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陽生專謂冷生氣者,泥矣。
挾暑熱,則腠理開而汗泄於外,黃連香薷散加蓼根,或清暑益氣湯,加木香。
喜(樂)恐(懼)驚(嚇)勞(動)散真元,喜動心,氣散不斂,過則健忘,歸脾湯;
恐傷腎,精怯不升,過則下焦脹滿,三和散、補中益氣湯;
驚傷膽,神亂不定,過則怔忡失志,妙香散、十味溫膽湯。
此三者皆令真元耗散,多見不足之證。
又勞則喘息汗出,亦令氣散,尤宜補益。
怒(惱)憂(愁)悲(哀)思(慮)逸(靜)滯結。
怒傷肝,氣上逆,過則嘔逆,枳梗二陳湯、紺珠正氣天香湯,熱者柴陳湯。
憂傷肺,其氣聚,過則喘促,蘇子降氣湯、分氣紫蘇飲;
噎膈者,暫用五膈寬中散。
悲傷心胞及肺系,其氣急,過則為狂者,枳殼煮散、升陽順氣湯。
思傷脾,其氣結,過則痞滿,退熱清氣湯、溫膽湯、木香化滯湯、木香枳朮丸。
此四者皆冷邪氣鬱結,多見有餘之證。
又逸則氣滯,亦令氣結,輕者行動即愈,重者橘皮一物湯。
結為積聚散虛中,氣結為五積、六聚、?瘕、疝氣、大實痛等疾,暫用鹽煎散、阿魏撞氣丸、木香分氣丸、大黃備急丸。
氣散則中虛,倦怠無力,短氣不足以息,宜調中益氣湯、人參養榮湯;
自汗喘急者,養正丹。
俗云:氣無補法。
不思氣虛不運,邪著為病,不補氣何由行?
且如喘嗽氣鳴,以枳、梗、薑、橘、蘇、桂調其氣,以星、半、細辛豁其痰,而終不下降者,氣之所藏無以收也,必佐以補骨脂補腎,則氣始歸元。
經曰:結者行之,散者益之是也。
走注眩暈吞酸噎;
素無積者,濁氣入榮衛,則攻刺肩背四肢。
有積者,濁氣滯胸腹腸胃脅肋,著於一處則眩暈嘔吐,吞酸噎膈,痞痹泄瀉,心腹絞痛,流氣飲子主之,或木香勻氣散、梔薑飲、古萸連丸、梔萸丸、清膈蒼莎丸選用。
胸膈痹腫二便難,胸膈痞塞,枳梗湯。
胸痹氣塞,枳橘湯。
浮腫,木香流氣飲。
大便難,三和散、四磨湯、秘傳降氣湯。
燥者,麻子仁丸。
熱者,小承氣湯。
如壯盛人,氣閉胸滿,百藥不效者,五香連翹湯。
小便閉者,五苓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