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我本善良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春秋左傳正義】

[複製鏈接]
241#
 樓主| 發表於 2013-5-24 21:56:16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十五


【經】二十有四年,春,王正月。

 

夏,狄伐鄭。

 

秋,七月。

 

冬,天王出居於鄭。

 

(襄王也。

 

天子以天下為家,故所在稱居。

 

天子無外而書出者,譏王蔽於匹夫之孝,不顧天下之重,因其辟母弟之難書出,言其自絕於周。

 

○蔽,必世反。

 

難,乃旦反。)

 

疏「天王出居於鄭」。

 

○正義曰:出居,實出奔也。

 

出謂出畿內,居若移居然。

 

天子以天下為家,所在皆得安居,故為天子別立此名。

 

《釋例》曰:「天子以天下為家,故傳曰,凡自周無出,今以出居為名,而不書奔,殊之於別國。」

 

晉侯夷吾卒。

 

文公定位而後告,未同盟而赴以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2#
 樓主| 發表於 2013-5-24 21:58:28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十五


【傳】二十四年,春,王正月,秦伯納之,不書,不告入也。

 

(納重耳也。)

 

及河,子犯以璧授公子曰:「臣負羈絏從君巡於天下,(羈,馬羈。

 

絏,馬韁。

 

○羈,紀宜反,《說文》云:「馬絡頭也。」

 

絏,息列反,《說文》云:「係也」。

 

從,才用反,又如字。

 

韁,居良反。)

 

疏注「羈,馬羈。

 

絏,馬韁」。

 

○正義曰:《說文》云:「羈,馬絡頭也。」

 

又曰:「馬絆。」

 

絏,係也。

 

《少儀》云:「犬則執絏,則執紖,馬則執靮。」

 

服虔云:「一曰犬韁曰絏,古者行則有犬。」

 

杜今正以絏為馬韁者,絏是係之別名,係馬係狗皆得稱絏,彼對文耳,散則可以通。

 

巡於天下,用馬為多,故主於馬耳。

 

臣之罪甚多矣。

 

臣猶知之,而況君乎!

 

請由此亡。」

 

公子曰:「所不與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

 

(子犯,重耳舅也,言與舅氏同心之明,如此白水,猶《詩》言「謂予不信,有如日」。

 

○,古了反。)

 

疏注「子犯」至「日」。

 

○正義曰:諸言「有如」,皆是誓辭。

 

有如日,有如河,有如日,有如白水,皆取明白之義。

 

言心之明白如日、如水也。

 

有如上帝、有如先君,言上帝先君明見其心,意亦同也。

 

投其璧於河。

 

(質信於河。

 

○質音致。)

 

濟河,圍令狐,入桑泉,取臼衰。

 

(桑泉在河東解縣西。

 

解縣東南有臼城。

 

○令,力丁反。

 

衰,初危反。

 

解,戶買反。)

 

二月,甲午,晉師軍於廬柳。

 

(懷公遣軍距重耳。

 

○廬,力居反。

 

柳,力久反。)

 

秦伯使公子縶如晉師,師退,軍於郇。

 

(解縣西北有郇城。

 

○縶,張立反。

 

郇音荀。)

 

辛丑,狐偃及秦、晉之大夫盟於郇。

 

壬寅,公子入於晉師。

 

丙午,入於曲沃。

 

丁未,朝於武宮。

 

(文公之祖武公廟。)

 

戊申,使殺懷公於高梁。

 

不書,亦不告也。

 

(懷公奔高梁。

 

高梁在平陽楊縣西南。

 

再發不告者,言外諸侯入及見殺,亦皆須告乃書於策。)

 

呂、卻畏逼,(呂甥、郤芮,惠公舊臣,故畏為文公所逼害。

 

○逼音逼。

 

為,於偽反。)

 

將焚公宮而弒晉侯。

 

寺人披請見,公使讓之,且辭焉。

 

(辭不見。

 

○弒音試,又作殺。

 

寺,本又作侍。

 

披,普皮反。

 

請見,賢遍反。)

 

曰:「蒲城之役,(在五年。)

 

君命一宿,女即至。

 

(即日至。

 

○女音汝,下皆同。)

 

其後餘從狄君以田渭濱,(田,獵。

 

○渭音謂,水名。

 

濱音賓。)

 

女為惠公來求殺餘,命女三宿,女中宿至。

 

雖有君命,何其速也。

 

夫袪猶在,(披所斬文公衣袂也。

 

○為,於偽反。

 

中,丁仲反,下注中鉤同。

 

女中宿至,或無「至」字。

 

袪,起魚反。

 

袂,滅製反。)

 

疏「夫袪猶在」。

 

○正義曰:夫,辭也。

 

彼時斬袪之恨,今日猶在。

 

女其行乎。」

 

對曰:「臣謂君之入也,其知之矣。

 

(知君人之道。)

 

若猶未也,又將及難。

 

君命無二,古之製也。

 

除君之惡,唯力是視,蒲人、狄人,餘何有焉。

 

(當二君世,君為蒲、狄之人,於我有何義。

 

○難,乃旦反,下及注皆同。)

 

今君即位,其無蒲、狄乎?

 

疏「蒲人」至「狄乎」。

 

○正義曰:言獻公之時,君為蒲邑人。

 

惠公之時,君為狄國人。

 

餘未事君,何有恩義於君焉?

 

「今君即位,其無蒲狄乎」,言有人在蒲、在狄為君,猶是也。

 

齊桓公置射鉤而使管仲相,(乾時之役,管仲射桓公,中帶鉤。

 

○射,食亦反,注同。

 

相,息亮反。)

 

君若易之,何辱命焉?

 

(言若反齊桓,己將自去,不須辱君命。)

 

行者甚眾,豈唯刑臣。」

 

(披,奄人,故稱刑臣。

 

○甚眾,一本「甚」作「其」。)

 

疏「行者」至「刑臣」。

 

○正義曰:公言女其行乎?

 

欲使之出奔也。

 

公若反齊桓,念舊惡,則出奔者甚眾多矣,豈唯刑臣一人乎?

 

言畏罪者皆將去。

 

公見之,以難告。

 

(告呂、郤欲焚公宮。)

 

三月,晉侯潛會秦伯於王城。

 

己丑晦,公宮火。

 

瑕甥、郤芮不獲公,乃如河上,秦伯誘而殺之。

 

晉侯逆夫人嬴氏以歸。

 

(秦穆公女文嬴也。)

 

秦伯送衛於晉三千人,實紀綱之仆。

 

(新有呂、郤之難,國未輯睦,故以兵衛文公。

 

諸門戶仆隸之事,皆秦卒共之,為之紀綱。

 

○輯音集,又七入反,本亦作集。

 

卒,子忽反。

 

共音恭,本亦作「供」。)

 

疏注「新有」至「紀綱」。

 

○正義曰:新有呂、郤之難,國未輯睦,恐晉人情不可信,故秦伯以兵衛文公也。

 

《說文》云:「綱,維紘繩也。

 

紀,絲別也。」

 

則綱是維之大繩。

 

紀者,別理絲縷。

 

諸門戶仆隸之事,皆使秦卒共之,與晉人為紀綱,謂為之首領主帥也。

 

初,晉侯之豎頭須,守藏者也。

 

(頭須,一曰裏鳧須。

 

豎,左右小吏。

 

○豎,上注反。

 

藏,才浪反,下同。

 

裏鳧須,房孚反。

 

《韓詩外傳》云:「晉文公亡,過曹,裏鳧須從,因盜重耳資而亡。

 

重耳無糧,餒不能行,介子推割股以食重耳,然後能行。」)

 

疏注「頭須」至「小吏」。

 

○正義曰:一曰裏鳧須者,《史記》謂之裏鳧須,與傳文不同,必有一謬。

 

故辨出其別,不敢正之。

 

鄭玄《周禮》注云:「豎,未冠者之官名。」

 

其出也,竊藏以逃,(文公出時。)

 

盡用以求納之。

 

(求納文公。

 

○盡,津忍反。)

 

及入,求見,公辭焉以沐。

 

謂僕人曰:「沐則心覆,疏沐則心覆。

 

○正義曰:韋昭云:「沐則低頭,故心反覆也。」

 

心覆則圖反,宜吾不得見也。

 

居者為社稷之守,行者為羈絏之仆,其亦可也,何必罪居者?

 

國君而讎匹夫,懼者甚眾矣。」

 

僕人以告,公遽見之。

 

(言棄小怨所以能安眾。

 

○求見,賢遍反,下「得見」同。

 

覆,芳服反,下同。

 

守,手又反,又如字。

 

「甚眾」,本或作「其眾」。

 

遽,甚處反。)

 

狄人歸季隗於晉而請其二子。

 

(二子,伯鯈、叔劉。)

 

文公妻趙衰,生原同、屏括、摟嬰。

 

(原、屏、樓,三子之邑。

 

○妻,七計反。

 

屏,步平反。

 

括,古活反。)

 

趙姬請逆盾與其母,(趙姬,文公女也。

 

盾,狄女叔隗之子。)

 

子餘辭。

 

(子餘,趙衰字。)

 

姬曰:「得寵而忘舊,何以使人?

 

必逆之。」

 

固請,許之。

 

來以盾為才,固請於公,以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以叔隗為內子而已下之。

 

(卿之嫡妻為內子。

 

皆非此年事,蓋因狄人歸季隗,遂終言叔隗。

 

○嫡,本亦作適,丁曆反,注同。

 

下,遐嫁反,下同。)

 

晉侯賞從亡者。

 

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

 

(介推,文公微臣。

 

之,語助。

 

○從,才用反。

 

介音界。

 

推,昌誰反。)

 

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懷無親,外內棄之。

 

天未絕晉,必將有主。

 

主晉祀者,非君而誰?

 

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已力,不亦誣乎?

 

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已力乎?

 

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蒙,欺也。)

 

難與處矣!」

 

疏「下義」至「處矣」。

 

○正義曰:在下者以貪天之功為立君之義,是下義其罪也。

 

在上者以立君之勳賞盜天之罪,是上賞其奸也。

 

居下者義其罪,是下欺上也。

 

居上者賞其奸,是上欺下也。

 

如此上下相欺矇,難可與並居處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

 

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怨言,謂上下相蒙,難與處。

 

○盍,戶臘反。

 

懟,直類反。)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既不求之,且欲令推達言於文公。

 

○令,力呈反。)

 

對曰:「言,身之文也。

 

身將隱,焉用文之?

 

是求顯也。」

 

其母曰: 「能如是乎!

 

與女偕隱。」

 

(偕,俱也。

 

○焉,於虔反。

 

女音汝。)

 

遂隱而死。

 

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曰:「以誌吾過,且旌善入。」

 

(旌,表也。

 

西河界休縣南有地名綿上。)

 

鄭之入滑也,滑人聽命。

 

(入滑在二十一年。)

 

師還,又即衛。

 

鄭公子士泄、堵俞彌帥師伐滑。

 

(堵俞彌,鄭大夫。

 

○俞,羊朱反。

 

彌,亡皮反。)

 

王使伯服、遊孫伯如鄭請滑。

 

(二子,周大夫。)

 

鄭伯怨惠王之入而不與厲公爵也,(事在莊二十一年。)

 

又怨襄王之與衛、滑也,(怨王助衛為滑請。

 

○為,於偽反。)

 

故不聽王命而執二子。

 

王怒,將以狄伐鄭。

 

富辰諫曰:「不可。

 

臣聞之,大上以德撫民,(無親疏也。

 

○聽,吐鄭反。

 

「而執二子」,本或作「而執其二子」, 「其」,衍字也。

 

大音泰)。

 

其次親親以相及也。

 

(先親以及疏,推思以行義。)

 

疏「大上」至「及也」。

 

○正義曰:《曲禮》云:「大上貴德,其次務施報。」

 

鄭玄以大上為帝皇之世其次謂三王以來則以大上其次為世代之先後也。

 

襄二十四年傳曰:「大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

 

杜以立德謂黃帝、堯、舜,立功謂禹、稷,立言謂史佚、周任。

 

則以人之賢愚為上次,非複年代之先後也。

 

然則大上謂人之最,大上,上聖之人也,以德撫民,唯能是用,不簡親疏也。

 

其次聖之人,則親其所親,以漸相及而至於遠人,為下周公親親之事張本也。

 

周公亦是上聖,不以德而先親者,製法為後,不獨為身,聖人之身不恃親也。

 

昔周公吊二叔之不鹹,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

 

(吊,傷也。

 

鹹,同也。

 

周公傷夏、殷之叔世,疏其親戚,以至滅亡,故廣封其兄弟。

 

○蕃,方元反。)

 

管、蔡、郕、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文之昭也。

 

(十六國皆文王子也。

 

管國在熒陽京縣東北。

 

雍國在河內山陽縣西。

 

畢國在長安縣西北。

 

酆國在始平鄠縣東。

 

○郕音成。

 

聃,乃甘反。

 

雍,於用反,注同。

 

酆音豐。

 

郇音荀。)

 

邘、晉、應、韓,武之穆也。

 

(四國皆武王子。

 

應國在襄陽城父縣西南。

 

韓國在河東郡界。

 

河內野王縣西北有於阝城。

 

○邘音於。)

 

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

 

胤,嗣也。

 

(蔣在弋陽期思縣。

 

高平昌邑縣西有茅鄉。

 

東郡燕縣西南有胙亭。

 

○蔣,將丈反。

 

茅,亡交反。

 

胙,才故反,下注「祭胙」同。

 

祭,則界反。)

 

疏「昔周」至「胤也」。

 

○正義曰:伯、仲、叔、季,長幼之次也。

 

故通謂國衰為叔世,將亡為季世。

 

昔周公傷彼夏、殷二國叔世,疏其親戚,令使宗族之不同心以相匡輔,至於滅亡。

 

故封立親戚為諸侯之君,以為蕃籬,屏蔽周室。

 

言封此以下文、武、周公之子孫為二十六國也。

 

此二十六國武王克商之後下及成康之世乃可封建畢矣非是一時封建,非盡周公所為。

 

富辰盡以其事屬周公者,以武王克殷,周公為輔,又攝政製禮,成一代大法,雖非悉周公所為,皆是周公之法,故歸之於周公耳。

 

昭二十八年傳曰:「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兄弟之國十有五人,姬姓之國四十人。」

 

彼言由其克商,乃得封建兄弟,歸功於武王耳。

 

亦非武王之時已建五十五國,其後不複封人也。

 

昭二十六年傳曰:「昔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並建母弟,以蕃屏周。」

 

昭九年傳曰:「文、武、成、康之建母弟,以蕃屏周。」

 

則康王之世,尚有封國,非獨周公時也。

 

且見於經、傳者,管叔、蔡叔、霍叔,周公攝政之初以流言見黜,則三叔之國已是武王封矣。

 

《尚書•康誥》之篇,周公營洛之時,始封康叔於衛。

 

《洛誥》之篇,周公致政之月,始封伯禽於魯。

 

《書傳》稱成王削桐葉為珪,以封唐叔。

 

如此之類,不得為武王封也。

 

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豈周公自封哉?

 

固當成王即政之後,或至康王之時,始封之耳。

 

○注「吊傷」至「兄弟」。

 

○正義曰:吊、傷俱是悼往之辭。

 

鹹訓為皆,故為同也。

 

昭六年傳曰:「夏有亂政,而作《禹刑》;

 

商有亂政,而作《湯刑》;

 

周有亂政,而作《九刑》;

 

三辟之興,皆叔世也。」

 

彼叔世為三代之末世,知此二叔亦二代之末世也。

 

二代之末,疏其親戚,以至滅亡。

 

周公創其如此,故製禮設法,親其所親,廣封兄弟,以自蕃衛也。

 

蕃屏者,分地以建諸侯,使與京師作蕃籬屏扞也。

 

鄭眾、賈逵皆以二叔為管叔、蔡叔,傷其不和睦而流言作亂,故封建親戚。

 

鄭玄《詩》箋亦然。

 

案其封建之中,方有管、蔡,豈傷其作亂始封建之?

 

馬融以為夏、殷叔世,故杜同之。

 

○注「十六」至「縣東」。

 

○正義曰:文之昭者,自後稷以後一昭一穆,文王於次為穆,故文子為昭,武子為穆。

 

昭二十八年傳稱「武王兄弟之國十五人」,此十六,彼十五者,人異,故說異耳。

 

非武王時十五而周公加一也。

 

此十六國所在之地,蔡、郕、魯、衛、郜、曹、滕七國,當時皆在,已經解訖。

 

霍在閔元年,原在隱十一年,郇在此年春,亦已解訖。

 

其毛、聃闕,故唯解管、雍、畢、酆也。

 

武穆四國,晉時見在,故唯解應、韓、邘也。

 

周公之胤,邢國見在,隱五年解訖。

 

凡、祭闕,故唯解蔣、茅、胙也。

 

召穆公思周德之不類,故糾合宗族於成周而作詩,(類,善也。

 

糾,收也。

 

召穆公,周卿士,名虎。

 

召,采地,扶風雍縣東南有召亭。

 

周厲王之時,周德衰微,兄弟道缺,召穆公於東都收會宗族,特作此周公之樂,歌《常棣》。

 

《詩》屬《小雅》。

 

○召,上照反,注同。

 

糾,居黝反。

 

棣,大計反,《字林》大丙反。)

 

○曰:『常棣之華,鄂不韋々,(常棣,棣也。

 

鄂鄂然,華外發。

 

不韋々,言韋々。

 

以喻兄弟和睦,則強盛而有光輝韋々然。

 

○鄂,五各反。

 

不,方九反。

 

韋,韋鬼反。)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言致韋々之盛,莫如親兄弟。)

 

○其四章曰:『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

 

(鬩,訟爭貌。

 

言內雖不和,猶宜外扞異族之侵侮。

 

○鬩,呼曆反;

 

《毛詩》云:狠也。

 

禦,魚呂反,下同。

 

侮,亡甫反,《詩》作「務」。

 

爭,爭鬥之爭,本又作「諍」。

 

扞,戶旦反。)

 

疏「召穆」至「其侮」。

 

○正義曰:《常棣》之詩,周公所作。

 

故《周語》說此事,云「周文公之《詩》曰」,即明是周公作也。

 

召穆公,厲王時人。

 

於時周德既衰,兄弟道缺,召穆公思周德之不善,致使兄弟之恩缺,收合宗族於成周,為設燕會而作此周公樂歌之詩,曰常棣之木華鄂鄂然外發之時,豈不韋々而光明乎!

 

以眾華俱外發,實韋々而光明,以喻兄弟眾多而相和睦,豈不彊盛而有光輝乎!

 

言兄弟和睦,實彊盛而有光輝,兄弟和睦則彊盛如是,然則凡今日天下之人慾致此韋々之盛,莫如兄弟之相親也。

 

其四章曰:兄弟或有自不相善,可爭訟於牆內,若有他人侵之,則同心合意外禦其他人之侵侮也。

 

○注「類善」至「小雅」。

 

○正義曰:「類,善」,《釋詁》文。

 

糾者,聚合之意,故為收也。

 

召穆公,厲王、宣王之臣,《詩•江漢》序云「命召公平淮夷」,經曰「王命召虎」是也。

 

思周德之不善,故知是厲王之時,周德衰微,兄弟道缺也。

 

召穆公於東都會宗族,蓋當宣王之時。

 

若當厲王之時,天子疏之,召公雖則聚會,不能使之親也。

 

於會之上作此周公之樂歌,欲感切宗族,使相親也。

 

劉炫云,杜云《常棣》詩屬《小雅》,明是周公所作也。

 

○注「常棣」至「韋然」。

 

○正義曰:「常棣,棣」,《釋木》文也。

 

舍人曰:「常棣,一名棣。」

 

郭璞曰:「今關西山中有棣樹,子似櫻桃,可啖。」

 

「鄂鄂然,華外發」者,華聚而發於外,鄂鄂然而光明也。

 

不韋々乎,言其實韋々也。

 

古之人語有聲而倒者,詩文多有此類。

 

○注「鬩,訟爭貌」。

 

○正義曰:《釋言》云:「鬩,很也。」

 

孫炎云:「相很戾也。」

 

李巡本作「恨」,注云:「相怨恨。」

 

以心相怨恨而為鬩,是為爭訟貌也。

 

如是,則兄弟雖有小忿,不廢懿親。

 

(懿,美也。)

 

今天子不忍小忿以棄鄭親,其若之何?

 

庸勳,親親,匿近,尊賢,德之大者也。

 

(庸,用也。

 

匿,親也。

 

○匿,女乙反。)

 

即聾,從昧,與頑,用嚚,奸之大者也。

 

疏「庸勳」至「奸之大」。

 

○正義曰:親、匿、尊是愛敬之辭也。

 

即、從、與是依就之意也。

 

其庸即用也。

 

用其有功勳者,親其親族親者,匿其道路近者,尊其有賢行者,此四事是德之大者也。

 

即訓就也,就其耳聾者,從其目昧者,與其心頑者,用其口嚚者,此四事是奸之大者也。

 

勳、親、近、賢,據事上為名。

 

聾、昧、頑、嚚,據身上為名。

 

以狄無他事,故於耳目心口之上為惡名耳。

 

下文名以四事覆之,唯「棄嬖寵而用三良」,是言鄭伯之賢,與上文倒隨便言耳。

 

杜言「三良,叔詹、堵叔、師叔,所謂尊賢」,如杜此注,則謂鄭伯尊賢,與上文尊賢乖者,能用三良,則是鄭伯之賢,王則當尊此鄭伯,但杜注省略耳。

 

棄德崇奸,禍之大者也。

 

(崇,聚也。

 

○聾,鹿工反。

 

昧音妹。

 

嚚,魚巾反。)

 

鄭有平、惠之勳,(平王東遷,晉、鄭是依。

 

惠王出奔,虢、鄭納之。

 

是其勳也。)

 

又有厲、宣之親,(鄭始封之祖桓公友,周厲王之子,宣王之母弟。)

 

棄嬖寵而用三良,(七年殺嬖臣申侯,十六年殺寵子子華也。

 

三良,叔詹、堵叔、師叔,所謂尊賢。

 

○堵,丁古反,又音者,)於諸姬為近。

 

(道近當匿之。)

 

四德具矣。

 

耳不聽五聲之和為聾,目不別五色之章為昧,心不則德義之經為頑,口不道忠信之言為嚚,狄皆則之,四奸具矣。

 

周之有懿德也,猶曰『莫如兄弟』,故封建之。

 

(當周公時,故言周之有懿德。

 

○別,彼列反。)

 

其懷柔天下也,猶懼有外侮。

 

扞禦侮者莫如親親,故以親屏周。

 

召穆公亦云。

 

(周公作詩,召公歌之,故言亦云。)

 

今周德既衰,於是乎又渝周、召以從諸奸,無乃不可乎?

 

(變周、召親兄弟之道。

 

○渝,羊朱反,變也。)

 

民未忘禍,王又興之,(前有子頹之亂,中有叔帶召狄,故曰民未忘禍。

 

○頹,徒回反。)

 

其若文、武何?」

 

(言將廢文、武之功業。)

 

王弗聽,使頹叔、桃子出狄師。

 

(二子,周大夫。

 

○桃如字,本或作姚,亦宜音桃。)

 

夏,狄伐鄭,取櫟。

 

王德狄人,疏「王德狄人」。

 

○正義曰:荷其恩者謂之為德,古人有此語也。

 

將以其女為後。

 

富辰諫曰:「不可,臣聞之曰:『報者倦矣,施者未厭。』

 

(施,功勞也,有勞則望報過甚。

 

○櫟,力狄反。

 

施如字,注同。

 

厭,於豔反,又於鹽反。)

 

狄固貪惏。

 

疏「狄固貪惏」。

 

○正義曰:《方言》云:「殺人取財曰惏。」

 

王又啟之,女德無極,婦怨無終,(婦女之誌,近之則不知止足,遠之則忿怨無已。

 

終,猶已也。

 

○惏,力南反,《方言》云:「殺人而取其財曰惏。」

 

近,附近之近。

 

遠,於萬反。)

 

狄必為患。」

 

王又弗聽。

 

初,甘昭公有寵於惠後,(甘昭公,王子帶也,食邑於甘。

 

河南縣西南有甘水。)

 

惠後將立之,未及而卒。

 

昭公奔齊,(奔齊在十二年。)

 

王複之。

 

(在二十二年。)

 

又通於隗氏。

 

(隗氏,王所立狄後。)

 

王替隗氏,(替,廢也。

 

○替,他計反。)

 

頹叔、桃子曰:「我實使狄,狄其怨我。」

 

遂奉大叔以狄師攻王。

 

王禦士將禦之,(《周禮》:「王之禦士十二人。」)

 

疏注「周禮」至「二人」。

 

○正義曰:《周禮》無禦士之官,唯夏官大仆之屬有禦仆,下士,十有二人,掌王之燕令。

 

鄭玄云:「燕居時之令以親近王,故欲為王禦寇。」

 

王曰:「先後其謂我何?

