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我本善良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春秋左傳正義】

[複製鏈接]
361#
 樓主| 發表於 2013-5-26 21:56:22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八


成十六年,盡十八年

【經】十有六年,春,王正月,雨木冰,(無傳。

 

記寒過節,冰封著樹。

 

○「雨木冰」,如字,《公羊傳》曰「雨而木冰也」,舊子付反。

 

著,直略反。)

 

疏「正月雨木冰」。

 

○正義曰:正月,今之仲冬,時猶有雨,未是盛寒。

 

雨下即著樹為冰,記寒甚之過其節度。

 

《公羊》、《穀梁》皆云「雨而木冰」,是冰封著樹也。

 

今世時有之,皆寒甚所致也。

 

夏,四月,辛未,滕子卒。

 

(不書名,未同盟。)

 

鄭公子喜帥師侵宋。

 

(喜,穆公子子罕也。)

 

六月,丙寅,朔,日有食之。

 

(無傳。)

 

晉侯使欒黶來乞師。

 

(將伐鄭。

 

黶,欒書子。

 

○黶,於斬反;

 

徐,於玷反。)

 

疏注「黶,欒書子」。

 

○正義曰:十八年悼公之入,黶尚為公族大夫,此時欒書尚在,黶未為卿,而得名見經者,襄二十九年,鄭公孫段未為卿而見經,杜云:「蓋以攝卿行」,然則此亦當以攝卿故書。

 

甲午晦,晉侯及楚子、鄭伯戰於鄢陵。

 

楚子、鄭師敗績。

 

(楚師未大崩,楚子傷目而退,故曰「楚子敗績」。

 

鄢陵,鄭地,今屬潁川郡。

 

○鄢,謁晚反,又於建反。)

 

疏注「楚師」至「敗績」。

 

○正義曰:此戰楚師未至於敗,而楚子身傷,故書「楚子敗績」也。

 

泓之戰宋公傷股,師亦敗績,故書師敗,而不書宋公敗也。

 

君將不言帥師,以君重於師也。

 

戰陳以師相敵,死亡既多,舉師為重,故師敗君傷者,唯書師敗而已,不複書君身敗也。

 

劉炫又云:「若君將被殺獲者,複以殺獲者為重,既書師敗,又書殺獲。

 

即韓之戰獲晉侯,大棘之戰獲華元,雞父之戰獲胡沈之君是也。」

 

楚殺其大夫公子側。

 

(側,子反。

 

背盟無禮,卒以敗師,故書名。)

 

秋,公會晉侯、齊侯、衛侯、宋華元、邾人於沙隨,(沙隨,宋地。

 

梁國寧陵縣北有沙隨亭。)

 

不見公。

 

(不及鄢陵戰故。

 

不諱者,恥輕於執止。)

 

疏注「不及」至「執止」。

 

○正義曰:諸公被執者,皆諱不書執。

 

此會晉侯不肯見公,不諱之者,公為國內有故,不及戰期,雖不見公,非公之罪。

 

是為恥輕於執止,故直書之,以示諫公之意,冀公改過,無後犯。

 

及歸,書「公至自會」,以無罪,不諱,故依法告廟也。

 

公至自會。

 

(無傳。)

 

公會尹子、晉侯、齊國佐、邾人伐鄭。

 

(尹子,王卿士。

 

子,爵。)

 

曹伯歸自京師。

 

(為晉侯所赦,故書歸。

 

諸侯歸國,或書名,或不書名,或言歸自某,或言自某歸,無傳義例,從告辭。)

 

九月,晉人執季孫行父,舍之於苕丘。

 

(苕丘,晉地。

 

舍之苕丘,明不以歸。

 

不稱行人,非使人。

 

○苕音條。

 

使,所吏反。)

 

疏注「苕丘」至「使人」。

 

○正義曰:昭十三年晉人執季孫意如以歸,此言舍之苕丘,明其不以歸也。

 

大夫因使被執,無罪者則書行人,以見無罪。

 

於時行父從公伐鄭,在軍見執,雖則無罪,不稱行人,以其非使人故也。

 

季孫意如得釋而歸,書「意如至自晉」,此行父得釋,不書「至」者,《釋例》曰:「賈氏以為書執行父,舍於苕丘,言失其所。

 

不書至者,剌晉聽讒執之,示巳無罪也。

 

案傳囚之苕丘,以別晉都,無義例也。

 

公待於鄆,與行父俱歸,厭於公尊,故不書行父至耳。

 

若欲示無罪,則宜於執見義,今既直書其執,處絕不書至,乃所以示終於見執,非示無罪也。」

 

《穀梁》以行父至不致者,為公在故,與杜義合也。

 

冬,十月,乙亥,叔孫僑如出奔齊。

 

(公未歸,命國人逐之。)

 

十有二月,乙丑,季孫行父及晉郤犨盟於扈。

 

(晉許魯平,故盟。)

 

公至自會。

 

(無傳。

 

伐而以會致,史異文。)

 

乙酉,剌公子偃。

 

(魯殺大夫皆言剌,義取於《周禮》三剌之法。

 

○剌,本又作刾,七賜反;

 

《爾雅》云,殺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2#
 樓主| 發表於 2013-5-26 21:59:06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八


【傳】十六年,春,楚子自武城使公子成以汝陰之田求成於鄭。

 

(汝水之南,近鄭地。

 

○近,附近之近。)

 

鄭叛晉,子駟從楚子盟於武城。

 

(為晉伐鄭起。)

 

夏,四月,滕文公卒。

 

鄭子罕伐宋,(滕,宋之與國。

 

鄭因滕有喪而伐宋,故傳舉滕侯卒。

 

侵、伐,經、傳異文,經從告,傳言實。

 

他皆放此。)

 

宋將鉏、樂懼敗諸汋陂。

 

(敗鄭師也。

 

樂懼,戴公六世孫。

 

將鉏,樂氏族。

 

○鉏,仕魚反;

 

徐音在魚反。

 

汋,七藥反;

 

徐音酌,一音市藥反。

 

陂,彼宜反。)

 

疏注「樂懼」至「氏族」。

 

○正義曰:樂懼是戴公六世孫,《世本》有文也。

 

將鉏為樂氏之族,不知所出。

 

杜《譜》於樂氏之下樂鉏、將鉏為一人。

 

傳無樂鉏之文,不知其故何也?

 

退,舍於夫渠,不儆。

 

(宋師不儆備。

 

○夫音扶。

 

儆,京領反。)

 

鄭人覆之,敗諸汋陵,獲將鉏、樂懼。

 

宋恃勝也。

 

(汋陂、夫渠、汋陵,皆宋地。

 

○覆,徐敷目反,一音扶又反,又芳又反。)

 

衛侯伐鄭,至於鳴雁,為晉故也。

 

(鳴雁,在陳留雍丘縣西北。

 

○為,於偽反。)

 

晉侯將伐鄭。

 

範文子曰:「若逞吾願,諸侯皆叛,晉可以逞。

 

(逞,快也。

 

晉厲公無道,三郤驕。

 

故欲使諸侯叛,冀其懼而思德。)

 

若唯鄭叛,晉國之憂,可立俟也。」

 

欒武子曰:「不可以當吾世而失諸侯,必伐鄭。」

 

乃興師。

 

欒書將中軍,士燮佐之;

 

(代荀庚。)

 

疏「欒書」至「燮佐之」。

 

○正義曰:《晉語》云:「鄢陵之役,晉伐鄭,荊救之。

 

欒武子將上軍,範文子將下軍。」

 

與此異者,彼孔晁注云:「上下,中軍之上下也。

 

傳曰:『欒書將中軍,士燮佐之。』

 

又曰:『欒、範以其族夾公行。』

 

引此為正。

 

是彼謂分中軍為二,將將上而佐將下。

 

郤錡將上軍,(代士燮。)

 

荀偃佐之;

 

(代郤錡。

 

偃,荀庚子。)

 

韓厥將下軍;

 

郤至佐新軍。

 

荀罃居守。

 

(荀罃,下軍佐。

 

於是郤焠代趙旃將新軍,新上下軍罷矣。

 

○守,手又反。)

 

疏注「荀罃」至「罷矣」。

 

○正義曰:十三年傳云:「韓厥將下軍,荀罃佐之」,又此年末傳云「知武子將下軍,郤犨將新軍」,是其文也。

 

三年作六軍,其新三軍將佐六人皆賞鞍之功,死亡不複存,至此唯有韓厥在耳。

 

郤至佐新軍,不言中下,是新軍唯一知新上下軍於是罷矣。

 

郤犨如衛,遂如齊,皆乞師焉。

 

欒黶來乞師,孟獻子曰:「有勝矣。」

 

(卑讓有禮,故知其將勝楚。)

 

戊寅,晉師起。

 

鄭人聞有晉師,使告於楚,姚句耳與往。

 

(句耳,鄭大夫。

 

與往,非使也。

 

為先歸張本。

 

○句,古侯反。

 

與音預。

 

使,所吏反。)

 

楚子救鄭。

 

司馬將中軍,(子反。)

 

令尹將左,(子重。)

 

右尹子辛將右。

 

(公子壬夫。)

 

過申,子反。

 

入見申叔時,(叔時老,在申。

 

○過,古禾反。)

 

曰:「師其何如?」

 

對曰:「德、刑、詳、義、禮、信,戰之器也。

 

(器,猶用也。)

 

德以施惠,刑以正邪,詳以事神,義以建利,禮以順時,信以守物。

 

民生厚而德正,(財足則思無邪。

 

○邪,似嗟反,注皆同。)

 

用利而事節。

 

(動不失利,則事得其節。)

 

時順而物成,(群生得所。)

 

上下和睦,周旋不逆,(動順理。)

 

求無不具,(下應上。

 

○應,應對之應。)

 

各知其極。

 

(無二心。)

 

故《詩》曰:『立我烝民,莫匪爾極。』

 

(烝,眾也。

 

極,中也。

 

《詩•頌言》先王立其眾民,無不得中正。

 

○烝,之乘反,注同。)

 

疏注「烝眾」至「中正」。

 

○正義曰:「烝,眾」,《釋詁》文。

 

「極,中」,常訓也。

 

《詩•頌•思文》之篇,美後稷之德。

 

《周語》云「昔我先王世後稷」,故杜以先王言之,言先王後稷立其眾人,無不得其中正也。

 

當堯之末,洪水滔天,人不粒食皆失其正性,後稷教人耕稼以養之,各複本性,故無不得中正也。

 

是以神降之福,時無災害,民生敦厖,和同以聽,(敦,厚也。

 

厖,大也。

 

○厖,莫降反。)

 

疏注「敦,厚。

 

厖,大也」。

 

○正義曰:皆《釋詁》文也。

 

言人之生計,若財物足,皆豐厚而多大。

 

《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讓生於有餘,爭生於不足。」

 

是其人生厚大,則心和而聽上命也。

 

莫不盡力以從上命,致死以補其闕,(闕,戰死者。)

 

此戰之所由克也。

 

今楚內棄其民,(不施惠。)

 

而外絕其好;

 

(義不建利。

 

○好,呼報反。)

 

瀆齊盟,(不詳事神。

 

○瀆,徒木反。)

 

而食話言;

 

(信不守物。

 

○話,戶快反。)

 

奸時以動,(禮不順時。

 

周四月,今二月,妨農業。

 

○奸音幹,本或作幹。)

 

疏注「禮不」至「農業」。

 

○正義曰:沈氏云:「晉亦奸時,所以無天殃者,以鄭既有罪,晉人討之,楚黨有罪之鄭,故獨謂之奸時。」

 

而疲民以逞。

 

(刑不正邪,而苟快意。

 

○疲,本亦作罷,音皮,下注同。)

 

疏注「刑不」至「快意」。

 

○正義曰:《魯語》曰:「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鉞,故大者陳之原野,小者致之朝市。」

 

則征伐之刑,刑之大者,「刑不正邪,而苟快意」,正謂伐晉是也。

 

此六句言楚無上六事,隨便而言,故與上不次。

 

服虔以「外絕其好」為刑不正邪也,「食話言」為義不建利也,「疲民以逞」為信不守物也。

 

杜以「食話言」是言之不信也,快意征伐是刑之失所也,故不從舊說。

 

民不知信,進退罪也。

 

人恤所底,其誰致死?

 

(底,至也。

 

○底,徐音旨,又之履反。)

 

疏注「底」至「也」。

 

○正義曰:底聲近至故為至也,在上之信不著於人,號令無常,動情恣意,或乍東乍西,或欲遲欲速,每事如此,不可測量,人不知信,進退獲罪,人人各憂其身,不知性命所至,誰肯致死戰也?

 

子其勉之!

 

吾不複見子矣。」

 

(言其必敗不反。

 

○複見,一本無複字。

 

複,扶又反。)

 

疏「對曰」至「子矣」。

 

○正義曰:叔時此對,首尾相成。

 

先舉六名,云「戰之器也」,言有此六事,乃可以戰,若器用然也。

 

自「德以施惠」至「信以守物」,辨六事施用之處也。

 

自「民生厚」至「所由克」,言能用六事得戰勝之意也。

 

自「今楚內棄其民」至「疲民以逞」,言楚不行六事也。

 

「民不知信」以下言楚必敗之意也。

 

德者,得也,自得於心,美行之大名。

 

有大德者以德撫人,是德用之以施恩惠也。

 

有姦邪者斷以刑罰,是刑用之以正邪辟也。

 

詳者,祥也,古字同耳。

 

《釋詁》云:「祥,善也。」

 

李巡曰:「祥,福之善也。

 

事神得福,乃名為祥。」

 

是祥用之以事神也。

 

義者,宜也,物皆得宜,利乃生焉,故義所以生立利益也。

 

禮者,履也,其所踐履,當識時要,故禮所以順時事也。

 

言而無信,物將散矣,故信所以守群物也。

 

人君用此道以撫下民,民之生計豐厚,財用足,則民之德皆正矣。

 

德謂人之性行。

 

《論語》云:「民德歸厚矣」,即是正也。

 

此一句覆上「德以施惠」。

 

由上施恩惠,故民生計豐厚也,財用有利益,而每事得節,饑則有食,寒則有衣,其事皆得節矣此一句覆上「義以建利」也。

 

政不擾民,時節皆順,春種夏耨,而物得成矣。

 

此一句覆上「禮以順時」也。

 

自上及下,和睦相親,周旋運轉,不有違逆,上之所求,下無不具,下民自知其中,無複二心。

 

故《詩》美先王成立我之眾民,無不於女先王得其中正,言先王善養下民,使得中也。

 

自「上下和睦」以下,至「莫匪爾極」,總論在上德、義、禮三事,以教於下,則在下之人皆無邪惡,以信自守,即包上「刑以正邪」「信以守物」二句也。

 

聖王先成於民,而後致力於神,民既如此,是以明神下之福祐,時無水旱災害。

 

此覆上「詳以事神」也。

 

故下民生計皆豐厚而多大,人皆和同其心以聽進止,無不盡已之力以從上命,戰陳之上,有被殺傷者,皆致其死命,以補其空闕之處,此戰之所由得而勝也。

 

今楚內棄其國內之民,不行施惠,是無德也;

 

外絕其鄰國之好,不得其利,是無義也;

 

與晉結盟,而複背之,貫瀆齊同之盟,是無詳也;

 

與人要言,今背其語,食消善言,是無信也;

 

夏之二月,農事正煩,奸犯時節,而動兵伐人,是無禮也;

 

晉人無罪,苟欲伐之,疲勞下民,以快己欲,是無刑也。

 

六事皆無,是無器也。

 

無器而戰,其可勝乎?

 

上若有信,民知所適;

 

上既無信,不知所從,從前言則違後令,從後令則背前言。

 

人既不知在上之信,其進與退皆得罪也。

 

人人憂其所至,不知已之性命將至何處,其誰肯致死而戰也?

 

子其勉力為之。

 

此行也必敗,吾不複得見子矣。

 

知其必死,與之長訣也。

 

姚句耳先歸,子駟問焉。

 

對曰:「其行速,過險而不整。

 

速則失誌,(不思慮也。)

 

不整,喪列。

 

誌失列喪,將何以戰?

 

楚懼不可用也。」

 

五月,晉師濟河。

 

聞楚師將至,範文子欲反,曰:「我偽逃楚,可以紓憂。

 

(紓,緩也。

 

○喪,息浪反,下同。

 

紓音舒。)

 

夫合諸侯,非吾所能也,以遺能者,我若群臣輯睦以事君,多矣。」

 

武子曰:「不可!」

 

六月,晉、楚遇於鄢陵。

 

範文子不欲戰。

 

郤至曰:「韓之戰,惠公不振旅;

 

(眾散敗也。

 

在僖十五年。

 

○遺,唯季反,下注「問遺也」同。

 

輯,又作集,音同。

 

亦七入反。)

 

箕之役,先軫不反命;

 

(死於狄也。

 

在僖三十三年。)

 

邲之師,荀伯不複從,(荀林父奔走,不複故道。

 

在宣十二年。

 

○從,徐子容反,音或如字。)

 

皆晉之恥也。

 

子亦見先君之事矣。

 

(見先君成敗之事。)

 

今我辟楚,又益恥也。」

 

文子曰:「吾先君之亟戰也,有故。

 

(亟,數也。

 

○亟,去吏反。

 

數,所角反。)

 

秦、狄、齊、楚皆彊,不盡力,子孫將弱。

 

今三彊服矣,(齊、秦、狄。)

 

敵楚而已。

 

唯聖人能外內無患。

 

自非聖人,外寧必有內憂,(驕亢則憂患生也。

 

○亢,苦浪反。)

 

盍釋楚以為外懼乎?

 

甲午晦,楚晨壓晉軍而陳。

 

(壓,笮其未備。

 

○盍,戶臘反。

 

壓,於中反;

 

徐於輒反。

 

陳直覲反下及注皆同。

 

笮,側百反。)

 

軍吏患之。

 

範匄趨進,(匄,士燮子。

 

○匄本又作丐,古害反。)

 

曰:「塞井夷灶,陳於軍中,而疏行首。

 

(疏行首者,當陳前決開營壘為戰道。

 

○行,戶郎反,一音如字,注同。

 

壘,力軌反。)

 

晉、楚唯天所授,何患焉?」

 

文子執戈逐之,曰:「國之存亡,天也,童子何知焉?」

 

欒書曰:「楚師輕窕,固壘而待之,三日必退。

 

退而擊之,必獲勝焉。」

 

郤至曰:「楚有六間,不可失也。

 

其二卿相惡,(子重、子反。

 

○窕,敕彫反,又敕吊反。

 

惡如字,又烏路反。)

 

王卒以舊,(罷老不代。

 

○卒,子忽反,下皆同。)

 

鄭陳而不整,(不整列。)

 

蠻軍而不陳,(蠻夷從楚者不結陳。)

 

陳不違晦,(晦,月終,陰之盡。

 

故兵家以為忌。)

 

疏注「晦月」至「忌」。

 

○正義曰:日為陽精,月為陰精。

 

兵尚殺害,陰之道也,行兵貴月盛之時,晦是月終,陰之盡也,故兵家以晦為忌,不用晦日陳兵也。

 

昭二十三年七月,戊辰晦,吳敗楚師於雞父,吳犯兵忌而戰勝者,杜云:「違兵忌晦戰,擊楚所不意,彼知楚有可敗之機,晦是兵家所忌,原楚之情,必以吳為不動,故以晦日掩之,擊楚不備故也。」

 

在陳而囂,(囂,喧嘩也。

 

○囂,許驕反,徐讀曰嗷,五高反,注及後同。

 

喧,本又作諠,況元反。

 

嘩,本又作譁,音華。)

 

合而加囂。

 

(陳合宜靜,而益有聲。)

 

各顧其後,莫有鬥心;

 

(人恤其所底。)

 

舊不必良,以犯天忌,我必克之。」

 

楚子登巢車,以望晉軍。

 

(巢車,車上為櫓。

 

○巢,《說文》作巢,云:兵車高如巢,以望敵也;

 

《字林》同。

 

櫓音魯。)

 

疏注「巢車,車上為櫓」。

 

○正義曰:《說文》云:「巢,兵高車加巢,以望敵也。」

 

櫓,澤中守草樓也。

 

是巢與櫓俱是樓之別名。

 

子重使大宰伯州犁侍於王後。

 

(州犁,晉伯宗子,前年奔楚。

 

○大宰,音泰,官名,大者多同,以意求之。)

 

王曰:「騁而左右,何也?」

 

(騁,走也。)

 

曰:「召軍吏也。」

 

「皆聚於中軍矣。」

 

曰:「合謀也。」

 

「張幕矣。」

 

曰:「虔卜於先君也。」

 

(虔,敬也。

 

○幕音莫。)

 

「徹幕矣。」

 

曰:「將發命也。」

 

「甚囂,且塵上矣。」

 

曰:「將塞井夷灶而為行也。」

 

(夷,平也。

 

○上,時掌反。

 

行,戶郎反,下「夾公行」同。)

 

「皆乘矣,左右執兵而下矣。」

 

曰:「聽誓也。」

 

(左,將帥。

 

右,車右。

 

○乘,繩證反,下同。

 

將,子匠反,下「去將」同。

 

帥,所類反,下「元帥」同。)

 

疏注「左,將帥。

 

右,車右」。

 

○正義曰:兵車為元帥在中,禦者在左也;

 

其餘將帥,皆禦者在中,將帥在左也。

 

左右執兵而下,唯禦者持車不下耳。

 

「戰乎?」

 

曰:「未可知也。」

 

「乘而左右皆下矣。」

 

曰:「戰禱也。」

 

(禱,請於鬼神。

 

○禱,丁老反,或丁報反。)

 

伯州犁以公卒告王。

 

(公,晉侯。)

 

苗賁皇在晉侯之側,亦以王卒告。

 

(賁皇,楚鬥椒子。

 

宣四年奔晉。

 

○賁,扶云反。)

 

皆曰:「國士在,且厚,不可當也。」

 

(晉侯左右皆以伯州犁在楚,知晉之情。

 

且謂楚眾多,故憚合戰。

 

與苗賁皇意異。

 

○憚,徒旦反。)

 

疏注「晉侯」至「意異」。

 

○正義曰:服虔以此「皆曰」之文,在州犁、賁皇之下,解云:「賁皇、州犁皆言曰,晉、楚之士皆在君側,且陳厚,不可當。

 

以為州犁言晉彊,賁皇言楚彊,故云「皆曰」也。

 

若如服言,賁皇既言楚不可當,何故複請分良以擊其左右?

 

故杜不用其說。

 

晉侯左右皆為此言,以憚伯州犁耳。

 

苗賁皇言於晉侯曰:「楚之良,在其中軍王族而已。

 

請分良以擊其左右,而三軍萃於王卒,(萃,集也。

 

○萃,似醉反。)

 

必大敗之。」

 

公筮之。

 

史曰:「吉。

 

其卦遇複ⅳ,(震下坤上,複,無變。)

 

疏注「震下」至「無變」。

 

○正義曰:《說卦》:「震為雷,坤為地。」

 

《複•象》曰:「雷在地中,複。」

 

服虔云:「複,反也。

 

陰盛於上,陽動於下,以喻小人作亂於上,聖人興道於下,萬物複萌,製度複理,故曰複也。

 

其筮六爻無變者,故言其所遇之卦而已。

 

曰:『南國戚,射其元王,中厥目。』

 

(此卜者辭也。

 

複,陽長之卦。

 

陽氣起子,南行推陰,故曰南國蹙也。

 

南國勢戚,離受其咎。

 

離為諸侯,又為目陽氣激南,飛矢之象。

 

故曰:「射其元王,中厥目。」

 

○戚,子六反。

 

射,食亦反,注及下「射之」同。

 

中,丁仲反,注同。

 

長,丁丈反。

 

激,古狄反。)

 

疏注「此卜」至「厥目」。

 

○正義曰:此實筮也,而言卜者,卜筮通言耳。

 

此既不用《周易》,而別為之辭,蓋卜筮之書,更有此類,筮者據而言耳。

 

服虔以為陽氣觸地射出,為射之象,杜以陽氣激南,為飛矢之象,二者無所依馮,各以意說,得失終於無驗,是非無以可明。

 

今以杜言離為諸侯者,案《禮器》云:「大明生於東,君西酌犧象。」

 

鄭玄云:「象日出東方而西行也。」

 

《詩•邶•柏舟》鄭箋云:「日,君象也。」

 

《說卦》:「離為日。」

 

故為諸侯。

 

國戚、王傷,不敗何待?」

 

公從之。

 

(從其言而戰。)

 

有淖於前,(淖,泥也。

 

○淖,乃孝反;

 

徐,徒較反。)

 

乃皆左右相違於淖。

 

(違,辟也。)

 

步毅禦晉厲公,欒針為右。

 

(步毅即郤毅。)

 

彭名禦楚共王,潘黨為右。

 

石首禦鄭成公,唐苟為右。

 

欒、範以其族夾公行,(二族強,故在公左右。

 

○共音恭。

 

夾,古洽反。)

 

疏注「二族」至「左右」。

 

○正義曰:劉炫云:「族者,屬也。

 

屬謂中軍,以中軍夾公耳,非謂宗族之兵。」

 

今知非者,杜云「二族」者,順傳之文,無明言宗族之事,劉誣杜以為宗族,妄規其過,非也。

 

陷於淖。

 

欒書將載晉侯,針曰:「書退!

 

國有大任,焉得專之?

 

(在君前,故子名其父。

 

大任,謂元帥之職。

 

○焉,於虔反。)

 

疏「國有」至「專之」。

 

○正義曰:言國有元帥之大任,何得專意廢之,而為禦也。

 

○注「在君」至「其父」。

 

○正義曰:《曲禮》曰:「父前子名,君前臣名。」

 

鄭玄云:「對至尊,無大小,皆相名。」

 

以君至尊,為在君前,故子名其父。

 

且侵官,冒也;

 

(載公為侵官。

 

○冒,莫報反,徐莫比反。)

 

失官,慢也;

 

(去將而禦,失官也。)

 

離局,奸也。

 

(遠其部曲為離局。

 

○離,力誌反,注同。

 

遠,於萬反。)

 

有三罪焉,不可犯也。」

 

乃掀公以出於淖。

 

(掀,舉也。

 

○掀,徐許言反,云捧轂舉之,則公軒起也;

 

一曰掀,引也,胡根反,一音虛斤反;

 

《字林》云,舉出也,火氣也;

 

又丘近反。)

 

疏注「掀舉也」。

 

○正義曰:《說文》云:「掀,舉出也。」

 

公在於淖,知掀當訓為舉也。

 

癸巳,潘尫之黨與養由基蹲甲而射之,徹七劄焉。

 

(黨,潘尫之子。

 

蹲,聚也。

 

一發達七劄,言其能陷堅。

 

○尫,烏黃反。

 

之黨,一本作潘尫之子黨。

 

案注云:「黨,潘尫之子也。」

 

則傳文不得有「子」字,古本此及襄二十三年「申鮮虞之傳摯」,皆無「子」字。

 

蹲,在尊反,徐又在損反,一音才官反。

 

劄,側八反,徐側乙反。)

 

疏「潘尫之黨」。

 

○正義曰:潘尫之子,其名為黨。

 

襄二十三年「申鮮虞之傳摯」,辭與此同,古人為文略言耳。

 

以示王,曰:「君有二臣如此,何憂於戰?」

 

(二子以射誇王。

 

○誇,苦瓜反。)

 

王怒曰:「大辱國!

