萬邦作孚。』

 

(《詩•大雅》。

 

言文王善用法,故能為萬國所信。

 

孚,信也。)

 

言興善也。

 

疏「詩曰」至「善也」。

 

○正義曰:此《大雅•文王》之篇。

 

儀,善也。

 

刑,法也。

 

孚,信也。

 

善用法者,文王也。

 

言文王善用法,故能為萬國所信。

 

言文王之法善也。

 

及其衰也,其《詩》曰:『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

 

(《詩•小雅》。

 

剌幽王役使不均,故從事者怨恨。

 

稱已之勞,以為獨賢,無讓心。)

 

言不讓也。

 

疏「詩曰」至「讓也」。

 

○正義曰:《詩•小雅•北山》之篇。

 

刺幽王役使不均乎!

 

被使之人,自稱巳之功勞。

 

我所以特從王事者,在上獨以我為賢。

 

自云己賢,是不讓也。

 

世之治也,君子尚能而讓其下,(能者在下位,則貴尚而讓之。

 

○治,直吏反。)

 

小人農力以事其上。

 

是以上下有禮,而讒慝黜遠,由不爭也,謂之懿德。

 

及其亂也,君子稱其功以加小人,(加,陵也。

 

君子,在位者。

 

○慝,他得反。

 

遠,於萬反,又如字。

 

爭,爭鬥之爭。)

 

小人伐其技以馮君子。

 

(馮,亦陵也。

 

自稱其能為伐。

 

○技,其綺反。

 

馮,皮冰反。)

 

是以上下無禮,亂虐並生,由爭善也,(爭自善也。)

 

謂之昏德。

 

國家之敝,恆必由之。」

 

(傳言晉之所以興。)

 

楚子疾,告大夫曰:「不穀不德,少主社稷。

 

生十年而喪先君,未及習師、保之教訓,而應受多福,(多福,謂為君。

 

○少,詩照反。

 

喪,息浪反。)

 

是以不德,而亡師於鄢,(鄢在成十六年。

 

○鄢音偃。)

 

以辱社稷,為大夫憂,其弘多矣。

 

(弘,大也。)

 

若以大夫之靈,獲保首領,以歿於地,唯是春秋窀穸之事,(窀,厚也。

 

穸,夜也。

 

厚夜,猶長夜。

 

春秋,謂祭祀。

 

長夜,謂葬埋。

 

○歿音沒。

 

窀,張倫反,一音徒門反。

 

穸音夕。)

 

疏注「窀厚」至「葬埋」。

 

○正義曰:《晉語》云:「窀,厚也。」

 

《說文》云:「夕,暮也。

 

從月半見。」

 

穸字從夕,知是以夕為夜也。

 

厚、長意同,故厚夜猶長夜也。

 

《孝經》云:「春秋祭祀,以時思之。」

 

故春秋謂祭祀也。

 

長夜者,言夜不複明,死不複生。

 

故長夜謂葬埋也。

 

以其事施於葬,故今字皆從穴。

 

王意自貶,祭之與葬,皆不敢從先君之禮。

 

所以從先君於禰廟者,(從先君代為禰廟。)

 

疏注「從先」至「禰廟」。

 

○正義曰:《祭法》云:「諸侯立五廟,曰考廟,王考廟,皇考廟,顯考廟,祖考廟。」

 

此云「禰廟」,即彼「考廟」也。

 

《曲禮》云:「生曰父,死曰考。」

 

考,成也。

 

言有成德也。

 

禰,近也,於諸廟,父最為近也。

 

《禮》,三年之喪畢,則以遷新主入廟。

 

是從先君代為禰廟也。

 

計昭穆之次,昭次入昭廟,穆次入穆廟,皆代為祖廟。

 

而言代為禰廟者,是從先君之近也。

 

請為『靈』若『厲』。

 

(欲受惡諡,以歸先君也。

 

亂而不損曰靈。

 

戮殺不辜曰厲。)

 

大夫擇焉。」

 

莫對。

 

及五命,乃許。

 

秋,楚共王卒。

 

子囊謀諡。

 

大夫曰:「君有命矣。」

 

子囊曰:「君命以『共』,若之何毀之?

 

赫赫楚國,而君臨之,撫有蠻夷,奄征南海,以屬諸夏,而知其過,可不謂共乎?

 

請諡之『共』。」

 

大夫從之。

 

(傳言子囊之善。

 

○共音恭,下同。

 

夏,戶雅反。)

 

吳侵楚,養由基奔命,子庚以師繼之。

 

(子庚,楚司馬。)

 

養叔曰:「吳乘我喪,謂我不能師也,(養叔,養由基也。)

 

必易我而不戒。

 

(戒,備也。

 

○易,以豉反。)

 

子為三覆以待我,(覆,伏兵。

 

○覆,扶又反。)

 

我請誘之。」

 

子庚從之。

 

戰於庸浦,(庸浦,楚地。

 

○浦,判五反。)

 

大敗吳師,獲公子黨。

 

君子以吳為不弔。

 

(不用天道相吊恤。)

 

《詩》曰:「不弔昊天,亂靡有定。」

 

(言不為昊天所恤,則致罪也。

 

為明年會向傳。

 

○昊,胡老反。)

 

疏「不弔」至「有定」。

 

○正義曰:《詩•小雅•節南山》之篇。

 

冬,城防。

 

書事,時也。

 

(土功雖有常節,通以事間為時。)

 

疏注「土功」至「為時」。

 

○正義曰:莊二十九年,傳例曰:「凡土功,龍見而畢務,戒事也。

 

火見而致用,水昏正而栽。」

 

是土功之常節也。

 

本設此節,以為農事既閑,故以此時興土功。

 

今此冬城防,經、傳皆不言月,當在火見致用之前。

 

此歲農收差早,雖天象未至,而民事巳閑,故云「土功雖有常節,通以事間為時」。

 

言時節未是時,而事以得時,故言「書事,時也」。

 

《釋例》曰:「冬城防,臧武仲請畢農事,故傳曰『書事,時也』。

 

言興作出火見致用之前,亦得兼以事時而禮之。」

 

於是將早城。

 

臧武仲請俟畢農事,禮也。

 

鄭良霄、大宰石猶在楚。

 

(十一年,楚人執之至今。)

 

石言於子囊曰:「先王卜征五年,(先征五年而卜吉凶也。

 

征謂巡守。

 

征,行。

 

○先征,悉薦反。

 

守,手又反,注同。)

 

疏○注「先征」至「征行」。

 

○正義曰:「先征五年而卜其吉凶也」者,以謂征前五年,而預卜之也。

 

征,訓行也。

 

先王之行,謹慎而卜,必是禮之大者。

 

大禮遠行,莫過巡守。

 

故知「征謂巡守」也。

 

「征,行」,《釋言》文也。

 

傳言卜征五年,未知何代之禮。

 

案《尚書•舜典》云:「五載一巡守。」

 

孔安國云:「堯、舜同道,舜攝則然,堯又可知。」

 

《周禮•大行人》云:「十有二歲,王巡守殷國。」

 

《王製》云:「天子五年一巡守。」

 

鄭玄云:「天子以海內為家,時一巡省之。

 

五年者,虞、夏之製也。

 

周則十二歲一巡守。」

 

如孔、鄭之言,唐、虞及夏,皆五年一巡守。

 

然則卜征五年,虞、夏法也。

 

在周之世,而遠陳虞、夏法者,蓋重古而言之。

 

或周之巡守,不必十二年也。

 

周十二年一巡守,法歲星行天一周也。

 

虞、夏五年一巡守,取五行遞王而遍也。

 

而歲習其祥。

 

祥習則行,(五年五卜,皆同吉,乃巡狩。)

 

疏「而歲」至「則行」。

 

○正義曰:《禮記》云:「卜筮不相襲。」

 

鄭玄云:「襲,因也」。

 

《釋詁》云:「祥,善也。」

 

歲因其善,謂去年吉,今年又吉也。

 

善因則行,謂五年五吉,善善相因襲,則先王然後行巡守也。

 

傳稱卜不習吉,而得五年五卜者,卜不習吉,謂不可一時再卜耳。

 

此則每年一卜,非相習也。

 

不習,則增脩德而改卜。

 

(不習,謂卜不吉。

 

○「不習則增」,絕句。

 

一本無「增」字,「則」連下總為句。)

 

疏注「不習謂卜不吉」。

 

○正義曰:其善不因往年,是謂不習吉也。

 

脩德改卜,更以卜吉為始,又得五吉,乃行也。

 

今楚實不競,行人何罪?

 

(不能脩德與晉競。)

 

止鄭一卿,以除其逼,(一卿,謂良霄。)

 

使睦而疾楚,以固於晉,焉用之?

 

(位不逼則大臣睦,怨疾楚則事晉固。

 

○「焉用之」,本或作「何用之」,於虔反。)

 

疏「止鄭」至「用之」。

 

○正義曰:貴者多則勢相逼。

 

今止鄭一卿於楚,以除其國內相逼之患。

 

位不逼則大臣和睦,使鄭在家之人和睦而疾楚,以牢固事於晉。

 

焉用之,何須用此良霄留之於楚?

 

使歸而廢其使,(行而見執於楚,鄭又遂堅事晉。

 

是鄭廢本見使之意。

 

○其使,所吏反,注同。)

 

怨其君以疾其大夫,而相牽引也,不猶愈乎?」

 

楚人歸之。

 

疏「使歸」至「愈乎」。

 

○正義曰:往者,鄭使良霄向楚,其意欲得楚執良霄,鄭得堅事晉國,是鄭本遣良霄,其意如此。

 

今若放良霄使歸於鄭,則鄭不得堅事晉國,是廢其本使之意。

 

蘇氏之說亦然也。

 

良霄被執,久留在楚,今若歸之,則怨恨其君,以憎疾其大夫,而相牽引,令鄭國大臣不和,則事晉之心不固,不猶少差乎?

 

《方言》云:「病差謂之愈。」

 

後年注以愈為差,此亦當為差也。

 

服虔云:「愈猶病癒。」

 

是愈為差之義也。

 

鄭玄《論語》注云:「愈猶勝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93#
 樓主| 發表於 2013-5-26 22:49:18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三十二


【經】十有四年,春,王正月,季孫宿、叔老會晉士匄、齊人、宋人、衛人、鄭公孫蠆、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人會吳於向。

 

(叔老,聲伯子也。

 

魯使二卿會晉,敬事霸國。

 

晉人自是輕魯幣,而益敬其使,故叔老雖介,亦列於會也。

 

齊崔杼、宋華閱、衛北宮括在會惰慢不攝,故貶稱「人」,蓋欲以督率諸侯,獎成霸功也。

 

吳來在向,諸侯會之,故曰「會吳」。

 

向,鄭地。

 

○其使,所吏反。

 

介音界。

 

惰,徒臥反。)

 

疏「十四年注叔老」至「鄭地」。

 

○正義曰:叔老,聲伯子,叔孫,故以叔為氏也。

 

卿出聘使及盟會,皆以大夫為介,禮之常也。

 

此會,魯使季孫宿與叔老二卿會晉,敬事霸國,故以卿為介。

 

於例唯征戰重兵,詳內略外,魯師出征伐,則諸將並書。

 

其聘與會,唯書使主,其介不合書也。

 

晉人自是輕魯幣,而益敬其使。

 

叔老雖則為介,而晉為盟主,亦列之於會。

 

魯人以其並列於會,故並書之也。

 

傳稱「宋華閱、仲江會伐秦,向之會亦如之」,則此會宋亦二卿,華閱猶尚被貶,仲江固不在列。

 

若二卿並敬其事,俱得列會,亦當並書於策。

 

何則?