 

(先後,惠後也。

 

誅大叔,恐違先後誌。)

 

寧使諸侯圖之。」

 

王遂出。

 

及坎欿,國人納之。

 

(坎欿,周地,在河南鞏縣東。

 

○坎,苦感反。

 

欿,大感反。

 

鞏,九勇反。)

 

秋,頹叔、桃子奉大叔,以狄師伐周,大敗周師,獲周公忌父、原伯、毛伯、富辰。

 

(原、毛皆采邑。)

 

疏注「原、毛皆采邑」。

 

正義曰:此原伯、毛伯,蓋是文王之子原、毛之後,世為王臣,仍為伯爵,或本封絕滅,食采畿內,故云皆采邑也。

 

王出適鄭,處於氾。

 

(鄭南汜也。

 

在襄城縣南。

 

○汜音凡,後皆同。)

 

疏注「鄭南」至「縣南」。

 

○正義曰:南汜是襄城縣南,則鄭之西南之竟,南近於楚,西近於周,故王處於汜。

 

及楚伐鄭,師於汜,皆以為南汜。

 

其東汜在中牟縣南,去鄭城既近,三十年秦、晉圍鄭,秦軍氾南,故為東汜。

 

各隨其所近而言也。

 

大叔以隗氏居於溫。

 

鄭子華之弟子臧出奔宋,(十六年殺子華故。)

 

○好聚鷸冠。

 

(鷸,鳥名。

 

聚鷸羽以為冠,非法之服。

 

○好,呼報反。

 

鷸,尹橘反,翠鳥也。)

 

疏注「鷸鳥」至「之服」。

 

○正義曰:《釋鳥》云「翠鷸」。

 

李巡曰:「鷸一名為翠,其羽可以為飾。」

 

樊光云:「青羽出交州。」

 

郭璞云:「似燕,紺色,生鬱林。」

 

《說文》云:「翠,青羽雀也。」

 

案《漢書》尉佗獻文帝翠鳥千。

 

然則鷸羽可以飾器物,聚此鷸羽以為冠也。

 

鄭伯聞而惡之,(惡其服非法。

 

○惡,烏路反。)

 

使盜誘之。

 

八月,盜殺之於陳、宋之間。

 

君子曰:「服之不衷,身之災也。

 

(衷,猶適也。

 

○衷音忠,一音丁仲反,注同。)

 

《詩》曰:『彼已之子,不稱其服。』

 

(《詩•曹風》。

 

刺小人在位,言彼人之德,不稱其服。

 

○已音記。

 

稱,尺證反,注及下同。

 

刺,七賜反。)

 

子臧之服,不稱也夫。

 

《詩》曰『自詒伊慼』,其子臧之謂矣。

 

(《詩•小雅》。

 

詒,遺也。

 

慼,憂也。

 

取其自遺憂。

 

○「之服」,一本作「之及」。

 

夫音扶。

 

詒,以支反。

 

遺,唯季反,下同。)

 

《夏書》曰,『地平天成』,稱也。」

 

(《夏書》,逸《書》。

 

地平其化,天成其施,上下相稱為宜。

 

○夏,戶雅反,後 「夏書」皆放此。

 

施,始豉反。)

 

疏注「夏書」至「為宜」。

 

○正義曰:此是《大禹謨》之文,以說禹事,故傳通以其篇為《夏書》。

 

彼孔安國云:「水土治曰平,五行序曰成。」

 

水土既治,是地平,其化五行既序,是「天成其施」。

 

杜雖不見孔傳,於義亦不相違也。

 

宋及楚平,宋成公如楚。

 

還,入於鄭。

 

鄭伯將享之,問禮於皇武子。

 

(皇武子,鄭卿。)

 

對曰:「宋,先代之後也,於周為客,天子有事膰焉,(有事,祭宗廟也。

 

膰,祭肉。

 

尊之,故賜以祭胙。

 

○膰,符袁反,《周禮》又作<炙番>字,音、義皆同。)

 

有喪拜焉,(宋吊周喪,王特拜謝之。)

 

疏注「宋吊」至「謝之」。

 

○正義曰:《禮》:吊喪之法,皆主人拜其吊者,謝其勤勞。

 

吊者不答拜,以其為事而來,不自同於賓客。

 

此皆據吊及主人敵禮以上。

 

若其臣下來吊,則主人不拜,宋是先代之後,王以敵禮待之,故拜其來吊,其餘諸侯則否。

 

豐厚可也。」

 

鄭伯從之,享宋公有加,禮也。

 

(禮物事事加厚,善鄭能尊先代。

 

○「享宋公有加」,絕句。

 

「禮也」,一本無「也」字,讀則總為句。)

 

冬,王使來告難曰:「不穀不德,得罪於母弟之寵子帶,鄙在鄭地氾,(鄙,野也。

 

○難,乃旦反,下同。)

 

敢告叔父。」

 

(天子謂同姓諸侯曰叔父。)

 

臧文仲對曰:「天子蒙塵於外,敢不奔問官守?」

 

(官守,王之群臣。○守,手又反,注及下同。)

 

王使簡師父告於晉,使左鄢父告於秦。

 

(二子,周大夫。○鄢,於晚反。)

 

天子無出,書曰「天王出居於鄭」,辟母弟之難也。

 

(叔帶,襄王同母弟。)

 

天子凶服降名,禮也。

 

(凶服,素服。降名,稱不穀。)

 

鄭伯與孔將鉏、石甲父、侯宣多省視官、具於氾,(三子,鄭大夫。

 

省官司,具器用。

 

○鉏,仕居反。)

 

疏「省視官、具」。

 

○正義曰:鄭伯與三大夫每日親自省視當國官司,令具其器用,送之於氾,而後聽其私政也。

 

而後聽其私政,禮也。

 

(得先君後已之禮。○聽,吐定反。)

 

衛人將伐邢,禮至曰:「不得其守,國不可得也。

 

(禮至,衛大夫。守,謂邢正卿國子。)

 

我請昆弟仕焉。」

 

(乃往,得仕。為明年滅邢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3#
 樓主| 發表於 2013-5-24 21:59:22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十六


僖二十五年,盡二十八年

【經】二十有五年,春,王正月,丙午,衛侯毀滅邢。

 

(衛、邢同姬姓,惡其親親相滅,故稱名罪之。

 

○毀,況委反。

 

惡,烏路反。)

 

疏注「衛邢」至「罪之」。

 

○正義曰:《曲禮》曰:「諸侯不生名,滅同姓,名。」

 

傳云「同姓也,故名」。

 

然則諸侯位貴居尊,故不斥其名。

 

書名,則是罪絕之事,故云「罪之」也。

 

夏,四月,癸酉,衛侯毀卒。

 

(無傳。

 

五同盟。)

 

疏注「五同盟」。

 

○正義曰:毀以元年即位,四年盟於召陵,五年於首止,八年於洮九年於葵丘,十五年於牡丘,皆魯、衛俱在,是五同盟也。

 

宋蕩伯姬來逆婦。

 

(無傳。

 

伯姬,魯女,為宋大夫蕩氏妻也。

 

自為其子來逆,稱婦,姑存之辭。

 

婦人越竟迎婦,非禮,故書。

 

○為,於偽反。

 

越竟音境。)

 

疏注「伯姬」至「故書」。

 

○正義曰:伯姬,魯女。

 

而以宋蕩寇之,知為宋大夫蕩氏妻也。

 

婦者對姑之文,姑即伯姬,故知自為子來逆婦。

 

《公羊傳》曰:「宋蕩伯姬者何?

 

蕩氏之母也。

 

其稱婦何?

 

有姑之辭也。」

 

《穀梁傳》曰「婦人既嫁不逾竟」。

 

是婦人越竟逆婦,非禮也。

 

以非禮,故書之。

 

紀裂繻來逆女,此云逆婦者,姑自來逆,故即稱婦也。

 

宋有蕩氏者,宋桓公生公子蕩,蕩生公孫壽,壽生蕩意諸,意諸之後,以蕩為氏,則此人字蕩也,故云「蕩氏妻」。

 

宋殺其大夫。

 

(無傳。

 

其事則未聞。

 

於例為大夫無罪,故不稱名。)

 

秋,楚人圍陳,納頓子於頓。

 

(頓迫於陳而出奔楚,故楚圍陳以納頓子。

 

不言遂,明一事也。

 

子玉稱人,從告。

 

頓子不言歸,興師見納故。)

 

疏「頓迫」至「納故」。

 

○正義曰:圍陳而納頓子,明頓子迫於陳而出奔也。

 

楚人納之知其出奔楚也。

 

《公羊傳》曰:「何以不言遂?

 

兩之也。」

 

一舉兵而行,此兩意非因前生後,故不言遂,明此圍陳納頓子正是一事。

 

《釋例》曰:「傳稱諸侯納之曰歸,今經諸稱納者,皆有興師見納之事,不待例而自明。

 

故但言納,不複言歸。」

 

歸、納不須兩見,故云「頓子不言歸,興師見納故」。

 

葬衛文公。

 

(無傳。)

 

冬,十有二月,癸亥,公會衛子、莒慶,盟於洮。

 

(洮,魯地。

 

衛文公既葬,成公不稱爵者,述父之誌,降名從未成君,故書子以善之。

 

莒慶不稱氏,未賜族。

 

○洮,吐刀反。)

 

疏注「洮魯」至「賜族」。

 

○正義曰:八年盟於洮,杜云「曹地」。

 

三十一年魯始得曹田,此時不得為魯地,注誤耳。

 

禮:先君既葬,則嗣子成君。

 

此文公既葬,成公不稱爵者,《釋例》曰:「文公欲平莒於魯,未終而薨。

 

故衛子尋父之誌,魯人由此亦脩文公之好,此孝子之至感,而人情之所篤,故成公雖已免喪。

 

至於此盟會,降以在喪自名。

 

猶武王伐紂,稱大子發,故經隨而書子。

 

傳從而釋之,曰『脩文公之好也』。」

 

是說書子善之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4#
 樓主| 發表於 2013-5-24 22:00:20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十六


【傳】二十五年,春,衛人伐邢,二禮從國子巡城,掖以赴外,殺之。

 

疏「掖以赴外」。

 

○正義曰:《說文》云:「掖,持臂也。」

 

謂執持其臂,投之城外也。

 

掖本持臂之名,遂謂臂下脅上為掖,是因名轉而相生也。

 

「正月丙午,衛侯毀滅邢」,同姓也,故名。

 

禮至為銘曰:「餘掖殺國子,莫餘敢止。」

 

(惡其不知恥詐,以滅同姓,而反銘功於器。

 

○掖音亦,《說文》云「以手持人臂曰掖」。

 

惡,烏路反。)

 

秦伯師於河上,將納王。

 

狐偃言於晉侯曰:「求諸侯,莫如勤王。

 

(勤,納王也。)

 

諸侯信之,且大義也。

 

繼文之業。

 

疏「繼文之業」。

 

○正義曰:言欲繼文侯之功業,而使信義宣布於諸侯,今日納王,是為可矣。

 

而信宣於諸侯,今為可矣。」

 

(晉文侯仇為平王侯伯,匡輔周室。

 

○仇音求。)

 

○使卜偃卜之,曰:「吉!

 

遇黃帝戰於阪泉之兆。」

 

(黃帝與神農之後薑氏戰於阪泉之野,勝之。

 

今得其兆,故以為吉。)

 

疏注「黃帝」至「為吉」。

 

○正義曰:《大戴禮•五帝德》曰:「黃帝與赤帝戰於阪泉之野。」

 

《晉語》云:「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

 

黃帝為姬,炎帝為薑,二帝用師以相濟也。」

 

韋昭注云:「濟當為擠。

 

擠,滅也。」

 

《史記》稱「黃帝伐炎帝之後於阪泉之野」。

 

炎帝即神農也。

 

黃帝將戰,卜得吉兆。

 

今卜複得彼兆,故以為吉也。

 

公曰:「吾不堪也。」

 

(文公自以為已當此兆,故曰不堪。)

 

○對曰:「周禮未改,今之王,古之帝也。」

 

(言周德雖衰,其命未改。

 

今之周王自當帝兆,不謂晉。)

 

公曰:「筮之。」

 

筮之,遇大有ⅳ(乾下離上,大有。

 

之睽,)ⅳ兌下離上睽。

 

(大有九三變而為睽。)

 

○曰:「吉,遇『公用享於天子之』卦也。

 

(大有九三爻辭也。

 

三為三公而得位,變而為兌,兌為說,得位而說,故能為王所宴饗。

 

戰克而王饗,)疏「戰克而王饗」。

 

○正義曰:卜遇黃帝吉兆,是戰克也。

 

筮得大有,是王享也。

 

吉孰大焉?

 

(言卜、筮協吉。)

 

且是卦也,(方更總言二卦之義,不係於一爻。)

 

天為澤以當日,天子降心以逆公,不亦可乎?

 

(乾為天,兌為澤,乾變為兌,而上當離,離為日。

 

日之在天,垂曜在澤,天子在上,說心在下,是降心逆公之象。)

 

大有去睽而複,亦其所也。」

 

(言去睽卦還論大有,亦有天子降心之象。

 

乾尊離卑,降尊下卑,亦其義也。

 

○下,遐嫁反。)

 

晉侯辭秦師而下。

 

(辭讓秦師使還。

 

順流故曰下。)

 

三月甲辰,次於陽樊。

 

右師圍溫,(大叔在溫故。)

 

左師逆王。

 

夏,四月,丁巳,王入於王城,取大叔於溫,殺之於隰城。

 

戊午,晉侯朝王。

 

王饗醴,命之宥。

 

(既行饗禮而設醴酒,又加之以幣帛,以助歡也。

 

宥,助也。

 

○隰音習。

 

醴音禮。

 

宥音又。)

 

請隧,弗許,(闕地通路曰隧,王之葬禮也。

 

諸侯皆縣柩而下。

 

○隧音遂,今之延道。

 

闕,其月反。

 

縣音玄。

 

柩,其九反。)

 

疏注「闕地」至「而下」。

 

○正義曰:隱元年傳曰:「闕地及泉,隧而相見。」

 

是闕地通路曰隧也。

 

天子之葬,棺重禮大,尤須謹慎,去廣遠而闕地通路,從遠地而漸邪下之。

 

諸侯以下,棺輕禮小,臨廣上而直縣下之。

 

故隧為王之葬禮,諸侯皆縣柩而下,故不得用隧。

 

晉侯請隧者,欲請以王禮葬也。

 

曰:「王章也。

 

(章,顯王者與諸侯異。)

 

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惡也。」

 

與之陽樊、溫、原、欑茅之田。

 

晉於是始起南陽。

 

(在晉山南河北,故曰南陽。

 

○惡,烏路反。

 

欑,才官反。)

 

陽樊不服,圍之。

 

蒼葛呼曰:(蒼葛,樊陽人。

 

○呼,喚故反。)

 

「德以柔中國,刑以威四夷,宜吾不敢服也。

 

此誰非王之親姻,其俘之也!」

 

乃出其民。

 

(取其土而已。

 

○俘,芳扶反。)

 

秋,秦、晉伐鄀。

 

(鄀本在商密,秦、楚界上小國,其後遷於南郡鄀縣。

 

○鄀音若,國名;

 

《字林》云:「楚邑,楮斫反。」)

 

疏注「鄀本」至「鄀縣」。

 

○正義曰:言「本在商密」者,據在後移都,稱舊鄀。

 

以為本耳。

 

其實此時在商密,後始遷於鄀縣,國至彼縣而滅,故彼縣專得鄀名。

 

當此秦、晉伐鄀之時,國名為鄀,所都之邑名商密,楚以申息之師戍商密者,正謂戍鄀國也。

 

析是鄀之別邑,戍人居析地,為商密之援。

 

楚鬥克、屈禦寇以申、息之師戍商密。

 

(鬥克,申公子儀。

 

屈禦寇,息公子邊。

 

商密,鄀別邑,今南鄉丹水縣。

 

戍,守也。

 

二子屯兵於析,以為商密援。

 

○ 禦,魚呂反。

 

屯,徒門反。

 

援,於眷反。)

 

秦人過析隈,入而係輿人以圍商密,昏而傅焉。

 

(析,楚邑,一名白羽,今南鄉析縣。

 

隈,隱蔽之處。

 

係縛輿人,詐為克析得其囚俘者。

 

昏而傅城,不欲令商密知囚非析人。

 

○過,古臥反;

 

王音戈。

 

析,星曆反。

 

俗作片。

 

隈,烏回反。

 

係音計。

 

輿音餘,傅音附,注同。

 

處昌慮反。

 

令,力呈反。)

 

宵,坎血加書,偽與子儀、子邊盟者。

 

(掘地為坎,以埋盟之餘血,加盟書其上。

 

○掘,其勿反,又其月反;)

 

本又作闕,其月反。

 

商密人懼曰: 「秦取析矣,戍人反矣。」

 

乃降秦師。

 

囚申公子儀、息公子邊以歸。

 

(商密既降,析戍亦敗,故得囚二子。

 

○降,戶江反,後除注「降名」皆同。)

 

楚令尹子玉追秦師,弗及,(不複言晉者,秦為兵主。

 

○複,扶又反。)

 

遂圍陳,納頓子於頓。

 

(為頓圍陳。

 

○為,於偽反。)

 

冬,晉侯圍原,命三日之糧。

 

原不降,命去之。

 

諜出,(諜,間也。

 

○諜音牒。

 

間,間廁之間。)

 

曰:「原將降矣。」

 

軍吏曰:「請待之。」

 

公曰:「信,國之寶也,民之所庇也。

 

得原失信,何以庇之?

 

所亡滋多。」

 

退一舍而原降,遷原伯貫於冀。

 

(伯貫,周守原大夫也。

 

○庇,必利反,又音秘。

 

貫,古亂反。)

 

趙衰為原大夫,狐溱為溫大夫。

 

(狐溱,狐毛之子。

 

○溱,側巾反。)

 

衛人平莒於我。

 

十二月,盟於洮,脩衛文公之好,且及莒平也。

 

(莒以元年酈之役怨魯,衛文公將平之,未及而卒。

 

成公追成父誌,降名以行事,故曰脩文公之好。

 

○好,呼報反,注同。

 

酈,力知反。)

 

晉侯問原守於寺人勃鞮。

 

(勃鞮,披也。

 

○守,手又反。

 

勃,步忽反。

 

鞮,丁兮反。)

 

對曰:「昔趙衰以壺飧從徑,餒而弗食。」

 

(言其廉且仁,不忘君也。

 

徑,猶行也。

 

○飧音孫。

 

從,才用反,舊如字。

 

徑,古定反。

 

一讀「以壺飧從」,絕句,讀「徑」為「經」,連下句,垂於杜意。

 

餒,如罪反,餓也。)

 

疏注「言其」至「行也」。

 

○正義曰:杜以徑猶行者,以傳文為徑,故釋為行,上讀為義。

 

劉炫改「徑」為「經」,謂經曆饑餒,下屬為句,輒改其字,以規杜氏,非也。

 

故使處原。

 

(從披言也。

 

衰雖有大功,猶簡小善以進之,示不遺勞。

 

○披,普皮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5#
 樓主| 發表於 2013-5-24 22:00:49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十六


【經】二十有六年,春,王正月,己未,公會莒子、衛甯速盟於向。

 

(向,莒地。

 

甯速,衛大夫莊子也。

 

○向,舒亮反。)

 

齊人侵我西鄙。

 

公追齊師至酅,弗及。

 

(公逐齊師,遠至齊地,故書之。

 

濟北穀城縣西有地名酅下。

 

○酅,本又作巂,戶圭反,注同,一音以轉反。)

 

疏「齊人」至「弗及」。

 

○正義曰:於例,將卑師少稱人,將卑師眾稱師。

 

此來、去一也,而師、人異文者,《穀梁傳》曰:「其侵也曰人,其追也曰師,以公之弗及,大之也。」

 

此傳無解,或如《穀梁》之言,美公能逐其師,若言追大師然,變文以美公,猶嘉季子之獲而書莒挐也。

 

公追戎於濟西,不言所至。

 

此言至酅者,美公遠追能追至齊地,故書之也。

 

桓十年齊侯、衛侯、鄭伯來戰於郎,傳曰:不書侵伐,「我有辭也」。

 

此齊人侵我,討洮、向二盟與莒和好,我亦無罪而書侵者,於時晉文初起,諸侯無伯,齊侯是桓公之子,欲以盟主自居,魯不告齊而私為此盟,非有正禮可辭,齊侯容得侵伐,故從本文。

 

夏,齊人伐我北鄙。

 

(孝公未入魯竟,先使微者伐之。

 

○竟音境,傳同。

 

衛人伐齊。)

 

公子遂如楚乞師。

 

(公子遂,魯卿也。

 

乞,不保得之辭。)

 

疏注「公子」至「之辭」。

 

○正義曰:公子遂,名書於經,則是卿也。

 

而云大夫者,大夫是總辭也。

 

今定本為魯卿。

 

乞則自我之心,得否在於彼國。

 

乞者,執謙之意,不保必得之辭。

 

《釋例》曰: 「凡乞者,深求過理之辭,執謙以逼成其計,故雖小國之乞大國,大國之乞小國,亦皆從不與謀之例。

 

臧宣叔、郤錡乞師是也。」

 

然則與謀者,彼此合計,同謀共行。

 

乞師者,取彼之力,我獨用之,故不從與謀之例。

 

《公羊傳》曰:「乞者何?

 

卑辭也。

 

曷為內外同辭?

 

重師也。

 

曷為重師?

 

師出不正反,戰不正勝。」

 

《穀梁》亦同其意,以為兵,兇器;

 

戰,危事,用師必有死傷,不可必全得歸。

 

本不可謂之假借,故皆以乞為名。

 

秋,楚人滅夔,以夔子歸。

 

(夔,楚同姓國,今建平秭歸縣。

 

夔有不祀之罪,故不譏楚滅同姓。

 

○夔,求龜反。

 

秭音姊。)

 

冬,楚人伐宋,圍緡。

 

公以楚師伐齊,取穀。

 

(傳例曰:「師能左右之曰以。」

 

○緡,亡巾反。)

 

○公至自伐齊。

 

(無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6#
 樓主| 發表於 2013-5-24 22:01:33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十六


【傳】二十六年,春,王正月,公會莒茲莒公、(茲ぶ,時君之號,莒,夷,無諡,以號為稱。

 

○ぶ,普悲反。

 

稱,尺證反。)

 

○甯莊子「盟於向」,尋洮之盟也。

 

(洮盟在前年。)

 

「齊師侵我西鄙」,討是二盟也。

 

夏,齊孝公伐我北鄙。

 

衛人伐齊,洮之盟故也。

 

公使展喜犒師,(勞齊師。

 

○犒,苦報反,勞也。

 

勞,力報反,下文同。)

 

疏注「勞齊師」。

 

○正義曰:犒者,以酒食餉饋軍師之名也。

 

服虔云:「以師枯槁,故饋之飲食,勞苦謂之勞也。」

 

《魯語》云:「使展喜以膏沐犒師。」

 

使受命於展禽。

 

柳下惠。

 

疏注「柳下惠」。

 

○正義曰:《魯語》展禽對臧文仲云:「獲聞之。」

 

是其人,氏展,名獲,字禽,柳下是其所食之邑名,諡曰惠。

 

《列女傳》:「柳下惠死,門人將諡之。

 

妻曰:『夫子之諡,宜為惠乎!』

 

門人從以為諡。」

 

《莊子》云「柳下季」者,季是五十字,禽是二十字。

 

齊侯未入竟,展喜從之,曰:「寡君聞君親舉玉趾,將辱於敝邑,使下臣犒執事。」

 

(言執事,不敢斥尊。

 

○趾音止,足也。)

 

齊侯曰:「魯人恐乎?

