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我本善良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春秋左傳正義】

[複製鏈接]
301#
 樓主| 發表於 2013-5-25 19:18:01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一


【經】四年,春,王正月,公及齊侯平莒及郯。

 

莒人不肯。

 

公伐莒,取向。

 

(莒、郯二國相怨,故公與齊侯共平之。

 

向,莒邑。

 

東海承縣東南有向城。

 

遠,疑也。

 

○郯音談。

 

向,舒亮反。

 

承,韋昭:之饒反;

 

一作丞,又音拯。)

 

秦伯稻卒。

 

(無傳。

 

未同盟。

 

○稻,徒老反。)

 

夏,六月,乙酉,鄭公子歸生弒其君夷。

 

(傳例曰:稱臣,臣之罪也。

 

子公實弒而書子家罪,其權不足也。)

 

赤狄侵齊。

 

(無傳。)

 

秋,公如齊。

 

公至自齊。

 

(無傳。告於廟,例在桓二年。)

 

冬,楚子伐鄭。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02#
 樓主| 發表於 2013-5-25 19:19:01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一


【傳】四年春,公及齊侯平莒及郯,莒人不肯。

 

公伐莒,取向,非禮也。

 

平國以禮,不以亂。

 

伐而不治,亂也。

 

(責公不先以禮治之而用伐。

 

○不治,直吏反。)

 

以亂平亂,何治之有?

 

無治,何以行禮?

 

楚人獻黿於鄭靈公。

 

(穆公大子夷也。

 

○黿音元。)

 

公子宋與子家將見。

 

(宋,子公也。

 

子家,歸生。

 

○見,賢遍反。)

 

子公之食指動,(第二指也。)

 

疏「第二指」。

 

○正義曰:《大射禮》云:「右巨指釣弦。」

 

鄭玄云:「右巨指,右手大擘」也。

 

又曰:「設決朱極三。」

 

鄭玄云:「極,猶放也。

 

所以韜指,利放弦也,以朱韋為之。

 

三者,食指、將指、無名指。

 

小指短不用。」

 

然則手之五指之名,曰巨指,食指,將指,無名指,小指也,定十四年傳:「關閭傷將指,取其一屨。」

 

注云:「其足大指見斬,遂失屨。」

 

謂大指為將指者,將者,言其將領諸指也。

 

足之用力,大指為多;

 

手之取物,中指最長。

 

故足以大指為將指,手以中指為將指。

 

其食指者,食所偏用。

 

服虔云:俗所謂啑鹽指也。

 

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嚐異味。」

 

及入,宰夫將解黿,相視而笑。

 

公問之,(問所笑。

 

○解,如字,一音蟹。)

 

疏「黿」。

 

○正義曰:《說文》云「黿,大鱉也」。

 

《玄中要記》曰:幹歲之黿能與人語。

 

子家以告。

 

及食大夫黿,召子公而弗與也。

 

(欲使指動無效。

 

○食音嗣。)

 

子公怒,染指於鼎,嚐之而出。

 

公怒,欲殺子公。

 

子公與子家謀先。

 

(先公為難。

 

○染,如琰反。

 

先,悉薦反。

 

難,乃旦反。)

 

子家曰:「畜老,猶憚殺之,(六畜。

 

○畜,許又反,注同;

 

王:許六反。

 

憚,徒旦反,難也。)

 

而況君乎?」

 

反譖子家。

 

子家懼而從之。

 

(譖子家於公。)

 

夏,弒靈公。

 

書曰「鄭公子歸生弒其君夷」。

 

權不足也。

 

(子家權不足以禦亂,懼譖而從弒君,故書以首惡。

 

○禦,魚呂反。)

 

君子曰:「仁而不武,無能達也」。

 

(初稱畜老,仁也。

 

不討子公,是不武也。

 

故不能自通於仁道而陷弒君之罪。)

 

「凡弒君,稱君,君無道也;

 

稱臣,臣之罪也。」

 

(稱君,謂唯書君名而稱國以弒,言眾所共絕也。

 

稱臣者,謂書弒者之名以示來世,終為不義。

 

改殺稱弒,辟其惡名,取有漸也。

 

書弒之義,《釋例》論之備矣。)

 

疏「凡弒」至「之罪」。

 

○正義曰:《晉語》云:趙宣子曰「大者天地,其次君臣」,則君臣之交,猶父子也,君無可弒之理,而云「弒君,稱君,君無道」者,弒君之人固為大罪,欲見君之無道,罪亦合弒,所以懲創將來之君,兩見其義,非赦弒君之人,以弒之為無罪也。

 

《釋例》曰:「天生民而樹之君,使司牧之,群物所以係命。

 

故戴之如天,親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事之如神明。

 

其或受雪霜之嚴,雷電之威,則奉身歸命,有死無貳。

 

故傳曰:『君,天也,天可逃乎?』

 

此人臣所執之常也。

 

然本無父子自然之恩,末無家人習玩之愛,高下之隔縣殊,壅塞之否萬端,是以居上者,降心以察下,表誠以感之,然後能相親也。

 

若亢高自肆,群下絕望,情義圯隔,是謂路人,非君臣也。

 

人心苟離,則位號雖有,無以自固。

 

故傳例曰:『幾弒君,稱君,君無道;

 

稱臣,臣之罪。』

 

稱君者唯書君名,而稱國、稱人以弒,言眾之所共絕也。

 

稱臣者,謂書弒者之名,以垂來世,終為不義,而不可赦也。

 

然君雖不君,臣不可以不臣,故宋昭之惡,罪及國人,晉荀林父討宋曰:『何故弒君?』

 

猶立文公而還。

 

深見貶削。

 

懷諸賊亂以為心者,固不容於誅也。

 

若鄭之歸生,齊之陳乞,楚之公子比,雖本無其心,《春秋》之義,亦同大罪。

 

是以君子慎所以立也。

 

諸侯不受先君之命而篡立,得與諸侯會者,則以成君書之,齊商人蔡侯班之屬是也。

 

若未得接於諸侯,則不稱爵。

 

楚公子棄疾殺公子比,蔡人殺陳佗,齊人殺無知,衛人殺州籲,公子瑕之屬是也。

 

諸侯篡立,雖以會諸侯為正,此列國之製也。

 

至於國內,策名委質,即君臣之分已定,故殺不成君者,亦與成君同義。

 

傳曰:『會於平州,以定公位。』

 

又云:『若有罪,則君列諸會矣。』

 

此以會為斷也。」

 

經書「趙盾弒君」,而傳云「靈公不君」,又以明於例此弒宜稱君也。

 

弒非趙盾而經不變文者,以示良史之意,深責執政之臣。

 

傳特見仲尼曰「越竟乃免」,明盾亦應受罪也。

 

醫不三世,不服其藥,古之慎戒也。

 

人子之孝,當盡心嚐禱而已,藥物之齊,非所習也。

 

許止身為國嗣,國非無醫,而輕果進藥,故罪同於弒。

 

二者雖原其本心,而《春秋》不赦,蓋為教之遠防也。

 

楚靈無道於民,於例當稱國以弒,公子比首兵自立,楚眾散歸,而靈王縊死,故以比為弒王也。

 

比既得國,國人驚亂,棄疾從而扇之,比懼自殺,皆棄疾之由。

 

故書公子棄疾殺公子比也。

 

《左氏》義例止此而已,其餘小異,皆從赴也。

 

劉、賈、許、潁以為君惡及國朝,則稱國以弒君;

 

惡及國人,則稱人以弒。

 

案傳鄭靈、宋昭,經文異而例同,故重發以同之。

 

子弒其父,又嫌異於他臣,亦重明其不異。

 

既不碎別國之與人,而傳云:「莒紀公多行無禮於國,大子仆因國人以弒之。」

 

經但稱國不稱人,知國之與人,雖言別而事一也。

 

杜言小異。

 

從赴者,宋之蒙澤,楚之乾谿,俱是國內,而弒捷不書蒙澤。

 

齊商人、衛州籲俱是公子,而州籲不稱公子,諸如此類,所有不同,皆從赴也。

 

此弒君之例,有君罪、臣罪之異。

 

而諸侯出奔,皆不書逐君之人以罪臣者,以君之見弒,未必皆為無道,故立臣罪之文,以見君有無罪死者。

 

國君而被臣逐,悉是不能固位,其罪皆在於君。

 

故杜諸侯出奔,例云諸侯奔者,皆迫逐而苟免,非自出也。

 

仲尼之經更沒逐者主名,以自奔為文者,責其不能自安自固,所犯非徒所逐之臣也。

 

蔡侯、宋雖無罪,據其失位出奔,亦其咎也。

 

是說逐君無罪臣之文意也。

 

鄭人立子良。

 

(穆公庶子。)

 

辭曰:「以賢,則去疾不足;

 

(去疾,子良名。

 

○去,起呂反,下皆同。)

 

以順,則公子堅長。」

 

乃立襄公。

 

(襄公,堅也。

 

○長,丁丈反。)

 

襄公將去穆氏,(逐群兄弟。)

 

而舍子良。

 

(以其讓己。

 

○舍音赦,下同。)

 

子良不可,曰:「穆氏宜存,則固原也。

 

若將亡之,則亦皆亡,去疾何為?」

 

(何為獨留。)

 

乃舍之,皆為大夫。

 

初,楚司馬子良生子越椒。

 

子文曰:「必殺之!

 

(子文,子良之兄。)

 

是子也,熊虎之狀而豺狼之聲;

 

弗殺,必滅若敖氏矣。

 

諺曰:『狼子野心。』

 

是乃狼也,其可畜乎?」

 

子良不可。

 

子文以為大慼。

 

及將死,聚其族曰:「椒也知政,乃速行矣,無及於難。」

 

且泣曰:「鬼猶求食,若敖氏之鬼不其餒而!」

 

(而,語助,言必餒。

 

○難,乃旦反。

 

餒,奴罪反,餓也。)

 

及令尹子文卒,鬥般為令尹,(般,子文之子子揚。

 

○般音班。)

 

子越為司馬。

 

蒍賈為工正,譖子揚而殺之,子越為令尹,己為司馬。

 

(賈為椒譖子揚而己得椒處。

 

○蒍,於委反。

 

賈為,於偽反。

 

處,昌慮反。)

 

子越又惡之,(惡賈。

 

○惡,烏路反,注同。)

 

乃以若敖氏之族,圄伯嬴於尞陽而殺之,(圄,囚也。

 

伯嬴,蒍賈也。

 

尞陽,楚邑。

 

○圄,魚呂反。

 

嬴音盈。

 

尞音遼。)

 

遂處烝野,將攻王。

 

王以三王之子為質焉,弗受。

 

(烝野,楚邑。

 

三王:文、成、穆。

 

○烝,之承反。

 

質音致。)

 

師於漳澨。

 

(漳澨,漳水邊。

 

○漳音章。

 

澨,市製反。)

 

疏注「漳澨漳水邊」。

 

○正義曰:《釋例》云:「漳水出新城沶鄉縣,南至荊山,東南經襄陽南郡當陽縣,入沮。」

 

《爾雅》水邊之名,唯有厓、涘、岸、滸,無以澨為水邊者。

 

但此云漳澨,成十五年云「決睢澨」,雎、漳皆水名,舉水名而言澨,知澨是水邊也。

 

秋,七月,戊戌,楚子與若敖氏戰於皋滸。

 

(皋滸,楚地。

 

○滸,呼五反。)

 

伯棼射王,汰輈,及鼓跗,著於丁寧。

 

(伯棼,越椒也。

 

輈,車轅。

 

汰,過也。

 

箭過車轅上。

 

丁寧,鉦也。

 

○棼,扶云反。

 

射,食亦反,下同。

 

汰,他來反。

 

輈,陟留反。

 

跗,芳扶反。

 

著,直略反。

 

鉦音正。)

 

疏「及鼓跗,著於丁寧」。

 

○正義曰:車上不得置簨虡以縣鼓,故為作跗,若殷之楹鼓也。

 

言著於丁寧,則丁寧是器。

 

《晉語》云:「伐備鍾鼓,聲其罪也;

 

戰以淳於丁寧,儆其民也。」

 

是丁寧,戰之用也。

 

《周禮•鼓人》:「以金錞和鼓。」

 

鄭玄云:「錞,淳於也。

 

其形圓如碓頭。」

 

「以金鐲節鼓。」

 

鄭玄云:「鐲,鉦也。

 

形如小鍾,軍行鳴之,以為鼓節。」

 

是錞即淳於,鐲即丁寧。

 

故先儒皆以鐲為鉦之別名,丁寧即是鉦也。

 

又射,汰輈,以貫笠轂。

 

(兵車無蓋,尊者則邊人執笠,依轂而立,以禦寒暑,名曰笠轂。

 

此言箭過車轅,及王之蓋。

 

○貫,古亂反。

 

笠音立。

 

轂,古木反。)

 

疏注「兵車」至「之蓋」。

 

○正義曰:服虔云:笠轂,轂之蓋如笠,所以蔽轂上,以禦矢也。

 

一曰車轂上鐵也,或曰兵車旁幔輪謂之笠轂。

 

杜以彼為不安,故改之而為此說,亦是以意而言,差於人情為允耳。

 

師懼,退。

 

王使巡師曰:「吾先君文王克息,獲三矢焉,伯棼竊其二,盡於是矣。」

 

鼓而進之,遂滅若敖氏。

 

(初,若敖娶於云阝,云阝,國名。

 

○云阝,本又作鄖,音云。)

 

疏「王使」至「是矣」。

 

○正義曰:此是彊軍人之心耳,息有此矢,矢當有法,不得無人學作,唯三而已。

 

且射中王車,由射之工,不由矢善。

 

若其由矢,王國猶有一矢,何不一發以取越椒?

 

生鬥伯比。

 

若敖卒,從其母畜於云阝,(畜,養。

 

○畜,許六反。)

 

淫於云阝子之女,生子文焉。

 

云阝夫人使棄諸夢中。

 

(夢,澤名。

 

江夏安陸縣城東南有云夢城。

 

○夢音蒙,又亡貢反。)

 

虎乳之。

 

云阝子田,見之,懼而歸。

 

以告。

 

(告女私通所生。

 

○乳,如主反。)

 

遂使收之。

 

楚人謂乳穀,謂虎於菟,故命之曰鬥穀於菟。

 

以其女妻伯比。

 

(伯比所淫者。

 

○穀,如口反。

 

於音烏,菟音徒。

 

妻,七計反。)

 

實為令尹子文。

 

(鬥氏始自子文為令尹。

 

其孫箴尹克黃箴尹,官名。

 

克黃,子揚之子。

 

○箴,之金反。)

 

使於齊,還及宋,聞亂。

 

其人曰:「不可以入矣。」

 

箴尹曰:「棄君之命,獨誰受之?

 

君,天也,天可逃乎?」

 

遂歸,複命,而自拘於司敗。

 

王思子文之治楚國也,曰:「子文無後,何以勸善?」

 

使複其所,改命曰生。

 

(易其名也。

 

○使於,所吏反。

 

拘音俱。)

 

疏注「易其名」。

 

○正義曰:言越椒之亂,合誅絕其族,今更存立,故命曰生,言應死而重生。

 

冬,楚子伐鄭,鄭未服也。

 

(前年楚侵鄭,不獲成,故曰未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03#
 樓主| 發表於 2013-5-25 19:19:50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二


宣公五年,盡十一年

【經】五年,春,公如齊。

 

夏,公至自齊。

 

秋,九月,齊高固來逆叔姬。

 

(高固,齊大夫。

 

不書女,歸降於諸侯。)

 

疏注「高固」至「諸侯」。

 

○正義曰:僖五年「公孫茲如牟」。

 

注云:「娶於牟也。

 

卿非君命不越竟,故奉公命聘於牟,因自為逆。」

 

然則此高固亦是因來聘而自逆也。

 

經書「公孫茲如牟」,是以聘為文,此高固以逆為文,不言聘者,此二者皆以非君之命,不得越竟,請君行聘,而因自逆妻,本意為逆,不為聘也。

 

從魯而出,私娶輕而君命重,故書聘,不書逆。

 

自外而來,則嫁女重,而受聘輕,故書逆不書聘。

 

內外之異文耳。

 

諸侯嫁女於大夫,則使大夫為之主,而書於經者,行禮為尊卑不敵,故使大夫為主耳。

 

其女適他族,以先公遺體許人,必告於廟,故書之耳。

 

嫁於諸侯者,皆書其歸。

 

此不書歸者,差降於諸侯也。

 

非齊夫人不得言歸於齊,若言歸於齊,高氏則下嫁於大夫,非公之敵,故不得書其歸也。

 

叔孫得臣卒。

 

(無傳。

 

不書日,公不與小斂。

 

○不與,音預。

 

斂,力驗反。)

 

冬,齊高固及子叔姬來。

 

(叔姬寧,固反馬。)

 

疏注「叔姬寧固反馬」。

 

○正義曰:傳言「來,反馬也」,據高固為文耳。

 

嫌叔姬亦為反馬,故辯之。

 

二者各有所為,而且相隨行耳。

 

女既適人,當稱夫族,宋蕩伯姬是其事也。

 

叔姬巳適高氏,而猶言子叔姬者,以其新歸於夫,反馬乃成為婦,今始來反馬,故以父母之辭言之。

 

楚人伐鄭。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04#
 樓主| 發表於 2013-5-25 19:20:44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二


【傳】五年,春,公如齊。

 

高固使齊侯止公,請叔姬焉。

 

(留公,強成昏。

 

○強,其丈反。)

 

「夏,公至自齊」,書,過也。

 

(公既見止,連昏於鄰國之臣,厭尊毀列,累其先君,而於廟行飲至之禮,故書以示過。

 

○厭,於涉反。

 

累,劣偽反。)

 

疏注「公既」至「示過」。

 

○正義曰:凡公行還書「至」者,往反無咎,喜之而告廟也。

 

公如齊見止,求與高固為昏,方始得歸,當以恥而不告,亦複告廟飲至,故依常書之,以示過。

 

《釋例》曰:「凡反行飲至,必以嘉會昭告祖禰,有功則舍爵策勳,無勳無勞,告事而已。

 

若夫執止之辱,厭尊毀列,所以累其先君,忝其社稷,故當克躬罪已,不以嘉禮自殄。

 

宣公如齊既巳見止,連昏於鄰國之臣,而行飲至之禮,故傳曰:『書,過也。』

 

言書過者,書之以示公過也。

 

秋,九月,齊高固來逆女,自為也。

 

故書曰「逆叔姬」,即自逆也。

 

(適諸侯稱女,適大夫稱字,所以別尊卑也,此《春秋》新例,故稱「書曰」,而不言「凡」也。

 

不於莊二十七年發例者,嫌見逼而成昏,因明之。

 

○自為,於偽反。

 

別,彼列反。)

 

疏注「適諸」至「明之」。

 

○正義曰:俱是外來逆女。

 

適諸侯,諸侯遣臣來逆,則稱逆女,紀裂繻來逆女是也。

 

適大夫,大夫自來逆,則稱所逆之字,此高固來逆叔姬是也。

 

二文不同,所以別尊卑也。

 

