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我本善良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春秋左傳正義】

[複製鏈接]
281#
 樓主| 發表於 2013-5-24 22:55:07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十九


卷十九下(文十一年,盡十五年)

【經】十有一年,春,楚子伐麇。

 

(討前年逃厥貉會。

 

○麇,九倫反。)

 

夏,叔仲彭生會晉郤缺於承筐。

 

(承筐,宋地。

 

在陳留襄邑縣西。

 

彭生叔仲,惠伯。

 

郤缺,冀缺。

 

○叔仲彭生,叔又作,本或作「叔彭生」,「仲」,衍字。

 

缺,丘悅反。)

 

秋,曹伯來朝。

 

公子遂如宋。

 

狄侵齊。

 

冬,十月,甲午,叔孫得臣敗狄於鹹。

 

(鹹,魯地。○鹹音鹹。)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2#
 樓主| 發表於 2013-5-24 22:56:05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十九


【傳】十一年,春,楚子伐麇,成大心敗麇師於防渚。

 

(成大心,子玉之子,大孫伯也。

 

防渚,麇地。)

 

潘崇複伐麇,至於錫{宀兒}。

 

(錫{宀兒},麇地。

 

○複,扶又反。

 

鍚音羊,或作錫,星曆反。)

 

夏,叔仲惠伯會晉郤缺於承筐,謀諸侯之從於楚者。

 

(九年,陳鄭及楚平。

 

十年,宋聽楚命。)

 

秋,曹文公來朝,即位而來見也。

 

(○見,賢遍反。)

 

襄仲聘於宋,且言司城蕩意諸而複之,(八年,意諸來奔。

 

歸不書,史失之。)

 

疏注「八年」至「失之」。

 

○正義曰:諸侯之卿出奔而複歸者,宋華元、衛孫林父之徒,皆書其歸,則蕩意諸之歸,亦當書之。

 

服虔云:「反不書者,施而不德。」

 

衛冀隆亦同服義,而難杜云:「襄二十九年,樂氏施而不德,《春秋》所善不書,意諸之歸則是施而不德。

 

且經所不書,傳即發文。

 

史失之,即『不書日,史失之』之類是也。

 

此既無傳,何知史失?」

 

杜必以為史失者,案衛侯鄭之歸於衛也,僖公納賂而請之;

 

衛侯朔之入於衛也,莊公興師而納之;

 

歸邾子益於邾,自我而歸之,皆受魯施,並書於經。

 

何獨意諸施而不德?

 

若意諸施而不德,彼何故施而德之?

 

春秋公侯大夫失位出奔,得人力而反者多矣。

 

若皆施而不德,不應赴告諸侯,魯以不書為是,則書者為非,何以無貶責之文?

 

定人之謂禮,存亡之謂義。

 

未有禮義,在可諱之竟,故杜以為史官失之,故不書於策。

 

因賀楚師之不害也。

 

(往年楚次厥貉,將以伐宋。)

 

鄋瞞侵齊,(鄋瞞,狄國名,防風之後,漆姓。

 

○鄋,所求反。

 

《說文》作「{災鄧},」云:「北方長狄國也,在夏為防風氏,殷為注芒氏。」

 

《字林》{災鄧},一音先牢反。

 

瞞,莫幹反。

 

漆音七。)

 

疏注「鄋瞞」至「漆姓」。

 

○正義曰:狄是北夷大號。

 

鄋瞞是其國名。

 

《魯語》云「吳伐越,隳會稽,獲骨節專車。

 

吳子使來聘,問之仲尼。

 

仲尼宴之,客執骨而問曰:『敢問骨何為大?』

 

仲尼曰:『昔禹致群臣於會稽之山,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其骨節專車。

 

此為大矣。』

 

客曰:『防風氏何守?』

 

仲尼曰:『汪芒氏之君,守封、隅之山者也,為漆姓。

 

在虞、夏、商為汪芒氏,於周為長狄氏,今曰大人。』

 

客曰:『人長之極幾何?』

 

仲尼曰:『僬僥氏長三尺,短之至也。

 

長者不過十之,數之極也。』

 

」此言「長狄」,狄之長者,彼言「於周為長狄」。

 

知鄋瞞即是防風氏之後,故以《國語》為說。

 

服云:「伐我不書,諱之。」

 

遂伐我。

 

公卜使叔孫得臣追之,吉。

 

侯叔夏禦莊叔,(莊叔,得臣。

 

○夏,戶雅反。)

 

綿房甥為右,富父終甥駟乘。

 

(駟乘,四人共車。

 

○乘,繩證反,注及下皆同。)

 

冬,十月,甲午,敗狄於鹹,獲長狄僑如。

 

(僑如,鄋瞞國之君,蓋長三丈。

 

獲僑如,不書,賤夷狄也。

 

○僑,本作「喬」,其驕反。

 

長,如字,又直亮反。)

 

疏注「僑如」至「狄也」。

 

○正義曰:經書「敗狄於鹹」,即是敗一國也。

 

敗其國而獲此人,傳不言是其將帥,知是其國之君也。

 

《穀梁傳》曰:「長狄,瓦石不能害。

 

叔孫得臣最善射者,射其目,身橫九畝。

 

斷其首而載之,眉見於軾。」

 

何休云:「蓋長百尺。」

 

《魯語》仲尼所云此十倍僬僥氏之長者,故云「蓋長三丈」。

 

《魯語》言「不過十之」,是疑之言,故云「蓋」也。

 

宣十五年「晉師滅赤狄潞氏,以潞子嬰兒歸」。

 

彼獲嬰兒歸,書之。

 

此獲僑如不書者,潞國大,其君貴,故書之;

 

此國小,僑如賤,不書,賤夷狄也。

 

富父終甥摏其喉,以戈殺之。

 

(摏猶衝也。

 

○摏,舒容反。

 

喉音侯。

 

戈,古禾反。)

 

疏「摏其喉以戈殺之」。

 

○正義曰:《考工記》戈之長六尺六寸耳,得及長狄之喉者。

 

兵車之法,皆三人共乘。

 

魯、宋與長狄之戰,車皆四乘,改其乘,必長其兵。

 

謂之戈,蓋形如戈也。

 

埋其首於子駒之門,(子駒,魯郭門。

 

骨節非常,恐後世怪之,故詳其處。

 

○處,昌呂反。)

 

以命宣伯。

 

(得臣待事而名其三子,因名宣伯曰僑如,以旌其功。

 

○名,如字,或亡政反。)

 

疏注「得臣」至「其功」。

 

○正義曰:襄三十年傳說此事云:「叔孫莊叔敗狄於鹹,獲長狄僑如及虺也豹也,皆以名其子。」

 

定八年傳稱「魯苫越生子,將待事而名之。

 

陽州之役獲焉,名之曰陽州」。

 

知得臣亦待事以名其三子,以旌章其功也。

 

此三子未必同年而生,或生訖待事,或事後始生,欲以章己功,取彼名而名之也。

 

初,宋武公之世,鄋瞞伐宋。

 

(在春秋前。)

 

疏注「在春秋前」。

 

○正義曰:《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宋武公即位十八年,以魯惠公二十一年卒。

 

卒在春秋前二十六年,不知鄋瞞以何年伐宋也。

 

司徒皇父帥師禦之,耏班禦皇父充石,(皇父,戴公子。

 

充石,皇父名。

 

○禦,本亦作「禦」,魚呂反。

 

耏音而。)

 

疏注「皇父」至「父名」。

 

○正義曰:皇父,戴公子,《世本》文。

 

古人連言名字者,皆先字後名。

 

且此人子孫以「皇」為氏,知皇父字,充石名。

 

公子穀甥為右、司寇牛父駟乘,以敗狄於長丘,(長丘,宋地。)

 

獲長狄緣斯,(緣斯,僑如之先。)

 

疏「獲長狄緣斯」。

 

○正義曰:服虔云「不言所埋,埋其身首同處於戰地可知」。

 

皇父之二子死焉。

 

(皇父與穀甥及牛父皆死,故而彡班獨受賞。)

 

疏注「皇父」至「受賞」。

 

○正義曰:賈逵云「皇父與穀甥牛父三子皆死」。

 

鄭眾以為穀甥牛父二人死耳,皇父不死。

 

馬融以為皇父之二子從父在軍,為敵所殺,名不見者,方道二子死,故得勝之。

 

如今皆死,誰殺緣斯?

 

服虔云:「殺緣斯者,未必三子之手,士卒獲之耳。」

 

下言「宋公以門賞耏班」,班為皇父禦而有賞,三子不見賞,疑皆死。

 

賈君為近之。

 

如馬之言,於傳文為順。

 

但班獨受賞,知三子皆死,故杜亦同之。

 

宋公於是以門賞耏班,使食其征,(門,關門。

 

征,稅也。

 

○稅,舒銳反。)

 

疏注「門,關門。

 

征,稅也」。

 

○正義曰:禮惟關門有徵,知門是關門也。

 

《周禮•司關》「司貨賄之出入。

 

掌其治禁,與其征廛。

 

國凶劄,則無關門之徵」。

 

鄭玄云:「征廛者,貨賄之稅。」

 

《孟子》曰:「關,幾而不征,則天下行旅皆說,而原出於其塗矣。」

 

如彼文,知出入關者必有徵稅,但不知幾而稅一也。

 

然據禮文,城門亦有徵。

 

必知關門者,以關門徵稅其數既多,故昭二十年「逼介之關,暴征其私」。

 

是關禁之重異於城門。

 

此云食其徵稅,故知關稅也。

 

謂之耏門。

 

晉之滅潞也,(在宣十五年。

 

○潞音路。)

 

獲僑如之弟焚如。

 

齊襄公之二年,(魯桓之十六年。)

 

鄋瞞伐齊,齊王子成父獲其弟榮如,(榮如,焚如之弟。

 

焚如後死而先說者,欲其兄弟伯季相次。

 

榮如以魯桓十八年死,至宣十五年一百三歲,其兄猶在。

 

傳言既長且壽,有異於人。

 

王子成父,齊大夫。

 

○且壽,如字,一音授。)

 

埋其首於周首之北門。

 

(周首,齊邑。

 

濟北穀城縣東北有周首亭。)

 

衛人獲其季弟簡如,(伐齊退走,至衛見獲。)

 

鄋瞞由是遂亡。

 

(長狄之種絕。

 

○種,章勇反。)

 

疏注「長狄之種絕」。

 

○正義曰:此時長狄種絕,仲尼猶云「今日大人」者,言當時呼往前長狄為「大人」,未必其時有之。

 

若當時猶有其種,吳人不應怪其骨也。

 

但如此傳文長狄有種,種類相生,當有支胤,唯獲數人,云其種遂絕,深可疑之。

 

命守封隅之山,賜之以漆為姓,則是出為國主,綿曆四代,安得更無支屬?

 

唯有四人,且君為民心,方以類聚,不應獨立三丈之君,使牧八尺之民。

 

又三丈之人,誰為匹配?

 

豈有三丈之妻為之生產乎?

 

人情度之,深可惑也。

 

《國語》仲尼之談,《左傳》丘明所說,通賢大聖立此格言,不可論其是非,實疑之久矣。

 

蘇氏云:《國語》稱「今目大人」,但迸居夷狄,不在中國,故云遂亡。

 

《公羊》、《穀梁》並云,長狄兄弟三人,一之齊,一之魯,一之晉。

 

何以書記異?

 

猶如《史記》所云「秦時大人見於臨洮」。

 

郕大子朱儒自安於夫鍾,(安,處也。

 

夫鍾,郕邑。

 

○郕音成。

 

儒,如朱反。

 

夫音扶。)

 

國人弗徇。

 

(徇,順也。為明年郕伯來奔傳。○徇,似俊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3#
 樓主| 發表於 2013-5-24 22:56:52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十九


【經】十有二年,春,王正月,郕伯來奔。

 

(稱爵,見公以諸侯禮迎之。

 

○見,賢遍反。)

 

疏注「稱爵」至「迎之」。

 

○正義曰:此實大子,公以諸侯禮迎之。

 

公既尊之為君,史遂從公之意。

 

成十年「晉侯有疾,立大子州蒲為君,會諸侯伐鄭」。

 

經即書為「晉侯」。

 

史官不可反公之心。

 

追言世子,從君所稱,更是其實故也。

 

杞伯來朝。

 

(複稱伯,舍夷禮。

 

○複,扶又反,一音服。

 

舍音舍。)

 

二月,庚子,子叔姬卒。

 

(既嫁成人,雖見出棄,猶以恩錄其卒。)

 

疏「既嫁」至「其卒」。

 

○正義曰:天子諸侯絕期,嫁女於諸侯,則尊同恩。

 

成於敵體,其禮不為降,卒則服大功九月。

 

叔姬既為杞之夫人,雖見出棄,猶以恩錄其卒。

 

《喪服》女子既嫁而反在父母之室,從本服為之齊衰期。

 

此既書其卒,當服其本服。

 

杜《譜》不知此叔姬是何公之女。

 

要姑與姊妹皆服期也。

 

《釋例》曰:「出棄之女反在父母之室,則與既笄成人者同,故亦書『卒』也。」

 

杞叔姬卒,《穀梁》以為公母姊妹,謂同母姊妹。

 

夏,楚人圍巢。

 

(巢,吳楚間小國。

 

盧江六縣東有居巢城。)

 

秋,滕子來朝。

 

秦伯使術來聘。

 

(術不稱氏,史略文。)

 

冬,十有二月,戊午,晉人、秦人戰於河曲。

 

(不書敗績,交綏而退,不大崩也。

 

稱「人」,秦晉無功,以微者告也。

 

「皆陳曰戰」,例在莊十一年。

 

河曲在河東蒲阪縣南。

 

○陳,直覲反。

 

阪音反。)

 

季孫行父帥師,城諸及鄆。

 

(鄆,莒、魯所爭者。

 

城陽姑幕縣南有員亭。

 

員即鄆也。

 

以其遠逼外國,故帥師城之。

 

○鄆音軍。

 

幕音莫。

 

員音云,一音運,本又作「鄆」,音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4#
 樓主| 發表於 2013-5-24 22:59:23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十九


【傳】十二年,春,郕伯卒,郕人立君。

 

(太子自安於外邑故。)

 

大子以夫鍾與郕邽來奔。

 

(郕邽亦邑。○邽音圭。)

 

公以諸侯逆之,非禮也。

 

(非公寵叛人。)

 

故書曰:「郕伯來奔。」

 

不書地,尊諸侯也。

 

(既尊以為諸侯,故不複見其竊邑之罪。

 

○複,扶又反。

 

見,賢遍反。)

 

杞桓公來朝,始朝公也。

 

(公即位,始來朝。)

 

疏「傳始朝公也」。

 

○正義曰:劉炫云:「魯公新立,鄰國及時來朝,則曰『公即位』。

 

而來朝晚,則云『始朝公也』。

 

諸侯自新立,來及時者,則云『即位』,而來見晚,則云「始見霸主』。

 

即位,魯君往朝,則曰『朝嗣君』。

 

魯君新立,往朝大國,則曰『即位而往見』也」。

 

且請絕叔姬而無絕昏,公許之。

 

(不絕昏,立其娣以為夫人。

 

不書來歸,未歸而卒。)

 

疏注「不絕」至「而卒」。

 

○正義曰:傳言請「無絕昏」,成五年有「杞叔姬來歸」,故知立其娣為夫人也。

 

其娣亦字「叔」者,周之法稱「叔」也。

 

《釋例》曰:「杞桓公以僖二十三年即位,襄六年卒,凡在位七十一年。

 

文、成之世,經書『叔姬』二人,一人卒,一人出,皆杞桓公夫人也。

 

傳例『出曰來歸』,不書來歸,未歸而卒也。

 

既歸而卒,亦當書之。

 

成五年『杞叔姬來歸』,八年書『卒』是也。

 

宣十六年『郯伯姬來歸』,後不書『卒』者,或更嫁於大夫,故不書卒耳。」

 

二月,叔姬卒。

 

不言杞,絕也。

 

(既許其絕,故不言杞。)

 

書叔姬,言非女也。

 

(女未笄而卒,不書。

 

○笄,古兮反。)

 

楚令尹大孫伯卒。

 

成嘉為令尹。

 

(若敖曾孫,子孔。)

 

群舒叛楚。

 

(群舒,偃姓,舒庸、舒鳩之屬。

 

今廬江南有舒城。

 

舒城西南有龍舒。)

 

疏注「群舒」至「龍舒」。

 

○正義曰:《世本》「偃姓,舒庸、舒蓼、舒鳩、舒龍、舒鮑、舒龔。」

 

以其非一,故言「屬」以包之。

 

夏,子孔執舒子平及宗子,遂圍巢。

 

(平,舒君名。

 

宗、巢二國,群舒之屬。)

 

秋,滕昭公來朝,亦始朝公也。

 

秦伯使西乞術來聘,且言將伐晉。

 

襄仲辭玉,曰:「君不忘先君之好,照臨魯國,鎮撫其社稷,重之以大器,寡君敢辭玉。」

 

(大器,圭璋也。

 

不欲與秦為好,故辭玉。

 

○好,呼報反,注及下同。

 

重,直用反。

 

璋音章。)

 

疏「大器」至「辭玉」。

 

○正義曰:聘君用圭,享用璧;

 

聘夫人用璋,享用琮。

 

《聘禮記》曰:「凡四器者,唯其所寶,以聘可也。」

 

故知所言大器是圭璋也。

 

《考工記•玉人》云:「彖圭璋八寸,璧琮八寸以覜聘。」

 

《聘禮記》云:「所以朝天子,圭與繅皆九寸。

 

問諸侯,朱綠繅八寸。」

 

鄭玄云「於天子曰朝,於諸侯曰問。

 

記之於聘文互相備」。

 

言「互相備」者,朝諸侯與天子同,聘天子與諸侯同也。

 

所言「朝圭九寸聘圭八寸」,謂上公禮也。

 

使臣出聘,降君一等,故八寸,則侯伯之使當彖圭六寸,子男之使當彖璧四寸也。

 

《聘義》曰:「以圭璋聘,重禮也。

 

已聘而還圭璋,此輕財而重禮之義也」。

 

然則玉必還其來使,而下云「致諸執事以為瑞節」及「襄仲辭之」者,禮聘終,雖複得還玉,初聘之時,其意欲致與主國,但主國謙退,禮終還之。

 

且襄仲辭之者,為不欲與秦為好。

 

對曰:「不腆敝器,不足辭也」。

 

(腆厚也。

 

○腆,他典反。)

 

主人三辭。

 

賓客曰:「寡君原徼福於周公、魯公以事君,(徼,要也。

 

魯公,伯禽也。

 

言原事君以並蒙先君之福。

 

○徼,古堯反。

 

要,於堯反,下同。)

 

不腆先君之敝器。

 

使下臣致諸執事,以為瑞節。

 

(節,信也。

 

出聘必告廟,故稱先君之器。

 

○瑞,垂偽反。)

 

要結好命,所以藉寡君之命,結二國之好,(藉,薦也。

 

○藉,在夜反,注同。)

 

疏注「藉薦也」。

 

○正義曰:《聘禮》「執圭所以致君命」,君命致,藉玉而後通。

 

若坐之有薦席然,故以藉為薦也。

 

是以敢致之。」

 

襄仲曰:「不有君子,其能國乎?

 

國無陋矣。」

 

厚賄之。

 

(賄,贈送也。

 

○賄,呼罪反。)

 

秦為令狐之役故,(○為,於偽反。)

 

冬,秦伯伐晉,取羈馬。

 

(令狐役在七年。

 

羈馬,晉邑。

 

○令,力丁反。)

 

晉人禦之。

 

趙盾將中軍,荀林父佐之;

 

(林父代先克。

 

○將,子匠反,下皆同。)

 

郤缺將上軍,(代箕鄭。)

 

臾駢佐之;

 

(代林父。

 

○駢,步邊反。)

 

欒盾將下軍,(欒枝子,代先蔑。

 

○欒,力官反。)

 

盾,徒本反。

 

胥甲佐之。

 

(胥臣子,代先都。)

 

範無恤禦戎,(代步招。

 

○招,上遙反。)

 

以從秦師於河曲。

 

臾駢曰:「秦不能久,請深壘固軍以待之。」

 

從之秦人慾戰,秦伯謂士會曰:「若何而戰?」

 

(晉士會七年奔秦。

 

○壘,力軌反。)

 

疏「深壘固軍」。

 

○正義曰:壘,壁也。

 

軍營所處,築土自衛謂之為壘。

 

深者,高也。

 

高其壘以為軍之阻固。

 

案《覲禮》說「為壇深四尺」,鄭注云「深,高也」。

 

是其義也。

 

對曰:「趙氏新出其屬曰臾駢,必實為此謀,將以老我師也。

 

(臾駢,趙盾屬大夫,新出佐上軍。)

 

趙有側室曰穿,晉君之婿也,(側室,支子。

 

穿,趙夙庶孫。

 

○穿音川。)

 

疏注「側室」至「庶孫」。

 

○正義曰:《文王世子》云「公若有出疆之政,庶子守公宮,正室守大廟」。

 

鄭玄云:「正室,適子也。」

 

正室是適子,知側室是支子,言在適子之側也。

 

《世族譜》「穿,趙夙之孫」,則是趙盾從父昆弟之子也。

 

盾為正室,故謂穿為側室。

 

穿別為邯鄲氏,趙旃、趙勝、邯鄲午是其後也。

 

有寵而弱,不在軍事,(弱,年少也,又未嚐涉知軍事。

 

○少,詩照反。)

 

好勇而狂,且惡臾駢之佐上軍也。

 

若使輕者肆焉,其可。」

 

(肆,暫往而退也。

 

○惡,烏路反。

 

輕,遣政反。

 

肆音四。)

 

秦伯以璧祈戰於河。

 

(禱求勝。

 

○禱,丁老反,一音丁報反。)

 

十二月,戊午,秦軍掩晉上軍,趙穿追之,不及。

 

(上軍不動,趙穿獨追之。)

 

反,怒曰:「裹糧坐甲,固敵是求,敵至不擊,將何俟焉?」

 

軍吏曰:「將有待也。」

 

(待可擊。

 

○裹音果。)

 

疏「裹糧坐甲」。

 

○正義曰:甲者,所以製禦非常,臨敵則被之於身,未戰且坐之於地。

 

穿曰:「我不知謀,將獨出。」

 

乃以其屬出。

 

宣子曰:「秦獲穿也,獲一卿矣。

 

(僖三十三年,晉侯「以一命命郤缺為卿」,不在軍帥之數。

 

然則晉自有散位從卿者。

 

○帥,所類反。

 

散,悉但反。)

 

秦以勝歸,我何以報?」

 

乃皆出戰,交綏。

 

(《司馬法》曰:「逐奔不遠,從綏不及。

 

逐奔不遠則難誘,從綏不及則難陷。」

 

然則古名退軍為綏。

 

秦、晉誌未能堅戰,短兵未至,爭而兩退,故曰交綏。

 

○爭,爭鬥之爭。)

 

疏注「司馬」至「兩退」。

 

○正義曰:魏武全引《司馬法》云「將軍死綏」,舊說綏,郤也。

 

言軍郤,將當死。

 

綏必是退軍之名。

 

綏訓為安,蓋兵書務在進取,恥言其退,以安行即為大罪,故以綏為名焉。

 

秦行人夜戒晉師曰:「兩君之士,皆未憖也。

 

明日請相見也。

 

(憖,缺也。

 

○憖,魚覲反,又魚轄反。

 

《方言》云:「傷也」。

 

《字林》云:「間也,牛吝反。」)

 

疏注「憖缺也」。

 

○正義曰:憖者,缺之貌。

 

今人猶謂缺為憖也。

 

沈氏云「《方言》云『憖,傷』。

 

傷即缺也」。

 

下云「死傷未收」,則是已有死者,但不至大崩,未甚喪敗,故為「皆未缺也」。

 

臾駢曰:「使者目動而言肆,懼我也,(目動,心不安。

 

言肆,聲放失常節。

 

○使,所吏反。)

 

將遁矣。

 

薄諸河,必敗之。」

 

(薄,迫也。

 

○遁,徒困反。

 

薄,蒲莫反,下同。

 

敗,卑賣反。)

 

胥甲、趙穿當軍門呼曰:「死傷未收而棄之,不惠也;

 

不待期而薄人於險,無勇也。」

 

乃止。

 

(晉師止,為宣元年放胥甲傳。)

 

秦師夜遁。

 

複侵晉,入瑕。

 

(○複,扶又反。)

 

城諸及鄆。

 

書,時也。

 

【經】十有三年,春,王正月。

 

夏,五月,壬午,陳侯朔卒。

 

(無傳。

 

再同盟。)

 

疏注「再同盟」。

 

○正義曰:朔以僖二十九年即位,其年盟於翟泉,文二年於垂隴,七年於扈。

 

云「再同盟」者,據文公言之。

 

邾子蘧蒢卒。

 

(未同盟而赴以名。

 

○蘧,其居反。

 

蒢,丈居反。)

 

疏注「未同盟而赴以名」。

 

○正義曰:蘧蒢,邾子瑣之子也。

 

莊二十九年即位,僖元年與魯盟於犖。

 

而云「未同盟」,蓋據文公為言,故云「未同盟」。

 

劉炫以犖盟規之,非也。

 

自正月不雨,至於秋七月。

 

(無傳。

 

義與二年同。)

 

大室屋壞。

 

(大廟之室。

 

○大音泰,注及傳同。)

 

疏注「大廟之室」。

 

○正義曰:傳稱「書,不共」,則於此室當共,知大廟之室也。

 

《明堂位》曰「祀周公於大廟」,此周公之廟壞也。

 

不直言大廟壞,而云「大室屋壞」者,大廟之製其簷四阿,而下當其室中,又拔出為重屋。

 

《明堂位》云「大廟,天子明堂,複廟重簷,天子之廟飾」。

 

鄭云:「複廟,重屋也。」

 

是天子之廟上為重屋。

 

此是大廟當中之室,其上之屋壞,非大廟全壞也。

 

《公羊》作「世室」。

 

傳曰:「世室者何?

