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9311|回復: 234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黃帝內經素問】

 關閉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4-22 23:47:1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廉貞 於 2013-4-29 23:51 編輯

黃帝內經素問



臣聞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者,往聖之先務;


求民之瘼,恤民之隱者,上主之深仁。


在昔黃帝之御極也,以理身緒余治天下,坐於明堂之上,臨觀八極,考建五常。


以謂人之生也,負陰而抱陽,食味而被色,外有寒暑之相蕩,內有喜怒之交侵,夭昏札瘥,國家代有。


將欲斂時五福,以敷錫厥庶民,乃與岐伯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更相問難,垂法以福萬世。


於是雷公之倫,授業傳之,而內經作矣。


歷代寶之,未有失墜。


蒼周之興,秦和述六氣之論,具明於左史。


厥後越人得其一二,演而述難經。


西漢倉公傳其舊學,東漢仲景撰其遺論,晉皇甫謐刺而為甲乙,及隋楊上善纂而為太素。


時則有全元起者,始為之訓解,缺第七一通。


迄唐寶應中,太仆王冰篤好之,得先師所藏之卷,大為次注,猶是三皇遺文,爛然可觀。


惜乎唐令列之醫學,付之執技之流,而荐紳先生罕言之,去聖已遠,其術、昧,是以文注紛錯,義理混淆。


殊不知三墳之余,帝王之高致,聖賢之能事,唐堯之授四時,虞舜之齊七政,神禹修六府以興帝功,文王推六子以敘卦氣,伊芳尹調五味以致君,箕子陳五行以佐世,其致一也。


奈何以至精至微之道,傳之以至下至淺之人,其不廢絕,為已幸矣。


頃在嘉、中,仁宗念聖祖之遺事,將墜於地,乃詔通知其學人,俾之是正。


臣等承乏典校,伏念旬歲。


遂乃搜訪中外,裒集眾本,浸尋其義,正其訛舛,十得其三四,余不能具。


竊謂未足以稱明詔,副聖意,而又采漢唐書錄古醫經之存於世者,得數十家,敘而考正焉。


貫穿錯綜,磅因礡會通,或端本以尋支,或、流而討源,定其可知,次以舊目,正繆誤者六千余字,增注義者二千余條,一言去取,必有稽考,舛文疑義,於是詳明,以之治身,可以消患於未兆,施於有政,可以廣生於無窮。


恭惟皇帝撫大同之運,擁無疆之體,述先志以奉成,興微學而永正,則和氣可召,災害不生,陶一世之民,同躋於壽域矣。


國子博士臣高保衡光祿卿直秘閣臣林億等謹上


夫釋縛脫艱,全真導氣,拯黎元於仁壽,濟羸劣以獲安者,非三聖道則不能致之矣。


孔安國序《尚書》曰: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


班固《漢書?藝文志》曰:《黃帝內經》十八卷。


《素問》即其經之九卷也,兼《靈樞》九卷,乃其數焉。


雖復年移代革,而授學猶存,懼非其人,而時有所隱,故第七一卷,師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爾。


然而其文簡,其意博,其理奧,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陰陽之候列,變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謀而遐邇自同,勿約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征,驗之事不忒,誠可謂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


假若天機迅發,妙識玄通,蕆謀雖屬乎生知,標格亦資於詁訓,未嘗有行不由徑,出不由戶者也。


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隱,或識契真要,則目牛無全,故動則有成,猶鬼神幽贊,而命世奇傑,時時間出焉。


則周有秦公,漢有淳於公,魏有張公華公,皆得斯妙道者也。


咸日新其用,大濟蒸人,華葉遞榮,聲實相副,蓋教之著矣,亦天之假也。


冰弱齡慕道,夙好養生,幸遇真經,式為龜鏡。


而世本紕繆,篇目重迭,前後不倫,文義懸隔,施行不易,披會亦難,歲月既淹,襲以成弊。


或一篇重出,而別立二名;


或兩論並吞,而都為一目;


或問答未已,別樹篇題;


或脫簡不書,而云世缺;


