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周慎齋遺書】

 關閉 [複製鏈接]
241#
 樓主| 發表於 2013-9-27 14:45:44 | 只看該作者

內傷


內傷身無大熱,頭不甚痛,胸膈飽悶,大便不通,庸醫下之而仍閉,閉而又下,下而不愈,陰已將亡。


或遍身疼痛不能轉動而腹脹,內中必有積血,雖精神清爽,飲食可進,亦不能治內傷氣虛作脹,用補中益氣東加和中散。


脈有力者,為難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2#
 樓主| 發表於 2013-9-27 14:45:51 | 只看該作者

內傷


內傷證,口不知味,用寒固不可多,熱藥亦不可久,但宜溫補,以邪從虛至也。


病愈後,參苓白朮散、八珍散調理。


一月後痰火不退者,不必理痰,宜求治脾胃,方保無虞。


身熱不必理熱,保元湯、生脈飲,補中益氣東加桂、附,甘溫除大熱,先聖之言也。


不但內傷,凡病皆宜理脾胃,此第一義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3#
 樓主| 發表於 2013-9-27 14:46:00 | 只看該作者

內傷


凡起病為脾胃十之八、九,脾病四肢不能為用,倦怠無力,口不知味,四肢熱如火,或身無大熱,冷汗自出,四君子、保元東加附子;


或溏泄,嘔吐,自汗,脈微細無力,四君子加薑、附,二陳加煨薑,急理其脾。


雖有雜證多端,亦不及慮矣。


虛損潮熱,升陽散火湯,後用大補。


或日日潮熱,或一寒一熱,宜益氣湯,重用黃 、甘草,此甘溫除大熱之法也。


脈細數極,其病將危,五服不愈,治亦難矣。


若中有脾胃現證,或寒或熱,只從脾胃上醫治,諸內傷作外感醫,雖不死亦變勞弱,此生死關頭也。


雜證寒熱間作而不齊,傷寒寒熱齊作而不間力未至也。


內傷其病多端,或發熱,頭痛,畏寒;


或一日一次發熱,熱盡而汗,來日又同;


或脅痛,泄瀉,變證無常,俱宜補中正方。


或服表藥而無汗,宜補中加羌活,防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4#
 樓主| 發表於 2013-9-27 14:46:08 | 只看該作者

內傷


外感有汗便愈,不比內傷也。


若寒熱間作,一日一次,狀如瘧疾,腹中不和,口不知穀味,是內傷不足之證。


若發熱,熱盡而汗出,惡寒,寒盡而熱,汗出如冰,汗盡而熱,熱盡而汗,證無休息,頭痛之極,二便不利,又無內脹,此是干涸不治。


或腹中不和,懊 不識,發熱無汗而不頭痛,服補中湯五六帖不愈,謹防變勞,雖不死,亦必三五月方好。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5#
 樓主| 發表於 2013-9-27 14:46:16 | 只看該作者

內傷


內傷寒熱,汗間作,一怕頭極痛,二怕二便閉而短澀,三怕絕穀瀉痢,雖非傷寒兩感,亦是氣血兩虛,所以防其不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6#
 樓主| 發表於 2013-9-27 14:46:23 | 只看該作者

內傷


內傷虛損,宜保元東加歸、芎,發熱畏寒加附、桂,甘溫除大熱,理必然也。


瀉者去當歸,煩躁口乾是津不到咽而干,非渴也,血虛故耳,切忌用白虎湯,宜保元東加歸身、燈草、竹葉、麥冬等味,不眠加棗仁三錢。


倘病明系虛證,熱極而汗,汗解後又熱,汗出如水,陽隨汗出,發泄在外而不歸,保元加浮麥、牡蠣,或棉子仁炒焦煎服。


心神不安,夜服安神丸又不愈,當用何法?


須知下虛不能奉上,虛陽上並不能下達,保元加木瓜,使陽氣內復,更用附子,吳茱萸貼足心,引之下行,小便不利加牛膝,大便不利加麻仁,裡實六味東加車前子。


若泄瀉、脈大,補中湯、保元東加白朮、附子;


或有咳嗽,不必治也,或脈細數無力,瀉利,氣促,保元加木瓜,嘔吐加陳皮、貝母、煨薑。


自傷寒外,慎不可過用攻邪之藥,恐元氣不能勝,所以治宜緩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7#
 樓主| 發表於 2013-9-27 14:46:31 | 只看該作者

