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吳醫匯講】

 關閉 [複製鏈接]
121#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5:07:5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3:02 編輯

三焦論贅言


嘗讀《難經》、叔和、啟玄、諸大賢三焦論,皆謂有名無形。


又讀《靈樞經》曰:


密理濃皮者,三焦濃;


粗理薄皮者,三焦薄。


勇士者,三焦理橫;


怯士者,三焦理縱。


則似乎有形矣。


及觀李士材曰:


肌肉之內,藏腑之外為三焦;


亦無形也。


而士材又以無形為誤,而以《靈樞》之濃薄、縱橫,如霧、如漚、如瀆,以征其形。


則三焦究屬有形耶,無形耶?


謹贅一言以辨之。


夫三焦者,即胸、膈、腹內、三空處也,諸大賢皆謂有名無形者,所以別其不同於他藏他腑之自具一形耳,非曰無形即無其處,正欲指空處,故曰無形也。


《靈樞》謂濃薄縱橫者,即借胸膈腹之腔子裡面為言,非另具一形而為濃薄、縱橫也。


《經》又曰:


如霧、如漚、如瀆,而中焦又有作如瀝者,蓋即指胸、膈、腹內空處之水氣為喻。


如果有形,則霧乃氣聚,有時而散,漚為水泡,時起時沒,瀝是余滴,可有可無,皆無常形,豈可比之上中二焦乎?


至於下焦如瀆者,亦不過以溝瀆中水道,比下焦之水道,非以溝瀆之殼子相比較也。


即士材所謂肌肉之內,藏腑之外,雖有其處,原無其形,何反以無形為誤,豈其意以既有其處,即不得謂之無形耶?


然處與形不同,有其處,《內經》所以云云;


無其形,諸賢所以定論。


先聖後賢,言似異而旨實同也。


惟陳無擇言有形如脂膜,疑未妥協,蓋脂膜乃身中原有之物,三焦之形如之,則又一層假脂膜也,假脂膜與真脂膜,其何以辨哉?


故敢謂其未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2#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5:07:5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3:01 編輯

認疫治疫要言


疫癘之證,病家每每忌諱,醫家故不明言,然口雖不必明言,心內還須認清,若認之不清,不但用藥無效,而且開口便差。


認疫若何?


於聞見中但有兩三人病情相同者,便要留心。


留心若何?


病有來蹤去跡,怪怪奇奇,傳變遲速,不近情理,較諸正傷寒、風溫、溫熱、濕溫、暑等門,迥乎大異者,即疫也。


脈證不必大涼,而服大涼之藥,似有害而終無害者,即疫也。


脈證可進溫補,而投溫補之劑,始似安而漸不安者,即疫也。


治疫之法,總以毒字為提綱,憑他如妖似怪,自能體會無疑。


君如不信,試觀古今治疫之方,何莫非以解毒為主,吳又可之專用大黃,非解毒乎?


張路玉之酷喜人中黃,而以童便配蔥、豉為起手方,非解毒乎?


葉天士之銀花、金汁必同用,非解毒乎?


至於犀角、黃連、生甘草等味,十方九用,非解毒乎?


故嘉言喻氏有要言不繁曰:


「上焦如霧,升而逐之,佐以解毒;


中焦如漚,疏而逐之,佐以解毒;


下焦如瀆,決而逐之,佐以解毒。


觀其旨,上中下則有升疏決之異,而獨於解毒一言,疊疊緊接,不分彼此,豈非反覆丁寧,示人以真諦也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3#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5:08:0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3:01 編輯

趨庭雜記


憶余少時,嘗讀《內經》云:


「肺藏魄,肝藏魂。


又云:


「肺主氣,肝主血。


夫既清陽之氣歸之於肺,濁陰之血歸之於肝,又何以清陽之魂不歸於肺金,濁陰之魄不歸於肝木哉?


以是析疑於先子,先於曰:


噫!


汝之愚也,然亦不可無此一問。


蓋人法天地,稟賦陰陽,先天皇極,干南坤北,離東坎西,是以東離日府,反藏庚位之金雞,西坎月宮,又賴甲方之玉兔,金中有木,木中有金,金情戀木,木性戀金,是大地沖和之道也,肝魂肺魄,更何疑哉?


相傳孫思邈有降龍伏虎之說,余問於先子,先子曰:


此亦當時之寓言耳。


蓋今之肝氣橫逆,脅痛嘔惡,目張痙厥,非猙獰之逆龍乎?


