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辨證錄】

 關閉 [複製鏈接]
1241#
 樓主| 發表於 2013-2-3 19:26:07 | 只看該作者

逆挽湯


人參(一兩) 茯苓(二兩) 大黃(一兩) 黃連(三錢) 梔子(三錢) 甘草(三錢) 水煎服。


一劑腹痛除,瀉亦頓止。


此方用人參以固其脾胃之氣,則氣不至於驟脫,然最奇在用大黃也。


蓋此瀉乃火留於腸胃,非用大黃迅逐,則火不遽散,水不盡流。


然徒用大黃不用黃連、梔子,則火邪甚熾,盤踞於斷澗曲溪,未必驟涸。


三味並用,則大小河渠,無不盡行啟泄。


然分消無法,則壅塞阻滯亦未可知。


益之茯苓以釐清濁,且是健脾開胃之藥,則土氣既堅,自無沖決之患。


更慮過於迅逐,邪去雖速,未免傷損腸陰,又佐甘草之和緩,以調劑於遲速之間,使人參易於生氣,所謂剿撫並用,無激而死斗之虞,自然風浪息平,水歸故道,平成立奏也。


此症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42#
 樓主| 發表於 2013-2-3 19:26:49 | 只看該作者

參連湯


亦效。


人參 茯苓(各一兩) 白芍(二兩) 黃連(三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43#
 樓主| 發表於 2013-2-3 19:27:02 | 只看該作者

人有口渴飲水


忽然大瀉,一日或十余行,或數十行,晝夜之間,瀉至數百次,完穀不化,直下無留,人以為火瀉也,誰知是腎水不足以制火乎。


夫胃為腎之關,胃火必得腎水以相制,腎水一虧,胃火必旺。


而內火無資,自索外水以相濟,然外水只可少止上焦之炎,不能竟助下焦之水,故外水入而腎不受。


腎與膀胱為表裡,而膀胱亦不納,水無從而化,乃直趨於大腸而作瀉矣。


但胃火既盛,渴飲涼水,宜變為汗。


今不為汗,而作瀉者,故因腎水不能制胃火之炎,胃火必欺腎水之弱,於是挾水以侮腎,不泄汗而瀉水耳。


及其後也,不特水之驟崩,且火亦驟降,關門不閉,上下盡開,不啻如崩湍倒峽,建瓴而下也。


論其治法,自宜急救其標,然而徒止其瀉,不急救其陰,則亡陰立盡,何以制火以存其胃氣乎?


方用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44#
 樓主| 發表於 2013-2-3 19:27:15 | 只看該作者

陰止瀉湯


山茱萸(二兩) 車前子(一兩) 茯苓(一兩) 白芍(二兩) 肉桂(三分) 白朮(一兩) 甘草(五錢) 山藥(二兩) 薏仁(一兩) 水煎服。


一劑瀉減,再劑瀉又減,三劑瀉全止矣。


此方純是補腎補胃之藥,非止瀉之劑也,然而止瀉之妙,已存於補陰之中,蓋陽火得陰而即止也。


倘作胃虛有火治之,亦能止瀉,然下多亡陰,雖止瀉於一時,而陰虛何能驟復?


何若此方既能止瀉,而陰陽兩不相傷之為得哉。


此症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45#
 樓主| 發表於 2013-2-3 19:30:04 | 只看該作者

陰止瀉湯


山茱萸(二兩) 車前子(一兩) 茯苓(一兩) 白芍(二兩) 肉桂(三分) 白朮(一兩) 甘草(五錢) 山藥(二兩) 薏仁(一兩) 水煎服。


一劑瀉減,再劑瀉又減,三劑瀉全止矣。


此方純是補腎補胃之藥,非止瀉之劑也,然而止瀉之妙,已存於補陰之中,蓋陽火得陰而即止也。


倘作胃虛有火治之,亦能止瀉,然下多亡陰,雖止瀉於一時,而陰虛何能驟復?


何若此方既能止瀉,而陰陽兩不相傷之為得哉。


此症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46#
 樓主| 發表於 2013-2-3 19:30:19 | 只看該作者

人有終年飲酒


不知禁忌,逞醉入房,過於泄精,久則脾氣大傷,變成水瀉,一感風寒,遂大瀉不止,如溏如積,人以為酒濕損脾也,誰知是酒濕傷腎乎。


夫脾乃濕土,最惡者濕也。


而酒又最濕,幸酒性大熱,而脾亦喜熱,濕熱相合,則脾不甚傷。


無如人借酒氣之熱,以助其命門之火,鼓動其焰,以博久戰之歡,究之熱不可長恃,精不能堅守,興闌精泄,火息而濕留於腎宮矣。


夫五臟六腑之水,皆賴腎火以化之也。


而腎中有濕,則火去濕存,長年相伴,歲月既深,火日衰而濕日盛,腎不能久留,仍傳出於脾。


前酒之濕未去,新酒之濕又來,於是濕盛而熱亦盛,脾不受熱之益,專受濕之害,故經年經月而作瀉也。


治法必須大補脾腎,而後解其濕熱之毒。


方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47#
 樓主| 發表於 2013-2-3 19:34:53 | 只看該作者

