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2062|回復: 211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吳醫匯講】

 關閉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9-23 10:58:4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吳醫匯講


書名 吳醫匯講

作者 唐大烈

朝代 清

年份 公元1792-1801年

分類 醫案

品質 0%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90%B3%E9%86%AB%E5%8C%AF%E8%AC%9B/index

典籍總表, 唐大烈, 清朝, 醫案, 0%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5000 金幣 +500 龍幣 +2 學習 +5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4:47:2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0:02 編輯

自序


粵稽炎暉紀物,首垂《本草》之經,云瑞名官,肇啟《靈蘭》之笈。

宗傳歷代,各立家言,衍迄今,尤工搜錄。

篁南江氏,有《類案》之編,東逸羅君,有《匯粹》之選。

惟淵源之有自,斯繼述之多人。

矧吾吳文獻之邦,乃良醫薈萃之域,韓門昆季,擅盧扁之稱,葛氏喬梓,紹張劉之學,新甫、啟東二十子,前朝之著述已繁,生洲、路玉諸公,聖代之闡揚亦伙。

《印機草》識元儀臨證之慎重,《讀書記》知在涇學業之深沉。凡此各自成書,出自諸家見地。

康熙時有過君繹之者,裒集眾賢治案,合鏤為書,名曰《吳中醫案》,此又片善悉錄,一藝必庸,旁搜博采而成者也。

夫廣羅成效,固以志鄉先輩之典型,而各抒論言,亦以征諸君子之詣力;


況乎精是業者,高才不少,明其理者,卓識自多;


匿采韜光,非乏枕中之秘;


靈機妙緒,詎鮮囊底之珍,凡屬蘊藏,可勝惋惜。

仆謹仿《吳中醫案》之舊帙,更輯《吳醫匯講》之新編,奧義顯詞,統為求教,長篇短節,並曰無拘,苟步武之克追,期當仁之不讓。

乃荷同志弗靳輝光,共表深思,互相賞析,或疏往訓,既發覆而摘微,或出心裁,尤領新而標異,詮《玉版》之秘要,欣符麗澤之占,索《金匱》之真言,胥協盞簪之慶,勿謂禁方三十,獨推思邈得其奇,須知《肘後》四編,不惟《抱朴》窮其蘊。

縱釀花為蜜,未免書癖之譏,而集腋成裘,堪補藝林之闕。

乾隆壬子仲秋長洲唐大烈立三氏書於問心草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4:47:3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0:03 編輯

卷一

 

禱告藥皇誓疏


康熙三十一年壬申長至日,王家瓚謹以清香禱告於藥皇曰:


竊聞《詩》云:


「上帝臨汝,無貳爾心。」《書》曰:


「作善降之百樣,作不善降之百殃。」又曰:


「惠迪吉,從逆凶,惟影響。」此列聖所垂之明訓也。

微氓如家瓚,生既不辰,命復多舛,蓋自先祖母五十余年,撫孤植節,一線單傳,以迄於今。

吾父衰齡望八,吾母見背,兩弟繼歿,俱無嗣息。 瓚所生兒女六人,亦皆以痘殤,孤危至此,無日不返躬自責也。

惟此瘍醫世業,謹守家傳,凡見諸苦惱,無論貧富,先懷悲憫,耿耿此心,惟無可表。

第自揣以褊淺之見識,荷司命之擔當,任大責重,豈盡無訛,清夜深思,愈增憂懼。

幸而歲戊辰,竟得子,已已冬出痘矣。

庚午又得子,今冬又出痘矣。

家瓚向天稽首,末由報答鴻麻,誠恐遷善不力,惡將集,舜之分,間不容發,敢矢誓愿為承先裕後之基址。

其首重者,忍辱安貧,畢生兢守,誓不趨時夸耀;


或遇瀕危之症,悉心療治,誓不惜名恝置;


或遇輕淺之疾,即時安慰,誓不張皇顯功;


或病果疑難,學識未到,必詳審以待高明,誓不耽延貽誤;


或遇富濃之家,誓不幸災攫利;


或遇貧困之人,隨力救援,誓不市恩而沾譽;


或遇當道紳,隨緣調治,誓不媚諛以玷祖先。嗟乎!