 

對曰:「小人恐矣,君子則否。」

 

齊侯曰:「室如懸罄,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恐?」

 

(如,而也。

 

時夏四月,今之二月,野物未成,故言居室而資糧縣盡,在野則無蔬食之物,所以當恐。

 

○恐,立勇反,下及注皆同。

 

縣音玄,注同。

 

罄亦作磬,盡也。)

 

疏注「如而」至「當恐」。

 

○正義曰:服虔云:「言室屋皆發撤,榱椽在,如縣罄」。

 

孔晁曰:「縣罄,但有桷無覆。」

 

蓋杜以下云「野無青草」,言在野無青草可食,明此在室無資糧可啖,故改「如」為「而」,言「居室而資糧縣盡」。

 

劉炫云「如罄在縣,下無粟帛」。

 

炫乃以服義規杜,非也。

 

對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夾輔成王。

 

成王勞之而賜之盟,曰:『世世子孫,無相害也!』

 

載在盟府,(載,載書也。

 

○大音泰,下及注同。

 

夾,古洽反,舊音古協反。)

 

○大師職之。

 

(職,主也。

 

大公為大師,兼主司盟之官。)

 

桓公是以糾合諸侯而謀其不協,彌縫其闕而匡救其災,昭舊職也。

 

及君即位,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

 

(率,循也。

 

○縫,扶容反。)

 

我敝邑用不敢保聚,(用此舊盟,故不聚眾保守。)

 

曰:『豈其嗣世九年而棄命廢職,其若先君何?

 

君必不然。』

 

恃此以不恐。」

 

齊侯乃還。

 

東門襄仲、臧文仲如楚乞師。

 

(襄仲居東門,故以為氏。

 

臧文仲為襄仲副使,故不書。

 

○使,所吏反。)

 

○臧孫見子玉而道之伐齊、宋,以其不臣也。

 

(言其不臣事周室,可以此罪責而伐之。

 

○道音導。)

 

夔子不祀祝融與鬻熊。

 

(祝融,高辛氏之火正,楚之遠祖也。

 

鬻熊,祝融之十二世孫。

 

夔,楚之別封,故亦世紹其祀。

 

○融,餘忠反。

 

鬻音育。)

 

疏「祝融」至「其祀」。

 

○正義曰:《楚世家》云:「楚之先出自帝顓頊高陽。

 

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

 

黎為高辛氏火正,帝嚳命曰祝融。

 

帝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居火正,為祝融。

 

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季連。

 

季連,芊姓,楚其後也。

 

其後中微,或在中國,或在蠻夷,不能紀其世。

 

周文王之時,季連之苗裔曰鬻熊,事文王。

 

曾孫熊繹,成王封於楚。」

 

是祝融、鬻熊皆為楚之遠祖也。

 

自祝融至鬻熊,司馬遷不能紀其世。

 

杜言十二世,不知出何書。

 

故劉炫規杜云:「計其間出有一千二百年,略而言之,則百年為一世,計父子為十二世,何以得近千二百年乎?」

 

今刪定知不然者,以其間或兄弟伯叔相及皆為君,故年多而世少,或可轉寫誤。

 

劉更無別文,以意而規杜氏,未為得也。

 

楚人讓之,對曰:「我先王熊摯有疾,鬼神弗赦而自竄於夔。

 

(熊摯,楚嫡子,有疾不得嗣位,故別封為夔子。

 

○摯音至。

 

竄,七亂反,《字林》又千外反。

 

嫡,丁曆反。)

 

疏注「熊摯」至「夔子」。

 

○正義曰:傳言熊摯有疾,是以失楚,明是適子有疾,不得嗣位。

 

《楚世家》無其事,不知熊摯是何君之適?

 

何時封夔?

 

案《鄭語》孔晁注云:「熊繹玄孫曰熊摯,有疾,楚人廢之,立其弟熊延。

 

熊摯自棄於夔,子孫有功,王命為夔子。」

 

亦不知何所據也。

 

吾是以失楚,又何祀焉?」

 

(廢其常祀而飾辭文過。)

 

○秋,楚成得臣、鬥宜申帥師滅夔,以夔子歸。

 

(成得臣,令尹子玉也。

 

鬥宜申,司馬子西也。)

 

宋以其善於晉侯也,(重耳之出也,宋襄公贈馬二十乘。

 

○乘,繩證反。)

 

叛楚即晉。

 

冬,楚令尹子玉、司馬子西帥師伐宋,圍緡。

 

「公以楚師伐齊,取穀。」

 

凡師能左右之曰「以」。

 

(左右,謂進退在己。

 

○左右,並如字。)

 

疏「凡師」至「曰以」。

 

○正義曰:能左右者,謂欲左則左,欲右則右,故注云「謂進退在已」。

 

《釋例》曰:「凡師能左右之曰『以』,謂求助於諸侯,而專製其用,征伐進退,帥意而行,故變會及之文而曰『以』。

 

施於匹敵相用者,若伯主之命,則上行於下,非例所及也。

 

吳雖大國,順蔡侯之請,自將其眾,唯蔡侯之命,故亦言以吳子也。

 

傳例稱師,則諸不言師者,皆不用『以』為例也。

 

『以』之於言,所涉甚多。

 

劉、賈、許、潁既不守例為斷,又亦不能盡通諸『以』,唯雜取『晉人執季孫以歸』,『劉子、單子以王猛居於皇』,『尹氏毛伯以王子朝奔楚』,隨示『以』義數事而已。

 

又云,諸稱『以』,皆小以大,下以上,非其宜也。

 

尋案『晉侯以季孫歸』,又非下以上也,『荊以蔡侯歸』,亦非小以大也。」

 

寘桓公子雍於穀,易牙奉之以為魯援。

 

(雍本與孝公爭立,故使居穀以逼齊。

 

○寘,之豉反。

 

援,於眷反。)

 

○楚申公叔侯戍之。

 

(為二十八年楚子使申叔去穀張本。)

 

桓公之子七人,為七大夫於楚。

 

(言孝公不能撫公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7#
 樓主| 發表於 2013-5-24 22:02:03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十六


【經】二十有七年,春,杞子來朝。

 

夏,六月,庚寅,齊侯昭卒。

 

(十九年與魯大夫盟於齊。)

 

秋,八月,乙未,葬齊孝公。

 

(無傳。

 

三月而葬,速。)

 

乙巳,公子遂帥師入杞。

 

(弗地曰入。

 

八月無乙巳;

 

乙巳,九月六日。)

 

冬,楚人、陳侯、蔡侯、鄭伯、許男圍宋。

 

(傳言楚子使子玉去宋,經書人者,恥不得誌,以微者告。

 

猶序諸侯之上,楚主兵故。)

 

疏注「傳言」至「兵故」。

 

○正義曰:此年傳云「楚子及諸侯圍宋」,則是楚子親自來也。

 

十二月,「公會諸侯,盟於宋」,公為楚子在宋,而往會之,明與楚子共盟也。

 

明年傳晉侯「執曹伯,分曹、衛之田以畀宋人」,其下始云「楚子入居於申,使子玉去宋」。

 

由此而言楚子初來圍宋,必親至宋國,使子玉主兵。

 

明年見晉之盛,身始去之,獨留子玉於宋耳。

 

杜以諸侯之貶不至稱人,今言楚人,不得為楚子之身也。

 

子玉,楚之正卿,宜書其名,今書曰楚人,非子玉也。

 

故以恥不得誌,以微者告也。

 

若然,莊二十八年,齊人伐衛,杜云「齊侯稱人者,諱取賂而還,以賤者告」。

 

二十二年宋公及楚人戰於泓,杜云「楚告命,不以主帥人數,故略稱人」。

 

則以彼二解,義亦得通。

 

但傳有「子玉在宋」之文,故據子玉解之,所以弘通其義也。

 

初圍宋,在此年冬,楚子入居於申,乃是明年三月,圍至明年不克,始是不得誌耳。

 

非是初圍之時為不得誌也。

 

杜意當以此為明年始告,告以今冬圍耳。

 

下句即有公會諸侯於宋,楚未來告,而公得往會之者,公傳聞即往,非待告也。

 

其書圍宋之事,必待專使來告,傳聞行言不得書也。

 

然若成十三年,「公會諸侯伐秦」,傳稱「戰於麻隧,秦師敗績」,而經無戰敗之事。

 

杜云「時公在師,複不須告」。

 

蓋經文闕漏,傳文獨存。

 

即如彼言,公見其事,不複須告。

 

此時公會諸侯於宋,即是親見宋圍,何以不即書之?

 

而云待楚告者,案檢上下,襄十一年「公會晉侯云云伐鄭」,傳稱「鄭人行成」,下言「晉趙武入盟鄭伯」、「鄭子展出盟晉侯」,杜云「二盟不書,不告」;

 

二十五年「公會晉侯云云於夷儀」,傳稱伐齊,齊人「使隰鉏請成,慶封如師」,杜云「慶封獨使於晉,不通諸侯,故不書」;

 

二十六年傳「六月,公會晉趙武、宋向戌、鄭良霄、曹人於澶淵,晉人執甯喜以歸」,杜云「歸晉而後告諸侯」,故經書在秋。

 

此三事者,公雖在會,不告不書,所言不須告者,皆謂公親行其事,麻隧,公親在戰,故云不複須告。

 

此時公往與盟,不與圍宋,故圍宋之事必待告乃書。

 

既以微者來告,猶序諸侯之上者,《春秋》之例,會同以國大小為序,征伐則以主兵在前,此序諸侯之上,由楚主兵故也。

 

十有二月,甲戌,公會諸侯盟於宋。

 

(無傳。

 

諸侯伐宋,公與楚有好,而往會之,非後期。

 

宋方見圍,無嫌於與盟,故直以宋地。

 

○好,呼報反。

 

與音預。)

 

疏注「諸侯」至「宋地」。

 

○正義曰:陳、蔡、鄭、許皆是楚之屬國。

 

楚子帥而與之圍宋。

 

往年公使公子遂如楚乞師,始與之通和好。

 

魯非楚之屬國,圍宋之事,公不與謀,直聞其在宋,往會之耳。

 

非是楚來召公,公自往會之,非後期也。

 

言此者,文七年,扈之盟,為公後期,不序其國,而總曰諸侯。

 

此亦總曰諸侯,有後期之嫌,故明之非為後期,而總稱諸侯,即上圍宋之諸侯也。

 

一事而再見者,前目而後凡,常例也。

 

圍稱楚人,以微者告。

 

魯此與諸侯盟會,必是楚子親之,不複別言楚子者,上已曆序諸侯,遂令楚子當楚人之處,即從總文,故不複曲序之也。

 

凡盟會以國為地者,必國主與其盟會。

 

此時宋方見圍,無嫌與盟,故直以宋地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8#
 樓主| 發表於 2013-5-24 22:02:55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十六


【傳】二十七年,春,杞桓公來朝,用夷禮,故曰子。

 

(杞,先代之後,而迫於東夷,風俗雜壞,言語衣服有時而夷,故杞子卒,傳言其夷也。

 

今稱朝者,始於朝禮,終而不全,異於介葛盧,故唯貶其爵。)

 

○公卑杞,杞不共也。

 

(杞用夷禮,故賤之。

 

○共音恭,本亦作恭,下注同。)

 

夏,齊孝公卒,有齊怨,(前年齊再伐魯。)

 

不廢喪紀,疏「不廢喪紀」。

 

正義曰:《周禮》:「小司徒掌喪紀之禁令。

 

庖人掌喪紀之庶羞。」

 

《樂記》曰:「衰麻哭泣,所以節喪紀也。」

 

言喪紀者多矣。

 

喪紀者,喪事之總名,諸侯相於唯有吊贈,故注云「吊贈之數不有廢」也。

 

禮也。

 

(吊贈之數不有廢。)

 

秋,入杞,責無禮也。

 

(責不共也。

 

○「責無禮」,本或作「責禮也」。)

 

楚子將圍宋,使子文治兵於睽,(子文時不為令尹,故云使治兵,習號令也。

 

睽,楚邑。

 

○睽,苦圭反,又音圭。)

 

○終朝而畢,不戮一人。

 

(終朝,自旦及食時也。

 

子文欲委重於子玉,故略其事。

 

○朝如字,注同。

 

戮音六。)

 

○子玉複治兵於蒍,(子玉為令尹故。

 

蒍,楚邑。

 

○複,扶又反。

 

蒍,於委反。)

 

終日而畢,鞭七人,貫三人耳。

 

疏「貫三人耳」。

 

○正義曰:耳,助句也。

 

國老皆賀子文,疏「國老皆賀」。

 

○正義曰:《王製》云:「有虞氏養國老於上庠,養庶老於下庠。」

 

然則國老者,國之卿、大夫、士之致仕者也。

 

子文飲之酒。

 

(賀子玉堪其事。

 

○貫音官,又古亂反。

 

飲,於鴆反。)

 

蒍賈尚幼,後至不賀。

 

(蒍賈,伯嬴,孫叔敖之父。

 

幼,少也。

 

○嬴音盈。

 

少,詩照反,下同。)

 

子文問之,對曰:「不知所賀。

 

子之傳政於子玉,曰:『以靖國也。』

 

疏「子之」至「國也」。

 

○正義曰:二十三年,子玉伐陳,城頓而還。

 

子文使為令尹。

 

叔伯曰:「子若國何?」

 

對曰:「吾以靖國也。

 

夫有大功而無貴仕,其人能靖者與,有幾?」

 

子文恐子玉矜功為亂,故授令尹,冀以靖國家,此舉其前言以非之。

 

靖諸內而敗諸外,所獲幾何?

 

子玉之敗,子之舉也,舉以敗國,將何賀焉?

 

子玉剛而無禮,不可以治民,過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

 

疏「過三」至「入矣」。

 

○正義曰:若使為帥,過三百乘,其必不能入前敵矣。

 

苟入而賀,何後之有?」

 

(三百乘,二萬二千五百人。

 

○傳,直專反。

 

幾,居豈反。

 

乘,繩證反,下同。)

 

冬,楚子及諸侯圍宋,宋公孫固如晉告急。

 

(公孫固,宋莊公孫。)

 

先軫曰:「報施救患,取威定霸,於是乎在矣。」

 

(先軫,晉下軍之佐原軫也。

 

報宋贈馬之施。

 

○軫,之忍反。

 

施,式氏反,注同。)

 

疏注「先軫」至「之施」。

 

○正義曰:劉炫云,下「蒐於被廬」,先軫始佐下軍。

 

此時未為下軍之佐,以規杜氏。

 

知不然者,以方欲救宋,即蒐被廬。

 

先軫此語與蒐相近,不知未蒐之前,先軫身作何官,故以蒐後下軍之佐明之。

 

然先軫後年亦為中軍帥。

 

不云中軍帥者,相去既遠,又隔下軍之佐,故杜不言之。

 

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昏於衛,若伐曹、衛,楚必救之,則齊、宋免矣。」

 

(前年楚使申叔侯戍穀以逼齊。)

 

於是乎蒐於被廬,(晉常以春蒐禮,改政令,敬其始也。

 

被廬,晉地。

 

○蒐,所求反。

 

被,皮義反。

 

廬,力居反。)

 

作三軍,(閔元年晉獻公作二軍,今複大國之禮。)

 

謀元帥。

 

(中軍帥。

 

○帥,所類反,注同。)

 

疏「謀元帥」。

 

○正義曰:元,長也。

 

謂將帥之長。

 

軍行則重者居中,故晉以中軍為尊,而上軍次之。

 

其二軍則上軍為尊,故閔元年晉侯作二軍,公將上軍。

 

趙衰曰:「郤縠可。

 

臣亟聞其言矣,說禮、樂而敦《詩》、《書》。

 

《詩》、《書》,義之府也;

 

禮、樂,德之則也。

 

德、義,利之本也。

 

疏「說禮」至「本也」。

 

○正義曰:說謂愛樂之,敦謂厚重之。

 

《詩》之大旨,勸善懲惡。

 

《書》之為訓,尊賢伐罪,奉上以道,禁民為非之謂義,《詩》、《書》,義之府藏也。

 

禮者,謙卑恭謹,行歸於敬。

 

樂者,欣喜歡娛,事合於愛。

 

揆度於內,舉措得中之謂德。

 

禮、樂者,德之法則也。

 

心說禮、樂,誌重《詩》、《書》,遵禮、樂以布德,習《詩》、《書》以行義,有德有義,利民之本也。

 

《晉語》云:「文公問元帥於趙衰,對曰:『郤縠可,年五十矣,守學彌惇。

 

夫好先王之法者,德義之府也。

 

夫德義,生民之本也。

 

能敦篤,不忘百姓。

 

請使卻縠。』

 

公從之。」

 

《夏書》曰:『賦納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

 

(《尚書•虞夏書》也。

 

賦納以言,觀其誌也;

 

明試以功,考其事也;

 

車服以庸。

 

報其勞也。

 

賦,猶取也。

 

庸,功也。

 

○縠,本又作穀,同,胡木反。

 

亟,欺冀反,數也。

 

說音悅。)

 

君其試之。」

 

疏「夏書」至「試之」。

 

○正義曰:《夏書》言用臣之法。

 

賦,取也。

 

取人納用以其言,察其言觀其誌也。

 

分明試用以其功,考其功觀其能也。

 

而賜之車服,以報其庸。

 

庸亦功也。

 

知其有功乃賜之。

 

古人之法如此,君其試用之。

 

○注「《尚書》」至「功也」。

 

○正義曰:此古文《虞書•益稷》之篇。

 

漢、魏諸儒不見古文,因伏生之謬,從《堯典》至《胤征》凡二十篇總名曰《虞夏書》,以與禹對言。

 

故傳通謂《大禹謨》以下皆為《夏書》也。

 

古本作「敷納以言,明庶以功」。

 

「敷」作「賦」,「庶」作「試」,師受不同,古字改易耳。

 

賦稅者,取受之義,故為取也。

 

「庸,功」,《釋詁》文。

 

《舜典》云「敷奏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

 

文雖略同,此引《夏書》,非《舜典》也。

 

乃使郤縠將中軍,郤溱佐之;

 

使狐偃將上軍,讓於狐毛而佐之;

 

(狐毛,偃之兄。

 

○將,子匠反,下將、上將皆同。

 

溱,側巾反。)

 

疏注「狐毛,偃之兄」。

 

○正義曰:《晉語》偃辭曰:「毛之知,賢於臣,其齒又長,毛也不在位,不敢聞命。」

 

命趙衰為卿,讓於欒枝、先軫。

 

(欒枝,貞子也,欒賓之孫。

 

○欒,魯官反。)

 

使欒枝將下軍,先軫佐之。

 

荀林父禦戎,魏犨為右。

 

(荀林父,中行桓子。

 

○行,戶剛反。)

 

晉侯始入而教其民,二年,欲用之。

 

(二十四年入。)

 

子犯曰:「民未知義,未安其居。」

 

(無義則苟生。)

 

疏注「無義則苟生」。

 

○正義曰:未知君臣之義,不作長久之圖,苟且為生,以過朝夕,是未安其居。

 

於是乎出定襄王,(二十五年定襄王,以示事君之義。)

 

入務利民,民懷生矣。

 

疏「入務」至「生矣」。

 

○正義曰:利民之事,非止一塗。

 

《晉語》說文公為政云「棄責薄斂,施捨分災,救乏振滯,匡困資無。

 

輕關易道,通賈寬農。

 

務穡勸分,省用足財。

 

利器明德,以厚民性」。

 

皆是利民之事。

 

民懷生者,謂有懷義之心,不複苟且。

 

劉炫云:「生既厚民,皆懷戀居處。」

 

將用之子。

 

犯曰:「民未知信,未宣其用。」

 

(宣,明也,未明於見用之信。)

 

疏注「未明於見用之信」。

 

○正義曰:信是人之所用,若未伐原示信,民未明於信是人用。

 

故傳云「未宣其用」,云見用者,言信見為人所用。

 

於是乎伐原以示之信。

 

(伐原在二十五年。)

 

民易資者不求豐焉,(不詐以求多。)

 

明徵其辭,(重言信。)

 

○公曰:「可矣乎?」

 

子犯曰:「民未知禮,未生其共。」

 

於是乎大蒐以示之禮,(蒐,順少長,明貴賤。

 

○長,丁丈反。)

 

作執秩以正其官。

 

(執秩,主爵秩之官。

 

○秩,直乙反。)

 

民聽不惑,而後用之。

 

出穀戍,釋宋圍,(楚子使申叔去穀,子玉去宋。)

 

一戰而霸,文之教也。

 

(謂明年戰城濮。)

 

疏「文之教也」。

 

○正義曰:《論語》云「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今晉侯以義、信、禮教民,然後用之,是文德之教也。

 

明年傳君子「謂晉於是役也,能以德攻」,注云:「以文德教民而後用之。」

 

謂此役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9#
 樓主| 發表於 2013-5-24 22:03:58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十六


【經】二十有八年,春,晉侯侵曹。

 

晉侯伐衛。

 

(再舉晉侯者,曹、衛兩來告。)

 

公子買戍衛,不卒戍,刺之。

 

(公子買,魯大夫子叢也。

 

內殺大夫皆書。

 

刺,言用《周禮》三刺之法,示不枉濫也。

 

公實畏晉,殺子叢而誣叢以廢戍之罪。

 

恐不為遠近所信,故顯書其罪。

 

○刺,七賜反,殺也。

 

叢,似東反。

 

枉,紆往反。)

 

疏注「公子」至「其罪」。

 

○正義曰:經言「買」傳言「叢」,蓋名買,字叢,或字相似而一謬也。

 

《周禮》:「司刺掌三刺之法,以讚司寇聽獄訟。

 

一刺曰訊群臣,再刺曰訊群吏,三刺曰訊萬民。」

 

鄭玄云:「刺,殺也。

 

訊而有罪則殺之。」

 

訊,言也,內殺大夫。

 

此及成十六年「刺公子偃」,皆書刺者,若云用彼三刺之法,言問臣、吏、萬民,皆言合殺,乃始殺之,以示不枉濫也。

 

此三刺之法,位在外朝,庫門之外,皋門之內,故「小司寇掌外朝之政,三公及州長百姓北麵,群臣西麵,群吏東麵」。

 

於此訊之也。

 

魯史獨設此名,所以異於外也。

 

《公羊》以為「內諱殺大夫謂之刺」。

 

以為諸侯不得專殺,故諱言刺之,其意小異於此。

 

公實畏晉,殺子叢以說晉,言戍衛者叢之所為,又歸罪於叢,言不終戍事,故殺之,恐不為遠近所信,故顯書子叢之罪也。

 

然魯殺子叢,本有兩意:謂楚云不卒戍;

 

謂晉云叢欲戍衛。

 

今經之所書書,謂楚之辭,不書謂晉之辭者,以魯先與楚同好,恐楚疑之,故顯書不卒戍之罪以告屬楚。

 

諸侯心實畏晉,未敢宣露,故經不書告晉之辭。

 

蘇云:公子買不卒戍者,告晉、楚之辭也,謂晉云公子買比來戍衛,今不使終其戍事,是以殺之;

 

謂楚云比令公子買楚戍衛,其買不終戍事,是以殺之。

 

楚人救衛。

 

三月,丙午,晉侯入曹,執曹伯,畀宋人。

 

(畀,與也。

 

執諸侯當以歸京師,晉欲怒楚使戰,故以與宋,所謂「譎而不正」。

 

○畀,必利反,注同。

 

譎,古穴反。)

 

疏注「畀,與也」。

 

○正義曰:劉炫云:「《公羊傳》曰:『畀者何?

 

與也。

 

其言以宋人何?

 

與使聽之。』

 

何休云:『宋稱人者,明聽訟必師斷與,其師眾共之。』

 

《穀梁傳》曰:『畀,與也。

 

其曰人,何也?

 

不與晉侯畀宋公也。』

 

注云:「畀,上與下之辭,故不以侯畀公。』

 

案傳『執曹伯,分曹、衛之田以畀宋人』則田亦稱人,非為斷獄,故云人也。

 

若不使晉侯與宋公,自可改其畀名,何以名之為畀,而使義不得與也?

 

若與宋人,豈宋國卑賤之人,得獨受曹伯而治之乎?

