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氏(之頤)學古診則〕】
四卷 存王琦序曰。醫家以望聞問切為四要。夫聞與問。按式而行之。
如以燈取影。罔有不合。無難也。
若望色一端。所恃者。
目力之精巧。辨之於隱微之間。用之稍難矣。至於切脈。憑之於指。會之以心。古謂在心易了。指下難明。乃難乎其難者也。
晉唐以後。脈學之書日增矣。各抒所見。互有短長。偽訣流傳。更相淆惑。學人於此。不能無多歧亡羊之患。盧子繇先生獨采內經之微言。參以越人仲景之說。薈萃成書。分為四帙。名之曰學古診則。明當從古先聖哲之言以為則。而無事勞心於後人之紛拿云耳。
先是子繇遵其父遺命。著本草乘雅。年二十八耳。
越十八年。而乘雅乃成。於是注傷寒。越五年。而傷寒金針亦成。於是注金匱。自言參核本草畢。而右目眇。疏鈔金針終。而左目又眩。大抵由心勞血耗所致。至五十六。兩目遂蒙。於時論疏金匱。甫及其半。不能復親書卷。時從冥目晏坐中。摩索其義。有所得口授子婿陳曾篁錄出之。
遂以摩索名其書。年屆六十。始獲成編。此皆其書中自敘。有歲月可考者也。
診則不知起於何時。小敘中並不紀歲月。大抵先已具稿草創。至摩索告成。始著意剪裁。未及六年。子繇即世。臆揣此編殆未成之書耶。觀其前半。縱橫錯綜。俱有條貫。然二帙之末。所謂六部四時寸口三條。只列其目。其辭缺焉。若三四兩帙。則文字訛落。兼有錯亂。所引內經。刪節字句。全失義理者有之。
又其敘次分起條目。與一帙之連章累牘。脈絡貫注者。
迥乎不同。核以小序所云。一意就緒。恐難飾會者。
殊不相合。又云。簡閱診則。破訛轉甚。扶疾命曾篁對讀。庶得無漏者。亦殊不然。大抵由易稿時。書人倦墮。故遺落其字句。子繇既抱西河之疾。不能親自校勘。即命子婿對讀。一時未遑卒業。遷延歲月。而觀化之期已至。故前後異同若此。斷以為未成之書。殆無疑矣。世之讀是書者。
於前半。苦其段落之聯綴。而起止難辨。於後半。苦其文義之有重有缺。而頭緒紛錯。至援引靈樞素問之辭。文奧意深。理精旨遠。俱無訓詁。校會尤難。往往讀未終帙。倦而思棄者有矣。余為此惜。乃詳加考訂。隨其文義。區分而界隔之。
使檢閱者易。於尋索。詮論者便於研求。至於理旨深邃者。
搏采名賢之論。而折衷焉。
音釋未明者。
旁求字學之書。而參考焉。
庶幾疑義可以冰釋。誦讀得無舛錯乎。
若夫魚豕混淆。文句遺漏。或更字以正其訛。或增字以昭其義。總蘄完此書之眉目。而不使有殘缺失次之嫌。亦兼以啟後人之憤悱。而得以有辨惑釋疑之益。非敢於先哲妄起異同也。
後之學人。於此四帙。果誦而能解。解而能明、明而能會通以用之。
又安有心中之未了。而指下之難明哉。雖然診脈。特四要之一耳。
昔人謂醫有四要。猶人有四肢。一肢廢不成完人。一要缺不成上醫。余嘗晤先生之曾孫玉成。知其家藏。固有未刊色診一編也。
學人更能精究於是。而復益之以聞。參之以問。四要全而臟腑陰陽虛實。自能辨晰其精微矣。奚待飲長桑君藥。而始有洞垣之視也夫。乾隆三十五年。歲次庚寅。五月丁丑朔。胥山老人王琦述。
〔李氏(中梓)診家正眼〕二卷 未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