 

(賤其不尚知謀。

 

○知音智。)

 

詰朝爾射,死藝!」

 

(言女以射自多,必當以藝死也。

 

詰朝,猶明朝,是戰日。

 

○朝如字,注同。

 

女音汝。)

 

呂錡夢射月,中之,退入於泥。

 

(呂錡,魏錡。

 

○射,食亦反,下至「使射呂錡」皆同。)

 

占之,曰:「姬姓,日也;

 

(周世姬姓尊。)

 

異姓,月也,(異姓卑。)

 

必楚王也。

 

射而中之,退入於泥,亦必死矣!」

 

(錡自入泥,亦死象。

 

○中,丁仲反,下及注皆同。)

 

及戰,射共王,中目。

 

王召養由基,與之兩矢,使射呂錡。

 

中項,伏弢。

 

(弢,弓衣。

 

○項,戶講反。

 

弢,他刀反。)

 

以一矢複命。

 

(言一發而中。)

 

郤至三遇楚子之卒,見楚子,必下,免胄而趨風。

 

(疾如風。)

 

楚子使工尹襄問之以弓,(問,遺也。)

 

疏注「問,遺也」。

 

○正義曰:遺人以物,謂之為問。

 

問弦多以琴,問子貢以弓,《論語》云:「問人於他邦」,皆是也。

 

曰:「方事之殷也,(殷,盛也。)

 

有韎韋之跗注,君子也。

 

(韎,赤色。

 

跗注,戎服,若袴而屬於跗,與袴連。

 

○韎,莫拜反,又音妹,徐莫蓋反。

 

跗,方於反。

 

注,之樹反。

 

袴,苦故反。

 

屬,章玉反。)

 

疏注「韎赤」至「袴連」。

 

○正義曰:鄭玄《詩》箋云:「韎,茅蒐染也。」

 

韎聲也。

 

韋昭云:「茅蒐,今絳草也。

 

急疾呼芽蒐成韎也。」

 

茅蒐即今之蒨也。

 

賈逵云:「一染曰韎。」

 

《釋器》云「一染謂之縓」,謂一入赤為淺赤色也。

 

跗注,兵戎之服,自要以下而注於腳。

 

跗謂屬袴於下與跗相連。

 

《周禮•司服》:「凡兵事,韋弁服。」

 

鄭玄云:「韋弁,以韎韋為弁,又以為衣、裳。

 

晉郤至衣韎韋之跗注是也。」

 

《鄭誌》以跗當為幅,謂裁韋若布帛之幅相縫屬。

 

鄭言「以為衣、裳」,則衣、裳不連。

 

《聘禮》:「君使卿韋弁,歸饔餼。」

 

鄭玄云:「其服蓋韎布以為衣而素裳。」

 

鄭以彼非戎事,當為素裳,明衣、裳不連。

 

跗,杜言連者,謂要腳連耳。

 

若然,在軍之服,其色皆同耳。

 

謂均服振振,上下同色。

 

郤至與眾同服,所以獨見識者,禮法雖有此服,軍士未必盡然,郤至服必鮮華,故楚王偏識之。

 

識見不穀而趨,無乃傷乎?」

 

(恐其傷。)

 

郤至見客,免胄承命,曰:「君之外臣至,從寡君之戎事,以君之靈,間蒙甲胄,(間,猶近也。

 

○近如字,一本或作與,音預。)

 

不敢拜命。

 

(介者不拜。

 

○介音界。)

 

疏注「介者不拜」。

 

○正義曰:《曲禮》云:「介者不拜,為其拜而蓌拜。」

 

鄭玄云:「蓌則失容節,蓌猶笮也。」

 

慮其笮甲折。

 

敢告不寧,君命之辱。

 

(以君辱賜命,故不敢自安。)

 

疏注「以君」至「自安」。

 

○正義曰:劉炫以為:「楚王云『無乃傷乎』,恐其傷也;

 

答云『敢告不寧』,告其身不傷耳。

 

魏犨云『不有寧也』,以傷為寧,此與魏犨相似。」

 

今知不然者,案僖二十八年魏焠云:「以君之靈不有寧也。

 

謂不有被傷以自寧也。

 

知不與彼同者,以彼云「不有寧」,謂不有損傷,此直云「不寧」,既無「有」字,又先無被傷之狀,與魏犨不同也。

 

案檢杜注,「敢告不寧君命之辱」宜連讀之,若「敢告不寧」別自為句,則「君命之辱」一句零行無所依附,故知與彼不同。

 

劉君不尋此意,以為與魏犨相似,而規杜,非也。

 

為事之故,敢肅使者。」

 

(言君辱命來問,以有軍事不得答,故肅使者,肅,手至地,若今撎。

 

○為,於偽反。

 

使,所吏反,注及下同。

 

撎,伊誌反,揖也;

 

《字林》云,舉首下手也。)

 

疏注「言君」至「今撎」。

 

○正義曰:《周禮•大祝》:「辨九拜,九曰肅拜。」

 

鄭司農云:「肅拜,但俯下手,今時撎是也。」

 

《說文》云:「撎,舉首下手也。」

 

其勢如今揖之小別。

 

《晉宋儀注》:「貴人待賤人,賤人拜,貴人撎。」

 

三肅使者而退。

 

晉韓厥從鄭伯,(從,逐也。)

 

其禦杜溷羅曰:「速從之!

 

其禦屢顧,不在馬,可及也。」

 

韓厥曰:「不可以再辱國君。」

 

乃止。

 

(二年鞍戰,韓厥已辱齊侯。

 

○溷,戶昏、戶本二反。)

 

郤至從鄭伯,其右茀翰胡曰:「諜輅之,餘從之乘,而俘以下。」

 

(欲遣輕兵單進以距鄭伯車前,而自後登其車以執之。

 

○茀,府勿反。

 

翰,徐音韓。

 

諜音牒。

 

輅,五嫁反。

 

乘,繩證反。

 

輕,遣政反,又如字。)

 

疏注「欲遣」至「執之」。

 

○正義曰:《說文》云:「諜,軍中反間也。」

 

兵書有反間之法,謂詐為敵國之人,入其軍中,伺候間隙以反告己軍,令謂之細作人也。

 

此欲令諜迎鄭伯,則非一人細作,於時鄭伯退走,故杜以為輕兵單進,繞鄭伯之前,逆距鄭伯,使鄭伯前視輕兵,不複顧後,得自後登其車以執之也。

 

鄭軍亂走,輕兵獨出其間,亦諜之類,故翰胡得以諜言之。

 

郤至曰:「傷國君有刑。」

 

亦止。

 

石首曰:「衛懿公唯不去其旗,是以敗於熒。」

 

乃內旌於弢中。

 

(熒戰在閔二年。

 

○去,起呂反。

 

熒,戶扃反。

 

旌音精。)

 

疏「內旌於弢中」。

 

○正義曰:旌謂鄭伯所建之旗,弢是盛旌之囊也。

 

《周禮》「全羽為旞,析羽為旌」,謂空建鳥羽者也。

 

但九旗竿首,皆有析羽,故旌為之總名,故此傳鄭伯與子重所建皆以旌言之,其鄭伯所建,當是交龍之旂,子重所建,當是熊虎之旗。

 

《周禮》:「中秋,教治兵,辨旗物,諸侯載旂,軍吏載旗。」

 

鄭玄云:「軍吏,諸軍帥也。

 

凡旌旗,有軍眾者畫異物,無者帛而已。」

 

子重為將,自然當建熊虎之旗。

 

唐苟謂石首曰:「子在君側,敗者壹大。

 

我不如子,子以君免,我請止。」

 

乃死。

 

(敗者壹大,謂軍大崩也。

 

言石首亦君之親臣而就禦,與車右不同。

 

故首當禦君以退,己當死戰。)

 

楚師薄於險,(薄,迫也。)

 

叔山冉謂養由基曰:「雖君有命,為國故,子必射。」

 

(王有「死藝」命。

 

○冉,如炎反。

 

為,於偽反。

 

射,食亦反。)

 

乃射,再發,盡殪。

 

叔山冉搏人以投,中車,折軾。

 

晉師乃止。

 

(言二子皆有過人之能。

 

○發如字,徐音廢。

 

殪,於計反。

 

搏音博。

 

中,丁仲反。

 

所,之設反,又市列反。

 

軾音式。)

 

囚楚公子茷。

 

(為郤至見譖張本。

 

○茷,扶廢反。)

 

疏「囚楚公子茷」。

 

○正義曰:《晉語》謂之王子發鉤,蓋一名一字也。

 

欒針見子重之旌,請曰:「楚人謂夫旌,子重之麾也,彼其子重也。

 

曰臣之使於楚也,子重問晉國之勇,臣對曰:『好以眾整。』

 

曰:『又何如?』

 

(又問其餘。

 

○夫音扶。

 

麾,許危反。

 

日,人實反。

 

使,所吏反,下「免使者」同。

 

好,呼報反,下及注皆同。)

 

臣對曰:『好以暇。』

 

(暇,閒暇。

 

○閒音閑。)

 

今兩國治戎,行人不使,不可謂整;

 

臨事而食言,不可謂暇。

 

(食好整之言。

 

○使,所吏反,又如字。)

 

請攝飲焉。」

 

(攝,持也。

 

持飲往飲子重。

 

○往飲,於鴆反。)

 

公許之。

 

使行人執榼承飲,造於子重,(承,奉也。

 

○榼,苦臘反。

 

造,七報反,)曰:「寡君乏使,使針禦持矛,(禦,侍也。)

 

是以不得犒從者,使某攝飲。」

 

於重曰:「夫子嚐與吾言於楚,必是故也。

 

不亦識乎?」

 

(知其以往言好暇,故致飲。

 

○犒,苦報反。

 

從才用反。)

 

受而飲之,免使者而複鼓。

 

(免,脫也。

 

○複,扶又反,注及下同。)

 

旦而戰,見星未已。

 

子反命軍吏察夷傷,(夷亦傷也。)

 

疏注「夷亦傷也」。

 

○正義曰:服虔云:「金創為夷。」

 

杜以戰用五兵,唯殳無刃,所言傷者,皆刃傷也,何須於此獨辨金木?

 

故知夷亦傷也,複言之耳。

 

補卒乘,(補死亡。

 

○乘,繩證反,下同。)

 

繕甲兵,(繕,治也。)

 

展車馬,(展,陳也。

 

○陳如字。)

 

雞鳴而食,唯命是聽。

 

(複欲戰。)

 

晉人患之。

 

苗賁皇徇曰:「蒐乘、補卒,(蒐,閱也。

 

○徇,似俊反。

 

蒐,所留反。)

 

秣馬、利兵,(秣,穀馬也。

 

○秣音末。)

 

脩陳、固列,(固,堅也。

 

○陳,直覲反,又如字。)

 

蓐食、申禱,(申,重也。

 

○蓐音辱。

 

重,直用反。)

 

明日複戰!」

 

乃逸楚囚。

 

(逸,縱也。

 

○縱,子用反。)

 

王聞之,召子反謀。

 

穀陽豎獻飲於子反,子反醉而不能見。

 

(穀陽,子反內豎。

 

○見,賢遍反。)

 

疏注「穀陽,子反內豎」。

 

○正義曰:鄭玄云:「豎,未冠者之名。」

 

故杜以為內豎也。

 

案《呂氏春秋》云:「荊共王與晉厲公戰於鄢陵,荊師敗,共王傷。

 

臨戰,司馬子反渴而求飲,豎陽穀操酒而進之,子反曰:『卻酒也。』

 

豎陽穀曰:『非酒也。』

 

子反曰:「卻酒也。』

 

豎陽穀又曰:『非酒也。』

 

子反受而飲之。

 

子反之為人也,嗜酒,甘而不能絕於口,醉。

 

戰既罷,共王欲複戰,而謀使召司馬子反,子反辭以心疾。

 

共王駕往視之,入幄中,聞酒臭而還,曰:『今日之戰,不穀親傷,所恃者司馬也。

 

而司馬又若此,不穀無與複戰矣。』

 

於是遂罷師去之,斬司馬子反以為戮。」

 

與此不同者,傳依簡牘本紀,彼采傳聞異辭,所說既殊,其文亦異。

 

王曰:「天敗楚也夫!

 

餘不可以待。」

 

乃宵遁。

 

晉入楚軍,三日穀。

 

(食楚粟三日也。

 

○夫音扶。

 

三日穀,本或作「三日館穀」,誤也。)

 

範文子立於戎馬之前,曰:「君幼,諸臣不佞,(佞,才也。

 

○君幼,本或作「君幼弱」。)

 

何以及此?

 

君其戒之!

 

(戒勿驕。)

 

《周書》曰:『惟命不於常。』

 

有德之謂。」

 

(《周書•康誥》。

 

言勝無常命,唯德是與。)

 

疏注「周書」至「是與」。

 

○正義曰:周公稱成王之命,告康叔以此言也。

 

唯上天之命,不常於一人也,言善則得之,惡則失之,唯有德者,於是與之。

 

楚師還,及瑕,(瑕,楚地。)

 

王使謂子反曰:「先大夫之覆師徒者,君不在。

 

(謂子玉敗城濮時,王不在軍。

 

○覆,芳服反。)

 

子無以為,過不穀之罪也。」

 

子反再拜稽首曰:「君賜臣死,死且不朽。

 

(王引過,亦所以責子反。)

 

臣之卒實奔,臣之罪也。」

 

子重複謂子反曰:「初隕師徒者,而亦聞之矣。

 

盍圖之!」

 

(聞子玉自殺。

 

終二卿相惡。

 

○卒,從此已前皆子忽反。

 

隕,於敦反。

 

盍,戶臘反。)

 

對曰:「雖微先大夫有之,大夫命側,側敢不義?

 

(言以義命已,不敢不受。)

 

疏「雖微」至「不義」。

 

○正義曰:微,無也。

 

縱使雖無先大夫有此舊事,今大夫將義命已,敢不以為之義乎?

 

側亡君師,敢忘其死?」

 

王使止之,弗及而卒。

 

戰之日,齊國佐、高無咎至於師,(無咎,高固子。)

 

衛侯出於衛,公出於壞隤。

 

(壞隤,魯邑。

 

齊、衛皆後,非獨魯。

 

明晉以僑如故不見公。

 

○壞,戶怪反,徐音懷。

 

隤,徒回反。)

 

疏「衛侯」至「壞隤」。

 

○正義曰:「出於衛」者,已出衛竟也。

 

「公出於壞隤」,始從壞隤而出,猶未出魯竟。

 

下云「公待於壞隤」、「設守而後行」,是出國止於壞隤,更從壞隤而出。

 

宣伯通於穆薑,(穆薑,成公母。)

 

欲去季、孟而取其室。

 

(季文子、孟獻子。

 

○去,起呂反。)

 

將行,穆薑送公,而使逐二子。

 

公以晉難告,(會晉伐鄭。

 

○難,乃旦反。)

 

曰:「請反而聽命。」

 

薑怒,公子偃、公子鉏趨過,(二子,公庶弟。

 

○鉏,仕居反。)

 

疏注「二子,公庶弟」。

 

○正義曰:沈氏云,以剌公子偃,不云弟故也。

 

指之曰:「女不可,是皆君也。」

 

(言欲廢公,更立君。

 

○女音汝。)

 

公待於壞隤,申宮、儆備,(申敕宮備。

 

○儆,京領反。)

 

設守而後行,是以後。

 

(後晉、楚戰期。

 

○守,手又反。)

 

使孟獻子守於公宮。

 

秋,會於沙隨,謀伐鄭也。

 

(鄭伯未服。)

 

宣伯使告郤犨曰:「魯侯待於壞隤,以待勝者。」

 

(觀晉、楚之勝負。)

 

郤焠將新軍,且為公族大夫,以主東諸侯。

 

(主齊、魯之屬。)

 

取曠於宣伯,而訴公於晉侯。

 

(訴,譖也。)

 

晉侯不見公。

 

曹人請於晉曰:「自我先君宣公即世,(在十三年。)

 

國人曰:『若之何?

 

憂猶未弭。』

 

(弭,息也。

 

既葬,國人皆將從子臧,所謂憂未息。

 

○弭,亡氏反。)

 

而又討我寡君,(前年晉侯執曹伯。)

 

以亡曹國社稷之鎮公子,(謂子臧逃奔宋。)

 

是大泯曹也,(泯,滅也。)

 

先君無乃有罪乎?

 

(言今君無罪而見討,得無以先君故。)

 

若有罪,則君列諸會矣。

 

(諸侯雖有篡弒之罪,侯伯已與之會,則不複討。

 

前年會於戚,曹伯在列,盟畢乃執之,故曹人以為無罪。

 

○篡,初患反。

 

弒音試。

 

複,扶又反,下及下文「複請」同。)

 

疏注「請侯」至「無罪」。

 

○正義曰:諸侯廢立,當由天子。

 

但春秋之世,王政不行,若篡弒而立,則侯伯既列於會,便是已成為君,臣人得殺之,鄰國不得複討。

 

往年為戚之會,主為討曹,但晉侯既列於會,盟畢乃始執之,故曹人以為無罪也。

 

宣元年會於平州,以定公位。

 

齊非侯伯,而得公位定者,縱非侯伯,乃是彊鄰,既得與會,即為黨援,晉若討魯,齊必救之,於是晉國竟不伐魯,是由會齊而公位遂定也。

 

君唯不遺德、刑,(遺,失也。)

 

以伯諸侯,豈獨遺諸敝邑?

 

敢私布之。」

 

(為曹伯歸不以名告傳。

 

○伯,如字,又音霸。)

 

疏注「為曹」至「告傳」。

 

○正義曰:諸侯被執,及歸,或名或否,雖從告辭,傳不為例,但諸侯尊貴,不斥其名。

 

《曲禮》曰:「諸侯不生,名;

 

諸侯失地,名;

 

滅同姓,名。」

 

是諸侯稱名者是罪責之事,彼告者亦量其事之善否,惡之則以名告。

 

故《釋例》曰:「蔡侯般弒父自立,楚子欲顯行刑誅,以章伯業,誘而殺之。

 

蔡人深怨,故稱名以告。

 

春秋從而書之。」

 

是告者,謂其有罪,則稱名以告;

 

謂其無罪,則告不以名。

 

此曹人訴君無罪,晉侯從而釋之,言其無罪而歸,故晉人不以名告。

 

下云:「晉侯謂子臧:『反,吾歸而君。』

 

」是晉人告其歸也。

 

此傳說曹伯無罪,是為經不以名告之傳也。

 

七月,公會尹武公及諸侯伐鄭。

 

將行,薑又命公如初,(複欲使公逐季、孟。)

 

公又申守而行。

 

諸侯之師次於鄭西,我師次於督揚,不敢過鄭。

 

(督揚,鄭東地。

 

○守,手又反,下注同。

 

過,古臥反,又古禾反。)

 

子叔聲伯使叔孫豹請逆於晉師,(豹,叔孫僑如弟也。

 

僑如於是遂作亂,豹因奔齊。)

 

疏注「豹叔」至「奔齊」。

 

○正義曰:此時七月也,至十月而僑如奔齊。

 

昭四年傳稱穆子去叔孫氏,及庚宗,遇婦人,使私為食而宿焉。

 

後生豎牛。

 

適齊,娶於國氏,生孟丙、仲壬。

 

乃云宣伯奔齊,穆子饋之,則似豹在齊多年,僑如始往,故服虔以為叔孫豹先在齊矣,此時從國佐在師,聲伯令人就齊師使豹,豹不忘宗國,聞白國佐,為魯請逆。

 

杜不然者,若豹以前在齊,則非複魯臣,聲伯正可因之以請,不得云聲伯使豹,聲伯安得專使背叛之臣也?

 

又聲伯豈無魯人可使,而崎嶇艱險,遠使他國之人乎?

 

今傳言聲伯使豹,明在魯軍,得為聲伯使耳。

 

下云聲伯「食使者而後食」,不言食豹,而言食使者,明豹因請逆,遂即不還,還者豹之介耳。

 

於時魯師在鄭,從鄭向齊,塗出於魯,豹必過魯乃去,故得宿於庚宗。

 

彼傳因言宿於庚宗,遂說娶於國氏,生二子耳。

 

二子之生,必在僑如奔後。

 

豹之還魯,雖無歸年,而襄二年始見於經,豎牛已能奉雉,故杜以為此年去,彼年歸,故下注云:傳因言其終。

 

為食於鄭郊。

 

師逆以至。

 

(聲伯戒叔孫以必須所逆晉師至,乃食。)

 

聲伯四日不食以待之,食使者,(使者,豹之介。

 

○食使,音嗣。

 

使,所吏反,注同。

 

介音界,下文「敢介大國」同。)

 

而後食。

 

(言其忠也。

 

○而後食,一本作「聲伯而後食」。)

 

諸侯遷於製田。

 

(熒陽宛陵縣東有製澤。)

 

知武子佐下軍,(武子,荀罃。)

 

以諸侯之師侵陳,至於鳴鹿。

 

(陳國武平縣西南有鹿邑。)

 

遂侵蔡。

 

未反,(侵陳、蔡不書,公不與。

 

○與音預。)

 

諸侯遷於潁上。

 

戊午,鄭子罕宵軍之,宋、齊、衛皆失軍。

 

(將主與軍相失。

 

宋、衛不書,後也。

 

○將,子匠反。)

 

疏注「將主」至「後也」。

 

○正義曰:服虔以失軍為失其軍糧。

 

傳稱「諸侯遷於潁上,子罕宵軍之」,則軍諸侯之營,不軍其輜重,安得為失軍糧也?

 

故杜以為「將主與軍相失」,謂夜裏迸散相失耳。

 

此諸侯即伐鄭之諸侯也。

 

經書「公會尹子、晉侯、齊國佐、邾人伐鄭」,不書宋、衛,傳言宋、衛皆失軍,則宋、衛在矣,在而不書,後至故也。

 

曹人複請子晉。

 

晉侯謂子臧:「反!

 

吾歸而君。」

 

(以曹人重子臧故。)

 

子臧反,曹伯歸。

 

(子臧自宋還。)

 

子臧盡致其邑與卿而不出。

 

(不出仕。)

 

宣伯使告郤犨曰:「魯之有季、孟,猶晉之有欒、範也,政令於是乎成。

 

今其謀曰:『晉政多門,不可從也。

 

(政不由君。)

 

寧事齊、楚,有亡而已,蔑從晉矣!』

 

(蔑,無也。)

 

若欲得誌於魯,請止行父而殺之,(行父,季文子也。)

 

我斃蔑也,(蔑,孟獻子。

 

時留守公宮。

 

○斃,婢世反。)

 

而事晉,蔑有貳矣。

 

魯不貳,小國必睦。

 

不然,歸必叛矣。」

 

九月,晉人執季文子於苕丘。

 

公還,待於鄆,(鄆,魯西邑。

 

東郡廩丘縣。

 

東有鄆城。

 

○廩,力甚反。)

 

使子叔聲伯請季孫於晉。

 

郤犨曰:「苟去仲孫蔑而止季孫行父,吾與子國,親於公室。」

 

(親魯甚於晉公室。

 

○去,起呂反,下同。)

 

對曰:「僑如之情,子必聞之矣。

 

(聞其淫慝情。

 

○慝,吐得反,下文同。)

 

若去蔑與行父,是大棄魯國,而罪寡君也。

 

若猶不棄,而惠徼周公之福,使寡君得事晉君,則夫二人者,魯國社稷之臣也。

 

若朝亡之,魯必夕亡。

 

以魯之密邇仇讎,(仇讎謂齊、楚。

 

○夫音扶。

 

朝如字。)

 

疏「若朝」至「夕亡」。

 

○正義曰:「朝亡之」,謂朝失蔑與行父也;

 

「魯必夕亡」,謂亡屬他國也。

 

下云「亡而為讎」,是欲棄晉而屬齊、楚。

 

亡而為讎,治之何及?」

 

(言魯屬齊、楚,則還為晉讎。)

 

郤犨曰:「吾為子請邑。」

 

對曰:「嬰齊,魯之常隸也,(隸,賤官。

 

○為,於偽反。)

 

敢介大國以求厚焉!

 

(介,因也。)

 

承寡君之命以請,(承,奉也。)

 

若得所請,吾子之賜多矣,又何求?」

 

範文子謂欒武子曰:「季孫於魯,相二君矣。

 

(二君,宣、成。

 

○相,息亮反。)

 

妾不衣帛,馬不食粟,可不謂忠乎?

 

信讒慝而棄忠良,若諸侯何子?

 

叔嬰齊奉君命無私,(不受郤犨請邑。

 

○衣,於既反。

 

食,舊如字,對上句應作嗣音。)

 

謀國家不貳,(謂四日不食,以堅事晉。)

 

圖其身不忘其君,(辭邑、不食,皆先君而後身。)

 

若虛其請,是棄善人也。

 

子其圖之!」

 

乃許魯平,赦季孫。

 

冬,十月,出叔孫僑如而盟之,僑如奔齊。

 

(諸大夫共盟,以僑如為戒。)

 

十二月,季孫及郤犨盟於扈。

 

歸,剌公子偃,(偃與鉏俱為薑所指,而獨殺偃,偃與謀。

 

○偃與,音預。)

 

召叔孫豹於齊而立之。

 

(近此七月,聲伯使豹請逆於晉,聞魯人將討僑如,豹乃辟其難,先奔齊,生二子,而魯乃召之,故襄二年豹始見經,傳於此因言其終。

 

○難,乃旦反。

 

見,賢遍反。)

 

齊聲孟子通僑如,(聲孟子,齊靈公母,宋女。)

 

使立於高、國之閒。

 

(位比二卿。)

 

僑如曰:「不可以再罪。」

 

奔衛,亦閒於卿。

 

(傳亦終言僑如之佞。

 

○閒,徐音間廁之間,讀者或如字。)

 

晉侯使郤至獻楚捷於周,與單襄公語,驟稱其伐。

 

(伐,功也。)

 

疏「晉侯」至「其伐」。

 

○正義曰:《周語》稱郤至見召桓公,與之語,召桓公與告單襄公,非郤至自與襄公語也。

 

襄公論郤至將死,答召桓公語耳,非語諸大夫也。

 

其文與此小異,其意與此大同。

 

《周語》詳而此傳略,先賢或以為《國語》非丘明所作,為其或有與傳不同故也。

 

「驟稱其伐」,謂數數自伐其功,《周語》說郤至自伐之言多矣,共辭不可具載。

 

單子語諸大夫曰:「溫季其亡乎!

 

(溫季,郤至。

 

○語,魚據反。)

 

疏「溫季其亡乎」。

 

○正義曰:《周語》單襄公答召桓公云:「人有言曰:『兵在頸者。』

 

其郤至之謂乎!」

 

即具論郤至之失,乃曰:「以吾觀之,兵在其頸,不可久也。」

 

位於七人之下,(佐新軍,位八人。)

 

疏「位於七人之下」。

 

○正義曰:此時欒書將中軍,士燮佐之;

 

郤錡將上軍,荀偃佐之;

 

韓厥將下軍,荀偃佐之;

 

郤犨將新軍,郤至佐之;

 

是位在七人之下。

 

而求掩其上。

 

(稱已之伐,掩上功。)

 

疏注「稱己」至「上功」。

 

○正義曰:《周語》曰:郤至自稱已有大功,欲求晉國之政,召桓公謂之曰:「吾子則賢矣。

 

晉國之舉,不失其次,吾懼政之未及子也。」

 

至謂召桓公曰:「何次之有?

 

先大夫荀伯,下軍之佐,以為政,趙宣子未有軍行而以為政,今燮伯自下軍往。

 

是三子也,吾又過之無不及也。

 

若佐新軍而以之為政,不亦可乎?

 

將必求之。」

 

是掩上功。

 

怨之所聚,亂之本也。

 

多怨而階亂,何以在位?

 

(怨為亂階。)

 

《夏書》曰:『怨豈在明?

 

不見是圖。』

 

(逸《書》也。

 

不見細微也。

 

○見,賢遍反,又如字,注同。)

 

疏「夏書」至「可乎」。

 

○正義曰:《夏書•五子之歌》第一章也。

 

其為人所怨者,豈必在明白之處乎?

 

其於人所不見,當於是圖謀之。

 

此書之言,將謂慎其細小之事者也。

 

今乃明明言之,道己欲掩其上,此事甚明。

 

「其可乎」,言必不可也。

 

杜不見古文,故云逸《書》。

 

將慎其細也。

 

今而明之,其可乎?」

 

(言郤至顯稱已功,所以明怨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3#
 樓主| 發表於 2013-5-26 21:59:51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八


【經】十有七年,春,衛北宮括帥師侵鄭。

 

(括,成公曾孫。

 

○括,古活反。)

 

夏,公會尹子、單子、晉侯、齊侯、宋公、衛侯、曹伯、邾人伐鄭。

 

(晉未能服鄭,故假天子威,周使二卿會之。

 

晉為兵主,而猶先尹、單,尊王命也。

 

單伯稱子,蓋降爵。)

 

六月,乙酉,同盟於柯陵。

 

(柯陵,鄭西地。

 

○柯,古河反。)

 

秋,公至自會。

 

(無傳。)

 

齊高無咎出奔莒。

 

九月,辛丑,用郊。

 

(無傳。

 

九月郊祭,非禮明矣。

 

書用郊,從史文。)

 

疏注「九月」至「史文」。

 

○正義曰:傳例啟蟄而郊,今九月郊祀,是非禮明矣。

 

《公羊傳》曰:「用者何?

 

用者不宜用也。

 

九月,非所用郊也。」

 

《穀梁傳》曰:「夏之始可以承春,以秋之末,承春之始,蓋不可矣。

 

九月用郊,用者,不宜用也。」

 

賈逵以二傳為說,諸書用者,不宜用也。

 

《釋例》曰:「辛丑用郊,文異而丘明不發傳,因時史之辭,非聖賢意也。

 

劉、賈以為諸言用,皆不宜用,反於禮者也。

 

施之用郊,似若有義,至於用幣、用鄫子,諸若此此,皆當須書用,以別所用者也。

 

若不言用,則事敘不明。

 

所謂辭窮,非聖人故造此用以示義也。

 

且諸過祀三望之類,奚獨皆不書用邪?

