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唐勇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傷寒論輯義】

 關閉 [複製鏈接]
341#
 樓主| 發表於 2014-9-3 09:44:28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程〕其人脅下素有痞積。陰邪之伏裡者。

 

根柢深且固也。

 

今因新得傷寒。 未察其陰經之痞。誤行攻下。致邪氣入裡。與宿積相互。使臟之真氣。結而 不通。因連在臍旁。痛引少腹入陰筋。故名臟結。蓋痞為陰邪。

 

而臍旁。陰 分也。

 

在臟為陰。

 

以陰邪結於陰經之臟。陽氣難開。至此而結勢已成。於法 為死。〔錢〕其痛下引少腹。 入厥陰而控引睪丸之陰筋者。

 

此等臟結。

 

以陰氣過極。陽氣竭絕。故曰死。 〔錫〕上文論臟結。曰難治。曰不可攻。

 

此復論臟結之死症。

 

以見臟結可生 。

 

而亦可死也。

 

傷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 上干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

 

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白虎加人參湯。脈經。千金。千金翼作白虎湯。傷寒 下。成本。有病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2#
 樓主| 發表於 2014-9-3 09:44:38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成〕若吐若下後七八日。則當解。復不解而熱結在裡。表熱者。

 

身熱也。

 

裡熱者。

 

內熱也。

 

本因吐下後。 邪氣乘虛內陷為結熱。若無表熱。

 

而純為裡熱。則邪熱結而為實。

 

此以表熱 未罷。時時惡風。若邪氣純在表。 則惡風無時。若邪氣純在裡。則更不惡風。

 

以時時惡風。知表裡俱有熱也。

 

邪熱結而為實者。

 

則無大渴。邪熱散漫則渴。今雖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未 為結實。邪氣散漫。熏蒸焦膈。故大渴。舌上干燥而煩。欲飲水數升。 與白虎加人參湯。散熱生津。〔錢〕大渴舌上干燥而煩。欲飲水數升。則裡 熱甚於表熱矣。

 

謂之表熱者。

 

乃熱邪已結於裡。非尚有表邪也。

 

因裡熱太甚 。其氣騰達於外。故表間亦熱。即陽明篇所謂蒸蒸發熱。自內達外之熱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3#
 樓主| 發表於 2014-9-3 09:44:49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汪〕時時惡風者。

 

乃熱極汗多。不能收攝。腠理 疏。

 

以故時時惡風也。

 

裡熱。則胃腑中燥熱。

 

以故大渴。舌上干燥而煩。欲 飲水數升。

 

此因吐下之後。胃氣虛。內亡津液。

 

以故燥渴甚極也。

 

〔周〕口 至干。舌至燥。無津液極矣。

 

能生津液。

 

而神速者。

 

莫若人參。故加之。

 

案金鑒云。

 

傷寒二字之下。當有若汗二字。蓋發汗較吐下。更傷津液為多也 。時時惡風。當是時汗惡風。 若非汗字。則時時惡風。是表不解。白虎湯在所禁也。

 

論中謂發熱無汗。表 不解者。

 

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 無表證者。

 

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讀者細玩經文自知。

 

此說難從。柯氏云。

 

當 汗不汗。反行吐下。是治之逆也。

 

吐則津液亡於上。下得津液亡於下。是也。

 

傷寒類方曰。

 

胃液已盡。不在經。不在腑。

 

亦非若承氣症之有實邪。因胃口 津液枯竭。內火如焚。欲引水自救。故其證如此。與熱邪在腑者迥別。 外台秘要。仲景傷寒論。療傷寒汗出。惡寒身熱。大渴不止。欲飲水一二斗 者。

 

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此條。本經不載。姑附存於此。 白虎加人參湯方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 人參(二兩○上編。玉函 。作三兩) 甘草(二兩炙) 粳米(六兩) 上五味。

 

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此方。立夏後 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後不可服。 正月二月三月尚凜冷。

 

亦不可與服之。

 

與之則嘔利而腹痛。諸亡血虛家。

 

亦 不可與。得之則腹痛利者。

 

但可溫之當愈。(玉函。作春三月病常苦裡冷。 案此方。已見太陽上編。

 

而無此方立夏以下六十二字。故再舉於斯。 此六十二字。疑是後人所添。

 

而玉函。千金。及翼方。外台秘要。並有之。

 

故不可妄刪。姑存其舊耳。) 內台方議。問曰。

 

活人書云。

 

白虎湯。惟夏至發可用。何耶。答曰。

 

非也。

 

