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吳醫匯講】

 關閉 [複製鏈接]
201#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5:29:0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1:58 編輯

虛勞論


仲景曰:


凡人有病,不時即治,隱忍冀延,必成痼疾。


所以終罕得愈者,以內熱之症,人多易忽,自恃飲食如常,起居如舊,仍縱恣酒色,迨至病已成而後藥之,譬之渴而穿井,斗而鑄兵,不亦晚乎!


(以下三大治法) 然而治之最難,有三大要法,不可不講也。


一曰補腎水。


《經》云:


「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


」精藏於此,氣化於此,精即陰中之水也,氣即陰中之火也,故命門之水火,為十二臟之化源。


火不畏其衰,水則畏其少,所以保陰、六味、左歸之屬,皆甘寒滋水添精之品,補陰以配陽,正王太仆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丹溪所謂滋其陰則火自降,譬之燈殘火焰,添油則焰光自小也。


然須制大其劑,長久服之,以陰無速補之法也。


至若因於酒者,清金潤燥為主,而保陰之屬仍不可廢,蓋補北方,正所以瀉南方而救肺也。


因於思慮者,清心養血為主,而佐保陰之屬,所謂水壯而火熄,勿亟亟於清心是也。


因於勞倦者,培補脾陰為主,而佐保陰之劑。


《經》曰:


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舍於腎。


」故知勞倦傷脾內熱者,必及腎也。


若忿怒傷肝動血,保陰、六味大為正治,蓋水旺則龍火不炎,雷火亦不發,乃腎肝同治之法也。


二曰培脾土。


脾胃為後天根本,《經》曰:


「安穀則昌。


」蓋精生於穀,飲食多自能生血化精,雖有邪熱,藥得以制之,久則火自降而陰自復也。


若脾胃一弱,則飲食少而血不生,陰不能以配陽,而五藏齊損,故越人歸重脾胃而言,一損損於肺,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心,血脈不能營養藏府,三損損於脾,飲食不為肌膚,四損損於肝,筋緩不能自收持,五損損於腎,骨痿不能起於床。


從上而下者,過於胃則不治,至骨痿不能起於床者,死;


從下而上者,過於脾則不治,至皮聚而毛落者,死。


所以仲景治虛勞,惟用甘藥建立中氣,以生血化精,一遵「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之旨也。


味、非獨藥也,補以味而節其勞,則積貯漸富,大命不傾。


《經》云:


「陰陽形氣俱不足者,調以甘藥」,故中氣不足者,非甘不可。


況土強則金旺,金旺則水充。


又男子以脾、胃為生身之本,女子以心、脾為立命之根,故治此者,當以調養脾胃為主。


三曰慎調攝。


虛勞之因,因於酒色者固多,其因於憂愁思慮、抑郁多怒者亦不少,所以童子室女,不生歡笑,及鰥寡僧尼,易犯此病,經謂非針藥之可治,必須消遣情懷,隨遇皆安,然後療治,庶能愈病。


乃今之患此症者,徒仗諸草木,奉為復元之品,外則疲勞形體,內則沉湎七情,不知心有妄動,氣隨心散,氣散不聚,精逐氣亡,故廣成子曰:


「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


乃可以長生。


」斯言真可為虛勞調攝之良法也。


予今所論虛勞致病之因,次及方書之混列,更推真陰易虛之故,以及標本傳乘,並誤治之弊,而終之以治要,非敢矯當世之偏,實本諸先哲發明治要,予又自驗之而不爽者,故特立說以識之。


保陰煎(自製)熟地黃生地黃天門冬麥門冬玉竹龜版茯苓山藥牛膝桂圓肉人乳上藥或水煎,或用石斛煎湯代水煎。


內熱有汗,加地骨皮。


內熱無汗,加壯丹皮。


腰痛,加杞子、杜仲;


或加豬腰、豬脊髓。


盜汗,加棗仁、五味子。


忡怔不寐,加棗仁。


咳嗽,加桑白皮、枇杷葉、百合。


有痰,加貝母。


有血,加藕汁、童便。


食少,加薏苡仁。


泄瀉,去生地、天冬,加山萸肉、白芍、大棗、蓮肉。


肺脈按之無力者,量加人參。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2#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5:32:3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1:57 編輯

讀先祖保陰煎謹記


予先祖學舟公,治虛勞有自製保陰煎一方,其意旨所存,蓋即固本丸、集靈膏之制而加減者也。


二地為君,壯水以制亢越之火;


二冬為臣,保金以滋生化之源。


惟固本丸有人參,茲去參者,恐肺中有熱,反致助火也;


代以龍眼、葳蕤,一以悅脾而生金滋水,一以潤肺而益腎養肝,二味代參,非獨較參為穩當,抑且貧富可以通行。


集靈膏有枸杞、牛膝,茲去杞者,恐其性溫助陽;


用膝者,取其引藥下行,一汰一存,權衡適當。


至人乳補血液,為潤燥之妙品,龜版補心腎,實養陰之良藥。


統而計之,即「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之意也。


然群聚沉陰靜味,得無過於凝滯,上阻胃納,下妨脾運歟?


