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精靈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入門】

 關閉 [複製鏈接]
2921#
 樓主| 發表於 2013-2-3 05:57:48 | 只看該作者

陶氏白虎湯

 

即白虎東加人參、麥門冬、五味子、山梔、薑、棗、竹葉,煎服。


治法同上。


如心煩加竹茹;


大渴心煩背惡寒,去山梔加天花粉。


凡黃芩湯、解毒湯、麥門冬湯,一切平和清解之劑,皆自此三方而變化之也。


抑論無汗煩躁而脈浮緊者,可服青龍;


無汗喜渴而脈單浮者,勿投白虎;


陽明自汗引飲,則五苓散未可輕進;


太陽自汗溺數,則桂枝湯不可妄與,其故何哉?


蓋人身以氣液為主,在外則為正汗,以養皮毛而不燥;


在內則為津液,以和胃口而不渴;


在下則為小便而不澀,是以三者恆宜相固而不相傷也。


小便數則津下脫矣,豈宜桂枝重發其汗?


陽明汗多津外泄矣,豈宜五苓復內滲其小便?


白虎之名義甚可畏者,性甚寒涼。


無汗脈浮,表未全解,猶宜柴胡解肌之藥,豈可純以裡寒藥治之耶?


無汗而不煩躁者麻黃湯,有汗而煩躁者桂枝湯,惟無汗而煩躁者,而後可青龍湯。


以加石膏性緩,對麻黃而言,故有是善名也。


噫!


用之當者,朝大黃,暮附子,不為悖也;


用之不當,小柴雖稍平和,亦貽害也。


用藥者,可不知古人立方之意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22#
 樓主| 發表於 2013-2-3 05:58:11 | 只看該作者

溫補

 

溫其中,補其虛,素體虛裡寒,及汗吐下後,暴虛寒者用之,中病即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23#
 樓主| 發表於 2013-2-3 05:58:42 | 只看該作者

理中湯

 

治太陰腹痛,自利不渴,脈沉無力,手足或溫或冷,及蛔厥、霍亂等證。


人參、白朮、乾薑(各二錢)、甘草(一錢半)


水煎溫服。


如作丸,以前三味俱用五錢,甘草三錢,為末,蜜丸彈子大,每一丸白湯化下。


大便澀者用丸,利者用湯。


方意以乾薑之辛,溫胃散寒;


參、朮、甘草之甘,緩脾氣調中。


經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


又曰:寒淫於內,平以辛熱是也。


如寒甚腹痛拘急,四肢逆冷,加附子;


臍下動氣欲作奔豚,去朮加肉桂;


吐多去朮,加生薑;


下多還用術;


悸者加茯苓;


渴者加白朮;


腹痛裡虛倍人參;


寒者倍乾薑;


胃虛則氣壅腹滿,去朮加附子;


嘔吐不止減甘草加薑汁;


吐蛔去甘草加烏梅;


呃逆加丁香、柿蒂;


呃逆加木香;


霍亂轉筋加石膏;


寒濕發黃加茵陳;


肺弱泄不止,溺不利,倍參、朮,合五苓散;


內虛腹痛合小建中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24#
 樓主| 發表於 2013-2-3 05:59:01 | 只看該作者

陶氏理中湯

 

即前方加肉桂、陳皮、茯苓,薑、棗煎,臨服入炒陳壁土一匙,以助胃氣,治法同上。


如厥陰消渴,氣上衝心,飢不欲食,食即吐蛔,腹痛便實,加大黃、蜜少許利之。


腹濡滿時減者去甘草,嘔吐加半夏、薑汁;


蜷臥沉重利不止,及利後身體痛加附子;


自利腹痛加木香磨薑汁。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25#
 樓主| 發表於 2013-2-3 05:59:18 | 只看該作者

治中湯

 

治太陰傷寒,手足溫,自利不渴,咽乾腹滿,痞悶時痛,脈沉細。


及食積頭痛,發熱惡寒,身體不痛等證。


即理中東加青皮、陳皮等分,水煎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26#
 樓主| 發表於 2013-2-3 05:59:38 | 只看該作者

小建中湯

 

治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有汗;


及少陰惡寒,手足蜷而溫。


凡傷寒初起及過經,當汗吐下,尺脈遲者,宜先服此。


又治傷寒二三日,心悸而煩,及諸汗不止等證。


白芍(五錢)、肉桂(三錢)、甘草(二錢)、飴糖(半盞)


