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4221|回復: 1527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類經(1)】

 關閉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3-17 15:32:2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類經(1)


書名  類經


作者  張介賓


朝代  明


分類  難經


備考  此為類經之備考本


品質  0%


引自:http://jicheng.tw/jcw/book/%E9%A1%9E%E7%B6%93_1/index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8000 銀幣 +100 金幣 +50 學習 +1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3-3-17 15:34:22 | 只看該作者

類經序


(合天地人性命為重命從誰生生命者曰父曰母命從誰司司命者曰君曰相曰師司命者誰為之總總君父師相之權者曰醫上古時神農黃帝君而醫岐伯諸公師而醫而醫實首於伏羲羲懼天下後世離天地人而二之也首立一畫以為天地人之總仲尼名之為太極太極者天地人之心也即所謂性命也由一心而生八卦復生六十四卦列三百八十四畫而世人之病病在於三百八十四畫中求活計而不知一畫為總此羲之所以醫千萬世之病原也自是神農有本草經軒岐有靈素經兩大經出而言醫者咸宗之顧易卦有文王周公孔子三大聖人為之羽翼然後易義昭明於天地而靈素之後無能羽翼之者自秦越人以下世稱神醫而實非文王周公孔子之偶況如王太僕之儔乎今略舉其大者如三焦胞絡本有形也而二十五難以為無形兩腎皆藏也而三十六難以右腎為藏精繫胞之命門頭為諸經之會也而四十七難以為諸陽之會此秦越人之與內經左也君火以明相火以位而王註改明為名是君火第有空名而都無真明也此王太僕之與內經左也夫曰難曰註而失有如是軒岐再起其謂之何此吾友張景岳所以慨然而歎毅然而起直以發明內經為巳任也景岳名介賓字會卿為會稽之杰士幼稟明慧自六經以及諸子家無不攷鏡而從其尊人壽峰公之教得觀內經遂確然深信以為天地人之理盡備於此此即所為伏羲之易也於是出而治世之病一以內經為主小試則小效大試則大無所不試則無所不效而醫林之諸子百家用如關格之脉本以人迎氣口辨陰陽之否絕而仲景祖難經之說云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遂致後世誤傳此則用仲景而不為仲景用也上以候上下以候下此藏氣脉候之正理而脉經以小腸大腸附配兩寸藏象豈容顛倒乎人迎係陽明之府脉氣口係太陰之藏脉而脉經以左為人迎右為氣口以左候表以右候裏表裏豈容混亂乎此則用叔和而不為叔和用也病機十九條此明五藏六氣病化所屬之本非皆言其太過也而原病式盡以有餘為訓則不足之候何以能堪此則用河間而不為河間用也至陰虛天氣絕至陽盛地氣不足此明陰陽不交之敗亂也而丹溪引之以證陽道實陰道虛而謂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斲伐生機莫此為甚此則用丹溪而不為丹溪用也脉有更代是名代脉自仲景以中止為代而後世述之是脉代之不明也至今日而明矣傷寒本傳十二經自劉草窗有傳足不傳手之說而諸家宗之是傳經之不明也至今日而明矣凡皆景岳之主持內經運用諸子軒岐之後文不在茲乎猶恐內經資其自用而不能與天下共用遂乃著而為類經一曰攝生二曰陰陽三曰藏象四曰脉色五曰經絡六曰標本七曰氣味八曰論治九曰疾病十曰鍼剌十一曰運氣十二曰通共三十二卷犁為三百九十條更益以圖翼十一卷附翼四卷觀其運氣諸圖註則天道可悉諸掌觀其經絡諸布置則藏象可洞其垣觀其治法之玄機則見之諸條詳按凡其辨疑發隱補缺正訛別精氣析神明分真假知先後察氣數中之玅審陰陽闔闢之機原始要終因常知變靡不殫極微秋毫無漏此書一出當使靈素與羲易並行其有功於軒岐大矣要之此書不但有功於軒岐而并有功於羲易景岳於內經外更作醫易等篇余嘗觀邵子之圜圖方圖多所未白得景岳之圖解而了然無疑也孰知此經者合羲易與內經而兩相發明哉余初與景岳交自癸卯歲始余以苦心誦著耗脾家之思慮兼耗腎家之伎巧於是病泄瀉者二十年醫家咸以為火盛而景岳獨以為火衰遂用參木桂附之火而吠者競起余獨堅信不固服之五年而不輟竟使前病全瘥而脾腎還元余之敢於多服者膽力之決斷也景岳之敢於多用者識力之明透也非景岳不能有此識非余不能有此膽余兩人之相與亦奇矣余既受景岳之賜因問景岳何以及此則歸功於內經因是每持內經相與談論余纔得其皮毛而景岳巳得其精髓景岳調余將註內經為世人式余喜之甚從裀成之及余官汴梁又迎景岳治余母太安人延壽者八載時類經尚未竣也余自江右參藩歸家十餘年而景岳亦自長安歸家特從會稽過縠水見余於崢山下曰類經成矣余得而讀之一讀一踴躍再讀再踴躍余即請付之梓而景岳猶慮識者寡也余日太陽未出爝火生明太陽一出孤燈失照向日之內經不明而諸家棋出燈之光也今類經一出太陽中天而燈失色矣人情不甚相遠既能見燈豈不見日景岳又何慮焉於是意決將付之梓而請余為序夫景岳之妙旨載在類經不待余序余所序者謂其註內經而并著醫易世之能註易者不出於程朱能註內經者不出於秦越人王太僕景岳一人皵卻并程朱秦王之四人合為一人而直接羲黃之脉於千古之上恐非程朱秦王所能駕也今程氏易傳朱氏本義業天下家傳戶誦而張氏之類經非特醫家所當傳習儒者尤當服膺自今以後家傳戶誦景岳之造福於天下者不小而造福於千萬世者胡可量哉余獲此編大喜大快冀速其傳遂為序之而贊其刻之)。


(昔)。


(皇明天啟四載歲在甲子陽月上澣賜進士第湖廣按察司副使分守荊西道前奉)。


(勒提督河南學政江西布政使司右參政分巡南瑞道通家友弟葉秉敬頓首拜撰)。


(類經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發表於 2013-3-17 15:35:22 | 只看該作者

類經序


(內經者三墳之一蓋自軒轅帝同岐伯鬼臾區苛六臣互相討論叢明主理以遺毅後世其文義高古瀾微上極天文下窮地絕中悉人事大而陰陽變化小而草木昆蟲音律象數之肇端藏府經絡之曲折靡不縷指而臚列馬大哉致哉垂不朽之仁慈開生民之壽域其為德也與天地同與日月並望直規之活疾方術已或按晉皇甫士安甲乙經敘日黃帝內經十八卷今鍼經九卷素問九卷即內經也而或者謂素問鍼經睭堂三書非黃帝書似出於戰國夫戰國之文能是乎宋臣高保衡苛敘業已辟之與其億度無稽固不只深聽而又省目醫為小道并是書且弁髦置之者是豈臣慧明眼人歟觀坡僊楞伽經跋之經之省難經句句皆理字字皆法而豈知難經而然問經可知矣夫由經之生王民命豈殺於十三經之啟植民心放玄晏先生日人受先人之體省八尺之軀而不知醫事此所謂遊鬼耳雖有忠孝之心慈惠之性君父危困赤子塗地無以濟之此聖賢所以精思極論盡心是書乎奈何今之業醫者而置靈素於關昧性命之主要盛盛虛虛而遺人夭殃致邪失正而絕人長命所謂業擅專門者如是哉此其放正以經文奧衍研閱誠難其於至道未明而別異夫通神運徽印大聖上智於千古之邈斷乎不能矣自唐以來雜類省啟主子之註其發明秘儘多而遺漏而復不少蓋有遇難而默者有於篆未始合者有互見深藏而不便檢閱考凡莫闡揚未盡靈樞未註皆不能無遺憾焉及乎近代緒家尤不過順文敷演而難者仍來能明精處仍不能發其何裨之與有初余究心是書嘗為摘要將以自資繼而繹之久久則言之金石字字璣竟不知孰可遺困奮然鼓念異有以發隱就明轉難為易盡啟其秘而公之於人務俾後學了然見便得趣由堂入室具悉本原斯不致誤已誤人咸瑧至善於是乎詳求其法則有盡見舊制顛倒一番從類分門然後附意闡發庶晰其韞然懼擅動聖經猶未敢也粵稽還古則周有扁鵲之摘難晉有主晏先生之類分唐有王太僕之補削元有滑櫻寧之撮鈔鑒與四君子而後意決且與非十三經之比蓋彼無須類而與欲醒瞶指迷則不容不類以求便也由是編索而經先求難易及復更秋稍得其緒然後合而為一命曰類經類之者以靈樞啟素問之微素問發靈樞之秘相為表裏通其義也而經既合乃分為十二類夫人之大事莫若死生能葆其真合乎天矣故苜日攝生類生成之道而儀主之陰陽既主三寸位矣故二曰陰陽類人之有生藏氯為本五內個然三垣治矣故三曰藏象類欲知其內須察其外色通神吉凶判矣故四曰脉色類藏府治內經絡治外能明終始四大安矣故五曰經絡類萬事萬殊必有本末知所先後握其要矣故六曰標本類人之所賴藥食為天氣味滑宜五宮強矣故七日氣味類駒隙百年雖保無恙治之弗先危者安矣故八曰論治類疾之中人變態莫測明能獨幽二監遁矣故九曰疾病類藥餌不及古有鍼砭九法搜玄道超凡矣故十曰鍼刺類至若天道茫茫運行今古苞無窮協惟一推之以理指諸掌矣故十一曰運氣類又若經文連屬難以強分或附見於別門欲求之而不得分條索隱血脉貫矣故十二曰會通類彙分三十二卷此外復附著圖翼十五卷蓋以義有深邃而言不能該者不拾以圖其精莫聚圖象雖顯而意有來達者不翼以說其奧難窺自是而條理分綱目舉晦者明隱者見巨細通融岐貳軍徹一展卷而重門洞開秋毫在目不惟廣裨乎來學即凡志切尊生者欲求茲沙無不信手可拈矣是後也余誠以前代諸賢註省未備間多舛錯掩質埋先俾主道不盡明於世者迨四千餘矣因敢忌陋效矉勉圖蚊負固非敢弄斧班門然不屑沿街持缽故凡遇駁鉑正之處每多不諱誠知非雅第以人心積習既久訛以傳訛即決長波猶虞難滌使辨之不力將終無救日矣此余之所以載思而不敢避也吁余何人斯敢妄正先賢之訓言之未竟知必有關余之謬而隨議其後者其是其非此不在余而在乎後之明哲矣雖然他山之后可以攻玉斷流之水可以鑑形即壁影螢光能資志士竹頭木屑魯利兵家是編者倘有千慮之一得將見擇於聖人矣何幸如之獨以應策多門操觔隻手一言一字偷隙毫端凡歷歲者之旨易稿者數四方就其業所謂河海一流泰山一壤蓋影共掖共高深耳後世有子靈其憫余勞而錫之斤正馬豈非幸中又幸而相成之德謂孰非後進之吾師云)。