而肺氣不宣,喘急痰壅,便溺俱無,非猖狂之猛虎乎?


當此之際,有慧心明手,一劑而其病如失,是即思邈之降龍伏虎也。


子輩讀書,由此說而隅反之,自可日進於高明矣。


竊怪今之人學術未精,每咎於藥品之未醇,或嫌膠之不陳,或憎連之非川,用桂無交趾之產,用術難於邑之真,諉辭卸責,不知上古之世,衣服宮室尚有未全,金、石、草、木之品豈如今之悉備耶?


然古人未嘗不治人也。


且醫之有藥,猶繪事之有色也。


青、黃、赤、黑,色之常也,而淡紅、微翠、嫩綠、嬌黃,乃繪家均合之巧。


寒、熱、溫、涼,藥之范也,而大小、綏急、奇偶、輕重,亦由醫者配合之微妙耳。


嗟乎!


可以醫而不如繪者乎?


讀《素問》五運合化之理,有黃氣橫於甲巳,白氣橫於乙庚,黑氣橫於丙辛,青氣橫於丁壬,赤氣橫於戊癸,余潛心仇對,難以自明,及讀《天元冊》文,有丹天之氣經於牛女,天之氣經於心尾,蒼天之氣經於危室、柳鬼,素天之氣經於亢氐、昂畢,玄大之氣經於張翼、婁胃,因以張介賓所繪《運氣圖》玩索之,始悉天干與二十八宿所處之向,所合之位,讀時雖少開茆塞,然其合化之根源,一定不移之法,則尚難胸中明轍,確乎無疑,由是問於先子,先子曰:


天下之事不出乎五行,而《河圖》為五行之祖,今爾以合化之所以然,而欲溯流窮源,盍以《河圖》思之也。


夫《河圖》之數,一與六合,二與七合,三與八合,四與九合,五與十合。


試屈指天干之次第,甲數居一,巳數居六,乙數居二,庚數居七,丙數居三,辛數居八,丁數居四,壬數居九,戊數居五,癸數居十,即《河圖》生成之數。


土為萬物之母,故以為首而相生合化也。


此至簡至易之事,而人多未有悟及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4#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5:08:1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3:00 編輯

辨醫書音義


《傷寒》書有「噫氣不除」句,今人以「噫」字讀作「依」字聲者居多,因《四書》注:


「噫,心不平聲也。


但此噫氣由中氣不和,胃氣上逆,與心不平聲義不合。


考《字典》音於介切,應讀「隘」字之去聲為是。


《脈訣》二十八脈內有濡脈,注云:


「與爛綿相似。


今人讀作「如」字聲者居多,然非濡滯之義。


考《字典》「濡」 字有而、囚、如、柔、、五音,《莊子》有「濡弱謙下為表」句,與「」字之義頗合,則此「濡脈」,宜讀「脈」 為是。


痹者,閉而不通之謂也。


《字典》兵糜切,音秘。


今人多念作「避」字聲者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5#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5:08:2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2:59 編輯

夏月忌枳說


枳殼、枳實,皆破氣之品,夏月乃「熱傷氣」之令,二藥非宜,故暑濕熱三氣門方中,惟陽明實滿,不得不與承氣湯者間有用之,其余皆不用,此古人制方之意,若有不謀而合焉。


今人未能體會,每於暑熱之時任意用之,是何讀古人書而漫然未覺耶?


或曰:


枳不宜於夏令,檳榔尤甚矣,余曰:


不然,夏月之邪,三焦受者居多,非檳不達,故為要藥,枳不能通三焦,故為時令之禁。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6#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5:08:3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2:59 編輯

喜傷心恐勝喜解


心有所樂謂之喜,何反謂其傷心哉?


凡人之氣,以平為期,不及者病,過者亦病。


《經》曰:


「心藏神,神有餘則笑不休。


試即以「不休」二字味之,乃樂之過而失其正也。


當此樂以忘憂之際,有放心而不知求其心,所藏之神不亦因之而渙散乎?


至於恐能勝喜,其義維何?


