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wzy_79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醫籍考】

 關閉 [複製鏈接]
341#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8 16:07:46 | 只看該作者

〔高氏(武)針灸節要〕


三卷 存四庫全書提要曰。針灸節要三卷。明高武撰。是書以難經素問為主。難經首取行針補瀉。次取井榮俞經合。次及經脈素問。首九針。次補瀉。次諸法。次病刺。次經脈空穴。俱顛倒後先。於經文多割裂。 鄞縣志曰。高武。號梅孤。負奇好讀書。凡天文律呂。兵法騎射。無不閑習。嘉靖中。武舉北上。因歷覽塞垣。以策於當路不用。遂棄歸。所言乾象無不驗。晚乃專精於醫。治人無不立起。嘗慨近時針灸多誤。手鑄銅人三。男婦童子各一。以試其穴。推之人身。所驗不爽毫發。所著射學指南。律呂辨。痘疹正宗。針灸聚英發揮直指。各三十卷。行於世。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2#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8 16:09:49 | 只看該作者

〔針灸聚英發揮〕


八卷 存引曰。扁鵲有言,疾在腠理。熨?之所及。在血脈。針石之所及。其在腸胃。酒醪之所及。是針灸藥三者得兼。而後可與言醫。可與言醫者。


斯周官之十全者也。


曩武謬以活人之術止於藥。故棄針與灸。而莫之講。每遇傷熱入血室。閃挫諸疾。非藥餌所能愈。而必俟夫刺者。


則束手無策。自愧技窮。因悟治病猶對壘。攻守奇正。量敵而應者。


將之良。針灸藥因病而施者。醫之良也。


思得師指。而艱其人。求之遠近。以針鳴者。


各出編集標幽玉龍肘後流注神應等書。其於撫針補瀉。尚戾越人。從衛取氣。從榮置氣之說。復取素難而研精之。


旁究諸家。又知素難為醫之鼻祖。猶易為揲蓍求卦之原。諸家醫流。如以錢擲甲子起卦。勾陳玄武。?蛇龍虎。斷古凶。似易而亂易也。


後世針灸。亦若是爾。嗚呼。


不溯其原。則昧夫古人立法之善。故嘗集節要一書矣。不究其流。則不知後世變法之弊。此聚英之所以纂也。


安故狃近者。


猶曰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詩變而騷。君子取之。


郡縣者封建之變。租庸者井田之變。後人因之。


固足以經國治世。奚怪於針灸之變法哉。奚是古非今為哉。豈知封建井田變。而卒莫如周之延祚八百。針灸變。而卒莫如古之能收功十全。如使弊法而可因。則彼放蕩逾閑者。


可以為禮。以之安上治民。妖淫愁怨者。


可以為樂。以之移風易俗哉。夫易謂窮斯變通久。素難者。


垂之萬世而無弊。不可謂窮不容於變而自通且久也。


周子謂。不復古禮。不變今樂。而欲至治者遠。然則不學古醫。不變今俗。而欲收十全之功者。


未之有也。


茲續編諸家。而折衷以素難之旨。夫然後前人之法。今時之弊。司命者知所去取矣。時嘉靖丙午冬十二月吉日。四明梅孤高武識。四庫全書提要曰。


「針灸聚英四卷。明高武撰。武始末未詳。是書以經絡穴法類聚為一卷。各病取穴治法為一卷。諸論針灸法為一卷。各歌賦為一卷。凡諸書與素問難經異同者。


取其同而論其異。故以聚英名書。其所搜采。惟銅人明堂子午。及竇氏流注等書。余皆不錄。」


按此書原八卷。提要以為四卷者。


唯據其凡例所言。未熟讀全書。故致誤耳。


〔針灸大成〕四卷 未見按上見於浙江通志經籍類。


〔沈氏(子祿)經脈分野〕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3#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8 16:12:11 | 只看該作者

〔徐氏(師魯)經絡全書〕


二卷 佚自序曰。嘉靖末年。余友沈君承之手一編見示曰。此予所述經脈分野也。


子深於醫者。


幸為我訂而序之。


予謝不能。沈君祈請再三。往復不置。乃應曰。諾。予時方注禮記。未有以應也。


已而沈君從計偕士之京師。居歲余。竟無所遇而還。郁郁不得志。遂病以死。久之禮注脫稿。乃受書而卒業焉。


其書自巔放趾。條析分明。一本內經及諸大家之說。而時參以己見。可謂博洽君子。稱名家矣。惜其引證繁復。補益太過。則其見托訂正之意。良非虛也。


昔吳季子掛劍於徐君之墓曰。吾已心許之矣。況於口諾者乎。


竊惟先君早學斯道。洞究大旨。予不肖弗克纘承先緒。改而從儒。儒幸晚成。猶及先君之存。旦夕過庭。每口授內經諸家之論。以為邪客諸脈。?疾乃生。所謂脈者。


非獨寸關尺之謂也。


蓋脈之在人身也。


有經。有絡。有筋。而經有常奇。絡有大小。又各有直有支。有正有別。有正別諸陰之別。皆為正。而筋亦有宜有支有別。其傳注之所。曰端。曰俞。曰上。曰下。曰內。


曰外。曰前。曰後。曰中。曰間。曰側。曰交。曰會。傳注之名。曰上。曰下。曰出。曰入。曰徑。曰直。曰橫。


曰邪。曰起。曰從。曰及。曰循。曰歷。曰注。曰行。曰走。曰之。曰去。曰乘。曰過。曰還。曰絡。曰繞。曰系。曰屬。曰結。曰合。曰交。曰貫。曰布。曰散。曰至。曰抵。曰並。曰挾。曰別。曰約。曰究。曰兼。以別表裡。以分虛實。以明營衛。以測傳變。以辨補瀉。以審汗下。以決死生。皆於是乎取之。


彼寸關尺者。


特以候之而已。針石灼艾。固以此為要。而湯液丸散。亦必藉焉。


苟不先尋經絡。而茫然施治。烏能中其肯綮。而收萬全之功哉。其說蓋與沈君合。固知此道淵微。唯精研者乃相契也。


爰乘稍暇。為之刪校。復述樞要。以續斯編。更名曰經絡全書。一以酬沈君見托之急。一以纘先君不傳之緒。一以裨後學搜括之勤。雖問與沈君異同。要不失為忠臣矣。死者如可作也。


吾將質之。萬歷四年丙子。五月望日。吳江徐師魯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4#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8 16:13:12 | 只看該作者

〔尤氏(乘)重輯經絡全書〕


二卷 存凡例曰。醫學之道。以洞視臟腑為貴。非扁鵲有神授也。


軒岐之書。皆所以救人洞視者。後人竟忽焉。


而莫能察。其不至費人也幾希。所幸沈承之先生。編為經脈分野。而臟腑咸得以洞視矣。惜其書迄今。將二百年。未壽諸梓。雖有傳寫。故得其益者尚寡。茲刻之所以不客已也。


一沈君之書。已經伯魯先生為訂正矣。伯魯以為引證繁復。故爰加刪校。予得是編。竊心喜而朝夕讀之。


是以知其尚未備也。


因僭加補訂。亦經三易稿矣。不謂戊辰冬聞有吳君聘者。


隱於西郊。予慕往就教焉。見予手訂則曰非沈君之原本乎。


乃出其姻親顧君所增訂者示予。予不勝擊節。先得吾心之所同。然抑又幸也。


由是采以所增。廣以未備。辨以訛。刪以復。庶可稱全書。洵為不易之典也。


一伯魯刪校之後。復續以經絡樞要。因名曰經絡全書。似可謂盡善矣。然臟腑經絡及筋。有正有別。有直有支之類。悉加詳注。不厭重復。務使讀者無遺憾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5#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9 08:47:37 | 只看該作者

〔吳氏(嘉言)針灸原樞〕


二卷 存嚴州府志曰。吳嘉言。分水人。世以醫名。盡得素難等書玄妙。當道重之。


授太醫院吏目。有當世名醫之譽。禮部尚書潘晟祭酒余有丁皆有贊贈。所著有醫學統宗。針灸原樞等書。行於世。子學易亦以醫知名。後任雷州吏目。徐氏(廷璋)活人妙法針經 二卷 未見 。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6#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9 08:49:54 | 只看該作者

〔李氏(時珍)奇經八脈考〕


明志一卷 存顧問序曰。奇經八脈考者。


李君瀕湖所撰輯以活人者也。


經有正有奇。獨考奇者奇經。人所略。故致詳焉。


並病源治法。靡不條具。若指諸掌。豈惟醫學有賴。玄修之士。亦因以見身中造化真機矣。用心之勤如此。何其仁哉。瀕湖世儒。兼以醫鳴。一門父子兄弟。富有著述。此特見一斑耳。


問不佞。嘗推其直諒多聞之益。因僭識卷端。以舍後之君子。明萬歷丁丑小暑日。同裡日岩顧問頓首書。四庫全書提要曰。奇經八脈考一卷。明李時珍撰。其書謂人身經脈。有正有奇。手三陰三陽。足三陰三陽。為十二正經。陰維陽維。陰蹺陽蹺。衝任督帶。為八奇經。正經人所共知。奇經醫所易忽。故特評其病源治法。並參考諸家之說。薈粹成編。其原委精詳。經緯貫徹。洵辨脈者所不可廢。又創為氣口九道脈圖。暢發內經之旨。而詳其診法。尤能闡前人未泄之秘。考明初滑壽嘗撰十四經發揮一卷。於十二經外。益以任督二脈。舊附刊薛己醫案之首。(案薛己醫案。凡二本。其一本不載此書。)醫家據為繩墨。時珍此書。更加精核。然皆根據靈樞素問。以究其委曲。而得其端緒。此以知征實之學。由於考證。遞推遞密。雖一技亦然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7#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9 08:50:32 | 只看該作者

〔徐氏(鳳)針灸大全〕


(醫藏目錄。作針灸捷法。通行本。作針灸捷法大全。)明志七卷(醫藏目錄。作六卷。)存。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8#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9 08:51:44 | 只看該作者

〔楊氏(濟時)衛生針灸玄機秘要〕


三卷 未見王國光序曰。三衢楊子繼洲幼業舉子。博學績文。一再厄於有司。遂棄其業業醫。醫固其世家也。


祖父官太醫。授有真秘。纂修集驗醫方進呈。上命鐫行天下。且多蓄貯古醫家抄籍。楊子取而讀之。


積有歲年。寒暑不輟。倬然有悟。復慮諸家書弗會於一。乃參合指歸。匯同考異。手自編摩。凡針藥調攝之法。分圖析類。為天地人卷。題曰玄機秘要。誠稽此而醫道指掌矣,世宗朝命太宗伯。試異選。侍內廷。功績懋著。而人以疾病 瘍造者。


應手奏效。聲名藉甚。會在朝善楊子,究其自出是編。諸公嘉之。


乃壽諸梓。以惠後學。請序於余。素知楊子去儒業業醫。今果能以醫道侔相功。益信儒道之通於醫也。


是編出。而醫道其指南焉。神明在人。壽域咸濟。諸公之仁溥矣。遠矣。是為序。蘄賢曰。玄機秘要。三衢繼洲楊濟時家傳著集。(針灸大成)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9#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9 08:53:03 | 只看該作者

〔針灸大成〕


十卷 存趙文炳序曰。醫關民命。其道尚矣。愿古之名醫。率先針砭。而黃岐問難,於此科為獨詳。精其術者。


立起沉。見效捷於藥餌。邇來針法絕傳。殊為可惜。余承乏三晉。位時多事。群小負?。萬姓倒懸。目系民艱。弗克匡濟。由是憤郁於中,遂成痿痹之疾。醫人接踵。日試丸劑。莫能奏效。乃於都門。延名針楊繼洲者。至則三針而愈。隨出家傳秘要以觀。乃知術之有所本也。


將付之梓人。猶以諸家未備。復廣求群書。若神應經。古今醫統。乾坤生意。醫學入門。醫經國小。針灸經。針灸聚英。針灸捷要。小兒按摩。凡有關於針灸者。悉采集之。
 

更考素問難經。以為宗主。針法綱目。備載之矣。且令能匠。於太醫院省。刻銅人像。詳著其穴。並刻畫圖。令學人便覽而易知焉。


余有憂於時事。愧無寸補。恨早年不攻是業。及能濟人利物也。


因刻是書。傳播海內。必有仁人君子。誦而習之。


精其術以壽斯民者。


是為序。時萬歷辛丑桂月吉日。巡按山西監察御史燕趙含章趙文炳著。四庫全書提要曰。針灸大全十卷。明楊繼洲編。繼洲萬歷中醫官。裡貫未詳。據其刊版於平陽。似即平陽人也。


是書前有巡按山西御史趙文炳序。稱文炳得痿痹疾。繼洲針之而愈。因取其家傳衛生針灸元機秘要一書。補輯刊刻。易以今名。本朝順治丁酉。平陽府知府李月桂以舊版殘闕。復為補綴。其書以素問難經為主。又肖銅人像。繪圖立說。亦頗詳賅。惟議論過於繁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0#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9 08:56:08 | 只看該作者