重《經合》而冠針服,並《方宜》而為《咳篇》,隔《虛實》而為《逆從》,合經絡而為論要,節《皮部》為《經絡》,退《至教》以先針,諸如此流,不可勝數。


且將升岱岳,非徑奚為,欲詣扶桑,無舟莫適。


乃精勤博訪,而並有其人,歷十二年,方臻理要,詢謀得失,深遂夙心。


時於先生郭子齋堂,受得先師張公秘本,文字昭、,義理環周,一以參詳,群疑冰釋。


恐散於末學,絕彼師資,因而撰注,用傳不朽,兼舊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勒成一部。


冀乎究尾明首,尋注會經,開發童蒙,宣揚至理而已。


其中簡脫文斷,義不相接者,搜求經論所有,遷移以補其處。


篇目墜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義。


篇論吞並,義不相涉,缺漏名目者,區分事類,別目以冠篇首。


君臣請問,禮儀乖失者,考校尊卑,增益以光其意。


錯簡碎文,前後重迭者,詳其指趣,削去繁雜,以存其要。


辭理秘密,難粗論述者,別撰《玄珠》,以陳其道。


凡所加字,皆朱書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雜糅。


庶厥昭彰聖旨,敷暢玄言,有如列宿高懸,奎張不亂,深泉淨瀅,鱗介咸分,君臣無夭枉之期,夷夏有延齡之望。


俾工徒勿誤,學人惟明,至道流行,徽音累屬,千載之後,方知大聖之慈惠無窮。


時大唐寶應元年歲次壬寅序。


將仕郎守殿中丞孫兆重改誤朝奉郎守國子博士同校正醫書上騎都尉賜緋魚袋高保衡朝奉郎守尚書屯田郎中同校正


醫書騎都尉賜緋魚袋孫奇朝散大夫守光祿卿直秘閣判登聞檢院上護軍林億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9%BB%83%E5%B8%9D%E5%85%A7%E7%B6%93%E7%B4%A0%E5%95%8F/index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8000 銀幣 +100 金幣 +50 學習 +1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3-4-22 23:47:49 | 只看該作者

第一卷

 

第一篇上古天真論篇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


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


人將失之耶?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朮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發表於 2013-4-22 23:50:05 | 只看該作者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邪?


將天數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


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


四七,筋骨堅,髪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髪始墮。


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髪始白。


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髪長齒更。


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


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


五八,腎氣衰,髪墮齒槁。


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


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


八八,則齒髪去。


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


今五臟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


故髮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發表於 2013-4-22 23:51:50 | 只看該作者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


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數,能有子乎?


岐伯曰: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


辯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約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13-4-22 23:52:20 | 只看該作者

第二篇四氣調神大論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


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


逆之則傷心,秋為、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


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氣,清淨光明者也,藏德不止。


故不下也。


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


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


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槁不榮。


賊風數至,豪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


唯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


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


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


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


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


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


反順為逆,是謂內格。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


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於 2013-4-22 23:52:52 | 只看該作者

第三篇生氣通天論

 

黃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


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


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


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


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


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


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


因於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


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長,、短為拘,弛長為痿。


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於夏使人煎厥。


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汨汨乎不可止。


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


有傷於筋,縱,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汗出見濕,乃生痤痱。


高粱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


勞汗當風,寒薄為,郁乃痤。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


陷脈為、,留連肉腠。


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


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


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為風瘧。


故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


故病久則傳化,上下不並,良醫弗為。


故陽蓄積病死,而陽氣當隔,隔者當瀉,不亟正治,粗乃敗之。


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


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


岐伯曰:陰者,藏精而起亟也;


陽者,衛外而為固也。


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


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


是以聖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


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


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


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為痔。


因而大飲,則氣逆。


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


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


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因於露風,乃生寒熱。


是以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


夏傷於暑,秋為、瘧。


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


冬傷於寒,春必溫病。


四時之氣,更傷五臟。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


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


味過於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


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


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濃。


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發表於 2013-4-22 23:53:24 | 只看該作者

第四篇金匱真言論

 

黃帝問曰:天有八風,經有五風,何謂?