 

二傳之言,皆不得合《左氏》,當以人為眾辭,舉國而稱之耳。」

 

夏,四月己巳,晉侯、齊師、宋師、秦師及楚人戰於城濮,楚師敗績。

 

(宋公、齊國歸父、秦小人憖既次城濮,以師屬晉,不與戰也。

 

子玉及陳、蔡之師不書,楚人恥敗,告文略也。

 

大崩曰敗績。

 

○濮音卜。

 

憖,魚覲反。

 

下與音預。)

 

疏注「宋公」至「敗績」。

 

○正義曰:於例,將卑師眾稱師,此齊、宋、秦皆又稱師,則將非尊者。

 

傳云:「宋公、齊國歸父、秦小子憖次於城濮。」

 

及其交戰,唯言晉師陳於莘,此說晉之將帥與楚相敵,都不言齊、宋公卿,知其既次城濮,以師屬晉,不與戰也。

 

沈氏云:定四年「戰於柏舉」,傳稱「蔡侯、吳子、唐侯伐楚」,杜云:「唐侯不書,兵屬於吳、蔡。」

 

今宋、齊、秦屬晉,而書之者,彼柏舉之戰,唐師共屬吳、蔡,與之同陳,故不書。

 

此齊、宋師等雖屬晉,猶異陳,故得書之。

 

傳稱「子玉及陳、蔡之師皆在於陳」,而不書者,楚人恥敗,告辭略,故史不得書之。

 

劉炫《規過》以為晉人告略。

 

今知不然者,但於此戰時,魯猶屬楚,凡禍福相告,必同好之國,故知楚人來告也。

 

楚人來告,不言陳、蔡者,恥其諸國皆在不能敵晉,故略言楚人而已。

 

若其晉告,則應矜其勝事,以少敗多,何肯略其陳、蔡而不告也?

 

劉以為晉人來告,而規杜氏,非也。

 

楚殺其大夫得臣。

 

(子玉違其君命以取敗,稱名以殺,罪之。)

 

衛侯出奔楚。

 

五月癸丑,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蔡侯、鄭伯、衛子、莒子,盟於踐土。

 

(踐土,鄭地。

 

王子虎臨盟,不同歃,故不書。

 

衛侯出奔,其弟叔武攝位受盟,非王命所加,從未成君之禮,故稱子而序鄭伯之下。

 

經書癸丑,月十八日也。

 

傳書癸亥,月二十八日。

 

經、傳必有誤。

 

○賤,以淺反。

 

土如字,或一音杜。

 

歃,所治反,本又作喢。)

 

疏注「踐土」至「有誤」。

 

○正義曰:傳稱「王子虎盟諸侯於王庭」。

 

而不書子虎,知子虎臨盟不與歃。

 

定四年傳稱踐土之盟,「其載書云:『王若曰:晉重、魯申、衛武、蔡甲午、鄭捷、齊潘、宋王臣、莒期。』

 

」其次與會不同者,會之班次以國大小為序,及其盟也,王臣臨之,異姓為後,故載書之次與會異也。

 

定四年召陵之會,傳稱「祝佗言於萇弘曰:『踐土之盟,衛成公不在。

 

夷叔,其母弟也,猶先蔡。』

 

萇弘說,告劉子,乃長衛侯於盟。」

 

如彼傳文,則踐土、召陵二盟,衛皆先蔡。

 

而經書諸國之序,二會皆蔡在衛先者,《釋例》曰:「周之宗盟,異姓為後。

 

故踐土載書,齊、宋雖大,降於鄭、衛。

 

斥周而言,止謂王官之宰臨盟者也。

 

其餘雜盟,未必皆然,踐土、召陵二會,蔡在衛上,時國次也。

 

至盟乃正其高下者,敬恭明神,本其始也。」

 

是言盟、會異次之意也。

 

如《釋例》之言,王官之宰臨盟,乃以異姓為後,則二十九年翟泉之盟,王子虎在焉,宣七年黑壤之盟,王叔桓公臨之,彼二盟亦當異姓為後,與會異次也。

 

八年洮之盟,王人在列,杜指王官之宰,則卑者未必能別同姓、異姓,若無王官之伯,則以大小為序。

 

襄二十七年宋之盟,晉、楚爭先,是其餘雜盟不先同姓之文也。

 

《周禮•典命》云:「諸侯之適子,誓於天子,攝其君,則下其君一等。

 

未誓,則以皮帛繼子男。」

 

叔武是衛侯之弟,未得從世子之法攝位受盟,舊無正禮,其班位高下出於主會之意,以其非王命所加,使從未成君之禮,故稱子,而序於鄭伯之下。

 

蓋晉文之意使然。

 

陳侯如會。

 

(無傳。

 

陳本與楚,楚敗,懼而屬晉,來不及盟,故曰如會。)

 

疏「陳侯如會」。

 

○正義曰:沈氏云,八年鄭伯云『乞盟』,此直云如會者,彼及其盟,故云「乞盟」。

 

此不及其盟,又陳侯不乞,故與彼文異。

 

公朝於王所。

 

(無傳。

 

王在踐土,非京師,故曰王所。)

 

疏注「王在」至「王所」。

 

○正義曰:《穀梁傳》曰:「朝不言所,言所者,非其所也。」

 

是其由非京師,故稱王所也。

 

《公羊傳》曰:「曷為不言公如京師,天子在是也。

 

曷為不言天子在是?

 

不與致天子也。」

 

其意言晉文公召王來踐土。

 

《左傳》於此無召王之事,直云「作王宮於踐土」。

 

杜云:「襄王聞戰勝,自往勞之,故為作宮。」

 

則以王意自往,非晉召之,不同《公羊》說也。

 

六月,衛侯鄭自楚複歸於衛。

 

(複其位曰複歸。

 

晉人感叔武之賢而複衛侯。

 

衛侯之入由於叔武,故以國逆為文,例在成十八年。)

 

衛元咺出奔晉。

 

(元咺,衛大夫,雖為叔武訟訴,失君臣之節,故無賢文。

 

奔例在宣十年。

 

○咺,況晚反。

 

為,於偽反,下為其同。

 

訴,本又作,蘇路反。)

 

疏注「元咺」至「十年」。

 

○正義曰:宣十年齊崔氏出奔衛,傳曰:「書曰『崔氏』,非其罪也。」

 

文八年宋司城來奔,傳言「司城效節於府人而出,故書以官,貴之也。」

 

然書官及氏為貴,則書名不是賢文,以元咺訴君於晉,所訴雖直,令君陷罪,失君臣之節,故無賢文。

 

書其名,從本文也。

 

陳侯款卒。

 

(無傳。

 

凡四同盟。)

 

疏注「凡四同盟」。

 

○正義曰:款以十三年即位,十五年盟於牡丘,十九年於齊,二十一年於薄,二十七年於宋,魯、陳俱在,是四同盟也。

 

秋,杞伯姬來。

 

(無傳。

 

莊公女。

 

歸寧曰來。)

 

公子遂如齊。

 

(無傳。

 

聘也。)

 

冬,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蔡侯、鄭伯、陳子、莒子、邾人、秦人於溫。

 

(陳共公稱子,先君未葬,例在九年。

 

宋襄公稱子,自在本班。

 

陳共公稱子,降在鄭下。

 

陳懷公稱子,而在鄭上。

 

傳無義例,蓋主會所次,非褒貶也。

 

○共音恭,下共公同。)

 

疏注「陳共」至「貶也」。

 

○正義曰:陳侯款,經不書葬,正以稱子,知其先君未葬也。

 

宋襄稱子,九年葵丘會也。

 

陳共公稱子,此會也。

 

陳懷公稱子,定四年召陵會也。

 

其班次上下,傳無義例,故疑主會所次,非褒貶也。

 

桓十六年公會宋公、衛侯、陳侯、蔡侯伐鄭,杜云「蔡常在衛上,今序陳下,蓋後至」。

 

二十九年翟泉之盟,秦人在陳、蔡之下,傳曆序諸侯之卿,而有秦小子憖,杜云「秦小子憖在蔡下者,若宋向戌之後會」。

 

彼二事班失其次,杜以後至釋之,知此陳共公稱子降在鄭下,非後至者,杜以後至為說,亦無明文。

 

正以國之大小班序先定,今乃退在小國之下,因向戍有後至之譏,故取以為說耳。

 

未成君者,例無定式,不知所由,故言「蓋」,為疑辭,疑主會之意,亦未必不由後至而降之。

 

《禮•雜記》云:「君薨,大子號稱子,待猶君也。」

 

然則待之如君,在本班者為得禮也。

 

降其班者,出自主會之意。

 

天王狩於河陽。

 

(晉地,今河內有河陽縣。

 

晉實召王,為其辭逆而意順,故經以王狩為辭。

 

○狩,本又作守,音同。)

 

壬申,公朝於王所。

 

(壬申,十月十日,有日而無月,史闕文。)

 

晉人執衛侯,歸之於京師。

 

(稱人以執,罪及民也,例在成十五年。

 

諸侯不得相治,故歸之京師。)

 

疏「晉人」至「京師」。

 

正義曰:成十五年「晉侯執曹伯,歸於京」。

 

師彼不言「之」,此言「之」者,《公羊傳》曰:「歸之於者,罪已定矣。

 

歸於者,罪未定也。」

 

《左氏》無此義,正是史異辭耳。

 

衛元咺自晉複歸於衛。

 

(元咺與衛侯訟,得勝而歸。

 

從國逆例者,明衛侯無道於民,國人與元咺。)

 

諸侯遂圍許。

 

(會溫諸侯也。

 

許比再會不至,故因會共伐之。

 

○比如字;

 

王俾利反。)

 

曹伯襄複歸於曹,(晉感侯獳之言而複曹伯,故從國逆之例。

 

○獳,乃侯反。)

 

疏注「晉感」至「之例」。

 

○正義曰:侯獳愛君以請,此曹伯從國逆之例。

 

成十六年曹人再請於晉,乃釋成公,而云「曹伯歸自京師」,從外納之文者,彼國人請君,自是恆事。

 

此侯獳貨筮史致其誠心,晉侯感其言而特釋之,所以顯侯獳,故從國逆例也。

 

遂會諸侯圍許。

 

(言遂,得複而行,不歸國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0#
 樓主| 發表於 2013-5-24 22:05:51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十六


【傳】二十八年,春,晉侯將伐曹,假道於衛,(曹在衛東故。)

 

衛人弗許。

 

還,自河南濟。

 

(從汲郡南渡,出衛南而東。

 

○汲音急。)

 

侵曹伐衛。

 

正月戊申,取五鹿。

 

(五鹿,衛地。)

 

二月,晉郤縠卒。

 

原軫將中軍,胥臣佐下軍,上德也。

 

(先軫以下軍佐超將中軍,故曰上德。

 

胥臣,司空季子。

 

○將,子匠反,注同。

 

胥,思徐反。)

 

晉侯、齊侯盟於斂盂。

 

(斂盂,衛地。

 

○斂,徐音廉,又力撿反。

 

盂音於。)

 

衛侯請盟,晉人弗許。

 

衛侯欲與楚,國人不欲,故出其君以說於晉。

 

衛侯出居於襄牛。

 

(襄牛,衛地。

 

○說音悅,或如字。)

 

公子買戍衛,(晉伐衛,衛、楚之昏姻,魯欲與楚,故戍衛。)

 

楚人救衛,不克。

 

公懼於晉,殺子叢以說焉。

 

(召子叢而殺之以謝晉。

 

○說音悅。)

 

謂楚人曰:「不卒戍也。」

 

(詐告楚人,言子叢不終戍事而歸,故殺之。

 

殺子叢在楚救衛下,經在上者,救衛,赴晚至。)

 

晉侯圍曹,門焉,多死,(攻曹城門。)

 

曹人屍諸城上,(磔晉死人於城上。

 

○磔,張宅反。)

 

晉侯患之,聽輿人之謀曰:「稱舍於墓。」

 

(輿,眾也。

 

舍墓,為將發塚。

 

○輿音餘。

 

為如字,又於偽反。)

 

疏「輿人」至「於墓」。

 

○正義曰:此「謀」字或作「誦」,涉下文而誤耳。

 

其云誦者音韻如詩賦。

 

此稱舍於墓,直是計謀之言,不得為「誦」。

 

今定本作「謀」。

 

師遷焉,曹人凶懼,(遷至曹人墓,凶凶,恐懼聲。

 

○凶,凶勇反。

 

恐,丘勇反。)

 

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

 

因其凶也而攻之。

 

三月丙午,入曹。

 

數之,以其不用僖負羈而乘軒者三百人也,且曰:「獻狀。」

 

(軒,大夫車,言其無德居位者多,故責其功狀。

 

○棺,古患反,一音官。

 

軒,許言反。)

 

令無入僖負羈之宮而免其族,報施也。

 

(報飧璧之施。

 

○施,始豉反,注同。

 

飧音孫。)

 

魏犨、顛頡怒曰:「勞之不圖,報於何有!」

 

(二子各有從亡之勞。

 

○頡,胡詰反。

 

從,才用反。)

 

疏「勞之」至「何有」。

 

○正義曰:二子有從行之勞,未得厚賞,故言勞苦之大,不嚐圖謀其報,此小枯於何有!

 

義恨公忘已而念彼也。

 

爇僖負羈氏。

 

(爇,燒也。

 

○爇,如悅反。)

 

魏犨傷於胸,公欲殺之而愛其材,(才,力。)

 

使問,且視之。

 

病,將殺之。

 

魏犨束胸見使者曰:「以君之靈,不有寧也。」

 

(言不以病故自安寧。

 

○見,賢遍反。

 

使,所吏反。)

 

距躍三百,曲踴三百。

 

(距躍,超越也。

 

曲踴,跳踴也。

 

百,猶勵也。

 

○距音巨。

 

躍,羊略反。

 

三,如字,又息暫反。

 

百音陌,下放此。

 

跳,徒彫反。

 

勵音邁。)

 

疏注「距躍」至「勵也」。

 

○正義曰:《詩》稱魚躍,《易》言龍躍,則躍是舉身向上之名。

 

《禮記》「婦人踴不絕地」。

 

則踴亦向上之名。

 

《詩》云踴躍,用兵則踴躍,二事勢相類也。

 

《說文》云:「躍,迅也。

 

踴,跳也。」

 

然則躍以疾生名,故以距躍為超越,言距地向前跳而越物過也。

 

曲踴以曲為言,則謂向上跳而折複下,故以曲踴為跳踴耳,言直上向下而已。

 

以傷病之人,而再言「三百」,不可為六百跳也。

 

杜言百猶勵,亦不知勵何所謂,蓋複訓勵為勉,言每跳皆勉力為之。

 

乃舍之。

 

殺顛頡以徇於師,立舟之僑以為戎右。

 

(舟之僑,故虢臣,閔二年奔晉。

 

以代魏犨,為先歸張本。

 

○舍,如字,又音舍,下同。

 

徇,似俊反。)

 

宋人使門尹般如晉師告急。

 

(門尹般,宋大夫。

 

○般音班。)

 

公曰:「宋人告急,舍之,則絕。

 

(與晉絕。)

 

告楚,不許。

 

我欲戰矣,齊、秦未可,若之何?」

 

(未肯戰。)

 

先軫曰:「使宋舍我而賂齊、秦,(求救於齊、秦。

 

○舍音舍。)

 

藉之告楚。

 

(假借齊、秦,使為宋請。

 

○藉,在亦反,借也。

 

為,於偽反。)

 

我執曹君,而分曹、衛之田以賜宋人。

 

楚愛曹、衛,必不許也。

 

(不許齊、秦之請。)

 

喜賂怒頑,能無戰乎?」

 

(言齊、秦喜得宋賂而怒楚之頑,必自戰也。

 

不可告請,故曰頑。)

 

公說,執曹伯,分曹、衛之田以畀宋人。

 

楚子入居於申,(申在方城內,故曰入。

 

○說音悅。

 

畀,必利反。)

 

使申叔去穀,(二十六年申叔戍穀。)

 

使子玉去宋,曰:「無從晉師。

 

(晉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晉國。

 

晉侯生十八年而亡,亡十九年而反,凡三十六年,至此四十矣)。

 

險阻艱難,備嚐之矣;

 

民之情偽,盡知之矣。

 

天假之年,(獻公之子九人,唯文公在,故曰天假之年。)

 

而除其害,(除惠、懷、呂、郤。)

 

天之所置,其可廢乎?

 

《軍誌》曰:『允當則歸。』

 

(無求過分。

 

《軍誌》兵書。

 

○當,丁浪反。

 

分,扶問反。)

 

又曰:『知難而退。』

 

又曰:『有德不可敵。』

 

此三《誌》者,晉之謂矣。』

 

(謂今與晉遇當用此三《誌》。)

 

疏「軍誌」至「謂矣」。

 

○正義曰:「允當則歸」,謂信當分理,則須歸還,無求過分,決戰取勝也。

 

「知難而退」,謂知前敵之難,則須退辟也。

 

「有德不可敵」,謂必知敵彊,不須與競也。

 

此三《誌》者,與晉相遇之謂矣。

 

劉炫云:「此《誌》三云者,情有淺深。

 

『允當則歸』,謂彼雖可勝,得當則還,言前人弱於已也。

 

『知難而退』,謂勝不可必,早自收斂,言前人與已敵也。

 

『有德不可敵』,謂必知彼彊,不須與競,言前人彊於已也。

 

三者從弱至彊,總言晉之謂矣。

 

指言晉彊於已也。」

 

子玉使伯棼請戰,(伯棼,子越椒也,鬥伯比之孫。

 

○棼,扶云反;

 

王扶粉反。)

 

曰:「非敢必有功也,原以問執讒慝之口。」

 

(間執,猶塞也。

 

讒慝,若蒍賈之言,謂子玉不能以三百乘入。

 

○間,間廁之間,注同。

 

慝,吐得反。

 

乘,繩證反。)

 

王怒,少與之師,唯西廣、東宮與若敖之六卒實從之。

 

(楚子還申,遣此兵以就前圍宋之眾。

 

楚有左、右廣,又太子有宮甲,分取以給之。

 

若敖,楚武王之祖父,葬若敖者,子玉之祖也。

 

六卒,子玉宗人之兵六百人。

 

言不悉師以益之。

 

○廣,古曠反,注同。

 

卒,子忽反,注同。)

 

疏注「楚子」至「益之」。

 

○正義曰:宣十二年傳欒武子說楚事,云「其君之戎分為二廣,廣有一卒,卒偏之兩」。

 

是楚有左右廣也。

 

《周禮》「車仆掌戎路之萃,廣車之萃」,鄭玄云:「廣車,橫陳之車。」

 

襄十一年鄭人賂晉侯以廣車。

 

蓋兵車之名,名之為廣,因即以車表兵,謂屬西廣之兵也。

 

文元年,商臣以宮甲圍成王,是東宮兵也。

 

《周禮》司馬凡製軍百人為卒,知六卒六百人也。

 

子玉使宛春告於晉師曰:「請複衛侯而封曹,臣亦釋宋之圍。」

 

(衛侯未出竟,曹伯見執在宋,已失位,故言複衛封曹。

 

○宛,於元反,又於阮反。

 

竟音境。)

 

子犯曰:「子玉無禮哉!

 

(君取一,臣取二,君取一,以釋宋圍,惠晉侯。

 

臣取二,複曹、衛為巳功。)

 

不可失矣。」

 

(言可伐。)

 

先軫曰:「子與之。

 

疏「先軫曰子與之」。

 

○正義曰:以子犯言為無理,故先言子與之,欲令子犯與子玉複衛封曹,既言此以答子犯,然後複言其不可之理,更別為之立計,使私許複曹、衛以攜之。

 

定人之謂禮,楚一言而定三國,我一言而亡之,我則無禮,何以戰乎?

 

不許楚言,是棄宋也,救而棄之,謂諸侯何?

 

(言將為諸侯所怪。)

 

楚有三施,我有三怨。

 

怨讎已多,將何以戰?

 

不如私許複曹、衛以攜之,(私許二國,使告絕於楚而後複之。

 

攜,離也。

 

○施,始豉反。)

 

執宛春以怒楚,既戰而後圖之。」

 

(須勝負決乃定計。)

 

公說,乃拘宛春於衛,且私許複曹、衛。

 

曹、衛告絕於楚。

 

子玉怒,從晉師。

 

晉師退。

 

軍吏曰:「以君辟臣,辱也。

 

且楚師老矣,何故退?」

 

子犯曰:「師直為壯,曲為老,豈在久乎?

 

微楚之惠不及此,(重耳過楚,楚成王有贈送之惠。

 

○說音悅。

 

拘音俱。

 

過,古禾反。)

 

退三舍辟之,所以報也。

 

(一舍,三十裏。

 

初,楚子云:「若反國,何以報我?」

 

故以退三舍為報。)

 

背惠食言,疏「背惠食言」。

 

正義曰:《釋詁》云:「食,偽也。」

 

孫炎云:「食言之偽。」

 

《尚書•湯誓》云:「爾無不信,朕不食言。」

 

孔安國云:「食盡其言,偽不實也。」

 

哀二十五年傳孟武伯惡郭重曰:「何肥也?」

 

公曰:「是食言多矣,能無肥乎?」

 

然則食言者,言而不行,如食之消散,後終不行。

 

則前言為偽,通謂偽言為食言,故《爾雅》訓食為偽也。

 

以亢其讎,(亢,猶當也,讎謂楚也。

 

○背音佩,下及注同。

 

亢,若浪反。)

 

我曲楚直,其眾素飽,不可謂老。

 

(直,氣盈飽。)

 

疏注「直,氣盈飽」。

 

○正義曰:素訓為空,忿怒之深,空腹不食。

 

直,氣盈飽也。

 

我退而楚還,我將何求。

 

若其不還,君退臣犯,曲在彼矣。」

 

退三舍,楚眾欲止,子玉不可。

 

夏,四月戊辰,晉侯、宋公、齊國歸父、崔夭、秦小子憖次於城濮。

 

(國歸父、崔夭,齊大夫也。

 

小子憖,秦穆公子也。

 

城濮,衛地。

 

○夭,於表反。)

 

楚師背酅而舍,酅,(丘陵險阻名。

 

○酅,戶圭反。)

 

疏注「酅,丘陵險阻名」。

 

○正義曰:兵法右背山陵,前左水澤,楚師背酅而舍,知其背丘陵也。

 

蓋所舍之處有丘陵名酅,其處有險阻也。

 

晉侯患之,聽輿人之誦,(恐眾畏險,故聽其歌誦。)

 

曰:「原田每每,舍其舊而新是謀。」

 

(高平曰原。

 

喻晉軍美盛,若原田之草每每然,可以謀立新功,不足念舊惠。

 

○每,亡回反,又梅對反。

 

舍音舍。)

 

公疑焉。

 

(疑眾謂己背舊謀新。)

 

子犯曰:「戰也!

 

戰而捷,必得諸侯。

 

若其不捷,表裏山河,必無害也。」

 

(晉國外河而內山。)

 

公曰:「若楚惠何?」

 

欒貞子曰:「漢陽諸姬,楚實盡之。

 

(貞子,欒枝也。

 

水北曰陽。

 

姬姓之國在漢北者,楚盡滅之。)

 

思小枯而忘大恥,不如戰也。」

 

晉侯夢與楚子搏,(搏,手搏。

 

○搏音博。)

 

楚子伏己而盬其腦,(盬,啑也。

 

○盬音古。

 

腦,乃老反。

 

啑,子答反,又所答反,又子甲反。)

 

疏注「盬,啑也」。

 

○正義曰:盬之為啑,未見正訓,蓋相傳為然。

 

服虔云:「如俗語相罵云:『啑女腦矣。』

 

是以懼。

 

子犯曰:「吉!

 

我得天,楚伏其罪,吾且柔之矣。』

 

(晉侯上向故得天,楚子下向地故伏其罪。

 

腦所以柔物。

 

子犯審見事宜,故權言以答夢。

 

○ 向,或作鄉,許亮反,下同。)

 

子玉使鬥勃請戰,(鬥勃,楚大夫。)

 

曰:「請與君之士戲,君馮軾而觀之,得臣與寓目焉。」

 

(寓,寄也。

 

○馮,皮冰反。

 

軾音式。

 

與音預。

 

寓音遇。)

 

晉侯使欒枝對曰:「寡君聞命矣。

 

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

 

為大夫退,其敢當君乎?