〔吳氏(昆)針方六集〕


六卷 存自序曰。良醫者,非人司命。任不啻與九鼎爭昂。然必針藥並諸其極。始為無忝。隆古聖神。既嘗百草。而示人以藥。作作九針。而喻人以刺。亦以人命至重。拯救之術。不得不詳且悉也。


正統中。聖慮宋制銅人。日久漫滅。命復范銅為之。


建諸醫官。式廣教詔。又礱石圖經。序由御制。聖心之保民也弘矣。其所望於醫者至矣。語曰。不針不神。不灸不良。良有以也。


近世刀圭之徒。才能不及中庸。分科療病。更不講求。神良精藝者。


萬夫一轍。無亦法妙。無方探之。


猶望洋爾。昆自束發修儒。游心靈素。諸砭?針經。皆時討究。蓋未及壯年。負笈萬裡。虛衷北面。不減七十二師。念在取善發蒙。不謂一?非律。一簣非山故也。


時以所授針方。對證施治。種種神驗。然窮其所以神者。?牾背馳。阻於頓悟。益之三十余年。覺以歲積。始破前迷。今樗櫟之年。六十有七。視昔考醫方時。年則倍矣。志在公善於人。成斯六集。首神照。次開蒙。次尊經。次旁通。次紛署。次兼羅。其間一得之愚。實千慮之所開也。


良工之心獨苦。今乃驗之。


籍是以翼圖經。豈至自與。?瞻天朝。軫念疲癃。澤同雨露。茲六集者。


倘有補於聖政。亦桔槔之助甘霖耳。


遑自功哉。所?望者。


一人有慶。壽域同躋。林總萬方。家松齡而人鶴算。參苓不餌。針石永捐。俾池上神工。挾術而無所施。則岩穴之私慰矣。他尚何求。歲丁巳。海陽程處士標病劇得起。進不肖為醫林長。側弁六集而左袒焉。


復捐阿堵。以鳩剞劂。義之紀也。


惟是並序。皇朝萬歷四十六年歲次戊午長至日書。


〔砭 考〕未見按上見於鶴皋山人小傳。


〔吳氏(文炳)神醫秘訣遵經奧旨針灸大成〕四卷 存。


〔亡名氏針灸捷徑〕二卷 存按〔飛騰八法〕(絳云樓書目。作飛騰八法神針。)醫藏目錄卷闕未見。
 

〔針灸纂要〕醫藏目錄一卷 未見。


〔針學提綱〕醫藏目錄一卷 未見。


〔南乾針灸書〕醫藏目錄二卷 未見。


〔針灸治例〕醫藏目錄一卷 未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1#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9 08:56:42 | 只看該作者

〔姚氏(良)考古針灸圖經〕


未見吳縣志曰。姚良。字晉卿。宋謚文康爽七世孫。明醫所著尚書孔氏傳。律呂會元。溯源指治方論。考古針灸圖經。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2#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9 08:57:23 | 只看該作者

〔過氏(龍)針灸要覽〕


一卷 未見蘇州府志曰。過龍,字云從。吳縣人。手神超逸。隱於醫。著針灸要覽。十四經發揮。茶經。各一卷。時與祝京兆文待詔游。生平不?不畬。所需自足。自號十足道人。年九十三卒。文征明有十足道人傳。


〔十四經發揮〕未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3#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9 08:58:40 | 只看該作者

〔劉氏(繼芳)發揮十二動脈圖解〕


未見太平府志曰。劉繼芳。字養元。精治外證。得華佗肘後之傳。四方造請者屨嘗滿。著有發揮十二動脈圖解。並怪證表裡因等集。長子翱鯉繩家學。亦負重名。考授太醫院吏目。三子騰鯉拔貢。任靈寶令。


〔金氏(孔賢)經絡發明〕未見浙江通志曰。經絡發明。萬歷義烏縣志。金孔賢著。字希范。


〔吳氏(延齡)經絡俞穴〕未見浙江通志曰。經絡俞穴。歸安縣志。吳延齡著。字介石。


〔黃氏(淵)針經訂驗〕未見按上見於浙江通志經籍類。


〔亡名氏銅人針灸方〕一卷 未見。
 

〔針灸集成〕一卷 未見按上見於 竹堂書目。
 

〔紺珠針法〕未見。


〔密治針經〕未見按上見於絳云樓書目。
 

〔針書〕一卷 未見。
 

〔碧峰道人八法神法〕一卷 未見按上見於也是園書目。
 

〔呂氏(夔)經絡詳據〕未見按上見於江陰縣志。


〔鄧氏(良仲)針灸秘傳〕未見按〔張氏(三錫)經絡考〕一卷 存。


〔趙氏(獻可)經絡考〕未見按上見於鄞縣志。


〔李氏(中梓)銅人穴經〕未見按〔施氏(沛)經穴指掌圖〕一卷 存。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4#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9 09:00:00 | 只看該作者

〔凌氏(千一)針灸秘要〕


四卷 未見大樵山人序曰。粵自神農氏以草木治病。說者謂非大聖人不能。夫以草木治病。猶以身嘗之。


而得其性味者。


若針灸則於何而知說。見五經四子之書者。


惟孟子求三年之艾一語耳。


而針無聞焉。


灸之法。今所在皆有。惟針不盡傳。即傳亦不得其秘要。深以為恨。然余嘗閱黃帝內經。秦越人難經以下。所論針灸最多。而尤詳於針法。何今能者之寥寥也。


迎隨補瀉之異其法。男女老幼之異其宜。人各一說。意惟論之者多。故愈煩而無當。人莫知所適從。故愈以失其法歟。雙林凌氏之以針灸名舊矣。有千一者。


博綜群書。留心濟世。於是棄舉子業業醫。尤精於針灸學。著針灸秘要四卷,而亦於論針為特詳。別是非。辨疑似。發先聖賢之微言。匯眾見而歸於一是。予於醫絕無所知。今讀其言。若自視其掌紋。井井然可數而得,(文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5#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9 09:01:40 | 只看該作者

〔凌氏(貞侯)針灸集要〕


未見潘耒序曰。海內針灸家。獨推雙林凌氏。其先受針法於異人。以治病無不立瘥。遠近數百裡。趨之若神。傳數世迄今。子孫多世其業。而貞侯最為工妙。沈?夙疾。應手著奇效者。


不可勝數。所至冠蓋駢集。黃童白叟。擁馬足不得行。歷中原河北。轉客京師。聲稱藉甚。達於至尊。召入禁中。時時為貴戚治病。可謂至榮。而貞侯為人。和易真率。接人無貴賤。終始若一。絕不以遭遇自矜詡。蓋類有道者。


余故樂與之游。間出一編示余曰。針灸惟靈樞素問精言之。


自後傳書絕少。吾懼其久而失真也。


爰本黃帝岐伯書。參以諸家。述先世所傳。傳著己意。為集要一書。以示來茲。幸為我序之。


嗟夫。針灸之妙。正以其不從方書得也。


而貞侯顧為是乎。雖然。大匠不能與人巧。未嘗不與人以規矩。規矩在是。神而明之。


存乎其人。今夫斯術之妙。在迎隨消息之間。得之心而應之手。不可以書傳者也。


至於經脈俞穴之名狀。針之分。火之度數。此可以書傳者也。


後之人誠能就其可傳者。


以深探其不可傳者。


因蹄得兔。因筌得魚。書之益顧不大哉。夫禪宗所重。在不立語言文字。而燈燈相繼。猶有傳書。況在於醫。夫所謂方書害醫者。非病書也。
 

病夫執一書而不知合變者也。


(遂初堂文集)。


〔翟氏(良)經絡匯編〕未見按上見於益都縣志。
 

〔汪氏(昂)經絡歌訣〕一卷 存。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6#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9 09:22:18 | 只看該作者

卷二十三

 

方論(一)


〔張仲景傷寒卒病論〕新唐志十卷 存隋志曰。梁有張仲景辨傷寒十卷。亡。


自序曰。論云。余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


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


卒然遭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方震栗。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百年之壽命。持至貴之重器。委付凡醫。恣其所措。咄嗟嗚呼。


厥身已斃。神明消滅。變為異物。幽潛重泉。徒為啼泣。痛夫。舉世昏述。莫能覺悟。不惜其命。若是輕生。彼何榮勢之云哉。而進不能愛人知人。退不能愛身知己。遇災值禍。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若游魂。哀乎。


趨世之士。馳競浮華。不固根本。忘軀?物。危若冰穀。至於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


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余所集。思過半矣。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臟。經絡腑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自非才高識妙。豈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農黃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師仲文。中世有長桑扁鵲。漢有公乘陽慶及倉公。下此以往。未之聞也。


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終始順舊。省疾問病。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仿佛。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夫欲視死別生。實為難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


多聞博識。知之次也。


余宿尚方術。請事斯語。漢長沙守南陽張機著。何?別傳曰。同郡張仲景總角造?。謂曰。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為良醫。卒如其言。?先識獨覺。言無虛發。王仲宣年十七。嘗遇仲景。仲景曰。君有病。宜服五石湯。不治且成門。後年三十。當眉落。仲宣以其貫長也。


遠不治也。


後至三十。疾果成。竟眉落。其精如此。仲景之方術。今傳於世。(太平御覽)

醫林列傳曰。張機字仲景。南陽人也。


受業於同郡張伯祖。善於治療。尤精經方。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後在京師為名醫。於當時為上手。以宗族二百余口。建安紀年以來。未及十稔。死者三之二。而傷寒居其七。乃著論二十二篇。證外合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二方。其文辭簡古奧雅。古今治傷寒者。


未有能出其外者也。


其書為諸方之祖。時人以為扁鵲倉公無以加之。


故後世稱為醫聖。古琴疏曰。張機。字仲景。南陽人。受業於張伯祖。精於治療。一日入桐柏山。覓藥草。遇一病患求診。仲景曰。子之腕有獸脈。何也。


其人以實具對。乃嶧山穴中老猿也。


仲景出囊中丸藥遺之。


一服輒愈。明日。其人肩一巨木至。曰。此萬年桐也。


聊以相報。仲景劉為二琴。一曰古猿。一曰萬年。皇甫謐曰。張仲景見侍中王仲宣。時年二十余。謂曰。君有病。四十當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湯。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湯勿服。居三日。見仲宣謂曰。服湯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湯之診。君何輕命也。


仲宣猶不言。後二十年果眉落。後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終如其言。(甲乙經序)又曰。仲景論廣伊芳尹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近代太醫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選論甚精。指事施用。(同上)又曰。華佗存□於獨識。仲景垂妙於定方。(晉書本傳釋勸論。)高湛曰。王叔和編次張仲景方論。編為三十六卷。大行於世。(太平覽御)葛洪曰。仲景開胸納赤餅。(抱朴子)孫思邈曰。江南諸師。秘仲景要方不傳。孫奇等序曰。夫傷寒論。蓋祖述大聖人之意。諸家莫其倫擬。故晉皇甫謐序甲乙針經云。伊芳尹以元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漢張仲景論廣湯液。為十數卷。用之多驗。近世太醫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遺論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芳尹之法。伊芳尹本神農之經。得不謂祖述大聖人之意乎。


張仲景漢書無傳。見名醫錄。云。南陽人。名機。仲景乃其字也。


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始受術於同郡張伯祖。時人言。識用精微過其師。所著論。其言精而奧。其法簡而詳。非淺聞寡見者所能及。自仲景於今。八百余年。惟王叔和能學之。


其間如葛洪陶景胡洽徐之才孫思邈輩。非不才也。


但各自名家。而不能修明之。


開寶中。節度使高繼沖曾編錄進上。其文理舛錯。未嘗考正。歷代雖藏之書府。亦闕於讎校。是使治病之流。舉天下無或知者。


國家詔儒臣。校正醫書。巨奇續被其選。以為百病之急。無急於傷寒。今先校定張仲景傷寒論十卷。總二十二篇。證外合三百九十七法。除復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今請頒行。朱肱曰。華佗指張長沙傷寒論。為活人書。昔人又以金匱玉函名之。