 

盟主列之於會,魯史無容略之也。

 

故傳言「崔杼、華閱會伐秦,不書,隋也。

 

向之會,亦如之。

 

北宮括不書於向,書於伐秦,攝也。」

 

是齊、宋、衛三國之卿,於此會也。

 

惰慢不自整攝,故貶稱「人」。

 

罪其身,故去名氏。

 

猶序鄭卿之上,從其大小舊次也。

 

在會惰慢,未是大尤,即加貶責者,此是仲尼新意,蓋欲督率諸侯,獎成晉悼霸功故也。

 

以吳來在向,諸侯就向會之,故不序吳於列。

 

而云「會吳於向」,與鍾離、善道同也。

 

二月,乙未,朔,日有食之。

 

(無傳。)

 

夏,四月,叔孫豹會晉荀偃、齊人、宋人、衛北宮括、鄭公孫蠆、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人伐秦。

 

(齊、宋大夫不書,義與向同。)

 

己未,衛侯出奔齊。

 

(諸侯之策,書「孫、甯逐衛侯」。

 

《春秋》以其自取奔亡之禍,故諸侯失國者,皆不書逐君之賊也。

 

不書名,從告。)

 

疏注「諸侯」至「從告」。

 

○正義曰:二十年,甯子疾,召悼子曰「諸侯之策」云云。

 

甯殖自為此言,明知諸國策書皆云「孫林父、甯殖逐衛侯」,不言衛侯自出奔也。

 

仲尼脩《春秋》,以其自取奔亡之禍。

 

故諸失國者,皆是被臣逐之,悉非其君自出。

 

仲尼尤其不能自安,皆不書逐君之賊,所以責其君也。

 

北燕伯款出奔齊,蔡侯朱出奔楚,並書名。

 

此不書名,從告也。

 

《釋例》曰:「諸侯奔亡,皆迫逐而苟免,非自出也。

 

傳稱『孫林父、甯殖出其君』,名在諸侯之策。

 

此以臣名赴告之文也。

 

仲尼之經,更沒逐者之名主,以自奔為文,責其君不能自安自固,所犯非徒所逐之臣也。

 

衛赴不以名,而燕赴以名,各隨赴而書之,義在於彼,不在此也。」

 

杜言在彼不在此者,義在自出為罪,不在名與不名,以其失國,巳足罪賤,不假複以名責。

 

故史記隨赴而書,仲尼依舊為定也。

 

《曲禮》云:「諸侯失地,名。

 

滅同姓,名。」

 

《記》之所言,當據《春秋》為義。

 

滅同姓,名,《春秋》既依用之,則失地書名,亦是大例。

 

而杜云「名與不名」無義例者,案經書衛侯毀滅邢,傳云「同姓也,故名」,其言與《記》符同,《左氏》本有此例也。

 

失地書名,則傳無其事。

 

且《記》言失地者,謂國被人奪,非棄位出奔者也。

 

州公如曹,紀侯大去,皆是失地之君,經不書名,亦不發傳,知失地之君,不以名為貶也。

 

穀伯綏、鄧侯吾離來朝,《公羊傳》皆云:「何以名?

 

失地之君也。」

 

則《禮記》之文,或據《公羊》之義,不可通於《左氏》,故杜不為此說。

 

莒人侵我東鄙。

 

(無傳。報入鄆。)

 

秋,楚公子貞帥師伐吳。

 

冬,季孫宿會晉士匄、宋華閱、衛孫林父、鄭公孫蠆、莒人、邾人於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94#
 樓主| 發表於 2013-5-26 22:51:52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三十二


【傳】十四年,春,吳告敗於晉。

 

(前年為楚所敗。)

 

會於向,為吳謀楚故也。

 

(謀為吳伐楚。○為,於偽反,注「為吳」、「卒不為」同。)

 

範宣子數吳之不德也,以退吳人。

 

(吳伐楚喪,故以為不德。數而遣之,卒不為伐楚。)

 

執莒公子務婁,(在會不書,非卿。

 

○務,徐莫侯反,又音如字。

 

婁,力侯反,或力俱反。)

 

以其通楚使也。

 

(莒貳於楚,故比年伐魯。

 

○使,所吏反。)

 

將執戎子駒支,(駒支,戎子名。)

 

範宣子親數諸朝,(行之所在,亦設朝位。)

 

曰:「來!

 

薑戎氏!

 

昔秦人迫逐乃祖吾離於瓜州,(四嶽之後,皆姓薑又別為允姓。

 

瓜州地在今敦煌。

 

○迫音百。

 

瓜,古華反。

 

敦,徒門反。

 

煌音皇。)

 

疏「傳注四嶽」至「敦煌」。

 

○正義曰:《周語》稱「堯遭洪水,使禹治之,共之從孫四嶽佐之。

 

胙四嶽國,命為侯伯,賜姓曰薑。」

 

賈逵云:「共,共工也。

 

從孫,同姓末嗣之孫。

 

四嶽,官名,大嶽也,主四嶽之祭焉。

 

薑,炎帝之姓,其後變易。

 

至於四嶽,帝複賜之祖姓,以紹炎帝之後。」

 

是四嶽為薑姓也。

 

下傳云:「謂我諸戎,四嶽之裔胄」,是薑戎為四嶽之後。

 

薑姓,故稱薑戎也。

 

昭九年傳云:「先王居檮杌於四裔,故允姓之奸,居於瓜州。

 

伯父惠公歸自秦,而誘以來。」

 

同說此事,而云「允姓」,知薑姓之後,又別為允姓也。

 

其薑姓,是帝堯所賜。

 

允姓,不知誰賜之也。

 

《周語》云「胙四嶽國為侯伯」,謂為諸侯之長。

 

下注云「四嶽,堯時方伯」,據彼文而知之。

 

乃祖吾離被苫蓋,(蓋,苫之別名。

 

○被,普支反。

 

苫,式占反。

 

蓋,戶臘反。

 

《爾雅》曰:「白蓋謂之苫。」)

 

蒙荊棘,以來歸我先君。

 

(蒙,冒也。

 

○冒,莫報反。)

 

疏注「蓋,苫之別名」。

 

○正義曰:《釋器》云:「白蓋謂之苫。」

 

孫炎曰:「白蓋,茅苫也。」

 

郭璞曰:「白茅苫也。

 

今江東呼為蓋。」

 

○「被苫蓋,蒙荊棘」。

 

○正義曰:被苫蓋,言無布帛可衣,唯衣草也。

 

蒙荊棘,言無道路可從,冒榛藪也。

 

說其窮困之極耳。

 

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腆,厚也。

 

○腆,他典反。)

 

與女剖分而食之。

 

(中分為剖。

 

○女音汝,下同。

 

剖,普口反。

 

中,丁仲反,又如字。)

 

今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蓋言語漏泄,則職女之由。

 

(職,主也。

 

○泄,息列反,徐音以世反。)

 

詰朝之事,爾無與焉。

 

(詰朝,明旦。

 

不使複得與會事。

 

○詰,起吉反。

 

朝,如字,注同。

 

與音預,注及下同。

 

複,扶又反。)

 

與,將執女。」

 

對曰:「昔秦人負恃其眾,貪於土地,逐我諸戎。

 

惠公蠲其大德,(蠲,明也。)

 

疏「昔秦」至「諸戎」。

 

○正義曰:僖二十二年傳云:「秦、晉遷陸渾之戎於伊川。」

 

則秦、晉共遷之也。

 

昭九年傳云:「惠公歸自秦,而誘以來。」

 

又似晉侯獨誘之也。

 

此云秦人逐之,惠公與田,乃是被秦逐而自歸晉也。

 

三文不同者,此戎本處瓜州,明遠在秦之西北。

 

秦貪其土,晉貪其人,二國共誘而使遷。

 

僖傳是其實也,昭傳王專責晉,故指言晉耳。

 

此傳宣子施恩於戎,故言被逐歸晉。

 

駒支順宣子之言,故云「秦貪土地,逐我諸戎」。

 

秦本貪其土地而遷也。

 

謂我諸戎是四嶽之裔胄也。

 

(四嶽,堯時方伯,薑姓也。

 

裔,遠也。

 

胄,後也。

 

○裔,以製反。

 

胄,直又反。)

 

毋是翦棄,(剪,削也。

 

○毋音無。)

 

賜我南鄙之田,狐貍所居,豺狼所嗥。

 

我諸戎除翦其荊棘,驅其狐貍豺狼,以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於今不貳。

 

(不內侵,亦不外叛。

 

○貍,力之反,又作「狸」,同。

 

豺,仕皆反。

 

嗥,戶羔反。)

 

昔文公與秦伐鄭,秦人竊與鄭盟,而舍戍焉,(在僖三十年。)

 

於是乎有殽之師。

 

(在僖三十三年。

 

○殽,戶交反。)

 

晉禦其上,戎亢其下,(亢,猶當也。

 

○亢,若浪反。)

 

秦師不複,我諸戎實然。

 

譬如捕鹿,晉人角之,諸戎掎之,(掎其足也。

 

○捕音步,徐又音賦。

 

掎,居綺反。)

 

與晉踣之。

 

(踣,僵也。

 

○踣,蒲北反,又蒲豆反。

 

僵,居良反。)

 

疏「譬如」至「踣之」。

 

○正義曰:角之,謂執其角也。

 

掎之,言戾其足也。

 

前覆謂之踣,言與晉共倒之。

 

戎何以不免?

 

自是以來,晉之百役,與我諸戎相繼於時,(言給晉役不曠時。)

 

以從執政,猶殽誌也,(意常如殽,無中二也。)

 

豈敢離逷?

 

今官之師旅,無乃實有所闕,以攜諸侯,而罪我諸戎!

 

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言語不達,何惡之能為?

 

不與於會,亦無瞢焉。」

 

(瞢,悶也。

 

○逷,他曆反。

 

贄音至。

 

不與,音預。

 

瞢,莫贈反,徐又武登反,一音武忠反。)

 

賦《青蠅》而退。

 

(《青蠅》,《詩•小雅》。

 

取其「愷悌君子,無信讒言」。

 

○蠅,似仍反。

 

愷,開在反。

 

悌,徒禮反,下文及注同。)

 

宣子辭焉,(辭,謝。)

 

使即事於會,成愷悌也。

 

(成愷悌,不信讒也。

 

不書者,戎為晉屬,不得特達。)

 

於是子叔齊子為季武子介以會,自是晉人輕魯幣,而益敬其使。

 

(齊子,叔老字也。

 

言晉敬魯使,經所以並書二卿。

 

○介音界。

 

使,所吏反,注同。)

 

吳子諸樊既除喪,(諸樊,吳子乘之長子也。

 

乘卒,至此春十七月,既葬而除喪。

 

○長,丁丈反。)

 

將立季劄。

 

(劄,諸樊少弟。

 

○劄,則八反。

 

少,詩照反。)

 

季劄辭曰:「曹宣公之卒也,諸侯與曹人不義曹君,(曹君,公子負芻也,殺太子而自立。

 

事在成十三年。)

 

將立子臧。

 

子臧去之,遂弗為也,以成曹君。

 

君子曰:『能守節。』

 

君,義嗣也,(諸樊,適子,故曰「義嗣」。

 

○適,丁曆反。)

 

誰敢奸君?

 

有國,非吾節也。

 

劄雖不才,原附於子臧,以無失節。」

 

固立之。

 

棄其室而耕,乃舍之。

 

(傳言季劄之讓,且明吳兄弟相傳。

 

○奸音幹。

 

傳,直專反。)

 

夏,諸侯之大夫從晉侯伐秦,以報櫟之役也。

 

(櫟役在十一年。)

 

晉侯待於竟,使六卿帥諸侯之師以進。

 

(言經所以不稱晉侯。

 

○竟音境。)

 

及涇,不濟。

 

(諸侯之師不肯渡也。

 

涇水出安定朝那縣,至京兆高陸縣入渭。

 

○朝,如字,如淳音株。

 

那,乃多反。)

 

叔向見叔孫穆子,穆子賦《匏有苦葉》。

 

(《詩•邶風》也。

 

義取於「深則厲,淺則揭」。

 

言己誌在於必濟。

 

○匏,白交反。

 

揭,起例反。)

 

疏注「詩邶」至「必濟」。

 

○正義曰:此《詩》本文云:「匏有苦葉,濟有深涉。

 

深則厲,淺則揭。」

 

《釋水》全引下三句而釋之,云:「揭者,揭衣也。

 

以衣涉水為厲。

 

繇膝以下為揭。

 

繇膝以上為涉。

 

繇帶以上為厲。」

 

李巡云:「濟,渡也。

 

水深則厲。

 

水淺則揭衣渡也。

 

不解衣而渡水曰厲。」

 

孫炎曰:「揭,褰衣裳也。

 

以衣涉水濡褌也。」

 

《詩》意言遇水深淺,期之必渡。

 

穆子賦此《詩》,言己誌在於必濟也。

 

《魯語》云:「叔向見叔孫穆子。

 

穆子曰:『豹之業在《匏有苦葉》矣。』

 

叔向退,召舟虞與司馬曰:『夫苦匏不材,於人共濟而已。

 

魯叔孫賦《匏有苦葉》,必將涉矣。』

 

」彼叔向之意,取《匏有苦葉》為義,此注取深厲、淺揭為義者,穆子止賦此《詩》,不言所取之意,未必叔向曲得其情。

 

杜以厲、揭為義,切於取《匏有苦葉》,故不從《國語》而別為此解。

 

叔向退而具舟,魯人、莒人先濟。

 

鄭子蟜見衛北宮懿子曰:「與人而不固,取惡莫甚焉,若社稷何?」

 

懿子說。

 

二子見諸侯之師而勸之濟,濟涇而次。

 

(傳言北宮括所以書於伐秦。

 

○說音悅。)

 

秦人毒涇上流,師人多死。

 

(飲毒水故。)

 

鄭司馬子蟜帥鄭師以進,師皆從之,至於棫林,(棫林,秦地。

 

○棫,位逼反,徐於目反,一音於鞠反。)

 

不獲成焉。

 

(秦不服。)

 

疏「不獲成焉」。

 

○正義曰:此役止為報櫟之敗,非欲求與秦成。

 

而云「不獲成」者,凡興師伐國,彼若服罪謝過,即當相與和平,故註解其意,「不獲成焉」者,止謂「秦不服」也。

 

服虔云:「不得成戰陳之事。」

 

案傳諸伐國者,皆服之而已,不是皆成戰陳之事。

 

此何以獨云不獲成戰也?