 

既不獲命矣,(不獲止命。

 

○為,於偽反。)

 

敢煩大夫謂二三子,(煩鬥勃,令戒敕子玉、子西之屬。

 

○令,力呈反。)

 

『戒爾車乘,敬爾君事,詰朝將見。』

 

(詰朝,平旦。

 

○乘,繩證反,下及注皆同。

 

詰,起吉反。

 

朝,如字,注同。

 

見,如字,又賢遍反。)

 

晉車七百乘,顯、靷、鞅、靽。

 

(五萬二千五百人。

 

在背曰韅,在胸曰靷,在腹曰鞅,在後曰靽。

 

言駕乘脩備。

 

○韅,許見反:王又去見反,《說文》作「{顯革}」,云:著掖皮。

 

靷,以刃反;

 

《說文》云,軸也。

 

鞅,於杖反;

 

《說文》云,頸皮也。

 

靽音半,一云縶也。

 

背,如字)。

 

疏注「五萬」至「脩備」。

 

○正義曰:《說文》云「韅,著掖皮也」,「靷,引軸也」,「鞅,頸皮也」。

 

此注與《說文》不同,蓋以時驗而為解也。

 

驂馬挽車,有皮在背者,有約胸者,有在腹為帶者,有縶絆其足者,從馬上而下,次之在後,正謂在足是也。

 

傳唯舉四事,文無所結,舉其小事,皆具言其駕乘脩備,明諸事皆備也。

 

晉侯登有莘之虛以觀師,曰:「少長有禮,其可用也。」

 

(有莘,故國名。

 

少長,猶言大小。

 

○莘,所巾反。

 

虛,丘魚反。

 

少,詩照反,注同。

 

長,丁丈反,注同。)

 

遂伐其木以益其兵。

 

(伐木以益攻戰之具,輿曳柴亦是也。

 

○攻,如字,又音貢。)

 

己巳,晉師陳於莘北,胥臣以下軍之佐當陳、蔡。

 

子玉以若敖之六卒將中軍,曰:「今日必無晉矣。」

 

(子西將左,子上將右。

 

子西,鬥宜申。

 

子上,鬥勃。

 

○陳於,直覲反。

 

卒,子忽反,下同。

 

將子匠反,下及注同。)

 

胥臣蒙馬以虎皮,先犯陳、蔡。

 

陳、蔡奔,楚右師潰。

 

(陳、蔡屬楚右師。

 

○潰,戶內反。)

 

狐毛設二旆而退之。

 

(旆,大旗也,又建二旆而退,使若大將稍卻。

 

○旆,薄具反。)

 

欒枝使輿曳柴而偽遁,(曳柴起塵,詐為眾走。

 

○遁,徒困反。)

 

楚師馳之。

 

原軫、郤溱以中軍公族橫擊之,(公族,公所率之軍。)

 

狐毛、狐偃以上軍夾攻子西,楚左師潰。

 

楚師敗績。

 

子玉收其卒而止,故不敗。

 

(三軍唯中完,是大崩。

 

○夾,古洽反,又音頰。)

 

晉師三日館穀,(館,舍也。

 

食楚軍穀三日。)

 

及癸酉而還。

 

甲午,至於衡雍,作王宮於踐土。

 

(衡雍,鄭地,今熒陽卷縣。

 

襄王聞晉戰勝,自往勞之,故為作宮。

 

○雍,於用反。

 

卷音權,又丘權反。

 

勞,力報反。

 

故為,於偽反,下文同。)

 

鄉役之三月,(鄉,猶屬也,城濮役之前三月。

 

○鄉,許亮反,本又作曏,同。

 

屬音燭。)

 

鄭伯如楚致其師,為楚師既敗而懼。

 

疏「鄭伯」至「而懼」。

 

○正義曰:致其師者,致其鄭國之師,許以佐楚也。

 

戰時雖無鄭師,要本心佐楚,故既敗而懼。

 

使子人九行成於晉。

 

(子人,氏;

 

九,名。

 

○為,於偽反。)

 

疏注「子人,氏;

 

九;

 

名」。

 

○正義曰:桓十四年「鄭伯使其弟語來盟」,傳稱「子人來盟」,杜云:「子人即弟語也,其後為子人氏。」

 

七年傳子華云「泄氏、孔氏、子人氏三族,實違君命」。

 

今子人九,必是語之後也。

 

杜《譜》以九為雜人,謬矣。

 

晉欒枝入盟鄭伯。

 

五月丙午,晉侯及鄭伯盟於衡雍。

 

疏「晉欒」至「衡雍」。

 

○正義曰:此二盟及上文晉侯、齊侯盟於斂孟皆不書者,皆不告也。

 

丁未,獻楚俘於王,駟介百乘,徒兵千。

 

(駟介,四馬被甲。

 

徒兵,步卒。

 

○駟音四。

 

介音界。

 

被,皮義反。

 

卒,子忽反。)

 

鄭伯傅王,用平禮也。

 

(傅,相也。

 

以周平王享晉文侯仇之禮享晉侯。

 

○相,息亮反。)

 

己酉,王享醴,命晉侯宥。

 

(既饗,又命晉侯助以束帛,以將厚意。)

 

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內史叔興父策命晉侯為侯伯,(以策書命晉侯為伯也。

 

《周禮》「九命作伯」。

 

尹氏、王子虎,皆王卿士也。

 

叔興父,大夫也。

 

三官命之以寵晉。)

 

疏注「以策」至「寵晉」。

 

○正義曰:《周語》稱「晉文公初立,襄王使大宰文公及內史叔興賜文公命」,注《國語》者皆以為大宰文公即王子虎也。

 

今尹氏又在王子虎之上,故以為皆卿士,唯叔興是大夫,或云「皆大夫」,「皆」字妄耳。

 

九命者,《大宗伯》云「一命受職,再命受服,三命受位,四命受器,五命賜則,六命賜官,七命賜國,八命作牧,九命作伯」。

 

賜之大輅之服,戎輅之服,(大輅,金輅。

 

戎輅,戎車。

 

二輅各有服。

 

○輅音路。)

 

疏注「大輅」至「有服」。

 

○正義曰:《周禮•巾車》「金路,鉤,樊纓九就,建大旂以賓,同姓以封。

 

革路,龍勒,條纓五就,建大白以即戎」。

 

金路以封同姓,知大輅是金輅也。

 

革路以即戎,言戎輅戎車即《周禮》之革路。

 

二輅各有服者,《周禮•司服》「侯伯之服,自鷩冕而下。

 

凡兵事,韋弁服」。

 

金輅祭祀所乘其大輅之服,當謂鷩冕之服,戎輅之服,當謂韋弁服也。

 

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彤,赤也。

 

玈,黑也。

 

弓一矢百,則矢千弓十矣。

 

諸侯賜弓矢,然後專征伐。

 

○彤,徒冬反。

 

玈音盧,本或作旅字,非也。

 

矢千,本或作玈弓十玈矢千,後人專輒加也。)

 

疏注「彤赤」至「征伐」。

 

○正義曰:彤赤,玈黑,舊說皆然。

 

《說文》彤從丹,玈從玄,是赤黑之別也。

 

《周禮•司弓矢》「掌六弓。

 

王弓、弧弓,以授射甲革、椹質者。

 

夾弓、庾弓,以授射豻侯鳥獸者。

 

唐弓、大弓,以授學射者、使者、勞者」。

 

鄭玄云:「勞者,勤勞王事,若晉文侯、文公受王弓矢之賜者。」

 

《考工記•弓人》云「往體多,來體寡,謂之夾庾之屬。

 

往體寡,來體多,謂之王弓之屬。

 

往體來體若一,謂之唐弓之屬」。

 

然則唐、大是弓彊弱之名,彤、玈是弓所漆之色,王、弧則合九而成規,唐、大合七而成規,來、庾合五而成規。

 

司弓矢又有八矢,「枉矢、絜矢利火射,用諸守城、車戰。

 

殺矢、鍭矢用諸近射、田獵。

 

矰矢、茀矢用諸弋射。

 

恆矢、庳矢用諸散射」。

 

鄭注約《考工記》云:「枉矢之屬,五分,二在前,三在後。

 

殺矢之屬,三分,一在前,二在後。

 

矰矢之屬,七分,三在前,四在後。

 

恆矢之屬軒周中。」

 

其枉、殺、矰、恆弓所用,絜、鍭、茀、庳弩所用,彼司弓矢既云枉矢、絜矢用諸守城、車戰,此天子賜諸侯弓矢,使用之以戰,則彤矢、玈矢當彼枉矢也。

 

但弓矢相配,彊弓用重矢,弱弓用輕矢。

 

既唐弓、大弓彊弱中,其恆矢軒周亦中。

 

又《司弓矢》云:「恆矢、庳矢用諸散射。」

 

鄭玄云:「散射,謂禮射及習射也。」

 

此賜弓矢則禮樂之事,彤矢、玈矢或當恆矢也。

 

玈弓矢千具於彤而略於玈,準之,則矢千弓十也。

 

「諸侯賜弓矢,然後專征伐」,《王製》文。

 

秬鬯一卣,(,黑黍。

 

鬯,香酒,所以降神。

 

卣,器名。

 

○音巨。

 

鬯,敕亮反。

 

卣音酉,又音由;

 

《爾雅》云:「卣,中尊也。」)

 

疏注「黑」至「器名」。

 

○正義曰:「,黑黍」,《釋草》文。

 

李巡云:「黑黍一名黍。」

 

《周禮•鬯人》「掌共鬯而飾之」,鄭玄云:「鬯釀為酒,芬香條暢於上下也。」

 

《鬱人》「掌祼器。

 

凡祭祀之祼事,和鬱鬯以實彝而陳之」。

 

禮:祭祀必先祼。

 

是用之以降神也。

 

《釋器》云:「彝、卣、罍,器也。」

 

李巡曰:「卣,鬯之樽也。」

 

孫炎曰:「樽彝為上,罍為下,卣居中也。」

 

《詩•江漢》篇述宣王賜召穆公云:「鬯一卣,告於文人。」

 

鄭箋云:賜之使祭其宗廟,告其先祖也。

 

當賜之時,實之於卣,其祭,則陳之於彝也。

 

虎賁三百人。

 

疏「虎賁三百」。

 

○正義曰:《國語》云:「天子有虎賁,習武訓;

 

諸侯有旅賁,禦災害;

 

大夫有貳車,備承事;

 

士有陪乘,告奔走。」

 

《周禮》司馬之屬虎賁氏,下大夫二人,虎士八百人,「掌先後王而趨以卒伍,車旅會同亦如之,舍則守王閑」。

 

曰:「王謂叔父:『敬服王命,以綏四國,糾逖王慝。』

 

」(逖,遠也。

 

有惡於王者,糾而遠之。

 

○賁音奔。

 

逖,敕曆反。

 

慝,他得反,惡也。)

 

疏注「逖遠」至「遠之」。

 

○正義曰:「逖,遠」,《釋詁》文。

 

糾者,繩治之名,有惡於王者,敢繩治之,而使遠於王也。

 

晉侯三辭,從命,曰:「重耳敢再拜稽首,奉揚天子之丕顯休命。」

 

(稽首,首至地。

 

丕,大也。

 

休,美也。

 

○三,息暫反,又如字。

 

從例放此。

 

丕,普悲反。

 

休,許虯反,注同。)

 

受策以出,出入三覲。

 

出入,猶去來也。

 

從來至去,凡三見王。

 

○見,賢遍反。

 

衛侯聞楚師敗,懼,出奔楚,遂適陳,(自襄牛出。)

 

使元咺奉叔武以受盟。

 

(奉,使攝君事。

 

○使攝君事,並如字,或讀連上奉字為句;

 

使,音所吏反,非也。)

 

癸亥,王子虎盟諸侯於王庭,(踐土宮之庭。

 

書踐土,別於京師。

 

○別,彼列反。)

 

要言曰:「皆獎王室,無相害也!

 

有渝此盟,明神殛之!

 

俾隊其師,無克祚國,(獎,助也。

 

渝,變也。

 

殛,誅也。

 

俾,使也。

 

隊隕也。

 

克,能也。

 

○獎,將丈反。

 

渝,羊朱反。

 

殛,紀力反,本亦作極,下是殛同。

 

俾,本亦作卑,必爾反。

 

隊,直類反。

 

祚,才故反。

 

隕,於敏反。)

 

疏注「獎助」至「能也」。

 

○正義曰:勸獎者,佐助之意,故為助也。

 

餘皆《釋言》文。

 

及而玄孫,無有老幼!」

 

君子謂是盟也信,(合義信。)

 

謂晉於是役也能以德攻。

 

(以文德教民而後用之。

 

○攻如字,一音公送反。)

 

初,楚子玉自為瓊弁玉纓,未之服也。

 

(弁以鹿子皮為之。

 

瓊,玉之別名,次之以飾弁及纓。

 

《詩》云:「會弁如星。」

 

○瓊,求營反,《說文》云「赤玉」。

 

弁,本又作卞,皮彥反。

 

會,本又作會,古外反,又戶外反。)

 

疏注「弁以」至「如星」。

 

○正義曰:《禮》稱皮弁,明其用皮也,知以鹿子皮者,相傳為然,至今仍用之。

 

《詩毛傳》云:「瓊玉之美者。」

 

則瓊亦玉也,選美者飾弁,以惡者飾纓耳。

 

《周禮》「弁師掌玉之皮弁,會五采玉基」,鄭玄云:「會,縫中也。

 

基讀如綦,綦,結也。

 

皮弁之縫中,每貫結五采玉以為飾,謂之綦。」

 

又「諸侯及孤卿大夫之皮弁,各以其等為之」,鄭玄云:「孤則基飾四,三命之卿基飾三,再命之大夫基飾二。」

 

是諸侯之臣其皮弁得以玉為飾也。

 

《弁師》又云:「王五采,諸侯三采。」

 

鄭玄云:「王基飾十二,上公九,侯伯七,子男五,卿大夫皆二采,基飾各如其命數。」

 

鄭又云:三采朱白蒼,二采朱綠。

 

其纓之飾,則無以言之,蓋以玉飾纓之末耳。

 

《詩》云「會弁如星」,《衛風•淇澳》篇也。

 

鄭箋云:「會謂弁之縫中,飾之以玉,皪而處,狀似星也。」

 

先戰,夢河神謂已曰:「畀餘,餘賜女孟諸之麋。」

 

(孟諸,宋藪澤。

 

水草之交曰麋。

 

○先,如字,又悉薦反。

 

畀,必利反,與也。

 

女音汝。

 

麋,亡皮反。

 

藪,素口反。)

 

疏注「孟諸」至「曰麋」。

 

○正義曰:《釋地》云:十藪,「宋有孟諸。」

 

郭璞云:「今在梁國雎陽縣東北。」

 

《周禮•職方氏》「正東曰青州,其澤藪曰望諸」。

 

《禹貢》豫州「導荷澤,被孟豬」,明皆是一物,而字改易耳。

 

《釋水》云:「水草交為湄。」

 

李巡曰:「水中有草木交會曰湄。」

 

古字皆得通用,故此作「麋」耳。

 

弗致也。

 

大心與子西使榮黃諫,(大心,子玉之子。

 

子西,子玉之族。

 

子玉剛愎,故因榮黃。

 

榮黃,榮季也。

 

○愎,皮逼反。)

 

弗聽。

 

榮季曰:「死而利國,猶或為之,況瓊玉乎?

 

是糞土也,而可以濟師,將何愛焉?」

 

(因神之欲,以附百姓之原,濟師之理。

 

○糞,弗問反。)

 

疏注「因神」至「之理」。

 

○正義曰:劉炫云:神道冥昧,與人不交,楚師之敗,未必由此。

 

但於時戰在河旁,河神許助。

 

若子玉從神所求,不惜瓊玉,則國人以為神得所欲,必將助已,自當三軍用命,戰士爭先。

 

亦既不遂神心,人謂神必不助,則眾意皆阻,莫不畏敵,且兵凶戰危,必有傷殺,三軍之命,在茲一舉,猶尚愛惜此物,是無恤民之心。

 

在軍之士,誰肯競勸,故云「因神之欲,以附百姓之原,是濟師之理也」。

 

裨灶請用瓘斝禳火,非神所求,若從而與之,則驚動民意,且災不可免,徒長妖妄,故子產不與。

 

異於此也。

 

弗聽。

 

出告二子曰:「非神敗令尹,令尹其不勤民,實自敗也。」

 

(盡心盡力,無所愛惜為勤。

 

○盡,並津忍反。)

 

既敗,王使謂之曰:「大夫若入,其君申、息之老何?」

 

(申、息二邑子弟,皆從子玉而死,言何以見其父老。

 

○從,如字,又才用反。)

 

子西、孫伯曰:「得臣將死,二臣止之曰:『君其將以為戮。』

 

」(孫伯即大心,子玉子也。

 

二子以此答王使,言欲令子玉往就君戮。

 

○使,所吏反,下前使同。

 

令,力呈反。)

 

及連穀而死。

 

(至連穀,王無赦命,故自殺也。

 

文十年傳曰:「城濮之役,王使止子玉曰:『無死。』

 

不及。」

 

子西亦自殺,縊而縣絕,故得不死。

 

王時別遣追前使。

 

連穀,楚地。

 

殺得臣,經在踐土盟上,傳在下者,說晉事畢而次及楚,屬文之宜。

 

○穀,胡木反。

 

縊,一賜反,又於計反。

 

縣音玄。

 

屬音燭。)

 

晉侯聞之而後喜可知也,(喜見於顏色。

 

○見,賢遍反。)

 

曰:「莫餘毒也巳!

 

蒍呂臣實為令尹,奉已而已,不在民矣。」

 

(言其自守無大誌。)

 

或訴元咺於衛侯曰:「立叔武矣。」

 

其子角從公,公使殺之。

 

(角,元咺子。

 

○從,才用反,又如字。)

 

咺不廢命,奉夷叔以入守。

 

(夷,諡。

 

○守,手又反。)

 

疏注「夷,諡」。

 

○正義曰:《諡法》「安民好靖曰夷」。

 

六月,晉人複衛侯。

 

(以叔武受盟於踐土,故聽衛侯歸。

 

○聽,吐丁反。)

 

甯武子與衛人盟於宛濮,(武子,甯俞也。

 

陳留長垣縣西南有宛亭,近濮水。

 

○ 宛,於阮反。

 

俞,羊朱反。

 

近,附近之近。)

 

曰:「天禍衛國,君臣不協,以及此憂也。

 

(衛侯欲與楚,國人不欲,故不和也。)

 

今天誘其衷,(衷,中也。

 

○衷音忠,或丁仲反,下同。)

 

使皆降心以相從也。

 

不有居者,誰守社稷?

 

不有行者,誰扞牧圉?

 

(牛曰牧,馬曰圉。

 

○扞,戶旦反。

 

牧音木。

 

養牛曰牧,養馬曰圉。)

 

不協之故,用昭乞盟於爾大神以誘天衷。

 

自今日以往,既盟之後,行者無保其力,居者無懼其罪。

 

有渝此盟,以相及也。

 

(以惡相及。)

 

明神先君,是糾是殛。」

 

國人聞此盟也,而後不貳。

 

(傳言叔武之賢,甯武之忠,)衛侯所以書複歸。

 

衛侯先期入,(不信叔武。

 

○先,悉薦反。)

 

甯子先,長牂守門以為使也,與之乘而入。

 

(長牂,衛大夫。

 

甯子患公之欲速,故先入,欲安喻國人。

 

○牂,子郎反。

 

使,所吏反。)

 

公子歂犬、華仲前驅。

 

(衛侯遂驅,掩甯子未備。

 

二子,衛大夫。

 

○歂,市專反。

 

華,戶化反,又如字。)

 

叔孫將沐,聞君至,喜,捉發走出,前驅射而殺之。

 

公知其無罪也,枕之股而哭之。

 

(公以叔武屍枕其股。

 

○射,食亦反,下注同。

 

枕,支鴆反,注同。)

 

歂犬走出,(手射叔武故。)

 

公使殺之。

 

元咺出奔晉。

 

(元咺以衛侯驅入,殺叔武,故至晉之。)

 

城濮之戰,晉中軍風於澤,(牛馬因風而走,皆失之。)

 

疏注「牛馬」至「失之」。

 

○正義曰:劉炫《規過》以為放牛馬於澤,遺失大旆左旃,不失牛馬。

 

今刪定知不然者,若不失牛馬,唯亡左旃,罪未至重,何須殺之以徇?

 

牛馬是軍之要用,於事尤重。

 

故《費誓》云「馬牛其風,臣妾逋逃」,則有常刑。

 

今既亡左旃,又失牛馬,為罪至重,故殺之以徇。

 

若牛馬不失,又大旆在軍,何得因放牛馬而亡左旃?

 

故知風於澤者,為別失馬牛,又於軍中亡失大旆之左旃,故杜云掌此二事而不脩理。

 

劉以為不失牛馬而規杜過,非也。

 

亡大旆之左旃。

 

(大旆,旗名。

 

係曰旆,通帛曰旃。

 

○旃,章然反,《爾雅》云:「因章曰旃。」)

 

疏注「大旆」至「曰旃」。

 

○正義曰:《釋天》云:「緇廣充幅,長尋曰,繼曰旆。」

 

則旆是旗之尾也,今名大旆。

 

則此旆有異於常,故以大旆為旗名,上云「狐毛設二旆而退之」,亦此類也。

 

「通帛為亶」,《周禮•司常》文也。

 

鄭炫云:「通帛謂大赤,從周正色無飾。」

 

《釋天》云:「因章曰旃。」

 

孫炎曰:「因其繒色以為旗章,不畫之。」

 

是也謂之左旃,蓋是左軍所建者,此亦於事難明,不可強說。

 

祁瞞奸命,(掌此三事而不脩,為奸軍令。

 

○瞞,莫幹反。

 

奸音幹。)

 

司馬殺之,以徇於諸侯。

 

使茅茷代之。

 

師還。

 

壬午,濟河。

 

舟之僑先歸,士會攝右。

 

(權代舟之僑也。

 

士會,隨武子,士蒍之孫。

 

○茷,扶廢反。

 

僑,其驕反。)

 

秋,七月丙申,振旅,愷以入於晉。

 

(愷,樂也。

 

○愷,開在反。

 

樂音洛。)

 

疏注「愷樂也」。

 

○正義曰:《大司馬》云:「若師有功,則左執律,右秉鉞,以先愷樂獻於社。」

 

注云:「律所以聽軍聲,鉞所以為將威。

 

兵樂曰愷。」

 

《司馬法》曰:「得意則愷樂愷歌,示喜也」。

 

獻俘授馘,飲至大賞,(授,數也,獻楚俘於廟。

 

○馘,古獲反。

 

數,色主反。)

 

徵會討貳。

 

(徵召諸侯,將冬會於溫。)

 

殺舟之僑以徇於國,民於是大服。

 

君子謂:「文公其能刑矣,三罪而民服。

 

(三罪,顛頡、祁瞞、舟之僑。)

 

詩云:『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不失賞刑之謂也。」

 

(《詩•大雅》。

 

言賞刑不失,則中國受惠,四方安靖。)

 

冬,會於溫,討不服也。

 

(討衛、許。)

 

衛侯與元咺訟,(爭殺叔武事。)

 

甯武子為輔,針莊子為坐,士榮為大士。

 

(大士,治獄官也。

 

《周禮》「命夫命婦不躬坐獄訟」。

 

元咺又不宜與其君對坐,故使叔針莊子為主,又使衛之忠臣及其獄官質正元咺。

 

傳曰:「王叔之宰與伯輿之大夫坐獄於王庭。」

 

各不身親蓋今長吏有罪,先驗吏卒之義。

 

○針,其廉反。

 

坐如字,或一音才臥反。

 

長,丁丈反。

 

卒,子忽反。)

 

疏注「大士」至「之義」。

 

○正義曰:《周禮》「獄官多以士為名」,鄭玄云:「士察也。

 

主察獄訟之事者,周禮命夫命婦不躬坐獄訟小司寇職文也。

 

鄭玄云:「為治獄吏褻尊者也。

 

躬,身也。

 

不身坐,必使其屬若子弟也。」

 

《喪服傳》曰:「大夫者,其男子之為大夫者。

 

命婦者,其婦人之為大夫妻者。」

 

凡斷獄訟,皆令競者坐,而受其辭,故云不躬坐也。

 

《大司寇》云:「以兩造禁民訟,以兩劑禁民獄。」

 

鄭玄云:「訟,謂以財貨相告者。

 

獄,謂相告以罪名者。」

 

對文則小別,散則可以通。

 

獄訟,皆爭罪之事也。

 

元咺不宜與君對坐,故使針莊子代衛侯為坐獄之主,甯子為輔,輔莊子也。

 

以甯子位高,故先言之。

 

士榮亦輔莊子,舉其官名,以其主獄事,故亦使輔之,與晉之獄官對理質正元咺也。

 

所引傳曰在襄十年。

 

衛侯不勝。

 

(三子辭屈。)

 

殺士榮,刖針莊子,謂甯俞忠而免之。

 

執衛侯,歸之於京師,寘諸深室。

 

(深室,別為囚室。

 

○刖音月,又五割反。

 

寘,之豉反。)

 

甯子職納橐饘焉。

 

(甯俞以君在幽隘,故親以衣食為已職。

 

橐,衣之囊;

 

饘,糜也。

 

言其忠主,所慮者深。

 

○橐音託。

 

饘,之然反。

 

隘,於賣反。

 

囊,乃郎反。

 

糜,亡皮反。)

 

疏注「甯俞」至「者深」。

 

○正義曰:甯俞親以衣食為已職者,慮君饑渴,且防冘毒也。

 

《詩毛傳》曰:「小曰橐,大曰囊。」

 

囊、橐所以盛衣,亦可以盛食。

 

宣二年傳曰:「為之簞食與肉,寘諸橐以與之。」

 

是也。

 

《釋言》曰:「餬,饘也。

 

鬻,糜也。」

 

郭璞曰:「饘,糜也」。

 

孫炎曰:「鬻,淖糜也。」

 

然則糜之與鬻,稠淖之異名耳。

 

元咺歸於衛,立公子瑕。

 

(瑕謂公子適也。

 

○適,丁曆反。)

 

是會也,晉侯召王,以諸侯見,且使王狩。

 

(晉侯大合諸侯,而欲尊事天子以為名義。

 

自嫌強大,不敢朝周,喻王出狩,因得盡群臣之禮,皆譎而不正之事。

 

○見,賢遍反。)

 

疏注「晉侯」至「之事」。

 

○正義曰:晉侯本意止欲大合諸侯之師,共尊事天子,以為臣之名義,實無覬覦之心。

 

但於時周室既衰,天子微弱,忽然帥九國之師,將數十萬眾入京師,以臨天子,似有篡奪之謀,恐為天子拒逆,或複天子怖懼,棄位出奔,則晉侯心實盡誠,無辭可解,故自嫌彊大,不敢朝王,故召諸侯來會於溫。

 

溫去京師路近,因加諷諭,令王就會受朝,天子不可以受朝為辭,故令假稱出狩。

 

若言王自出狩,諸侯因會遇王,遂共朝王,得盡君臣之禮,皆孔子所謂譎而不正之事。

 

《穀梁傳》曰:「全天王之行也,為若將狩而遇諸侯之朝也,為天王諱也。」

 

是使王狩之意也。

 

《公羊》以為踐土與此皆是晉侯召王。

 

何休云:「時晉文公年老,恐霸功不成,故上白天子,曰諸侯不可卒致,原王居踐土;

 

下謂諸侯,曰天子在是,不可不朝。

 

迫使正君臣,明王法。」

 

案溫去京師路無百裏,晉侯巳能致之於溫,何故不能致之於洛?