傳言卿自逆者,別其與君逆也。

 

莊二十七年莒慶來逆叔姬,文與此同,不於彼發例者,嫌此高固見迫而成昏,與常例或異,故因此以明其不異也。

 

冬,「來」,反馬也。

 

(禮,送女留其送馬,謙不敢自安,三月廟見,遣使反馬。

 

高固遂與叔姬俱寧,故經、傳具見以示譏。

 

○廟見,賢遍反,下同。

 

使,所吏反。)

 

疏注「禮送」至「示譏」。

 

○正義曰:禮,送女適於夫氏,留其所送之馬,謙不敢自安於夫,若被出棄,則將乘之以歸,故留之也。

 

至三月廟見,夫婦之情既固,則夫家遣使,反其所留之馬,以示與之偕老,不複歸也。

 

法當遣使,不合親行,高固因叔姬歸寧,遂親自反馬,與之俱來。

 

故經、傳具見其事,以示譏也。

 

《儀禮•昏禮》者,士之禮也,其禮無反馬,故何休據之作《膏肓》以難《左氏》,言禮無反馬之法。

 

鄭玄答之曰:《冠義》云「無大夫冠禮」,而有其昏禮,則昏禮者,天子、諸侯、大夫皆異也。

 

《士昏禮》云「主人爵弁,纁裳緇袘。

 

乘墨車,從車二乘」,婦車亦如之。

 

此婦車出於夫家,則士妻始嫁,乘夫家之車也。

 

《詩•鵲巢》云:「之子於歸,百兩禦之。」

 

又曰:「之子於歸,百兩將之。」

 

將,送也。

 

國君之禮,夫人始嫁,自乘其家之車也,則天子、諸侯嫁女,留其乘車可知也。

 

高固,大夫也,來反馬,則大夫亦留其車也,禮雖散亡,以《詩》之義論之,大夫以上,其嫁皆有留車反馬之禮。

 

留車妻之道也;

 

反馬,婿之義也。

 

高固以秋九月來逆叔姬,冬,來反馬,則婦人三月,祭行乃反馬,禮也。

 

是說禮有反馬之法,唯高固不宜親行耳。

 

杜言三月廟見,謂無舅姑者,《士昏禮》,「婦至,其夕成昏。

 

質明讚見婦於舅姑。

 

若舅姑既沒,則婦人三月,乃奠菜」。

 

鄭玄云「奠菜者,祭菜也」。

 

又《記》曰:「婦人三月,然後祭行。」

 

鄭玄云:「謂助祭也」。

 

《曾子問》篇端稱孔子曰:「三月而廟見,稱來婦也。

 

擇日而祭於禰,成婦之義也。」

 

鄭玄云:「謂舅姑沒者也。」

 

是舅姑沒者,以三月而祭,因以三月為反馬之節。

 

舅姑存者,亦當以三月反馬也。

 

《士昏禮》又稱「若不親迎,則婦人三月,然後婿見於妻之父母」。

 

此高固親迎,則不須更見,故譏其親反馬也。

 

案杜注經云「叔姬寧,固反馬」,傳唯舉反馬,不言寧者,以寧是常事,唯反馬非禮,故傳舉其非禮者。

 

楚子伐鄭。

 

陳及楚平。

 

晉荀林父救鄭,伐陳。

 

(為明年晉、衛侵陳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05#
 樓主| 發表於 2013-5-25 19:21:09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二


【經】六年,春,晉趙盾、衛孫免侵陳。

 

夏,四月。

 

秋,八月,螽。

 

(無傳。)

 

冬,十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06#
 樓主| 發表於 2013-5-25 19:21:53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二


【傳】六年,春,晉、衛侵陳,陳即楚故也。

 

夏,定王使子服求後於齊。

 

(子服,周大夫。)

 

秋,赤狄伐晉,圍懷及邢丘。

 

(邢丘,今河內平皋縣。)

 

晉侯欲伐之。

 

中行桓子曰:「使疾其民,(驕則數戰,為民所疾。

 

○數,所角反。)

 

以盈其貫。

 

將可殪也。

 

(殪,盡也。

 

貫,猶習也。

 

○貫,古患反,注同。

 

殪,於計反。)

 

疏注「殪盡」至「習也」。

 

○正義曰:《釋詁》云「貫,習也」,「殪,死也」。

 

言其死盡,故以殪為盡。

 

盈其貫者,杜以為盈滿其心,使貫習來伐。

 

劉炫云:案《尚書•泰誓》,武王數紂之惡云:「商罪貫盈。」

 

言紂之為惡,如物在繩索之貫,不得為習也。

 

今知不然者,以《詩》稱「射則貫兮」。

 

先儒亦以為習,故杜用焉,義得兩通。

 

劉直以《尚書》之文而規杜過,恐非也。

 

《周書》曰:『殪戎殷』,(《周書》,《康誥》也。

 

義取周武王以兵伐殷,盡滅之。)

 

疏周書曰:「殪戎殷。」

 

○正義曰:如杜所注,戎訓為兵,謂以兵伐殷而殪盡也。

 

殪字宜在下,以《周書》本文,故其字在上。

 

此類之謂也。」

 

(為十五年晉滅狄傳。

 

○為,於偽反,下注同。)

 

冬,召桓公逆王後於齊。

 

(召桓公,王卿士,事不關魯,故不書,為成二年王甥舅張本。

 

○召,上照反。)

 

楚人伐鄭,取成而還。

 

(九年,十一年傳所稱厲之役,蓋如此。)

 

鄭公子曼滿與王子伯廖語,欲為卿。

 

(二子,鄭大夫。

 

○曼音萬。

 

廖,力彫反。)

 

伯廖告人曰:「無德而貪,其在《周易》豐ⅳ(離下震上,豐。)

 

之離ⅳ,(豐上六變而為純離也。

 

《周易》論變,故雖不筮,必以變言其義。

 

豐上六曰:「豐其屋,蔀其家,闚其戶,闃其無人,三歲不覿,凶。」

 

義取無德而大,其屋不過三歲必滅亡。

 

○蔀,步口反,又普口反。

 

闚,古規反。

 

闃,苦鵙反。

 

覿,徒曆反。)

 

疏注「豐上」至「滅亡」。

 

○正義曰:豐卦震上離下,震為動,離為明,動而益明。

 

豐,大之義。

 

豐卦上六變而為純離之卦,故為豐之離也。

 

杜以筮得此卦爻,變而為彼卦,可言遇觀之否,遇坤之比耳。

 

此直口語,不是揲蓍。

 

而亦言豐之離者,《周易》論變為義,故雖不筮,論《易》者,必以變言其義,故言豐之離也。

 

杜又引「豐上六」至「不覿凶」,皆《周易》之文也。

 

王弼以為上六「以陰處極而最在外,不複於位,深自幽隱,絕跡深藏者也」。

 

蔀者,覆鄣之物也。

 

豐大其屋,又鄣蔽其家,闇之甚也。

 

以甚闇而處大屋,不能久享其利。

 

其屋雖大,其室將空,故窺其戶而闃然無人也。

 

經三歲而不能顯見則凶。

 

伯廖引此者,義取無德而居乃屋,不過三歲必滅亡。

 

弗過之矣。」

 

(不過三年。)

 

間一歲,鄭人殺之。

 

(○間,間廁之間。)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07#
 樓主| 發表於 2013-5-25 19:22:21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二


【經】七年,春,衛侯使孫良夫來盟。

 

夏,公會齊侯伐萊,(傳例曰:不與謀也。

 

萊國,今東萊黃縣。

 

○萊音來。

 

不與音預。)

 

疏「衛侯」至「來盟」。

 

○正義曰:文二年,「晉人以公不朝,使陽處父父盟公以恥之。

 

書曰:『及晉處父盟。』

 

去其族以厭恥也。

 

然則公與大夫對盟則為恥辱,此良夫來盟,無貶責者,彼公親朝晉,晉侯不與公盟,故遣大夫敵公,是為恥辱。

 

此不貶責者,其君不得親來,遣臣來與公盟,不對彼君,非為恥也。

 

秋,公至自伐萊。

 

(無傳。)

 

大旱。

 

(無傳。

 

書旱而不書雩,雩無功,或不雩。)

 

冬,公會晉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於黑壤。

 

(○壤,如丈反。)

 

>冬,十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08#
 樓主| 發表於 2013-5-25 19:22:52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二


【傳】七年,春,衛孫桓子來盟,始通。

 

且謀會晉也。

 

(公即位,衛始脩好。

 

○好,呼報反。)

 

夏,公會齊侯伐萊,不與謀也。

 

凡師出,與謀曰「及」,不與謀曰「會」。

 

(與謀者,謂同誌之國。

 

相與講議利害,計成而行之,故以相連及為文。

 

若不獲巳,應命而出,則以外合為文,皆據魯而言。

 

師者,國之大事,存亡之所由,故詳其舉動以例別之。

 

○不與,音預,下及注「與謀」同,年末「不與」放此。

 

應,應對之應。

 

別,彼列反,下注同。)

 

疏「凡師」至「曰會」。

 

○正義曰:《釋例》曰:「與謀者,同誌之國,彼我之計未定,相與共謀講議,利害計成,而後行之。

 

故以相連及為文。

 

不與謀而出師者,謂不得巳而應命,故以外合為文,皆據魯而言之也。

 

公親會齊侯伐萊,而傳以師出示例,所以通卿大夫帥師者也。

 

魯既春會於曹,以謀伐鄭,夏遂起師,而更從不與謀之文者,厲公篡大子忽之位,謀而納之,非正,故諱,不與謀之例。

 

若夫盟主之合,則上行乎下,非匹敵和成之類,故雖或先謀,皆從不與謀之例。

 

成八年,『晉士燮來聘』,且言將伐郯,下云『會伐郯』。

 

是也。

 

凡乞師者,深求過理之辭,執謙以逼成其計。

 

故雖小國乞之於大國,大國乞之於小國,亦皆不從與謀之例,臧宣叔、郤錡是也。

 

傳以師出為例,是唯係於戰伐而劉、賈、許、潁濫以經諸『及』字為義,本不在例,今欲強合之,所以多相錯伐也。」

 

杜言小乞大,大乞小者,僖二十六年公子遂如楚乞師,成二年臧宣叔如晉乞師,是小國乞於大國也;

 

成十三年郤錡來乞師,十六年欒黶來乞師,十七年荀瑩來乞師,十八年士魴來乞師,是大國乞於小國也。

 

與謀者,心俱欲伐,彼此同謀;

 

乞師者,非彼所欲,乞來為已也。

 

我乞彼者,彼不與我謀;

 

彼乞我者,我不與彼謀,是故凡言乞者,皆從不與謀之例。

 

宣叔是小乞大,郤錡是太乞小,除晉乞魯以外,更無大乞小者,故舉郤錡以辯乞小之事耳。

 

晉是盟主,自是上行乎下,例無與謀之文,不由郤錡乞師,乃從不與謀之例。

 

赤狄侵晉,取向陰之禾。

 

(此無秋字,蓋闕文。

 

晉用桓子謀,故縱狄。

 

○向,舒亮反。)

 

疏注「此無秋字蓋闕文」。

 

○正義曰:苗秀乃名為禾,夏則無禾可取。

 

知此取必在秋,此無秋字蓋闕文。

 

鄭及晉平,公子宋之謀也,故相鄭伯以會。

 

冬,盟於黑壤。

 

王叔桓公臨之,以謀不睦。

 

(王叔桓公,周卿士,銜天子之命以監臨諸侯,不同歃者,尊卑之別也。

 

○相,息亮反。

 

歃,所洽反,又所甲反。

 

監,古銜反。)

 

晉侯之立也,在二年。

 

公不朝焉,又不使大夫聘,晉人止公於會。

 

盟於黃父,公不與盟。

 

以賂免。

 

(黃父即黑壤。)

 

故黑壤之盟不書,諱之也。

 

(慢盟主以取執止之辱,故諱之。)

 

疏注「慢盟」至「諱之」。

 

○正義曰:昭十三年,「公會劉子、晉侯云云於平丘。

 

八月甲戌,同盟於平丘。

 

公不與盟」。

 

於時晉以讒慝弘多,不與公盟,公不得與,非國之恥,故書其同盟而顯言不與。

 

此時公實有罪,為晉所執,不得與盟,是公之恥,故諱而不書其盟,若言諸侯實不盟,公無所可與然。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09#
 樓主| 發表於 2013-5-25 19:23:44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二


【經】八年,春,公至自會。

 

(無傳。

 

義與五年書過同。)

 

疏注「義與五年書過同」。

 

○正義曰:被執不以為恥,而亦告廟飲至,故書之以示過也。

 

故杜云「義與五年書過同」。

 

夏,六月,公子遂如齊,至黃乃複。

 

(無傳。

 

蓋有疾而還,大夫受命而出,雖死,以屍將事,遂以疾還,非禮也。)

 

疏注「蓋有」至「禮也」。

 

○正義曰:下言其卒,故疑有疾而還也。

 

《聘禮》曰:「賓入竟而死,遂也。」

 

若賓死未將命,則既斂於棺,造於朝,介將命。」

 

哀十五年傳曰:「有朝聘而終,以屍將事之禮。」

 

是入所聘之竟則當遂行。

 

黃是齊竟,遂以疾還,非禮也。

 

辛巳,有事於大廟,仲遂卒於垂。

 

(有事,祭也。

 

仲遂卒與祭同日,略書有事,為繹張本。

 

不言公子,因上行還間無異事,省文,從可知也。

 

稱字,時君所嘉,無義例也。

 

垂,齊地,非魯竟,故書地。

 

○大音泰,傳同。

 

為,於偽反。

 

省,所景反。

 

竟音境。)

 

疏注「有事」至「書地」。

 

○正義曰:有事,祭也者,謂禘祭也。

 

《釋例》以昭十五年,有事於武宮,傳稱「禘於武公」,則知此言有事,亦是禘也。

 

祭之日仲遂卒,不言禘,而略言有事者,禘事得常,不主書禘,為下繹祭張本耳。

 

上言「公子遂如齊」,此言「仲遂卒」,不言公子者,此書有事,為仲遂卒而書之,與上相連猶是一事,因上行還間無異事,省公子之文,從可知也。

 

衛氏難杜云:其間有「辛巳,有事於大廟」,何得為間無異事?

 

秦氏釋云:「有事於大廟」,是為仲遂卒起文,止是一事,故云間無異事也。

 

既不書公子,而稱仲遂者,時君所嘉寵,故稱其字,非義例也。

 

定五年傳,「季平子行東野,卒於房」。

 

房是魯地,卒於竟內,故不書其地。

 

垂是齊地,非魯竟,故書地也。

 

壬午,猶繹。

 

萬人,去籥。

 

(繹,又祭,陳昨日之禮,所以賓屍。

 

《萬》,舞名。

 

籥,管也。

 

猶者,可止之辭。

 

魯人知卿佐之喪不宜作樂,而不知廢繹,故內舞去籥,惡其聲聞。

 

○去,起呂反,注及傳同。

 

籥,羊略反。

 

管音館。

 

惡,烏路反。

 

聲聞音問,又如字。)

 

疏注「繹又」至「聲聞」。

 

○正義曰:「繹,又祭」。

 

《釋天》文。

 

孫炎云:「祭之明日,尋繹複祭」也。

 

《公羊傳》曰:「繹者何?

 

祭之明日也。」

 

《穀梁傳》云:「繹者,祭之旦日之享賓也。」

 

天子諸侯謂之為繹,少牢饋食,大夫之禮也,謂之賓屍。

 

《釋詁》云「繹,陳也」。

 

是陳昨日之禮,以賓敬此屍也。

 

《公羊傳》曰:「萬者何?

 

幹舞也。

 

籥者何?

 

籥舞也。

 

其言萬入去籥何?

 

去其有聲者,廢其無聲者,知其不可而為之也。

 

猶者何?

 

通可以巳也」。

 

是萬為舞名。

 

《禮•明堂位》曰:「朱幹玉戚,冕而舞《大武》。」

 

幹,楯也。

 

戚,斧也。

 

此舞者,左手執楯,右手執斧,故謂之武舞。

 

言王者,以萬人服天下,故以萬為名。

 

《詩》言碩人之舞云:「左手執籥,右手秉翟。」

 

鄭玄云「籥如管,六孔」何休云:「吹之以節舞也。」

 

故吹籥而舞謂之文舞。

 

魯人知卿佐之喪不宜作樂,故去其有聲,而不知廢繹,納舞去籥,惡其聲聞也。

 

尋杜注意,直云萬舞名。

 

又注隱五年,亦直云萬舞也。

 

下問羽數,則萬是舞之大名,不取《公羊》萬是幹舞之義,則執羽吹籥是為萬舞。

 

故杜云:「納舞去籥,惡其聲聞。」

 

是無幹舞、籥舞之別名也。

 

沈氏云,案《曾子問》「嚐禘郊社,簠簋既陳,天子崩。

 

後之喪廢」,則卿喪不廢正祭。

 

繹是又祭,為輕故當廢之。

 

戊子,夫人嬴氏薨。

 

(無傳。

 

宣公母也。)

 

晉師、白狄伐秦。

 

楚人滅舒蓼。

 

秋,七月,甲子,日有食之,既。

 

(無傳。

 

月三十日食。)

 

冬,十月,己丑,葬我小君敬嬴。

 

(敬,諡;

 

嬴,姓也。

 

反哭成喪,故稱葬小君。)

 

疏注「敬諡」。

 

○正義曰:《諡法》:「夙夜敬事曰敬。」

 

雨,不克葬。

 

庚寅,日中而克葬。

 

(克,成也。)

 

疏「雨不」至「克葬」。

 

○正義曰:定十五年九月「丁巳,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

 

戊午,日下昃,乃克葬」。

 

彼云乃此。

 

云而者,《公羊傳》曰:「而者何?

 

難也。

 

乃者何?

 

難也。

 

曷為或言而,或言乃?

