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疏五過論全○十八。
(黃帝曰,鳴呼遠哉閔閔乎若視深淵,若迎浮雲,視深淵尚可測,迎雲莫佑其際。
閔閔,玄遠無窮之謂深淵有底,故可測,浮雲無定故莫知其際,六微旨大論亦有此數句,蓋此言醫道彼言天道也,見運氣類六。
(聖人之術,為萬民式論裁志意必有法則,循經守數,按循醫事,為萬民副,故事有五過四德,汝知之乎)。
裁,度也,循經之循,因也,按循之循,察也,副助也,醫辨賢愚,愚者誤多,故有五過,賢者道全,故有四德,王氏曰,德者道之用,生之本故,不可不敬慎也。
(雷公避席再拜曰,年幼小,蒙愚以惑聞過與四德,比類形名,虛引其經,心無所對)。
比類形名,公自言雖能比類形證名目,然亦皆虛引經義,而心則末明其深遠故無以對也。
(帝曰,凡未診病者,必問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日脫營)。
嘗貴後賤者,其心屈辱神氣不伸,雖不中邪而病生於內營者陰氣也,營行脉中,心之所主心志不舒則血無以生,脉日以竭,故為脫營○中,去聲。
(嘗富後貧,名日失精,五氣留連,病有所井)。
嘗富後貧者,憂煎日切,奉養日廉,故其五藏之所精,日加消敗,是為失精,精失則氣衰,氣衰則不運故為留聚而病有所并矣。
(醫工診之不在藏府不變軀形,診之而疑,不知病名)。
如前二病者,求之內證則藏府無可憑,求之外證則形軀無所據,診者不明甚故,則未有不疑而莫識其為何病也。
(身體日減,氣虛無精)。
其病漸深,則體為瘦減,其氣日虛,則精無以生,陰陽應象大論曰,氣歸精,精食氣故也。
(病深無氣洒洒然時驚)。
及其病深,則真氣消索,故曰無氣,無氣則陽虛,故洒然表寒也,陽虛則神不足,故心怯而驚也。
(病深者,以其外耗於衛,內奪於榮)。
精氣俱損,則表裏俱因,故外耗於衛,內奪於榮,此其所以為深也。
(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之一過也)。
雖曰良工而不能察此,則不得其情,焉知本此過誤之一也。
(○凡欲診病者,必問飲食居處)。
飲食有膏梁藜藿之殊,居處有寒溫燥濕之異,因常知變,必問而察之。
(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沮)。
樂則喜,喜則氣緩,苦則悲,悲則氣消,故苦樂失常,皆傷精氣,甚至竭,則形體毀沮,沮,壞也,○樂,音洛,將魚切。
(暴怒傷陰暴喜傷陽)。
怒傷肝,肝藏血,故傷陰,喜傷心,心藏神,故傷陽。
(厥氣上行,滿脉去形)。
厥氣,逆氣也,凡喜怒過度而傷某精氣者,皆能令,人氣厥逆而上行,氣逆於脉,故滿脉,精脫於中,故去形○陰陽應象大論有上四句見陰陽類一。
(愚醫治之,不知補寫,不知病情,精脉日脫,邪氣迺并,此治之二過也)。
不明虛實,故不知補寫,不察所因,故不知病情,以致陰陽敗竭,故精華口脫,陽脫者邪并於陰,陰脫者邪并於陽,故曰邪氣迺并,此愚醫之所誤,過之二也。
(○善為脉者,必以此類畜恒,從容知之,為工而不知道,此診之不足貴,此治之三過也)。
比類比別例類也奇恒異常也,從容,古經篇名,蓋法在安詳靜察也,凡善診者,必比類相求故能因陰察陽,因表察裏,因正察邪,因此察彼,是以奇恒異常之脉證,皆自從容之法而知之矣,易曰,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易曰,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其即此類之謂歟,工不知此,何診之有,此過誤之三也,又示從容論曰,脾虛浮似肺,腎小浮似脾,肝急沉散似腎,此皆工之所時亂也,然從容得之,詳疾病類九。
(○診有三常,必問貴賤,封君敗傷,及欲候王)。
三常即常貴賤,常貧富,常苦樂之義,封君敗傷者追悔巳往,及欲候王者妄想將來,皆致病為因。
(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
抑鬱不伸,故精神內傷,迷而不達,不亡不巳也。
(始富後貧,雖不傷邪,皮焦筋屈,痿躄為攣)。
憂愁思慮,則心肺俱傷,氣血俱損,故為是病,○躄,音璧,足不能行也。
(醫不能嚴,不能動神,外為柔弱,亂至失常,病不能移,則醫事不行,此治之四過也)。
戒不嚴,則無以禁其欲,言不切則無以動其神,又其詞色外為柔弱,而委隨從順,任其好惡,則未有不亂而至失其常者,如是則病不能移,其於醫也何有,此過誤之四也。