 

案《左氏傳》,用幣於社,傳曰:『得禮。』

 

冉有用矛於齊師,孔子以為義,無不宜用之例也。

 

丘明云:『我師豈欺我哉!』

 

晉侯使荀罃來乞師。

 

(無傳。

 

將伐鄭。)

 

冬,公會單子、晉侯、宋公、衛侯、曹伯、齊人、邾人伐鄭。

 

(鄭猶未服故也。)

 

十有一月,公至自伐鄭。

 

(無傳。)

 

壬申,公孫嬰卒於貍脤。

 

(十一月無壬申,日誤也。

 

貍脤,闕。

 

○貍,力之反。

 

脤,市軫反。)

 

疏注「十一」至「脤闕」。

 

○正義曰:杜《長曆》推十一月丁亥朔,六日壬辰,十六日壬寅,二十六日壬子,十日丙申,二十二日戊申,不知壬申二字何者為誤。

 

《長曆》云:《公羊》、《穀梁傳》及諸儒皆以為十月十五日也。

 

十月庚午圍鄭,十三日也,推至壬申,誠在十五日。

 

然據傳曰十一月諸侯還自鄭,壬申,至於貍脤而卒,此非十月,分明誤在日也。

 

又杜於《土地》之篇,凡有地名二十六所,不知所在之國,貍脤即是其一,不知是何國之地,故直云闕也。

 

杜又稱舊說曰,壬申,十月十五日,貍脤,魯地也。

 

傳曰「十月庚午圍鄭」,則二日未得及魯竟也。

 

《釋例》又曰:「魯大夫卒其竟內,則不書地。

 

傳稱季平子行東野,卒於房是也。」

 

以此益明貍脤非魯地矣。

 

以下有十二月丁巳朔,逆而推之,故諸舊說皆以壬申為十月十五日也。

 

《公羊》、《穀梁傳》以為待公至,然後卒大夫故十月之日書在十一月之下,於《左傳》則不通,故杜以為日誤。

 

十有二月,丁巳,朔,日有食之。

 

(無傳。)

 

邾子玃且卒。

 

(無傳。

 

五同盟。

 

○玃,俱縛反,徐居碧反。

 

且,子餘反。)

 

疏注「五同盟」。

 

○正義曰:玃且以文十四年即位,宣十七年盟於斷道,成二年於蜀,五年於蟲牢,七年於馬陵,九年於蒲,十五年於戚,此年於柯陵,凡七同盟。

 

而云五者,沈以杜數同盟之例,但有君盟者,不數大夫之盟,此二年盟蜀,十七年盟柯陵,皆邾之大夫,故不數之。

 

劉炫並數二盟,而規其過,非也。

 

晉殺其大夫郤錡、郤犨、郤至。

 

楚人滅舒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4#
 樓主| 發表於 2013-5-26 22:00:56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八


【傳】十七年,春,王正月,鄭子駟侵晉虛、滑。

 

(虛、滑,晉二邑。

 

滑,故滑國,為秦所滅,時屬晉,後屬周。

 

○虛,起居反。)

 

疏注「虛滑」至「屬周」。

 

○正義曰:僖三十三年,秦人滅滑。

 

經書「入」,則是滅而不有,不知滅後屬何國也。

 

此言侵晉,知此時屬晉耳。

 

襄十八年傳楚:公子格侵費滑、胥靡。

 

注云:胥靡,鄭邑。

 

不言費滑杜意當以費滑為周邑也。

 

然則若是周邑,常言侵周以別之。

 

定六年傳稱鄭伐周馮、滑、胥靡,爾時胥靡亦為周邑。

 

蓋費滑、胥靡,周、鄭之間,襄時屬鄭,定時屬周。

 

衛北宮括救晉,侵鄭,至於高氏。

 

(不書救,以侵告。

 

高氏,在陽翟縣西南。)

 

夏,五月,鄭大子髡頑、侯獳為質於楚,(侯獳,鄭大夫。

 

○髡,苦門反。

 

獳,乃侯反。

 

質音致。)

 

楚公子成、公子寅戍鄭。

 

公會尹武公、單襄公及諸侯伐鄭,自戲童至於曲洧。

 

(今新汲縣治曲洧城,臨洧水。

 

○戲,許宜反。

 

洧,於軌反。

 

治,直吏反。)

 

疏注「洧水」。

 

○正義曰:《釋例》云:「洧水出熒陽密縣西北陽城山,東南至潁川長平縣入潁。」

 

晉範文子反自鄢陵,(前年鄢陵戰還。)

 

使其祝宗祈死,(祝宗,主祭祀祈禱者。)

 

曰:「君驕侈而克敵,是天益其疾也。

 

難將作矣!

 

愛我者惟祝我,使我速死,無及於難,範氏之福也。」

 

六月戊辰,士燮卒。

 

(傳言厲公無道,故賢臣憂懼,因禱自裁。

 

○侈,尺氏反,又屍氏反。

 

難,乃旦反,下同。

 

祝,之又反。)

 

疏注「傳言」至「自裁」。

 

○正義曰:劉炫以為士燮及昭子之卒,適與死會,非自殺。

 

今知非者,以傳云使祝宗祈死,又云「祝我使我速死,無及於難」,是其欲死之意;

 

叔孫昭子心懷憂懼,亦與此同,身皆並卒,故知自裁。

 

若其二人之死,適與死會,《春秋》之內,唯有兩人願死,何得身死皆與相當?

 

故杜斟酌傳文,以為自殺。

 

劉以為偶然而死,以規杜失,非也。

 

何休《膏肓》以為人生有三命:有壽命以保度,有隨命以督行,有遭命以摘暴。

 

未聞死可祈也。

 

故杜以為因禱自裁也。

 

傳記此事者,欲見厲公無道,賢臣憂懼。

 

乙酉,同盟於柯陵,尋戚之盟也。

 

(戚盟在十五年。)

 

楚子重救鄭,師於首止。

 

諸侯還。

 

(畏楚強。)

 

齊慶克通於聲孟子,與婦人蒙衣乘輦而入於閎。

 

(慶克慶封父。

 

蒙衣,亦為婦人服,與婦人相冒。

 

閎,巷門。

 

○與,如字,徐音預。

 

閎音宏。

 

冒,亡報反。)

 

疏「於閎」。

 

○正義曰:《釋宮》云:「宮中╉,謂之壼」,「╉門謂之閎。」

 

孫炎曰:「╉,舍間道也。」

 

李巡曰:「閎,╉頭門也。」

 

鮑牽見之,以告國武子,(鮑牽,鮑叔牙曾孫。)

 

武子召慶克而謂之。

 

慶克久不出,(慚臥於家,夫人所以怪之。)

 

而告夫人曰:「國子謫我。」

 

(謫,譴責也。

 

○謫,直革反。

 

譴,遣戰反。)

 

夫人怒。

 

國子相靈公以會,(會伐鄭。

 

○相,息亮反,下「相施氏」同。)

 

高、鮑處守。

 

(高無咎、鮑牽。

 

○守,手又反。)

 

及還,將至,閉門而索客。

 

(蒐索,備奸人。

 

○索,所白反,注同。)

 

孟子訴之曰:「高、鮑將不納君,而立公子角。

 

國子知之。」

 

(角,頃公子。

 

○頃音傾。)

 

秋,七月,壬寅,刖鮑牽而逐高無咎。

 

無咎奔莒,高弱以盧叛。

 

(弱,無咎子。

 

盧,高氏邑。

 

刖音月,又五刮反。)

 

齊人來召鮑國而立之。

 

(國,牽之弟文子。)

 

初,鮑國去鮑氏而來為施孝叔臣。

 

施氏卜宰,匡句須吉。

 

(卜立家宰。

 

○句,其俱反。)

 

施氏之宰,有百室之邑。

 

與匡句須邑,使為宰。

 

以讓鮑國,而致邑焉。

 

施孝叔曰:「子實吉。」

 

對曰:「能與忠良,吉孰大焉。」

 

鮑國相施氏忠,故齊人取以為鮑氏後。

 

仲尼曰:「鮑莊子之知不如葵,葵猶能衛其足。」

 

(葵傾葉向日,以蔽其根,言鮑牽居亂,不能危行言孫。

 

○知音智。

 

向,許亮反,本又作響。

 

行,下孟反。)

 

冬,諸侯伐鄭。

 

(前夏未得誌故。)

 

十月,庚午,圍鄭。

 

楚公子申救鄭,師於汝上。

 

十一月,諸侯還。

 

(不書圍,畏楚救,不成圍而還。)

 

疏「汝上」。

 

○正義曰:《釋例》云:「汝水出南陽魯縣大蓋山,東北至河南梁縣,東南經襄城、潁川、汝南,至汝陰褒信縣入淮。」

 

初,聲伯夢涉洹,(洹水出汲郡林慮縣,東北至魏郡長樂縣入清水。

 

○洹音桓,一音恆;

 

今上俗音袁。

 

慮,力於反。

 

樂音洛,下「樂平」同。)

 

或與已瓊瑰,食之,(瓊,玉。

 

瑰,珠也。

 

食珠玉,含象。

 

○瓊,求營反。

 

瑰,古回反。

 

含,戶暗反,本亦作唅。)

 

疏注「瓊玉」至「含象」。

 

○正義曰:瓊是玉之美者。

 

《廣雅》云:「玟瑰,珠也。」

 

呂靖《韻集》云:「玟瑰,火齊珠也。」

 

含者或用玉,或用珠,故夢食珠玉為含象也。

 

《詩毛傳》云:「瓊瑰石而次玉。」

 

《禮緯》:「天子含用珠,諸侯用玉,大夫用碧。」

 

此聲伯得有瓊瑰者,案《周禮》天子含用玉,則《禮緯》之文未可全依,或可珠玉兼有,故《釋例》云:「珠玉曰含。」

 

泣而為瓊瑰,盈其懷。

 

(淚下化為珠玉,滿其懷。)

 

從而歌之曰:「濟洹之水,贈我以瓊瑰。

 

歸乎!

 

歸乎!

 

瓊瑰盈吾懷乎!」

 

(從,就也。

 

夢中為此歌。)

 

懼不敢占也。

 

還自鄭,壬申,至於貍脤而占之,曰:「餘恐死,故不敢占也。

 

今眾繁而從餘三年矣,無傷也。」

 

言之,之莫而卒。

 

(繁,猶多也。

 

傳戒數占夢。

 

○莫音暮。

 

數,所角反。)

 

疏「今眾」至「傷也」。

 

○正義曰:聲伯之意,以初得此夢,謂凶在已,懼不敢占。

 

今眾既繁多,而從餘三年,餘之此夢,凶災散在眾人,不在己也,故云無傷。

 

齊侯使崔杼為大夫,使慶克佐之,帥師圍盧。

 

(討高弱。

 

○杼,直呂反。)

 

國佐從諸侯圍鄭,以難請而歸。

 

(請於諸侯。

 

○難,乃旦反,下及注同。)

 

遂如盧師,殺慶克,以穀叛。

 

(疾克淫亂,故殺之。)

 

齊侯與之盟於徐關而複之。

 

十二月,盧降。

 

使國勝告難於晉,待命於清。

 

(勝,國佐子。

 

使以高氏難告晉。

 

齊欲討國佐,故留其子於外。

 

清,陽平樂縣是。

 

為明年殺國佐傳。

 

○降,下江反。)

 

疏「待命於清」。

 

○正義曰:欲遣國勝告難,故令待進止之命在於清地,非是使還待命。

 

晉厲公侈,多外嬖。

 

(外嬖,愛幸大夫。

 

○嬖,必計反。)

 

反自鄢陵,欲盡去群大夫而立其左右。

 

(終如士燮言。

 

○反自鄢陵,本作自鄢陵。

 

去,起呂反。)

 

胥童以胥克之廢也,怨郤氏,(童,胥克之子。

 

宣八年郤缺廢胥克。)

 

而嬖於厲公。

 

郤錡奪夷陽五田,五亦嬖於厲公。

 

郤犨與長魚矯爭田,執而梏之,(梏,械也。

 

○矯,居表反。

 

梏,古毒反。

 

械,戶戒反。)

 

與其父母妻子同一轅。

 

(係之車轅。)

 

既,矯亦嬖於厲公。

 

欒書怨郤至,以其不從已而敗楚師也,欲廢之。

 

(鄢陵戰,欒書郤固壘。

 

郤至言楚有六間以取勝也。)

 

使楚公子茷告公曰:「此戰也,郤至實召寡君,(鄢陵戰,晉囚公子茷以歸。)

 

以東師之未至也,(齊、魯、衛之師)與軍帥之不具也。

 

曰:『此必敗!

 

(荀罃佐下軍居守,郤犨將新軍乞師,故言不具。

 

○帥,所類反。

 

守,手又反。)

 

吾因奉孫周以事君。』

 

」(孫周,晉襄公曾孫悼公。

 

君,楚王也。)

 

疏注「孫周」至「悼公」。

 

○正義曰:《晉世家》云:「悼公周者,其先祖父捷,晉襄公少子也,不得立,號為桓叔,桓叔生惠伯談,談生悼公周。」

 

是周為襄公曾孫也。

 

公告欒書,書曰:「其有焉!

 

不然,豈其死之不恤而受敵使乎?

 

(謂鄢陵戰時,楚子問郤至以弓。

 

○使,所吏反。)

 

君盍嚐使諸周而察之?」

 

(嚐,試也。

 

○盍,戶臘反,使,所吏反,又如字。)

 

郤至聘於周,欒書使孫周見之。

 

公使覘之,信。

 

(覘,伺也。

 

○覘,敕廉反。

 

伺音司,又絲嗣反。)

 

遂怨郤至。

 

厲公田,與婦人先殺而飲酒,後使大夫殺。

 

(傳言厲公無道,先婦人而後卿佐。)

 

郤至奉豕,(進之於公。)

 

寺人孟張奪之,(寺人,奄士。)

 

郤至射而殺之。

 

公曰:「季子欺餘!」

 

(季子,郤至。

 

公反以為郤至奪孟張豕。

 

○射,食亦反。)

 

厲公將作難,胥童曰:「必先三郤,族大,多怨。

 

去大族,不逼;

 

(不逼公室。

 

○逼,彼力反,下同。)

 

敵多怨,有庸。」

 

(討多怨者,易有功。

 

○易,以豉反。)

 

公曰:「然!」

 

郤氏聞之,郤錡欲攻公,曰:「雖死,君必危。」

 

郤至曰:「人所以立,信、知、勇也。

 

信,不叛君;

 

知,不害民;

 

勇,不作亂。

 

失茲三者,其誰與我?

 

死而多怨,將安用之?

 

(言俱死,無用多其怨咎。

 

○知音智,下同。)

 

君實有臣而殺之,其謂君何?

 

我之有罪,吾死後矣。

 

若殺不辜,將失其民,欲安,得乎?

 

(言不得安君位。)

 

待命而已。

 

受君之祿,是以聚黨。

 

有黨而爭命,(爭死命也。)

 

罪孰大焉?」

 

(傳言郤至無反心。)

 

壬午,胥童、夷羊五帥甲八百,將攻郤氏。

 

(八百人也。)

 

長魚矯請無用眾,公使清沸魋助之,(沸魋,亦嬖人。

 

○沸,甫味反。

 

魋,徒回反。)

 

抽戈結衽,(衽,裳際。

 

○衽,而甚反,徐音而鴆反。)

 

而偽訟者。

 

(偽與清沸魋訟。)

 

三郤將謀於榭。

 

(榭,講武堂。)

 

疏注「榭,講武堂」。

 

○正義曰:《楚語》云「榭不過講軍實焉」,是榭為講武堂。

 

傳言「將謀於榭」,似仍未至榭,猶在塗也。

 

下云「殺駒伯、苦成叔於其位」,位,所坐之處,則己至榭矣。

 

三郤慮公殺已,謀欲自安,未及謀而已死,故云「將」耳,非謂未至榭也。

 

或可「將謀於榭」是未至榭,故杜云:「位,所坐處也。」

 

謂當時隨便所坐之處,故長魚矯得偽訟而殺之,若已至榭,不應就榭偽訟。

 

矯以戈殺駒伯、苦成叔於其位。

 

(位,所坐處也。

 

駒伯,郤錡。

 

苦成叔,郤犨。

 

○處,昌慮反。)

 

溫季曰:「逃威也。」

 

遂趨。

 

(郤至本意欲稟君命而死,今矯等不以君命而來,故欲逃凶賊為害,故曰威,言可畏也。

 

或曰畏當為藏。)

 

矯及諸其車,以戈殺之。

 

皆屍諸朝。

 

(陳其屍於朝。)

 

胥童以甲劫欒書、中行偃於朝。

 

矯曰:「不殺二子,憂必及君!」

 

公曰:「一朝而屍三卿,餘不忍益也!」

 

對曰:「人將忍君。

 

(人謂書與偃。

 

○一朝如字。)

 

疏「一朝而屍三卿」。

 

○正義曰:一朝謂一旦也。

 

《晉語》說此事:「一旦而屍三卿,不可益也。」

 

臣聞亂在外為奸,在內為軌。

 

禦奸以德,(德,綏遠。

 

○軌,本又作宄,音同。

 

禦,魚呂反,下同。)

 

禦軌以刑。

 

(刑治近也。)

 

不施而殺,不可謂德;

 

臣逼而不討,不可謂刑。

 

德、刑不立,奸、軌並至。

 

臣請行!」

 

遂出,奔狄。

 

(行,去也。

 

○施,如字,或式豉反。)

 

公使辭於二子,(辭謝書與偃也。)

 

曰:「寡人有討於郤氏,郤氏既伏其辜矣,大夫無辱,其複職位!」

 

(胥童劫而執之,故云辱也。)

 

皆再拜稽首曰:「君討有罪,而免臣於死,君之惠也。

 

二臣雖死,敢忘君德?」

 

乃皆歸。

 

公使胥童為卿。

 

公遊於匠麗氏,(匠麗,嬖大夫家。)

 

欒書、中行偃遂執公焉。

 

召士匄,士匄辭。

 

(辭不往也。)

 

召韓厥,韓厥辭,曰:「昔吾畜於趙氏,孟姬之讒,吾能違兵。

 

(畜,養也。

 

違,去也。

 

韓厥少為趙盾所待養,及孟姬之亂,晉將討趙氏,而厥去其兵,示不與黨,言此者,明己無所偏助。

 

孟姬亂在八年。

 

○去,起呂反,下同。

 

少,詩照反。)

 

古人有言曰:『殺老牛,莫之敢屍。』

 

而況君乎?

 

二三子不能事君,焉用厥也?」

 

(屍,主也。

 

○焉,於虔反。)

 

舒庸人以楚師之敗也,(敗於鄢陵。

 

舒庸,東夷國人。)

 

道吳人圍巢,伐駕,圍釐、虺,(巢、駕、釐、虺,楚四邑。

 

○道音導,下及注同。

 

駕,如字;

 

一音加。

 

釐,力之反。

 

虺,許鬼反。)

 

遂恃吳而不設備。

 

楚公子橐師襲舒庸,滅之。

 

閏月,乙卯,晦,欒書、中行偃殺胥童。

 

(以其劫己故。

 

○橐,他洛反。)

 

民不與郤氏,胥童道君為亂,故皆書曰「晉殺其大夫」。

 

(厲公以私慾殺三郤,而三郤死不以無罪書。

 

偃以家怨害胥童,而胥童受國討文。

 

明郤氏失民,胥童道亂,宜其為國戮。)

 

疏注「厲公」至「國戮」。

 

○正義曰:厲公以私慾殺三郤,則三郤無罪,經應直云晉殺其大夫,不應稱名也。

 

又胥童為欒書、中行偃所殺,乃直是兩下相殺,今經書二者並為國討之文,故傳解之。

 

言民不與郤氏郤氏有罪也;

 

胥童道君為亂,胥童有罪也,故皆書曰「晉殺其大夫」。

 

以二者,據其死狀,皆非國討,故傳正其二者之罪,解其並為國討之意。

 

劉炫云:「杜言三郤不以無罪書,正謂不書盜,書盜即無罪也。

 

胥童之死,本非國家所殺,故特言『胥童受國討文』。

 

其實傳意並論郤氏受國討,故云『皆書曰晉殺其大夫』也。

 

杜又云:『郤氏失民,胥童道亂』,乃總釋傳,並言二者皆為國討之意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5#
 樓主| 發表於 2013-5-26 22:01:32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八


【經】十有八年,春,王正月,晉殺其大夫胥童。

 

(傳在前年,經在今春,從告。)

 

庚申,晉弒其君州蒲。

 

(不稱臣,君無道。)

 

齊殺其大夫國佐。

 

(國武子也。)

 

公如晉。

 

夏,楚子、鄭伯伐宋。

 

宋魚石複入於彭城。

 

(傳例曰:以惡入也。

 

彭城,宋邑,今彭城縣。

 

○複,扶又反。)

 

公至自晉。

 

晉侯使士匄來聘。

 

秋,杞伯來朝。

 

八月,邾子來朝。

 

築鹿囿。

 

(築牆為鹿苑。

 

○囿音又。)

 

已丑,公薨於路寢。

 

冬,楚人、鄭人侵宋。

 

(子重先遣輕軍侵宋,故稱人而不言伐。

 

○輕,遣政反。)

 

晉侯使士魴來乞師。

 

(○魴音房。)

 

十有二月,仲孫蔑會晉侯、宋公、衛侯、邾子齊崔杼同盟於虛朾。

 

(虛朾,地闕。○虛,起居反。朾,他丁反。)

 

丁未,葬我君成公。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6#
 樓主| 發表於 2013-5-26 22:03:07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八


【傳】十八年,春,王正月,庚申,晉欒書、中行偃使程滑弒厲公,(程滑,晉大夫,)葬之於翼東門之外,以車一乘。

 

(言不以君禮葬。

 

諸侯葬車七乘。

 

○乘,繩證反,注同也。)

 

疏注「言不」至「七乘」。

 

○正義曰:《周禮•大行人》:「上公貳車九乘,侯伯七乘,子男五乘。」

 

謂生時副貳之車也,其送葬亦當如之。

 

今唯一乘,是不以君禮葬也。

 

以晉是侯爵,故指言侯禮七乘耳。

 

諸侯各依命數,不是皆七乘也。

 

襄二十五年傳齊人葬莊公,下車七乘,杜以特言七乘,明七非舊製,故彼注云:「齊舊依上公禮,九乘。」

 

以齊嚐為侯伯,因而用九,九非侯之正法,故此以正言之。

 

使荀罃、士魴逆周子於京師而立之,(悼公周也。)

 

生十四年矣。

 

大夫逆於清原。

 

周子曰:「孤始原不及此,雖及此,豈非天乎?

 

(言有命也。)

 

抑人之求君,使出命也,立而不從,將安用君?

 

二三子用我今日,否亦今日。

 

共而從君,神之所福也。」

 

(傳言其少有才,所以能自固。

 

○少,詩照反。)

 

對曰:「群臣之願也,敢不唯命是聽。」

 

庚午,盟而入,(與諸大夫盟。)

 

館於伯子同氏。

 

(晉大夫家。

 

館,舍也。)

 

辛巳,朝於武宮,(武宮,曲沃始命君。)

 

疏「辛巳朝於武宮」。

 

○正義曰:服虔本作辛未,《晉語》亦作辛巳。

 

孔晁云:「以辛未盟入國,辛巳朝祖廟,取其新也。」

 

案《晉語》稱「庚午,大夫逆於清原」,傳云:「庚午,盟而入」,逆日即盟,非辛未也。

 

傳與《晉語》皆言辛巳朝於武宮。

 

服本自誤耳,孔晁強欲合之,非也。

 

逐不臣者七人。

 

(夷羊五之屬也。)

 

周子有兄而無慧,不能辨菽麥,故不可立。

 

(菽,大豆也。

 

豆、麥殊形易別,故以為癡者之候。

 

不慧,蓋世所謂白癡。

 

○菽音叔。

 

易,以豉反。

 

別,彼列反。

 

癡,敕疑反。)

 

齊為慶氏之難故,(前年國佐殺慶克。

 

○為,於偽反。

 

難,乃旦反。)

 

甲申,晦,齊侯使士華免以戈殺國佐於內宮之朝。

 

(華免,齊大夫。

 

內宮,夫人宮。)

 

疏注「華免齊大夫」至「人宮」。

 

○正義曰:杜《世族譜》於齊國雜人之中有華免,而無士字。

 

此注以華免為大夫,則士者為士官也。

 

士官掌刑,故故使殺國佐也。

 

於夫人之宮,有朝群妾之處,故云「內宮之朝」。

 

蓋齊侯召入與語而殺之。

 

師逃於夫人之宮。

 

(伏兵內宮,恐不勝。)

 

書曰「齊殺其大夫國佐」,棄命、專殺以穀叛故也。

 

(國佐本疾淫亂,殺慶克,齊以是討之。

 

嫌其罪不及死,故傳明言其三罪之。)

 

使清人殺國勝。

 

(勝,國佐子,前年待命於清者。)

 

國弱來奔。

 

(弱,勝之弟。)

 

王湫奔萊。

 

(湫,國佐黨。

 

○湫,子小反;

 

徐子鳥反。

 

萊音來。)

 

慶封為大夫,慶佐為司寇。

 

(封、佐皆慶克子。)

 

既,齊侯反國弱,使嗣國氏,禮也。

 

(佐之罪不及不祀。)

 

二月,乙酉朔,晉侯悼公即位於朝,(朝廟五日而即位也。

 

厲公殺絕,故悼公不以嗣子居喪。

 

○殺音試。)

 

疏注「朝廟」至「居喪」。

 

○正義曰:辛巳距乙酉五日,先定所脩之政,待朔旦而後施之,故五日也。

 

《晉語》云:「正月乙酉,公即位。」

 

孔晁云:「二月即位,言正月者,記者誤也。」

 

厲公被殺而嗣絕,故悼公自外而入,即位之日,即命百官施布政教,與居喪即位其禮不同。

 

《釋例》曰:「厲公見殺,悼公自外紹立,本非君臣,無喪製也。」

 

若然,《禮•喪服小記》云:「與諸侯為兄弟者服斬。」

 

鄭玄云:「謂卿大夫以下也,與尊者為親,不敢以輕服服之。

 

言諸侯者,明雖在異國,猶來為三年也。」

 

計厲是文公之曾孫,悼文公之玄孫,有緦麻之親,法當服斬。

 

而云「無喪製」者,悼之父祖去晉適周,與本親隔絕,無往來恩義,厲既見殺,悼即被迎,迎之以為晉君,即與厲公體敵。

 

旦葬厲公以車一乘,國內尚不以為君,不可責悼公服斬也。

 

縱使當為之斬,絕而別立,亦非嗣矣。

 

始命百官,(始為政,)施捨、巳責,(施恩惠,舍勞役,止逋責。

 

○施捨,如字,一音始豉反。

 

逋,布吳反。)

 

逮鰥寡,(惠及微。

 

○鰥,石頑反。)

 

振廢滯,(起舊德。)

 

匡乏困,救災患,(匡亦救也。)

 

禁淫慝,薄賦斂,宥罪戾,(宥,寬也。

 

○慝,他得反。

 

斂,力驗反。

 

宥音又。

 

戾,力計反。)

 

節器用,(節,省也。

 

○省,所景反,下同。)

 

時用民,(使民以時。)

 

欲無犯時。

 

(不縱私慾。

 

○縱,本亦作從,子用反。)

 

使魏相、士魴、魏頡、趙武為卿;

 

(相,魏錡子。

 

魴,士會子。

 

頡,魏顆子。

 

武,趙朔子。

 

此四人其父祖皆有勞於晉國。

 

○相,息亮反。

 

頡,咖結反。

 

顆,苦果反。)

 

疏注「相魏」至「晉國」。

 

○正義曰:《晉語》云:「使呂宣子佐下軍,曰:『邲之役,呂錡佐知莊子於下軍,獲楚公子穀臣與連尹襄老,以免子弱;

 

鄢陵之役,親射楚王而敗楚師,以定晉國,而無後,其子不可不崇也。』

 

使彘共子將新軍,曰:『武子季,文子之母弟也。

 

武子宣法以定晉國,文子勤身以定諸侯。

 

二子之德,其可忘乎?』

 

故以彘季屏其宗。

 

使令孤文子佐之,曰:『昔克潞之役,秦來圖敗晉功,魏顆以身退秦於輔氏,親止杜回,其勳銘於景鍾。

 

至於今不育,其子不可不興也。』

 

彼言呂宣子,魏相也。

 

彘共子,士魴也。

 

令狐文子,魏頡也。

 

又曰:「呂宣子卒,公以趙文子能恤大事,使佐新軍。」

 

趙武父祖功名顯著,故不複序之。

 

是四人父祖皆有勞於晉國。

 

荀家、荀會、欒黶、韓無忌為公族大夫,使訓卿之子弟共儉孝弟。

 

(無忌,韓厥子。

 

○孝弟,音悌,本亦作悌。)

 

疏「荀家」至「孝弟」。

 

○正義曰:《晉語》云:「欒伯請公族大夫,公曰:『荀家惇惠,荀會文敏,黶也果敢,無忌鎮靖。

 

膏粱之性難正也,故使惇惠者教之,文敏者道之,果敢者諗之,慎靖者修之。

 

使茲四人者為公族大夫也。』

 

公族大夫職掌教誨,故使訓卿之子弟,令之共儉孝悌也。

 

《晉語》云:「韓獻子老,使公族穆子受事於朝。

 

辭曰:『厲公之亂,無忌備公族,弗能死。』

 

孔晁云:「備公族大夫,則韓無忌先為公族大夫,今言使為之者,悼公始命百官,更改新授之。」

 

使士渥濁為大傅,使脩範武子之法;

 

(渥濁,士貞子。

 

武子為景公大傅。

 

○渥,於角反。)

 

疏「使士渥」至「時使」。

 

○正義曰:《晉語》云:「君知士貞子之帥誌博聞而宣惠於教也,使為大傅。

 

知右行辛之能以數宣物定功也,使為司空。

 

知欒糾之能禦以和於政也,使為戎禦。

 

知荀賓之有功力而不暴也,使為戎右。」

 

是四人者,皆公知其能而使之耳。

 

範武子為大傅,孤也;

 

士蒍為司空,卿也,皆前世能者,其法可遵,故使二大夫居其官而脩其法也。

 

二人皆是大夫,非孤、卿也。

 

右行辛為司空,使脩士蒍之法;

 

(辛將右行,因以為氏。

 

士蒍,獻公司空也。

 

○行,戶郎反。

 

蒍,於委反。

 

將,子匠反,下「軍將」同。)

 

疏注「辛將」至「為氏」。

 