 

乃難乎而也。」

 

何休云:「難者,臣子重難,不得以正日葬其君。

 

言乃者,內而深,言而者,外而淺。

 

下昃日失久,故言乃。」

 

《左氏無傳,杜又不說,或如《公羊》之言,或是史家異辭。

 

城平陽。

 

(今泰山有平陽縣。)

 

楚師伐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10#
 樓主| 發表於 2013-5-25 19:24:22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二


【傳】八年,春,白狄及晉平。

 

夏,會晉伐秦。

 

(經在仲遂卒下,從赴。)

 

晉人獲秦諜,殺諸絳市,六日而蘇。

 

(蓋記異也。

 

○諜,徒協反,間也,今謂之細作。

 

絳,古巷反。)

 

有事於大廟,襄仲卒而繹,非禮也。

 

楚為眾舒叛,故伐舒蓼。

 

滅之。

 

(舒、蓼,二國名。

 

○為,於偽反。)

 

疏注「舒蓼二國名」。

 

○正義曰:舒蓼二國名者,蓋轉寫誤,當云一國名。

 

案《釋例•土地名》有「舒、群舒、舒蓼、舒庸、舒鳩」。

 

以為五名,則與文五年滅蓼同。

 

蓋蓼滅後更複,故楚今更滅之。

 

劉炫以杜為一國而規之,非也。

 

楚子疆之。

 

(正其界也。

 

○疆,居良反。)

 

及滑汭,(滑,水名。

 

○滑,於八反。

 

汭,如蛻反,一音如悅反。)

 

盟吳、越而還。

 

(吳國,今吳郡。

 

越國,今會稽山陰縣也。

 

傳言楚彊,吳、越服從。

 

○會,古外反。

 

稽,古兮反。

 

彊,其良反。)

 

疏「盟吳越而還」。

 

○正義曰:《譜》云:「吳,姬姓,周大王之子大伯、仲雍之後。

 

大伯、仲雍讓其弟季曆,而去之荊蠻,自號句吳,句或為工,夷言發聲也。

 

大伯無子而卒,仲雍嗣之。

 

當武王克殷,而因封其曾孫周章於吳,為吳子,又別封章弟虞仲於虞。

 

自大伯五世而得封,十二世而晉滅虞,虞滅而吳始大,至壽夢而稱王。

 

壽夢以上,世數可知,而不紀其年。

 

壽夢元年,魯成公之六年也。

 

夫差十五年,獲麟之歲也。

 

二十三年,魯哀公之二十二年,而越滅吳。」

 

「越,姒姓。

 

其先,夏後少康之庶子也。

 

封於會稽,自號於越。

 

於者,夷言發聲也。

 

濱在南海,不與中國通。

 

後二十餘世至於允常,魯定公五年始伐吳。

 

允常卒,子句踐立,是為越王。

 

越王元年,魯定公之十四年也。

 

魯哀公二十二年,句踐滅吳,霸中國,卒。

 

春秋後七世,大為楚所破,遂微弱矣。」

 

《外傳》曰「羋姓歸越」,是越本楚之別封也,或非夏後之後也。

 

晉胥克有蠱疾,(惑以喪誌。

 

○蠱音古。

 

喪,息浪反。)

 

郤缺為政。

 

(代趙盾。)

 

秋,廢胥克,使趙朔佐下軍。

 

(朔,盾之子,代胥克,為成十七年胥童怨郤氏張本。)

 

冬,葬敬嬴,旱,無麻,始用葛茀。

 

(記禮變之所由。

 

茀,所以引柩,殯則有之,以備火;

 

葬則以下柩。

 

○茀,方勿反,引棺索也。

 

柩,其又反。)

 

疏注「記禮」至「下柩」。

 

○正義曰:《禮記》諸言自某始者,皆與後人為始。

 

此云「始用葛茀」,則自此以後常用葛,故云記禮變之所由。

 

茀字,《禮》或作紼,或作綍,繩之別名也。

 

《周禮•遂人》,大喪屬六紼,天子用六也。

 

《喪大記》,君葬用四紼,大夫士葬用二紼。

 

是紼者所以引柩也。

 

於殯則已有之,係於盾車,以備火災。

 

有災則引柩以辟火,及葬,則用之以下柩也。

 

雨,不克葬,禮也。

 

禮,卜葬,先遠日,辟不懷也。

 

(懷,思也。)

 

疏「雨不」至「懷也」。

 

○正義曰:《曲禮》云:「凡卜筮日,旬之外曰遠某日,旬之內曰近某日。

 

喪事先遠日,吉事先近日。」

 

鄭玄云:「喪事,葬與練祥也;

 

吉事,祭祀冠取之屬也。」

 

然則遠近日,先卜上旬,不吉,卜次旬,又不吉,卜下旬。

 

喪事則先卜,下旬卜葬先卜,遠日辟不思念其親,似欲汲汲而早葬之也。

 

今若冒雨而葬,亦是不思其親,欲得早葬,故舉卜葬先遠日,以證為雨而止,禮也。

 

《王製》云:「庶人葬,不為雨止」者,鄭玄云:「雖雨猶葬,禮儀少也。」

 

城平陽,書,時也。

 

陳及晉平。

 

楚師伐陳,取成而還。

 

(言晉、楚爭強。)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11#
 樓主| 發表於 2013-5-25 19:24:54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二


【經】九年,春,王正月,公如齊。

 

(無傳。)

 

公至自齊。

 

(無傳。)

 

夏,仲孫蔑如京師。

 

齊侯伐萊。

 

(無傳。)

 

秋,取根牟。

 

(根牟,東夷國也。

 

今琅邪陽都縣東有牟鄉。)

 

八月,滕子卒。

 

(未同盟。)

 

九月,晉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會於扈。

 

晉荀林父帥師伐陳。

 

辛酉,晉侯黑臀卒於扈。

 

(卒於竟外,故書地。

 

四與文同盟。

 

九月無辛酉,日誤。

 

○竟音境。)

 

疏注「卒於」至「日誤」。

 

○正義曰:《釋例》扈是鄭地,故云卒於竟外。

 

黑臀以二年始立,而云四與文同盟者,杜注《春秋》又為釋例,前後經、傳勘當備盡,豈晉侯二年始立,不於文公之世而云四與文同盟?

 

必是後寫之誤。

 

蘇氏亦以為然。

 

劉炫以此規杜,非也。

 

其君卒,或書地,或不書地,皆從赴。

 

今云「卒於竟外」,故書地者,晉侯實在竟外,卒非以為例也。

 

劉炫云:襄七年,鄭伯髡頑卒於鄵,昭二十五年,宋公佐卒於曲棘,竟內亦書地,非竟外。

 

九月無辛酉者,下有十月癸酉。

 

杜以長曆推之,癸酉是十月十六日,辛酉在前十二日耳。

 

故云九月無辛酉。

 

上有八月,下有十月,非月誤也。

 

冬,十月,癸酉,衛侯鄭卒。

 

(無傳。

 

三與文同盟。)

 

疏注「三與文同盟」。

 

○正義曰:鄭父毀以僖二十五年卒,鄭代立,其年盟於洮,二十六年於向,二十八年於踐土,文七年於扈,十四年於新城,唯二與文同盟。

 

云三者,以二、三字體相近,轉寫之誤耳。

 

若其不然,杜無容不委。

 

劉炫以此規杜,非也。

 

宋人圍滕。

 

楚子伐鄭。

 

晉郤缺帥師救鄭。

 

陳殺其大夫洩冶。

 

(洩冶直諫於淫亂之朝以取死,故不為《春秋》所貴而書名。

 

○洩,息列反。

 

冶音也。)

 

疏注「洩冶」至「書名」。

 

○正義曰:文八年,宋人殺其大夫司馬,貴之,而不名;

 

此書洩冶之名,是不為《春秋》所貴,故書名。

 

傳稱臣者,所以治煩去惑,是以伏死而爭,則直諫者,臣之盡忠之事。

 

洩冶忠諫而死,不為春秋所貴者,《釋例》曰:「魯哀之可諫者甚眾,未聞仲尼之苦言。

 

至於陳恆弒其君,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

 

求討不義,顯事施捨足以致益者,固人臣之所當造膝也。

 

若乃情色之惑,君不能得之於臣,父不能得之於子,臣子而欲顯直於其君父,適所以益謗而致罪也。

 

陳靈公宣淫,悖德亂倫,誌同禽獸,非盡言所救。

 

洩冶進無匡濟遠策,退不危行言孫,安昏亂之朝,慕匹夫之直,忘蘧氏可卷之德,死而無益。

 

故經同罪賤之文。

 

傳特稱仲尼以明之。

 

忠為令德,非其人猶不可,況不令乎?

 

此其義也。」

 

是說不貴洩冶之意也。

 

然則比幹諫紂而死,孔子稱殷有三仁焉,善比幹者。

 

《家語》云:子貢曰:「陳靈公君臣宣淫於朝,洩冶諫而殺之,是與比幹諫死同,可謂仁乎?」

 

孔子曰:「比幹於紂,親則諸父,官則少師,忠款之心,在於存宗廟而已,固當以必死爭之,冀身死之後,紂當悔悟本誌,存於仁者也。

 

洩冶之於靈公,位在大夫,無骨肉之親,懷寵不去,仕於亂朝,以區區之身,欲止一國之淫昏,死而無益,可謂狷矣!

 

《詩》云『民之多辟,無自立辟』,其洩冶之謂乎?

 

是言洩冶之行,不得同於比幹之意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12#
 樓主| 發表於 2013-5-25 19:25:26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二


【傳】九年,春,王使來徵聘。

 

(徵,召也。

 

言周徵也。

 

徵聘不書,徵加諷諭,不指斥。

 

○諷,芳鳳反。)

 

夏,孟獻子聘於周。

 

王以為有禮,厚賄之。

 

(○賄,呼罪反;

 

《字林》音悔。)

 

秋,取根牟,言易也。

 

(○易,以豉反。)

 

滕昭公卒。

 

(為宋圍滕傳。)

 

會於扈,討不睦也。

 

(謀齊、陳。)

 

陳侯不會。

 

(前年與楚成故。)

 

晉荀林父以諸侯之師伐陳。

 

(不書諸侯師,林父帥之,無將帥。

 

○將,子匠反。

 

帥,所類反。)

 

疏注「不書」至「將帥」。

 

○正義曰:僖二十八年,「晉侯、齊師、宋師、秦師及楚人戰於城濮」。

 

彼注云:「宋公、齊國歸父、秦小子憖既次城濮,以師屬晉,不與戰也。」

 

彼以師屬晉,而經書其師。

 

此全不書者,彼雖公卿不行,仍有大夫帥之,將卑師眾,故稱師耳。

 

此則全無將帥,以兵付晉,並入晉軍,林父獨自帥之,故唯書林父伐陳也。

 

晉侯卒於扈,乃還。

 

冬,宋人圍滕,因其喪也。

 

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通於夏姬,皆衷其衵服,以戲於朝。

 

(二子,陳卿。

 

夏姬,鄭穆公女,陳大夫禦叔妻。

 

衷,懷也。

 

衵服,近身衣。

 

○夏,戶雅反。

 

衷音忠。

 

王,丁仲反。

 

衵,女乙反,一音汝栗反。

 

《說文》云,日日所衣裳也;

 

《字林》同,又云婦人近身內衣也,仁一反。

 

禦,如字,一音魚呂反。

 

近,附近之近。)

 

洩冶諫曰:「公卿宣淫,民無效焉,(宣,示也。

 

○效,戶教反。)

 

且聞不令。

 

君其納之!」

 

(納藏衵服。

 

○聞,如字,一音問。)

 

公曰:「吾能改矣。」

 

公告二子。

 

二子請殺之,公弗禁,遂殺洩冶。

 

孔子曰:「《詩》云:『民之多辟,無自立辟。』

 

其洩冶之謂乎!」

 

(辟,邪也。

 

辟,法也。

 

《詩•大雅》言邪辟之世,不可立法。

 

國無道,危行言孫。

 

○禁,居鴆反,又音金。

 

多辟,本又作僻,匹亦反,注同。

 

立辟,婢亦反,注同。

 

邪,似嗟反,下同。

 

行,下孟反。

 

孫音遜。)

 

楚子為厲之役故,伐鄭。

 

(六年,楚伐鄭,取成於厲。

 

既成,鄭伯逃歸。

 

事見十一年。

 

○為,於偽反。

 

見,賢遍反。)

 

晉郤缺救鄭。

 

鄭伯敗楚師於柳棼。

 

(柳棼,鄭地。

 

○柳,力手反。

 

棼,扶云反。)

 

國人皆喜,唯子良憂曰:「是國之災也,吾死無日矣。」

 

(自是晉、楚交兵伐鄭,十二年,卒有楚子入鄭之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13#
 樓主| 發表於 2013-5-25 19:26:01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二


【經】十年,春,公如齊。

 

公至自齊。

 

(無傳。)

 

齊人歸我濟西田。

 

(元年以賂齊也。

 

不言來,公如齊,因受之。

 

○濟,子禮反。)

 

夏,四月,丙辰,日有食之。

 

(無傳。

 

不書朔,官失之。)

 

已巳,齊侯元卒。

 

(未同盟而赴以名。)

 

齊崔氏出奔衛。

 

(齊略見舉族出,因其告辭以見無罪。

 

○見,賢遍反,下同。)

 

疏注「齊略」至「無罪」。

 

○正義曰:崔杼有寵於惠公,惠公既薨,高國二家恐其藉前世之寵,又有寵於新君,故畏其逼己,因君薨而逐之。

 

崔杼未有罪也,齊人疑其事,故不言其名,略言崔氏,見其舉族出奔耳。

 

及仲尼脩之,大夫出奔,無罪不名。

 

不名即因無罪,故因告稱氏而書氏次,見無罪。

 

若貴之,或稱官,或稱字,如司城子哀之類是也。

 

公如齊。

 

五月,公至自齊。

 

(無傳。)

 

癸巳,陳夏徵舒弒其君平國。

 

(徵舒,陳大夫也。

 

靈公惡不加民,故稱臣以弒。

 

○夏,戶雅反。)

 

六月,宋師伐滕。

 

公孫歸父如齊。

 

葬齊惠公。

 

(無傳。

 

歸父,襄仲之子。)

 

晉人、宋人、衛人、曹人伐鄭。

 

(鄭及楚平故。)

 

秋,天王使王季子來聘。

 

(王季子者,《公羊》以為天王之母弟。

 

然則,字季子。

 

天子大夫稱字。)

 

疏注「王季」至「稱字」。

 

○正義曰:《公羊傳》曰:「王季子者何?

 

天子之大夫也。

 

其稱王季子何?

 

貴也。

 

其貴奈何?

 

母弟也。」

 

是《公羊》以為天王之母弟也。

 

母弟而稱季子,然則字季子也。

 

天子大夫例稱字。

 

襄三十年「天王殺其弟佞夫」。

 

母弟稱弟,此不言王弟者,《釋例》云:「朝聘盟會嘉好之事,此兄弟之篤睦,非義例之所興。

 

故仍舊史之策,或稱弟,或稱公子。」

 

是由義無所見,故因其舊文,其相殺害乃稱弟,以示義耳。

 

公孫歸父帥師伐邾,取繹。

 

(繹,邾邑。

 

魯國鄒縣北有繹山。

 

○繹音亦。)

 

疏注「繹邾」至「繹山」。

 

○正義曰:文十三年傳稱「邾遷於繹」。

 

則繹為邾之都矣。

 

更別有繹邑,今魯伐取之,非取邾之都也。

 

亦因繹山為名,蓋近在邾都之旁耳。

 

大水。

 

(無傳。)

 

季孫行父如齊。

 

冬,公孫歸父如齊。

 

齊侯使國佐來聘。

 

(既葬成君,故稱君命使也。)

 

饑。

 

(無傳。有水災,嘉穀不成。)

 

楚子伐鄭。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14#
 樓主| 發表於 2013-5-25 19:26:59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二


【傳】十年,春,公如齊。

 

齊侯以我服故,歸濟西之田。

 

(公比年朝齊故。)

 

夏,齊惠公卒。

 

崔杼有寵於惠公,高、國畏其逼也,(高、國二家,齊正卿。

 

○杼,直呂反。

 

逼,彼力反。)

 

公卒而逐之,奔衛。

 

書曰「崔氏」,非其罪也;

 

且告以族,不以名。

 

(典策之法,告者皆當書以名,今齊特以族告,夫子因而存之,以示無罪。

 

又言「且告以族,不以名」者,明《春秋》有因而用之,不皆改舊。)

 

疏注「典策」至「改舊」。

 

○正義曰:傳言「且告以族,不以名」。

 

知法當以名告,而齊人誤以族告也。

 

《釋例》云:「若乃稱司城,以貴效節於府人,書歸父之還,以善複命於介,因齊人告辭,以著其無罪,蓋隨事以示褒貶也。

 

傳既云「書曰崔氏」,以明非罪;

 

複云「且告以族,不以名」。

 

知典策之書,舊當以名通也。

 

齊國雖繆以族告,適合仲尼所褒之實,因而不革,以示無罪,且明《春秋》之作,或因仍舊史成文,不必皆有改也?

 

何休《膏肓》以為《公羊》譏世卿而難《左氏》,蘇氏釋云:崔杼祖父名不見經,則知非世卿,且春秋之時,諸侯擅相征伐,猶尚不譏世卿,雖曰非禮,夫子何由獨責?

 

又鄭《駮異義》引《尚書》「世選爾勞」,又引《詩》刺幽王絕功臣之世。

 

然則興滅繼絕,王者之常,譏世卿之文其義何在?

 

凡諸侯之大夫違,(違,奔放也。)

 

疏注「違,奔放也」。

 

○正義曰:《釋例》曰:「迫窘而奔,及以禮見放,俱去其國。

 

故傳通以違為文。」

 

是言違兼奔放也。

 

告於諸侯曰:「某氏之守臣某,(上某氏者姓,下某名。

 

○守,手又反。)

 

疏注「上某」至「某名」。

 

○正義曰:若言崔氏之守臣杼也。

 

大夫受氏,常世守宗廟,故謂之守臣,言守宗廟之臣也。

 

僖十二年,管仲云「天子之二守高、國在」,彼謂天子命之為守國之臣,與此異也。

 

知此異於彼者,豈天子命者出奔,乃得告於諸侯,餘臣出奔不得告也?