 

荀偃令曰:「雞鳴而駕,塞井夷灶,(示不反。)

 

唯餘馬首是瞻。」

 

(言進退從己。)

 

欒黶曰:「晉國之命,未是有也。

 

餘馬首欲東。」

 

乃歸。

 

(黶惡偃自專,故棄之歸。

 

○惡,烏路反。)

 

下軍從之。

 

左史謂魏莊子曰:「不待中行伯乎?」

 

(中行伯,荀偃也。

 

莊子,魏絳也。

 

左史,晉大夫。)

 

莊子曰:「夫子命從帥。

 

(夫子,謂荀偃。

 

○帥,所類反,下及注皆同。)

 

欒伯,吾帥也,吾將從之。

 

從帥,所以待夫子也。」

 

(以從命為待也。

 

欒黶,下軍帥,莊子為佐,故曰「吾帥」。)

 

伯遊曰:「吾今實過,悔之何及,多遺秦禽。」

 

(軍師不和,恐多為秦所禽獲。

 

○遺,唯季反。)

 

乃命大還。

 

晉人謂之「遷延之役」。

 

(遷延,卻退。)

 

欒針曰:「此役也,報櫟之敗也。

 

役又無功,晉之恥也。

 

吾有二位於戎路,(欒針,欒黶弟也。

 

二位,謂黶將下軍,針為戎右。)

 

敢不恥乎?」

 

與士鞅馳秦師,死焉。

 

士鞅反,(鞅,士匄子。)

 

欒黶謂士匄曰:「餘弟不欲往,而子召之。

 

餘弟死,而子來,是而子殺餘之弟也。

 

弗逐,餘亦將殺之。」

 

士鞅奔秦。

 

(欒黶汰侈,誣逐士鞅也。

 

而,女也。

 

○侈,昌氏反,本或作「奓」,又尺氏反。

 

女音汝。)

 

疏注「欒黶」至「女也」。

 

○正義曰:欒針自以家有二位,恥其無功,與士鞅共馳秦師。

 

非鞅召之,是誣逐士鞅也。

 

於是齊崔杼、宋華閱、仲江會伐秦。

 

不書,惰也。

 

(臨事惰慢不脩也。

 

仲江,宋公孫師之子。)

 

向之會亦如之。

 

衛北宮括不書於向,(亦惰。)

 

書於伐秦,攝也。

 

(能自攝整,從鄭子蟜俱濟涇。)

 

秦伯問於士鞅曰:「晉大夫其誰先亡?」

 

對曰:「其欒氏乎?」

 

秦伯曰:「以其汰乎?」

 

對曰:「然。

 

欒黶汰虐巳甚,猶可以免。

 

其在盈乎!」

 

(盈,黶之子。)

 

秦伯曰:「何故?」

 

對曰:「武子之德在民,如周人之思召公焉,愛其甘棠,況其子乎?

 

(武子,欒書,黶之父也。

 

召公奭聽訟於甘棠之下,周人思之,不害其樹,而作勿伐之詩,在《召南》。

 

○召,上照反,注同。

 

奭,詩亦反。)

 

欒黶死,盈之善未能及人。

 

武子所施沒矣,而黶之怨實章。

 

將於是乎在。」

 

秦伯以為知言,為之請於晉而複之。

 

(為傳二十一年晉滅欒氏張本。

 

○施,如字,又始豉反。

 

為之,於偽反。)

 

衛獻公戒孫文子、甯惠子食,(敕戒二子,欲共宴食。)

 

疏注「敕戒」至「宴食」。

 

○正義曰:君之於臣,有禮食、宴食。

 

《儀禮•公食大夫禮》者,主國之君食聘賓之禮也。

 

其食己之大夫,亦當放之。

 

而迎送答拜之儀,有差降耳。

 

《曲禮》云:「凡進食之禮,左殽右胾。」

 

鄭玄云:「此大夫、士與賓客燕食之禮。

 

其禮食則宜放公食大夫禮也。」

 

如鄭之言,大夫與客禮食,尚放公食大夫禮。

 

明知國君與臣禮食,亦當放之公食大夫之禮。

 

其禮甚大,衛侯雖則無道,不應與臣禮食,而得棄之射鴻。

 

知是公自敕戒二子,欲共為宴食。

 

宴食者,閒燕無事,召臣與之共食耳。

 

皆服而朝。

 

(服朝服,待命於朝。)

 

疏注「服朝服」。

 

○正義曰:言「服而朝」,明朝服也。

 

諸侯每日視朝,其君與臣皆服玄冠、緇布衣,素積以為裳。

 

《禮》通謂此服為朝服。

 

宴食雖非大禮,要是以禮見君,故服朝服。

 

公食大夫之禮,賓朝服,則臣於君,雖非禮食,亦當服朝服也。

 

曰旰不召,(旰,晏也。

 

○旰,古旦反。)

 

而射鴻於囿。

 

二子從之,(從公於囿。

 

○射,食亦反。

 

囿音又。)

 

不釋皮冠而與之言。

 

(皮冠,田獵之冠也。

 

既不釋冠,又不與食。)

 

疏注「皮冠」至「與食」。

 

○正義曰:此公射鴻於囿,而冠皮冠,明皮冠是田獵之冠也。

 

且虞人掌獵。

 

昭二十年傳曰:「皮冠以招虞人。」

 

又十二年傳言「雨雪,楚子皮冠以出」,出田獵也。

 

是諸侯之禮,皮冠以田獵。

 

《周禮•司服》云:「凡甸,冠弁服。」

 

鄭玄云:「甸,田獵也。

 

冠弁,委貌也。

 

其服緇布衣,素積以為裳。」

 

是服諸侯視朝之服也。

 

彼天子之禮,故以諸侯朝服而田,異於此也。

 

昭十二年傳又云:「右尹子革夕,王見之,去冠被。」

 

杜云:「敬大臣。」

 

是君敬大臣,宜釋皮冠。

 

既不釋皮冠,又不與食,二子所以怒也。

 

二子怒。

 

孫文子如戚,(戚,孫文子邑。)

 

孫蒯入使。

 

(孫蒯,孫文子之子。

 

○使,所吏反,又如字。)

 

公飲之酒,使大師歌《巧言》之卒章。

 

(《巧言》,《詩•小雅》。

 

其卒章曰:「彼何人斯,居河之麋。

 

無拳無勇,職為亂階。」

 

戚,衛河上邑。

 

公欲以喻文子居河上而為亂。

 

大師,掌樂大夫。

 

○飲,於引反。

 

麋,亡悲反,本或作「湄」。

 

拳音權。)

 

大師辭,師曹請為之。

 

(辭以為不可。

 

師曹,樂人。)

 

初,公有嬖妾,使師曹誨之琴,(誨,教也。

 

○嬖,必計反。)

 

師曹鞭之。

 

公怒,鞭師曹三百。

 

故師曹欲歌之,以怒孫子,以報公。

 

公使歌之,遂誦之。

 

(恐孫蒯不解故。

 

○解音蟹。)

 

蒯懼,告文子。

 

文子曰:「君忌我矣。

 

弗先,必死。」

 

(欲先公作亂。

 

○欲先,息薦反。)

 

並帑於戚,(帑,子也。

 

○並,必政反。

 

帑音奴。)

 

疏「並帑於戚」。

 

○正義曰:孫子,衛朝大臣,食邑於戚。

 

其子先分兩處。

 

將欲作亂,慮禍及其子,故令並帑處於戚。

 

而入,見蘧伯玉,曰:「君之暴虐,子所知也。

 

大懼社稷之傾覆,將若之何?」

 

(伯玉,蘧瑗。

 

○蘧,其居反。

 

覆,芳服反。

 

瑗,於眷反。)

 

對曰:「君製其國,臣敢奸之?

 

(奸,猶犯也。)

 

雖奸之,庸知愈乎?」

 

(言逐君更立,未知當差否?

 

○愈,羊主反。

 

愈,差也。

 

差,初賣反。)

 

遂行,從近關出。

 

(懼難作,欲速出竟。

 

○難,乃旦反。

 

竟音境,下文皆同。)

 

疏「從近關出」。

 

○正義曰:《聘禮》:「及竟,謁關人。」

 

鄭玄云:「古者竟上為關,以譏異服,識異言。」

 

又《周禮•司關》注云:「關,界上之門也。」

 

衛都不當竟中,其界有遠有近,欲速出竟,故從近關出也。

 

公使子蟜、子伯、子皮與孫子盟於丘宮,孫子皆殺之。

 

(三子,衛群公子。

 

疑孫子,故盟之。

 

丘宮,近戚地。

 

○蟜,古表反。

 

近,附近之近。)

 

四月,己未,子展奔齊。

 

(子展,衛獻公弟。)

 

公如鄄。

 

(鄄,衛地。

 

○鄄音絹。)

 

使子行於孫子,孫子又殺之。

 

(使往請和也。

 

子行,群公子。)

 

公出奔齊,孫氏追之,敗公徒於河澤,(濟北東阿縣西南有大澤。)

 

鄄人執之。

 

(公徒因敗散還,故為公執之。

 

○為,於偽反,下「為孫氏」同。)

 

疏注「公徒」至「執之」。

 

○正義曰:服虔云:「執追公徒者,公如鄄,故鄄人為公執之。」

 

計孫氏追公徒,眾必盛,鄄人為公,可言與之戰耳,不得言「執之」也。

 

且文承「敗公徒」下,豈敗公徒之後,乃執之乎?

 

下文方說二子追公,豈複是鄄人執二子也?

 

故杜以為公徒因敗而散亡,鄄人為公執散走者。

 

初,尹公佗學射於庾公差,庾公差學射於公孫丁。

 

二子追公,(二子,佗與差,為孫氏逐公。

 

○佗,徒何反。

 

差,初佳反,徐初宜反。)

 

公孫丁禦公。

 

(為公禦也。)

 

子魚曰:「射為背師,不射為戮,射為禮乎?」

 

(子魚,庾公差。

 

禮射不求中。

 

○射,食亦反,下及注除「禮射」一字,皆同。

 

或一讀「射而禮乎」,食夜反。

 

背音佩。

 

中,丁仲反。)

 

射兩句而還。

 

(句,車軛卷者。

 

○句,其俱反,徐又古豆反。

 

軛,於革反。

 

卷音權,又起權反。)

 

尹公佗曰:「子為師,我則遠矣。」

 

乃反之。

 

(佗不從丁學,故言「遠」。

 

始與公差俱退,悔而獨還射丁。)

 

公孫丁授公轡而射之,貫臂。

 

(貫佗臂。

 

○貫,古亂反,一音官,注同。)

 

疏「初尹」至「貫臂」。

 

○正義曰:《孟子》云:「鄭人使子濯孺子侵衛,衛使庾公之斯追之。

 

子濯孺子疾作,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為不執弓?』

 

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執弓。』

 

庾公之斯曰:『小子學射於尹公之佗,尹公之佗學射於夫子。

 

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

 

雖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廢。』

 

抽矢叩輪,去其金,發乘矢而後反。」

 

其姓名與此略同,行義與此正反。

 

不應一人之身,有此二行。

 

《孟子》辯士之說,或當假為之辭。

 

此傳應是實也。

 

○注「句車軛」。

 

○正義曰:《說文》云:「句,軛下曲者。」

 

服虔云:「車軛兩邊叉馬頸者。」

 

子鮮從公。

 

(子鮮,公母弟。)

 

及竟,公使祝宗告亡,且告無罪。

 

(告宗廟。)

 

定薑曰:「無神,何告?

 

若有,不可誣也。

 

(誣,欺也。

 

定薑,公適母。

 

○適,丁曆反。)

 

有罪,若何告無?

