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1:58 編輯
【虛勞論】
仲景曰:
凡人有病,不時即治,隱忍冀延,必成痼疾。
所以終罕得愈者,以內熱之症,人多易忽,自恃飲食如常,起居如舊,仍縱恣酒色,迨至病已成而後藥之,譬之渴而穿井,斗而鑄兵,不亦晚乎!
(以下三大治法) 然而治之最難,有三大要法,不可不講也。
一曰補腎水。
《經》云:
「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
」精藏於此,氣化於此,精即陰中之水也,氣即陰中之火也,故命門之水火,為十二臟之化源。
火不畏其衰,水則畏其少,所以保陰、六味、左歸之屬,皆甘寒滋水添精之品,補陰以配陽,正王太仆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丹溪所謂滋其陰則火自降,譬之燈殘火焰,添油則焰光自小也。
然須制大其劑,長久服之,以陰無速補之法也。
至若因於酒者,清金潤燥為主,而保陰之屬仍不可廢,蓋補北方,正所以瀉南方而救肺也。
因於思慮者,清心養血為主,而佐保陰之屬,所謂水壯而火熄,勿亟亟於清心是也。
因於勞倦者,培補脾陰為主,而佐保陰之劑。
《經》曰:
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舍於腎。
」故知勞倦傷脾內熱者,必及腎也。
若忿怒傷肝動血,保陰、六味大為正治,蓋水旺則龍火不炎,雷火亦不發,乃腎肝同治之法也。
二曰培脾土。
脾胃為後天根本,《經》曰:
「安穀則昌。
」蓋精生於穀,飲食多自能生血化精,雖有邪熱,藥得以制之,久則火自降而陰自復也。
若脾胃一弱,則飲食少而血不生,陰不能以配陽,而五藏齊損,故越人歸重脾胃而言,一損損於肺,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心,血脈不能營養藏府,三損損於脾,飲食不為肌膚,四損損於肝,筋緩不能自收持,五損損於腎,骨痿不能起於床。
從上而下者,過於胃則不治,至骨痿不能起於床者,死;
從下而上者,過於脾則不治,至皮聚而毛落者,死。
所以仲景治虛勞,惟用甘藥建立中氣,以生血化精,一遵「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之旨也。
味、非獨藥也,補以味而節其勞,則積貯漸富,大命不傾。
《經》云:
「陰陽形氣俱不足者,調以甘藥」,故中氣不足者,非甘不可。
況土強則金旺,金旺則水充。
又男子以脾、胃為生身之本,女子以心、脾為立命之根,故治此者,當以調養脾胃為主。
三曰慎調攝。
虛勞之因,因於酒色者固多,其因於憂愁思慮、抑郁多怒者亦不少,所以童子室女,不生歡笑,及鰥寡僧尼,易犯此病,經謂非針藥之可治,必須消遣情懷,隨遇皆安,然後療治,庶能愈病。
乃今之患此症者,徒仗諸草木,奉為復元之品,外則疲勞形體,內則沉湎七情,不知心有妄動,氣隨心散,氣散不聚,精逐氣亡,故廣成子曰:
「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
乃可以長生。
」斯言真可為虛勞調攝之良法也。
予今所論虛勞致病之因,次及方書之混列,更推真陰易虛之故,以及標本傳乘,並誤治之弊,而終之以治要,非敢矯當世之偏,實本諸先哲發明治要,予又自驗之而不爽者,故特立說以識之。
保陰煎(自製)熟地黃生地黃天門冬麥門冬玉竹龜版茯苓山藥牛膝桂圓肉人乳上藥或水煎,或用石斛煎湯代水煎。
內熱有汗,加地骨皮。
內熱無汗,加壯丹皮。
腰痛,加杞子、杜仲;
或加豬腰、豬脊髓。
盜汗,加棗仁、五味子。
忡怔不寐,加棗仁。
咳嗽,加桑白皮、枇杷葉、百合。
有痰,加貝母。
有血,加藕汁、童便。
食少,加薏苡仁。
泄瀉,去生地、天冬,加山萸肉、白芍、大棗、蓮肉。
肺脈按之無力者,量加人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