岐伯對曰:八風發邪,以為經風,觸五臟,邪氣發病。


所謂得四時之勝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四時之勝也。


東風生於春,病在肝,俞在頸項;


南風生於夏,病在心,俞在胸脅;


西風生於秋,病在肺,俞在肩背;


北風生於冬,病在腎,俞在腰股;


中央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氣者病在頭,夏氣者病在臟,秋氣者病在肩背,冬氣者病在四肢。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痹厥。


故冬不按蹺,春不鼽衄,春不病頸項,仲夏不病胸脅,長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風瘧,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


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


此平人脈法也。


故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


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


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


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


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


故人亦應之。


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


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


言人身之臟腑中陰陽,則臟者為陰,腑者為陽。


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


所以欲知陰中之陰陽中之陽者何也?


為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皆視其所在,為施針石也。


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


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


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


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


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


此皆陰陽表裡內外雌雄相輸應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
 樓主| 發表於 2013-4-22 23:53:47 | 只看該作者

帝曰:五臟應四時,各有收受乎?


岐伯曰:有。


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其病發驚駭,其味酸,其類草木,其畜雞,其穀麥,其應四時,上為歲星,是以春氣在頭也,其音角,其數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藏精於心,故病在五臟,其味苦,其類火,其畜羊,其穀黍,其應四時,上為熒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脈也,其音徵,其數七,其臭焦。


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類土,其畜牛,其穀稷。


其應四時,上為鎮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宮,其數五,其臭香,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類金,其畜馬,其穀稻,其應四時,上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數九,其臭腥,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故病在溪,其味鹹,其類水,其畜彘。其穀豆。


其應四時,上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


其音羽,其數六,其臭腐,故善為脈者,謹察五臟六腑,一逆一從,陰陽、表裡、雌雄之紀,藏之心意,合心於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謂得道。


序:乃其(上音乃)蕆(敕輦切)糅(女救切,雜也)瀅(音瑩)


上古天真論:徇(徐閏切,病也)痹(必至切)恬、(上啼廉切,下音淡)更齒(上古行切,下齒更同)、(於葛切)俠口(胡夾切,下同)額顱(落胡切)滲灌(上所禁切)解惰(上上聲)壽敝(毗祭切)眉睫(音接)恚嗔(上於桂切)愉(音俞)


四氣調神大論:予而(上音與)獺(他達切)、(音如,鶉也)蕃秀(上音煩)螻蟈(上音樓,下古獲切,蛙也)蚯蚓(上音丘,下以志切)、(古闃切,搏勞鳥也)蜩(音條)溽暑(上音辱)、(音皆,瘦瘧也)欲熾(尺志切)壞戶(上步回切)始涸(胡各切)豺(音柴)亟奪(上去吏切)、(苦割切)荔挺(上力計切,下大頂切)北鄉(音向)、(古豆切,雉鳴)為否(符鄙切,下不交否同)燠熱(上於六切)


生氣通天論:分(上聲)暴卒(倉沒切)荒佚(音逸)躁(則到切)喝(呼葛切)瘀(衣倨切)裹攘(汝陽切)、(音軟,縮也)潰潰(古沒切,煩悶不止也)(在計切,又前計切)奔並(下去聲)偏沮(子魚切,潤也)痤(昨禾切)痱(方味切)怫(符弗切)、(織加切)、(許竹切)、(尺制切)、(而劣切)大僂(力主切)、(力斗切,癰)瘍(音陽,下並同)俞(音庶)否隔(符鄙切,塞也)粗(千胡切)淖(奴教切,下並同)腸(普擊切)決憊(蒲拜切)癃(音隆)


金匱真言論:鼽(音求)按蹺(音腳)燔灼(上音煩)彘(直利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
 樓主| 發表於 2013-4-22 23:55:12 | 只看該作者

第二卷

 

第五篇陰陽應象大論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


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


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


陽化氣,陰成形。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


寒氣生濁,熱氣生清。


清氣在下,則生飧泄;