 

且下句云「失守宗廟」,如守臣謂守宗廟之臣,非守國也。

 

天子賜姓,諸侯賜族,對文則姓與族別,散文則可以通。

 

《禮》謂族人為庶姓,故云上某出者姓,其實正是族也。

 

失守宗廟,敢告。」

 

所有玉帛之使者則告;

 

(玉帛之使謂聘。

 

○之使,所吏反。)

 

疏注「玉帛之使謂聘」。

 

○正義曰:聘禮,執玉致命,執帛致享,故云「玉帛之使謂聘」也。

 

下注云:「恩好不接,故亦不告」。

 

又昭二十年,「曹公孫會自鄸出奔宋」。

 

注云:「嚐有玉帛之使,來告,故書。」

 

則杜意以為奔者之身嚐有玉帛之使於彼國,已經相接,則告之。

 

若奔者未嚐往聘,恩好不接,則不告。

 

唯告奔者,嚐聘之國,餘不告也。

 

劉炫以為玉帛之使,謂國家有交好之國皆告,非指奔者之一身。

 

不然,則否。

 

(恩好不接,故亦不告。

 

○好,呼報反。)

 

公如齊奔喪。

 

(公親奔喪,非禮也。

 

公出朝會奔喪會葬,皆書如不言其事,史之常也。)

 

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飲酒於夏氏。

 

公謂行父曰:「徵舒似女。」

 

對曰:「亦似君。」

 

徵舒病之。

 

(靈公即位,於今十五年,徵舒已為卿,年大無嫌是公子。

 

蓋以夏姬淫放,故謂其子為似以為戲。

 

○夏,戶雅反。

 

女音汝。)

 

公出,自其廄射而殺之。

 

二子奔楚。

 

(○廄,居又反。

 

射,食亦反。)

 

滕人恃晉而不事宋,六月,宋師伐滕。

 

鄭及楚平,(前年敗楚師,恐楚深怨,故與之平。)

 

諸侯之師伐鄭,取成而還。

 

秋,劉康公來報聘。

 

(報孟獻子之聘,即王季子也。

 

其後食采於劉。)

 

師伐邾,取繹。

 

(為子家如齊傳。)

 

季文子初聘於齊。

 

(齊侯初即位。)

 

冬,子家如齊,伐邾故也。

 

(魯侵小,恐為齊所討,故往謝。)

 

國武子來報聘。

 

(報文子也。)

 

楚子伐鄭。

 

晉士會救鄭,逐楚師於潁北。

 

(潁水出河南陽城,至下蔡入淮。)

 

疏注「潁水」至「入淮」。

 

○正義曰:《釋例》曰:「潁水出河南陽城縣陽乾山,東南,經潁川汝陰,至淮南下蔡縣入淮」也。

 

諸侯之師戍鄭。

 

鄭子家卒。

 

鄭人討幽公之亂,斫子家之棺,而逐其族。

 

(以四年弒君故也。

 

斫薄其棺,不使從卿禮。

 

○斫,竹角反。)

 

疏注「以四」至「卿禮」。

 

○正義曰:《喪大記》云:「君大棺八寸,屬六寸,椑四寸。

 

上大夫大棺八寸,屬六寸。

 

下大夫大棺六寸,屬四寸。

 

士棺六寸。」

 

然則子家上大夫,棺當八寸,今斫薄其棺,不使從卿禮耳。

 

不知斫薄之使,從何禮也。

 

改葬幽公,諡之曰「靈」。

 

疏「幽公」。

 

○正義曰:《諡法》「動靜亂常曰幽」。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15#
 樓主| 發表於 2013-5-25 19:27:34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二


【經】十有一年,春,王正月。

 

夏,楚子、陳侯、鄭伯盟於辰陵。

 

(楚複伐鄭,故受盟也。

 

辰陵,陳地。

 

潁川長平縣東南有辰亭。

 

○複,扶又反,下複封陳同。)

 

公孫歸父會齊人伐莒。

 

(無傳。)

 

秋,晉侯會狄於欑函。

 

(晉侯往會之,故以狄為會主。

 

欑函,狄地。

 

○欑,才端反。

 

函音鹹。)

 

疏注「晉侯」至「狄地」。

 

○正義曰:凡諸諸聚會魯不與者,皆曆序諸國,云會於某地,上「盟於辰陵」即其事也。

 

狄從諸夏,序列亦然。

 

僖三十年「齊人狄人盟於邢」是也。

 

此異於彼,而云「晉侯會狄」,是狄在彼地,晉往會之。

 

故傳說晉大夫欲召狄,郤成子勸其勤。

 

是晉侯自往,故以狄為會主。

 

成十五年「會吳於鍾離」,襄十年「會吳於柤」,其意與此同。

 

冬,十月,楚人殺陳夏徵舒。

 

(不言楚子而稱人,討賊辭也。)

 

疏注「不言」至「辭也」。

 

○正義曰:討賊辭者,言弒君之賊,人人皆欲殺之,作舉國共殺之文,故不言楚子也。

 

襄二十七年,「衛殺其大夫甯喜」,亦是討賊,但衛人自殺其臣,故稱大夫。

 

徵舒非楚之臣,不得言殺其大夫。

 

諸放、殺及執他國之臣,皆不言某國大夫者,以人臣卑賤,故沒其爵號,而空書名氏。

 

丁亥,楚子入陳。

 

(楚子先殺徵舒而欲縣陳,後得申叔時諫,乃複封陳,不有其地,故書入在殺徵舒之後。)

 

疏注「楚子」至「之後」。

 

○正義曰:案傳楚子為陳討夏氏亂,遂入陳殺夏徵舒,轘諸栗門。

 

此經先書殺夏徵舒,後書入陳者,據先後事實為文。

 

故杜注云:「楚子先殺徵舒而欲縣陳,後得申叔時諫,乃複封陳,不有其地,故書入在殺徵舒之後。」

 

是其事也。

 

劉炫云:楚子入陳乃殺徵舒,經先書殺徵舒,後言入陳者,以楚子本意止欲討賊,無心滅陳。

 

及殺徵舒滅陳為縣,後得申叔時諫,乃複封陳,於例不有其地,故云「入陳」。

 

言楚人既殺徵舒,楚子乃複入陳,納二子於陳。

 

「入陳」之文為下納張本。

 

傳云:「書曰:『入陳,納公孫寧、儀行父於陳』,書有禮也。」

 

人納連文,是入為納也。

 

昭八年「楚師滅陳。

 

執公子招,放於越。

 

殺陳孔奐」。

 

彼心欲滅陳,此則主為討賊,無心滅陳而複封之,君子善其自悔,故退入陳,於下隱其縣陳之過。

 

若其不然,當云楚子入陳,殺夏徵舒。

 

如此則楚子本為入陳,因入乃討陳賊,則是惡楚子。

 

故書入在殺徵舒之後。

 

納公孫寧、儀行父於陳。

 

(二子,淫昏亂人也。

 

君弒之後,能外託楚以求報君之讎,內結強援於國,故楚莊得平步而討陳,除弒君之賊。

 

於時陳成公播蕩於晉,定亡君之嗣,靈公成喪,賊討國複,功足以補過,故君子善楚複之。

 

○播,補賀反。

 

蕩如字。)

 

疏注「二子」至「複之」。

 

○正義曰:二子與君淫昏,致使君死國亂,實罪人也。

 

今楚子入陳而納之,乃是納罪人也。

 

例應罪楚子,而傳言「書曰『入陳,納公孫寧、儀行父於陳』,書有禮也」。

 

既善楚子有禮,則是恕彼之過,故杜跡其合恕之由,言賊討國複,是二子之力,其功足以補過。

 

故君子善楚複之。

 

賈逵云:二子不係之陳,絕於陳也。

 

惡其與君淫,故絕之。

 

善楚有禮也。

 

案子糾、捷菑皆不係國,自是例之常,賈說非也。

 

《釋例》云:「賈氏依放《穀梁》,云『稱納者,內難之辭』。

 

納公孫寧、儀行父於陳,言書有禮,不可言內難也。

 

陳縣而見複,上下交,二人雖有淫縱之闕,今道楚匡陳,賊討君葬,威權方盛。

 

傳稱其禮,理無所難,此先儒說之不安也。」

 

杜言「於時陳成公播蕩於晉」者,此傳云「陳侯在晉」。

 

襄二十五年傳云「夏氏之亂,成公播蕩」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16#
 樓主| 發表於 2013-5-25 19:28:19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二


【傳】十一年,春,楚子伐鄭,及櫟。

 

子良曰:「晉、楚不務德而兵爭,與其來者可也。

 

晉、楚無信,我焉得有信?」

 

乃從楚。

 

夏,楚盟於辰陵,陳、鄭服也。

 

(傳言楚與晉狎主盟。

 

○櫟,力狄反。

 

爭,爭鬥之爭。

 

焉,於虔反。

 

夏楚盟,本或作楚子。)

 

楚左尹子重侵宋,(子重,公子嬰齊,莊王弟。)

 

王待諸郔。

 

(郔,楚地。

 

○郔音延。)

 

令尹蒍艾獵城沂,(艾獵,孫叔敖也。

 

沂,楚邑。

 

○艾,五蓋反。

 

獵,力涉反。

 

沂,魚依反。)

 

疏注「艾獵孫叔敖」。

 

○正義曰:服虔亦云:艾獵蒍賈之子孫叔敖也。

 

此年云「令尹蒍艾獵」,明年云「令尹孫叔敖」,明一人也。

 

《世本》「艾獵為叔敖之兄」。

 

《世本》多誤,本不必然。

 

使封人慮事,(封人,其時主築城者,慮事,謀慮計功。

 

○慮,如字,一音力於反,《廣雅》云,無慮都邑也。)

 

疏注「封人」至「計功」。

 

○正義曰:《周禮•封人》,「凡封國,封其四疆。

 

造都邑之封域者,亦如之」。

 

《大司馬》:「大役,與慮事受其要,以待考而賞誅。」

 

鄭玄云:「慮事者,封人也。

 

於有役,司馬與之屬賦丈尺與其用人數也」。

 

是封人主造城邑、計度人數。

 

此云「使封人」,故云「其時主築城者」。

 

慮事者,謀慮城築之事,無則慮之,訖則計功也。

 

史書多有無慮之語,皆謂揆度前事也。

 

以授司徒。

 

(司徒掌役。)

 

量功命日,(命作日數。)

 

分財用,(財用,築作具。)

 

平板榦,(榦,楨也。

 

○榦,古旦反,亦作幹。

 

楨音貞。)

 

疏注「榦楨也」。

 

○正義曰:《釋詁》云:「楨、翰,榦也。」

 

舍人曰:「楨,正也。

 

築牆所立兩木也。

 

翰所以當牆兩邊鄣土者也。」

 

彼楨為榦,故謂榦為楨,謂牆之兩頭立木也。

 

板在兩旁,臥鄣土者,即彼文榦也。

 

平板榦者,等其高下,使城齊也。

 

稱畚築,(量輕重。

 

畚,盛土器。

 

○畚音本。

 

盛音成。)

 

程土物,(為作程限。

 

○為,於偽反,又如字。)

 

疏「稱畚築,程土物」。

 

○正義曰:畚者,盛土之器。

 

築者,築土之杵。

 

《司馬》注,輦車所載二築是也。

 

稱畚築者,量其輕重,均負土與築者之力也。

 

程土物,謂鍬畚轝之屬,為作程限,備豫也。

 

議遠邇,(均勞逸。)

 

略基趾,(趾,城足;

 

略,行也。

 

○趾音止。

 

行,下孟反。)

 

具餱糧,(餱,乾食也。

 

○餱音侯。

 

糧音良。

 

乾食,如字,一音嗣;

 

本或作乾飯。)

 

度有司。

 

(謀監主。

 

○度,待洛反。

 

監,古銜反。)

 

事三旬而成,(十日為旬。)

 

不愆於素。

 

(不過素所慮之期也。

 

傳言叔敖之能使民。

 

○愆,起虔反。)

 

晉郤成子求成於眾狄。

 

眾狄疾赤狄之役,遂服於晉(赤狄潞氏最強,故服役眾狄。

 

○潞音路。)

 

秋,會於欑函,眾狄服也。

 

是行也,諸大夫欲召狄。

 

郤成子曰:「吾聞之,非德,莫如勤,非勤,何以求人?

 

能勤,有繼。

 

其從之也。

 

(勤則功繼之。)

 

《詩》曰:『文王既勤止。』

 

(《詩•頌》文王勤以創業。

 

○創,初亮反。)

 

文王猶勤,況寡德乎?」

 

冬,楚子為陳夏氏亂故,伐陳。

 

(十年,夏徵舒弒君。

 

○為,於偽反。)

 

謂陳人「無動!

 

將討於少西氏」。

 

(少西,徵舒之祖子夏之名。

 

○少,詩照反。)

 

疏注「少西」至「之名」。

 

○正義曰:《禮》以王父字為氏,徵舒以夏為氏,知子夏是字,少西是名。

 

言少西氏者,氏猶家也,言將討少西之家。

 

遂入陳,殺夏徵舒,轘諸栗門。

 

(轘,車裂也。

 

栗門,陳城門。

 

○轘音患。)

 

因縣陳。

 

(滅陳以為楚縣。)

 

陳侯在晉。

 

(靈公子成公午。)

 

申叔時使於齊反,複命而退。

 

王使讓之,曰:「夏徵舒為不道,弒其君,寡人以諸侯討而戮之,諸侯、縣公皆慶寡人,(楚縣大夫皆僭稱公。

 

○使,所吏反。

 

僭,子念反。)

 

疏「以諸侯討而戮之」。

 

○正義曰:經無諸侯,而云以諸侯討之,諸侯皆慶者,時有楚之屬國從行也。

 

十二年邲之戰,經不書唐,而傳云唐侯為左拒。

 

昭十七年長岸之戰,經不書隨,而傳言使隨人守舟。

 

明此時亦有諸侯,但為楚私屬,不以告耳。

 

女獨不慶寡人,何故?」

 

對曰:「猶可辭乎?」

 

王曰:「可哉!」

 

曰:「夏徵舒弒其君,其罪大矣;

 

討而戮之,君之義也。

 

抑人亦有言曰:『牽牛以蹊人之田,(抑,辭也。

 

蹊,徑也。

 

○女音汝。

 

蹊音兮。

 

徑,古定反。)

 

而奪之牛。』

 

牽牛以蹊者,信有罪矣;

 

而奪之牛,罰巳重矣。

 

諸侯之從也,曰討有罪也。

 

今縣陳,貪其富也。

 

以討召諸侯,而以貪歸之,無乃不可乎?」

 

王曰:「善哉!

 

吾未之聞也。

 

反之,可乎?」

 

對曰:「吾儕小人所謂『取諸其懷而與之』也。」

 

(叔時謙言小人意淺,謂譬如取人物於其懷而還之,為愈於不還。

 

○儕,士皆反,輩也。)

 

乃複封陳。

 

鄉取一人焉以歸,謂之夏州。

 

(州,鄉屬,示討夏氏所獲也。

 

○複,扶又反。

 

夏,戶雅反。)

 

疏「謂之夏州」。

 

○正義曰:謂之夏州者,討夏氏鄉,取一人以歸楚,而成一州,故謂之夏州。

 

故書曰:「楚子入陳。

 

納公孫寧、儀行父於陳」,書有禮也。

 

(沒其縣陳本意,全以討亂存國為文,善其複禮。)

 

疏注「沒其」至「複禮」。

 

○正義曰:言入陳納人為有禮也。

 

直言入陳納人,是沒其縣陳。

 

本意言陳國見存,入而納此人耳。

 

是全以討亂存國為文,所以善其得禮。

 

厲之役,鄭伯逃歸,(蓋在六年。)

 

自是楚未得誌焉。

 

鄭既受盟於辰陵,又徼事於晉。

 

(為明年楚圍鄭傳。

 

十年鄭及楚平,既無其事。

 

辰陵盟後,鄭徼事晉,又無端跡。

 

傳皆特發以明經也。

 

自厲之役,鄭南北兩屬,故未得誌。

 

九年,楚子伐鄭,不以黑壤興伐,遠稱厲之役者,誌恨在厲役。

 

此皆傳上下相包通之義也。

 

○徼,古堯反。)

 

疏注「為明」至「義也」。

 

○正義曰:十年鄭及楚平,既無其事,謂經無之也。

 

鄭徼事晉,文無端跡,亦謂經所無也。

 

傳若不發此語,不知楚以何故,明年忽然圍鄭,為此特發此傳,以明後年圍鄭之經也。

 

自厲役以來,鄭南北兩屬,不專心於楚,故楚未得誌,而明年圍之。

 

七年晉為黑壤之會,鄭伯在焉。

 

厲役在黑壤之前。

 

九年傳言楚子為厲之役故伐鄭,事在黑壤之後,而彼傳不以黑壤興伐,而遠稱厲之役者,楚子之誌,所恨在於厲役逃歸,不為黑壤會晉故也。

 

上指厲,下指辰陵,中包黑壤,此皆傳上下相包通之義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17#
 樓主| 發表於 2013-5-25 19:29:09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三


宣十二年

【經】十有二年,春,葬陳靈公。

 

(無傳。

 

賊討國複,二十一月然後得葬。)

 

楚子圍鄭。

 

(前年盟辰陵而又徼事晉故。

 

○徼,古堯反。)

 

夏,六月,乙卯,晉荀林父帥師及楚子戰於邲,晉師敗績。

 

(晉上軍成陳,故書「戰」。

 

邲,鄭地。

 

○邲,扶必反,一音弼。

 

陳音直覲反。)

 

疏注「晉上」至「鄭地」。

 

○正義曰:此一軍成陳,兩軍不成陳。

 

成陳者雖少,以「戰」為文。

 

案昭二十三年,雞父之戰,六國成陳,而楚不成陳。

 

成陳者多,而以「敗」為文者,六國雖眾,楚為兵主,楚既未陳,故以獨敗為文,與此異也。

 

秋,七月。

 

冬,十有二月,戊寅,楚子滅蕭。

 

(蕭,宋附庸國。

 

十二月無戊寅。

 

戊寅,十一月九日。)

 

疏注「蕭宋」至「九日」。

 

○正義曰:莊十二年「宋萬弒閔公」。

 

蕭叔人心者,宋蕭邑之大夫也,平宋亂,立桓公。

 

宋人嘉之,以蕭邑封叔為附庸。

 

莊二十三年蕭叔朝公,是其事也。

 

此年楚子滅蕭。

 

定十一年,宋公之弟辰入於蕭以叛,則此後複為宋邑也。

 

杜以《長曆》校之,十二月無戊寅,戊寅乃是十一月九日。

 

此不言月,誤。

 

《長曆》云「日月必有誤者」。

 

案傳稱「師人多寒」。

 

若是十一月,則今之九月,未是寒時。

 

當月是而日誤也。

 

晉人、宋人、衛人、曹人同盟於清丘。

 

(晉、衛背盟,故大夫稱「人」。

 

宋華椒承群偽之言,以誤其國,宋雖有守信之善,而椒猶不免譏。

 

清丘,衛地,今在濮陽縣東南。

 

○背,蒲對反,下注同。)

 

疏注「晉衛」至「東南」。

 

○正義曰:傳云,盟曰恤病討貳。

 

陳貳於楚,而宋伐之,衛救陳,不討貳也。

 

楚伐宋而晉、衛不救,不恤病也。

 

是晉、衛背盟,故貶其大夫而稱「人」。

 

曹是小國,貶與不貶俱當稱「人」,故不言曹也。

 

明年傳稱:「君子曰:『清丘之盟,唯宋可以免。』

 

則宋不違盟而亦貶宋卿者,彼晉、衛、曹並皆偽妄。

 

「華椒承群偽之言,以誤其國」,致使宋為盟故伐陳,衛人救之,楚人討之,伐陳怒楚,被伐無救。

 

「宋雖有守信之善,而椒猶不免譏」者,為諸國失信,而累及椒也。

 

晉、衛不信,乃在盟後,非是心欲不信而妄作此盟。

 

當盟之時,未有不信之狀。

 

在後違約,不可豫知,而亦並責椒者,君子結交,當擇善而從之,所與不善,必將敗德。

 

椒與不信約盟,則是不信之黨,雖獨守信,並亦貶之。

 

戒後之人,使擇交也。

 

宋師伐陳,衛人救陳。

 

(背清丘之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18#
 樓主| 發表於 2013-5-25 19:33:17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三


【傳】十二年,春,楚子圍鄭,旬有七日,鄭人卜行成,不吉;

 

卜臨於大宮,臨,哭也。

 

大宮,鄭祖廟。

 

(○臨,力鴆反,下注同。

 

大宮音泰,注同。)

 

疏注「臨哭」至「祖廟」。

 

○正義曰:案《雜記》,客致含賵訖請臨,襄十二年傳:「吳子壽夢卒,臨於周廟。」

 

故云「臨,哭也」。

 

宮即廟也,象其尊貌則謂之為廟,言其牆屋則稱之為宮。

 

大宮,宮之大者。

 

鄭祖廟者,謂鄭大祖之廟也。

 

且巷出車,吉。

 

(出車於巷,示將見遷,不得安居。)

 

國人大臨,守陴者皆哭。

 

(陴,城上俾倪。

 

皆哭,所以告楚窮也。

 

○陴,婢支反;

 

徐,扶移反。

 

俾,普計反。

 

倪,五計反。)

 

疏注「陴城上俾倪」。

 

○正義曰:陴,城上小牆。

 

俾倪者,看視之名。

 

襄六年,晏弱圍萊,「堙之環城,傅於堞」,注云「堞,女牆也」。

 

又二十五年,吳子「門於巢」,「巢牛臣隱於短牆以射之」。

 

二十七年,「盧蒲嫳攻崔氏,崔氏堞其宮而守之」。

 

注云:「堞,短垣也。」

 

陴、堞、俾倪、短牆、短垣、女牆,皆一物也。

 

《說文》云:「堞,城上女垣也。」

 

《廣雅》云:「陴倪,女牆也。」

 

《釋名》云:「城上垣曰陴,於其孔中俾倪非常。

 

亦言陴益也,助城之高也。

 

或曰,女牆言其卑小,比之於城,如女子之於丈夫也。」

 

楚子退師。

 

鄭人脩城。

 

進複圍之,三月,克之。

 

(哀其窮哭,故為退師,而猶不服,故複圍之九十日。

 

○複,扶又反,注同。

 

故為,於偽反。)

 

疏注「哀其」至「十日」。

 

○正義曰:杜以「三月克之」,謂圍經三月,方始克之,故云「九十日」也。

 

知非季春克之者,下云「六月晉師救鄭」,「及河,聞鄭既及楚平,桓子欲還」,是將欲至河,鄭猶未敗,至河聞敗,猶欲還師。

 

在國聞敗,師必不發。

 

若是季春克之,不應此至六月而晉人不聞,以此知「三月」非季春也。

 

經、傳皆言春圍鄭,不知圍以何月為始。

 

圍經旬有七日,為之退師。

 

聞其脩城,乃複更進。

 

圍三月方始克之。

 

則從初以至於克,凡經一百二十許日。

 

蓋以三月始圍,至六月乃克也。

 

入自皇門,至於逵路。

 

(塗方九軌曰逵。

 

○逵,求龜反。

 

《爾雅》云:「九達謂之逵。」

 

《說文》作馗,云:「九達道,似龜背,故謂之馗。」

 

逵,或馗字。)

 

鄭伯肉袒牽羊以逆,(肉袒牽羊,示服為臣僕。

 

○袒,徒旱反。)

 

曰:「孤不天,(不為天所佑。

 

○佑音又。)

 

不能事君,使君懷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

 

敢不唯命是聽?

