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五(帝曰,余聞上古聖人,論理人形,列別藏府,端絡經脉,會通六合,各從其經,氣穴所發,各有處名,谿谷屬骨,皆有所起,分部逆從,各有條理,四時陰陽,盡有經紀,外內之應,皆有表裏,其信然乎)。論理,講求也,列別,分辨也,端言經脉之發端,絡言支脉之橫絡,兩經交至謂之會,他經相貫謂之通,十二經之表裏謂之六合,氣穴谿谷,分部逆從等義,如經脉篇,及氣穴,氣府,皮部,骨空等論,各有詳載,而此篇所荅,則惟四時五行藏象氣味之化,其他則散見各篇也,○別,必列切。)
(岐伯對曰,東方生風,)。
風者天地之陽氣,東者日升之陽方故陽生於春,春王於東,而東方生風。
(風生木,)。
風動則木榮也。
(木生酸,)。
洪範曰,木曰曲直,曲直作酸,故凡物之味酸者,皆木氣之所化。
(酸生肝,)。
酸先入肝也。
(肝生筋,)。
肝主筋也
(筋生心,)。
木生火也。
(肝主目,)。
目者肝之官也。
(其在天為玄,)。
玄,深微也,天道無窮,東為陽升之方,春為發生之始,故曰玄。
(在人為道,)。
道者,天地之生意也,人以道為生,而知其所生之本,則可與言道矣。
(在地為化,)。
化,生化也,有生化而後有萬物,有萬物而後有終始,凡自無而有,自有而無,總稱曰化,化化生生,道歸一氣,故於東方首言之。
(化生五味,)。
萬物化生,五味具矣。
(道生智,)。
生意日新,智慧出矣。
(玄生神,)。
玄冥之中,無有而無不有也,神神奇奇,所從生矣,○按在天為玄至此六句,他方皆無,而東獨有之,蓋東方為生物之始,而元貫四德,春貫四時,言東方之化,則四氣盡乎其中矣,此蓋通舉五行六氣之大法,非獨指東方為言也,觀天元紀大論有此數句,亦總貫五行而言,其義可見,詳運氣類三。
(神在天為風,)。
飛揚散動,風之用也,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雨露,無非天地之神,而風則神之一者,又風為六氣之道,故應東方。
(在地為木,)。
五行在地,東方屬木。
(在體為筋,)。
筋屬眾體之木。
(在色為蒼)。
蒼屬五色之木。
(在音為角)。
角屬五音之木。
(在聲為呼)。
怒則叫呼。
(在變動為握,)。
握同搐搦,筋之病也。
(在竅為目,)。
肝之竅也。
(在味為酸)。
木之味也。
(在志為怒,)。
強則好怒,肝之志也,宣明五氣篇曰,并於肝則憂。
(怒傷肝,)。
怒出於肝,過則傷肝。
(悲勝怒,)。
悲憂為肺金之志,故勝肝木之怒,悲則不怒,是其徵也。
(風傷筋,)。
同氣相求,故風傷筋。
(燥勝風,)。
燥為金氣,故勝風木。
(酸傷筋,)。
酸走筋,過則傷筋而拘攣。
(辛勝酸,)。
辛為金味,故勝木之酸。
(○南方生熱,)。
陽極於夏,夏王於南,故南方生熱。
(熱生火,)。
熱極則生火也。
(火生苦,)。
洪範曰,火曰炎上,炎上作苦,故物之味苦者,由火氣之所化。
(苦生心,)。
苦先入心也。
(心生血,)。
心主血脉也。
(血生脾,)。
火生土也
(心主舌,)。
舌為心之官也
(其在天為熱)。
六氣在天者為熱。
(在地為火,)。
五行在地者為火。
(在體為脉,)。
脉屬眾體之火。
(在藏為心,)。
心屬五藏之火。
(在色為赤,)。
赤屬五色之火。
(在音為徵,)。
徵屬五音之火。
(在聲為笑,)。
喜則發笑,心之聲也。
(在變動為憂,)。
心藏神,神有餘則笑,不足故憂。
(在竅為舌,)。
心之竅也。
(在味為苦,)。
火之味也。
(在志為喜,)。
心之志也。
(喜傷心,)。
喜出於心,過則傷心。
(恐勝喜,)。
恐為腎水之志,故勝心火之喜,死則不喜,是其徵也。
(熱傷氣,)。
壯火食氣也。
(寒勝熱,)。
水勝火也。
(苦傷氣,)。
苦從火化,故傷肺氣,火剋金也,又如陽氣性升,苦味性降,氣為苦遏,則不能舒伸,故苦傷氣。
(鹹勝苦,)。
鹹為水味,故勝火之苦,○愚按氣為苦傷而用鹹勝之,此自五行相制之理,若以辛助金,而以甘泄苦,亦是捷法,蓋氣味以辛甘為陽,酸苦鹹為陰,陰勝者制之以陽,陽勝者制之以陰,何非勝復之妙,而其中宜否,則在乎用之權變耳。
(○中央生濕,)。
土王中央,其氣化濕。
(濕生土,)。
