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熱】
問:
寒病服熱藥而寒不退,熱病服寒熱而熱不退,何也?
答曰:
熱不得寒,是無水也;
寒不得熱,是無火也。
寒之不寒,責其無水;
熱之不熱,責其無火。
經云:
滋其化源,化源已絕,藥之假,焉能滋其真水火也。
(至真要大論。
帝曰:
脈從而病反者,何如?
岐伯曰:
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
(啟元子注言:
病熱而脈數,按之不鼓動,乃陰盛格陽所致,非熱也。
此一節言證屬陽,脈亦從證,雖屬熱而反病寒也,諸陽皆然,謂諸陽概數而不鼓,太陽標本不同之脈也。
(又至真要大論云:
帝曰:
諸陰之反,何如?
岐伯曰:
脈至而從,按之鼓盛而甚也。
(啟元子注言:
形證皆寒,按之而脈鼓擊於指下盛者,此為熱甚拒陰所致,病非寒也。
此一節言證屬寒,脈亦從證,雖似寒而反病熱也。
是故百病之起,有生於本者,有生於標者,有生於中氣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標而得者,有取中氣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
逆,正順也。
若順逆也。
故曰:
知標與本,用之不殆,明知順逆,正行無間,此之謂也。
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診,足以亂經。
故大要曰:
粗工嘻嘻,以為可知,言熱未已,病寒復始,同氣異形,迷診亂經,此之謂也。
夫標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標與本,易而勿損,察本與標,氣可令調,明知勝復,為萬民式,天之道畢矣。
(自「百病之起」至此亦是至真要大論中語,)六氣之病,標本相反者,惟太陽少陰之病為最。
蓋太陽標熱本寒,少陰標寒本熱,啟元子釋諸陽脈至而從為病熱,脈數者,太陽之標也。
按之不鼓,為陰盛格陽者,寒水之本,與標相反也。
諸陰脈至而從為脈證,似寒者,少陰之標也。
按之鼓盛,為熱盛拒陰者,君火之本,與標相反也。
是故不知相反者,逆標氣之陰陽而正治,則順本氣之寒熱而病如故,外則似順,中氣乃逆,故方若順,乃實則逆也。
知相反者,順標氣之陰陽而反治,則逆本氣之寒熱而愈,故外雖用逆,中乃順也,此似逆而實正順也。
知標與本,用之不殆,明知順逆,正行無間也。
若脈從病反,言證似陽者,脈亦從證似陽,而其病反是寒也。
證似陰者,脈亦從證似陰,而其病反是熱也。
故皆反其脈證施治。
(下文詳言脈證相反者之治法,當舍證從脈。
然其中又有脈證相合,而病之真情實相反者,又宜反其證脈以施治。
以總明病機千變萬化,學人之不可不細審而詳察也。
如身熱煩躁面赤,其脈沉而微者,陰證似陽也。
身熱者,裡寒故也;
煩躁,陰盛故也;
面赤,戴陽,下虛故也。
若醫者不知脈,誤為實熱,反用寒涼,則氣消成大病矣。
《外台秘要》云:
陰盛發躁,欲坐井中者,宜以熱藥治之。
故仲景以少陰證面赤者,四逆東加蔥白治之,以逆氣象陽也。
若寒涼之藥入腹,周身之火得水則升走,陰躁之極,往往欲坐井中,醫猶不悟,此是陰證,仍認為熱,復以寒藥投之,其死也何疑?
或因嘔吐,或因嗽而發躁,蒸蒸身熱,如坐甑中,欲去衣近寒處,或飲食寒水則便振寒如故,上氣短促,胸中滿悶欲死,甚則口開目瞪,聲聞於外,而淚涕痰涎大作,其發躁須臾而已。
六脈沉細而澀,按之而虛,是大寒之證。
以辛甘甘溫之劑飲之則愈。
《活人書》:
手足逆冷,大便閉,小便赤,或大便黑色,脈沉而滑,陽證似陰也。
輕者白虎湯,重者承氣湯。
傷寒失下,血氣不通,令四肢逆冷,此是伏熱,故厥亦深,速以大承氣湯下之,汗出即愈。
蓋熱厥與陰厥不同,熱厥者微,厥即發熱,陰厥不發熱,四肢逆冷,惡寒,脈沉細,大小便滑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