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wzy_79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類經(1)】

 關閉 [複製鏈接]
141#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4:40:16 | 只看該作者

邪風之至治之宜早諸變不同治法亦異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八。


(故邪風之玉,疾如風兩)。


邪風中人,疾速如此。


(故善治者治皮毛)。


皮毛尚淺,用力少而成功易也。


(其次治肌膚)。


深於皮毛矣。


(其次治筋脉)。


深於肌膚矣。


(其次治六府)。


深於筋脉矣。


(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


深於六府矣,邪愈深則治愈難,邪及五藏而後治之,必難為力,故日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巳成者,用力多而成功少,吉凶相半矣,○繆刺論曰,邪之客於形也,心先舍於皮毛,留而不去,入舍於經脉,內連五藏,散於腸胃,陰陽相感,五藏乃傷,亦言邪自皮毛而至府藏,與此義同。


(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藏,水穀之寒熱,感則害於六府)。
 

天之邪氣,即風寒暑濕火燥,受於無形者也,喉主天氣而通於藏故感則害人五藏水穀之寒熱,即穀食之氣味受於有形者也,咽主地氣而通於府,故感則害於六府。


(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脉)。


人之應上者肉也,濕勝則營衛不行,故感則害於皮肉筋脉。


(故善用鍼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裏,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則過,用之不殆)。


善用鍼者,必察陰陽,陰陽之義不止一端,如表裏也,氣血也,經絡也,藏府也,上下左右有分也,時日衰王有辨也,從陰引陽者,病在陽而治其陰也,從陽引陰者病在陰而治其陽也,以右治左以左治右者,繆剌之法也,以我知彼者,推己及人也,以表知裏者,有無相求也,能因此以觀過與不及之理,則幾微可見,過失可則,用之可不殆矣,則度也。


(善診者,察色按脉,先別陰陽)。


此下皆言診法也,診之一字,所該者廣,如下審清濁,知部分,視喘息,聽聲音,觀權衡規矩總皆診法,非獨指診脉為言也,然無非欲辨陰陽耳,前節言鍼治之陰陽,此言脉色之陰陽,皆醫家之最要者,故曰先別陰陽,以見其不可緩也,義詳脉色類諸篇。


(審清濁而知部分)。


晚者神之華故可望顏察色審清濁而知部分,如五色篇所言者是也, ○又仲景金匱要略曰,病人有氣色見於面部,鼻頭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頭色微黑者有水氣,色黃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設微赤非時者死,又色看為痛,色黑為勞,色赤為風,色黃者便難,色鮮明者有留飲,亦此之謂。


(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


病苦於中,聲發於外,故可視喘息聽音聲而知其苦也,如陰陽應象大論曰,肝在音為角聲為呼,心在音為徵,聲為笑,脾在音為宮,聲為歌,肺在音為商,聲為哭,腎在音為羽,聲為呻,此五藏之音聲也,聲有不知,必有所病矣, ○仲景曰,病人語聲寂然喜驚呼者,骨節間病,語聲喑喑然不徹者,心隔間病,語聲啾啾然細而長者頭中病,又曰,息搖肩者心中堅,息引胸中上氣者欬,息張口短氣者肺痿唾沬,又曰,吸而微數其病在中焦實也,當下之即愈,虛者不治,在上焦丈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遠,此皆難治,呼吸動搖振振者不治,又曰,設令病人向壁臥,聞師到不驚起而盻視,若三言三止,脉之嚥唾者此詐病也,設令脉自和處,但言此病大重,脉服吐下藥,及鍼灸數十百處當自愈,師持脉,病人久者無病也,脉之呻者痛也,言遲者風也,搖頭言者裏痛也,行遲者表強也,坐而伏者短氣也,坐而下一腳者腰痛也,裏實護腹如懷卵者心痛也,又曰,人病死怖者其脉何狀,師曰,脉形如循絲纍纍然,其面白脫色也又曰,人愧者其脉何類,師曰,脉浮而面色乍白,乍赤也此皆疾病之聲色,總之聲由氣發,氣充則聲壯,氣衰則聲怯故華元化曰,陽候多語,陰證無聲,多語者易濟,無聲者難榮,然則音聲不惟知所苦,而且可知死生矣。


(觀權衡規矩而佑病所主)。


權衡規矩,義詳脉色類九但彼以脉言也,然此四者,所包者多,不獨在脉,蓋權言其重,衡言其輕,規言其圓,矩言其方,能明方圓輕重之理,則知變通之道矣。


(按尺寸,觀浮沉滑濇,而知病所生以治)。


義詳脉色類諸篇。


(無過以診,則不失矣)。


此診字應前善診之診至此,過,失也,言無失以前諸法,則治亦可以無失矣。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巳)。


此下皆言治法也,凡病之始起者,邪必在經絡,故可刺之而巳,及其既盛則必待其盛勢衰退而後巳,巳者止鍼止藥之謂,即五常政大論所謂十去其八,十去其九之意。


(故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
 

輕者於表故宜揚之,揚者散也,重者實於內,故且減之,減者寫也,衰者氣血虛,故宜彰之,彰者,補之益之而便血氣復彰也,於此三者,而表裏虛實之治盡之矣。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此正言彰之之法,而在於藥食之氣味也,以形精,言則形為陽,精為陰,以氣味言,則氣為陽味為陰,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陰者藏,精而起亟也,故形不足者,陽之衰也,非氣不足以達表而溫之精不足者,陰之衰也,非味不足以實中而補之,陽性煖故曰溫,陰性靜故日補,○愚按本論有云味歸形,形食味,氣歸精精食氣,而此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義似相反,不知形以精而成,精以氣而化,氣以味而生,味以氣而行,故以陰陽言,則形與氣皆陽也,故可以溫,味與精皆陰也,故可以補,以清濁言,則味與形皆濁也,故味歸形,氣與精,皆清也,故氣歸精,然則氣不能外乎味,味亦不能外乎氣,雖氣味有陰陽清濁之分,而實則相須為用者也。


(其高者,因而越之,)。


越,發揚也,謂升散之,吐湧之可以治其上之表裏也。


(其下者,引而竭之)。


竭,怯除也謂滌蕩之,疏利之,可以治其下之前後也。


(中滿者,寫之於內)。


中滿二字,最宜詳察,即痞滿大實堅之謂,故當寫之於內,若外見浮腫而脹不在內者,非中滿也,妄行攻寫,必至為害,此節之要,最在一中字。


(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


邪在肌表,故當漬形以為汗,漬,浸也,言令其汗出如漬也,如許宗用黃芪防風湯數十斛,置於床下以蒸汗,張苒燒地加桃葉於上以蒸汗,或用藥煎湯浴洗之,皆漬形之法也,○漬,資四切。


(其在皮者,汗而發之)。


前言有邪者,兼經絡而言,言其深也,此言在皮者,言其淺也,均為表證,故皆宜汗。


(其慓悍者,按而收之)。


慓,急也,悍,猛利也,按察也,此兼表裏而言,凡邪氣之急利者,按得其狀,則可收而制之矣,○慓,飄票二音,悍,音汗。


(其實者,散而寫之)。


陽實者宜散之,陰實者宜寫之。


(審其陰陽以別柔剛)。


形證有柔剛,脉色有柔剛,氣味尤有柔剛,柔者屬陰,剛者屬陽,知剛之化者知陰陽之妙用矣,故必審而別之。


(陽病治陰,陰病治陽)。


陽勝者陰必病,陰勝者陽必病,如至真要大論曰,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啟玄子曰,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皆陽病治陰,陰病治陽之道也,亦上又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之義。


(定其血氣各守其鄉)。


病之或在血分,或在氣分,當各察其處而不可亂也。


(血實宜決之)。


決,謂泄去其血,如決水之義。


(氣虛宜掣引之)。


掣,甲乙經作掣,挽也,氣虛者無氣之漸,無氣則死矣,故當挽回其氣而引之使復也,如上氣虛者升而舉之,下氣虛者納而歸之,中氣虛者溫而補之,是皆掣引之義。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註冊】

x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2#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4:43:05 | 只看該作者