 

其俘諸江南以實海濱,亦唯命。

 

其翦以賜諸侯,使臣妾之,亦唯命。

 

(翦,削也。

 

○俘,方夫反,囚也。

 

濱音賓。

 

翦,子淺反。)

 

若惠顧前好,(楚、鄭世有盟誓之好。

 

○好,呼報反,注同。)

 

徼福於厲、宣、桓、武,不泯其社稷,(周厲王、宣王,鄭之所自出也。

 

鄭桓公、武公,始封之賢君也。

 

原楚要福於此四君,使社稷不滅。

 

泯,猶滅也。

 

○厲、宣,鄭桓公友,周厲王之子,宣王之母弟。

 

桓、武,鄭武公名滑突,桓公之子。

 

泯,彌忍反;

 

徐,亡軫反。

 

要,於遙反。)

 

疏注「周厲」至「滅也」。

 

○正義曰:鄭桓公是周厲王之子,宣王母弟,又宣王封之,故僖二十四年及此皆厲、宣並言之。

 

桓公始封西鄭,武公姑居東鄭,二公是始封之賢君。

 

若其存鄭,則四君祐楚,故原楚要福於此四君,使社稷不滅。

 

「泯,滅也」,《釋詁》文。

 

使改事君,(夷於九縣,楚滅九國以為縣,原得比之。

 

○九縣,莊十四年滅息,十六年滅鄧,僖五年滅弦,十二年滅黃,二十六年滅夔,文四年滅江,五年滅六、滅蓼,十六年滅庸。

 

傳稱楚武王克權,使鬥緡尹之;

 

又稱文王縣申、息。

 

此十一國,不知何以言九。)

 

疏注「楚滅」至「比之」。

 

○正義曰:楚滅諸國見於傳者,哀十七年稱文王「縣申、息」,莊六年稱楚滅鄧,十八年稱「武王克權」,僖五年「滅弦」,十二年「滅黃」,二十六年「滅夔」,文四年「滅江」,五年「滅六」,又「滅蓼」,十六年「滅庸」,凡十一國見於傳。

 

僖二十八年傳曰:「漢陽諸姬,楚實盡之。」

 

則楚之滅國多矣。

 

言九縣者,申、息定是其二,餘不知所謂。

 

蘇氏、沈氏以權是小國,庸先屬楚,自外為九也。

 

君之惠也,孤之原也,非所敢望也。

 

敢布腹心,君實圖之。」

 

左右曰:「不可許也,得國無赦。」

 

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庸可幾乎!」

 

退三十裏,而許之平。

 

(退一舍以禮鄭。

 

○下,遐嫁反。

 

幾音冀。)

 

疏「庸可幾乎」。

 

○正義曰:庸,用也。

 

幾讀如冀。

 

言用可冀幸而得之乎?

 

何必滅其國?

 

潘尫入盟,子良出質。

 

(潘尫,楚大夫。

 

子良,鄭伯弟。

 

○尫,烏黃反。

 

質音致。)

 

夏,六月,晉師救鄭。

 

荀林父將中軍,(代郤缺。

 

○將,子匠反,下及注並同。

 

下尹將、將左、將右皆放此。)

 

先縠佐之。

 

(彘季代林父。

 

○縠,戶木反,本又作穀,音同。

 

彘,直例反。)

 

疏注「彘季代林父」。

 

○正義曰:服虔云:「食采於彘。」

 

或當然也。

 

文十二年河曲之戰,荀林父佐中軍,臾駢佐上軍,欒盾將下軍。

 

自爾以來,傳無其代,知先縠代林父,郤克代臾駢,趙朔代欒盾也。

 

八年傳趙朔佐下軍,知欒書代趙朔也。

 

案傳文皆稱彘子,今注云彘季者,勘《譜》亦以彘子、彘季為一人,則杜君別有所據。

 

書傳殘缺,不可得而知也。

 

劉炫云:「傳文皆稱彘子,何以知是彘季?」

 

以縠非彘季以規杜。

 

今知非者,杜以子為男子之稱,季是幼小之辭。

 

季之與子,是得通稱。

 

子路或為季路。

 

舉其常稱謂之子,論其字謂之季,故公子友或稱季友。

 

而劉以傳唯稱彘子,無彘季,而規杜,非也。

 

士會將上軍。

 

(河曲之役,郤缺將上軍。

 

宣八年,代趙盾為政,將中軍。

 

士會代將上軍。)

 

郤克佐之。

 

(郤缺之子,代臾駢。

 

○臾,滋朱反。

 

駢,蒲邊反。)

 

趙朔將下軍,(代欒盾。)

 

欒書佐之。

 

(欒盾之子,代趙朔。)

 

趙括、趙嬰齊為中軍大夫,(括、嬰齊,皆趙盾異母弟。)

 

鞏朔、韓穿為上軍大夫。

 

荀首、趙同為下軍大夫。

 

(荀首,林父弟。

 

趙同,趙嬰兄。

 

○鞏,九勇反。)

 

韓厥為司馬。

 

(韓萬玄孫。)

 

疏注「韓萬玄孫」。

 

○正義曰:《韓世家》云韓之先事晉,得封韓原,曰韓武子,後三世有韓厥。

 

《世本》云:「桓叔生子萬,萬生求伯,求伯生子輿,子輿生獻子厥。」

 

《史記》所云武子,蓋韓萬也。

 

如彼二文,厥是萬之曾孫,而服虔、杜預皆言厥韓萬玄孫,不知何所據也。

 

及河,聞鄭既及楚平,桓子欲還,曰:「無及於鄭而剿民,焉用之?

 

(桓子,林父。

 

剿,勞也。

 

○剿,初交反;

 

徐又子小反。

 

焉,於虔反。)

 

楚歸而動,不後。」

 

(動兵伐鄭。)

 

隨武子曰:「善。

 

(武子,士會。)

 

會聞用師,觀釁而動。

 

(釁,罪也。

 

○釁,許靳反;

 

服云,間也。)

 

疏注「釁,罪也」。

 

○正義曰:釁訓為罪者,釁是間隙之名。

 

今人謂瓦裂、龜裂皆為釁。

 

既有間隙,故為得罪也。

 

德、刑、政、事、典、禮不易,不可敵也,不為是征。

 

(言征伐為有罪,不為有禮。

 

○為,於偽反,注同。)

 

疏「德刑」至「是征」。

 

○正義曰:既言觀釁而動,更說無釁之事。

 

德、刑、政、事、典、禮,此六事行之不變易者,不可與之敵也。

 

聖王之製,征伐者為有罪者耳,不為是六事不易,行征伐也。

 

此舉六事之目,下文曆說楚不易六事以充之。

 

楚軍討鄭,怒其貳而哀其卑,叛而伐之,服而舍之,德、刑成矣。

 

伐叛,刑也;

 

柔服,德也。

 

二者立矣。

 

昔歲入陳,(討徵舒。)

 

今茲入鄭,民不罷勞,君無怨讟,(讟,謗也。

 

○罷音皮。

 

讟,徒木反。)

 

疏「君無怨讟」。

 

○正義曰:讟,謗也。

 

政有常則民不恨,故國君無人怨,無人謗。

 

擊鼓怨州籲,鄭人謗子產,是有怨謗也。

 

政有經矣。

 

(經,常也。)

 

荊屍而舉,(荊,楚也。

 

屍,陳也。

 

楚武王始更為此陳法,遂以為名。

 

○此陳,直覲反,下同。)

 

商、農、工、賈不敗其業,而卒乘輯睦,(步曰卒,車曰乘。

 

○賈音古。

 

卒,子忽反,注同。

 

乘,繩證反,注皆同。

 

輯音集,又七人反。)

 

疏「商農」至「其業」。

 

○正義曰:《齊語》云:「公曰:『成民之事若何?』

 

管子對曰:『四民者,勿使雜處。』

 

」「公曰:『處士、工、商、農若何?』

 

管子對曰:『昔聖王之製也,處士就間燕,處工就官府,處商就市井,處農就田野。』

 

」彼四民謂士、農、工、商,此數亦四,無士而有賈者,此武子意,言舉兵動眾,四者不敗其業,發兵則以士從征,不容複就間燕,故不云士,而分商、賈為二。

 

行曰商,坐曰賈。

 

雖同是販賣,而行坐異業。

 

發兵征伐,四者悉皆不與,故總云不敗其業也。

 

事不奸矣。

 

(奸,犯也。

 

○奸音幹。)

 

蒍敖為宰,擇楚國之令典,(宰,令尹。

 

蒍敖,孫叔敖。

 

○蒍,於委反。)

 

疏注「宰令」至「叔敖」。

 

○正義曰:《周禮》六卿,大宰為長,遂以宰為上卿之號。

 

楚臣令尹為長,故從他國論之,謂令尹為宰。

 

楚國仍別有大宰之官,但位任卑耳,傳稱大宰伯州犁是也。

 

楚國名上卿為令尹者,《釋詁》云「令,善也」,《釋言》云「尹,正也」,言用善人正此官也。

 

楚官多以尹為名,皆取其正直也。

 

軍行,右轅,左追蓐,(在車之右者挾轅為戰備,在左者追求草蓐為宿備。

 

傳曰「令尹南轅」,又曰「改乘轅」。

 

楚陳以轅為主。

 

○蓐音辱。

 

挾,胡牒反,又古洽反,一音古協反。)

 

疏注「在車」至「為主」。

 

○正義曰:《司馬法》:兵車一乘有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甲士在車,不共碎役。

 

所言左、右者,分步卒為左、右也。

 

兵車一轅,服馬夾之,而言「挾轅」者,步卒被分在右者,當軍行之時,又分之使在兩廂,挾轅以為戰備。

 

楚陳以轅為主,故以轅表車,正是挾車嚴兵,以備不虞也。

 

其應在左者,使之追求草蓐,令離道求草,不近兵車也。

 

蓐謂臥止之草,故云「為宿備」也。

 

此是在道時然,故云「軍行,右轅,左追蓐」。

 

至於對陳之時,則各在車之左、右,故豫定左、右之分,在道分使之耳。

 

前茅慮無,(慮無,如今軍行前有斥候蹋伏,皆持以絳及白為幡。

 

見騎賊舉絳幡,見步賊舉白幡,備慮有無也。

 

茅,明也。

 

或曰時楚以茅為旌識。

 

○蹋,徒臘反。

 

幡,芳元反。

 

騎,其寄反。

 

識,申誌反,又音誌。)

 

疏注「慮無」至「旌識」。

 

○正義曰:茅,明也。

 

在前者,明為思慮其所無之事,恐其卒有非常,當預告軍中兵眾,使知而為之備也。

 

「如今軍行」,謂當杜之時行軍有此法也。

 

「前有斥候蹋伏」者,令人遠在軍前斥度候望,慮有伏兵,使蹋行之,持以絳及白為幡,與軍人為私號也。

 

《曲禮》曰:「前有水則載青旌,前有塵埃則載鳴鳶,前有車騎則載飛鴻,前有士師則載虎皮,前有摯獸則載貔貅。」

 

其事與此見賊舉幡相似也。

 

「茅,明」,《釋言》文。

 

舍人曰:「茅,昧之明也。」

 

中權後勁。

 

(中軍製謀,後以精兵為殿。

 

○勁,吉政反。

 

殿,丁練反。)

 

百官象物而動,(軍政不戒而備,物猶類也。

 

戒,敕令。)

 

疏注「物猶」至「敕令」。

 

○正義曰:類,謂旌旗畫物類也。

 

百官尊卑不同,所建各有其物。

 

象其所建之物而行動,軍之政教不待約敕號令而自備辨也。

 

《周禮•大司馬》:「中秋教治兵」,「辨旗物之用,王載大常,諸侯載旂,軍吏載旗,師都載旃,鄉遂載物,郊野載,百官載」。

 

鄭玄云:「軍吏,諸軍帥也。

 

師都,遂大夫也。

 

鄉遂,鄉大夫也。

 

或載旃,或載物。

 

眾屬軍吏,無所將也。

 

郊謂鄉遂之州長,縣正以下。

 

野謂公邑大夫。

 

載者,以其將羨卒也。

 

百官,卿大夫也。

 

載者,以其屬衛王也。

 

凡旌旗,有軍眾者畫異物,無者帛而已。」

 

是其尊卑所建,各有物類也。

 

案《春官•司常職》云:「及國之大閱,讚司馬頒旗物。

 

王建大常,諸侯建旂,孤卿建旃,大夫士建物,師都建旗,州裏建,縣鄙建,道車載旞,斿車建旌。」

 

俱是《周禮》而所建不同者,《大司馬》所云,「中秋教治兵」之法;

 

《司常》所云,「中冬教大閱」之法。

 

鄭玄云:「凡頒旗物,以出軍之旗則如秋,以尊卑之常建則如冬。

 

大閱備軍禮,旌旗不如出軍時空辟實也。」

 

是為時不同,故所建異。

 

此云「象物而動」,謂軍行之時,當指治兵之法也。

 

能用典矣。

 

其君之舉也,內姓選於親,外姓選於舊。

 

(言親疏並用。)

 

舉不失德,賞不失勞,老有加惠,(賜老則不計勞。)

 

旅有施捨,(旅客來者,施之以惠,舍不勞役。)

 

疏「其君」至「施捨」。

 

○正義曰:內姓謂同姓也。

 

其君之舉用人也。

 

於同姓則選之於親,於外姓則選之於舊。

 

於親內選賢,言唯賢是任,不以親以舊便即用之。

 

所舉不失有德,所賞不失有勞。

 

必有德乃舉,有勞乃賞。

 

言不賞無勞,不舉無德。

 

臣民年老,有加增恩惠。

 

外來旅客,有施捨常法。

 

謂羈旅之臣,以其新來,施以恩惠,舍不勞役也。

 

○注「賜老則不計勞」。

 

○正義曰:「老有加惠」,當謂年老有加增恩惠,不論有勞與無勞也。

 

劉炫云:「老者當有恩惠之賜,非勞役之限。

 

但恩惠則賞賜之。

 

以文連『賞不失勞』之下,故杜云『賜老則不計勞』。」

 

劉炫以不計勞之文而規杜氏,一何煩碎。

 

君子小人,物有服章。

 

(尊卑別也。

 

○別,彼列反。)

 

貴有常尊,賤有等威,(威儀有等差。

 

○差,初佳反,又初宜反。)

 

疏注「威儀有等差」。

 

○正義曰:言貴有常尊,則當云賤有常卑,而云賤有等威者,威儀等差文兼貴賤,既屬常尊於貴,遂屬等威於賤,使互相發明耳。

 

禮不逆矣。

 

德立、刑行、政成、事時、典從、禮順,若之何敵之?

 

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軍之善政也。

 

兼弱攻昧,武之善經也。

 

(昧,昏亂。

 

經,法也。

 

○昧音妹。)

 

疏「德立」至「敵之」。

 

○正義曰:功德苦其不立,刑威苦其不行,政以成就為上,事以得時為善,典貴其從,禮惡其逆,故云「德立、刑行、政成、事時、典從、禮順」。

 

各以義理相配為文,皆不易之事。

 

既曆序此事,乃云「若之何敵之」,副上「德、刑、政、事、典、禮不易,不可敵也。」

 

子姑整軍而經武乎!

 

(姑,且也。)

 

猶有弱而昧者,何必楚?

 

仲虺有言曰『取亂侮亡』,兼弱也。

 

(仲虺,湯左相,薛之祖奚仲之後。

 

○虺,許鬼反。

 

侮,亡呂反。

 

相,息亮反。)

 

疏注「仲虺」至「之後」。

 

○正義曰:「取亂侮亡」,《尚書•仲虺之誥》文也。

 

定元年傳:「薛宰曰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為夏車正」,「仲虺居薛,以為湯左相。」

 

二人皆是薛祖,是仲虺為奚仲之後。

 

《汋》曰『於鑠王師!