(昔)。


(大明天啟四年歲決甲子黃鍾之吉景岳子自序於通一齋)。


(類經序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發表於 2013-3-17 15:37:03 | 只看該作者

類經目錄


(一卷)二七 (攝生類) (上古之人春秋百歲今時之人半百而衰)上古天真論○一 (上古聖人之教下)上古天真論○二 (古有真人至人聖人賢人)上古天真論○三 (四氣調神)四氣調神論○四 (天氣清靜藏德不止聖人從之故無奇病)四氣調神論○五 (四時陰陽從之則生逆之則死)四氣調神○六 (不治巳病治未病)四氣調神論○七(二卷)三五 (陰陽類) (陰陽應象)陰陽應象大論○一 (法陰陽)同前○二 (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同前○三 (天精地形氣通於人)同前○四 (陰陽之中復有陰陽)金匱真言論○五(三卷)四四 (藏象類) (十二官)靈蘭秘典論全○一 (藏象)六節藏象論○二 (藏府有相合三焦曰孤府)本輸篇肩○三 (五藏之應各有收受)金匱真言論○四 (四時陰陽外內之應)陰陽應象大論○五 (五氣之合人萬物之生化)五運行大論○六 (脾不主時)太陰陽明論○七 (五藏所合所榮所主所宜所傷之病)五藏生成篇○八 (本神)篇○九 (五藏異藏虛實異病)同前○十 (氣口獨為五藏主)五藏別論○十一 (食飲之氣歸輸藏府)經脉別論○十二 (有子無子女盡七七男盡八八)上古天真論○十三附種子說 (天年常度)天年篇全○十四 (壽夭)壽夭壽剛柔篇○十五 (人身應天地)邪客篇○十六 (婦人無鬚氣血多少)五音五味篇○十七(四卷)七○  (藏象類) (老壯少小脂膏肉瘦之別)衛氣失常篇○十八 (血氣陰陽清濁)陰陽清濁篇全○十九 (首面耐寒因於氣聚)邪氣藏府病形篇○二十 (堅弱勇怯受病忍痛不同○附酒悖)論勇篇全○二十一 (耐痛耐毒強弱不同)論痛篇全○二十二 (奇恒藏府藏寫不同)五藏別論○二十三 (逆順相傳至困而死)玉機真藏論○二十四 (精氣津液血脉脫則為病)決氣篇全○二十五 (腸胃大小之數)腸胃篇全○二十六 (平人絕穀七日而死)平人絕穀篇○二十七 (本藏二十五變)本藏篇全○二十八 (身形候藏府)師傅篇○二十九 (人有陰陽治分五態)通天篇全○三十 (陰陽二十五人)陰陽二十五人篇○三十一 (五音五味分配藏府)五音五味篇○三十二(五卷)九六 (脉色類) (診法常以平旦)脉要精微論○一 (部位)同前○二 (呼吸至數)平人氣象論○三 (五藏之氣脉有常數)根結篇○四 (三部九候)三部九脉論○五 (七診)同前○六 (診有十度診有陰陽)方盛衰論○七 (診有大方)同前○八 (脉合四時陰陽規矩)脉要精微論○九 (四時藏脉病有太過不及玉機真藏論○十 (脉分四時無胃曰死)平人氣象論○十一 (逆從四時無胃亦死)同前十二 (五藏平病死脉胃氣為本)同前○十三 (三陽脉體)同前○十四 (六經獨至)病脉分治經脉別論○十五 (寸口尺脉診諸病)平人氣象論○十六 (三診六變與尺相應)邪氣藏府病形篇○十七 (診尺論疾)論疾診尺篇○十八(六卷)一二二 (脉色類) (藏脉六變病刺不同)邪氣藏府病形篇○十九 (搏堅耎散為病不同)脉耍精微論○二一 (諸脉證診法)同前○二十一 (關格)六節藏象論○脉要精微論○二十二 (孕脉平)人氣象論○陰陽別論○二十三 (諸經脉證死期)大奇論全○二十四 (決死生)三部九候論○二十五 (脉有陰陽真藏)陰陽別論○二十六 (骨枯肉陷真藏脉見者死)玉機 (真藏論○二十七真藏脉死期)陰陽別論○二十八 (陰陽虛搏病候死期)同前○二十九 (精明五色)脉要精微論○三十 (五官五閱)五閱五使篇全○三十一 (色藏部位脉病易難)五色篇全○三十二 (色脉諸診)論疾診尺篇○三十三 (能合脉色可以萬全)五藏生成論○三十四 (經有常色絡無常變)經絡論全○三十五 (新病久病毀傷脉色)脉要精微論○三十六 (五藏五色死生)五藏生成篇○三十七(七卷)一五○  (經絡類) (人始生先成精脉道通血氣行)經脉篇○一 (十二經脉)同前○二 (十二經離合)經別篇全○三 (十二經筋結支別)經筋篇○四 (十五別絡病刺)經脉篇○五 (經絡之辨刺診之法)經脉篇○脉度篇○六氣六三百六十五氣穴論○七 (孫絡谿谷之應)同前○八 (氣府三百六十五)氣府論全○九 (項腋頭面諸經之次)本輸篇○十 (五藏背腧)背腧篇全○血氣形志篇○十一 (諸經標本氣街)衛氣篇全○十二(八卷)一七八 (經絡類) (三經獨動)動輸篇全○十三 (井滎腧經合數)九鍼 (十二原)篇○十四十二原同前○十五 (五藏五腧六府六腧)本輸篇○十六 (脉度)脉度篇○十七 (骨度)骨空篇全○十八 (骨空)骨鑋論○  (十九十二經血氣表裏)血氣形志篇○二十 (諸脉髓筋血氣谿谷所屬)五藏生成篇○二十一 (五藏之氣上通七竅陰陽不和乃成關格)脉度篇○二十二 (營衛三焦)營衛生會篇○二十三 (營氣運行之次)營氣篇全○二十四 (衛氣運行之次)衛氣行篇全○二十五 (一萬三千五百息五十營氣脉之數)十五營篇全○二十六(九卷)二○二 (經絡類) (任衝督脉為病)骨空論○二十七 (蹻分男女)脉度篇○二十八 (陰陽離合)陰陽離合論全○二十九 (諸經根結開闔病刺)根結篇○三十 (陰陽內外病生有紀)皮部論全○三十一 (人之四海)海論全○三十二 (十二經水陰陽刺炎之度)經水篇全○三十三 (手足陰陽繫日月)陰陽繫日月篇全○三十四 (身形應九野○天忌)九鍼篇○三十五(十卷)二二○  (標本類) (六氣標本所從不同)至真要大論○一 (病有標本取有逆順)同前○二 (病反其本得標之病治反其本得標之方)同前○三 (病有標本刺有逆從)標本病傳論○四 (標本逆從治有先後)同前○五(十一卷)二二三 (氣味類) (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六節藏象論○一附草根樹皮說 (五穀五味其走其宜其禁)五味篇全○二 (五味之走各有所病)五味論全○三(十二卷)二二八 (論治類) (治病必求於本)陰陽應象大論○一 (為治之道順而巳矣)師傅篇○二 (治有緩急方有奇偶)至真要大論○三 (氣味方制治法逆從)同前○四附病有真假辨 (方制君臣上下三品)同前○五 (病之中外治有先後)同前○五常政大論○六 (寒之而熱取之陰熱之而寒取之陽)至真要大論○七 (邪風之至治之宜早諸變不同治法亦)異陰陽應象大論○八 (五方病治不同)異法方宜論全○九 (形志苦樂病治不同)血氣形志篇○十 (有毒無毒制方有約必先歲氣無伐天和)五常政大論○十一 (久病而瘠必養必和)同前○十二 (婦人重身毒之何如)六元正紀大論○十三 (揆度奇恒脉色主治)玉版論要篇全○十四 (湯液醪醴病為本工為標)陽液醪醴論全○十五 (祝由)精變氣論○十六附祝由鬼神二說 (治之要極無失色脉治之極於一)同前論○十七 (五過四德)疏五過論全○十八 (四失)徵四失論全○十九 (辟療五疫)遺篇刺法論○二十(十三卷)二五六 (疾病類) (病機)至真要大論○一 (百病始生分為三部)百病始生篇全○二 (邪之中人陰陽有異)邪氣藏府病形篇○三 (邪變無窮)刺節真邪論○四 (生氣邪氣皆本於陰陽)生氣通天論全○五 (陰陽發病)陰陽別論○六陰陽 (貴賤合病)陰陽類論○七 (三陽并至其絕在腎)著至教論全○八 (三陰比類之病)示從容論全○九(十四卷)二八四 (疾病類) (十二經病)經脉篇○十 (六經病解)脉解篇全○十一 (陽明病解)陽明脉解篇全○十二 (太陰陽明之異)太陰陽明論○十三 (五決十經)五藏生成篇○十四 (八虛以候五藏)邪客篇○十五 (邪盛則實精奪則虛)通評虛實論○十六 (五藏虛實病刺)藏氣法時論○十七 (有餘有五不足有五)調經論○十八 (氣血以并有者為實無者為虛)同前調經論○十九 (陰陽虛實寒熱隨而刺之)同前○二十 (虛實之反者病)刺志論全○二十一 (五虛五實死)玉機真藏論○二十二附虛損治法 (病氣一日分四時)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二十三 (五藏病氣法時)藏氣法時論○二十四(十五卷)三一二 (疾病類) (宣明五氣)宣明五氣篇全○二十五 (情志九氣)舉痛論○二十六 (八風五風四時之病)金真言論○二十七 (風證)風論全○二十八 (風傳五藏)玉機真藏論○二十九 (風厥勞風)評熱病論○三十 (腎風風水)評熱病論○奇病論○三十一附中風治法 (酒風)病能論○三十二 (賊風鬼神)賊風篇全○三十三 (厥逆)厥論○三十四 (十二經之厥)同前○三十五 (厥逆頭痛○五有餘二不足者死)奇病論○三十六 (厥腰痛)病能論○三十七 (厥逆之治須其氣井)腹中論○三十八 (傷寒)熱論篇○三十九附傳經說及傷寒治法 (兩感)同前○四十 (溫病暑病)同前○四十一 (遺證)同前○四十二 (陰陽交)評熱病論○四十三 (五藏熱病刺法)刺熱篇全論○四十五 (移熱移寒)氣厥論全○四十六 (乳子病熱死生)通評虛實論○四十七附乳子脉辨(十六卷)三四五 (疾病類) (痎瘧)瘧論全○四十八 (又論瘧)歲露篇○四十九附瘧疾治法 (諸經瘧刺)刺瘧論全○五十 (如瘧證)至真要大論○五十一 (欬證)欬論全○五十二附欬證治法 (動靜勇怯喘汗出於五藏)經脉別論○五十三 (熱食汗出)營衛生會篇○五十四 (鼓脹)腹中論○五十五 (藏府諸脹)脹論全○五十六附腫脹治法 (水脹膚脹鼓脹腸覃石瘕石水)水脹篇全○五十七 (五癃津液別)五癃液別篇全○五十八 (風水黃疸之辨)平人氣象論○五十九 (消癉熱中)通評虛實論○腹中論○六十附消癉治法 (脾癉膽癉)奇病論○六十一(十七卷)三六八 (疾病類) (胎孕)腹中論○奇病論○六十二附保嬰法 (血枯)腹中論○六十三 (陽厥怒狂)病能論○六十四 (癲疾)通評虛實論○奇論○六十五 (諸卒痛)舉痛論○六十六附諸痛治法 (痺證)痺論全○六十七 (周痺眾痺之刺)周痺篇全○六十八 (十二經筋痺刺)經筋篇○六十九 (六經痺疝)四時刺逆從論○七十附疝氣說 (痿證)痿論全○七十一 (腸澼)通評虛實論○七十二附痢疾治法 (伏梁)腹中論○七十三 (息積)奇病論○七十四 (疹筋)奇病論○七十五 (風邪五變)五變篇全○七十六 (病成而變)脉要精微論○七十七 (雜病所由)通評虛實論○七十八(十八卷)三九三 (疾病類) (口問十二邪之刺)口問篇全○七十九 (涕淚)解精微論全○八十 (神亂則惑○善忘○饑不嗜食)大惑論○八十一 (不得臥)逆調論○病能論○八十二 (不臥多臥)邪客篇○大惑論○八十三 (陰陽之逆厥而為夢)方盛衰論○八十四 (夢寐)淫邪發夢篇全○脉要精微論○八十五 (癰疽)癰疽篇全○八十六 (風寒癰腫)脉要精微論○八十七 (胃脘癰頸)癰病能論八十八 (癰疽五逆)玉版篇八十九 (瘰癧)寒熱篇全○九十 (失守失強者死)脉要精微論○九十一 (五逆緩急)玉版篇○九十二 (風痺死證)厥病篇○九十三 (病傳死期)病傳論全○標本病傳論○九十四 (陰陽氣絕死期)經脉篇○九十五 (四時病死期)陰類論○九十六 (十二經終)診要經終論○九十七(十九卷)四一八 (鍼剌類) (九鍼之要)九鍼十二原篇○一 (九鍼)同前○九鍼論○二 (九鍼之義應天人)鍼解篇○三 (九鍼之宜各有所為)官鍼篇○四 (九變十二節)同前○五 (三剌淺深五剌五藏)同前○六 (用鍼虛實補寫)九鍼十二原篇○實命全形論○小鍼解○解篇○七 (陰陽虛實補寫先後)終始篇○八 (寶命全形必先治神五虛勿近五實勿遠)寶命全形論○九 (九鍼推論)官能篇○十 (官能)官能篇○十一 (內外揣)外揣篇全○十一 (八正神明寫方補員)八正神明論全○十三 (經脉應天地呼吸分補寫)離合真邪論○十四 (候氣察三部九候)目前○十五 (候氣)九鍼十二原篇○小鍼解○四時氣篇○終始篇○十六(二十卷)四四六 (鍼剌類) (五變五輸剌應五時)順氣一日分為四分為四時篇○十七 (四時之剌)本輸篇○四時氣篇○水熱穴論○寒熱病篇○終始篇 (剌分四時逆則為害)診要經終論○四時剌逆從論○十九 (肥瘦嬰壯逆順之剌)逆順肥瘦篇全○二十 (血絡之剌其應有異)血絡論全○二十一 (行鍼血氣六不同)行鍼篇全○二十二 (持鍼縱舍屈折少陰無俞)邪客篇○二十三 (六府之病取之於合)邪氣藏府病形篇○二十四 (邪在五藏之剌)五邪篇全○二十五 (衛氣失常皮肉氣血筋骨之剌)衛氣失常篇○二十六 (五亂之剌)五亂篇全○二十七 (四盛關格之剌)終始篇○二十八 (約方關格之剌)禁服篇全○二十九 (繆剌巨剌)繆剌論○三十(二十一卷)四七四 (鍼剌類) (陰陽形氣外內易難)壽夭剛柔篇○三十一 (剌有三變營衛寒痺)同前○三十二 (剌有五節)剌節真邪篇○三十三 (五邪之剌)同前○三十四 (解結推引)同前○三十五 (剌諸風)骨空論○長剌節論○四時氣篇○熱病篇○三十六 (剌炎癲狂)癲狂篇○長剌節論○通評虛實論○三十七 (腎主水水俞五十七穴)水熱穴論○四時氣篇○三十八 (熱病五十九俞)水熱穴論○三十九 (諸熱病死生剌法)熱病篇○四十 (剌寒熱)寒熱病篇○長剌節論○四十一 (炙寒熱)骨空論○四十二 (剌頭痛)厥病篇○四十三 (剌頭項七竅病)長剌節論○寒熱病篇○骨空論○熱病篇○厥病篇○雜病篇 ○終始篇○四十四 (卒然失音之剌)憂恚無言篇全○四十五 (剌心痛并蟲瘕蛟蛕)厥病篇○雜病篇○四十六(二十二卷)五○○  (鍼剌類) (剌胷背腹病)氣穴論○長剌節論○熱病篇○雜病篇○四時氣篇○九鍼十二原篇 ○通評虛實論○四十七 (上膈下膈蟲癰之剌)上膈篇全○四十八附膈證治按 (剌腰痛)剌腰痛篇全○骨空論雜病篇○四十九 (剌厥痺)終始篇○癲狂篇○雜病篇○長剌節論○寒熱病篇○四時五十 (剌四支病)骨空論○厥病篇○雜病篇○四時氣篇○終始篇○本五十一 (久病可剌)九鍼十二原篇○終始篇○五十二 (剌諸病諸痛)九鍼十二原篇○寒熱病篇○熱病篇○厥病篇○雜病篇○骨空論 ○終始篇○五十三 (剌癰疽)寒熱病篇○骨空論○長剌節論○五十四 (冬月少鍼非癰疽之謂)通評虛實論○五十五 (貴賤逆順)根結篇○五十六 (剌有大約須明逆順逆順篇全○五十七 (五禁五奪五過五逆九宜)五禁篇全○五十八 (鍼分三氣失宜為害)九鍼十二原篇○小鍼解○五十九 (用鍼先診反治為害)九鍼十二原篇○小鍼解○六十 (勿迎五里能殺生人)玉版篇○本輸篇○六十一 (得氣失氣)在十二禁終始篇○六十二 (剌禁)剌要論全○剌齊論全○六十三 (剌害)剌禁論全○六十四(二十三卷)五二六 (運氣類) (六六九九以正天度而歲氣立)六節藏象論○一 (氣淫氣迫求其至也)同前○二 (天元紀)天元紀大論全○三 (五運六氣上下之應)五運行大論○四 (南政北政陰陽交尺寸反)同前○至真要大論○五 (天地六六之節標本之應亢則害承迺制)六微旨大論○六(二十四卷)五四七 (運氣類) (天符歲會)六微旨大論○六元正紀大論○七 (六步四周三合會同子甲相合命曰歲立)六微旨大論○八 (上下升降氣有初中神機氣立生化為用)同○前九 (五運太過不及下應民病上應五星德化政令災變異候)氣交變大論○十附運氣說 (五星之應)同前○十一 (德化政令不能相過)同前○十二(二十五卷)五六九 (運氣類) (五運三氣之紀物生之應)五常政大論○十三 (天氣地氣制有所)從同前○十四 (歲有胎孕不育根有神機氣立)同前○十五 (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陰陽高下壽夭治法)同前○十六(二十六卷) (運氣類) (六十年運氣病治之紀)六元正紀大論○十七 (至有先後行有位次)同前○十八 (數有終始氣有同化)同前○十九 (用寒遠寒用熱遠熱)同前○二十 (六氣正紀十二變)同前○二十一 (上下盈虛)同前○二十二 (五鬱之發之治)同前○二十三(二十七卷)六二三 (運氣類) (六氣之化分司天地主歲紀歲間氣紀步少陰不司氣化)真要大論○二十四 (天地淫勝病治)同前○二十五 (邪氣反勝之治)同前二十六 (六氣相勝病治)同前○二十七 (六氣之復病治)同前○二十八 (天樞上下勝復有常)同前○二十九 (客主勝而無復病治各有正味)同前○三十 (六氣之勝五藏受邪脉應)同前○三十一 (勝復早晏脉應)同前○三十二 (三陰三陽幽明分至)同前○三十三 (六氣補寫用有先後)同前三十四 (九宮八風)九宮八風篇全○三十五 (賊風邪氣乘虛傷人)歲露篇○三十六(二十八卷)六四九 (運氣類) (升降不前須窮剌法)遺篇剌法論○三十七 (升降不前氣變民病之異)遺篇本病論○三十八 (司天不遷正不退位之剌)剌法論○三十九 (不遷正退位氣變民病之異)本病論○四十 (剛柔失守三年化疫爻之剌)剌法論○四十一附導引法 (剛柔失守之義)本病論○四十二 (十二藏神失守位邪鬼外干之剌)剌法論○四十三 (神失守位邪鬼外干之義)本病論○四十四(二十九卷)六七四 (會通類) (攝生)一 (陰陽五行)二 (藏象)三 (脉色)四 (經絡)五 (標本)六(三十卷)(會通類) (氣味)七 (論治)八 (鍼炎)九 (運氣)十 (奇恒)十一(三十一卷)七三一 (會通類) (疾病)十二上 (陰陽病)一 (經絡藏府病)二 (時氣病)三 (虛實病)四 (氣血津液病)五 (情志病)六 (頭項病)七 (七竅病)八 (胷脇腰背病)九 (皮毛筋骨病)十 (四肢病)十一 (二陰病)十二(三十二卷)七五六 (會通類)疾病十二下 (風證)十三 (寒熱病)十四 (傷寒)十五 (喘欬嘔噦)十六 (腫脹)十七 (諸痛)十八 (積聚癥瘕)十九 (癲狂驚癇)二十 (消隔)二十一 (胎孕)二十二 (厥痺痿)二十三 (汗證)二十四 (臥證)二十五 (疝)二十六 (腸澼泄瀉)二十七 (癰腫)二十八 (雜病)二十九 (死證)三十