 

舍大臣而與小臣謀,一罪也。

 

先君有塚卿以為師、保,而蔑之,二罪也。

 

(謂不釋皮冠之比。

 

○舍音舍。

 

比,必二反。)

 

餘以巾櫛事先君,而暴妾使餘,三罪也。

 

告亡而已,無告無罪!」

 

(時薑在國,故不使得告無罪。

 

○櫛,側乙反。)

 

疏「暴妾使餘」。

 

○正義曰:言暴虐使餘如妾。

 

公使厚成叔吊於衛,曰:「寡君使瘠,聞君不撫社稷,而越在他竟,(越,遠也。

 

瘠,厚成叔名。

 

○厚,本或作郈,音同。

 

「吊於衛」,本或作「吊於衛侯」。

 

「侯」,衍字也。

 

瘠,在亦反。)

 

若之何不弔?

 

以同盟之故,使瘠敢私於執事,(執事,衛諸大夫。)

 

曰:『有君不弔,(吊,恤也。)

 

有臣不敏。

 

(敏,達也。)

 

疏「有臣不敏」。

 

○正義曰:不敏,不達於禮也。

 

君不赦宥,臣亦不帥職,增淫發泄,其若之何?』

 

衛人使大叔儀對,(大叔儀,衛大夫。

 

○泄,息列反。

 

大音泰。)

 

曰:「群臣不佞,得罪於寡君。

 

寡君不以即刑而悼棄之,以為君憂。

 

君不忘先君之好,辱吊群臣,又重恤之。

 

(重恤,謂湣其不達也。

 

○好,呼報反。

 

重,直用反,注及下同。)

 

敢拜君命之辱,重拜大貺。」

 

(謝重恤之賜。)

 

厚孫歸,複命,語臧武仲曰:「衛君其必歸乎?

 

有大叔儀以守,(守於國。

 

○語,魚據反。

 

守,手又反。)

 

有母弟鱄以出,或撫其內,或營其外,能無歸乎?」

 

齊人以來阝寄衛侯。

 

(郲,齊所滅郲國。

 

○鱄,徐市臠反,又音專。

 

郲音來。)

 

及其複也,以來阝糧歸。

 

(言其貪。)

 

右宰穀從而逃歸,衛人將殺之。

 

(穀,衛大夫也。

 

以其從君,故欲殺之。

 

○從,才用反,又如字,注同。)

 

辭曰:「餘不說初矣。

 

(言初從君,非說之,不獲巳耳。

 

○說音悅,注及下同。)

 

疏「餘不說初矣」。

 

○正義曰:言餘之不說於君,初即然矣。

 

不得已而從之出耳。

 

非是愛君而從,在道始悔而反也。

 

餘狐裘而羔袖。」

 

(言一身盡善,唯少有惡。

 

喻己雖從君出,其罪不多。

 

○袖,本又作「褎」,在又反。)

 

疏「狐裘而羔袖」。

 

○正義曰:《玉藻》云:「君衣狐白裘,錦衣以裼之。」

 

又曰:「錦衣狐裘,諸侯之服也。」

 

是裘之用皮,狐貴於羔也。

 

乃赦之。

 

衛人立公孫剽,(剽,穆公孫。

 

○剽,匹妙反,一音甫遙反,《字林》父召反。)

 

孫林父、寧殖相之,以聽命於諸侯。

 

(聽盟會之命。

 

○相,息亮反。)

 

衛侯在郲,臧紇如齊唁衛侯。

 

衛侯與之言,虐。

 

退而告其人曰:「衛侯其不得入矣!

 

其言糞土也。

 

亡而不變,何以複國?」

 

(武仲不書,未為卿。

 

○唁,魚變反,徐作「言」,音唁。

 

吊失國曰唁。

 

糞,方問反。)

 

子展、子鮮聞之,見臧紇,與之言,道。

 

(順道理。)

 

臧孫說,謂其人曰:「衛君必入。

 

夫二子者,或免之,或推之,欲無入,得乎?」

 

(為二十六年衛侯歸傳。

 

○免音晚。

 

推,如字,又他回反。)

 

師歸自伐秦。

 

晉侯舍新軍,禮也。

 

成國不過半天子之軍。

 

(成國,大國。

 

○舍,音舍,下及注同。)

 

疏注「成國,大國」。

 

○正義曰:《周禮•大宗伯》以九儀之命正邦國之位,五命賜則,七命賜國。」

 

鄭玄云:「則,地未成國之名。

 

王之下大夫四命出封,加一等,五命賜之以方百裏、二百裏、三百裏之地者,方四百裏以上為成國。」

 

如鄭之言,成國者,唯公與侯耳。

 

伯雖與侯同命,地方三百裏,未得為成國也。

 

成國乃得半天子之軍,未成則不得也。

 

《夏官序》云:「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

 

當以公、侯為大國,伯為次國,子、男為小國也。

 

諸侯五等,唯有三等之命,伯之命數可以同於侯。

 

其軍則計地大小,故伯國之軍不得同於侯也。

 

此據《禮》正法耳。

 

春秋之世,鄭置六卿,未必不為三軍。

 

周為六軍,諸侯之大者,三軍可也。

 

於是知朔生盈而死,(朔,知罃之長子。

 

盈,朔弟也。

 

盈生而朔死。

 

○知音智。

 

長,丁丈反。)

 

盈生六年而武子卒,彘裘亦幼,皆未可立也。

 

新軍無帥,故舍之。

 

(裘,士魴子也。

 

十三年,荀罃、士魴卒,其子皆幼,未任為卿。

 

故新軍無帥,遂舍之。

 

○彘,直例反。

 

帥,所類反,注同。

 

任音壬。)

 

師曠侍於晉侯。

 

(師曠,晉樂大師子野。)

 

晉侯曰:「衛人出其君,不亦甚乎?」

 

對曰:「或者其君實甚。

 

良君將賞善而刑淫,養民如子,蓋之如天,容之如地。

 

民奉其君,愛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

 

其可出乎?

 

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

 

若困民之主,匱神乏祀,百姓絕望,社稷無主,將安用之?

 

弗去何為?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

 

有君而為之貳,(貳,卿佐。

 

○出,如字,徐音黜。

 

仰,本亦作「卬」,音仰。

 

霆,徒丁反,又音挺,本又作「電」。

 

匱,其位反。

 

「乏祀」,本或作「之祀」,誤也。

 

去,起呂反。)

 

使師保之,勿使過度。

 

是故天子有公,諸侯有卿,卿置側室,(側室,支子之官。)

 

大夫有貳宗,(貳宗,宗子之副貳者。)

 

士有朋友,庶人、工、商、皂、隸、牧、圉,皆有親昵,以相輔佐也。

 

善則賞之,(賞,謂宣揚。

 

○昵,女乙反。)

 

疏注「賞謂宣揚」。

 

○正義曰:賞者,善善之名也。

 

但上之善下,則賜之以財,故遂以賞為賜財之號。

 

此言天子以下,皆有臣僕以輔佐其上。

 

而下之賞上,不得奉以貨財,唯當延其譽耳,故知賞謂宣揚也。

 

過則匡之,(匡,正也。)

 

患則救之,(救其難也。

 

○難,乃旦反。)

 

失則革之。

 

(革,更也。)

 

自王以下,各有父兄子弟以補察其政。

 

(補其愆過,察其得失。)

 

史為書,(謂大史,君舉則書。)

 

疏注「謂大」至「則書」。

 

○正義曰:《周禮》有大史、小史、內史、外史、禦史。

 

史官有五名,知此史謂大史者,以傳稱齊崔杼弒其君,云「大史書之」,知「君舉則書」,皆大史書也。

 

瞽為詩,(瞽,盲者,為詩以風刺。

 

○瞽音古。

 

盲,莫庚反。

 

風,芳鳳反。)

 

疏注「瞽盲」至「風刺」。

 

○正義曰:《周禮》樂官、大師之屬,有瞽蒙之職。

 

鄭玄云:「凡樂之歌,必使瞽朦為焉。

 

命其賢知者以為大師、小師。」

 

鄭玄云:「無目朕謂之瞽,有目朕而無見謂之蒙。」

 

無目是盲者也。

 

詩者,民之所作。

 

採得民詩,乃使瞽人為歌以風刺,非瞽人自為詩也。

 

《周語》云:「天子聽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陳曲。」

 

韋昭云:「公以下至上士,各獻諷諫之詩,瞽陳樂曲獻之於王。」

 

是言瞽為歌詩之事。

 

工誦箴諫,(工,樂人也,誦箴諫之辭。

 

○箴,之林反。)

 

疏注「工樂」至「之辭」。

 

○正義曰:《儀禮》通謂樂人為工,工亦瞽也。

 

詩辭自是箴諫,而箴諫之辭,或有非詩者,如《虞箴》之類,其文似詩而別。

 

且諫者萬端,非獨詩箴而已。

 

詩必播之於樂,餘或直誦其言,與歌誦小別,故使工、瞽異文也。

 

《周語》云「師箴瞍賦蒙誦」,亦是因事而異文耳。

 

大夫規誨,(規正諫誨其君。)

 

疏注「規正諫誨其君」。

 

○正義曰:規,亦諫也。

 

鄭玄《詩》箋云:「規者,正圓之器。

 

以恩親正君曰規。」

 

然則物有不圓者,規之使圓;

 

行有不周者,正之使備,猶規正物然。

 

故云「規正諫誨其君」也。

 

士傳言,(士卑不得徑達,聞君過失,傳告大夫。

 

○傳,直專反,注同。)

 

庶人謗,(庶人不與政,聞君過則誹謗。

 

○與音預。

 

非,如字,本或作「誹」,音亦同。

 

又甫味反。)

 

疏注「庶人」至「誹謗」。

 

○正義曰:庶人卑賤,不與政教,聞君過失,不得諫爭,得在外誹謗之。

 

謗謂言其過失,使在上聞之而自改,亦是諫之類也。

 

○昭四年傳「鄭人謗子產」,《周語》「厲王虐,國人謗王」,皆是言其實事,謂之為謗。

 

但傳聞之事,有實有虛,或有妄謗人者,今世遂以謗為誣類,是俗易而意異也。

 

《周語》云「庶人傳語」,是庶人亦得傳言以諫上也。

 

此有「士傳言」,故別云「庶人謗」為等差耳。

 

商旅於市,(旅,陳也,陳其貨物,以示時所貴尚。)

 

疏注「旅陳」至「貴尚」。

 

○正義曰:「旅、陳」,《釋詁》文也。

 

商旅於市,謂商人見君政惡,陳其不正之物,以諫君也。

 

《易》云「商旅不行」,旅亦是商。

 

此云「陳」者,彼云「商旅不行」,故以「旅」為「商」,此文連於市,若以「旅」為「商」,且云「商旅於市」,則文不成義,故以旅為陳也。

 

劉炫云:《王製》言巡守之事,云「命市納賈,以觀民之所好惡,誌淫好辟。」

 

鄭玄云「市,典市者。

 

賈,謂物貴賤厚薄也。

 

質則用物貴,則侈物貴」。

 

此亦彼類。

 

彼上觀民,此民觀上。

 

商陳此物,自為求利,非欲諫君。

 

但觀所陳,則貴尚可見。

 

在上審而察之,其過足以自改,故亦為諫類,則齊鬻踴之比是也。

 

百工獻藝。

 

(獻其技藝,以喻政事。

 

○技,其綺反。)

 

疏「百工獻藝」。

 

○正義曰:《周禮•考工記》云:「審曲麵勢以飭五材,以辨民器,謂之百工。」

 

鄭玄云:「五材各有工。

 

言百,眾言之也。」

 

則工是巧人,能用五材金、木、水、火、土者也。

 

此百事之工,各自獻其藝,能以其所能,譬喻政事,因獻所造之器,取喻以諫上,即《夏書》所云「工執藝事以諫」是也。

 

故《夏書》曰:『遒人以木鐸徇於路,(逸《書》。

 

遒人,行人之官也。

 

木鐸,木舌金鈴。

 

徇於路,求歌謠之言。

 

○遒,在由反,徐又在幽反,又子由反。

 

鐸,待洛反。

 

徇,似俊反。

 

鈴,力丁反。)

 

疏注「逸書」至「之言」。

 

○正義曰:此在《胤征》之篇。

 

其本文云:「每歲孟春,遒人以木鐸徇於路,官師相規,工執藝事以諫。

 

其或不共,邦有常刑。」

 

此傳引彼,略去「每歲孟春」,直引「遒人」以下,乃以正月孟春結之,殷勤以示歲首,恆必然也。

 

孔安國云:「遒人,宣令之官。

 

木鐸,金鈴木舌,所以振文教也。」

 

《周禮》無遒人之官。

 

彼云「其或不共,邦有常刑」,是號令群臣百工,使之諫也。

 

木鐸徇路,是號令之事。

 

孔言「宣令之官」,杜必以為「行人之官」者,以其云「徇於道路」,故以為行人之官,采訪歌謠者。

 

與孔「宣令之官」,其事不異。

 

劉炫以為杜不見古文,以「遒人」為「宣令之官」,徇路求諫,而規杜氏。

 

不見古文,誠如劉說,然杜之所解,於義自通。

 

苟生異見,其義非也。

 

官師相規,(官師,大夫。

 

自相規正。)

 

疏注「官師」至「規正」。

 

○正義曰:杜意謂師為長,故以官師為大夫。

 

言大夫是群官之長,大夫自相規正。

 

案孔安國云:「官眾,眾官也,更相規闕。」

 

其意以師為眾。

 

杜必知官師是大夫者,此云「官師相規」,上云「大夫規誨」,規文既同,故以為大夫。

 

《尚書》文無所對,故孔云「官眾,眾官也」。

 

工執藝事以諫。』

 

(所謂獻藝。)

 

正月孟春,於是乎有之,諫失常也。

 

(有遒人徇路之事。)

 

天之愛民甚矣,豈其使一人肆於民上,(肆,放也。)

 

以從其淫,而棄天地之性?