古人一方對一證。若嚴冬之時。果有白虎湯證。安得不用石膏。盛夏之時。 果有真武湯證。安得不用附子。若老人可下。豈得不用硝黃。 壯人可溫。豈得不用薑附。

 

此乃合用者必需之。

 

若是不合用者。

 

強而用之。

 

不問四時。皆能為害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4#
 樓主| 發表於 2014-9-3 09:45:01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汪氏引徐春沂云。

 

立夏後云云。

 

疑是後人所加。 張氏傷寒百問經絡圖曰。

 

白虎加人參。名化斑湯。出異書。 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

 

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玉函。心。 作而。千金。及翼。外台。作白虎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5#
 樓主| 發表於 2014-9-3 09:45:14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鑒〕傷寒身無大熱。不煩不渴。口中和。背惡寒。附子湯主之者。

 

屬少陰 病也。

 

今傷寒身無大熱。知熱漸去表入裡也。

 

口燥渴心煩。知熱已入陽明也 。雖有背微惡寒一證。似乎少陰。但少陰證口中和。今口燥渴。 是口中不和也。

 

背惡寒。非陽虛。惡寒乃陽明內熱。熏蒸於背。汗出肌疏。 故微惡之也。

 

主白虎湯。

 

以直走陽明。大清其熱。加人參者。

 

蓋有意以顧肌 疏也。

 

〔錢〕此條之背惡寒。口燥渴而心煩者。

 

乃內熱生外寒也。

 

非口中和 之背惡寒。可比擬而論也。

 

〔汪〕內蒸熱而表必多汗。

 

以故惡寒。與上條惡 風之義相同。 案背惡寒。成氏以為表邪未盡。程氏以為陽虛。並非也。

 

傷寒類方曰。

 

 

此亦 虛燥之症。微惡寒。謂雖惡寒而甚微。

 

又周身不寒。寒獨在背。知外邪已解 若大惡寒。則不得用此湯矣。

 

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

 

白 虎加人參湯主之。

 

(解下。成本。玉函。外台。有者字。千金。及翼。外台 。作白虎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6#
 樓主| 發表於 2014-9-3 09:45:24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魏〕脈浮而不至於滑。則熱未變而深入。正發熱無汗。表證顯然如此。不 可與白虎湯。徒傷胃氣。言當於麻黃湯。大青龍。桂枝二越婢一之間。求治 法也。

 

如其人渴欲飲水。與之水。果能飲者。

 

是表邪變熱。已深入矣。

 

再診 脈無浮緩浮緊之表脈。審證無頭身疼痛。發熱無汗之表證。即用白虎加人參 。補中益氣。止其燥渴。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7#
 樓主| 發表於 2014-9-3 09:45:36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錢〕若渴欲飲水。則知邪熱已入陽明之裡。胃中之津液枯燥矣。

 

然猶必審 其無表證者。

 

方以白虎湯。解其煩熱。 又加人參。

 

以救其津液也。

 

太陽少陽並病。心下硬。頸項強而眩者。

 

當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 玉函。太陽下。有與字。硬。 作痞堅二字。大椎下。有一間二字。成本。無肝俞二字。考注文。系脫文。 )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8#
 樓主| 發表於 2014-9-3 09:45:46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成〕心下痞硬而眩者。

 

少陽也。

 

頸項強者。

 

太陽也。

 

刺大椎肺俞。

 

以瀉太 陽之邪。

 

而以太陽脈下項挾脊。 故爾。肝俞以瀉少陽之邪。

 

以膽為肝之腑故爾。太陽為在表。少陽為在裡。 明是半表半裡證。前第八證云。

 

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是發汗攻太陽之邪 。少陽之邪。益甚於胃。

 

以發譫語。

 

此云慎勿下之。

 

攻少陽之邪。太陽之邪 。乘虛入裡。 必作結胸。經曰。

 

太陽少陽並病。

 

而反下之成結胸。〔方〕頸項。

 

亦頭項之 互詞。前條言眩冒。

 

此有眩無冒。 差互詳略耳。〔汪〕大椎一穴。實合太少而齊瀉。諸家注皆不明用針之理。 竟置大椎而不論。大誤之極。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

 

與黃芩湯。若嘔者。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9#
 樓主| 發表於 2014-9-3 09:45:58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成〕太陽陽明合病自下利。為在表。當與葛根湯發汗。陽明少陽合病自下 利。為在裡。可與承氣湯下之。

 

此太陽少陽合病自下利。為在半表半裡。非汗下所宜。故與黃芩湯。

 

以和解 半表半裡之邪。嘔者。

 

胃氣逆也。

 