(○凡診者必知終始,有知餘緒,切脉問名,當合男女)。
必知終始,謂原其始,要其終也,有知餘緒,謂察其本,知其本也,切其脉必問其名,欲得其素履之詳也,男女有陰陽之殊,脉色有逆順之別,故必辨男女而察其所合也。
(離絕菀結,憂恐喜怒,五藏空虛,血氣離守,工不能知,何術之語)。
離者失其親愛,絕者斷其所懷,菀謂思慮抑鬱,結謂深情難解,憂則氣沉恐則氣怯,喜則氣緩,恚則氣逆凡此皆傷其內,故令五藏空虛,血氣離守醫不知,此何術之有, ○菀鬱同。
(嘗富大傷,斬筋絕脉,身體復行,令澤不息)。
大傷,謂甚勞甚苦也,故其筋如斬脉如絕,以耗傷之過也,雖身體猶能復舊也言而行,然令澤不息矣,澤,精液也,息,生長也。
(故傷敗結,留薄歸陽,膿積寒炅)。
故,舊也,言舊之所傷,有所敗結,血氣留薄不散,則鬱而成熱,歸於陽分,故膿血蓄積,令人寒炅交作也,○炅,居永切,熱也。
(麤工治之,亟刺陰陽,身體解散,四支轉筋,死日有期)。
麤工不知寒熱為膿積所生,膿積以勞傷所致,乃治以常法,急刺陰陽,奪而又奪,以致血氣復傷故身體解,四支轉筋,則死日有期,謂非麤工之誤之者耶,○亟,音棘。
(醫不能明,不問所發,唯言死日,亦為麤工,此治之五過也)。
但知死日,而不知致死者,由於施治之不當,此過誤之五也。
(凡此五者,皆受術不通,人事不明也)。
不通者,不通於理也,物理不通,焉知人事,以上五條,所不可不知也。
(○故聖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陰陽,四時經紀)。
陰陽氣候之變,人身應之以為消長,此天道之不可不知也。
(五藏六府,雌雄表裏,刺灸砭石,毒藥所主)。
藏府有雌雄,經絡有表裏,刺炙石藥各有所宜,此藏象之不可不知也。
(從容人事,以明經道貴賤貧富,各異品理,問年少長,勇怯之理)。
經道,常道也,不從容於人事,則不知常道,焉能知變,人事有不齊,品類有同異,知之則隨方就圓,因變而施,此人事之不可不知也。
(審於部分,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診必副矣)。
八正八節之正氣也,副,稱也,能察形色於分部,則病之本始可知,能察邪正於九候,則脉之順逆可據,明斯二者,診也稱矣,此色脉之不可不知也, ○按本篇詳言五過,未明四德,而此四節,一言天道,一言藏象,一言人事,一脉言色,即四德也,明此四者,醫道全矣,誠缺一不可也。
(治病之道,氣內為寶,循求其理,求之不得,過在表裏)。
氣內者,氣之在內者也,即元氣也,凡治病者,當先求元氣之強弱,元氣既明,大意見矣,求元氣之病而無所得然,後察其過之在表在裏以治之,斯無誤也,此下五節,亦皆四德內事,○愚按氣有外氣,天地之六氣也,有內氣,人身之元氣也,氣失其和則為邪氣,氣得其和則為正氣,亦日真氣佰真氣所在,其義有三,日上中下,也,上者所受於天,以通呼吸者也,中者生於水穀,以養榮衛者也,下者氣化於精,藏於命門,以為三焦之根本者也,故上有氣海,日膻中也,其治在肺,中有水穀氣血之海曰中氣也,其治在脾胃,下有氣海,曰丹田也,其治在腎,人之所賴,惟此氣耳,氣聚則生,氣散則死,故帝曰氣內為寶,此誠最重之辭,醫家最切之旨也,即如本篇始未所言,及終始等篇,皆惓惓以精氣重虛為念,先聖惜人元氣至意,於此可見,奈何今之醫家.但知見病治病,初不識人根本,凡天下之理,亦焉有根本受傷而能無敗者,伐絕生機,其誰之咎,所以余之治人,既察其邪,必觀其正,因而百不失一,存活無笑,故於諸章之注,心存仁愛者,其母忽於是焉, ○又真氣義,見疾病類四。
(守數據治,無失俞理,能行此術,終身不殆)。
此承上文而言表裏陰陽,經絡藏府,皆大其數,不可失也,俞理周身俞穴之理也,殆,危也。
(不知俞理,五藏菀熱癰發六府)。
菀,積也,不知俞穴之理,妄施刺灸,則五藏菀,熱癰乃發於六府矣,是亦上文故傷敗結,留薄歸陽之義。
(診病不審是謂失常,謹守此治,與經相明)。
若不詳加審察必失經常中正之道,故欲謹守治法者,在求經旨以相明也,經即下文上經下經之謂。
(上經下經揆度陰陽,奇恒五中,決以明堂審於終始,可以橫行)。
上經下經,古經名也,病能論日,上經者言氣之通天,下經者言病之變化也,揆度,切度之也,奇恒,言奇病也,五中,五內也,明堂,面鼻部位也,終靈樞篇也,凡診病者,能明上經下經之理,以揆度陰陽,能察奇恒,五中之色,而決於明堂能審脉,候鍼刺之法於終始等篇之義,夫如是則心通一貫,應用不窮,目牛無全,萬舉萬當,斯則高明無敵於天下,故可橫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