 

魯公之廟也,周公稱大廟,魯公稱世室,群公稱宮,此魯公之廟也。

 

曷為謂之世室?

 

世室,猶世世不毀也。」

 

《左傳》不辨此是何公之廟,而經謂之「大室」,則此室是室之最大者,故知是周公之廟,非魯公也。

 

《明堂位》曰:「魯公之廟,文世室也。

 

武公之廟,武世室也。」

 

不毀則稱世室。

 

世室非一君廟名。

 

若是伯禽之廟,則宜舉其號諡。

 

且《左氏》經為「大室」,不作世室,故《左氏》先師賈、服等皆以為大廟之室也。

 

壞必更作,書其壞,而不書作者,隨即脩之,故不書也。

 

定二年五月「雉門及兩觀災。

 

十月新作雉門及兩觀」。

 

啟塞從時,譏其緩作,故別書之耳。

 

冬,公如晉衛侯會公於遝。

 

(遝地闕。○遝,徒答反。)

 

狄侵衛。

 

(無傳。)

 

十有二月,己丑,公及晉侯盟。

 

(十二月無己丑,己丑,十一月十一日。)

 

公還自晉。

 

鄭伯會公於棐。

 

(棐,鄭地。○棐,芳味反,又非尾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5#
 樓主| 發表於 2013-5-24 23:00:37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十九


【傳】十三年,春,晉侯使詹嘉處瑕,以守桃林之塞。

 

(詹嘉,晉大夫。

 

賜其瑕邑令,帥眾守桃林以備秦。

 

桃林在弘農華陰縣東潼關。

 

○詹,章廉反。

 

塞,悉代反。

 

令,力呈反。

 

華,戶化反。

 

潼音童。)

 

疏注「詹嘉」至「潼關」。

 

○正義曰:桃林之塞在南河之南,遠處晉之南竟。

 

從秦適周,乃由此路。

 

使詹嘉守此塞者,以秦與東方諸侯遠結恩好。

 

及西乞聘魯,亦應更交餘國,慮其要結外援,東西圖己,故使守此阨塞,欲斷其來往也。

 

晉人患秦之用士會也,夏,六卿相見於諸浮。

 

(諸浮,晉地。)

 

疏「六卿相見於諸浮」。

 

○正義曰:六卿在朝,旦夕聚集,而特云「相見於諸浮」者,將欲密謀,慮其漏泄,故出就外野,屏人私議。

 

諸浮當是城外之近地耳。

 

趙宣子曰:「隨會在秦,賈季在狄,難日至矣,若之何?」

 

(六年賈季奔狄。

 

○難,乃旦反。

 

日,人實反。)

 

中行桓子曰:「請複賈季,(中行桓子,荀林父也。

 

僖二十八年始將中行,故以為氏。

 

○行,戶郎反,注同。

 

將,子匠反。)

 

能外事,且由舊勳。」

 

(有狐偃之舊勳。)

 

疏「能外事」。

 

○正義曰:賈季是狐突之孫,狐偃之子。

 

本是狄人,能知外竟之事。

 

謂知狄之情,得豫為之備。

 

郤成子曰:「賈季亂,且罪大,(殺陽處父故。)

 

不如隨會,能賤而有恥,柔而不犯,(不可犯以不義。)

 

疏「能賤而有恥」。

 

○正義曰:服虔云:「謂能處賤且又知恥。」

 

言不可汙辱。

 

其知足使也,且無罪。」

 

乃使魏壽餘偽以魏叛者,以誘士會,執其帑於晉,使夜逸。

 

(魏壽餘,畢萬之後。

 

帑,壽餘子。

 

○知音智。

 

帑音奴。)

 

疏注「魏壽」至「之後」。

 

○正義曰:閔元年晉侯「賜畢萬魏」。

 

魏犨者,萬之孫,為魏之世適。

 

壽餘為魏邑之主,當是犨之近親,故云「畢萬之後」。

 

請自歸於秦,秦伯許之。

 

(許受其邑。)

 

履士會之足於朝。

 

(躡士會足,欲使行。

 

○躡,女涉反。)

 

秦伯師於河西,(將取魏。)

 

魏人在東。

 

(今河北縣,於秦為在河之東。)

 

壽餘曰:「請東人之能與夫二三有司言者,吾與之先。」

 

(欲與晉人在秦者共先告喻魏有司。

 

○夫音扶。)

 

疏「請東」至「之先」。

 

○正義曰:請舊是東方之人並有才能堪與彼魏邑二三有司說歸秦之言者,吾與先行。

 

使士會。

 

士會辭曰:「晉人,虎狼也。

 

若背其言,臣死,妻子為戮,無益於君。

 

不可悔也。」

 

(辭行,示己無去心。

 

○背音佩,下同。)

 

疏「臣死」至「悔也」。

 

○正義曰:言身拘死於晉,妻為戮於秦,必無益於君,不可改悔。

 

秦伯曰:「若背其言,所不歸爾帑者,有如河。」

 

(言必歸其妻子,明白如河。)

 

乃行。

 

繞朝贈之以策,(策,馬楇。

 

臨別授之馬楇,並示己所策以展情。

 

繞朝,秦大夫。

 

○朝,如字,又張遙反。

 

策,本又作「筴」,初革反。

 

楇,張瓜反,馬杖也;

 

王,鄒華反。

 

《字林》作「{朵}」,云:「箠也,竹瓜反。」)

 

疏注「策馬楇」。

 

○正義曰:服虔云:「繞朝以策書贈士會。」

 

杜不然者,壽餘請訖,士會即行,不暇書策為辭,且事既密,不宜以簡贈人。

 

傳稱「以書相與」,皆云「與書」,此獨不宜云「贈之以策」,知是馬楇。

 

楇,杖也。

 

曰:「子無謂秦無人,吾謀適不用也。」

 

(示己覺其情。)

 

既濟,魏人譟而還。

 

(喜得士會。

 

○譟,素報反。

 

還音旋。)

 

秦人歸其帑。

 

其處者為劉氏。

 

(士會,堯後劉累之胤。

 

別族複累之姓。

 

○累,劣彼反。)

 

疏「其處者為劉氏」。

 

○正義曰:伍員屬其子於齊使為王孫氏者,知己將死,豫令改族。

 

其傳又為而發之。

 

士會之帑在秦不顯,於會之身複無所辟,傳說處秦為劉氏,未知何意言此?

 

討尋上下,其文不類,深疑此句或非本旨,蓋以為漢室初興,損棄古學,《左氏》不顯於世,先儒無以自申,劉氏從秦從魏,其源本出劉累,插注此辭,將以媚於世。

 

明帝時,賈逵上疏云:「《五經》皆無證圖讖明劉氏為堯後者,而《左氏》獨有明文。」

 

竊謂前世藉此以求道通,故後引之以為證耳。

 

○注「士會」至「之姓」。

 

○正義曰:昭二十九年傳稱陶唐氏既衰,其後曰劉累,能飲食龍。

 

夏王孔甲賜氏曰禦龍。

 

襄二十四年傳範宣子云:「匄之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禦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晉主夏盟為範氏。」

 

《晉語》云:「昔隰叔子違周難於晉,生子輿為司空。

 

世及武子,佐文、襄,輔成、景。

 

是以受隨、範。」

 

賈逵云:「隰叔,杜伯之子。

 

周宣王殺杜伯,其子逃奔晉。

 

子輿,士蒍也。

 

武子,蒍之孫,即士會也。」

 

又《世本》「士蒍生士伯缺,缺生士會,會生士燮」。

 

會是蒍之孫,是為堯後也。

 

會子在秦不被賜族,故自複累之姓為劉氏。

 

秦滅魏,劉氏徙大梁。

 

漢高祖之祖為豐公,又徙沛,故高祖為沛人。

 

邾文公卜遷於繹。

 

(繹,邾邑。

 

魯國鄒縣北有繹山。

 

○繹音亦。

 

鄒,側留反。)

 

疏注「繹邾」至「繹山」。

 

○正義曰:邾都本在鄒縣。

 

鄒縣北有繹山,徙都於彼山旁,山旁當有舊邑,故曰「繹,邾邑」也。

 

邾既遷都於此,竟內別有繹邑。

 

宣十年「公孫歸父帥師伐邾,取繹」,取彼之別邑,不取邾之國都也。

 

但邾是小國,彼繹邑亦取繹山為名,應近邾之都耳。

 

史曰:「利於民而不利於君。」

 

邾子曰:「苟利於民,孤之利也。

 

天生民而樹之君,以利之也。

 

民既利矣,孤必與焉。」

 

左右曰:「命可長也,君何弗為?」

 

邾子曰:「命在養民。

 

死之短長,時也。

 

民苟利矣,遷也。

 

吉莫如之!」

 

(左右以一人之命為言,文公以百姓之命為主。

 

一人之命各有短長,不可如何。

 

百姓之命乃傳世無窮,故徙之。

 

○與音預。

 

傳,直專反。)

 

疏注「左右」至「徙之」。

 

○正義曰:史明卜筮,知國遷君必死,不知君命自當卒也。

 

左右之意,謂不遷命可長。

 

左右勸君勿遷,以一人之命為言也。

 

文公之意,人君之命在於養民,遷則民利,誌在必遷,以百姓之命為主也。

 

一人之命各有短長,長短先定,不遷亦死,是不可如何。

 

百姓之命利在水土,遷就善居,則民安樂,乃傳世無窮也。

 

晉遷新田,十世之利,衛遷帝丘,卜曰三百年,是傳世也。

 

遂遷於繹。

 

五月,邾文公卒。

 

君子曰:「知命」。

 

疏「君子曰知命」。

 

○正義曰:俗人見其早卒,謂其由遷而死。

 

死之短長有時,不遷至期亦卒。

 

傳言「君子曰知命」,所以證俗人之惑。

 

邾文公以莊二十九年即位,至今五十一年,享國久矣,命非短折也。

 

秋,七月,大室之屋壞。

 

書,不共也。

 

(簡慢宗廟,使至傾頹,故書以見臣子不共。

 

○頹,大回反。

 

見,賢遍反。)

 

疏「書不共」。

 

○正義曰:《釋例》曰:「大室之屋,國之所尊,朽而不繕,久旱遇雨,乃遂傾頹,不共之甚,故特書之。」

 

冬,公如晉,朝,且尋盟。

 

衛侯會公於遝,請平於晉。

 

公還,鄭伯會公於棐,亦請平於晉。

 

公皆成之。

 

(鄭、衛貳於楚,畏晉,故因公請平。)

 

鄭伯與公宴於棐,子家賦《鴻雁》。

 

(子家,鄭大夫,公子歸生也。

 

《鴻雁》,《詩•小雅》,義取侯伯哀恤鰥寡,有徵行之勞。

 

言鄭國寡弱,欲使魯侯還晉恤之。

 

○鰥,古頑反。)

 

疏注「子家」至「恤之」。

 

○正義曰:《鴻雁》,美宣王勞來諸侯之詩也。

 

首章云「之子於征,劬勞於野。

 

爰及矜人,哀此鰥寡」。

 

之子,侯伯卿士也。

 

存省諸侯,劬勞外野。

 

爰,曰也。

 

矜,憐也。

 

王命之曰當及此可憐之人,謂貧窮者;

 

又當哀此鰥夫寡婦,當收斂之,使有依附。

 

子家言鄭寡弱,欲使魯侯遠行還晉存恤之也。

 

季文子曰:「寡君未免於此。」

 

(言亦同有微弱之憂。)

 

文子賦《四月》。

 

(《四月》,《詩•小雅》,義取行役逾時,思歸祭祀,不欲為還晉。

 

○為,於偽反,下皆同。)

 

疏注「四月」至「還晉」。

 

○正義曰:《四月》,大夫行役之怨詩也。

 

首章云:「四月維夏,六月徂暑。

 

先祖匪人,胡寧忍予?」

 

大夫言已四月初夏,而行至六月往暑矣。

 

寒暑易節,尚不得歸,我之先祖非人乎?

 

王者何當施忍於我?

 

不使得祭祀也。

 

文子言己思歸祭祀,不欲更複還晉。

 

子家賦《載馳》之四章。

 

(《載馳》,《詩•鄘風》,四章以下,義取小國有急,欲引大國以救助。

 

○鄘音容。)

 

疏注「載馳」至「救助」。

 

○正義曰:《載馳》,許穆夫人聞衛之滅,思歸唁兄之詩也。

 

其四章曰:「陟彼阿丘,言采其虻。

 

女子善懷,亦各有行。

 

許人尢之,眾稚且狂。」

 

其五章曰:「我行其野,芃芃其麥。

 

控於大邦,誰因誰極?

 

大夫君子,無我有尢。

 

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

 

此義取小國有急,控告大國。

 

文在五章,而傳言四章,故云「四章以下」,言其並賦五章。

 

文子賦《採薇》之四章。

 

(《採薇》,《詩•小雅》,取其「豈敢定居?

 

一月三捷」。

 

許為鄭還,不敢安居。

 

○三,息暫反,又如字。

 

捷,在接反。)

 

疏注「一月三捷」。

 

○正義曰:捷,勝也。

 

三者,謂侵也、伐也、戰也。

 

鄭伯拜,(謝公為行。)

 

公答拜。

 

【經】十有四年,春,王正月,公至自晉。

 

(無傳。

 

告於廟。)

 

邾人伐我南鄙,叔彭生帥師伐邾。

 

夏,五月,乙亥,齊侯潘卒。

 

(七年,盟於扈。

 

乙亥,四月二十九日。

 

書「五月」,從赴。

 

○潘,判於反。)

 

疏注「七年」至「從赴」。

 

○正義曰:《齊世家》「孝公卒,弟潘殺孝公子而立,是為昭公」。

 

昭公則以僖二十八年即位,其年盟於踐土。

 

據文公言之,唯同扈之盟耳。

 

杜以《長曆》校之,知乙亥是四月二十九日。

 

「書五月,從赴」者,蓋赴以五月到,惟言卒日,不言其月,即書其所至之月。

 

六月,公會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晉趙盾。

 

癸酉,同盟於新城。

 

(新城,宋地。

 

在梁國穀熟縣西。)

 

秋,七月,有星孛入於北鬥。

 

(孛,彗也。

 

既見而移入北鬥,非常所有,故書之。

 

○孛,音佩,徐無憒反;

 

嵇康音渤海字。

 

彗,嵇似歲反,一音雖遂反。

 

見,賢遍反。)

 

疏注「孛彗」至「書之」。

 

○正義曰:《公羊傳》曰:「孛者何?

 

彗星也。

 

其言入於北鬥何?

 

北鬥有中也。

 

何以書?

 

記異也。」

 

《穀梁傳》曰:「孛之為言猶茀也。

 

其曰入北鬥,鬥有環域也。」

 

《釋天》云:「彗星為欃槍。」

 

郭璞曰「妖星也。

 

亦謂之『孛』,言其形孛孛似歸彗也」。

 

經言「入於北鬥」,則從他處而入,是既見而移入北鬥也。

 

彗星長有尾,入於北鬥杓中。

 

妖星非常所有,故書。

 

公至自會。

 

(無傳。)

 

晉人納捷菑於邾,弗克納。

 

(邾有成君,晉趙盾不度於義,而大興諸侯之師,涉邾之竟,見辭而退。

 

雖有服義之善,所興者廣,所害者眾,故貶稱「人」。

 

○菑,側其反。

 

度,待各反。

 

竟音境。)

 

疏「納捷菑於邾」。

 

○正義曰:捷菑不言「邾」者,下有「於邾」之文。

 

莊公伐齊納子糾不言「齊」者,上有「伐齊」之文,與此同也。

 

僖二十五年「楚人圍陳,納頓子於頓」,昭十二年「齊高偃納北燕伯於陽」,彼舊是國君,故稱其國。

 

哀二年「晉趙鞅納衛世子蒯聵於戚」,世子之尊,以名體國,上下又無「衛」文,故亦稱國,與此異也。

 

齊小白、齊陽生、許叔、蔡季之屬,經無「納」文,又複得國,與此不同也。

 

劉炫云:「已去邾國,又非邾君,故不稱邾捷菑也。

 

得國為君,皆舉國言之。

 

『齊小白入於齊』是也。」

 

九月,甲申,公孫敖卒於齊。

 

(既許複之,故從大夫例書卒。)

 

疏注「既許」至「書卒」。

 

○正義曰:傳稱「請葬,不許」,明年傳云「葬視共仲」,則是不得從大夫禮葬,而得從大夫例書卒者,卒葬異禮,事不相連。

 

隱公書「薨」,「不書葬,不成喪」,不以君禮成其葬也。

 

不以君禮猶得書「公薨」。

 

敖雖不以卿禮葬,既許其複,得從例書「卒」。

 

齊公子商人弒其君舍。

 

(舍未逾年而稱君者,先君既葬,舍已即告。

 

弒君例在宣四年。)

 

疏注「舍未」至「四年」。

 

○正義曰:《公羊》之例,既葬稱「子」,逾年稱「公」。

 

《左氏》則不然。

 

僖九年九月「晉侯詭諸卒,冬,晉裏克殺其君之子奚齊」。

 

傳曰:「書曰:『殺其君之子。』

 

未葬也。

 

荀息立公子卓以葬。

 

十一月裏克殺公子卓於朝。」

 

經書「裏克弒其君卓」。

 

是未葬稱「子」,既葬稱「君」,不待逾年始稱君也。

 

此稱「弒其君舍」,舍已成君,故云「未逾年而稱君者,先君既葬,舍已即位」也。

 

傳云「五月,昭公卒,舍即位」。

 

後七月,為商人所弒。

 

經、傳無葬昭公之文。

 

又齊侯以五月而卒,傳稱七月弒舍。

 

時未合葬,知已葬者,正以舍已稱君,決知既葬。

 

春秋之世,多不如禮,葬之早晚,時有遲速。

 

雖複違禮而葬,後君葬訖即成成君,非計禮之葬日始成君也。

 

宣十年夏四月,「齊侯元卒」。

 

六月,「葬齊惠公」。

 

冬,「齊侯使國佐來聘」。

 

是葬速成君之文也。

 

杜以成君在於既葬,不以逾年為限。

 

此言「未逾年」者,意在排舊說也。

 

宋子哀來奔。

 

(大夫奔,例書名氏。

 

貴之,故書字。)

 

疏注「大夫」至「書字」。

 

○正義曰:崔杼無罪,書「崔氏出奔」。

 

此貴子哀,書其字者,於例字貴於名,故儀父、女叔之徒,皆書其字,則書字是貴之常例也。

 

「崔氏」,傳曰「且告以族」,故因稱「氏」,唯以不名為義。

 

冬,單伯如齊。

 

(單伯,周卿士。

 

為魯如齊,故書。

 

○單音善。

 

為,於偽反。)

 

齊人執單伯。

 

(諸侯無執王使之義,故不依行人例。

 

使,所吏反。)

 

疏注「諸侯」至「人例」。

 

○正義曰:諸侯執諸侯之大夫,無罪,則稱「行人」,以見無罪之義。

 

王者之使,不問有罪無罪,諸侯皆不得執之。

 

執之則為不臣。

 

以諸侯無執王使之義,故單伯不依「行人」例。

 

言單伯身雖無罪,不依使例,故不稱「行人」也。

 

諸侯不得執王使,而諸侯之史得貶王使者,史之所書,周公定法,已君有過,猶尚書之,王使有愆,亦得貶也。

 

齊人執子叔姬。

 

(叔姬,魯女,齊侯舍之母。

 

不稱夫人,自魯錄之,父母辭。)

 

疏注「叔姬」至「母辭」。

 

○正義曰:傳稱「子叔姬妃齊昭公」,知舍之母也。

 

「不稱夫人,自魯錄之,父母辭」,亦不知是何公之女,魯是其父母家。

 

不言文公是其父,稱「子叔姬」者,服云:「子殺身執,閔之,故言『子』,為在室辭。

 

十二年『子叔姬卒』,已被杞絕,是並在室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6#
 樓主| 發表於 2013-5-24 23:01:30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十九


【傳】十四年,春,頃王崩。

 

周公閱與王孫蘇爭政,故不赴。

 

凡崩、薨,不赴,則不書;

 

禍、福,不告,亦不書。

 

(奔、亡,禍也。

 

歸、複,福也。

 

○頃音傾。

 

閱音悅。)

 

疏注「奔亡」至「福也」。

 

○正義曰:因崩薨而言禍福,則禍亦崩薨之類。

 

福是反禍者也。

 

福莫大於享國有家,禍莫甚於亡家喪國。

 

禍亦崩薨之類相次之物。

 

且奔、亡、歸、複,其事多矣。

 

雖有出入之例,未見不告之義。

 

此傳於崩薨之末言之,故知奔、亡、是禍,歸、複是福也。

 

懲不敬也。

 

(欲使怠慢者自戒。

 

○懲,直升反。)

 

邾文公之卒也,(在前年。)

 

公使吊焉,不敬。

 

邾人來討,伐我南鄙,故惠伯伐邾。

 

子叔姬齊昭公,生舍。

 

叔姬無寵,舍無威。

 

公子商人驟施於國,(驟,數也。

 

商人,桓公子。

 

○妃音配,本亦作「配」。

 

驟,仕救反。

 

施,式豉反。

 

數音朔。)

 

而多聚士,盡其家,貸於公、有司以繼之。

 

(家財盡,從公及國之有司富者貸。

 

○盡,津忍反。

 

貸音待,又音忒,注同。)

 

夏,五月,昭公卒,舍即位。

 

邾文公元妃齊薑,生定公;

 

二妃晉姬,生捷菑。

 

文公卒,邾人立定公,捷菑奔晉。

 

六月,同盟於新城,從於楚者服,(從楚者,陳、鄭、宋。)

 

且謀邾也。

 

(謀納捷菑。)

 

秋,七月,乙卯夜,齊商人弒舍而讓元。

 

(元,商人兄,齊惠公也。

 

書「九月」,從告。

 

七月無乙卯,日誤。

 

○弒音試,本又作「殺」。)

 

元曰:「爾求之久矣。

 

我能事爾,爾不可使多蓄憾。

 

(不為君則恨多。

 

○蓄,敕六反,本又作「畜」。

 

憾,本又作「感」,戶暗反,恨也。)

 

將免我乎?

 

爾為之。」

 

(言將複殺我。

 

○複,扶又反。)

 

疏「將免我乎」。

 

○正義曰:言爾已殺君矣,我若為君,爾將肯放免我乎?