(類經目錄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13-3-17 15:37:44 | 只看該作者

類經一卷


(會稽通一子景岳張介賓類註)。


(類經名義)。


類經者,合兩經而彙其類也,兩經者曰靈樞,曰素問總曰內經,內者性命之道,經者載道之書,平素所講問,是謂素問神靈之樞要是謂靈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於 2013-3-17 15:39:30 | 只看該作者

攝生類


上古之人春秋百歲今時之人半百而衰素問上古天真論○一。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按史記,黃帝姓公孫,名軒轅,有熊國君少典之子,繼神農氏而有天下,都軒轅之丘,以土德王,故號黃帝,神靈聰明之至也,以質言,徇,順也。


齊,中正也,敦,厚大也,敏,感而遂通,不疾而速也,此節乃群臣紀聖德稟賦之異,發百之蚤,方其幼也能順而正,及其長也,既敦且敏,故其垂拱致治,教化大行,其於廣制度以利天下,垂法象以教後世,自古帝王,無出其右者,成而登天,謂治功成,天年盡,在位百年,壽百十一歲而升遐也,凡人之死魂歸於天。


今人云死為升天者,蓋本諸此,世傳黃帝後鑄鼎於鼎成而白日升天者,似涉於誕, ○徇徐俊切,長上聲。


(迺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內經一書迺黃帝與岐伯,鬼更區,伯高,少師,少俞,雷公,等六臣,平素講求而成,六臣之中惟岐伯之功獨多。


而爵位隆重,故導稱之為天師。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


上古,太古也,道,造化之名也,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者是也,法取法也和,調也,術數,修身養性之法也,天以陰陽而化生萬物,人以陰陽而榮養一身。


陰陽之道順之則生,逆之則死,故知道者,必法則於天地,和調於術數也。


(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節飲食以養內,慎起居以養外,不妄作勞以保其天真,則形神俱全,故得盡其天年,天年者,天卑之全,百歲者,天年之概去者,五藏俱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


(今時之人不然也,)。


不同於古也。


(以酒為漿,)。


甘於酒也。


(以妄為常)。


肆乎行也。


(醉以入房,)。


酒色並行也。


(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


欲不可縱,縱則精竭,精不可竭,竭則真散,蓋精能生氣,氣能生神,營衛一身,莫大乎此,故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而益壯,皆本乎精也,廣成子曰。必靜必清,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正此之謂。


(不知持滿,不時御神,)。


持,執持也,御,統御也,不知持滿,滿必領覆,不時御神,神必外馳。


(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快心事過絡必為殃,是逆於生樂也起居無節,半百而衰。


皆以斵喪精神事事違道,故不能如上古盡其天年也,老子日,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民之生,之死也,亦十有三其今人之謂歟,○樂,音洛,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發表於 2013-3-17 15:40:29 | 只看該作者

上古聖人之教下


素問上古天真論○二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此上古聖人之教民遠害也,虛邪,謂風從衝後來者,主殺主害,故聖人之畏虛邪,如避矢石然,此治外之道也,○虛邪義詳運氣類三十五六,及疾病類四,○夫音扶。


(恬憺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恬,安靜也憺,朴素也虛,湛然無物也,無,窅然莫測也,恬憺者,泊然不願乎其外,虛無者,漠然無所動於中也,所以真氣無不從,精神無不守,又何病之足慮哉,此治內之道也,又無為恬憺詳義,見陰陽類二,○恬,音甜,憺,音淡,窅,音杳。


(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


志閑而無貪,何欲之有,心安而無慮,何懼之有,形勞而神逸,何倦之有。


(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


氣得所養,則必從順,惟其少欲,乃能從欲,故無所往而不遂。


(故美其食)。


精麤皆甘也。


(任其服,)。


美惡隨便也。


(樂其俗,)。


與天和者,樂天之時,與人和者,樂人之俗也。


(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高忘其貴,下安其分,兩無相慕,皆歸於朴,知止所以不殆也。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


嗜欲,人欲也,目者精神之所注也,心神既朴,則嗜欲不能勞其目,目視不妄,則淫邪焉能惑其心。
 

(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


無論愚智賢不肖,但有養於中,則無懼於物,故皆合養生之道矣。


(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執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聖人之道也,又何危焉,(古有真人至人聖人賢人)。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
 樓主| 發表於 2013-3-17 15:43:13 | 只看該作者

素問上古天真論○三


(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


真天真也,不假修為,故曰真人,心同太極,德契兩儀,故能幹旋造化,燮理陰陽,是既提挈把握之謂。


(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


呼接於天,故通乎氣吸接於地,故通乎精,有道獨存,故能獨立,神不外馳,故曰守神,神守於中,形全於外,身心皆合於道,故云肌肉若一,即首篇形與神俱之義,按此節所重者在精氣神三字,惟道家言之獨詳今并先賢得理諸論,採附於左以助參悟,○白樂天曰王喬赤松,吸陰陽之氣,食天地之精,呼而出故,吸而入新,方楊曰,凡亡於中者,未有不取足於外者也,故善養物者守根善養生者守息,此言養氣當從呼吸也, ○曹真人日,神是性兮炁是命,神不外馳炁自定,張虛靜曰,神若出便收來,神返身中炁自回,此言守神以養氣也○淮南子曰,事其神者神者神去之,休其神者神居之,此言靜可養神也○金丹大要曰,炁聚則精盈,精盈則炁盛,此言精炁之互根也,○契秘圖曰,坎為水為月,在人為腎,腎藏精,精中有正陽之氣,炎升於上,離為火為日,在人為心,心藏血,血中有真一之液,流降於下,此言坎離之交構也,○呂純陽日,精養靈根炁養神,此真之外更無真,此言修真之道,在於精炁神也,○胎息經曰,胎從伏氣中結,氣從有胎中息,氣入身來為之生,神去離形為之死,知神氣可以長生,固守虛無以養神氣。神行即氣行神住即氣住,若欲長生,神氣須注心不動念,無來無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勤而行之是真道路,胎息銘曰,三十六咽,一咽為先,吐唯細細,納唯綿綿,坐臥亦爾,行立坦然,戒於於喧雜忌以腥羶,假名胎息,實曰內丹,非只治病,決定延年,久久行之,名列上仙,此言養生之道,在乎存神養氣也, ○張紫陽曰,心能後神,神亦後心,眼者神遊之宅,神遊於眼而後於心,心欲求靜必先制眼,抑之於眼,使歸於心,則心靜而亦靜矣,此言存神在心,而靜心在目也又曰,神有元神,氣有元氣,精得無元精乎,蓋精依氣生。精實而氣融,元精失則元氣不生,元陽不見,元神見則元氣生,元氣生則元精產,此言元精元氣元神者,求精氣神於化生之初也,○李東垣省言箴曰氣乃神之祖,精乃氣之子,氣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積氣以成精,積精以全神,必清必靜,御之以道,可以為天人矣,有道者能之余何人哉,切宜省言而巳,此言養身之道,以養氣為本也,○愚按諸論,無非精氣神之理,夫生化之道,以氣為本,天地萬物莫不由之故氣在天地之,外,則包羅天地,氣在天地之內,則運行天地,日月星辰得以明,雷雨風雲得以施,四時萬物,得以生長牧藏,何非氣之所為,人之有生,全賴此氣,故天元紀大論日,在天為氣,在地為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惟是氣義有二,曰先天氣,後天氣,先天者,真一之氣,氣化於虛,因氣化形,此氣自虛無中來,後天者,血氣之氣,氣化於穀,因形化氣,此氣自調攝中來,此一形字,即精字也,蓋精為天一所生,有形之祖龍虎經曰,水能生萬物,聖人獨知之經脉篇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陰陽應象大論曰,精化為氣,故先天之氣,氣化為精,後天之氣,精化為氣,精之與氣,本自互生,精氣既定,神自王矣,雖神由精氣而生,然所以統馭精氣而為運用之主者,則又在吾心之神,三者合一,可言道矣,今之人,但知禁慾,即為養生,殊不佑心有妄動,氣隨心散氣散不聚精逐氣亡,釋氏有戒慾者曰,斷陰不如斷心,心為功曹,若止功曹,從者都息,邪心不止,斷陰何益,此言深得制慾之要,亦足為入門之一助也,○又呼吸精氣,存三守一詳按,見運氣類四十一,又氣內為寶義,見論治類十八,○羶,世連切。


(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敝盡也,真人體合於道,故後天地而生,原天地之始,先天地而化,要天地之終形去而心在,氣散而神存,故能壽敝天地,而與道俱生也。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


至,極也,淳,厚也,至極之人,其德厚,其道全也。


(和於陰陽,調於四時)。


和,令也,合陰陽之變化,調,順也,順時令之往來。


(去世離俗,積精全神)。


去世離俗,藏形隱跡也,積精全神,聚精會神也。


(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遠之外,)。


至道之人,動以天行,故神遊字宙,明察無外,故聞見八荒。


(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


此雖同歸於真人,然但能延壽而不衰,巳異於壽敝天地者矣,故曰亦者,有間之辭也。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


次真人至人者,謂之聖人,聖,大而化也,聖人之道,與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時合序,鬼神合吉凶,所以能天處天地之和氣,順八風之正理,而邪弗能傷也,八風義見運氣類三十五,有圖。


(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


適,安便也,恚,怒也,嗔,惡也,欲雖同俗,自得其宜,隨遇皆安,故無嗔怒, ○嗜,音示,恚,音畏。嗔,昌真切。


(行不欲離於世)。


和其光,同其塵也。


(被服章,)。


五服五章,尊德之服,皋陶謨曰,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


(舉不欲觀於俗)。


聖人之心,外化而內不化,外化所以同人,故行不欲離於世,內不化所以全道,故舉不欲觀於俗,觀俗者,效尤之謂。


(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恬,靜也,愉悅也,敝,壞也,外不勞形則身安,故形體不敝,內無思想則心靜,故精神無傷,內外俱有養,則恬愉自得,而無耗損之患,故壽亦可以百數。


○恬,音甜,愉,音俞。


(○其次存賢人者,法則天地)。


次聖人者,謂之賢人,賢,善也,才德之稱,法,效也則,式也,天地之道,天圓地方,天高地厚,天覆地載,天動地靜,乾為天,乾者健也,坤為地,坤者順也,君子之自強不息,安時處順,能覆能載,能包能容,可方可圓,可動可靜是皆效法天地之道。


(象似日月,)。


象,放也,似,肖也,日為陽精,月為陰精,月以夜見,日以晝明日中則是昃,月盈則虧,日去則死,日來則生,故賢人象似之。


(辨列星辰,)。

 

辨,別也列,分解也,二十八宿為星之經,金木水火土為星之緯,經有度數之常,緯有進退之變日月所會謂之辰,辰有十二謂之次,會當朔晦之期,次定四方之位,故賢人辨列之。


(逆從陰陽,)。


逆反也,從,順也,陽主生,陰主死,陽主長陰主消陽主升,陰主降,升者其數順,降者其數逆,然陽中有陰,陰中有陽盛衰不可不辨也,故賢人逆從之。


(分別四時,)。


四時義見下章


(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將,隨也,極,盡也,賢人從道於上古,故亦可益壽,而但有窮盡耳,嗚呼人操必化之器,託不停之運,烏飛兔走,誰其免之,獨怪夫貪得者忘殆,自棄者失時,時其有止也,若之何蓋不知時命耳,彼賢人者則不然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
 樓主| 發表於 2013-3-17 15:45:26 | 只看該作者

四氣調神


素問四氣調神論○四


(春三月,此調發陳)。


發,啟也,陳,故也,春陽上升,發育庶物,啟故從新,故曰發陳。


(天地俱生,萬物以榮)。


萬象更新也。


(夜臥蚤起,廣步於庭,)。


廣,大也,所以布發生之氣也。


(被髮緩形,以使志生,)。


緩,和緩也,舉動和緩以應春氣,則神定而志生,是即所以使也後放此。


(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


皆所以養發生之德也,故君子於啟蟄不殺,方長不折,○予,與同。


(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


四時之令,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凡此應春氣者,正所以養生氣也。
 

(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逆,不順也,奉承也,肝屬木,王於春,春失所養,故傷肝,肝傷則心火失其所生,故當夏令則火有不足,而寒水侮之,因為寒變,寒變者,變熱為寒也,春生既逆,承生氣而夏長者少矣。


