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唐勇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傷寒論輯義】

 關閉 [複製鏈接]
301#
 樓主| 發表於 2014-9-3 09:36:26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成〕傷寒發熱者。

 

寒已成熱也。

 

經水適來。則血室虛空。邪熱乘虛。入於 血室。若晝日譫語。為邪客於腑而陽爭也。

 

此晝日明了。暮則譫語。

 

如見鬼 狀。是邪不入腑。入於血室。

 

而陰爭也。

 

陽盛譫語則宜下。

 

此熱入血室。不 可與下藥。犯其胃氣。熱入血室。血結寒熱者。

 

與小柴胡湯。散邪發汗。

 

此 雖熱入血室。

 

而無血結寒熱。不可與小柴胡湯發汗。

 

以犯上焦。熱入血室。 胸脅滿如結胸狀者。

 

可刺期門。

 

此雖熱入血室。

 

而無滿結。 不可刺期門犯其中焦。必自愈者。

 

以經行則熱隨血去而下也。

 

已則邪熱悉除 而愈矣。

 

所為發汗為犯上焦者。

 

發汗則動衛氣。衛氣出上焦故也。

 

刺期門為 犯中焦者。

 

刺期門則動營氣。營氣出中焦故也。

 

〔方〕無。禁止之辭。 犯胃氣。言下也。

 

必自愈者。

 

言伺其經行血下。則邪熱得以隨血而俱出。猶 之鼻衄紅汗。故自愈也。

 

蓋警人勿妄攻以致變亂之意。 案胃氣及上二焦。方氏程氏汪氏並云。

 

言汗吐也。

 

柯氏改作上下焦。蓋僭妄 耳。脈經疑之。

 

似是。成氏以汗為小柴胡。且以刺期門為犯中焦。於義未妥 。然亦他無明注。故姑揭成注爾。 程林金匱直解曰。

 

上章以往來寒熱如瘧。故用小柴胡。

 

以解其邪。下章以胸 脅下滿。

 

如結胸狀。故刺期門。 以瀉其實。

 

此章則無上下二證。似待其經行血去。邪熱得以隨血出。

 

而解也 。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

 

柴胡 桂枝湯主之。

 

(支節。玉函。 作肢節。成本。柴胡下。有加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02#
 樓主| 發表於 2014-9-3 09:36:37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柯〕傷寒至六七日。正寒熱當退之時。反見發熱惡寒證。

 

此表證而兼心下 支結之裡證。表裡未解也。

 

然惡寒微。則發熱亦微。但肢節煩疼。則一身骨 節不煩疼。可知表證微。故取桂枝之半。內證微。故取柴胡之半。 此因內外俱虛。故以此輕劑。和解之也。

 

〔王〕支節。猶云枝節。古字通也 。支結。猶云支撐而結。南陽云。

 

外證未解。心下妨悶者。

 

非痞也。

 

謂之支 結。 案方氏云。

 

支節者。

 

四肢百節也。

 

若言百節。則似周身百節煩疼。

 

此恐不然 。當是四肢之關節煩疼。柯注為得。明理論曰。

 

煩疼。即熱疼。 錢氏云。

 

成氏曰。

 

支。散也。

 

王肯堂云。

 

支結。支撐而結也。

 

若訓作散。則 不能結矣。

 

方注云。

 

支結。言支飲搏聚而結也。

 

喻氏云。

 

心下支結。邪結於 心下偏旁。不中正也。

 

若謂支飲結於心下。夢語喃喃。吾不識支飲為何物也 。諸說紛紛。略無定論。當以支撐之解為近是。○案金鑒云。

 

支。側也。

 

小 也。

 

支結者。

 

即心下側之小結也。

 

此解尤非。傷寒百問經絡圖曰。

 

心下妨悶 者。

 

非痞也。

 

謂之支結。王冰曰。

 

支。拄妨也。

 

按心下滿 。 若柔人者。

 

皆治之。

 

○案王說。見六元正紀支痛注。為是。 柴胡桂枝湯方黃芩(一兩半) 人參(一兩半) 甘草(一兩炙) 半夏( 二合半洗) 芍藥(一兩半) 大棗(六枚擘) 生薑(一兩半切) 柴胡 (四兩) 桂枝(去皮○成本。玉函。一兩半) 上九味。

 

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

 