 

必不然矣!」

 

(傳善師曠能因問盡言。

 

○從,子用反,本或作「縱」。)

 

秋,楚子為庸浦之役故,(在前年。

 

○為,於偽反。)

 

子囊師於棠以伐吳,吳不出而還。

 

子囊殿,(殿,軍後。

 

○殿,多練反。)

 

以吳為不能而弗儆。

 

吳人自皋舟之隘,要而擊之,(皋舟,吳險阨之道。

 

○儆音景。

 

隘,於懈反。

 

要,一遙反。

 

阨,於賣反。)

 

楚人不能相救。

 

吳人敗之,獲楚公子宜穀。

 

(傳言不備不可以師。)

 

王使劉定公賜齊侯命,(將昏於齊故也。

 

定公,劉夏。

 

位賤,以能而使之。

 

傳稱諡,舉其終。)

 

曰:「昔伯舅大公右我先王,股肱周室,師保萬民。

 

世胙大師,以表東海。

 

(胙,報也。

 

表,顯也。

 

謂顯封東海以報大師之功。

 

○右音又。

 

胙,才故反。)

 

疏「師保萬民」。

 

○正義曰:師,法也。

 

保,安也。

 

言大公與民為法,而民得以安也。

 

《尚書•泰誓》武王數紂之罪云「放黜師保」。

 

孔安國云:「可法以安者,反放退之。」

 

是謂良臣為民之師保也。

 

王室之不壞,繄伯舅是賴。

 

(繄,發聲。

 

○壞,如字,服本作「懷」,繄,烏兮反。)

 

疏「王室」至「是賴」。

 

○正義曰:服虔本「壞」作「懷」,解云:「懷,柔也。

 

繄,蒙也。

 

賴,恃也。

 

王室之不懷柔諸侯,恃蒙齊桓之匡正也。」

 

孫毓云「案舊本及賈氏皆作『壞』」,杜雖不注,當謂王室之不傾壞者,唯伯舅大公是賴也。

 

上文不言桓公,不得為賴桓公也。

 

今餘命女環,(環,齊靈公名。

 

○女音汝。

 

環,戶關反也。)

 

茲率舅氏之典,纂乃祖考,無忝乃舊。

 

敬之哉!

 

無廢朕命!」

 

(纂,繼也。

 

因昏而加褒顯,傳言王室不能命有功。)

 

晉侯問衛故於中行獻子,(問衛逐君當討否。

 

獻子,荀偃。)

 

對曰:「不如因而定之,衛有君矣。

 

(謂剽巳立。)

 

伐之,未可以得誌,而勤諸侯。

 

史佚有言曰:『因重而撫之。』

 

(重不可移,就撫安之。

 

○佚音逸。)

 

仲虺有言曰:『亡者侮之,亂者取之。

 

推亡、固存,國之道也。』

 

(仲虺,湯左相。

 

○虺,許鬼反。

 

侮,亡浦反。

 

相,息亮反。)

 

疏「仲虺」至「道也」。

 

○正義曰:《尚書•仲虺之誥》云:「兼弱攻昧,取亂侮亡。

 

推亡固存,邦乃其昌。」

 

孔安國云:「弱則兼之,闇則攻之,亂則取之,有亡形則侮之,有亡道則推而亡之,有存道則輔而固之。

 

王者如此,國乃昌盛。」

 

此傳取彼之意而改為之辭,其言非本文也。

 

君其定衛以待時乎!」

 

(待其昏亂之時,乃伐之。)

 

冬,會於戚,謀定衛也。

 

(定立剽。)

 

範宣子假羽毛於齊而弗歸,齊人始貳。

 

(析羽為旌,王者遊車之所建。

 

齊私有之,因謂之羽毛。

 

宣子聞而借觀之。

 

○析,星曆反。)

 

疏注「析羽」至「觀之」。

 

○正義曰:《周禮》:「司常掌九旗之物名,全羽為旞,析羽為旌,道車載旞,遊車載旌。」

 

鄭玄云:「全羽、析羽,皆五采,係之於旞旌之上,所謂注旄於幹首也。

 

凡九旗之帛,皆用絳。」

 

「道車,象路也,王以朝夕燕出入。

 

遊車,木路也,王以田、以鄙。」

 

是其「析羽為旌」,王者,遊車之所建也。

 

鄭玄唯言「全羽、析羽有五采」耳,猶不辯羽是何羽。

 

《周禮》有「夏采之官」,鄭玄云:「夏采,夏翟羽色。」

 

《禹貢》:「徐州貢夏翟之羽,有虞氏以為緌。」

 

後世或無,故染鳥羽,象而用之,謂之夏采。

 

其職云:「掌大喪,以乘車建綏,複於四郊。」

 

鄭玄云:「《明堂位》曰『有虞氏之旂,夏後氏之綏』。

 

則旌旗有是緌者,或以旄牛尾為之,綴於橦上。」

 

所謂「注旄於幹首」者,《釋天》云:「注旄首曰旌。」

 

李巡曰:「以旄牛尾著旌首者也。」

 

孫炎曰:「析五采羽注旌上也。

 

下亦有旒縿。」

 

據彼諸文言之,則羽旄者,有五色鳥羽,又有旄牛尾也。

 

言全羽、析羽者,蓋有全取其翅,或析取其翮,故有全、析二名也。

 

係此鳥羽、牛尾而於幹首,猶自別有絳為旒縿,縣之於幹。

 

今之旗蜀尚然也,此傳直言羽耳。

 

注不引全羽,而以析羽解之者,以全羽尊於析羽,齊人建以赴會,當是羽之賤者,故以為析羽。

 

不然,則無以知之。

 

計羽毛所用,其費無多,晉人自應有之。

 

而此年範宣子假羽毛於齊,定四年晉人假羽旄於鄭,皆假之他國者,或當製作巧異,故聞而借觀之。

 

楚子囊還自伐吳,卒。

 

將死,遺言謂子庚:「必城郢。」

 

(楚徙都郢,未有城郭。

 

公子燮、公子儀因築城為亂,事未得訖。

 

子囊欲訖而未暇,故遺言見意。

 

○見,賢遍反。)

 

君子謂:「子囊忠。

 

君薨不忘增其名,(謂前年諡君為共。)

 

將死不忘衛社稷,可不謂忠乎?

 

忠,民之望也。

 

《詩》曰:『行歸於周,萬民所望。』

 

忠也。」

 

(《詩•小雅》。

 

忠信為周。

 

言德行歸於忠信。

 

即為萬民所瞻望。

 

○行。

 

下孟反,注同。)

 

疏「行歸於周」。

 

○正義曰:此《詩•小雅•都人士》之篇也。

 

箋云:「城郭之域曰都」。

 

言都人之士所行,要歸於忠信,其餘萬民寡識者,鹹瞻望而法效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95#
 樓主| 發表於 2013-5-26 22:52:26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三十二


【經】十有五年,春,宋公使向戌來聘,二月,己亥,及向戌盟於劉。

 

疏「及向戌盟於劉」。

 

○正義曰:荀庚、孫良夫、郤犨等來聘,且尋盟,皆直云及某盟,不言地者,由在國與之盟也。

 

此言「盟於劉」者,出國與盟,故書其盟地,猶如晉侯與公出盟於長樗也。

 

《釋例》劉地闕,蓋魯城外之近地也。

 

劉夏逆王後於齊。

 

(劉,采地。

 

夏,名也。

 

天子卿書字,劉夏非卿,故書名。

 

天子無外,所命則成,故不言逆女。)

 

疏注「劉采」至「逆女」。

 

○正義曰:宣十年,天王使王季子來聘。

 

傳稱劉康公來聘,是王季子食采於劉,遂為劉氏。

 

此劉夏,當是康公之子,即前年傳稱劉定公是也。

 

《釋例》曰「天子公卿書爵」,此言「天子卿書字」。

 

又云「劉夏非卿」,其實非大夫。

 

而云「非卿」者,以名相配。

 

以劉夏非卿稱名,故云「天子卿書字」以決之。

 

傳稱「卿不行」,故云「劉夏非卿」以對之,皆望經、傳為義也。

 

或以為無爵卿書字,杜何意於此獨舉無爵之卿也?

 

諸侯之娶言逆女,此與桓八年皆言「逆王後」者,天子無外,所命則已成後矣,故不言逆女也。

 

劉炫云:「例云『天子公卿書爵』,此言『卿書字』者,以其有爵則書爵,無則書字。

 

傳稱官師,即此劉夏。

 

《釋例》以夏為士,則夏此時似未有爵。

 

若夏是卿,當書字。

 

傳言『卿不行非禮』,則此禮本當使卿,故以卿決之。

 

卿當書字,夏非卿,故書名。

 

例稱天子大夫書字,但此禮不使大夫,故不以大夫決之。」

 

夏,齊侯伐我北鄙,圍成。

 

公救成,至遇。

 

(無傳。

 

遇,魯地。

 

書「至遇」,公畏齊,不敢至成。)

 

季孫宿、叔孫豹帥師城成郛。

 

(備齊,故夏城,非例所譏。)

 

秋,八月,丁巳,日有食之。

 

(無傳。

 

八月無丁巳。

 

丁巳,七月一日也。

 

日月必有誤。)

 

邾人伐我南鄙。

 

冬,十有一月,癸亥晉侯周卒。

 

(四同盟。)

 

疏注「四同盟」。

 

○正義曰:周以成十八年即位,其年盟於虛朾,襄三年於雞澤,五年於戚,九年於戲,十一年於亳城北,凡五同盟。

 

言四者,唯數襄公盟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96#
 樓主| 發表於 2013-5-26 22:53:17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三十二


【傳】十五年,春,宋向戍來聘,且尋盟。

 

(報二年豹之聘,尋十一年亳之盟。)

 

見孟獻子,尤其室,(尢,責過也。)

 

曰:「子有令聞而美其室,非所望也。」

 

對曰:「我在晉,吾兄為之。

 

毀之重勞,且不敢間。」

 

(傳言獻子友於兄,且不隱其實。

 

○聞音問。

 

重,直用反。

 

間,間廁之間。)

 

疏「傳注傳言」至「其實」。

 

○正義曰:間,非也。

 

不敢非兄,是友於兄也。

 

不隱其實者,謂恕情實言,無無所隱諱。

 

故云「不隱其實」也。

 

官師從單靖公逆王後於齊。

 

卿不行,非禮也。

 

(官師,劉夏也。

 

天子官師,非卿也。

 

劉夏獨過魯告昏,故不書單靖公。

 

天子不親昏,使上卿逆而公監之,故曰「卿不行,非禮」。

 

○過,古禾反。

 

監,工銜反。)

 

疏注「官師」至「非禮」。

 

○正義曰:《祭法》云:「官師一廟。」

 

鄭玄云:「官師,中士、下士也。」

 

《釋例》云:「元士、中士稱名,劉夏、石尚是也。

 

下士稱人,公會王人於洮是也。」

 

是天子之官師非卿,故劉夏從單靖公,而譏卿不行也。

 

桓八年,「祭公來,遂逆王後於紀」,經書「祭公」。

 

此云「官師從單靖公」,唯書「劉夏」,知劉夏獨過魯告昏,靖公不至魯也。

 

祭公言來遂逆,此劉夏不言來遂逆者,彼祭公命魯主昏,則是因來遂逆。

 

此不命魯主昏,直過魯告耳,故不言來遂也。

 

《公羊》、《穀梁》亦皆直云「過我也」。

 

此公既行矣,唯譏卿之不行,不譏王不親逆,是知於禮天子不親昏,使上卿逆而公臨之,故唯言「卿不行,非禮也」。

 

《釋例》據此傳,知天子當使公卿,天子不親逆也。

 

楚公子午為令尹,(代子囊。)

 

公子罷戎為右尹,蒍子馮為大司馬,(子馮,叔敖從子。

 

○罷音皮,又戶買反。

 

蒍,於委反。

 

馮,皮冰反。

 

從,才用反。)

 

疏注「子馮叔敖從子」。

 

○正義曰:案《世本》,蒍艾獵是孫叔敖之兄,馮是艾獵之子。

 

則馮是叔敖兄之子也。

 

杜《集解》及《釋例》皆以蒍艾獵、叔敖為一人,馮是叔敖之子。

 

《世本》轉寫多誤,杜當考得其真。

 

公子橐師為右司馬,公子成為左司馬,屈到為莫敖,(屈到,屈蕩子。

 

○橐音託。

 

成音城。

 

屈,居勿反。)

 

公子追舒為箴尹,(追舒,莊王子子南。

 

○箴,之林反。)

 

屈蕩為連尹,養由基為宮廄尹,以靖國人。

 

君子謂:「楚於是乎能官人。

 

官人,國之急也。

 

能官人,則民無覦心。

 

(無覬覦以求幸。

 

○廄,徐音救。

 

覦,羊朱反,徐音喻。

 

覬音冀。)

 

疏「屈蕩為連尹」。

 

○正義曰:服虔云:「連尹,射官,言射相連屬也。」

 

若是主射,當使養由基為之,何以使由基為宮廄尹,棄能不用,豈得為「能官人」也?

