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大奇論全)。
○二十四
(肝滿腎滿肺滿,皆實即為腫)。
滿,邪氣壅滯而為脹滿也,此言肝腎肺經,皆能為滿若其脉實,當為浮腫,而辨如下文也。
(肺之雍喘而兩胠滿)。
肺居膈上,其系出橫出腋下,故肺雍則喘而兩胠滿,○雍,壅同,胠,音區,腋下脇也。
(肝雍兩胠滿,臥則驚不得小便)。
肝經之脉環陰器,布脇肋,故肝雍則兩胠滿而不得小便,肝主驚駭,臥則氣愈雍,故多驚也。
(腎雍胠下至少腹滿,脛有大小,髀胻大,跛易偏枯)。
腎脉循內踝之後,上腨,出膕內廉,上股內屬腎絡膀胱而上行,故腎經雍則胠下至少腹脹滿也,足脛或腫或消,是謂大小,自髀至胻,或為大或為跛或掉易無力,或偏枯不用,是皆腎經雍滯,不能運行所致○胠下諸本皆作腳下,甲乙經作胠下者是,今從之,○髀,音皮,胻,音杭。
(心脉滿大癇瘛筋攣)。
心脉滿大,火有餘也,心主血脉,火盛則血涸,故癇瘛而筋攣,○癇,音閑,癲癇也,瘛,音熾,抽搐也,攣,音戀,拘攣也下同。
(肝脉小急脉瘛筋攣)。
肝藏血,小為血不足,急為邪有餘,故為是病,夫脉瘛筋孿病一也,而心肝一經皆有之,一以內熱,一以風寒,寒熱不同,血衰一也,故同有是病。
(肝脉騖暴,有所騖駭,脉不至若瘖,不治自巳)。
騖,馳驟也,暴,急疾也,驚駭者肝之病,故肝脉急亂者,因驚駭而然,甚有脉不至而聲瘖者,以猝驚則氣逆,逆則脉不通,而肝經之脉循喉嚨,故聲瘖而不出也,然此特一時之氣逆耳,氣通則愈矣,故不治自巳,○騖,音務,瘖音音,聲不出也。
(腎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為瘕)。
三脉細小而急,陰邪聚於陰分也,故當隨三經之位而為瘕,○瘕,音加,又去聲,癥瘕也。
(腎肝并沉為石水,并浮為風水)。
此言水病之有陰陽也,腎肝在下,肝主風,腎主水,肝腎俱沉者,陰中陰病也,當病石水,石水者,凝結少腹,沉堅在下也,肝腎俱浮者,陰中陽病杝,當病風水,風水者,遊行四體,浮泛於上也,諸篇水證詳義,當考會通類水脹證。
(并虛為死)。
腎為五藏之根,肝為發生之主,根本空虛,有表無裏也,故當死。
(并小弦欲驚)。
肝腎并小,真陰虛也,小而兼弦,木邪勝也,氣虛膽怯故為欲驚。
(腎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皆為疝)。
疝者,寒氣結聚所為,脉急者挾肝邪,脉沉者在陰分,沉急而大,陰邪盛也,肝腎之脉絡小腹,結於陰器,寒邪居之,故當病疝,○愚按疝病乃寒挾肝邪之證,或結於少腹,或結於睪丸,或結於睪丸之左右上下,而筋急絞痛,脉必急摶者,多以寒邪結聚陰分,而挾風木之氣也,如四時刺逆從論曰,肺風疝脾風疝之類,皆兼一風字,其必挾肝邪可知,○疝,音訕,睪,音高,陰丸也。
(心脉摶滑急為心疝,肺脉沉摶為肺疝)。
病疝而心脉摶滑急者,寒挾肝邪乘心也,肺脉沉摶者,寒挾肝邪乘肺也。
(三陽急為瘕,三陰急為疝)。
三陽,手足太陽經也,三陰,手足太陰經也,邪聚三陽為瘕聚,邪聚三陰為疝氣,凡脉急者皆邪盛也,前言肝腎心肺而此言脾經,所以五藏皆有疝。
(二陰急為脉厥,二陽急為驚)。
二陰,少陰也,二陽,陽明也,脉急者為風寒,邪乘心腎,故為脉為厥,木邪乘胃,故發為驚,陽明脉解篇曰,胃者土也,故聞木音而驚,土惡木也,是亦此義。