人參湯。作如桂枝 法。加半夏柴胡黃芩。復如柴胡法。今用人參。作半劑。(成本。不見此方 。載在第十卷。無本云二十九字。玉函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03#
 樓主| 發表於 2014-9-3 09:36:49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鑒〕不名桂枝柴胡湯者。

 

以太陽外證雖未去。

 

而病機已見於少陽裡也。

 

故 以柴胡冠桂枝之上。意在解少陽為主。

 

而散太陽為兼也。

 

外台秘要。療寒疝腹中痛者。

 

柴胡桂枝湯。(即本方) 傷寒五六日。已發汗。

 

而復下之。

 

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 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

 

此為未解也。

 

柴胡桂枝乾薑湯主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04#
 樓主| 發表於 2014-9-3 09:37:00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成〕傷寒五六日。已經汗下之後。則邪當解。今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 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

 

即邪氣猶在半表半裡之間。為未 解也。

 

胸脅滿微結。寒熱心煩者。

 

邪在半表半裡之間也。

 

小便不利而渴者。

 

汗下後亡津夜內燥也。

 

若熱消津液。令小便不利而渴者。

 

其人必嘔。今渴而 不嘔。知非裡熱也。

 

傷寒汗出則和。今但頭汗出。

 

而余處無汗者。

 

津液不足 。

 

而陽虛於上也。

 

與柴胡桂枝乾薑湯。

 

以解表裡之邪。復津液而助陽也。

 

〔 汪〕微結者。

 

言其邪不甚。未入於腑。正當表裡之間也。

 

小便不利者。

 

此因 汗下之後。

 

而津液少也。

 

惟津液少。

 

而非停飲。

 

以故渴而不嘔。但頭汗出者 。

 

此熱鬱於經。不得外越。故但升於頭而汗出也。

 

柴胡桂枝乾薑湯方(○外台。名小柴胡湯。

 

而主療。系中篇第六十八條。) 柴胡(半斤) 桂枝(三兩去皮) 栝蔞根(四兩) 乾薑(二兩○全書。 外台。作三兩) 黃芩(三兩) 甘草(二兩炙) 牡蠣(二兩。熬○全書。外台。作三兩) 上七味。

 

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05#
 樓主| 發表於 2014-9-3 09:37:11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汪〕即小柴胡東加減方也。

 

據原方加減法云。

 

胸中煩而不嘔者。

 

去半夏人 參。加栝蔞實。若渴者。

 

去半夏。茲者。

 

心煩渴而不嘔。故去人參半夏。加 栝蔞根四兩。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茲者。

 

胸脅滿微結。 即痞硬也。

 

故去大棗。加牡蠣二兩。若心悸小便不利者。

 

去黃芩。加茯苓。 茲者小便不利。心不悸而但煩。是為津液少而躁熱。非水蓄也。

 

故留黃芩。 不加茯苓。

 

又云。

 

若咳者。

 

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乾薑。茲不因咳。

 

而 以乾薑易生薑者。

 

何也。

 

蓋乾薑味辛而氣熱。其用有二。一以辛散胸脅之微 結。一以熱濟黃芩栝蔞根之苦寒。使陰陽和而寒熱已焉。

 

金匱要略附方。外台。柴胡桂薑湯。治瘧寒多微有熱。

 

或但寒不熱。服一劑 如神。(案今外台。無所考。) 活人書。乾薑柴胡湯。婦人傷寒。經脈方來初斷。寒熱如瘧。狂言見鬼。( 即本方。無黃芩。)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 者。

 

此為陽微結。必有表。 復有裡也。

 

脈沉。

 

亦在裡也。

 

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 入在裡。

 

此為半在裡。半在外也。

 

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

 

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 也。

 

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

 

得屎而解。(玉函。

 

在裡也。

 

作為病在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06#
 樓主| 發表於 2014-9-3 09:37:21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知〕此言少陽病。有似少陰者。

 

當細辨其脈證也。

 

〔成〕傷寒五六日。邪 當傳裡之時。頭汗出微惡寒者。

 

表仍未解也。

 

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

 

邪結於裡也。

 

大 便硬為陽結。

 

此邪熱雖傳於裡。然以外帶表邪。則熱結猶淺。故曰陽微結。 脈沉雖為在裡。若純陰結。則更無頭汗惡寒之表證。諸陰脈。皆至頸胸中而 還。不上循頭。今頭汗出。知非少陰也。

 

與小柴胡湯。

 

以除半表半裡之邪。 服湯已。外證罷而不了了者。

 

為裡熱未除。與湯取其微利則愈。故云得屎而解。〔程〕半裡之熱。

 