蓋喜為心志,恐為腎志,水能制火,既濟之道也。


抑更有顯而易見者,人當極喜之時,適有恐懼之事,猝然遇之,莫不反喜為憂者,惟以喜之情緩於恐,而恐之情急於喜也。


是僅以水火剋制之理言之,或近傅會,而不知勝復之道本乎人情,實有沒相印合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7#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5:08:4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2:58 編輯

恐傷腎思勝恐解


恐為腎之志,何即傷腎乎?


蓋「腎者主蟄,封藏之本」,喜靜而不喜動,恐則氣下,偏能動之,如張子和云:


恐氣所致,為骨酸痿厥,為暴下清水,為陰痿,為懼而脫頤,凡此諸症,非皆傷腎之明驗歟?


若善思者處此,即非常臨之,自有定識,豈得以恐懼搖其意見哉?


況思慮之志出乎脾,以思勝恐,亦即以土制水,論情論理,亦適符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8#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5:08:5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2:57 編輯

思傷脾怒勝思解


脾志思而肝志怒,木能克土,此其理也,而曰傷曰勝,義亦顯明。


岐伯曰:


「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


蓋脾處中州而屬土,喜健運而惡郁結,思則氣結,故曰傷也。


況思雖為脾志,而實本乎心,心者,脾之母也。


今以多思而心營暗耗,母氣既虛,則所以助脾者亦寡矣。


若夫怒可勝思,不言而喻,嘗見人熟思審處之時,忽有拂逆之加,一朝之忿,無不為已,前此之思之弗得弗措者,至此而無暇計及矣。


此無他,亦惟人之常情,有緩與急而已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9#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5:09:0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2:57 編輯

怒傷肝悲勝怒解


肝為木臟,欲散而苦急。


《經》曰:


「肝氣虛則恐,實則怒。


又曰:


「怒則氣上。


夫以將軍之官,至剛之臟,復以嗔怒而助其氣,是急也,非散也,故曰傷也。


若夫悲者,有所哀痛而然也。


《經》曰「悲則氣消。


則當氣逆之時,適以此消氣者值之,謂之曰勝,誰曰不然。


或曰:


四志所勝,皆與五行剋制之理合,茲怒為肝志,何獨非肺志之憂勝之,而云「悲勝怒」乎?


蓋喜怒憂思悲恐驚,其情有七,而五臟止有五志,故遺去悲與驚二者,以悲與憂相類,皆屬不遂其心也,驚與恐相類,皆有所怯也,惟悲之情較急於憂,故其勝怒為更切耳。


由是觀之,即謂之憂勝怒,亦何不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5:09:0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2:56 編輯

憂傷肺喜勝憂解


肺為氣主,忌乎郁。


《經》曰:


「憂愁者,氣閉塞而不行」,是憂能傷肺之由也。


至於喜可勝憂,其義何居?


亦考諸岐伯曰:


「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故氣緩矣。


則以閉塞者而和緩之,豈不得謂之勝乎?


然亦更有顯明者,凡人有所憂愁,每多胸膈不舒,適逢歡快之事,即可情懷開曠,此尤情性之常,寧獨火可勝金而已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5:09:3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2:56 編輯

百合病贅言


此症行止坐臥皆不能安,自朱奉議以為傷寒之變證,後之注《金匱》者,或言屬氣,或言屬血,論說紛紜,余竊以為皆未中肯。


夫「百脈一宗,悉致其病」,乃本乎心神渙散也。


心主脈,故心病而脈為之皆病矣。


惟其心神渙散,故下文常默默,不能食,不能臥,不能行數句,無可奈何之態,皆所以形容百脈悉病之語。


未經誤治,病情如是者,乃為此病之正,故用百合而加生地黃汁,顯為五志之火,消爍心陰,於是以此救之。


《經》所云「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之意也。


此外因誤治之變,而隨症治之,如《金匱》所立數方,亦不過略舉其概,以令人隅反;


設未用汗、吐、下三法,而曾或寒、或熱、或補、或瀉之藥以誤治者,治法亦宜權變,惟在法古者之引伸觸類耳。


趙以德《衍義》云:


「病多從心主,或因情欲不隨,或因離絕菀結,或憂惶煎迫,致二火鬱之所成」,最為切當。


惜其有見及此,而未明言心神渙散之故,注中反雜以熱毒瘀血等解,殊為白璧之瑕。


昔張路玉治孟端士太夫人此病,用生脈散加百合、茯神、龍齒,稍兼黃連而病愈,蓋以百合攝神之法而推展之,洵為能讀仲景書者矣。


第安神之藥不一,而專取乎百合者,因其形象心,瓣瓣合抱,取其凝合渙散之心神,由是而百脈皆利矣。


嘗閱《中吳紀聞》云:


