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有南】
年三十九歲,患牝瘧二旬,醫治罔效。
所親徐和圃疑為伏暑,迓孟英往診,脈微無神,倦臥奄奄,便秘半月,溺赤不飢,痰多口乾,稍呷米飲必揉胸捶背而始下。
苔色黑膩而有蒙茸之象。
乃曰:
此精、氣、神三者交虛之證,不可與時行伏暑晚發同年而語也。
幸前手之藥,法主運中,尚無大害。
與:
(人)參 (白)術 (肉) 桂附(片) 沉香 拌炒熟地 鹿角(膠) 石英 蓯(蓉) (枸)杞 (當)歸 茯(苓) 杜仲 棗仁 菟絲(子) 山茱(萸) 橘皮 霞天曲 胡桃肉等,出入為大劑,投十余帖,寒後始有熱,而苔色乃退,口不作渴,甘淡亦日少,粥食漸加。
即裁桂、附、白朮,加石斛,又服七劑,解黑燥大便甚多。
凡不更衣者,四旬二日矣。
寒熱亦斷,安穀溲澄而竟愈。
或謂先生嘗訾人溫補之非,何一旦放手而大用?
孟英曰:
溫補亦治病之一法,何可廢也。
第用較少耳。
世之醫者,眼不識病,僅知此法,可以媚富貴之人,動手輒用,殺人無算,豈非將古人活人之方,翻為誤世之藥,可不痛恨耶?
九月間,張春橋患瘧,寒少熱多,間二日而作。
甫兩發,形即清瘦。
孟英診曰:
脈弦而細,尺中甚數,疾作於子夜,口乾嗜飲,乃足少陰熱瘧也。
兩發遽爾形消,胡可玩視?
吾以妙藥奉贈,可期即已。
但請即服,不可商於人而致疑義也。
方用:
元參 生地 知母 丹皮 地骨皮 天冬 龜板 茯苓 石斛 桑葉,春橋以向所心折,遂服之。
一劑瘧即止,再以滋陰善後而愈。
予謂此證一帖而瘳,似乎輕易。
但非真才實學,焉有此種妙治?
設遇別手,非溫補即提表,其禍可勝道哉,然天下之病,無論輕重,總貴初治得法。
何致輕者重而重者危耶?
奈世俗之情,必使輕者重而後轉安,始知醫藥之功,殊可嘆也。
按此證世人但知其為三陰瘧,籠統治以溫補之法,徒未聞有分經用藥者。
今提出少陰二字,創立清涼之劑,用藥精當,取效敏捷,法似新奇,理自完足。
所謂活人治活病,全以活潑運之也。
可以啟人慧悟。
垂作典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