人命至重,冥報難逃,執一得以誤人,昧良心而罔利,均弗為之,若知之而自犯之,是自絕於天也。

設家瓚世味攖心,初終易轍,陽譴陰誅,交加不悔,神抵在上,其明鑒之。

惟是力有所不逮,情有所不忍,目擊貧病無告,煙火不繼之家,每有不堪之慘,徹底躊躇,點金乏術,今擬於薪水布袍之外,量為留余,制諸藥餌,為救療貧病之萬一。

猶以母靈暴露,力不從心,然一安慈魄,此事亦誓必為之也。所仰祈者,老父壽而康寧,優游晚景,二子克自振立,以延列祖書香,以報張太君之苦節,則臣愿足矣。

若夫一身之榮辱,則家瓚命相已定,不敢妄祈,不勝戰栗投誠之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4:47:4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0:04 編輯

禱告藥皇誓疏


丙午之秋,東作陰騭文頌言畢,復命兒輩於祖筆一卷中,檢先大父緘齋公「禱告藥皇誓疏」底稿,讀之怦怦心動。

鳴呼!


以慈悲為命脈,以神明為監史,以忍辱為安貧之極致,以種德為詒謀之首務,苟非深明於天人相與之微,有能如是之憂勤惕厲者乎?

東老矣,幸食舊德,以迄於今,綿及曾元,識字讀書,皆先人之賜也,謹錄一通,俾兒孫朝夕觀省,相與動心忍性,溫溫惴惴,無忝所生,是則予小子之責也夫。

孫岱東百拜謹識,時年七十有三。

此篇誓疏,雖非講學之文,然惟有此實心,斯有實學,則是此心亦吾醫所宜亟講也。

云林先生之後,迄今五世矣,不僅良醫代出,抑且書香相繼,安知非此存心之報哉?

當弁卷首,以志我儕講學之一證。

大烈識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4:47:5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0:04 編輯

溫證論治


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胞。肺主氣,屬衛;


心主血,屬營。

辨營衛氣血,雖與傷寒同,若論治法,則與傷寒大異。

蓋傷寒之邪留戀在表,然後化熱入裡;


溫邪則化熱最速。未傳心胞,邪尚在肺,肺合皮毛而主氣,故云在表。

初用辛涼輕劑。挾風,加薄荷、牛蒡之屬;


挾濕,加蘆根、滑石之流。或透風於熱外,或滲濕於熱下,不與熱相搏,勢必孤矣。不爾,風挾溫熱而燥生,清竅必干,謂水主之氣不能上榮,兩陽相劫也。

濕與溫合,蒸鬱而蒙痹於上,清竅為之壅塞,濁邪害清也,其病有類傷寒。驗之之法,傷寒多有變症,溫熱雖久,總在一經為辨。

前言辛涼散風,甘淡驅濕,若病仍不解,是漸欲入營也。

營分受熱,則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無寐,或斑點隱隱,即撤去氣藥。

如從風熱陷入者,用犀角、竹葉之屬;


如從濕熱陷入者,用犀角、花露之品,參入涼血清熱方中。

若加煩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


老年及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黃代之,急速透斑為要。若斑出熱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則如玉女煎,輕則如梨皮、蔗漿之類。

或其人腎水素虧,病雖未及下焦,每多先自彷徨,此必驗之於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4:48:0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0:05 編輯

溫證論治


如甘寒之中加入鹹寒,務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耳。

若其邪始終在氣分流連者,可冀其戰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與汗並,熱達腠開,邪從汗出。

解後胃氣空虛,當膚冷一晝夜,待氣還自溫暖如常矣。

蓋戰汗而解,邪退正虛,陽從汗泄,故漸膚冷,未必即成脫症。此時宜安舒靜臥,以養陽氣來復,旁人切勿驚惶,頻頻呼喚,擾其元氣。

但診其脈,若虛軟和緩,雖倦臥不語,汗出膚冷,卻非脫症;