百合乃蚯蚓所化,張路玉亦曾親見,於包山土罅中,有變化未全者,大略野生百合,蚓化有之。


夫蚯蚓性動而專通經絡,及至變而為百合,則由動而靜,由散而合,用為主治,即此意耳。


且百脈悉病,則病變百出,非經文數症之所能盡;


設或症不盡合乎經文,而遇病態類此者,亦宜體會其意而推測之,不可泥定下文數症也。


當明欲食不能食等句,乃無可形容之辭,病為神病,而難以形容,醫者亦須神會,而非語言文字之所能罄者矣。


景岳云:


無形者,神也,變幻倏忽,換回非易,引《經》文「粗守形,上守神」二句,而嘆安得有通神明而見無形者,與之共談斯道哉。


旨哉,是言也!


向來注者,多以百合為消瘀血,然消瘀血者,乃赤花之山丹,非百合也。


蘇頌以病名百合,而用百合,不識其義。


李士材曰:


亦清心安神之效耳。


士材能見及此,而未發明此症之機要,殊缺典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2#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5:09:4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2:55 編輯

卷七

 

辨脾胃升降


余嘗考治脾胃莫詳於東垣,求東垣治脾胃之法,莫精於升降。


夫升降之法易知,而升降之理難明。


其在《經》曰:


「脾胃為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蓋脾主生化,其用在於無形。


其屬土,地氣主上騰,然後能載物,故健行而不息,是脾之宜升也明矣。


胃者,水穀之海,容受糟粕,其主納,納則貴下行,譬如水之性莫不就下,是胃之宜降也又明矣。


故又曰:


「清氣在下,則生飧泄;


濁氣在上,則生脹。


夫清氣何?


蓋指脾氣而言,不然何以在下則飧泄也;


其濁氣何?


蓋指胃氣而言,不然何以在上則脹也。


是非可為脾升胃降之一確證乎?


由此而推,如仲聖所立青龍、越脾等方,即謂之升脾之清氣也可;


其所立三承氣諸方,即謂之降胃之濁氣也無不可。


觸類引伸,理原一貫,先聖後聖,其揆一也。


考東垣所著補中益氣、調中益氣、升陽益胃各方,其論雖詳於治脾,略於治胃,而其意則一臟一腑,升降各有主治,顯然不可混者,其與先聖之理,又何嘗相悖,而後先輝映,足以發明千古,良可師也。


苟其顛倒錯施,俾升降失宜,則脾胃傷,脾胃傷則出納之機失其常度,而後天之生氣己息,鮮不夭扎生民者已。


余偶讀東垣書,詳究脾胃,以辨其升降之理如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3#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5:10:0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2:55 編輯

氣有餘便是火解


昔賢有云:


「氣有餘,便是火。


此當專以病氣立論。


若元氣有不足,而無有餘者也,何則?


氣化於精,精生於水穀,故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飢,飢則氣怯而倦怠,若飲食適宜,起居有節,始得元氣充流,一晝一夜,正合一萬三千五百息,為人身之常度,故聖人御氣,如持至寶,非以氣之易於不足乎?


自夫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氣,外侵營衛經府,阻塞正氣流行出入之道,遂致腠理閉塞,胸腹痞滿,二便不通,種種顯病氣有餘之象,而元氣已形內餒之機,醫者但當察其所因,如風則用和,寒則用汗之類,即不致化火,而元氣復矣。


若治不中要,病氣留著,則六者皆可化火,即熱病為傷寒之類,而病機十九條,屬熱者多是也,故曰氣有餘便是火。


即七情之病,亦莫不然,如喜太過,則喜氣有餘而心火熾,怒太過,則怒氣有餘而肝火炎,此尤當從臟氣之陰陽虛實而調劑之,若執是說以往,不曰破氣降氣,即曰清火瀉火,吾恐少火生氣,一傷則俱傷,一敗而難復,非衛生之道也,豈古人立言之旨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4#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5:10:1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2:54 編輯

東垣景岳論相火辯


東垣曰:


「相火者,元氣之賊也。


丹溪述之,景岳非之。


論曰「情欲之火,邪念也,邪念之火為邪氣,非相火之所為也。


二家之說俱有詞障。


夫相火者,腎中之真陽,稟自先天,為人生之根本,云為動作賴之以立,衰則病,息則死。


老子曰:


「一」生二。


周子曰: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靜而生陰陽。


是相火一人身之太極也,太極不能無動,然動而有節,即是少火以生氣,動而無制,則為壯火以害氣,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實一相火之所為,豈得另有邪火也?