○正義曰:僖二十八年晉作三行,三十一年即罷之以為五軍,其置三行,無多年歲。

 

彼云「屠擊將右行」,未知此人即屠擊之子孫也,為是其祖,代屠擊也。

 

正以荀林父將中行,遂以中行為氏,故謂此人之先將右行,因以為氏耳。

 

弁糾禦戎,校正屬焉,(弁糾,欒糾也。

 

校正,主馬官。

 

○弁,皮彥反;

 

本又作卞,同。

 

糾,居黝反。

 

校,戶孝反,注同。)

 

疏注「弁糾」至「馬官」。

 

○正義曰:以《晉語》知是欒糾也。

 

《周禮》大禦禦官之長,別有戎仆掌禦戎車。

 

春秋征伐之世,以禦戎為重,此禦戎當是禦之尊者。

 

校正當《周禮》校人,校人掌王馬之政。

 

襄九年傳曰「命校正出馬」,知是主馬之官也。

 

《周禮》校人不屬大禦,此蓋諸侯兼官,或是悼公新法,此傳所言諸官,皆不得與《周禮》同也。

 

使訓諸禦知義。

 

(戎士尚節義也。)

 

疏注「戎士尚節義」。

 

○正義曰:此「訓諸禦」,謂「諸」,是禦車之人。

 

設令國有千乘,乘有一禦,皆令此官教之。

 

戎士尚節義,故訓之使知義。

 

如羊斟之徒,是不知義也。

 

《周禮》校人主養馬耳,不知禦車。

 

此言「校正屬焉」,乃云訓禦,蓋令校正助禦戎訓禦。

 

荀賓為右,司士屬焉,(司士,車右之官。)

 

疏注「司士車右之官」。

 

○正義曰:《周禮》「司士掌群臣之版,以詔王治」,其職非車右之類,不得屬車右也。

 

《周禮》有司右,上士也,掌群右之政,凡國之勇力之士能用五兵者屬焉。

 

其下更有戎右,中大夫;

 

齊右,下大夫;

 

道右,上士。

 

此三右或官尊於司右,而司右掌其政令。

 

春秋之世,車右為尊,此司士蓋《周禮》司右之類,為車右屬官。

 

服虔以為司士主右之官,謂司右也。

 

使訓勇力之士時使。

 

(勇力,皆車右也。

 

勇力多不順命,故訓之以共時之使。

 

○共音恭,本亦作供,下文同。)

 

疏注「勇力」至「之使」。

 

○正義曰:所訓勇力之士,皆謂為車右者也。

 

設令國有千乘,乘有一右,總使此官訓之。

 

勇力之士,失於彊暴,如魏犨之徒,不順上命,故訓之使共時之使,不犯法也。

 

卿無共禦,立軍尉以攝之。

 

(省卿戎禦,令軍尉攝禦而已。

 

○省,所景反。

 

令,力呈反。)

 

疏「卿無」至「攝之」。

 

○正義曰:卿,謂軍之諸將也,若「梁餘子養禦罕夷」,「解張禦郤克」之類,往前恆有定員,掌共卿禦,今始省其常員,唯立軍尉之官,臨有軍事,使兼攝之,令軍尉兼卿禦也。

 

祁奚為中軍尉,羊舌職佐之;

 

魏絳為司馬,(魏犨子也。)

 

張老為候奄。

 

鐸遏寇為上軍尉,籍偃為之司馬,(偃,籍談父,為上軍司馬。

 

○鐸,待洛反。

 

遏,於葛反;

 

徐音謁。)

 

使訓卒乘,親以聽命。

 

(相親以聽上命。

 

○卒,子忽反。

 

乘繩證反,下及注皆同。)

 

程鄭為乘馬禦,六騶屬焉,使訓群騶知禮。

 

(程鄭,荀氏別族。

 

乘馬禦,乘車之仆也。

 

六騶,六閑之騶。

 

《周禮》:諸侯有六閑馬。

 

乘車尚禮容,故訓群騶使知禮。

 

○騶,側留反。)

 

疏「祁奚」至「知禮」。

 

○正義曰:《晉語》云:「公知祁奚之果而不淫也,使為元尉。

 

知羊舌職之聰敏肅給也,使佐之。

 

知魏絳之勇而不亂也,使為元司馬。

 

知張老之知而不詐也,使為元候。

 

知鐸遏寇之共敬而信彊也,使為輿尉。

 

知籍偃之惇帥舊職而共儉也,使為輿司馬。

 

知程鄭為端而不淫,且好諫而不隱也,使為讚仆。」

 

《晉語》皆稱其才而用之,善公之知人也。

 

言「元尉」、「元司馬」、「元候」者,此皆中軍之官,元,大也,中軍尊,故稱大也。

 

「輿尉」、「輿司馬」者,皆上軍官也,輿,眾也,官與諸軍同,故稱眾也。

 

從車者為卒,在車者為乘,使此中軍與上軍軍尉、司馬,各教其軍之士卒,使相親以聽在上之命。

 

○注「程鄭」至「知禮」。

 

○正義曰:「荀氏別族」,《世本》有文。

 

《周禮》:齊仆,下大夫,掌馭金路。

 

以賓朝覲宗遇饗食,皆乘金路。

 

杜言「乘馬禦,乘車之仆」,則當彼齊仆也。

 

《晉語》謂之「讚仆」,當時之官名耳。

 

《周禮》掌馬之官,無名騶者。

 

襄二十三年傳稱豐點為孟氏之禦騶,則騶亦禦之類。

 

《月令》:「季秋,天子乃教田獵,命僕夫七騶鹹駕,載旌。」

 

則騶是主駕之官也。

 

鄭玄云:「七騶謂趣馬,主為諸官駕說者也。」

 

《周禮》:趣馬,下士,掌駕說之頒。

 

是騶為主駕之官,駕車以共禦者。

 

程鄭為乘馬禦,禦之貴者,故令掌駕之官亦屬之。

 

《校人職》云:良馬三乘為皂,皂一趣馬,趣馬,下士。

 

三皂為係,係一馭夫,馭夫,中士。

 

六係為廄,廄一僕夫,僕夫,上士。

 

天子十有二閑,邦國六閑。

 

鄭玄云:「每廄為一閑,閑有二百一十六匹。」

 

如彼計之,每廄有趣馬十八人,六閑之騶有一百八人,皆屬程鄭,而使總領之也。

 

戎車貴彊力,乘車尚禮容,故訓群騶使知禮,令教馬進退,使合禮法也。

 

《校人》:「乘馬一師四圉,三乘為皂,皂一趣馬。

 

三皂為係,係一馭夫。

 

六係為廄,廄一僕夫。

 

六廄成校,校有左右。

 

天子十二閑,馬六種;

 

邦國六閑,馬四種;

 

家四閑,馬二種。」

 

鄭玄云:「每廄為一閑,二百二十六匹。

 

《易》:「乾為馬」,此應乾之策也。

 

校有左右,則天子良馬五種,各有四百三十二匹,合一千二百六十匹;

 

駑馬三之四百三十二匹,則千二百九十六匹,合三千四百五十六匹。

 

《詩》云「騋牝三千」,舉大數也。

 

玉路駕種馬,戎路駕戎馬,金路駕齊馬,象路駕道馬,田路駕田馬,駑馬給宮中之役。

 

邦國六閑四種,去種、戎,其齊、道、田各用一閑,駑馬三之,則千二百九十六匹。

 

大夫四閑二種,去齊、道,田馬一閑,駑馬三之,則八百六十四匹。

 

四匹一師也,十二匹一趣馬也,三十六匹一馭夫也,二百一十六匹一僕夫也。

 

凡六官之長,皆民譽也。

 

(大國三卿,晉時置六卿為軍帥。

 

故總舉六官,則知群官無非其人。

 

○長,丁丈反。

 

帥,所類反。

 

下「之帥」、「為帥」皆同也。)

 

疏「凡六」至「譽也」。

 

○正義曰:上已曆言諸官,特為公所知者,更複總言所任皆得其人。

 

於時晉立六卿,卿名下名有統領,群官非一,凡六官之在民上為長者,皆是有德有能之人,是民所褒譽者也。

 

「使魏相」以下,至「程鄭為乘馬禦」以上,凡有八條之官:魏相等為卿,一也;

 

荀家等為公族大夫,二也;

 

士渥濁為大傅,三也;

 

右行辛為司空,四也;

 

弁糾為禦戎,五也;

 

荀賓為右,六也;

 

祁奚為中軍尉,至籍偃為司馬,七也;

 

程鄭為乘馬禦,八也。

 

自公族大夫以下七條,各云使為某事,而卿下不云使者,以卿總攝群職,非偏主一事故也。

 

公族、大傅、司空不云某官屬焉者,以其當官自主,更無餘官來屬。

 

其祁奚為中軍尉,及羊舌職、張老、魏絳、鐸遏寇、籍偃雖是數官,總為一條,使訓卒乘親以聽命。

 

此唯有中軍、上軍,無下軍之官者,盡時下軍無闕,不別立其官故也。

 

其「卿無共禦,立軍尉以攝之」一句,為下祁奚為中軍尉胤緒也。

 

大略所敘,皆尊官在前,卑官在後。

 

○注「大國」至「其人」。

 

○正義曰:大國三卿是正法,當時晉置六卿,為三軍之將佐,皆是帥也。

 

於是晉又更置新軍,凡有四軍八卿,但新軍或置或廢,故傳不數之耳。」

 

「六官之長」,非獨卿身,乃謂其下凡為人之長者,皆有民之美譽,故總舉六官,則知群官無非其人者也。

 

舉不失職,官不易方,(官守其業,無相逾易。)

 

疏「舉不」至「易方」。

 

○正義曰:所舉用者皆堪其官,不有失職者也。

 

文任文官,武任武官,其用為官,各守其業,不逾易其方也。

 

若文人為武,武人為文,則違方易務,不能守其業矣。

 

爵不逾德,(量德授爵。)

 

師不陵正,旅不逼師,(正,軍將命卿也。

 

師,二千五百人之帥也。

 

旅,五百人之帥也。

 

言上下有禮,不相陵逼。)

 

疏注「正軍」至「陵逼」。

 

正義曰:傳言不陵不逼者,皆謂下不陵逼其上,旅卑於師,師卑於正,知正是軍將命卿也,唯舉師、旅不相陵逼,言上下有禮,皆不相陵逼也。

 

民無謗言,所以複霸也。

 

(此以上通言悼公所行,未必皆在即位之年。

 

○複,扶又反,下及注「複入」皆同。

 

上,時掌反。)

 

疏「所以複霸」。

 

○正義曰:霸者,把也,把持王政。

 

鄭玄云:天子衰,諸侯興,故曰霸。

 

夏有昆吾,商有豕韋、大彭,周有齊桓、晉文,此最彊者也,故書傳通謂彼五人為五霸耳。

 

但霸是彊國為之,天子既衰,諸侯無主,若有彊者,即營霸業,其數無定限也。

 

而何休以霸不過五,不許悼公為霸,以鄉曲之學,足以忿人。

 

傳稱文、襄之霸,襄承文後,紹繼其業,以後漸弱,至悼乃彊,故云複霸。

 

公如晉,朝嗣君也。

 

夏,六月,鄭伯侵宋,及曹門外。

 

(曹門,宋城門也。)

 

遂會楚子伐宋,取朝郟。

 

楚子辛、鄭皇辰侵城郜,取幽丘,同伐彭城,(朝郟、城郜、幽丘,皆宋邑。

 

○取朝,如字。

 

郟,古洽反。

 

郜,古報反。)

 

納宋魚石、向為人、鱗朱、向帶、魚府焉,(五子以十五年出奔楚。

 

獨書魚石,為師告。)

 

以三百乘戍之而還。

 

書曰「複入」。

 

(惡其依阻大國,以兵威還,故書複入。

 

○乘,繩證反。

 

惡,烏路反。)

 

凡去其國,國逆而立之,曰「入」;

 

(謂本無位,紹繼而立。)

 

複其位,曰「複歸」;

 

(亦國逆。

 

○複歸,音服,一音夫又反。)

 

諸侯納之,曰「歸」;

 

(謂諸侯以言語告請而納之,有位無位皆曰歸。)

 

以惡曰「複入」。

 

(謂身為戎首,稱兵入伐,害國殄民者也。

 

此四條所以明外內之援,辨逆順之辭,通君臣取國有家之大例。

 

○以惡,本或作「以惡入曰複入。」)

 

疏「凡去」至「複入」。

 

○正義曰:《釋例》曰:「凡去其國者,通謂君臣及公子母弟也。

 

國逆而立之,本無位,則稱入;

 

本無位,則稱複歸。

 

齊小白入於齊,無位也;

 

衛侯鄭複歸於衛,複其位也。

 

諸侯納之,有位無位皆曰歸,衛孫林父、蔡季是也。

 

身為戎首,則曰複入,晉欒盈是也。

 

此所以明外內之援,辨逆順之辭,故經正魚石、衛衎,以表舊製;

 

傳稱凡例,總而明之也。

 

衛人逆公子晉於邢,宜稱入,善其得眾。

 

公子友忠於社稷,國人所思焉,故閔公為落姑之盟以複之。

 

夫衛公子晉,絕位而在邢,魯之季子,勢弱而出奔,鹹得民望,享國有家,是以聖人貴之,殊其文也。

 

莊六年五國諸侯犯逆王命,以納衛朔,大其事,故字王人謂之子突。

 

朔懼有違眾之犯,而以國逆告。

 

華元實國逆,欲挾晉以自助,故以外納赴,《春秋》從而書之,以示二子之情也。

 

韓、魏有耦國之彊,陳、蔡有複國之端,故晉趙鞅、楚公子比皆稱歸,從諸侯納之例,言非晉、楚之所能製也。

 

侯獳愛君以請,故曹伯有國逆之辭,許始複國,故許叔有國逆之文,此皆時史因周典以起時事之情也。

 

傳例稱諸侯納之曰歸,今檢經諸稱納者,皆有興師見納之事,不須例而自明,故但言納而不複言歸也。

 

衛侯鄭、曹伯負芻皆見執在周,晉、魯請而複之,鄭書歸於衛,負芻稱歸自京師,所發事同,而文異者,例意本在於歸,不以他文為義也。

 

賈氏又以為諸歸國稱所自之國,所自之國有力也。

 

案楚公子比去晉而不送,是無援於外,而經書自晉。

 

陳侯吳、蔡侯廬,皆平王所封,可謂有力,而不言自楚,此既明證。

 

又《春秋》稱入,其例有二:施於師旅,則曰不地;

 

在於歸複,則曰國逆。

 

又以立為例,逆而不立,則皆非例所及。

 

鄭之良宵,以寇而入,入即見殺,而複例之,例稱凡去其國,明非夫子之製也。

 

周敬王、王子猛不書出而書入,襄王書出而不書入,凡自周無出,故非《春秋》舊例也。

 

諸在例外稱入,直是自外入內,記事者常辭,義無所取。

 

而賈氏雖夫人薑氏之入,皆以為例,如此甚多。

 

又依放《穀梁》云,稱納者,內難之辭。

 

因附會諸納為義,至於納北燕伯於陽,傳稱因其眾窮不能通,乃云時陽守距難,故稱納,此又無證。

 

經書楚人圍陳,納頓子於頓,則頓國之所欲也。

 

北燕伯,傳有因眾之文,不可言內難也。

 

又書納公孫寧、儀行父於陳,陳縣而見複,上下交,二人雖有淫縱之闕,今道楚匡陳,賊討君葬,威權方盛,傳稱有禮,理無有難,此皆先說之不安也。」

 

沈氏云:「國逆而立之曰入,唯謂國君。

 

知不兼臣者,以臣而無位,本賤不書,故知臣無國逆之例也。

 

其複入唯謂臣,知者,以君雖不君,臣不可不臣,君若入國,臣無違拒之法。

 

且杜云身為戎首,稱兵入伐,是戎首指臣為文,故知不得兼君也。

 

杜所以云四條者,通君臣取國有家之大例,即是事通君臣者,此據大略而言,不複曲細為別也。」

 

宋人患之。

 

西鉏吾曰:「何也?

 

(西鉏吾,宋大夫。

 

○鉏,仕居反;

 

徐在居反。

 

吾音魚。

 

西鉏吾,人名也。)

 

若楚人與吾同惡,以德於我,吾固事之也,不敢貳矣。

 

(惡,謂魚石。)

 

大國無厭,鄙我猶憾。

 

(言已事之,則以我為鄙邑,猶恨不足,此吾患也。

 

○厭,於鹽反。

 

憾,戶暗反。)

 

不然,而收吾憎,使臡其政,(謂不同惡魚石,而用之使佐政。)

 

以間吾釁,亦吾患也。

 

今將崇諸侯之奸而披其地,(崇,長也。

 

謂楚今取彭城以封魚石。

 

披,猶分也。

 

○間,如字,又間廁之間。

 

釁,許靳反。

 

披,普彼反,注同。

 

長,丁丈反。)

 

疏「不然」至「吾患」。

 

○正義曰:不然,謂不與吾同惡也。

 

而收取吾之所憎,謂魚石是也,使佐其楚國之政,以伺間吾之釁隙,而侵伐我。

 

如此,則亦是吾之所患,若晉用楚材,皆為楚國之患焉是也。

 

以塞夷庚。

 

(夷庚,吳、晉往來之要道。

 

楚封魚石於彭城,欲以絕吳、晉之道。)

 

疏注「夷庚」至「之道」。

 

○正義曰:夷,平也。

 

《詩序》云:「由庚,萬物得由其道」,是以庚為道也。

 

此云「以塞夷庚」,下云「而懼吳、晉」,知謂塞吳、晉往來之要道也。

 

吳、晉往來,路由彭城。

 

楚取彭城,以封魚石,欲以斷絕吳、晉往來之道,使其不得往來,故吳、晉所以懼耳。

 

若其不然,何其獨云懼吳、晉也?

 

夷庚止謂吳、晉往來之平道耳,非山川險難之名,故杜《土地名》不得指其所在。

 

逞奸而攜服,毒諸侯而懼吳、晉,(隔吳、晉之道,故懼。

 

攜,離也。)

 

疏「逞奸而攜服」。

 

○正義曰:逞,快也,封魚石為快奸人也。

 

攜,離也,諸侯見楚助賊,服從者其心皆離,是離其服從者之心。

 

吾庸多矣,非吾憂也。

 

且事晉何為?

 

晉必恤之。」

 

(言宋常事晉何為,顧有此患難?

 

○難,乃旦反。)

 

公至自晉。

 

晉範宣子來聘,且拜朝也。

 

(拜謝公朝。)

 

君子謂晉於是乎有禮。

 

(有卑讓之禮也。)

 

秋,杞桓公來朝,勞公,且問晉故。

 

公以晉君語之,(語其德政。

 

○勞,力報反。

 

語,魚據反,注同。)

 

杞伯於是驟朝於晉,而請為昏。

 

(為平公不徹樂張本。)

 

疏「驟朝於晉」。

 

○正義曰:《詩》云「載驟駸駸」,驟是疾行之名,從魯即疾朝於晉也。

 

七月,宋老佐、華喜圍彭城,老佐卒焉。

 

(言所以不克彭城。)

 

八月,邾宣公來朝,即位而來見也。

 

(○見,賢遍反。)

 

「築鹿囿」,書,不時也。

 

(非土功時。)

 

「己丑,公薨於路寢」,言道也。

 

(在路寢,得君薨之道。)

 

疏「言道也」。

 

○正義曰:《喪大記》云:「君夫人卒於路寢。」

 

是在路寢,得君薨之道也。

 

冬,十一月,楚子重救彭城,伐宋。

 

(使偏師與鄭人侵宋,子重為後鎮。)

 

宋華元如晉告急。

 

韓獻子為政,(於是欒書卒,韓厥代將中軍。)

 

曰:「欲求得人,必先勤之。

 

(勤,恤其急。)

 

成霸安彊,自宋始矣。」

 

晉侯師於台穀以救宋。

 

(台穀,地闕。

 

○台,敕才反,一音台。)

 

疏「成霸安彊」。

 

○正義曰:謂文公成霸安彊,自宋為始,言今宋有患,不可不救也。

 

遇楚師於靡角之穀,楚師還。

 

(畏晉強也。

 

靡角,宋地。)

 

晉士魴來乞師。

 

(將救宋也。)

 

季文子問師數於臧武仲,(武仲,宣叔之子。)

 

對曰:「伐鄭之役,知伯實來,下軍之佐也。

 

(知伯,荀罃。)

 

今彘季亦佐下軍,(彘季,士魴。

 

○彘,直例反。)

 

如伐鄭可也。

 

(伐鄭在十七年。)

 

事大國,無失班爵而加敬焉,禮也。」

 

從之。

 

(從武仲言。)

 

十二月,孟獻子會於虛朾,謀救宋也。

 

宋人辭諸侯而請師以圍彭城。

 

(不敢煩諸侯,故但請其師。

 

為襄元年圍彭城傳。)

 

孟獻子請於諸侯,而先歸會葬。

 

「丁未,葬我君成公」,書,順也。

 

(薨於路寢,五月而葬,國家安靜,世適承嗣,故曰書順也。

 

○適,丁曆反。)

 

疏「書順也」。

 

○正義曰:自此以前,莊、宣薨於路寢,桓、莊、僖、文、宣皆書葬矣。

 

今於此「公薨」之下,「言道也」;

 

於「葬」之下,言「書,順也」。

 

獨發傳者,隱、桓、閔皆為人所殺,僖公薨於小寢,文公薨於台下,皆其薨不得道也。

 

莊、宣雖薨於路寢,莊則子般見殺,宣則歸父出奔,家國不安,非是得道順禮。

 

唯成公耳,故傳於此發之。

 

《釋例》曰:魯君薨葬,多不順製。

 

唯成公薨於路寢,五月而葬,國家安靜,世適承嗣,故傳見莊之緩,舉成「書順」以包之,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7#
 樓主| 發表於 2013-5-26 22:04:34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九


襄元年,盡四年

◎襄公(○陸曰:「襄公名午,成公子,母定姒。

 

諡法:因事有功曰襄。

 

闢土有德曰襄。」)

 

疏正義曰:《魯世家》云:「襄公名午,成公之子,定姒所生,以簡王十四年即位。」

 

諡法:「因事有功曰襄。」

 

是歲,歲在壽星。

 

【經】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無傳。

 

於是公年四歲。)

 

疏注「於是公年四歲」。

 

○正義曰:九年傳曰:「會於沙隨之歲,寡君以生。

 

晉侯曰:『十二年矣。』

 

知於是公年四歲。

 

仲孫蔑會晉欒黶、宋華元、衛甯殖、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圍宋彭城。

 

(魯與謀於虛朾,而書會者,稟命霸主,非匹敵故。

 

○魯與音預。)

 

夏,晉韓厥帥師伐鄭。

 

仲孫蔑會齊崔杼、曹人、邾人、杞人次於鄫。

 

(鄫,鄭地,在陳留襄邑縣東南。

 

書「次」,兵不加鄭,次鄫以待晉師。

 

○鄫,才陵反。)

 

疏注「鄫鄭」至「晉師」。

 

○正義曰:《釋例》曰:「兵未有所加,所次則書之,以示遲速。

 

既書兵所加,則不書其所次。」

 

此書「次於鄫」者,為此魯、齊、曹、邾、杞,其兵皆不加鄭,故書「次」也。

 

傳曰:「於是東諸侯之師次於鄫,以待晉師。」

 

是韓厥伐鄭,此次以待之。

 

秋,楚公子壬夫帥師侵宋。

 

九月,辛酉,天王崩。

 

(無傳。

 

辛酉,九月十五日。)

 

疏注「辛酉九月十五日」。

 

○正義曰:顯言此日者,欲明下冬聘是十月之初,為王崩日近,赴人未至故也。

 

邾子來朝。

 

冬,衛侯使公孫剽來聘。

 

(剽,子叔黑背子。

 

○剽,匹妙反,《字林》匹召反。)

 

晉侯使荀罃來聘。

 

(冬者,十月初也。

 

王崩,赴未至,皆未聞喪,故各得行朝聘之禮,而傳善之。)

 

疏注「冬者」至「善之」。

 

○正義曰:《禮記•曾子問》曰:「『諸侯相見,揖讓入門,不得終禮,廢者幾?』

 

孔子曰:『六。』

 

『天子崩,大廟火,日食,後、夫人之喪,雨霑服失容,則廢。』

 

是王崩當廢禮也。

 

今傳釋此朝聘,皆云「禮也」,知此冬者,是十月之初,崩赴未至,由其俱未聞喪,故得以吉行禮,而傳善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8#
 樓主| 發表於 2013-5-26 22:05:26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九


【傳】元年,春,已亥,圍宋彭城。

 

(下有二月,則此已亥為正月。

 

正月無已亥,日誤。)

 

疏注「下有」至「日誤」。

 

○正義曰:《長曆》推此年正月庚戌朔,其月無已亥。

 

圍宋彭城,經在正月之下。

 

傳文下有二月,則已亥必是正月。

 

月不容誤,知是日誤。

 

非宋地,追書也。

 

(成十八年,楚取彭城以封魚石,故曰「非宋地」。

 

夫子治《春秋》,追書係之宋。)

 

疏注「成十」至「之宋」。

 

○正義曰:《公羊傳》曰:「宋華元曷為與諸侯圍宋彭城,為宋誅也。

 

其為宋誅奈何?