五方病治不同


素問異法方宜論全○九。


(黃帝問曰,醫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


治各不同,如下文砭石,毒藥,灸焫,九鍼,導引按蹻之類。


(岐伯對曰,地勢使然也)。


地勢不同,則氣習有異,故治法亦隨而不一也。


(○故杽方之域,天地之所生也)。


天地之氣,自東而升,為陽生之始,故發生之氣始於東方,而在時則為春。


(魚鹽之地,海濱傍水)。


地不滿東南,故東南低下而多水,魚鹽海濱,皆傍水之地利也。


(其民,食魚而嗜鹹,皆安其處,美其食)。


得魚鹽之,利故居十食美。


(魚者使人熱中)。


魚,鱗蟲也,魚生水中,水體外陰而內陽,故能熱中,然水從寒化,亦脾寒者所忌。


(鹽者勝血)。


食鹹者渴,勝血之徵也,義詳氣味類三,及疾病類二十五。


(故其民皆黑色疎理,其病皆為癰瘍)。


血弱故黑色疎理,,熱多故為癰瘍。


(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


砭石,石鍼也,即磁鋒之屬,山海經曰,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為鍼,亦此類也,東方之民,疎理而癰瘍,其病在肌表,故用砭石,砭石者其治在淺,凡後世所用砭石之法,亦自東方來也,○砭,音邊。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處,天地之所收引也)。


地之剛在西方,故多金玉妙石,然天地之氣,自西而降,故為天地之收引,而在時則應秋。


(其民陵居而多風,水土剛強)。


陵居,高處也,故多風,金氣肅殺故水土剛強。


(其民不衣而褐薦,其民華食而脂肥)。


不衣,不事服飾也,褐,毛布也,薦,草茵也,華,濃厚也,謂酥酪膏肉之類飲食華厚,故人多脂肥。


(故邪不能傷其體,其病生於內)。


水土剛強,飲食肥厚,肌肉充實,膚腠閉密,故邢不能傷其外,而惟飲食女七情,病多生於內也。


(其治宜毒藥,故毒藥者亦從西方來)。


病笁於內,故悲鍼灸按導所能治,而宜用毒藥也,毒藥者,總括藥餌而言,凡能除病者,皆可稱為毒藥,如五常政大論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九之類是也,凡後世所用毒藥之法,亦自西方來也。


(○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


天之陰在北,故其氣閉藏而在時則應冬。


(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


地高陵居,西北之勢也,風寒冰冽,陰氣勝也。


(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藏寒生滿病)。


野處乳食,北人之性,胡地至今猶然,地氣寒,乳性亦寒,故令人藏寒,藏寒多滯,故生脹滿等病。


(其治宜灸焫,故灸炳者亦從北方來)。


灸焫,艾灸火灼也,亦火鍼之屬,今北人多用之,故後世所用灸焫之法,亦自北方來也,○焫,如瑞切。


(○南方者,天地所長養,陽之所盛處也)。


天之陽在南,故萬物長養,而在時則應夏。


(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


南方低下而濕,故水土弱而多霧露。


(其民嗜酸而食胕)。


胕,腐也,物之腐者,如豉鮓麵醬之屬是也,○嗜,音示,胕,立父。


(故其民皆緻理而赤色,其病攣痺)。


嗜酸者收,食胕者濕,故其民緻理而攣痺,攣痺者,濕熱盛而病在筋骨也,南方屬火故其色赤緻密也,○緻,音致,攣閭員切,又去聲,痺,音秘。


(其治宜微鍼,故九鍼者亦從南方來)。


病在經絡,故宜用九鍼,凡後世所用鍼法,亦自南方來也。


(○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
 

土體平,土性濕,土王于四方之中,而為萬物之每故其生物也眾。
 

(其民食雜而不勞)。


四方輻輳,萬物所歸,故民食雜,土性和緩,故不勤,勞也。


(故其病多痿厥寒熱)。


土氣通脾而主四肢,故濕滯刖為痿,寒熱則為厥中央者,四方之氣交相,集故或寒或熱也。


(其治宜導引按蹻,故導引按蹻者,亦從中央出也)。


導引,謂搖筋骨,動肢節,以行氣血也,按,捏按也,蹻,即陽蹻陰蹻之義,蓋謂推拏谿谷蹻穴以除疾病也,病在肢節,故用此法,凡後世所用導引按摩之法,亦自中州出也,○蹻,音喬,又極虐切。


(故聖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體也)。


雜合五方之治而隨機應變,則各得其宜矣,故治法雖異,而病無不愈,知通變之道者,即聖人之能事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3#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4:49:14 | 只看該作者

形志苦樂病治不同


素問血氣形志篇○十。


(形欒志苦,病生於脉,治之以灸刺)。


形樂者身無勞也,志苦者心多慮也,心主脉,深思過慮則脉病矣,脉病者當治經絡,故,當隨其宜而灸刺之。


(形樂志樂,病生於肉,治之以鍼石)。


形樂者逸,志樂者閑,飽食終日,無所運用,多傷於脾,脾主肌肉,故病生焉,肉病者,或為衛氣留,者為膿血聚,故當用鍼石以取之,石,砭石也。


(形苦志樂,病生於筋,始之以熨引)。


形苦者身多勞,志樂者心無慮,勞則傷筋,故病生於筋,熨以藥熨,引謂導引, ○熨,音鬱。


(形苦志苦,病生於咽嗌,治之以甘藥)。


形苦志苦,必多憂思,憂則傷肺,思則傷脾,脾肺氣傷,則虛而不行,氣必滯矣,脾肺之脉,上循咽嗌,故病生於咽嗌,如人之悲憂過度則喉嚨哽咽,食飲難進,思慮過度則上焦,否隔,咽中核塞,即其徵也,通評虛實論曰,隔則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亦此之謂,病在嗌者因損於藏,故當以甘藥調補之, ○甘,舊作百,靈樞九鍼論,作甘藥者是,今政從之,○嗌,音益。


(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


驚者氣亂,死者氣下,數有驚恐,則氣血散亂而經絡不通,故病不仁,不仁者,頑痺耎弱也,故治宜按摩以導氣行血,醪藥以養正,除邪,醪藥,藥酒也,經絡二字,九鍼論作筋脉,義亦同,○醪,音勞。


(是謂五形志也)。


結上文,○按靈樞九鍼論文有與此同者,俱不重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4#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4:50:40 | 只看該作者

有毒無毒制方有約必先歲氣無伐天和


素問五常攻大論○十一。


(帝曰,有毒無,毒服有約乎)。


約,度也禁服篇曰,夫約方者,猶約囊也,囊滿而弗約則輸泄,方成弗約刖神與弗俱。


(岐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無毒,固宜常制矣)。


病重者宜大,病輕輕者宜小,無毒者宜多,有毒者宜少,皆常制之約也。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


藥性有大毒,常毒,小毒,無毒之分,去病有六分七分八分九分之約者,蓋以病之法,藥不及病,則無濟於事,藥過於病,則反傷其正而生他患矣,故當知約制,而進有度也,○王氏曰,大毒之性烈,其為傷也多,小毒之性和,其為傷也少,常毒之性,減大毒之性一等,加小毒之生一等,所傷可知也,故至約必止之,,以待來證爾然無毒之藥,性雖平和,久而多之,則氣有偏勝,必有偏絕,久攻之則藏氣偏弱,既弱且困,不可長也,故十去其九而止。


(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


病巳去其八九而有餘未盡者則當以穀肉果菜飲食之類,培養正氣而餘邪自盡矣,如藏氣法時論曰,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者是也,然毒藥雖有約制,而飲食亦貴得宜,皆不可使之太過,過則反傷其正也。


(不盡,行復如法)。


口此而猶有未盡,則再行前法以漸除之,寧從乎慎也。


(必先歲氣,無伐天和)。


五運有紀,六氣有序,四時有令,陰陽有節,皆歲氣也,人氣應之以生長收藏,即天和也,設不知歲氣變遷,而妄呼寒熱,則邪正盛衰無所辨,未免於犯歲氣,伐天和矣,天枉之由,此其為甚,○又治其王氣義,詳本類前七。


(無盛盛無虛虛,而遺中夭殃)。


邪氣實者復助之,盛其盛矣,正氣奪者復攻之,虛其虛矣,不知虛實,妄施攻侑,以致盛者愈盛,虛者愈虛,真氣日消,則病氣日甚,遺人夭殃,醫之咎也。


(無致邪,無失正,絕人長命)。


盛其盛,是致邪也,虛其虛是失正也,重言之者,所以深戎夫伐天和而絕人長命,以見歲氣不可不慎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5#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4:54:56 | 只看該作者

久病而瘠必養必和


素問五常政大論○十二。


(帝曰,其久病者,有氣從不康,病去而瘠奈何)。


謂氣巳順而身猶不康,病巳去而形則瘠瘦也,○瘠,音寂。


(岐伯曰,昭乎哉聖人之問也,化不可代,時不可違)。


化,造化也,凡造化之道,衰王各有不同,如木從春化,火從夏化,金從秋化,水從冬化,土從四季之化,以及五運六氣,各有所主,皆不可以相代也,故日化不可代,人之藏氣,亦必隨時以為衰王,欲復藏氣之虧,不因時氣不可也,故曰時不可違,不違時者,如金水根於春夏,木火基於秋冬,藏氣皆有化原設不預為之地,則臨時不易於復元,或邪氣乘虛再至雖有神手,無如之何矣,○愚按此節諸註,皆謂天地有自然之化,人力不足以代之,故曰化不可代,然則當聽之矣,而下文曰養之和之者,又將何所為乎,謂非以人力而贊天工者乎,其說不然也。