故人之喜怒愛懼,不過五藏之本志,男女大欲,則又萬物之化醇,是皆天地間經常之理,原不至於傷生,惟狂蕩無節,斯為害耳。


然相火既定位於下焦,蒸騰發育,夫能使之理勝而安,欲勝而危者,則惟一心,故心為君火。


《經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5#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5:10:2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2:54 編輯

古今元氣不甚相遠說


「五方風土異宜,古今元氣不同」,醫林每奉此二語為治病立方之要旨。


以為西北高燥多寒,東南卑濕多熱,高燥則筋骨勁強,卑濕則肌肉柔弱,此分情勢之剛柔,非以判本原之強弱,故《內經?


異法方宜論》、《五常政大論》,聖人早為詳言之。


至古今元氣不同,則愚竊有說焉。


皇古之世,壽稱千百,荐紳先生難言之,或者書缺有間,未足征信歟?


《尚書》載自帝堯以來,則皆彰彰可考,所謂元氣之濃薄,必征諸壽數之短長,故古人之元氣不可見,而古人之壽數有可稽。


唐虞三代,已不聞有數百歲之人,觀之孔顏,尤明驗也。


仲師誕生於漢,為制方之祖,其用藥也,不啻數倍於今,由其察脈真,審證確,任使精專,一湯日作數服,病愈或不終劑,蓋有是病,必用是藥,去疾務盡,斷斷然也,然非謂漢時氣濃則可也。


古者以百歲為上壽,七八九十者為老,遞降而夭殤,自漢迄今,果有異歟?


蓋至誠無息,天地之體未有久而漸薄之理,惟天地無心於造物,人稟天地之氣以生者,原各得此百年之用,而修短不齊者,人自有其濃薄耳,今古一轍也。


不然,軒岐垂教,長沙祖述,豈專為一方一代而言哉?


若謂今之人稟氣日薄,則善乎徐洄溪有草木之性隨之亦薄之論,此又不移至理也。


自元氣不同之說行,群以古法不宜於今,麻、桂慮其亡陽,薑、附畏其劫陰,柴、葛以升而代之,硝、黃以厲而制之,即偶然一用,不過數分,病則猶是也,藥則不及矣,安能奏效乎?


因是邪不去,正立亡,始之以謹慎愛之者,終之以因循害之也。


故愚以為學人,當專務審證辨脈,既得證因之本,幸勿拘元氣不同之見,當宗古人用藥而稍減之,矯今人立方而增重之,庶幾病氣速除,生機不息矣。


鼎也學識淺陋,有志未逮,書此以俟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6#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5:10:3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2:53 編輯

四時皆有傷寒說


三陽傷寒,俱有表證,至於三陰,既無表證可據,而又不必一日太陽、二日陽明循經而傳,卒然直中,無拘太少,今試有人卒然患得三陰條脈證,醫者診視,將不知目為何病,無論治之也。


故有謂南地無傷寒者,非無傷寒,實有之而難於識,難於治也。


寒者,天地之一氣,《傷寒》者,舉一以名書,一百一十三方,果皆治寒之劑哉?


猶魯史錯舉四時而名《春秋》也。


竊謂傷寒一證,不特霜降以後,春分以前有之,即三時皆有之,不過因時易名,春溫、夏暑,其證治已全具於三百九十七法中,在學人能通其變耳。


是《傷寒》實備六氣之治,厥後或專論溫熱,或專主三焦,或主心營肺衛,要不過《傷寒》中之一氣一經,未足以窺全豹也。


讀書貴在參悟,不可如小僧縛律。


如邪中三陰,不必皆寒,故三陰亦有熱下證;


直中三陰,多兼內傷,故三陰每多溫補證。


又況外感不出六經,內傷無過五臟,然則《傷寒》一書,並可以概雜病,何時何地無之哉?


