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6216|回復: 106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方論】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4-2-12 21:05:1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方論

 

卷五

 

方論

 

甘草湯

 

甘草(二兩)

 

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溫服七合,日二服。

 

王晉三曰:一藥治病,是曰奇方。

 

徐洄溪曰:大甘為土之正味,能制腎水越上之火。

 

王朴莊曰:自《靈》《素》至漢、晉、宋、齊諸古方,凡云一兩者,以今之七分六厘準之。

 

凡云一升者,以今之六勺七抄準之。

 

汪按:唐人之方則一兩,當古之三兩。

 

雄按:鞠通,凡引古方,輒改定其分兩,而輕重甚未當也。

 

學人審之。

 

雄按:《傷寒類要》治傷寒心悸,脈結代。

 

《聖濟總錄》治舌腫塞口。

 

《外科精要》治一切癰疽諸發及丹石煙火藥發。

 

《兵部手集》治懸癰。

 

《直指方》治痘瘡煩渴及蟲毒藥毒。

 

《金匱玉函》治小兒撮口及小兒羸瘦。

 

《得效方》治小兒遺溺。

 

皆以一味甘草為方,妙用良多,總不外乎養陰緩急,清熱化毒也。

 

汪按:亦兼取和中利水。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38&pid=256169&fromuid=526

評分

參與人數 1學習 +5 收起 理由
文昌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1:05:37 | 只看該作者

方論

 

桔梗湯

 

桔梗(一兩) 甘草(二兩)

 

 

鄒潤安曰:腎家邪熱,循經而上,肺不任受,遂相爭競,二三日邪熱未盛,故可以甘草瀉火而愈。

 

若不愈,是肺竅不利,氣不宣泄也。

 

以桔梗開之,肺竅既通,氣遂宣泄,熱自透達矣。

 

雄按:雖以桔梗名湯,而倍用甘草以為駕馭,後人改稱甘桔湯是矣。

 

但須審證而投,不可泥為通治咽痛之方也。

 

黃錦芳《醫案求真》嘗論及之,醫者不可不知。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38&pid=256170&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1:05:59 | 只看該作者

方論

 

豬膚湯

 

豬膚(一斤)

 

雄按:以豬皮去其肉肥,刮如紙薄,杭人能造,名曰肉 。

 

可以充饌。

 

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

 

即是米粉,熬香,和令相得,溫分六服。

 

王晉三曰:腎應彘而肺主膚。

 

腎液下泄,不能上蒸於肺,致絡燥而為咽痛者,又非甘草所能治矣。

 

當以豬膚潤肺腎之燥,解虛煩之熱,白粉、白蜜緩中,俾豬膚比類而致津液從腎上入肺中,循喉嚨,復從肺出絡心,注胸中,而上中下燥邪解矣。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38&pid=256171&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1:06:26 | 只看該作者

方論

 

黃連阿膠湯

 

黃連(四兩) 黃芩(一兩) 芍藥(二兩) 阿膠(三兩) 雞子黃(二枚)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內膠烊盡小冷;內雞子黃攪令相得。

 

溫服七合,日三服。

 

鄒潤安曰:尤氏云:陽經之寒,變為熱則歸於氣;陰經之寒,變為熱則歸於血。

 

陽經或有歸於血者,惟陰經之熱,則必不歸於氣,故三陰有熱結證,不用調胃承氣、小承氣,而獨用大承氣。

 

諸下利證不已,必便膿血,是其驗也。

 

心中煩,不得臥,熱證也。

 

至二三日以上,乃心中煩,不得臥,則非始即屬熱矣。

 

始即屬熱,心中煩,不得臥者,為陰虛。

 

陰虛則不得瀉火。

 

今至二三日以上始見,則為陽盛,陽盛則宜瀉火。

 

然致此陽盛,亦必其陰本虛。

 

故阿膠、芍藥、雞子黃、無非救陰之品。

 

瀉火則惟恃芩、連。

 

而芩止一兩,連乃四兩,此黃連之任,獨冠一方,而為補劑中瀉藥矣。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38&pid=256172&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1:06:48 | 只看該作者

方論

 

豬苓湯

 