(夫經絡以通,血氣以從,復其不足,與眾齊同)。


疾病既去而不求其復,則元氣宙衰而瘠疾矣。


(養之和之,靜以待時,謹守其氣,無使傾移,其形迺彰,生氣以長,命日聖王)。


養者,養以氣味,和者,和以性情,靜以待時者,預有脩為而待時以復也,如陽虛者喜春夏,陰虛者喜秋冬,病在肝者愈於夏,病在心者愈於長夏,病在脾者愈於秋,病在肺丈愈於冬,病在腎者愈於春,皆其義也,謹守其氣,無使傾移,則固有弗失,日新可期,是即復原之道,而生氣可漸長矣。


(故大要曰,無代化,無違時,必養必和,等其來復,此之謂也,帝日善)。


大要,上古書名,此引古語以明化不可代,時不可失,不可不養,不可不和,以待其來復未有不復者矣,來復之義,即易之復卦,一陽生於五陰之下,陽氣漸回,則生意漸長,同此理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6#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4:55:24 | 只看該作者

婦人重身毒之何如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十三。


(黃帝問曰,婦中重身毒之何如,岐伯曰,有故無殞,亦無殞也)。


重身,孕婦也,毒之,謂峻利藥也,故如下文大積大聚之故,有是故而用是藥,所謂有病則病受之,故孕婦可以無殞,而胎氣亦,無殞也,殞,傷也,○重平聲,殞,音久。


(帝日,願聞其故,何謂也,岐伯曰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過者死)。


身雖孕而有大積大聚,非用毒藥不能攻,攻亦無害,故可犯也,然但宜衰其大半,便當止藥,如上篇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者是也,若或過用,則病未必盡而胎己受傷,多致死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7#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4:56:03 | 只看該作者

揆度,奇恒脉色主治


素問玉版論要篇全○十四。


(黃帝問曰,余聞揆度奇恒,所指不同,用之奈何)。


揆度,揣度也,奇恒,異常也,所指不同,有言疾病者,有言脉色者,有言藏府者,有言陰陽者,詳見奇恒會通,○度,入聲。


(岐伯對曰,揆度者,度病之淺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


奇病,異常之病也,病而異常,非瑞度淺深之詳,不易知也。


(請言道之數,五色脉變,揆度,奇恒,道在於一)。


至數之義,所包者廣,如節藏象,天元紀,至真要,六微旨,五運行,六元正紀等論,皆言其義蓋天人之道,有氣則有至,有至則有數,人之五色五脉,無非隨氣以全,故其太過不及,亦皆有至數存焉,能知天地之至數,即可知人之至數色脉奇恒,其變雖多,其道則一,一者,如下文所謂神而巳矣。


(神轉不回,回則不轉,乃失其機)。


神者,陰陽變化也,易曰知變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轉運行不息也,回,逆而邪也神機之用,循環無窮,故在天在人,無不賴之以成化育之功者,皆神轉不回也,設其回而不轉,則至數逆生機失矣,故曰神去則機息,又曰失神者亡也。


(至數之要,迫近以微)。


至數,即神之機也要在乎機,機在乎神,神機之道纖毫氣間,至精至微,無往不切,故曰迫近以微。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8#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4:58:24 | 只看該作者

著之玉版命日合玉機


玉機真藏論有此句詳脉色類十。


(容色見上下左右,各在其要)。


天之神機,見於氣候,人之神機,見於脉色,凡上下左右及下文淺深逆從日數之類,皆色脉至數之要,不可不察也,色脉之義仍當與脉色類三十二三等章互考。


(其色見淺者,湯液主治,十日巳)。


色淺則病微,故可以湯液主治,而愈亦速也湯液者,五穀之湯液,蓋調養之道,非後世湯藥之謂,義見下章。


(具見深者,必齊主治,二十一日巳)。


色深則病深,故當以齊主治,而愈稍遲齊,劑同,藥劑也,湯液醪醴論曰,必齊毒藥攻其中義見後。


(其見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巳)。


色夭深者病尤甚,故必以醪酒主治,醪酒,藥酒也,如腹中論雞矢醴之類。


(色夭面脫不治,百日盡巳)。


色天面脫者神氣巳去,故不可治,百日盡則時更氣易,至數盡而已,上節言病已,此言命已也,不可混看。


(脉短氣絕死)。


脉短氣絕者中虛陽脫也,故死。


(病溫虛甚死)。


病溫邪有餘,虛甚正不足,正不勝邪,故死。


(色見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為逆,下為從)。


要,即逆從之要也,五色篇曰,其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雲徹散者病方巳,故上為逆下為從,義詳脉色類三十二。


(女子右為逆,左為從,男子左為逆,右為從)。


女為陰,右亦為陰,在右則陰病甚矣,故女以右為逆,男為陽,左亦為陽,色在左刖陽病甚矣,故男以左為逆,此雖以色為言,而病之逆從,亦猶是也。


(易,重陽死,重陰死)。


易變易也,男以右為從而易於左,則陽人陽病,是重陽也,女以左為從而易於右,則陰人陰病,是重陰也,重陽重陰者,陰陽偏勝也,有偏勝則有偏絕,故不免於死矣。


(陰陽反作,治在權衡相奪)。


反作,如四氣調神論所謂反順為逆也,逆則病生矣,治在權衡相奪,謂度其輕重而奪之使平猶權衡也,○作,舊作他,誤也,陰陽應象大論曰,陰陽反作者是,今改從之。


(奇恒事也,揆度事也)。


此承上文而言陰陽反作者,即奇恒事也,權衡相奪者,即揆度事也。


(摶脉痺躄,寒熱之交)。


上文言奇恒之色,此下言奇恒之脉,摶脉者,摶擊於手也為邪盛正衰,陰陽乖亂之脉,故為痺為躄為或寒或熱之交也,痺,頑痺也,躄,足不能行也, ○躄,音碧。


(脉孤為消氣,迣泄為奪血)。


脉孤者,孤陰孤陰者微弱之甚,陽者洪大之極,陰氣必消,孤陰者微弱之甚,陽你必消,故脉孤為消氣也,脉虛兼泄者必亡其陰,陰亡則血虛,故虛兼泄為奪血也。


(孤為逆,虛為從)。


孤者偏絕之謂,絕者不可復生,故為逆,虛者不足之稱,不足者猶可補,故日從。


(行奇恒之法,以太陰始)。
 

肺為百脉之朝會,故脉變奇恒之辨,當以太陰始,太陰始,太陰者手太陰之氣口也。


(行所不勝日逆逆則死)。


行所不勝剋者也如以木見金,以鋧火之類是也。


(行所勝曰從,從則活)。


行所勝,我剋者也,如以木見土,以土見水之類是也。


(八風四時之勝終而復漿)。


八風之至隨四時之勝,至數有常,則終而復始此順常庂令也。


(逆行一過不復可數,論要畢矣)。


設或氣令失常,逆行一過,是為回則不轉,而至數紊亂,無復可以數計矣,過也喻言人之色脉,一有失調,則奇恒反作,變態百出,亦不可以常數計也,此則天人至數之論要,在逆從之間,察其神而畢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9#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5:00:24 | 只看該作者

湯液醪醴病為本工為標


素問湯液醪醴論全○十五。


(黃帝問曰,為五穀湯液及醪醴,奈何)。


湯液醪醴,皆酒之屬,韻義云,醅酒濁酒日,詩詁云,酒之甘濁而不泲者曰醴,然則湯液者其即清酒之類歟,○醪,音勞,醴,音禮脉,音濟。


(岐伯對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堅)。


完者其味全,堅者其氣銳。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時,故能至堅也)。


穀之性味中正,功用周全,以其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完,全也。


(帝曰,上古聖人作湯液醪醴為而不用何也,岐伯曰,自古聖人之作湯液醴者,以為備耳,夫上古作湯液,故為而弗服也)。


聖人之作湯液者,先事預防,所以備不虞耳,蓋上古之世,道全德盛,性不嗜酒,邪亦弗能害,故但為而弗服也。


(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氣時至,服之萬全)。


道德稍衰天真或損,則邪能侵之,然猶不失於道,故但服湯液醪醴而可萬全矣。


(帝曰,今之世不必巳何也)。
 

謂治以湯液醪醴,而不能必其病之巳也。


(岐伯曰當今之世必齊毒藥攻其中,脉石鍼艾治其外也)。


齊毒藥,以毒藥為劑也,鑱,鍼也,九鍼論一日鑱今世道德巳衰,疾病巳甚,故非毒孳不能攻其中,非鍼艾不能治其外,○齊,劑同,鑱,音慚銳也。


(帝曰形弊血盡而功不立者何)。


此承上文而言治之如法,以至於形弊血盡,而病猶不愈者何也。
 

(岐伯曰神不使也)。


凡治病之道,攻邪在乎鍼藥,行藥在乎神氣,故治施於外,則神應於中,使之升則升,使之降則降,是其神之可使也,若以藥劑治其內,而藏氣不應,鍼艾治其外,而經氣不應,此其神氣巳去,而無可使矣,雖竭力治之,終成虛廢巳爾,是即所謂不使也。