若脈急疾,躁擾不臥,膚冷汗出,便為氣脫之症矣。更有邪盛正虛,不能一戰而解,停一二日再戰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再論氣病有不傳血分,而邪留三焦,猶之傷寒中少陽病也。

彼則和解表裡之半,此則分消上下之勢。隨症變法,如近時杏、朴、苓等類;


或如溫膽湯之走泄。因其仍在氣分,猶有戰汗之門戶,轉瘧之機括也。

大凡看法,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

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才宜清氣。乍入營分,猶可透熱,仍轉氣分而解,如犀角、元參、羚羊等物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4:48:1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0:06 編輯

溫證論治


至入於血,則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膠、赤芍等物是也。

若不循緩急之法,慮其動手便錯耳。 且吾吳濕邪害人最多,如面色白者,須要顧其陽氣,濕勝則陽微也。

如法應清涼,用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過涼,蓋恐濕熱一去,陽亦衰微也。

面色蒼者,須要顧其津液,清涼到十分之六七。

往往熱減身寒者,不可便云虛寒而投補劑,恐爐煙雖熄,灰中有火也,須細察精詳,方少少與之,慎不可漫然而進也。

又有酒客,裡濕素盛,外邪入裡,與之相搏,在陽旺之軀,胃濕恆多,在陰盛之體,脾濕亦不少,然其化熱則一。

熱病救陰猶易,通陽最難。

救陰不在補血,而在養津與測汗;


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較之雜症有不同也。

再論三焦不從外解,必致裡結,裡結於何?

在陽明胃與腸也。亦須用下法,不可以氣血之分,謂其不可下也。惟傷寒熱邪在裡,劫爍津液,下之宜猛;


此多濕邪內搏,下之宜輕。傷寒大便溏為邪已盡,不可再下;


濕溫病大便溏為邪未盡,必大便硬,乃為無濕,始不可再攻也。

再人之體,脘在腹上,其位居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脹,當用苦泄,以其入腹近也。

必驗之於舌,或黃或濁,可與小陷胸湯或瀉心湯隨症治之。若白不燥,或黃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慎不可亂投苦泄。

其中有外邪未解,裡先結者,或邪鬱未伸,或素屬中冷者,雖有脘中痞痛,宜從開泄,宣通氣滯,以達歸於肺,如近世之杏、蔻、橘、桔等,輕苦微辛,具流動之品可耳。

又有舌上白苔黏膩,吐出濁濃涎沫者,其口必甜,此為脾癉。

乃濕熱氣聚,與穀氣相搏,土有餘也,盈滿則上泛。

當用佩蘭葉,芳香辛散以逐之。若舌上苔如鹼者,胃中宿滯,挾濁穢鬱伏,當急急開泄,否則閉結中焦,不能從募原達出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4:48:2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0:07 編輯

溫證論治


再舌苔白濃而干燥者,此胃燥氣傷也,滋潤藥中加甘草,令甘守津還之意。

舌白而薄者,外感風寒也,當疏散之。

若薄白而干者,肺液傷也,加麥冬、花露、蘆根汁等輕清之品,為上者上之也。若苔白而底繹者,濕遏熱伏也,當先泄濕透熱,防其即干也;


此可勿憂,再從裡而透於外,則變潤矣。

初病舌即干,神不昏者,宜急養正,微加透邪之藥;


若神已昏,此內潰,不可救藥矣。

前云舌黃或濁,當用陷胸、瀉心,須要有地之黃。

若光滑者,乃無形濕熱,已有中虛之象。

大忌前法。

其臍以上為大腹,或滿、或脹、或痛,此必邪已入裡,表症必無,或存十之一二,亦須驗之於舌。

或黃甚,或如沉香色,或如灰黃色,或老黃色,或中有斷紋,皆當下之,如小承氣湯,用檳榔、青皮、枳實、元明粉、生首烏等皆可。

若未現此等舌,不宜用此等藥,恐其中有濕聚太陰為滿,或寒濕錯雜為痛,或氣壅為脹,又當以別法治之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4:48:4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0:08 編輯