解酲止瀉湯


白朮(一兩) 山茱萸(一兩) 茯苓(一兩) 柞木(五錢) 黃連(三、五分) 白芍(五錢) 附子(一分) 水煎服。


此方脾腎雙補之藥也。


用柞木、黃連以解其酒毒,用苓、朮以消其水濕,用芍藥以斂其耗脫之陰,用附子一分引群藥入腎,以掃蕩其濕熱,而非助其命門之虛陽也。


但此方必須多服為佳。


蓋酒濕之瀉,甚難建功。


以濕熱入腎,最不易出。


或十服之後,改湯劑為丸,朝夕服三月,可以全愈矣。


此症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48#
 樓主| 發表於 2013-2-3 19:36:13 | 只看該作者

萸柞湯


亦效。


山茱萸(一錢) 柞木枝 肉桂 五味子(各二錢) 山藥 茯苓(各一兩) 水煎服。


十劑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49#
 樓主| 發表於 2013-2-3 19:36:26 | 只看該作者

人有無端一時作瀉


腹痛不可止,面青唇黑,幾不欲生,肛門之邊,宛如刀割,大瀉傾盆,人以為火瀉也,誰知是受毒而作瀉乎。


夫毒必有所由來,非漫然而作瀉也。


或食瓜果,或飲涼水,或斟隔宿之茶,或吸露天之酒,或游神廟陰寒之地,或探古洞幽暗之方,或貪臥於濕處,或加餐夫樹間,或饕牛羊自死之物,或吞禽鳥難化之肉,皆能受毒而發瀉。


雖毒受於腹中,瀉出於腸外,非必死之症。


然腹疼欲死,烏可無藥以救之耶。


救法於解毒之中,而輔之瀉毒之品,因勢利導,祛毒更神。


方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50#
 樓主| 發表於 2013-2-3 19:36:39 | 只看該作者

化毒神丹


生甘草(五錢) 大黃(一兩) 丹皮(五錢) 當歸(一兩) 雷丸(三錢) 蒲公英(五錢) 水煎服。


一劑而所中之毒無不盡出而愈,不必二劑。


此方生甘草、蒲公英以解毒,合之大黃、雷丸則祛毒而無太剛之懼,掃毒而無過滯之憂,又得當歸、丹皮以助之,但逐毒之穢,而不損腸之陰,非孟浪以用之也。


此症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51#
 樓主| 發表於 2013-2-3 19:36:58 | 只看該作者

雷轟丹


亦神效。


雷丸 紅花 甘草(各二錢) 白芍 車前子(各五錢) 澤瀉 豬苓(各二錢) 水煎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52#
 樓主| 發表於 2013-2-3 19:37:50 | 只看該作者

人有面黃體瘦


善食易飢,不食則痛,日以為常,一旦大瀉,連蟲而下,如團如結,血裹膿包,人以為蟲瀉也。


然蟲之生也,生於濕,蟲之養也,養於水穀也。


善食者,蟲食則易消;


易飢者,蟲飢則易餓也;


不食則痛,蟲無食以養,則嚙人腸胃。


歲月既久,蟲以生蟲,竟將腸胃之間變成巢穴,飲之食之而不肯散,團結包裹,何肯遽出哉?


且所用之飲食,供蟲而不足,何能生津化液,以養五臟七腑乎?


自然臟腑之氣衰,而胃氣亦漸弱矣。


胃弱則脾亦弱,胃弱則食必減而不能入,脾弱則食難化而不能出,久則胃寒而脾亦寒,脾胃寒冷,則蟲苦無藏身之地,偶將熱湯、熱水乘機下遁而大瀉。


一蟲既行,眾蟲無止遏之勢,成群逐隊而下,團結於膿血之內,勢之所必至也。


治法乘蟲之遷徙,而大下之,則腸胃無留余之蝕。


然而下之過甚,必至損傷脾胃。


於攻之中用補,則正氣得養,蟲亦盡除,兩益之道也。


方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53#
 樓主| 發表於 2013-2-3 19:38:15 | 只看該作者

掃蟲湯


人參(五錢) 白朮(一兩) 大黃(三錢) 白薇(三錢) 百部(三錢) 甘草(一錢) 烏梅(一個) 水煎服。


一劑大瀉蟲盡出矣,不必二劑。


服此藥後,用四君子湯調理而安。


夫此湯雖曰掃蟲,實補脾胃以生氣。


腹中生蟲,至於如許之多,其傷損脾胃者,非一日矣,似宜單補而不用攻,然蟲既大出,不用攻蟲之藥,惟用補劑,則脾胃之氣回,而蟲亦回矣,反留為後日之害。


故因其自出之時,即用祛蟲之藥,蟲不敢貪補而流連也。


況攻之中,仍有補劑,但瀉蟲而不耗氣,是攻補並用,且善後得宜,安得不收全功哉。


此症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54#
 樓主| 發表於 2013-2-3 19:39:42 | 只看該作者