(○夏三月此謂蕃秀,)。


蕃,茂也,陽王巳極,萬物俱盛,故曰蕃秀,○蕃,音煩。


(天地氣交,萬物萃實)。


歲氣陰陽盛衰,其交在夏,故曰天地氣交,斯時也,陽氣生長於前,陰氣收成於後,故萬物華實。


(夜臥蚤起無厭於日)。


起臥同於春時,不宜藏也,無厭於長日,氣不宜惰也,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


長夏火土用事,怒則肝氣易逆,脾土易傷,故欲使志無怒,則華英成秀,華英,言神氣也。


(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


夏氣欲其疏泄,泄則膚腠宣通,故若所愛在外。


(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


凡此應夏氣者,正所以養長此氣也,○長,上聲。


(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


心屬火,王於夏,夏失所養,故傷心,心傷則暑氣乘之,至秋而金氣收歛,暑邪內鬱於是陰欲人而陽拒之故為寒,火欲出而陰束之故為熱,金火相爭,故寒熱往來而為痎瘧,夏長既逆,承長氣而秋收者少矣,○痎,音皆。


(冬至重病,)。


火病者畏水也


(○秋三月,此謂容平)。


陰升陽降,大火西行,秋容平定,故曰容平。


(天氣以急,地氣以明,)。


風氣勁疾曰急,物色清肅曰明,(蚤臥蚤起,與雞俱興,)。


蚤臥以避初寒,蚤起以從新爽。


(使志安寧,以緩秋刑,)。


陽和日退,陰寒日生,故欲神志安寧,以避肅殺之氣。


(收歛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


皆所以順秋氣,欲使金清淨也。


(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凡此應秋氣者,正所以養收氣也。


(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肺屬金,王於秋,秋失所養,故傷肺,肺傷則腎水失其所生,故當冬令而為腎虛飧泄,飧泄者,水穀不分而為寒泄也,秋收既逆,承收氣而冬藏者少矣,○飧,音孫。


(○冬三月,此謂閉藏)。


陽氣藏伏,閉塞成冬也。


(水冰地坼,無擾乎陽,)。


坼裂也,天地閉塞,故不可煩擾以泄陽氣,○坼,音策。


(蚤臥晚起,必待日光,)。


所以避寒也。


(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巳有得)。


皆所以法冬令,欲其自重,無妄動也。


(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


去寒就溫,所以養陽,無使泄奪,所以養氣亟,數也,○真氏日,冬氣閉藏不密,溫煖無霜雪則來年陽氣無力,五穀不登,人身亦是如此,靜時紛擾則動時安能中節,故周子以主靜為本,程子以主敬為本,其理一也,○亟,棘器二音。


(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
 

凡此應冬氣者,正所以養藏氣也。


(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腎屬水,王於冬,冬失所養,故傷腎,腎傷則肝木失其所生。肝主筋,故當春令而筋病為痿,陽欲藏,故冬不能藏,則陽虛為厥,冬藏既逆,承藏氣而春生者少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
 樓主| 發表於 2013-3-17 15:46:42 | 只看該作者

天氣清靜藏德不止聖人從之故無奇病


素問四氣調神論○五


(天氣清靜光明者也,)。


天之氣,至清靜至光明者也,人稟此氣而生,故特言之,以明人之本質,亦猶是也。


(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德不露故曰藏德,健運不息,故曰不止,惟其藏德,故應用無窮,惟其健運,故萬古不下,天道無為,故無不為,天猶若此,可以修身之士而不知所藏德乎。


(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


惟天藏德,不自為用,故日往月來,寒往暑來,以成陰陽造化之道,設使天不藏德,自專其明,是大明見則小明滅,日月之光隱矣,晝夜寒暑之令廢,而陰陽失其和矣,此所以大明之德不可不藏也,所喻之意,蓋謂人之本元不固,發越於外而空竅疎,則邪得乘虛而害之矣,○空孔同。


(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


若天氣自用,必孤陽上亢,而閉塞乎陰氣,則地氣隔絕,而冒蔽乎光明矣。


(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


霧者雲之類,露者雨之類,陰陽應象大論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若上下否隔則地氣不升,而雲霧不得精於上,天氣不隆而白露不得應於下,是即至陰虛天氣絕,至陽盛地氣不足之謂也, ○吳氏曰,人身膻中之氣,猶雲霧也,膻中氣化則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若膻中之氣不化則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而失降下之令,猶之白露不降矣。


(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水多死)。


獨陽不生,獨陰不成,若上下不交,則陰陽華而生道息,不能表見於萬物之命,故生化不施,不施則名木先應故多死。


(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藁不榮,)。


惡氣不發,濁氣不散也,風雨不節,氣候乖亂也,白露不下,陰精不降也,氣交若此,則草木之類,皆當抑菀枯藁而不榮矣,○菀,鬱寸同,藁,音稿。


(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


央中半也,陰陽既失其和,則賊風暴雨,數為殘害,天地四時,不保其常,是皆與道相違,故凡稟化生氣數者皆不得其半而絕滅矣,○數,音朔。


(唯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


萬物不失,生氣不竭,從,順也,唯聖人者順承乎天,故能存神葆真以從其藏,純亦不巳以從其健,知乾坤不用坎離代之之義,以從其不自明,察地天之交泰,水火之既濟,以從其陰陽之升降,是聖人之體藏乎天,故身無奇病,而於萬物之理,既無所失,此所以生竭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
 樓主| 發表於 2013-3-17 15:48:11 | 只看該作者

四時陰陽從之則生逆之則死


素問四氣調神論○前篇四氣調神,言四時相承之病,此言當時之病, ○六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


一歲之氣,春夏為陽,秋冬為陰春夏主生長,秋冬主收藏,春令屬木,肝膽應之藏氣法時論曰,肝主春,足厥陰少陽主治,故逆春氣,則少陽之令不能生發,肝氣被鬱,內變為病,此不言膽而止言肝者,以藏氣為主也,後放此。


(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


夏令屬火,心藏氣法時論曰,心主夏,手少陰太陽主治,故逆夏氣,則太陽之令不長,而心虛內洞,諸陽之病生矣。


(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


秋令屬金,肺與大腸應之,藏氣法時論曰,肺主秋,千太陰陽明主治。


故逆秋氣,則太陰之令不收,而肺熱葉焦,為脹滿也。


(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沈)。


冬令屬水,腎與膀胱應之,藏氣法時論曰腎主冬,足少陰太陽主治,故逆冬氣則少陰之令不藏,而腎氣獨沈藏者藏於中,沈者沈於下,腎氣不蓄藏,則注泄沈寒等病生矣。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


生成之所由也。


(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


夫陰根於陽,陽根於陰,陰以陽生,陽以陰長,所以聖人春夏則養陽,以為秋冬之地,秋冬則養陰,以為春夏之地,皆所以從其根也,今人有春夏不能養陽者,每因風涼生冷,傷此陽氣,以致秋冬多患瘧瀉,此陰勝之為病也。有秋冬不能養陰者,每因縱慾過熱,傷此陰氣,以致春夏多患火證,此陽勝之為病也,善養生者,宜切佩之。


(故與萬物沈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能順陰陽之性,則能沈浮於生長之門矣,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百事有所出,而獨知守其門,則聖人之能事也。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


死生之本也,陰陽之理,陽為始,陰為終,四時之序,春為始,冬為終,死生之道,分言之則得其陽者生,得共陰者死,合言之則陰陽和者生,陰陽離者死,故為萬物之始終,死生之本也。


(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苛音呵,殘虐也


(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


聖人與道無違,故能行之,愚者信道不篤,故但佩服而已,失既佩之,已匪無悟,而尚稱為愚,今有并陰陽不知而曰醫者,又何如其人哉,老子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正此謂也。


(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


陰陽即道,道即陰陽,從道則生,何者不治,逆道則死,何者不亂,若反順為逆,則陰陽內外,皆相格拒,內格者,逆天者也,世有逆天而能生者,吾未之見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
 樓主| 發表於 2013-3-17 15:48:59 | 只看該作者

不治已病治未病


素問四氣調神論連前篇○七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


此承前篇而言聖人預防之道,治於未形,故用力少而成功多,以見其安不忘危也。


(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兵,不亦晚乎,)。


渴而穿井,無及於飲,鬥而鑄兵,無濟於戰,誠哉晚矣,而病不早為之計者,亦猶是也,觀扁鵲之初見齊桓候日,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深,後五日復見曰。


君有疾在血脉,不治將深,又五日復見日,君有疾在腸胃間,不治將深,而桓候俱不能用,再後五日復見,扁鵲望額而退走曰,疾之居腠理也,湯熨之所及也。


在血脉鍼石之所及也,在腸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雖司命無奈之何矣。


後五日桓候疾作,使人召扁鵲,而扁鵲巳去,桓候遂死,夫桓候不早用扁鵲之言,及其病深而後召之,是即渴而穿井鬥而鑄兵也,故在聖人則常用意於未病未亂之先,所以災禍不侵,身命可保,今之人多見病勢巳成,猶然隱諱,及至於不可為則雖以扁鵲之神,亦云無奈之何,而醫非扁鵲,又將若之何哉嗟夫,禍始於微,危因於易能預此者,謂之治未病,不能預此者,謂之治巳病,佑命者,其謹於微而已矣。


(類經一卷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
 樓主| 發表於 2013-3-17 15:49:36 | 只看該作者

類經二卷


(張介賓類註)。


(陰陽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
 樓主| 發表於 2013-3-17 15:53:42 | 只看該作者

陰陽應象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一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


道者,陰陽之理也,陰陽者,一分為二也,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天生於動,地生於動,地於靜,故陰陽為天地之道。


(萬物之綱紀,)。


大曰綱,小曰紀,總之為綱,周之為紀物無巨細,莫不由之,故為萬物之綱紀,王氏曰,滋生之用也,陽與之正氣以生,陰為之主持以立者亦是。


(變化之父母,)。


天元紀大論曰,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易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朱子曰,變者化之漸,化者變之成,陰可變為陽,陽可化為陰,然而變化雖多,無非陰陽之所生,故為之父母。


(生殺之本始,)。


生殺之道,陰陽而已,陽來則物生,陽去則物死,凡日從冬至以後,自南而北謂之來,來則春為陽始,夏為陽盛,陽始則溫,溫則生物,陽盛則熱,熱則長物,日從夏至以後,自北而南謂之去,去則秋為陰始,冬為陰盛,陰始則涼,涼則收物,陰盛則寒,寒則藏物,此陰陽生殺之道也,煞如下文曰,陽生陰長,陽殺陰藏,則陽亦能殺,陰亦能長矣,六節藏象論日,生之本,本於陰陽,則陰亦能生矣,故生於陽者,陰能殺之,生於陰者,陽能殺之,萬物死生,皆由乎此,故謂之本始,本,根本也,始,終始也。