薑五片,棗四枚,水煎去渣,入飴糖烊化溫服。


如便溏或嘔者去飴糖。


經曰:建中者,建脾也。


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飴棗、甘草之甘以緩中;


辛潤散也,榮衛不足,潤而散之。


桂枝、生薑之辛以行榮衛;


酸收泄也,正氣虛弱,收而行之,芍藥之酸以收正氣。


悸者,氣虛也;煩者,血虛也。


以氣血內虛,與小建中湯先建其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27#
 樓主| 發表於 2013-2-3 05:59:57 | 只看該作者

玄武湯

 

見賦。


三白湯、人參三白湯、辛黃三白湯,凡方中以三白為主者,皆自此方而變化之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28#
 樓主| 發表於 2013-2-3 06:00:32 | 只看該作者

四逆湯

 

治直中陰證,初病無頭疼,無身熱,無渴,怕寒振栗蜷臥,沉重欲寐,脈來沉遲無力或無;


及太陰腹痛,自利不渴,手足厥冷,指甲唇青,嘔吐涎沫;


或少陰下利清穀,或咳,或悸,裡寒外熱,脈微欲絕,發躁身反不惡寒,面赤腹痛、或乾嘔咽痛,或嘔吐呃逆,或利止脈不出者,此為陰甚於內,格陽於外,不相通也,急宜此湯散陰通陽。


又傷寒表證誤下,自利不止,或表證未除而下利不止,急宜此湯救裡。


凡三陰脈遲身痛並用,陰毒要藥也。


乾薑(五錢)、附子(生二錢半)、甘草(一兩)


水煎溫服。


方意以甘草、薑、附相合,辛甘大熱之劑,散陰復陽。


經曰:寒淫於內,治以甘熱。


又曰:寒淫所勝,平以辛熱是也。


如利止脈不出,加人參;


無脈加豬膽汁;


面赤加連須蔥白;


腹痛加芍藥;


陰毒心硬肢冷,加麝香、皂莢少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29#
 樓主| 發表於 2013-2-3 06:00:51 | 只看該作者

陶氏四逆湯

 

即四逆東加人參、白朮、茯苓、陳皮、半夏、肉桂、五味子,薑煎,臨熟入麝三厘調服,中病手足溫和即止。


治法同上。


如嘔吐涎沫,或小腹痛,加鹽炒吳萸;


嘔吐不止加薑汁,瀉不止加升麻、黃?;


咽痛加桔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30#
 樓主| 發表於 2013-2-3 06:01:17 | 只看該作者

當歸四逆湯

 

治厥陰病氣弱,手足厥逆,小腹疼痛,或嘔噦,或囊縮,血虛則脈細欲絕,亦陰毒要藥也。


當歸、芍藥各二錢,肉桂一錢半,細辛、通草、甘草各一錢,薑五片,棗二枚。


水煎溫服。


經曰:脈者,血之府也。


諸血皆屬於心。


通脈者,必先補心益血。


苦先入心,當歸之苦以助心血;


心苦緩,急食甘以緩之,通草、甘、棗之甘以緩陰血。


如素有寒氣加吳萸,倍生薑;


寒甚加附子;


脈不至加人參。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31#
 樓主| 發表於 2013-2-3 06:01:37 | 只看該作者

三味參萸湯

 

治厥陰病,乾嘔吐涎,頭痛甚極;


及少陰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


陽明食穀欲嘔,得湯反劇,屬上焦寒等證尤妙。


吳萸三錢,人參二錢,生薑四錢,棗二枚,水煎溫服。


經曰: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


吳萸、生薑之辛以溫胃,人參、大棗之甘以暖脾。


如陰逆厥冷,唇青面黑,舌卷卵縮,加附子、細辛。


十全大補湯、十四味建中湯,一切峻補之劑,皆自理中、建中、四逆等湯而變化之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32#
 樓主| 發表於 2013-2-3 06:01:59 | 只看該作者

炙甘草湯

 

治傷寒脈代結,心動悸。


甘草(三錢)、人參(二錢二分)、生地、桂枝、麻仁、麥門冬(各二錢半)、阿膠(二錢)


薑三片,棗二枚,酒七分,水一盞三分,煎,至三分服。


方意以脈代結者,血氣虛弱不能相續也;


心動悸者,真氣虛也。


是用參、草、大棗之甘以補不足;