其重於世如此。然其言雅奧。非精於經絡。不可曉會。趙希弁曰。仲景傷寒論十卷。漢張仲景述。晉王叔和撰次。按名醫錄云。仲景南陽人。名機。仲景其字也。


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以宗族二百余口。建安紀年以來。未及十稔。死者三之二。而傷寒居其七。乃著論二十三篇。證外合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善醫者或云。仲景著傷寒論。誠不刊之典。然有大人之病。而無嬰孺之患。有北方之藥。而無南方之治。此其所闕者。蓋陳蔡以南。不用柴胡白虎二湯治傷寒。其言極有理。陳振孫曰。傷寒論十卷。漢長沙太守南陽張機仲景撰。建安中人。其文辭簡古奧雅。又名傷寒卒病論。凡一百一十二方。古今治傷寒者。未有能出其外也。


嚴器之曰。伊芳尹以元聖之才。撰成湯液。俾黎庶之疾疚。咸遂蠲除。使萬世之生靈。普蒙拯濟。後漢張仲景又廣湯液為傷寒卒病論十數卷。然後醫方大備。茲先聖後聖。若合符節。至晉太醫令王叔和。以仲景之書。撰次成敘,得為完帙。昔人以仲景方一部。為眾方之祖。蓋能繼述先聖之所作。迄今千有餘年。不墜於地者。


又得王氏闡明之力也。


傷寒論十卷。其言精而奧。其法簡而詳。非寡聞淺見。所能賾究。劉完素曰。漢末之魏。有南陽太守張機仲景。恤於生民多被傷寒之疾。損害橫夭。因而輒考古經。以述傷寒卒病方論一十六卷。使後之學人。有可依據。然雖所論未備。諸病仍為道要。若能以意推之。


則思過半矣。且所述者眾。所習者多。故自仲景至今。甫僅千歲。凡著述醫書、過往古者八九倍矣。夫三墳之書者。大聖人之教也。


法象天地。理合自然。本乎大道。仲景者。亞聖也。


雖仲景之書未備聖人之教。亦幾於聖人。文亦玄奧。以致今之學人。尚為難矣。故今人所習。皆近代方論而已。但究其末。而不求其本。況仲景之書。復經太醫王叔和撰次遺方。唐開寶中節度使高繼沖編集進上。雖二公操心用智。自出心意。廣其法術。雜於舊說。亦有可取。其間或失仲景本意。未符古聖之經。愈令後人學之難也。


(原病式序)吳澄曰。漢未張仲景著傷寒論。予嘗嘆東漢之文氣。無復能加西都。獨醫家此書。淵奧典雅。煥然三代之文。心一怪之。


及觀仲景於序。卑弱殊甚。然後知序乃仲景所自作。而傷寒論。即古湯液論。蓋上世遺書。仲景特編纂云爾。非其自撰之言也。


晉王叔和重加論次。而傳錄者。


誤以叔和之語。參錯其間。莫之別白。(活人書辨序)呂復曰。傷寒論十卷。乃後漢張機仲景用素問熱論之說。廣伊芳尹湯液而為之。


至晉王叔和。始因舊說。重為撰次。而宋成無己復為之注釋。其後龐安常朱肱許叔微韓祗和王實之流。固亦互有開發。而大綱大要。無越乎吐汗下溫四法而已。蓋一證一藥。萬選萬中。千載之下。如合符節。前修指為群方之祖。信矣。所可憾者。


審脈時汨王氏之言。三陰率多斷簡。況張經王傳。亦往往反復後先。亥豕相雜。自非字字句句。熟玩而精思之。未有能造其閫奧者。


陳無擇嘗補三陰證藥於三因論。其意蓋可見矣。王履曰。讀仲景之書。當求其所以立法之意。苟得其所以立法之意。則知其書足以為萬世法。而後人莫能加。莫能外矣。苟不得其所以立法之意。則疑信相雜。未免通此而礙彼也。嗚呼。


自仲景以來。發明其書者。


不可以數計。然其所以立法之意。竟未聞有表章而示人者。


豈求之而不得之歟。將相習循而不求歟。抑有之而余未之見歟。余雖不敏。?請陳之。


夫傷於寒。有即病者焉。


有不即病者焉。


即病者。


發於所感之時。不即病者。


過時而發於春夏也。


即病謂之傷寒。不即病。謂之溫與暑。夫傷寒溫暑。其類雖殊。其所受之原。則不殊也。


由其原之不殊。故一以傷寒而為稱。由其類之殊。故施治不得以相混。以所稱而混其治。宜乎貽禍後人。以歸咎於仲景之法。而委廢其大半也。


吁。使仲景之法。果貽禍於後人。傷寒論不作可也。


使仲景之法。果不貽禍於後人。傷寒論其可一日缺乎。


後人乃不歸咎於己見之未至。而歸咎於立法之大賢。可謂溺井怨伯益。失火怨燧人矣。夫仲景法之祖也。


後人雖移易無窮。終莫能越其矩度。由莫能越而觀之。


則其法其方。果可委廢太半哉。嗚呼。


法也方也。


仲景專為即病之傷寒設。不兼為不即病之溫暑設也。


後人能知仲景之書。本為即病者設。不為不即病者設則尚恨其法散落。所存不多,而莫能御夫粗工妄治之萬變。果可憚煩。而或廢之乎。


是知委廢太半。而不覺其非者。


由乎不能得其所以立法之意故也。


今人雖以治傷寒法治溫暑。亦不過借用耳。


夫仲景立法。天下後世之權衡也。


故可借焉以為他病用。雖然。豈特可借以治溫暑而已。凡雜病之治。莫不可借也。


今人因傷寒治法。可借以治溫暑。遂謂其法通為傷寒溫暑設。吁。此非識流而昧原者歟。苟不余信。請以證之。


夫仲景之書。三陰經寒證。居熱證什之七八。彼不即病之溫暑。但一於熱耳。


何由而為寒哉。就三陰寒證而詳味之。


然後知余言之不妄。或者乃謂三陰寒證。本是雜病。為王叔和增入其中。又或謂其證之寒。蓋由寒藥誤治而致。若此者皆非也。


夫叔和之增入者。


辨脈平脈。與可汗不可汗等諸篇而已。其六經病篇必非叔和所能贊辭也。


但厥陰經中下利嘔噦諸條。卻是叔和因其有厥逆而附。遂並無厥逆而同類者。


亦附之耳。至若以藥誤治。而成變證。則惟太陽為多。縱使三陰證。亦或有寒藥誤治而變寒者。


然豈應如是之眾乎。


夫惟後人以仲景書。通為傷寒溫暑設。遂致諸溫劑。皆疑焉而不敢用。又曰。王叔和搜采仲景舊論之散落者。


以成書。功莫大矣。但惜其既以自己之說。混於仲景。所言之中。又以雜脈雜病。紛紜並載於卷首。故使玉石不分。主客相亂。若先備仲景之言。而次附己說。明書其名。則不致惑於後人。而累仲景矣。昔漢儒收拾殘編斷簡於秦火之余。加以傳注。後之議者。謂其功過相等。叔和其亦未免於後人之議歟。余嘗欲編類其書。以傷寒例居前。而六經病次之。相類病又次之。瘥後病又次之。診察治法。治禁治誤。病解未解等又次之。其雜脈雜病。與傷寒有所關者。采以附焉。其與傷寒無相關者皆刪去。如此庶幾法度純一。而玉石有分。主客不亂矣。然有志未暇。姑敘此以俟他日。又曰。傷寒三百九十七法。余自童時。習聞此言。以為傷寒治法。如是之詳且備也。


及考之成無己注本。則所謂三百九十七法者。茫然不知所在。於是詢諸醫流。亦不過熟誦此句而已。欲其條分縷析。以實其數。則未遇其人。遂乃反覆而推尋之。以有論有方諸條數之。


則不及其數。以有論有方。有論無方諸條通數之。則過其數。除辨脈法。平脈法。並傷寒例。及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諸篇外。止以六經病篇中。有論有方。有論無方諸條數之。


則亦不及其數。以六經病篇。及?濕 。霍亂。陰陽易差後勞復病篇中。有論有方。有論無方諸條數之。


則亦過其數。至以六經病。?濕?。霍亂。陰陽易差後勞復篇。有論有方諸條數之。


則又太少矣。竟不能決。欲以此句視為後人無據之言而不從。則疑其或有所據。而或出仲景叔和而弗敢廢。欲尊信而必從之。


則又多方求合而莫之遂。宋林億等校正傷寒論。其序曰。今校定張仲景傷寒論十卷。總二十篇。證外合三百九十七法。余於是就其十卷二十二篇而求之。


其六經篇。霍亂篇。陰陽易差後勞復篇中。有方治諸條。以數為計。又重載於各篇之前。又謂疾病至急。倉卒難尋。復重集諸可與不可方冶。分為八篇。亦以數為計。繼於陰陽易差後勞復篇之後。其太陽上編注曰。一十六法。太陽中篇注曰。六十六法。太陽下編注曰。三十九法。陽明篇注曰。四十四法。少陽篇不言法。太陰篇注曰。三法。少陰篇注曰。二十三法。厥陰篇注曰。六法。不可發汗篇注曰。一法。可發汗篇注曰。四十一法。發汗後篇注曰。二十五法。可吐篇注曰。二法。不可下編注曰。四法。可下編注曰。四十四法。汗吐下後篇注曰。四十八法。以其所注之數通計之。


得三百八十七法。然少陽篇。有小柴胡湯一法。其不言者。


恐脫之也。


又可吐篇。卻有五法。其止言二法者。


恐誤也。


並此脫誤四法。於三百九十七法之中。亦僅得三百九十一法耳。


較之序文之說。猶欠六法。乃參之脈經。其可汗可吐等篇外。比傷寒論。又多可溫。可灸。可刺。可水。可火。不可刺。不可灸。不可水。不可火諸篇。欲以此補其所欠。則又甚多而不可用。竊嘗思之。


縱使三百九十七法之言。不出於林億等。而出於億之前。亦不足用。此言既出。則後之聞者。


必當核其是非。以歸於正。 而乃遵守聽從。以為千載不易之定論。悲夫。趙嗣真曰。仲景之書。一字不同。則治法霄壤。讀之者。


不可於片言只字。以求其意歟。又曰。仲景傷寒一書。人但知為方家之祖。而未解作秦漢文字觀。故於大經大法之意。反有疑似。陶華曰。仲景固知傷寒。乃冬時殺厲之氣所成。非比他病可緩。故其為言。特詳於此書。而略於雜病也。


倘能因名以求其實。則思過半矣。不幸此書傳世久遠。遺佚頗多。晉太醫令王叔和得於散亡之後。詮次流傳。其功博矣。惜乎以己論混經。未免穿鑿附會。黃仲理曰。仲景之書。六經至勞復而已。其間具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二方。纖悉畢備。有條而不紊也。


辨脈法。平脈法。傷寒例三篇。叔和采摭群書。附以己意。雖間有仲景說。實三百九十七法之外者也。


又?濕三種一篇。出金匱要略。叔和慮其證與傷寒相似。恐後人誤投湯劑。故編入六經之右。致有宜應論別之語。是為雜病。非傷寒之候也。


又有不可汗。宜汗。不可吐。宜吐。不可下。宜下。並汗吐下後證。叔和重集於篇末。比六經中。倉卒尋檢易見也。
 

陳桷曰。辨脈法。非仲景本文。乃叔和所采摭者。故多乖忤。學人宜審別之。


鄭佐曰。傷寒論。為文簡嚴。而寓意淵奧。離為六經。法有詳略。詳者義例甄明。非長余也。


略者指趣該洽。非闕落也。


散之若截然殊科。融之則約於一貫。顧讀而用之者何如耳。


儒者既不暇讀。醫流又鮮能讀。是以微辭要義。秘而不宣。至謂此非全書。宜欲分門平敘。續臆說及為奇。雜群方而云備。使礦?合治。貂犬同裘。如活人殺車等書。皆仲景之螟?也。