內傷


內傷證大便閉者,補中加蘇梗、杏仁,小便不利加牛膝,汗多加白芍,有汗減升麻、加白芍,口乾加葛根、五味。


病久熱不退,氣短促者,保元加桂、附,煩躁加歸、芍、麥冬、五味。


若脈大,一熱一寒,日日不退,六味東加麥冬、桂枝。


大便閉結,內無大糞,不思登圊,切不可下,不求食,不腹飽,七八日便閉,亦常事耳。


大便去而不去,氣虛也,了而不了,血虛也。


總宜益氣湯,以白朮、當歸消息盈虛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8#
 樓主| 發表於 2013-9-27 14:46:38 | 只看該作者

內傷


凡內傷證,若服竹葉石膏湯,須防失血,過二十一日必反;


服黃柏等藥,須防嘔吐、瀉內傷益氣湯證,上焦兩脅有病,俱是風熱鬱火,必加疏風散火之藥,不宜薑、桂。


惟下焦、中焦有病,薑、桂可以重用。


病證多端,但屬內傷,有似十二經皆病者,俱宜從脾胃上調理,以脾胃乃諸經之本也。


內傷證,表熱已解而濕熱留於上焦者,於調理藥內加茯苓、半夏清痰理濕;


濕熱留於中焦者,加木香、砂仁導濕實脾。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9#
 樓主| 發表於 2013-9-27 14:46:47 | 只看該作者

內傷


似傷風,乃內傷不足之證,飲食勞役所傷,亦惡風自汗,若在溫暖處則不惡矣,與傷風自汗頗同。


如居露地中,遇大風不惡,惟窗隙小風反惡之,風不盡惡,與傷風不同。


內傷鼻流清涕,頭痛,自汗,間有氣少不足以息,語則氣短怯弱,妨食,或食不可下,或不欲食,腹中不和,口不知穀味,小便黃赤,大便常難,或澀或結,或色黃如糜,或溏白色,心下痞,胸中閉塞如刀刺痛,有時胃脘當心而痛,兩脅痛。


相火上行,亂於胸中,熱傷元氣,氣粗息喘,四肢不收,無氣以動,懶倦嗜臥,外感俱無此證,故易為辨也,宜用補中益氣湯。


蓋飲食勞倦,則心火乘其土位,肺先受害,不能管攝一身,營衛無潤澤之資,故本方黃 最重,人參、甘草次之。


脾胃一虛,肺氣先傷,重用黃 以益皮毛,不令自汗,上喘氣短,損其元氣,故用人參以補之。


因心火乘脾,故用甘草以瀉之,所謂急者緩之也。


白朮除胃中熱,胃中清氣下陷,用升、柴以提之。


氣亂於胸中,清濁相干,用陳皮以理之。


陰火傷其生血之氣,致營血虧而火熾,血中伏火,日夜煎熬,心與包絡血減火盛,心亂而煩,用當歸以和之,稍加黃柏以救腎水,且以瀉陰中伏火也。


如煩不止,加生地黃以補腎。


水旺而火自平,如寒熱,六腑之陰虛於外也;


二便自利,五臟之陽虛於內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0#
 樓主| 發表於 2013-9-27 14:46:55 | 只看該作者

內傷


凡人素有病,若勞碌動作,反覺精神強健,此乃陰火沸騰,扶助於內,不知乃元氣之不足也。


故一靜養,則陰火退而陽復,反覺神倦氣弱矣。


然而陽復內傷有向愈之機,陽復而愈,諸病皆然也。


內傷病久,必轉病,而後陽氣活動。


脈弦者,轉瘧方愈;


脈緩者,轉痢方愈;


肺氣不足傷風咳嗽方愈。


蓋轉瘧是少陽陽氣通也,轉痢是陽明陽氣通也,轉傷風咳嗽是太陽陽氣通也內傷胸滿而喘,是陽氣下陷,陰火上升,熱傷元氣,脾氣不足也。


若作有餘之火,用桑皮等藥瀉之,是益虛其肺氣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1#
 樓主| 發表於 2013-9-27 14:47:05 | 只看該作者

內傷


凡似傷風咳嗽之證,乃因肺虛不能外衛皮毛所致者,宜用溫肺湯以固肺為主。


若用寒涼,則肺氣益虛,不能生腎,腎水枯則相火旺,相火旺則骨髓蒸干,勞瘵所由作也。


勞瘵不作瀉者,陰血骨髓皆枯也;


善食者,胃中火盛殺穀也。


內傷發熱,是虛陽上浮,下寒而上熱,內寒而外熱,其熱是假也。


蓋肝、脾、腎三陰在下,三陰中有三陽,若陽氣虛,陰氣勝,則三陽上逆,三陰獨滯於下,太陰無陽明之陽,少陰無太陽之陽,厥陰無少陽之陽,陽浮於上,身熱所由發也。


(王胥山曰:


太陰,脾也;


陽明,胃也;


脾與胃相因為表裡也。


少陰,腎也;


太陽,膀胱也;