故加半夏生薑。

 

以散逆氣。〔錢〕太少兩陽經之證。並見而為合病。太陽雖 在表。

 

而少陽逼處於裡。已為半表半裡。

 

以兩經之熱邪內攻。令胃中之水穀 下奔。故自下利。〔汪〕太少合病。

 

而至自利。則在表之寒邪。悉鬱而為裡 熱矣。

 

裡熱不實。故與黃芩湯以清熱益陰。使裡熱清而陰氣得復。斯在表之 陽熱自解。所以此條病。不但太陽桂枝。

 

在所當禁。並少陽柴胡。

 

亦不須用 也。

 

〔鑒〕太陽與少陽合病。謂太陽發熱頭痛。

 

或口苦咽乾目眩。 或胸滿。脈或大而弦也。

 

若表邪盛。肢節煩疼。則宜與柴胡桂枝湯。兩解其 表矣。

 

今裡熱盛。

 

而自下利。則當與黃芩湯清之。

 

以和其裡也。

 

案此條證。張璐周禹載。

 

以為溫病。魏氏駁之。

 

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0#
 樓主| 發表於 2014-9-3 09:46:08 | 只看該作者

 

醫方集解曰。

 

合病者。

 

謂有太陽症之身熱頭痛脊強。

 

又有少陽症之耳聾脅痛 。嘔而口苦。寒熱往來也。

 

自利者。

 

不因攻下。

 

而泄瀉也。

 

自利。固多可溫。然腸胃有積結。與下焦客 熱。

 

又非溫劑所能止。

 

或分利之。

 

或攻泄之可也。

 

黃芩湯方黃芩(三兩○玉函。作二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上四味。

 

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成本。 一服下。有若嘔者。

 

加半夏半升。生薑三兩。十二字。

 

而無黃芩加半夏生薑 湯方。成本。第十卷。生薑一兩半)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黃芩(三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 (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生薑(一兩半一方三兩切) 上六味。

 

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1#
 樓主| 發表於 2014-9-3 09:46:19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汪〕此小柴胡加減方也。

 

熱不在半表。已入半裡。故以黃芩主之。

 

雖非胃 實。

 

亦非胃虛。故不須人參補中也。

 

〔錢〕黃芩撤其熱。

 

而以芍藥斂其陰。 甘草大棗。和中而緩其津液之下奔也。

 

若嘔者。

 

是邪不下走而上逆。邪在胃 口。胸中氣逆而為嘔也。

 

故加半夏之辛滑。生薑之辛散。為蠲飲治嘔之專劑 也。

 

〔徐〕因此而推展之。

 

凡雜證因裡未和而下利者。

 

黃芩湯可為萬世之主 方矣。

 

玉函經。黃芩人參湯方。黃芩。人參。桂枝。乾薑。各二兩。半夏半升。大 棗十二枚。上六味。

 

以水七升。 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此方無治證。蓋與黃連湯略同。(此方。外 台。名黃芩湯。治乾嘔下利。) 醫方集解曰。

 

昂案二經合病。何以不用二經之藥。益合病而兼下利。是陽邪 入裡。則所重者在裡。故用黃芩。

 

以徹其熱。

 

而以甘芍大棗。和其太陰。使 裡氣和。則外證自解。和解之法。非一端也。

 

仲景之書。一字不苟。

 

此證單 言下利。故此方亦單治下利。機要用之。

 

治熱痢腹痛。更名黃芩芍藥湯。

 

又 加木香檳榔大黃黃連當歸官桂。更名芍藥湯。治下痢。 仲景此方。遂為萬世治痢之祖矣。

 

本方除大棗。名黃芩芍藥湯。治火升鼻衄 。及熱痢。(出活人書。)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亦治膽腑發咳。嘔苦水。

 

如 膽汁。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

 

黃連湯主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2#
 樓主| 發表於 2014-9-3 09:46:33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成〕此傷寒邪氣傳裡。

 

而為下寒上熱也。

 

胃中有邪氣。使陰陽不交。陰不 得升。

 

而獨治於下。為下寒。腹中痛。陽不得降。

 

而獨治於上。為胸中熱欲 嘔吐。與黃連湯。升降陰陽之氣。〔程〕此等證。皆本氣所生之寒熱。 無關於表。故著二有字。〔鑒〕傷寒未解。欲嘔吐者。

 

胸中有熱邪上逆也。

 

腹中痛者。

 

胃中有寒邪內攻也。

 

此熱邪在胸。寒邪在胃。陰陽之氣不和。失 其升降之常。故用黃連湯。寒溫互用。甘苦並施。

 