豬苓(去皮) 茯苓 澤瀉 滑石 阿膠(各一兩)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二。

 

周禹載曰:熱盛膀胱,非水能解,何者?水,有止渴之功,而無祛熱之力也。

 

故用豬苓之淡滲,與澤瀉之鹹寒,與五苓不異。

 

而此易術以膠者,彼屬氣,此屬血也;易桂以滑石者,彼有表,而此為消熱也。

 

然則所蓄之水去,則熱消矣。

 

潤液之味投,則渴除矣。

 

鄒潤安曰:松之概挺拔勁正,楓之概柔弱易搖。

 

松之理粗疏,楓之理堅細。

 

松之葉至冬益蒼翠而不凋,楓之葉至冬遂鮮赤而即落。

 

是其一柔一剛,顯然殊致。

 

茯苓屬陽,治停蓄之水不從陽化者。

 

豬苓屬陰,治鼓蕩之水不從陰化者。

 

是故仲景以豬苓名方者,其所治之證,曰少陰病,下利,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若五苓散則其治有渴者、有不渴者。

 

至茯苓入他方,所治之病,則不渴者居多。

 

蓋渴者水氣被陽逼迫,欲得陰和而不能也,與之豬苓,使起陰氣以和陽化水,譬之楓葉已丹,遂能即落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38&pid=256174&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1:07:10 | 只看該作者

方論

 

大承氣湯

 

厚朴(去皮,炙,八兩) 枳實(炙,五枚) 大黃(四兩,酒洗) 芒硝(三合)水一斗,先煎二物,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取二升,去滓;內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溫再服。

 

得下,余勿服。

 

鄒潤安曰:柯氏云:厚朴倍大黃為大承氣,大黃倍厚朴為小承氣。

 

是承氣者在枳、朴。

 

應不在大黃矣。

 

但調胃承氣湯不用枳、朴,亦名承氣何也?且三承氣湯中,有用枳、朴者,有不用枳朴者;有用芒硝者,有不用芒硝者;有用甘草者,有不用甘草者。

 

惟大黃則無不用,是承氣之名,固當屬之大黃。

 

況厚朴三物湯即小承氣湯,厚朴分數且倍於大黃,而命名反不加承氣字。

 

猶不可見承氣不在枳、朴乎?自金元人以「順」釋「承」。

 

而大黃之功不顯。

 

考《本經》首推大黃通血,再以《六微旨大論》亢則害,承乃制之義參之,則承氣者,非血而何?夫氣者,血之帥。

 

故血隨氣行,亦隨氣滯,氣滯血不隨之滯者,是氣之不足,非氣之有餘。

 

惟氣滯並波及於血,於是氣以血為窟宅,血以氣為御侮。

 

遂連衡宿食,蒸逼津液,悉化為火。

 

此時惟大黃能直搗其巢,傾其窟穴,氣之結於血者散,則枳朴遂能效其通氣之職,此大黃所以為承氣也。

 

雄按:此余夙論如此,鄒氏先得我心。

 

汪按:大黃本血分之藥,故知此說確不可易。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38&pid=256175&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1:07:34 | 只看該作者

方論

 

白虎湯

 

石膏(一斤) 知母(六兩) 甘草(炙,二兩) 粳米(六合)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方中行曰:白虎者,西方之金神,司秋之陰獸。

 

虎嘯穀風冷,涼風酷暑消神於解熱,莫如白虎。

 

石膏、知母辛甘而寒,辛者,金之味。

 

寒者,金之性。

 

辛甘體寒,得白虎之體焉。

 

甘草、粳米,甘平而溫,甘取其緩,溫取其和,緩而且和,得伏虎之用焉。

 

飲四物之成湯,來白虎之嗥嘯。

 

陽氣者,以天地之疾風名也。

 

風行而虎嘯者,同氣相求也;虎嘯而風生者,同聲相應也;風生而熱解者,物理必至也。

 

抑嘗以此合大小青龍、真武而論之,四物者四方之通神也。

 

而以命名,蓋謂化裁四時,神妙萬世,名義兩符,實自然而然者也。

 

方而若此,可謂至矣。

 

然不明言其神,而神卒莫之掩者,君子慎德,此其道之所以大也。

 