腎與膀胱相因為表裡也。


厥陰,肝也;


少陽,膽也;


肝、膽相因為表裡也。


有陰不可無陽,有陽不可無陰,一陰一陽,其相配乃所以相濟,此天地之至理也。


故用炮薑回陽明於脾,肉桂回少陽於肝,細辛回太陽於腎,三陽下降,則火歸原而熱自止,故曰溫肺湯,乃退熱之聖藥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2#
 樓主| 發表於 2013-9-27 14:47:15 | 只看該作者

內傷


內傷之證,中氣虛也。


中氣者,當臍中空處,兩脅中間也。


脾氣在中氣之內,與中氣相為依倚,非即中氣也。


中氣以空為貴,其所以能空者,由脾能運轉,陽氣上升而後中能空也。


若脾氣下陷,填塞其中,則臟腑之根蒂以傷,氣血往來之道路以窒,病自此起矣。


脾之所以能升者,由胃氣升發,脾有所稟也。


故脾氣散精,上輸於心,心輸於肺,肺輸於皮毛,輕清者入於經絡為營, 悍者入於皮膚為衛。


故凡飲食入胃,全賴脾氣運之,其精氣上行於肺,化為津液,肺復降下,四布入心、入脾、入肝為血,入腎為精;


其濁者入於臍下之幽門、轉於小腸,達於大腸,會於闌門,糟粕出於廣腸。


津液沁於膀胱,所以清升濁降,生生不息,即壽且康也。


倘或飲食傷胃,脾無所稟,或勞役傷脾,不能轉運,脾胃之氣既滯於中,則金無所藉以滋養,而不能生水,水無所藉以相生,而不能制火,命門之火必過旺矣。


命門之火與心包絡,一脈相通。


命門火旺,心火亦旺。


胸膈之間無非陰火之熾,火乘土位則金失其職,火從而克之,故氣高而喘者,陰氣填塞於肺,肺氣為之不利也。


身熱而煩者,火盛血干,心神無所安養,故躁而煩熱也,是心肺之氣病而著見於外者如此。


故或似傷風,或似傷寒,皆陽氣不足之所致也。


若認作外感汗之,則肺氣益虛,下之則陽氣下陷,輕者多重,重者多死。


故東垣《內外傷辨》曰:


外傷者是為有餘,有餘者宜瀉之;


內傷者是為不足,不足者宜補之,此補中益氣湯所由設也。


用人參、黃 、白朮、甘草、當歸以補氣血,用陳皮以理氣滯,用柴胡、升麻以升清氣,清氣升,濁氣自降,元氣周流,營運不息,觀之天地位而萬物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3#
 樓主| 發表於 2013-9-27 14:47:23 | 只看該作者

驗案


一人內傷,身中困倦,食後惡心,此證全由脾陰不足。


脾陰不足,則胃陽不升,而肝邪來侮扶金之藥,則腎不治而自安,火不降而自平。


蓋金浮則水升,木沉則火降也。


一人身熱,頭患昏暈,言語恍惚,此上熱也;


泄瀉,自汗,臍中痛,此下寒也。


上實下虛,宜溫宜汗,五苓散加炮薑、吳茱萸少許,水煎熱服,一劑而愈。


一人十三歲,吃面餅後即洗浴遇驚,以致發熱似傷寒。


二、三日後右脅痛,下午潮熱、口渴,用歸脾東加梔子飲之。


蓋受驚則氣散,血不歸絡,濁氣歸心,淫精於脈。


夫心以生血也,如心氣散,則血不生而火熾,脅痛,潮熱,口渴,血虛火熾。


歸脾湯益心氣、養心血,所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4#
 樓主| 發表於 2013-9-27 14:47:32 | 只看該作者

外感


傷風脈浮緩,憎寒身熱,煩躁不安,鼻流清涕,欲語未竟而嗽,自汗惡風,宜桂枝湯。


傷風乃有餘之證,頭痛,鼻流清涕,常有傳入裡方罷,聲啞,鼻塞不通,能食腹和,筋骨疼痛,不能搖動,頭重著枕非扶不起。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5#
 樓主| 發表於 2013-9-27 14:47:41 | 只看該作者


治傷寒,其要只在扶陽。


病之所在,皆陽之所不至也,不知扶陽之義,無論汗、吐、下不能外,引而內之;


春陽初發,引而發之;


秋陽欲入,引而入之。


陽之所至,陰寒自息。


如物受陰寒之氣而傷萎,一遇太陽則復其原矣,此為治傷寒之要法,不惟寒證為然,而風淫、暑熱亦多類此,不過陰盛扶陽,陽盛扶陰。


扶陽者,扶原陽也;


扶陰者,扶真陰也。


真陰所以配真陽,真陽亦人之原陽也。


後之論陰陽者,以火為陽,而不知真陽非火;


