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金匱要略心典】

 關閉 [複製鏈接]
161#
 樓主| 發表於 2013-1-28 14:50:25 | 只看該作者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黃) 赤小豆(三分煮)。


上二味。杵為散。


以香豉七合。煮取汁。和散一錢匕。溫服之。


不吐者少加之。


以快吐為度而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2#
 樓主| 發表於 2013-1-28 14:50:37 | 只看該作者

脈緊如轉索無常者


宿食也。


脈緊頭痛風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3#
 樓主| 發表於 2013-1-28 14:50:48 | 只看該作者

脈緊如轉索無常者


緊中兼有滑象。不似風寒外感之緊為緊而帶弦也。


故寒氣所束者。


緊而不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4#
 樓主| 發表於 2013-1-28 14:51:01 | 只看該作者

食氣所發者


乍緊乍滑。


如以指轉索之狀。故曰無常。脈緊頭痛風寒者。


非既有宿食。而又感風寒也。


謂宿食不化。鬱滯之氣。上為頭痛。有如風寒之狀。而實為食積類傷寒也。


仲景恐人誤以為外感而發其汗。故舉以示人曰。


腹中有宿食不化。意亦遠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5#
 樓主| 發表於 2013-1-28 14:51:13 | 只看該作者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第十一


肺中風者。


口燥而喘。身運而重。冒而腫脹。肺中寒。吐濁涕。肺死臟。浮之虛。按之弱如蔥葉。 下無根者死。 肺中風者。


津結而氣壅。津結則不上潮而口燥。氣壅則不下行而喘也。


身運而重者。


肺居上焦。 治節一身。肺受風邪。大氣則傷。故身欲動而彌覺其重也。


冒者。


清肅失降。濁氣反上。為蒙冒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6#
 樓主| 發表於 2013-1-28 14:51:26 | 只看該作者

腫脹者


輸化無權。水聚而氣停也。


肺中寒。吐濁涕者。


五液在肺為涕。寒氣閉肺竅而蓄臟熱。則濁涕從口出也。


肺死臟者。


肺將死而真臟之脈見也。


浮之虛。按之弱如蔥葉者。


沈氏所謂有浮上之氣。 而無下翕之陰是也。


內經云。


真肺脈至。大而虛。


如以毛羽中人膚。亦浮虛中空。而下復無根之象爾。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7#
 樓主| 發表於 2013-1-28 14:51:56 | 只看該作者

肝中風者


頭目 。兩脅痛。行常傴。令人嗜甘。肝中寒者。


兩臂不舉。舌本燥。善太息。胸中痛。不得轉側。食則吐而汗出也。


肝死臟。浮之弱。按之如索不來。


或曲如蛇行者死。 肝為木臟。而風復擾之。


以風從風動而上行。為頭目 也。


肝脈布脅肋。風勝則脈急。為兩脅痛而行常傴也。


嗜甘者。


肝苦急。甘能緩之。


抑木勝而土負。乃求助於其味也。


肝中寒兩臂不舉者。


肝受寒而筋拘急也。


徐氏曰。


四肢雖屬脾。然兩臂如枝。木之體也。


中寒則木氣困。故不舉。亦通。肝脈循喉嚨之後。中寒者逼熱於上。故舌本燥。肝喜疏泄。中寒則氣被郁。故喜太息。太息、長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8#
 樓主| 發表於 2013-1-28 14:52:17 | 只看該作者

肝脈上行者


挾胃貫膈。故胸痛不能轉側。食則吐而汗出也。


浮之弱。不榮於上也。


按之如索不來。 有伏而不起。勁而不柔之象。曲如蛇行。謂雖左右奔引。而不能夭矯上行。亦伏而勁之意。按內經云。


真肝脈至。中外急。


如循刀刃。責責然。


如按琴瑟弦。與此稍異。而其勁直則一也。


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時。但欲飲熱。旋覆花湯主之。


肝臟氣血鬱滯。著而不行。故名肝著。然肝雖著。而氣反注於肺。所謂橫之病也。


故其人常欲蹈其胸上。胸者肺之位。蹈之欲使氣內鼓而出肝邪。


以肺猶橐 。抑之則氣反出也。


先未苦時。但欲飲熱者。


欲著之氣。得熱則行。迨既著則亦無益矣。


旋覆花咸溫下氣散結。新絳和其血。蔥葉通其陽。 結散陽通。氣血以和。而肝著愈。肝愈而肺亦和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9#
 樓主| 發表於 2013-1-28 14:52:30 | 只看該作者

旋覆花湯方


旋覆花(三兩) 蔥(十四莖) 新絳(少許)。


上三味。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0#
 樓主| 發表於 2013-1-28 14:52:53 | 只看該作者

心中風者


翕翕發熱。不能起。心中飢。食即嘔吐。心中寒者。


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狀。劇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譬如蟲注。其脈浮者。


自吐乃愈。心傷者。


其人勞倦。即頭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煩。發熱。當臍跳。其脈弦。此為心臟傷所致也。