以調理陰陽。

 

而和解之也 。傷寒邪氣入裡。因人臟氣素有之寒熱而化。

 

此則隨胃中有寒。胸中有熱而 化。腹中痛欲嘔吐。故以是方主之。

 

〔汪〕條辨尚論篇。皆以風寒二邪。分 陰陽寒熱。殊不知風之初來。未必非寒。寒之既入。

 

亦能成熱。 不可拘也。

 

病源候論。冷熱不調候曰。

 

夫人營衛不調。致令陰陽痞塞。陽並於上則上熱 。陰並於下則下冷。上焦有熱。 或喉口生瘡。胸膈煩滿。下焦有冷。則腹脹腸鳴。絞痛泄利。 宣明論曰。

 

腹痛欲嘔吐者。

 

上熱下寒也。

 

以陽不得降。

 

而胸熱欲嘔。陰不得 升。

 

而下寒腹痛。是升降失常也。

 

黃連湯方黃連(三兩○玉函。作二兩。) 甘草(三兩炙○玉函。作一兩。 ) 乾薑(三兩○玉函。作一兩。) 桂枝(三兩去皮○玉函。作二兩。)  人參(二兩○千金翼。作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玉函。 作五合。) 上七味。

 

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晝三夜二。 疑非仲景方。(成本。作溫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無疑非仲景方五字。 玉函亦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3#
 樓主| 發表於 2014-9-3 09:46:46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鑒〕君黃連。

 

以清胸中之熱。臣乾薑。

 

以溫胃中之寒。半夏降逆。佐黃連 嘔吐可止。人參補中。佐乾薑腹痛可除。桂枝所以安外。大棗所以培中也。

 

然此湯寒溫不一。甘苦並投。故必加甘草。協和諸藥。

 

此為陰陽相格。寒熱 並施之治法也。

 

〔柯〕此與瀉心湯大同。

 

而不名瀉心者。

 

以胸中素有之熱。 而非寒熱相結於心下也。

 

看其君臣更換處。大有分寸。 傷寒類方曰。

 

即半夏瀉心湯。去黃芩。加桂枝。諸瀉心之法。皆治心胃之間 。寒熱不調。全屬裡症。

 

此方以黃芩易桂枝。去瀉心之名。

 

而曰黃連湯。乃 表邪尚有一分未盡。胃中邪氣。尚當外達。故加桂枝一味。

 

以和表裡。則意 無不到矣。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 。桂枝附子湯主之。

 

若其人大便硬。([原注]一云。

 

臍下心下硬。)小便 自利者。

 

去桂加白朮湯主之。

 

(疼煩。成本。作煩疼。脈經。 作疼痛。不渴下。外台。有下之二字。千金翼。有下已二字。去桂加白朮湯 。玉函。脈經。千金翼。作術附子湯。成本。桂下。有枝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4#
 樓主| 發表於 2014-9-3 09:46:59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鑒〕傷寒八九日。不嘔不渴。是無傷寒裡病之證也。

 

脈浮虛澀。是無傷寒 表病之脈也。

 

脈浮虛。主在表虛風也。

 

澀者。

 

主在經寒濕也。

 

身體疼煩。屬 風也。

 

不能轉側。屬濕也。

 

乃風濕相搏之證。非傷寒也。

 

與桂子附子湯。溫 散其風濕。使從表而解也。

 

若脈浮實者。

 

則又當以麻黃加朮湯。大發其風濕 也。

 

如其人有是證。 雖大便硬。小便自利。

 

而不議下者。

 

以其非邪熱入裡之硬。乃風燥濕去之硬 。故仍以桂枝附子湯。去桂枝。

 

以大便硬。小便自利。不欲其發汗。再奪津 液也。

 

加白朮。

 

以身重著濕在肉分。用以佐附子。逐濕氣於肌也。

 

程林金匱直解曰。

 

風淫所勝。則身煩疼。濕淫所勝。則身體難轉側。風濕相 搏於營衛之間。不干於裡。故不嘔不渴也。

 

脈浮為風。澀為濕。

 

以其脈近於 虛。故用桂枝附子湯。溫經以散風濕。小便利者。

 

大便必硬。桂枝近於解肌 。恐大汗。故去之。

 

白朮去肌濕。不妨乎內。故加之。

 

內台方議曰。

 

問曰。

 

 

此書皆是傷寒之法。

 

又兼此風濕之證雜之。

 

何耶。答曰 。

 

此人先有濕氣。因傷中風寒。合而成此證。

 

以此添入傷寒法中。昔自祖師 張仲景開化以來。

 