 

官名臨時所作,莫敖之徒,並不可解,故杜皆不解之。

 

《詩》云:『嗟我懷人,寘彼周行。』

 

能官人也。

 

(《詩•周南》也。

 

寘,置也。

 

行,列也。

 

周,徧也。

 

詩人嗟歎,言我思得賢人,置之徧於列位。

 

是後妃之誌,以官人為急。

 

○寘,之豉反,下同。

 

行,戶郎反,注及下同。

 

徧音遍,下同。)

 

疏注「詩周」至「為急」。

 

○正義曰:《周南•卷耳》之篇也。

 

《序》云:「後妃之誌,又當輔佐君子,求賢審官。」

 

故詩人述其意。

 

後妃嗟歎,言我思得賢人,置之使徧於列位。

 

是後妃之誌,以官人為急,故嗟歎思之。

 

王及公、侯、伯、子、男、甸、采、衛、大夫,各居其列,所謂『周行』也。」

 

(言自王以下,諸侯大夫各任其職,則是詩人周行之誌也。

 

甸、采、衛,五服之名也。

 

天子所居,千裏曰圻,其外曰侯服,次曰甸服,次曰男服,次曰采服,次曰衛服。

 

五百裏為一服。

 

不言侯、男,略舉也。

 

○任音壬。

 

圻音祈。)

 

疏「王及」至「行也」。

 

○正義曰:後妃之誌,誌在輔王求賢,置之於公卿以下之位耳。

 

非欲更別求賢,置之於王位也。

 

但公卿以下,尚欲使之皆賢,豈欲王之不賢乎?

 

雖不欲他賢代王,而欲所王行益賢也。

 

以周訓為徧,言徧在列位,故自王以下,及六服之內,大夫以上,皆言之,各以賢能居其列位,是詩人所謂周行者也。

 

計後妃之意,亦下及士,但傳以士卑,故指言大失耳。

 

《詩傳》以周行,謂周之列位。

 

此注云:「周、徧」者,斷章為義,與《詩》說不同也。

 

此云「能官人」者,謂能官用賢人,為公侯以下。

 

王則天之所命,非人所用。

 

兼言王者,王居天位,脩行善政,則是為能官人。

 

故杜云「自王以下,各任其職」。

 

鄭尉氏、司氏之亂,其餘盜在宋。

 

(亂在十年。)

 

鄭人以子西、伯有、子產之故,納賂於宋,(三子之父,皆為尉氏所殺故。)

 

以馬四十乘,(百六十匹。

 

○乘,繩證反,下「千乘」同。)

 

與師茷、師慧。

 

(樂師也,茷、慧,其名。

 

○茷、扶廢反,徐音伐。)

 

三月,公孫黑為質焉。

 

(公孫黑,子晳。

 

○質音致。

 

晳,星曆反。)

 

司城子罕以堵女父、尉翩、司齊與之。

 

良司臣而逸之,(賢而放之。

 

○女音汝。)

 

託諸季武子,武子寘諸卞。

 

(子罕以司臣託季氏。

 

○卞,皮彥反。)

 

鄭人醢之三人也。

 

(三人,堵女父、尉翩、司齊。)

 

疏「鄭人醢之三人」。

 

○正義曰:以文承司臣之下,嫌其亦醢司臣,故言之「三人」。

 

師慧過宋朝,將私焉。

 

(私,小便。)

 

其相曰:「朝也。」

 

(相師者。

 

○相,息亮反,注及下同。)

 

慧曰:「無人焉」。

 

相曰:「朝也,何故無人?」

 

慧曰:「必無人焉。

 

若猶有人,豈其以千乘之相易淫樂之蒙?

 

必無人焉故也。」

 

(千乘相,謂子產等也。

 

言不為子產殺三盜,得賂而歸之,是重淫樂而輕國相。

 

○易,以豉反,輕也。

 

蒙音蒙。

 

為,於偽反,下文「為之攻之」同。)

 

子罕聞之,固請而歸之。

 

(言子罕能改過。)

 

夏,齊侯圍成,貳於晉故也。

 

(不畏霸主,故敢伐魯。)

 

於是乎城成郛。

 

(郛,郭也。)

 

秋,邾人伐我南鄙。

 

(亦貳於晉故。)

 

使告於晉。

 

晉將為會以討邾、莒。

 

(十二年、十四年,莒人伐魯,未之討也。)

 

晉侯有疾,乃止。

 

冬,晉悼公卒。

 

遂不克會。

 

(為明年會溴梁傳。

 

○溴,古曆反。)

 

鄭公孫夏如晉奔喪,子蟜送葬。

 

(夏,子西也。

 

言諸侯畏晉,故卿共葬。

 

○共音恭。)

 

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

 

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能治玉者。)

 

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

 

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

 

若以與我,皆喪寶也。

 

不若人有其寶。」

 

疏「不若有其寶」。

 

○正義曰:我得不貪,女得其玉,是我女二人,各有其寶。

 

稽首而告曰:「小人懷璧,不可以越鄉,(言必為盜所害。

 

○喪,息浪反。)

 

納此以請死也。」

 

(請免死。)

 

子罕寘諸其裏,使玉人為之攻之,(攻,治也。)

 

富而後使複其所。

 

(賣玉得富。)

 

十二月,鄭人奪堵狗之妻,而歸諸範氏。

 

(堵狗,堵女父之族。

 

狗娶於晉範氏,鄭人既誅女父,畏狗因範氏而作亂,故奪其妻歸範氏,先絕之。

 

傳言鄭之有謀。

 

○堵音者,狗,本或作「苟」。

 

娶,七住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97#
 樓主| 發表於 2013-5-26 22:54:15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三十三


襄十六年,盡十八年

【經】十有六年,春,王正月,葬晉悼公。

 

(逾月而葬,速也。)

 

疏注「逾月而葬速」。

 

○正義曰:四年七月,夫人姒氏薨,八月葬我小君定姒,才別月耳,杜云「逾月而葬,速也」。

 

今晉悼往年十一月卒,此年正月葬,積三月也,杜亦云:「逾月而葬」者,逾,越也,所越有多有少,俱是逾越之義,故杜弘通兩解之。

 

三月,公會晉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子、薛伯、杞伯、小邾子於溴梁。

 

(不書高厚,逃歸故也。

 

溴水出河內軹縣,東南至溫入河。

 

○溴。

 

古闃反,徐公壁反。

 

軹,之氏反,韋昭音枳。)

 

疏注「不書」至「故也」。

 

○正義曰:傳於會溴梁之下,晉侯與諸侯宴,乃言「高厚逃歸」,則高厚會訖乃逃也。

 

於會不書齊者,以高厚逃歸,晉人怒之,諸侯即有伐齊之誌,不與高厚得為來會。

 

公歸告廟,曆告所會,不告高厚,故不書也。

 

戊寅,大夫盟。

 

(諸大夫本欲盟高厚,高厚逃歸,故遂自共盟。

 

雞澤會重序諸侯,今此間無異事,即上諸侯大夫可知。

 

○重,直用反。)

 

疏注「諸大」至「可知」。

 

○正義曰:《公羊》以為溴梁之盟,君若贅旒然。

 

《穀梁》云:「不曰諸侯之大夫,大夫不臣也。」

 

皆以為此時諸侯微弱,權在大夫。

 

諸侯皆在,而大夫自盟。

 

政教約信,在於大夫,其事不由君也。

 

不曰諸侯之大夫者,刺大夫不臣也。

 

賈、服取以為說,言惡大夫專,而君失權也。

 

案傳荀偃怒,「使諸侯大夫盟高厚」。

 

以君臣不敵,故使大夫盟之。

 

君使之盟,非自專也。

 

以齊人既有二心,高厚歌詩不類,知小國必有從齊者也。

 

諸侯大夫本意欲盟高厚,高厚雖已逃歸,仍恐餘國有二,故大夫遂自共盟,使同會之國,皆一其誌也。

 

雞澤之會,又隔袁僑如會,故重言諸侯之大夫。

 

今此間無異事,直言大夫,即是上會諸侯之大夫。

 

不言諸侯,以可知故也。

 

晉人執莒子、邾子以歸。

 

(邾、莒二國數侵魯,又無道於其民,故稱「人」以執。

 

不以歸京師,非禮也。

 

○數,所角反。)

 

疏注「邾莒」至「禮也」。

 

○正義曰:十二年,莒人伐我東鄙,十四年,莒人侵我東鄙;

 

十五年,邾人伐我南鄙;

 

是邾、莒二國,數侵伐魯也。

 

凡例云:「君不道於其民,則稱『人』以執。」

 

知此二國君,又皆無道於民,故稱「人」以執之也。

 

諸侯不得相治,故成十五年晉侯執曹伯,僖二十八年晉人執衛侯,皆書歸於京師。

 

此言「以歸」,乃是自歸晉國,故非禮也。

 

齊侯伐我北鄙。

 

(無傳。

 

齊貳晉故。)

 

夏,公至自會。

 

(無傳。)

 

五月,甲子,地震。

 

(無傳。)

 

叔老會鄭伯、晉荀偃、衛甯殖、宋人伐許。

 

(荀偃主兵,當序鄭上。

 

方示叔老可以會鄭伯,故荀偃在下。)

 

疏注「荀偃」至「在下」。

 

○正義曰:《春秋》之例,征伐則主兵者為先。

 

雖大夫為將,諸侯從之,亦以主兵為先。

 

僖二十七年,楚人、陳侯、蔡侯、鄭伯、許男圍宋,是其事也。

 

但禮,卿不會公侯,會伯子男可也。

 

方示叔老可以會鄭伯,故退荀偃於下,所以特見此義,故發傳云「為夷故也」。

 

宋大於衛,稱人而在衛下,宋使大夫為將故也。

 

秋,齊侯伐我北鄙,圍成阝。

 

(○郕音成。)

 

大雩。

 

(無傳。書過。)

 

冬,叔孫豹如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98#
 樓主| 發表於 2013-5-26 22:55:13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三十三


【傳】十六年,春,葬晉悼公。

 

平公即位。

 

(平公,悼公子彪。○彪,彼虯反。)

 

羊舌為傅,(,叔向也,代士渥濁。

 

○,許乙反。

 

向,許丈反。)

 

疏「傳羊舌為傅」。

 

○正義曰:成十八年傳,士渥濁為大傅。

 

此代士渥濁,亦當為大傅也。

 

○宣十六年,士會將中軍,且為大傅,注云:「大傅,孤卿。」

 

彼以中軍之將兼之,故知是孤卿也。

 

士渥濁以大夫居之,今此複代渥濁,亦是大夫也。

 

昭五年傳,楚子稱叔向為上大夫,明此以上大夫為傅也。

 

諸侯之有孤卿,猶天子之有三公,無人則闕,故隨其本官高下而兼攝之也。

 

而衛冀隆不達此意,以士渥濁,叔向等皆為卿,故為大傅。

 

若是,大夫何得居孤卿之任?