以怫鬱 不能外達。故頭汗出。半表之寒。

 

以持久不能解散。故微惡寒。兩邪互拒。 知陽氣鬱滯而成結矣。

 

唯其陽氣鬱而滯也。

 

所以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 。大便硬。既有結滯之證。便成結滯之脈。所以脈亦細。 所云陽證似陰者。

 

此其類也。

 

凡脈細。脈沉。脈緊。皆陽熱鬱結之診。無關 少陰也。

 

可見陽氣一經郁結。不但陽證似陰。並陽脈似陰矣。

 

只據頭汗出一 證。其人陽氣鬱結。必夾苦口咽乾目眩而成。其余半在表證。但一審之微惡 寒。

 

而凡往來寒熱等證。不必一具。即可作少陽病處治。與以小柴胡湯矣。

 

得屎自解。即大柴胡。與柴胡加芒硝湯。皆所當斟酌者耳。 案汗出為陽微。錫駒云。

 

汗出為太陽表氣虛微。與陽微結之微不同。錢氏以 為陽微而結。與汗出為陽微。 同為陽氣衰微之義。汪氏則並下陽微。為陽微結之義。俱失之。

 

金鑒云。

 

脈 細當是脈沉細。觀本條下文。脈沉亦在裡也之亦字自知。脈雖沉緊之緊字。 當是細字。本條上文。並無緊字。

 

如何說。雖沉緊。雖字何所謂耶。 必是傳寫之誤。

 

此說亦不必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07#
 樓主| 發表於 2014-9-3 09:37:31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案汪氏云。

 

補亡論。郭白云云。

 

實者。

 

大柴胡湯。虛者。

 

蜜煎導之。

 

其說甚 是。

 

而今推成氏之意。當是調胃承氣湯。本事方曰。

 

有人患傷寒。五六日。 頭汗出。自頸以下無汗。手足冷。心下痞悶。大便秘結。

 

或者見四肢冷。

 

又 汗出滿悶。

 

以為陰證。予診其脈。沉而緊。予曰。

 

 

此證誠可疑。然大便結。 非虛結也。

 

安得為陰脈。 雖沉緊為少陰。多是自利。未有秘結者。

 

予謂此正半在裡半在表。投以小柴 胡得愈。仲景稱傷寒五六日。頭汗出云云此疾證候同。故得屎而解也。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

 

柴胡湯證具。

 

而以他藥下之。

 

柴胡證仍在者。

 

復 與柴胡湯。

 

此雖已下之。

 

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 而硬痛者。

 

此為結胸也。

 

大陷胸湯主之。

 

但滿而不痛者。

 

此為痞。 柴胡不中與之。

 

宜半夏瀉心湯。(外台。

 

此條作太陽病下之。

 

其脈促不結胸 者。

 

此為欲解也。

 

若心下滿硬痛者。

 

此為結胸也。

 

大陷胸湯主之。

 

但滿而不痛者。

 

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也。

 

宜 半夏瀉心湯主之。

 

玉函。發熱下無者字。已。作以。但。作若。不中與之。

 

作不中復與之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08#
 樓主| 發表於 2014-9-3 09:38:02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志〕此節分三段。上段言柴胡證具。雖下不為逆。復可與柴胡湯。中段言 下之而成結胸。大陷胸湯。下段言痞證但滿不痛。不可與柴胡。

 

而宜半夏瀉 心湯。〔柯〕嘔而發熱者。

 

小柴胡症也。

 

嘔多。雖有陽明症。不可攻之。

 

若 有下症。

 

亦宜大柴胡。

 

而以他藥下之。

 

誤矣。

 

誤下後。有二症者。

 

少陽為半 表半裡之經。不全發陽。 不全發陰。故誤下之變。

 

亦因偏於半表者成結胸。偏於半裡者。

 

心下痞耳。 此條本為半夏瀉心而發。故只以痛不痛。分結胸與痞。未及他症。〔錢〕他 藥者。

 

即承氣之類。非有別藥也。

 

蒸蒸。身熱汗欲出之狀也。

 

振者。

 

振振然動搖之貌。即寒戰也。

 

以下後正氣已虛。難於勝邪。故必戰而後汗也 。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09#
 樓主| 發表於 2014-9-3 09:38:15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魏〕結胸不言柴胡湯不中與。 痞證乃言柴胡湯不中與者。

 

何也。

 