此風濕 風溫濕溫等證。皆在金鏡外台法中。 因三國混亂。書多亡失。外台之書。流蕩不全。因王叔和得傷寒。足六經之 法。集成傷寒論。間得風濕數篇。 雜入此中。故曰 濕 三種。宜應別論。惟得正傳者方知之。

 

案相搏之搏。方氏改作摶。注云。

 

摶。 聚也。

 

言風與濕。 合團聚。共為 一家之病也。

 

此說非也。

 

蓋搏。薄同。王冰平人氣象論注。引辨脈。陰陽相 搏名曰動。作相薄。可以證也。

 

桂枝附子湯方桂枝(四兩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成本。破八片。錢 本。作二枚)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甘草(二兩炙) 上五味。

 

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去桂加白朮湯方(○金匱白朮附子湯。即是。玉函。名朮附湯。金鑒。作桂 枝附子去桂枝加白朮湯。)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白朮(四兩) 生薑(三兩切○玉函。作二兩。)  甘草(二兩炙○玉函。作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玉函。作十五枚。 ) 上五味。

 

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 日許復服之。

 

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

 

此以附子術。並走皮內。逐水 氣未得除。故使之耳。法當加桂四兩。

 

此本一方二法。

 

以大便硬。小便自利 。去桂也。

 

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當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

 

虛弱家及 產婦。宜減服之。

 

(去桂加白朮湯。金匱。 用附子一枚。白朮二兩。生薑甘草各一兩。大棗六枚。水六升。作三升。二 升。作一升。外台。引仲景傷寒論。 本云附子一枚。今加之二枚。名附子湯。

 

又云。

 

 

此二方。但治風濕。非治傷 寒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5#
 樓主| 發表於 2014-9-3 09:47:13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徐〕是風濕相搏。

 

以不頭疼。不嘔渴。知風濕之邪。不在表。不在裡。

 

而 在軀殼。然其原因於寒。幾於風寒濕合而為痹矣。

 

桂枝湯。本屬陽劑。

 

而芍 藥非寒濕證所宜。故易以附子之辛熱。多至三枚。從桂枝之後。 為純陽剛劑。

 

以開凝結之陰邪。然脈不單澀而浮虛。先見是濕少而風多也。

 

故藉一附子。

 

而迅掃有餘。否則又宜去桂枝加朮湯。驅濕為主矣。

 

吳儀洛方論曰。

 

 

此即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又加附子二枚。

 

又即後條之甘草 附子湯。

 

以薑棗易術之變制也。

 

汪氏云。

 

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

 

後條辨云。

 

 

此濕雖盛而津液自虛也。

 

於上湯中。去桂。

 

以其能走津液。 加朮。

 

以其能生津液。

 

或問云。

 

小便利。則濕去矣。

 

何以猶言濕盛。余答云 。濕熱鬱於裡。則小便不利。寒濕搏於經。則小便自利。

 

又有昧理者云。

 

大 便溏。宜加白朮。殊不知白朮為脾家主藥。後條辨云。

 

燥濕以之。

 

滋液亦以 之。

 

直指方帶下論云。

 

經曰。

 

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衛 氣若虛。則分肉不溫。皮膚不充。腠理不肥。

 

而開闔失其司耳。況胃為血海 。水液會焉。

 

胃者中央之土。

 

又所以主肌肉。

 

而約血水也。

 

衛氣與胃氣俱虛 。則肌弱而膚空。血之與水。不能約制。是以涓涓漏卮。休作無時。

 

而不暫 停矣。

 

然則封之止之。

 

其可不加意於固衛濃脾之劑乎。

 

此桂枝附子湯。

 

以之固衛。

 

而人參白朮茯苓 草果丁香木香以之濃脾。二者俱不可闕也。

 

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 惡風不欲去衣。

 

或身微腫者。

 

甘草附子湯主之。

 

(疼煩。成本。作煩疼。是 。)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6#
 樓主| 發表於 2014-9-3 09:47:25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喻〕此條復互上條之意。

 

而辨其症之較重者。

 

痛不可近。汗出短氣。惡風 不欲去衣。小便不利。

 

或身微腫。 正相搏之最劇處。〔錢〕掣痛者。

 

謂筋骨肢節抽掣疼痛也。

 

不得屈伸。寒濕 之邪。流著於筋骨肢節之間。故拘攣不得屈伸也。

 

近之則痛劇者。

 

即煩疼之 甚也。

 

疼而煩甚。人近之則聲步皆畏。

 

如動觸之而其痛愈劇也。

 

汗出。 即中風汗自出也。

 