 

妄以難杜,於義非也。

 

張君臣為中軍司馬,(張老子,代其父。)

 

祁奚、韓襄、欒盈、士鞅為公族大夫,(祁奚去中軍尉,為公族大夫,去劇職,就間官。

 

韓襄,無忌子也。

 

○間音閑。)

 

虞丘書為乘馬禦。

 

(代程鄭。

 

○乘,繩證反。)

 

改服、脩官,烝於曲沃。

 

(既葬,改喪服。

 

脩官,選賢能。

 

曲沃,晉祖廟。

 

烝,冬祭也。

 

諸侯五月而葬,既葬,卒哭作主,然後烝、嚐於廟。

 

今晉逾月葬,作主而烝祭。

 

傳言晉將有溴梁之會,故速葬。

 

○烝,之承反。)

 

警守而下,會於溴梁,(順河東行,故曰下。

 

○警,居領反。

 

守,手又反。)

 

命歸侵田。

 

(諸侯相侵取之田。)

 

以我故,執邾宣公、莒犁比公,(犁比,莒子號也。

 

十二年、十四年,莒人侵魯。

 

前年,邾人伐魯。

 

晉將為魯討之,悼公卒,不克會,故平公終其事。

 

○犁,徐力私反,一音力兮反。

 

比音毗,注同。

 

為,於偽反,下文「為夷」同。)

 

且曰「通齊楚之使」。

 

(邾、莒在齊、楚往來道中,故並以此責之。

 

經書「執」在大夫盟下,既盟而後告。

 

○使,所吏反。)

 

晉侯與諸侯宴於溫,使諸大夫舞,曰:「歌詩必類。」

 

(歌古詩,當使各從義類。)

 

齊高厚之詩不類。

 

(齊有二心故。)

 

疏注「齊有二心故」。

 

○正義曰:歌古詩,各從其恩好之義類。

 

高厚所歌之詩,獨不取恩好之義類,故云「齊有二心」。

 

劉炫云:「歌詩不類,知有二心者,不服晉,故違其令;

 

違其令,是有二心也。」

 

荀偃怒,且曰:「諸侯有異誌矣。」

 

使諸大夫盟高厚,高厚逃歸。

 

(齊為大國,高厚若此,知小國必當有從者。)

 

疏注「齊為」至「從者」。

 

○正義曰:荀偃不言齊有異誌,而云諸侯有異誌,故解之以「高厚若此,故知小國必當有從者」。

 

總疑諸侯有異誌,不獨疑齊,故高厚雖逃,猶自諸國共盟也。

 

於是叔孫豹、晉荀偃、宋向戌、衛甯殖、鄭公孫蠆、小邾之大夫盟,曰:「同討不庭。」

 

(自曹以下,大夫不書,故傳舉小邾以包之。

 

○向,舒亮反。

 

戌音恤。

 

蠆。

 

敕邁反。)

 

許男請遷於晉,(許欲叛楚。)

 

諸侯遂遷許。

 

許大夫不可。

 

晉人歸諸侯。

 

(唯以其師討許之不肯遷。)

 

鄭子蟜聞將伐許,遂相鄭伯以從諸侯之師。

 

(鄭與許有宿怨,故其君親行。

 

○蟜,居表反。

 

相,息亮反。)

 

穆叔從公。

 

(從公歸。

 

○從,才用反,又如字,注同。)

 

齊子帥師會晉荀偃。

 

書曰「會鄭伯」,為夷故也。

 

(夷,平也。

 

《春秋》於魯事,所記不與外事同者,客主之言,所以為文,固當異也。

 

魯卿每會公侯,《春秋》無譏,故於此示例。

 

不先書主兵之荀偃,而書後至之鄭伯,時皆諸侯大夫,義取皆平,故得會鄭伯。)

 

疏注「夷平」至「鄭伯」。

 

○正義曰:《春秋》於魯事,所記不與外事同者,於外則依實而言,於魯則言不以實。

 

不實者,魯國大小,是宋、衛之匹。

 

其常會序列,當在宋下衛上。

 

及其書策,皆云公會某侯。

 

雖會霸主,亦魯在其上。

 

大夫出會,魯亦在先。

 

如此者,客主之言,所以為文,其言固當有異耳。

 

以主客之故,先魯而後他國,魯非實在先也。

 

傳稱在禮卿不會公侯,而魯卿每會公侯,《春秋》無譏。

 

文元年,公孫敖會晉侯於戚是也。

 

杜云體例已舉,據用魯史成文,是《春秋》無譏。

 

既常不譏,無以示可否之義,故於此變文以示例。

 

特言「書曰」,是仲尼新意。

 

舊史當書荀偃在前,今仲尼改之,不先書主兵之荀偃,而書後至之鄭伯,以當時共伐許者,皆是諸侯之大夫,義取與鄭伯尊卑皆平,得會鄭伯故也。

 

言後至之鄭伯者,三月會於溴梁,夏,公至自會,則鄭伯亦已歸矣。

 

五月之下,始書伐許,鄭伯聞將伐許,乃從諸侯之師,是諸侯謀伐已定,鄭伯始來從之,故杜言後至也。

 

夏,六月,次於棫林。

 

庚寅,伐許,次於函氏。

 

(棫林、函氏,皆許地。

 

○棫,為逼反,徐於日反。

 

函音鹹。)

 

晉荀偃、欒黶帥師伐楚,以報宋揚梁之役。

 

(晉師獨進。

 

揚梁役在十二年。

 

○黶,其斬反。)

 

楚公子格帥師,及晉師戰於湛阪。

 

(襄城昆陽縣北有湛水,東入汝。

 

○格,古核反。

 

湛,而林反,徐又丈林反,一音直斬反。

 

阪音反,徐或扶板反。)

 

楚師敗績。

 

晉師遂侵方城之外,(不書,不告。)

 

複伐許而還。

 

(許未遷故。

 

○複,扶又反。)

 

秋,齊侯圍成阝。

 

(郕,魯孟氏邑。

 

貳晉,故伐魯。)

 

孟孺子速徼之。

 

(孟獻子之子莊子速也。

 

徼,要也。

 

○孺,本作[A15L],如住反。

 

速,本亦作<辶敕>,音同。

 

徼,古堯反。

 

要,一遙反。)

 

齊侯曰:「是好勇,去之以為之名。」

 

速遂塞海陘而還。

 

(海陘,魯隘道。

 

○好,呼報反。

 

陘音刑,徐古定反。

 

隘,於懈反。)

 

冬,穆叔如晉聘,且言齊故。

 

(言齊再伐魯。)

 

晉人曰:「以寡君之未禘祀,(禘祀,三年喪畢之吉祭。

 

○禘,大計反。)

 

疏注「禘祀」至「吉祭」。

 

○正義曰:僖三十三年傳云:「凡君薨,卒哭而祔,祔而作主,特祀於主,烝、嚐、禘於廟。」

 

如彼傳文,則既祔之後,可以為烝、嚐也。

 

閔二年五月,「吉禘於莊公」,以其時未可吉,書「吉」以譏之。

 

此年正月,晉已烝於曲沃,仍云「未得禘祀」,知其禘祀,是三年喪畢之吉祭也。

 

與民之未息。

 

(新伐許及楚。)

 

不然,不敢忘。」

 

穆叔曰:「以齊人之朝夕釋憾於敝邑之地,是以大請。

 

敝邑之急,朝不及夕,引領西望曰『庶幾乎』!

 

(庶幾晉來救。

 

○朝夕,如字,下同。

 

憾,本亦作感,戶暗反。)

 

比執事之間,恐無及也。」

 

見中行獻子,賦《圻父》。

 

(《圻父》,《詩•小雅》。

 

周司馬掌封畿之兵甲,故謂之圻父。

 

詩人責圻父為王爪牙,不脩其職,使百姓受困苦之憂,而無所止居。

 

○比,必利反。

 

間音閑。

 

行,戶郎反。

 

圻,其依反。

 

父音甫,注同。)

 

疏「圻父」。

 

○正義曰:此《詩•小雅》篇,刺宣王也。

 

云:「圻父,予王之爪牙。

 

胡轉予於恤,靡所止居?」

 

注云:「宣王之末,司馬職廢。

 

此勇力之士,責司馬云,我乃王之爪牙之士,當為王閑守之衛。

 

女何移我於憂,使我無所止居乎?

 

謂見使從軍,與薑戎戰於千畝而敗之時也。

 

獻子曰:「偃知罪矣。

 

敢不從執事以同恤社稷,而使魯及此!」

 

(及此憂。)

 

見範宣子,賦《鴻雁》之卒章。

 

(《鴻雁》,《詩•小雅》卒章曰:「鴻雁於飛,哀鳴嗸々。

 

唯此哲人,謂我劬勞。」

 

言魯憂困,嗸々然若鴻雁之失所。

 

大曰鴻,小曰雁。

 

○嗸,五刀反。

 

劬,求於反。)

 

宣子曰:「匄在此,敢使魯無鳩乎?」

 

(鳩,集也。

 

○匄,古害反。

 

鳩,居牛反。)

 

疏注「鳩,集也」。

 

○正義曰:《釋詁》云:「鳩,聚也。」

 

聚亦集之義。

 

國有兵寇,則民人不得集聚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99#
 樓主| 發表於 2013-5-26 22:55:41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三十三


【經】十有七年,春,王二月,庚午,邾子巠卒。

 

(無傳。

 

宣公也,四同盟。

 

○巠,苦耕反,又戶耕反。)

 

疏十七年注「宣公也,四同盟」。

 

○正義曰:經不書葬,故詳言其諡。

 

巠以成十八年即位,其年盟於虛朾,襄三年於雞澤,五年於戚,九年於戲,十一年於亳城北,十六年於溴梁,皆魯、邾俱在,凡六同盟。

 

沈氏云:「去虛朾之盟,又不數溴梁,故為四。」

 

劉炫以為杜氏誤,非也。

 

宋人伐陳。

 

夏,衛石買帥師伐曹。

 

(買,石稷子。)

 

秋,齊侯伐我北鄙,圍桃。

 

高厚帥師伐我北鄙,圍防。

 

(弁縣東南有桃虛。

 

○虛,起居反。)

 

九月,大雩。

 

(無傳。

 

書過。)

 

宋華臣出奔陳。

 

(暴亂宗室,懼而出奔。

 

實以冬出,書秋者,以始作亂時來告。

 

○華,戶化反。)

 

疏注「暴亂」至「來告」。

 

○正義曰:傳說此事文在冬,不知其實以冬出。

 

經書在秋,故知追以秋告。

 

實冬出而告以秋,明以華臣始作亂時來告也。

 

但傳因華臣之出,本其懼罪之由,故於冬之下,追言華閱卒耳。

 

其實華閱之卒,或在九月之前。

 

華臣弱其室,殺其宰,不在九月內耳。

 

冬,邾人伐我南鄙。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00#
 樓主| 發表於 2013-5-26 22:56:57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三十三


【傳】十七年,春,宋莊朝伐陳,獲司徒卬,卑宋也。

 

(司徒卬,陳大夫。

 

卑宋,不設備。

 

○朝,如字。

 

凡人名字,皆放此 #卐五郎反,注同。)

 

衛孫蒯田於曹隧,(越竟而獵。

 

孫蒯,林父之子。

 

○蒯,苦怪反。

 

隧音遂。

 

竟音境。)

 

飲馬於重丘,(重丘,曹邑。

 

○飲,於鴆反。

 

重,直龍反。)

 

毀其瓶。

 

重丘人閉門而訽之,(訽,罵也。

 

○瓶,步經反。

 

訽,呼豆反。

 

罵,馬嫁反。)

 

曰:「親逐而君,爾父為厲。

 

(厲,惡鬼。

 

林父逐君在十四年。)

 

疏傳「親逐」至「為厲」。

 

○正義曰:蒯與其父共逐其君,則是身親為惡,故言「親逐而君」。

 

「爾父為厲」者,父為惡首,故以惡鬼罵之。

 

是之不憂,而何以田為?」

 

夏,衛石買、孫蒯伐曹,取重丘。

 

(孫蒯不書,非卿。)

 

疏注「孫蒯不書非卿」。

 

○正義曰:經書他國征伐,例書元帥而已。

 

此經已書石買,縱蒯是卿亦不書。

 

杜為此注者,蘇氏云「孫氏世為上卿」,蒯若是上卿,應書蒯,不書石買,故云「非卿」也。

 

或可事由孫蒯,故決之。

 

曹人於晉。

 

(為明年晉人執石買傳。

 

○,悉路反。)

 

齊人以其未得誌於我故,(前年圍成,辟孟孺子。)

 

秋,齊侯伐我北鄙,圍桃。

 

高厚圍臧紇於防。

 

(防,臧紇邑。

 