(帝曰何謂神不使,岐伯曰,鍼石道也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


道,治病之道也,不進不治者,欲其進而不進,欲其治而不治也,故病不可愈。


(今精壞神去,榮衛不可復收,何者,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弛壞,榮泣衛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腎藏精,精為陰,心藏神,神為陽,精壞神去則陰陽俱敗,表裏俱傷,榮衛不可收拾矣,此其故,以今人嗜欲憂患不節,失其所養,故致精氣弛壞,榮泣衛除,而無能為力也,○榮,營同,泣濇同。


(帝曰夫病之始生也,極微極精,必先入結於皮膚,今良工皆稱曰,病成名曰逆,則鍼石不能治,良藥不及也,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數,親戚兄弟,遠近音聲日聞於耳,五色日見於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蚤乎)。


極微者,言輕淺未深,極精者,言專一未亂,斯時也治之極易,及其病成,則良工稱為逆矣,然良工之治,既云得法而至數弗失,親戚之聞見極熟,而聲色無差,宜乎無不速愈者而願使其直至於精壞神去而病不能愈,亦何暇治之不蚤乎,暇,言慢事也。


(岐伯曰,病為本,工為標,標本不得,邪氣不服此之謂也)。


病必得醫而後愈,故病為本工為標,然必病與醫相得,則情能相淶,才能勝任,庶乎得濟而病無不愈,惟是用者末必良,良者未必用,是為標本不相得,不相得則邪氣不能平服,而病之不愈者以此也,又奴五藏別論曰,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惡於鍼石者,不可與言至巧,病不許治者,病不必治,治之無功矣,又如脉色類不失人情,詳按皆標本不得之謂。


(帝曰,其有不從毫毛生,而五藏陽巳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獨居,孤精於內,氣耗於外,形不可與衣相保,此四極急而動中,是氣拒於內而形施於外,治之奈何)。


不從亮毛生,病生於內也,五藏陽巳竭,有陰無陽也,津液,水也,郭,形體胸腹也,脹論曰,夫胸,藏府之郭也,凡陰陽之要,陰無陽不行,水無氣不化,故靈蘭秘典論曰,氣化則能出矣,今陽氣既竭,不能通調水道,故津液妄行,充於郭也,魄者陰之屬形雖充而氣則去,故其魄居也,精中無氣,則孤精於內,陰內無陽,則氣耗於外,三焦閉塞,水道不通,疲膚脹滿,身體羸敗,故形不可與衣相保也,四支者,諸陽之本,陽氣不行故四極多陰而脹急也,脹由陰滯,以胃中陽氣不行故四極多陰而脹急,脹由陰滯,以胃中陽氣,不能制水,而肺腎俱病,喘欬繼之,故動中也,此以陰氣格拒於內,故水脹形施於外而為是病。


(岐伯曰,平治於權衡)。


平治之法當如權衡者,欲得其平也,且水脹一證,其本在腎,其標在肺,如五藏陽巳竭魄獨居者,其主在肺,肺主氣,氣須何法以平,津液充郭,孤精於內,其主腎,腎主水,水須何法以平之,然肺金生於脾,腎水制於土,故治腫脹者,必求脾肺腎三藏隨盛衰而治得其平,是為權衡之道也。


(去宛陳莝,是以微動四極,溫衣,繆刺其處,以復其形,開鬼門,潔淨府,精以時服,五陽巳布,疏滌五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氣乃平,帝日善)。


宛,積也陳,久也,莝,斬草也,謂去其水氣之陳積,欲如斬草而漸除之也,四極,四支也,微動之,欲其流通而氣易行也,溫衣,欲助其肌表之陽而陰凝易散也,然後繆刺之,以左取右,以右取左,而去其大絡留滯也,鬼門,汗空也,肺主皮毛,其藏魄,陰之屬也,故曰鬼門,淨府,膀胱也上無入孔,而下有出竅,滓穢所不能入,故日淨府,邪在表者散之,在裏者化之,故曰開鬼門,潔淨府也,水氣去則真精服,服,行也陰邪除五陽布,五陽,五藏之胃氣也,由是精生形盛,骨肉相保,而巨氣可平矣,鬱宛,鬱同,莝,音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0#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5:12:38 | 只看該作者

祝由


素問移精變氣論○十六附視由鬼神二說。


(黃帝問曰,余聞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巳,今世治病,毒藥治其內,鍼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


上古以全德之世,邪不能侵,故凡有疾病,惟用祝由而巳,以其病不甚而治亦易也, ○王氏,移謂移勿,變謂變改,皆使邪不傷正,精神復強而內守也, ○按國朝醫術十三科,曰大方脉,曰小方脉曰婦人曰傷寒,曰瘡疾,曰鍼灸,曰眼,曰口齒,曰咽喉,日金鏃,日按摩,曰祝由,今按摩祝由二科失其傳,惟民間尚有之,○祝之救切。


(岐伯對日,往古居禽獸之間,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內無脊慕之累,外無伸宦之形此恬憺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藥不能治其內,鍼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巳)。


古人巢居穴處故居禽獸之間動作者陽生而煖,故可避寒,陰居者就涼遠執故可避暑,伸,屈伸之情,宦,利名之累,內無脊慕外無趨求,故日恬憺之世,恬憺則天真完固,氣血堅實,邪不能入,故無事於毒藥鍼石,但以祝由,即可移易精氣而愈其病也,祝,呪同,由,病所從生也,故日祝由,○王氏日,祝說病由,不勞鍼石而巳。


(今之世不然,憂患緣其內,苦形傷其外,又失四時之從,逆寒暑之宜,賊風數至,虛邪朝夕,內至五藏骨髓,外傷空竅肌膚,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巳也,帝日善)。