汪按:飲四物之成湯以下數行語。

 

多支離牽強必宜削去。

 

夫白虎湯清熱乃甘雨非涼風也。

 

既備四方之神。

 

朱鳥一方何以獨缺。

 

且熱劑而名真武。

 

名與實爽矣。

 

醫者不能研究醫理。

 

乃附會經義以自文其淺陋甚且衍。

 

先天論太極以欺人。

 

實則無關於辨證處方也。

 

自明以來。

 

庸醫陋習。

 

大率如此。

 

學人戒之。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38&pid=256177&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1:08:02 | 只看該作者

方論

 

白虎加人參湯

 

原方加人參(三兩)煮服同前法。

 

鄒潤安曰: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汪按:洄溪云,「無汗」二字最為白虎所忌。

 

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可見白虎加人參湯之治,重在渴。

 

其時時惡風,則非常常惡風矣。

 

背微惡寒,則非遍身惡寒矣。

 

常常惡風,遍身惡寒者,謂之表證也。

 

時時惡風,背微惡寒者,表邪已經化熱,特尚未盡耳,謂之無表證可也。

 

然熱邪充斥,津液消亡。

 

用栝蔞根,生津止渴可也,何以必用人參?《靈樞‧決氣篇》: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謂津。

 

津為水,陰屬也。

 

能外達上通則陽矣。

 

夫是之謂陰中之陽。

 

人參亦陰中之陽。

 

惟其入陰,故能補陰;惟其為陰中之陽,故能入陰,使人陰中之氣化為津,不化為火,是非栝蔞根可為力矣。

 

雄按:朱奉議云:再三汗下熱不退者,以此東加蒼朮一錢如神。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38&pid=256178&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1:08:26 | 只看該作者

方論

 

黃芩湯

 

黃芩(三兩) 甘草(炙) 芍藥(各二兩) 大棗(十二枚)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鄒潤安曰:或問黃芩湯,治何等證?其證腹痛與否?若腹痛何以用黃芩?若腹不痛何以用芍藥?汪按:腹痛因乎熱者甚多,謂腹痛必因寒者,前人拘滯之見也。

 

曰:其證身熱不惡風,亦不惡熱,或下利,或嘔,腹則不痛。

 

蓋芍藥、甘草、大棗、桂枝湯裡藥也,以不惡風,故不用薑、桂;黃芩、甘草、大棗、小柴胡裡藥也,以不往來寒熱,故不用柴胡。

 

以其常熱,故不用人參。

 

若不嘔則並不用半夏、生薑,至芍藥則並不因腹痛而用,以桂枝湯證原無腹痛也。

 

亦不心下痞硬,故不去大棗也。

 

又《厥陰篇》云:傷寒脈遲,與黃芩湯除其熱,腹中則冷不能食,可知黃芩湯證之脈必數。

 

黃芩所治之熱,必自裡達外,不治但在表分之熱矣。

 

然仲景用黃芩有三耦焉。

 

氣分熱結者,與柴胡為耦。

 

血分熱結者,與芍藥為耦。

 

濕熱阻中者,與黃連為耦。

 

以柴胡能開氣分之結,不能泄氣分之熱;芍藥能開血分之結,不能清迫血之熱;黃連能治濕生之熱,不能治熱生之濕。

 

譬之解斗,但去其斗者,未平其致斗之怒,斗終未已也。

 

故黃芩協柴胡能清氣分之熱。

 

協芍藥,能泄迫血之熱。

 

協黃連,能解熱生之濕也。

 

汪按:前人方解,不過望文生義,必如鄒氏諸條,始覺有味可咀矣。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38&pid=256180&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1:08:49 | 只看該作者

方論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原方加半夏(半升) 生薑(三兩)煮服法同前。

 

鄒潤安曰:嘔而脈數、口渴者,為火氣犯胃,不宜加此。

 

雄按:章虛穀云:生薑性熱,僅能治寒,不可泛施於諸感也。

 

汪按:傷寒一百十三方。

 

用薑者五十七。

 

則此味原非禁劑。

 

然溫暑證最宜慎用。

 

用之不當。

 

或致殺人。

 