 

何休妄造其辭事,非晉侯之意,故杜氏正之「自嫌彊大,不敢朝周」耳。

 

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訓。」

 

故書曰:「天王狩於河陽。」

 

言非其地也。

 

(使若天王自狩以失地,故書河陽。

 

實以屬晉,非王狩地。)

 

疏注「使若」至「狩地」。

 

○正義曰:此傳稱仲尼之語,即云書曰,明是仲尼新意,非舊文也。

 

杜以書曰為仲尼新意,亦以此而知之聖人作法,所以貽訓後世。

 

以臣召君,不可以為教訓,故改正舊史。

 

舊史當依實而書,言晉侯召王,且使王狩。

 

仲尼書曰「天王狩於河陽。」

 

言天王自來狩獵於河陽之地,使若獵失其地,故書之以譏王然。

 

《釋例》曰:「天子諸侯田獵皆於其封內,不越國而取諸人。

 

河陽實以屬晉,非王狩所,故言非其地,且明德也。

 

義在隱其召君之闕。」

 

是說改史之意也。

 

計天王之狩,失地不書。

 

因此實非王地,借之以改舊史,若譏王狩然,實不譏王也。

 

《穀梁傳》曰:「水北為陽,山南為陽。

 

溫,河陽也。

 

會於溫言小諸侯;

 

以河陽言之,大天子也。」

 

然河陽與溫止是一地,天子來就諸侯,假辭以稱狩耳,《左氏》無此義,但會指所在之地,故言溫,狩是田獵之所,故廣言其地。

 

蘇氏云:明晉侯之德,沒其召君,書天子之狩,顯其失地,便是褒諸侯貶天子。

 

所以然者,此亦假其失地之文,欲明王狩所在,非實貶也。

 

若隱其召君,則全沒不書,於義為可。

 

必書天王非地之狩者,若全沒其文,無以明晉侯尊崇天子之德。

 

故書天子出狩,諸侯往朝。

 

且明德也。

 

(隱其召君之闕,欲以明晉之功德。

 

河陽之狩,趙盾之弒,泄冶之罪,皆違凡變例,以起大義危疑之理,故特稱仲尼以明之。

 

○弒音試。

 

泄,息列反。

 

冶,音也。

 

危疑,如字,一本危作佹,九委反。)

 

疏注「隱其」至「明之」。

 

○正義曰:晉侯所以召王,誌在尊崇天子。

 

故改舊史,隱其召君之闕,以明晉侯之功德。

 

功德,謂尊事天子是也。

 

丘明為傳,所以寫仲尼之意。

 

凡所改易,皆是仲尼,而於河陽之狩、趙盾之弒、泄冶之罪,此三事特稱仲尼曰者,史策所書,皆書實事。

 

晉侯召王使狩,而作自狩之文,是言不實也;

 

凡例弒君,稱君,君無道,靈公不君,而稱臣以弒,似君無過也;

 

大夫無罪見殺,不書其名,泄冶忠諫而被殺,書名乃罪合死也。

 

此三事皆違凡典、變舊例,以起大義危疑之理,恐人不信,須聖言以為證,故特稱仲尼以明之。

 

壬申,公朝於王所。

 

(執衛侯,經在朝王下,傳在上者,告執晚。)

 

疏「壬申,公朝於王所」。

 

○正義曰:傳之上下例不虛舉經文,此虛舉經者,終上晉侯召王以諸侯見之事。

 

丁丑,諸侯圍許。

 

(十月十五日,有日無月。)

 

晉侯有疾,曹伯之豎侯獳貨筮史,(豎,掌通內外者,史,晉史。)

 

使曰:「以曹為解。

 

(以滅曹為解故。

 

○解,戶賣反,注同,又古買反。)

 

齊桓公為會而封異姓,(封邢、衛。)

 

今君為會而滅同姓。

 

曹叔振鐸,文之昭也。

 

(叔振鐸,曹始封君,文王之子。

 

○鐸,待洛反。)

 

先君唐叔,武之穆也。

 

且合諸侯而滅兄弟,非禮也。

 

與衛偕命,(私許複曹、衛。)

 

而不與偕複,非信也。

 

同罪異罰,非刑也。

 

(衛已複故。)

 

禮以行義,信以守禮,刑以正邪,舍此三者,君將若之何?」

 

公說,複曹伯,遂會諸侯於許。

 

晉侯作三行以禦狄,荀林父將中行,屠擊將右行,先蔑將左行。

 

(晉置上、中、下、三軍,今複增置三行,以辟天子六軍之名。

 

三行無佐,疑大夫帥。

 

○邪,似嗟反。

 

舍音舍。

 

說音悅。

 

行,戶郎反,下及注同。

 

將,子匠反。

 

屠音徒。

 

擊,古狄反,又音計。

 

蔑,亡結反。

 

複,扶又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1#
 樓主| 發表於 2013-5-24 22:27:51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十七


僖二十九年,盡三十二年

【經】二十有九年,春,介葛盧來。

 

(介,東夷國也,在城陽黔陬縣。

 

葛盧,介君名也。

 

不稱朝,不見公,且不能行朝禮。

 

雖不見公,國賓禮之,故書。

 

○介音界,國名。

 

黔,巨廉反,又音琴。

 

陬,子侯反,又側留反。)

 

公至自圍許。

 

(無傳。)

 

夏,六月,會王人晉人、宋人、齊人、陳人、蔡人、秦人,盟於翟泉。

 

(翟泉,今洛陽城內大倉西南池水也。

 

魯侯諱盟天子大夫,諸侯大夫又違禮盟公侯,王子虎違禮下盟,故不言公會,又皆稱「人」。

 

○翟,直曆反。

 

大倉,音泰。)

 

疏注「翟泉」至「稱人」。

 

○正義曰:傳曰「卿不書,罪之也。

 

在禮,卿不會公侯」,唯言諸侯之卿會魯君罪耳,不言罪魯侯與子虎,知其亦有罪者,襄二十六年,「公會晉人、鄭良霄、宋人、曹人於澶淵」,彼為趙武敵公,貶之稱「人」,而文不沒公。

 

此沒公不書,明公別有罪。

 

五年,「公及齊侯、宋公云云會王世子於首止」,王世子不盟也。

 

九年,「公會宰周公云云於葵丘」,宰周公不盟也。

 

往年踐土之會,「王子虎盟諸侯於王庭」。

 

宣七年黑壤之會,「王叔桓公臨之」。

 

王之公卿皆不與諸侯共盟,則知諸侯不合盟王臣,王臣不合與於盟。

 

今王子虎亦貶稱「人」,知魯侯諱盟天子大夫,故沒公不書也;

 

王子虎違禮下盟,故貶稱「人」。

 

秋,大雨雹。

 

(○雨,於付反,傳同。

 

雹,蒲學反。)

 

冬,介葛盧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2#
 樓主| 發表於 2013-5-24 22:28:33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十七


【傳】二十九年,春,介葛盧來朝,舍於昌衍之上。

 

(魯縣東南有昌平城。

 

○衍,以善反。)

 

公在會,饋之芻米,禮也。

 

(嫌公行不當致饋,故曰「禮也」。

 

○饋,其鬼反。

 

芻,初俱反。)

 

疏「饋之芻米」。

 

○正義曰:《周禮•掌客》:天子待諸侯之禮,上公「饔餼九牢」,饔五牢,餼四牢。

 

「車禾視死牢,牢十車」,則禾五十車。

 

「車米視生牢,牢十車」,則米四十車。

 

侯伯「饔餼七牢。

 

禾四十車,米三十車」。

 

子男「饔餼五牢。

 

禾三十車,米二十車。

 

芻薪皆倍禾」也。

 

《聘禮》:卿「饔餼五牢」,禾、米與子男同。

 

其附庸執帛與公之孤同,則饔餼亦五牢,禾三十車,米二十車,薪芻倍禾。

 

則此「饋之芻米」,芻六十車,米二十車。

 

夏,公會王子虎、晉狐偃、宋公孫固、齊國歸父、陳轅濤塗、秦小子憖,盟於翟泉,尋踐土之盟,且謀伐鄭也。

 

(經書「蔡人」,而傳無名氏,即微者。

 

「秦小子憖」在蔡下者,若宋向戌之後會。

 

○轅音袁。

 

濤音桃。

 

憖,魚覲反。

 

向,式亮反。)

 

疏「且謀伐鄭」。

 

○正義曰:晉侯受命,鄭伯傅王,踐土與溫二會鹹在,鄭無叛晉之狀。

 

而此會謀伐鄭者,文公昔嚐過鄭,鄭不禮焉。

 

城濮戰前,鄭複如楚。

 

雖以楚敗之後畏威來會,晉侯以大義受之,內實懷恨。

 

此會鄭人不至,必有背晉之心,故謀伐之也。

 

《晉語》城濮戰下稱「文公誅觀狀以伐鄭,及其陴。

 

鄭人以名寶行成,公不許。

 

得叔詹,將亨而舍之」。

 

《左傳》無伐鄭之事,蓋溫會以後已嚐伐鄭。

 

鄭至今未服,故此會謀伐,明年遂與秦圍之。

 

傳曰「且貳於楚也」。

 

楚鄭自知負晉,故有貳心也。

 

○注「經書」至「後會」。

 

○正義曰:經若貶卿稱「人」,傳則言其名氏。

 

若傳無名氏,則本是微人。

 

此經書「蔡人」而傳無名氏,此是實蔡之微者。

 

秦是大國,「小子憖」名見於傳,而在蔡微者之後,若宋向戌之後會也。

 

襄二十六年「公會晉人、鄭良霄、宋人、曹人於澶淵」,傳曰「趙武不書,尊公也。

 

向戌不書,後也。

 

鄭先宋,不失所也」。

 

宋是大國,常在鄭先。

 

向戌既以會公貶,又以後至退其班,使在鄭下。

 

此小子憖既以會公貶,又退之在蔡下,若彼宋向戌之後會也。

 

然向戌後會,傳為發之,經書良霄以駮向戌之後。

 

今小子憖既是後會,傳不為發,又不書蔡人之名以駮之者,但秦辟陋西戎,未同中國,蔡人又蔡之微者,不合書名,故傳不發之,經不貶責也。

 

公孫固序在齊上者,蓋為大司馬,尊於歸父。

 

歸父雖執齊政不廢,身非上卿,如管仲之類。

 

猶文十七年「陳公孫寧」、襄二十七年「陳孔奐」,皆序在衛下。

 

杜云「非上卿」,即此類也。

 

卿不書,罪之也。

 

(晉侯始霸,翼戴天子,諸侯輯睦,王室無虞。

 

而王子虎下盟列國,以瀆大典,諸侯大夫上敵公侯,虧禮傷教,故貶諸大夫,諱公與盟。

 

○輯音集,又七入反。

 

瀆,徒木反。

 

上,時掌反,又如字。

 

與音預。)

 

在禮,卿不會公、侯,會伯、子、男可也。

 

(大國之卿,當小國之君,故可以會伯、子、男。

 

諸卿之見貶,亦兼有此闕,故傳重發之。

 

○重,直用反。)

 

疏注「大國」至「發之」。

 

○正義曰:昭二十三年傳叔孫婼曰「列國之卿,當小國之君,固周製也」。

 

是其可以會伯、子、男也。

 

「諸卿見貶,兼有此闕」,謂諸卿既上盟天子大夫,又上敵公侯,故云「兼」。

 

案杜上注經云「諸侯大夫違禮盟公侯」,又注傳云「諸侯大夫上敵公侯」,則是唯責諸侯大夫上敵公侯,不責上盟天子之使。

 

而言兼有此闕者,以魯君上盟天子之使已諱而不書,則諸侯之臣罪在可悉,故傳云「卿不書,罪之」,略言其事。

 

故杜經、傳二注,唯言敵公侯,不云盟王使,以其可知故也。

 

劉炫以為直責其敵公侯,不責其盟王使,以規杜氏。

 

必如劉義,則是君盟王使乃為有罪,臣盟王使翻無貶責,便是君臣易位,尊卑失序。

 

聖人垂訓,豈若是乎?

 

秋,大雨雹,為災也。

 

冬,介葛盧來,以未見公,故複來朝。

 

禮之,加燕好。

 

(燕,燕禮也。

 

好,好貨也。

 

一歲再來,故加之。

 

○複,扶又反。

 

好,呼報反,下同。)

 

介葛盧聞牛鳴,曰:「是生三犧,皆用之矣,其音云。」

 

問之而信。

 

(傳言人聽,或通鳥獸之情。

 

○犧,許宜反。)

 

疏注「傳言」至「之情」。

 

○正義曰:《周禮》夷隸「掌與鳥言」,貉隸「掌與獸言」。

 

鄭司農云:「夷狄之人,或曉鳥獸之言。」

 

鄭玄云:「夷隸,征東夷所獲。

 

貉隸,征東北夷所獲。」

 

然則介葛盧是東夷之國,其土俗有知者,故介葛盧曉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3#
 樓主| 發表於 2013-5-24 22:29:02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十七


【經】三十年,春,王正月。

 

夏,狄侵齊。

 

秋,衛殺其大夫元咺及公子瑕。

 

(咺見殺稱名者,訟君求直,又先歸立公子瑕,非國人所與,罪之也。

 

瑕立經年,未會諸侯,故不稱君。)

 

疏注「咺見」至「稱君」。

 

○正義曰:咺既稱名,故知以訟君立瑕為咺之罪狀。

 

春秋之世,諸侯雖篡弒而立,已列於會,雖複見弒,即成為君,齊商人、蔡侯班之屬是也。

 

瑕立雖巳經年,未會諸侯,故不稱君。

 

既不成君,即與元咺同為國討之辭,元咺先死,故稱「及」也。

 

瑕若成君,當據周歂、冶廑為文,書曰「衛弒其君瑕」。

 

衛侯鄭歸於衛。

 

(魯為之請,故從諸侯納之例。

 

例在成十八年。

 

○為,於偽反。)

 

晉人、秦人圍鄭。

 

(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各使微者圍鄭,故稱人。

 

○函音鹹。

 

汜音凡。

 

傳同。)

 

介人侵蕭。

 

(無傳。)

 

冬,天王使宰周公來聘。

 

(周公,天子三公兼塚宰也。

 

○兼,如字,又經念反。)

 

公子遂如京師,遂如晉。

 

(如京師報宰周公。)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4#
 樓主| 發表於 2013-5-24 22:29:48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十七


【傳】三十年,春,晉人侵鄭,以觀其可攻與否。

 

狄間晉之有鄭虞也,○間,間廁之間。

 

夏,狄侵齊。

 

(齊,晉與國。)

 

晉侯使醫衍冘衛侯。

 

(衍,醫名。

 

晉侯實怨衛侯,欲殺而罪不及死,故使醫因治疾而加冘毒。

 

○衍,以善反。

 

冘音鴆。)

 

疏注「衍醫」至「冘毒」。

 

○正義曰:《周禮•大司馬》「以九伐之法正邦國。

 

賊殺其親則正之」。

 

鄭玄云:「正之者,執而治其罪。

 

《王霸記》曰『正,殺之也』。

 

《春秋》僖二十八年『晉人執衛侯,歸之於京師,坐殺其弟叔武』。」

 

如鄭彼言,則衛侯合死,而云罪不及死者,衛侯之心疑叔武耳。

 

前驅歂犬卜君意而殺之,非衛侯命殺也。

 

公知其無罪,枕股而哭,又命殺歂犬,是則殺非公意也,故不至死。

 

若然,則是衛侯無罪。

 

而往年衛侯與元咺訟,衛侯不勝,殺士榮、則針莊子者,用讒疑賢弟渝盟,先期入。

 

是衛侯之罪也。

 

罪不合死,而晉侯心怨欲得殺之,故使醫因治疾而加冘毒。

 

若不治疾,不得使醫,故知因治疾也。

 

《魯語》云:「晉人執衛成公歸之於周,使醫冘之,不死,醫亦不誅。

 

臧文仲言於僖公曰:『夫衛君殆無罪矣。』

 

今晉侯冘衛侯而不死,亦不討其使者,諱而惡殺之也。

 

是罪不合死之事也。

 

甯俞貨醫,使薄其冘,不死。

 

(甯俞視衛侯衣食,故得知之。)

 

公為之請,納玉於王與晉侯,皆十瑴。

 

王許之。

 

(雙玉曰瑴。

 

公本與衛同好,故為之請。

 

○公為,於偽反,注同。

 

瑴音角。

 

好,呼報反。)

 

秋,乃釋衛侯。

 

衛侯使賂周歂、冶廑,曰:「苟能納我,吾使爾為卿。」

 

(恐元咺距已,故賂周、冶。

 

○歂,市專反。

 

冶,音也。

 

廑音覲,又音謹,人名也。

 

《漢書音義》云:「音勤字也。」

 

鄭氏音勤。)

 

周、冶殺元咺及子適、子儀。

 

(子儀,瑕母弟。

 

不書殺,賤也。

 

○適,丁曆反。)

 

公入,祀先君。

 

周、冶既服,將命,(服,卿服。

 

將入廟受命。)

 

疏注「服卿」至「受命」。

 

○正義曰:言祀先君而服。

 

將命,知其將入廟也。

 

必入廟者,《祭統》云:「古者,明君爵有德而祿有功,必賜爵祿於大廟,示不敢專也。」

 

命臣必在廟。

 

而《王製》云:爵人於朝者,朝上詢於眾人,位定,然後入廟受命。

 

今世受官猶然。

 

周歂先入,及門,遇疾而死。

 

冶廑辭卿。

 

(見周歂死而懼。)

 

九月,甲午,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文公亡過鄭,鄭不禮之。

 

○過,古禾反。)

 

且貳於楚也。

 

晉軍函陵,秦軍汜南。

 

(此東汜也,在熒陽中牟縣南。)

 

疏注「此東汜」。

 

○正義曰:劉炫云:「二十四年『王出適鄭,處於汜』,注云『鄭南汜也』。」

 

《釋例•土地名》僖二十四年「汜」下云「此南汜也」。

 

周王出居於汜,楚伐鄭師於汜,襄城縣南汜城是也。

 

此年「汜」下云「此東汜也」。

 

秦軍汜南,晉伐鄭師於汜,熒陽中牟縣南汜澤是也。

 

杜考校既精,當不徒爾。

 

尋討傳文,未見杜意。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

 

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佚之狐、燭之武,皆鄭大夫。

 

○佚音逸。)

 

公從之。

 

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今老矣,無能為也巳。」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許之。

 

夜,(縋而出,縋,縣城而下。

 

○縋,丈偽反。

 

縣音玄。)

 

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

 

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執事,亦謂秦。)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設得鄭以為秦邊邑,則越晉而難保。)

 

焉用亡鄭以倍鄰?

 

(陪,益也。

 

○焉,於虔反,下「焉取之」同。

 

倍,蒲回反。)

 

鄰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行李,使人。

 

○舍音舍,又如字。

 

共音恭,本亦作供。

 

使,所吏反。)

 

疏注「行李使人」。

 

○正義曰:襄八年傳云「一介行李」,杜云「行李,行人也」。

 

昭十三年傳云「行理之命」,杜云「行理,使人」。

 

李、理字異,為注則同,都不解「理」字。

 

《周語》「行理以節逆之」,賈逵云:「理,吏也,小行人也」。

 

孔晁注《國語》,其本亦作「李」字,注云「行李,行人之官也」。

 

然則兩字通用。

 

本多作「理」,訓之為吏,故為行人、使人也。

 

君亦無所害。

 

且君嚐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

 

(晉君,謂惠公也。

 

焦、瑕,晉河外五城之二邑。

 

朝濟河而夕設版築以距秦,言背秦之速。

 

○朝,如字,注同。

 

版音板。

 

背音佩。)

 

夫晉何厭之有?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封,疆也。

 

肆,申也。

 

○厭,於鹽反。

 

疆,居良反。)

 

不闕秦,焉取之?