內傷五藏外逆四時,則表裏俱傷,為病必甚,故不能以祝由治之也,○數,音朔,空,孔同,○愚按祝由者,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謂非鬼神而何,故賊風篇帝曰,其母所遇邪氣,又母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故何也,唯有因鬼神之事乎,岐伯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發,因而志有所惡,及有所慕,血氣內亂,兩氣相摶,其所從來者微,視之不見,聽而聞,故似鬼神,帝又問曰,其祝而巳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先巫因知百病之勝,先知其病所從生者,可祝而巳也,只此數語,而祝由鬼神之道盡之矣,愚請竟其義焉,夫日似鬼神者,言似是而實非也,日所惡所慕者,言鬼生於心也,日知其勝,知其所從生,可視而巳者,言求其致病之由,而釋去其心中之鬼也,何也,凡人之七情生於好惡,好惡偏用,則氣有偏并,有偏并則有勝負而神志易亂,神志既有所偏而邪復居之,則鬼生於心,故有素惡之者,則惡者見,素慕之者,則慕者見,素疑之者,則疑者見,,素畏忌之者,則畏忌者見,不惟疾病,夢寐亦然,是所謂志有所惡,及有所慕,血氣內亂,故似鬼神也,又若即神氣失守,如補遺刺法等論曰,人虛即神遊失守,邪鬼外天,故人病肝虛,又遇厥陰歲氣不及,則白尸鬼犯之,人病心虛,又遇二火歲氣不及,則黑尸鬼犯之,人病脾虛,又遇太陰歲氣不及,則青尸鬼犯之,人病肺虛,又遇陽明歲氣不及,則赤尸鬼犯之,人病腎虛,又遇太陽歲氣不及,則黃犯之,非但尸鬼,凡一切邪犯者,皆是神失守位故也,此言正仔虛而邪勝之,故五鬼生焉,是所謂故邪也,亦所謂因知百病之勝也,又如關尹子曰,心蔽吉凶者,靈鬼攝之,心蔽男女者,鬼攝之,心蔽幽憂者,沉鬼攝之,心蔽於逸者,狂鬼攝之,心蔽盟詛者,奇鬼攝之,心蔽藥餌者,物鬼攝之,此言心有所注則神有所依,依而不正,則邪鬼生矣,是所謂知其病所從生也,既得其本,則治有其法,故察其惡,察其慕,察其勝,察其所從生,則祝無不效矣,如王中陽治一婦,疑其夫有外好,因病牛心狂惑,雖投藥稍愈,終不脫然,乃陰令人佯言某婦慕死,殊為可憐,患者忻然.由是遂愈,此雖非巫,然亦以法而去而其所惡之謂也,又如韓世治一女,母子甚是相愛,既嫁而母死,遂思念成疾,諸藥罔效,韓曰,此病得之於思,藥不易愈,當以術治之,乃賄一巫婦,授以秘語,一日夫謂其妻曰,汝之念母如此,不識彼在地下,亦念汝否,吾當他往,汝盍求巫婦卜之,妻忻諾,遂召巫至,焚香禮拜而母靈降矣,一言一默,宛然其母之生前也,女遂大泣,母之曰勿泣,汝之生命剋我,我遂蚤亡,我之死,皆汝之故,今在陰司,欲報汝讐,汝病懨懨,實我所為,我生則與爾母子,死則與爾寇讐矣,言訖,女改容大怒曰,我因母病,母反害我,我何樂而思之,自是而病愈矣,此去其所慕,又如陰陽應象大論曰,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此因其情志之勝,而更求其勝以制之之法也,又如外臺秘要載祝由一科,丹溪謂符水惟膈上熱痰,一呷涼水,胃熱得之,豈不清快,亦可取效,若內傷涉虛之人,及嚴冬天寒之時,符水下咽,胃氣受傷,反致害者多矣,此因其熱而勝以寒也,又如近有患瘧者,厭以符物,每多取效何也,蓋以瘧之輕者,日發一次,多在半表半裏少陽膽經,當其邪正相爭,迭為勝負之際,但得一厭,則膽氣若有所恃,故正勝邪而病退矣,此藉其相勝之氣,以移易其邪正也,又余嘗治一少年姻婦,以熱邪乘胃依附鬼神,毆詈驚狂,舉家恐怖,欲召巫以治,謀之於余,余日不必,余能治之,因令人高聲先導首懾其氣,余即整容,隨而突入,病者褻衣不恭,瞠視相向余施怒目勝之,面對良久,見其赧生神怯,忽爾潛遯,余益令人索之,懼不敢出,乃進以白虎湯一劑,諸邪悉退,此以威儀勝其褻瀆,寒勝其邪火也,又治一儒生,以傷寒後金水二藏不足忽一曰正午,對余嘆日,生平業儒,無所欺害,何有白鬚老者,素服持扇,守余不去者三日矣,意必宿冤所致也,奈之何哉,余笑曰,所寺丈非白紙扇耶,生驚曰,公亦見乎,余日非也,因對以刺,法論人神失守五鬼外干之義,且解之曰,君以肺氣不足,眼多白花,故見白鬼,若腎水不足者,眼多黑花,當見黑鬼矣,此皆正氣不足,神魂不眼多黑花,當見黑鬼矣,此皆正氣不足,神魂不附於體,而外見本藏之色也,亦何冤之有哉,生大喜曰,有是哉妙理也,余之床側,尚有一黑鬼在,余心雖不懼而甚惡之,但不堪言耳,今得教可釋然矣,遂連進金水兩藏之藥而愈,此知其,病所從生,而微言以釋之也,諸如上類皆鬼從心生,而實非鬼神所為,故日似鬼神也。也,然鬼既在心,則誠有難以藥石奏效,而非祝由不可者矣使祝由家能因岐伯之言,而推廣其妙,則功無不奏,術無不神,無怪其列於十三科之一,又豈近代惑世誣民者流,所可同日語哉,賊風篇義見疾病類三十一,所當互考, ○又按鬼神之謂,雖屬眇茫,然易日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孔子,日,夕神之德其盛矣乎,然則鬼神之道,其可忽哉,故周官之有大祝者,掌六祝之辭以事鬼神,示祈福祥,求未貞也,註日,告神辭日祝號者,尊其名為美稱也,又有男巫者,春招弭以除疾病,註日,招吉祥,弭禍崇,而疾病可除矣,又宥女祝者,掌王后之內祭祀以時招禬禳之事,註曰,招以召祥,姒禦癘禬以除災害,禳以弭變異,四者所以除疾殃也,以此觀之,則巫祝之用,雖先王大聖,末始或癈蓋藉以宣誠悃,通鬼神而消災害實亦先之祝由之意也,故其法至今流傳,如時瘟骨鯁邪崇神志等疾,間或居,然必其輕淺小疾,乃可用之設困內有虛邪,外有實,苟舍正大之法而崇尚虛無,鮮不悞事,奈何未世奸徒,借神鬼為妖祥,假符祝為欺誑,今之人,既不知祝由之法自有一種掌用之處,乃欲動輒賴之,信為實然致有妄言禍福而惑亂人心者,有禁止醫藥而坐失幾宜者,有當忌寒涼而悞吞符水者,有作為怪誕而蕩人神氣者,本以治病而適以悞病,本以去鬼而適以致鬼,此之為害,末可枚舉,其不為奸巫所竊笑者幾希矣,故曰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又曰信巫不信醫,一不治也,吁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彼鬼神者,以天地之至德二氣之良能,既不得逆天命以禍福私人,又焉得樂諂媚以祝禳免患,尼父曰,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又曰,敬鬼神而遠之,此則吾心之所謂祝由也,苟有事於斯者,幸鋻余之迂論, ○運氣類四十四章有按掌考。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註冊】

x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1#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5:14:58 | 只看該作者

治之要極無失色脉治之極於一


素問移精變氣論○十七。


(帝曰,余欲臨病人,觀死生,決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聞乎)。


如日月光,欲其明顯易見也。


(岐伯曰,色脉者,上帝之所貴也,先師之所傳也)。


言明如日月者,無過色脉而巳,上帝,上古之帝也,先師,即下文所謂僦貸季也。


(上古使僦貸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時八風六合,不離其常)。


理色脉,察內外之精微也,通神明,色脉辨而神明見也,色脉之應,無往不合,如五行之衰王,四時之往來,八風之變,六合之廣,消長相依,苶不有常度也。


(變化相移以觀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則色脉是矣)。


五行四時八風之氣,迭有盛衰,則變化相移,色脉隨之而應,故可以觀其妙,知其要,凡人之五藏六府,百骸九竅,脉必由乎氣,氣必合乎天,雖其深微難測,而惟於色脉足以察之,故日欲知其要,則色脉是矣。


(色以應曰,脉以應月,常求其要,則其要也)。


色分五行而明晦是其變,日有十干而陰晴是其變,故色以應日,脉有十二經而虛實是其奱,月有十二建而盈縮是其變,故脉以塵月,常求色脉之要,則明如日月而得其變化之要矣。


(夫色之變化應四時之脉,上帝今所貴,以合於神明也,所以遠死而近生,生道以長命日聖王)。


上帝貴色脉之塵,故能見幾察微,合於神明,常遠於死,常近於生,生道,永昌,此聖王之治身如此。


(中古治病,而治之,湯液十日,以去八風五痺之病,十日不巳,治以草蘇草荄之枝,本未為助,標本巳得,邪氣乃服)。


中古之治病,必病至而後治之,其治也先以湯液,湯液者,五穀所制而非藥也,服之十日,而八風五痺之病可以去矣,使十日不巳,則治以草蘇草荄之枝,蘇,葉也,荄,根也,枝,莖也,根枝相佐,故云本末為助,即後世之煎劑也,病原為本,病變為標,得其標本,邪無不服,此中古治,雖不若上古之見,於未然,而猶未若後世之誤也,○湯液義見前十五,八風義見運氣類三十五,五痺義見疾病類六十七○荄,音該。