濁氣在上,則生■脹。


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


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


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


雨出地氣,云出天氣。


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


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


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


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


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


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於味。


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


味濃者為陰,薄為陰之陽。


氣濃者為陽,薄為陽之陰。


味濃則泄,薄則通。


氣薄則發泄,濃則發熱。


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


壯火食氣,氣食少火。


壯火散氣,少火生氣。


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


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重寒則熱,重熱則寒。


寒傷形,熱傷氣。


氣傷痛,形傷腫。


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


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


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干,寒勝則浮,濕勝則濡瀉。


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


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


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


暴怒傷陰,暴喜傷陽。


厥氣上行,滿脈去形。


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


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故曰:冬傷於寒,春必溫病;


春傷於風,夏生飧泄;


夏傷於暑,秋必■瘧;


秋傷於濕,冬生咳嗽。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
 樓主| 發表於 2013-4-22 23:55:29 | 只看該作者

帝曰:余聞上古聖人,論理人形,列別臟腑,端絡經脈,會通六合,各從其經,氣穴所發,各有處名,溪穀屬骨,皆有所起,分部逆從,各有條理,四時陰陽,盡有經紀,外內之應,皆有表裡,其信然乎?


岐伯對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


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臟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


怒傷肝,悲勝怒,風傷筋,燥勝風;


酸傷筋,辛勝酸。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


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臟為心,在色為赤,在音為徵,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竅為舌,在味為苦,在志為喜。


喜傷心,恐勝喜;


熱傷氣,寒勝熱;


苦傷氣,咸勝苦。


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


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臟為脾,在色為黃,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竅為口,在味為甘,在志為思。


思傷脾,怒勝思;


濕傷肉,風勝濕;


甘傷肉,酸勝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肺主鼻。


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臟為肺,在色為白,在音為商,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在竅為鼻,在味為辛,在志為憂。


憂傷肺,喜勝憂;


熱傷皮毛,寒勝熱;


辛傷皮毛,苦勝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腎主耳。


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臟為腎,在色為黑,在音為羽,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栗,在竅為耳,在味為咸,在志為恐。


恐傷腎,思勝恐;


寒傷血,燥勝寒;


咸傷血,甘勝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
 樓主| 發表於 2013-4-22 23:55:43 | 只看該作者

故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


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


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


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


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


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


陽在外,陰之使也。


帝曰:法陰陽奈何?


岐伯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汗不出而熱,齒干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


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栗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


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
 樓主| 發表於 2013-4-22 23:55:59 | 只看該作者

帝曰:調此二者奈何?


岐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


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


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


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


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故同出而名異耳。


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


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之能,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


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
 樓主| 發表於 2013-4-22 23:56:20 | 只看該作者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東方陽也,陽者其精並於上,並於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


西方陰也,陰者其精並於下,並於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


故俱感於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紀,地有五裡,故能為萬物之父母。


清陽上天,濁陰歸地,是故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復始。


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臟。


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


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穀氣通於脾,雨氣通於腎。


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


以天地為之陰陽,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


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


暴氣象雷,逆氣象陽。


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


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


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


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


水穀之寒熱,感則害於六腑;


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


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裡,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


審清濁,而知部分;


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


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


按尺寸,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以治;


無過以診,則不失矣。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


其盛,可待衰而已。


故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


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


其下者,引而竭之;


中滿者,瀉之於內;


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


其在皮者,汗而發之;


其■悍者,按而收之;


其實者,散而瀉之。


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定其血氣,各守其鄉,血實宜決之,氣虛宜HT■引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
 樓主| 發表於 2013-4-22 23:56:47 | 只看該作者

第六篇陰陰離合論

 

黃帝問曰: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


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


岐伯對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


天復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


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


陽予之正,陰為之主。


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四塞。


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
 樓主| 發表於 2013-4-22 23:57:00 | 只看該作者

帝曰:愿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


岐伯曰: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衝,太衝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於至陰,結於命門,名曰陰中之陽。


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起於厲兌,名曰陰中之陽。


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少陽根起於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


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


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陽。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
 樓主| 發表於 2013-4-22 23:57:14 | 只看該作者

帝曰:愿聞三陰。


岐伯曰:外者為陽,內者為陰,然則中為陰,其沖在下,名曰太陰,太陰根起於隱白,名曰陰中之陰。


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少陰根起於涌泉,名曰陰中之少陰。


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於大敦,陰之絕陽,名曰陰之絕陰。


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


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陰。


陰陽沖沖,積傳為一周,氣裡形表而為相成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
 樓主| 發表於 2013-4-22 23:57:46 | 只看該作者

第七篇陰陽別論

 

黃帝問曰:人有四經十二從,何謂?