 

言將複殺我。

 

劉炫云:「爾將免我為君之事乎?」

 

有星孛入於北鬥,周內史叔服曰:「不出七年,宋、齊、晉之君,皆將死亂。」

 

(後三年,宋弒昭公;

 

五年,齊弒懿公;

 

七年,晉弒靈公。

 

史服但言事徵,而不論其占,固非末學所得詳言。

 

○弒音試,下同。)

 

疏注「後三」至「詳言」。

 

○正義曰:昭十七年傳申須云:「彗所以除舊布新也。

 

天事恆象。」

 

又二十六年傳晏子曰:「天之有彗也,以除穢也。」

 

宋、齊、晉三國之君,並為無道,皆有穢德。

 

今彗出而彼死,是除穢之事,但未測何以知此三君當之。

 

史服但言事徵,不言其占,非末學所得詳言,故言其驗,而不推其義。

 

晉趙盾以諸侯之師八百乘,納捷菑於邾。

 

(八百乘,六萬人。

 

言力有餘。

 

○乘,繩證反,注同。)

 

邾人辭曰:「齊出玃且長。」

 

(玃且,定公。

 

○玃,俱縳反;

 

徐,居碧反。

 

且,子餘反。

 

長,丁丈反,下注同。)

 

宣子曰:「辭順而弗從,不祥。」

 

乃還。

 

(立適以長,故曰辭順。

 

○適,丁曆反。)

 

周公將與王孫蘇訟於晉,王叛王孫蘇,(王,匡王。

 

叛,不與。)

 

而使尹氏與聃啟訟周公於晉。

 

(訟,理之。

 

尹氏,周卿士。

 

聃啟,周大夫。

 

○聃,乃甘反。)

 

趙宣子平王室而複之。

 

(複使和親。)

 

楚莊王立,(穆王子也。)

 

子孔、潘崇將襲群舒,使公子燮與子儀守,而伐舒蓼。

 

(即群舒。

 

○燮,昔協反。

 

守,手又反。

 

蓼音了。)

 

二子作亂,城郢,而使賊殺子孔,不克而還。

 

八月,二子以楚子出,將如商密。

 

(《國語》曰:「楚莊王幼弱,子儀為師,王子燮為傅」。

 

○還音旋。)

 

疏注「國語」至「為傅」。

 

○正義曰:《楚語》蔡聲子云:「楚莊王方弱,申公子儀父為師,王子燮為傅,使潘崇、子孔帥師以伐舒。

 

燮及儀父施二帥而分其室。

 

師還至,則以王如廬,廬戢黎殺二子而複王。」

 

廬戢黎及叔麇誘之,遂殺鬥克及公子燮。

 

(廬,今襄陽中廬縣。

 

戢黎,廬大夫。

 

叔麇,其佐。

 

鬥克,子儀也。

 

○廬,力於反,又音盧,注同。

 

戢,側立反。

 

麇,九倫反。)

 

初,鬥克囚於秦,(在僖二十五年。)

 

秦有殽之敗,(在僖三十三年。)

 

而使歸求成。

 

成而不得誌,(無賞報也。)

 

公子燮求令尹而不得,故二子作亂。

 

(傳言楚莊幼弱,國內亂,所以不能與晉競。)

 

穆伯之從已氏也,(在八年。

 

○己音紀,又音祀。)

 

魯人立文伯。

 

(穆伯之子,穀也。)

 

穆伯生二子於莒,而求複。

 

文伯以為請。

 

襄仲使無朝,聽命,複而不出,(不得使與聽政事,終寢於家,故出入不書。

 

○為請,如字,又於偽反,下「以為請」同。

 

十五年亦放此。

 

與音預。)

 

三年而盡室以複適莒。

 

文伯疾,而請曰:「穀之子弱,(子,孟獻子,年尚少。

 

○盡,津忍反。

 

複,扶又反。

 

少,詩照反。)

 

請立難也。」

 

(難,穀弟。

 

○難,乃多反,又如字。)

 

許之。

 

文伯卒,立惠叔。

 

穆伯請重賂以求複,惠叔以為請,許之,將來。

 

九月,卒於齊。

 

告喪,請葬,弗許。

 

(請以卿禮葬。)

 

宋高哀為蕭封人,以為卿。

 

(蕭,宋附庸。

 

仕附庸還,升為卿。)

 

疏注「蕭宋」至「為卿」。

 

○正義曰:蕭,本宋邑。

 

莊十二年「宋萬弒閩公」,蕭叔大心者,宋蕭邑之大夫也。

 

平宋亂,立桓公。

 

宋人賞其勞,以蕭邑封叔為附庸。

 

莊二十三年「蕭叔朝公」,是為附庸,故稱「朝」。

 

附庸宋國,故云「宋附庸」也。

 

宣十二年「楚子滅蕭」。

 

此時蕭國仍在,高哀仕於蕭國,遂被拔擢升為宋卿。

 

不義宋公而出,遂來奔。

 

(出而待放,從放所來,故曰「遂」。)

 

書曰:「宋子哀來奔。」

 

貴之也。

 

(貴其不食汙君之祿,辟禍速也。

 

○汙,汙辱之也。)

 

齊人定懿公,使來告難,故書以九月。

 

(齊人不服,故三月而後定,書以九月,明經日月皆從赴。

 

○難,乃旦反。)

 

疏注「齊人」至「從赴」。

 

○正義曰:商人實以七月弒舍,取其位,而齊人未服,三月而後定。

 

定訖始來告,不告舍死之月,唯言商人弒舍。

 

魯史以其九月來告,即書之於九月。

 

如此傳文,告以九月,即書九月,明經之日月皆從赴而書,非褒貶詳略也。

 

杜言此者,排先儒言日月有褒貶之義。

 

齊公子元不順懿公之為政也,終不曰「公」,曰「夫已氏」。

 

(猶言某甲。

 

○夫音扶。

 

己音紀。)

 

疏注「猶言某甲」。

 

○正義曰:心惡其政,不以為「公」。

 

凡與人言,欲稱君者,終不謂之為「公」。

 

曰「夫己氏」,斥懿公之名也。

 

劉云:「甲、己俱是名,故云『猶言某甲』。」

 

襄仲使告於王,請以王寵求昭姬於齊。

 

(昭姬,子叔姬。)

 

曰:「殺其子,焉用其母?

 

請受而罪之。」

 

(○焉,於虔反。)

 

冬,單伯如齊,請子叔姬,齊人執之。

 

(恨魯恃王勢以求女故。)

 

又執子叔姬。

 

(欲以恥辱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7#
 樓主| 發表於 2013-5-24 23:02:04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十九


【經】十有五年,春,季孫行父如晉。

 

三月,宋司馬華孫來盟。

 

(華孫奉使鄰國,能臨事製宜,至魯而後定盟,故不稱使,其官皆從,故書「司馬」。

 

○華,戶化反。

 

使,所吏反。

 

從,才用反。)

 

疏注「華孫」至「司馬」。

 

○正義曰:成三年「晉侯使荀庚來聘。

 

衛侯使孫良夫來聘。

 

丙午,及荀庚盟。

 

丁未,及孫良夫盟」。

 

彼先以君命行聘,禮既,而別與之盟,故書「聘」,又書「盟」。

 

此雖使來聘,魯不令結盟,故書「盟」未稱使也。

 

僖四年「楚屈完來盟於師」,即其比也。

 

諸侯之卿,例書名氏。

 

以華耦能率其屬官,備禮盡儀,故貴其人,書其官也。

 

八年「宋人殺其大夫司馬,宋司城來奔」,唯言其官,不言氏族。

 

此既書「司馬」,複曰「華孫」者,劉炫云:「或以為華耦貴之既深,故特書族。」

 

案傳,華耦,「魯人以為敏」,則君子不許,是魯貴之不深。

 

蓋史有文質,故辭有詳略。

 

夏,曹伯來朝。

 

齊人歸公孫敖之喪。

 

(大夫喪還不書,善魯感子以赦父,敦公族之恩,崇仁孝之教,故特錄敖喪歸以示義。)

 

疏注「大夫」至「示義」。

 

○正義曰:桓十八年「公之喪至自齊」,僖元年「夫人氏之喪至自齊」,二注皆云:「告於廟也。」

 

是公與夫人薨於外竟,皆啟廟告至,例書於策。

 

宣八年「仲遂卒於垂」,成十七年「公孫嬰齊卒於貍脤」,皆不書喪至。

 

是大夫喪還,例不書。

 

此獨書「齊人歸公孫敖之喪」者,《釋例》曰:「公孫敖縱情棄命,既已絕位,非大夫也。

 

而備書於經者,惠叔毀請於朝,感子以赦父,敦公族之恩,崇仁孝之教,故曰『為孟氏,且國故』是也。」

 

不言來者,魯人取之,齊人送之,非有專使特來,故不言來。

 

哀八年「齊人歸讙及闡」,注云「不言來,命歸之無指使」。

 

此亦彼之類也。

 

六月,辛丑,朔,日有食之,鼓,用牲於社。

 

(傳例曰:「非禮也」。)

 

單伯至自齊。

 

晉郤缺帥師伐蔡,戊申,入蔡。

 

(傳例曰:「獲大城曰入」。)

 

秋,齊人侵我西鄙。

 

季孫行父如晉。

 

冬,十有一月,諸侯盟於扈。

 

(將伐齊,晉侯受賂而止,故總曰「諸侯」。

 

言不足序列。)

 

十有二月,齊人來歸子叔姬。

 

(齊人以王故來送子叔姬,故與直出者異文。)

 

疏注「齊人」至「異文」。

 

○正義曰:傳例「出曰來歸」,是直出之文也。

 

齊人以王之故來送叔姬,故與直出異文也。

 

使者卑微,不可言齊侯使人,故云「齊人來歸」。

 

九年「秦人來歸僖公成風之襚」,定十年「齊人來歸鄆讙龜陰之田」,成九年「晉人來媵」之類,皆是來者微賤,不得稱君命,故舉國稱「人」。

 

齊侯侵我西鄙,遂伐曹,入其郛。

 

(郛,郭也。○郛音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8#
 樓主| 發表於 2013-5-24 23:03:28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十九


【傳】十五年,春,季文子如晉,為單伯與子叔姬故也。

 

(因晉請齊。

 

○為,於偽反,下「為孟」及下注「為惠叔」皆同。)

 

三月,宋華耦來盟,其官皆從之。

 

書曰「宋司馬華孫」,貴之也。

 

(古之盟會,必備威儀,崇贄幣。

 

賓主以成禮為敬,故傳曰「卿行旅從」。

 

春秋時率多不能備儀,華孫能率其屬,以從古典,所以敬事而自重,使重而事敬,則魯尊而禮篤,故貴而不名。

 

○皆從,才用反,注「旅從」同,又音如字。

 

贄音至。

 

率,所類反,又音律。

 

使,所吏反。)

 

疏注「古之」至「不名」。

 

○正義曰:杜檢傳文,諸言「書曰」者,皆是仲尼新意。

 

此云「其官皆從」,即云「書曰司馬,貴之」,明是貴其官從,故書其官也。

 

《聘禮》之文有上介眾介至所聘之國,誓於其竟,則史讀書,司馬執策。

 

賈人拭玉,有司展幣,其從群官多矣。

 

《詩•綿蠻》之篇,言大臣出行,微臣隨從。

 

傳稱「卿行旅從」。

 

昭六年,楚公子棄疾聘晉,至於鄭竟而誓,知其從人多矣。

 

盟會禮重於聘,知古人盟會,必備威儀,崇贄幣。

 

賓之與主,以成禮為敬,故傳云「其官皆從,貴之也」。

 

春秋之時,率多不能備威儀,故傳每言「一個行李」是也。

 

華孫今獨能率其官屬,以從古典,所以敬其君事而自鎮重也。

 

使人既重而承事恭敬,則魯被尊而賓禮薦也。

 

奉使鄰國,能尊主厚禮,是可貴之事,故仲尼貴而不名。

 

至宴,無故揚其先祖之罪,為己謙辭,是不敏之極。

 

「魯人以為敏」,明君子所不與。

 

言仲尼貴其官從,君子嗤其失。

 

辭有善有惡,傳兩舉之也。

 

《釋例》曰:「古之盟會,必備禮儀,示等威,明貴賤。

 

各以成禮為節。

 

節製兼備,則名位不愆。

 

華孫居擾攘之世,而能率由古典,所以敬事而自重,使重而事敬,則魯尊而禮篤,故貴之也。

 

至於宴會,追稱先人之罪,為己謙辭。

 

謙以失辭,故傳云『魯人以為敏』,明君子所不與也。」

 

是言善惡兩舉之事也。

 

襄五年傳曰:「『楚殺其大夫公子壬夫。』

 

貪也。」

 

君子謂「楚共王於是不刑」。

 

言「貪也」,罪壬夫:「不刑」,責共王,亦是兩舉之文。

 

其事類於楚也。

 

服虔云:「華耦為卿,侈而不度,以君命脩好結盟,舉其官屬從之,空官廢職。

 

魯人不知其非,反尊貴之。」

 

其意以為貴之者,魯人貴之,非君子貴之。

 

案經儀父與魯結好,子哀不義,宋公司城效節來奔,單伯自齊致命,傳皆言「書曰,貴之」,實善而貴之也。

 

此亦云「書曰『司馬華孫』,貴之」,何故惡而貴之也?

 

劉炫又難云:「此為不知其非,儀父豈亦魯不知其非而貴之乎?」

 

孔子脩《春秋》,裁其得失,定其褒貶,善惡章於其篇,臧否示於來世。

 

若魯人所善亦善之,所惡亦惡之,已無心於抑揚,遂逐魯人之善惡,削筆之勞,何所施用?

 

約之以理,豈其然哉?

 

「其官皆從」,謂共聘之官無闕,當有留治政者,豈舉朝盡行而責其空官也?

 

若以官從即責空官,聘禮官屬不少,豈周公妄製禮乎?

 

公與之宴,辭曰:「君之先臣督,得罪於宋殤公,名在諸侯之策。

 

臣承其祀,其敢辱君?

 

(耦,華督曾孫也。

 

督弒殤公在桓二年。

 

耦自以罪人子孫,故不敢屈辱,魯君對共宴會。)

 

請承命於亞旅。」

 

(亞旅,上大夫也。

 

○亞,於嫁反。)

 

疏注「亞旅上大夫也」。

 

○正義曰:《尚書•牧誓》:武王呼群官而誓曰「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孔安國云:「亞,次也;

 

旅,眾也。

 

眾大夫其位次卿。」

 

成二年傳魯賜晉三帥三命之服,「候正、亞旅,受一命之服」。

 

皆卿後即次亞旅,知是上大夫也。

 

華孫不敢當君,請受上大夫之宴。

 

魯人以為敏。

 

(無故揚其先祖之罪,是不敏。

 

魯人以為敏,明君子所不與也。)

 

疏「魯人」。

 

○正義曰:魯人,魯鈍之人。)

 

夏,曹伯來朝,禮也。

 

諸侯五年再相朝,以脩王命,古之製也。

 

(十一年「曹伯來朝」。

 

雖至此乃來,亦五年。

 

傳為「冬,齊侯伐曹」張本。)

 

疏「諸侯」至「製也」。

 

○正義曰:《周禮•大行人》云:「凡諸侯之邦交,歲相問也,殷相聘也,世相朝也。」

 

鄭玄云:「父死子立曰世。」

 

凡諸侯相朝,皆小國朝於大國,或敵國相為賓。

 

或彼君新立,此往朝焉;

 

或此君新即位,自往朝彼,皆是世相朝也。

 

襄元年「邾子來朝」,傳曰「凡諸侯即位,小國朝之」,是此新立而彼朝之也。

 

文九年「曹伯襄卒」,十一年「曹伯來朝」,傳曰:「即位而來見也。」

 

是彼新立而朝此也。

 

則知春秋之時猶有世相朝法,與《周禮》合也。

 

《周禮》諸侯邦交,唯有此法,無五年再朝之製。

 

此云「古之製也」,必是古有此法。

 

但禮文殘缺,未知古是何時。

 

鄭玄云:「古者,據今而述前代之言。

 

夏殷之時,天子蓋六年一巡狩,諸侯問而朝天子。

 

其不朝者,朝罷朝。

 

五年再相朝者,似如此。」

 

然則古者,據今時而道前世,自不必皆道前代。

 

傳稱「古者越國而謀」,非謂前代之人有此謀也。

 

「古人有言」,非謂前代之人有此言也。

 

《詩》云:「我思古人」,非思夏殷之人也。

 

此云「古」者,亦非必夏殷。

 

鄭言夏殷禮,非也。

 

僖十五年「公如齊」,杜云:「諸侯五年再相朝,禮也。」

 

引此證彼,則是當時正法,非謂前代禮也。

 

或人見僖公朝齊,杜引此為證,遂言五年再相朝是事霸主之法。

 

然則魯非霸主,曹伯何以朝之?

 

曹豈推魯為霸主而屈己以朝之也?

 

且云「古之製也」,即是古之聖王製為此法。

 

天子不衰,諸侯無霸,明德天子豈慮世衰霸主威權不行而為之製此法,驅諸侯以朝之?

 

此不達理之言耳。

 

然則諸侯之邦交者,將以協近鄰,結恩好,安社稷,息民人。

 

土宇相望,竟界連接,一世一朝,疏闊大甚,其於閒暇之年,必有相朝之法。

 

《周禮》言「世相朝」者,以其一舊一新,彼此未狎,於此之際,必須往朝,舉其禮之大者,不言唯有此事。

 

五年再相朝,正是周禮之製,《周禮》文不具耳。

 

文襄之霸,其務不煩,諸侯以五年再朝,往來大數。

 

更製三年一聘,五年一朝,所以說諸侯也。

 

五年一朝者,亦謂朝大國耳。

 

且彼因說吊葬,非獨霸主之喪,明使諸侯相共行此禮也。

 

霸主遭時製宜,非能創製改物。

 

諸侯或從時令,或率舊章。

 

此在文襄之後,仍守舊製,故五年再相朝也,傳言「古之製」,以文襄己改故也。

 

昭十三年歲聘間朝,是周之諸侯朝天子之法,故《釋例》引之云「明主之製,歲聘以誌業」,以解朝聘之數。

 

《尚書•周官》「六年,五服一朝」,孔《傳》云:「一朝會京師。」

 

是再朝而會,周之正禮也。

 

若然,《大行人》云:「侯服,一歲一見;

 

甸服,二歲一見;

 

男服,三歲一見;

 

采服,四歲一見;

 

衛服,五歲一見;

 

要服,六歲一見。」

 

何於服數朝者,《大行人》所云,謂貢物而見,或君自至,或遣臣來。

 

除此貢物之外,別有朝會之禮。

 

沈氏以為諸侯五年再相朝及昭十三年皆為朝牧伯之法。

 

以「間朝以講禮」與「再朝而會」是三歲之朝與六年之朝。

 

大率言之,是五年之內再相朝也。

 

但魯非曹之伯國,而沈云朝牧伯之禮又昭十三年朝盟主之法,亦無明證。

 

沈氏之言,未可從也。

 

齊人或為孟氏謀,(孟氏,公孫敖家,慶父為長庶,故或稱「孟氏」。

 

○長,丁丈反。)

 

疏注「孟氏」至「孟氏」。

 

○正義曰:公孫敖,慶父之子。

 

杜以慶父與莊公異母,庶長稱孟。

 

雖強同於適,自稱為仲,以其實是長庶,故時人或稱「孟氏」。

 

曰:「魯,爾親也。

 

飾棺寘諸堂阜,(堂阜,齊、魯竟上地。

 

飾棺不殯,示無所歸。

 

○寘,之豉反。

 

竟音境。

 

殯,必刃反。)

 

疏注「堂阜」至「所歸」。

 

○正義曰:《喪大記》云「飾棺,君龍帷。

 

黼荒,火三列,黻三列,素錦褚,加帷磕,纁紐六。

 

大夫畫帷。

 

畫荒,火三列,黻三列,素錦褚,纁紐二,玄紐二」。

 

鄭玄云:「飾棺者,以華道路及廣中,不欲使眾惡其親也。

 

荒,蒙也。

 

在旁曰帷,在上曰荒,皆所以衣柳也。

 

士布帷,布荒。

 

君大夫加文章焉。

 

黼荒,緣邊為黼文。

 

畫荒,緣邊為云氣。

 

火、黻為列於其中耳。

 

褚以衤親覆棺,乃加帷磕於其上。

 

紐,所以連結帷磕者也。」

 

《禮》之飾棺,唯有此耳。

 

齊人教之飾棺,蓋依此大夫之製而為之飾。

 

置諸堂阜,故為不殯,示無所歸,冀魯人哀之也。

 

沈氏云:「飾棺,即《雜記》云『諸侯死於道。

 

其青有裧,緇布裳帷,素錦以為屋而行。

 

大夫死於道,以布為青而行』。」

 

義或當然。

 

魯必取之。」

 

從之。

 

卞人以告。

 

(卞人,魯卞邑大夫。

 

○卞,皮彥反。)

 

疏注「卞人,魯卞邑大夫」。

 

○正義曰:治邑大夫,例呼為「人」。

 

孔子父為鄹邑大夫,謂之鄹人,知此卞人是卞邑大夫。

 

其邑近堂阜,故見之而告魯君。

 

惠叔猶毀以為請,(敖卒,則惠叔請之,至今期年而猶未巳。

 

毀,過喪禮。

 

○期,居其反。)

 

疏注「敖卒」至「喪禮」。

 

○正義曰:敖卒巳向周年,猶尚毀以為請,知敖卒即請,至今未巳也。

 

傳言「猶毀」,是不複應毀,故知「毀,過喪禮」也。

 

劉炫云:「敖去年九月卒,至今年夏,據月未匝,不得稱期年。」

 

今知非者,杜以傳云「惠叔猶毀」,據日月之久,欲盛言其遠,故云期年。

 

但首尾二年亦得為期年之義,劉以未周十二月而規杜氏,非也。

 

立於朝以待命。

 

許之,取而殯之。

 

(殯於孟氏之寢,終叔服之言。)

 

齊人送之。

 

書曰:「齊人歸公孫敖之喪。」

 

為孟氏,且國故也。

 

(為惠叔毀請,且國之公族,故聽其歸殯而書之。

 

○為,於偽反。)

 

葬視共仲。

 

(製如慶父,皆以罪降。

 

○共音恭。)

 

聲己不視,帷堂而哭。

 

(聲己,惠叔母,怨敖從莒女,故帷堂。

 

○己音紀。)

 

疏「帷堂」。

 

○正義曰:《檀弓》云「屍未設飾,故帷堂。

 

小斂而徹帷」。

 

至大斂之節,又帷堂,以至於殯恆帷堂。

 

《雜記》云「朝夕哭則不帷」。

 

今聲己恨穆伯,故朝夕哭仍帷堂。

 

《檀弓》又云「帷殯非古,自敬薑之哭穆伯始也」。

 

與此相類也。

 

敬薑者,穆伯妻,文伯歜之母也。

 

穆伯,季悼子之子公甫靖,與敖非一人。

 

襄仲欲勿哭,(怨敖取其妻。)

 

惠伯,曰:「喪,親之終也。

 

(惠伯,叔彭生。)

 

雖不能始,善終可也。

 

史佚有言曰:『兄弟致美。

 

(各盡其美,義乃終。

 

○佚音逸。)

 

救乏、賀善、吊災、祭敬、喪哀,情雖不同,毋絕其愛,親之道也。』

 

子無失道,何怨於人?」

 

襄仲說,帥兄弟以哭之。

 

他年,其二子來,(敖在莒所生。

 

○毋音無。

 

說音悅。)

 

疏「祭敬」至「道也」。

 

○正義曰:「祭敬」者,謂助祭於兄弟之家盡其敬也。

 

「喪哀」者,謂兄弟死喪之事竭其哀也。

 

「情雖不同」,謂內相怨恨。

 

情雖不能和同,當無絕其愛,是相親之道也。

 

孟獻子愛之,聞於國。

 

(獻子,穀之子仲孫蔑。

 

○聞音問,或如字,下同。

 

蔑,亡結反。)

 

○或譖之曰:「將殺子。」

 

獻子以告季文子。

 

二子曰:「夫子以愛我聞,我以將殺子聞,不亦遠於禮乎?