結胸證顯而易認。痞證甚微難認。且大類 於前條所言支結。故明示之。

 

意詳哉。

 

半夏瀉心湯方黃芩 乾薑 人參 甘草(炙各三兩) 半夏(半升洗○外台 注。一方五兩。)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擘○玉函作十六枚) 上七味。

 

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須 大陷胸湯者。

 

方用前第二法。 (再煎。成本。玉函。作再煮。須以下十二字。成本無。) 〔程〕瀉心雖同。

 

而證中且嘔。則切專滌飲。故以半夏名湯耳。曰瀉心者。

 

言滿在心下清陽之位。熱邪夾飲。 尚未成實。故清熱滌飲。使心下之氣得過。上下自無阻留。陰陽自然交互矣 。然樞機全在於胃。故復補胃家之虛。

 

以為之斡旋。與實熱入胃。

 

而瀉其蓄 滿者。

 

大相逕庭矣。

 

痞雖虛邪。乃表氣入裡。寒成熱矣。

 

寒雖成熱。 而熱非實。故用苦寒。

 

以瀉其熱。兼佐辛甘。

 

以補其虛。不必攻痞。

 

而痞自 散。所以一方之中。寒熱互用也。

 

〔柯〕即小柴胡。去柴胡。加黃連乾薑湯 也。

 

不往來寒熱。是無半表症。故不用柴胡。痞因寒熱之氣。互結而成。用 黃連乾薑之大寒大熱者。

 

為之兩解也。

 

〔吳〕去滓復煎者。

 

要使藥性合而為 一。漫無異同。並停胃中。少頃隨胃氣以敷布。

 

而裡之未知者。

 

遂無不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10#
 樓主| 發表於 2014-9-3 09:38:26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醫方考曰。

 

傷寒下之早。

 

以既傷之中氣。

 

而邪乘之。

 

則不能升清降濁。痞塞 於中。

 

如天地不交而成否。 故曰痞。瀉心者。

 

瀉心下之邪也。

 

薑夏之辛。所以散痞氣。芩連之苦。所以 瀉痞熱。已下之後。脾氣必虛。人參甘草大棗。所以補脾之虛。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11#
 樓主| 發表於 2014-9-3 09:38:37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傷寒選錄曰。

 

 

凡言瀉心者。

 

少陽邪將入太陰。邪在胸中之下。非心經受邪也 。傷寒蘊要曰。

 

瀉心非瀉心火之熱。乃瀉心下痞之滿也。

 

千金心虛實門。瀉心湯。治老少下利。水穀不消。腸中雷鳴。心下痞滿。乾 嘔不安。(即本方) 煮法後云。

 

並治霍亂。若寒。加附子一枚。渴。加栝蔞根二兩。嘔。加橘皮 一兩。痛。加當歸一兩。客熱。

 

以生薑代乾薑。 又冷痢門。瀉心湯。治卒大下利熱。唇干口燥。嘔逆引飲。 於本方。去大棗。加栝蔞根。橘皮。(注。引胡洽。文與心虛實門同。唯云 。仲景用大棗十二枚。) 三因心實熱門。瀉心湯。治心實熱。心下痞滿。身重發熱。乾嘔不安。腹中 雷鳴。涇溲不利。水穀不消。 欲吐不吐。煩悶喘急。 於本方。去大棗。 太陽少陽並病。

 

而反下之。

 

成結胸。心下硬。下利不止。 水漿不下。其人心煩。(玉函。脈經。利下。有復字。不下間。有肯字。其 人下。有必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12#
 樓主| 發表於 2014-9-3 09:38:49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汪〕太陽病在經者。

 

不可下。少陽病下之。

 

亦所當禁。故以下之為反也。

 

下之則陽邪乘虛。上結於胸。 則心下硬。下入於腸。則利不止。中傷其胃。則水漿不入。其人心煩者。

 

正 氣已虛。邪熱躁極也。

 

條辨云。

 

心煩下。疑有脫簡。大抵其候為不治之證。 仲景云。

 

結胸證悉具。煩躁者。

 

亦死。況兼下利。水漿不下者邪。其為不治 之證宜也。

 

〔錫〕凡遇此病。宜重用溫補。即小陷胸亦不可與也。

 

案此條證。喻氏以降。皆以為死證。特錢氏云。

 

愚恐未必盡皆死證。

 

或有治 法。未可知也。

 

當於仲景諸煩證中。約略尋討其活法可也。

 

脈浮而緊。

 

而復下之。

 