(脾脉外鼓沉為腸澼,久自巳)。
沉為在裏而兼外鼓者,邪不甚深,雖為腸澼,久當自巳,腸澼,下痢也,凡心肝脾腎,皆主陰分,或寒濕,或熱,各有所傷,乃自大腸下血,均謂為腸澼, ○澼,音劈。
(肝脉小緩為腸澼易治)。
肝脉急大則邪盛難愈,今脉小緩,為邪輕易治也。
(腎脉小摶沉為腸澼下血,溫身熱者死)。
腎居下部,其脉本沉,若小而摶,為陰氣不足而陽邪乘之,故為腸澼下血,若其血溫身熱者,邪火有餘,真陰喪敗也,故當死。
(心肝澼亦下血,二藏同病者可治)。
心生血,肝藏血,故二藏之澼亦下血,而不獨腎也,然心肝二藏,木火同氣故同病者為順而可治,若肝脾同病,是為土敗木賊,其難治也明矣。
(其脉小沉濇為腸澼,其身熱者死,熱見七日死)。
心肝之脉,小沉而濇,以陰不足而血傷也,故為腸澼,然脉沉細者不當熱,今脉小身熱是為逆,故當死,而死於熱見七日者,六陰敗盡也。
(胃脉沉鼓濇,胃外鼓大,心脉小堅急,皆鬲偏枯)。
沉鼓濇,陽不足也,外鼓大,陰受傷也,小堅而急,陰邪勝也,胃為水穀之海,心為血脉之主,胃氣既傷,血脉又病,故致上下否鬲,半身偏枯也。
(男子發左,女子發右,不瘖舌轉可治,三十日起)。
男子左為逆,右為從,女子右為逆,左為從,今以偏枯而男子發左,女子發右,是逆證也,若聲不瘖,舌可轉,則雖逆於經,未甚於藏,乃為可治,而一月當起,若偏枯而瘖者,腎氣內竭而然,其病必甚,如脉解篇曰,內奪而厥,則為瘖脉,此腎虛也,正以腎脉循喉嚨挾舌本故耳,左右逆從義,見論治類十四。
(其從者瘖,三歲起)。
若男發於右而不發於左,女發於左而不發於右,皆謂之從,從,順也,然證雖從而聲則瘖,是外輕而內重也,故必二歲而後起。
(年不滿二十者三歲死)。
以氣血方剛之年,輙見偏枯癈疾,此稟賦不足,早凋之兆也,不出三年死矣。
(脉至而摶,血衂身熱者死,脉來懸鉤浮為常脉)。
摶脉弦強,陰虛者最忌之,凡諸失血鼻衂之疾,其脉摶而身熱,真陰脫敗也,故當死,然失血之證多陰虛,陰虛之脉多浮大,故懸鉤而浮,乃其常脉,無足慮也,懸者不高不下,不浮不沉,如物懸空之義,謂脉雖浮鉤,而未失中和之氣也。
(脉至如喘,名日暴厥,暴厥者,不知與人言)。
喘者如氣之喘,言急促也,暴厥,謂猝然厥逆而不知人也。
(脉至如數使人暴驚三四日自巳)。
數脉主熱,而如數者實非真數之脉,蓋以猝動肝心之火,故令人暴驚,然脉非真數,故俟三四日而氣衰自愈矣。
(○脉至浮合,浮合如數,一息十至以上,是經氣予不足也,微見九十日死)。
此下皆言死期也,浮合,如浮波之合後以催前,泛泛無常也,一息十至以上,其狀如數,而實非數熱之脉,是經氣之衰極也,微見,始見也,言初見此脉,便可期九十日而死,若見之巳久,則不必九十日矣,所以在九十日者,以時更季易,天道變而人氣從之也,○予,與同,黨與之義下同。
(脉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奪也,草乾而死)。
如火薪然者,來如焰之銳,去如滅之速,此火藏無根之脉,而心經之精氣與奪也,夏令火王,猶為可支,草乾而死,陽盡時也。
(脉至如散葉,是肝氣予虛也,木葉落而死)。
如散葉者,浮泛無根也,此以肝氣大虛,全無收歛,木葉落者,金勝木敗,肝死時也。