 

遵養時晦』,(《汋》,《詩•頌》篇名。

 

鑠,美也。

 

言美武王能遵天之道,須暗昧者惡積而後取之。

 

○汋,章略反。

 

於音烏。

 

鑠,舒若反。)

 

疏注「汋詩」至「取之」。

 

○正義曰:《汋》,《詩》經無「汋」字。

 

《序》云:「言能汋先祖之道,以養天下」,故以汋為名焉。

 

「鑠,美」,《釋詁》文。

 

於,歎辭也。

 

時,是也。

 

晦,昧也。

 

言於美乎哉,武王之用師也,能遵天之道,養是闇昧之君,待闇昧者惡積而後取之。

 

言遵天之道者,上天誅紂之期未至,武王靖以待之,是其遵天之道也。

 

耆昧也。

 

(耆,致也,致討於昧。

 

○耆音旨;

 

徐,其夷反,老也。

 

注及下同。)

 

疏注「耆致」至「於昧」。

 

○正義曰:耆音指,指致聲相近,故為致也。

 

「致討於昧」者,言養之使昧,然後可討之。

 

上句云「兼弱攻昧」,引仲虺之言以證「兼弱」,引武王之事以證「攻昧」。

 

此不言「攻昧」而言「耆昧」者,以《汋》詩之意,言養紂而不言伐紂,不得謂之「攻昧」,故緣詩之意,言致之於昧然後攻之。

 

《武》曰:『無競惟烈。』

 

(《武》,《詩•頌》篇名。

 

烈,業也。

 

言武王兼弱攻昧,故成無疆之業。

 

○疆,居良反。)

 

疏注「武詩」至「之業」。

 

○正義曰:「烈,業也」。

 

《釋詁》文。

 

競,疆也。

 

《詩》意言無疆乎,唯武王之功業。

 

言克商功業,實無疆也。

 

此引《武》詩,承兼弱攻昧之,下故杜以傳意解之,言武王兼弱取昧,故成此無疆之業。

 

此《詩•汋》、《武》二篇,並無「兼弱」之事,因傳上文連言之。

 

撫弱耆昧,以務烈所,可也。」

 

(言當務從武王之功業,撫而取之。

 

○以務烈所,絕句。)

 

疏「撫弱」至「可也」。

 

○正義曰:上言「兼弱」,此云「撫弱」,言其撫養而取之,未必皆攻伐以求之也。

 

此「撫弱」即覆上「仲虺有言」、「兼弱」也。

 

「耆昧」即覆上《汋》曰『於鑠王師』」、「耆昧」也,「以務烈所」覆上「《武》曰『無競惟烈』」。

 

士會言不須敵楚,兼撫餘諸侯弱者,致討諸侯昧者,以務武王烈業之所,可也。

 

彘子曰:「不可。

 

(彘子,先縠。)

 

晉所以霸,師武、臣力也。

 

今失諸侯,不可謂力。

 

有敵而不從,不可謂武。

 

由我失霸,不如死。

 

且成師以出,聞敵彊而退,非夫也。

 

(非丈夫。)

 

命有軍師,而卒以非夫,唯群子能,我弗為也。」

 

以中軍佐濟。

 

(佐,彘子所帥也。

 

濟,渡河。

 

○帥,所類反,下及注有帥、元帥、三帥同。)

 

疏「晉所」至「佐濟」。

 

○正義曰:言晉之所以得為霸主者,由軍師之武,群臣有力,以有武力成此霸功。

 

今失諸侯,不可謂之為力;

 

見敵不能從,不可謂之為武。

 

「命為軍帥」者,三軍將佐,皆受君命,為軍之主帥。

 

「以中軍佐濟」,謂一軍之內,將佐分之,各有所帥,故注云「佐,彘子所帥也」。

 

僖二十八年「胥臣以下軍之佐」,與此同也。

 

知莊子曰:「此師殆哉!

 

(莊子,荀首。

 

○知音智。)

 

疏「知莊子」至「大咎」。

 

○正義曰:莊子見彘子逆命,必當有禍,乃論其事云:此師之行,甚危殆哉!

 

《周易》之書,而有此事。

 

師之初六變而為臨。

 

初六爻辭云,軍師之出,當須以法。

 

若不善,則致其凶。

 

既引《易》文,以人從律,今者師出,乃以律從人,則有「不臧」之凶。

 

又覆解「不臧」之義,云執事上下,相順和成則為臧,若相違逆則為不臧。

 

既釋「不臧」之事,又釋「以律」之意。

 

坎為眾,今變為兌,兌為柔弱,是「眾散為弱」。

 

坎為川,今變為兌,兌為澤,是「川壅為澤」。

 

坎為法象,今為眾則弱,為川則壅,是法律破壞從人之象。

 

故曰「律否臧」,以釋《易》文「律否臧」之義。

 

否臧,《易》注云:「為師之始,齊師者也。

 

齊眾以律,失律則散。

 

故師出以律,律不可失。

 

失律而臧,何異於否?

 

失令有功,法所不赦。

 

故師出不以律,否臧皆凶。

 

釋「否臧」既了,又釋「凶」之一字,故云「且律竭」,言法律竭盡也。

 

川水當盈,而以竭盡,且又被夭塞,不得整流,似法當嚴整,而以破壞,被人違逆,不得施行,所以致此凶禍。

 

解釋「凶」義既了,以盡《易》意,然後論彘子之惡,當此初六之禍,故云水之不行,是謂臨矣。

 

彘子有帥不從,欲論不行之臨事,誰甚於彘子?

 

《周易》所言,是彘子之謂。

 

若能違辟前敵,於事猶可。

 

若果敢遇敵,必致禍敗也。

 

此禍敗之事,彘子主受之,雖在敵免死而歸,必大咎也。

 

師、坎為水,坤為眾,眾行如水,師出之象,故名其卦為師。

 

服虔云:「坎為水,坤為眾。

 

又互體震,震為雷。

 

雷,鼓類,又為長子。

 

長子帥眾,鳴鼓巡水而行,行師之象也;

 

臨、兌為澤,坤為地。

 

居地而俯視於澤,臨下之義,故名為臨。」

 

《周易》有之,在師ⅳ(坎下坤上,師。)

 

之臨ⅳ,(兌下坤上,臨。

 

師初六變而之臨。)

 

曰:『師出以律,否臧,凶。』

 

(此師卦初六爻辭。

 

律,法;

 

否,不也。

 

○臧,子郎反。)

 

執事順成為臧,逆為否,(今彘子逆命不順成,故應否臧之凶。

 

○應,應對之應。)

 

眾散為弱,(坎為眾,今變為兌,兌柔弱。)

 

疏注「坎為」至「柔弱」。

 

○正義曰:《晉語》:「文公筮,」尚有晉國「。

 

司空季子占之曰:「震,雷也。

 

車也。

 

坎,水也。

 

眾也。

 

主雷與車,而尚水與眾。」

 

是坎為眾也。

 

《易•說卦》「兌為少女」,故為柔弱。

 

眾聚則彊,散則弱。

 

坎變為兌,是眾散為弱也。

 

川壅為澤,(坎為川,今變為兌。

 

「兌為澤」,是川見壅。

 

○壅,於勇反,本又作雍,注皆同。)

 

疏注「坎為」至「見壅」。

 

○正義曰:《說卦》「坎為溝瀆」。

 

溝瀆即是川也。

 

《說卦》「兌為澤」。

 

川是流水,今變為澤,是川見壅也。

 

有律以如己也。

 

(如,從也。

 

法行則人從法,法敗則法從人。

 

坎為法象,今為眾則散,為川則壅,是失法之用,從人之象。)

 

疏注「如從」至「之象」。

 

○正義曰:《釋詁》云:「如,往也。」

 

往是相從之義,故訓為從也。

 

法行則人從之,率人以從法也。

 

法敗則法從人,人各有心,棄法不用,法從人也。

 

《釋言》云:「坎,律銓也。」

 

樊光曰:「坎卦,水也。

 

水性平,律亦平,銓亦平也。」

 

郭璞曰:「《易》坎卦主法,法律皆所以銓量輕重。」

 

是坎為法象也。

 

今坎變為兌,為眾則散而為弱,為川則壅而為澤,是失法之所用,法敗從人之象也。

 

故曰律。

 

否臧,且律竭也,(竭,敗也。

 

坎變為兌,是法敗。)

 

疏注「竭敗」至「法敗」。

 

○正義曰:竭是水涸之名,坎為水為法。

 

水之竭似法之敗,故云「竭,敗也」。

 

坎變為兌,則為水不流,則為法不行,失為坎之用,是法敗之象盈而以竭,夭且不整,所以凶也。

 

(水遇夭塞,不得整流,則竭涸也」。

 

○夭,於表反。)

 

疏注「水遇」至「涸也」。

 

○正義曰:哀九年傳曰:「如川之滿,不可遊也。」

 

水當盈川而以壅,故竭是「水遇夭塞,不得整流,則竭涸也」。

 

夭遏是壅塞之義,故云「遇夭塞」也。

 

不行謂之臨,(水變為澤,乃成臨卦。

 

澤,不行之物。)

 

有帥而不從,臨孰甚焉?

 

此之謂矣。

 

(譬彘子之違命,亦不可行。)

 

果遇,必敗,遇敵。

 

彘子屍之。

 

(主此禍。)

 

疏注「主此禍」。

 

○正義曰:《釋言》訓屍為主,故云「主此禍也」。

 

服虔亦云「主此禍也」。

 

又引《易•師卦•六五》:「長子帥師,弟子輿屍,凶。」

 

「長子帥師,以中行也。

 

弟子輿屍,使不當也。」

 

佐之於元帥,弟子也,而專以師濟,使不當也,軍必破敗而輿屍。

 

案下句云「雖免而歸」,則謂彘子當在陳而死,師卦有「輿屍」之語,其言「屍之」,或容有此意。

 

但「屍」字不可兩解,故杜略去之。

 

雖免而歸,必有大咎。」

 

(為明年晉殺先縠傳。

 

○咎,其九反。)

 

韓獻子謂桓子(獻子,韓厥。)

 

曰:「彘子以偏師陷,子罪大矣。

 

子為元帥,師不用命,誰之罪也?

 

失屬亡師,為罪巳重,不如進也。

 

(今鄭屬楚,故曰失屬。

 

彘子以偏師陷,故曰亡師。

 

○令,立呈反。)

 

事之不捷,惡有所分。

 

(捷,成也。)

 

與其專罪,六人同之,不猶愈乎?」

 

(三軍皆敗,則六卿同罪,不得獨責元帥。)

 

師遂濟。

 

楚子北師次於郔。

 

(郔,鄭北地。

 

○郔音筵。)

 

沈尹將中軍,(沈或作寢。

 

寢,縣也,今汝陰固始縣。

 

○沈音審。)

 

疏注「沈或」至「始縣」。

 

○正義曰:楚官多名為尹。

 

沈者或是邑名,而其字或作寢。

 

哀十八年有寢尹吳由於。

 

因解寢為縣名,不言寢是而沈非也。

 

子重將左,子反將右,將飲馬於河而歸。

 

(子反,公子側。

 

○飲,於鴆反。)

 

聞晉師既濟,王欲還,嬖人伍參欲戰。

 

(參,伍奢之祖父。

 

○嬖,必計反;

 

徐,甫詣反;

 

《字林》,方豉反。

 

參,七南反。)

 

令尹孫叔敖弗欲,曰:「昔歲入陳,今茲入鄭,不無事矣。

 

戰而不捷,參之肉其足食乎?」

 

參曰:「若事之捷,孫叔為無謀矣。

 

不捷,參之肉將在晉軍,可得食乎?」

 

令尹南轅、反旆,(回車南鄉。

 

旆,軍前大旗。

 

○旆,蒲具反。

 

鄉,本又作向,同,許亮反。)

 

伍參言於王曰:「晉之從政者新,未能行令。

 

其佐先縠剛愎不仁,未肯用命。

 

(愎,很也。

 

○愎,皮逼反。

 

很,胡懇反。)

 

其三帥者,專行不獲。

 

(欲專其所行而不得。)

 

聽而無上,眾誰適從?

 

(聽彘子、趙同、趙括,則為軍無上,令眾不知所從。

 

○適,丁曆反。)

 

此行也,晉師必敗。

 

且君而逃臣,若社稷何?」

 

王病之,告令尹改乘轅而北之,次於管以待之。

 

晉師在敖、鄗之間。

 

(熒陽京縣東北有管城,敖、鄗二山在熒陽縣西北。

 

○乘,繩證反。

 

管,古緩反。

 

管城,管叔所封也。

 

本或作菅,古顏反,非也。

 

敖,五刀反。

 

鄗,苦交反。)

 

疏「次於管」。

 

○正義曰:《土地名》:「熒陽京縣東北有管城,古管國也。」

 

鄭皇戌使如晉師,曰:「鄭之從楚,社稷之故也,未有貳心。

 

楚師驟勝而驕,其師老矣,而不設備。

 

子擊之,鄭師為承,(承,繼也。

 

○皇戌,雖律反。

 

使,所吏反。

 

驟,仕救反。)

 

楚師必敗。」

 

彘子曰:「敗楚服鄭,於此在矣,必許之。」

 

欒武子曰:(武子,欒書。

 

○敗,必邁反。)

 

「楚自克庸以來,(在文十六年。)

 

其君無日不討國人而訓之(討,治也。)

 

於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

 

(於,曰也。

 

○易,以豉反。)

 

在軍,無日不討軍實而申儆之,(軍實,軍器。

 

○儆,敬領反。)

 

於勝之不可保、紂之百克而卒無後,訓之以若敖、蚡冒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若敖、蚡冒,皆楚之先君。

 

篳路,柴車。

 

藍縷,敝衣。

 

言此二君勤儉以啟土。

 

○紂,直九反。

 

蚡,扶粉反。

 

冒,莫報反。

 

篳音必。

 

藍,力甘反。

 

縷,力主反。)

 

疏注「若敖」至「啟土」。

 

○正義曰:《楚世家》云:熊咢卒,子熊儀立,是為若敖。

 

若敖卒,子霄敖立。

 

霄敖卒,子熊煦立,是為蚡冒。

 

蚡冒卒,弟熊達立,是為楚武王。

 

案杜《注》文,十六年傳,蚡冒,楚武王父。

 

不從《史記》也。

 

以荊竹織門謂之篳門,則篳路亦以荊竹編車,故謂篳路為柴車。

 

《方言》云:「楚謂凡人貧衣破丑敝為藍縷。

 

藍縷謂敝衣也。」

 

服虔云:「言其縷破藍藍然。」

 

箴之曰:『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不可謂驕。

 

(箴,誡。

 

○箴,章金反。

 

匱,其位反。)

 

先大夫子犯有言曰:『師直為壯,曲為老。』

 

我則不德,而徼怨於楚,我曲楚直,不可謂老。

 

(不得,謂以力爭諸侯。

 

徼,要也。

 

○要,一遙反。)

 

其君之戎分為二廣,(君之親兵。

 

○廣,古曠反,下及注皆同。)

 

廣有一卒,卒偏之兩。

 

(十五乘為一廣。

 

《司馬法》:百人為卒,二十五人為兩。

 

車十五乘為大偏。

 

今廣十五乘,亦用舊偏法,複以二十五人為承副。)

 

疏「廣有」至「之兩」。

 

○正義曰:兩廣之別,各有一卒之兵,百人也。

 

一卒之外,複有十五乘之偏,並二十五人之兩。

 

既言「一卒」,又云「卒偏之兩」。

 

言卒之者,成辭婉句耳。

 

或解云,兩屬於偏,云「偏之兩」者,謂偏家之兩。

 

知不然者,案成七年「以兩之一卒」亦云「之」字,豈又是兩家之卒?

 

且杜注云「十五乘為大偏」。

 

今楚亦用舊偏法,此一廣之中實有此偏,非是偏名為兩,而出一卒,別複有偏之一兩二十五人從之。

 

劉炫云:「兩廣之別,各有一卒百人,一卒外複有偏,一兩二十五人。

 

《兵法》:十五乘為偏,偏有一兩從之。

 

兩是偏家之物,故謂比為『偏之兩』。

 

其實一廣十五乘,有一百二十五人從之」。

 

○注「十五」至「承副」。

 

○正義曰:下云「楚子為乘,廣三十乘分為左右」,知十五乘為一廣也。

 

《史記》稱齊景公時,有司馬田穰苴,善用兵。

 

至六國時,「齊威王使大夫追論古者《司馬兵法》,附穰苴於其中」,凡二百五十篇,號曰《司馬法》。

 

「百人為卒」,「二十五人為兩」,「十五乘為偏」,皆《司馬法》之文。

 

「百人為卒」,「二十五人為兩」,《周禮》亦有此文。

 

但《周禮》無偏,故杜並引《司馬法》耳。

 

此云「大偏」,對成七年「九乘為小偏」,故此為「大偏」也。

 

桓五年二十五乘為偏,戰時臨陳,所用不同,不可與此相對為大小。

 

杜注多少皆望文也。

 

言「亦用舊偏法」者,謂楚雖荊屍而舉,仍用舊偏。

 

舊於穰苴前巳有,則應《周禮》有文,但以亡沒者多,故《禮》文不具。

 

右廣初駕,數及日中,左則受之,以至於昏。

 

內官序當其夜,(內官,近官,序,次也。

 

○「序當其夜」,一本作「序當其次」。)

 

疏「右廣」至「其夜」。

 

○正義曰:右廣雞鳴初駕,數及日中,則左廣受而代之,以至於昏,此晝日事也。

 

其內官,親近王者,為次序以當其夜,若今宿直遞持更也。

 

以待不虞。

 

不可謂無備。

 

子良,鄭之良也;

 

師叔,楚之崇也。

 

(師叔,潘尫,為楚人所崇貴。)

 

師叔入盟,子良在楚,楚、鄭親矣。

 

來勸我戰,我克則來,不克遂往,以我卜也!

 

鄭不可從。」

 

趙括、趙同曰:「率師以來,唯敵是求。

 

克敵、得屬,又何俟?

 

必從彘子。」

 

(得屬,服鄭。)

 

疏「以我卜也」。

 

○正義曰:將我晉戰之勝負,卜其遂來遂往;

 

猶人揲蓍看卦善惡,而卜其去之與住也。

 

知季曰:「原、屏,咎之徒也。」

 

(知季,莊子也。

 

原,趙同。

 

屏,趙括。

 

徒,黨也。

 

○知季音智。

 

荀首後為智氏。

 

屏,步丁反。)

 

趙莊子曰:「欒伯善哉!

 

(莊子,趙朔。

 

欒伯,武子。)

 

實其言,必長晉國。」

 

(實猶充也。

 

言欒書之身行,能充此言,則當執晉國之政也。

 

○長,徐,丁丈反。

 

行,下孟反。)

 

楚少宰如晉師,(少宰,官名。

 

○少,詩照反,注及下同。)

 

曰:「寡君少遭閔凶,不能文。

 

(閔,憂也。)

 

聞二先君之出入此行也,(二先君,楚成王、穆王。)

 

疏注「二先」至「穆王」。

 

○正義曰:莊十六年,楚始伐鄭,文王之世也。

 

二十八年,子元伐鄭,成王之初也。

 

僖五年首止之會,鄭伯逃歸,自是以後,鄭始時複從。

 

楚成王以前,鄭未屬楚,故出入此行,唯成、穆耳。

 

今之莊王,成王孫、穆王子。

 

出入此行,猶往來於鄭。

 

將鄭是訓定,豈敢求罪於晉?

 

二三子無淹久!」

 

淹,留也。

 

隨季對曰:「昔平王命我先君文侯曰:『與鄭夾輔周室,毋廢王命!』

 

今鄭不率,(率,遵也。

 

○夾,古洽反,舊古協反。

 

毋音無。)

 

寡君使群臣問諸鄭,豈敢辱候人?