心死臟。浮之實如麻豆。按之益躁疾者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1#
 樓主| 發表於 2013-1-28 14:53:07 | 只看該作者

翕翕發熱者


心為陽臟。風入而益其熱也。


不能起者。


君主病而百骸皆廢也。


心中飢。食則嘔者。


火亂於中。而熱格於上也。


心中如啖蒜者。


寒束於外。火鬱於內。似痛非痛。似熱非熱。懊 無奈。 甚者心背徹痛也。


如蟲注者。


言其自心而背。自背而心。


如蟲之往來交注也。


若其脈浮。則寒有外出之機。設得吐則邪去而愈。然此亦氣機自動而然。非可以藥強吐之也。


故曰其脈浮者。


自吐乃愈。心傷者。


其人勞倦。即頭面赤而下重。蓋血虛者。


其陽易浮。上盛者。


下必無氣也。


心中痛而自煩發熱者。


心虛失養。而熱動於中也。


當臍跳者。


心虛於上。而腎動於下也。


心之平脈。累累如貫珠。


如循琅。


又胃多微曲曰心平。今脈弦。是變溫潤圓利之常。而為長直勁強之形矣。


故曰此為心臟傷所致也。


經云。


真心脈至。堅而搏。


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與此浮之實如麻豆。按之益躁疾者。


均為上下堅緊。而往來無情也。


故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2#
 樓主| 發表於 2013-1-28 14:53:21 | 只看該作者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


血氣少也。


血氣少者屬於心。心氣虛者。


其人則畏。合目欲眠。夢遠行而精神離散。魂魄妄行。陰氣衰者為顛。陽氣衰者為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3#
 樓主| 發表於 2013-1-28 14:53:32 | 只看該作者

邪哭者


悲傷哭泣。


如邪所憑。此其標有稠痰濁火之殊。而其本則皆心虛而血氣少也。


於是寤寐恐怖。 精神不守。魂魄不居。為顛為狂。勢有必至者矣。


經云。


邪入於陽則狂。邪入於陰則顛。此云陰氣衰者為顛。陽氣衰者為狂。蓋必正氣虛而後邪氣入。經言其為病之故。此言其致病之原也。


脾中風。翕翕發熱。形如醉人。腹中煩重。皮目 而短氣。脾死臟。浮之大堅。按之如覆杯。 潔潔狀如搖者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4#
 樓主| 發表於 2013-1-28 14:53:44 | 只看該作者

風氣中脾


外淫肌肉。為翕翕發熱。內亂心意。為形如醉人也。


脾脈入腹而其合肉。腹中煩重。 邪勝而正不用也。


皮目 而短氣。風淫於外而氣阻於中也。


李氏曰。


風屬陽邪。而氣疏泄。形如醉人。言其面赤而四肢軟也。


皮目、上下眼胞也。


又曰。


脈弱以滑。是有胃氣。浮之大堅。則胃氣絕。 真臟見矣。


按之如覆杯。言其外實而中空無有也。


徐氏曰。


潔潔狀如搖。是不能成至而欲傾圮之象。 故其動非活動。轉非圓轉。非臟氣將絕而何。故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5#
 樓主| 發表於 2013-1-28 14:53:56 | 只看該作者

趺陽脈浮而澀


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堅。其脾為約。麻仁丸主之。


浮者陽氣多。澀者陰氣少。而趺陽見之。


是為胃強而脾弱。約、約束也。


猶弱者受強之約束而氣餒也。


又約、小也。


胃不輸精於脾。脾乃干澀而小也。


大黃、枳實、厚朴。所以下令胃弱。麻仁、杏仁、芍藥。所以滋令脾濃。用蜜丸者。


恐速下而並傷及脾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6#
 樓主| 發表於 2013-1-28 14:54:10 | 只看該作者

麻仁丸方


麻仁(二升) 芍藥(半斤) 大黃(去皮) 枳實(各一斤) 厚朴(一尺去皮) 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別作脂)。


上六味。末之。


煉蜜和丸。梧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


以知為度。 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


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裡冷濕。久久得之。


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薑苓朮湯主之。


腎受冷濕。著而不去。則為腎著。身重。腰中冷。


如坐水中。腰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皆冷濕著腎。而陽氣不化之征也。


不渴。上無熱也。


小便自利。寒在下也。


飲食如故。胃無病也。


故曰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裡冷濕。久久得之。


蓋所謂清濕襲虛。病起於下者也。


然其病不在腎之中臟。 而在腎之外腑。故其治法。不在溫腎以散寒。而在燠土以勝水。甘、薑、苓、朮。辛溫甘淡。本非腎藥。名腎著者。


原其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7#
 樓主| 發表於 2013-1-28 14:54:23 | 只看該作者

甘薑苓朮湯方


(一名腎著湯) 甘草 白朮(各二兩) 乾薑 茯苓(各四兩)。


上四味。


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腰中即溫。 腎死臟。浮之堅。按之亂如轉丸。益下入尺中者死。 腎脈本石。浮之堅。則不石而外鼓。按之亂如轉丸。是變石之體而為躁動。真陽將搏躍而出矣。