短氣。邪在胸膈。

 

而氣不得伸也。

 

小便不利。寒濕在中。 清濁不得升降。下焦真陽之氣化不行也。

 

惡風不欲去衣。風邪在表也。

 

或微 腫者。

 

濕淫肌肉。經所謂濕傷肉也。

 

風邪寒濕。搏聚而不散。故以甘草附子 湯主之。

 

〔方〕或。未定之詞。身微腫。濕外薄也。

 

不外薄則不腫。故曰或 也。

 

〔程〕以上二條。雖云風濕相搏。其實各夾有一寒字在內。即三氣合而 為痹之證也。

 

邪留於筋骨之間。寒多則筋攣骨痛。 甘草附子湯方白朮(二兩○玉函。作三兩。) 桂枝(四兩去皮) 附子( 二枚炮去皮○汪。周。作破八片) 甘草(二兩炙○玉函。外台。作三兩) 上四味。

 

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 。能食汗止。復煩者。

 

將服五合。恐一升多者。

 

宜服六七合為始。(玉函。 二升。作三升。汗止。金匱。成本。作汗出。無將字。始。金匱。 成本。作妙。千金翼。作愈。徐彬金匱論注。沈明宗編注。作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7#
 樓主| 發表於 2014-9-3 09:47:37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徐〕此與桂枝附子湯證。同是風濕相搏。然彼以病淺寒多。故肢體為風濕 所困。

 

而患止軀殼之中。

 

此則風濕兩勝。挾身中之陽氣。

 

而奔逸為災。故骨 節間。風入增勁。不能屈伸。大傷其衛。

 

而汗出短氣惡風。水亦乘風作勢。 而身微腫。其病勢方欲擾亂於肌表。與靜而困者不侔矣。

 

〔吳〕此方用附子 除濕溫經。桂枝祛風和營。朮去濕實衛。甘草輔諸藥。

 

而成斂散之功也。

 

〔 周〕此證較前條更重。且裡已受傷。曷為反減去附子耶。前條風濕尚在外。 在外者利其速去。

 

此條風濕半入裡。入裡者妙在緩攻。仲景止恐附子多。則 性猛且急。筋節之竅。未必驟開。風濕之邪。豈能托出。徒使汗大出。

 

而邪 不盡耳。君甘草也。

 

欲其緩也。

 

和中之力短。戀藥之用長也。

 

此仲景所以前 條用附子三枚者。

 

分三服。

 

此條止二枚者。

 

初服五合。恐一升為多。宜服六 七合。全是不欲盡劑之意。學人於仲景書有未解。即於本文中。求之自得矣 。〔錢〕雖名之曰甘草附子湯。實用桂枝去芍藥湯。

 

以汗解風邪。增入附子 白朮。

 

以驅寒燥濕也。

 

〔汪〕後條辨云。

 

 

以上三方。 俱用附子者。

 

以風傷衛而表陽已虛。加寒濕而裡陰更勝。

 

凡所見證。皆陽氣 不充。故經絡關節得著濕。

 

而衛陽愈虛耳。愚以此言。實發仲景奧義。 案千金方。香港腳門。四物附子湯。即是。方後云。

 

體腫者。

 

加防己四兩。 悸氣小便不利。加茯苓三兩。三因方。六物附子湯。即是。 傷寒脈浮滑。

 

此以表有熱。裡有寒。白虎湯主之。

 

([原注]巨億等謹案前 篇云。

 

熱結在裡。表裡俱熱者。

 

白虎湯主之。

 

又云。

 

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

 

此云脈浮滑。表有熱。裡有 寒者。

 

必表裡字差矣。

 

又陽明一證云。

 

脈浮遲。表熱裡寒。四逆湯主之。

 

又 少陰一證云。

 

裡寒外熱。通脈四逆湯主之。

 

以此表裡自瘥。明矣。

 

千金翼云 。白通湯。非也。

 

○玉函。作傷寒脈浮滑。

 

而表熱裡寒者。

 

白通湯主之。

 

舊 云白通湯。一云白虎者恐非。 注云。

 

舊云以下。出叔和今考千金翼。作白虎湯。疑玉函誤矣。

 

此字。玉函 。作而。成本。無以字。程本。張本。作裡有熱表有寒。蓋原於林億說也。

 

柯氏。作表有熱裡有邪。蓋原於成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8#
 樓主| 發表於 2014-9-3 09:47:50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鑒〕王三陽云。

 

經文寒字。當邪字解。

 

亦熱也。

 

其說甚是。若是寒字。非 白虎湯證矣。

 