○紇,恨發反。)

 

師自陽關逆臧孫,至於旅鬆。

 

(陽關,在泰山鉅平縣東。

 

旅鬆,近防地也。

 

魯師畏齊,不敢至防。

 

○近,附近之近,下「居近」同。)

 

郰叔紇、臧疇、臧賈帥甲三百,宵犯齊師,送之而複。

 

(郰叔紇,叔梁紇。

 

臧疇、臧賈,臧紇之昆弟也。

 

三子與臧紇共在防,故夜送臧紇於旅鬆,而複還守防。

 

○郰,側留反。

 

複還,扶又反。)

 

齊師去之。

 

(失臧紇故。)

 

齊人獲臧堅。

 

(堅,臧紇之族。)

 

齊侯使夙沙衛唁之,且曰:「無死。」

 

(使無自殺。

 

○唁音彥。)

 

堅稽首曰:「拜命之辱,抑君賜不終,姑又使其刑臣禮於士。」

 

以杙抉其傷而死。

 

(言使賤人來唁已,是惠賜不終也。

 

夙沙衛,奄人,故謂之刑臣。

 

○杙,羊職反。

 

抉,烏穴反,徐又古穴反。

 

傷,如字,一本作瘍,音羊。)

 

疏「君賜不終」。

 

○正義曰:來唁,是君之恩賜。

 

使賤者唁,是為惠不終也。

 

服虔云:「言君義己,故來唁之,是惠賜也。

 

謂已無死,不以義望己,是不終也。」

 

冬,邾人伐我南鄙,為齊故也。

 

(齊未得誌於魯,故邾助之。

 

○為,於偽反。)

 

宋華閱卒。

 

華臣弱皋比之室,(臣,閱之弟。

 

皋比,閱之子。

 

弱,侵易之。

 

○比音毗。

 

易,以豉反。)

 

使賊殺其宰華吳,賊六人以鈹殺諸盧門合左師之後。

 

(盧門,宋城門。

 

合,向戌邑。

 

後,屋後。

 

○鈹,普皮反。)

 

左師懼,曰:「老夫無罪。」

 

賊曰:「皋比私有討於吳。」

 

遂幽其妻,(幽吳妻也。)

 

曰:「畀餘而大壁。」

 

(畀,與也。

 

○畀,必利反,注同。)

 

宋公聞之,曰:「臣也不唯其宗室是暴,大亂宋國之政,必逐之。」

 

左師曰:「臣也,亦卿也。

 

大臣不順,國之恥也。

 

不如蓋之。」

 

乃舍之。

 

左師為己短策,苟過華臣之門,必聘。

 

(惡之。

 

○聘,敕領反。

 

惡,烏路反,年末注同。)

 

疏「不如蓋之」。

 

○正義曰:服虔云:「蓋,覆蓋之。

 

言左師無鷹鸇之誌,而蓋不義之人,故尢之。」

 

此未必然。

 

正是左師諱國惡,恥聞於外,故蓋之耳,非是畏華臣也。

 

○注「為己短策」。

 

○正義曰:服虔云:「策,馬捶也。

 

自為短策,過華臣之門,助禦者擊馬而馳,惡之甚也。

 

必為短策者,私助禦者,不欲使人知也。」

 

十一月,甲午,國人逐<疒契>狗。

 

<疒契>狗入於華臣氏,國人從之。

 

華臣懼,遂奔陳。

 

(華臣心不自安,見逐狗而驚走。

 

○<疒契>,徐居世反,一音製,《字林》作「狾」,九世反,云狂犬也。)

 

宋皇國父為大宰,為平公築台,妨於農功。

 

(周十一月,今九月,收斂時。

 

○大音泰,後放此。

 

為平,於偽反。

 

妨音芳。

 

收,如字,又手又反。)

 

子罕請俟農功之畢,公弗許。

 

築者謳曰:「澤門之晳,實興我役。

 

(澤門,宋東城南門也。

 

皇國父白晳而居近澤門。

 

○謳,烏侯反。

 

澤門,本或作「皋門」者,誤也。

 

晳,星曆反,徐思益反。)

 

邑中之黔,實慰我心。」

 

(子罕黑色而居邑中。

 

○黔,徐音琴,一音其廉反。)

 

子罕聞之,親執撲,(撲,杖。

 

○撲,普卜反。)

 

以行築者,而抶其不勉者,曰:「吾儕小人皆有闔廬以辟燥濕寒暑。

 

(闔,謂門戶閉塞。

 

○行,下孟反。

 

抶音恥乙反。

 

儕,仕皆反。

 

闔,戶臘反。

 

廬,力居反。)

 

疏注「闔謂門戶閉塞」。

 

○正義曰:《月令》:「仲春脩闔扇。」

 

鄭玄云:「用木曰闔,用竹葦曰扇。」

 

是闔為門扇,所以閉塞廬舍之門戶也。

 

今君為一台而不速成,何以為役?」

 

(役,事也。)

 

謳者乃止。

 

或問其故。

 

子罕曰:「宋國區區,而有詛有祝,禍之本也。」

 

(傳善子罕分謗。

 

○區,丘於反。

 

詛,莊慮反。

 

祝,之又反。)

 

齊晏桓子卒,(晏嬰父也。)

 

晏嬰粗縗斬,(斬,不緝之也。

 

縗在胸前。

 

粗,三升布。

 

○粗,本又作「{分鹿}」。

 

縗,本又作「衰」,七雷反,注同。

 

緝,七入反。)

 

疏注「斬不」至「升布」。

 

○正義曰:《喪服》:「斬衰裳。」

 

傳曰:「斬者何?

 

不緝也。」

 

馬融云:「不緝,不緶也。

 

謂斬布用之,不緶其端也。」

 

衰用布為之,廣四寸,長六寸,當心,故云「在胸前」也。

 

《喪服傳》曰:「衰三升。」

 

鄭玄云:「布八十縷為升。」

 

然則傳以三升之布,布之最粗,故謂之粗也。

 

以粗布為衰而斬之,故以「粗縗斬」為文之次。

 

苴絰、帶、杖,菅屨,(苴,麻之有子者,取其粗也。

 

杖,竹杖。

 

菅屨,草屨。

 

○苴,七徐反。

 

絰,直結反。

 

以苴麻為絰及帶。

 

杖,《禮記》云:「苴杖,竹也。」

 

菅,古顏反。

 

屨,九具反。)

 

疏「苴絰帶杖菅屨」。

 

○正義曰:《喪服》云:「苴絰杖絞帶。」

 

此傳帶不言絞,亦當為絞帶也。

 

若要帶,則謂之絰。

 

故《喪服》注云:「麻在首在要皆曰絰。」

 

《喪服傳》曰:「苴絰者,麻之有蕡者也。

 

苴杖,杖也。

 

絞帶者,繩帶也。」

 

馬融云:「蕡者枲實。

 

枲麻之有子者,其色粗惡,故用之。

 

苴者,麻之色。」

 

鄭玄《士喪禮》注云:「苴麻者,其貌苴。

 

服重者,尚粗惡。」

 

《喪服》及此傳絰、帶、杖三者,皆在苴下,言其色皆苴也。

 

絰帶用麻,杖用竹。

 

麻竹雖異,而其苴則同,故三者共蒙苴也。

 

鄭玄云:「麻在首在要皆曰絰。」

 

此言絰者,謂首絰也。

 

凡喪服冠纓帶屨,皆象吉時常服,但變之使粗惡耳。

 

其衰與絰,是新造以明義,故特為立其名。

 

衰之言摧也,絰之言實也。

 

明孝子之心實摧痛,故製此服、立此名也。

 

衰當心,絰在首,獨立名於心首者,心是發哀之主,首是四體所先,故製服以表之。

 

要絰之下,又有絞帶。

 

絰殺首絰五分之一,絞帶殺要絰亦然。

 

雖大小有三等,而同用苴麻。

 

《喪服》,杖在帶上。

 

此傳杖在帶下者,《喪服》具明其服,故杖在上。

 

然後言絞帶、冠繩纓。

 

此傳略言其禮,欲明帶與絰俱用麻,故杖在帶下。

 

《喪服傳》云:「菅屨者,菅菲也。」

 

菲者,屨之別名,故杜注云「草屨也」。

 

食鬻,居倚廬,寢苫,枕草。

 

(此禮與《士喪禮》略同,其異唯枕草耳。

 

然枕凷亦非《喪服》正文。

 

○鬻,之六反,一音羊六反,謂朝一溢米,暮一溢米。

 

倚廬,於綺反。

 

廬倚東牆而為之,故曰「倚廬」。

 

苫,傷廉反,編草也。

 

枕,之鴆反,注同。

 

王儉云:「夏枕凷,冬枕草。」

 

凷音苦對反,一音苦怪反。)

 

疏注「此禮與士喪禮」至「正文」。

 

○正義曰:《喪服傳》文及《士喪禮記》皆云:「居倚廬,寢苫,枕凷。

 

歠粥,朝一溢米,夕一溢米。」

 

是此禮與《士喪禮》略同。

 

其異者,唯彼言「枕凷」,此言「枕草」耳。

 

然枕凷者,乃是《禮記》及《喪服傳》耳,亦非《喪服》正文。

 

杜意言古禮未必無枕草之法也。

 

居倚廬、寢苫者,鄭玄云:「倚木為廬,在中門外東方,北戶。

 

苫,編瑽也。」

 

此初喪為然,其既虞之後,則每事有變,具於禮文。

 

鄭玄云:「二十兩曰溢,為米一升二十四分升之一。」

 

知者,古者一斛百二十斤,一鬥十二斤,十二斤百九十二兩。

 

一升十九兩二分少八分,未充二十兩。

 

更取一升分作百九十二分,二十四分取一得八分,添前十九兩二分,是為二十兩也。

 

其老曰:「非大夫之禮也。」

 

(時之所行,士及大夫縗服各有不同。

 

晏子為大夫而行士禮,其家臣不解,故譏之。

 

○解音蟹。)

 

疏注「時之」至「譏之」。

 

○正義曰:《雜記》云:「大夫為其父母兄弟之未為大夫者之喪服,如士服。

 

士為其父母兄弟之為大夫者之喪服,如士服。」

 

如彼記文,則大夫與士喪服不同。

 

《記》是後人所記,記當時之事。

 

今此晏子之老,亦譏晏子所為非大夫之禮。

 

是時之所行,士及大夫喪服,各有不同也。

 

晏子實為大夫而行當時之士禮。

 

晏子反時以從正,其家老不解,謂晏子為失,故據時所行而譏之也。

 

晏子其父始卒,則晏子未為大夫。

 

言晏子為大夫者,《禮》:喪服,大夫之子,行從大夫之法。

 

曰:「唯卿為大夫。」

 

(晏子惡直己以斥時失禮,故孫辭略答家老。)

 

疏注「晏子」至「家老」。

 

○正義曰:《檀弓》云:「魯穆公之母卒,使人問於曾申。

 

曾申對曰:「哭泣之哀,齊斬之情,饘粥之食,自天子達。」

 

然則天子以下,其服父母,尊卑皆同,無大夫士之異。

 

晏子所行,是正禮也。

 

言唯卿得服大夫服,我是大夫,得服士服。

 

又言己位卑,不得從大夫之法者,是惡其直己以斥時之失禮,故孫辭略答家老也。

 

《家語》曾子問此事,孔子云:「晏平仲可謂能辟害也。

 

不以己是而駮人之非。

 

孫辭以辟咎,義也。」

 

夫《家語》雖未必是孔子之言,要其辭合理,故王肅與杜,皆為此說。

 

鄭玄注《雜記》,引此傳言晏子云:「『唯卿為大夫』,此平仲之謙也。」

 

言喪服服布,粗衰斬衰三升,義服,斬衰三升半為母服。

 

齊衰四升,正服。

 

齊衰五升,義服。

 

齊衰六升,降服。

 

大功七升,正服。

 

大功八升,義服。

 

大功九升,降服。

 

小功十升,正服。

 

小功十一升,義服。

 

小功十二升,緦麻十五升去其半。

 

鄭注《雜記》云:「士為父斬衰,縷如三升半,而三升不緝。」

 

言縷之精粗,如三升半成布,而縷三升。

 

故云:「粗衰在齊、斬之間」。

 

鄭又云:「士為母,衰五升,縷而四升。

 

為兄弟,衰六升,縷而五升。」

 

鄭玄以《雜記》之文,士為父母兄弟之服,不得與大夫同,皆縷細降一等。

 

其縷數與大夫同。

 

但《雜記》之文,記當時之製。

 

以當時大夫與士有異,故為此解,非杜義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8 15:50 , Processed in 0.161123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