溫證論治


再黃胎不甚濃而滑者,熱未傷津,猶可清熱透表。若雖薄而干者,邪雖去而津受傷也,苦重之藥當禁,宜甘寒輕劑養之。

再論其熱傳營,舌色必絳。絳,深紅色也。

初傳繹色,中兼黃白色,此氣分之邪未盡也,泄衛透營,兩和可也。

純絳鮮澤者,胞絡受邪也,宜犀角、鮮生地、連翹、鬱金、石菖蒲等清泄之。

延之數日,或平素心虛有痰,外熱一陷,裡絡即閉,非菖蒲、鬱金等所能開,須用牛黃丸、至寶丹之類,以開其閉,恐其昏厥為痙也。 再論舌絳而干燥者,火邪劫營,涼血清血為要。

色絳而舌心干者,乃心胃火燔,劫爍津液,即黃連、石膏亦可加入。

其有舌心獨絳而干者,亦胃熱而心營受灼也,當於清胃方中加入清心之品,否則延及於尖,為津干火盛之候矣。

舌尖獨絳而干,此心火上炎,用導赤散瀉其腑。

若煩渴、煩熱,舌心干、四邊色紅、中心或黃或白者,此非血分也,乃上焦氣熱爍津,急用涼膈散散其無形之熱,再看其後轉變可也;


慎勿用血藥,反致滋膩留邪。

至舌絳望之若干,手捫之原有津液,此津虧濕熱薰蒸,將成濁痰蒙閉心胞也。

舌色絳而上有黏膩,似苔非苔者,中挾穢濁之氣,急加芳香逐之。

舌絳而抵齒難伸退場門者,痰阻舌根,有內風也。

舌絳而光亮,胃陰亡也,急用甘涼濡潤之品。

舌絳而有碎點黃白者,將生疳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4:48:5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0:09 編輯

溫證論治


大紅點者,熱毒乘心也,用黃連、金汁。

其有雖絳而不鮮,干枯而痿者,此腎陰涸也,急以阿膠、雞子黃、地黃、天冬等救之,緩則恐涸極而無救也。

再有熱傳營血,其人素有瘀傷宿血在胸膈中,舌色必紫而暗,捫之潮濕,當加散血之品,如琥珀、丹參、桃仁、丹皮等,否則瘀血與熱相搏,阻遏正氣,遂變如狂發狂之症。

若紫而腫大者,乃酒毒衝心。

紫而干晦者,腎、肝色泛也,難治。

舌若淡紅無色,或干而色不榮者,乃是胃津傷而氣無化液也,當用炙甘草湯,不可用寒涼藥。

再有不拘何色,舌生芒刺者,皆是上焦熱極也,當用青布拭冷薄荷水揩之,即去者輕,旋即生者險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4:49:0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1:20 編輯

溫證論治


舌苔不燥,自覺悶極者,屬脾濕盛也。


或有傷痕血跡者,必問曾經搔挖否,不可以有血而便為枯症,仍從濕治可也。


再有神情清爽,舌脹大不能退場門者,此脾濕胃熱鬱極化風,而毒延於口也,用大黃磨入當用劑內,則舌脹自消矣。


舌無苔而有如煙煤隱隱者,慎不可忽視。


如口渴煩熱而燥者,平時胃燥也,不可攻之,宜甘寒益胃;


若不渴、肢寒而潤者,乃挾陰病,宜甘溫扶中,此何以故?


外露而裡無也。


舌黑而滑者,水來克火,為陰症,當溫之。


若見短縮,此腎氣竭也,為難治,惟加入參、五味子,或救萬一。


舌黑而干者,津枯火熾,急急瀉南補北。


若黑燥而中心濃者,土燥水竭,急以鹹苦下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4:49:1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1:21 編輯

溫證論治


若舌白如粉而滑,四邊色紫絳者,溫疫病初入募原,未歸胃腑,急急透解,莫待傳入而為險惡之症。


且見此舌者,病必見凶,須要小心!