洄溪謂雖與芩連同用。

 

亦尚有害是也。

 

又古時未有炮制之法。

 

凡方用半夏無不兼用薑者。

 

義取製半夏之毒。

 

其所以治病者。

 

功在半夏。

 

不在薑也。

 

今所用半夏。

 

必先已薑製。

 

可不必兼用薑矣。

 

後人不察。

 

但見古方用薑者不少。

 

遂不論何證隨手妄施。

 

其中必有誤人而不自覺者戒之。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38&pid=256181&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1:09:07 | 只看該作者

方論

 

梔子豉湯

 

梔子(十四枚) 香豉(四合,綿裹)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升半,去滓,分為二服。

 

溫進一服,得吐,止後服。

 

徐洄溪曰:此劑分兩最小,凡治上焦之藥皆然。

 

按此東加減七方,既不注定何經,亦不專治何誤。

 

總由汗、吐、下之後,正氣已虛,尚有痰涎滯氣,凝結上焦,非汗下之所能除。

 

雄按:溫暑濕熱之證,每有痰涎滯氣,凝結上焦,不必在汗吐下後也。

 

既非汗下可除,尤忌妄投補劑。

 

經所云:「在上者,因而越之」,則不動經氣,而正不重傷,此為最便,乃不易之法也。

 

古方梔子皆生用,故入口即吐,後人作湯,以梔子炒黑,不復作吐,全失用梔子之意,然服之於虛煩證亦有驗,想其清肺除煩之性故在也。

 

汪按:欲取吐者,必宜生用。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38&pid=256182&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1:09:24 | 只看該作者

方論

 

一物瓜蒂湯

 

瓜蒂(二個,銼)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頓服。

 

尤在涇曰:暑之中人也,陰虛而多火者,暑即寓於火之中,為汗出而煩渴。

 

宜白虎加人參以清熱生陰。

 

陽虛而多濕者,暑即伏於濕之內,為身熱而疼重。

 

故暑病恆以濕為病,而治濕即所以治暑。

 

瓜蒂苦寒,能吐能下,去身面四肢水氣,水去而暑無所依,將不治而自解矣。

 

此治中暑兼濕者之法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38&pid=256184&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1:09:43 | 只看該作者

方論

 

炙甘草湯

 

(一名復脈湯)

 

甘草(四兩,炙) 生地黃(一斤) 麥冬 麻仁(各半斤) 桂枝 生薑(各三兩) 人參 阿膠(各二兩) 大棗(三十枚)方中行曰:地黃上不當有「生」字。

 

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

 

沈亮宸曰:此湯為千古養陰之祖方也。

 

鄒潤安曰:地黃分數,獨甲於炙甘草湯者。

 

蓋地黃之用,在其脂液,能榮養筋骸、經脈干者,枯者,皆能使之潤澤也。

 

功能復脈,故又名復脈湯。

 

脈者原於腎而主於心,心血枯槁,則脈道泣澀。

 

此《傷寒論》所以脈結代與心動悸並稱, 《金匱要略》又以脈結悸與汗出而悶並述。

 

至肺痿之心中溫溫液液,涎唾多,則陰皆將盡之孤注,陽僅膏覆之殘焰,惟此湯可增其殼內絡外之脂液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38&pid=256185&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1:10:05 | 只看該作者

方論

 

瓜蒂散

 

瓜蒂(熬黃) 赤小豆(各一分)汪按:赤小豆乃小粒赤豆,俗名米赤者是也。

 

勿誤用相思子。

 

各別篩為散已,合治之,取一錢匕,以香豉一合,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溫頓服之。

 

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為止。

 

諸亡血虛家,不可與之。

 

盧子繇曰:瓜象實在須蔓間也。

 

蒂、瓜之綴蔓處也。

 

性遍蔓延,末繁於本,故少延輒腐。

 

《爾雅》云:其紹瓞;《疏》云:繼本曰紹,形小曰瓞。

 

故近本之瓜常小,近末之瓜轉大也。

 

凡實之吮抽津液,惟瓜稱最。

 

而吮抽津液之樞惟蒂,是以瓜蒂具徹下炎上之用,乃蒂味苦而瓜本甘,以見中樞之所以別於上下內外,誠涌泄之宣劑通劑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38&pid=256186&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1:10:31 | 只看該作者

方論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麻黃 連軺 甘草(炙) 生薑(各二兩) 赤小豆 生梓白皮(各一升) 杏仁(四十個) 大棗(十二枚)潦水一斗,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半日服盡。

 

鄒潤安曰:《本經》臚列連翹之功。

 

以寒熱起,以熱結終。

 

此條瘀熱在裡句,適與連翹功用不異。

 

郭景純《爾雅》注:一名連苕,苕,軺聲同字異耳!