溯心源於長沙,當必沉潛反復於其書,猶必詳審於無表證之治,則官牆雖峻,庶幾可窺。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7#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5:10:4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2:53 編輯

幼科似驚非驚辯


幼科驚症,自喻氏以食、痰、風、驚四字立名,大剖從前之訛,實為確論,葉香岩亦宗之。


然更有未盡者,近多冬令氣暖失藏,入春寒溫間雜,小兒吸收其邪,先傷肺經,起自寒熱氣粗,延綿失治,漸從胞絡內傳,上部雖有微汗,而痰多、鼻煽、煩躁、神蒙,病家惶懼,輒云變為驚症,動用香開,妄投金石,以致陰液消亡,熱勢愈張,正不敵邪,肝風陡動,漸見肢牽、目竄、痙閉、發厥,勢多傾敗。


若於病未猖撅之前,先以辛涼開肺,繼以甘寒化熱,佐以潤劑降痰,兩候自能痊可。


此蓋溫邪陷入,陰液內耗,而動肝風,實非驚恐致病也。


若誤以驚藥治之,恐幼稚之銜冤不少,故為之一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8#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5:10:5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2:52 編輯

痘科伏毒急於悶症說


痘之一症,先賢立論甚詳。


但近時氣候變遷,竟有不同於向日者,莫甚於伏毒,而為時癘壅遏。


初起寒熱悠悠,腰腹並無痛楚,兩潮而見點,亦色潤而形單。


並非要害之處,身熱未解,得嚏便通。


根窠雖立,不易掀發。


一到三朝,神蒙氣喘,斑點全無,唇不腫而口不渴,火伏內攻,迅如反掌,痘未退縮,即已喘閉告竭。


雖多識者,進以芳香雙解,大劑劫奪,一無奏績,亦未如之何也已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9#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5:11:0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2:52 編輯

司天運氣贅言


《內經?


氣交變大論》詳言歲運,《六元正紀大論》詳言司天在泉,而今似有不驗者,何歟?


蓋歲運已分太少,而一歲之中,再分為五運,五運之中,又分主客,主客之中,又分太少司天在泉,再與間氣分而為六,六氣之中,又分主客,是每候中必有歲運與司天、在泉,及主運、客運、主氣、客氣六者矣。


角、徵、宮、商、羽,與風、火、濕、燥、寒,雜合於一時,變化靡窮。


無怪執歲運之說者,司天在泉不驗,執司天在泉之說者,歲運不驗,執五運六氣之說者,歲運與司天在泉皆不驗,幾疑古聖賢書為不可盡信矣。


不知五運六氣,《經》文雖逐一分言,而未及合參之理;


然《天元紀》、 《六微旨》二篇,論至天符歲會,則參合而言。


如天符乃歲運,與司天相會,奉天行令而主半年,譬之相輔也,故曰執法也。


故中其病者,危而速也。


歲會乃歲運與年辰相會,猶為平氣,而主一年,譬之方伯也,故曰行令也。


故中其病者,徐而持也。


至於太乙天符,則司天、歲運、年辰三者會合,偏盛極焉。


故中其病者,暴而死也。


吾儕在醫喻醫,如一方中純寒純熱,其性自偏,服之未有不驗者。


其非天符、歲會之年,五行錯雜,猶之一方中苦辛相制,寒熱雜陳,則氣味皆輕,自不覺其利害耳。


天符、歲會如此,可知五運六氣亦須參合以類推矣。


《內經》未言及此者,提其綱而略其目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0#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5:11:1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2:51 編輯

司天運氣贅言


然余更有說者,《經》言中執法者,其病速而危;


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


中貴人者,其病暴而死。


曰中、曰其,乃指偏勝之時,即中此偏勝之邪,於是其病如斯,非泛言其年得病,無論風、寒、暑、濕、燥、火,一概如此斷也。


況偏勝之時,雖必有其邪,亦非舉世之人而盡中之也。


或起居不慎,或寒暖失宜,凡屬外感皆然。


再壯者氣行則散,怯者著而為病,則是中其邪者,本非常有,何謂《經》文之不驗耶?


愚意以為運氣之說如此。


抑更有釋天符太乙之說者,謂非一年之病皆然,當以得病之一日為言,如戊子日亦稱天符,戊午日即為太乙,似乎近理,而與中、其二字,究隔一層,仍當作值其日而中其邪,或合以其年其日而中其邪,如此推之,竊謂斷無不驗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4 20:37 , Processed in 0.093749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