桂、薑之辛以益正氣。


本草云:


補可去弱是也。


麻仁、阿膠、生地、門冬之甘以潤經益血,復脈通心。


經曰:津耗散則為枯。


五臟痿,當榮衛涸,溫劑所以潤之也。


單甘草湯、滋陰降火湯、補陰丸、生脈散、補中益氣湯,一切滋補之劑,皆自此方而變化之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33#
 樓主| 發表於 2013-2-3 06:10:35 | 只看該作者

內傷(飢飽勞役飲食積聚)

 

內外傷辨

 

(東垣李先生內傷纂要)


人身以胃氣為主,凡言陽氣、元氣、穀氣、榮氣,清氣、衛氣、春升之氣,皆胃氣之別名耳。


脾胃一傷,中氣不足,穀氣不能上行以滋養心肺,乃下流而乘肝腎(痿厥氣逆之漸也),腎受脾濕,閉塞其下,致腎間陰火上衝心肺。


心肺者,天之氣,是無形之氣受病,故飲食勞役失節,為內傷不足之證。


肝腎者,地之氣,是有形之質受病,故風寒邪侵筋骨(風傷肝筋,寒傷腎骨),為外傷有餘之證。


經曰: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水穀寒熱感則害人六腑。


又曰: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


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兩說似反而實不反也。


蓋內外之傷,臟腑皆嘗受之,但隨其所從所發之處而為病耳。


經曰:東風入肝,西風入肺,南心北腎,西南則舍於脾。


觀此則天之邪氣,固傷五臟矣。


然虛邪中人,從皮膚而入絡脈而經而輸,伏沖之脈以至於腸胃。


又曰:東北風傷人,內舍於大腸,西北舍於小腸,東南舍於胃。


則天之邪氣,又豈不傷六腑乎?


經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則水穀寒熱,固傷六腑矣。


又曰:形寒飲冷傷肺,飲食勞倦傷脾。


亦未嘗不傷五臟也。


至於地濕,亦未必專害皮肉筋脈,而不能害臟腑。


邪氣水穀,亦未必專害臟腑,而不能害皮肉筋脈也。


但以邪氣無形,臟主藏精氣,故以類相從而多傷臟。


水穀有形,腑主傳化物,故因其所由而多傷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34#
 樓主| 發表於 2013-2-3 06:11:09 | 只看該作者

濕氣浸潤,其性緩慢,故從下而上,從淺而深,而多傷於皮肉筋脈耳,孰謂濕氣全無及於臟腑之理哉!


觀此則知傷寒、溫暑、內傷、雜病,陰陽虛實之理一而已矣。


仲景、東垣、丹溪、河間,又豈有優劣哉!


有餘者瀉,不足者補,補瀉一差,生死立判。


其所以疑而似者,為百病皆起於惡寒、惡風、發熱、頭疼等證。


雜病,亦有六經所見之證,外科亦然,所以世俗混而無別、其最易辨者,傷寒惡寒,猛火不除;


內傷惡寒,元氣下流,心肺無所稟受,皮膚間無陽以護,但見風寒便惡,非常常有之無間斷也?稍就溫暖即止。


傷風惡風,不耐一切風寒:內傷惡風,偏惡些小賊風。避居密室,則不惡矣外傷?惡熱,無有休歇,日晡轉劇,直待汗下方退;


內傷發熱,亦似傷寒及中?之證,但煩躁時止時作,或自袒裸亦便清涼。


凡體弱食少過勞,及常齋胃薄之人,因勞役得疾,皆與陽明中?相似,誤服白虎必死。


但中?日晡熱甚,或作譫語;


內傷日晡病減,為陽明氣旺故耳?外傷筋骨疼痛,不自支持便著床枕;


內傷倦怠,有似傷寒及中濕之證,但四肢不收,無力嗜臥而已。


間有脾為熱乘,則骨消筋緩,亦非得病即顯是證。


內傷寒熱,間作而不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35#
 樓主| 發表於 2013-2-3 06:12:05 | 只看該作者

或因口吸風寒之氣,郁其陰火,使咽膈不通,其吸入之氣欲入也,為膈上衝脈之火所拒,使陰氣不得入,其胸中之氣,為外風寒所遏而不得伸,令人口開眼瞪,極則聲發於內,氣不能上下,塞於咽中而氣欲絕。


又或因噦、因嘔、因吐而燥熱發,必有所因,方有此證。


其表虛惡風寒之證復見矣,表虛之弱為陰火所乘,燥發須臾而過:


其表虛無陽不任風寒復見矣,是表虛無陽常常有之,其燥熱則間而有之,此二者不齊,燥作寒已,寒作燥已,非如外傷之寒熱齊作,無有間斷也。


外傷寒熱,齊作而不間。


內傷頭痛,時止時作;


外傷頭痛。


非發散直傳入裡方罷,然豈特初證似太陽可辨哉!