(暮世之治病也則不然,治本四時不知日月,不審逆從)。


王氏日,四時之氣,各有所在,不本其處而即妄攻,是反古也,四時刺逆從論曰,春氣在經脉,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工當各隨所在而辟伏其邪爾,火知日月者,謂日有寒溫明暗,月有空滿虧盈也,八正神明論日,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氣定乃刺之,是故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溢而衛氣浮,故血易寫,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郭滿則血氣盛,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是以因時而調血氣也,是故天寒無刺,天溫無凝,月生無寫,月滿無補,月郭空無治,是謂得時而調之,此之謂也,不審逆從者,謂不審量其病,可治與不可治也,○愚按王太僕引經註此,其說雖是,而殊有末盡者如不本四時,則有不知運氣之盛衰,陰陽之消長,故好用溫熱者,忘天地之赫曦,專用寒涼者,昧主客之流衍,五立皆有宜忌,胡可視為泛常,故五常政大論曰,必先歲氣,無伐天和,設不知此而犯之,如抱薪救火,因雪加霜,誤人誤巳而終身不悟者,良可慨矣,如不知日月,王註即以日月為解,然本篇所言者,原在色脉,故不知色脉,則心無參伍之妙,診無表裏之明,色脉不合者,孰當舍證以從脉,緩急相礙者,孰當先此而後彼,理趣不明,其妄孰甚,此色脉之參合,必不可少,故云日月也,又若不審逆從,則有色之逆從,如玉版論要日,色見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為逆,下為從,女子右為逆,左為從,男子左為逆,右為從,衛氣失常篇曰,審察其有餘不足而調之,可以知逆順矣,有四時脉息之逆從,如平人氣象論曰,脉有逆從四時,未有藏形,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時也,玉機真藏論曰,所謂逆四時者,春得肺脉,夏得腎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懸絕沉濇者,命逆四時也,有脉證之逆從,如平人氣象論曰,風熱而脉靜,泄而脫血脉實,病在中脉虛,病在外脉濇堅者,皆難治,命曰反四時也,至機真藏論曰,病熱脉靜,泄而脉大,脫血而脉實,病在中脉實堅,病在外脉不實堅者,皆難治也,有治法之逆從,如至真要大論曰,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逆,正順也,若順,逆也,又曰,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又曰逆者治,從者反治,從少從多,觀其事木,五常政大論曰,強其內守,必同其氣,可使平也,假者反之,是皆逆從之道,醫所最當潛心者,若不明四時脉證之逆從,則不識死生之理,而病必多失,不明論治之逆從,則必至妄投,而絕人長命,是乃所謂醫殺之耳,上暮世之通弊也,宜詳察之。


(病形巳成,乃欲微鍼治其外,湯液治其內)。


既不能防於未然,又不能察其見在,心麤見淺,鍼藥亂施也。


(麤工兇兇以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復起)。


麤工,學不精而庸淺也,兇兇,好自用而孟浪也,若葷者,意其為實而攻之,刖假實未去而真虛至,意其為熱而寒之,則故熱支除而新寒起,是不足以治人,而適足以害人耳。


(帝曰,願聞要道岐伯曰,治之要極無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則)。


色脉之與疾病,猶形之與影,聲之與應也,故察病之要道,在深明色脉之精微而不至惑亂,即明如日月之大法也。


(逆從到行,標本不得,亡神失國)。


逆從到行,反順為逆也,標本不得,舍本趨末也,故致亡神失國,而身命又可知也, ○到,倒同。


(去故就新,乃得真人)。


此戒人以進德修業,無蹈暮心之轍,而因循自棄也,去故者,去其舊習之陋,就新者,進其日新之功,新而又新,則聖賢可之學至,而得真人之道矣。


(帝曰,余聞其要於夫子矣,夫子言不離色脉,此余之所知也岐伯曰治令極於,一,帝曰何謂一,岐伯曰,一者因得之)。


一之為道大矣,萬事萬物之原也,易曰,天一生水,堯曰,惟精惟一,久執厥中,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又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孔子曰,吾道一以貫之,釋氏曰,萬法歸一,莊子曰,通於一而萬事畢,邵子曰,天向一中分造化,至真要等論日,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上曰治之極於一,其道皆同也,故人能得一,則宇宙在乎手,人能知一,則萬化歸乎心,一者本也,因者所因也,得所因,又何所而不得哉。


(帝曰,奈何,岐伯曰,閉戶塞牖,繫之病者,數問其情,以從其意)。


閉戶塞牖,繫之病者,欲其靜而無擾也,然後從容詢其情,委曲順其意,蓋必欲得其歡心,則問者不覺煩,病者不知厭,庶可悉其本末之因,而治無誤也, ○愚按本篇前言治之要極,無失色脉,此言數問其情以從其意,是亦邪氣藏府病形篇所謂見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問其病知其處,命日工,故一則為工,知二則為神,知三則神且明矣,與此意同,若必欲得其致病之本,非於三者而參合求之,終不能無失也。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帝日善)。


此總結上文而言死生之大本也,天年篇曰,失神者死生得神者生,又本病論亦有此二句,見運氣類四十四,俱當互考。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2#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5:17:42 | 只看該作者

五過四德


素問疏五過論全○十八。
 

(黃帝曰,鳴呼遠哉閔閔乎若視深淵,若迎浮雲,視深淵尚可測,迎雲莫佑其際。


閔閔,玄遠無窮之謂深淵有底,故可測,浮雲無定故莫知其際,六微旨大論亦有此數句,蓋此言醫道彼言天道也,見運氣類六。


(聖人之術,為萬民式論裁志意必有法則,循經守數,按循醫事,為萬民副,故事有五過四德,汝知之乎)。


裁,度也,循經之循,因也,按循之循,察也,副助也,醫辨賢愚,愚者誤多,故有五過,賢者道全,故有四德,王氏曰,德者道之用,生之本故,不可不敬慎也。


(雷公避席再拜曰,年幼小,蒙愚以惑聞過與四德,比類形名,虛引其經,心無所對)。


比類形名,公自言雖能比類形證名目,然亦皆虛引經義,而心則末明其深遠故無以對也。


(帝曰,凡未診病者,必問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日脫營)。


嘗貴後賤者,其心屈辱神氣不伸,雖不中邪而病生於內營者陰氣也,營行脉中,心之所主心志不舒則血無以生,脉日以竭,故為脫營○中,去聲。


(嘗富後貧,名日失精,五氣留連,病有所井)。


嘗富後貧者,憂煎日切,奉養日廉,故其五藏之所精,日加消敗,是為失精,精失則氣衰,氣衰則不運故為留聚而病有所并矣。


(醫工診之不在藏府不變軀形,診之而疑,不知病名)。


如前二病者,求之內證則藏府無可憑,求之外證則形軀無所據,診者不明甚故,則未有不疑而莫識其為何病也。


(身體日減,氣虛無精)。


其病漸深,則體為瘦減,其氣日虛,則精無以生,陰陽應象大論曰,氣歸精,精食氣故也。


(病深無氣洒洒然時驚)。
 

及其病深,則真氣消索,故曰無氣,無氣則陽虛,故洒然表寒也,陽虛則神不足,故心怯而驚也。


(病深者,以其外耗於衛,內奪於榮)。


精氣俱損,則表裏俱因,故外耗於衛,內奪於榮,此其所以為深也。


(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之一過也)。


雖曰良工而不能察此,則不得其情,焉知本此過誤之一也。


(○凡欲診病者,必問飲食居處)。


飲食有膏梁藜藿之殊,居處有寒溫燥濕之異,因常知變,必問而察之。


(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沮)。


樂則喜,喜則氣緩,苦則悲,悲則氣消,故苦樂失常,皆傷精氣,甚至竭,則形體毀沮,沮,壞也,○樂,音洛,將魚切。


(暴怒傷陰暴喜傷陽)。
 

怒傷肝,肝藏血,故傷陰,喜傷心,心藏神,故傷陽。


(厥氣上行,滿脉去形)。


厥氣,逆氣也,凡喜怒過度而傷某精氣者,皆能令,人氣厥逆而上行,氣逆於脉,故滿脉,精脫於中,故去形○陰陽應象大論有上四句見陰陽類一。


(愚醫治之,不知補寫,不知病情,精脉日脫,邪氣迺并,此治之二過也)。


不明虛實,故不知補寫,不察所因,故不知病情,以致陰陽敗竭,故精華口脫,陽脫者邪并於陰,陰脫者邪并於陽,故曰邪氣迺并,此愚醫之所誤,過之二也。


(○善為脉者,必以此類畜恒,從容知之,為工而不知道,此診之不足貴,此治之三過也)。


比類比別例類也奇恒異常也,從容,古經篇名,蓋法在安詳靜察也,凡善診者,必比類相求故能因陰察陽,因表察裏,因正察邪,因此察彼,是以奇恒異常之脉證,皆自從容之法而知之矣,易曰,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易曰,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其即此類之謂歟,工不知此,何診之有,此過誤之三也,又示從容論曰,脾虛浮似肺,腎小浮似脾,肝急沉散似腎,此皆工之所時亂也,然從容得之,詳疾病類九。