 

魚石走之楚,楚為之伐宋取彭城,以封魚石。」

 

成十八年傳曰:「楚伐彭城,納魚石焉,以三百乘戍之而還。

 

西鉏吾曰:『崇諸侯之奸而披其地。』

 

不言取為楚邑,而云披地長奸,是左氏之意亦為楚以彭城封魚石為國,故注言「封魚石」也。

 

既列為國,非複宋地。

 

傳言追書,是仲尼新意,故云「夫子治《春秋》,追書係之宋」也。

 

言追書者,其地已非宋有,追來使屬宋耳。

 

非謂夫子在後追書前事。

 

若以追為在後追前,則仲尼新意,皆是追書前事,非獨此為追書也。

 

於是為宋討魯石,故稱宋,且不登叛人也。

 

(登,成也。

 

不與其專邑叛君,故使彭城還係宋。

 

○為,於偽反。)

 

疏注「登成」至「係宋」。

 

○正義曰:「登,成」,《釋詁》文。

 

不與其專邑叛君,不與楚得取邑封人,故使彭城還係於宋也。

 

《釋例》曰:「楚人棄君助臣,取宋彭城,以封叛者,削正興偽,雖非複宋地,故追書係宋,不與楚之所得。」

 

是其義也。

 

言「不登叛人」,則叛罪重矣。

 

不書魚石以彭城叛者,孫林父將戚而出,故得書云「孫林父入於戚以叛」。

 

此則因楚之力取彭城,與宋交爭,非欲出附他國,故言複入也。

 

若總而言之,俱是背叛於君,故云「不登叛人」也。

 

謂之宋誌。

 

(稱「宋」,亦以成宋誌。)

 

疏「於是」至「宋誌」。

 

○正義曰:魚石舊是宋人,今還取宋地以自封。

 

若其不係於宋,則成此魚石為一國之君。

 

夫子追係於宋,乃有二意。

 

於是為宋討魚石,宜係於宋;

 

且又不成此為叛人使得取君之邑,以為一國之主。

 

有此二意,故係之於宋。

 

「謂之宋誌」者,言宋人誌在攻取彭城,故以魚石係之於宋,成此宋人之誌。

 

○注「稱宋」至「宋誌」。

 

○正義曰:此與隱元年「謂之鄭誌」,義勢同也。

 

鄭伯實不獲段,而經書「克」,謂之鄭誌。

 

言鄭伯誌於殺,雖實不克段,而書之為克,見鄭伯之誌也。

 

此彭城實非宋地,而經書為宋,謂之宋誌,言宋人誌在取之,雖實非宋地,而係之於宋,成宋人之誌也。

 

夫子脩《春秋》,而傳於此二條,特言「謂之宋誌」、「謂之鄭誌」者,夫子所脩《春秋》,或褒或貶,皆是夫子之誌,非取國人之心。

 

此宋誌、鄭誌者,以其雖是夫子所脩,還取二國本誌故也。

 

案下十年戍鄭虎牢,傳云「非鄭地也,言將歸焉」,杜云「係之於鄭,以見晉誌」,即此類也。

 

於此三事,傳例已明,故彼不云謂之晉誌也。

 

彭城降晉,晉人以宋五大夫在彭城者歸,置諸瓠丘。

 

(彭城降不書,賤略之。

 

瓠丘,晉地,河東東垣縣東南有壺丘。

 

五大夫:魚石、向為人、鱗朱、向帶、魚府。

 

○降,戶江反,注同。

 

置,之豉反。

 

瓠,徐侯吳反,一音戶故反。

 

垣音袁。)

 

疏注「彭城」至「略之」。

 

○正義曰:案:莊八年,郕降於齊師,既書於經,則知彭城之降亦合書也。

 

今不書者,但以其賤,故略之也。

 

晉欒盈複入於晉,下云「晉人殺欒盈」,而書於經。

 

此彭城降,所以賤略不書者,彼以殺之為重,來告,故書。

 

此以降事為輕,故為賤略。

 

齊人不會彭城,晉人以為討。

 

二月,齊大子光為質於晉。

 

(光,齊靈公太子。

 

○質音致。)

 

夏,五月,晉韓厥、荀偃帥諸侯之師伐鄭,入其郛。

 

(荀偃不書,非元帥。

 

○郛,芳夫反。

 

元帥,所類反。)

 

疏「韓厥」至「其郛」。

 

○正義曰:傳唯言諸侯之師,不見諸侯之國,未知諸侯之師是何國師也。

 

「於是東諸侯之師次於鄫,以待晉師」,則次鄫之師,皆不與伐鄭。

 

此諸侯之師,其中必無齊、魯、曹、邾也。

 

案上圍彭城,除此五國以外,猶有宋、衛、莒、滕、薛。

 

下云「晉侯、衛侯次於戚,以為之援」,則衛師從伐明矣。

 

明年戚之會,知武子云:「滕、薛、小邾之不至,皆齊故。」

 

於戚之會,始怪滕、薛不來,明此時伐鄭,滕、薛在矣。

 

東諸侯皆次於鄫,莒在齊、魯之東,若其在此,當與東人同次。

 

前圍彭城,亦無小邾。

 

此時或無莒與小邾耳。

 

諸侯之師,當是宋、衛、滕、薛也。

 

賈逵云:「韓厥、荀偃帥諸侯之師,謂帥宋、衛、滕、薛伐鄭。

 

齊、魯、曹、邾、杞次於鄫,故諸侯之師不序也。」

 

入郛不書者,晉人先以鄭罪令於諸侯,故書「伐鄭入郛」。

 

既敗鄭,不複告,故不書。

 

○注「荀偃不書,非元帥」。

 

○正義曰:魯師出征,並舉諸將;

 

他國之師,唯書元帥。

 

詳內略外,《春秋》之常。

 

故杜為注,複時一言之耳。

 

敗其徒兵於洧上。

 

(徒兵,步兵。

 

洧水出密縣東,南至長平入潁。

 

○洧,於軌反。)

 

疏注「徒兵步兵」。

 

○正義曰:《論語》云:「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

 

徒猶空也,謂無車空行也。

 

步行謂之徒行,故步兵謂之徒兵也。

 

隱四年傳云:「敗鄭徒兵。」

 

注云:「時鄭不車戰。」

 

則此亦然也。

 

於是東諸侯之師次於鄫,以待晉師。

 

(齊、魯、曹、邾、杞。)

 

晉師自鄭以鄫之師侵楚焦、夷及陳。

 

(於是孟獻子自鄫先歸,不與侵陳、楚,故不書。

 

○焦如字,徐在堯反。

 

不與音預。)

 

疏注「於是」至「不書」。

 

○正義曰:獻子先歸,傳無其事,正以不書侵楚、侵陳,知其必先歸矣。

 

若獻子從師,則書不待告。

 

以獻子先歸,晉不告魯,故侵陳、楚,皆不書也。

 

然不知獻子何以先歸,傳既不言,未測其故也。

 

今讚云則「先歸」者,以前年虛朾會,獻子先歸會葬。

 

今公雖即位,年又幼小,君既新立,故獻子先歸。

 

晉侯、衛侯次於戚,以為之援。

 

(為韓厥援。)

 

秋,楚子辛救鄭,侵宋呂、留。

 

(呂、留二縣,今屬彭城郡。)

 

鄭子然侵宋,取犬丘。

 

(譙國酇縣東北有犬丘城,迂迴,疑。

 

○酇,才汙反,又子旦反。

 

迂音於。)

 

九月,邾子來朝,禮也。

 

(邾宣公。)

 

冬,衛子叔、晉知武子來聘,禮也。

 

凡諸侯即位,小國朝之,(小事大。)

 

大國聘焉。

 

(大字小。)

 

以繼好、結信,謀事、補闕,禮之大者也。

 

(闕猶過也。禮以安國家利民人為大。○好,呼報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9#
 樓主| 發表於 2013-5-26 22:06:03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九


【經】二年,春,王正月,葬簡王。

 

(無傳。

 

五月而葬,速。)

 

鄭師伐宋。

 

(書伐從告。)

 

夏,五月,庚寅,夫人薑氏薨。

 

六月,庚辰,鄭伯侖卒。

 

(未與襄同盟,而赴以名。

 

庚辰,七月九日,書六月,經誤。

 

○侖,古囷反,徐又胡忖反。)

 

疏注「未與」至「經誤」。

 

○正義曰:侖以成六年即位,九年盟於蒲,十五年於戚。

 

又七年,楚子重伐鄭,諸侯救鄭而楚退,同盟於馬陵。

 

諸侯雖不重序,明亦與鄭同盟,則是與成三同盟矣。

 

與其父盟,於法得以名赴其子。

 

此云「未與襄同盟,而赴以名」者,言其嚐與成同盟,於法得以名赴襄也。

 

此類多矣。

 

注皆云「與其父同盟」而已。

 

此注特言「未與襄同盟」者,以此時鄭既從楚,嫌其巳背前盟,不合更以名赴,故明之也。

 

此經云「六月庚辰鄭伯侖卒」,傳言七月庚辰鄭伯侖卒,經、傳必有誤者。

 

杜以《長曆》校之,此年六月壬寅朔,其月無庚辰。

 

七月壬申朔,九日得庚辰。

 

則傳與曆合,知傳是而經誤也。

 

此經六月七日,其文皆具,所言誤者,非徒字誤而已,乃是書經為誤。

 

七月之事,錯書以為六月,故《長曆》云:「書於六月,經誤。」

 

言元本書之誤,非字誤也。

 

晉師、宋師、衛甯殖侵鄭。

 

(宋雖非卿,師重,故敘衛上。

 

○殖,市力反。)

 

疏注「宋雖」至「衛上」。

 

○正義曰:於例,將卑師眾,稱師;

 

將尊師少,稱將。

 

此晉、宋稱師不書將,非卿也。

 

衛甯殖書將,不稱師,師少也。

 

晉為兵主,故當先書。

 

宋雖非卿,以師為重,故序甯殖之上。

 

秋,七月,仲孫蔑會晉荀罃、宋華元、衛孫林父、曹人、邾人於戚。

 

己丑,葬我小君齊薑。

 

(齊,諡也。

 

三月而葬,速。

 

○齊如字。

 

諡法:「執心克莊曰齊。」

 

或音側皆反,非。)

 

疏注「齊諡」至「葬速」。

 

○正義曰:諡法:「執心克莊曰齊。」

 

是齊為諡也。

 

葬而舉諡,禮之常也。

 

此特云「齊,諡」者,以諡齊者少,且齊、齊同字,夫人齊女,嫌齊非諡。

 

晉大子申生之母稱齊薑者,齊女姓薑氏。

 

彼齊非諡,故此須明之。

 

叔孫豹如宋。

 

(豹於此始自齊還為卿。)

 

冬,仲孫蔑會晉荀罃、齊崔杼、宋華元、衛孫林父、曹人、邾人、滕人、薛人、小邾人於戚,遂城虎牢。

 

(以逼鄭。)

 

疏「遂城虎牢」。

 

○正義曰:虎牢是鄭舊邑,此時屬晉。

 

而不係晉者,莊三十二年注云:「大都以名通者,則不係國。」

 

此以名通,故不係晉也。

 

十年戍鄭虎牢,係於鄭者,傳曰:「非鄭地也,言將歸焉。」

 

彼為將歸鄭而係之鄭也。

 

或當虎牢雖已屬晉,晉人新得,不為己有,故不係晉也。

 

楚殺其大夫公子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0#
 樓主| 發表於 2013-5-26 22:07:04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九


【傳】二年,春,鄭師侵宋,楚令也。

 

(以彭城故。)

 

齊侯伐萊。

 

萊人使正輿子賂夙沙衛以索馬牛,皆百匹。

 

(夙沙衛,齊寺人。

 

索,簡擇好者。

 

○萊音來。

 

輿音餘,本亦作與。

 

索,所白反。)

 

疏「馬牛皆百匹」。

 

○正義曰:《司馬法》:「丘出馬一匹,牛三頭。」

 

則牛當稱頭,而亦云匹者,因馬而名牛曰匹,並言之耳。

 

經傳之文,此類多矣。

 

《易•係辭》云:「潤之以風雨。」

 

《論語》云:「沽酒市脯,不食。」

 

《王藻》云:「大夫不得造車馬。」

 

皆從一而省文也。

 

齊師乃還。

 

君子是以知齊靈公之為「靈」也。

 

(諡法:亂而不損曰靈。

 

言諡應其行。

 

○應,應對之應,年末同。

 

行,下孟反。)

 

夏,齊薑薨。

 

初,穆薑使擇美檟,(檟,梓之屬。

 

○檟,古雅反,木名。)

 

疏注「檟,梓之屬」。

 

○正義曰:《釋木》云:「槐小葉曰檟。」

 

郭璞曰:「槐當為楸,楸細葉者為檟。」

 

又云:「大而皵楸,小而皵檟。」

 

樊光云:「大,老也。

 

皵,皵皮也,皮老而粗。

 

皵者為楸。

 

小,少也。

 

少而粗皵棤者為檟。」

 

又云:「椅梓。」

 

郭璞曰:「即楸也。」

 

如彼所云,楸、梓皆檟之小別,故云「梓之屬」也。

 

以自為櫬與頌琴。

 

(櫬,棺也。

 

頌琴,琴名,猶言雅琴。

 

皆欲以送終。

 

○櫬,初覲反。)

 

疏注「櫬棺」至「送終」。

 

○正義曰:以論死者言櫬,知櫬是棺也。

 

四年注云:「櫬,親身棺也。」

 

以親近其身,故以櫬為名焉。

 

《禮記•檀弓》曰:「天子之棺四重,水兕革棺一,杝棺一,梓棺二。」

 

鄭玄云:「杝,椴也,所謂椑棺也。

 

梓棺二,所謂屬與大棺也。」

 

《記》文從內向外,水兕革棺,最近屍也。

 

次椑以椴為之。

 

次屬與大棺,乃以梓為之。

 

《檀弓》又云:「君即位而為椑。」

 

鄭玄云:「椑謂杝棺,親屍者。

 

椑,堅著之言也。」

 

天子椑內,又有水兕革棺。

 

《喪大記》云:「君大棺八寸,屬六寸,椑四寸。」

 

如彼《記》文,諸侯之棺三重,親身之棺名之為椑。

 

椑即櫬是也。

 

其椑用椴為之。

 

屬與大棺,乃用梓耳。

 

此以梓為櫬者,名之曰櫬,其內必無棺也。

 

擇檟為櫬,其櫬必用梓也。

 

《記》唯言即位為椑,不言擇所用木。

 

鄭玄據天子之棺,其椑用杝。

 

即云「椑謂杝棺也」。

 

天子之椑自用杝,則諸侯不必然。

 

據此傳文,諸侯之椑,必用梓也。

 

「頌琴者,《詩》為樂章,琴瑟必以歌《詩》。

 

《詩》有《雅》、《頌》,故以「頌」為琴名,猶如言「雅琴」也。

 

櫬、琴同文,知皆欲以送終也。

 

季文子取以葬。

 

君子曰:「非禮也。

 

禮無所逆,婦養姑者也。

 

虧姑以成婦,逆莫大焉。

 

(穆薑,成公母。

 

齊薑,成公婦。

 

○養,徐餘亮反。)

 

《詩》曰:『其惟哲人,告之話言,順德之行。』

 

(《詩•大雅》。

 

哲,知也。

 

話,善也。

 

言知者行事無不順。

 

○話,戶快反。

 

知音致,下同。)

 

季孫於是為不哲矣。

 

(言逆德。

 

○「為不哲矣」,一本作「不為哲矣」。)

 

疏「詩曰」至「哲矣」。

 

○正義曰:《詩•大雅•抑》之篇也。

 

其惟有知之人,告之以善言則順從之,為美德之行矣。

 

言之者行事,無有不順從者。

 

今季孫逆之,於是為不知矣。

 

「哲,知」,《釋言》文也。

 

且薑氏,君之妣也。

 

(襄公適母,故曰君之妣。

 

○妣,必覆反。

 

適,丁曆反,本又作「嫡」。)

 

疏注「襄公」至「之妣」。

 

○正義曰:《曲禮》曰:「生曰父曰母,死曰考曰妣。」

 

襄公是成公之妾定姒所生,齊薑是其適母,故曰君之妣也。

 

《詩》曰:『為酒為醴,烝畀祖妣。

 

以洽百禮,降福孔偕。』

 

(《詩•周頌》。

 

烝,進也。

 

畀,與也。

 

偕,徧也。

 

言敬事祖妣,則鬼神降福。

 

季孫葬薑氏不以禮,是不敬祖妣。

 

○烝,之承反。

 

畀,必利反,注同。

 

洽,戶夾反。

 

偕音皆。

 

徧音遍。)

 

疏「詩曰」至「孔偕」。

 

○正義曰:《詩•周頌•豐年》之篇也。

 

豐有之年,多稻多黍,釀之為酒為醴,以進與祖妣,以洽百種之禮。

 

為烝嚐之祭,鬼神享之,則下與福祐甚周徧。

 

言今事妣失禮,神將不福祐之也。

 

「烝,進」,「畀,與」,皆《釋詁》文。

 

偕訓為俱,俱亦徧之義也。

 

《釋言》云:「孔,甚也。」

 

齊侯使諸薑、宗婦來送葬。

 

(宗婦,同姓大夫之婦。

 

婦人越疆送葬,非禮。

 

○疆,居良友。)

 

疏注「宗婦」至「非禮」。

 

○正義曰:諸薑,同姓之女也。

 

宗婦,同姓之婦也。

 

夫人齊薑,是齊國之女,故使其宗親之婦女來會葬也。

 

齊為薑姓,曆世多矣。

 

不可薑姓之女,薑姓之婦,令其皆來魯國。

 

莊二十四年,大夫宗婦覿用幣者,宗婦是同姓大夫之婦。

 

知此宗婦,亦是同姓大夫之婦。

 

然則諸薑是齊同姓之女,嫁與齊大夫之為妻者也。

 

《禮記•檀弓》云:「婦人不越疆而吊人。」

 

是越疆送葬,非禮也。

 

召萊子,萊子不會,故晏弱城東陽以逼之。

 

(為六年滅萊傳。

 

東陽,齊竟上邑。

 

○竟音境。)

 

疏「召萊子萊子不會」。

 

○正義曰:《世族譜》不知萊國之姓。

 

齊侯召萊子者,不為其姓薑也。

 

以其比鄰小國,意陵蔑之,故召之,欲使從送諸薑宗婦來向魯耳。

 

萊子以其輕侮,故不肯會。

 

鄭成公疾,子駟請息肩於晉。

 

(欲辟楚役,以負擔喻。

 

○擔,都暫反。)

 

公曰:「楚君以鄭故,親集矢於其目,(謂鄢陵戰,晉射楚王目。

 

○射,食亦反。)

 

非異人任,寡人也。

 

(言楚子在此患,不為他人,蓋在己。

 

○「非異人任」,絕句。

 

任音壬。

 

一讀至「人」字絕句。

 

為,於偽反。)

 

若背之,是棄力與言,其誰匿我?

 

(言盟誓之言。

 

○背音佩。

 

「棄力」,服本作「棄功」。

 

匿,本又作昵,女乙反,徐乃吉反。)

 

免寡人,唯二三子。」

 

疏「集矢」至「三子」。

 

○正義曰:《說文》云:「鳥之短尾者,總名為隹。

 

隹在木上為集。」

 

集是鳥止之名。

 

穴有月似鳥,故亦稱集也。

 

楚君被射目者,非是為異人也,任此患者,為寡人也。

 

今若背之,棄其助鄭之力,與盟誓之言,他人其誰肯親我乎?

 

免寡人此棄力背言之責,唯二三子耳。

 

秋,七月,庚辰,鄭伯侖卒。

 

於是子罕當國,(攝君事。)

 

疏「子罕當國」。

 

○正義曰:禮,君薨聽於塚宰,不須攝行君事。

 

此令子罕當國者,鄭國間於晉、楚,國家多難,喪代之際,或致傾危。

 

蓋成公顧命使之當國,非常法也。

 

子駟為政,已是正卿。

 

知當國者,為攝君事矣。

 

沈氏云:「魯襄四歲,國家無虞。

 

今僖公年雖長大,為逼於晉、楚,故令子罕當國也。」

 

子駟為政,(為政卿。)

 

子國為司馬。

 

晉師侵衛,(晉伐喪,非禮。)

 

諸大夫欲從晉。

 

子駟曰:「官命未改。」

 

(成公未葬,嗣君未免喪,故言未改。

 

不欲違先君意。)

 

疏「官命未改」。

 

○正義曰:先君既葬,嗣君正位,乃得建官命臣。

 

十六年,晉侯改服脩官,是其事也。

 

先君未葬,皆因舊事不得建官命臣,故云「官命未改」。

 

庶事悉皆未改,不可即違先君。

 

言此者,不用從晉之意故也。

 

會於戚,謀鄭故也。

 

(鄭久叛,晉謀討之。)

 

孟獻子曰:「請城虎牢以逼鄭。」

 

(虎牢,舊鄭邑,今屬晉。)

 

知武子曰:「善!

 

鄫之會,吾子聞崔子之言,今不來矣。

 

(元年,孟獻子與齊崔杼次於鄫。

 

崔杼有不服晉之言,獻子以告知武子。)

 

疏注「元年」至「武子」。

 

○正義曰:元年,伐鄭,次於鄫,唯有韓厥、荀偃。

 

於時武子未必在軍。

 

當是此會始告之耳。

 

滕、薛、小邾之不至,皆齊故也。

 

(三國,齊之屬。)

 

寡君之憂不唯鄭。

 

(言複憂齊叛。

 

○複,扶又反,下文「將複」、「複會」同。)

 

罃將複於寡君,而請於齊。

 

(以城事白晉君,而請齊會之,欲以觀齊誌。)

 

得請而告,吾子之功也。

 

(得請,謂齊人應命,告諸侯會築虎牢。)

 

若不得請,事將在齊。

 

(將伐齊。)

 

吾子之請,諸侯之福也,(城虎牢,足以服鄭息征伐。)

 

豈唯寡君賴之!」

 

(傳言荀罃能用善謀。)

 

穆叔聘於宋,通嗣君也。

 

冬,複會於戚。

 

齊崔武子,及滕、薛、小邾之大夫皆會,知武子之言故也。

 

(武子言事將在齊,齊人懼,帥小國而會之。)

 

遂城虎牢。

 

鄭人乃成。

 

(如孟獻子之謀。)

 

楚公子申為右司馬,多受小國之賂,以逼子重、子辛。

 

(逼奪其權勢。)

 

楚人殺之。

 

故書曰:「楚殺其大夫公子申。」

 

(言所以致國討之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1#
 樓主| 發表於 2013-5-26 22:07:45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九


【經】三年春,楚公子嬰齊帥師伐吳。

 

公如晉。

 

夏,四月,壬戌,公及晉侯盟於長樗。

 

(晉侯出其國都,與公盟於外。

 

○樗,敕居反。)

 

疏注「晉侯」至「於外」。

 

○正義曰:文三年,公如晉,公及晉侯盟。

 

盟不書地,在晉都也。

 

此時晉侯出其國都,與公盟於長樗,蓋近城之地。

 

盟訖還入於晉,故公歸,書曰「公至自晉」也。

 

文三年,盟於晉都。

 

此盟出城外者,出與不出,皆由晉侯意耳。

 

此或是悼公謙以待人,不敢使國君就已,出盟於外,若似相就然,故出城也。

 

公至自晉。

 

(無傳。

 

不以長樗至,本非會。)

 

疏注「不以」至「非會」。

 

○正義曰:假令公朝於晉,更與晉侯餘處別會,即從會所而歸,亦得書曰「公至自晉」。

 

何則?

 

一行而有二事者,或以始致,或以終致,出自當時之意,書其所告之事而已。

 

所告先後無定例也。

 

但此盟於長樗,晉侯為盟之故,暫出城耳。

 

本非刻期聚會之處,唯得以自晉告廟,不得以長樗告也。

 

注言「本非會」,解其必不得以長樗致之意也。

 

六月,公會單子、晉侯、宋公、衛侯、鄭伯、莒子、邾子、齊世子光。

 

已未,同盟於雞澤。

 

(雞澤,在廣平曲梁縣西南。

 

周靈王新即位,使王官伯出與諸侯盟,以安王室,故無譏。

 

○單音善。)

 

疏注「雞澤」至「無譏」。

 

○正義曰:諸侯不得盟天子之臣,天子之臣不得與諸侯聚盟。

 

盟則加以貶責。

 

僖二十九年,翟泉之盟,貶王子虎稱人,是其事也。

 

僖八年,洮之盟,王人在列,傳曰:「謀王室也。

 

諸侯共謀王室,不譏。」

 

王人在盟,是由襄王新立,命遣與盟故耳。

 

此盟單子在列,於經亦無譏文。

 

靈王以往年新立,明是王新即位,使王官之伯出與諸侯結盟,以安王室,故無所譏,與洮之盟同也。

 

《釋例》曰:「未有臣而盟君。

 

臣而盟君,是子可盟父。

 

故《春秋》王世子以下會諸侯者,皆同會而不同盟。

 

洮之盟,王室有子帶之難。

 

襄王懼不得立,告難於齊,遣王人與諸侯盟。

 

故傳釋之曰『謀王室』。

 

以明王敕其來盟,非諸侯所敢與也。

 

踐土之盟,王子虎臨諸侯,而不與同歃。

 

故經但列諸侯,而傳具載其實。

 

此實聖賢之垂意,以為將來之永法也。

 

一年之間,諸侯輯睦,翼戴天子。

 

而翟泉之盟,子虎在列,君子以為非天子之命,虧上下常節,故不存魯侯而人子虎,以示篤戒也。

 

今雞澤之會,單子與盟,亦王所命也。」

 

杜言「王使盟」者,傳無其文,正以經無貶責,知是命使盟也。

 

陳侯使袁僑如會。

 

(陳疾楚政而來屬晉,本非召會而自來,故言如會。

 

○僑,其驕反。)

 

疏注「陳疾」至「如會」。

 

○正義曰:凡盟主召其同好之國,刻期而與結盟,來不及期,則加貶責;

 

他國後期,則沒其國,而不序於列。

 

魯君後期,則總稱諸侯,不複國別曆序。

 

文七年,公會諸侯、晉大夫,盟於扈是也。

 

僖二十八年,踐土之盟,陳侯如會,此袁僑如會,皆本非同好,慕義而來。

 

喜其來而不責其晚,故言「陳疾楚政而來屬晉」。

 

本非召會而袁僑自來,故言「如會」,解其後至特書而不貶之意也。

 

七年,鄭治髡頑如會,自是被召而來。

 

其人未見諸侯,在道而卒,故書如會,為卒張本與此異也。

 

戊寅,叔孫豹及諸侯之大夫及陳袁僑盟。

 

(諸侯既盟,袁僑乃至,故使大夫別與之盟。

 

言諸侯之大夫,則在雞澤之諸侯也。

 

殊袁僑者,明諸侯大夫所以盟,盟袁僑也。

 

據傳,盟在秋。

 

《長曆》推戊寅七月十三日,經誤。)

 

疏注「諸侯」至「經誤」。

 

○正義曰:諸侯盟會,曆序國君。

 

其下云某人某人,皆是大夫也。

 

若卿來則書卿名氏。

 

文十四年,公會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晉趙盾於新城。

 

如此之類,其事多矣。

 

此袁僑來,若及盟,即序於列,當在世子光下。

 

今諸侯既盟,袁僑乃至,不可特為袁僑更複重盟。

 

若其不與之盟,則又逆陳來意。

 

以袁僑是大夫,故使大夫盟之。

 

若其陳侯自來,諸侯雖則盟訖,亦當更與之盟,不得使大夫也。

 

凡諸侯盟會,皆先目後凡。

 

上文雞澤之會,既以具序諸侯,此總言諸侯大夫,則雞澤諸侯,足以明矣。

 

故不複具序諸國,從省文耳。

 

諸侯大夫既以總書,而獨見叔孫豹者,經據魯史,魯史所記詳內略外。

 

僖十五年,牡丘之盟下,公孫敖帥師及諸侯之大夫救徐,獨書魯臣,亦此類也。

 

言諸侯之大夫,其內可以兼袁僑,而殊袁僑,言及陳袁僑盟者,明此諸侯之大夫所以為此盟者,止為盟陳袁僑耳。

 

且上文雞澤之會,其內未有陳侯。

 

直言諸侯之大夫,則不得包陳袁僑,故殊之也。

 

秋,公至自會。

 

(無傳。)

 

冬,晉荀罃帥師伐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2#
 樓主| 發表於 2013-5-26 22:08:48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九


【傳】三年,春,楚子重伐吳,為簡之師。

 

(簡,選練。)

 

克鳩茲,至於衡山。

 

(鳩茲,吳邑,在丹陽蕪湖縣東,今皋夷也。

 

衡山,在吳興烏程縣南。)

 

使鄧廖帥組甲三百,被練,三千,(組甲、被練,皆戰備也。

 

組甲,漆甲成組文。

 

被練,練袍。

 

○廖,力彫反。

 

組音祖,下皆同。

 

被,皮義反,徐扶偽反,注及下同。)

 

疏注「組甲」至「練袍」。

 

○正義曰:賈逵云:「組甲以組綴甲,車士服之。

 

被練,帛也,以帛綴甲,步卒服之。

 

凡甲所以為固者,以盈竅也。

 

帛盈竅而任力者半,卑者所服;

 

組盈竅而盡任力,尊者所服。」

 

馬融云:「組甲,以組為甲裏,公族所服。

 

被練,以練為甲裏,卑者所服。」

 

然則甲貴牢固,組、練俱用絲也。

 

練若不固,宜皆用組。

 

何當造不牢之甲,而令步卒服之?

 

豈欲其被傷,故使甲不牢也?

 

若練以綴甲,何以謂之被也?

 

又組是絛繩,不可以為衣服,安得以為甲裏?

 

杜言「組甲,漆甲成組文」,今時漆甲有為文者。

 

被練文不言甲,必非甲名。

 

被是被覆衣著之名,故以為練袍,被於身上。

 

雖並無明證而杜要愜人情。

 

以侵吳。

 

吳人要而擊之,獲鄧廖。

 

其能免者,組甲八十,被練三百而已。

 

子重歸,既飲至,三日,吳人伐楚,取駕。

 

駕,良邑也。

 

鄧廖,亦楚之良也。

 

君子謂「子重於是役也,所獲不如所亡」。

 

(當時君子。

 

○要,於遙反。)

 

疏注「當時君子」。

 

○正義曰:傳言君子多矣,獨此言當時君子者,諸言君子論議往事,多是丘明自言,託之君子。

 

此傳君子謂子重亡多於獲,楚人以君子之言咎責子重,不得為後世君子,故云當時君子。

 

楚人以是咎子重,子重病之,遂遇心病而卒。

 

(憂恚故成心疾。

 

○咎,其凡反。

 

恚,一端反。)

 

公如晉,始朝也。

 

(公即位而朝。)

 

夏,盟於長樗。

 

孟獻子相。

 

公稽首。

 

(相,儀也。

 

稽首,首至地。

 

○相,息亮反,注同。)

 

疏注「稽首,首至地」。

 

○正義曰:《周禮》九拜,一曰稽首,諸侯事天子之禮也。

 

知武子曰:「天子在,而君辱稽首,寡君懼矣。」

 

(稽首,事天子之禮。)

 

孟獻子曰:「以敝邑介在東表,密邇仇讎,(仇讎,謂齊、楚與晉爭。

 

○介音界。

 

爭,爭鬥之爭。)

 

寡君將君是望,敢不稽首?」

 

(傳言獻子能固事盟主。)

 

晉為鄭服故,且欲脩吳好,(鄭服在前年。

 

○為,於偽反。

 

好,呼報反。)

 

將合諸侯。

 

使士匄告於齊曰:「寡君使匄,以歲之不易,不虞之不戒,寡君原與一二兄弟相見,(不易,多難也。

 

虞,度也。

 

戒,備也。

 

列國之君,相謂兄弟。

 

○易,以豉反,注同。

 

難,乃旦反,年內同。

 

度,待洛反。)

 

以謀不協。

 

請君臨之,使匄乞盟。」

 

齊侯欲勿許,而難為不協,乃盟於耏外。

 

(與士匄盟。

 

耏,水名。

 

○耏音而。)

 

疏「盟於耏外」。

 

○正義曰:此是士匄適齊,齊侯與盟。

 

其盟不離城之左右。

 

若是地名、山名,不得有外內之異。

 

《爾雅》云:「厓內為隩,外為隈。」

 

李巡曰:「厓內近水為隩,外為隈。」

 

孫炎曰:「內曲,裏也;

 

外曲,表也。」

 

是水有內外之異。

 

知此而彡為水名,其水蓋曲而近城,故稱「耏外」。

 

祁奚請老,(老,致仕。)

 

晉侯問嗣焉。

 

(嗣,續其職者。)

 

稱解狐,其讎也,將立之而卒。

 

(解狐卒。

 

○解音蟹。

 

「讎也」。

 

○正義曰:讎者,相負挾怨之名。

 

奚負狐、狐負奚,皆謂之讎。

 

此是奚負狐也,不是舉之以解怨,故下云「稱其讎,不為諂」也。)

 

又問焉,對曰:「午也可。」

 

(午,祁奚子。)

 

於是羊舌職死矣。

 

晉侯曰:「孰可以代之?」

 

對曰:「赤也可。」

 

(赤,職之子伯華。)

 

於是使祁午為中軍尉,羊舌赤佐之。

 

(各代其父。)

 

君子謂「祁奚於是能舉善矣。

 

稱其讎,不為諂;

 

立其子,不為比;

 

舉其偏,不為黨。

 

(諂,媚也。

 

偏,屬也。

 

○諂,他檢反。

 

比,毗誌反。)

 

疏「稱其」至「為黨」。

 

○正義曰:設令他人稱其讎,則諂以求媚也;

 

立其子,則心在親比也;

 

舉其偏,則情相阿黨也。

 

今祁奚以其人實善,故舉薦之。

 

人見彼善,知奚不諂、不比、不黨也。

 

諂者,阿順曲從以求彼意,故以諂為媚。

 

媚,愛也,言為諂以求愛也。

 

偏者,半廂之名,故傳多云「東偏西偏」。

 

軍師屬己,分之別行,謂之偏師。

 

傳云「彘子以偏師陷」。

 

是偏為廂屬之名也。

 

祁奚為中軍尉,羊舌職佐之。

 

職屬祁奚,複舉其子,是舉其偏屬也。

 

《商書》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

 

(《商書•洪範》也。

 

蕩蕩,平正無私。)

 

其祁奚之謂矣!