內傷則元氣不足,神思昏怠,語言倦懶,先重而後輕;


外傷則邪氣有餘,神思猛壯,語言強健,先輕而後重。


內傷則手心熱而手背不熱;


外傷則手背熱而手心不熱。


內傷邪在血脈中有餘則不渴,間有渴者,心火克肺,乃傷之重者也?外傷邪氣傳裡則大渴。


內傷證顯在口,雖食亦不知味,多唾涎沫,鼻息不調或有清涕;


外傷證顯在鼻,傷寒鼻塞,傷風流涕,雖不能食而亦知味。


內傷氣口脈大,外傷人迎浮緊。


外感風寒,則人迎脈緩或緊,而大於氣口一倍或兩三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36#
 樓主| 發表於 2013-2-3 06:13:19 | 只看該作者

內傷飲食,則氣口脈大於人迎一倍,傷之重者,過在少陰則兩倍,太陰則三倍,此內傷飲食之脈。


若勞役過甚,心脈變見於氣口,是心火刑肺,其肝木挾心火之勢,亦來薄肺,故氣口脈急大而數,時一代而澀也。


澀者,肺之本脈;


代者,元氣不相接,脾胃不及之脈;


洪大而數者,心脈刑肺也;


急者,肝木挾心火而反克肺金也。


若不甚勞役,唯右關脈數而獨大於五脈,數中顯緩,時一代也。


如飲食不節,寒暑失所,則先右關胃脈損弱,甚則隱而不見,唯內顯脾脈之大數微緩,時一代也。


宿食不消,則獨右關脈沉而滑。


若顯內證多者,則是內傷重而外感輕,宜以補養為先。


若顯外證多者,則是外感重而內傷輕,宜以發散為急,此醫之大關鍵也。


奈何業者,不學妄行,凡病莫分內外,專以發散為先,實實虛虛,可勝嘆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37#
 樓主| 發表於 2013-2-3 06:14:26 | 只看該作者

內傷辨新纂

 

內傷勞倦飲食之證,固與風寒暑濕之病不同矣,然勞倦傷與飲食傷,又豈無可辨者哉!


以勞倦言之,經云:陰虛生內熱。


又云: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熏胸中,故內熱,此內傷之原也。


然人身陰陽,有以表裡言者,有以上下之分言者,有以升降呼吸之氣言者。


此所謂陰虛之陰,蓋勞過則氣化為火,水穀之味因而少入,是故陽愈盛,陰愈衰也?蓋指身中之陰氣,與水穀之味耳。


夫勞倦飲食損傷氣分,既有陰氣陽氣之分,則思慮色欲損傷血分,又豈無有陰血陽血之異乎?


以此見,血陰氣陽者,分陰分陽之義也;


氣血各自有陰陽者,陰陽互為其根之理也。


大法陽氣虛者,宜桂、附、兼參、附峻補;


陰氣虛者,參、朮、甘草緩而益之;


陰分血虛者,生地、玄參,龜版、知母、黃柏補之;


陽分血虛者,茯苓、參、歸、遠志之類補之。


論至於此,東垣、丹溪之功大矣哉或以下焦陰分為言,或以腎水真陰為言,皆非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38#
 樓主| 發表於 2013-2-3 06:15:14 | 只看該作者

夫有所勞倦者,過動屬火也;


形氣衰少者,壯火食氣也;


穀氣不盛者,勞傷元氣則少食而氣衰也;


上焦不行者,清陽不升也;