緊反入裡。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玉函。 復。作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13#
 樓主| 發表於 2014-9-3 09:39:02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方〕濡與軟同。古字通用。復。

 

亦反也。

 

緊反入裡。言寒邪轉內伏也。

 

濡 。言不硬不痛。

 

而柔軟也。

 

痞。 言氣隔不通而痞塞也。

 

〔錢〕脈浮而緊。浮為在表。緊則為寒。乃頭痛發熱 。身疼腰痛。惡風無汗。寒邪在表之脈。麻黃湯證也。

 

而復下之者。

 

言不以 汗解。

 

而反誤下之也。

 

緊反入裡者。

 

言前所見緊脈之寒邪。因誤下之虛。 陷入於裡。

 

而作心下痞滿之症也。

 

此不過因表邪未解。誤下裡虛。無形之邪 氣。陷入於裡而成痞耳。其脈證不同。治法各異者。

 

又於下條分出。

 

以為臨 症施治之用。 案此條症。常器之主小陷胸湯。生薑瀉心湯。郭白云。

 

主半夏瀉心湯。枳實 理中丸。喻氏程氏魏氏。主大黃黃連瀉心湯。金鑒。主甘草瀉心湯。未如錢 氏不主一方也。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

 

乃可攻之。

 

其人 汗出。發作有時。頭痛。 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

 

此表解裡未和也。

 

十棗 湯主之。

 

(乾嘔短氣。玉函。作嘔即短氣。玉函。無汗出不惡寒者六字。玉函。脈經 。千金翼。

 

此下。有為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14#
 樓主| 發表於 2014-9-3 09:39:33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柯〕中風下利嘔逆。本葛根加半夏症。若表既解。

 

而水氣淫溢。不用十棗 攻之。

 

胃氣大虛。後難為力矣。

 

然下利嘔逆。固為裡症。

 

而本於中風。不可 不細審其表也。

 

若其人 汗出。似乎表證。然發作有時。則病不在表矣。

 

頭 痛是表證。然既不惡寒。

 

又不發熱。但心下痞硬而滿。脅下牽引而痛。是心 下水氣泛溢。上攻於腦。

 

而頭痛也。

 

與傷寒不大便六七日而頭痛。與承氣湯 同。乾嘔汗出。為在表。然而汗出而有時。更不惡寒。 乾嘔而短氣。為裡症也明矣。

 

此可以見表之風邪已解。

 

而裡之水氣不和也。

 

然諸水氣為患。

 

或喘或渴。

 

或噎或悸。

 

或煩。

 

或利而不吐。

 

或吐而不利。

 

或 吐利而無汗。

 

此則外走皮毛而汗出。上走咽喉而嘔逆。下走腸胃而下利。浩 浩莫御。非得利水之峻劑。

 

以直折之。

 

中氣不支矣。

 

此十棗之劑。與五苓青 龍瀉心等法懸殊矣。

 

案金鑒云。

 

下利之下。當是不字。發作之作字。當是熱字。汪氏云。

 

頭痛二 字。當在發作有時之上。二說並非也。

 

十棗湯方芫花(熬) 甘遂 大戟上三味等分。各別搗為散。

 

以水一升半。 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納藥末。強人服一錢匕。 羸人服半錢。溫服之。

 

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

 

明日更服。加半錢。得 快下利後。糜粥自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15#
 樓主| 發表於 2014-9-3 09:39:45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柯〕頭痛短氣。心腹脅下。皆痞硬滿痛。是水邪尚留結於中。三焦升降之 氣。拒隔而難通也。

 

表邪已罷。 非汗散所宜。裡邪充斥。

 

又非滲泄之品所能治。非選利水之至銳者。

 

以直折之。

 

中氣不支。亡可立待矣。

 

甘遂芫花大戟。皆辛苦氣寒。

 

而秉性最 毒。並舉而任之。

 

氣同味合。相須相濟。決瀆而大下。一舉而水患可平矣。

 

然邪之所湊。其氣已虛。

 

而毒藥攻邪。脾胃必弱。使無健脾調胃之品。 主宰其間。邪氣盡而元氣亦隨之盡。故選棗之大肥者為君。預培脾土之虛。 且制水勢之橫。

 

又和諸藥之毒。既不使邪氣之盛而不制。

 

又不使元氣之虛而 不支。

 

此仲景立方之盡善也。

 

張子和制浚川禹功神 等方。治水腫痰飲。

 