以水為陰,而不知真陰非水。


蓋一言水火,即系後天有形,必有過不及之弊,乃是先天一陽真氣耳。


純得之則為仙,純失之則為鬼,一有不到即為病。


故治病必求其本。


本者,元陽也。


經云:


蒼天之氣清靜,蒼者無他雜色也,純乎陽者也;


其余則為青、黃、赤、白、黑,分屬五行而為後天矣。


至於蒼天之氣,則為純陽之本,扶之可以有生無死,此傷寒所以必顧真陽也。


傷寒過二、三、七日不愈者,因氣不足也。


扶原為主,從脾胃調理,庶不枉人性命。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6#
 樓主| 發表於 2013-9-27 14:47:51 | 只看該作者

熱暑燥


傷寒熱病之由,火先動於火未動之時,水乃虧於水正旺之日。


治法以救陰為主,宜清潤也。


汗多,禁利小便;


小便多,禁汗。


暑病有二:


曰中,曰傷。


中暑者,動而得之,因天時亢熱,致傷肺氣,非形體受病也。


人參白虎湯主之。


傷暑者,當暑之時,為房屋陰寒所迫,周身陽氣不得發越,靜而得之,非陰證也。


(王胥山曰:


此證是先已微受暑氣於內,外又為陰涼之氣所抑而成,即欲所謂寒包暑也。


有謂此是直中於寒,與暑證有何干涉者,其說未免有誤。


調中益氣東加附子飲之,退後以清暑益氣湯調之。


中暑,脈沉洪大,大渴引飲,身熱心煩。


傷暑,脈沉實,身形拘急,肢節疼痛,心煩,肌熱無汗。


初病微惡寒,可表之。


中熱、中 者,暑證也,行人勞碌得之。


惡熱,肌膚大熱,大渴引飲,汗泄無氣以動,熱傷肺氣,白虎東加生脈散主之。


燥熱之病有似熱證,胃氣不行,內無津液而干涸、求湯飲以自救,非渴也,乃口乾,舌雖干而舌根多潤,欲飲而飲湯不多,脈豁大無力。


燥甚者,亦鄭聲而不譫語,此血枯之證也。


宜黃 當歸湯主之,服白虎湯、五苓散則死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7#
 樓主| 發表於 2013-9-27 14:47:59 | 只看該作者

驗案


一人年十七,初秋病身熱如火,至六日鄭語不止,尋衣撮空,昏不識人,瀉利日三、四十次,目開不眠。


用甘草四錢,歸身三錢,麥冬五錢飲之,目稍合,脈之豁大者稍斂,重用生地黃、白芍、歸身、麥冬、五味子、甘草,然後神清瀉止,調理而愈。


此真象白虎湯之燥病也。


其泄瀉者,腎燥也。


故以生地黃澀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8#
 樓主| 發表於 2013-9-27 14:48:08 | 只看該作者


中濕,渾身強直,四肢多倦怠不舉,法宜疏利小便,切不可輕易下之。


雨中露天,濕衣濕地,皆能受濕為病,在肝、脾二經,大便泄,小便赤,脈微而緩,五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9#
 樓主| 發表於 2013-9-27 14:48:17 | 只看該作者

求汗


有初病而自汗出,其後熱甚而反不得汗出者,此陽氣發泄,而陰氣不足故也。


(張東扶曰:


陽氣發泄,故初病即有汗;


陰血不足,故熱盛反無汗。


宜用芎歸湯一、二帖後,再加蘇梗一、二分,則汗出而愈矣。


又有寒熱交作,汗出熱退,少頃又寒,此陰陽不和,宜小柴胡東加川芎、當歸、白芍。


蓋余邪未盡,則陰陽不和。


用人參、甘草、半夏以和陽;


川芎、當歸、白芍以和陰;


柴胡、茯苓以徹半表半裡之熱也。


有六脈空大而遲緩,裡氣已虛,身微惡寒,而表邪未盡,用白朮一錢,附子三分,加桑又有夏秋之交,身熱惡寒而脈豁大,宜 歸東加桑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0#
 樓主| 發表於 2013-9-27 14:48:26 | 只看該作者

求吐


或寒氣,或寒飲,食留滯在胸膈之間,用理中湯和之,托住正氣,自然得吐。


有食在胃中,用平胃散、二陳湯,升其胃氣,自能吐矣。


膈上有痰,滿悶壅滯,宜吐,炒鹽調滾開水吐之。


絞腸痧,用鹽調滾開水探吐之。


夾食停痰,木曲而不直,平胃、二陳消導自吐。


痰涎壅塞,膽礬三分,硼砂二分,研末滾水調服吐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5 02:40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