 

遠禮不如死。」

 

一人門於句鼆,一人門於戾丘,皆死。

 

(句鼆、戾丘,魯邑。

 

有寇攻門,二子禦之而死。

 

○遠,於萬反,下同。

 

句,七侯反。

 

鼆,又作「黽」,莫幸反。

 

戾,力計反。)

 

疏注「句鼆」至「而死」。

 

○正義曰:句鼆、戾丘有寇攻門不書者,服虔云「魯國中小寇,非異國侵伐」,故不書也。

 

六月,辛丑,朔,日有食之,鼓,用牲於社,非禮也。

 

(得常鼓之月,而於社用牲為非禮。)

 

疏注「得常」至「非禮」。

 

○正義曰:此與莊二十五年經文正同,彼傳云「非常」,此傳云「非禮」者,彼失常鼓之月,言鼓之為非常;

 

此得常鼓之月,而用牲為非禮。

 

彼云「六月」,實是七月。

 

傳因日月之變,以起時曆之誤,故《釋例》曰:「文十五年與莊二十五年經文皆同,而更複發傳曰『非禮』者,明前傳欲以審正陽之月,後傳發例欲以明諸侯之禮,而用牲為非禮也。

 

此乃聖賢之微旨,而先儒所未喻也。」

 

是解二傳不同之意。

 

日有食之,天子不舉,(去盛饌。

 

○去,起呂反。

 

饌,仕眷反。)

 

疏注「去盛饌」。

 

○正義曰:《周禮》「膳夫掌王之食飲膳羞,以養王及後世子。

 

王日一舉,鼎十有二,物皆有俎。

 

天地有災則不舉」。

 

鄭玄云:「殺牲盛饌曰舉。」

 

今云「天子不舉」,是去盛饌、貶膳食也。

 

伐鼓於社,(責群陰。

 

伐,猶擊也。)

 

疏注「責群陰。

 

伐,猶擊也」。

 

○正義曰:《郊特牲》云:「社祭土而主陰氣也。

 

君南鄉於北墉下,答陰之義也。」

 

《論語》云:「鳴鼓而攻之。」

 

伐鼓者,是攻責之事,故云責群陰也。

 

日食者,陰侵陽,故責陰以救日。

 

孔安國《尚書傳》云:「凡日食,天子伐鼓於社,責上公。」

 

然則社以上公配食,天子伐鼓,責群陰,亦以責上公也。

 

諸侯用幣於社,請上公,亦以請群陰也。

 

互相備也。

 

諸侯用幣於社,(社尊於諸侯,故請救而不敢責之。)

 

疏注「社尊」至「責之」。

 

○正義曰:昭二十九年傳曰:「封為上公,祀為貴神。

 

社稷五祀,是尊是奉。」

 

是社為上公之神,尊於諸侯。

 

禮用幣者,皆是告請神明之事。

 

以社尊,故用幣請救,而不敢攻責也。

 

陰侵陽而請陰者,請止而勿侵陽也。

 

伐鼓於朝,(退自責。)

 

以昭事神、訓民、事君,(天子不舉,諸侯用幣,所以事神;

 

尊卑異製,所以訓民。)

 

疏注「天子」至「訓民」。

 

○正義曰:天子不舉,自貶食耳。

 

而以為事神者,畏敬神明,乃自貶損,徹膳不舉,亦是事神之義,故通以不舉為事神也。

 

示有等威,古之道也。

 

(等威,威儀之等差。

 

○差,初佳反,又初宜反。)

 

齊人許單伯請而赦之,使來致命。

 

(以單伯執節不移,且畏晉,故許之。)

 

書曰:「單伯至自齊。」

 

貴之也。

 

(單伯為魯拘執,既免而不廢禮,終來致命,故貴而告廟。

 

○為,於偽反,下「似為」同。

 

拘音俱。)

 

新城之盟,(在前年。)

 

蔡人不與。

 

(不會盟。

 

○與音預,下同。)

 

晉郤缺以上軍下軍伐蔡,(兼帥二軍。)

 

曰:「弱,不可以怠。」

 

(怠,解也。

 

○解,佳賣反。)

 

戊申,入蔡,以城下之盟而還。

 

凡勝國,曰「滅之」;

 

(勝國,絕其社稷,有其土地。

 

○還音旋。)

 

獲大城焉,曰「入之」。

 

(得大都而不有。)

 

疏「凡勝」至「入之」。

 

○正義曰:此傳已發凡例,襄十三年複發,傳云「用大師曰『滅』,弗地曰『入』」。

 

再發例者,兵之所加,不可細舉,故舉舊策之典。

 

以例而言,用大師,起大眾,重力以陷敵,因而有之,故曰「勝國」,通以「滅」為文也。

 

以成師重力,雖獲大城,得而弗有,故直以出入為辭,曰「入之」而已。

 

城不包地,國不通邑,滅邑必主大師,是故再發例也。

 

秋,齊人侵我西鄙,故季文子告於晉。

 

冬,十一月,晉侯、宋公、衛侯、蔡侯、鄭伯、許男、曹伯盟於扈,尋新城之盟,且謀伐齊也。

 

(齊執王使,且數伐魯。

 

○使,所吏反,下王使同。

 

數音朔。)

 

齊人賂晉侯,故不克而還。

 

於是有齊難,是以公不會。

 

(明今不序諸侯,不以公不會故。

 

○難,乃旦反,下注同。)

 

書曰:「諸侯盟於扈。」

 

無能為故也。

 

(惡其受賂,不能討齊。

 

○惡,烏路反。)

 

凡諸侯會,公不與,不書,諱君惡也。

 

(謂國無難,不會義事,故為「惡」。

 

不書,謂不國別序諸侯。)

 

與而不書,後也。

 

(謂後期也。

 

今貶諸侯,似為公諱,故傳發例以明之。

 

○為,於偽反。)

 

疏「凡諸侯」至「後也」。

 

○正義曰:七年「公會諸侯晉大夫盟於扈」,傳曰:「公後至,故不書所會。」

 

因發例云:「凡會諸侯,不書所會,後也。

 

後至,不書其國,辟不敏也。」

 

彼乃義事,而公後期,諱君之惡,故總稱「諸侯」。

 

此亦總稱「諸侯」,不會,非公之罪。

 

而經文相似,傳辯其嫌,故更複發例,而以善形惡。

 

凡諸侯為義事聚會,而公不與,則不曆書諸國,諱君惡也。

 

若公實與會,而亦不書諸國,為公後期也,即七年扈之盟是也。

 

今於此會,受賂舍罪,致使魯有齊患。

 

公雖不與,非公之罪。

 

經與後期文同,似為公諱,故傳發例以明之。

 

此會公雖不與,非公惡也。

 

齊人來歸子叔姬,王故也。

 

(單伯雖見執,能守節不移,終達王命,使叔姬得歸。)

 

齊侯侵我西鄙,謂諸侯不能也。

 

(不能討己。)

 

遂伐曹,入其郛,討其來朝也。

 

(此年夏朝。)

 

季文子曰:「齊侯其不免乎!

 

己則無禮,(執王使而伐無罪。

 

○己音紀。

 

使,所吏反。)

 

而討於有禮者,曰:『女何故行禮?』

 

禮以順天,天之道也。

 

己則反天,而又以討人,難以免矣。

 

《詩》曰:『胡不相畏?

 

不畏於天。』

 

(《詩•小雅》。

 

○女音汝。

 

相,息亮反,又如字。)

 

疏「曰女」至「道也」。

 

○正義曰:言「曰」者,原齊侯之意而為之辭也。

 

責曹曰「女何故行禮?」

 

謂責朝魯也。

 

天道以卑承尊,人道以小事大。

 

禮者自卑而尊人、朝者謙順以行禮。

 

行禮以順天,是天之道也。

 

○注「詩曰」至「於天」。

 

○正義曰:此《詩•小雅•雨無正》之篇。

 

胡,何也。

 

詩人責朝廷之臣,女群臣上下何以不相畏乎?

 

女上下不相畏,乃是不畏於天也。

 

君子之不虐幼賤,畏於天也。

 

在《周頌》曰:『畏天之威,於時保之。』

 

(《詩•周頌》。

 

言畏天威,於是保福祿。)

 

不畏於天,將何能保?

 

以亂取國,奉禮以守,猶懼不終,多行無禮,弗能在矣。」

 

(為十八年齊弒商人傳。○守,手又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9#
 樓主| 發表於 2013-5-25 19:05:19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


文十六年,盡十八年

【經】十有六年,春,季孫行父會齊侯於陽穀,齊侯弗及盟。

 

(及,與也。)

 

夏,五月,公四不視朔。

 

(諸侯每月必告朔聽政,因朝於廟。

 

今公以疾闕,不得視二月、三月、四月、五月朔也。

 

《春秋》十二公以疾不視朔,非一也,義無所取,故特舉此以錶行事。

 

因明公之實有疾,非詐齊。)

 

疏注「諸侯」至「詐齊」。

 

○正義曰:天子頒朔於諸侯,諸侯受而藏之於祖廟,每月之朔,以特羊告廟受而施行之,遂聽治此月之政,謂之視朔。

 

因以其日,又以朝享之禮祭皇考以下,謂之朝廟。

 

此年公疾,自二月至於五月,巳經四月不得視朔,故書公四不視朔。

 

傳稱「正月,及齊平。

 

公有疾,使季文子會齊侯」,則正月公初疾,不得視二月朔,至五月而四,故知不得視二月、三月、四月、五月朔也。

 

《春秋》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計有三千餘月。

 

公以疾不視朔,當非一也,餘皆不書,而此獨書者,公身有疾不得視朔,國事不廢,義無所取,因此齊侯疑公,故特舉此以錶行事,餘皆從可知也。

 

《釋列》曰:「魯之群公以疾不視朔多矣,因有事而見。」

 

一比猶釋不朝王之義,是其事也。

 

又於時,齊侯不信公實有疾,書此者,且明公實有疾,非詐齊也。

 

史之所書,當書其始,不於二月書之,而以五月書者,二月公始有疾,未知來月瘳否,不得豫書其數。

 

至六月公瘳,乃積前數之闕,故以五月書四也。

 

昭二十三年,「公如晉,至河,有疾,乃複」。

 

彼書有疾,此不言有疾者,在道而還,容有他故。

 

昭十二年、十三年,公如晉,至河乃複,皆為晉人辭公而還,非為疾也,故須言有疾以辯之。

 

公不視朔,唯有疾耳,無所分辯,故不書疾也。

 

告朔,謂告於祖廟;

 

視朔,謂聽治月政。

 

視朔由公疾而廢,其告朔,或有司告之,不必廢也。

 

《論語》云:「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

 

必是廢其禮而羊在,蓋從是以後更有不告朔者,故欲去其羊耳。

 

六年,閏月不告朔,經書以譏之。

 

在後若不告朔,不複書之者,蓋以閏月不告,其譏已明,故於後不複譏之。

 

閔二年「吉禘於莊公」,已譏其速。

 

文二年「大事於大廟」,不複譏之,當亦如彼之類,不重譏也。

 

六月,戊辰,公子遂及齊侯盟於郪丘。

 

(信公疾,且以賂故。

 

郪丘,齊地。

 

○郪音西,又七西反。)

 

秋,八月,辛未,夫人薑氏薨。

 

(僖公夫人,文公母也。

 

○毀泉台。

 

泉台,台名。

 

毀,壞之也。

 

○壞音怪。)

 

楚人、秦人、巴人滅庸。

 

(○巴,必麻反。)

 

冬,十有一月,宋人弒其君杵臼。

 

(稱君,君無道也。

 

例在宣四年。

 

○杵,昌呂反。

 

臼,強柳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0#
 樓主| 發表於 2013-5-25 19:06:39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


【傳】十六年,春,王正月,及齊平。

 

(齊前年再伐魯,魯為受弱,故平。○為,於偽反。)

 

公有疾,使季文子會齊侯於陽穀,請盟。

 

齊侯不肯,曰:「請俟君間。」

 

間,疾瘳。

 

(○間,如字。瘳,敕周反,差也。)

 

夏,五月,公四不視朔,疾也。

 

父使襄仲納賂於齊侯,故盟於郪丘。

 

有蛇自泉宮出,入於國,如先君之數。

 

伯禽至僖公十七君。

 

(○「伯禽至僖公十七君」。

 

《史記•魯世家》:魯公伯禽子考公酋,弟煬公熙,子幽公宰,弟魏公費,子厲公躍,子鄭公具,子順公濞,弟武公敖,子懿公獻,弟孝公稱,子惠公弗皇,子隱公息姑,弟桓公允,子莊公同,子閔公開,兄僖公申,十七也。

 

魏公,《世本》作徽公;

 

順公,一作慎公。)

 

疏注「伯禽」至「七君」。

 

○正義曰:《魯世家》:魯公伯禽子考公酋,弟煬公熙,子幽公圉,弟徽公氵費,子厲公擢,弟獻公具,子順公濞,弟武公敖,子懿公戲,弟孝公稱,子惠公弗皇,子隱公息姑,弟桓公允,子莊公同,子閔公開,兄僖公申,周公不之魯,從魯公數之為十七君也。

 

秋,八月,辛未,聲薑薨,毀泉台。

 

(魯人以為蛇妖所出而聲薑薨,故壞之。

 

○壞音怪。)

 

疏「毀泉台」。

 

○正義曰:蛇自宮出而毀其台,則台在宮內。

 

人見從宮而出,毀台並毀其宮也。

 

○注「魯公」至「壞之」。

 

○正義曰:人見蛇出而薑薨,以為台是妖之穴,仍謂此處有妖,更將為害,毀之所以絕其源,安民意也。

 

故《釋例》曰:「眾蛇自泉台出,如先君之數,入於國。

 

聲薑之薨適與妖會,而國以為災,遂毀泉台。

 

書毀而不變文以示義者,君人之心,一國之俗,須此為安,故不譏也。」

 

以不變文,知不譏也。

 

不書蛇入國者,鴝鵒非魯國之有,故書其所無。

 

蛇是魯地所有,薑薨不由此蛇,凡物不為災,則不書也。

 

楚大饑,戎伐其西南,至於阜山,師於大林。

 

又伐其東南,至於陽丘,以侵訾枝。

 

(戎,山夷也。

 

大林、陽丘、訾枝皆楚邑。

 

○饑音饑,一音機。

 

訾,子斯反。)

 

疏注「戎,山夷也」。

 

○正義曰:四夷之名,隨方定稱,則曰東夷、西戎、南蠻、北狄。

 

其當處立名,則各從方號,故北戎病燕,齊侯伐山戎,北方得有戎,故楚西亦有戎。

 

戎是山間之民,夷為四方總號,故云「戎,山夷也」。

 

庸人帥群蠻以叛楚。

 

(庸,今上庸縣,屬楚之小國。

 

麇人率百濮聚於選,將伐楚。

 

選,楚地。

 

百濮,夷也。

 

○麇,九倫反。

 

濮音卜。

 

選,息兗反,又息戀反。)

 

疏注「選,楚地。

 

百濮,夷也」。

 

○正義曰:將欲伐楚,聚於此地,故知是楚地也。

 

《牧誓》,武王伐紂,有庸濮從之。

 

孔安國云「庸濮在江漢之南」。

 

是濮為西南夷也。

 

《釋例》曰:「建寧郡南有濮夷,濮夷無君長總統,各以邑落自聚,故稱百濮也」。

 

下云「各走其邑」,是無君長統之。

 

於是申、息之北門不啟,(備中國。)

 

疏「申息之北門不啟」。

 

○正義曰:申、息北接中國,有寇比從北來,故二邑北門不敢開也。

 

楚人謀徙於阪高。

 

(楚險地。

 

○阪音反,一音扶板反。)

 

蒍賈曰:「不可。

 

我能往,寇亦能往。

 

不如伐庸。

 

夫麇與百濮,謂我饑不能師,故伐我也。

 

若我出師,必懼而歸。

 

百濮離居,將各走其邑,誰暇謀人?」

 

乃出師。

 

旬有五日,百濮乃罷。

 

(濮夷無屯聚,見難則散歸。

 

○蒍,於委反。

 

屯,徒門反。

 

聚,才住反,又如字。

 

難,乃旦反,又如字。)

 

自廬以往,振廩同食。

 

(往,往伐庸也。

 

振,發也。

 

廩,倉也。

 

同食,上下無異饌也。

 

○廬,力於反,又音盧。

 

廩,力甚反。)

 

次於句澨。

 

(楚西界也。

 

○句,古侯反。

 

筮,巿世反。)

 

使廬戢黎侵庸,(戢梨,廬大夫。)

 

及庸方城。

 

(方城,庸地,上庸縣東有方城亭。)

 

庸人逐之,囚子揚{穴}。

 

({穴},戢梨官屬。

 

○{穴},初江反。)

 

三宿而逸。

 

曰:「庸師眾,群蠻聚焉,不如複大師,(還複句筮師。)

 

且起王卒,合而後進。」

 

師叔曰:「不可。

 

(師叔,楚大夫潘尫也。

 

○卒,子忽反。

 

尫,烏黃反。)

 

姑又與之,遇以驕之。

 

彼驕我怒,而後可克,先君蚡冒所以服陘隰也。」

 

(蚡冒,楚武王父。

 

陘隰,地名。

 

○可克,或作可擊。

 

蚡,扶粉反。

 

冒,莫報反。

 

《史記•楚世家》云:「蚡冒卒,弟能達殺蚡冒子而代立,是為楚武王。」

 

與杜異。

 

陘音刑,隰音習。)

 

疏注「蚡冒」至「地名」。

 

○正義曰:劉炫云:案《楚世家》,蚡冒卒,弟熊達殺蚡冒子而代立,是為楚武王。

 

則蚡冒是兄,不得為父。

 

今知不然者,以《世家》之文,多有紕繆,與經、傳異者,非是一條。

 

杜氏非不見其文,但見而不用耳。

 

劉以《世家》而規杜,非也。

 

言「服陘隰」,則陘隰本是他國,蚡冒始服之也。

 

《釋例》:陘隰與僖四年次於陘為一地。

 

「潁川召陵縣南有陘亭」。

 

楚自武王始居江漢之間,則蚡冒之時,未至中土,不應巳能越申、息,服潁川之邑,疑非也。

 

又與之遇,七遇皆北,(軍走曰北。

 

○北,如字,一音佩。)

 

唯裨、鯈、魚人實逐之。

 

(裨、鯈、魚、庸三邑。

 

魚,魚複縣,今巴東永安縣。

 

輕楚,故但使三邑人逐之。

 

○裨,婢支反。

 

鯈,直留反。)

 

庸人曰:「楚不足與戰矣。」

 

遂不設備。

 

楚子乘馹,會師於臨品。

 

(馹,傳車也。

 

臨品,地名。

 

○馹,人實反。

 

傳,下戀反。)

 

疏注「馹,傳車也」。

 

○正義曰:《釋言》云:「馹,傳也。」

 

舍人曰:「馹,尊者之傳也。」

 

郭璞曰:「傳車,驛馬之名也。」

 

分為二隊,(隊,部也。

 

兩道攻之。

 

○隊,徙對反,注同。)

 

子越自石溪,子貝自仞以伐庸。

 

(子越,鬥椒也。

 

石溪、仞,入庸道。

 

○溪,苦兮反,本又作谿。

 

貝,浦蓋反;

 

今俗本多作員,音云。

 

仞,人慎反。)

 

秦人、巴人從楚師。

 

群蠻從楚子盟,(蠻見楚強故。)

 

遂滅庸。

 

(傳言楚有謀臣,所以興。)

 

宋公子鮑禮於國人,(鮑,昭公庶弟文公也。

 

○鮑,步卯反。)

 

宋饑,竭其粟而貸之。

 

年自七十以上,無不饋詒也,時加羞珍異。

 

(羞,進也。

 

○上,時掌反。

 

饋,其愧反。

 

詒,以支反,又以誌反,遺也。)

 

無日不數於六卿之門。

 

(數,不疏。

 

○數音朔,注同。)

 

國之材人,無不事也;

 

(有賢材者。)

 

親自桓以下,無不恤也。

 

(桓,鮑之曾祖。)

 

疏「宋公」至「恤也」。

 

○正義曰:禮於國人,總言接待之也。

 

竭其粟而貸與國之饑民也。

 

禮,與人物曰饋。

 

詒,遺也。

 

饋、詒皆是與人物之名也。

 

民年七十以上無有不饋遺以飲食也。

 

珍異,謂非常美食。

 

羞,進也。

 

時加進珍異者,謂四時初出珍異之物也。

 

無有一日不數數於六卿之門,言參請不絕也。

 

國之賢材之人無不事公子,皆事之也。

 

其族親自桓公以下子孫無不恤,公子皆脤恤之也。

 

公子鮑美而豔,襄夫人慾通之,(鮑適祖母。

 

○豔,以驗反。

 

適,丁曆反。)

 

而不可,(以禮防閑。)

 

夫人助之施。

 

昭公無道,國人奉公子鮑以因夫人。

 

於是華元為右師,(華元,督曾孫,代公子成。

 

○施,式豉反。)

 

疏注「華元督曾孫」。

 

○正義曰:《世本》云:華督生世子家,家生華孫禦事,事生華元,右師是也。

 

公孫友為左師,華耦為司馬,(代公子卬。)

 

鱗鱹為司徒,蕩意諸為司城,公子朝為司寇。

 

(代華禦事。

 

○雚,古亂反。

 

朝,如字。)

 

初,司城蕩卒,公孫壽辭司城,(壽,蕩之子。)

 

請使意諸為之。

 

(意諸,壽之子。)

 

既而告人曰:「君無道,吾官近,懼及焉。

 

(禍及已。)

 

棄官,則族無所庇。

 

子,身之貳也,姑紓死焉。

 

(姑,且也。

 

紓,緩也。

 

○庇,必利反又悲位反。

 

紓音舒。)

 

雖亡子,猶不亡族。」

 

(己在故也。)

 

既,夫人將使公田孟諸而殺之。

 

公知之,盡以寶行。

 

蕩意諸曰:「盍適諸侯?」

 

公曰:「不能其大夫,至於君祖母以及國人,(君祖母,諸侯祖母之稱,謂襄夫人。

 

○盍,戶臘反。

 

稱,尺證反。)

 

疏注「君祖」至「夫人」。

 

○正義曰:哀十六年傳,蒯聵告周云:「蒯聵得罪於君父君母。」

 

謂母為君母,則祖母為君祖母矣。

 

故云「君祖母者,諸侯祖母之稱也」。

 

昭公,成公之子,襄公之孫,故襄夫人是其祖母也。

 

諸侯誰納我?

 

且既為人君,而又為人臣,不如死!」

 

盡以其寶賜左右以使行。

 

(行,去也。)

 

夫人使謂司城去公。

 

對曰:「臣之而逃其難,若後君何?」

 

(言無以事後君。

 

○難,乃旦反。)

 

冬,十一月,甲寅,宋昭公將田孟諸。

 

未至,夫人王姬使帥甸攻而殺之。

 

(襄夫人,周襄王姊,故稱王姬。

 

帥甸,郊甸之帥。

 

○甸,徒近反。)

 

疏注「襄夫」至「之師」。

 

○正義曰:《周禮•載帥》云:「以宅田士田賈田任近郊之地;

 

以官田牛田賞田牧田任遠郊之地;

 

以公邑之田任甸地;

 

以家邑之田任稍地;

 

以小都之田任縣地;

 

以大都之田任彊地。」

 

凡任地,近郊十一,遠郊二十,而三甸、稍、縣都皆無過十二。

 

彼從國都而出,計遠近節級而別為之名。

 

鄭玄引《司馬法》:「王國百裏為郊,二百裏為州,甸三百裏為野,稍四百裏為縣,五百裏為都。」

 

諸侯之與天子竟雖不同,亦當近國為郊,郊外為甸。

 

天子之甸為公邑之田,則諸侯之甸亦公邑也。

 

帥甸者,甸地之帥,當是公邑之大夫也。

 

獨言帥甸,無以相明,故舉類言之,云郊甸之帥。

 

其實正是甸地之帥,非郊地之帥也。

 

蕩意諸死之。

 

(不書,不告。)

 

書曰「宋人弒其君杵臼」,君無道也。

 

(始例發於臣之罪,今稱國人,故重明君罪。

 

○重,直用反。)

 

疏注「始例」至「君罪」。

 

○正義曰:宣四年傳例曰:「凡弒君,稱君,君無道也;

 

稱臣,臣之罪也。」

 

彼是弒君大例,經下注云「例在宣四年」,指彼例也。

 

彼雖在此之後,乃是例之初始,故謂彼為始例。

 

彼因歸生弒君而發傳例,是始例,發於臣之罪也。

 

此稱宋人弒其君,文異於彼,故重明君罪,謂與彼例為重也。

 

《釋例》曰:「鄭靈、宋昭文異而例同,重發以同之。」

 

文公即位,使母弟須為司城。

 

(代意諸。)

 

華耦卒,而使蕩虺為司馬。

 

(虺,意諸之弟。○虺,況鬼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1#
 樓主| 發表於 2013-5-25 19:07:10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


【經】十有七年,春,晉人、衛人、陳人、鄭人伐宋。

 

(自閔、僖已下終於《春秋》,陳侯常在衛侯上,今大夫會在衛下。

 

傳不言陳公孫寧後至,則寧位非上卿故也。)

 

疏注「自閔」至「故也」。

 

○正義曰:《釋例•班序譜》:「自隱至莊十四年,四十二歲,衛與陳凡四會,衛在陳上。

 

莊十五年盡僖十七年,三十五歲,凡八會,陳在衛上。」

 

莊十六年幽盟之下注云:「齊桓始霸,楚亦始彊,陳侯介於二大國之間,而為三恪之宮,故齊桓因而進之,遂班在衛上,終於《春秋》。」

 

但齊桓升陳於衛上,乃在莊之中年,不得以莊為始,故云自閔、僖以下終於《春秋》,陳侯常在衛上也。

 

今此大夫會伐宋,貶之稱人,而陳在衛下。

 

襄二十六年澶淵之會,傳稱宋向戌後至,退在鄭良霄之下。

 

此傳具曆序大夫之名,不言公孫寧以後至被退。

 

成三年傳曰:「次國之上卿當大國之中,中當其下,下當其上大夫。」

 

彼言大夫位有尊卑次序,以之升降,則公孫寧位非上卿,故降在衛下也。

 

檢《春秋》上下,亦有後至無傳。

 

而杜云後至者,則秦小子憖是也。

 

案彼則公孫寧未必非後至,但杜弘通兩解,故云非上卿耳。

 

夏,四月,癸亥,葬我小君聲薑。

 

齊侯伐我西鄙。

 

(西當為北,蓋經誤。

 

○西當作北,出注。)

 

疏注「西當為北,蓋經誤」。

 

○正義曰:經言西鄙,傳言北鄙。

 

服虔以為再來伐魯西鄙書,北鄙不書,諱仍見伐。

 

案經十五年「秋,齊人侵我西鄙」。

 

冬,「齊侯侵我西鄙」。

 

僖二十六年,春,「齊人侵我西鄙」。

 

「夏,齊人伐我北鄙」。

 

皆仍見侵伐,書而不諱,此何獨諱而不書?