 

而今本《傷寒論》注曰:連軺即連翹根,遂以《本經》有名未用翹根當之。

 

陶隱居云:方藥不用,人無識者。

 

故唐本草去之。

 

豈仲景書有此,六朝人皆不及見,至王海藏忽見之耶?噫!

 

亦必無之事矣。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38&pid=256187&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1:10:53 | 只看該作者

方論

 

梔子柏皮湯

 

梔子(十五枚) 黃柏(二兩) 甘草(一兩)水四升,煮取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鄒潤安曰:梔子大黃湯、茵陳蒿湯、大黃硝石湯、梔子柏皮湯證,其標皆見於陽明。

 

陽明者,有在經、在腑之分。

 

發熱、汗出、懊 ,皆經證也;腹滿、小便不利,皆腑證也。

 

梔子大黃湯證,經多而腑少;茵陳蒿湯證,有腑而無經;梔子柏皮湯證,有經而無腑;大黃硝石湯證,經少而腑多。

 

雄按:《金鑒》云:此方之甘草,當是茵陳蒿,必傳寫之訛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38&pid=256189&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1:11:24 | 只看該作者

方論

 

抵當湯

 

水蛭(熬) 虻蟲(去翅足,熬) 桃仁(去皮尖,各三十個) 大黃(三兩,酒浸) 上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不下再服。

 

徐洄溪曰:凡人身瘀血方阻,尚有生氣者,易治。

 

阻之久,則無生氣而難治。

 

蓋血既離經,與正氣全不相屬,投以輕藥,則拒而不納。

 

藥過峻,又能傷未敗之血,故治之極難。

 

水蛭,最喜食人之血。

 

而性又遲緩善入。

 

遲則生血不傷,善入則堅積易破。

 

借其力以攻積久之滯,自有利而無害也。

 

雄按:王肯堂云:人溺、蜂蜜,皆制蛭毒。

 

章虛穀曰:經言:陽絡傷則血外溢,陰絡傷則血內溢。

 

外溢則吐衄,內溢則便血。

 

蓋陰陽手足十二經交接,皆由絡貫通,接連細絡,分布周身,而血隨氣行,必由經絡流注,表裡循環,是故絡傷則血不能循行,隨陰陽之部而溢出,其傷處即瘀阻,阻久而蓄積,無陽氣以化之,乃成死血矣。

 

故仲景用飛走蟲藥,引桃仁專攻絡結之血。

 

大黃本入血分,再用酒浸,使其氣浮,隨蟲藥循行表裡,以導死血歸腸腑而出,豈非為至妙至當之法哉!

 

由是類推,失血諸證,要必以化瘀調經絡為主矣。

 

余每見有初治即用呆補之法,使瘀結絡閉,不能開通,終至於死,良可慨也!

 

雄按:王清任論虛勞亦主瘀阻。

 

蓋本大黃 蟲丸之義而言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38&pid=256195&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1:12:01 | 只看該作者

方論

 

文蛤散

 

文蛤(五兩)

 

為散。

 

以沸湯和一錢匕服,湯用五合。

 

文蛤湯

 

文蛤 石膏(各五兩) 麻黃 甘草 生薑(各三兩) 杏仁(五十粒) 大棗(十二枚)

 

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汗出即愈。

 

鄒潤安曰:文蛤即海蛤之有紋理者,吳人謂之花蛤。

 

雄按:王晉三云:若黯色無紋者,服之令人狂走赴水。

 

夏小正:季秋之月,雀入於海為蛤。

 

安氏云:雀,羽蟲也。

 

羽蟲屬火,火炎上,故鳥上飛。

 

曷為入海而為蛤?蓋九月火伏於戌,十月純陰,金水之令,故羽蟲感之而化也。

 

蛤屬水,水性下,故下潛。

 

秋冬,水勝火。

 

雀為蛤,象火之伏於水也。

 

又離為火為雉為蚌,雀雉之類,蛤蚌之類,外剛內柔,皆離之變化也。

 

因而思《傷寒論》反以冷水 灌之證,非火厄於水而何?《金匱要略》吐後渴欲得水之條,非火之溺於水而何?