方有執曰。張松北見曹操。以其川中醫有仲景為夸。以建安言之。


則松亦仲景時人。又曰。夫扁鵲倉公。神醫也。


神尚矣。人以為無以加於仲景。而稱仲景曰聖。豈非以仲景之見諸事業載諸簡編者。


皆表章天人。股肱素難。達之天下。通之古今。易簡而易知易能。非神奇怪異。人之所不可知。不可能者。


所可同年而語哉。是故稱聖焉。


賈太傳曰。吾聞古之聖人。不居朝廷。必在卜醫之中。語不虛矣。然醫聖也。


書曰論。何也。論也者。


仲景自道也。


蓋謂憤傷寒之不明。戚宗族之非命。論病以辨明傷寒。非謂論傷寒之一病也。


其文經也。


其事則論。其心則以為始事於戚。乃不欲忘其初。其多則惠我後人。其意則又不欲以經自居。易曰。謙謙君子。此之謂也。


吾故曰。名雖曰論。實則經也。雖然。若曰傷寒經。殊乖矣。必曰醫經。稱情哉。又曰。金匱序略云。傷寒卒病論。卒讀倉卒之卒。誠書之初名。此其有據也。


但不知卒病二字。漏落於何時。俗尚苟簡。承襲久遠。無從可稽矣。君子於此不能無憾焉。


又曰。辨痙濕 病證篇。相傳謂叔和述仲景金匱之文。雖遠不可考。觀其揭首之辭。信有之也。


然既曰以為與傷寒相似。而致辨焉。


則亦述所當述者。


是故後人稱之。


為仲景之徒云。辨脈法。叔和述仲景之言。附己意以為贊經之辭。譬則翼焉。傳類也。


篇目舊名平脈。次第二。而僭經右。夫傳不可以先經。論脈亦無先各脈。而後平脈之理。且平脈不過前數條。冒事必如此耳。


後亦各脈。安得直以平脈名篇。皆非叔和之舊。其為後人之紛更明甚。凡痙濕?。辨脈上下編。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發汗吐下後脈證。皆叔和分經。及述經外之余言。附己意以撰次之。


合經亦十一篇。共目二十二。以為全成仲景氏未韋之遺書者也。


而第十七十八二十二三篇。則又皆抱空名。而擁虛位。無冊條之可檢。實則一十九篇之條冊耳。


皆叔和所紀之舊額如此。世固有少此以為非仲景之全書。而起其說者。


嗚呼。


是書也。


仲景之作於建安。漢年號也。


出自叔和之撰述。晉太醫令也。


相去雖不甚遠。蓋已兩朝相隔矣。是仲景之全書。非仲景之全書。誠不可曉也。


又曰。醫道之方法具備。自仲景始。故世稱仲景方法之祖。傷寒論。乃其書也。


考求其方法。義例明甚。何謂例。如中風一也。


傷寒二也。


兼風寒俱有而中傷。三也。


三病不同。以皆同在太陽。故皆發汗。發汗云者。


非例言乎。


何謂義。如發中風之汗。汗之以桂枝湯。發傷寒之汗。汗之以麻黃湯。發兼風寒俱有而中傷之發。發之以大青龍湯。一例發汗。而三湯則不同。非以其各有所宜之義乎。


然則方法者。


道之用也。


例者所以行其方法也。


義則其行而宜之之謂。是已。是皆相須而不相離。一致之謂道也。


奚此為然哉。其余各屬。悉皆類此。條目具在也。


夫何無己之注解。不省義例原屬方法中。法外又獨有傷寒之例。獨例傷寒。而置諸各屬。舍義而獨曰例。豈仲景之言。其後人之偽。明亦甚矣。偽例者誰。或曰叔和。謂叔和者。


以其編述也。


編述論而出始。則叔和之於論。誠功之首也。


乃若又偽此例。則後之醫傷寒者。


不知通求各屬。但務專擬於傷寒。仿例而行。仲景之道反愈晦。而至今愈不明。究其叛亂。不由尼於此例。以至如此乎。


以此言之。


則叔和者。


亦一罪之魁耳。


賢如叔和。愚意其智不乃爾也。


或曰無己。謂無己者。


以其注解也。


此則近似。何也。


己任注解。則當精辨論之條目。詳悉各屬本義。以迪諸後。不當愎強苟且。一概?己。朦朧訓為傷寒。比之於例。儼然一家口語。以此擬己。夫復何疑。且例苟在。非以前亦當暴白其非。不令得以迷誤。繼述是也。


奈何懵此不為。乃固尾之以阿順可乎。


閔芝慶曰。傷寒論之稱諸證也。


證雖紛然。稱有定例。其中微旨。非易窺測。至於編列次序。豈不難乎。


凡稱某經病者。


以病在此經也。


六經傷寒固如此。雜病亦有此者。


如太陽濕證?證之類。蓋辨似傷寒之雜病。稱某經者也。


有以傷寒二字冠之者。


如傷寒一日。太陽受之。


脈若靜者為不傳之類。蓋兼中風而言者也。


以傷寒為病。多從風寒得之。


故或中風。或傷寒。總以傷寒稱也。


其中專稱傷寒。不兼中風者。


如傷寒脈浮。不發汗因致衄者。


麻黃湯主之之類。是也。


有中風傷寒之外。如溫病風濕之類,亦在論中者。


以明不可混稱傷寒也。


有但稱病患。但稱病。稱厥。稱嘔。稱下利等證。不明言傷寒中風雜病者。


大概論之也。


論中稱有定例如此。叔和編述。以惠後世。乃立一見。而先列辨脈平脈二篇。蓋謂論病當先明脈也。


傷寒例。為六經諸篇要領。故以統論者。


列於脈法之後。?濕?三種。有似傷寒。故辨又次之。


脈既明矣。要領舉矣。相似之證別論。而不得淆矣。斯可細論六經。繼以霍亂諸篇乎。


又曰。傷寒有例。猶律法有例。罪有明證。從例治之。


病有明證。從例治之。


是皆所謂法也。


證可定罪之名。證可定病之名。正名所當先也。


傷寒例。先正傷寒所由名。遂及溫暑時行冬溫寒疫所由名。各正其名者。


欲發明傷寒與諸病相異。故論傷寒。而略言諸病耳。


此傷寒例所由名也。


彰之以六經脈證。曰可汗。曰可下。是明例在可治者也。


兩感於寒者死。不兩感於寒。不傳經。不加異氣者。


得自愈。十三日不瘥者危。感異氣變為他病者。


當依壞證治之。


是明例各不同者也。


又叮嚀病須早治。治勿妄施。仁愛之意。深且切矣。須知此篇。乃論中綱領。僅道傷寒之常。而未盡其變。諸變不可勝數。故後有六經諸病。發明此例。前後一貫。豈容偏廢哉。方氏作條辨。辨傷寒例非仲景之言。出後之偽。遂削去之。


吾不敢謂此例皆仲景言也。


中有搜采仲景舊論。錄其證候等語。豈仲景言乎。


不敢謂此例皆非仲景言也。


中有微詞奧義發素問熱論所未發者。


後人豈能偽乎。


謂叔和附以己意則可。謂全非仲景之言則不可。且無論偽與非偽。當觀可法與否。以決應存應削。例中發明太陰脈尺寸俱沉細。方氏注。太陰病脈浮者。


可發汗。竊沉細一句證之。


例中發明厥陰脈微緩。方氏注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竊微緩二字證之。


既竊夫例則取之。


而以為可法矣。又胡為削之哉。嗚呼。


傷寒之不明於天下。由不得其要領。而昧失此例者眾也。


反謂仲景之道。晦而不明。厄於此例。以至謂成無己不能暴白偽例之非。固為阿順。妄以春秋趙盾律之。可乎。


又曰。世於仲景傷寒論。每曰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方固止於此。法則論中可垂訓者。


言言皆法。難以數拘焉。


今按汪石山傷寒選錄所述。出自類證者。據其所云。則以六經至勞復八篇。為仲景傷寒論之正。余皆叔和采述仲景之他書。又附以己意者。


為三百九十七法之外矣。由是方中行作條辨。以六經至勞復為法。而以有論有方。及有論無方者。


均數之。其間以承上文立論。如小柴胡論方後證治。同上文作一法。如云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


去桂枝加白朮湯主之。


同上文作一法。又如問曰證象陽旦一條。同上文作一法。如此數之。


蓋求合於三百九十七之數耳。


其太陽上編六十六法。中篇五十七法。下編三十八法。陽明篇七十七法。少陽篇九法。太陰篇九法。少陰篇四十六法。厥陰篇五十四法。來法篇二十法。霍亂篇九法。陰陽易差後勞復篇七法。總三百九十二法。又據將舊本太陽中篇不可汗六法。移在條辨第十五篇中。則是三百九十八矣。此乃小差。而所系重輕。全不在此。亦不必論。但當論六經至勞復八篇之外。是法非法。云三百九十七法也。


夫方則盡於八篇一百一十三而已。法則八篇固為法。其余亦皆法也。


所以有三百九十七法之說者。


蓋檢八篇。而計其方之數。遂並計八篇中法之數耳。


可謂此外非法哉。其中即有叔和附己意者。


不可斥曰非法。應思叔和何如人也。


非悉出叔和者耶。故曰。論中可垂訓者。


言言皆法。難以數拘也。


學人勿執三百九十七法之說。而忽其余焉。


王肯堂曰。王叔和編次張仲景傷寒論。立三陽三陰篇。其立三陽篇之例。凡仲景曰太陽病者。


入太陽篇。曰陽明病者。


入陽明篇。曰少陽病者。


入少陽篇。其立三陰篇。亦依三陽之例。各如太陰少陰厥陰之名。入其篇也。


其或仲景不稱三陽三陰之名。但曰傷寒某病。用某方主之。


而難分其篇者。


則病屬陽證。發熱結胸痞氣蓄血衄血之類。皆混入太陽篇。病屬陰證。厥逆下利嘔吐之類。皆混入厥陰篇也。


惟燥屎及屎硬。不大便。大便難等證。雖不稱名。獨入陽明篇者。


由此證類屬陽明胃實。非太陽厥陰可入。故獨入陽明也。


所以然者。由太陽為三陽之首。凡陽明少陽之病。皆自太陽傳來。故諸陽證不稱名者。


皆入其篇。厥陰為三陰之尾。凡太陰少陰之病。皆至厥陰傳極。故諸陰證不稱名者。


皆入其篇。後人不悟是理。遂皆謂太陽病諸證。不稱名者。亦屬太陽。而亂太陽病之真。厥陰篇諸證。不稱名者。


亦屬厥陰。而亂厥陰病之真。為大失仲景之法也。


又曰。仲景立法。凡云太陽病者。


皆謂脈浮頭項強痛惡寒也。


凡云陽明病者。皆謂胃家實也。


凡云少陽病者。

皆謂口苦咽乾目眩也。


凡云太陰病者。


皆謂腹滿時痛吐利也。


凡曰少陰病者。


皆謂脈微細但欲寐也。


凡云厥陰病者。


皆謂氣上撞心。痛吐蛔也。


候如少陰病。不一一逐條曰脈微細但欲寐。而總用少陰病三字括之者。


省文也。


故各條或曰。少陰病及發熱脈沉。用麻黃附子細辛湯者。


謂脈沉細但欲寐。而又反發熱者。


用其方也。或曰。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煩不臥。用黃連阿膠湯者。


謂脈微細但欲寐。二三日後。變心煩不臥者。


用其方也。後人不悟是理。遂皆不察少陰病三字。所括脈微細但欲寐之證。但見發熱脈沉。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見心煩不臥。便用黃連阿膠湯。尤為失仲景之法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7#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9 09:46:05 | 只看該作者

卷二十四

方論(二)


喻昌曰。張仲景傷寒論一書。天苞地符。為眾方之宗。群方之祖。雜以後人知見。反為塵飯土羹。又曰。後漢張仲景著卒病傷寒論十六卷。當世兆民。賴以生全。傳之後世。如日月之光華。旦而復旦。萬古常明。可也。


斯民不幸。至晉代不過兩朝相隔。其卒病論六卷。已不可復睹。即傷寒論十卷。想亦劫火之余。僅得之讀者之口授。故其篇目。先後差錯。賴有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之名目。可以為校正。太醫令王叔和附以己意。編集成書。共二十二篇。後人德之。


稱為仲景之徒。今世傳仲景傷寒論。乃宋秘閣臣林億所校正。宋人成無己所詮注之書也。


林億不辨朱紫菽粟。謂自仲景於今八百余年。惟叔和能學之。


其間如葛洪陶景胡洽徐之才孫思邈輩。皆不及也。


又傳稱成無己注傷寒論十卷。深得長沙公之秘旨。殊不知林成二家。過於尊信叔和。往往先傳後經。將叔和緯翼之辭。且混編為仲景之書。況其他乎。


如第一卷之平脈法。二卷之序例。其文原不雅訓。反首列之。


以錯亂聖言。則其所為校正。所為詮注者。


乃仲景之不幸。而斯道之大厄也。


元泰定間。程德齋作傷寒鈐法。尤多不經。國朝王履所論。雖有深心。漫無卓識。亦何足取。萬歷間方有執著傷寒條辨。始先即削去叔和序例。大得尊經之旨。然未免失之過激。不若愛禮存羊。取而駁正之。