凡斑疹初見,須用紙燃照看胸背兩脅,點大而在皮膚之上者為斑,或云頭隱隱,或瑣碎小粒者為疹,又宜見而不宜多見。


按方書謂斑色紅者屬胃熱,紫者熱極,黑者胃爛,然亦必看外症所合,方可斷之。


春夏之間,濕病俱發斑疹為甚,如淡紅色,四肢清,口不甚渴,脈不洪數,此非虛斑,即屬陰斑。


或胸前微見數點,面赤足冷,或下利清穀,此陰盛格陽於上,當溫之。


若斑色紫而點小者,心胞熱也;


點大而紫,胃中熱也。


斑黑而光亮者,熱毒極熾,雖屬不治,然其人氣血充者,依法治之,或有可救。


若黑而晦者,必死。


黑而隱隱,四旁赤色者,乃火鬱內伏,大用清涼透發,間有轉紅而可救者。


又有夾斑帶疹,皆是邪之不一,各隨其部而泄;


然斑屬血者恆多,疹屬氣者不少。


斑疹皆是邪氣外露之象,發出之時,宜神情清爽,方為外解裡和;


如斑疹出而昏者,此正不勝邪而內陷,或胃津內涸之候矣。


再有一種白,小粒如水晶色者,此濕熱傷肺,邪雖出而氣液枯也,必得甘藥補之。


若未至久延,氣液尚在未傷,乃為濕鬱衛分,汗出不徹之故,當理氣分之邪。


枯白如骨者多凶,氣液竭也。


再溫熱之病,看舌之後,亦須驗齒。


齒為腎之余,齦為胃之絡,熱邪不燥胃津,必耗腎液,且二經之血走於此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4:49:2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1:21 編輯

溫證論治


病深動血,結瓣於上。


陽血色紫,紫如乾漆;


陰血色黃,黃如醬瓣。


陽血若見,安胃為主;


陰血若見,救腎為要。


然豆瓣色者多險,惟症尚不逆者猶可治,否則難治矣,此何故耶?


蓋陰下竭,陽上厥也。


齒若光燥如石者,胃熱甚也,證見無汗惡寒,衛偏勝也,辛涼泄衛透汗為要。


若如枯骨色者,腎液枯也,為難治。


若上半截潤,水不上承而心火上炎也。


急急清心救水,俟枯處轉潤為妥。


若切牙嚙齒者,濕熱化風,痙病。


但切牙者,胃熱氣走其絡也。


切牙而脈症皆衰者,胃虛無穀以內榮也,此何以故?


虛則喜實也。


舌本不縮而硬,牙關咬定難開者,此非風痰阻絡,即欲作痙症,用酸物擦之即開,酸走筋,木來泄土故也。


若齒垢如灰糕樣者,胃氣無權,津亡而濕濁用事,多死。


初病齒縫流清血,痛者為胃火沖激,不痛者為龍火內燔。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4:49:3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1:22 編輯

溫證論治


齒焦無垢者死;


齒焦有垢者,腎熱胃劫也,當微下之,或玉女煎清胃救腎可也。


再婦人病溫與男子同,但多胎前產後,以及經水適來適斷。


大凡胎前病,古人皆以四物加減用之,謂恐邪來害妊也。


如熱極者,有用井底泥及藍布浸冷覆蓋腹上等,皆是護胎之意,然亦須看其邪之可解而用之。


如血膩之藥不靈,又當審察,不可固執,仍宜步步保護胎元,恐正損邪陷也。


至於產後,方書謂慎用苦寒,恐傷已亡之陰也,然亦要辨其邪能從上中解者,稍從症用之,亦無妨也;


不過,勿犯下焦,且屬虛體,當如虛怯人病邪而治。


況產後當血氣沸騰之際,最多空竇,邪必乘虛內陷,虛處受邪,為難治也。


如經水適來適斷,邪將陷於血室,少陽傷寒言之詳悉,不必多贅,但數動與正傷寒不同,仲景立小柴胡湯,提出所陷熱邪,參、棗以扶胃氣,因衝脈隸屬陽明也,此惟虛者為合治。


若熱邪陷入,與血相結者,當宗陶氏小柴胡湯,去參、棗,加生地、桃仁、查肉、丹皮,或犀角等。


若本經血結自甚,必少腹滿痛,輕者刺期門,重者小柴胡湯去甘藥,加延胡、歸尾、桃仁,挾寒加肉桂心,氣滯加香附、陳皮、枳殼等。


然熱陷血室之症,多有譫語、如狂之象,與陽明胃熱相似,此種病機,最須辨別。


血結者,身體必重,非若陽明之輕便者,何以故耶?