 

解狐得舉,(未得位,故曰得舉。)

 

祁午得位,伯華得官,建一官而三物成,(一官,軍尉。

 

物,事也。)

 

疏「建一官而三物成」。

 

○正義曰:尉、佐同掌一事,故為「建一官」也。

 

三事成者,成其得舉、得位、得官也。

 

官、位一也,變文相辟耳。

 

服虔云:「所舉三賢,各能成其職事。」

 

案解狐得舉而死,身未居職,何成事之有?

 

能舉善也夫!

 

唯善,故能舉其類。

 

《詩》云:『惟其有之,是以似之。』

 

祁奚有焉。」

 

(《詩•小雅》。

 

言唯有德之人,能舉似己者。

 

○也夫音扶,絕句。

 

一讀以「夫」為下句首。)

 

疏「詩云」至「似之」。

 

○正義曰:此《小雅•裳裳者華》之篇也。

 

其卒章云:「右之右之,君子有之。

 

維其有之,是以似之。」

 

六月,公會單頃公及諸侯。

 

已未,同盟於雞澤。

 

(單頃公,王卿士。

 

○頃音傾。)

 

晉侯使荀會逆吳子於淮上。

 

吳子不至。

 

(道遠多難。)

 

楚子辛為令尹,侵欲於小國。

 

陳成公使袁僑如會求成。

 

(患楚侵欲。

 

袁僑,濤塗四世孫。)

 

疏「侵欲於小國」。

 

○正義曰:多有所欲,求索無厭,侵害小國,故小國怨也。

 

晉侯使和組父告於諸侯。

 

(告陳服。)

 

秋,叔孫豹及諸侯之大夫及陳袁僑盟,陳請服也。

 

(其君不來,使大夫盟之,匹敵之宜。)

 

晉侯之弟揚幹亂行於曲梁,(行,陳次。

 

○行,戶郎反,注同。

 

陳,直覲反。)

 

魏絳戮其仆。

 

(仆,禦也。)

 

疏「魏絳戮其仆」。

 

○正義曰:以車亂行,是禦者之罪,故戮其仆也。

 

《周禮》司寇之屬有掌戮之官。

 

鄭玄云:「戮,猶辱也。

 

既斬殺又辱之。」

 

其職云:「掌斬殺賊諜而膊之。

 

凡殺其親者,焚之;

 

殺王之親者,辜之;

 

殺人者,踣諸巿肆之三日。」

 

鄭玄云:「膊,謂去衣磔之。

 

焚,燒也。

 

辜,謂磔之。

 

踣,僵屍也。

 

肆,猶申也,陳也。」

 

彼膊、焚、辜、肆,皆謂陳以示人。

 

然則此言戮者,非徒殺之而已,乃殺之以徇諸軍。

 

昭四年,楚戮慶封,負之斧鉞,以徇於諸侯,先徇乃殺之也。

 

成二年,韓獻子既斬人,郤子使速以徇,是殺之而後徇也。

 

此戮即彼徇之謂也。

 

文十年,楚申舟抶宋公之仆以徇。

 

或曰:國君不可戮也。

 

彼抶以徇,亦稱為戮。

 

下云「至於用鉞」,當是殺之,乃以徇也。

 

晉侯怒,謂羊舌赤曰:「合諸侯,以為榮也。

 

揚幹為戮,何辱如之?

 

必殺魏絳,無失也!」

 

對曰:「絳無貳誌,事君不辟難,有罪不逃刑,其將來辭,何辱命焉?」

 

言終,魏絳至,授僕人書,(僕人,晉侯禦仆。)

 

疏「事君」至「不逃刑」。

 

○正義曰:此言絳之宿心舊行耳,非獨為此事而言也。

 

服虔云:「謂敢斬揚幹之仆,是不辟獲死之難。」

 

然則斬仆,依軍法也。

 

豈是絳之罪,而得謂之有罪不逃刑乎?

 

不逃,不辟此事,自亦是矣。

 

要本其宿心,非是專為此事也。

 

將伏劍。

 

士魴、張老止之。

 

公讀其書曰:「日君乏使,使臣斯司馬。

 

(斯,此也。)

 

疏「將伏劍」。

 

○正義曰:謂仰劍刃,身伏其上,而取死也。

 

臣聞師眾以順為武,(順,莫敢違。)

 

軍事有死無犯為敬。

 

(守官行法,雖死不敢有違。)

 

君合諸侯,臣敢不敬?

 

君師不武,執事不敬,罪莫大焉。

 

臣懼其死,以及揚幹,無所逃罪,(懼自犯不武不敬之罪。)

 

不能致訓,至於用鉞。

 

(用鉞斬揚幹之仆。

 

○鉞音越。)

 

疏「臣聞」至「用鉞」。

 

○正義曰:臣聞師旅兵眾,順從上命,莫敢違逆,是為威武。

 

此據在軍之眾也。

 

軍旅之事,守官行法,欲討罪人,雖有死難,不敢辟死,犯違法令,而從舍罪人,是為共敬也。

 

君命既合諸侯,臣豈敢畏懼死罪,放舍罪人。

 

不為共敬也?

 

今君之師眾違命亂行,既已不武,謂揚幹也。

 

執事之臣,畏懼其死罪,不戮罪人,是為不敬,魏絳自謂也。

 

不武不敬,罪莫大焉。

 

是揚幹與已,皆有大罪。

 

臣若不討,非直臣有死罪,揚幹亦合有死罪。

 

臣懼身之死罪,連及揚幹,是臣罪更重,無所逃辟重罪也。

 

不能以禮漸致教訓,至於用鉞以斬其仆,是臣之罪重也。

 

臣之罪重,敢有不從,以怒君心?

 

(言不敢不從戮。)

 

請歸死於司寇。」

 

(致屍於司寇,使戮之。)

 

公跣而出,曰:「寡人之言,親愛也。

 

吾子之討,軍禮也。

 

寡人有弟,弗能教訓,使幹大命,寡人之過也。

 

子無重寡人之過,(聽絳死為重過。

 

○跣,先典反,重,直用反,注同。)

 

敢以為請。」

 

(請使無死。)

 

晉侯以魏絳為能,以刑佐民矣。

 

反役,與之禮食,使佐新軍。

 

(群臣旅會,今欲顯絳,故特為設禮食。

 

○食音嗣,注同,又如字。

 

特為,於偽反。)

 

疏「與之禮食」。

 

○正義曰:「與之禮食」者,若公食大夫禮以大夫為賓,公親為之特設禮食。

 

○注「使佐新軍」。

 

○正義曰:服虔云:「於是魏頡卒矣,使趙武將新軍代魏頡,升魏絳佐新軍代趙武也。」

 

《世族譜》,魏顆、魏絳,俱是魏焠之子。

 

顆長,生頡,則絳,是頡之叔父。

 

顆別為令狐氏,絳為魏氏。

 

蓋顆長而庶,絳幼而適故也。

 

《魏世家》,武子生悼子,悼子生絳。

 

則絳是犨孫。

 

計其年世,孫應是也。

 

先儒悉皆不然,未知何故。

 

張老為中軍司馬,(代魏絳。)

 

士富為侯奄。

 

(代張老。士富,士會別族。)

 

楚司馬公子何忌侵陳,陳叛故也。

 

許靈公事楚,不會於雞澤。

 

冬,晉知武子帥師代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3#
 樓主| 發表於 2013-5-26 22:09:29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九


【經】四年,春,王三月,己酉,陳侯午卒。

 

(前年大夫盟雞澤。

 

三月無己酉,日誤。)

 

夏,叔孫豹如晉。

 

秋,七月,戊子,夫人姒氏薨。

 

(成公妾,襄公母。

 

姒,杞姓。)

 

疏注「成公」至「杞姓」。

 

○正義曰:二年,齊薑薨,葬者是成公夫人,故此為成公之妾也。

 

據傳匠慶之言,知是襄公之母。

 

以子既為君,故得稱夫人而言薨也。

 

於時諸國,杞、鄫之徒,皆姒姓據大者言之,故云「姒,杞姓」,疑是杞女,而未審故也。

 

葬陳成公。

 

(無傳。)

 

八月,辛亥,葬我小君定姒。

 

(無傳。

 

定,諡也。

 

赴同祔姑,反哭成喪,皆以正夫人禮,母以子貴,逾月而葬,速。)

 

疏注「定諡」至「葬速」。

 

○正義曰:諡法:純行不爽曰定。

 

舊說:妾子為君,其母不得成為夫人,故杜詳言之。

 

於例亦同稱薨也。

 

祔姑,稱小君也。

 

反哭成喪,書葬也。

 

今定姒三禮皆具,薨葬備文,皆以正夫人之禮者,由母以子貴故也。

 

《釋例》曰:「凡妾子為君,其母猶為夫人,雖先君不命其母,母以子貴。

 

其適夫人薨,則尊得加於臣子,而內外之禮,皆如夫人矣。

 

故姒氏之喪,責以小君不成。

 

成風之喪,王使來會葬,傳曰『禮也』。

 

夫人姒氏薨葬,皆以禮備為文,明季子雖議從略賤,聞匠慶之言,懼而備禮,殯葬無闕也。

 

《禮》,公子為其母練冠縓緣,既葬除之。

 

及其嗣位為君,非複公子,適母薨,則申其母尊。

 

而先儒同之公子,亦謬矣。」

 

是杜言妾母得為夫人之意也。

 

季孫初議,欲不成定姒之喪。

 

匠慶以君長懼之,乃略取季孫之木。

 

君子謂之「多行無禮必自及」也。

 

則季孫初議,是無禮也。

 

既季孫議為無禮,明知於禮得成,是知妾母成尊,是為正法。

 

但尊無二上,適母若在,君尚不得盡禮於其母,臣民豈得以夫人之禮事之哉?

 

適母既薨,則君得盡禮。

 

君既盡夫人之禮事其母,臣民豈得以妾意遇之哉?

 

故適母薨,則妾母尊也。

 

哀薑既薨,成風乃正。

 

出薑既出,敬嬴乃正。

 

齊薑既薨,定姒乃正。

 

襄公一世,無娶夫人之文。

 

故齊婦得正也。

 

鄭玄以為正夫人有以罪廢,妾母得成為夫人也。

 

哀薑雖被齊殺,僖公請而葬之。

 

案經薨葬備文,安得以罪黜也。

 

又齊薑非以罪黜,定姒薨葬成尊,成風定姒,並無譏文,知其法得成也。

 

冬,公如晉。

 

陳人圍頓。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4#
 樓主| 發表於 2013-5-26 22:12:04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九


【傳】四年,春,楚師為陳叛故,猶在繁陽。

 

(前年,何忌之師侵陳,今猶未還。

 

繁陽,楚地,在汝南鮦陽縣南。

 

○為,於偽反。

 

鮦,孟康音紂,直又反。

 

一音童,或音直勇反,非。)

 

韓獻子患之,言於朝曰:「文王帥殷之叛國以事紂,唯知時也。

 

(知時未可爭。)

 

今我易之,難哉!

 

(晉力未能服楚,受陳為非時。)

 

三月,陳成公卒。

 

楚人將伐陳,聞喪乃止。

 

(軍禮不伐喪。)

 

疏注「軍禮不伐喪」。

 

○正義曰:十九年,晉士匄侵奪齊,至穀,聞齊侯卒,乃還。

 

傳曰:「聞喪而還,禮也。」

 

是軍禮不伐喪。

 

陳人不聽命。

 

(不聽楚命。)

 

臧武仲聞之曰:「陳不服於楚,必亡。

 

大國行禮焉,而不服,在大猶有咎,而況小乎?」

 

夏,楚彭名侵陳,陳無禮故也。

 

(為下陳圍頓傳。

 

○咎,其九反,下同。)

 

穆叔如晉,報知武子之聘也。

 

(武子聘在元年。)

 

晉侯享之,金奏《肆夏》之三,不拜。

 

(《肆夏》,樂曲名。

 

《周禮》以鍾鼓奏九夏,其二曰《肆夏》,一名《樊》;

 

三曰《韶夏》,一名《遏》;

 

四曰《納夏》,一名《渠》.蓋擊鍾而奏此三《夏》曲。

 

○肆夏,戶雅反,注及下同。

 

《九夏》:一曰《王夏》,二曰《肆夏》,三曰《韶夏》,四曰《納夏》,五曰《章夏》,六曰《齊夏》,七曰《族夏》,八曰《陔夏》,九曰《驁夏》,《肆夏》一名《樊》。

 

《國語》云:「金奏《肆夏》,《樊》、《遏》、《渠》。」

 

杜三夏之別名。

 

呂叔玉云:「《肆夏》,《時邁》也。

 

《樊》、《遏》,《執競》也。

 

《渠》,《思文》也。」

 

韶,上招反。

 

遏,於葛反。

 

納夏,本或為「夏納」,誤。

 

渠,其居反。)

 

工歌《文王》之三,又不拜。

 

(工,樂人也。

 

《文王》之三,《大雅》之首:《文王》、《大明》、《綿》。)

 

歌《鹿鳴》之三,三拜。

 

(《小雅》之首:《鹿鳴》、《四杜》、《皇皇者華》。)

 

疏「金奏」至「三拜」。

 

○正義曰:奏謂作樂也。

 

作樂先擊鍾,鍾是金也,故稱金奏。

 

《周禮》:「鍾師掌金奏。」

 

鄭玄云:「金奏,擊金以為奏樂之節。

 

金謂鍾及鎛也。」

 

又《燕禮》注云:「以鍾鎛播之,鼓磬應之,所謂金奏也。」

 

此晉人作樂,先歌《肆夏》。

 

《肆夏》是作樂之初,故於《肆夏》先言金奏也。

 

次,工歌《文王》,樂巳先作,非複以金為始,故言工歌也。

 

於《文王》已言工歌,《鹿鳴》又略不言工,互見以從省耳。

 

其實金奏《肆夏》,亦是工人歌之,工歌《文王》,擊金仍亦不息。

 

其歌《鹿鳴》亦是工歌之耳。

 

○注「肆夏」至「夏曲」。

 

○正義曰:《周禮》:「鍾師凡樂事,以鍾鼓奏九夏:《王夏》、《肆夏》、《昭夏》、《納夏》、《章夏》、《齊夏》、《族夏》、《陔夏》、《驁夏》。」

 

言以鍾鼓奏之也。

 

又以《文王》類之,知是樂曲名也。

 

杜子春云:「王出入奏《王夏》,屍出入奏《肆夏》,牲出入奏《昭夏》,四方賓來奏《納夏》,臣有功奏《章夏》,夫人祭奏《齊夏》,族人侍奏《族夏》,賓醉而出奏《陔夏》,公出入奏《驁夏》。」

 

定本《納夏》為「夏納」。

 

此傳直言「之三」,不朝其三之名。

 

《魯語》同說此事而云:「金奏《肆夏》,《繁》、《遏》、《渠》,天子所以享元侯也。

 

《文王》、《大明》《綿》,則兩君相見之樂也。」

 

《文王》之三,盡《文王》、《大明》、《綿》,以《文王》為首,並取其次二篇以為三。

 

則知《肆夏》之三,亦以《肆夏》為首,亦並取其次二《夏》以為三也。

 

且下云:「三《夏》,天子所以享元侯也。」

 

三者皆名為夏,知是其次二《夏》並《肆夏》為三也。

 

《周禮》謂之《肆》、《昭》、《納》,《魯語》謂之《繁》、《遏》,《渠》。

 

故杜以為每《夏》而有二名,《肆夏》一名《樊》,《昭夏》一名《遏》,《納夏》一名《渠》。

 

先儒所說,義多不同。

 

《周禮》注載杜子春云:「《肆夏》與《文王》鹿鳴俱稱三,謂其三章也。

 

以此知《肆夏》,詩也。」

 

呂叔王云:「《肆夏》,《繁》、《遏》、《渠》,皆《周頌》也。

 

《肆夏》,《時邁》也。

 

《繁》、《遏》,《執競》也。

 

《渠》,《思文》也。

 

肆,遂也。

 

夏,大也。

 

言遂於大位,謂王位也。

 

故《時邁》曰:『肆於時夏,允王保之。』

 

繁,多也。

 

遏,止也。

 

言福祿止於周之多也。

 

故《執競》曰:『降福穰穰,降福簡簡,福祿來反。』

 

渠,大也。

 

言以後稷配天,王道之大也。

 

故《思文》曰:『思文後稷,克配彼天。』

 

鄭玄云:「以《文王》、《鹿鳴》言之,則《九夏》皆《詩》篇名,《頌》之族類也。

 

此歌之大者,載在樂章,樂崩亦從而亡,是以《頌》不能具。」

 

數家之說,各以意言。

 

經典散亡,無以取正。

 

劉炫云:「杜為此解頗允三《夏》之名,而分字配篇,不甚愜當。

 

何則?

 

《文王》之三,即《文王》是其一,《大明》、《綿》是其二。

 

《鹿鳴》之三,則《鹿鳴》是其一,《四牡》、《皇皇者華》是其二。

 

然則《肆夏》之三,亦當《肆夏》是其一,《樊》、《遏》、《渠》是其二。

 

安得複以《樊》為《肆夏》之別名也?

 

若《樊》即是《肆夏》,何須重舉二名?

 

雖恥習前蹤,亦未逾先哲。」

 

今刪定知不然者,以此文云「《肆夏》之三」,是自《肆夏》以下有三,故為《韶夏》、《納夏》,凡為三《夏》。

 

但此三《夏》,各有別名。

 

故《國語》謂之《繁》、《遏》、《渠》,是一字以當一《夏》。

 

若《國語》直云「金奏《繁》、《遏》、《渠》」,則三《夏》之名,沒而不顯。

 

故於繁字之上,特以《肆夏》冠之,云「肆夏繁」。

 

《樊》既是《肆夏》,明《遏》是《韶夏》,《渠》是《納夏》也。

 

《國語》舉其難明,以會左氏三《夏》之義。

 

劉不曉杜之深意,遂欲妄從先儒。

 

先儒二說,柯所馮準?

 

先儒以樊、遏二字,共為《執競》,以渠之一字,獨為《思文》。

 

分字既無定限,文句多少任意,則杜以樊共《肆夏》為句,何為不可?

 

劉君乃與奪恣情,不顧曲直,妄規杜過,於義深非也。

 

韓獻子使行人子員問之,(行人,通使之官。

 

○員音云,徐於貧反。

 

使,所吏反,下注及文皆同。)

 

疏注「行人通使之官」。

 

○正義曰:《周禮》,大行人「掌大賓之禮,大客之儀」。

 

小行人「掌使適四方,協賓客之禮」。

 

諸侯行人當亦通掌此事,故為通使之官也。

 

此言韓獻子使行人問」,《魯語》云「晉侯使行人問」者,彼孔晁注云:「韓獻子白晉侯,使行人問」也。

 

曰:「子以君命辱於敝邑,先君之禮,藉之以樂,以辱吾子?」

 

(藉,薦也。

 

○藉,在夜反。)

 

吾子舍其大,而重拜其細,敢問何禮也?」

 

對曰:「三《夏》,天子所以享元侯也。

 

使臣弗敢與聞。

 

(元侯,牧伯。

 

○舍音舍。

 

重,直用反,下皆同。

 

敢與音預,下「及與」同。

 

牧,徐音目。)

 

疏注「元侯牧伯」。

 

○正義曰:《周禮•大宗伯》云:「八命作牧,九命作伯。」

 

鄭玄云:「牧謂侯伯有功德者,加命得專征伐於諸侯也。

 

伯謂上公有功德者,加命為二伯,得征五侯九伯者也。」

 

鄭司農云:「牧,一州之牧也。

 

伯,長諸侯為方伯也。」

 

然則牧是州長,伯是二伯,雖命數不同,俱是諸侯之長也。

 

元,長也。

 

謂之長侯,明是牧伯。

 

《文王》,兩君相見之樂也,臣不敢及。

 

(及,與也。

 

《文王》之三,皆稱文王之德,受命作周,故諸侯會同以相樂。

 

○相樂音洛。)

 

疏注「及與相樂」。

 

○正義曰:「及,與也。」

 

《釋詁》文。

 

言不敢與在其間而聞之。

 

《魯語》並陳兩事,乃總云皆昭令德以合好,非使臣之所敢聞。

 

彼俱不敢聞,此分之為等級耳。

 

《詩序》:「《文王》,言文王受命作周;

 

《大明》,言文王有明德,故天複命武王伐紂;

 

《綿》,言文王之興,本由大王。」

 

是《文王》之三,皆稱文王之德,能受天命,造立周國,故諸侯會同,歌此以相燕樂也。

 

朝而設享,是亦二君聚會,故以會同言之。

 

《肆夏》既亡,不知其篇之義,故唯取《詩》意,以解《文王》、《鹿鳴》耳。

 

《詩》是樂章,樂歌詩篇,聖王因其尊卑,定其差等。

 

《詩》有四始:《風》也,《小雅》也,《大雅》也,《頌》也。

 

鄭玄以《肆夏》為《頌》之族類,其差與《頌》同矣。

 

天子享元侯,歌《肆夏》,則於其餘諸侯,不得用《肆夏》矣。

 

當歌《文王》,與兩君相見同也。

 

然則兩元侯相見,與天子享之禮同,亦歌《肆夏》之類。

 

《仲尼燕居》「兩君相見,升歌《清廟》」,謂元侯也。

 

不歌《肆夏》,辟天子也。

 

諸侯來朝,乃歌《文王》。

 

遣臣來聘,必不得同矣,當歌《鹿鳴》也。

 

傳言「《文王》,兩君相見之樂」,則其臣來聘,不得與其君同,亦當歌《鹿鳴》也。

 

《燕禮》雖以己臣為主,兼燕四方之賓,其樂歌《鹿鳴》,是其定差也。

 

《燕禮》:升歌訖,乃為笙歌三篇。

 

堂下吹笙,以播《詩》也。

 

笙歌訖,乃為間歌六篇,堂上歌一篇,堂下吹一篇,相間代也。

 

故《燕禮》云「乃間歌《魚麗》,笙《由庚》;

 

歌《南有嘉魚》,笙《崇丘》;

 

歌《南山有台》,笙《由儀》」是也。

 

間歌訖,遂合鄉樂,《周南•關雎》、《葛覃》、《卷耳》,《召南•鵲巢》、《采繁》、《采蘋》。

 

合樂,謂堂上堂下合作樂也。

 

鄉樂者,《風詩》也。

 

《燕禮》歌《小雅》而合鄉樂。

 

以合卑於歌一等,則知諸所歌者,其合樂用《詩》,皆卑於升歌一等。

 

故鄭玄《詩譜》云:「天子享元侯,歌《肆夏》,合《文王》;

 

於諸侯,歌《文王》,合《鹿鳴》。

 

諸侯於鄰國之君,與天子於諸侯同。」

 

天子諸侯,燕其賓臣及聘問之賓,皆歌《鹿鳴》合鄉樂,笙閒所用,則鄭玄云「未聞也」。

 

《燕禮》升歌《小雅》,笙歌間歌亦用《小雅》,則笙間用《詩》與升歌差同。

 

而云「未聞」者,升歌合樂,其用《風》、《雅》,皆用發首二篇,笙用《南核》,間用《魚麗》,不複更用其首篇者。

 

「未聞」者,未知其用何篇也。

 

此傳言「三《夏》,天子所以享元侯」,則《文王》,兩君相見之樂,亦謂享也。

 

雖不言燕,燕亦當然。

 

此傳晉侯享穆叔,為歌《鹿鳴》,穆叔以己所當得,三拜而受,《燕禮》也。

 

工歌《鹿鳴》,則是享燕同樂。

 

明享之與燕用樂,各自同矣。

 

若然,《肆夏》之為樂章,樂之最尊者,兩君相見,尢尚不得用之。

 

而《燕禮》者,諸侯燕己群臣之禮。

 

而《記》云:「若以樂納賓,則賓及庭奏《肆夏》。」

 

鄭玄云:「卿大夫有王事之勞者,則奏此樂。」

 

所以得用之者,彼謂納賓之樂。

 

《郊特牲》云:「賓入大門,而奏《肆夏》,示易以敬也。」

 

鄭玄云:「賓朝聘者。」

 

是朝賓聘客,俱得用之。

 

與此升歌異也。

 

《鹿鳴》,君所以嘉寡君也,敢不拜嘉?

 

(晉以叔孫為嘉賓,故歌《鹿鳴》之詩,取其「我有嘉賓」。

 

叔孫奉君命而來,嘉叔孫,乃所以嘉魯君。)

 

疏注「晉以」至「魯君」。

 

○正義曰:《詩序》言「《鹿鳴》,燕群臣嘉賓」,正謂燕己之臣,以己臣為嘉賓耳。

 

叔孫以晉歌此篇者,以己為嘉賓,故拜受之也。

 

《燕禮記》云:「若與四方之賓燕,則公迎之於大門內。」

 

鄭玄云:「四方之賓,謂來聘者也。」

 

是燕聘客,唯君迎為異,餘悉與己臣同也。

 

《四牡》,君所以勞使臣也,敢不重拜?

 

(《詩》言使臣乘四牡,騑騑然行不止。

 

勤,勞也。

 

晉以叔孫來聘,故以此勞之。

 

○以勞,力報反,注「勞之」同。

 

騑,芳非反。)

 

疏注「詩言」至「勞之」。

 

○正義曰:《詩序》曰:「《四牡》,勞使臣之來。」

 

謂遣臣出使來歸,乃勞之也。

 

叔孫以晉歌此篇,勞己來聘,故重拜受之也。

 

《魯語》云:「《四牡》,君之所以章臣之覲也,敢不拜章?」

 

《皇皇者華》,君教使臣曰『必諮於周』。

 

(《皇皇者華》,君遣使臣之詩。

 

言忠臣奉使,能光輝君命如華之皇皇然。

 

又當諮於忠信,以補己不及。

 

忠信為周,其詩曰:「周爰諮諏,周爰諮謀,周爰諮度,周爰諮詢。」

 

言必於忠信之人,諮此四事。

 

○諏,子須反。

 

度,待洛反,下文注同。

 

詢音荀。)

 

疏注「皇皇」至「四事」。

 

○正義曰:此《詩》本意,文王教出使之臣,使遠而有光華,又當諮問善道於忠信之人。

 

今晉君歌此以寵穆叔,穆叔執謙以為晉侯所教。

 

故云「君教使臣」。

 

下云「臣獲五善,敢不重拜」,與詩本意異也。

 

「忠信為周」,《魯語》文也。

 

爰,於也。

 

若遇忠信之人,於是訪問詢度諏謀等四事也。

 

《魯語》云:「《皇皇者華》,君教使臣曰:『每懷靡及,諏謀度詢,必諮於周。』

 

敢不拜教?」

 

臣聞之,訪問於善為諮,(問善道。)

 

諮親為詢,(問親戚之義。)

 

諮禮為度,(問禮宜。)

 

諮事為諏,(問政事。)

 

諮難為謀。

 

(問患難。

 

○難,乃旦反,注同。)

 

疏「諮親」至「為謀」。

 

○正義曰:《魯語》言此四事,唯「諮親為詢」,與此文同。

 

其餘諮材為諏,諮事為謀,諮義為度三者,與此皆異。

 

韋昭改從此傳,注云:「材當為事,事難為難。」

 

孔晁注云:「材謂政幹也」。

 

臣獲五善,敢不重拜?