(脉至如省客,省客者脉塞而鼓,是腎氣予不足也,懸去棗華而死)。
省客,如省問之客,或去或來也,塞者或無而止,鼓者或有而摶是腎原不固,而無所主持也,棗華之候,初夏時也,懸者華之開,去者華之落,言於棗華開落之時,火王而水敗,腎虛者死也。
(脉至如丸泥,是胃精予不足也,榆莢落而死)。
丸泥者,泥彈之狀,堅強短濇之謂,此胃精中氣之不足也,榆莢,榆錢也,春深而落,木王之時,土敗者死。
(脉至如橫格是膽氣予不足也,禾熟而死)。
橫格,如橫木之格於指下,長而且堅是為木之真藏,而膽氣之不足也,禾熟於秋,金令王也,故木敗而死。
(脉至如弦縷,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
弦縷者,如弦之急,如縷之細,真元虧損之脉也,胞,子宮也,命門元陽之所聚也,胞之脉繫於腎,腎之脉繫舌本,胞氣不足,當靜而無言,今反善言,是陰氣不藏而虛陽外見,時及下霜,虛陽消敗而死矣,故與其善言者,不若無言者為腎氣猶靜,而尚可治也。
(脉至如交漆,交漆者,左右傍至也,微見三十日死)。
交漆者,如寫漆之交,左右傍至,纏綿不清也,微見,初見也,三十日為月建之易,而陰陽偏敗者,不過一月之期也。
(脉至如湧泉,浮鼓肌中,太陽氣予不足也,少氣,味韭英而死)。
湧泉者,如泉之湧,有升無降,而浮鼓於肌肉之中,是足太陽膀胱之氣不足也,膀胱為三陽而主外,今其外實內虛,陰精不足,故為少氣,當至味韭英之時而死者,以冬盡春初,水漸衰也。
(脉至如頹土之狀,按之不得,是肌氣予不足也,五色先見黑,白壘發死)。
頹土之狀,虛大無力,而按之即不可得,肌氣即脾氣,脾主肌肉也,黑為水之色,土敗極而水反乘之,故當死,壘,蘽同,即蓬蘽之屬,蘽有五種,而白者發於春,木王之時,土當敗也。
(脉至如懸雍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水凝而死)。
懸雍,喉間下垂肉乳也,如懸雍浮揣切之益大者,浮短孤懸,有上無下也,俞皆在背,為十二經藏氣之所繫,水凝而死,陰氣盛而孤陽絕也,○揣,杵水切,俞,輸同。
(脉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堅大急,五藏菀熱寒熱,獨并於腎也,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
偃刀,臥刀也,浮之小急,如刀口也,按之堅大急,如刀背也,此以五藏菀熱而發為寒熱,陽王則陰消,故獨并於腎也,腰者腎之府,腎陰既虧,則不能起坐,立春陽盛,陰日以衰,所以當死,○菀,鬱同。
(脉至如丸,滑不直手,不直手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腸氣予不足也,棗葉生而死)。
如丸,短而小也,直,當也,言滑小無根而不勝按也,大腸應庚金,棘葉生初夏,火王則金衰,故死。
(脉至如華者,令人善恐,不欲坐臥.行立常聽,是小腸氣予不足也,季秋而死)。
如華,如草木之華,而輕浮柔弱也,小腸屬丙火,與心為表裏,小腸不足則氣通於心,善恐不欲坐臥者,心氣怯而不寧也,行立常聽者,恐懼多而生疑也,丙火墓於戍,故當季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