 

(候人,謂伺候望敵者。

 

○候音戶豆反。

 

伺音司,又音息嗣反。)

 

敢拜君命之辱。」

 

彘子以為諂,使趙括從而更之,曰:「行人失辭。

 

(言誤對。

 

○諂,敕檢反。)

 

寡君使群臣遷大國之跡於鄭,(遷,徙也。)

 

曰:『無辟敵!』

 

群臣無所逃命。」

 

楚子又使求成於晉,晉人許之,盟有日矣。

 

(有期日。)

 

楚許伯禦樂伯,攝叔為右,以致晉師。

 

(單車挑戰,又示不欲崇和,以疑晉之群帥。

 

○單音丹。

 

挑,徒了反,下文同。

 

帥,所類反。)

 

疏注「單車」至「群帥」。

 

○正義曰:《周禮》「環人掌致師」,鄭玄云:「致師,致其必戰之誌。」

 

則致師者,致己欲戰之意於敵人。

 

故單車揚威武以挑之,下云「趙旃請挑戰」,是也。

 

挑彼晉師,故言「以致晉師」也。

 

楚子既求成,而又令挑戰,示其不欲崇和,以疑誤晉之群帥。

 

許伯曰:「吾聞致師者,禦靡旌摩壘而還。」

 

(靡旌,驅疾也。

 

摩,近也。

 

○摩,末多反。

 

壘,力軌反。

 

近,附近之近。)

 

樂伯曰:「吾聞致師者,左射以菆,(左,車左也。

 

菆,矢之善者。

 

○射,食亦反,下注音同。

 

菆,側留反。)

 

疏注「左車」至「善者」。

 

○正義曰:兵車自非元帥,皆射者在左,禦在中央,故云「左,車左」。

 

樂伯居左,故稱左也。

 

下云莊子「抽矢菆納諸廚子之房」,選好矢而留之,知菆是矢之善者。

 

代禦執轡,禦下,兩馬、掉鞅而還。」

 

(兩,飾也。

 

掉,正也。

 

示閒暇。

 

○兩馬,徐云或作掚,皆力掌反,或音亮。

 

掉,徒吊反;

 

徐,乃較反。

 

鞅,於丈反。

 

間音閑。)

 

疏注「兩飾」至「間暇」。

 

○正義曰:兩,飾;

 

掉,正;

 

皆無明訓。

 

服虔亦云:「是相傳為然也。

 

飾馬者,謂隨宜刷刮馬,又正其鞅,以示間暇。」

 

攝叔曰:「吾聞致師者,右入壘,(折馘、折馘,斷耳。

 

○折,之設反,注同。

 

馘,古獲反。

 

斷音短。)

 

執俘而還。」

 

皆行其所聞而複。

 

晉人逐之,左右角之。

 

(張兩角,從旁夾攻之。)

 

樂伯左射馬而右射人,角不能進,矢一而已。

 

麋興於前,射麋麗龜。

 

(麗,著也。

 

龜,背之隆高當心者。

 

○糜,亡悲反。

 

著,直略反。)

 

疏注「麗著」至「心者」。

 

○正義曰:《易•離卦•彖》云:「離,麗也。

 

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

 

是麗為著之義。

 

龜之形,背高而前後下。

 

此「射麋麗龜」,謂著其高處。

 

故杜以「龜」為「背之隆高當心者」。

 

服虔亦然,是相傳為此說也。

 

晉鮑癸當其後,使攝叔奉麋獻焉,曰:「以歲之非時,獻禽之未至,敢膳諸從者。」

 

鮑癸止之曰:「其左善射,其右有辭,君子也。」

 

既免。

 

(止不複逐。

 

○從,才用反,下「從者」同。)

 

疏「以歲」至「從者」。

 

○正義曰:《周禮•獸人》「冬獻狼,夏獻麋,春秋獻獸物」者,謂獻之以共王之膳耳,非能遍及於百官也。

 

禮,冬獵曰狩,言圍守而取之,獲禽多也。

 

於時虞人所獻,或頒及群臣,故言「歲之非時,獻禽之未至」,以為語之辭耳。

 

晉魏錡求公族,未得(錡,魏犨子,欲為公族大夫。

 

○錡,魚綺反。

 

犨,尺周反。)

 

疏注「錡,魏犨子」。

 

○正義曰:服虔亦以為犨子。

 

《世本》以為犨孫。

 

《世本》多誤,未必然也。

 

而怒,欲敗晉師。

 

請致師,弗許。

 

請使,許之。

 

遂往,請戰而還。

 

楚潘黨逐之,及熒澤,見六麋,射一麋以顧獻,曰:「子有軍事,獸人無乃不給於鮮?

 

敢獻於從者。」

 

(熒澤在熒陽縣東。

 

新殺為鮮,見六得一,言其不如楚。

 

○敗,必邁反,又如字。

 

使,所吏反。

 

熒,戶扃反。

 

射,食亦反。

 

鮮音仙,注同。)

 

叔黨命去之。

 

(叔黨,潘黨,潘尫之子。)

 

趙旃求卿未得,(旃,趙穿子。)

 

且怒於失楚之致師者。

 

請挑戰,弗許。

 

請召盟,許之。

 

與魏錡皆命而往。

 

郤獻子曰:「二憾往矣,(獻子,郤克。

 

○憾,胡暗反。)

 

弗備,必敗。」

 

彘子曰:「鄭人勸戰,弗敢從也;

 

楚人求成,弗能好也。

 

師無成命,多備何為?」

 

士季曰:「備之善。

 

若二子怒楚,楚人乘我,喪師無日矣。

 

(乘,猶登也。

 

○好,呼報反,下同。

 

喪,息浪反。)

 

不如備之。

 

楚之無惡,除備而盟,何損於好?

 

若以惡來,有備不敗。

 

且雖諸侯相見,軍衛不徹,警也。」

 

(徹,去也。

 

○警音景。

 

去,起呂反。)

 

彘子不可。

 

(不肯設備。)

 

士季使鞏朔、韓穿帥七覆於敖前,(帥,將也。

 

覆,為伏兵七處。

 

○覆,扶又反,注同。

 

帥,如字。

 

將,子匠反。

 

處,昌慮反。)

 

故上軍不敗。

 

趙嬰齊使其徒先具舟於河,故敗而先濟。

 

潘黨既逐魏錡,(言魏錡見逐而退。)

 

趙旃夜至於楚軍,(二人雖俱受命,而行不相隨,趙旃在後至。)

 

席於軍門之外,使其徒入之。

 

(布席坐,示無所畏也。)

 

疏「使其徒入之」。

 

○正義曰:使己從人入壘,以取俘馘也。

 

楚子為乘廣三十乘,分為左右右。

 

廣雞鳴而駕,日中而說。

 

(說,舍也。

 

○乘,繩證反,下三十乘、十乘並注皆同。

 

說,舒銳反,注及下同。)

 

左則受之,日入而說。

 

許偃禦右廣,養由基為右;

 

彭名禦左廣,屈蕩為右。

 

(楚王更迭載之,故各有禦、右。

 

○屈,居勿反。

 

更音庚。

 

迭,直結反。)

 

乙卯,王乘左廣以逐趙旃。

 

趙旃棄車而走林,屈蕩搏之,得其甲裳。

 

(下曰裳。

 

○搏音博。)

 

晉人懼二子之怒楚師也,使屯車逆之。

 

(屯車,兵車名。

 

○屯,徒溫反。)

 

疏注「屯車,兵車名」。

 

○正義曰:襄十一年,「鄭人賂晉侯以廣車、屯車、淳十五乘,甲兵備」。

 

甲兵從之,是兵車明矣。

 

鄭玄云:「廣車,橫陳之車。」

 

服虔云:「屯車,屯守之車,古名難得而知。」

 

其義或當然矣。

 

潘黨望其塵,使騁而告曰:「晉師至矣!」

 

楚人亦懼王之入晉軍也,遂出陳。

 

孫叔曰:「進之!

 

寧我薄人,無人薄我。

 

《詩》云:『元戎十乘,以先啟行。』

 

先人也。

 

(元戎,戎車在前也。

 

《詩•小雅》。

 

言王者軍行,必有戎車十乘在前開道,先人為備。

 

○騁,敕景反。

 

陳,直覲反,下注皆同。

 

先人,悉薦反,注及下同。)

 

疏注「元戎」至「為備」。

 

○正義曰:元,大也。

 

戎,車也。

 

《詩•小雅•六月》之篇,言王者軍行,必有大車十乘,常在軍前以開道,諸軍從行,所以先人為備也。

 

《詩》毛傳云:「夏後氏曰鉤車,先正也。

 

殷曰寅車,先疾也。

 

周曰元戎,先良也。」

 

三代行軍皆前有此車,其名,《司馬法》之文也。

 

其先正、先疾、先良,毛解其名,鄭玄又釋其意:鉤車,備設鉤般,其行曲直有正,故曰先正。

 

寅,進也,此車能進取遠道,故曰先疾。

 

元戎,大車之善者,故曰先良也。

 

《軍誌》曰『先人有奪人之心』,薄之也。」

 

(奪敵戰心。)

 

遂疾進師,車馳卒奔,乘晉軍。

 

桓子不知所為,鼓於軍中曰:「先濟者有賞!」

 

中軍、下軍爭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兩手曰掬。

 

○卒,子忽反,下及注並同。

 

掬,九六反。)

 

晉師右移,上軍未動。

 

(言餘軍皆移去,唯上軍在。

 

經所以書戰,言猶有陳。)

 

疏「晉師」至「未動」。

 

○正義曰:晉之三軍,上軍在左,中軍在中,下軍在右。

 

言晉之中軍、下軍敗走,在上軍之右者皆移,唯上軍未動。

 

故杜云「餘軍皆移去,唯上軍在」。

 

工尹齊將右拒卒以逐下軍。

 

(工尹齊,楚大夫。

 

右拒,陳名。

 

○拒音矩,本亦作矩,下同。)

 

楚子使唐狡與蔡鳩居告唐惠侯,(二子,楚大夫。

 

唐,屬楚之小國。

 

義陽安昌縣東南有上唐鄉。

 

○狡,古卯反。)

 

疏「告唐惠侯」。

 

○正義曰:此未戰之前告。

 

經不書唐侯者,為楚私屬,故不見也。

 

曰:「不穀不德而貪,以遇大敵,不穀之罪也。

 

然楚不克,君之羞也。

 

敢藉君靈以濟楚師。」

 

(藉,猶假借也。)

 

使潘黨率遊闕四十乘,(遊車補闕者。

 

○乘,繩證反,下「之乘」並注「易乘」同。)

 

疏注「遊車補闕者」。

 

○正義曰:《周禮》車仆有「闕車之倅」,鄭玄云:「闕車,所用補闕之車也」。

 

此言遊闕,知遊車以擬補闕。

 

今使從唐侯,是補闕也。

 

從唐侯以為左拒,以從上軍。

 

駒伯曰:「待諸乎?

 

(駒伯,郤克,上軍佐也。)

 

隨季曰:「楚師方壯,若萃於我,吾師必盡,(萃,集也。

 

○萃,似醉反。)

 

不如收而去之。

 

分謗生民,不亦可乎?」

 

(同奔為分謗,不戰為生民。)

 

殿其卒而退,不敗。

 

(以其所將卒為軍後殿。

 

○殿,多練反,注同。)

 

王見右廣,將從之乘。

 

屈蕩屍之曰:「君以此始,亦必以終。」

 

(戶,止軍中易乘,則恐軍人識。)

 

自是楚之乘廣先左。

 

(以乘左得勝故。)

 

疏注「以乘左得勝故」。

 

○正義曰:桓八年傳云「楚人尚左,君必左」者,謂置車尚左,故君在左。

 

此言先左,謂乘廣先左耳。

 

上文且云右廣初駕,日中乃授左廣,則舊法先乘右廣。

 

今楚王偶然乘左廣以逐趙旃,因是而得戰勝,以為宜乘左廣。

 

自是以後,乘廣先左,以乘左得勝故也。

 

晉人或以廣隊不能進,(廣,兵車。

 

○隊,直類反。)

 

疏注「廣,兵車」。

 

○正義曰:襄十一年鄭人賂晉侯以廣車,定四年「史皇以乘廣死」,是兵車稱廣也。

 

此言晉人廣隊,下云「拔旆投衡」,軍行則旆在軍前,不是車皆有旆也。

 

此蓋是晉人在軍之前載旆之車。

 

楚人惎之脫扃,(惎,教也。

 

扃,車上兵闌。

 

○惎,其器反。

 

扃,古熒反,徐公冥反。

 

服云:扃,橫木校輪間,一曰車前橫木也。

 

《西京賦》云「旗不脫扃」,薛綜云:「扃,所以止旗也。」)

 

疏注「惎教」至「兵蘭」。

 

○正義曰:脫扃,拔旆,皆是教人之語,知惎為教也。

 

服虔云:「扃,橫木,有橫木投於輪間。

 

一曰扃,車前橫木。」

 

張衡《西京賦》云:「旗不脫扃」,薛綜注云:「扃,所以止旗。」

 

今杜以扃為「車上兵闌」,各以意言,皆無明證。

 

而《禮》扛鼎之木,其名曰扃,則扃是橫木之名。

 

教之脫扃,則扃是可脫之物。

 

杜云兵闌,蓋橫木車前,以約車上之兵器,慮其落也。

 

隊坑,則橫木有礙,故不能進。

 

少進,馬還,又惎之拔旆投衡,乃出。

 

(還,便旋不進。

 

旆,大旗也。

 

拔旆投衡上,使不帆風,差輕。

 

○帆,凡劍反;

 

又作巴,普霸反。

 

差,於賣反。)

 

疏注「還便」至「差輕」。

 

○正義曰:旆扇風重,故馬便旋而不能進。

 

《釋天》云:「緇廣充幅,長尋曰,繼曰旆。」

 

郭璞曰:「帛續末,為燕尾者。」

 

此旆能扇風使重,令馬不能進,則其製必大矣,故云「旆,大旗也」。

 

城濮之役,「亡大旆之左旃」,此之類也。

 

旆縣於竿,插之車上。

 

衡是馬頸上橫木。

 

故拔取旗竿,投於衡上臥之,使不帆風,則於車差輕,故得出坑也。

 

帆是扇風之名,今人船上張布以鄣風,名之曰帆。

 

顧曰:「吾不如大國之數奔也。」

 

趙旃以其良馬二濟其兄與叔父。

 

以他馬反,遇敵不能去,棄車而走林。

 

逢大夫與其二子乘,(逢,氏。

 

○數,所角反。

 

乘,繩證反。)

 

謂其二子無顧。

 

(不欲見趙旃。)

 

顧曰:「趙傁在後。」

 

(傁,老稱也。

 

○傁,素口反。

 

稱,尺證反。)

 

怒之,使下,指木曰:「屍女於是。」

 

授趙旃綏以免。

 

明日,以表屍之,(表所指木,取其屍。

 

○女音汝。)

 

皆重獲在木下。

 

(兄弟累屍而死。

 

○重,直隴反。)

 

疏注「兄弟累屍而死」。

 

○正義曰:獲者,被殺之名。

 

並皆被殺,唯當言皆獲耳。

 

欲見屍相重累之,皆獲,故杜辨之云:「兄弟累屍而死。」

 

累即傳之重也。

 

楚熊負羈囚知罃。

 

知莊子以其族反之,(負羈,楚大夫。

 

知罃,知莊子之子。

 

族,家兵。

 

反,還戰。

 

○罃,於耕反。

 

還音環。)

 

廚武子禦,(武子,魏錡。

 

○廚,直誅反。)

 

下軍之士多從之。

 

(知莊子下軍大夫故。)

 

每射,抽矢菆,納諸廚子之房。

 

(抽,擢也。

 

菆,好箭。

 

房,箭舍。

 

○射,食夜切,又食亦反。

 

擢,直角反。)

 

廚子怒曰:「非子之求而蒲之愛,(蒲,楊柳,可以為箭。)

 

董澤之蒲,可勝既乎?」

 

(董澤,澤名,河東聞喜縣東北有董池陂。

 

既,盡也。

 

○勝音升。

 

陂,彼宜反。)

 

疏「可勝既乎」。

 

○正義曰:重物不可舉者,謂之不勝。

 

用之不可盡者,亦言不勝。

 

史傳多有其事,今人無複此語,故少難解耳。

 

既,盡也。

 

可勝盡乎?

 

言用之不可盡也。

 

知季曰:「不以人子,吾子其可得乎?

 

吾不可以苟射故也。」

 

射連尹襄老,獲之,遂載其屍;

 

射公子穀臣,囚之。

 

以二者還。

 

(穀臣,楚王子。

 

○射,食亦反,下同。)

 

疏「不以」至「故也」。

 

○正義曰:言我不以好箭射楚貴人之子而質之,吾之子其可得乎?

 

吾為此計者,不可用惡箭苟且為射故也。

 

及昏,楚師軍於邲,晉之餘師不能軍,(不能成營屯。)

 

宵濟,亦終夜有聲。

 

(言其兵眾,將不能用。

 

○將,子匠反。)

 

丙辰,楚重至於邲,(重,輜重也。

 

○重,直勇反,又直用反,註上重字同。

 

輜,側其反。

 

重也,直用反。)

 

疏注「重輜重也」。

 

○正義曰:輜重,載物之車也。

 

《說文》云:「輜,一名������,前後蔽也。」

 

蔽前後以載物,謂之輜車。

 

載物必重,謂之重車。

 

人挽以行謂之輦。

 

輜、重、輦,一物也。

 

襄十年傳稱:「秦堇父輦重如役」,挽此車也。

 

輜重載器物糧食,常在軍後,故乙卯日戰,丙辰始至於邲也。

 

《周禮•鄉師》:「大軍旅會同,正治其徒役,與其輂輦。」

 

鄭玄云:「輂,駕馬;

 

輦,人挽行:所以載任器也。

 

止,以為蕃營。」

 

《司馬法》曰:「夏後氏謂輦曰餘車,殷曰胡奴車,周曰輜輦。

 

輦一斧、一斤、一鑿、一梩、一鋤,周輦加二版、二築。」

 

又曰:「夏後氏二十人而輦,殷十八人而輦,周十五人而輦。」

 

說者以為夏出師不逾時,殷逾時,周曆時,故前世輦少而後世輦多。

 

遂次於衡雍。

 

潘黨曰:「君盍築武軍(築軍營以章武功。

 

○雍,於用反。

 

盍,戶臘反。)

 

而收晉屍以為京觀?