(○診有三常,必問貴賤,封君敗傷,及欲候王)。


三常即常貴賤,常貧富,常苦樂之義,封君敗傷者追悔巳往,及欲候王者妄想將來,皆致病為因。


(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


抑鬱不伸,故精神內傷,迷而不達,不亡不巳也。


(始富後貧,雖不傷邪,皮焦筋屈,痿躄為攣)。


憂愁思慮,則心肺俱傷,氣血俱損,故為是病,○躄,音璧,足不能行也。


(醫不能嚴,不能動神,外為柔弱,亂至失常,病不能移,則醫事不行,此治之四過也)。


戒不嚴,則無以禁其欲,言不切則無以動其神,又其詞色外為柔弱,而委隨從順,任其好惡,則未有不亂而至失其常者,如是則病不能移,其於醫也何有,此過誤之四也。


(○凡診者必知終始,有知餘緒,切脉問名,當合男女)。


必知終始,謂原其始,要其終也,有知餘緒,謂察其本,知其本也,切其脉必問其名,欲得其素履之詳也,男女有陰陽之殊,脉色有逆順之別,故必辨男女而察其所合也。


(離絕菀結,憂恐喜怒,五藏空虛,血氣離守,工不能知,何術之語)。


離者失其親愛,絕者斷其所懷,菀謂思慮抑鬱,結謂深情難解,憂則氣沉恐則氣怯,喜則氣緩,恚則氣逆凡此皆傷其內,故令五藏空虛,血氣離守醫不知,此何術之有, ○菀鬱同。


(嘗富大傷,斬筋絕脉,身體復行,令澤不息)。


大傷,謂甚勞甚苦也,故其筋如斬脉如絕,以耗傷之過也,雖身體猶能復舊也言而行,然令澤不息矣,澤,精液也,息,生長也。


(故傷敗結,留薄歸陽,膿積寒炅)。


故,舊也,言舊之所傷,有所敗結,血氣留薄不散,則鬱而成熱,歸於陽分,故膿血蓄積,令人寒炅交作也,○炅,居永切,熱也。


(麤工治之,亟刺陰陽,身體解散,四支轉筋,死日有期)。


麤工不知寒熱為膿積所生,膿積以勞傷所致,乃治以常法,急刺陰陽,奪而又奪,以致血氣復傷故身體解,四支轉筋,則死日有期,謂非麤工之誤之者耶,○亟,音棘。


(醫不能明,不問所發,唯言死日,亦為麤工,此治之五過也)。


但知死日,而不知致死者,由於施治之不當,此過誤之五也。


(凡此五者,皆受術不通,人事不明也)。


不通者,不通於理也,物理不通,焉知人事,以上五條,所不可不知也。


(○故聖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陰陽,四時經紀)。


陰陽氣候之變,人身應之以為消長,此天道之不可不知也。


(五藏六府,雌雄表裏,刺灸砭石,毒藥所主)。


藏府有雌雄,經絡有表裏,刺炙石藥各有所宜,此藏象之不可不知也。


(從容人事,以明經道貴賤貧富,各異品理,問年少長,勇怯之理)。


經道,常道也,不從容於人事,則不知常道,焉能知變,人事有不齊,品類有同異,知之則隨方就圓,因變而施,此人事之不可不知也。


(審於部分,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診必副矣)。


八正八節之正氣也,副,稱也,能察形色於分部,則病之本始可知,能察邪正於九候,則脉之順逆可據,明斯二者,診也稱矣,此色脉之不可不知也, ○按本篇詳言五過,未明四德,而此四節,一言天道,一言藏象,一言人事,一脉言色,即四德也,明此四者,醫道全矣,誠缺一不可也。


(治病之道,氣內為寶,循求其理,求之不得,過在表裏)。


氣內者,氣之在內者也,即元氣也,凡治病者,當先求元氣之強弱,元氣既明,大意見矣,求元氣之病而無所得然,後察其過之在表在裏以治之,斯無誤也,此下五節,亦皆四德內事,○愚按氣有外氣,天地之六氣也,有內氣,人身之元氣也,氣失其和則為邪氣,氣得其和則為正氣,亦日真氣佰真氣所在,其義有三,日上中下,也,上者所受於天,以通呼吸者也,中者生於水穀,以養榮衛者也,下者氣化於精,藏於命門,以為三焦之根本者也,故上有氣海,日膻中也,其治在肺,中有水穀氣血之海曰中氣也,其治在脾胃,下有氣海,曰丹田也,其治在腎,人之所賴,惟此氣耳,氣聚則生,氣散則死,故帝曰氣內為寶,此誠最重之辭,醫家最切之旨也,即如本篇始未所言,及終始等篇,皆惓惓以精氣重虛為念,先聖惜人元氣至意,於此可見,奈何今之醫家.但知見病治病,初不識人根本,凡天下之理,亦焉有根本受傷而能無敗者,伐絕生機,其誰之咎,所以余之治人,既察其邪,必觀其正,因而百不失一,存活無笑,故於諸章之注,心存仁愛者,其母忽於是焉, ○又真氣義,見疾病類四。


(守數據治,無失俞理,能行此術,終身不殆)。


此承上文而言表裏陰陽,經絡藏府,皆大其數,不可失也,俞理周身俞穴之理也,殆,危也。


(不知俞理,五藏菀熱癰發六府)。


菀,積也,不知俞穴之理,妄施刺灸,則五藏菀,熱癰乃發於六府矣,是亦上文故傷敗結,留薄歸陽之義。


(診病不審是謂失常,謹守此治,與經相明)。


若不詳加審察必失經常中正之道,故欲謹守治法者,在求經旨以相明也,經即下文上經下經之謂。


(上經下經揆度陰陽,奇恒五中,決以明堂審於終始,可以橫行)。


上經下經,古經名也,病能論日,上經者言氣之通天,下經者言病之變化也,揆度,切度之也,奇恒,言奇病也,五中,五內也,明堂,面鼻部位也,終靈樞篇也,凡診病者,能明上經下經之理,以揆度陰陽,能察奇恒,五中之色,而決於明堂能審脉,候鍼刺之法於終始等篇之義,夫如是則心通一貫,應用不窮,目牛無全,萬舉萬當,斯則高明無敵於天下,故可橫行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3#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5:19:01 | 只看該作者

四失


素問微四失論○十九。


(黃帝在明堂,雷公侍坐侍坐,黃帝曰夫子所通書受事眾多矣,試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失之)。


明堂,王者南面以朝諸候,布政令之所,非前篇明堂之謂得失之意音,言學力功之何如,○夫,音扶。


(雷公對曰,循經受業,皆言十全其時有過失者,願聞其事解也)。


言依經受學,謂巳十全,而用以診治則時有過失,莫知所以,願聞其事之解說也。


(帝曰,子年少,智未及邪,將言以雜合邪)。


智未及,謂計慮之未周周也,言以雜合,謂巳無定見故雜合眾說而不能獨斷也然則皆言十全者,正以其未全耳,○邪,耶同。


(夫經脉十二,絡脉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


循,依順也,此言經絡之略,誰不能知,即循經受業之謂耳。


(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專,志音不理,外內相失,故時疑殆)。


既巳循經受業,而猶不能十全者,何也,蓋道統之傳載由經籍,圓通運用,妙出吾心,使必欲按圖索驥,則後先易轍,未有不失者矣,故精神不能專一者,以中無主而雜合也,志意不分條理者,以心不明而紛亂也,外內相夫者,以彼我之神不交,心手之用不應也,故時有疑惑,致乎危殆,孟子曰,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然則循經受業徒讀父書奚益哉,此過失之解也。


(診不知陰陽逆從之理上治之一失也)。


陰陽逆從理,脉色證治,無不賴之不知此者,惡足言診,此一失也。


(受師不卒,妄作離術謬言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後遺身咎,此治之二失也)。


受師不卒者,學業未精,苟且自是也,妄作離術者,不明正道,假借異端也,謬言為道,更名自功者,侈口妄譚,巧立名色以欺人也,及有不宜砭石而妄用者,是不明鍼灸之理,安得免於災咎,此二失也。


(不適貧富貴賤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溫,不適飲食之宜不別人之勇怯,不知此類,足以自亂,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


適察其所便也坐,處也,察貧富貴賤之常,則情志勞佚可知,察處之薄厚,則奉養豐儉可知,察形之寒溫,則強弱堅脆,受邪微甚可知,察飲食之宜否,則五味之損益,用藥之寒熱可知,凡此者,使不能比別例類以求其詳,則未免自亂矣,明者固如是乎,此三失也。


(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於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為麤所窮,此治之四失也)。


凡診病之道,必先察其致病之因,而後參合以脉,則其陰陽虛實顯然自明,使不問其始,是不求其本也,又若憂患飲食之失節,內因也,起居之過度,外因也,或傷於毒,不內外因也,不先察其因而卒持寸口,自謂脉神,無待於問,亦焉知真假逆從,脉證原有不合,倉卒一診,安能盡中病情,心無定見,故妄言作名,誤治傷生,損德孰甚,人巳皆為所窮,蓋麤疎不精所致,此四失也。