 

凡言諱者,諱國惡也。

 

齊侯無道而伐我,我非有惡而可諱,何以諱其仍伐?

 

故知正是一事,經文誤耳!

 

知非傳誤者,魯求與平,即盟於穀。

 

穀是濟北穀城縣也,穀在魯北,知北鄙是也。

 

六月,癸未,公及齊侯盟於穀。

 

諸侯會於扈。

 

(昭公雖以無道見弒,而文公猶宜以弒君受討,故林父伐宋以失所稱人,晉侯平宋以無功不序,明君雖不君,臣不可不臣,所以督大教。

 

○弒,本或作弒,音試,下同。)

 

疏注「昭公」至「大教」。

 

○正義曰:弒君,稱君,君之罪者,欲以懲創人君,使為鑒戒。

 

不書弒者之名,以見君亦合死。

 

其君雖則合死,要非臣所得弒。

 

故文公宜以弒君受討,林父稱人,諸侯不序,責死者,罪弒者,所以督大教。

 

大教,謂尊君卑臣之教也。

 

秋,公至自穀。

 

(無傳。)

 

冬,公子遂如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2#
 樓主| 發表於 2013-5-25 19:08:09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


【傳】十七年,春晉荀林父、衛孔達、陳公孫寧、鄭石楚伐宋,討曰:「何故弒君?」

 

猶立文公而還。

 

卿不書,失其所也。

 

(卿不書,謂稱人。)

 

夏,四月,癸亥,葬聲薑。

 

有齊難,是以緩。

 

(過五月之例。

 

○難,乃旦反,下及注皆同。)

 

齊侯伐我北鄙,襄仲請盟。

 

六月盟於穀。

 

(晉不能救魯,故請服。)

 

晉侯蒐於黃父,(一名黑壤,晉地。

 

○父音甫。

 

壤,如丈反。)

 

遂複合諸侯於扈,平宋也。

 

(傳不列諸國而言複合,則如上十五年會扈之諸侯可知也。

 

○複,扶又反,注同。)

 

公不與會,齊難故也。

 

書曰「諸侯」,無功也。

 

刺欲平宋而複不能。

 

(○與音預。)

 

於是晉侯不見鄭伯,以為貳於楚也。

 

鄭子家使執訊而與之書,以告趙宣子,(執訊,通訊問之官。

 

為書與宣子。

 

○訊音信。)

 

疏「使執訊而與之書」。

 

○正義曰:使執訊,使之行適晉也。

 

與之書,與此執訊書,令持以告宣子。

 

曰:「寡君即位三年,(魯文二年。)

 

召蔡侯而與之事君。

 

九月,蔡侯入於敝邑以行。

 

(行,朝晉也。)

 

敝邑以侯宣多之難,寡君是以不得與蔡侯偕。

 

(宣多既立穆公,恃寵專權。

 

○偕音皆。)

 

十一月,克減侯宣多,而隨蔡侯以朝於執事。

 

(減,損也。

 

難未盡而行,言汲汲於朝晉。

 

○汲音急。)

 

十二年,六月,歸生佐寡君之嫡夷,(歸生,子家名。

 

夷,大子名。

 

○嫡,丁曆反。)

 

以請陳侯於楚,而朝諸君。

 

(請陳於楚,與俱朝晉。)

 

十四年,七月,寡君又朝以蕆陳事。

 

(蕆,敕也。

 

敕成前好。

 

○蕆,敕展反。

 

前好,呼報反,一本作事。)

 

疏注「蕆,敕也」。

 

○正義曰:蕆之為敕,無正訓也。

 

先儒相傳為然,賈、服皆云:蕆,敕也。

 

十五年,五月,陳侯自敝邑往朝於君。

 

往年正月,燭之武往,朝夷也。

 

(將夷往朝晉。)

 

八月,寡君又往朝。

 

以陳、蔡之密邇於楚,而不敢貳焉,則敝邑之故也。

 

(密邇,比近也。

 

○比,毗誌反。)

 

雖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

 

(免,免罪也。)

 

在位之中,一朝於襄,(襄公。

 

○朝,直遙反。)

 

而再見於君。

 

(君,靈公也。

 

○見,賢遍反。)

 

疏「一朝」至「於君」。

 

○正義曰:鄭穆公以僖三十三年即位,晉襄公以文公六年卒。

 

一朝於襄,三年十一月也。

 

再見於君,十四年七月,往年八月也。

 

或者十四年七月寡君又朝,敕成陳事。

 

再見於君,謂往年正月燭之武往朝夷,八月寡君又朝是也。

 

夷與孤之二三臣相及於絳。

 

(孤之二三臣,謂燭之武、歸生自謂也。

 

絳,晉國都。)

 

疏「孤之二三臣」。

 

○正義曰:禮,諸侯與臣民言,自謂寡人,小國之君自稱曰孤。

 

臣與他國之人言,稱己君為寡君。

 

此歸生對晉稱己君,當云寡君之二三臣。

 

昭十九年,子產對晉人云:「寡君之二三臣劄瘥天昏」,是其事也。

 

此言孤者,蓋鄭伯身自對晉,或自稱孤。

 

歸生因即以孤言其君也。

 

雖我小國,則蔑以過之矣。

 

今大國曰:『爾未逞吾誌。』

 

敝邑有亡,無以加焉。

 

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餘幾?』

 

(言首尾有畏,則身中不畏者少。

 

○幾,居豈反。)

 

又曰:『鹿死不擇音。』

 

(音,所茠蔭之處。

 

古字聲同,皆相假借。

 

○茠,虛求反。

 

蔭,於鴆反。)

 

疏注「音所」至「假借」。

 

○正義曰:《釋言》云:「庇、庥,蔭也。」

 

舍人曰:「庇,蔽也。

 

茠,依止也。」

 

郭璞曰:「今蔭為茠。」

 

杜意言本當作蔭,古字聲同,皆相假借。

 

故傳作音,言鹿死不擇庇蔭之處,喻巳不擇所從之國,欲從楚也。

 

服虔云:鹿得美草,呦呦相呼,至於困迫將死,不暇複擇善音,急之至也。

 

劉炫從服說,以為音聲,謂不擇音聲而出之而難杜。

 

今知不然者,以傳云「鋌而走險,急何能擇」,言走險,論其依止之處,以其怖急,得險則停,不能選擇寬靜茠蔭之所。

 

傳文所論,止言其出處所在,不論音聲好惡,故杜不依服義。

 

劉以為音聲而規杜,非也。

 

小國之事大國也,德,則其人也;

 

(以德加已,則以人道相事。)

 

不德,則其鹿也,鋌而走險,急向能擇?

 

(鋌,疾走貌。

 

言急則欲蔭茠於楚,如鹿赴險。

 

○鋌,他頂反。

 

芘,必利反,又悲位反,本或作茠。)

 

疏注「鋌,疾走貌」。

 

○正義曰:鋌文連走,故為疾走貌。

 

命之罔極,亦知亡矣,(言晉命無極。)

 

將悉敝賦以待於鯈。

 

唯執事命之!

 

(鯈,晉、鄭之竟。

 

言欲以兵距晉。

 

○鯈,直留反。

 

竟音境。)

 

文公二年,六月,壬申,朝於齊。

 

(鄭文二年六月壬申,魯莊二十三年六月二十四日。)

 

四年,二月,壬戌,為齊侵蔡,(魯莊二十五年二月無壬戌,壬戌,三月二十日。

 

○為,於偽反。)

 

亦獲成於楚。

 

(鄭與楚成。)

 

居大國之間,而從於強令,豈其罪也?

 

(令,號令也。)

 

大國若弗圖,無所逃命!」

 

晉鞏朔行成於鄭,趙穿、公婿池為質焉。

 

(趙穿,卿也。

 

公婿池,晉侯女婿。

 

○鞏,九勇反。

 

質音致,下同。)

 

秋,周甘歜敗戎邘垂,乘其飲酒也。

 

(歜,周大夫。

 

阝垂,周地,河南新城縣北有垂亭。

 

為成元年晉侯平戎於王張本。

 

○歜,昌欲反。

 

阝音審。)

 

○冬,十月,鄭大子夷、石楚為質於晉。

 

(夷,靈公也。

 

石楚,鄭大夫。)

 

襄仲如齊,拜穀之盟。

 

複曰:「臣聞齊人將食魯之麥。

 

以臣觀之,將不能。

 

齊君之語偷。

 

臧文仲有言曰:『民主偷,必死。』

 

(偷,猶苟且。偷,他侯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3#
 樓主| 發表於 2013-5-25 19:08:36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


【經】十有八年,春,王二月,丁丑,公薨於台下。

 

秦伯罃卒。

 

(無傳,未同盟而赴以名。

 

○罃,於耕反。)

 

夏,五月,戊戌,齊人弒其君商人。

 

(不稱盜,罪商人。)

 

疏注「不稱盜,罪商人」。

 

○正義曰:弒君稱臣,臣之罪,賤臣弒君則稱盜。

 

哀四年「盜殺蔡侯申」是也。

 

盜字當臣名之,處以賤,不得書名,變文謂之盜耳。

 

此弒商人者,邴歜、閻職,亦應書盜。

 

不稱盜弒者,罪商人,今從弒君稱君之例也。

 

六月,癸酉,葬我君文公。

 

秋,公子遂、叔孫得臣如齊。

 

(書二卿,以兩事行,非相為介。

 

○介音界。)

 

疏注「書二」至「為界」。

 

○正義曰:卿為卿介則書使,不書介。

 

僖二十六年,公子遂、臧孫辰如楚乞師。

 

書遂,不書辰,是其正也。

 

襄十四年季孫宿、叔老並書之者,晉人敬之。

 

自爾以後,晉人輕魯幣而益敬其使,故特兩書之,於法不應書也。

 

此傳稱「惠公立故,且拜葬」,是以兩事行,非相為介,故並書之耳。

 

定六年「季孫斯、仲孫何忌如晉」,傳稱桓子獻鄭俘,孟孫報夫人之弊,亦以兩事行,故並書之。

 

但彼非是同時受命,經應各自為文;

 

但以晉人輕之,故不各自別書,與此意少異也。

 

冬,十月,子卒。

 

(先君既葬,不稱君者,魯人諱弒,以未成君書之。

 

子,在喪之稱。

 

○弒,申誌反;

 

本又作殺之。

 

稱,尺證反。)

 

疏注「先君」至「之稱」。

 

○正義曰:「齊公子商人弒其君舍」,以先君既葬,故稱君也。

 

此亦先君既葬不稱君者,魯人諱弒成君,以未成君書之也。

 

子者,葬前在喪之稱也。

 

若言猶在喪而自卒然,諱之也。

 

《釋例》曰:「公子惡,魯之正適。

 

嗣位免喪則魯君也。

 

襄仲舒倚齊而弒之,國以為諱。

 

故不稱君,若言君之子也。」

 

夫人薑氏歸於齊。

 

季孫行父如齊。

 

(無傳。)

 

莒弒其君庶其。

 

(稱君,君無道也。)

 

疏注「稱君君無道也」。

 

○正義曰:楚世子商臣弒君言臣子,此傳稱大子仆,因國人以弒紀公,不稱世子而稱臣者,以見君無道。

 

傳言「多行無禮於國」,是其無道之狀。

 

十六年,「宋人弒其君杵臼」,稱國又稱人;

 

此直云莒弒其君庶其,不稱人者,《釋例》曰:「劉、賈、許、潁以為君惡及國朝,則稱國以弒,君惡及國人,則稱人以弒。

 

案傳鄭靈、宋昭,經文異而例同,故重發以同之。

 

子弒其父,又嫌異於他臣,亦重明其不異。

 

既不碎辯國之與人,而傳云:『莒紀公多行無禮於國,大子仆因國人以弒之。』

 

經但稱國,不稱人,知國之與人,雖言別而事同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樓主| 發表於 2013-5-25 19:10:48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


【傳】十八年,春,齊侯戒師期,(將以伐魯。)

 

而有疾。

 

醫曰:「不及秋,將死。」

 

公聞之,卜,曰:「尚無及期!」

 

(尚,庶幾也,欲令先師期死。

 

○令,力呈反。

 

先,悉薦反,下同。)

 

惠伯令龜。

 

(以卜事告龜。)

 

疏注「以卜事告龜」。

 

○正義曰:《周禮•大卜》「大祭祀則視高命龜」。

 

鄭玄云:「命龜,告龜以所卜之事。」

 

《士喪禮》卜葬命龜云:「哀子某,來日某卜葬其父某甫考降,無有近悔。」

 

如此之類,是令龜之辭也。

 

令者,告令使知其意,與命同也。

 

卜楚丘占之,曰:「齊侯不及期,非疾也;

 

君亦不聞。

 

(言君先齊侯終。)

 

令龜有咎。」

 

(言令龜者亦有凶咎,見於卜兆,為惠伯死張本。

 

○見,賢遍反。)

 

二月,丁丑,公薨。

 

齊懿公之為公子也,與邴歜之父爭田,弗勝。

 

及即位,乃掘而刖之,(斷其屍足。

 

○邴音丙,又彼病反。

 

歜,昌欲反。

 

掘,其勿反,又其月反。

 

刖音月,又五刮反。

 

斷,丁管反。)

 

而使歜仆。

 

(仆,禦也。)

 

納閻職之妻,而使職驂乘。

 

(驂乘,陪乘。

 

○驂,七南反。

 

乘,繩證反,注同。)

 

夏,五月,公遊於申池。

 

(齊南城西門名申門,齊城無池,唯此門左右有池,疑此則是。)

 

二人浴於池。

 

歜以撲抶職。

 

(撲,箠也。

 

抶,擊也。

 

欲以相感激。

 

○撲,普卜反,字宜從手;

 

作木邊,非也。

 

抶,敕乙反。

 

箠,市[B16V]反,又之[B16V]反。

 

激,古曆反。)

 

職怒。

 

歜曰:「人奪女妻而不怒,一抶女,庸何傷?」

 

職曰:「與刖其父而弗能病者何如?」

 

(言不以父刖為病恨。

 

○女音汝。)

 

乃謀弒懿公,納諸竹中。

 

歸,舍爵而行。

 

(飲酒訖,乃去。

 

言齊人惡懿公,二人無所畏。

 

○舍音赦,置也。

 

惡,烏路反。)

 

齊人立公子元。

 

(桓公子惠公。)

 

六月,葬文公。

 

秋,襄仲、莊叔如齊。

 

惠公立故,且拜葬也。

 

(襄仲賀惠公立,莊叔謝齊來會葬。)

 

文公二妃。

 

敬嬴生宣公。

 

敬嬴嬖,而私事襄仲。

 

宣公長,而屬諸襄仲。

 

襄仲欲立之,叔仲不可。

 

(叔仲,惠伯。

 

○嬴音盈。

 

嬖,必計反。

 

長,丁丈反。

 

屬音燭。)

 

仲見於齊侯而請之。

 

齊侯新立,而欲親魯,許之。

 

(○見,賢遍反。)

 

疏「襄仲」至「許之」。

 

○正義曰:惡是齊甥,齊侯許廢惡者,惡以世適嗣立,不受齊恩,宣以非分得國,荷恩必厚,齊侯新立,欲親魯為援,故許之。

 

冬,十月,仲殺惡及視,而立宣公。

 

(惡,大子。

 

視,其母弟。

 

殺視不書,賤之。)

 

書曰「子卒」,諱之也。

 

仲以君命召惠伯,(詐以子惡命。)

 

疏注「詐以子惡命」。

 

○正義曰:傳因殺惡之下,即云「而立宣公」,其實宣公之立,當在惠伯死後。

 

惡雖已死,未告外人,故詐以子惡之命召惠伯使入。

 

公冉務人疑其宮內有變,謂非子惡之命,故云「入必死。」

 

耳亦未是審知惡已死也。

 

其宰公冉務人止之,曰:「入必死。」

 

叔仲曰:「死君命可也。」

 

公冉務人曰:「若君命,可死;

 

非君命,何聽?」

 

弗聽,乃入,殺而埋之馬矢之中。

 

(惠伯死不書者,史畏襄仲,不敢書殺惠伯。

 

○聽,吐定反。)

 

公冉務人奉其帑以奔蔡,既而複叔仲氏。

 

(不絕其後。)

 

「夫人薑氏歸於齊」,大歸也。

 

(惡、視之母出薑也。

 

嫌與有罪出者異,故複發傳。

 

○複,扶又反。)

 

將行,哭而過市,曰:「天乎!

 

仲為不道,殺適立庶。」

 

市人皆哭。

 

魯人謂之哀薑。

 

(所謂出薑,不允於魯。

 

○過,古禾反,又古臥反。

 

適,丁曆反。)

 

莒紀公子生大子仆,又生季佗,愛季佗而黜仆,且多行無禮於國。

 

(紀,號也。

 

莒夷無諡,故有別號。

 

○佗,徒何反。)

 

仆因國人以殺紀公,以其寶玉來奔,納諸宣公。

 

公命與之邑,曰:「今日必授!」

 

季文子使司寇出諸竟,曰:「今日必達!」

 

(未見公而文子出之,故來不書。

 

○竟音境。)

 

公問其故。

 

季文子使大史克對曰:「先大夫臧文仲教行父事君之禮,行父奉以周旋,弗敢失隊,曰:『見有禮於其君者,事之,如孝子之養父母也;

 

見無禮於其君者,誅之,如鷹鸇之逐鳥雀也。』

 

先君周公製《周禮》曰:『則以觀德,(則,法也。

 

合法則為吉德。

 

○大史音泰。

 

隊,直類反。

 

養,餘亮反。

 

鷹,於陵反。

 

鸇,之然反;

 

《說文》,止仙反;

 

《字林》,巳仙反。)

 

疏「如鷹鸇之逐鳥雀」。

 

○正義曰:《釋鳥》云「鷹,來鳩」,郭璞曰:「來當為爽字之誤耳。

 

《左傳》作爽鳩是也。」

 

又云「晨風鸇」,舍人曰:「晨風,名鸇鸇,摯鳥名。」

 

郭璞曰:「鷂屬也。」

 

德以處事,(處,猶製也。)

 

事以度功,(度,量也。

 

○度,待洛反,注及下同。)

 

功以食民。』

 

(食,養也。

 

○食音嗣,注同。)

 

作《誓命》曰:『毀則為賊,(誓,要信也。

 

毀則,壞法也。

 

○壞音怪。)

 

掩賊為藏。

 

(掩,匿也。

 

○匿,女乙反。)

 

竊賄為盜,(賄,財也。)

 

盜器為奸。

 

(器,國用也。)

 

主藏之名,(以掩賊為名。)

 

賴奸之用,(用奸器也。)

 

為大凶德,有常無赦。

 

(刑有常。)

 

在《九刑》不忘!』

 

(誓命以下,皆《九刑》之書,《九刑》之書今亡。)

 

疏「先君」至「不忘」。

 

○正義曰:言「製《周禮》曰」,「作《誓命》曰」,謂製禮之時,有此語為此誓耳。

 

此非《周禮》之文,亦無《誓命》之書。

 

在後作《九刑》者,記其《誓命》之言,著於《九刑》之書耳。

 

德者,得也。

 

自得於心,心之所得,有惡有善,欲知善惡,以法觀之,合法則為吉德,不合法則為凶德。

 

故曰「則以觀德」也。

 

既有善德,乃能製斷事宜,故曰「德以處事」也。

 

既為其事,務求成功,度量功勳,必功成乃善,故曰「事以度功」也。

 

民不自治,立君牧養,作事成功,所以養食下民,故曰「功以食民」也。

 

其意言在上位者,必有法則,乃為養民之主。

 

將言莒仆無可法則,故言此以張本也。

 

又作要信誓命以戒後人,曰有人毀法則者是為賊,言其賊敗法也。

 

掩匿賊人是為藏,言其藏罪人也。

 

竊人財賄謂之為盜,盜人器用謂之為奸,主為藏匿罪人之名,恃賴奸人所盜之用,為極大之凶德。

 

有常刑無赦,其事在《九刑》之書,不遺忘也。

 

以宣公容納莒仆為主藏,受其寶玉為賴奸,故舉此以極諫也。

 

○注「誓命」至「今亡」。

 

○正義曰:昭六年傳曰:「夏有亂政而作《禹刑》,商有亂政而作《湯刑》,周有亂政而作《九刑》,三辟之興,皆叔世也。」

 

叔世,謂衰世,世衰民慢,作嚴刑以督之。

 

稱其創製聖王以為所作之法,夏作禹刑,商作湯刑,則周作九刑,作周公之刑也。

 

此云周公作《誓命》,其事在《九刑》,知自《誓命》以下,皆《九刑》之書所載也。

 

謂之九刑,必其諸法有九,而九刑之書今亡,不知九者何謂。

 

服虔云:正刑一,議刑八。

 

即引《小司寇》八議,議親、故、賢、能、功、貴、勤、賓之辟,此八議者,載於《司寇》之章,周公已製之矣。

 

後世更作,何所複加?

 

且所議八等之人,就其所犯正刑,議其可赦以否,八者所議,其刑一也,安得謂之八刑?