故佐以山藥、茯苓,一培一滲,調和脾胃,使無偏勝之虞。


且備擬加減之法,以治病之變化,毫無遺漏焉。


壯水制火,補精養陰,較之錢仲陽之六味,張景岳之左歸,不能多讓,而或更勝之。


乃或有議其平庸者,是未籌勞者養之,惟宜王道,不尚霸功也。


先祖當年,先葉香岩、薛一瓢兩先生而著名,制此方以療虛勞者千百人,不僅為獨創之奇,實上探古人之精奧,世雖多高明之士,而治虛勞者,誰復能舍此而別求良法哉!


予也痛先人之已邈,幸舊笈之猶傳,思濟美於後先,有慚學術,讀祖書之良善,敢秘遺編?


用是梓此新方,附於《匯講》,非徒求行世,亦以祈活人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3#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5:32:4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1:56 編輯

六味地黃丸方解


此為補陰之主方,補五藏之陰以納於腎也。


藏陰虧損,以熟地大滋腎陰,壯水之主以為君。


用山萸肉之色赤入心,味酸入肝者,從左以納於腎。


山藥之色白入肺,味甘入脾者,從右以納於腎。


又用三味通府者,恐府氣不宣,則氣鬱生熱,以致消爍藏陰,故以澤瀉清膀胱,而後腎精不為相火所搖;


又以丹皮清血分中熱,則主血之心,藏血之肝,俱不為火所爍矣。


又以茯苓清氣分之熱,則飲食之精,由脾輸肺以下降者,亦不為火所爍矣。


夫然後四藏之真陰無所耗損,得以攝納精液,歸入腎藏,腎受諸藏之精液而藏之矣。


從來囫圇看過,未識此方之元妙,至於此極。


今將萸肉、山藥二味分看,一入心肝,一入肺脾,既極分明,而氣味又融洽。


將熟地、萸肉、山藥三味總看,既能五藏兼入,不致偏倚,又能將諸藏之氣,盡行納入腎藏,以為統攝藏陰之主,而不致兩歧。


至澤瀉、茯苓、丹皮與三補對看,其配合之妙,亦與三補同法。


制方妙義,周備若此,非臻於神化者,其孰能之?


惟其兼補五藏。


故久服無虞偏勝,而為萬世不易之祖方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4#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5:32:5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1:54 編輯

八味地黃丸方解


此方用附子、肉桂補兩腎之陽,非補兩腎中之命門也。


附子補氣中之陽,由肺以入於腎,故陽虛肺氣喘急者,服之即止,乃右腎之陽藥也。


肉桂補血中之陽,由肝以入於腎,故陽虛肝火上浮者,服之則納,乃左腎之陽藥也。


夫從左從右,非兩腎之中,可知命門居中,是以一而神,非以兩而化。


附子、肉桂,一氣一血,兩相對待,故非命門藥也。


如以附為補命門,則以命門屬氣,桂不得為補命門矣;


以桂為補命門,則以命門屬血,附不得為補命門矣。


總之,命門為先天之氣,本於始生,為生氣、生血之根本,非草根樹皮所能補者;


藥餌入口,從胃氣敷布,然後輸入腎藏,即系後天飲食之氣所化,但能補益藏腑,不能補益先天。


故前人加入地黃丸者,不特附、桂一氣、一血,即車前、牛膝亦是一氣、一血,知母、黃柏亦是一氣、一血。


一氣、一血者,俱入兩腎,而非命門也。


以命門為陽者,此命門與兩腎分陰陽,則命門為陽,兩腎為陰。


命門為始生之根本,即是萬物資始之干元,故為元陽,象坎中之一畫也,非以火為陽也。


如以兩腎分析而論,則左血為陰,右氣為陽,亦非以水火分也。


如專以一腎而論,則左腎不獨有精,氣亦有之,右腎不獨有氣,精亦有之,精即為陰,氣即為陽,此兩腎各有陰陽,故八味地黃丸各補其陰陽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5#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5:33:0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1:52 編輯