(是以世人之語者,馳千里之外)。


工之得失,則毀譽之遠聞也。


(不明尺寸之論,診無人事治數之道,從容之葆坐持寸口,診不中五脉,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遺師其咎)。


人事治數之道,即前篇貴賤貧富守數據治之謂,從容,周詳也,葆,韜藏也,知周學富,即從容之葆也,若理數未明而徒持寸口,則五藏之脉,且不能中,又焉知百病之所起,是以動多過失,乃始知自怨其無術,而歸咎於師傳之未盡,豈其然哉,語云,學到知羞處,方知藝不精,今之人多有終身不知羞者,困何如其人也,○葆,音保。


(是故治不能循理,棄術於市,妄治時愈,愚心自得)。


市,多人處也,不能循理,焉能濟人,人不相信,如棄術於市,言見棄於眾,人也,然亦有妄施治療,偶或一愈,愚者不知為僥倖,而忻然信為心得,則未免以非為是,而後人踵其害矣。


(嗚呼,窈窈冥冥,熟知其道,道之大者,擬於天地,配於四海)。


窈窈冥冥,道深玄也,熟當作孰,擬於天地,言高厚之無窮,配於四海,言深廣之難測,見不可以易言也。


(汝不知道之諭,受以明為晦)。


不知道之諭不得其旨也,失其旨則未免因辭害意及因明訓而為晦,此醫家之大戒也,晦,不明之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4#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5:20:06 | 只看該作者

辟療五疫


素問遺篇刺法論○二十。


(黃帝曰,余聞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不施救療,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


五疫,即五運疫癘之氣,詳見運氣類四十一,與此原出同篇,所當互考,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謂欲禁止其傳染也。


(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避其毒氣,天牝從來,復得其往,氣出於腦,即不邪干)。


疫癘乃天之邪氣,若吾身正氣內固,則邪不可,天,故不相染也,天牝,鼻受天之仔,故曰天牝,老子謂之玄牝,是亦此義,氣自空虛而來,亦欲其自空虛而去,故曰避其毒氣,天牝從來,復得其往也,蓋以氣通於鼻,鼻連於腦中,流布諸經,令人相染矣,氣出於腦謂嚏,或張鼻泄之,則邪從鼻出,毒氣可令散也。


(氣出於腦,即先想心如曰)。


日為太陽之氣,應人之心,想心如曰,即所以存吾之氣,壯吾之神,使邪氣不能犯也。


(欲將入於疫室,先想青氣自肝而出,左行於東,化作林木。)。


心之所至,氣必至焉,故存想之,則神有所注而氣可王矣,左行於東,化作林水之狀,所以壯肝氣也。


(次想白氣自肝而出,右行於西,化作戈甲)。


所以壯肺氣也。


(次想赤氣自心而出,南行於上,化作焰明)。


所以壯心氣也。


(次想黑氣自腎而出,北行於下,化作水)。


所以壯腎氣也。


(次想黃氣自脾而出,存於中央化作土)。


所以壯脾氣也。


(五氣護身之畢,以想頭上如北斗之煌煌,然後可入於疫室)。


煌煌,輝燿貌,天行疫癘傳染最速,故當謹避之如此。


(○又一法於春分之日,日未出而吐之)。


舊註曰用遠志去心,以水煎之,飲二盞,吐之不疫。


(○又一法於雨水日後,三浴以藥泄汗)。


謂以祛邪散毒之藥煎湯三浴,以泄其汗也。


(○又一法小金丹方,辰砂二兩,水磨雄黃一兩,葉子雌黃一兩,紫金半兩)。


以金箔同研之,可為細未。


(同入合中,外固了,地一尺築地實,不用爐,不須藥制用火二十斤煆之也,七日終)。


常令火不斷。


(候冷七日取,次日出合子埋藥地中七日,取出順日研之三日,煉白沙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望東吸日華氣一口冰水下一九,和氣嚥之,服十粒無疫干也)。


合子,即磁礶之屬,順日研之,謂左旋也,○按此遺篇之言,乃出後人增附,法非由古,未足深信,愚有避疫法在陰陽類首章,所當并察。


(類經十二卷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5#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5:20:37 | 只看該作者

類經十三卷


(張介賓類註)。


(疾病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6#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6:06:15 | 只看該作者

病機


【素至真要大論○一。】


(帝日,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


風寒暑濕燥火,天之六氣也,氣之正者為化,氣之邪者為變,故日之化之變也。


(經言盛者,寫之,虛者補之,余錫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應由援刺雪汗工巧神聖,可得聞乎)。


錫,賜也,十全,無一失也,桴,鼓槌也,由,猶同,援刺雪污,去病如拾也,又詳義見鍼刺類五十二,難經日,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脉而知之謂之巧,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又曰以外知之曰聖,以內知之曰神○桴,音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7#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6:10:32 | 只看該作者

岐伯日,審察病機,無失氣宜,此之謂也


病隨氣動,必察其機,治之得其要,是無失氣宜也,○愚按氣交變,五常政,至真要等論,皆詳言五運六氣,各有大過不及,而天時民病,變必因之,故有淫勝,反勝,客勝,主勝之異,蓋氣太過則亢極而實,氣不及則被侮而虛,此陰陽盛衰自然之理也,本篇隨至真要大論之未,以統言病機故藏氣六,各有所主,或實或虛,則亦無不隨氣之變而有不同也,朼即如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矣,若木勝則四支強直而為掉,風動於上而為眩,脾土受邪,肝之實也,木衰則血不養筋而為掉,氣虛於上而為眩,金邪乘木,肝之虛也,又如諸痛痒瘡皆屬於心矣,若火盛則熾熱為癰,心之實也,陽衰則陰勝為疽,心之虛也,五藏六氣,虛實皆然,故本篇首言盛者寫之,虛者補之,未言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迣者責之,蓋既以氣宜言病機矣,又特以盛虛有無四字,貫一篇之首尾,以盡其義,此正先聖心傳,精妙所在最為喫緊綱領,奈何劉完素未之詳審,略其顛未,獨取其中一十九條,演為原或,偏言盛氣實,邪,且十九條中,凡歸重於火者十之七八,至於不及虛邪,則全不相顧,又曰,其為治者,但當寫其過甚之氣,以為病本,不可反誤治其兼化也,立言若此,虛者何堪,故樓氏指其治法之偏,誠非過也,夫病機為入道之門,為跬步之法,法有未善,而局人心目,初學得之,多致終身不能超脫,習染既久,流弊日深,所以近代醫家舉動皆河間遺風,其於寫假熱,伐真虛,覆人於反掌間者,比比皆然,不忍見也,或諱之曰,河間當胡元之世,其風聲氣習,本有不同,因時制宜,故為是論,即或有之,則世變風移今非比,設欲率由其舊,恐水炭鉤繩,不相符也,心切憫之,不容不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8#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6:11:33 | 只看該作者

帝日,願聞病機何如,岐伯日,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風類不一,故曰諸風掉,搖也,眩,運也,風主動搖,木之化也,故屬於肝,其虛其實,皆能致此,如發生之紀,其動掉眩巔疾,厥陰之復,筋骨掉眩之類者,肝之實也,又如陽明司天,掉振鼓慄,筋痿不能久立,燥金之盛,肝受邪也,太陰之復,頭頂痛重而掉瘛尤甚者,木不制土,濕氣反勝,皆肝之虛也,故衛氣篇曰,下虛則厥,上虛則眩,亦此之謂,凡實者宜涼宜寫,虛則宜補宜溫,反而為之,禍不旋踵矣,餘治放此,○掉,提料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9#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6:12:31 | 只看該作者

諸寒收引,屬於腎


收,歛也,引,急也,腎屬水,其化寒,凡陽氣不達則營衛凝聚體拘孿,皆收引之謂,如太陽之勝為筋肉拘苛血脉凝泣,歲水太過為陰厥,為上下,中寒,水之實也,歲水不及為足痿清厥,涸流之紀其病癃閉,水之虛也,水之虛實皆本於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0#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6:12:52 | 只看該作者

諸氣膹鬱,皆屬於肺


膹,喘急也鬱,否悶也,肺屬金,其化燥,燥金盛則清邪在肺而肺病有餘,如歲金太過,甚則喘欬逆氣之類是也,金氣衰則火邪勝之,而肺病不足,如從革之紀其發喘欬之類是也,肺主氣,故諸氣膹鬱者,其虛其實,皆屬於肺, ○膹音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4 20:42 , Processed in 0.140624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