益下入尺。言按之至尺澤。而脈猶大動也。


尺下脈宜伏。今反動。真氣不固而將外越。反其封蟄之常。 故死。 問曰。


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謂也。


師曰。


上焦受中焦氣未和。不能消穀。故能噫耳。下焦竭。即遺溺失便。 其氣不和。不能自禁止。不須治。久則愈。 上焦在胃上口。其治在膻中。而受氣於中焦。今胃未和。不能消穀。則上焦所受者。


非精微之氣。 而為陳滯之氣矣。


故為噫。噫、噯食氣也。


下焦在膀胱上口。其治在臍下。故其氣乏竭。即遺溺失便。 然上焦氣未和。不能約束禁制。亦令遺溺失便。所謂上虛不能制下者也。


云不須治者。


謂不須治其下焦。俟上焦氣和。久當自愈。夫上焦受氣於中焦。而下焦復受氣於上焦。推而言之。


腎中之元陽不正。 則脾胃之轉運不速。是中焦又復受氣於下焦也。


蓋雖各有分部。而實相助為理如此。此造化自然之妙也。


師曰。


熱在上焦者。


因咳為肺痿。熱在中焦者。


則為堅。熱在下焦者。


則尿血。亦令淋 不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8#
 樓主| 發表於 2013-1-28 14:54:38 | 只看該作者

大腸有寒者


多 溏。有熱者。


便腸垢。小腸有寒者。


其人下重便血。有熱者。


必痔。 熱在上焦者。


肺受之。


肺喜清肅而惡煩熱。肺熱則咳。咳久則肺傷而痿也。


熱在中焦者。


脾胃受之。


脾胃者。


所以化水穀而行陰陽者也。


胃熱則實而硬。脾熱則燥而 。皆為堅也。


下焦有熱者。


大小腸膀胱受之。


小腸為心之腑。熱則尿血。膀胱為腎之腑。熱則癃 不通也。


溏如 之後。水糞雜下。大腸有寒。故泌別不職。其有熱者。


則腸中之垢。被迫而下也。


下重。謂腹中重而下墜。小腸有寒者。


能腐而不能化。故下重。陽不化則陰下溜。故便血。其有熱者。


則下注廣腸而為痔。痔、熱疾也。


問曰。


病有積。有聚。有穀氣。何謂也。


師曰。


積者臟病也。


終不移。聚者腑病也。


發作有時。 展轉痛移。為可治。穀氣者。


脅下痛。按之則愈。復發。為穀氣。 積者、 也。


病氣之屬陰者也。


臟屬陰。兩陰相得。故不移。不移者。


有專痛之處而無遷改也。


聚則如市中之物。偶聚而已。病氣之屬陽者也。


腑屬陽。兩陽相比。則非如陰之凝。故寒氣感則發。 否則已。所謂有時也。


既無定著。則痛無常處。故展轉痛移。其根不深。故比積為可治。穀氣者、食氣也。


食積太陰。敦阜之氣。抑遏肝氣。故病在脅下。按之則氣行而愈。復發者。


飲食不節。則其氣仍聚也。


(徐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9#
 樓主| 發表於 2013-1-28 14:54:51 | 只看該作者

諸積大法


脈來細而附骨者。


乃積也。


寸口。積在胸中。微出寸口。積在喉中。關上。積在臍旁。 上關上。積在心下。微下關。積在少腹。尺中。積在氣衝。脈出左。積在左。脈出右。積在右。脈兩出。積在中央。各以其部處之。


諸積。該氣、血、痰、食而言。脈來細而附骨。謂細而沉之至。諸積皆陰故也。


又積而不移之處。 其氣血營衛。不復上行而外達。則其脈為之沉細而不起。故歷舉其脈出之所。


以決其受積之處。而復益之曰。


脈兩出。積在中央。


以中央有積。其氣不能分布左右。故脈之見於兩手者。


俱沉細而不起也。


各以其部處之。


謂各隨其積所在之處而分治之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0#
 樓主| 發表於 2013-1-28 14:55:30 | 只看該作者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問曰。


夫飲有四。何謂也。


師曰。


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 問曰。


四飲何以為異。師曰。


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後水流在脅下。 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咳逆倚息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 穀入而胃不能散其精。則化而為痰。水入而脾不能輸其氣。則凝而為飲。其平素飲食所化之精津。 凝結而不布。則為痰飲。痰飲者。


痰積於中。而飲附於外也。


素盛今瘦。知其精津盡為痰飲。故不復外充形體。而反下走腸間也。


飲水流溢者。


水多氣逆。徐氏所謂水為氣吸不下者是也。


其流於脅下者。


則為懸飲。其歸於四肢者。


則為溢飲。懸者懸於一處。溢者溢於四旁。其偏結而上附心肺者。


則為支飲。支飲者。


如水之有派。木之有枝。附近於臟而不正中也。


咳逆倚息不得臥者。


上迫肺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9-20 11:53 , Processed in 0.624996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