岐伯對曰:四經應四時,十二從應十二月,十二月應十二脈。


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


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


所謂陰者,真臟也,見則為敗,敗必死也。


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


別於陽者,知病處也;


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


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


別於陽者,知病忌時;


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


謹熟陰陽,無與眾謀。


所謂陰陽者,去者為陰,至者為陽;


靜者為陰,動者為陽;


遲者為陰,數者為陽。


凡持真脈之臟脈者,肝至懸絕急,十八日死;


心至懸絕,九日死;


肺至懸絕,十二日死;


腎至懸絕,七日死;


脾至懸絕,四日死。


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


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


曰: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


其傳為索澤,其傳為頹疝。


曰:一陽發病,少氣善咳善泄;


其傳為心掣,其傳為隔。


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厥。


二陰一陽發病,善脹心滿善氣。


三陽三陰發病,為偏枯痿易,四肢不舉。


鼓一陽曰鉤,鼓一陰曰毛,鼓陽勝急曰弦,鼓陽至而絕曰石,陰陽相過曰溜。


陰爭於內,陽擾於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熏肺,使人喘鳴。


陰之所生,和本曰和。


是故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


淖則剛柔不和,經氣乃絕。


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


生陽之屬,不過四日而死。


所謂生陽死陰者,肝之心謂之生陽,心之肺謂之死陰,肺之腎謂之重陰,腎之脾謂之辟陰,死不治。


結陽者,腫四肢。


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


陰陽結斜,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


二陽結謂之消,三陽結謂之隔,三陰結謂之水,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


陰搏陽別謂之有子。


陰陽虛腸辟死。


陽加於陰謂之汗。


陰虛陽搏謂之崩。


三陰俱搏,二十日夜半死。


二陰俱搏,十三日夕時死。


一陰俱搏,十日死。


三陽俱搏且鼓,三日死。


三陰三陽俱搏,心腹滿。


發盡不得隱曲,五日死。


二陽俱搏,其病溫,死不治,不過十日死。


陰陽應象大論:


■脹(上昌真切,肉脹起也)滲泄(上所禁切)翕、下許極切)噦噫(上乙劣切,下烏界切)能冬(上奴代切,下能夏、形能並同)放效(上妃兩切)並於(上去聲)嗌(伊芳者切)滑澀(下音色)漬(即賜切)


陰陽離合論:


予(猶與也)


陰陽別論:■音喘,腓腸也)、音淵,疼也)淖(音淘,水朝宗於海)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
 樓主| 發表於 2013-4-22 23:58:48 | 只看該作者

第三卷

 

第八篇靈蘭秘典論

 

黃帝問曰:愿聞十二臟之相使,貴賤何如?


岐伯對曰:悉乎哉問也,請遂言之。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


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至道在微,變化無窮,孰知其原!


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


閔閔之當,孰者為良!


恍惚之數,生於毫■,毫■之數,起於度量,千之萬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黃帝曰:善哉,余聞精光之道,大聖之業,而宣明大道,非齋戒擇吉日,不敢受也。


黃帝乃擇吉日良兆,而藏靈蘭之室,以傳保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
 樓主| 發表於 2013-4-22 23:59:11 | 只看該作者

第九篇六節藏象論

 

黃帝問曰:余聞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人以九九制會,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以為天地,久矣。


不知其所謂也?


岐伯對曰:昭乎哉問也,請遂言之。


夫六六之節,九九制會者,所以正天之度、氣之數也。


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


氣數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


天為陽,地為陰;


日為陽,月為陰;


行有分紀,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余而盈閏矣。


立端於始,表正於中,推余於終,而天度畢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
 樓主| 發表於 2013-4-22 23:59:28 | 只看該作者

帝曰:余已聞天度矣,愿聞氣數何以合之?


岐伯曰:天以六六為節,地以九九制會,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復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其氣九州九竅,皆通乎天氣。


故其生五,其氣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藏,故形藏四,神藏五,合為九藏以應之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4 12:06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