 

(五善,謂諮、詢、度、諏、謀。)

 

疏「臣獲五善」。

 

○正義曰:救之諮人,即得一善,故並諮為五。

 

《魯語》云:「君貺使臣以大禮,重之以六德。」

 

孔晁云:「既有五善,又自謂無及,成為六德。」

 

言自謂知無所及,懷靡謙以問知者,此亦即是一德,故為六德也。

 

皆是受君之教。

 

乃知如此亦是君之所賜,故云「臣獲」也。

 

秋,定姒薨,不殯於廟,無櫬,不虞。

 

(櫬,親身棺。

 

季孫以定姒本賤,既無器備,議其喪製,欲殯不過廟,又不反哭。

 

○過,古禾反。)

 

疏注「櫬親」至「反哭」。

 

○正義曰:櫬者,親身之棺,初死即當有之,將葬以殯過廟,葬訖乃為虞祭。

 

今定姒初薨,匠慶以君長懼之,乃始作櫬。

 

知此是季孫以定姒本賤,素無器備,議其喪製,欲如此耳。

 

非是終久遂無之也。

 

《檀弓》曰:「君即位而為椑。」

 

夫人尊與君同,亦當生已有櫬。

 

今議欲不為,是素無器備,故始議之也。

 

《檀弓》又曰:「喪之朝也,順死者之孝心也。

 

其哀離其室也。

 

故至於祖考之廟而後行。

 

殷朝而殯於祖,周朝而遂葬。」

 

《士喪禮》「朝而遂葬」,與《記》正同。

 

知周法不殯於廟。

 

而此及僖八年傳皆云「不殯於廟」,以為非禮。

 

知其將葬之時,不以殯過廟耳,非是殯屍於廟中也。

 

葬訖,日中反虞於正寢,謂之反哭。

 

今故不虞者,欲不為反哭也。

 

匠慶謂季文子(匠慶,魯大匠。)

 

曰:「子為正卿,而小君之喪不成,(謂如季孫所議,則為夫人禮不成。)

 

不終君也。

 

(慢其母,是不終事君之道。)

 

君長,誰受其咎?」

 

(言襄公長,將責季孫。

 

○長,丁丈反,注同。)

 

初,季孫為己樹六檟於蒲圃東門之外,(蒲圃,場圃名。

 

季文子樹檟,欲自為櫬。

 

○為,於偽反,下注為定姒、為言卜、為執事同。

 

圃,布古反。

 

場,直良反。)

 

疏注「蒲圃」至「為櫬」。

 

○正義曰:《詩》云:「九月築場圃。」

 

毛傳云:「春夏為圃,秋冬為場。

 

樹菜蔬為圃,治禾黍為場。」

 

場圃同地耳。

 

故杜以場明圃,圃名蒲也。

 

檟是為櫬之木,知季孫樹之,欲自為櫬也。

 

匠慶請木,(為定姒作櫬。)

 

季孫曰:「略。」

 

(不以道取為略。)

 

匠慶用蒲圃之檟,季孫不禦。

 

(禦,止也。

 

傳曰遂得成禮,故經無異文。

 

○禦,魚呂反,注同。)

 

疏注「禦止」至「異文」。

 

○正義曰:止寇謂之禦。

 

禦即禦也,故訓為止。

 

季孫本議欲無櫬,不虞。

 

今傳唯言取木為櫬而已。

 

尚不知得殯廟虞祭以否。

 

不虞即是不反哭,不反則不得書葬。

 

今定姒薨葬備文,則因匠慶之言,遂得每事成禮,是故經無異文。

 

君子曰:「《誌》所謂『多行無禮,必自及也』,其是之謂乎!」

 

疏「季孫」至「謂乎」。

 

○正義曰:不以道取為略。

 

今律「略人」,略賣人是也。

 

季孫言「略」,令匠慶略他木也。

 

官非無木可用,意欲不成其喪,謂木不順其意,怒慶此請,令略木為之也。

 

匠慶又忿季孫未必無木可用,故取季孫之檟。

 

其意言遣我略人,我止略女。

 

季孫令之為略,匠慶奉命而略,雖自被略,不得止之。

 

季孫此議,自是無禮也,被匠慶略木,是自及也。

 

君子言古之誌記,所謂「多行無禮必自及」者,其季孫之謂乎。

 

而《釋例》論此云:「議從略,賤彼。」

 

自是解正義之語,與此不以道取為略別也。

 

冬,公如晉聽政。

 

(受貢賦多少之政。)

 

晉侯享公,公請屬鄫。

 

(鄫,小國也,欲得使屬魯,如須句、顓臾之比,使助魯出貢賦。

 

公時年七歲,蓋相者為之言。

 

鄫,今琅邪鄫縣。

 

○句,其俱反。

 

顓音專。

 

臾,羊朱反。

 

比,必二反。

 

相,息亮反。)

 

疏注「鄫小」至「鄫縣」。

 

○正義曰:附庸,附大國耳。

 

鄫乃子爵,而欲得屬魯者,春秋之世,小國不能自通,多附於大國。

 

二十七年,齊人請邾,宋人請滕。

 

邾、滕猶尚附人,況鄫又小也。

 

故杜譬之如須句、顓臾之比。

 

須句亦子爵,使助魯出貢賦耳。

 

時公年七歲,未能自謀,蓋國內共為此計,使相者代公言之。

 

晉侯不許。

 

孟獻子曰:「以寡君之密邇於仇讎,而原固事君,無失官命。

 

(晉官徵發之命。)

 

疏注「晉官徵發之命」。

 

○正義曰:二年,鄭子駟以君初喪,云「官命未改」。

 

此魯以國小賦重,恐失官命。

 

二者官命雖同,而主意有異。

 

故杜彼以未葬解之,此以徵發解之。

 

觀文為說。

 

鄫無賦於司馬,(晉司馬又掌諸侯之賦。)

 

為執事朝夕之命敝邑,敝邑褊小,闕而為罪,(闕,不共也。

 

○朝夕如字。

 

褊,必淺反。

 

共音恭。)

 

寡君是以原藉助焉。」

 

(借鄫以自助。

 

○借,子亦反,注同。)

 

晉侯許之。

 

(為明年叔孫豹、鄫世子巫如晉傳。)

 

楚人使頓間陳而侵伐之,故陳人圍頓。

 

(間,伺間缺。

 

○間陳,間廁之間。

 

伺音司。

 

間音閑,又間廁之間,又如字。)

 

無終子嘉父使孟樂如晉,(無終,山戎國名。

 

孟樂,其使臣。

 

○使臣,所吏反。)

 

因魏莊子納虎豹之皮,以請和諸戎。

 

(欲戎與晉和。

 

莊子,魏絳。)

 

晉侯曰:「戎狄無親而貪,不如伐之。」

 

魏絳曰:「諸侯新服,陳新來和,將觀於我。

 

我德則睦,否則攜貳。

 

勞師於戎,而楚伐陳,必弗能救,是棄陳也,諸華必叛。

 

(諸華,中國。)

 

戎,禽獸也。

 

獲戎失華,無乃不可乎?

 

《夏訓》有之曰:『有窮後羿。』

 

(夏訓,《夏書》。

 

有窮,國名。

 

後,君也。

 

羿,有窮君之號。

 

○夏,戶雅反,下注皆同。

 

羿音詣。)

 

疏注「夏訓」至「之號」。

 

○正義曰:《夏書•五子之歌》云:「太康屍位以逸豫,政於有洛之表,十旬弗反。

 

有窮後羿因民弗忍,距於河,厥第五人禦其母以從,五子鹹怨。」

 

述大禹之戎以作歌,其一曰《皇祖有訓》,是大禹立言以訓後,故傳謂此書為「夏訓」也。

 

羿居窮石之地,故以窮為國號,以有配之,猶言有周、有夏也。

 

後,君也。

 

窮國之君曰羿,羿是有窮君之號。

 

公曰:「後羿何如?」

 

(怪其言不次,故問之。)

 

對曰:「昔有夏之方衰也,後羿自鉏遷於窮石,因夏民以代夏政。

 

(禹孫大康,淫放失國,夏人立其弟仲康。

 

仲康亦微弱。

 

仲康卒,子相立,羿遂伐相,號曰「有窮」。

 

鉏,羿本國名。

 

○鉏,仕居反。

 

大音泰。

 

相,息亮反,下及注同。)

 

疏注「禹孫」至「國名」。

 

○正義曰:《夏本紀》,禹生啟,啟生大康,是禹孫也,為羿所距。

 

《書序》云「大康失邦」,是為淫放失國也。

 

《本紀》又云:「大康崩,弟仲康立。」

 

《尚書•胤征》云:「惟仲康肇位四海。」

 

孔安國云:「羿廢大康,而立其弟仲康為天子。」

 

則仲康,羿之所立,但羿握其權,仲康不能除去之耳。

 

哀元年,傳稱「有過澆殺斟灌以滅後相」。

 

相依斟灌,故澆滅之。

 

是相立為天子,乃出依斟灌。

 

則相之立也,蓋亦羿立之矣。

 

此傳言羿代夏政,云「不脩民事」;

 

寒浞殺羿,言取其國家,則羿必自立為天子也。

 

當是逐出後相,羿乃自立。

 

相依斟灌、斟尋,夏祚猶尚未滅,蓋與羿並稱王也。

 

及寒浞殺羿,因羿室而生澆。

 

澆已長大,自能用師,始滅後相。

 

相死之後,始生少康。

 

少康生杼,杼又年長,已堪誘豷,方始滅浞而立少康。

 

計大康失邦及少康紹國,向有百載,乃滅有窮。

 

據此傳文,夏亂甚矣,而《夏本紀》云:「仲康崩,子相立。

 

相崩,子少康立。」

 

都不言羿浞之事,是馬遷說之疏也。

 

恃其射也,(羿善射。)

 

疏注「羿善射」。

 

○正義曰:《尚書》云:「大康屍位以逸豫。

 

有窮後羿因民弗忍,距於河。」

 

孔安國云:「羿,諸侯名。」

 

杜云:「有窮君之號」,則與孔不同也。

 

「羿善射」,《論語》文也。

 

《說文》云:「羿,帝嚳射官也。」

 

賈逵云:「羿之先祖,世為先王射官,故帝嚳賜羿弓矢,使司射。」

 

《淮南子》云:「堯時十日並出,堯使羿射九日而落之。」

 

《楚辭•天問》云:「羿彈日?

 

烏焉解羽?

 

《歸藏易》亦云「羿畢十日」也。

 

言雖不經,難以取信,要言嚳時有羿,堯時有羿,則羿是善射之號,非複人之名字。

 

信如彼言,則不知此羿名為何也。

 

不脩民事,而淫於原獸。

 

(淫放原野。)

 

棄武羅、伯困、熊髡、尨圉,(四子皆羿之賢臣。

 

○髡,苦門反。

 

尨,莫邦反。

 

圉,魚呂反。)

 

而用寒浞。

 

寒浞,伯明氏之讒子弟也,(寒國,北海平壽縣東有寒亭。

 

伯明,其君名。

 

○浞,仕角反,徐在角反。)

 

伯明後寒棄之,夷羿收之,(夷氏。)

 

信而使之,以為已相。

 

浞行媚於內,(內宮人。)

 

疏「伯明後寒棄之」。

 

○正義曰:寒是國名,伯明,寒君之名也。

 

後,君也。

 

伯明君此寒國之時,而棄不收采也。

 

○注「夷氏」。

 

○正義曰:此傳再言夷羿,故以夷為氏也。

 

而施賂於外,愚弄其民,(欺罔之。)

 

而虞羿於田,(樂之以遊田。

 

○樂音洛,下樂安同。)

 

樹之詐慝,以取其國家,(樹,立也。

 

○慝,他得反,後同。)

 

外內鹹服。

 

(信浞詐。)

 

羿猶不悛,(悛,改也。

 

○悛,七全反。)

 

將歸自田,(羿獵還。)

 

家眾殺而亨之,以食其子。

 

(食羿子。

 

○亨,普彭反,煮也。

 

食音嗣,注同。)

 

疏「家眾殺而亨之」。

 

○正義曰:家眾,謂羿之家眾人,反羿以從浞,為浞而殺羿也。

 

《孟子》云:「逢蒙學射於羿,盡羿之道,思天下唯羿為愈已,於是殺羿。」

 

則殺羿者,逢蒙也。

 

其子不忍食諸,死於窮門。

 

(殺之於國門。)

 

靡奔有鬲氏。

 

(靡,夏遺臣事羿者。

 

有鬲,國名,今平原鬲縣。

 

○鬲音革。)

 

浞因羿室,(就其妃妾。)

 

生澆及豷,恃其讒慝詐偽,而不德於民。

 

使澆用師,滅斟灌及斟尋氏。

 

(二國,夏同姓諸侯,仲康之子後相所依。

 

樂安壽光縣東南有灌亭,北海平壽縣東南有斟亭。

 

○澆,五吊反。

 

豷,許器反。

 

斟,之林反。

 

灌,古亂反。)

 

疏注「二國,夏同姓諸侯」。

 

○正義曰:《世本》文也。

 

處澆於過,處豷於戈。

 

(過、戈皆國名。

 

東萊掖縣北有過鄉。

 

戈在宋、鄭之間。

 

○過,古禾反,注及下同。

 

戈,古禾反。

 

掖音亦,《漢書》作「夜」,孟康音掖。)

 

疏注「戈在宋、鄭之間」。

 

○正義曰:哀十二年傳曰:「宋、鄭之間有隙地焉,曰嵒戈,錫」是也。

 

靡自有鬲氏,收二國之燼,(燼,遺民。

 

○燼,才刃反。)

 

疏注「燼,遺民」。

 

○正義曰:樵燭既燒之餘,名之曰燼。

 

二國之燼,謂燒之所殺死亡之餘,遺脫之民也。

 

思報父兄之讎,故靡得收而用之。

 

以滅浞而立少康。

 

(少康,夏後相之子。

 

○少,詩照反,注及下同。)

 

少康滅澆於過,後杼滅豷於戈,(後杼,少康子。

 

○杼,直呂反。)

 

疏注「後杼,少康子」。

 

○正義曰:《夏本紀》「少康崩,子帝杼立」是也。

 

有窮由是遂亡,失人故也。

 

(浞因羿室,故不改有窮之號。)

 

疏「有窮」至「故也」。

 

○正義曰:有窮遂亡,謂浞亡也。

 

武羅、伯困、熊髡、尨圉本羿棄之,浞亦不用。

 

失人是國之大患,故言之以規悼公也。

 

昔周辛甲之為大史也,命百官,官箴王闕,(辛甲,周武王太史。

 

闕,過也。

 

使百官各為箴辭戒王過。

 

○箴,之林反。)

 

疏注「辛甲」至「王過」。

 

○正義曰:《晉語》稱文王訪於辛、尹,賈逵以為辛甲、尹佚。

 

則辛甲,文王之臣,而下及武王。

 

但文王之時,天命未改,不得命百官官箴王闕,故以為武王時太史也。

 

闕謂過失也。

 

大史號令百官,每官各為箴辭以戒王,若箴之療疾,故名短焉。

 

言官箴者,各以其官所掌而為箴辭。

 

虞人掌獵,故以獵為箴也。

 

漢成帝時,楊雄愛《虞箴》,遂依放之,作十二州二十五《官箴》,後亡失九篇。

 

後漢崔駰,駰子瑗,瑗子寔,世補其闕。

 

及臨邑侯劉騊駼、大傅胡廣,各有所增,凡四十八篇。

 

廣乃次而題之,署曰「百官箴」,皆放此《虞箴》為之。

 

於《虞人之箴》,(虞人掌田獵。)

 

疏注「虞人掌田獵」。

 

○正義曰:《周禮》:「山虞,大田獵則萊山田之野;

 

澤虞,大田獵則萊澤野。」

 

萊謂芟其草萊以為殺圍之處,《詩》毛傳云「大艾草以為防」是也。

 

曰:『芒芒禹亦,畫為九州,(芒芒,遠貌。

 

畫,分也。

 

○芒,莫郎反。

 

畫,乎麥反。)

 

疏注「芒芒」至「分也」。

 

○正義曰:畫分者,言畫地分之,以為竟也。

 

《禹貢》唯冀州帝都不言竟界,以餘州所至,則冀州可知也。

 

八州各言竟界,云:「濟、河惟兗州,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楊州,荊及衡陽惟荊州,荊、河惟豫州,華陽、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

 

是禹所畫分也。

 

經啟九道。

 

(啟開九州之道。)

 

疏注「啟開九州之道」。

 

○正義曰:既分海內以為九州,遂皆以九言之。

 

《禹貢》云:「九州攸同,九山刊旅,九川滌源,九澤既陂。」

 

故此亦言「九道」,言禹開通九州之道也。

 

民有寢廟,獸有茂草,各有攸處,德用不擾。

 

(人神各有所歸,故德不亂。

 

○攸處如字,本或作「攸家」。

 

擾,如小反,亂也。)

 

在帝夷羿冒,於原獸,(冒,貪也。

 

○冒,莫報反。

 

又音亡北反。)

 

疏「在帝夷羿」。

 

○正義曰:帝王之號,當時所稱。

 

三代稱王,自以德劣於前,謙而不稱為帝。

 

其統天下,實與帝同。

 

所謂今之王,古之帝也。

 

後人之稱先代,或以王言帝,或以帝言王。

 

《史記》於夏、殷諸王,皆稱為帝。

 

此羿篡立為王,故以帝稱焉。

 

忘其國恤,而思其麀牡。

 

(言但念獵。

 

○麀音憂,鹿牡也。

 

牡,茂後反。)

 

武不可重,(重猶數也。

 

○重,直用反,注同。

 

數,所角反。)

 

疏注「重猶數也」。

 

○正義曰:杜讀為重累之重,故為數也。

 

服虔云:「重猶大也。」

 

言武事不可大任。

 

用不恢於夏家。

 

(羿以好武,雖有夏家,而不能恢大之。

 

○恢,苦回反。)

 

獸臣司原,敢告僕夫。』

 

(獸臣,虞人。

 

告僕夫,不敢斥尊。)

 

《虞箴》如是,可不懲乎?」

 

於是晉侯好田,故魏絳及之。

 

(及後羿事。

 

○好,呼報反,下文同。

 

懲,直升反。)

 

疏「於是」至「及之」。

 

○正義曰:魏絳本意主勸和戎,忽云有窮後羿,以開公問,遂說羿事以及《虞箴》,乃與初言不相應會,故傳為此二句以解魏絳之意。

 

公曰:「然則莫如和戎乎?」

 

對曰:「和戎有五利焉:戎狄薦居,貴貨易土,(薦,聚也。

 

易猶輕也。

 

○薦,在薦反,又才遜反,或云草也。

 

易,以豉反,徐神豉反,注同。)

 

疏注「薦聚也」。

 

○正義曰:《釋言》云:「薦,再也。」

 

孫炎曰:「薦,草生之再也。」

 

即薦是聚也。

 

服虔云:「薦,草也。

 

言狄人逐水草而居,徙無常處。」

 

劉炫案:《莊子》云「麋鹿食薦」,即薦是草也。

 

服言是。

 

土可賈焉,一也。

 

邊鄙不聳,民狎其野,穡人成功,二也。

 

(聳,懼。

 

狎,習也。

 

○賈音古。

 

聳,息勇反。)

 

戎狄事晉,四鄰振動,諸侯威懷,三也。

 

以德綏戎,師徒不勤,甲兵不頓,四也。

 

(頓,壞也。)

 

疏注「頓壞也」。

 

○正義曰:頓謂挫傷所壞,今俗語云委頓是也。

 

鑒於後羿,而用德度,(以後羿為鑒戒。)

 

遠至邇安,五也。

 

君其圖之!」

 

公說,使魏絳盟諸戎,脩民事,田以時。

 

(傳言晉侯能用善謀。

 

○說音悅。)

 

冬,十月,邾人、莒人伐鄫。

 

臧紇救鄫,侵邾,敗於狐駘。

 

(臧紇,武仲也。

 

鄫屬魯,故救之。

 

狐駘,邾也。

 

魯國蕃縣東南有目台亭。

 

○紇,恨發反。

 

駘,徒來反,徐敕才反。

 

「番」本又作「蕃」,應劭音皮,一音方袁反。

 

白褒《魯國記》云:「陳子遊為魯相,番子也。

 

國人為諱,改曰皮也。」

 

台,吐才反。)

 

疏注「番縣」。

 

○正義曰:《魯國地理誌》曰:「番讀如藩屏之藩,言魯國南藩也。

 

汝南陳子遊為魯相。

 

子遊者,藩之子也。

 

國人辟諱,遂改皮音而為番,字因而不改也。」

 

國人逆喪者皆髽。

 

魯於是乎始髽。

 

(髽,麻發合結也。

 

遭喪者多,故不能備凶服,髽而已。

 

○髽,側瓜反。

 

合結音計,本義作「髻」,又作「紒」,音同。)

 

疏注「髽麻」至「而已」。

 

○正義曰:髽之形製,《禮》無明文。

 

先世儒者,各以意說。

 

鄭玄以為枲麻,與發相半結之。

 

馬融以為屈布為巾,高四寸,著於顙上。

 

鄭玄以為去纚而紒。

 

案《檀弓記》稱:「南宮縚之妻,孔子之兄女也。

 

縚母喪,孔子誨之髽曰:『爾母從從爾,爾母扈扈爾。』

 

」鄭玄云:「從從謂大高,扈扈謂大廣。」

 

若布高四寸,則有定製,何當慮其從從、扈扈而誨之哉!

 

如鄭玄去纚而空露其紒,則發上本無服矣。

 

《喪服》:「女子在室,為父髽衰三年。」

 

空露紒發,安得與衰共文,而謂之髽衰也?

 

魯人逆喪皆髽,豈直露紒迎喪哉!

 

凶服以麻表。

 

髽字從髟,是發之服也。

 

杜以鄭玄為長,故用其說。

 

言麻發合結,亦當麻發半也。

 

於時魯師大敗,遭喪者多,婦人迎子迎夫,不能備其凶服,唯髽而已。

 

同路迎喪,以髽相吊。

 

傳言「魯於是始髽」者,自此以後,遂以髽為吊服。

 

雖有吉者,亦髽以吊人。

 

《檀弓》曰:「魯婦人之髽而吊也,自敗於壺終始也。」

 

鄭玄云:「時家家有喪,髽而相吊。」

 

知於是始髽者,始用髽相吊也。

 

髽者,依《喪服》,婦人為斬衰三年者髽。

 

故《喪服》云「女子子在室,箭笄髽衰三年」是也。

 

其齊衰期亦髽。

 

故《檀弓》云「南宮縚之妻之姑之喪,夫子誨之髽」是也。

 

其婦人吊服,則鄭注《檀弓》云「大夫之妻錫衰,土之妻則疑衰」,皆吉笄,無首素總也。

 

國人誦之曰:「臧之狐裘,敗我於狐駘。

 

(臧紇時服狐裘。)

 

我君小子,朱儒是使。

 

朱儒朱儒,使我敗於邾。」

 

(襄公幼弱,故曰「小子」。

 

臧紇短小,故曰「朱儒」。

 

敗不書,魯人諱之。

 

○「朱」,本或作「侏」,亦音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5#
 樓主| 發表於 2013-5-26 22:27:45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三十


襄五年,盡九年

【經】五年,春,公至自晉。

 

夏,鄭伯使公子發來聘。

 

(發,子產父。)

 

叔孫豹、鄫世子巫如晉。

 

(比魯大夫,故書「巫如晉」。

 

○巫,亡扶反。)

 

仲孫蔑、衛孫林父會吳於善道。

 

(魯、衛俱受命於晉,故不言及。

 

吳先在善道,二大夫往會之故曰:「會吳」。

 

善道,地闕。)

 

疏注「魯衛」至「地闕」。

 

○正義曰:諸言及者,皆魯君命之使與彼行,故稱及彼。

 

此傳稱晉將為吳合諸侯,使魯、衛先會之。

 

魯、衛俱受命於晉,非是魯君命蔑,使與林父會吳,故不言「及」也。

 

下文戚之會,序吳於列,書「公會晉侯」云云吳人、鄫人於戚。

 

此不序吳於林父之下,而別云「會吳」者,為吳人先在善道,蔑與林父往彼會之,故云「會吳」也。

 

十年,會吳於柤:成十五年,會吳於鍾離,皆是吳在彼地,往彼會之,故殊會吳也。

 

《公羊》以為「外吳」,言《春秋》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故殊會以外之。

 

《左氏》無此義。

 

杜不從《公羊》,故皆云吳在彼也。

 

下戚會不殊吳者,來會於戚,故與諸國同序列也。

 

秋,大雩。

 

楚殺其大夫公子壬夫。

 

(書名,罪其貪。)

 

公會晉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齊世子光、吳人、鄫人於戚。

 

(穆叔使鄫人聽命於會,故鄫見經。

 

不複殊吳者,吳來會於戚。

 

○見,賢遍反。

 

複,扶又反,下同。)

 

公至自會。

 

(無傳。)

 

冬,戍陳。

 

(諸侯在戚會,皆受命戍陳,各還國遣戍,不複有告命,故獨書魯戍。)

 

疏注「諸侯」至「魯戍」。

 

○正義曰:此戍陳,及十年戍鄭虎牢,僖二年城楚丘。

 

案傳皆諸國同行,而經獨書魯者,城楚丘,傳云「不書,所會後也」。

 

彼為魯人後期,諸侯已散,故作獨城之文。

 

此則於戚之會,受命戍陳。

 

十年,諸侯伐鄭,於伐鄭受命,戍鄭虎牢。

 

還國各自遣戌,更無告命,故獨書魯戍也。

 

楚公子貞帥師伐陳。

 

公會晉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齊世子光救陳。

 

十有二月,公至自救陳。

 

(無傳。)

 

辛未,季孫行父卒。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6#
 樓主| 發表於 2013-5-26 22:29:16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三十


【傳】五年,春,公至自晉。

 

(公在晉,既聽屬鄫,聞其見伐,遙命臧紇出救,故傳稱經「公至」以明之。)

 

王使王叔陳生戎於晉,(王叔,周卿士也。

 

戎陵虣周室,故告於盟主。

 

○,悉路反。

 

虣,白報反。)

 

晉人執之。

 

士魴如京師,言王叔之貳於戎也。

 

(王叔反有二心於戎,失奉使之義,故晉執之。

 

○使,所吏反。)

 

夏,鄭子國來聘,通嗣君也。

 

(鄭僖公初即位。)

 

穆叔覿鄫大子於晉,以成屬鄫。

 

(覿,見也。

 

前年請屬鄫,故將鄫大子巫如晉以成之。

 

○覿,直曆反。

 

見,賢遍反。)

 

疏注「覿見」至「成之」。

 

○正義曰:「覿,見」,《釋詁》文也。

 

前年魯請屬鄫,雖被晉許,而鄫人未知,故將巫至晉以成之。

 

書曰:「叔孫豹、鄫大子巫如晉」,言比諸魯大夫也。

 

(豹與巫俱受命於魯,故經不書「及」,比之魯大夫。)

 

疏「豹與」至「大夫」。

 

○正義曰:巫若自受鄫命,則豹當言「及」。

 

今巫來至魯,魯侯命之,命與豹同行,與豹俱受魯命,故經不言「及」,比之魯大夫也。

 

魯大夫兩人同行,皆不言「及」。

 

文十八年,公子遂、叔孫得臣如齊;

 

定六年,季孫斯、仲孫何忌如晉,其類皆是也。

 

吳子使壽越如晉,(壽越,吳大夫。)

 

辭不會於雞澤之故,(三年會雞澤,吳不至,今來謝之。)

 

且請聽諸侯之好。

 

(更請會。

 

○好,呼報反。)

 

晉人將為之合諸侯,使魯、衛先會吳,且告會期。

 

(以其道遠,故使魯、衛先告期。

 

○將為,於偽反。)

 

故孟獻子、孫文子會吳於善道。

 

(二子皆受晉命而行。)

 

秋,大雩,旱也。

 

(雩,夏祭,所以祈甘雨。

 

若旱則又脩其禮,故雖秋雩,非書過也。

 

然經與過雩同文,是以傳每釋之曰「旱也」。

 

雩而獲雨,故書雩而不書旱。)

 

疏注「雩夏」至「書旱」。

 

○正義曰:例稱龍見而雩,是夏祭常禮,所以祈甘雨也。

 

過時則書。

 

若值歲旱,則又脩此雩禮,而為祈禱。

 

故雖秋雩,非書過也。

 

此是為旱而雩,非常雩過時也。

 

但經書大雩,則過雩、旱雩無以相別。

 

故為旱而雩,傳皆言旱以釋之。

 

《釋例》曰:「始夏而雩者,為純陽用事,防有旱災而祈之也。

 

至於四時之旱,又因用此禮而求雨,故亦曰雩。」

 

經書雩而傳不以旱釋之者,皆過雩也。

 

經書過雩,則與旱雩不別,故傳皆發之,是解發傳言旱之意也。

 

雩為旱禱而不書旱者,雩而獲雨,故書雩而不書旱。

 

雩不得雨,則書旱以明災成。

 

僖二十一年,夏,大旱,楚也雩而獲雨,則書雩。

 

《穀梁傳》文也。

 

楚人討陳叛故,(討,治也。)

 

曰:「由令尹子辛實侵欲焉。」

 

乃殺之。

 

書曰「楚殺其大夫公子壬夫」,貪也。

 

君子謂「楚共王於是不刑。

 

(陳之叛楚,罪在子辛。

 

共王既不能素明法教,陳叛之日,又不能嚴斷威刑,以謝小國,而擁其罪人,興兵致討。

 

加禮於陳,而陳恨彌篤,乃怨而歸罪子辛。

 

子辛之貪,雖足以取死,然共王用刑,為失其節,故言不刑。

 

○共音恭。

 

斷,丁亂反。)

 

疏注「陳之」至「不刑」。

 

○正義曰:《釋例》曰:「陳之叛楚,罪在子辛。

 

共王既不能明法示教,以肅大臣。

 

陳叛之日,又不能嚴斷威刑,以謝小國。

 

而擁其罪人,以興兵致討,暴師經年。

 

加禮於陳,陳恨彌篤,乃慍而歸罪子辛。

 

子辛之貪,雖足以取死,然共王用刑,為失其節,故君子論之以為不刑也。」

 

「加禮於陳」者,謂四年楚將伐陳,聞喪乃止是也。

 

不刑者,言不得用刑之道也。

 

《詩》曰:『周道挺挺,我心扃扃。

 

講事不令,集人來定。』

 

(《逸詩》也。

 

挺挺,正直也。

 

扃扃,明察也。

 

講,謀也。

 

言謀事不善,當聚致賢人以定之。

 

○挺挺,他頂反。

 

扃扃,工迥反,徐孔穎反。)

 

己則無信,而殺人以逞,不亦難乎?