陰主重濁,絡脈被阻,身之側旁氣痹,連及胸背,皆為阻窒,故去邪通絡,正合其病。


往往延久,上逆心胞,胸中痹痛,即陶氏所謂血結胸也,王海藏出一桂枝紅花湯,加海蛤、桃仁,原欲表裡上下一齊盡解之理,此方大有巧妙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4:49:4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1:23 編輯

人身一小天地論


造化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


無極之前,陰含陽也,有象之後,陰分陽也。


陰為陽母,陽為陰父。


陽生於子,極於已,而一陰來;


陰生於午,極於亥,而一陽來復。


震為長男屬火,火生於寅,胞胎在已;


巽為長女屬水,水生於申,胞胎在亥。


巳亥為天地之門戶,陰陽之根本也。


人稟健順之德,以生五行之氣,隱於五臟,見於六腑。


呼吸,即陰陽運輸也;


津液,即雨露灌溉也;


光澤,即花木榮繁也;


耳目,即日月晦明也,人身一小天地,信哉。


善觀脈者,知陰則知陽,知陽則知陰,可以心察,可以指別,可以類求,可以意會,可以萬全,至道淵微,莫逾於此。


順而調之,真氣乃安,邪氣乃正,反之則病。


實則氣入,虛則氣出;


氣實則熱,氣虛則寒。


治之若何?


溫涼各隨其候,補瀉各有其宜,無虛虛,無實實,無太過,無不及,上應天光、星辰、象緯,下副四時、五行、貴賤,以明三部九候,以察八正、八風、陰陽、升降,配天象地之說,是在神悟靈機,心識微妙者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4:49:5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1:24 編輯

書方宜人共識說


國家征賦,單曰易知;


良將用兵,法云貴速;


我儕之治病亦然。


嘗見一醫,方開小草,市人不知為遠志之苗,而用甘草之細小者。


又有一醫,方開蜀漆,市人不知為常山之苗,而令加乾漆者。


凡此之類,如寫玉竹為萎蕤,乳香為薰陸,天麻為獨搖草,人乳為蟠桃酒,鴿糞為左蟠龍,灶心土為伏龍肝者,不勝枚舉。


但方書原有古名,而取用宜乎通俗,若圖立異矜奇,致人眼生不解,危急之際,保無誤事?


又有醫人工於草書者,醫案人或不識,所系尚無輕重;


至於藥名,則藥鋪中人,豈能盡識草書乎?


孟浪者約略撮之而貽誤,小心者往返詢問而羈延。


可否相約同人,凡書方案,字期清爽,藥期共曉。


再如藥引中生薑常寫幾片,燈心常寫幾根,竹葉、橘葉常寫幾瓣,蔥管、荷梗常寫幾寸,余謂片有濃薄,根有短長,瓣有大小,寸有粗細,諸如此類,皆須以分兩為準。


又煎藥宜囑病家,各藥各罐,勿與他人共用,恐彼煎攻克,此煎補益,彼煎寒涼,此煎溫熱,譬如酒壺泡茶,雖不醉人,難免酒氣。


此說偶見於《愿體集》中,竊以為先得我心,故亦摘而贅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4:50:0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1:25 編輯

卷二

 

日講雜記


在《易》先天圖KT在上在南,後天圖KT,在下在西北,與《內經》之旨正合,體用互呈,生成供著,人身一小天地,豈不信哉?