而 不知君補劑以護本。但知用毒藥以攻邪。所以善全者鮮。〔方〕羸。瘦劣也 。糜粥。取糜瀾過熟。易化而有能補之意。 吳云。

 

一錢匕者。

 

匕者。

 

匙也。

 

謂錢大之匙也。

 

○千金云。

 

錢匕者。

 

以大錢 上全抄之。

 

若云半錢匕者。

 

則是一錢抄取一邊爾。並用五銖錢也。

 

金匱要略。病懸飲者。

 

此湯主之。

 

又咳家其脈弦。為有水。

 

此湯主之。

 

又有 支飲家。咳煩胸中痛者。

 

不卒死。至一百日。

 

或一歲。宜此湯。 外台秘要。深師朱雀湯。療久病癖飲。停痰不消。

 

在胸膈上液液。時頭眩痛 苦攣。眼暗。身體手足十指甲盡黃。

 

亦療脅下支滿。飲輒引脅下痛。(即本 方。用甘遂。芫花。各一分。大戟三分。大棗十二枚。)聖濟總錄。三聖散 。治久病飲癖停痰。及脅滿支飲。輒引胸下痛。(即本方) 汪氏云。

 

陳無擇三因方。

 

以十棗湯藥為末。用棗肉和丸。

 

以治水氣四肢浮腫 。上氣喘急。大小便不通。 蓋善變通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16#
 樓主| 發表於 2014-9-3 09:39:58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醫學綱目。昔杜壬問孫兆曰。

 

十棗湯。畢竟治甚病。孫曰。

 

治太陽中風。表 解裡未和。杜曰。

 

何以知裡未和。孫曰。

 

頭痛心下痞滿。脅下痛。乾嘔汗出 。

 

此知裡未和也。

 

杜曰。

 

公但言病症。

 

而所以裡未和之故。要緊總未言也。

 

孫曰。

 

某嘗於此未決。愿聞開諭。杜曰。

 

裡未和者。

 

蓋痰與燥氣。壅於中焦 。故頭痛乾嘔。短氣汗出。是痰膈也。

 

非十棗湯不治。但此湯不得輕用。恐 損人於倏忽。用藥者慎之。

 

宣明論。

 

此湯。兼下水腫腹脹。並酒食積。腸垢積滯。 癖堅積。蓄熱暴痛 瘧氣久不已。

 

或表之正氣與邪熱。並甚於裡。熱極似陰。反寒戰。表氣入裡 。陽厥極深。脈微而絕。並風熱燥甚。結於下焦。大小便不通。 實熱腰痛。及小兒熱結。乳癖積熱。作發風潮搐。斑疹熱毒。不能了絕者。

 

○又云。

 

芫花。慢火炒變色。仲景鄉語。云炒作熬。下凡言熬者。

 

皆干炒也 。案楊雄方言云。

 

 

凡以火而干五穀之類。自山而東。齊楚以往。謂之熬。 即其義也。

 

嘉定縣志。唐杲字德明。善醫。太倉武指揮妻。起立如常。臥則氣絕欲死。 杲言是為懸飲。飲在喉間。坐之則墜。故無害。臥則壅塞諸竅。不得出入。 而欲死也。

 

投以十棗湯而平。 醫學六要。一人飲茶過度。且多憤懣。腹中常轆轆有聲。秋來發熱寒似瘧。 以十棗湯料。黑豆煮。晒乾。 研末。棗肉和丸。芥子大。

 

而以棗湯下之。

 

初服五分。不動。

 

又治五分。無 何腹痛甚。

 

以大棗湯飲。大便五六行。皆溏糞無水。時蓋晡時也。

 

夜半乃大 下數斗積水。

 

而疾平。當其下時。瞑眩特甚。手足厥冷。絕而復蘇。 舉家號泣。咸咎藥峻。嗟乎藥可輕哉。

 

方脈正宗。治五種飲證。芫花。醋煮。大戟。醋煮。甘遂。童便煮。三處煮 過。各等分。焙乾為末。每服二錢。大棗十枚。煎湯調下。(出本草匯言。 ) 直指方。治小瘤方。先用甘草。煎膏。筆蘸妝瘤四圍。干而復妝。

 

凡三次。 後以大戟芫花甘遂。上等為細末。米醋調。別筆妝敷其中。不得近著甘草處 。次日縮小。

 

又以甘草膏。妝小暈三次。中間仍用大戟芫花甘遂如前。自然 焦縮。 活人書。用此湯。合下不下。令人脹滿。通身浮腫。

 