是非既宗。功罪自明也。


其於太陽三篇。改叔和之舊。以風寒之傷營衛者分屬。卓識超越前人。此外不達立言之旨者尚多。大率千有餘年。若明若昧之書。欲取而尚論之。


如日月之光昭宇宙。必先振舉其大綱。然後詳明其節目。始為至當不易之規。誠以冬春夏秋。時之四序也。


冬傷於寒。春傷於溫。夏秋傷於暑熱者。


四序中主病之大綱也。


舉三百九十七法。分隸於大綱之下。然後仲景之書。始為全書。其冬傷於寒一門。仲景立法獨詳於春夏秋三時者。


蓋以春夏秋。時令雖有不同。其受外感則一。自可取治傷寒之法。錯綜用之耳。


仲景自序云。學人若能尋余所集。思過半矣。可見引伸觸類。治百病有餘能。況同一外感乎。


是春夏秋之傷溫傷熱。明以冬月傷寒為大綱矣。至傷寒六經中。又以太陽一經為大綱。而太陽經中。又以風傷衛。寒傷營。風寒兩傷營衛為大綱。向也大綱混於節目之中。無可尋繹。只覺其書之殘缺難讀。今大綱既定。然後詳求其節目。始知仲景書中。矩則森森。毋論法之中更有法。即方之中亦更有方。通身手眼。始得一一點出。識之而心開識朗。不復為從前之師說所?浸。假由其道。而升堂入室。仲景彌光。而吾生大慰矣。又曰。嘗觀王叔和匯集扁鵲仲景華元化先哲脈法為一書。名曰脈經。其於仲景傷寒論。尤加探討。宜乎顯微畢貫。曲暢創法制方之本旨。以啟後人之信從。可也。


乃於匯脈之中。間一匯證。不該不貫。猶曰匯書之常也。


至於編述傷寒全書。苟簡粗率。仍非作者本意。則吾不知之矣。

如始先序例一篇。蔓引贅辭。其後可與不可諸篇。獨遺精髓。平脈一編。妄入己見。總之碎剪美錦。綴以敗絮。盲瞽後世。無由復睹黼黻之華。

況於編述大意。私淑原委。自首至尾。不敘一語。明是賈人居奇之術。致令黃岐一脈。斬絕無遺。悠悠忽忽。沿習至今。所謂千古疑城。莫此難破。

茲欲直溯仲景全神。不得不先勘破叔和。如太陽經中。證緒分頭。後學已難入手。乃更插入溫病合病並病。少陽病過經不解病。坐令讀者茫然。

譬諸五穀。雖為食寶。設不各為區別。一概混種混收。鮮不耕者食者之困矣。

如陽明經中。漫次仲景偶舉問答一端。隸於篇首。綱領倒置。先後差錯。且無扼要。至於春溫夏熱之證。當另立大綱。顓自名篇者。


乃懵然不識。此等大關一差。則冬傷於寒。春傷於溫。夏秋傷於暑熱之旨盡晦。致後人誤以冬月之方。施於春夏。而歸咎古方之不可以治今病者。


誰之過歟。至於霍亂病。陰陽易。瘥後勞復等證。不過條目中事耳。


乃另立篇名。與六經並峙。又何輕所重。而重所輕耶。仲景之道。人但知得叔和而明。孰知其因叔和而墜也哉。

又曰。王叔和於仲景書。不察大意。妄行編次補綴。尚存闕疑一線。觀其篇首之辭。謂痙濕?。

雖同為太陽經病。以為宜應別論者。其一征也。


觀其篇中。謂疾病至急。倉卒尋按。要旨難得。故重集可與不可方治者。其一征也。


觀其篇末。補綴脈法。分為二篇。上編仍仲景之舊。下編托仲景以傳。猶未至於顛倒大亂者。


其一征也。


第其不露補綴之痕。反以平脈本名。易為辨脈。而陰行一字之顛倒。此吾所為譏其竊耳。


若夫林億之校正。成無己之詮注。則以脈法。為第一卷矣。

按仲景自敘云。平脈辨證。為傷寒卒病論合十六卷。則脈法洵當隸於篇首。但晉承漢統。仲景遺書未湮。叔和補綴不言。不敢混入。姑附於後。不為無見。

二家不察。竟移編篇首。此後羚羊掛角。無跡可求。詎能辨其孰為仲景。孰為叔和乎。


然猶隱而難識也。


其序例一篇。明系叔和所撰。何乃列於第二卷。豈以仲景之書。非序例不能明耶。即使言之無弊。亦無先傳後經之理。況其蔓引贅辭。橫插異氣。寸瑜尺瑕。何所見而崇信若是。致令後學畫蛇添足。買櫝還珠。煌煌聖言。千古無色。是二家羽翼叔和以成名。比以長君逢君無所逃矣。

至其詮釋之差。十居六七。夫先已視神髓為糟粕矣。

更安望闡發精理乎。


程應旄曰。論之為言。斷也。斷者蔽也。


分明指此為傷寒之爰書矣。

故首尾分篇。只存論之體裁。而別嫌明疑。指奸摘伏。深文大義。具見於標篇之辨字上。辨之為言。詰也。


詰者鞫也。


既詰且鞫。則必無枉無偏。方蔽無辜。自不得不借論以申其辨。按程氏有辨傷寒論五篇。王叔和序例貶偽一篇。冗文閑語。漫無統紀。故省不錄。汪琥曰。仲景論。為方書之祖。以內經中有論而無方也。


叔和起而撰次之。


知尊仲景矣。但其於仲景論中。插入己意。使學人不知孰為仲景。孰為叔和。以故後人誹議之。


云叔和變亂仲景傷寒論。故其脈經。亦受高陽生所竊取。此其報也。


然仲景書。當三國時兵火之後。殘缺失次。若非叔和撰集。不能延至於後。復有成無己。為之注解也。


今醫勿但責叔和之過。而忘叔和之功。

又曰。傷寒論。自成注以後。在昔明醫。如李東垣不過以治法略舉其要。朱丹溪亦僅以疑處。摘問其目。未聞有以仲景原論全解者。


至明季有歙人方中行。著傷寒條辨八卷。乃成氏之後一人而已。我朝初有喻嘉言者。


推廣方氏未發之旨。著尚論篇五卷。是亦仲景之功臣也。


復有程子郊倩。即仿二書之意。著後條辨六集。其中亦有可采之處。所可嫌者。


三家之書。皆倒亂仲景六經篇原文。彼雖各有其理。要之六經原次。或當日叔和未盡改易。其間仲景妙義。焉知不反由此新編而盡失耶。

況方書治病。不過欲每條解明。不致醫藥有誤而已,非若文公章句。必欲承上起下也。


孔子云。愛禮存羊。凡六經原次。余不敢亂叔和之舊。

又曰。王叔和編次仲景方論三十六卷。當是十六卷。

據論集中云。仲景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叔和編次。何至遽增二十卷書邪。況仲景當日。止著論二十二篇。尚未分為幾卷。至叔和。始托名仲景。撰成並辨脈平脈法。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則是醫林列傳。云三十六卷。誤矣。

相傳仲景論。有一百一十三方。考其書十卷內。計方止一百一十二道。

柯琴曰。按仲景自序言。作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則傷寒雜病。未嘗分為兩書也。


凡條中不貫傷寒者。


即與雜病同義。如太陽之頭項強痛。陽明之胃實。少陽之口苦咽乾目眩。太陰之腹滿吐利。少陰之欲寐。厥陰之消渴氣上衝心等證。是六經之為病。不是六經之傷寒。乃六經分司諸病之提綱。非專為傷寒一證立法也。

觀五經提綱。皆指內證。惟太陽提綱。為寒邪傷表立,因太陽主表。其提綱為外感立法。故叔和將仲景之合論。全屬傷寒。不知仲景已自明其書不獨為傷寒設。所以太陽篇中。先將諸病線索。逐條提清。比他經更詳也。


其曰太陽病。或已發熱。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


名曰傷寒。是傷寒別有提綱矣。此不特為太陽傷寒之提綱。即六經總綱。觀仲景獨於太陽篇別其名。曰傷寒。曰中風,曰中暑。曰溫病。曰濕痹。而他經不復分者。則一隅之中。可以尋其一貫之理也。


其他。結胸藏結。陽結陰結。瘀熱發黃。熱入血室。譫語如狂等證。或因傷寒。或非傷寒。紛紜雜沓之中。正可思傷寒雜病合論之旨矣。蓋傷寒之外皆雜病。病不脫六經。故立六經。而分司之。


傷寒之中。最多雜病。內外夾雜。虛實互呈。故將傷寒雜病。而合參之。


此扼要法也。


叔和不知此旨。謂痙濕 三種。宜應別論。則中風溫病。何得與之合論邪。以三證為傷寒所致。與傷寒相似。故此見之。


則中風非傷寒所致。溫病與傷寒不相似者。


何不為之別立耶。霍亂屬肝木為患。陰陽易差後勞復。皆傷筋動骨所致。咸當屬於厥陰。何得別立篇目。叔和分太陽三症於前。分厥陰諸症於後。豈知仲景約法能合。

而病兼該於六經。而不能逃六經之外。只在六經上求根本。不在諸證名目上求枝葉。叔和以私意。挈亂仲景之原集。於勞復後。重集可發汗不可發汗諸篇。如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微反在下。不知如何名反。豈濡微弱澀等脈。有定位乎。


其云大法春夏宜發汗。春宜吐。秋宜下。設未值其時。當汗不汗。當下不下。必得其時耶。

而且利水清火。溫補和解等法。概不言及。

所以今人稱仲景只有汗吐下三法。實由於是。夫四時各家。人所同受病者。


因人而異。汗吐下者。


因病而施也。


立法所以治病。非以治時。自有此大法之謬。後人因有隨時用藥之道。論麻黃桂枝湯者。


謂宜於冬月嚴寒。而三時禁用。論白虎湯者。


謂宜於夏。而大禁於秋分後。與立夏之前,夫寒熱溫涼之逆用、必先歲氣。獨不曰有假者反之。


有是證因有是方。仲景因證立方。豈隨時定劑哉。當知仲景治法。悉本內經。

又曰。仲景言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是脈與症。未嘗兩分也。


夫因病而平脈。則平脈即在辨症中。脈有陰陽。發熱惡寒發於陽。無熱惡寒發於陰。是病之陰陽也。


當列前論之首。浮大動數名陽。沉澀弱弦微名陰。是脈之陰陽也。


此條當為之繼。叔和既采仲景舊論。錄其症候診脈。是知叔和別立脈法。從此搜采耳。


試觀太陽篇云。脈浮者病在表。脈浮緊者。


法當身疼痛。派浮數者。


法當汗出愈。諸條脈法。不入辨脈平脈篇。是叔和搜采未盡。猶遺仲景舊格也。


由此推之。


知寸口脈浮為在表。及寸口脈浮而緊。脈浮而數諸條。皆從此等處采出。脈有陰結陽結條。未始不在陽明中風中寒之間。洒淅惡寒。而復發熱者。


未始不在少陽寒熱往來之部。脈陰陽俱緊者。


未必非少陰之文。陰陽相搏條。未必不在傷寒脈結代之際。設仲景別集脈法。或有上下之分。決無辨平之別矣。名平名辨。皆叔和搜采諸說。

仲景所云。各承家伎者。


是也。叔和既改抉仲景原文。獨為傷寒立論。十六卷中。不知遺棄幾何。而今六經之文。夾雜者亦不少。豈獨然仲景舊集哉。世以金匱要略。為仲景雜病。共經魔魅之後乎。


張志聰曰。注解本論。必明仲祖撰論之原。方為有本。某序。有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之說。素問九卷者。


素問八十一篇。內有遺闕。故舉其卷,靈樞。君臣問難八十一篇。毫無遺闕。故舉其篇。陰陽大論者。


素問中大論七篇。皆論五運六氣。司天在泉。陰陽上下。寒熱勝復之理。胎臚藥錄者。如神農本經。長桑陽慶禁方之類。

其序又云。經絡府俞。陰陽會通。元冥幽微。變化難極。自非才高識妙。豈能探其理致哉。由是而才識之士。須知仲祖撰論本靈素。而補其未盡。必於傷寒原序。玩索有得。胎臚。羅列之謂。又曰。本草靈素。聖經也。