下脘不通者,濁陰不降也。


夫胃受水穀,惟陽升陰降,而後變化出入以滋榮一身,今胃不善納而氣衰少,則清無升濁無降矣。


故曰上焦不行,下脘不通。


然非謂絕不行不通也,但比之平人則謂之不行不通耳。


上不行下不通則郁矣,郁則少火皆成壯火,而胃居上焦下脘兩者之間,故胃氣熱,熱則上炎,故熏胸中而為內熱也。


內傷始病熱中,末傳寒中,陰盛生寒中,多因調治差誤,或妄下之所致。


遇寒則四肢厥冷,心胃絞痛,冷汗自出,乃胃之脾胃虛也,宜辛熱溫藥理中下二焦?勞則氣耗氣短,喘且汗出,內外皆越,故氣耗矣。


氣耗則火旺,火旺則乘其脾土,脾主四肢,煩熱無力,懶於語言,動作喘乏,表熱或表虛惡寒,心煩不眠。


勞役初病,少食,小便赤黃,大便或閉或結或虛坐,只見些少白膿,時有下氣,或泄白或黃如糜,苦心下痞塞,或加胃脘當心而痛如刀割之狀,有時上支兩脅痛,必臍下相火上行,使陽明經氣逆胸中,甚則高喘,但病每互出不並作,與外感異耳。


宜安心靜養,心之意即真土,意慮不寧,則脾勞矣?以甘寒瀉其熱火,以酸味收其散氣,以甘溫補其中。


經言,勞者溫之,損者益之,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39#
 樓主| 發表於 2013-2-3 06:16:27 | 只看該作者

平人脈大為勞脈,極虛亦為勞。


夫勞之為病,其脈浮大,手足煩熱,春夏劇秋冬瘥。


脈大者,熱邪也;


極虛者,氣損也;


春夏劇者,時助邪也;


秋冬瘥者,時勝邪也。


以建中補中治之,亦溫之之意也。


經曰:濕能除大熱,是也。


雖然,勞倦亦有二焉,勞力純乎傷氣而無汗者,補中益氣之旨也。


夫脾胃虛者,因飲食勞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其次肺氣受邪。


須用黃?最多,人參、甘草次之。


脾胃一虛,肺氣先絕,故用黃?以益皮毛而閉腠理,不令自汗上喘氣短;


損其元氣,人參以補之:


心火乘脾,炙甘草之甘溫以瀉火熱而補脾胃中元氣。


若脾胃急痛,腹中急縮者,宜多用之。


經曰:急者緩之。


白朮苦甘溫,除胃中熱,利腰臍間血。


胃中清氣在下,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黃?、甘草甘溫之氣味上升,能補衛氣之散解而實其表也,又緩帶脈之縮急,二味苦平,味之薄者,陰中之陽,引清氣上升也。


氣亂於胸中,為清濁相干,用陳皮以理之,又能助陽氣之升,以散滯氣,助諸甘辛為用也。


脾胃氣虛,不能升浮,為陰傷其生發之氣,榮血大虧,營氣不榮,陰火熾盛,是血中伏火日漸煎熬,氣血日減。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40#
 樓主| 發表於 2013-2-3 06:17:24 | 只看該作者

心主血,血減則心無所養,致使心亂而煩,病名曰?。


?者,心惑而煩悶不安也。


故加辛甘微溫之劑生陽氣,陽旺則能生陰血,更以當歸和之。


傷之重者,一日連進二服,得陰陽和而汗自出,病可已矣,然非發散之謂也。


勞心兼傷乎血,而有汗者,黃?建中之義。


心力俱勞,氣血俱傷者,雙和散之所由名也。


凡諸益氣湯、保元湯之類,皆自補中、建中而推之也。


凡歸脾湯、養心湯,及節齋新立二方之類,皆自雙和而推之也。


又房勞傷腎,證與勞倦相似;


均一內傷發熱證也,勞倦因陽氣之下陷,宜補其氣以升提之;


房勞因陽火之上升,宜滋其陰以降下之。


一升一降,迥然不同矣(詳發熱)。


七情動氣,脈與飲食無二,蓋飲食七情,俱能閉塞三焦,熏蒸肺胃,清道肺為氣主,由是而失其宣化之常,所以氣口獨緊且盛,其證嘔泄痞滿腹痛,亦太相似。


但傷食惡食,七情雖作飽亦不惡食,臨時消息問察?俱不可不細辨之。


茲述其略,尚當於各類融會而貫通之可也。


以飲食傷者言之,經云:因而大飲則氣逆,因而飽食,筋脈橫解,則腸癖為痔。


蓋飲者,無形之氣,傷之則宜發汗,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濕,解醒湯、五苓散之類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1 05:56 , Processed in 0.125003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