而死。 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因復下之。

 

心下痞。表裡俱虛。陰陽氣並竭 。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 者難治。今色微黃。手 足溫者易愈。(心上。玉函。脈經。有則字。 下。有如此二字。 燒。脈經。作火。)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17#
 樓主| 發表於 2014-9-3 09:40:10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成〕太陽病因發汗。遂發熱惡寒者。

 

外虛陽氣。邪復不除也。

 

因復下之。

 

又虛其裡。表中虛邪內陷。傳於心下為痞。發汗表虛為竭陽。下之裡虛為竭 陰。表證罷為無陽。裡有痞為陰獨。

 

又加燒針。虛不勝火。火氣內攻。致胸 煩也。

 

傷寒之病。

 

以陽為主。其人面色青。膚肉 動者。

 

陽氣大虛。故云難 治。若面色微黃。手足溫者。

 

陽氣得復。故云易愈。 案既云陰陽氣並竭。

 

而又云無陽則陰獨。義不明切。方氏云。

 

無陽。

 

以俱虛 言也。

 

陰獨。謂痞也。

 

喻氏云。

 

雖曰陰陽氣並竭。實繇心下無陽。故陰獨痞塞也。

 

程氏云。

 

陰陽氣並竭。則 並陷入之陽邪。

 

亦不成其為陽。

 

而兼並於陰矣。

 

無陽則陰獨。恐發熱者。

 

不 發熱。

 

而單惡寒矣。

 

志聰云。

 

無太陽之表陽。有陰邪之獨陷也。

 

錫駒云。

 

言 無陽氣於外。則陰血獨守於內也。

 

錢氏云。

 

並竭之陰陽者。

 

乃人身之真氣也 。

 

此所謂無陽者。

 

指胃中之陽氣空虛也。

 

陰獨者。

 

謂唯有陰邪痞塞於中也。

 

魏氏云。

 

陰陽之正氣雖俱竭。

 

而陰藥之性。痞塞於心下之陰分者。

 

獨不散。 故曰無陽則陰獨。金鑒云。

 

陰陽並竭。已成壞證矣。

 

況無陽則陰不生。陰獨 則陽不化。

 

而復加燒針。火氣內攻。陰陽皆病。汪氏云。

 

痞證為天氣不降。 地氣不升。氣屬陽。二氣不能交通。故曰無陽。中州之土閉塞。猶之孟冬之 月。則純陰用事。故曰陰獨。

 

以上數說。糊塗不通。特柯氏於此二句。不敢 解釋。豈其遵闕如之聖訓耶。郭白云云。

 

 

此為難治之證。須臨時更詳輕重。 痞甚。先瀉心湯。發熱惡寒甚。則先小柴胡。火逆甚。則先救逆湯。從所重 治之。

 

汪氏云。

 

小柴胡不宜用。發熱惡寒甚。乃太陽表證在也。

 

仲景法。宜 更用桂枝湯以解肌。○案醫壘元戎。

 

此條證。治以大黃黃連瀉心湯。恐不允 矣。

 

錢氏云。

 

手足溫。則知陽氣猶未敗亡。溫經復陽之治。尚可施也。

 

錫駒 云。

 

予親遇此證。不啻十百。皆從溫補而愈。二家之言。當切當矣。

 

宗印曰。

 

本經多有立論而無方者。

 

有借醫之汗下。

 

而為說辭者。

 

多意在言外 。讀論者當活潑潑看去。若留著於眼。便為糟粕。

 

如補立方劑。何異懸瘤。 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

 

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千金翼。濡上。 有自字。玉函。浮上。有自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18#
 樓主| 發表於 2014-9-3 09:40:22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汪〕關上浮者。

 

諸陽之脈皆浮也。

 

以手按其痞處雖濡。純是邪熱壅聚。故 用此湯。

 

以導其熱。

 

而下其邪也。

 

成注云。

 

虛熱者誤。夫中氣雖虛。邪熱則 聚。故仲景以實熱治之。

 

若系虛熱。則不用大黃黃連矣。

 

〔錢〕 心下者。

 

心之下。中脘之上。胃之上脘也。

 

胃居心之下。故曰心下也。

 

其脈 關上浮者。

 

浮為陽邪。浮主在上。 關為中焦。寸為上焦。因邪在中焦。故關上浮也。

 

按之濡。乃無形之邪熱也 。熱雖無形。然非苦寒以泄之。

 