傷寒要略。賢論也。


賢論。猶儒者之四書。聖經。猶儒者本經。奈千古以來。天下之醫。只求方伎以行術。不求經旨以論病。

仲祖序云。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伎。終始順舊。舉世昏迷。莫能覺悟者是也。


夫本論雖論傷寒。而經脈臟腑。陰陽交會之理。凡病皆然。故內科外科。兒科女科。本論皆當讀也。


不明四書者。


不可以為儒。不明本論者。


不可以為醫。

經云。非其人勿授。

論云。傳與賢人。甚哉人之不易得也。


張璐曰。余嘗見王叔和集仲景傷寒論。未嘗不廢書而三嘆也。


嗟夫猶賴叔和為仲景之功臣。使無叔和之集。則傷寒書同於卒病之不傳矣。

何能有六經證治乎。


錢潢曰。傷寒論一書。按長沙公自序。原云傷寒卒病論合十六卷。至西晉王叔和編次之後。其卒病論六卷。

早已云亡。後人不得復見。相傳謂叔和又次為三十六卷。至宋成無己。因王氏之遺書。

又注為傷寒論十卷。非唯仲景之舊。不得復視。即叔和之書。亦杳不可見矣。

第閱叔和所作傷寒序例一篇。其妄用經文。創立謬說。亦殊不足觀。不若遺亡之為愈也。


其成氏注本。原云十卷。今行於世者。


究僅七卷。以辨脈平脈。為第一卷。其言原系仲景原文。亦不為過。

但第二卷。傷寒例一篇。乃王叔和所作。非仲景原文。因何亦列於七卷之中。而反居仲景六經之前。非唯文理背謬。且冠履倒置。棼亂錯雜矣。

其第七卷。雖有霍亂陰陽易。及瘥後諸復症。允為仲景原文。而後之諸可與不可。又非長沙之筆矣。何以知之。


其卷首云。夫以疾病至急。倉卒難尋。故重集諸可與不可方治。比之三陰三陽。為易見也。

如此語氣。確為叔和所集。況大法春宜汗。及春宜吐。秋宜下之說。於理未通。均屬可刪。魏荔彤曰。傷寒例。叔和氏修緝醫聖之書。發其凡例也。


列於論首。名之曰例。標題原未有序字。後人以其文近於序。故更名之曰序例。成氏注之。


方氏刪之。喻氏駁之。


程氏嘻笑且怒罵之。以為?濫。以為悖謬。愚平心靜氣論之。


其意亦未大舛。特欲推展傷寒於傷寒外耳。


不知傷寒論。原非專論傷寒內也。


例之大概。謂四時皆有外感之氣。惟冬月乃正傷寒之名。欲推展而反成拘執矣。

更為引伸春溫夏暑瘧病熱病疫病。原思於傷寒外。多所論列。因醫聖自序中。言傷寒疑似之間。誤人階厲。故欲辨其是非。以附益原書之義也。


但於諸證。不為條分縷晰。一如凡例之制。乃參雜反復。籠統鋪敘以成文。既無太史公伯夷列傳手筆。必見方鑿圓枘。否則重樓疊嶂矣。例不成例。序不成序。是其才力之不逮。體認之未真。以尊崇闡發之心。竟成儒者自分兩歧。迄難合一。何也。


以醫聖原兼萬病。而論其一。叔和之例。欲分萬病為萬也。


至於詳明時令氣化。以別疾病感受。仍是分晰異同之見。何其冗亂無紀乎。


因而及於藥治之遲早。風土之涼燠。以為明切。實皆郛廓。不能得傷寒論之精深。雖欲有言。不能不流為冒語也。


復敘六經傷寒。及兩感之脈證。與各有愈期不治之故。在傷寒論中已明。此非贅疣耶。最是初感風寒二邪。大關巨節。默無分剖。又何疏乎。


卻將壞證。牽入溫瘧等症。既明溫暑瘧熱疫證。不同傷寒。分時異感。各成一病。

又忽有四變之說。殊覺自相秦越。更及遲治誤治諸條。曰若曰凡。縱再增益千百。亦苦於掛少漏多。發凡起例,不言全書持綱攜領之處。而以己意泛濫舉之。


曰此書之例。書自書而例自例。何以使人讀例。而得書之簡潔精微乎。


將徒畫蛇之足。續鳧之?而已。末雖明生愈死亡之機。終亦不可勝言,總因不能合全書。以為體會。撮其易簡之善。著為知從之法。乃以為既緝是書。不可不以推展為發明。本欲附驥名彰。立言不朽。抑知後人不少假借。細加指摘也耶。

愚故原其初念。本在遵循。非蒙違戾。而智淺才薄。不能心得全書精義。乃欲以多求勝。備其闕略。豈知醫聖之文。言近而指遠。辭簡而意該乎。


然醫聖數千年正學。賴此不墜。其功亦不在衛敬仲序詩之下。詩序雖經朱子刪駁。而古遠所傳。於今不泯。則叔和之例。可以比照杜氏以例例春秋矣。

至可例與否。例之當否。其例具在。叔和不能自達其意者。


後之讀例君子。可以代明。何必削之。


不許天下共見聞。而求其公是耶。方氏謂以傳先經非體。愚謂例也。


非傳也。傳必附經。例則仍可首例也。


倘叔和當日。能將所謂溫暑瘧熱疫諸證。各就專門。分撰附經。詳其脈論。精言治法。以述寓作。如朱子之補大學。豈非醫聖之高弟。醫門之功臣乎。不能為此。而於例中叢脞言之。


吾知其於此數證原委亦未大明。約略敷衍。不意乃成罪案。因此沒其緝書原志。則亦大可惜矣。

又曰。辨脈一篇。的是醫聖原文。其辭簡括。其義深長。與傷寒雜病論。心思筆致。皆足令人繹不盡。推暨無方矣。蓋辨脈為論證之先務。

所以叔和敘次為第一。不可謂以傳經也。


既非叔和所能擬議。原為醫聖高文巨典。不妨置之諸論之首。以重診視之事矣。於平脈分篇是否。醫聖本意。或叔和效虞書中分二典之智乎。


但忽首為韻語。似反覺膚廓淺近。不類一手。豈少陵不能作散文。而醫聖不能作韻語耶。真贗已無可考。孰得而屏之。


屏之反為矣。

又曰。辨脈平脈二篇。亦非後人妄分為二也。


蓋於辨平二字之義。未能深悉也。


辨者。分別之也。


平者。較量之也。


平如平章之平。非平人之脈。如謂篇中專言平人之脈。試觀之。


何其言平人之脈。十之一二。言疾病之脈。十反八九乎。


然則辨者。始條理也。


分為二。推至於無窮也。


平者。終條理也。


衡如一。究歸於不二也。


氣有陰陽。邪亦有陰陽。病必分陰陽。脈必辨陰陽。故必分為二以辨之。


氣之陰陽。有有餘不足。邪之陰陽。亦有衰盛。病因而有輕重。脈必平陰陽。故權衡如一以平之。


玩二篇。洵是此義。不可悉舉。略觀大意可知矣。

至於其文古穆簡潔。其義精微廣大。惟醫聖獨擅其能。非王氏所可贊之辭,合傷寒例觀之。


亦自明編次於六經論之首。先脈後證。先辨平乎脈以審證。後條列乎證以處治。序次亦未紊也。


吳儀洛曰。仲景書。一語可當千百言。每令人闡發不盡。讀者須沉潛反復。必於言外透出神髓。斯為能讀仲景書耳。
 

姚際恆曰。傷寒論。漢張仲景撰。晉王叔和集。此書本為醫家經方之祖。然駁雜不倫。往往難辨。讀者苦不得其旨要。徐大椿曰。仲景傷寒論。編次者不下數十家。因致聚訟紛紜。此皆不知仲景作書之旨故也。


觀傷寒敘所述。乃為庸醫誤治而設。所以正治之法。一經不過三四條。余皆救誤之法。故其文亦變動不居。讀傷寒論者。


皆設想懸擬之書。則無往不得其義矣。

今人必改叔和之次序。或以此條在前。或以此條在後。或以此證因彼證而生。或以此經因彼經而變。互相詬厲。孰知病變萬端。傳經無定。

古人因病以施方。無編方以待病。其原本次序。既已散亡。庶幾叔和所定為可信。何則叔和序例云、今搜采仲景舊論。錄其證候診脈聲色對病真方。有神驗者。


擬防世急。則此書乃叔和所搜集。而世人輒加辨駁。以為原本不如此。抑思苟無叔和。安有此書。且諸人所編。果能合仲景原文否耶。

夫六經現證。有異有同,後人見陽經一證。雜於陰經之中。以為宜改入陽經之內。不知陰經亦有此證也。


人各是其私。反致古人圓機活法。泯沒不可問矣。

凡讀書能得書中之精義要訣。歷歷分明。則任其顛倒錯亂。而我心自能融會貫通。否則徒以古書。紛更互異。愈改愈晦矣。

(醫學源流論)周省吾曰。仲景傷寒書。為叔和編次。已失其真。即林億校本。亦已難得。

今世所傳。惟成無己注釋之本而已。至三百九十七法。莫不津津樂道。而究鮮確指。

汪苓友亦云。前人所未明言。其引張孝培傷寒類疏。桂枝湯服後,至以助藥力為。一法。溫復至如水流漓。

又一法。稱與諸家不同。顧吾不知其何本而有此考。前明有吾虞趙開美翻刻宋板傷寒論全文。其三百九十七法。於每篇之首。注其幾先。則節錄原文。開明第一第二。次於原文之下。後列一二三之數。總計全書。治法了然也。


但不知出自叔和。出自林億。今之傳本亡之者。


殆為無己所刪乎。


後人未見宋刻。茫然不曉。如王安道亦未之見也。


國朝王晉三雖於每方之下。注以各法。亦不過繼張孝培汪苓友之志。而愛禮存羊。究有未能悉洽者。故愚以為注書。不應改移。止宜就文辨論。

如朱子之賢。闕文錯簡。皆仍其舊。無己何人。而乃擅削。以致迄今盈庭聚訟也。


(吳醫匯講)按先子曰。傷寒論。後漢張仲景著。晉王叔和撰次。經六朝隋唐。而未見表章者。


至宋治平中。始命儒臣。校定是書。孫奇等序。載開寶中節度使高繼沖曾編錄進上。

然其書文理舛誤。未嘗校正。歷代雖藏之書府。亦闕於讎校。國家詔儒臣。校正醫書。臣奇先校定張仲景傷寒論十卷。總二十二篇。合三百九十七法。除復重。有一百一十二方。其命書以傷寒者。


仲景自序。稱其宗族余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


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夭橫之莫救。遂作此書。考論中傷寒。乃外感中之一證。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


名為傷寒。此即麻黃湯之所主。其十分之七。豈盡以麻黃湯一證而死乎。


蓋傷寒者。


外感之總稱也。素問。黃帝問熱病者傷寒之類也。


而岐伯答以傷寒一日太陽云云。難經曰。傷寒有幾。曰。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千金方引短劇曰。傷寒。雅士之辭。云天行溫疫。是田舍間號耳。


不說病之異同也。


考之眾經。其實殊異矣。肘後方曰。貴勝雅言。總呼傷寒。世俗因號為時行。外台秘要。許仁則論天行病曰。此病。方家呼為傷寒。而所以為外感之總稱者。


蓋寒為天地殺厲之氣。亙於四時。而善傷人。非溫之行於春。暑之行於夏。各王於一時之比。是以凡外邪之傷人。盡呼為傷寒。仲景所以命書者。


只取乎此而已。如麻黃湯證。則對中風而立名者。


即傷寒中之一證。其義迥別矣。

後漢書崔實政論曰。夫熊經鳥申。雖延歷之術。非傷寒之理。呼吸吐納。雖度紀之道。非續骨之膏。此所謂傷寒者。


指天行病。即是雅士之辭也。


而仲景稱之以論者。


是論難之論。內經諸篇。有岐黃問答之語者。


必系以論字。無之者則否。金匱要略各篇題下。有論幾首。證幾首。方幾首。考之原文。其云論者。


乃問答之語也。


朱震亨格致余論序云。假設問答。仲景之書也。


其為論難之義較然矣。後人尊崇之至。遂以經論之論釋之。


恐非仲景之本旨也。


仲景自序首。題曰傷寒卒病論。卒。乃雜之訛。序中云。作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其為誤寫可知矣。