 

疏「不闕秦,焉取之」。

 

○正義曰:沈云「不闕秦家,更何處取之?」

 

言有心取秦,先謀取鄭。

 

言滅秦以將利晉益大疆土。

 

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秦伯說,與鄭人盟。

 

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三子,秦大夫,反為鄭守。

 

○說音悅。

 

為,於偽反。)

 

子犯請擊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力不及此。

 

(請擊秦也。

 

夫人,謂秦穆公。

 

○夫音扶,注同。)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與,不知;

 

以亂易整,不武。

 

(秦晉和整,而還相攻,更為亂也。

 

○知音智。)

 

吾其還也。」

 

亦去之。

 

初,鄭公子蘭出奔晉,(蘭,鄭穆公。)

 

從於晉侯伐鄭,請無與圍鄭。

 

許之。

 

使待命於東。

 

(晉東界。

 

○與音預。)

 

鄭石甲父、侯宣多逆以為大子,以求成於晉,晉人許之。

 

(二子,鄭大夫。

 

言穆公所以立。)

 

冬,王使周公閱來聘。

 

饗有昌歜、白、黑、形鹽。

 

(昌歜,昌蒲菹。

 

白,熬稻。

 

黑,熬黍。

 

形鹽,鹽形象虎。

 

○閱音悅。

 

歜,在感反。

 

菹,莊居反。

 

敖稻,五刀反。)

 

疏注「昌歜」至「象虎」。

 

正義曰:昌歜,饗之所設,必是籩豆之實。

 

《周禮•醢人》「朝事之豆,其實有昌本、麋臡」,鄭玄云「昌本,昌蒲根切之四寸為菹」。

 

彼昌本可以為菹,知此「昌歜」即是昌蒲菹也。

 

齊有邴歜,魯有公甫歜,其音為觸。

 

《說文》云「歜,盛氣,怒也。

 

從欠蜀聲」。

 

此「昌歜」之音相傳為在感反,不知其字與彼為同為異。

 

遍檢書傳,昌蒲之草無此別名,未知其所由也。

 

此云「白黑」,下云「嘉穀」,穀之白黑唯稻黍為然。

 

下云「鹽虎形」,知其形象虎也。

 

辭曰:「國君,文足昭也,武可畏也,則有備物之饗,以象其德。

 

薦五味,羞嘉穀,鹽虎形,(嘉穀,熬稻黍也,以象其文也。

 

鹽虎形,以象武也。)

 

以獻其功。

 

吾何以堪之?」

 

疏「辭曰」至「堪之」。

 

○正義曰:《周禮•掌客》:王巡守,百官從者,所過之國共其積膳,「三公上公之禮,卿侯伯之禮,大夫子男之禮」。

 

宰周公是天子三公,具主國待之當尊於國君,但周公自謙,不敢當比國君耳。

 

既云「備物之饗,以象其德」,及說備物之下,即云「以獻其功」功德互見之耳。

 

獻其功者,獻謂呈見旌表之也。

 

備設以象德,薦獻以見功,故象獻分配為文。

 

東門襄仲將聘於周,遂初聘於晉。

 

(公既命襄仲聘周,未行,故曰「將」,又命自周聘晉,故曰「遂」。

 

自入春秋魯始聘晉,故曰「初」。)

 

疏注「公既」至「曰初」。

 

○正義曰:經書實行之事,傳說將命之初,故云命之將聘於周,未行,又命之遂聘於晉,令其從周即去,更不回也。

 

賈、服不曉傳意,解為先聘晉,後聘周,故杜詳說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5#
 樓主| 發表於 2013-5-24 22:30:28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十七


【經】三十有一年,春,取濟西田。

 

(晉分曹田以賜魯,故不係曹。

 

不用師徒,故曰「取」。)

 

疏注「晉分」至「曰取」。

 

○正義曰:濟西之田,實是曹地。

 

晉文分以賜魯,故不係於曹。

 

不係晉者,晉本意賜諸侯,不為已有,故亦不係晉也。

 

昭四年傳例,曰「凡克邑不用師徒曰取。」

 

取田取邑,義亦同也。

 

公子遂如晉。

 

夏,四月,四卜郊,不從,乃免牲。

 

(龜曰卜。

 

不從,不吉也。

 

卜郊不吉,故免牲。

 

免猶縱也。)

 

疏注「龜曰」至「縱也」。

 

○正義曰:「龜曰卜」,《曲禮》文也。

 

《洪範稽疑》云「龜從筮從」,謂從人之心也,人心欲吉,不從是不吉也。

 

卜郊不吉,不複為郊,牲無所用,故免牲。

 

免猶縱放不殺之也。

 

《穀梁傳》曰「免牲者,為之緇衣熏裳。

 

有司玄端,奉送至於南郊。

 

免牛亦然」。

 

《左傳》無說,其事或然也。

 

桓五年傳例曰「凡祀,啟蟄而郊」。

 

啟蟄,周之三月也。

 

今於夏四月卜郊者,傳舉節氣,有前有卻,但使春分未過,仍得為郊,故四月得卜郊也。

 

故《釋例》曰「凡十二月而節氣有二十四,共通三百六十六日,分為四時,間之以閏月,故節不必得恆在其月初,而中氣亦不得恆在其月之半」。

 

是以傳舉天宿氣節為文而不以月為正。

 

僖公襄公夏四月卜郊,但譏其非所宜卜,而不譏其四月不可郊也。

 

孟獻子曰:「啟蟄而郊,郊而後耕」,耕謂春分也。

 

言得啟蟄當卜郊,不得過春分耳。

 

是言四月得郊也。

 

《周禮•大宰職》云「祀五帝,前期十日,帥執事而卜日」。

 

然則將祭,必十日之前豫卜之也。

 

言「四卜郊」者,蓋三月每旬一卜,至四月上旬更一卜,乃成為四卜也。

 

此言「四卜郊,不從」,襄七年「三卜郊,不從」。

 

《公羊傳》曰「曷為或言三卜,或言四卜?

 

三卜,禮也。

 

四卜,非禮也。

 

三卜何以禮?

 

求吉之道三」。

 

今《左傳》以為「禮不卜常祀」,則一卜亦非。

 

不云四非而三是,異於《公羊》說。

 

猶三望。

 

(三望,分野之星國中山川,皆郊祀望而祭之。

 

魯廢郊天,而脩其小祀,故曰「猶」。

 

猶者,可止之辭。

 

○分,扶問反。)

 

疏注「三望」至「之辭」。

 

○正義曰:《公羊傳》曰「三望者何?

 

望祭也。

 

然則曷祭?

 

祭泰山河海」。

 

鄭玄以為望者祭山川之名。

 

諸侯之祭山川,在其地則祭之,非其地則不祭,且魯竟不及於河。

 

《禹貢》「海岱及淮惟徐州」,徐即魯地。

 

三望,謂淮海岱也。

 

賈逵、服虔以為三望分野之星國中山川,今杜亦從之。

 

以襄九年傳曰:「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祀大火。

 

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

 

昭元年傳云「辰為商星,參為晉星」。

 

《楚語》云「天子遍祀群神品物,諸侯二王後祀天地三辰及其土地之山川」。

 

注《國語》者皆云:諸侯二王後祀天地三辰,日月星也。

 

非二王後祀分野星辰山川也。

 

以此知三望分野之星國內山川,其義是也。

 

昭七年「夏四月,甲辰,朔,日有食之」。

 

於時夏之二月,日在降婁。

 

傳稱「去衛地,如魯地」。

 

於十二次豕韋,衛地。

 

降婁,魯地。

 

魯祭分野之星,其祭奎婁之神也。

 

此三望者,因郊祀天而望祭之,於法不獨祭也。

 

魯既廢郊天,而獨脩小祀,故曰猶。

 

《公羊》、《穀梁》皆云:猶者,可止之辭。

 

秋,七月。

 

冬,杞伯姬來求婦。

 

(無傳。

 

自為其子成昏。

 

○為,於偽反。)

 

狄圍衛。

 

十有二月,衛遷於帝丘。

 

(辟狄難也。

 

帝丘,今東郡濮陽縣。

 

故帝顓頊之虛,故曰帝丘。

 

○難,乃旦反。

 

顓音專。

 

頊,郭玉反。

 

虛,起魚反。)

 

疏注「辟狄」至「帝丘」。

 

○正義曰:傳稱「狄圍衛,衛遷於帝丘」。

 

蓋有阻險可以辟狄難也。

 

《釋例》曰:「帝丘,故帝顓頊之虛,故曰帝丘。

 

昆吾氏因之,故曰昆吾之虛。

 

東郡濮陽縣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6#
 樓主| 發表於 2013-5-24 22:31:09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十七


【傳】三十一年,春, 「取濟西田」,分曹地也。

 

(二十八年,晉文討曹,分其地,竟界未定,至是乃以賜諸侯。

 

○竟音境。)

 

使臧文仲往,宿於重館。

 

(高平方與縣西北有重鄉城。

 

○ 重,直龍反,注同。

 

方音房。

 

與音預。)

 

重館人告曰:「晉新得諸侯,必親其共,不速行,將無及也。」

 

從之。

 

分曹地,自洮以南,東傅於濟,盡曹地也。

 

(文仲不書,請田而已,非聘享會同也。

 

濟水自熒陽東過魯之西,至樂安入海。

 

○洮,吐刀反。

 

傅音附。

 

盡,津忍反。

 

樂音洛。)

 

疏「重館」至「曹地也」。

 

○正義曰:《魯語》說此事,云「獲地於諸侯為多。

 

臧文仲反,既複命,為之請曰:『地之多,重館人之力也。

 

臣聞之曰:善有章,雖賤,賞也。

 

今一言而辟竟,其章大矣,請賞之。』

 

乃出而爵之」。

 

襄仲如晉,拜曹田也。

 

「夏,四月,四卜郊,不從,乃免牲」,非禮也。

 

(諸侯不得郊天,魯以周公故,得用天子禮樂,故郊為魯常祀。)

 

疏注「諸侯」至「常祀」。

 

○正義曰:《明堂位》稱「成王幼弱,周公踐天子之位,以治天下,製禮作樂。

 

七年,致政於成王。

 

成王以周公為有勳勞於天下,命魯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禮樂。

 

是以魯君孟春乘大路,載弧韣,旂十有二旒,日月之章,祀帝於郊,配以後稷,天子之禮也。」

 

是魯以周公之故,得用天子禮樂。

 

天子命之,則為常祀,故郊為魯之常祀也。

 

《記》言正月,謂周正建子之月,與傳啟蟄而郊,其月不同。

 

《禮記》是後儒所作,不可以難《左傳》。

 

「猶三望」,亦非禮也。

 

禮不卜常祀,必其時。

 

而卜其牲日。

 

(卜牲與日,知吉凶。)

 

牛卜日曰牲。

 

(既得吉日,則牛改名曰牲。)

 

疏注「既得」至「曰牲」。

 

○正義曰:上云「卜其牲日」,則牲之與日俱卜之也。

 

必當先卜牲而後卜日。

 

卜得吉日,則改牛為牲。

 

然則牛雖卜吉,未得稱牲,牲是成用之名,不可改名為牲,更卜吉凶,明知卜牛在卜日之前也。

 

此言「免牲」,是已得吉日,牲既成矣。

 

成七年「乃免牛」,是未得吉日,牲未成也。

 

牲成而卜郊,上怠慢也。

 

(怠於古典,慢瀆龜策。)

 

望郊之細也。

 

不郊,亦無望可也。

 

秋,晉蒐於清原,作五軍以禦狄。

 

(二十八年,晉作三行,令罷之,更為上下新軍。

 

河東聞喜縣北有清原。

 

○行,戶郎反。)

 

趙衰為卿。

 

(二十七年,命趙衰為卿,讓於欒枝。

 

今始從原大夫為新軍帥。

 

○帥,所類反。)

 

疏「趙衰為卿」。

 

○正義曰:《晉語》云:文公命趙衰為卿,讓於欒枝、先軫。

 

後又使為卿,讓於狐偃。

 

狐毛卒,又使為卿,讓於先且居。

 

「公曰:『趙衰三讓,其所讓,皆社稷之衛也。

 

廢讓,是廢德也。』

 

以趙衰故,蒐於清原,作五軍。

 

使趙衰將新上軍,箕鄭佐之;

 

胥嬰將下軍,先都佐之」。

 

如彼文,止謂趙衰作五軍,故特言趙衰為卿以見之。

 

於時舊三軍之將佐:先軫將中軍,郤溱佐之;

 

先且居將上軍,狐偃佐之;

 

欒枝將下軍,胥臣佐之。

 

《國語》有其文也。

 

冬,狄圍衛,衛遷於帝丘。

 

卜曰三百年。

 

疏「卜曰三百年」。

 

○正義曰:案《史記•衛世家》及《年表》,衛從此年以後曆十九君,積四百三十年。

 

衛元君乃徙於野王。

 

元君卒,子角代立。

 

秦滅衛,廢角為庶人。

 

衛成公夢康叔曰:「相奪予享。」

 

(相,夏後啟之孫,居帝丘。

 

享,祭也。

 

○上「曰」音越,或人實反,非也。

 

相,息亮反,注及下同。

 

夏,戶雅反,下同。)

 

疏注「相夏」至「祭也」。

 

○正義曰:《夏本紀》:禹生啟,啟生太康及仲康,仲康生相。

 

是為啟之孫也。

 

《周禮》:祭人鬼曰享。

 

公命祀相。

 

甯武子不可,曰:「鬼神非其族類,不歆其祀。

 

(歆猶饗也。

 

○歆,許金反。)

 

杞、鄫何事?

 

(言杞、鄫,夏後,自當祀相。)

 

相之不享於此久矣,非衛之罪也。

 

(言帝丘久不祀相,非衛所絕。)

 

不可以間成王周公之命祀,(諸侯受命,各有常祀。

 

○間,間廁之間。)

 

請改祀命。」

 

(改祀相之命。)

 

疏注「改祀相之命」。

 

○正義曰:昭七年傳稱晉居夏虛,祀鯀而晉侯疾瘳。

 

此衛居帝丘,而不合祀相者,《祭法》云「鯀障洪水而殛死」,載在祀典。

 

傳稱「實為夏郊,三代祀之」。

 

周室既衰,晉為盟主,當代天子祭絕祀之神,故祭鯀為得禮。

 

相無功德於民,惟當子孫自祭,故稱「杞、鄫何事?

 

非衛之罪」,與鯀異也。

 

鄭洩駕惡公子瑕,鄭伯亦惡之,故公子瑕出奔楚。

 

(瑕,文公子。

 

傳為納瑕張本。

 

洩駕,亦鄭大夫。

 

隱五年洩駕,距此九十年,疑非一人。

 

○惡,烏路反,下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7#
 樓主| 發表於 2013-5-24 22:32:07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十七


【經】三十有二年,春,王正月。

 

夏,四月,已丑,鄭伯捷卒。

 

(無傳。

 

文公也,三同盟。

 

○捷,在妾反。)

 

疏注「文公也,三同盟」。

 

○正義曰:經無其葬,故言其諡也。

 

捷以莊二十二年即位至此,與魯十餘同盟。

 

言三同盟者,但杜數同盟不例,若同盟少者,數先君之盟,或數大夫之盟,或數經不書盟而傳載盟者;

 

若同盟多者,唯數今君,或就今君之中數其大會盟之顯著者。

 

此言三同盟者,皆據王臣臨盟,則八年「盟於洮」、九年「於葵丘」、二十八年「於踐土」是也。

 

劉炫不尋杜意而規其謬,非也。

 

衛人侵狄。

 

(報前年狄圍衛。)

 

秋,衛人及狄盟。

 

(不地者,就狄廬帳盟。

 

○廬,力於反。

 

帳,張亮反。)

 

疏注「不地」至「帳盟」。

 

○正義曰:「會狄於欑函」,言地。

 

今不言地,故云「就廬帳盟」。

 

廬帳即是狄人所居之處。

 

上云衛人侵狄及狄盟,猶若公如晉及晉侯盟,是指其所居之處,故不言地也。

 

劉炫云:「春秋時戎狄錯居中國。

 

此狄無國都處所,直云『及狄盟』,盟於狄之處也。

 

以狄俗逐水草,無城郭宮室,故云就廬帳盟。」

 

冬,十有二月,已卯,晉侯重耳卒。

 

(同盟踐土、翟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8#
 樓主| 發表於 2013-5-24 22:32:48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十七


【傳】三十二年,春,楚鬥章請平於晉,晉陽處父報之。

 

晉楚始通。

 

(陽處父,晉大夫。

 

晉楚自春秋以來始交使命為和同。

 

○使,所吏反。)

 

夏,狄有亂。

 

衛人侵狄,狄請平焉。

 

秋,衛人及狄盟。

 

冬,晉文公卒。

 

庚辰,將殯於曲沃,(殯,窆棺也。

 

曲沃有舊宮焉。

 

○窆,彼驗反,一本作「塗」。)

 

疏注「殯窆」至「宮焉」。

 

○正義曰:《周禮•鄉師職》云:大喪,及葬,與匠師禦柩。

 

「及窆,執斧以蒞匠師」。

 

昭十二年傳曰「日中而塴」,《禮記》皆作「封」。

 

封、塴、窆,聲相近而字改易耳,皆謂葬時下棺之名也。

 

殯則欑置於西序,亦是下棺於地,故殯為窆棺也。

 

晉武公自曲沃而兼晉國,曲沃有舊時宮廟,故公卒而往殯焉。

 

《禮》:「諸侯五日而殯。」

 

案經文以已卯卒,庚辰是卒之明日,即將殯者,以曲沃路遠,故早行耳。

 

《禮》:「在床曰屍,在棺曰柩。」

 

下云「棺有聲」,明是斂於棺而後行也。

 

出絳,柩有聲如牛。

 

(如牛呴聲。

 

○柩,其救反。

 

《禮》云:「在床曰屍,在棺曰柩。」

 

呴,呼口反。)

 

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將有西師過軼我,擊之,必大捷焉。」

 

(聲自柩出,故曰「君命」。

 

大事,戎事也。

 

卜偃聞秦密謀,故因柩聲以正眾心。

 

○過,古禾反,又古臥反。

 

軼,直結反,又音逸。)

 

杞子自鄭使告於秦,(三十年,秦使大夫杞子戍鄭。)

 

曰:「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管,籥也。

 

○ 籥,餘若反。)

 

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

 

穆公訪諸蹇叔,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

 

(蹇叔,秦大夫。

 

○蹇,紀輦反。)

 

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

 

師之所為,鄭必知之。

 

勤而無所,必有悖心。

 

(將害良善。

 

○悖,必內反。)

 

且行千裏,其誰不知?」

 

公辭焉。

 

(辭,不受其言。)

 

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師於東門之外。

 

(孟明,百裏孟明視。

 

西乞,西乞術。

 

白乙,白乙丙。)

 

疏注「孟明」至「乙丙」。

 

○正義曰:《世族譜》以百裏孟明視為百裏奚之子,則姓百裏,名視,字孟明也。

 

古人之言名字者,皆先字後名,而連言之。

 

其「術」、「丙」必是名,「西乞」、「白乙」,或字或氏,不可明也。

 

《譜》云:「或以為西乞術、白乙丙為蹇叔子。

 

案傳稱『蹇叔之子與師』,言其在師中而已。

 

若是西乞、白乙,則為將帥,不得云『與』也。

 

或說必妄記異聞耳。」

 

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

 

公使謂之曰:「爾何知?

 

中壽,疏「中壽」。

 

○正義曰:上壽百二十歲,中壽百,下壽八十。

 

爾墓之木拱矣!」

 

(合手曰拱。

 

言其過老悖,不可用。

 

○「孟子」,本或作「孟兮」。

 

壽音授,又如字。

 

拱,九勇反。)

 

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 「晉人禦師必於殽。

 

(殽在弘農澠池縣西。

 

○殽,本又作崤,戶交反,劉昌宗音豪。

 

澠,綿善反,綿忍反。

 

與,羊恕反。)

 

殽有二陵焉:大阜曰陵。

 

疏注「大阜曰陵」。

 

○正義曰:《釋地》云「高平曰陸。

 

大陸曰阜。

 

大阜曰陵」。

 

李巡曰:「高平,謂土地豐正,名為陸。

 

大陸,謂土地高大,名曰阜。

 

阜最高大為陵。」

 

其南陵,夏後皋之墓也;

 

(皋,夏桀之祖父。

 

○夏,戶雅反,注同。

 

皋,古刀反。)

 

疏注「皋,夏桀之祖父」。

 

○正義曰:《夏本紀》文,桀父名發。

 

桀名履癸。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

 

(此道在二殽之間,南穀中穀深委曲,兩山相嵌,故可以辟風雨。

 

古道由此,魏武帝西討巴漢,惡其險,而更開北山高道。

 

○辟音避。

 

穀,古木反。

 

又音欲。

 

嶔,許金反,又音欽,本或作「嵐」,力含反。

 

惡,烏路反。)

 

疏注「此道」至「高道」。

 

○正義曰:此道見在,殽是山名,俗呼為土殽、石殽。

 

其阨道在兩殽之間,山高而曲,兩山參差,相映其下,雨所不及,故可以辟風雨也。

 

《公羊傳》曰:「蹇叔送其子而戒之,曰:爾即死,必於殽之嶔岩,是文王之所辟風雨者也。」

 

此注言「兩山相嶔,故可以辟風雨」者,杜氏此言,或取《公羊》之意。

 

嶔字蓋從山,但嶔岩是由之貌,而云「相嶔」,文亦不順,未能審杜意也。

 

何休云:「其處險阻隘勢,一人可要百,故文王過之,驅馳常若辟風雨。」

 

必死是間,(以其深險故。)

 

餘收爾骨焉。」

 

秦師遂東。

 

(為明年晉敗秦於殽傳。○為,於偽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9#
 樓主| 發表於 2013-5-24 22:33:51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十七


【經】三十有三年,春,王二月,秦人入渭。

 

(「滅」而書「入」,不能有其地。)

 

齊侯使國歸父來聘。

 

夏,四月,辛巳,晉人及薑戎敗秦師於殽。

 

(晉侯諱背喪用兵,故通以賤者告。

 

薑戎,薑姓之戎,居晉南鄙,戎子駒支之先也。

 

晉人角之,諸戎掎之,不同陳,故言「及」。

 

○背音佩。

 

掎,居綺反。

 

陳,直覲反。)

 

疏注「晉侯」至「言及」。

 

○正義曰:杜以諸侯之貶不至稱「人」,故知諱在喪用兵,以賤者告也。

 

襄十四年傳戎子駒支自陳此事,云「謂我諸戎四嶽之裔胄」,且此云「薑戎」,知是薑姓之戎也。

 

「角之」,「掎之」,皆彼傳文耳。

 

彼云「晉禦其上,戎亢其下」,是不同陳,故言「及」也。

 

諸戰之陳共用師,不言「及」者,皆同陳也。

 

癸巳,葬晉文公。

 

狄侵齊。

 

公伐邾,取訾婁。

 

秋,公子遂帥師伐邾。

 

晉人敗狄於箕。

 

(太原陽邑縣南有箕城。

 

郤缺稱「人」者,未為卿。

 

○訾,子斯反。)

 

疏注「大原」至「為卿」。

 

○正義曰:劉炫云:「案傳晉侯親兵,先軫死敵,則將帥非郤缺也。

 

而稱『人』者,晉諱,而以微人告。」

 

今知不然者,以戰於殽,文公未葬,故諱其背殯用兵。

 

此則文公既葬之後,於禮得從戎事,又敗狄有功,又何恥諱而以微者告?