 

杜知其不可,故不解之。

 

行父還觀莒仆,莫可則也。

 

(還,猶周旋。

 

○還音旋。)

 

孝敬、忠信為吉德,盜賊、藏奸為凶德。

 

夫莒仆,則其孝敬,則弒君父矣;

 

則其忠信,則竊寶玉矣。

 

其人,則盜賊也;

 

其器,則奸兆也。

 

(兆,域也。)

 

保而利之,則主藏也。

 

以訓則昏,民無則焉。

 

不度於善,(度,居也。)

 

而皆在於凶德,是以去之。

 

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高陽,帝顓頊之號。

 

八人,其苗裔。

 

○去,起呂反。

 

顓音專。

 

頊,許玉反。

 

裔,以製反。)

 

疏注「高陽氏」至「苗裔」。

 

○正義曰:先儒舊說,及譙周《考史》,皆以顓頊、帝嚳為帝之身號。

 

高陽、高辛皆國氏土地之號。

 

高陽次少昊,高辛次高陽,堯承高辛之後。

 

孔子之錄《尚書》,自堯為始。

 

史籍之說皇帝,其言不經。

 

《大戴禮•五帝德》、司馬遷《五帝紀》皆言顓頊、帝嚳代別一人。

 

《春秋緯•命曆序》顓頊傳九世,帝嚳傳八世,典籍散亡,無以取信。

 

要二帝子孫至舜時始用,必非帝之親子。

 

其八人者,不能知其出生、本係、枝派遠近,故略言其苗裔耳。

 

蒼舒、隤敳、檮戭、大臨、尨降、庭堅、仲容、叔達,(此即垂、益、禹、皋陶之倫。

 

庭堅即皋陶字。

 

○隤,徒回反。

 

敳,五才反,一音五回反;

 

韋昭音瑰。

 

檮,直由反;

 

韋昭音桃。

 

戭,以善反;

 

《漢書》作寅攵;

 

韋昭已震反。

 

尨,莫江反。

 

降,下江反。

 

陶音遙。)

 

疏注「此即」至「陶字」。

 

○正義曰:司馬遷采帝係《世本》以為《史記》,其《夏本紀》稱禹是顓頊之後,《秦本紀》稱皋陶是顓頊之後,伯益則皋陶之子。

 

垂之所出,史無其文。

 

舊說相傳,亦出顓頊,故云此即垂、益、禹、皋陶之倫也。

 

服虔云:八人,禹、垂之屬也。

 

六年傳「臧文仲聞六與蓼滅,云:『皋陶庭堅不祀忽諸。』

 

」知庭堅、皋陶為一人,其餘則不知誰為禹,誰為益,故云之倫之屬,不敢斥言也。

 

班固《漢書》有《古今人表》,銓量古人為九等之次,雖知禹、益必在八愷,稷、契必在八元,不能識知其人,不得自相分配,故八元、八愷與皋陶、禹稷並不出其名,亦為不知故也。

 

鄭玄注《論語》云:「皋陶為士師,號曰庭堅。」

 

杜云庭堅皋陶字者,古人名之與字,難得審知,言字者,明其是一人也。

 

齊、聖、廣、淵、明、允、篤、誠,天下之民謂之八愷。

 

(齊,中也。

 

淵,深也。

 

允,信也。

 

篤,厚也。

 

愷,和也。

 

○愷,開在反。)

 

疏「齊聖」至「八愷」。

 

○正義曰:此並序八人,總言其德。

 

或原其心,或據其行,一字為一事,其義亦更相通。

 

齊者,中也。

 

率心由道,舉措皆中也。

 

聖者,通也。

 

博達眾務,庶事盡通也。

 

廣者,寬也。

 

器宇宏大,度量寬弘也。

 

淵者,深也。

 

知能周備,思慮深遠也。

 

明者,達也。

 

曉解事務,照見幽微也。

 

允者,信也。

 

終始不愆,言行相副也。

 

篤者,厚也。

 

誌性良謹,交遊款密也。

 

誠者,實也。

 

秉心純直,布行貞實也。

 

以其德行如是,天下之民為其美目,謂之八愷。

 

愷,和也。

 

言其和於物也。

 

《孟子》曰:「柳下惠,聖人之和者也」。

 

○注「齊中」至「和也」。

 

○正義曰:「齊,中」,《釋言》文。

 

「允,信」,「篤,厚」,《釋詁》文。

 

愷訓為樂,樂亦和也。

 

深水謂之淵,故淵為深也。

 

高辛氏有才子八人,(高辛,帝嚳之號,八人,亦其苗裔。

 

○嚳,苦毒反。)

 

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此即稷、契、朱虎、熊羆之倫。

 

○奮,甫問反。

 

熊音雄。

 

貍,力之反。

 

契,息列反,依字當作契,古文作高。

 

羆,彼皮反。)

 

疏注「此即」至「之倫」。

 

○正義曰:契後為殷,稷後為周。

 

《史記》殷周皆為帝嚳之後也。

 

此言伯虎、仲熊;

 

《尚書》有朱虎、熊羆。

 

二者其字相類,知此即稷、契、朱虎、熊羆之倫也。

 

《尚書》更有夔龍之徒,亦應有在元愷之內者,但更無明證,名字又殊,不知與誰為一,故不複言之。

 

《史記》稷、契皆為帝嚳之子,而上句注云「其苗裔」者,《史記》堯亦帝嚳之子,則稷、契、堯、之親弟。

 

以堯之聖,有大德之弟,久而不知,舜始舉用。

 

以情而測,理必不然。

 

旦云世濟其美,其間必應累世,不容高辛之下即至其身。

 

馬遷傳聞於人,未必盡得其實。

 

《世族譜》取《史記》之說,又從而譏之云「案鯀則舜之五世從祖父也。

 

而及舜共為堯臣,堯則舜之三從高祖,而妻其女,此《史記》之疑者」。

 

然則以其不可悉信,故言苗裔以該之。

 

忠、肅、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謂之八元。

 

(肅,敬也。

 

懿,美也。

 

宣,徧也。

 

元,善也。

 

○徧音遍。)

 

疏「忠肅」至「八元」。

 

○正義曰:此亦總言其德,於義亦得相通。

 

忠者,與人無隱,盡心奉上也。

 

肅者,敬也。

 

應機敏達,臨事恪勤也。

 

共者,治身克謹,當官理治也。

 

懿者,美也。

 

保已精粹,立行純厚也。

 

宣者,徧也。

 

應受多方,知思周遍也。

 

慈者,愛出於心,恩被於物也。

 

惠者,性多哀矜,好拯窮匱也。

 

和者,體度寬簡物,無乖爭也。

 

以其德行如是,天下之民為之美目,謂之八元。

 

元,善也。

 

言其善於事也。

 

《論語》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

 

○注「肅敬」至「善也」。

 

○正義曰:「肅,敬」,《釋訓》文。

 

「懿,美」,《釋詁》文。

 

「宣,徧」,《釋言》文。

 

《易•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

 

此十六族也,世濟其美,不隕其名。

 

(濟,成也。

 

隕,隊也。

 

○隕,於敏反。

 

隊,直類反。)

 

疏「此十六」至「其名」。

 

○正義曰:此十六人耳,而謂之族者,以其各有親屬,故稱族也。

 

世濟其美,後世承前世之美。

 

不隕其名,不隊前世之美名。

 

言其世有賢人,積善而至其身也。

 

劉炫云:各有大功,皆賜氏族,故稱族。

 

以至於堯,堯不能舉。

 

舜臣堯,舉八愷,使主後土,(後土,地官。

 

禹作司空,平水土,即主地之官。)

 

疏注「後土」至「之官」。

 

○正義曰:後,訓君也。

 

天稱皇天,故地稱後土。

 

《舜典》云:「伯禹作司空。」

 

《呂刑》云:「禹平水土。」

 

則禹是主地之官,故云「主後土」也。

 

以揆百事,莫不時序,地平天成。

 

(揆,度也。

 

成,亦平也。

 

○揆,葵癸反。)

 

疏「以揆」至「天成」。

 

○正義曰:用禹為土,後土之官。

 

令以揆度百事,百事無不揆度,於是皆有次序,得地平其化,天成其施。

 

言有成功也。

 

○注「揆度」至「平也」。

 

正義曰:「揆,度」,《釋言》文。

 

度百事者,令之豫自籌度,為之數量法製,事成則平其可否,使之總眾務也。

 

「地平天成」,《大禹謨》之文。

 

孔安國云:「水土治曰平。

 

五行敘曰成。」

 

《釋詁》云:「成,平也。」

 

是成亦為平,其義一也。

 

舉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契作司徒,五教在寬,故知契在八元之中。

 

○契,斯列反。)

 

疏注「契作」至「之中」。

 

○正義曰:《舜典》云:「帝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寬。』

 

《尚書》「契敷五教」,此云「舉八元,使布五教」。

 

以此故知契在八元中也。

 

然則《尚書》禹作司空,此云「舉八愷,使主後土」,以此亦知禹在八愷中也。

 

但不知八愷之中,何者是禹?

 

八元之中,何者是契耳?

 

主後土,布五教,是事之大者,故舉以為言,非是各令八人共主一事。

 

故主土唯禹,主教唯契,餘當別有所主,或助而為之。

 

《尚書》稱益佐禹治水,是其助之事也。

 

父義、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內平外成。

 

(內諸夏,外夷狄。

 

○夏,戶雅反。)

 

疏「父義」至「外成」。

 

○正義曰:一家之內,父、母、兄、弟、子,尊卑有五品。

 

父不義,母不慈,兄不友,弟不共,子不孝,是五品不遜順也。

 

故使契為司徒,布五教於四方:教父以義,教母以慈,教兄以友,教弟以共,教子以孝,是之謂五教。

 

此五教可常行,又謂之五典也。

 

諸夏夷狄皆從其教,是為內平外成。

 

所云「五典克從」,即此內平外成之謂也。

 

昔帝鴻氏有不才子,(帝鴻,黃帝。)

 

掩義隱賊,好行兇德,丑類惡物頑嚚不友,是與比周,(丑,亦惡也。

 

比,近也。

 

周,密也。

 

○好,呼報反。

 

嚚,魚巾反。

 

心不則德義之經為頑,口不道忠信之言為嚚。

 

比,毗誌反。)

 

天下之民謂之渾敦。

 

(謂兜。

 

渾敦,不開通之貌。

 

○渾,戶本反。

 

敦,徒本反。

 

,呼端反。

 

兜,都侯反。)

 

疏「掩義」至「渾敦」。

 

○正義曰:掩蓋義事而不行,隱蔽其外,而陰為賊害也。

 

其有凶丑之類,穢惡之物,心頑而不則德義之經,口嚚而不道忠信之言,如此惡人不可與之親友者,此不才子於是與之相附近,相親密。

 

言惡人所愛,愛同已者也。

 

以其為惡如是,故天下之民為之惡目,謂之渾敦。

 

渾敦,不開通之貌,言其無所知也。

 

服虔用《山海經》,以為兜人麵馬喙,渾敦亦為獸名。

 

○注「丑亦」至「密也」。

 

○正義曰:丑亦惡也,物亦類也,指謂惡人等輩,重複而言之耳。

 

比,是相近也。

 

周,是親密也。

 

唯是親愛之義,非為善惡之名。

 

《論語》云:「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以君子小人相對。

 

故鄭玄云:「忠信為周,阿黨為比。」

 

觀文為說也。

 

○注「謂」至「之貌」。

 

○正義曰:此傳所言說《虞書》之事。

 

彼云四罪,謂共工、兜、三苗、鯀也。

 

此傳四凶,乃謂之渾敦、窮奇、檮杌、饕餮。

 

檢其事,以識其人。

 

《堯典》帝言共工之行,云「靖言庸違」,傳說窮奇之惡,云「靖譖庸回」,二文正同。

 

知窮奇是共工也。

 

《堯典》帝求賢人,兜舉共工應帝,是與共工相比。

 

傳說渾敦之惡,云「丑類惡物,是與比周」,知渾敦是兜也。

 

《堯典》帝言鯀行,云「咈哉,方命圯族」,傳說檮杌之罪,云告頑舍嚚,「傲狠明德」,即是咈戾圯族之狀。

 

且鯀是顓頊之後,知檮杌是鯀也。

 

《尚書》無三苗罪狀,既甄去三凶,自然饕餮是三苗矣。

 

先儒盡然,更無異說,皆以行狀驗而知之也。

 

《莊子》稱,南方之神,其名為儵,北方之神,其名為忽,中央之神,其名為混沌。

 

混沌無七竅,儵忽為鑿之,一日為一竅,七日而混沌死。

 

混沌與渾敦,字之異耳。

 

《莊子》雖則寓言,要以無竅為混沌,是渾敦為不開通之貌。

 

此四凶者,渾敦、檮杌以狀貌為之名;

 

窮奇、饕餮以義理為之名。

 

古人之意自異耳。

 

服虔案《神異經》云:檮杌狀似虎,毫長二尺,人麵虎足,豬牙,尾長丈八尺,能鬥不退。

 

饕餮,獸名,身如牛人,麵目在腋下,食人。

 

少皞氏有不才子,(少皞,金天氏之號,次黃帝。

 

○少,詩照反,注同。

 

皞,胡老反。)

 

疏注「少皞」至「黃帝」。

 

○正義曰:金天,國號少皞,身號。

 

譙周云:金天氏能脩大皞之法,故曰少皞也。

 

其次黃帝,則昭十七年傳有其事。

 

毀信廢忠,崇飾惡言靖譖庸回,服讒蒐慝,以誣盛德,(崇,聚也。

 

靖,安也。

 

庸,用也。

 

回,邪也。

 

服,行也。

 

蒐,隱也。

 

慝,惡也。

 

盛德,賢人也。

 

○蒐,所留反。

 

慝,他得反。

 

邪,似嗟反。)

 

疏「毀信」至「盛德」。

 

○正義曰:毀信者,謂信不足行,毀壞之也。

 

廢忠者,謂忠為無益,廢棄之也。

 

以惡言為善,尊崇脩飾之。

 

安於讒譖,信用回邪,常行讒疾,陰隱為惡,以誣罔盛德之賢人也。

 

天下之民謂之窮奇,言其行窮困,所好奇異也。

 

○注「崇聚」至「人也」。

 

○正義曰:《釋詁》云:「崇,充也」。

 

舍人曰:威大充盛。

 

大亦集聚之義,故崇為聚也。

 

「庸,用」,「靖,安」,「回,邪」,「慝,惡」,常訓也。

 

服從是奉行之義也。

 

蒐索,隱伏,是蒐得為隱也。

 

服虔亦以蒐為隱,隱慝謂陰隱為惡也。

 

成德,謂成就之德,故為賢人也。

 

定本「成德」為「盛德」。

 

天下之民謂之窮奇。

 

(謂共工。

 

其行窮,其好奇。

 

○奇,其宜反。

 

共音恭。

 

行,下孟反。

 

好,呼報反。)

 

疏注「謂共」至「好奇」。

 

○正義曰:孔安國云「共工,官稱」也。

 

其人為此官,故《尚書》舉其官也。

 

行惡終必窮,故云其行窮也。

 

好惡,言好讒慝,是所好奇異於人也。

 

顓頊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話,善也。

 

○話,戶快反。)

 

告之則頑,(德義不入心。)

 

舍之則嚚,(不道忠信。

 

○舍音赦。)

 

傲很明德,以亂天常,天下之民謂之檮杌。

 

(謂鯀檮杌。

 

頑凶無儔匹之貌。

 

○傲,五報反。

 

很,戶懇反。

 

檮,徒刀反。

 

杌,五忽反。

 

鯀,古本反。)

 

此三族也,世濟其凶,增其惡名,以至於堯,堯不能去。

 

(方以宣公比堯,行父比舜,故言堯亦不能去,須賢臣而除之。

 

○去,起呂反,注及下皆同。)

 

疏注「方以」至「除之」。

 

○正義曰:宣公不能去莒仆,而行父能去之,恐宣公以不去之為恥,行父以去之為專,史克方以宣公比堯,行父比舜,故言堯朝有四凶,堯亦不能去,須賢臣而除之,所以雪宣公不去之恥,解行父專檀之失也。

 

然則聖主莫過於堯,任賢,王政所急,大聖之朝,不才總萃,雖曰帝其難之,且複何其甚也!

 

此四凶之人,才實中品,雖行有不善,未有大惡,故能仕於聖世,致位大官。

 

自非聖舜登庸,大禹致力,則滔天之害未或可平。

 

以舜、禹之成功,見此徒之多罪。

 

勳業既謝,愆釁自生,為聖所誅,其咎益大。

 

且虞史欲盛章舜德,歸罪惡於前人。

 

史克以宣公比堯,同四凶於莒仆,此等並非下愚,未有大惡,其為不善,唯帝所知。

 

《尚書》將言求舜以見帝之知人。

 

此傳安慰宣公,故言堯不能去。

 

辭各有為,情頗增甚。

 

學者當以意達文,不可即以為實。

 

縉云氏有不才子,(縉云,黃帝時官名。)

 

疏注「縉云」至「官名」。

 

○正義曰:昭十七年傳稱黃帝以云名官,故知縉云,黃帝時官。

 

名字書「縉,赤繒也」。

 

服虔云:夏官為縉云氏。

 

貪於飲食,冒於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冒,亦貪也。

 

盈,滿也。

 

實,財也。

 

○厭,於豔反。

 

匱,其愧反。)

 

疏「貨賄」。

 

○正義曰:鄭注《周禮》云:「金玉曰貨,布帛曰賄。」

 

天下之民以比三凶,(非帝王子孫,故別以比三凶。)

 

謂之饕餮。

 

(貪財為饕,貪食為餮。

 

○饕,他刀反。

 

餮,他結反。)

 

疏注「貪財」至「為餮」。

 

○正義曰:此無正文,先儒賈、服等相傳為然。

 

舜臣堯,(為堯臣。)

 

疏注「為堯臣」。

 

○正義曰:昭七年傳稱「王臣公,公臣大夫」,謂王以公為臣,公以大夫為臣,皆是上臣下也。

 

而此云「舜臣堯」,謂為臣以事堯,乃是下臣上也。

 

文同義異,意足相顧,故辯之云「為堯臣」。

 

賓於四門,(辟四門,達四聰,以賓禮眾賢。

 

○辟,婢亦反。

 

聰,本亦作「{穴忽}」,七工反。)

 

疏注「辟四」至「眾賢」。

 

○正義曰:賓於四門是禮賢之事,而《舜典》下文云:「辟四門,明四目,達四聰。」

 

言開辟四方之門未開者,廣視聽於四方,使天下無壅塞,亦是賓禮眾賢之事。

 

意同於上,故引以解之。

 

流四凶族,(案四凶罪狀而流放之。)

 

渾敦、窮奇、檮杌、饕餮,投諸四裔,以禦螭魅。

 

(投,棄也。

 

裔,遠也。

 

放之四遠,使當螭魅之災。

 

螭魅,山林異氣所生,為人害者。

 

○禦,魚呂反。

 

螭,敕知反,山神獸形。

 

魅,亡備反;

 

《說文》作鬼彡,云,老精物也;

 

鬽或從未。)

 

疏注「投棄」至「害者」。

 

○正義曰:投者,擲去,故為棄也。

 

《舜典》云:「流共工於幽州,放兜於崇山,竄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

 

四罪而天下鹹服。」

 

孔安國云:「幽洲,比裔;

 

崇山,南裔;

 

三危,西裔;

 

羽山,東裔。」

 

在海中,是放之四方之遠處。

 

螭魅若欲害人,則使此四者當彼螭魅之災,令代善人受害也。

 

宣三年傳王孫滿說九鼎云:「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

 

螭魅罔兩莫能逢之。」

 

知螭魅是山林異氣所生,為人害者也。

 

是以堯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為天子,以其舉十六相,去四凶也。

 

故《虞書》數舜之功,曰『慎徽五典,五典克從』無違教也。

 

(徽,美也。

 

典,常也。

 

此八元之功。

 

○戴,多代反。

 

相,息亮反,下注同。

 

去,起呂反。

 

數,色主反。

 

徽,許歸反。)

 

曰『納於百揆,百揆時序』,無廢事也。

 

(此八愷之功。)

 

曰『賓於四門,四門穆穆』無凶人也。

 

(流四凶。)

 

疏「故虞」至「人也」。

 

○正義曰:此《虞書•舜典》之篇也,三事六句,《舜典》本文。

 

其云「無違教也」,「無廢事也」,「無凶人也」,是史克解《虞書》之意也。

 

每引一事,以一句解之,故每事言曰。

 

舜有大功二十而為天子,(舉十六相,去四凶也。)

 

今行父雖未獲一吉人,去一凶矣。

 

於舜之功,二十之一也,庶幾免於戾乎!」

 

(史克激稱以辨宣公之惑,釋行父之誌,故其言美惡有過辭,蓋事宜也。

 

○激,古曆反。)

 

疏注「史克」至「宜也」。

 

○正義曰:宣公貪寶玉而受莒仆,為惑巳大;

 

行父違君命而逐出之,其專巳甚。

 

故史克激揚而言舜之事堯,以辨宣公之惑,以解行父之誌。

 

方欲盛談善惡,說事必當增甚。

 

故其言美惡有大過之辭。

 

言美則大美,言惡則大惡。

 

禹則鯀之子也,說禹則云「世濟其美」;

 

言鯀則云「世濟其凶」。

 

明其餘亦有大過,非其實也,蓋事勢宜然耳。

 

何休以為孔子云:「蕩蕩乎堯之為君,唯天為大,唯堯則之。」

 

今如《左氏》,堯在位數十年,久抑元愷而不能舉,養育凶人以為民害而不能去,則孔子稱堯虛言也。

 

桀、紂為惡一世則誅,四凶曆數千歲而無誅放,《易》云「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虛言也。

 

《左氏》為短。

 

但堯之為君,能舉十六相,去四凶,四凶之人未必世濟其惡。

 

但史克欲明行父之誌,欲辨宣公之惑,故美惡過辭,具於此注。

 

何休之難不足疑也。

 

宋武氏之族道昭公子,將奉司城須以作亂。

 

(文公弒昭公,故武族欲因其子以作亂。

 

司城須,文公弟。

 

○宋武氏之族,本或作武、穆之族者,後人取下文妄加也。

 

道音導。)

 

十二月,宋公殺母弟須及昭公子,使戴、莊、桓之族攻武氏於司馬子伯之館,(戴族,華樂也。

 

莊族公孫師也。

 

桓族,向、魚鱗蕩也。

 

司馬子伯,華耦也。

 

○向,舒亮反。)

 

遂出武、穆之族。

 

(穆族黨於武氏故。)

 

使公孫師為司城。

 

(公孫師,莊公之孫。)

 

公子朝卒,使樂呂為司寇,以靖國人。

 

(樂呂,戴公之曾孫,為宣三年宋師圍曹傳。)

 

疏注「樂呂,戴公曾孫」。

 

○正義曰:《世本》云:「戴公生樂甫術,術生碩甫澤,澤生夷父須,須生大司寇呂。」

 

今云曾孫,誤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5#
 樓主| 發表於 2013-5-25 19:12:32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一


宣元年,盡四年

◎宣公(○陸曰:「宣公名倭,一名接,又作委。

 

文公子,母敬嬴。

 

《諡法》:善問周達曰宣。」)

 

疏正義曰:《魯世家》云,宣公名倭,或作接。

 

文公之子,敬嬴所生,以匡王五年即位。

 

是歲,歲在壽星。

 

諡法:善問周達曰宣。

 

【經】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無傳。)

 

公子遂如齊逆女。

 

(不譏喪娶者,不待貶責而自明也。

 

卿為君逆,例在文四年。

 

○娶,七喻反。

 

為,於偽反。)

 

疏「不譏」至「四年」。

 

○正義曰:文公喪未期,此時已娶。

 

違禮不譏者,此事甚惡,言不待貶責而其惡自明也。

 

昭元年《公羊傳》曰:「春秋不待貶絕而罪惡見者,不貶絕以見罪惡,貶絕然後罪惡見者,貶絕以見罪惡」,是其義也。

 

文四年,「逆婦薑於齊」。

 

傳云:「卿不行,非禮也」。

 

是卿為君逆之例也。

 

三月,遂以夫人婦薑至自齊。

 

(稱婦,有姑之辭。

 

不書氏,史闕文。)

 

疏注「稱婦」至「闕文」。

 

○正義曰:宣公母敬嬴在,是有姑也。

 

夫人以薑為姓,舉姓,而稱薑氏,去氏稱薑則不成文義。

 

知不稱氏者,史闕文也。

 

傳言新作延廄而經無作字,是作傳之時,經猶未闕,於後經始闕耳。

 

此文傳亦無氏,知是本史先闕,故云史闕文而不云經闕文也。

 

史文既闕,仲尼不正之者,以無所褒貶,故因其詳略也。

 

諸經所關者,或史文先闕,仲尼不改;

 

或仲尼具文在後始闕。

 

《公羊》、《穀梁》,漢初始為其傳,見其闕文,妄為之說,非其實也。

 

《公羊傳》曰:「夫人何以不稱薑氏?

 

貶。

 

曷為貶?

 

譏喪娶。

 

喪娶者,公也,則曷為貶夫人?

 

內無貶於公之道也。

 

內無貶於公之道,則曷為貶夫人?

 

夫人與公一體也。」

 

《穀梁》之意亦然。

 

先儒取以為說。

 

服虔云:古者一禮不備,貞女不從。

 

故《詩》云:「雖速我訟,亦不女從。」

 

宣公既以喪娶,夫人從亦非禮,故不稱氏。

 

見略賤之也。

 

杜不然者,女之出嫁,事由父母。

 

夫來取之,父母許之,豈得問禮具否?

 

拒逆昏姻之命,從夫喪娶,父母之咎,自可罪其父母,何以貶責夫人?

 

若其貶責夫人,當去夫人之號,減一氏字,複何所明?

 

夫人之稱薑氏,猶遂之稱公子也。

 

舍遂之族而去子稱公可乎?

 

亦知遂不可去子稱公,夫人複安可以去氏稱薑也?

 

逆婦薑於齊,以卿不行變文略賤。

 

此經貶遂不稱公子以成夫人之尊,非略賤之事也。

 

《詩》責彊暴之男,行不由禮,陳其爭訟之辭,述其守貞之意,此豈是宣公淫掠,而欲令齊女守貞哉!

 

夏,季孫行父如齊。

 

晉放其大夫胥甲父於衛。

 

(放者,受罪黜免,宥之以遠。

 

○宥音又。)

 

疏注「放者」至「以遠」。

 

○正義曰:《舜典》云「流宥五刑」。

 

孔安國云:「以流放之法寬五刑。」

 

是放者,有罪當刑,而不忍刑之,寬其罪而放棄之也。

 

三諫不從,待放而去者,彼雖無罪,君不用其言,任令自去,亦是放棄之義。

 

放之與奔,俱是去國,而去情小異。

 

《釋例》曰:「奔者,迫窘而去,逃死四鄰,不以禮出也。

 

放者,受罪點免,宥之以遠也。

 

臣之事君,三諫不從,有待放之禮。

 

故傳曰:『義則進,否則奉身而退。』

 

迫窘而出奔,及以禮見放,俱去其國。

 

故傳通以進為文。

 

仲尼脩《春秋》,又以所稱為優劣也。」

 

言優劣者,放者,君舍其罪,緩步而出,是其優也;

 

奔者,止則懼死,奔馳而去,是其劣也。

 

昭八年「楚人執陳公子招,放之於越」,哀三年「蔡人放其大夫公孫獵於吳」,與此胥甲父等,皆甘心受罪、黜其官位,宥之以適遠方,是實放而書放也。

 

襄二十九年傳稱:「齊公孫蠆、公孫灶放其大夫高止於北燕。」

 

「書曰『出奔』,罪高止也。

 

高止好以事自為功,且專,故難及之。」

 

彼罪高止,故實放而書奔也。

 

然則文十四年傳稱「宋高哀不義宋公而出,遂來奔」。

 

高哀無罪亦改放而書奔者。

 

放者,緣遣者之意為義;

 

奔者,指去國之人。

 

立文據其所往之處,皆是從外來耳。

 

高哀身來至魯,自魯而稱來奔,不書宋人之意,故不得言放。

 

此乃外內之文異耳。

 

叛者,以地適他稱叛,入魯則稱來奔,亦此之類也。

 

公會齊侯於平州。

 

(平州,齊地,在泰山牟縣西。

 

○牟,亡侯反。)

 

公子遂如齊。

 

六月,齊人取濟西田。

 

(魯以賂齊,齊人不用師徒,故曰取。)

 

秋,邾子來朝。

 

(無傳。)

 

楚子、鄭人侵陳、遂侵宋。

 

晉趙盾帥師救陳。

 

(傳言救陳、宋。

 

經無宋字,蓋闕。

 

○盾,徒本反。)

 

疏注「傳言」至「蓋闕」。

 

○正義曰:陳、宋俱被楚侵,明其並救二國,傳稱救陳、宋,而經無宋字,故設疑云「蓋闕」也。

 

服虔云:趙盾既救陳而楚師侵宋,趙盾欲救宋而楚師解去。

 

案經、傳皆言侵陳,遂侵宋。

 

陳在宋南,是先侵陳,去陳乃侵宋也,若趙盾越宋而南救陳,猶及楚師,北回救宋,安得不及楚也?