 

(共王伐宋封魚石,背盟敗於鄢陵,殺子反、公子申及壬夫,八年之中,戮殺三卿,欲以屬諸侯,故君子以為不可。

 

○背音佩。)

 

疏注「共王」至「不可」。

 

○正義曰:《釋例》以君子此言,止為殺公子申與壬夫三人而已。

 

此注又兼言殺子反者,傳言已則無信,尢共王也。

 

背盟而敗於鄢陵,及殺子反,皆是共王無信之事,故追言之也。

 

殺此三卿,欲令諸侯息忿,還來屬己,故言「欲以屬諸侯」。

 

「以屬諸侯」者,僖十九年傳文也。

 

逞訓解也。

 

共王殺此三人,望解己意,而諸侯不從,意竟不解,故云「殺人以逞,不亦難乎」。

 

《夏書》曰:『成允成功。』

 

(亦逸《書》也。

 

允,信也,言信成,然後有成功。)

 

疏注「亦逸」至「成功」。

 

○正義曰:此《虞書•大禹謨》之文。

 

禹是夏王,故傳稱《夏書》。

 

杜不見古文,故稱逸《書》。

 

「亦,亦前逸《詩》也。

 

彼舜謂禹能成聲教之信,成治水之功,為二事。

 

此傳引之,言共王無信,故無成功。

 

杜順傳意,言信成,然後有成功,為一事也。

 

九月,丙午,盟於戚,會吳,且命戍陳也。

 

(公及其會而不書盟,非公後會,蓋不以盟告廟。)

 

疏注「公及」至「告廟」。

 

○正義曰:凡諸侯會而盟者,皆先會而後盟,非先盟而後會。

 

既及其會,知非後盟。

 

《釋例》曰:「盟於鄧,盟於犖,盟於戚,公既在會而不書其盟者,以理推之,會在盟前,知非後盟也。

 

蓋公還告會而不告盟也。」

 

穆叔以屬鄫為不利,使鄫大夫聽命於會。

 

(鄫近魯竟,故欲以為屬國。

 

既而與莒有忿,魯不能救,恐致譴責,故複乞還之。

 

傳言鄫人所以見於戚會。

 

○近,附近之近,下文「陳近」同。

 

竟音境。

 

譴,棄戰反。

 

複,扶又反。

 

見,賢遍反。)

 

楚子囊為令尹,(公子傳。

 

○囊,乃郎反。)

 

範宣子曰:「我喪陳矣,楚人討貳而立子囊,必改行,(改子辛所行。

 

○喪,息浪反。

 

行如字,徐下孟反。)

 

而疾討陳。

 

(疾,急也。)

 

陳近於楚,民朝夕急,能無往乎?

 

有陳,非吾事也。

 

無之而後可。」

 

(言晉力不能及陳,故七年陳侯逃歸。

 

○朝夕如字。)

 

冬,諸侯戍陳。

 

(備楚。)

 

子囊伐陳。

 

十一月,甲午,會於城棣以救之。

 

(公及救陳而不及會,故不書城棣。

 

城棣,鄭地,陳留酸棗縣西南有棣城。

 

○棣,力計反,一音徒妹反。)

 

疏注「公及」至「棣城」。

 

○正義曰:桓十五年,公會宋公、衛侯陳侯於袲,伐鄭。

 

既會而伐,並會書之。

 

計此亦當書會,故解之,公及救陳而不及其會,故不書會。

 

季文子卒,大夫入斂,公在位。

 

(在阼階西鄉。

 

○斂,力豔反。

 

鄉,許亮反。)

 

疏注「在阼階西鄉」。

 

○正義曰:《喪大記》云:「大夫之喪,將大斂,既鋪絞、紷、衾、衣,君至,主人迎,先入門右。

 

巫止於門外。

 

君釋菜。

 

祝先入,升堂。

 

君即位於序端。」

 

《士喪禮》:「君若有賜焉,則視斂。

 

既布衣,君至,君升自阼階,西鄉。」

 

以君臨士喪西鄉,知臨大夫之喪,即位於序端者,亦西鄉也。

 

鄭玄《士冠禮》注云:「阼猶酢也。

 

東階,所以答酢賓客也。

 

堂東西牆謂之序。」

 

劉炫又引《記》云:「君既即位於序端,卿、大夫即位於堂廣楹西,北麵東上,主人房外南麵,主婦屍西東麵,遷屍,卒斂,宰告。

 

主人降,北麵於堂下,君撫之。

 

主人拜稽顙。

 

君降,升主人馮之,命主婦馮之。

 

士之喪,將大斂,君不在,其餘禮猶大夫也。」

 

宰庀家器為葬備,(庀,具也。

 

○庀,匹婢反。)

 

無衣帛之妾,無食粟之馬,無藏金玉,無重器備。

 

(器備,謂珍寶甲兵之物。

 

○衣,於既反。

 

無食如字,又音嗣。

 

重如字,又直龍反。)

 

君子是以知季文子之忠於公室也:「相三君矣,而無私積,可不謂忠乎?」

 

(○相,息亮反。積,子賜反。)

 

疏「相三君矣」。

 

○正義曰:季孫行父以文六年見經,則為卿久矣。

 

宣公之初,襄仲執政,宣八年仲遂卒,後始文子得政,故至今為相三君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7#
 樓主| 發表於 2013-5-26 22:29:50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三十


【經】六年,春,王三月,壬午,杞伯姑容卒。

 

夏,宋華弱來奔。

 

(華椒孫。)

 

秋,葬杞桓公。

 

(無傳。)

 

滕子來朝。

 

莒人滅鄫。

 

冬,叔孫豹如邾。

 

季孫宿如晉。

 

(行父之子。)

 

十有二月齊侯滅萊。

 

(書十二月,從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8#
 樓主| 發表於 2013-5-26 22:30:35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三十


【傳】六年,春,杞桓公卒。

 

始赴以名,同盟故也。

 

(杞入《春秋》,未嚐書名。

 

桓公三與成同盟,故赴以名。)

 

疏注「杞入」至「以名」。

 

○正義曰:杞入《春秋》以來,唯僖二十三年杞成公卒,用夷禮,書「杞子卒」,未嚐書杞君之名也。

 

《世本》,杞桓公是成公之弟。

 

成公卒而桓公立。

 

至此七十一年,唯成五年盟於蟲牢,七年於馬陵,九年於蒲,魯、杞俱在,未嚐與襄同盟。

 

嫌其不合以名赴,故傳發之。

 

《釋例》曰:「杞伯姑容,未與襄同盟,而事逮其父,用同盟之禮,蓋斷好之義也。」

 

嫌於赴非所盟之君,故傳曰「始赴以名,同盟故也」。

 

宋華弱與樂轡少相狎,長相優,又相謗也。

 

(狎,親習也。

 

優,調戲也。

 

○少,詩照反。

 

狎,屍甲反。

 

長,丁丈反。

 

調,徒吊反。)

 

疏注「狎親」至「戲也」。

 

○正義曰:《論語》云:「雖狎必變。」

 

《曲禮》云:「賢者狎而敬之。」

 

狎是相褻慢、相貫習之名也。

 

二十八年傳稱慶氏之徒,觀優至於魚裏。

 

是優為戲名也。

 

《晉語》有優施,《史記•滑稽傳》有優孟、優旃,皆善為優,遂以優著名。

 

是優為調戲也。

 

子蕩怒,以弓梏華弱於朝。

 

(子蕩,樂轡也。

 

張弓以貫其頸,若械之在手,故曰梏。

 

○梏,古毒反。

 

貫,古亂反。)

 

疏注「子蕩」至「曰梏」。

 

○正義曰:貫者,穿也。

 

張弓以貫遝其頸,頸穿於弓之中,故曰「貫其頸」。

 

《周禮•掌囚》有梏桎,在手曰梏,在足曰桎,頸貫於弓,若手在梏,故云:「以弓梏」也。

 

桎梏俱名為械,《釋名》云:「械者,戒也,戒止人使不得遊行也。」

 

平公見之,曰:「司武而梏於朝,難以勝矣。」

 

(司武,司馬。

 

言其懦弱不足以勝敵。

 

○懦,乃亂反,又乃臥反。)

 

遂逐之。

 

夏,宋華弱來奔。

 

司城子罕曰:「同罪異罰,非刑也。

 

專戮於朝,罪孰大焉。

 

亦逐子蕩。」

 

子蕩射子罕之門曰:「幾日而不我從?」

 

(言我射女門,女亦當以不勝任見逐。

 

○射,食亦反,注同。

 

幾,居豈反。

 

女音汝。

 

勝音升。)

 

子罕善之如初。

 

(言子罕雖見辱,不追忿,所以得安。)

 

疏「司城」至「如初」。

 

○正義曰:子罕以華弱奔後而發此言,蓋以告諸大夫,非告君也。

 

「亦逐子蕩」一句,亦是子罕之語,說子蕩之罪,言亦宜逐子蕩也。

 

子蕩恐即被逐,故射子罕之門,宋亦不複逐之。

 

子蕩作被逐之意,故云「幾日而不我從」也。

 

宋人不複更逐,故子罕善之如初,不恨其射門也。

 

或當實逐子蕩,故子蕩云「幾日而不我從」,理亦通也。

 

○注「言子」至「得安」。

 

○正義曰:服虔云:「言子罕不阿同族,亦逐樂轡以正國法,忠之至也。

 

及樂轡射其門,畏從華弱之罰,複善樂轡如初,是為茹柔吐剛,喪其誌矣。

 

傳故舉之,明《春秋》之義,善惡俱見。」

 

杜以《春秋》之世,君弱臣強,莫不蓋失掩罪,以相忍為國。

 

向戌欲蓋華臣,子罕不怨樂轡,皆忍忿求安之事,不足以為大尢。

 

知傳載此言,是善其得安,非尢其從惡,故異於服也。

 

秋,滕成公來朝,始朝公也。

 

莒人滅鄫,鄫恃賂也。

 

(鄫有貢賦之賂在魯,恃之而慢莒,故滅之。)

 

冬,穆叔如邾,聘,且脩平。

 

(平四年狐駘戰。)

 

晉人以鄫故來討,曰:「何故亡鄫?」

 

(鄫屬魯,恃賂而慢莒。

 

魯不致力輔助,無何以還晉,尋便見滅,故晉責魯。)

 

季武子如晉見,且聽命。

 

(始代父為卿見大國,且謝亡鄫,聽命受罪。

 

○見,賢遍反,注同。)

 

疏注「始代」至「受罪」。

 

○正義曰:昭二年,晉韓宣子來聘,傳曰「告為政而來見禮也」。

 

大國正卿尚來見小國。

 

知此傳言見者,是始代父為政卿往見於大國也。

 

十一月,齊侯滅萊。

 

萊恃謀也。

 

(賂夙沙衛之謀也。

 

事在二年。)

 

於鄭子國之來聘也,四月,晏弱城東陽,而遂圍萊。

 

(子國聘在五年。

 

二年晏弱城東陽,至五年四月,複託治城,因遂圍萊。

 

○複,扶又反。)

 

甲寅,堙之環城,傅於堞。

 

(堞,女牆也。

 

堙,土山也。

 

周城為土山及女牆。

 

○堙音因。

 

環,戶關反,又音患。

 

傅音附。

 

堞音牒,一名俾,亦謂之俾倪,徐養涉反。)

 

疏注「堞女」至「女牆」。

 

○正義曰:兵書攻城有為堙之法。

 

宣十五年《公羊傳》曰:「子反乘堙而窺宋城。」

 

是堙為土山,使高與城等而攻之也。

 

言環城,是環繞其城,知周匝其城為土山也。

 

及杞桓公卒之月,(此年三月。)

 

乙未,王湫帥師及正輿子、棠人軍齊師。

 

(王湫,故齊人,成十八年奔萊。

 

正輿子、萊大夫。

 

棠,萊邑也,北海即墨縣有棠鄉。

 

三人帥別邑兵來解圍。

 

○湫,子小反,徐子鳥反。)

 

齊師大敗之。

 

(敗湫等。)

 

丁未,入萊。

 

萊共公浮柔奔棠。

 

正輿子、王湫奔莒,莒人殺之。

 

四月,陳無宇獻萊宗器於襄宮。

 

(無宇,桓子,陳完玄孫。

 

襄宮,齊襄公廟。

 

○共音恭。)

 

晏弱圍棠,十一月,丙辰,而滅之,遷萊邘。

 

(遷萊子邘國。

 

○「遷萊邘」,五兮反,本或作「遷於阝」,萊衍字。)

 

疏「遷萊邘」。

 

○正義曰:阝即小邾也。

 

二年傳曰:「滕、薛、小邾之不至,皆齊故也。」

 

小邾附屬於齊,故滅萊國而遷其君於小邾,使之寄居以終身也。

 

高厚、崔杼定其田。

 

(定其疆界。

 

高厚,高固子。

 

○疆,居良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9#
 樓主| 發表於 2013-5-26 22:31:17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三十


【經】七年,春,郯子來朝。

 

夏,四月,三卜郊,不從,乃免牲。

 

(稱牲,既卜日也。

 

卜郊,又非禮也。

 

○郯音談。)

 

疏「夏四月」至「免牲」。

 

○正義曰:《周禮•大宰職》云:「祀五帝,前期十日,帥執事而卜日。」

 

然則將祭十日之前,預卜之,蓋一旬一卜也。

 

例稱啟蟄而郊,建寅之月也。

 

此四月三卜,蓋三月二卜,四月又一卜也。

 

春分之前,猶是啟蟄節內,於法仍可以郊。

 

據傳獻子之言,三卜在春分之後,則初卜即巳大晚,故三卜而涉於春分也。

 

人心欲其吉,不吉是不從,不從則不郊,故免牲而不殺也。

 

○注「稱牲」至「禮也」。

 

○正義曰:僖三十一年,「夏,四月,四卜郊,不從,乃免牲」,傳曰:「禮,不卜常祀,而卜其牲、日。

 

牛卜日曰牲。

 

牲成而卜郊,上怠慢。」

 

此經與彼正同,唯四卜、三卜為異耳。

 

彼言其非,則此亦非也。

 

牛巳稱牲,是既卜日矣。

 

牲既成矣,而又卜郊,與僖同譏,故云「又非禮也」。

 

小邾子來朝。

 

城費。

 

(南遺假事難而城之。

 

○費音秘。

 

難,乃旦反。)

 

疏注「南遺」至「城之」。

 

○正義曰:此傳唯說南遺請城之由,不言時與不時,則知南遺假託言有事難而請城之。

 

秋,季孫宿如衛。

 

八月,螽。

 

(無傳。

 

為災故書。)

 

冬,十月,衛侯使孫林父來聘。

 

壬戌,及孫林父盟。

 

楚公子貞帥師圍陳。

 

十有二月,公會晉侯、宋公、陳侯、衛侯、曹伯、莒子、邾子於鄬。

 

(謀救陳,陳侯逃歸,不成救,故不書救也。

 

鄬,鄭地。

 

○鄬,於軌反,《字林》凡吹反.)疏注「謀救」至「鄭地」。

 

○正義曰:楚既圍陳,而陳侯亦列於會者,當是圍之不密,故陳侯得出會求救也。

 

陳侯逃歸,陳遂屬楚。

 

諸侯不與楚戰,各自罷歸,不成為救,故不書救也。

 

鄭伯髡頑如會,未見諸侯,丙戌,卒於鄵。

 

(實為子駟所弒,以瘧疾赴,故不書弒。

 

稱名為書卒,同盟故也。

 

如會,會於鄬也。

 

未見諸侯,未至會所而死。

 

鄵,鄭地。

 

不欲再稱鄭伯,故約文上其名於會上。

 

○鄵,七報反,又采南反,《字林》千消反。

 

弒音試,下同。

 

為書,於偽反。

 

上其,時掌反。)

 

疏注「實為」至「會上」。

 

○正義曰:魯之隱、閔,實被弒而書「薨」,諱而不言弒,則亦不以被弒赴諸侯。

 

此鄭伯實為子駟所弒,而以瘧疾赴於諸侯,亦如隱、閔之類,諱而不言弒。

 

故魯史不得書弒也。

 

《穀梁傳》曰:「禮,諸侯不生名,此其生名何也?

 

卒之名也。

 

卒之名則何?

 

為加之如會之上,見以如會卒也。」

 

是言書名為書卒而稱之也。

 

三年盟於雞澤,五年盟於戚,魯、鄭俱在同盟,故赴以名。

 

法當書名,故進名於上。

 

其名本為下卒,非是生名之也。

 

如會者,會諸侯於鄬,欲往赴其會也。

 

《公羊傳》曰:「未見諸侯,其言如會何?

 

致其意也。

 

原其意本欲往會,故書之也。」

 

未見諸侯,言其未至會所而死,非至會而不見也。

 

書「卒於鄵」者,赴以所卒之地,故書之。

 

陳侯逃歸。

 

(畏楚,逃晉而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80#
 樓主| 發表於 2013-5-26 22:32:16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三十


【傳】七年,春,郯子來朝,始朝公也。

 

夏,四月,三卜郊,不從,乃免牲。

 

孟獻子曰:「吾乃今而後知有卜筮。

 

夫郊祀後稷,以祈農事也。

 

(郊祀後稷以配天。

 

後稷,周始祖,能播殖者。)

 

疏注「郊祀」至「殖者」。

 

○正義曰:言後稷,周之始祖,能播殖者,辨知後稷是何人,不為能播殖。

 

故祀以祈農事,自謂郊天以祈農耳。

 

案《孝經》云:「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

 

昔者周公郊祀後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

 

止云配天而祀之,不言祈農也。

 

《郊特牲》說郊天之義曰:「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

 

郊之祭也,大報本反始也。」

 

宣三年《公羊傳》曰:「郊則曷為必祭稷?

 

王者必以其祖配。

 

王者則曷為必以其祖配?

 

自內出者無匹不行,自外至者無主不止。」

 

何休云:「天道闇昧,故推人道以接之。

 

不以文王配者,重本尊始之義也。」

 

據此諸文,則郊祭天者,為物本於天,故祭天以報本。

 

神必須配,故推祖以配天,止報生成之恩,非求未來之福。

 

此傳專言郊祀社稷主為祈農事者,斯有旨矣。

 

祭祀者,為報巳往,非求將來之福也。

 

但祭為明神所享,神以將來致福。

 

將來而獲多福,乃由祭以得之。

 

《禮器》稱君子曰「祭祀不祈」,祭者意雖不祈,其實福以祭降。

 

以祭獲福,即祈之義也。

 

宗廟之祭,緣生事死,盡其孝順之心,非求耕稼之利。

 

少牢饋食者,大夫之祭禮也。

 

其祭之末,屍嘏主人,使女受福於天,宜稼於田。

 

彼豈為田而祭哉!

 

神以宜田福之耳。

 

郊天之義亦由是也。

 

神以人為主,人以穀為命。

 

人以精意事天,天以宜稼祐人,以此謂之祈農,本意非祈農也。

 

《詩•噫嘻序》曰:「春夏祈穀於上帝。」

 

《禮》孟春之月《月令》曰:「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穀於上帝。」

 

即是郊天之祭也。

 

其下即云:「乃擇元辰,天子親載耒耜,躬耕帝籍。」

 

是郊而後耕也。

 

獻子此言,正與《禮》合。

 

《孝經》止言尊嚴其父祖,述孝子之誌本意,不說郊天之祭,無由得有祈穀之言。

 

何休《膏育》,執彼難此,追而想之,亦可以歎息也。

 

是故啟蟄而郊,郊而後耕。

 

今既耕而卜郊,宜其不從也。

 

(啟蟄,夏正建寅之月。

 

耕謂春分。

 

○蟄,直立反。

 

夏,戶雅反。)

 

疏注「啟蟄」至「春分」。

 

○正義曰:《釋例》曰:「曆法,正月節立春,啟蟄為中氣。

 

二月節雨水,春分為中氣。」

 

是啟蟄為夏正建寅之月中氣也。

 

《月令》祈穀之後,即擇日而耕。

 

初耕亦在正月。

 

傳言「既耕而卜郊,宜其不從」,是此卜之時,巳涉春分之節。

 

時過不複可郊,故言「耕謂春分」,指釋獻子言耕,是春分之節,不謂春分始可耕也。

 

《釋例》又曰:「僖公、襄公夏四月卜郊,但譏其非所宜卜,不譏其四月不可郊也。

 

孟獻子曰『啟蟄而郊,郊而後耕』,耕謂春分也,言得啟蟄,即當卜郊,不得過春分也。」

 

是言此卜在春分之後,故獻子譏之。

 

據傳,獻子此言郊天之禮,必用周之三月。

 

而《雜記》云:「孟獻子曰:『正月日至,可以有事於上帝。

 

七月日至,可以有事於祖。』

 

七月而禘,獻子為之也。」

 

此與《禮記》俱稱獻子,二文不同,必有一謬。

 

《禮記》後人所錄,《左傳》當得其真。

 

若七月而禘,獻子為之,則當獻子之時,應有七月禘者。

 

烝、嚐過則書,禘過亦宜書。

 

何以獻子之時,不書七月禘也?

 

足知《禮記》之言,非獻子矣。

 

南遺為費宰。

 

(費,季氏邑。)

 

叔仲昭伯為隧正,(隧正,主役徒。

 

昭伯,叔仲惠伯之孫。

 

○隧音遂。)

 

疏注「隧正」至「役徒」。

 

○正義曰:九年注云:「隧正,官名,五縣為隧。」

 

則隧正當《周禮》之遂人也,掌諸遂之政令,徒役出諸遂之民,故為主役徒者。

 

欲善季氏,而求媚於南遺。

 

謂遺:「請城費,(使遺請城。)

 

吾多與而役。」

 

故季氏城費。

 

(傳言祿去公室,季氏所以強。)

 

小邾穆公來朝,亦始朝公也。

 

(亦郯子也。)

 

秋,季武子如衛,報子叔之聘,且辭緩報,「非貳也」。

 

(子叔聘在元年。

 

言國家多難,故不時報。

 

○難,乃旦反。)

 

冬,十月,晉韓獻子告老。

 

公族穆子有廢疾,(穆子,韓厥長子,成十八年為公族大夫。

 

○長,丁丈反,下「師長」同。)

 

將立之。

 

(代厥為卿。)

 

辭曰:「《詩》曰:『豈不夙夜,謂行多露。』

 

(《詩》言雖欲早夜而行,懼多露之濡己。

 

義取非禮不可妄行。)

 

疏「詩曰」至「多露」。

 

○正義曰:《詩•國風•召南•行露》之首章也。

 

言人行者,豈不欲早夜而行乎?

 

謂早夜而行,則多露濡己。

 

義取非禮不可以妄行。

 

穆子引之,言非其才,不可以妄居官位。

 

又曰:『弗躬弗親,庶民弗信。』

 

(《詩•小雅》。

 

言譏在位者,不躬親政事,則庶民不奉信其命。

 

言已有疾,不能躬親政事。)

 

疏「弗躬」至「弗信」。

 

○正義曰:此《詩•小雅•節南山》之篇。

 

《詩》注云:「言王之政不躬而親之,則恩澤不信於眾民矣。」

 

無忌不才,讓其可乎?

 

請立起也。

 

(無忌,穆子名。

 

起,無忌弟宣子也。)

 

與田蘇遊,而曰好仁。

 

(田蘇,晉賢人。

 

蘇言起好仁。

 

○好,呼報反,注及下同。)

 

《詩》曰:『靖共爾位,好是正直。

 

神之聽之,介爾景福。』

 

(靖,安也。

 

介,助也。

 

景,大也。

 

《詩•小雅》。

 

言君子當思不出其位,求正直之人,與之並立。

 

如是,則神明順之,致大福也。

 

○共音恭,下注同。

 

介音界,下及注同。)

 

疏注「介,助也。

 

景,大也」。

 

○正義曰:定本介、景皆為大也。

 

恤民為德,(靖共其位,所以恤民。)

 

疏注「靖共」至「恤民」。

 

○正義曰:天生烝民,立君以牧之。

 

君不獨治,為臣以佐之。

 

君之與臣,皆為恤民而設之也。

 

能安靖共敬,在其職位,是其所以憂民也。

 

正直為正,(正已心。)

 

正曲為直,(正人曲。)

 

參和為仁。

 

(德、正、直三者備,乃為仁。

 

○參,七南反,或音三。)

 

如是,則神聽之,介福降之,立之,不亦可乎?」

 

(言起有此三德,故可立。)

 

疏「詩曰」至「可乎」。

 

○正義曰:《詩•小雅•小明》之篇,言人能安靖共敬,以居爾之職位,愛好正直之人,與之共處於朝,則神明聽順之,當助女以大福也。

 

既引《詩》文,又述其意,能憂念下民,是為德也;

 

正直己心是為正也;

 

能以己正正人之曲,是為直也。

 

此德也、正也、直也三者和備,是為仁也。

 

人能如是,則神明聽順之,大福降與之。

 

田蘇是知人者也。

 

田蘇言起好仁,起必備有此行,立之不亦可乎?

 

庚戌,使宣子朝,遂老。

 

(韓厥致仕。)

 

晉侯謂韓無忌仁,使掌公族大夫。

 

(為之師長。)

 

疏注「為之師長」。

 

○正義曰:無忌先為公族大夫,今言「使掌」,是與諸公族大夫為師長也。

 

衛孫文子來聘,且拜武子之言,(緩報非貳之言。)

 

而尋孫桓子之盟,(盟在成三年。)

 

公登亦登。

 

(禮,登階,臣後君一等。

 

○後,胡豆反,下文「不後寡君」同。)

 

疏注「禮登」至「一等」。

 

○正義曰:《聘禮》:「公迎賓於大門內,及廟門,公揖入,立於中庭,納賓。

 

賓入,三揖,至於階,三讓,公升二等。」

 

鄭玄云:「先賓升二等,亦欲君行一,臣行二。」

 

言君先升二等,然後臣始升一等。

 

是禮,登階,臣當後君一等。

 

叔孫穆子相,趨進曰:「諸侯之會,寡君未嚐後衛君。

 

(敵體並登。

 

○相,息亮反,下「駟相」同。

 

「嚐後」如字,徐胡豆反。)

 

今吾子不後寡君,寡君未知所過。

 

吾子其少安!」

 

(安,徐也。)

 

孫子無辭,亦無悛容。

 

(悛,改也。

 

○悛,七全反。)

 

穆叔曰:「孫子必亡!

 

為臣而君,過而不悛,亡之本也。

 

《詩》曰:『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委蛇,順貌。

 

《詩•召南》。

 

言人臣自公門入私門,無不順禮。

 

○委,於危反。

 

蛇,以支反,下同。

 

召,上照反。)

 

謂從者也。

 

(從,順也。)

 

衡而委蛇,必折。」

 

(衡,橫也。

 

橫不順道,必毀折。

 

為十四年林父逐君起本。)

 

疏「詩曰」至「必折」。

 

○正義曰:《詩•國風•召南•羔羊》之篇。

 

言大夫賢者,退朝而食,從公門入私門,委蛇委蛇然。

 

委蛇,順從之貌,《詩》之此意,謂順者也。

 

今孫子為臣,而君自處,是橫不順道。

 

以橫道而為委蛇,其人必將毀折,不得終其職位。

 

楚子囊圍陳,會於鄬以救之。

 

(晉會諸侯。)

 

鄭僖公之為大子也,於成之十六年,(魯成公。)

 

疏注「魯成公」。

 

○正義曰:杜必言魯成公者,欲明非鄭成公也。

 

知非者,以鄭成公成七年即位,至襄二年卒,唯十四年,無十六年故也。

 

與子罕適晉,不禮焉。

 

又與子豐適楚,亦不禮焉。

 

(子豐,穆公子。)

 

及其元年,朝於晉,(鄭僖元年,魯襄三年。)

 

子豐欲諸晉而廢之。

 

子罕止之。

 

及將會於鄬,子駟相,又不禮焉。

 

侍者諫,不聽。

 

又諫,殺之。

 

及鄵,子駟使賊夜弒僖公,而以瘧疾赴於諸侯。

 

(傳言經所以不書弒。)

 

簡公生五年,奉而立之。

 

(僖公子。)

 

陳人患楚,(楚圍陳故。)

 

慶虎、慶寅謂楚人曰:「吾使公子黃往,而執之。」

 

(二慶,陳執政大夫。

 

公子黃,哀公弟。)

 

疏「使公子黃往」。

 

○正義曰:於時楚師圍陳,使公子黃往入楚軍也。

 

楚人從之。

 

(為執黃。

 

○為,而偽反。)

 

二慶使告陳侯於會,(鄬之會。)

 

曰:「楚人執公子黃矣!

 

君若不來,群臣不忍社稷宗廟,懼有二圖。」

 

(背君屬楚。

 

○背音佩。)

 

陳侯逃歸。

 

(鄬會,所以不書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8 15:15 , Processed in 0.187503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