濕潤則土氣王而萬物生。
(土生甘,)。
洪範曰,土稼椗穡稼穡作甘,凡物之味甘者,皆土氣之所化。
(甘生脾,)。
甘先入脾也。
(脾生肉,)。
脾主肌肉也。
(肉生肺,)。
土生金也。
(脾主口,)。
口脣者脾之官也。
(其在天為濕,)。
氣化於天,中央為濕。
(在地為土,)。
形成於地,中央屬土。
(在體為肉,)。
肉屬眾體之土,在色為黃。
(在藏為脾,)。
脾屬五藏之土,黃屬五色之土。
(在音為宮,)。
宮屬五音之土。
(在聲為歌,)。
得意則歌,脾之聲也。
(在變動為噦,)。
噦決切,呃逆也。
(在竅為口,)。
脾之竅也。
(在味為甘,)。
土之味也。
(在志為思,)。
脾之志也,宣明五氣篇曰,并於脾則畏。
(思傷脾,)。
脾志為思,過則傷脾。
(怒勝思,)。
怒為肝木之志,故勝脾土之思,怒則不思,是其徵也。
(濕傷肉,)。
脾主肉而惡濕故濕勝則傷肉。
(風勝濕,)。
木勝土也。
(甘傷肉,)。
過於甘也。
(酸勝甘,)。
酸為木味,故勝土之甘。
(○西方生燥,)。
金王西方,其氣化燥。
(燥生金,)。
燥則剛勁,金氣所生也。
(金生辛,)。
洪範曰金曰從革,從革作辛,故味辛者,皆金氣之所化。
(辛生肺,)。
辛先入肺也。
(肺生皮毛,)。
肺主皮毛也。
(皮毛生腎,)。
金生水也。
(肺主鼻)。
鼻者肺之官也。
(其在天為燥,)。
氣化於天,在西為燥。
(在地為金,)。
形成於地,在西屬金。
(在體為皮毛,)。
皮毛屬眾體之金。
(在藏為肺,)。
肺屬五藏之金。
(在色為白,)。
白屬五色之金。
(在音為商,)。
商屬五音之金。
(在聲為哭,)。
悲哀則哭,肺之聲也。
(在變動為欬,)。
邪傷於肺,其病為欬。
(在竅為鼻,)。
肺之竅也。
(在味為辛,)。
金之味也。
(在志為憂,)。
肺之志也,金氣慘悽,故令人憂,宣明五氣篇曰,并於肺則悲。
(憂傷肺,)。
憂則氣消,故傷肺也。
(喜勝憂,)。
喜為心火之志,能勝肺金之憂,喜則神暢,故勝憂也。
(熱傷皮毛,)。
熱勝則津液耗而傷皮毛,火剋金也。
(寒勝熱,)。
水制火也。
(辛傷皮毛,)。
辛能散氣,故傷皮毛。
(苦勝辛,)。
苦為火味,故勝金之辛。
(○北方生寒,)。
水王北方其氣化寒。
(寒生水,)。
寒氣陰潤,其化為水。
(水生鹹,)。
洪範曰,水曰潤下,潤下作鹹,故物之味鹹者,皆水氣之所化。
(鹹生腎,)。
鹹先入腎也。
(腎生骨髓)。
腎主骨髓也。
(髓生肝,)。
水生木也。
(腎主耳,)。
耳者腎之官也。
(其在天為寒)。
氣化於天,在北為寒。
(在地為水,)。
形成於地,在北屬水。
(在體為骨,)。
骨屬眾體之水。
(在藏為腎,)。
腎屬五藏之水。
(在色為黑,)。
黑屬五色之水。
(在音為羽,)。
羽屬五音之水。
(在聲為呻,)。
氣鬱則呻吟,腎之聲也。
(在變動為憟,)。
戰慄也,大寒甚死則有之,故屬水。
(在竅為耳,)。
腎之竅也,按前篇金匱真言論云,南方赤色,開竅於耳,北方黑色,開竅於二陰,則耳又為心之竅,如本藏篇以耳之高下堅脆而驗腎,則耳信為腎之竅。而又屬於心也。
(在味為鹹,)。
水之味也。
(在志為恐,)。
腎之志也。
(恐傷腎,)。
恐則精卻故傷腎,凡猝然恐者多遺尿,甚則陽痿,是其徵也。
(思勝恐,)。
思為脾土之志,故勝腎水之恐,深思見理,恐可邿也,寒傷血,寒則血凝濇故。
(寒傷血,)。
陰陽應象大論云,寒傷形,蓋形即血也。
(燥勝寒,)。
燥則水涸故勝寒,鹹傷血,鹹從水化,故傷心血,水勝火也,食鹹則渴,傷血可知。
(甘勝鹹,)。
甘為土味故勝水之鹹,○按新校正云,詳此篇論所傷之旨,其例有三,東方云風傷筋,酸傷筋,中央云濕傷肉,甘傷肉,是自傷者也,南方云熱傷氣,苦傷氣,北方云寒傷血,鹹傷血,是傷巳所勝也,西方云熱傷皮毛,是被勝傷巳也,辛傷皮毛,是自傷者也,凡此五方所傷有此三例不同,愚按北方云燥勝寒,若以五行正序,當云濕勝寒,但寒濕同類,不能相勝,故日燥勝寒也,諸所不同如此,蓋因其切要者為言也。
(故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此節重出,註見陰陽類一,又天元紀大論亦稍同,詳運氣類三。
(五氣之合人萬物之生化)。