 

若言欲救宋而楚師解去,則救陳之時,楚師已向宋矣,何以書救陳也?

 

蓋以陳既被侵,方始告晉,晉人起師救陳,楚又移師侵宋。

 

晉師比至於鄭,楚師既已去矣,故諸國會於棐林,同共伐鄭。

 

棐林,鄭地。

 

明晉始至鄭,不得與楚相遇,故竟無戰事。

 

言救陳、宋者,皆是致其意耳!

 

宋公、陳侯、衛侯、曹伯會晉師於棐林,伐鄭。

 

(晉師救陳、宋,四國君往會之,共伐鄭也。

 

不言會趙盾,取於兵會,非好會也。

 

棐林,鄭地,熒陽宛陵縣東南有林鄉。

 

○棐,芳尾反。

 

好,呼報反。)

 

疏「晉師」至「林鄉」。

 

○正義曰:晉本興師為救陳、宋,但楚師巳去,故四國之君往會晉師,與共伐鄭。

 

言於棐林者,行會禮,然後伐。

 

桓十五年,「公會宋公、衛侯、陳侯於袲,伐鄭」,亦行會禮,乃伐,與此同也。

 

晉師趙盾為將,不言會趙盾而言晉師者,取於兵會,非好會。

 

言所會,會其兵,非會其人,故稱師。

 

案定八年,「公會晉師於瓦」,注云「卿不書,禮不敵公」。

 

知此非為趙盾不敵公侯、稱師者,沈氏云:此會有宋公、陳侯等,猶成二年會於蜀,有蔡、許之君,故知此非為趙盾不得敵諸侯,但取於兵會,彼會於瓦唯有公,故知與此異耳。

 

冬,晉趙穿帥師侵崇。

 

(○崇,本亦作崈。)

 

晉人、宋人伐鄭。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6#
 樓主| 發表於 2013-5-25 19:13:21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一


【傳】元年,春,王正月,公子遂如齊逆女。

 

尊君命也。

 

(諸侯之卿,出入稱名氏,所以尊君命也。

 

傳於此發者,與還文不同,故釋之。)

 

疏注「諸侯」至「釋之」。

 

○正義曰:氏者,位尊乃賜,是臣之寵號。

 

具名氏,所以尊君命,言君命重,故貴臣行;

 

行人貴,則君命尊也。

 

諸侯之卿,出入稱名氏者,若宋華元、衛元咺之類是也。

 

如魯卿公孫敖喪歸尚稱氏,明生歸亦然。

 

其歸父意,如叔孫婼不稱氏者,名有所為,與常例不同也。

 

會盟征伐具名氏者,皆是尊君命也。

 

傳獨於此發者,為其與還文不同,故於此釋之。

 

《釋例》曰:「昏禮雖奉時君之命,其言必稱先君以為禮辭。

 

故公子翬逆女,傳曰『脩先君之好』;

 

公子遂逆女,傳稱曰『尊君命』,互發其義也。」

 

三月,遂以夫人婦薑至自齊。

 

尊夫人也。

 

(遂不言公子,替其尊稱,所以成小君之尊也。

 

公子,當時之寵號,非族也,故傳不言舍族。

 

《釋例》論之備矣。

 

○稱,尺證反。

 

舍音舍。)

 

疏注「遂不」至「備矣」。

 

○正義曰:公子亦是寵號,其事與族相似。

 

魯臣有罪,則貶去其族,族去則非卿。

 

今遂與夫人俱至,物無兩大,人不並尊。

 

若從夫人者尊。

 

則夫人卑矣故替其尊,稱令從夫人者,卑則夫人尊矣。

 

《釋例》曰:「往必稱族,以示其重,還雖在塗,必舍族以替之,所以成小君之尊,是其義也。」

 

成十四年,「叔孫僑如逆女」及以夫人至,其文與此正同。

 

彼傳云:「稱族,尊君命;

 

舍族,尊夫人。」

 

此傳不言稱族、舍族者,《釋例》曰:「傳云:『公子遂如齊逆女。

 

尊君命也。

 

遂以夫人婦薑至自齊。

 

尊夫人也。』

 

叔孫僑如逆女,則往曰稱族,還曰舍族。

 

然則公子、公孫,係公之常言,非族也。」

 

是言公子非族,故與彼異文。

 

公子雖則非族,稱、舍亦與族同。

 

故其言尊君命、尊夫人與彼亦不異也。

 

所以異者,族必君賜乃稱之,公子、公孫係公之常言,不須待賜乃稱之耳。

 

夏,季文子如齊,納賂以請會。

 

(宣公篡立,未列於會,故以賂請之。

 

○篡,初患反。)

 

晉人討不用命者,放胥甲父於衛,(胥甲,下軍佐,文十二年戰河曲,不肯薄秦於險。)

 

疏注「胥甲」至「於險」。

 

○正義曰:案彼傳,胥甲與趙穿同罪,放胥甲而舍趙穿者,於時趙盾為政,穿見晉君之婿,或本罪輕於胥甲,故得無咎。

 

而立胥克。

 

(克,甲之子。

 

先辛奔齊。

 

辛,甲之屬大夫。)

 

會於平州,以定公位。

 

(篡立者,諸侯既與之會,則不得複討。

 

臣子殺之,與弒君同。

 

故公與齊會而位定。

 

○複,扶又反。)

 

疏注「篡立」至「位定」。

 

○正義曰:春秋之世,王政不行,諸侯自相推戴,廢立不由天子。

 

篡弒而立,則鄰國討之,若與之會,則序之於列,成其為君。

 

諸侯既巳為會,則臣子不得複討。

 

若其殺之,則與弒君罪同。

 

宣公殺子惡而取國,常畏魯人討已,心不自安,納賂請會。

 

故既與齊會,而公位乃定。

 

成十五年戚之會,討曹成公,成公得列於會。

 

後曹人請於晉曰:「先君無乃有罪乎?

 

若有罪,則君列諸會矣。」

 

是列會則位定也。

 

東門襄仲如齊拜成。

 

(謝得會也。)

 

六月,齊人取濟西之田,為立公故,以賂齊也。

 

(濟西,故曹地。

 

僖三十一年晉文以分魯。

 

○為,於偽反。)

 

宋人之弒昭公也,在文十六年。

 

晉荀林父以諸侯之師伐宋,宋及晉平,宋文公受盟於晉。

 

又會諸侯於扈,將為魯討齊,皆取賂而還。

 

(文十五年、十七年,二扈之盟,皆受賂。)

 

疏注「文十」至「受賂」。

 

○正義曰:杜以傳言「皆取賂而還」,必有二事,乃得稱皆,故指二扈之盟以充皆義。

 

劉炫云:「案傳數晉罪,近發宋弒昭公前扈之盟,文所不及,何當虛指其事?

 

言皆取賂,故謂宋及晉平,取宋賂,為魯討齊,取齊賂也。」

 

案此言會諸侯於扈,文承「宋人之弒昭公」下,知非十七年會於扈,既取宋賂,又取齊賂,而稱皆,必為十七年、十五年二扈之盟者。

 

案十七年會於扈,尋檢經、傳全無魯討齊之事,豈得違背經、傳妄指十七年乎?

 

但宋弒昭公,其罪既大,故先言之;

 

為魯討齊,其失小,故後言之。

 

劉炫以傳文先後顛倒,又以會於扈為十七年之事,違背經、傳而規杜,非也。

 

「取賂而還」,書本或云「取齊賂而還」。

 

檢勘古本及杜注意,並無「齊」字。

 

文十七年宋及晉平,唯受宋賂。

 

十五年會扈,受齊賂耳。

 

傳言皆者,皆齊、宋也。

 

故知皆取齊賂者非也。

 

鄭穆公曰:「晉不足與也。」

 

遂受盟於楚。

 

陳共公之卒,楚人不禮焉。

 

(卒在文十三年。

 

○共音恭。)

 

陳靈公受盟於晉。

 

秋,楚子侵陳,遂侵宋。

 

晉趙盾帥師救陳、宋。

 

會於棐林,以伐鄭也。

 

楚蒍賈救鄭,遇於北林。

 

(與晉師相遇。

 

熒陽中牟縣西南有林亭,在鄭北。)

 

囚晉解揚,晉人乃還。

 

(解揚,晉大夫。

 

○解音蟹。)

 

晉欲求成於秦,趙穿曰:「我侵崇,秦急崇,必救之。

 

(崇,秦之與國。

 

○秦急崇,絕句;

 

本或作「崇急,秦必救之」,是後人改耳。)

 

疏「秦急崇」。

 

○正義曰:崇是秦之與國,故秦人急於援崇。

 

吾以求成焉。」

 

冬,趙穿侵崇,秦弗與成。

 

晉人伐鄭,以報北林之役。

 

(報囚解揚。)

 

於是晉侯侈,趙宣子為政,驟諫而不入,故不競於楚。

 

(競,強也。

 

為明年鄭伐宋張本。

 

○侈,昌氏反。

 

又屍氏反。

 

驟,仕救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7#
 樓主| 發表於 2013-5-25 19:13:48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一


【經】二年,春,王二月,壬子宋華元帥師及鄭公子歸生帥師,戰於大棘。

 

宋師敗績,獲宋華元。

 

(得大夫,生死皆曰獲。

 

例在昭二十三年。

 

大棘在陳留襄邑縣南。)

 

疏「宋華」至「生帥師」。

 

○正義曰:此華元、歸生及哀二年趙鞅、罕達客主各言帥師者,皆是將尊師眾,故並具其文,或於「歸生」之下無「帥師」之字,脫耳。

 

○注「得大」至「縣南」。

 

○正義曰:此獲華元,生也。

 

哀十一年「獲齊國書」,死也。

 

以此知生死皆曰獲。

 

昭二十三年傳云:「書曰『鬍子髡、沈子逞滅,獲陳夏齧』,君臣之辭也。」

 

傳言「書曰」是仲尼變例也。

 

秦師伐晉。

 

夏,晉人、宋人、衛人、陳人侵鄭。

 

(鄭為楚伐宋,獲其大夫。

 

晉趙盾興諸侯之師將為宋報恥,畏楚而還。

 

失霸者之義,故貶稱人。

 

○為鄭,於為反,下同。)

 

疏注「鄭為」至「稱人」。

 

○正義曰:諸經貶諸侯之卿稱人者,傳皆言其名氏。

 

此傳唯稱趙盾及諸侯之師侵鄭,諸侯之將不言名氏,則實是微者,非貶之也。

 

趙盾畏楚而還,故貶之稱人。

 

《釋例》曰:「鄭受楚命伐宋,大敗宋師,獲其二卿。

 

此晉之不競也。

 

晉於是申命眾國,大起其眾,將以雪宋之恥,取威定霸。

 

趙盾為政,而畏越椒之盛,不敢遂其所誌,託辭班師,失宋之心,孤諸侯之望,所以致貶也」。

 

秋,九月,乙丑,晉趙盾弒其君夷皋。

 

(靈公不君,而稱臣以弒者,以示良史之法,深責執政之臣,例在四年。

 

○皋,古刀反。)

 

疏注「靈公」至「四年」。

 

○正義曰:《釋例》曰:「經書『趙盾弒君』,而傳云『靈公不君』,又以明於例,此弒宜稱君也。

 

弒非趙盾,而經不變文者,以示良史之意,深責執政之臣。

 

傳故特見仲尼曰:『越竟乃免。』

 

明盾亦應受罪也。」

 

雖原其本心,而《春秋》不赦其罪,蓋為教之遠防。

 

冬,十月,乙亥,天王崩。

 

(無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8#
 樓主| 發表於 2013-5-25 19:16:03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一


【傳】二年春,鄭公子歸生受命於楚伐宋,(受楚命也。

 

○受命於楚,本或作命於楚。)

 

宋華元、樂呂禦之。

 

二月壬子,戰於大棘,宋師敗績,囚華元。

 

獲樂呂,(樂呂,司寇。

 

獲不書,非元帥也。

 

獲,生死通名。

 

經言獲華元,故傳特護之曰囚,以明其生獲,故得見贖而還。

 

○帥,所類反。

 

贖,食慾反。)

 

及甲車四百六十乘,俘二百五十人,馘百人。

 

狂狡輅鄭人,鄭人入於井。

 

(狂狡,宋大夫。

 

輅,迎也。

 

○乘,繩證反,下同。

 

俘,芳夫反。

 

馘,古獲反。

 

馘百人或馘百者,人,衍字。

 

狡,古卯反。

 

輅,五嫁反。)

 

倒戟而出之,獲狂狡。

 

君子曰:「失禮違命,宜其為禽也。

 

戎,昭果毅以聽之之謂禮,(聽,謂常存於耳,著於心,想聞其政令。

 

○倒,丁老反。

 

宜其為禽,一本作宜其禽也。

 

毅,魚既反。

 

著,直略反。)

 

殺敵為果,致果為毅。

 

易之,戮也。」

 

(易,反易。)

 

疏「君子」至「戮也」。

 

○正義曰:軍法以殺敵為上,將軍臨戰,必三令五申之。

 

狂狡失即戎之禮,違元帥之命曲法以拯鄭人,宜其為禽也。

 

昭,明也。

 

兵戎之事,明此果毅以聽之之謂禮,能殺敵人是名為果,言能果敢以除賊。

 

致此果敢乃名為毅,言能彊毅以立功。

 

「易之,戮也」,反易此道,則合刑戮也。

 

昭謂明曉此禮,致謂達之於敵。

 

毅,彊也。

 

能致用此意乃為彊人,言在軍對敵必須殺也。

 

《尚書》成湯數桀之罪以誓眾云:「爾尚輔予一人,致天之罰,予其大賚汝。

 

爾不從誓言,予則戮汝。」

 

武王數紂之罪以誓眾云:「勖哉夫子!

 

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羆,於商郊。

 

爾所不勖,其於爾躬有戮!」

 

二王以至聖伐至惡,尚誓眾使多殺,是軍法務在多殺,殺敵乃為禮也。

 

《公羊》善宋襄公「不鼓不成列」,以為文王之戰亦不過此。

 

武王之戰既知不然,文王之戰豈當若是?

 

審如《公羊》之言,文王未曉戰法,其不能身定天下,豈為此乎!

 

將戰,華元殺羊食士,其禦羊斟不與。

 

及戰,曰:「疇昔之羊,子為政;

 

(疇昔,猶前日也。

 

○食音嗣。

 

斟,之金反。

 

不與音預。)

 

疏注「疇昔猶前日也」。

 

○正義曰:《禮記•檀弓》云:孔子謂子貢曰:「吾疇昔之夜,夢坐奠於兩楹之間。」

 

鄭玄云:「疇昔,猶前日也」。

 

是相傳為然。

 

今日之事,我為政。」

 

與入鄭師,故敗。

 

君子謂「羊斟非人也,以其私憾,敗國殄民,(憾,恨也。

 

殄,盡也。

 

○憾,本亦作感,戶暗反,注同。

 

敗,必邁反,又如字。

 

殄,大典反。)

 

於是刑孰大焉。

 

《詩》所謂『人之無良』者,(《詩•小雅》。

 

義取不良之人,相怨以亡。)

 

其羊斟之謂乎!

 

殘民以逞。」

 

宋人以兵車百乘、文馬百駟(畫馬為文四百匹。

 

○逞,敕領反。)

 

疏注「畫馬為文」。

 

○正義曰:謂文飾雕畫之,若朱其尾鬛之類也。

 

以贖華元於鄭。

 

半入,華元逃歸,立於門外,告而入。

 

(告宋城門而後入,言不苟。)

 

見叔牂,曰:「子之馬然也?」

 

(叔牂,羊斟也。

 

卑賤得先歸,華元見而慰之。

 

○牂,子郎反。)

 

對曰:「非馬也,其人也。」

 

(叔牂知前言以顯,故不敢讓罪。)

 

既合而來奔。

 

(叔牂言畢,遂奔魯。

 

合,猶答也。)

 

疏「見叔」至「來奔」。

 

○正義曰:叔牂卑賤,故得先歸,華元見而安慰之曰:往奔入鄭軍者,子之馬,自然非子之罪。

 

叔牂自知前言已顯,不敢隱諱,乃對元曰:「非馬也,其人也。」

 

言是已為之。

 

叔牂既答華元而即來奔魯耳。

 

服虔載三說,皆以「子之馬然」為叔牂之語,「對曰」以不為華元之辭。

 

賈逵云:叔牂,宋守門大夫,華元既見叔牂,牂謂華元曰:子見獲於鄭者,是由子之馬使然也。

 

華元對曰:非馬自奔也,其人為之也。

 

謂羊斟驅入鄭也。

 

奔,走也。

 

言宋人贖我之事既和合,而我即來奔耳。

 

鄭玄云:叔牂即羊斟也,在先得歸,華元見叔牂,牂即誣之曰:奔入鄭軍者,子之馬然也,非我也。

 

華元對曰:「非馬也,其人也。」

 

言是女驅之耳!

 

叔牂既與華元合語,而即來奔魯。

 

又一說叔牂宋人,見宋以馬贖華元,謂元以贖得歸,謂元曰:子之得來,當以馬贖故然。

 

華元曰:「非馬也,其人也」。

 

言已不由馬贖,自以人事來耳!

 

贖事既合,而我即來奔。

 

杜以傳文見叔牂而即言曰,則曰下皆當為華元之語,不得為叔牂之辭。

 

且以華元與賤人交語而稱「對曰」,謂歸國而「來奔」,皆於文不順。

 

又羊斟與叔牂當是名字相配,故不從三家而別為之說,采鄭氏來奔為奔魯耳。

 

合是聚合言語,故云「合猶答也」。

 

宋城,華元為植,巡功。

 

(植,將主也。

 

○植,直吏反,注同。

 

將,子匠反。)

 

疏注「植將主也」。

 

○正義曰:《周禮•大司馬》:「大役屬其植。」

 

鄭司農云:「植謂部曲將吏。」

 

故「宋城,華元為植,巡功」,是植謂將領主帥監作者也。

 

巡功,謂巡城檢作功也。

 

城者謳曰:「旱其目,皤其腹,棄甲而複。

 

(旱,出目。

 

皤,大腹。

 

棄甲,謂亡師。

 

○謳,烏侯反。

 

旱,戶板反;

 

《說文》、《字林》云,大目也;

 

蘇林云,寢視不安貌;

 

孟康云,猶分然也。

 

皤,步何反。)

 

疏注「旱出目,皤大腹」。

 

○正義曰:《說文》云:「旱,大目也。」

 

目大則出見,故云出目也。

 

皤是腹之狀,腹以大為異,故為大腹也。

 

於思於思,棄甲複來。」

 

(於思,多鬢之貌。

 

○於思,如字,又西才反,多須貌;

 

賈逵云,白頭貌。

 

複,扶又反。

 

來,力知反,又如字,以協上韻。

 

須,脩於反,字又作鬢。)

 

疏注「於思,多鬢之貌」。

 

○正義曰:賈逵以為白頭貌。

 

成十五年華元為右師,距此三十二年,計未得頭白,故杜以為多鬢貌,亦是以意言之耳。

 

使其驂乘謂之曰:「牛則有皮,犀兕尚多,棄甲則那?」

 

(那,猶何也。

 

○驂,七南反。

 

犀音西。

 

兕,徐履反。

 

那,乃多反。)

 

疏「犀兕尚多」。

 

○正義曰:《釋獸》云:「犀,似豕。」

 

郭璞曰:「形似水牛,豬頭,大腹,痺腳。

 

腳有三蹄,黑色。

 

三角:一在頂上,一在額上,一在鼻上。

 

鼻上者,食角也。

 

小而不橢,好食棘。

 

亦有一角者。

 

劉歆期《交州記》曰:『犀出九德,毛似豕,蹄有甲,頭似馬。』

 

吳錄《地理誌》云:『武陵沅南縣以南皆有犀。』

 

《釋獸》云:「兕,似牛」。

 

郭璞云:「一角,青色,重千斤。」

 

《說文》云:「兕如野牛,青毛,其皮堅厚,可製鎧。」

 

《交州記》曰:「兕出九德,有一角,角長三尺餘,形如馬鞭柄。」

 

遍檢書傳,犀、兕二獸並出南方,非宋所有。

 

假令波及宋國,必不能多。

 

言「尚多」者,苟以答謳者耳。

 

役人曰:「從其有皮,丹漆若何?」

 

華元曰:「去之!

 

夫其口眾我寡。」

 

(傳言華元不吝其咎,寬而容眾。

 

○漆音七。

 

吝,力刃反。

 

咎,其九反。)

 

秦師伐晉,以報崇也,(伐崇在元年。)

 

遂圍焦。

 

(焦,晉河外邑。)

 

夏,晉趙盾救焦,遂自陰地,及諸侯之師侵鄭,(陰地,晉河南山北,自上洛以東至陸渾。

 

○渾,戶昏反。)

 

以報大棘之役。

 

楚鬥椒救鄭,曰:「能欲諸侯,而惡其難乎?」

 

遂次於鄭,以待晉師。

 

趙盾曰:「彼宗競於楚,殆將斃矣。

 

(競,強也。

 

鬥椒,若敖之族,自子文以來,世為令尹。

 

○惡,烏路反。

 

難,乃旦反。

 

斃,婢世反。)

 

姑益其疾。」

 

乃去之。

 

(欲示弱以驕之。

 

傳言趙盾所以稱人,且為四年楚滅若敖氏張本。)

 

晉靈公不君:(失君道也,以明於例應稱國以弒。

 

○弒,申誌反。

 

厚斂以彫牆;

 

彫,畫也。

 

○斂,力驗反。

 

彫,本亦作雕。

 

牆,在良反。)

 

從台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

 

宰夫胹熊蹯不熟,殺之,寘諸畚,使婦人載以過朝。

 

(畚,以草索為之,筥屬。

 

○彈,徒丹反。

 

胹音而,煮也。

 

蹯,扶元反。

 

置,之豉反。

 

畚音本,草器也。

 

索,素各反。

 

筥,九呂反。)

 

疏「宰夫胹熊蹯」。

 

○正義曰:字書「過熟曰胹」。

 

命此宰夫胹熊蹯,其蹯不至於熟,以其違命,故殺之。

 

○注「畚以」至「筥屬」。

 

○正義曰:《周禮》挈壺氏「挈畚以令軍糧。」

 

鄭眾云:縣畚於廩假之處,畚,所以盛糧之器,故以畚表廩。

 

《說文》云:「畚,蒲器,可以盛糧。」

 

《韓詩外傳》云:「鮑焦挈畚采蔬,遇子貢於道。」

 

是畚可以盛糧盛菜,以草索為之,今人猶有此器,形製似筥,故為筥屬。

 

過朝以示人,令眾懼己。

 

趙盾、士季見其手,問其故,而患之。

 

將諫,士季曰:「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

 

會請先,不入,則子繼之。」

 

三進,及溜,而後視之,(士季,隨會也。

 

三進三伏,公不省而又前也。

 

公知欲諫,故佯不視。

 

○其手,一本作首。

 

溜,力救反。

 

屋霤也。)

 

疏「將諫」至「繼之」。

 

○正義曰:言二人將欲相隨入諫。

 

士季謂盾曰:子是尊卿,今與子俱諫而不入,則莫之能繼續為諫。

 

會是卑卿,請先往諫,不入則子繼之。

 

○注「三進及溜」。

 

○正義曰:溜,謂簷下水溜之處。

 

入門伏而不省,起而更進,三進而及於君之屋溜。

 

言迫於公之前也。

 

曰:「吾知所過矣,將改之。」

 

稽首而對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詩•大雅》也。

 

○鮮,息淺反,少也,下同。)

 

夫如是,則能補過者鮮矣。

 

君能有終,則社稷之固也,豈惟群臣賴之。

 

又曰:『袞職有闕,惟仲山甫補之』,能補過也。

 

(《詩•大雅》也。

 

袞,君之上服。

 

闕,過也。

 

言服袞者有過,則仲山甫能補之。

 

○袞,古本反。)

 

君能補過,袞不廢矣。」

 

(常服袞也。)

 

猶不改。

 

宣子驟諫,公患之,使鉏麑賊之。

 

(鉏麑,晉力士。

 

○鉏,仕俱反。

 

麑音迷,一音五兮反。)

 

晨往,寢門辟矣,盛服將朝。

 

尚早,坐而假寐。

 

(不解衣冠而睡。

 

○辟,婢亦反。

 

盛,音成,本或作成。

 

睡,垂偽反。)

 

麑退,歎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賊民之主,不忠;

 

棄君之命,不信。

 

有一於此,不如死也。」

 

觸槐而死。

 

(槐,趙盾庭樹。

 

○槐音懷,又音回。)

 

秋,九月,晉侯飲趙盾酒,伏甲,將攻之。

 

其右提彌明知之,(右,車右。

 

○飲,於鴆反。

 

提,本又作祗,上支反。

 

彌,麵皮反。)

 

趨登,曰:「臣侍君宴,過三爵,非禮也。」

 

遂扶以下。

 

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殺之。

 

(獒,猛犬也。

 

○遂扶,舊本皆扶,房孚反;

 

服虔注作跣,先典反,云「徒跣也」。

 

今杜注本往往有跣者,嗾,素口反;

 

《說文》云,使犬也;

 

服本作取。

 

夫音扶。

 

獒,五羔反;

 

《尚書傳》云,大犬也;

 

《爾雅》云,狗四尺為獒;

 

《說文》云,犬知人心可使者。

 

搏,音博。)

 

疏「趨登」至「非禮也」。

 

○正義曰:此言飲趙盾酒,是小飲酒耳,非正燕禮。

 

燕禮:獻酬之後,方脫屨升堂,行無筭爵,非止三爵而已。

 

其侍君小飲則三爵而退。

 

《玉藻》云:「君子之飲酒也,受一爵而色灑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禮已三爵而油油以退。」

 

鄭玄云:「禮飲過三爵則敬殺,可以去矣。」

 

是三爵禮訖,自當退也。

 

提彌明言此之時,未必已過三爵,假此辭以悟趙盾耳。

 

○注「遂扶」至「獒焉」。

 

○正義曰:服虔本扶作跣。

 

注云:趙盾徒跣而下走。

 

禮,脫屨而升堂,降階乃納屨,堂上無屨,跣則是常,何須云遂跣而下?