不能去也。

 

故以此湯主之。

 

柯氏改濡作硬。柯氏方論。

 

又以濡。為汗出濕濡之義。徐靈胎亦為心下濡濕 。金鑒。濡上。補不字。並非也。

 

大黃黃連瀉心湯方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上二味。

 

以麻沸湯二升漬之。

 

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原注]臣億等看 詳大黃黃連瀉心湯。諸本皆二味。

 

又後附子瀉心湯。用大黃黃連芩附子。 恐是前方中。

 

亦有黃芩。後但加附子也。

 

故後云附子瀉心湯。本云加附子也 。)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19#
 樓主| 發表於 2014-9-3 09:40:33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汪〕麻沸湯者。

 

熟湯也。

 

湯將熟時。其面沸泡如麻。

 

以故云麻。痞病者。

 

邪熱聚於心下。不比結胸之大實大堅。故用沸湯。漬絞大黃黃連之汁溫服。 取其氣味皆薄。則性緩戀膈。能泄心下痞熱之氣。

 

此為邪熱稍輕之證。大抵 非虛熱也。

 

〔錢〕麻沸湯者。

 

言湯沸時泛沫之多。其亂如麻也。

 

全生集。作 麻黃沸湯。謬甚。 千金翼注。

 

此方。必有黃芩。醫壘元戎。本方。加黃芩。為伊芳尹三黃湯。 金匱要略。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

 

於本方。加黃芩一兩。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千金方。巴郡太守奏三黃丸。治男子五勞七傷。消渴不生肌肉。婦人帶下。 手足寒熱。(加減隨四時。) 又三黃湯。治下焦結熱。不得大便。 於本方。去黃連。加梔子。甘草。若大便秘。加芒硝二兩。 外台秘要。集驗。療黃膽身體面目皆黃。大黃散。三味各等分。搗篩為散。 先食服方寸匕。日三服。

 

亦可為九服。(又出千金。) 聖惠方。治熱蒸在內。不得宣散。先心腹脹滿。氣急。然後身面悉黃。名為 內黃。(即本方) 和劑局方。三黃丸。治丈夫婦人。三焦積熱。上焦有熱。攻衝眼目赤腫。頭 項腫痛。口舌生瘡。中焦有熱。 心膈煩躁。不美飲食。下焦有熱。小便赤澀。大便秘結。五臟俱熱。即生HT  癤瘡痍。及治五般痔疾。糞門腫痛。 或下鮮血。三味各等分。為細末。煉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熟 水吞下。小兒積熱。

 

亦宜服之。

 

(案本出聖惠方熱病門。)活人書。瀉心三 黃湯。婦人傷寒。六七日。胃中有燥屎。大便難。煩躁譫語。目赤毒瓦斯閉 塞。不得通。(即本方) 如目赤睛疼。宜加白茯苓嫩竹葉。瀉肝余之氣。 拔萃方。犀角地黃湯。治主脈浮。客脈芤。浮芤相合。血積胸中。熱之甚血 在上焦。

 

此藥主之。

 

於本方加地黃張氏醫通。噤口痢。有積穢太多。惡氣熏蒸者。

 

大黃黃連瀉心 湯。加木香。 心下痞。

 

而復惡寒。汗出者。

 

附子瀉心湯主之。

 

(玉函。心上。有若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0#
 樓主| 發表於 2014-9-3 09:40:44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錢〕傷寒鬱熱之邪。誤入而為痞。原非大實。

 

而復見惡寒汗出者。

 

其命門 真陽已虛。

 

以致衛氣不密。 故玄府不得緊閉而汗出。陽虛不任外氣而惡寒也。

 

〔程〕傷寒大下後復發汗 。心下痞。惡寒者。

 

表未解也。

 

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 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與此條宜參看。彼條何以主桂枝解表。 此條何以主附子回陽。緣彼條發汗汗未出。

 

而原來之惡寒不罷。故屬之表。 此條汗已出。惡寒已罷。

 

而復惡寒汗出。故屬之虛。

 

凡看論中文字。須於異 同處。細細參考互勘。方得立法處方之意耳。 附子瀉心湯方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別煮取汁 ○成本。玉函。千金翼。作一枚。) 黃芩(一兩) 上四味。切三味。

 

以麻沸湯二升漬之。

 

須臾絞去滓。納附子汁。分溫再服。 (切。玉函。作 咀二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3 13:37 , Processed in 0.093749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