追蟲丹


亦神。


甘草 枳殼 雷丸(各一錢) 黃連 百部 檳榔(各二錢) 人參 使君子肉(各三錢) 白朮(五錢) 水煎服。


人有臟腑不調,久瀉不愈,人以為洞瀉也,誰知是肝乘脾土,濕氣下行之故乎。


夫肝屬木,最能克土。


然而土旺則木不能克,木平則土不受克。


惟肝木既旺,而土又過衰,則木來克土,而土之濕氣難安矣。


人身之脾土易衰,肝木復易旺。


肝木能旺,非腎水生之而旺也,大約得之怒與謀慮者居多。


大怒則肝葉開張,過於謀慮不決,則失於剛斷,而躁妄之念生,皆能使肝氣之旺;


旺則肝氣不能發泄,必致乘脾。


脾乃濕士,畏肝之克,氣不上升而下降,遂致成瀉。


人之怒氣不常,而謀慮無已,肝亦烏能平,而瀉又烏有止期乎。


治法平肝以瀉水,則瀉可止也。


古人有用上涌之法而效者,有用下泄之法而亦效者,然皆非善法也。


方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55#
 樓主| 發表於 2013-2-3 19:41:35 | 只看該作者

平瀉湯


芍藥(二兩) 茯苓(一兩) 白朮(二兩) 水煎服。


一劑肝氣平,二劑洞瀉止,三劑不再瀉矣。


此方用芍藥以平肝,用白朮、茯苓健脾以去濕。


肝氣既平,不去刑土,而脾得養,無畏於木氣之克。


況濕去則土燥,無波可興,何能作瀉?


奚必上涌以傷氣,下泄以損陰,用劫藥以制勝哉。


此症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56#
 樓主| 發表於 2013-2-3 19:42:40 | 只看該作者

調脾飲


亦妙。


白芍 茯苓(各五錢) 白朮(一兩) 甘草(一錢) 陳皮(五分) 神麯(二錢) 白豆蔻(二粒) 水煎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57#
 樓主| 發表於 2013-2-3 19:42:55 | 只看該作者

人有侵染鬼魅


一旦大瀉,此陰氣之侵傷於脾土也。


夫脾屬太陰,本是陰臟,然陰中有陽,則脾土營運易於變化,無復有過濕之虞。


是太陰濕土,全藉腎中至陽之氣,以變化之也。


若鬼,則至陰之氣也,相接至久,則至陽之氣,皆為至陰所盜,陰中無陽,何以消化水穀?


況鬼氣又邪氣也,邪氣之盛,由於正氣之衰,正不敵邪,則陰氣更勝,陰勝陽微,泄何能止乎?


治法非補陽以去濕,助正以消陰,則瀉正無底止也。


方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58#
 樓主| 發表於 2013-2-3 19:45:35 | 只看該作者

消陰止瀉丹


蒼朮(五錢) 白朮(一兩) 附子(三分) 乾薑(一錢) 山藥(一兩) 水煎服。


連服十劑不特瀉止,精神亦健。


此方用蒼朮以祛邪,用白朮以利濕,用薑附以生陽足矣,何又入山藥補陰之多事也?


不知人為鬼魅所侵,不惟陽氣消亡,而陰精亦必暗耗,加入山藥之補陰者,補真陰之精,非補邪陰之水也。


況真陽非真陰不生,補其真陰,正所以速生陽氣耳。


陽得陰而薑、附無太勝之虞,反能助二術以生至陽之氣。


矧山藥原是健脾利水之神物,原非純陰無陽可比,故同用以出奇也。


此症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59#
 樓主| 發表於 2013-2-3 19:45:47 | 只看該作者

逐魑丹


亦佳。


蒼朮(二兩) 乾薑(三錢) 良薑(二錢) 茯苓(一兩) 甘草(一錢) 肉桂(一錢) 管仲(三錢) 水煎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60#
 樓主| 發表於 2013-2-3 19:46:00 | 只看該作者

痢疾門(十二則)


人有夏秋之間,腹痛作瀉,變為痢疾,宛如魚凍,久則紅白相間,此是肝克脾土也。


蓋夏秋之間,寒熱必然相雜,肝遇涼風,則木氣不舒,上不能宣,必至下克。


而脾胃之中受三夏暑熱,欺肝木凋零,乃與肝木相爭。


肝木激而成怒,克土更甚。


脾胃之土傷,難容水穀,遂腹痛而作瀉矣。


瀉久而糟粕已盡,脾乃傳肝木之氣於腎,而腎見其子之氣,乃相助而作惡,忘其自損母氣也。


紅白相間者,肝不藏血而紅見,腎不藏精而白見也。


惟是肝內之血無多,腎中之精有限,何以能綢繆不斷,如水之傾,如泉之涌也,不知六腑畏肝木之橫,五臟助腎之困,交相成之也。


治法急平其肝氣之怒,少佐祛穢之藥,則肝氣不降而腎氣頓收。


不必止痢,脾胃之土自安,脾胃既安,何懼痢之有?


方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14 23:41 , Processed in 1.171875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