 

故杜云「郤缺稱人,未為卿」。

 

劉以晉侯稱「人」同於殽諱而規杜氏,非也。

 

冬,十月,公如齊。

 

十有二月,公至自齊。

 

○乙巳,公薨於小寢。

 

(小寢,內寢也。

 

乙巳,十一月十二日,經書十二月,誤。)

 

隕霜不殺草,李梅實。

 

(無傳。

 

書時失也。

 

周十一月,今九月,霜當微而重,重而不能殺草,所以為災。

 

○隕,於敏反。)

 

疏注「書時」至「為災」。

 

○正義曰:此在十二月下,杜以《長曆》校之,乙巳是十一月十二日,謂經十二月為誤,遂以此經四事皆為十一月。

 

夏之九月,霜不應重,重又不能殺草,所以為災也。

 

此云:「隕霜不殺草」,定元年冬十月「隕霜殺菽」,《穀梁傳》曰「未可以殺而殺,舉重;

 

可殺而不殺,舉輕」。

 

其意言菽重草輕也。

 

晉人、陳人、鄭人伐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0#
 樓主| 發表於 2013-5-24 22:35:21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十七


【傳】三十三年,春,晉秦師過周北門,左右免胄而下。

 

(王城之北門。

 

胄,兜鍪。

 

兵車非大將,禦者在中,故左右下,禦不下。

 

○胄,直救反。

 

兜,丁侯反。

 

鍪,亡侯反。

 

將,子匠反。)

 

疏注「王城」至「不下」。

 

○正義曰:成二年傳稱「晉解張禦郤克,鄭玄緩為右。

 

張侯曰:『矢貫予手及肘,左輪朱殷』」。

 

傷手而血染左輪,是禦者在左,大將居中也。

 

宣十二年傳稱「楚許伯禦樂伯,攝叔為右。

 

樂伯云『射左以菆』」。

 

是射在左,而禦在中也。

 

鄭玄《詩》箋云:「兵車之法,左人持弓,右人持矛,中人禦車。」

 

故左右下,禦不下。

 

超乘者三百乘。

 

王孫滿尚幼,觀之,言於王曰:「秦師輕而無禮,必敗。

 

(謂過天子門不卷甲束兵,超乘示勇。

 

○乘,繩證反,下及注皆同。

 

輕,遣政反,下同。)

 

疏注「謂過」至「示勇」。

 

○正義曰:服虔云:「無禮,謂過天子門不櫜甲束兵而但免胄。」

 

《呂氏春秋》說此事,云「師行過周,王孫滿曰:『過天子之城,宜櫜甲束兵,左右皆下』」。

 

然則過天子門當卷甲束兵,以古有此禮,或出《司馬兵法》。

 

其書既亡,未見其本。

 

輕則寡謀,無禮則脫。

 

(脫,易也。

 

○脫,他活反。

 

易,以豉反。)

 

入險而脫,又不能謀,能無敗乎?」

 

及滑,鄭商人弦高將市於周,遇之。

 

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商,行賈也。

 

乘,四。

 

韋先,韋乃入牛。

 

古者將獻遺於人,必有以先之。

 

○先,悉薦反,注「有以先之」同。

 

犒,若報反。

 

賈音古。

 

遺,唯季反。)

 

疏注「商行」至「先之」。

 

○正義曰:《周禮•大宰》「以九職任萬民。

 

六曰商賈,阜通貨賄」。

 

鄭玄云:「行曰商,處曰賈。」

 

《易》云「商旅不行」,是商行賈坐,而言「行賈」者,相形以曉人也。

 

乘車必駕四馬,因以乘為四名。

 

《禮》言「乘矢」,謂四矢。

 

此言「乘韋」,謂四韋也。

 

遺人之物必以輕先重後,故先韋乃入牛。

 

《老子》云:「雖有拱壁以先四馬,不如坐進此道。」

 

是古者將獻饋,必有以先之。

 

曰:「寡君聞吾子將步師出於敝邑,敢犒從者。

 

不腆敝邑,為從者之淹,居則具一日之積,(腆,厚也。

 

淹,久也。

 

積,芻米菜薪。

 

○步師,步猶行也。

 

從,才用反,下同。

 

腆,他典反。

 

為,子偽反。

 

下「為吾子」同。

 

積,子賜反,下同。)

 

疏注「腆厚」至「菜薪」。

 

○正義曰:「腆,厚」,「淹,久」,經傳常訓也。

 

《周禮•大行人》云「王待諸侯之禮,上公五積,侯伯四積,子男三積。」

 

積皆謂米禾芻薪,知此亦然。

 

案《掌客》「上公五積,皆視飧牽」,鄭注云: 「飧牽,謂牽牲以往,不殺也。」

 

亦有米禾芻薪。

 

鄭又注云:「上公飧五牢,米二十車,禾三十車。

 

侯伯四牢,米禾皆二十車。

 

子男三牢,米十車,禾二十車。

 

芻薪皆倍。」

 

其禾積既視飧,則米禾芻薪與飧同。

 

行則備一夕之衛。」

 

且使遽告於鄭。

 

(遽,傳車。

 

○遂,其據反。

 

傳,張戀反。)

 

疏注「遽傳車」。

 

○正義曰:《釋言》云「馹,遽傳也」。

 

孫炎曰:「傳車,驛馬也。」

 

則束載、厲兵、秣馬矣。

 

(嚴兵待秦師。

 

○秣音末,穀馬也,《說文》作「飠末」,云:「食馬穀也。」)

 

使皇武子辭焉,曰:「吾子淹久於敝邑,唯是脯資餼牽竭矣。

 

(資,糧也。

 

生曰餼。

 

牽謂牛羊豕。

 

○餼,許氣反。

 

牲腥曰餼。

 

牲生曰牽。)

 

疏注「資糧」至「羊豕」。

 

○正義曰:《聘禮》:歸飧,饔餼五牢,飪一牢,腥一牢,餼一牢。

 

以飪是熟肉,腥是生肉,知餼是未殺,故云「生曰餼」。

 

牛羊豕可牽行,故云「牽謂牛羊豕」也。

 

為吾子之將行也,(示知其情。)

 

鄭之有原圃,猶秦之有具囿也,(原圃、具囿,皆囿名。

 

○圃,布古反。)

 

疏注「原圃、具囿,皆囿名」。

 

○正義曰:下注云「中牟縣西有圃田澤」,則「原圃」地名。

 

以其地為囿,知與「具囿」皆囿名也。

 

囿者,所以養禽獸,故令自取其麋鹿焉。

 

天子曰苑,諸侯曰囿。

 

吾子取其麋鹿,以間敝邑,若何?」

 

(使秦戍自取麋鹿,以為行資,令敝邑得閒暇。

 

若何,猶如何。

 

熒陽中牟縣西有圃田澤。

 

○麋,亡悲反。

 

間音閑,注同。

 

令,力呈反。)

 

杞子奔齊,逢孫、揚孫奔宋。

 

孟明曰:「鄭有備矣,不可冀也。

 

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

 

滅滑而還。

 

齊國莊子來聘,自郊勞至於贈賄,禮成而加之以敏。

 

(迎來曰郊勞,送去曰贈賄。

 

敏,審當於事。

 

○勞,力報反,注同。

 

贈,呼罪反。

 

當,丁浪反,又如字。)

 

疏注「迎來」至「於事」。

 

○正義曰:《聘禮》,賓至於近郊,君使卿朝服用束帛勞。

 

及聘事皆畢,乃去,賓遂行,舍於郊,公使卿贈如覿幣。

 

是來有郊勞,去有贈賄也。

 

臧文仲言於公曰:「國子為政,齊猶有禮,君其朝焉。

 

臣聞之,服於有禮,社稷之衛也。」

 

(為公如齊傳。)

 

晉原軫曰:「秦違蹇叔,而以貪勤民,天奉我也。

 

(奉,與也。

 

○奉,扶用反,注及下同。)

 

奉不可失,敵不可縱。

 

縱敵患生,違天不祥,必伐秦師。」

 

欒枝曰:「未報秦施而伐其師,其為死君乎?」

 

(言以君死,故忘秦施。

 

○縱,子用反,下同。

 

施,始豉反,注及下同。)

 

先軫曰:「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為?

 

(言秦以無禮加已,施不足顧。)

 

吾聞之,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也。

 

謀及子孫,可謂死君乎!」

 

(言不可謂背君。

 

○數,所主反。

 

背音佩。)

 

遂發命,遽興薑戎。

 

子墨衰絰,(晉文公未葬,故襄公稱「子」。

 

以凶服從戎,故墨之。

 

○衰,七雷反。

 

絰,直結反。)

 

梁弘禦戎,萊駒為右。

 

(萊音來。)

 

夏,四月,辛巳,敗秦師於殽,獲百裏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以歸。

 

遂墨以葬文公。

 

晉於是始墨。

 

(後遂常以為俗,記禮所由變。)

 

文嬴請三帥,(文嬴,晉文公始適秦,秦穆公所妻夫人,襄公嫡母。

 

三帥,孟明等。

 

○嬴音盈。

 

帥,所類反,注同。

 

妻,七計反。

 

嫡,丁曆反。)

 

曰:「彼實構吾二君。

 

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厭,君何辱討焉?

 

使歸就戮於秦,以逞寡君之誌,若何?」

 

公許之。

 

先軫朝,問秦囚。

 

公曰:「夫人請之,吾舍之矣。」

 

先軫怒曰:「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

 

(暫猶卒也。

 

○厭,於豔反,又於鹽反。

 

戮音六。

 

逞,敕領反。

 

拘音俱。

 

卒,寸忽反。)

 

墮軍實而長寇讎,亡無日矣!」

 

(墮,毀也。

 

○墮,許規反。

 

長,丁丈反。)

 

不顧而唾。

 

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

 

釋左驂,以公命贈孟明。

 

(欲使還拜謝,因而執之。

 

○唾,他臥反。

 

驂,七南反。)

 

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纍臣釁鼓,(累,囚係也。

 

殺人以血塗鼓,謂之釁鼓。

 

○累,力追反。

 

釁,計覲反。)

 

使歸就戮於秦。

 

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

 

若從君惠而免之,三年將拜君賜。」

 

(意欲報伐晉。)

 

秦伯素服郊次,(待之於郊。)

 

鄉師而哭,曰:「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不替孟明,孤之過也。

 

大夫何罪?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眚,過也,○鄉,許亮反。

 

替,他計反。

 

眚,所景反。

 

掩,於檢反。)

 

「狄侵齊」,因晉喪也。

 

公伐邾,取訾婁,以報升陘之役。

 

(在二十二年。)

 

邾人不設備。

 

秋,襄仲複伐邾。

 

(魯亦因晉喪以陵小國。

 

○複,扶又反。)

 

狄伐晉,及箕。

 

八月,戊子,晉侯敗狄於箕。

 

郤缺獲白狄子。

 

(白狄,狄別種也。

 

故西河郡有白部胡。

 

○箕音基。

 

種,章勇反。)

 

疏「郤缺獲白狄子」。

 

○正義曰:宣十五年「晉師滅赤狄潞氏,以潞子嬰兒歸」。

 

彼書於經,而此不書者,蓋略,賤之不以告也。

 

先軫曰:「匹夫逞誌於君,(謂不顧而唾。)

 

○而無討,敢不自討乎?」

 

免胄入狄師,死焉。

 

狄人歸其元,(元,首。)

 

麵如生。

 

(言其有異於人。)

 

初,臼季使過冀,見冀缺耨,其妻饁之。

 

(臼季,胥臣也。

 

冀,晉邑。

 

耨,鋤也。

 

野饋曰饁。

 

○臼,其九反。

 

使,所吏反。

 

過,古禾反,又古臥反。

 

耨,乃豆反,鉏田也。

 

饁,於輒反,《字林》於劫反。

 

鋤,本又作「鉏」,仕居反。

 

饋,其位反,餉也。)

 

疏注「臼季」至「曰饁」。

 

○正義曰:《世本》云:「垂作耨。」

 

《釋器》云:「斪劚謂之定。」

 

李巡曰:「鋤也。」

 

《廣雅》云:「定謂之耨。」

 

《呂氏春秋》云:「耨柄尺,此其度也;

 

其耨六寸,所以間稼也。」

 

高誘注云:「耨,耘苗也。

 

六寸,所以入苗間也」。

 

《釋名》云:「耨,鋤,嫗薅禾也。」

 

《釋詁》云:「饁,饋也。」

 

孫炎曰:「饁,野之饋也。」

 

敬,相待如賓。

 

與之歸,言諸文公曰:「敬,德之聚也。

 

能敬必有德,德以治民,君請用之!

 

臣聞之,出門如賓,(如見大賓。)

 

承事如祭,(常謹敬也,)仁之則也。」

 

公曰:「其父有罪,可乎?」

 

(缺父冀芮欲殺文公,在二十四年。

 

○芮,如銳反。

 

殺音試,或如字。)

 

對曰:「舜之罪也殛鯀,其舉也興禹。

 

(禹,鯀子。

 

○殛,紀力反,誅也。

 

鯀,古本反,禹父也。)

 

管敬仲,桓之賊也,實相以濟。

 

《康誥》曰:『父不慈,子不祗,兄不友,弟不共,不相及也』。

 

(《康誥》,周書。

 

祗,敬。

 

○實相,息亮反。

 

不共音恭。)

 

疏「康誥」至「及也」。

 

○正義曰:此雖言《康誥》曰,直引《康誥》之意耳,非《康誥》之全文也。

 

彼云「子弗祗服厥父事,大傷厥考心。

 

於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

 

於弟弗念天顯,乃弗克恭厥兄。

 

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於弟。

 

曰乃其速由文王作罰,刑茲無赦。」

 

其意言不慈不祗,不友不恭,各用文王之法刑之,不是罪子又罪父,刑弟複刑兄,是其不相及也。

 

《詩》曰:『采葑采菲,無以下體。』

 

君取節焉可也。」

 

(《詩》,國風也。

 

葑菲之菜,上善下惡,食之者不以其惡而棄其善。

 

言可取其善節。

 

○葑,芳逢反。

 

菲,芳匪反。)

 

疏注「詩國」至「善節」。

 

○正義曰:彼毛傳曰「葑,須也。

 

菲,芴也」。

 

《釋草》云「須葑」,孫炎曰:「須,一名葑。」

 

鄭玄《坊記》注云「葑,蔓菁也」。

 

《釋草》又云「菲,芴也」。

 

孫炎曰「葍類也」。

 

陸機《毛詩義疏》云「葑,蔓菁。

 

幽州人或謂芥也。

 

菲似葍,莖粗葉厚而長有毛。

 

三月中烝煮為茹,滑美,又可以為羹」是也。

 

此二菜,其根有惡,詩故云上善下惡,食之者取善節也。

 

文公以為下軍大夫。

 

反自箕,襄公以三命命先且居將中軍,(且居,先軫之子,其父死敵,故進之。

 

○且,子徐反。

 

將,子匠反。)

 

疏注「且居」至「進之」。

 

○正義曰:且居父在之時已將上軍,以父死敵,故進之。

 

以再命命先茅之縣賞胥臣,曰:「舉郤缺,子之功也。」

 

(先茅絕後,故取其縣以賞胥臣。)

 

以一命命郤缺為卿,複與之冀,(還其父故邑。

 

○複,扶又反,又音服。)

 

亦未有軍行。

 

(雖登卿位,未有軍列。

 

○行,戶剛反。)

 

冬,公如齊,朝,且吊有狄師也。

 

反,薨於小寢,即安也。

 

(小寢,夫人寢也。

 

譏公就所安,不終於路寢。)

 

晉、陳、鄭伐許,討其貳於楚也。

 

楚令尹子上侵陳、蔡。

 

陳、蔡成,遂伐鄭,將納公子瑕。

 

(三十一年瑕奔楚。)

 

○門於桔柣之門,瑕覆於周氏之汪。

 

(車傾覆池水中。

 

○桔,戶結反。

 

柣,大結反。

 

覆,芳服反,注同。

 

汪,烏黃反。)

 

外仆髡屯禽之以獻。

 

(殺瑕以獻鄭伯。

 

○髡,苦門反。

 

屯,徒門反。)

 

文夫人斂而葬之鄶城之下。

 

(鄭文公夫人也。

 

鄶城,故鄶國,在熒陽密縣東北。

 

傳言穆公所以遂有國。

 

○斂,力豔反。

 

鄶,古外反。)

 

晉陽處父侵蔡,楚子上救之,與晉師夾泜而軍。

 

(泜水出魯陽縣東,經襄城定陵入汝。

 

○夾,古洽反,一音古協反。

 

泜音雉,又直裏反,王又徒死反。)

 

陽子患之,使謂子上曰:「吾聞之,『文不犯順,武不違敵』。

 

子若欲戰,則吾退舍,子濟而陳,(欲辟楚,使渡成陳而後戰。

 

○陳,直覲反,注同。)

 

遲速唯命。

 

不然,紓我。

 

(紓,緩也。

 

○紓音舒,一音直呂反。)

 

老師費財,亦無益也。」

 

(師久為老。

 

○費,芳味反。)

 

乃駕以待。

 

子上欲涉,大孫伯曰:「不可!

 

晉人無信,半涉而薄我,悔敗何及?

 

不如紓之。」

 

乃退舍。

 

(楚退,欲使晉渡。)

 

陽子宣言曰:「楚師遁矣。」

 

遂歸。

 

楚師亦歸。

 

大子商臣譖子上曰:「受晉賂而辟之,楚之恥也。

 

罪莫大焉!」

 

王殺子上。

 

(商臣怨子上止王立已,故譖之。

 

○遁,徒困反。)

 

葬僖公,緩,(文公元年,經書「四月,葬僖公」。

 

僖公實以今年十一月薨,並閏七月乃葬,故傳云「緩」。

 

自此以下,遂因說作主祭祀之事,文相次也,皆當次在經葬僖公下。

 

今在此,簡編倒錯。

 

○編,必連反,又布千反。

 

倒,丁老反。)

 

疏注「文公」至「倒錯」。

 

○正義曰:經書十二月下云「乙巳,公薨」。

 

杜以《長曆》推之,十一月十二日有乙巳,乙巳非十二月。

 

文元年傳曰「於是閏三月,非禮也」,故至四月,並閏為七月。

 

禮當五月而葬,今乃七月始葬,故傳曰「緩」也。

 

左氏為傳,凡有譏者,皆先言所譏,乃複述其事。

 

自此以下,不論葬緩。

 

既言葬之緩,遂因說作主祭祀之事,皆事與葬連,故文相次耳。

 

僖公葬在明年,而此年有傳,知其當在明年經葬僖公下。

 

今在此者,簡編倒錯故爾。

 

杜以此年空說葬事,而其上無經文,元年空舉經,而其下無傳,故謂此年之傳當在彼經之下。

 

於理誠為順序,於文失於重疊。

 

此云「葬僖公」,彼又云「葬僖公」,重生文者,亦既錯謬,必乖其本。

 

或由編絕之處,三字分簡,彼有「葬」無「公」,此有「公」無「葬」,後人並添足之,致使彼此共剩一文耳。

 

若其不然,不知所以謬也。

 

作主,非禮也。

 

(文二年乃作主,遂因葬文通譏之。)

 

凡君薨,卒哭而祔,祔而作主,特祀於主,(既葬,反虞則免喪,故曰「卒哭」止也。

 

以新死者之神祔之於祖,屍柩已遠,孝子思慕,故造木主立幾筵焉,特用喪禮祭祀於寢,不同之於宗廟。

 

言「凡君」者,謂諸侯以上,不通於卿大夫。

 

○祔音附。)

 

烝、嚐、禘於廟。

 

(冬祭曰烝。

 

秋祭曰嚐。

 

新主既立,特祀於寢,則宗廟四時常祀自如舊也。

 

三年禮畢,又大禘,乃皆同於吉。

 

○烝,之承反。

 

禘,大計反。)

 

疏「凡君」至「於廟」。

 

○正義曰:《釋例》云「此諸侯之禮,故稱君。

 

君既葬,反虞則免喪,故曰『卒哭』,哭止也。

 

以新死者之神祔之於祖,屍柩既已遠矣,神形又不可得而見矣,孝子之思彌篤,傍徨求索,不知所至,故造木主立幾筵,特用喪禮祭祀於寢,不同之於宗廟。

 

宗廟則複用四時烝、嚐之禮也。

 

三年喪畢,致新死者之主以進於廟,廟之遠主當遷入祧,於是乃大祭於大廟,以審定昭穆,謂之禘。

 

此皆自諸侯上達天子之製也。」

 

其意與此注同,文少詳耳。

 

劉炫云:「既言作主非禮,因言作主祭祀吉凶之節。

 

凡諸侯之薨,葬日而虞。

 

從是以後,間日一虞。

 

七虞之後,明日而為卒哭之祭。

 

卒哭之明日而作祔祭,以新死之神祔於祖父。

 

於此祔祭而作木主以依神,其主在寢,特用喪禮祭祀於在寢之主。

 

其四時常祭礿祠烝嚐及三年喪畢為大祀禘祭,並行之於廟。

 

正禮當如是耳。

 

今以葬僖公後積十月始作僖公木主,是作主大緩,故為非禮也。」

 

○注「既葬」至「大夫」。

 

○正義曰:《檀弓》曰:「既封,有司以幾筵舍奠於墓左,反,日中而虞。

 

葬日虞,弗忍一日離也」。

 

《雜記》曰:「士三虞,大夫五,諸侯七。」

 

《士虞記》曰:「始虞,用柔日。

 

再虞皆如初。

 

三虞、卒哭,用剛日。」

 

如士虞之禮,諸侯七虞其六虞用柔日,最後虞改用剛日,間一日乃卒哭,卒哭亦用剛日,則諸侯卒哭在葬後十四日也。

 

然始免喪與葬不得相遠,共在一月之內,故杜每云「既葬,卒哭,衰麻除」,是其不甚相遠。

 

然喪事先遠日,則葬在月半之後,葬後行虞,虞後卒哭,所以得同月者,但卜葬雖先遠日,但葬是喪之大事,又有虞祔之祭,當應及早為之,使得容其虞祔。

 

《禮》云「喪事先遠日」,謂練祥禫除之屬。

 

晉平公之喪,大夫欲見新君,王與文伯宴,樽以魯壺,皆是既葬之後,未卒哭之前。

 

《雜記》曰「天子七月而葬,九月而卒哭。

 

諸侯五月而葬,七月而卒哭」。

 

《釋例》云「《禮記》後人所作,不與《春秋》同。」

 

是七虞九虞,杜所不用。

 

或云「杜亦同之」,解云「此注言虞則免喪者,謂七虞皆畢乃免喪,免喪後日而卒哭也」。

 

理亦通耳。

 

《檀弓》曰:「葬日虞。

 

是日也,以虞易奠。

 

卒哭曰成事。

 

是日也,以吉祭易喪祭」。

 

是葬前奠而不祭,至虞乃為喪祭,卒哭乃為吉祭也。

 

自初死至於卒哭,晝夜哭無時,謂之「卒哭」者,卒此無時之哭。

 

自此以後,唯朝夕哭耳。

 

天子諸侯則於此除喪全不複哭也。

 

《檀弓》於卒哭之下云「明日祔於祖父」,《士虞記》亦云「卒哭明日,以其班祔」,是以新死之神祔之於祖也。

 

於此之時,葬已多日,屍柩既已遠矣。

 

孝子思慕彌篤,彷徨不知所至,故造木主立幾筵以依神也。

 

作主致之於寢,特用喪祭之禮祭之於寢,不同祭之於宗廟也。

 

大夫以下不得稱君,此言「凡君」者,謂諸侯以上耳,不得通於卿大夫也。

 

文二年《公羊傳》曰「主者曷用?

 

虞主用桑,練主用栗鄭玄注《禮》用《公羊》之說,以為虞已有主。

 

此傳稱「祔而作主」者,虞而作主,禮本無文,不可以《公羊》而疑《左氏》也。

 

○注「冬祭」至「於吉」。

 

○正義曰:《周禮》、《禮記》諸文皆有之也。

 

新主既特祀於寢,則其餘宗廟四時常祀自如舊不廢也。

 

三年喪畢,新主入廟,廟之遠主當遷入祧,乃為大祭於大廟,以審昭穆,謂之為禘,於是新死者乃得同於吉也。

 

《釋例》曰:「舊說以為諸侯喪三年之後乃烝嚐。

 

案傳襄公十五年冬十一月,晉侯周卒,十六年春,葬晉悼公,改服,脩官,烝於曲沃,會於溴梁。

 

其冬,穆叔如晉,且言齊故。

 

晉人答以『寡君之未禘祀』。

 

其後晉人徵朝於鄭,鄭公孫僑云『溴梁之明年,公孫夏從寡君以朝於君,見於嚐酎,與執膰焉』。

 

此皆《春秋》之明證也。」

 

是言知諸侯卒哭以後時祭不廢之事也。

 

《釋例》又曰「凡三年喪畢然後禘,於是遂以三年為節,仍計除喪即吉之月,卜日而後行事,無複常月也。

 

是以經書禘及大事,傳唯見莊公之速,他無非時之譏也」。

 

如例所言,除喪即吉,禘遂以三年為常,則新君即位,二年而禘,五年又禘,八年又禘。

 

僖八年「禘於大廟」,宣八年「有事於大廟」,定八年「從祀先公」,皆得三年之常期也。

 

案元年「夫人薑氏薨」,當以三年喪畢而禘,再經三年,則九年乃可禘耳。

 

而得八年禘者,哀薑喪畢,不為作禘。

 

八年因禘祭乃致之,故計閔公之喪數之耳。

 

昭十五年「有事於武宮」,計非禘年,而為禘者,《釋例》曰:「禘於大廟禮之常也,各於其宮時之為也,雖非三年大祭,而書『禘』,用禘禮也。

 

昭二十五年傳曰『將禘於襄公』,亦其義也。

 

三年之禘,自國之常,常事不書,故唯書此數事,祭雖得常,亦記仲遂叔弓之非常也。」

 

如杜此言,昭十五年雖非禘年,用禘禮,故稱禘也。

 

鄭玄解《禮》三年一祫,五年一禘,杜解《左傳》都不言祫者,以《左傳》無「祫」語,則祫禘正是一祭,故杜以審諦昭穆謂之為禘,明其更無祫也。

 

古禮多亡,未知孰是,且使《禮》、傳各從其家而為之說耳。

 

劉炫云:以正經無「祫」文也。

 

唯《禮記》、《毛詩》有「祫」字耳。

 

《釋天》文:「禘,大祭也」。

 

則祭無大於禘者,若祫大於禘,禘焉得稱大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7 23:14 , Processed in 0.171876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