(神明之府也,)。


神變化不測也,明,三光著象也,府,所以藏物也,神明出於陰陽,故陰陽為神明之府,此自首節陰陽二字,一貫至,此義當聯玩,天元紀大論亦有以上數句,見運氣類第三。


(治病必求於本,)。


本,致病之原也,人之疾病或在表,或在裏,或為寒,或為熱,或感於五運六氣,或傷於藏府經絡。皆不外陰陽二氣,必有所本,故或本於陰,或本於陽,病變雖多,其本則一,知病所從生,知亂所由起,而直取之,是為得一之道,譬之伐木而弔其柢,則千枝萬葉,莫得弗從矣,倘但知見病治病,而不求其致病之因,則流散無窮,此許學士所謂廣絡原野,以異一人之獲,誠哉疎矣。


(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


陰陽體象,大小不同,形氣生成,不積不厚,故必積陽至大而為天,積陰至厚而為地。


(陰靜陽躁)。


陰性柔,陽性剛也。


(陽生陰長,陽殺陰藏,)。


此即四象之義,陽生陰長,言陽中之陰陽也,陽殺陰藏,言陰中之陰陽也,蓋陽不獨立,必得陰而後成,如發生賴於陽和,而長養由乎雨露,是陽生陰長也,陰不自專,必因陽而後行,如閉藏因於寒冽,而肅殺出乎風霜,是陽殺陰藏也,此於對待之中,而復有互藏之道,所謂獨陽不生,獨陰不成也,如天元紀大論曰,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實同此義,詳運氣類三,所當互考,○一日,陽之和者為發生,陰之和者為成實,故曰陽生陰長,陽之亢者為焦枯,陰之凝者為固閉故曰陽殺陰藏,此以陰陽之淑慝言。


於義亦通。


(陽化氣,陰成形)。


陽動而散,故化氣陰靜而凝,故成形。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


陰寒陽熱乃陰陽之正氣,寒極生熱,陰變為陽也,熱極生寒,陽變為陰也,邵子曰動之始則陽生,動之極則陰生,靜之始則柔生,靜之極則剛生,此周易老變而少不變之義,如人傷於寒,則病為熱,本而寒變熱也,內熱已極,而反寒慄,本熱而變寒也,故陰陽之理,極則必變。


(寒氣生濁,熱氣生清,)。


寒氣凝滯,故生濁陰,熱氣升散,故生清陽。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脹,清陽主升,陽衰於下而不能升故為飧泄,濁陰主降,陰滯於上而不能降,故為脹飧泄,完穀而泄也脹,胷膈滿也,○飧音孫,音嗔。


(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


作,為也,此字,承上文治病必求其本以下而言,如陰云長,陽云殺,寒生熱,熱生寒,清在下,濁在上,皆陰陽之反作,病之逆從也,順則為從,反則為逆,逆從雖殊,皆有其本,故必求其本而治之。


(○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


此下言陰陽精氣之升降,以見天人一理也,天地者,陰陽之形體也,雲雨者,天地之精氣也,陰在下者為精,精者水也,精升則化為氣,雲因雨而出也,陽在上者為氣,氣者雲也,氣降則化為精,雨由雲而生也,自下而上者,地交於天也。故地氣上為雲,又曰雲出天氣,自上而下者,天交於地也,故天氣下為雨,又曰雨出地氣,六微旨大論曰,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可見天地之升降者,謂之雲雨,人身之升降者,謂之精氣,天人一理,此其為最也,○氣水同類詳義,有按在後第四章,所當參閱。


(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


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也,上竅七,謂耳目口鼻,下竅二,講前後二陰。


(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藏,)。


腠理,肌表來也,陽發散於皮膚,故清陽歸之,陰受氣於五藏,故濁陰走之。○腠,音湊。


(清陽實四支,濁陰歸六府,)。


四支為諸陽之本,故清陽實之,六府傳化水穀,故濁陰歸之。


(水為陰,火為陽,)。


水潤下而寒,故為陰,火炎上而熱故為陽,水火者,即陰陽之徵兆,陰陽者,即水火之性情,凡天地萬物之氣,無往而非水火之運用,故天以日月為水火,易以坎離為水火,醫以心腎為水火,丹以精炁為水火。夫腎者水也,水中生氣,即真火也,心者火也,火中生液,即真水也,水火互藏乃至道之所在,醫家首宜省察。


(陽為氣,陰為味,)。
 

氣無形而升,故為陽,味有質而降,故為陰,此以藥食氣味言也


(味歸形,形歸氣,)。


歸,依投也,五味生精血以成形,故味歸於形,形之存亡,由氣之需存亡,由氣之聚,故形歸於氣。


(氣歸精,)。


氣者真氣也,所受於天與穀氣并而充身者也,人身精血,由氣而化,故氣歸於精


(精歸化)。


精者坎水也,天一生水,為五行之最先,故物之初生,其形皆水,由精以化氣,由氣以化神,是水為萬化之原,故精歸於化。


(精食氣,形食味,)。


食,如子食母乳之義氣歸精,故精食氣,味歸形,故形食味


(化生精,)。


萬物化生,必從精始,故化生精前言精歸化者,言未化之前,由精為化也。


此言化生精者,言既化之後,由化生精也。


(氣生形,)。


氣聚則形生,氣散則形死也。


(味傷形,氣傷精,)。


味既歸形,而味有不節必及傷形,氣既歸精,而氣有失調必反傷精


(精化為氣)。


精化為氣謂元氣由精而化也,珠玉集曰,水是三才之祖,精為元炁之根,其義即此,然上文既云,氣歸精,是氣生精也,而此又曰精化氣,是精生氣也二者似乎相反,而不知此正精氣互根之妙,以應上文天地雲雨之義也,夫陽化氣,即雲之類,陰成形即雨之類,雨乃不生於地而降於天之雲,氣歸精也,雲乃不出於天而升於地之氣,精化為氣也,人身精氣,全是如此,故氣聚則精盈,精盈則氣盛,精氣充而形自強矣,帝所以先舉雲雨為言者,正欲示人以精氣升降之如此耳。


(氣傷於味,)。


上文曰味傷形,則未有形傷而氣不傷者,如云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之類,是皆味傷氣也。


(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


味為陰故降,氣為陽故升。


(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


此言氣味之陰陽,而陰陽之中,復各有陰陽也,味為陰矣,而厚者為純陰,薄者為陰中之陽,氣為陽矣,而厚者為純陽,薄者為陽中之陰。


(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


陰味下行,故味厚者能泄於下,薄者能通利,陽氣上行,故氣薄者能泄於表,厚者能發熱也。


(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


火,天地之陽氣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萬物之生,皆由陽氣,但陽和之火則生物,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太過則氣反衰,火和平則氣乃壯,壯火散氣,故云食氣,猶言火食此氣也,少火生氣,故云食火,猶言氣食此火也,此雖承氣味而言,然造化之道,少則壯,壯則衰,自是如,此不特專言氣味者。


(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


此言正味之陰陽也,辛散甘緩,故發肌表,酸收苦泄,故為吐瀉, ○涌湧同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


此下言陰陽偏勝之為病也,陰陽不和,則有勝有虧,故皆能為病。


(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太過所致。


(重寒則熱重熱則寒,物極則變也,此即上文寒極生熱,熱極生寒之義,蓋陰陽之氣,水極則似火,火極則似水,陽盛則隔陰,陰盛則隔陽,故有真寒假熱,宜熱,真熱假寒之辨,此而錯認,則死生反掌,○重,平聲。


(寒傷形,熱傷氣)。


寒為陰,形亦屬陰,寒則形消故傷形,熱為陽,氣亦屬陽熱則氣散故傷氣。


(氣傷痛形傷腫,)。


氣欲利,故傷之則痛,形有質,故傷之則腫。


(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


氣先病而後及於形,因氣傷形也,形先病而後及於氣,因形傷氣也。


(風勝則動,)。


風勝者,為振掉搖動之病,即醫和云風淫未疾之類。


(熱勝則腫)。


熱勝者,為丹毒癰腫之病,即醫和云,陽淫熱疾之類。


(燥勝則乾,)。


燥勝者為津液枯涸內外乾澀之病。


(寒勝則浮,)。


寒勝者陽氣不行,為脹滿浮虛之病,即醫和云陰淫寒疾之類。


(濕勝則濡寫)。


脾惡濕而喜燥,濕勝者必侵脾胃,穀不分濡寫之病,即醫和云,雨淫腹疾之類, ○濡,音如,濕滯也。


(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


四時者春夏秋冬,五行者,木火土金水,合而言之,則春屬木而主生,其化以風,夏屬火而主長,其化以暑,長夏屬土,而主化,其化以濕,秋屬金而主收,其化以燥,冬屬水而主藏,其化以寒,五行各一,惟火有君相之分,此言寒暑燥濕風者,即五行之化也,五運行等論言寒暑燥濕風火者,是為六氣心。


(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


五藏者心肺肝脾腎也,五氣者五藏之氣也,由五氣以生五志,如本論及五運行大論,俱言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天元紀大論亦以悲作思。


(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


喜怒傷內故傷氣,寒暑傷外故傷形,舉喜怒言,則悲憂恐同矣,舉寒暑言,則燥濕風同矣,上文言寒傷形熱傷氣,與此二句似乎不同,蓋彼以陰陽分形氣,此以內外分形氣也。


(暴怒傷陰,暴喜傷陽,)。


氣為陽,血為陰,肝藏血,心藏神,暴怒則肝氣逆而血亂,故傷陰暴喜則心氣緩而神逸故傷陽,如行鍼篇曰,多陽者多喜,多陰昋者多怒,亦各從其類也。


(厥氣上行,滿脉去形,)。


厥,逆也,言寒暑喜怒之氣,暴逆於上,則陽獨實故滿脉,陽亢則陰離,故去形,此孤陽之象也,脉經曰諸浮脉無根者死,有表無衰者死,其斯之謂。


(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


固,堅也。


(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重者重疊之義,謂當陰時而復感寒,陽時而復感熱或以入之熱氣傷人陽分,天之寒氣傷人陰分。


皆謂之重,蓋陰陽之道,同氣相求,故陽傷於陽,陰傷於陰,然而重陽必變為陰證,重陰必變為陽證,如以熱水沐浴身反涼,涼水沐浴身反熱,因小可以喻大,下文八句,即其徵驗,此與上文重寒則熱,寒極生熱,義相上下,所當互求,○重,平聲。


(故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


冬傷於寒者,以類相求,其氣人腎,其寒侵骨,其即者病者,為直中陰經之傷寒,不即病者,至春夏則陽氣發越營氣漸虛,所藏寒毒,外合陽邪而變為溫病,然其多從足太陽始者,正以腎與膀胱為表裏,受於陰而發於陽也,○愚按傷寒溫疫,多起於冬不藏精,及辛苦饑餓之人,蓋冬不藏精則邪能深入,而辛苦之人其身常煖,其衣常薄,媛時竅開,薄時忍寒,兼以饑餓勞倦,致傷中氣。則寒邪易入,待春而發,此所以大荒之後,必有大疫,正為此也,但此輩疫氣既盛,勢必傳染,又必於虛者先受其氣,則有不必冬寒而病者矣,避之之法,必節慾節勞,仍勿忍饑而近其氣,自可無慮。