惟其火在水中而病,故以火入水中而生者治之。

 

然厄於水者惡水,惡水則火與水未相浹也。

 

故直以是使水中之火,仍暢茂得生而可已,溺於水者喜水。

 

喜水則火與水漸相浹矣。

 

故必合麻杏甘膏加薑棗,以清發之乃能已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38&pid=256196&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1:12:21 | 只看該作者

方論

 

五苓散

 

澤瀉(一兩六銖)豬苓 茯苓 白朮(各十八銖),方中行曰:術上不當有「白」字。

 

雄按:二十四銖為一兩,每銖重四分二厘弱,六銖為錙,即二錢五分,十八銖即七錢五分也。

 

桂枝(半兩) 為末。

 

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多服暖水,汗出愈。

 

沈果之曰: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

 

五苓散主之。

 

蓋表證為太陽不足,故用桂以宣陽氣,通津液於周身,即《內經》「水精四布,五經並行」之旨,非用之以通水道下出也。

 

裡證為三焦之氣化不宣,故用瀉、朮、二苓以通三焦之閉塞,非開膀胱之溺竅也。

 

夫下焦之氣化不宣,則腹膨而小便不利。

 

水蓄膀胱,是為胞痹。

 

此乃水蓄於膀胱之外,不能化入膀胱,故用五苓以化之。

 

至小便不利,汗出而渴者,亦主以是方。

 

而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蓋渴為陽氣不足,水不上升也。

 

不升則不降,故用桂以升之,二苓、澤瀉以降之,而用術以為中樞,乃注者,莫不以渴為熱入膀胱,津液被劫所致。

 

如果熱入而復用桂、朮以溫液耗津,又加苓、澤以滲之,是熱之又熱,耗之又耗,速之斃矣。

 

且不渴者反不用五苓而用茯苓甘草湯,可知不渴則無須桂、朮之蒸騰津液,而桂、朮之非治太陽而治三焦,更不待言矣。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38&pid=256198&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1:12:46 | 只看該作者

方論

 

小陷胸湯

 

栝蔞實(大者一枚) 黃連(一兩) 半夏(半升) 水六升,先煮栝蔞取三升,去滓;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鄒潤安曰:觀仲景之用栝蔞實,在此湯曰小結胸,正在心下,按之則痛;在栝蔞薤白白酒湯,曰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

 

而其脈,一則曰浮滑,一則曰寸口沉遲,關上小緊數,是皆陰中有陽,且踞於陽位者也。

 

夫胸背痛,較按之方痛則甚,痹則較結為輕,咳唾喘息,是其勢為上衝,而居於心下,按之才痛。

 

似反靜而不動,此其機總緣氣與飲相阻,寒與熱相糾。

 

熱甚於寒者,其束縛反急而為結;寒甚於熱者,其蔽塞自盛而為痹,是故結胸之病伏,胸痹之病散。

 

伏者,宜開。

 

散者,宜行。

 

故一則佐以連、夏之逐飲泄熱;一則佐以薤、酒之滑利通陽。

 

栝蔞實之裹無形,攢聚有形,使之滑潤而下則同,能使之下,似是治實之方,僅能使之下,不能使其必通,又非純乎治實之道矣。

 

何以知不能使之必通?蓋有停飲痛甚,至不得臥,即當加半夏。

 

若兼胸滿脅下逆搶心,則仍加枳、朴、桂枝,倘竟能通,又何必如是哉?是知栝蔞實之治,大旨在火與痰結於陽位,不純乎虛,亦不純乎實者,皆能裹之而下,此其擅長矣。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38&pid=256199&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0 13:28 , Processed in 0.17187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