 

且遂者,因上生下之言。

 

提彌明言訖而遂,不得為趙盾遂也。

 

杜本作扶,言扶盾下階也。

 

服虔云:嗾,取也。

 

夫,語辭。

 

獒,犬名。

 

公乃族夫獒,使之噬盾也。

 

《釋畜》云:「狗四尺為獒。」

 

是大犬之名,以其使之噬盾,故云:「獒,猛犬也。」

 

盾曰:「棄人用犬,雖猛何為!」

 

(責公不養士,而更以犬為已用。)

 

鬥且出,提彌明死之。

 

初,宣子田於首山,舍於翳桑,(田,獵也。

 

翳桑,桑之多蔭翳者,首山在河東蒲阪縣東南。

 

○翳,於計反。

 

蔭音陰,又於鴆反。)

 

見靈輒餓,問其病。

 

(靈輒,晉人。)

 

曰:「不食三日矣。」

 

食之,舍其半。

 

問之。

 

曰:「宦三年矣,(宦,學也。

 

○食之音嗣,下同。

 

舍其音舍。)

 

疏注「宦,學也」。

 

○正義曰:《曲禮》云「宦學事師」,則二者俱是學也。

 

但宦者學仕宦,學者尋經藝,以此為異耳。

 

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去家近。

 

請以遺之。」

 

使盡之,而為之簞食與肉,(簞,笥也。

 

○遺,唯季反,下注同。

 

簞音丹。

 

笥,思嗣反。)

 

疏注「簞,笥也」。

 

○正義曰:鄭玄《曲禮》注云:「圓曰簞,方曰笥。」

 

然則俱是竹器,方圓異名耳,故以簞為笥。

 

鄭玄《論語》注亦云「簞,笥也」。

 

置諸橐以與之。

 

既而與為公介,(靈輒為公甲士。

 

○橐,他洛反。

 

而與音預。

 

公介音界。)

 

倒戟以禦公徒而免之。

 

問何故。

 

對曰:「翳桑之餓人也。」

 

問其名居,(問所居。)

 

不告而退,(不望報也。)

 

遂自亡也。

 

(輒亦去。)

 

乙丑,趙穿攻靈公於桃園。

 

(穿,趙盾之從父昆弟子。

 

乙丑,九月二十七日。

 

○攻,如字;

 

本或作弒。)

 

疏注「穿趙」至「弟子」。

 

○正義曰:《晉語》云「趙衰,趙夙之弟」。

 

《世族譜》,盾是衰子,穿是夙孫,是穿為盾之從父昆弟之子也。

 

《世本》:「夙為衰祖,穿為夙之曾孫。」

 

《世本》轉寫多誤,其本未必然也。

 

宣子未出山而複。

 

(晉竟之山也。

 

盾出奔,聞公弒而還。

 

○竟音境,下文注同。

 

弒,申誌反。)

 

大史書曰「趙盾弒其君」,以示於朝。

 

宣子曰:「不然。」

 

對曰:「子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

 

宣子曰:「烏呼!

 

《詩》曰:『我之懷矣,自詒伊慼。』

 

其我之謂矣。」

 

(逸《詩》也。

 

言人多所懷戀,則自遺憂。

 

○大音泰。)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

 

不隱盾之罪。

 

○趙宣子,古之良大夫也,為法受惡。

 

(善其為法受屈。

 

○為,於偽反,注同。)

 

惜也,越竟乃免。」

 

(越竟,則君臣之義絕,可以不討賊。)

 

疏注「越竟」至「討賊」。

 

○正義曰:哀八年傳公山不狃云:「君子違,不適讎國,未臣而有伐之,奔命焉,死之可也。」

 

注云「未臣所適之國,則可還奔命,死其難」。

 

如彼傳文,雖則出奔,臣義未絕,此注云「越竟,則君臣之義絕」者,以仲尼云「越竟乃免」,出竟則免責,明其義已絕也。

 

襄三十年「鄭人殺良霄」,傳曰:「不稱大夫,言自外入也」。

 

去國不稱大夫,是為義絕之驗,旦受君之命,乃得為臣,今君欲殺已,逃奔他國,君之於臣既已絕矣,臣之於君能無絕乎?

 

董狐云「子為正卿,反不討賊」,明其威足討賊,卿位猶在,故責之耳。

 

我以君寵得為國卿,仗君之威,故群下用命,亦既失位出奔,國人不複畏我,國內自有賊亂,非我所能禁之。

 

故越竟得免,由義絕故也。

 

不狃之言,謂已以他故出奔,非是君欲殺已,閔其宗國,宜還救之。

 

昭二十一年,宋公子城以晉師救宋,是其事也。

 

襄二十七年傳曰:「崔氏之亂,申鮮虞來奔,仆賃於野,以喪莊公。」

 

彼是公之寵臣,去國而行君服,豈複責無罪而將見殺、逃竄而行免死者,皆令反服君乎?

 

《禮•檀弓》曰:「穆公問於子思曰:『為舊君反服,古與?』

 

子思曰:『古之君子,進人以禮,退人以禮,故有舊君反服之禮也。

 

今之君子,進人若將加諸膝,退人若將隊諸淵,無為戎首,不亦善乎?

 

又何反服之禮之有?』

 

是言去國雖同,本情有異,不可以一概論也。

 

宣子使趙穿逆公子黑臀於周而立之。

 

(黑臀,晉文公子。

 

○臀,徒門反。)

 

疏注「黑臀,晉文公子」。

 

○正義曰:《周語》單襄公云:「吾聞成公之生也,其母夢神規其臀以黑,曰「使有晉國』,故命之曰『黑臀』。」

 

《晉世家》:「成公者,文公少子,其母周女也。」

 

壬申,朝於武宮。

 

(壬申,十月五日。

 

既有日而無月,冬又在壬申下,明傳文無較例。

 

○較音角。)

 

初,麗姬之亂,詛無畜群公子,(詛,盟誓。

 

○麗,力知反。

 

詛,側慮反。)

 

疏「初麗」至「公子」。

 

○正義曰:服虔云:麗姬與獻公及諸大夫詛無畜群公子,欲令其二子專國。

 

杜雖不注,義似不然。

 

若麗姬身為此詛,姬死即應複常,何得比至於今?

 

國無公族,豈複文襄之霸,遂踵麗姬法乎?

 

蓋為奚齊、卓子以庶篡適,晉國創其為亂,不用複畜公子。

 

案檢傳文及《國語》,文公之子雍在秦,樂在陳,黑臀在周,襄公之孫談在周,則是晉之公子悉皆出在他國,是其因行而不改,成公今始革之。

 

故傳本其初也,則是國內因麗姬之亂,乃設此詛,非麗姬自為詛也。

 

若麗姬為詛,不須言麗姬之亂,以言之亂,知其創麗姬也。

 

自此之後,雖立公族而顯者亦少,唯有悼公之弟揚幹,悼公之子憖,二人名見於傳。

 

昭十八年,鄭人救火,「子產辭晉公子、公孫於東門」。

 

以外更無其人,良由逼於六卿,不被任用故耳。

 

自是晉無公族。

 

(無公子,故廢公族之官。)

 

疏注「無公」至「之官」。

 

○正義曰:不畜群公子,故無公族。

 

是公族之官,掌教公之子弟也。

 

下注云:「餘子,適子之母弟,亦治餘子之政。」

 

子屬餘子之官,則適子屬公族之官也。

 

孔晁注《國語》云:「公族大夫掌公族及卿大夫子弟之官。」

 

是卿之適子屬公族也。

 

《晉語》云:欒伯請公族,悼公曰:「荀家惇惠,荀會文敏,黶也果敢,無忌慎靖,使茲四人者為之。

 

膏粱之性難正也,故使惇惠者教之,文敏者道之,果敢者諗之,慎靖者脩之。」

 

使茲四人者為公族大夫,是公族主教誨也。

 

及成公即位,乃宦卿之適子而為之田,以為公族。

 

(宦,仕也。

 

為置田邑以為公族大夫。

 

○適,本又作嫡,丁曆反,下注同。

 

為置,於偽反。)

 

又宦其餘子,亦為餘子;

 

(餘子,嫡子之母弟也,亦治餘子之政。)

 

疏注「餘子」至「之政」。

 

○正義曰:下庶子為妾子,知餘子則是適子之母弟也。

 

言亦為餘子,則知餘子之官,亦治餘子之政,今主教卿大夫適妻之次子也。

 

下云「庶子為公行」,掌率公之戎車,則公行不教庶子。

 

然則卿大夫之妾子,亦是餘子之官教之矣。

 

其庶子為公行。

 

(庶子,妾子也,掌率公戎行。

 

○行,戶郎反,注及下同。)

 

疏注「庶子」至「戎行」。

 

○正義曰:下句趙盾自以為庶,為旄車之族,則旄車之族即公行也。

 

掌車而謂之公行,知其掌率公戎車之行列也。

 

晉於是有公族、餘子、公行。

 

(皆官名。)

 

疏「晉於」至「公行」。

 

○正義曰:此晉有公族、餘子、公行。

 

《詩•魏風》有公族、公路、公行,其公族、公行既同,公路似此餘子。

 

但餘子不主路車,公路非餘子也,當與公行為一,以其主君路車謂之公路,主車行列謂之公行,其實正是一官,詩人變文以韻句耳。

 

《周禮》無此三官之名。

 

《夏官》有「諸子」,下大夫二人,掌國子之倅,事與公族同也。

 

《春官》有「巾車」,下大夫二人,掌王之五路,事與公行同也。

 

無餘子同者,天子諸侯禮異耳。

 

趙盾請以括為公族,(括,趙盾異母弟,趙姬之中子屏季也。

 

○括,古活反。

 

中,如字,又丁仲反。

 

屏,步丁反。)

 

曰:「君姬氏之愛子也。

 

(趙姬,文公女、成公姊也。)

 

微君姬氏,則臣狄人也。」

 

公許之。

 

(盾,狄外孫也。

 

姬氏逆之以為適,事見僖二十四年。

 

○見,賢遍反。)

 

冬,趙盾為旄車之族,(旄車,公行之官。

 

盾本卿適,其子當為公族,辟屏季故,更掌旄車。

 

○旄音毛,一本作毛。)

 

疏注「旄車」至「旄車」。

 

○正義曰:主公車行列謂之公行,車皆建旄,謂之旄車之族。

 

《詩》云:「孑孑幹旄。」

 

又曰:「建設旄。」

 

是公車必建旄也。

 

《周禮》主車之官謂之巾車。

 

巾者,衣也,主衣飾之車。

 

謂之巾車。

 

此掌建旄之車,謂之旄車之族。

 

盾本卿之適子,其子世承正適,當為公族。

 

使辟屏季,故更為旄車之族,自以身為妾子,故使其子為妾子之官。

 

知非盾身自為旄車之族,而云使其子者,旄車之族,賤官耳。

 

盾身既為正卿,無容退掌賤職。

 

六年經稱「晉趙盾、衛孫免侵陳」。

 

仍書於經,非身退位,故知使其子耳。

 

原同長而使趙括者,沈氏云:以其君姬氏之愛子,故使之,非正適也。

 

使屏季以其故族為公族大夫。

 

(盾以其故官屬與屏季,使為衰之適。

 

○衰,初危反。)

 

疏注「盾以」至「之適」。

 

○正義曰:族即屬也。

 

故官屬者,父時舊官屬也。

 

將父時官屬盡與屏季,使季為衰之正適也。

 

盾之此意,欲令身死之後,使屏季承其父,後為趙氏宗主。

 

但晉人以盾之忠,更使其子朔承盾後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9#
 樓主| 發表於 2013-5-25 19:16:36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一


【經】三年,春,王正月,郊牛之口傷,改卜牛。

 

牛死,乃不郊。

 

(牛不稱牲,未卜日。

 

猶三望。)

 

葬匡王。

 

(無傳。

 

四月而葬,速。)

 

楚子伐陸渾之戎。

 

夏,楚人侵鄭。

 

秋,赤狄侵齊。

 

(無傳。)

 

宋師圍曹。

 

冬,十月,丙戌,鄭伯蘭卒。

 

(再與文同盟。)

 

疏注「再與文同盟」。

 

○正義曰:蘭以僖三十三年即位,文二年盟於垂隴,七年於扈,十四年幹新城,魯、鄭俱在,當言三同盟,而云再者,以扈之盟,經文不序諸侯,故不數。

 

劉炫規之,非也。

 

葬鄭穆公。

 

(無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00#
 樓主| 發表於 2013-5-25 19:17:30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一


【傳】三年,春,不郊,而望,皆非禮也。

 

(言牛雖傷死,當更改卜,取其吉者,郊不可廢也。

 

前年冬,天王崩,未葬而郊者,不以王事廢天事。

 

《禮記•曾子問》:「天子崩未殯,五祀不行,既殯而祭。」

 

自啟至於反哭,五祀之祭不行,已葬而祭。)

 

疏注「言牛」至「而祭」。

 

○正義曰:案經,牛死在正月,郊當用三月,其間足得養牛。

 

牛雖一傷一死,當更改卜取其吉者,郊天之禮不可廢也。

 

牛死而遂不郊,故為非禮也。

 

不郊非禮,則於禮得郊禮,諸侯為天子斬衰,天王崩未葬,而得郊者,不以王事廢天事也。

 

引《曾子問》者,舉動輕以明重也。

 

初死以至於殯,啟殯以至反哭,於此之間,五祀之祭不行耳。

 

既殯之後,啟殯以前,五祀之祭猶尚不廢,郊天必不廢矣。

 

故鄭注云「郊社亦然」。

 

《王製》云:「喪三年不祭,唯祭天地社稷,為越紼而行事。」

 

鄭玄云:「不敢以卑廢尊。」

 

紼盾車索,禮天子殯於西序,欑盾車而塗之係紼,以備火災。

 

言越紼而行事,是在殯得祭也。

 

案《曾子問》:「既殯而祭,其祭也。

 

屍入,三飯不侑,酳不酢而已矣。」

 

謂屍唯三飯,祝不侑,勸其食。

 

食罷,主人酌酒酳屍,屍不酢主人。

 

《曾子問》又云:「已葬而祭,祝畢獻而已。」

 

謂屍飯而侑,勸訖,酳屍,屍酢主人。

 

酢訖,又布祝席,祝坐,主人酌酒以獻祝,獻畢而止。

 

故鄭注云「既葬彌吉,畢獻祝而後止」是也。

 

鄭又注彼云「天子七祀,言五者,關中言之。」

 

案《禮記•祭法》云:王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國門,曰國行,曰泰厲,曰屍,曰灶。

 

王自為立七祀。

 

諸侯為國立五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國門,曰國行,曰公厲。

 

諸侯自為立五祀。

 

大夫立三祀:曰族厲,曰門,曰行。

 

適士立二祀:曰門,曰行。

 

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灶。

 

是其義也。

 

望,郊之屬也。

 

不郊,亦無望可也。

 

(已有例在僖三十一年。

 

複發傳者,嫌牛死與卜不從異。

 

○複,扶又反。)

 

晉侯伐鄭,及郔。

 

鄭及晉平,士會入盟。

 

(郔,鄭地。

 

為夏楚侵鄭傳。

 

○郔音延。)

 

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於雒,觀兵於周疆。

 

(雒水出上雒塚領山,至河南鞏縣入河。

 

○疆,居良反。)

 

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

 

(王孫滿,周大夫。

 

○勞,力報反。)

 

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

 

(示欲逼周取天下。)

 

對曰:「在德不在鼎。

 

昔夏之方有德也,(禹之世。

 

○夏,戶雅反。)

 

遠方圖物,(圖畫山川奇異之物而獻之。)

 

貢金九牧,(使九州之牧貢金。)

 

鑄鼎象物,(象所圖物,著之於鼎。

 

○鑄,之樹反。

 

著,張慮反;

 

舊直略反。)

 

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

 

(圖鬼神百物之形,使民逆備之。)

 

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

 

(若,順也。)

 

螭魅罔兩,(螭,山神,獸形。

 

魅,怪物。

 

罔兩,水神。

 

○螭,敕知反。

 

魅,亡備反,本又作鬽。

 

罔,亡丈反。

 

兩,本又作蜽,音同。

 

《說文》云:罔兩,山川之精物也。)

 

疏注「螭山」至「水神」。

 

○正義曰:螭,山神,獸形。

 

魅,怪物。

 

先儒相傳為然。

 

《魯語》仲尼云:「木石之怪夔、罔兩,水之怪龍、罔象」,則罔兩是木石之神。

 

杜以為水神者,《魯語》賈逵注云:岡兩、罔象,言有夔、龍之形而無實體。

 

然則罔兩、罔象皆是虛無,當總彼之意,非神名也。

 

上句言山林、川澤,則螭魅罔兩四神。

 

文十八年注「螭魅,山林異氣所生」。

 

螭魅既為山林之神,則罔兩宜為川澤之神,故以為水神也。

 

莫能逢之,(逢,遇也。)

 

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天休。

 

(民無災害,則上下和而受天祐。

 

○休,許虯反,下同。

 

祐音右。)

 

桀有昏德,鼎遷於商,載祀六百。

 

(載、祀,皆年。

 

○載、祀。

 

《爾雅》云:商曰祀,唐、虞曰載,周曰年,夏曰歲。)

 

疏注「載祀皆年」。

 

○正義曰:《釋天》云:「唐虞曰載,商曰祀,周曰年。」

 

孫炎云:「載,取物終更始。

 

祀,時祭祀一訖。

 

年,取年穀一熟。」

 

是載、祀皆年之別名,複言之耳。

 

《律曆誌》云:「商三十一王,六百二十九年。」

 

商紂暴虐,鼎遷於周。

 

德之休明,雖小,重也。

 

(不可遷。

 

○紂,直九反。)

 

其奸回昏亂,雖大,輕也。

 

(言可移。)

 

天祚明德,有所厎止。

 

(底,致也。

 

○祚,才故反。

 

厎音旨。)

 

成王定鼎於郟鄏,(郟鄏,今河南也。

 

武王遷之,成王定之。

 

○郟,古洽反。

 

鄏音辱。)

 

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周德雖衰,天命未改。

 

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疏「卜世」至「七百」。

 

○正義曰:《律曆誌》云:周三十六王八百六十七年。

 

過卜數也。

 

夏,楚人侵鄭,鄭即晉故也。

 

宋文公即位三年,殺母弟須及昭公子,武氏之謀也。

 

(武氏謀奉母弟須及昭公子以作亂,事在文十八年。)

 

使戴、桓之族攻武氏於司馬子伯之館,盡逐武、穆之族武穆之族以曹師伐宋。

 

秋,宋師圍曹,報武氏之亂也。

 

冬,鄭穆公卒。

 

初,鄭文公有賤妾曰燕吉,(吉,南燕姓。

 

○吉,其乙反,又其吉反。)

 

夢天使與巳蘭,(蘭,香草。)

 

疏「夢天使與巳蘭」。

 

○正義曰:夢言天者,皆非天也。

 

此既言天使與巳蘭,即云「餘為伯鯈」,鯈即非天也。

 

伯鯈不得自稱為天,天不得變為伯鯈,明是夢者恍惚之言耳。

 

成五年,晉趙嬰「夢天使謂已:『祭餘,餘福女』。」

 

上天之神,丘明正直,寧當就淫亂之人降福以求食乎?

 

昭四年叔孫穆子「夢天壓已,弗勝」,號豎牛助而勝之。

 

若是上天之神,寧當與豎牛爭力而不勝也!

 

明皆恍惚之言,或別有邪神,夢者不識而妄稱天耳。

 

曰:「餘為伯鯈。

 

餘,而祖也。

 

(伯儵,南燕祖。

 

○儵,直留反。)

 

以是為而子。

 

(以蘭為女子名。

 

○女音汝。)

 

以蘭有國香,人服媚之如是。」

 

(媚,愛也。

 

欲令人愛之如蘭。

 

○媚,亡冀反。

 

令,力呈反。)

 

既而文公見之,與之蘭而禦之。

 

辭曰:「妾不才,幸而有子。

 

將不信,敢徵蘭乎?」

 

(懼將不見信,故欲計所賜蘭,為懷子月數。)

 

公曰:「諾。」

 

生穆公,名之曰蘭。

 

文公報鄭子之妃曰陳媯,(鄭子,文公叔父子儀也。

 

漢律:淫季父之妻曰報。

 

○媯,九危反。)

 

生子華、子臧。

 

子臧得罪而出。

 

(出奔宋。

 

○臧,作郎反。)

 

誘子華而殺之南裏,(在僖十六年。

 

南裏,鄭地。)

 

使盜殺子臧於陳、宋之間。

 

(在僖二十四年。)

 

又娶於江,生公子士。

 

朝於楚,楚人冘之,及葉而死。

 

(葉,楚地,今南陽葉縣。

 

○冘,直蔭反。

 

葉,式涉反。)

 

疏「朝於楚」。

 

○正義曰:諸侯大子攝行父事稱朝。

 

此公子士非大子亦稱朝者,以大子稱朝,故傳亦通言之,其實合稱聘耳。

 

又娶於蘇,生子瑕、子俞彌。

 

俞彌早卒。

 

洩駕惡瑕,文公亦惡之,故不立也。

 

(洩駕,鄭大夫。

 

○俞音愉。

 

惡,烏路反,下同。)

 

公逐群公子,公子蘭奔晉,從晉文公伐鄭。

 

(在僖三十年。

 

○從,如字,又才用反。)

 

石癸曰:「吾聞姬、吉耦,其子孫必蕃。

 

(吉姓宜為姬配耦。

 

○癸,居揆反。

 

蕃音煩,下同。)

 

吉,吉人也,後稷之元妃也。

 

(吉姓之女為後稷妃,周是以興,故曰吉人。)

 

今公子蘭,吉甥也,天或啟之,必將為君,其後必蕃。

 

先納之,可以亢寵。」

 

(亢,極也。

 

○亢,苦浪反。)

 

與孔將鉏、侯宣多納之,盟於大宮而立之,(大宮,鄭祖廟。

 

○鉏,仕俱反。

 

大音泰,注同。)

 

以與晉平。

 

穆公有疾,曰:「蘭死,吾其死乎!

 

吾所以生也。」

 

刈蘭而卒。

 

(傳言穆氏所以大興於鄭,天所啟也。○刈,魚廢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7 23:29 , Processed in 0.546879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