此言傷寒太陽證罷。邪傳陽明。表裡俱熱。

 

而未成胃實之病也 。脈浮滑者。

 

浮為表有熱之脈。陽明表有熱。當發熱汗出。滑為裡有熱之脈 。 陽明裡有熱。當煩渴引飲。故曰表有熱。裡有熱也。

 

此為陽明表裡俱熱之證 。白虎乃解陽明表裡俱熱之藥。故主之也。

 

不加人參者。

 

以其未經汗吐下不 虛也。

 

〔錢〕若胃實而痛者。

 

為有形之邪。當以承氣湯下之。

 

此但外邪入裡 。為無形之熱邪。故用寒涼清肅之白虎湯。

 

以解陽明胃腑之邪熱也。

 

案此條諸說不一。成氏云。

 

裡有寒。有邪氣傳裡也。

 

以邪未入腑。故止言寒 。

 

如瓜蒂散證云。

 

胸上有寒者。

 

是也。

 

方氏云。

 

裡有寒者。

 

裡字非對表而稱 。

 

以熱之裡言。蓋傷寒之熱。本寒因也。

 

故謂熱。裡有寒。指熱之所以然者 言也。

 

喻氏云。

 

裡有寒者。

 

傷寒傳入於裡。更增裡熱。但因起於寒。故推本 而曰裡有寒。程氏云。

 

讀厥陰篇中。脈滑而厥者。

 

裡有熱也。

 

白虎湯主之。

 

則知此處表裡二字。為 錯簡。裡有熱。表有寒。

 

亦是熱結在裡。郁住表氣於外。但較之時時惡風。 背微惡寒者。

 

少倏忽零星之狀。張氏亦改表有寒裡有熱云。

 

熱邪初乘肌表。 表氣不能勝邪。其外反顯假寒。故言表有寒。

 

而伏邪始發未盡。裡熱猶盛。 故云裡有熱。志聰云。

 

 

此表有太陽之熱。裡有癸水之寒。夫癸水雖寒。

 

而與 陽明相搏。則戊已化火。為陽熱有餘。故以白虎湯。清兩陽之熱。錫駒云。

 

太陽之標熱在表。

 

此表有熱也。

 

太陽之本寒在裡。

 

此裡有寒也。

 

凡傷於寒。 則為病熱。故宜白虎湯主之。

 

魏氏云。

 

 

此裡尚為經絡之裡。非臟腑之裡。

 

亦 如衛為表。營為裡。非指臟腑而言也。

 

錢氏云。

 

白虎湯為表邪未解之所忌用 。若云傷寒表有熱。固非所宜。

 

而曰裡有寒。尤所當忌。

 

而仲景反以白虎湯 主之。

 

何也。

 

以意推之。

 

恐是先受之寒邪。已經入裡。鬱而為熱。本屬寒因。故曰裡有寒 。邪既入裡。已入陽明。 發而為蒸蒸之熱。其熱自內達外。故曰表有熱。柯氏改寒作邪。云舊本作裡 有寒者誤。

 

此雖表裡並言。

 

而重在裡熱。所謂結熱在裡。表裡俱熱者也。

 

以 上諸說如此。特林氏程氏解。似義甚切當。其余則含糊牽扭。難以適從。至 其順文平穩。則金鑒為得。故姑揭其說爾。 湯液本草。東垣云。

 

胸中有寒者。

 

瓜蒂散吐之。

 

又表熱裡寒者。

 

白虎湯主之 。瓜蒂知母。味苦寒。

 

而治胸中寒。

 

又裡寒。何也。

 

答曰。

 

成無己注云。

 

即 傷寒。寒邪之毒。為熱病也。

 

讀者要逆識之。

 

如論語言亂臣十人。 書言唯以亂民。其能而亂四方。亂。皆治也。

 

乃治亂者也。

 

故云亂臣亂四方 也。

 

仲景所言寒之一字。舉其初而言之。

 

熱病在其中矣。

 

若以寒為寒冷之冷 。無復用苦寒之劑。兼言白虎。訂脈尺寸俱長。則熱可知矣。

 

白虎湯方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兩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

 

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外台。作水 一斗二升。煮取米熟。去米納藥。煮取六升。去滓。分六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9#
 樓主| 發表於 2014-9-3 09:48:04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柯〕陽明邪從熱化。故不惡寒而惡熱。熱蒸外越。故熱汗出。熱爍胃中。 故渴欲飲水。邪盛而實。故脈滑。然猶在經。故兼浮也。

 

蓋陽明屬胃。外主 肌肉。雖內外大熱而未實。終非苦寒之味所宜也。

 