(春傷於風,夏生飧泄,)。


春傷於風,木氣通於肝膽,即病者乃為外感,若不即病而留連於夏脾土當令,木邪相侮,變為飧泄也,○飧,音孫,完穀而泄也。


(夏傷於暑,秋必痎瘧,)。


夏傷於暑金氣受邪,即病者乃為暑證,若不即病而暑汗不出,延至於秋,新涼外束,邪鬱成熱,金火相拒,寒熱交爭,故病為痎瘧○痎,音皆。


(秋傷於濕,冬生欬嗽,)。


夏秋之交土金用事,秋傷於濕,其即病者,濕氣通脾,故為濡泄等證,若不即病而濕蓄金藏,久之變熱至冬則外寒內熱,相摶乘肺,病為欬嗽生氣通天諭亦云,秋傷於濕上逆而欬,按此四節,春夏以木火傷人而病反寒,秋冬以寒濕傷人而病反熱,是即上文重陰必陽,重陽必陰之義。


(故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


天覆物,故在上地載物,故在下五運行大論曰,所謂上下者,歲上下見陰陽之所也,以司天在泉言,見運氣類四。


(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


陽為氣為男,陰為血為女。


(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


陽左而升,陰右而降,五運行大論曰,左右者諸上見厥陰,左少陰,右太陽之類,以司天在泉左右間氣言見同前。


(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


徵,證也,兆見也,陰陽不少見,水火即其證而可見也。


(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


能始者,能為變化生成之元始也,能始則能終矣。


(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陰性靜,故為陽之守,陽性動,故為陰之使,守者守於中,使者運於外法象言,則地守於中,天運於外,以人倫言,則妻守於中,夫運於外,以氣血言,則營守於中,衛運於外,朱子曰,陽以陰為基陰以陽為偶。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
 樓主| 發表於 2013-3-17 16:11:11 | 只看該作者

法陰陽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二


(帝曰法陰陽奈何,)。


法則也,以辨病之陰陽也。


(岐伯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麤,為之俛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


陽勝者火盛,故身熱陽盛者表實故腠理閉陽實於胷則喘麤,不得臥故為俛仰,汗閉於外則熱麤於內故齒乾,陽極則傷陰,故以煩冤腹滿死,陰竭者得冬之助猶可支持,遇夏之熱不能耐受矣,冤鬱而亂也,○腠,音湊俛,俯同,能耐同。


(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


陰勝則陽衰,故身寒,陽衰則表不固,故汗出而身冷,慄,戰慄也,厥,厥逆也,陰極者,陽竭於中故腹滿而死,陽衰者喜煖惡寒,故能夏不能冬也脉要精微論亦曰,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見脉色二十一。


(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


更勝,迭為勝負也,即陰勝陽病陽勝陰病之義。


形言陰陽之病形,能言氣令之耐受也。


(帝曰調此二者奈何,)。


帝以陰陽為病俱能死,故問調和二者之道。


(岐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蚤衰之節也,)。


上文言陰陽之變病,此言死生之本原也,七為少陽之數,八為少陰之數,七損者言陽消之漸,八益者言陰長之由也,夫陰陽者,生殺之本始也,生從乎陽,陽不宜消也,死從乎陰,陰不宜長也,使能知七損八益之道,而得其消長之幾,則陰陽之柄把握在我,故二者可調,否則未央而衰矣,○愚按陰陽二氣,形莫大乎天地,明莫著乎日月,雖天地為對待之體,而地在天中,順天之化,日月為對待之象,而月得日光,賴日以明,此陰陽之徵兆,陰必以陽為主也,故陽長則陰消,陽退則陰進,陽來則物生,陽去則物死,所以陰邪之進退,皆由乎陽氣之盛衰耳故生氣通天等論皆專重陽氣,其義可知又華元化日,陽者生之本,陰者死之基,陰常宜損,陽常宜盈,順陽者多長生,順陰者多消滅,中和集曰,大修行人,分陰未盡則不仙,一切常人,分陽未盡則不死,亦皆以陽氣為言,可見死生之本,全在陽氣,故周易三百八十四爻,皆卷卷於扶陽抑陰者,蓋恐其自消而剝,目剝而盡,而生道不幾乎息矣,觀聖賢慮始之心,相符若此,則本篇損益大義,又安能外乎是哉, ○一日七損八益者,乃互言陰陽消長之理,欲知所預防也,如上古天真論云,女得七數,男得八數,使能知七之所以損,則女可預防其損而益自在也,能知八之所以益,則男可常守其益而損無涉也,陰陽皆有損益,能知所預,則二者何不可調哉,此說亦通,按啟玄子註此,謂女為陰七可損,則海滿而血自下,男為陽八宜益交會而精泄,以用字解為房事,然經血宜調,非可言損交會精泄,何以言益,故馬氏因之而註為採取之說,豈此論專為男而不為女耶,矧褻狎之訓亦豈神聖正大之意哉。


(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


陰真陰也,四十之後,精氣日衰,陰藏其半矣,然此言常人之大較,至右彭殤椿菌稟賦不齊,而太極初中則又各有其局象,○愚按真陰之義,即天一也,即坎水也,丹家謂之元精,道書曰涕唾精津汗血液,七般靈物總屬陰又曰,四大一身皆屬陰不知何物是陽精,此陽精二字專指神氣為言,謂神必由精而生也,又鍾呂集日真氣為陽,真水為陰,陽藏水中,陰藏氣中,氣主於升,氣中有真水,水主於降,水中有真氣,真水乃真陰也,真氣乃真陽也,凡此之說皆深得陰陽之精義,試以人之,陽事驗之夫施而泄者陰之精也,堅而熱者陽之氣也,精去而陽痿,則陰之為陽尤易見也,此即陰氣自半之謂,故本神篇曰,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由此觀之可見真陰者,即真陽之本也,夫大水火皆宅於命門,拆之則二,合之則一,造化由此而生,萬物由此而出,其人在人身為性命之根柢,為藏府之化原,故許叔微云補脾不若補腎,誠獨見之玄談,醫家之宗旨也,後世有以苦寒為補陰者伐陰者也,害莫甚矣,不可不為深察。


(起居衰矣,)。


真陰已半,所以衰也。


(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


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


今精血漸衰故體重而耳目不聰矣。


(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


陰痿,陽不舉也,陰氣內虧,故九竅不利,陰虛則陽無所歸而氣浮於上,故上實下虛而涕泣俱出。


(故曰掛之則強不知則老)。


知謂知損益之道故。


(同出而名異耳)。


同出者,人生同此陰陽也,而知與不知,則智愚之名異矣。


(智者察同愚者察異)。


智者所見,皆合於道,故察同,愚者聞道則笑,而各是其是故察異。


(愚者不足智者有餘,)。


愚者失之,智者得之也。


(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


此智者有餘之徵驗。


(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憺之能)。


無為者天地之道也,恬憺者,自然之樂也,老子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又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夫自然而然者,即恬憺無為之道也,莊子曰,天無為以之清,地無為以之寧,故兩無為相合,萬物皆化,芒乎芴乎而無從出乎,芴乎芒乎而無有象乎,萬物職職,皆從無為殖,故曰天地無為也,而無不為也,人也孰能得無為哉,二子之言,皆本乎此能者,如關尹子所謂惟有道之士能為之,亦能能之而不為之之義。


(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


從欲如孔子之從心所欲也,快志,如莊子之樂全得志也,虛無之守,守無為之道也,故欲無不從,志無不快,壽命可以無窮。


而與天地同其終矣,○愚按聖人之道,惟聖人能之,人非生知,誠未能也,然而效法聖賢,則在明哲之所必不容已者,欲得其門,當自養心保身始,故但能於動中藏靜,忙裏偷閑,致遠鉤深,庶乎近矣,觀譚景昇日,明鏡無心,無物不照,昊天無心,萬象自馳,行師無狀,敵不敢欺,至人無慮,元精自歸,能師於無者,無所不之,故鏡以察物,物去而鏡自鏡,心以應事,事去而心自心,此養心之道也,南華經日,知道者,必達於理,達於理者,必明於權,明於權者,不以物害已,故至德者,火弗能熱,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獸弗能賊,非謂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寧於禍福,謹於去就,莫之能害也,淮南子曰,得道之士,內有一定之操,而外能詘伸卷舒,於物推移,故萬舉而不陷,所以貴聖人者,以其能龍變也,此保身之道也,知此二者,則躋聖功夫,必有能因學而至者矣,又恬憺虛無義,見攝生類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
 樓主| 發表於 2013-3-17 16:12:01 | 只看該作者

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三


(岐伯曰,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手足,不如右強也。)。


天為陽,西北陰方,故天不足西北,地為陰,東南陽方,故地不滿東南,日月星辰天之四象,猶人之有耳目口鼻,故耳目之左明於右,以陽勝於東南也,水火土石,地之四體,猶人之有皮肉筋骨,故手足之右強於左,以陰強於西北也。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東方陽也,陽者其精并於上,并於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陰也,陰者其精并於下,并於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


井聚也,天地之道,東升西降,升者為陽,降者為陰,陽氣生於子中,極於午中,從左升而并於上,故耳目之明亦在左,而左之手足不便也,陰氣生於午中,極於子中,從右降而并於下,故手足之強亦在右,而右之耳目不聰也。


(故俱感於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俱,兼上下而言也,夫邪之所湊,必因其虛,故在上則右者甚,在下則左者甚,蓋以天之陽不全於上之右,地之陰不全於下之左,故邪得居之而病獨甚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
 樓主| 發表於 2013-3-17 16:13:25 | 只看該作者

天精地形氣通於人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四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紀,地有五里)。


五行精氣,成象於天,則為七政二十八宿,以定天之度,布位於地則為山川河海,以成地之形,惟天有精,故八節之紀正,惟地有形,故五方之里分,紀,考記也,里,道里也。


(故能為萬物之父母)。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陽以化氣,陰以成形陰陽合德,變化見矣,故天地為萬物之父母。


(清陽上天,濁陰歸地)。


陽升陰降也。


(是故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


神明者,陰陽之情狀也,天地動靜,陰陽往來,即神明之綱紀也,易曰,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動萬物者莫疾乎雷,撓萬物者莫疾乎風,燥萬物者莫燁乎火,說萬物者莫說乎澤潤,萬物者莫潤乎水,終萬物始萬物者莫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風不相悖,山澤通氣,然後能變化既成萬物者,是皆神明綱紀之義。