素問五運行大論○
(六帝曰,寒暑燥濕風火,在人合之奈何,其於萬物,何以生化)。
此明人身之表裏,萬物之化生,皆合乎天地之氣也。
(岐伯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
此東方之生化也,明此者,可以治肝補心。
(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氣)。
氣由化生,因氣化也,○此下二節與元紀大論同。
見運氣類三。
(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
凡此篇文義與前篇陰陽應象大論相同者,註皆見前,後準此。
(在體為筋,在氣為柔)。
得木化者,柔耎筋之類也。
(在藏為肝,其性為暄)。
溫煖也,肝為陰中之陽,應春之氣。
故其性暄,○暄,音萱。
(其德為和,)。
春陽布和,木之德也。
(其用為動,)。
春風動搖,木之用也。
(其色為蒼,)。
淺青色也。
(其化為榮,)。
物色榮美,木之化也。
(其蟲毛)。
毛蟲叢植,得木氣也。
(其政為散,)。
陽散於物,木之政也,按散義有二,一日升散,氣之生也,一曰散落,金氣之殺也。
(其令宣發,)。
宣揚升發,春木令也。
(其變摧拉,)。
摧拉,損折敗壞也,風氣剛強,木之變也,○摧,坐陪切。
拉,音臘。
(其為隕,)。
,災也,隕,墜落也,木兼金化,隕為災也,○,詩梗切,隕,音名。
(其味為酸,其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肝)。
前篇曰風傷筋者其義同。
(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
此東方之性用德化政令,皆本乎木,而內合人之肝氣者也,故肝主於左。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
此南方之生化也,明此者可以治心補脾。
(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脉,在氣為息)。
經絡流行,脉之體也,血氣和平,息之調也,心主血脉,故皆屬火。
(在藏為心,其性為暑)。
南方暑熱,火之性也,心為火藏,其氣應之。
(其德為顯,)。
陽象明顯,火之德也。
(其用為躁,)。
陽用躁動,火之性也。
(其色為赤,其化為茂,)。
萬物茂盛,火之化也。
(其蟲羽,)。
羽蟲飛揚,得火氣也。
(其政為明,)。
陽明普照,火之政也。
(其令鬱蒸,)。
暑熱鬱蒸,夏火令也。
(其變炎爍,)。
炎爍焦枯,火之變也,○櫟,收勺切。
(其燔焫,燔焫焚燒,火之災也,○燔,音煩,焫,如歲切。)。
(其味為苦,其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苦傷氣,鹹勝苦)。
此南方之性用德化政令,皆本乎火,而內合人之心氣者也,故心主於前。
(○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
此中央之生化也,明此者,可以治脾補肺。
(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充,在體為肉,在氣為充)。
土之施化,其氣充盈,故曰充氣,脾健則肉豐,此其徵也。
(在藏為脾,其性靜兼,)。
脾屬至陰,故其性靜,土養萬物,故其性兼。
(其德為濡,)。
濡潤澤物,土之德也。
(其用為化,)。
萬化所歸,土之用也。
(其色為黃,)。
(其化為盈,)。
萬物充盈,土之化也。
(其蟲倮,)。
赤體日倮,土應肉也,○倮,即果切。
(其政為謐,)。
謐,靜也,安靜寧謐,土之政也,○謐,音密。
(其令雲雨,)。
雲雨濕蒸,土之令也。
(其變動注,)。
風雨動注,土之變也。
(其淫潰)。
霖淫崩潰,土之災也。
(其味為甘,其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勝濕,甘傷脾,酸勝甘)。