 

(積屍封土其上,謂之京觀。

 

○觀,古亂反,注及下京觀同。)

 

臣聞克敵必示子孫,以無忘武功。」

 

楚子曰:「非爾所知也。

 

夫文,止戈為武。

 

(文,字。)

 

武王克商,作《頌》曰:『載戢幹戈,載櫜弓矢。

 

(戢,藏也。

 

櫜,韜也。

 

《詩》美武王能誅滅暴亂而息兵。

 

○戢,側立反。

 

櫜,古刀反。

 

韜,他刀反。)

 

我求懿德,肆於時夏,允王保之。』

 

(肆,遂也。

 

夏,大也。

 

言武王既息兵,又能求美德,故遂大而信王保天下。

 

○夏,戶雅反,注同。)

 

疏「武王」至「保之」。

 

○正義曰:昔武王克商,周公為之作《頌》曰:武王誅紂之後,則戢藏其幹戈,則櫜韜其弓矢。

 

言既誅暴亂,則無複所用,故韜藏之。

 

懿,美也。

 

肆,遂也。

 

時,是也。

 

夏,大也。

 

允,信也。

 

武王以天下既定,又能求美德之士而任用之,故於是功業遂大,信哉!

 

唯我武王保之。

 

美武王能保天下也。

 

○注「戢藏」至「息兵」。

 

○正義曰:戢訓為斂聚、斂藏之義,故為藏也。

 

櫜一名韜,盛弓矢之衣也。

 

幹戈弓矢藏而不複用,是美武王能誅滅暴亂而息兵也。

 

此所引者,《周頌•時邁》之篇也。

 

《詩序》云:「頌者,以其成功告於神明。」

 

則《頌》詩功成乃作。

 

此傳言「武王克商作《頌》」者,武王克商,後世追為作《頌》,頌其克商之功,非克商之作也。

 

《國語》引此云「周文公之頌曰」,則此周公所作也。

 

傳言「克商作《頌》」者,包下三篇,皆述武王之事。

 

○注「肆遂」至「天下」。

 

○正義曰:肆之為遂,相傳為此訓也。

 

「夏,大」,《釋詁》文。

 

求美德,謂求而任用之。

 

遂大者,功業遂大也。

 

又作《武》,其卒章曰:『耆定爾功。』

 

(《武》,《頌》篇名。

 

耆,致也。

 

言武王誅紂,致定其功。

 

○耆音旨,注同。)

 

疏「又作」至「爾功」。

 

○正義曰:既作《時邁》,又作《武》篇也。

 

《頌》皆一章。

 

言「其卒章」者,謂終章之句也。

 

言武王誅紂,致定爾武之大功也。

 

其三曰:『鋪時繹思,我徂維求定。』

 

(其三,三篇。

 

鋪,布也。

 

繹,陳也。

 

時,是也。

 

思,辭也。

 

頌美武王能布政陳教,使天下歸往求安定。

 

○鋪,普吳反,徐音敷。

 

繹音亦。)

 

疏「其三」至「求定」。

 

○正義曰:其三,《周頌•賚》之篇也。

 

鋪,布也。

 

繹,陳也。

 

徂,往也。

 

言武王能布陳政教,故其時之民歸武王者,皆云我徂惟自求安定,美武王能安民,故民歸之也。

 

○注「其三」至「安定」。

 

○正義曰:鋪是布散之義,故為布也。

 

「繹,陳」,《釋詁》文。

 

思是語之辭,不為義也。

 

其六曰:『綏萬邦,屢豐年。』

 

(其六,六篇。

 

綏,安也。

 

屢,數也。

 

言武王既安天下,數致豐年。

 

此三、六之數,與今《詩•頌》篇次不同,蓋楚樂歌之次第。

 

○屢,力住反,注同。

 

數,所角反,下「數致」同。)

 

疏「其六曰」至「豐年」。

 

○正義曰:其六,《周頌•桓》之篇也。

 

綏,安也。

 

屢,數也。

 

言武王伐紂,安天下萬國,數有豐孰之年。

 

美武王能和眾國、豐民財也。

 

○注「其六六篇」至「次第」。

 

○正義曰:「綏,安」,《釋詁》文。

 

「屢,數」,常訓也。

 

杜以其三、其六與今《詩•頌》篇次不同,故為疑辭。

 

蓋楚樂歌之第,言楚之樂人歌《周頌》者,別為次第,故《賚》第三,《桓》第六也。

 

劉炫以為其三、其六者,是楚子第三引「鋪時繹思」,第六引「綏萬邦」。

 

今刪定知非者,此傳若是舊文及傳家敘事,容可言楚子第三引「鋪時繹思」,第六引「綏萬邦」。

 

此既引楚子之言,明知先有三、六之語,故楚子引之,得云「其三」、「其六」。

 

若楚子始第三引《詩》,第六引《詩》,豈得自言「其三曰」、「其六曰」?

 

劉以「其三」、「其六」為楚子引《詩》次第,以規杜過,何辟之甚!

 

沈氏難云:襄二十九年「季劄觀樂」,篇次不同,杜云「仲尼未刪定」;

 

此亦不同,而云「楚樂歌之次」者,襄二十九年雖少有篇次不同,大略不甚乖越,故云「仲尼未刪定」;

 

以前此之三、六,全與《詩》次不同,故云「楚樂歌之第」。

 

今《周頌》篇次,《桓》第八,《賚》第九也。

 

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

 

(此武七德。)

 

疏「夫武」至「財者也」。

 

○正義曰:楚子既引四篇,乃陳七德,則四篇之內有此七者之義。

 

戢幹戈、櫜弓矢,禁暴、戢兵也。

 

時夏、保之,保大也。

 

耆定爾功,定功也。

 

我徂求定,安民也。

 

綏萬邦,和眾也。

 

屢豐年,豐財也。

 

我徂求定,是能安民,故往求定也。

 

綏萬國,由德能和眾,故萬國安也。

 

故使子孫無忘其章。

 

(著之篇章,使子孫不忘。)

 

疏注「著之」至「不忘」。

 

○正義曰:杜以「不忘其章」,謂子孫不忘上四篇之詩,故云「著之篇章,使子孫不忘」。

 

必知然者,以文承「武王克商作《頌》」之後,文連四篇詩義,故以為著之篇章。

 

劉炫云:「能有七德,故子孫不忘章明功業。」

 

橫取下文「京觀」為無忘其章明武功,以規杜失,非也。

 

今我使二國暴骨,暴矣;

 

觀兵以威諸侯,兵不戢矣。

 

暴而不戢,安能保大?

 

猶有晉在,焉得定功?

 

所違民欲猶多,民何安焉?

 

無德而強爭諸侯,何以和眾?

 

利人之幾,(幾,危也。

 

○暴骨,蒲卜反,本或作曝。

 

焉得,於虔反。

 

強,其丈反。)

 

而安人之亂,以為己榮,何以豐財?

 

(兵動則年荒。)

 

武有七德,我無一焉,何以示子孫?

 

其為先君宮,告成事而已。

 

(祀先君,告戰勝。)

 

疏注「祀先君,告戰勝」。

 

○正義曰:《禮記•曾子問》稱「古者師行,必以遷廟主行」,載於齊車,言必有尊也」。

 

《尚書•甘誓》云「用命賞於祖」,謂遷廟之祖主也。

 

「為先君宮」,為此遷主作宮,於此祀之。

 

「告成事」,告戰勝也。

 

《禮•大傳記》云「牧之野,武王之大事也」,既事而「奠於牧室」,亦是新作室而奠祭也。

 

《曾子問》又曰:「無遷主,則何主?」

 

孔子曰:「天子諸侯將出,必以幣帛皮圭告於祖禰,遂奉以出,載於齊車以行,每舍奠焉,而後就舍。」

 

武非吾功也。

 

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鯨絺而封之,以為大戮,於是乎有京觀,以懲淫慝。

 

(鯨鯢,大魚名,以喻不義之人吞食小國。

 

○鯨,直京反。

 

鯢,五兮反。

 

懲,直升反。

 

慝,他得反。)

 

疏注「鯨鯢,大魚名」。

 

○正義曰:裴淵《廣州記》云:「鯨鯢,長百尺。

 

雄曰鯨,雌曰鯢。

 

目即明月珠也,故死即不見眼睛也。」

 

周處《風土記》云:「鯨鯢,海中大魚也。

 

俗說出入穴即為潮水。」

 

今罪無所,(晉罪無所犯也。)

 

而民皆盡忠以死君命,又何以為京觀乎?」

 

祀於河,作先君宮,告成事而還。

 

(傳言楚莊有禮,所以遂興。)

 

是役也,鄭石製實入楚師,將以分鄭,而立公子魚臣。

 

辛未,鄭殺仆叔及子服。

 

(仆叔,魚臣也。

 

子服,石製也。)

 

疏「是役」至「魚臣」。

 

○正義曰:入楚師,言入此楚師於鄭國。

 

服虔云「入楚師,使楚師來入鄭」,是也。

 

此石製引楚師入鄭,將以分鄭國,以半與楚,取半立公子魚臣為鄭君,己欲擅其寵也。

 

君子曰:「史佚所謂『毋怙亂』者,謂是類也。

 

(言恃人之亂以要利。

 

○佚音逸。

 

毋音無。

 

怙音戶。

 

要,一遙反。)

 

《詩》曰:『亂離瘼矣,爰其適歸?』

 

(《詩•小雅》。

 

離,憂也。

 

瘼,病也。

 

爰,於也。

 

言禍亂憂病,於何所歸乎?

 

歎之。

 

○瘼音莫。)

 

疏注「詩小」至「歎之」。

 

○正義曰:《詩•小雅•四月》之篇也。

 

「離,憂」,「瘼,病」,「爰,於」,皆《釋詁》文。

 

言時世禍亂,必有憂病者,於何其所適歸乎?

 

歎此禍亂,不知將何以歸也。

 

歸於怙亂者也夫!」

 

(恃禍則禍歸之。

 

○夫音扶。)

 

鄭伯、許男如楚。

 

(為十四年晉伐鄭傳。)

 

秋,晉師歸,桓子請死,晉侯欲許之,士貞子諫曰:「不可。

 

(貞子,土渥濁。

 

○渥,於角反。)

 

疏「桓子請死」。

 

○正義曰:《檀弓》云:「謀人之軍,師敗則死之。

 

謀人之邦,邑危則亡之。」

 

今桓子將軍,師敗,故請死。

 

城濮之役,晉師三日穀,(在僖二十八年。

 

○濮音卜。)

 

文公猶有憂色。

 

左右曰:『有喜而憂,如有憂而喜乎?』

 

(言憂喜失時。)

 

公曰:『得臣猶在,憂未歇也。

 

(歇,盡也。

 

○歇,許竭反。)

 

困獸猶鬥,況國相乎!』

 

及楚殺子玉,(子玉,得臣。

 

○相,息亮反,下熊相同。)

 

公喜而後可知也,(喜見於顏色。

 

○見,賢遍反。)

 

曰:『莫餘毒也。』

 

巳是晉再克而楚再敗也,楚是以再世不競。

 

(成王至穆王。

 

○競,其敬反。)

 

今天或者大警晉也。

 

(警,戒也。)

 

而又殺林父以重楚勝,其無乃久不競乎?

 

林父之事君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社稷之衛也,若之何殺之?

 

夫其敗也,如日月之食焉,何損於明?」

 

晉侯使複其位。

 

(言晉景所以不失霸。

 

○重,直用反。)

 

疏「進思」至「補過」。

 

○正義曰:《孝經》有此二句。

 

孔安國云:「進見於君,則必竭其忠貞之節,以圖國事。

 

直道正辭,有犯無隱。

 

退還所職,思其事宜。

 

獻可替否,以補王過。」

 

此孔意進謂見君,退謂還私職也。

 

或當以此二句,據臣心為文。

 

文既據臣,君在其上。

 

施之於君則稱進,內省其身則稱退。

 

盡忠者,盡巳之心,以進獻於君;

 

補過者,內脩己心,以補君愆失。

 

故以盡忠為進,補過為退耳,非謂進見與退還也。

 

冬,楚子伐蕭,宋華椒以蔡人救蕭。

 

蕭人囚熊相宜僚及公子丙。

 

王曰:「勿殺,吾退。」

 

蕭人殺之。

 

王怒,遂圍蕭。

 

蕭潰。

 

申公巫臣曰:「師人多寒。」

 

王巡三軍,拊而勉之,(拊,撫慰勉之。

 

○僚,子彫反。

 

潰,戶內反。

 

拊,芳甫反。)

 

疏「蕭潰」。

 

○正義曰:實未潰,史以實王之意,故言潰。

 

知者,下云「明日蕭潰」,是也。

 

三軍之士皆如挾糸廣。

 

(糸廣,綿也,言說以忘寒。

 

○挾,戶牒反。

 

糸廣音曠。

 

說音悅。)

 

疏注「糸廣,綿也」。

 

○正義曰:《玉藻》云:「糸廣為繭,縕為袍。」

 

鄭玄云:「糸廣,新綿也。」

 

遂傅於蕭。

 

還無社與司馬卯言,號申叔展。

 

(還無社,蕭大夫。

 

司馬卯、申叔展,皆楚大夫也。

 

無社素識叔展,故因卯呼之。

 

○傅音附。

 

還音旋。

 

卯,馬鮑反。

 

號,徐戶到反,一音戶刀反,呼也。)

 

叔展曰:「有麥麹乎?」

 

曰:「無。」

 

「有山鞠窮乎?

 

「曰:「無。」

 

(麥麹,鞠窮,所以禦濕。

 

欲使無社逃泥水中。

 

無社不解,故曰無。

 

軍中不敢正言,故謬語。

 

○麹,去六反。

 

鞠,起弓反。

 

禦,魚呂反,下同。

 

解音蟹,下同。)

 

疏注「麥麹」至「謬語」。

 

○正義曰:「麥麹,鞠窮,所以禦濕」,賈逵有此言,則相傳為此說也。

 

《尚書•說命》云:「若作酒醴,爾惟麹糵。」

 

則麥麹,作酒之物。

 

《本草》有芎藭者,是藥草之名。

 

觀傳文勢,欲使無社逃於泥水中,而問有此物以否,知是禦濕所用,但不知若為用之耳。

 

「河魚腹疾柰何?」

 

(叔展言無禦濕藥,將病。)

 

曰:「目於眢井而拯之。」

 

(無社意解,欲入井,故使叔展視虛廢井而求拯已。

 

出溺為拯。

 

○眢,烏丸反。

 

眢井,廢井也。

 

《字林》云:「井無水也,一皮反。」

 

拯,拯救之拯,注同。)

 

疏「河魚」至「拯之」。

 

○正義曰:上句是叔展之言,「曰」下是無社對語。

 

無社頻答,言「無」。

 

叔展乃言必須入水,故以水厄告之。

 

云如似河中之魚,久在水內,則生腹疾,無此二物,其奈濕何!

 

無社乃解其意,告叔展云,當目視於眢井而拯出之。

 

「出溺為拯」,《方言》文。

 

「若為茅絰,哭井則已。」

 

(叔展又教結茅以表井,須哭乃應以為信。

 

○絰,直結反。

 

己音紀,舊音以。

 

應,應對之應。)

 

疏「若為」至「則己」。

 

○正義曰:此亦叔展之言也。

 

無社既解其意,令展視井拯己。

 

但廢井必多,不可知處,故教無社令結茅為絰,置於井上。

 

又恐無社錯應他人,更教之云,若號哭向井,則是我之已身。

 

已,展叔自謂也。

 

明日,蕭潰。

 

申叔視其井,則茅絰存焉,號而出之。

 

(號,哭也。

 

傳言蕭人無守心。

 

○號,戶刀反,注同。

 

守,手又反。)

 

晉原縠、宋華椒、衛孔達、曹人同盟於清丘。

 

(原縠,先縠。)

 

疏注「原縠,先縠」。

 

○正義曰:杜《譜》以為雜人,則不知誰之子也。

 

案傳先軫或稱原軫。

 

此蓋先軫之後也。

 

傳有名號之異,杜《譜》皆並言之。

 

「先縠」之下不言「原縠」,是杜脫也。

 

上文稱為彘子,服虔以為食菜於彘。

 

今複稱原,原其上世所食也。

 

於時趙氏有原同,蓋分原邑而共食之也。

 

曰:「恤病,討貳。」

 

於是卿不書,不實其言也。

 

(宋伐陳,衛救之,不討貳也。

 

楚伐宋,晉不救,不恤病也。)

 

宋為盟故,伐陳。

 

(陳貳於楚故。

 

○為,於偽反。)

 

衛人救之。

 

孔達曰:「先君有約言焉。

 

若大國討,我則死之。」

 

(衛成公與陳共公有舊好,故孔達欲背盟救陳,而以死謝晉,為十四年衛殺孔達傳。

 

○約,於妙反,又如字。

 

共公音恭。

 

好,呼報反。

 

背音佩,十四年經注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19#
 樓主| 發表於 2013-5-25 19:34:11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四


宣十三年至十八年

【經】十有三年,春,齊師伐莒。

 

夏,楚子伐宋。

 

秋,螽。

 

(無傳。為災,故書。)

 

冬,晉殺其大夫先縠。

 

(書名,以罪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0#
 樓主| 發表於 2013-5-25 19:34:54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四


宣十三年至十八年

【傳】十三年,春,齊師伐莒。

 

莒恃晉而不事齊故也。

 

夏,楚子伐宋,以其救蕭也。

 

(救蕭在前年。)

 

君子曰:「清丘之盟,唯宋可以免焉。」

 

(宋討陳之貳。

 

今宋見伐,晉、衛不顧盟以恤宋,而經同貶宋大夫。

 

傳嫌華椒之罪累及其國,故曰唯宋可以免。

 

○累,劣偽反。)

 

疏注「宋討」至「以免」。

 

○正義曰:往年清丘之盟,宋卿亦貶,傳稱「不實其言」。

 

此年宋被楚伐,而晉、衛不救,即是不實之狀於此發。

 

傳言「唯宋可以免」者,意在責諸國耳。

 

嫌華椒之罪累及其國,恐言宋亦有罪,宜其不救。

 

但盟之不信,唯椒身合貶,宋國無罪。

 

言「惟宋可以免」,見諸國皆合責也。

 

秋,赤狄伐晉。

 

及清,先縠召之也。

 

(邲戰不得誌,故召狄欲為變。

 

清,一名清原。)

 

冬,晉人討邲之敗,與清之師,歸罪於先縠而殺之,盡滅其族。

 

君子曰:「惡之來也,已則取之。

 

『其先縠之謂乎!」

 

(盡滅其族,為誅巳甚,故曰「惡之來也」。)

 

疏注「盡滅」至「來也」。

 

○正義曰:先縠之罪,不合滅族。

 

「盡滅其族,為誅巳甚」,亦是晉刑大過,是為大惡。

 

君子既嫌晉刑大過,又尤先縠自招,故曰「惡之來也,己自取之」。

 

惡之來也,言大惡之事來先縠之家。

 

清丘之盟,晉以衛之救陳也,討焉。

 

(尋清丘之盟以責衛。)

 

使人弗去,曰:「罪無所歸,將加而師。」

 

孔達曰:「苟利社稷,請以我說。

 

(欲自殺以說晉。

 

○使,所吏反。

 

我說,如字,又音悅。

 

以說音悅,又如字。)

 

罪我之由。

 

我則為政而亢大國之討,將以誰任?

 

(亢,禦也。

 

謂禦宋討陳也。

 

○亢,苦浪反。

 

任音壬。)

 

我則死之。」

 

(為明年殺孔達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7 23:04 , Processed in 0.906256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