(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復始)。


一陰一陽,互為進退,故消長無窮,終而復始。


(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藏)。


清陽在上,故頭配天以養其清,濁陰在下,故足象地以養其靜,五氣運行於中,故五藏徬人事以養其和,此雖以頭足五藏為言,而實調上中下無非法於天地人也。


(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


天氣,清氣也,謂呼吸之氣,地氣,濁氣也,謂飲食之氣,清氣通於五藏,由喉而先入肺,濁氣通於六府,由嗌而先入胃,嗌,咽也,六節藏象論曰,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太陰陽明論曰,喉主天氣,咽主地氣,其義皆同○嗌,音益。


(風氣通於肝)。


風為木氣,肝為木藏,同氣相求,故通於肝上文二句,總言天地陰陽通於人,此下四句,分言五行氣候通於人,此詳言天氣通肺,以及於五藏者也。


(雷氣通於心,)。


雷為火氣,心為火藏,故相通。


(谷氣通於脾)。


山谷土氣,脾為土藏,故相通。


(雨氣通於腎,)。


雨為水氣,腎為水藏,故相通。


(六經為川,腸胃為海,)。


六經者,三陰三陽也,周流氣血,故為人之川,腸胃者,盛受水穀,故為人之海,此詳言地氣通於嗌也。


(九竅為水注之氣)。


上七竅下二竅是為九竅,水注之氣,言水氣之注也,如目之淚,鼻之涕,口之津,二陰之尿穢皆是也,雖耳若無水,而耳中津氣濕而成垢,是即水氣所致,氣至水必至,水至氣必至,言水注之氣,○愚按陰陽合一之妙,於氣水而見之矣,夫氣者陽也,氣主升,水者陰也,水主降,然水中藏氣,水即氣也,氣中藏水,氣即水也,升降雖分陰陽,氣水實為同類,何也。請以釜觀,得其象矣,夫水在釜中,下得陽火則水乾,非水乾也,水化氣而去也,上加覆固則水生,非水生也,氣化水而流也,故無水則氣從何來,無氣則水從何至,水氣一體,於斯見矣,而人之精氣,亦猶是也,故言氣注之水亦可,言水注之氣亦可,然不曰氣注之水,而曰水注之氣者,至哉妙哉,此神聖發微之妙,於顛倒中而見其真矣。


(以天地為之陰陽,)。


此重申上文,言賢人之養身,皆法乎天地之陰陽,如天氣地氣,風雷谷雨川海九竅之類皆是也。


(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


汗出於陽而本於陰,故以天地之雨名之,雨即人之汗,汗即天之雨,皆陰精之所化,知雨之為義,則可與言汗矣。


(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


氣木屬陽,陽勝則氣急,故以天地之疾風名之,知陰陽之權衡,動靜之承制,則可與言氣矣。


(暴氣象雷)。


天有雷霆,火鬱之發也,人有剛暴怒氣之逆也,故語曰雷霆之怒。


(逆氣象陽,)。


天地之氣,升降和則不逆矣,天不降地不升,則陽亢於上,人之氣逆,亦猶此也。


(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


上文言人之陰陽,無不合乎天地,故賢人者必法天以治身,設不知此,而反天之紀,逆地之理,則災害至矣,此理字與前五里之里不同,蓋彼言廣輿之里,此言理氣之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
 樓主| 發表於 2013-3-17 16:14:49 | 只看該作者

陰陽之中復有陰陽


素問金匱真言論○五


(故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


故日,引辭也,既言陰矣,而陰中又有陰,既言陽矣,而陽中又有陽,此陰陽之道,所以無窮,有如下文云者。


(平旦至日中,天之陽,中陽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


一日之氣,自卯時日出地上為晝,天之陽也,自酉時日入地中為夜,天之陰也,然於陰陽之中,復有陰陽,如午前為陽中之陽,午後則陽中之陰也,子前為陰中之陰,子後為陰中之陽也。


故以一日分為四時則子午當二至之中,卯酉當二分之令,日出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也。


(故人亦應之,)。


人之陰陽,亦與一日四時之氣同,故子後則氣升,午後則氣降,子後則陽盛,午後則陽衰矣。


(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


以表裏言。


(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
 

以前後言。


(言人身之藏府中陰陽,則藏者為陰,府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藏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府皆為陽)。


五藏屬裏藏精氣而不寫,故為陰六府屬表,傳化物而不藏,故為陽。


(所以欲知陰中之陰,陽中之陽者,何也,為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皆視其所在,為施鍼石也)。


此舉一歲之候,以明病治之陰陽也,冬氣伏藏故在陰,夏氣發越故在陽,春病在陰者,以春陽尚微而餘陰尚盛也,秋病在陽者,以秋陰尚微而餘陽尚盛也。


必當體察氣宜,庶無悞治,此雖以四時鍼石言,而凡藥食之類,無不皆然,不可不為詳察也。


(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


人身背腹陰陽,議論不一,有言前陽後陰者,如老子所謂負陰而抱陽是也,有言前陰後陽者,如此節所謂背為陽腹為陰是也,似乎相左,觀邵子日,天之陽在南,陰在北,地之陰在南,陽在北,天陽在南,故日處之,地剛在北,故山處之,所以地高西北,天高東南,然則老子所言,言天之象,故人之耳目口鼻動於前,所以應天陽面南也,本經所言,言地之象,故人之脊膂肩背峙於後,所以應地剛居北也,矧以形體言之,本為地象,故背為陽。腹為陰,而陽經行於背,陰經行於腹也,天地陰陽之道,當考伏羲六十四卦方圓圖,圓圖象天,陽在東南,方圖象地,陽在西北,其義最精,燎然可見,又如人之五藏,何以心肺為背之陽,肝脾腎為腹之陰,蓋心肺居於膈上,連近於背,故為背之二陽藏,肝脾腎居於膈下,藏載於腹,故為腹之三陰藏,然陽中又分陰陽,則心象人之日故曰牡藏,為陽中之陽,肺象人之天,天象玄而不自明,朱子曰,天之無星空處謂之辰,故天體雖陽┴,而實包藏陰德,較乎日之純陽者,似為有間,故肺曰牝藏。為陽中之陰,若陰中又分陰陽,則腎屬人之水,故日牝藏,陰中之陰也,肝屬人之木,木火同氣,故日牡藏,陰中之陽也,脾屬人之土,其體象地,故日牝藏,為陰中之至陰也。


(此皆陰陽表裏,內外雌雄,相輸應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


雌雄,即牝牡之謂,輸應,轉輸相應也,此總結上文以人應天之義,地即天中之物,言天則地在其中矣,○牝牡義,見鍼剌類十七。


(類經二卷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
 樓主| 發表於 2013-3-17 16:15:23 | 只看該作者

類經三卷


(張介賓)。


(藏象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
 樓主| 發表於 2013-3-17 16:16:58 | 只看該作者

十二官


素問靈蘭秘典論全○一


(黃帝問曰,願聞十二,藏之相使貴賤何如,)。


藏,藏也,六藏六府,總為十二,分言之則陽為府,陰為藏,合言之則皆可稱藏。


猶言庫藏之藏,所以藏物者,如宣明五氣篇曰,心藏神,肺藏魄之類是也,相使者,輔相臣使之謂,貴賤者,君臣上下之分,○藏,去聲。


(岐伯對日,悉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心為一身之君主,稟虛靈而合造化,具一理以應萬幾,藏府百骸,惟所是命,聰明智慧,莫不由之,故曰神明出焉。


(肺者相傳之官,治節出焉)。


肺與心皆居膈上,位高近君,猶之宰輔,故稱相傳之官,肺主氣,氣調則營衛藏府無所不治,故曰治節出焉,節制也,○相,去聲。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肝屬風木,性動而急,故為將軍之官,木主發生,故為謀慮所出。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膽稟剛果之氣,故為中正之官,而決斷所出,膽附於肝,相為表裏,肝氣雖強,非膽不斷,肝膽相濟,勇敢乃成,故奇病論曰,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膻中在上焦,亦名上氣海,為宗氣所積之處,主奉行君相之令而布施氣化,故為臣使之官,行鍼篇曰,多陽者多喜,多陰者多怒,膻中為二陽藏所居,故喜樂出焉,按十二經表裏,有心包絡而無膻中,心包之位正居膈上,為心之護衛脹論曰,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正合心包臣使之義,意者其即指此歟, ○膻,唐坦切。


(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脾主運化,胃司受納,通主水穀,故皆為倉廩之官,五味入胃,由脾布散,故曰五味出焉,○剌法論曰,脾為諫議之官,知周出焉,見運氣類四十三。


(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


大腸居小腸之下主出糟粕,故為腸胃變化之傳道。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腸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穀而分清濁,水液由此而滲於前糟粕,由此而歸於後,脾氣化而上升,小腸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


(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伎,技同。


腎屬水而藏精,精為有形之本,精盛形成則作用強,故為作強之官,水能化生萬物,精妙莫測,故曰伎巧出焉。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津液藏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膀胱位居最下,三焦水液所歸,是同都會之地,故曰州都之官,津液藏焉,膀胱有下口而無上口,津液之入者為水,水之人化者由氣,有化而入而後有出,是謂氣化則能出矣,營衛生會篇曰,水穀俱下而成下焦,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正此謂也,然氣化之原,居丹田之間,是名下氣海,天一元氣,化生於此,元氣足則運化有常,水道自利,所以氣為水母,知氣化能出之旨,則治水之道思過半矣,氣化大義,又見三焦胞絡命門辨,及膀胱圖註中。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失則氣不相使,而災害至矣。


(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


心主明則十二官皆安,所以不殆,能推養生之道以及齊家治國平天下,未有不大昌者矣。


(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心不明則神無所主,而藏府相使之道閉塞不通,故自君主而下,無不失職所以十二藏皆危,而不免於殃也,身且不免,況於天下乎,重言戒之者,甚言心君之不可不明也。


(至道在微,變化無窮,孰佑其原,)。


至道之大,其原甚微,及其變化,則有莫測,人能見其多,而不能見其少,安得知原者,相與談是哉。


(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閔閔之當,孰者為良)。


窘,窮也,瞿瞿,不審貌,閔閔,憂恤也,消者瞿瞿,孰知其要,謂十二官相相失,則精神日消,瞿然莫審其故,誠哉窘矣,然所致之由,果孰得而知其要也,閔閔之當,孰足以當其明哲之良哉,蓋甚言知道之少也,氣又變大論作肖者瞿瞿,其義稍異,見運氣類十一,○瞿。音劬。


(恍惚之數,生於毫釐)。


恍惚者,無形之始,毫釐者,有象之初,即至遒在微之徵也。


(毫釐之數,起於度量,千之萬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毫釐者,度量之所起也,千之萬之者,積而不已,而形制益多也,喻言大必由於小,著必始於微,是以變化雖多,原則一耳,故但能知一,則無一之不知也,不能知一,則無一之能知也,正以見人之安危休咎,亦惟心君為之原耳。


(黃帝曰,善哉余聞精光之道,大聖之業,而宣明大道,非齋戒擇吉日,不敢受也,黃帝乃擇吉日良兆,而藏靈蘭之室,以傳保焉,)。


洗心曰齋,遠慾曰戒,蓋深敬大道,而示人以珍重之甚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4 18:41 , Processed in 0.156247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