隋志有張仲景方十五卷。而無傷寒論之目。蓋得非當時以湮晦而不見之故耶。舊唐志亦不收之。


至新唐志。則云王叔和張仲景方十五卷。傷寒卒病論十卷。雜之訛卒。其來舊矣。

雜病乃對傷寒。而謂中風歷節血痹虛勞等之類。雜病論。即今金匱要略。喻昌曰。卒病論已不可睹。

錢潢云。卒病論早云亡。

程應旄曰。本論是有治雜病之方法。

柯琴曰。條中不貫傷寒者。


皆是雜病。故曰傷寒雜病論。此說並不可從也。


又隋志。載梁有張仲景辨傷寒十卷亡。今傷寒論。每篇盡冠辨字。即指今傷寒論。而其云亡者。


蓋千金方。稱江南諸師。秘傷寒方法不傳。然則隋志云亡者。


其實非亡也。而其云十卷者。


考諸仲景自序。乃缺六卷。蓋傷寒論十卷。雜病論六卷。各別行於世者。


而王燾外台秘要。載金匱要略諸方。而曰出張仲景傷寒論某卷中。則唐時其全帙十六卷。不易舊目者。


才存台閣中。王氏知弘文館圖籍方書等時。王得探其秘要。而載其著書。今所傳十卷,雖重復頗多。似強足十卷之數者。


然逐一對勘。大抵與外台所引符。則今傷寒論。不可斷為非七錄及唐志之舊也。


蓋外台所引。今考其卷目。桂枝湯。出第二卷中。知太陽上編。出第二卷。葛根湯。麻黃湯。小柴胡湯。小建中湯。云出第三卷中。知太陽中篇。在第三卷。柴胡桂枝乾薑湯。大陷胸丸。大小陷胸湯。大柴胡湯。半夏瀉心湯。文蛤散。白散。云出第四卷中。知太陽下編。在第四卷。大承氣。茵陳蒿湯。豬苓湯。云出第五卷中。知陽明篇。在第五卷。半夏散及湯。真武湯。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云出第六卷中。知少陰厥陰二篇。在第六卷。其第一。第七。第八第九。雖無所考。而葛根黃芩黃連湯。云出第七卷中。其余不引藥方。則當第一卷。辨脈等篇。第七以下。乃汗吐下可不可等篇。且太陽病三日云云。屬調胃承氣湯條。今本載第五卷陽明篇。云出第十卷。傷寒。汗出惡寒身熱。大渴不止。欲飲水一二斗者。


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此條今本失載。蓋系於脫文。而云出第十卷中。知辨發汗吐下後病。在第十卷。由是觀之,傷寒論。大抵與今本無大異同。如雜病。則痙濕 在第十一卷,黃膽在第十四卷。瘧病胸痹心痛寒疝。在第十五卷。嘔吐噦。在第十六卷。而百合病論並方。霍亂。理中湯。附子粳米湯。四逆湯。通脈四逆湯。並云出第十七卷中。肺脹小青龍加石膏湯。越婢加半夏湯。肺癱。桔梗白散。並云出第十八卷中。是王氏所見本。不止十六卷。乃知雜病分門次第。與今本金匱要略大不同。此可窺舊本之崖略也。


晉皇甫謐甲乙經序曰。伊芳尹以元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漢張仲景論廣湯液。為十數卷。用之多驗。近世太醫令王叔和撰次景仲遺論甚精。皆可施用。

案伊芳尹作湯液。所未經見。唯漢書藝文志。載湯液經法四十卷。此豈伊芳尹所作歟。然仲景自序特云。博采眾方。未言及湯液。士安去仲景時不遠。豈親觀所謂湯液者。


而為此說歟。自序又云。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作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蓋傷寒三陰三陽。乃原於素問九卷。傷寒中風溫病等之目。本於八十一難。其他如陰陽大論。雖未知何等書。然要之纂舊典之文。而編著者。


非悉仲景之創論立方也。


元吳澄作活人書辨序曰。漢末張仲景著傷寒論。予嘗嘆東漢之文氣。無復能如西都。獨醫家此書。淵奧典雅。煥然三代之文。心一怪之。


及觀仲景於序。卑弱殊甚。然後知序乃仲景自序。而傷寒論。即古湯液論。蓋上世遺書。仲景特編纂云爾。

吳氏此說。原於士安。其論未可定然。但至論文章之更變。則雖非我醫家所能及。似宜以資考鏡也。


林億等校定序曰。張仲景漢書無傳。見名醫錄。云。按皇甫謐甲乙經序。晉書皇甫謐傳。其被稱於當時可見。晉去漢不遠。其言如此。仲景雖於漢書無傳。其為漢末人無疑矣。

後漢書劉表傳曰。建安三年。長沙太守張羨率零陵桂陽三郡畔表。表遣兵攻圍。破羨平之。


英雄記曰。張羨南陽人。蓋仲景羨之族。豈表破羨之後。使仲景代之乎。


林億等校定序又曰。自仲景於今。八百余年。惟王叔和能學之。


成無己亦曰。仲景之書。逮今千年。而顯用於世者。


王叔和之力也。


蓋仲景書。當三國兵燹之余。殘缺失次。若非叔和撰集。不能延至於今。功莫大矣。

而明洪武中薌溪黃氏作傷寒類證辨惑曰。仲景之書。六經至勞復而已。其間是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纖悉畢備。有條而不紊也。


辨脈平脈傷寒例三篇。叔和采摭群書。附以己意。雖間有仲景說。實三百九十七法之外者也。


?濕?一篇。出金匱要略。叔和反編入於六經之右。又有汗吐下可不可。並汗吐下後證。叔和重集於篇末云。此說原乎王履溯洄集。但履以傷寒例。為仲景舊文也。


從此而降。方有執喻昌柯琴輩。從而宗其說。或駁或貶。以加詆毀。如序例。則云搜采仲景舊論。外台乃載其文。揭以王叔和曰。則此一篇。叔和所撰。非敢偽托而作也。


至辨脈。平脈。汗吐下可不可等篇。叔和既於脈經中引其文。以為仲景語。高湛養生論曰。王叔和性沉靜。好著述。考核遺文。采摭群言。撰脈經十卷。叔和脈經序亦曰。今撰集岐伯以來。逮於華佗經論要決。合為十卷。其王阮傅戴吳葛呂張所傳異同。咸悉載錄。傷寒例固多不合仲景之繩墨。而言屬荒謬者。然叔和亦一名士也。


豈有以我所立論。嫁名於前賢。而為采摭於已著書中。如毒手狡獪之伎倆乎。陰陽五行漢儒好談之。


五臟六腑,經絡流注。史記扁倉傳。間及於此。漢志亦多載其書目。仲景生於漢末。何獨屏去。今依臨川吳氏之言而考之。


如六經至勞復。文辭典雅蘊奧者。


系於所撰用古經之文。其他言涉迂拘。而文氣早弱。世人以為叔和所羼入者。


豈知非卻是仲景之筆乎。


因意傷寒例。及原文中。或曰。疑非仲景方。或曰。無大黃恐不為大柴胡湯。或本云等之語。皆叔和所錄,其語氣明顯。此余盡是仲景舊文。而其義前後矛盾。文理曖昧難曉者。


古書往往有之。


又何疑焉。


方喻諸家。逐條更定。刪改字句。以為復仲景之舊。殊不知益乖本來。惑亂後人。莫此為甚。視諸叔和。其功罪之輕重。果奈何也。


張遂辰仲景全書卷首。載醫林列傳曰。王叔和撰次張仲景方論。為三十六卷。大行於世。此原出於太平御覽。引高湛養生論。

然隋志等。不載三十六卷目。汪琥曰。仲景為傷寒雜病論十六卷。叔和編次。何至遽增二十卷書邪。則云三十六卷。誤矣。

要之傷寒論一部。全是性命之書。其所關系大矣。故讀此書者。


滌盡胸中成見。宜於陰陽表裡。虛實寒熱之分。發汗吐下。攻備和溫之別。而痛著工夫。欲方臨證處療。身親試驗之際。而無疑殆也。


其中或有條理?牾。字句鉤棘。不易曉者。


勿敢妄為穿鑿。大抵施之行事。深切著明者。


經義了然。無太難解者。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


桂枝湯主之之類。豈不至平至易乎。


學人就其至平至易處。而細勘研審。辨定真假疑似之區別。而得性命上之神理。是為之得矣。其所難解釋。諸家費曲說者。


縱令鑽究其旨。不免隔靴抓癢。如以其不的確明講者。


施之於方術。則害於性命。亦不可測。然則其所難解釋者。


置諸闕如之例而可也。


諺云。開卷了然。臨證茫然。是醫家之通患。學人宜致思於此。亦何苦以詆詰古人為事乎哉。

又按南陽府志載清張三翼募建張醫聖祠序。桑芸張仲景先生祠墓記。稱南陽郡東南阜處。父老相傳。為先生墓。與故宅存在。洪武初。有指揮郭云仆其碑。墓遂沒。越二百六十余年。為崇禎戊辰,有蘭陽諸生馮應鰲者。


感寒疾殆危。恍惚中。有神人撫體。百節通快。問之曰。漢長沙太守南陽張仲景也。


城東四裡許有祠。祠後七十七步有墓。今將鑿井其上。封之惟子。後病愈。千裡走南陽。訪之不可得。因謁三皇廟。有仲景像。即紀石廟中而去。後數年。園丁掘井得石碣。題曰漢長沙太守醫聖張仲景墓云。其言荒唐不足信矣。

三異序中。仲景名作璣。字考機古與璣通。書舜曲。璇璣玉衡。

釋文云。璣。本作機。晉書陸機字士衡。可以證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8#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9 13:16:05 | 只看該作者

卷二十五


方論(三)


〔金匱玉函〕宋志八卷注曰王叔和集 存林億等疏曰。金匱玉函經。與傷寒論。同體而別名。欲人互相檢閱。而為表裡。以防後世之亡逸。其濟人之心。不已深乎。


細考前後。乃王叔和撰次之書。緣仲景有金匱錄。故以金匱玉函名。取寶而藏之之義也。


王叔和西晉人。為太醫令。雖博好經方。其學專於仲景。是以獨出於諸家之右。仲景之書。及今八百余年。不墜於地者。


皆其力也。但此經。自晉以來。傳之既久。方證訛謬不倫。歷代名醫雖學之。


皆不得仿佛。惟孫思邈粗曉其旨。亦不能修正之。況其下者乎。


國家詔儒臣。校正醫書。臣等先校定傷寒論。次校成此經。其文理或有與傷寒論不同者。


然其意義皆通。聖賢之法。不敢臆斷。故並兩存之。


凡八卷。依次舊目。總二十九篇。一百一十五方。恭惟主上大明撫運。視民如傷。廣頒其書。為天下生生之具。宜欲躋斯民於壽域矣。治平三年正月十八日。王好古曰。金匱玉函。即仲景之書稱也。


金匱要略。亦出玉函。(醫壘元戎)陳世傑序曰。金匱玉函經八卷。漢張仲景論著。晉王叔和所撰次也。


其標題。蓋亦後人所加。取珍秘之意。仲景當漢季年。篤好方術。以拯夭橫。其用心仁矣。故自素難本草湯液諸書。咸抉根得髓。其為傷寒雜病論。實為萬世群方之祖。自叔和尊尚以後。年歲久遠。錯亂放失者屢矣。宋治平間。命諸臣校定。其目有三。曰傷寒論。金匱方論。(一名金匱玉函要略。)以及此經。是也。


雖未必盡復仲景本書之舊。然一家之學粗完。余幼讀二論。精微簡要。務令上口以通。思索偏求。是經獨不可得。後檢鄱陽馬氏經籍考。雖列其目。而所引晁序。則實金匱玉函要略也。


此經。蓋自元時。而不行於世矣。歲壬辰。義門何內翰以予粗習張書句讀。手抄宋本見授。拜受卒業。喜忘寢食。惜其訛脫者多。甚或不能以句。既無他本可校。乃博考眾籍。以相證佐。補亡滅誤。十得八九。稿凡數易。而始可讀。則掩卷而嘆曰。是可報命於內翰矣。內翰嘗以古明醫。多以醫示人。見愛過實。囑刻其平生醫藥病狀之驗者。


予瞿然不敢當。語云。三折肱為良醫。予雖老是。然處方設劑。吾斯未信。因念是經。世久未見。而內翰既得禁方。不自秘匿。雖古人尤難之。開以傳後。其弘濟豈一師之說哉。夫岐黃之書。經也。


仲景之經。律也。


臨證療疾。引經案律。十不失一。二論所述略具矣。是書則兼綜兩者。


而整齊形證。附類方藥。各有門部次第。不可淆亂。則知經又論之自出。尤醫門之金科玉條也。


八卷之中。上順天和。以療人患。非通三才之道。而得往聖之心者不能。觀者苟能沉潛玩索。而知其所以。則因病發藥。應如桴鼓。順之則能起死。畔之則立殺人。先儒以孫思邈。尚為粗曉其旨。得其書者。未可謂不過與傷寒論及要略相出入。而鹵莽治之也。


不揆淺陋。愿與同志者。


熟讀而精思之。時康熙丙申陽月。按?先子曰。金匱玉函。是傷寒雜病論之別本。同體而異名者。


蓋從唐以前傳之。


大抵與千金翼所援同。而外台小柴胡湯。及柴胡加芒硝湯方後。引玉函經。正與今本符。若其總例。稱張仲景曰。又云。今以察色診脈。辨病救疾。可行合宜之法。並方藥共成八卷。號為金匱玉函經。則後人就於晉人經方之書,而湊合所撰也。