《系辭》釋先天圓圖云:


「數往者順,知來者逆。


」「數往者順」,即後天之用,五行相生之謂,《內經》人壽可得百年之說也;


「知來者逆」,即反五行之相克者為相生,軒岐治病之秘旨也。


從後天圖經逆到先天圖位,便是金丹大道,攢簇五行作用。


余嘗言人須到得半個神仙身分,方當得起名醫二字,實非浪語。


凡大疫之年,多有難識之症,醫者絕無把握,方藥雜投,夭枉不少,要得其總訣,當就三年中司天在泉,推氣候之相乖者在何處,再合本年之司天在泉求之,以此用藥,雖不中,不遠矣。


讀《素問》耳兼心、腎,與《靈樞》合看,則又兼肺,可見每竅皆兼五行,如天地之互相入者。


喻江西才宏筆肆,專以大言欺人,惟論溫則自呈敗缺不少,人不知其牽混也,溫、瘟二症,絕無界限,使後學亦往往混讀,而不甚分明,余故於此三致意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4:50:1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1:29 編輯

日講雜記


長沙夫子用阿膠,何曾云炒,後人畫蛇添足耳。


阿膠之用,專為濟水伏流也,炒之濟水何在哉?


「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裡有寒」。


表之熱、寒之用,裡之寒、熱之體。


言熱病本於寒,寒既病而為熱矣,則體用皆熱也,漢之文法如此。


「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


「陰搏陽別,謂之有子」。


手少陰脈盛,是宜妊子之象,及笄之子,亦有之者,過此不得,亢極為病,比比然也。


若陰搏陽別,已有子也。


一句虛看,一句實看,方是女子尺脈常盛,寸脈常虛。


此言陽別者,猶云與平日之脈有別,至是而寸脈亦覺洪滑,故云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


《內經》夢事,雖分臟腑陰陽,大要總系心、肝兩臟為主,何也?


未有神魂靜而夢寐顛倒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4:50:1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1:30 編輯

《金匱》上工治未病一節辯


此節諸家注釋,皆隨文敷衍,惟尤在徑以「酸入肝」以下十五句,謂「疑非仲景原文,後人謬添注腳,編書者誤收之也。


細按語意,『見肝之病』以下,是答「上工治未病」之辭,「補用酸」三句,乃別出肝虛正治之法,觀下文「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意可見矣。


烈謂在涇所云注腳之說,可稱千古只眼,惟是此節專為「治未病」而設,「補用酸」三句,非皆肝虛之治,兼出實脾之法,蓋言肝若虛者,用酸補之,若實者,用焦苦補火以助土,甘味直益其土也。


「酸入肝」三句,與上三句針對,尚可為上三句申明其義,可毋謂之謬注。


「脾能傷腎」以下十二句,無論補脾以傷腎,縱火以爍金,然後使肝無伐,獲益者少,受傷者反多,已屬不經,且於治法亦隔四臟,迂回極矣。


更脾得補而生肺金來克木,僅隔二臟,脾土勝而克水少於涵木,亦隔二臟,忘其近者,而以迂遠之說強為穿鑿,謬注顯然。


況凡「臟病惟虛者受之,而實者不受;


臟邪惟實者能傳,而虛者不傳。


」故治肝虛者,直補其肝,以御外侮;


治肝實者,先實脾土,以防滋蔓,此正治也。


「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二句,愚見亦以為謬注,刪此十四句,則下文虛虛實實等句,一氣貫穿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4:50:3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1:32 編輯

辨《金匱》之


《金匱》第十三節「清邪居上,濁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裡」之下,魏柏鄉諸本作「飪之邪」,徐忠可諸本作「之邪」,醫以「字讀作「穀」字者居多,以致《金匱心典》竟作「穀之邪」矣。


蓋因梅誕生《字匯》無此「」 字,而「」字注云:


面裹屬,故誤以「穀」字配之,而為難化之物也。


考《康熙字典》「」字注云:


讀與「」同,即以《金匱》飪之邪」句實之。


按「飪為烹調生熟之節,則此句當作馨香可口,過食之而停滯,應讀「(音馨)飪」 為是。


以「」讀「穀」,以「飪」作「」,及竟作「穀」者,皆非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4 19:03 , Processed in 0.10937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