石膏辛寒。 辛能解肌熱。寒能勝胃火。寒能沉內。辛能走外。

 

此味兩擅內外之能。故以 為君。知母苦潤。苦以瀉火。潤以滋燥。故用為臣。甘草粳米。調和於中宮 。且能土中瀉火。稼穡作甘。寒劑得之緩其寒。苦劑得之平其苦。使二味為 佐。庶大寒大苦之品。無傷損脾胃之慮也。

 

煮湯入胃。輸脾歸肺。水精四布 。大煩大渴可除矣。

 

白虎為西方金神。取以名湯者。

 

秋金得令。

 

而炎暑自解 。 傷寒明理論曰。

 

白虎。西方金神也。

 

應秋而歸肺。熱甚於內者。

 

以寒下之。

 

熱甚於外者。

 

以涼解之。

 

其有中外俱熱。內不得泄。外不得發者。

 

非此湯則 不能解也。

 

夏熱秋涼。暑 之氣。得秋而止。秋之令曰處暑。 是湯以白虎名之。

 

謂能止熱也。

 

活人書化斑湯。治斑毒。 於本方加葳蕤。用糯米。云。

 

大抵發斑。不可用表藥。表虛裡實。若發汗開 泄。更增斑爛也。

 

當用此湯。 又曰。

 

問兩脛逆冷。胸腹滿。多汗。頭目痛。苦妄言。

 

此名濕溫病。苦兩脛 逆冷。腹滿。

 

又胸多汗。頭目痛。苦妄言。其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治在 太陰。不可發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聾不知痛所在。身青面色變。名曰重  。

 

如此死者。

 

醫殺之耳。白虎加蒼朮湯。 於本方。加蒼朮三兩。

 

此方出傷寒微旨。

 

亦仿金匱白虎加桂湯。 和劑局方。白虎湯。治傷寒大汗出後。表證已解。心胸大煩渴欲飲水。及吐 或下後。七八日邪毒不解。 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干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

 

宜服 之。

 

又治夏月中暑毒。汗出惡寒。 身熱而渴。醫學綱目曰。

 

孫兆治一人自汗。兩足逆冷至膝下。腹滿不省人事 。孫診六脈。小弱而急。問其所服藥。取視皆陰病藥也。

 

孫曰。

 

 

此非受病重 。藥能重病耳。遂用五苓散白虎湯。十余帖。病少蘇。再服痊愈。

 

或問治法 。孫曰。

 

病患傷暑也。

 

始則陽微厥。

 

而脈小無力。醫謂陰病。遂誤藥。其病 厥。用五苓散利小便。則腹減。白虎解利邪熱。則病愈。

 

凡陰病脛冷。則臂 亦冷。汝今脛冷。臂不冷。則非下厥上行。所以知是陽微厥也。

 

又曰火喘。用本方。加栝蔞仁。枳殼。黃芩。神效。出初虞世。醫方選要。 人參石膏湯。治膈消。上焦燥渴。不飲多食。於本方。加黃芩杏仁人參。 活人大全。病在半表半裡。熱不退。脈尚浮洪者。

 

當微表者。

 

小柴胡湯。合 本方和之。

 

方脈正宗。治胃家實熱或嘈雜。消渴善飢。

 

或齒痛。 於本方。去粳米。加竹葉芍藥。(出本草匯言。)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心動悸。玉函。作心中驚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0#
 樓主| 發表於 2014-9-3 09:48:15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鑒〕心動悸者。

 

謂心下築築惕惕然。動而不自安也。

 

若因汗下者。

 

多虛。 不因汗下者。

 

多熱。欲飲水。 小便不利者。

 

屬飲。厥而下利者。

 

屬寒。今病傷寒。不因汗下。

 

而心動悸。 又無飲熱寒虛之證。但據結代不足之陰脈。即主以炙甘草湯者。

 

以其人平日 血氣衰微。不任寒邪。故脈不能續行也。

 

此時雖有傷寒之表未罷。

 

亦在所罔 顧。總以補中生血復脈為急。通行營衛為主也。

 

炙甘草湯方甘草(四兩炙) 生薑(三兩切) 人參(二兩) 桂枝(三兩 去皮) 生地黃(一斤○金匱。有酒洗字。 千金翼。有切字。) 大棗(三十枚擘○成本。玉函。作十二枚。) 阿膠 (二兩) 麥門冬(半升去心) 麻仁(半升○成本。作麻子仁義。) 上九味。

 

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納膠烊消盡。溫 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復脈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8 02:36 , Processed in 0.109376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