又究其目之所由。晉書葛洪傳曰。洪著金匱藥方百卷。據肘後方。及抱朴子。自云所撰百卷。名曰玉函方。則二者必是一書。由是觀之。


金匱玉函。原是葛洪所命書。即後人尊宗仲景者。


遂取為之標題也。


以其珍秘不出之故。著錄失其目歟。漢志。有堪輿金匱十四卷。高祖紀注。如淳曰。金匱。猶金也。


顏師古曰。以金為匱。保慎之義。王子年拾遺記曰。周靈王時。浮提之國。獻神通善書二人。猶老子撰道德經。寫以玉牒。編以金繩。貯以玉函。神仙傳曰。衛叔卿入太華山。謂其子度世云。汝歸當取吾齋室西北隅大柱下玉函。函中有神素書。取而按方合服之。


一年可能乘云而行,是則命書之義也。


若金匱要略方論。後人又錄出其中論雜病者。節略以為三卷者也。


林億等云。緣仲景有金匱錄。故以金匱玉函名之。


然所謂金匱錄。他書不載其目。唯宋本及俞橋趙開美所刊金匱要略。林億等序後。有小敘。稱仲景金匱錄。岐黃素難之方。近將千卷。云是原葛洪抱朴子。及肘後方序語。想彼作要略者。


改竄其文而所附。味其旨趣。汛濫不經。未足以為據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9#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9 13:21:15 | 只看該作者

卷二十六


方論(四)

〔成氏(無己)注解傷寒論〕(舊訛作圖解。)國史經籍志十卷 存嚴器之序曰。夫前聖有作。後必有繼而述之者。


則其教乃得著於世矣。醫之道源。自炎黃以至神之妙。始興經方。繼而伊芳尹以元聖之才。撰成湯液。俾黎庶之疾疚。咸遂蠲除。使萬代之生靈。普蒙拯濟。後漢張仲景又廣湯液。為傷寒卒病論十數卷。然後醫方大備。茲先聖後聖。若合符節。至晉太醫令王叔和。以仲景之書。撰次成敘。得為完帙。昔人以仲景方一部。為眾方之祖。蓋能繼述先聖之所作。迄今千有餘年。不墜於地者。


又得王氏闡明之力也。


傷寒論十卷。其言精而奧。其法約而詳。非寡聞淺見所能賾究。後雖有學人,又各自名家。未見發明。仆忝醫業。自幼徂老。耽味仲景之書。五十余年矣。雖粗得其門。而近升乎堂。然未入於室。常為之慊然。昨者邂逅聊攝成公。議論該博。朮業精通。而有家學。注成傷寒十卷。出以示仆。其三百九十七法之內。分析異同。彰明隱奧。調陳脈理。區別陰陽。使表裡以昭然。俾汗下而灼見。百一十二方之後。通明名號之由。彰顯藥性之主。十劑輕重之攸分。七情制用之斯見。別氣味之所宜。明補瀉之所適。又皆引內經。旁牽眾說。方法之辨。莫不允當。實前賢所未言。後學所未識。是得仲景之深意者也。


昔所謂慊然者。今悉達其奧矣。親覯其書。誠難默默。不揆荒蕪。聊序其略。時甲子中秋日。洛陽嚴器之序。王履曰。成無己作傷寒論注。又作明理論。其表章名義。纖悉不遺。可謂善翼羽仲景者。然即入陰經之寒證。又不及朱奉議能識。況即病立法之本旨乎。


宜其莫能知也。惟其莫知。故於三陰諸寒證。止隨文解義而已。

未嘗明其何由不為熱而為寒也。


(溯洄集)陶華曰。成無己順文注釋。並無缺疑正誤之言。以致將冬時傷寒之方。通解溫暑。遺禍至今而未已也。


(傷寒瑣言)醫林列傳曰。成無己聊攝人。家世儒醫。性識明敏。記問該博、撰述傷寒義。皆前人未經道者。指在定體。分形析證、若同而異者明之。


似是而非者辨之。


古今言傷寒者。


祖張仲景但因其證而用之。


初未有發明其意義。成無己博極研精。深造自得。本難素靈樞諸書。以發明其奧。因仲景方論。以辨析其理。表裡虛實。陰陽死生之說。究藥病輕重去取加減之意。真得長沙公之旨趣。所著傷寒論十卷。明理論三卷。論方一卷。大行於世。(仲景全書附載)王肯堂曰。解釋仲景書者。


惟成無己最為詳明。雖隨文順釋。自相矛盾者。時或有之。


亦白璧微瑕。固無損於連城也。(傷寒準繩)汪琥曰。成無己注解傷寒論。猶王太仆之注內經。所難者惟創始耳。


後之人於其注之可疑者。


雖多所發明。大半由其注而啟悟。至有忘其起予之功。反責其注解之謬者。


或曰。成氏注傷寒論。不過順文隨釋。但嫌其不辨叔和語。不分仲景書。正不知古人虛心著書。不敢輕易指責。所以品愈高。名愈著。如吾輩者。


亦自厭其饒舌耳。


四庫全書提要曰。傷寒論十卷。漢張機撰。晉王叔和編。金成無己注。明理論三卷。論方一卷。則無己所自撰。以發明機說者也。


叔和高平人。官太醫令。無己聊攝人。生於宋嘉 治平間。後聊攝地入於金。遂為金人。至海陵王正隆丙子。年九十余尚存。見開禧元年歷陽張孝忠跋中。明吳勉學刻此書。題曰宋人。誤也。


傷寒論。前有宋高保衡孫奇林億等校正序。稱開寶中節度使高繼沖曾編錄進上。其文理舛錯。未能考正。國家詔儒臣。校正醫書。今先校定仲景傷寒論十卷。總二十二篇。合三百九十七法。除重復有一百二十三方。(案一十三。原本誤作一十二。今改正。)今請頒行。又稱自仲景於今八百余年。惟王叔和能學之云。而明方有執作傷寒論條辨。則詆叔和所編。與無己所注。多所改易竄亂。並以序例一篇。為叔和偽托而刪之。


國朝喻昌作尚論篇。於叔和編次之舛。序例之謬。及無己所注。林億等所校之失。攻擊尤詳。皆重為考定。自謂復長沙之舊。其書盛行於世。而王氏成氏之書遂微。然叔和為一代名醫。又去古未遠。其學當有所受。無己於斯帙。研究終身。亦必深有所得。似未可概從屏斥。盡以為非。夫朱子改大學。為一經十傳。分中庸為三十三章。於學人不為無裨。必以謂孔門之舊本如是。則終無確證可憑也。


今大學中庸。列朱子之本於學官。亦列鄭元之本於學官。原不偏廢。又烏可以後人重定此書。遂廢王氏成氏之本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0#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9 13:26:29 | 只看該作者

〔成氏(無己)明理論〕


(宋志冒嚴器之三字。)宋志四卷 存藥方論自序曰。制方之體。宣通補瀉輕重澀滑燥濕十劑。是也。


制方之用。大小緩急奇偶復七方。是也。


是以制方之體。欲成七方之用者。


必本於氣味生成。而制方成焉。


其寒熱溫涼四氣者生乎天。酸苦辛鹹甘淡六味者成乎地。生成而陰陽進化之機存焉。


是以一物之內。氣味兼有。一藥之中。理性具矣。主對治療。由是而出。斟酌其宜。參合為用。君臣佐使。各以相宜。宣攝變化。不可勝量。一千四百五十三病之方。悉自此而始矣。其所謂君臣佐使者。


非特謂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下藥一百二十五種為佐使。三品之君臣也。


制方之妙。的與病相對。有毒無毒。所治為病主。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擇其相須相使。制其相畏相惡。去其相反相殺。君臣有序。而方道備矣。方宜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二臣九佐使。多君少臣。多臣少佐。則氣力不全。君一臣二。制之小也。


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


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


君一臣二。奇之制也。

君二臣四。偶之制也。


君二臣三。奇之制也。


君二臣六。偶之制也。


近者奇之。


遠者偶之。


所謂遠近者。


身之遠近也。


在外者身半以上。同天之陽。其氣為近。在內者身半以下。同地之陰。其氣為遠。心肺位膈上。其臟為近。腎肝位膈下。其臟為遠。近而奇偶。制小其服。遠而奇偶。制大其服。腎肝位遠。數多則其氣緩。不能速達於下。必劑大而數少。取其氣迅急。可以走下也。


心肺位近。數少則其氣急。不能發散於上。必劑少而數多。取其氣易散。可以補上也。


所謂數者。


腎一肝三脾五心七肺九。為五臟之常。制不得越者。


補上治上。制以緩。補下治下。制以急。又急則氣味濃。緩則氣味薄。隨其攸利而施之。


遠近得其宜矣。奇方之制。大而數少。以取迅走於下。所謂下藥不以偶。偶方之制,少而數多。以取發散於上。所謂汗藥不以奇。經曰。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處方之制。無逾是也。


然自古諸方。歷歲浸遠。難可考評。惟張仲景方一部。最為眾方之祖。是以仲景本伊芳尹之法。伊芳尹本神農之經。醫帙之中。特為樞要。參今法古。不越毫末。實乃大聖之所作也。


一百一十三方之內。擇其醫門常用者方二十首。因以方制之法明之。


庶幾少發古人之用心矣。嚴器之序曰。余嘗思歷代明醫。回骸起死。祛邪愈疾。非曰生而知之。


必也祖述前聖之經。才高識妙。探微索隱。研究義理。得其旨趣。故無施而不可。且百病之急。無急於傷寒。或死或愈。止於六七日之間十日以上。故漢張長沙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撰為傷寒論一十卷。三百九十七法。一百十三方。為醫門之規繩。治病之宗本。然自漢逮今。千有餘年。唯王叔和得其旨趣。後人皆不得其門而入。是以其間少於注釋。闕於講義。自宋以來。名醫間有著述者。


如龐安常作卒病論。朱肱作活人書。韓?和作微旨。王實作證治。雖皆互有闡明之義。然而未能盡張長沙之深意聊攝成公家世儒醫。性識明敏。記問該博。撰述傷寒義。皆前人未經道者。


指在定體。分形析證。若同而異者明之。


似是而非者辯之。


釋戰栗有內外之診。論煩躁有陰陽之別。譫語鄭聲。令虛實之灼知。四逆與厥。使淺深之類明。始於發熱。終於勞復。凡五十篇。目之曰明理論。所謂真得長沙公之旨趣也。


使習醫之流。讀其論而知其理。識其證而別其病。胸次了然而無惑。顧不博哉。余家醫業五十載。究旨窮經。自幼迄老。凡古今醫書。無不涉獵。觀此書。義理粲然。不能默默。因序其略。歲在壬戌。八月望日。錦 山嚴器之序。張孝忠跋曰。上注解傷寒論十卷。明理論三卷。論方一卷。聊攝成無己之所作。自北而南。蓋兩集也。


予以紹熙庚戌歲入都。傳前十卷於醫者王光庭家。洎守荊門。又於襄陽。訪後四卷得之。


望聞問切。治病處方之要。舉不越此。古今言傷寒者。祖張長沙。但因其證而用之。


初未有發明其意義。成公博極研精。深造自得。本難素靈樞諸書。以發明其奧。因仲景方論。以辯析其理。極表裡虛實陰陽死生之說。究藥病輕重去取加減之意。毫發了無遺恨。誠仲景之忠臣。醫家之大法也。


士大夫宦四方。每病無醫。予來郴山。尤所嘆息。欲示之教。難於空言。故刊此書。以為楷式。使家藏其本。人誦其言。夭橫傷生。庶乎免矣。成公當乙亥丙子歲。其年九十余。則必生於嘉治平之間。國家長育人材。命醫立學。得人之效。一至於此。則天下後世。凡所謂教養云者。


可不深加之意也夫。開禧改元五月甲子歷陽張孝忠。汪琥曰。傷寒明理論。金聊攝人成無己撰。書凡四卷。其第一卷至第三卷。共論五十篇。始於發熱。終於勞復。其第四卷。發明桂枝等方二十首。此為深得傷寒之旨趣者也。


但其中四十五論云陽明病下血譫語。此為熱入血室者。


斯蓋言男子。不止謂婦人。此與仲景之意大悖。然亦不可因其一節之短。掩其全部之長。取名明理。信不誣矣。四庫全書提要曰。成無己所作明理論。凡五十篇,又論方二十篇。於君臣佐使之義。闡發尤明。嚴器之序。稱無己撰定傷寒義。皆前人未經道者。


其推挹甚至。張孝忠亦稱無己此二集。自北而南。先以紹興庚戌。得傷寒論注十卷於醫士王光庭家。後守荊門。又於襄陽。訪得明理論四卷。因為刊板於郴山。則在當時。固已深重其書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8 01:43 , Processed in 0.281252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