此中央之性用德化政令,而內合人之脾氣者也,故脾主乎中。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
此西方之生化也,明此者可以治肺補腎。
(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氣為成)。
庚桑子曰,春氣發而百草生,正得秋而萬寶成,蓋物得曰氣而後堅,故金日堅成。
(在藏為肺,其性為涼,)。
西方涼爽,金之氣也,肺為金藏故應之。
(其德為清,)。
秋氣清肅,金之德也。
(其用為固,)。
堅而能固,金之用也。
(其色為白,其化為歛,)。
萬物收歛,金之化也。
(其蟲介,)。
皮甲堅固,得金氣也。
(其政為勁,)。
風氣剛勁,金之政也。
(其令霧露,)。
涼生霧露秋金令也。
(其變肅殺,)。
凋殘肅殺,金之變也。
(其蒼落,)。
青蒼毀敗,金之災也。
(其味為辛,其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熱傷皮毛,寒勝熱,辛傷皮毛,苦勝辛)。
此西方之性用德化政令,皆本乎金,而內合人之肺氣也,故肺主乎右。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鹹,鹹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
此北方之生化也,明此者可以治腎補肝。
(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氣為堅)。
物之熱者,遇寒則堅,此其徵也。
(在藏為腎,其性為凜)。
凜烈戰憟,水之性也。
(其德為寒,)。
冬氣寒冷,水之德也。
(其用為藏,)。
藏字原闕脫簡也,今補之,閉藏生氣,水之用也。
(其色為黑,其化為肅,)。
肅然靜定,水之化也。
(其蟲鱗,)。
鱗潛就下,得水氣也。
(其政為靜,)。
清靜澄徹,水之政也。
(其令閉塞,)。
閉塞二字原闕,今補足之,天地閉塞,冬水令也。
(其變凝冽,)。
寒凝嚴冽,水之變也。
(其冰雹,)。
非時冰雹,水之災也,○雹,音泊。
(其味為鹹,其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鹹傷血,甘勝鹹)。
此北方之性用德化政令,皆本乎水而內合人,之腎氣者也,故腎主于下。
(五氣更立,各有所先,)。
五行之氣,化有不同,天于所臨,是為五運,地支所司,是為六氣,皆有主客之分,故歲時變遷,五氣更立,各有所先,以主歲氣也。
(非其位則邪,當其位則正,)。
運氣既立,則位之當與不當,氣之或邪或正,可得而察矣,此與六微旨大論同,見運氣類七。
(帝曰,病之生變何如,岐伯曰,氣相得則微,不相得則甚)。
主客相帝,上下相臨,氣有相得不相得,則病變由而生矣,相得者,如彼此相生則氣和而病微,不相得者,如彼此相剋則氣乖而病甚也。
(帝曰,主歲何如,岐伯曰,氣有餘則制已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已所不勝,侮而乘之,已所勝,輕而侮之)。
主歲謂五運六氣,各有所主之歲也,巳所勝,我勝彼也,所不勝,彼勝我也,假令木氣有餘,則制已所勝而土受其剋,濕化乃衰,侮所不勝,則金反受木之侮,而風化大行也,不氣不足,則巳所不勝者,乘虛來侮,而金令大行,已所勝者,因弱相輕,而土邪反甚也,六節藏象論曰,未至而至,此謂太過,則薄所不乘而乘所勝也,命曰氣淫,至而不至,此謂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命日氣迫,運氣相同,舉此可類推矣。
(侮反受邪,)若恃巳之強,肆行暴侮,有勝必復,反受其邪,五常政大論曰,乘危而行,不速而至,暴雪無德,災反及之,正此謂也。
(侮而受邪,寡於畏也,)。
五行之氣,各有相制,畏其所制,乃能守位,寡於畏則肆無忌憚,而勢極必衰,所以反受其邪,此天道之盈虛,自毫髮無容爽者,○上文自五氣更立至此詳義,見五運太少齊兼化逆順圖解,及主氣客氣,主運客運,司天在泉各圖說中,在圖翼二卷。
(帝曰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