司天運氣征驗


余曾撰《司天運氣贅言》,已鐫入是編第七卷矣。


愚意以每歲每候必有歲運與司天、在泉,及分五運之主客,六氣之主客,六者雜聚,變化靡窮,吾儕在醫喻醫,譬如一方中純寒純熱,其劑自峻,若苦辛相制,寒熱雜陳,即有所偏,蓋亦微矣。


故《天元紀》、《六微旨》二篇,論至天符、歲會,則有中其病者速而危、徐而持、暴而死之別,天符、歲會如此,可知五運六氣亦須參合,以類推矣,《內經》未言及此者,提其綱而難於盡數其目也。


抑更有釋天符、太乙者,謂當以得病之一日為言,如戊子日亦稱天符,戊午日亦稱太乙之說。


茲嘉慶元年丙辰,乃統一歲者,太羽水運,上半歲又值太陽寒水司天,已為天符矣,而初之主運值太角,初之客運值太羽,初之主氣又值厥陰風木,則是六者之中,三寒二風,惟初之客氣值少陽相火,一火孤立,幾為群水所掩,初之運氣,天候應寒也。


正月初九日丙辰,又天符之日,水寒會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6#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5:33:1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1:52 編輯

司天運氣征驗


余於去冬曾與鄰金子東屏、胡子誠齋、謝子由喬,暨同道唐子迎川、周子思哲、朱子澗溶,以及門人王文海輩,談及是日防受寒邪。


不意至期,果於雞鳴時,烈風震屋,積雪盈庭,及午、雪益密,紅爐不暖,繒纊無溫,抵夜風更壯,即重毳幕,不啻大荒冰窖矣。


迨詰朝,風少息,然寒威凜冽、吹氣成凍,不獨貯水缸壇,插花瓶擊,一旦都為冰泐,甚至煙筒酒瓮,無不凝冰,耄耋之老,皆云有生以來,未遇如此嚴寒,諸鄰友謂余曰:


推之何精也?


余亦未料如此其驗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5:33:2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1:51 編輯

司天運氣征驗


因而追溯乾隆三十八年癸已,夏炎暑酷烈,中而死者,難以仆數,試亦以運氣推之,乃少征火運,而值巳歲,所謂歲會也。


大暑後少陽相火在泉,所謂同歲會也。


維時乃三之運,四之氣,客氣又值少陽相火,則是七者之中,火居其四,至於主運少宮,客運少商,主氣太陰濕土,五行中全未見水,有陽無陰,可謂亢害之至矣。


於是益知運氣之說,不可執一而論,當以六者之中,角、征、宮、商、羽與風、火、濕、燥、寒,互相參究,自無不驗,縱不必偏甚若此,始能獲應,亦須以此六者主客太少何勝?


何遜?


何遠?


何近?


窮究其微,必有曲驗,即此癸已、丙辰二歲可征也。


再試以本年他運他氣推之,除五行錯雜,不甚偏乖者,無庸瑣述,小滿後交三之客氣,乃太陽寒水與歲運司天相合,且主客運氣之中,客氣最為切近,是時應有寒征。


又小雪後交終之氣,主運太羽,主氣太陽寒水,與歲運之太羽三水會聚。


惟是主運主氣不過時令之常,非比客運客氣加臨,變化顯有異征耳。


十一月十五日丙辰,益以天符之日,寒應倍之,茲乃時當夏仲,衣必纊綿,三之氣亦己驗焉。


前撰贅言,可詡未謬,試再觀終之氣何如?


(五月望日識)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8#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5:33:3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1:51 編輯

三焦說


三焦有形、無形之說,越人、華佗、王冰、東垣皆曰有名無形;


余則或言無狀,或言有形,紛紜無定。


愚意當以無形之說為是,非若五藏五府各自成形,可以定其象也。


《營衛生會篇》云:


「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此三焦定論也。


以其無形,故舉功用之相似者以比擬之也。


霧、類乎氣,《決氣篇》所謂「若霧露之溉」是也。


考漚、瀆二字之義,漚、漬也,漸也,漸漬之使柔爛也。


則漚者狀「腐熟水穀」之義,謂漸漬以化也。


瀆、濁也,通也,所以通垢濁也。


則瀆者狀分別清濁,即「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之義也。


其「三焦」字義,亦屬無形,蓋火灼則焦,火即是氣,以少陽為相火,即取「焦」字之義也。


上、中、下、有分司之任,故曰「三」也。


《營衛生會篇》云:


「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


……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


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故獨得行於經隧,命曰營氣。


……下焦者,別回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


故水穀者,常並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而成下焦。


」又云:


「營出於中焦,衛出於下焦。


」《五味篇》云:


「穀始入於胃,其精微者,先出於胃之兩焦,以溉五藏,別出兩行,營衛之道。


」細玩《經》文,曰「出於胃上口」,「出上焦之後」,曰「成下焦」,曰「胃之兩焦」,皆見無形體之意焉。


而細繹《經》旨,即營、衛之氣所從出,其職司功用,莫非氣之所為,故《中藏經》曰:


「總領五藏六府、營衛經絡、左右上下之氣也。


」至《本藏篇》有濃、薄、緩、急、直、結之說者,孫東宿謂五藏、五府、五行,正配合者也,獨三焦無合,故附膀胱而言,非謂三焦有物如是也。


若《論勇篇》理縱、理橫之說,不過言其人之軀殼上下通體如此,故以「三」字貫之,而借「焦」字助語成辭,與《五味篇》所云「胃之兩焦」句法相仿耳。


再以《背俞篇》五焦、七焦之文觀之,則三焦縱橫之句,亦可不必拘泥矣。


使必以無形之說為誤,豈越人、華佗其才智反在後人下耶?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9#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5:33:4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1:50 編輯

命門說


命門者,人身之真陽,腎中之元陽是已,非另是一物也。


後世立論,有謂在兩腎中間者,有誤引「七節之旁,中有小心」為命門者;


至謂其形如胡桃,尤為荒誕!


夫越人倡右腎命門之說,而後人非之,抑思不有越人,又何從有命門之說乎,其意以陽氣為重,人身左血右氣,故歸之右也。


人之每藏每府,各具陰陽,腎為一身之根柢,元陽為人身所尤重,故特揭之也。


自古命門治法,亦惟溫補腎陽而已,別無他法也。


故虞天民兩腎總號命門之說,最為近理。


景岳亦有分而言之,則左水右火,合而言之,為水火之府,陰陽之宅,及命門總主乎兩腎,兩腎皆屬於命門之論。


至以子腸當之,又於理未安也。


孫東宿以生氣立論,其意頗合,竟指為先天之太極,亦非也。


近時靈胎徐氏,謂腎之有兩,則皆名為腎,不得名為命門,蓋腎為牝藏,其數偶,命門之義,惟衝脈之根柢,其位適當兩腎之中,真可稱為命之門,不得以右腎當之也。


夫以牝藏釋兩腎,其說最的;


以衝脈當命門,倡論似甚新奇,細按亦非確當,不過執兩腎中間之語,而另開一說耳。


竊以為兩腎為立命之門,命門穴在中間,似因腎而得名,越人以腎為命門,又因穴而名之也。


總之、《三十六難》曰:


「命門者,諸神精之所舍,原氣之所系也。


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


」此真上補《素》、《靈》之未及,惟「非皆腎」、「知腎有一」二語,不免詞病,以致後人辨論紛紛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10#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5:33:5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1:50 編輯

陰陽常變論


陰陽者,一氣所分,宜平宜合,忌偏忌離。


或為對待,或為流行,有會處,有分處,本相生,亦相克,天地萬物無一可以去之,其理之精微,實非易言者也。


考之醫籍,或謂陰易虧而陽易亢,務以益陰為先;


或謂陰主殺而陽主生,必以扶陽為重。


若此之類,各有至理,而均非定論,何也?


以未分常與變耳。


試以四時晝夜核之,春夏為陽,秋冬為陰,兩分焉而毫弗參差;


夜則為陰,晝則為陽,總計焉而纖無多寡,此陰陽之常也。


以大地之變論之,時或亢旱,即陽盛陰虛之象,必有待於甘霖;


時或久陰,即陽衰陰盛之征,是有賴於皎日,此各執其說者,亦有至理也。


以人之病論之,水虧火旺,非清涼無以救其燎原,既不可專以陽為重;


氣脫神霾,非溫熱無以消其陰翳,亦不可獨以陰為先。


非偏執之見,均非定論乎?


考之先儒,語其大綱,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是為流行;


分陰、分陽,兩儀立焉,則為定位。


言其體用,天以陽生萬物,以陰成萬物,惟兩故化合而後能遂也。


以陽為用則尊陰,以陰為用則尊陽,隨時變易,迭相為用也。


陽不能獨立,必得陰而後立,故陽以陰為基;


陰不能自見,必待陽而後見,故陰以陽為唱。


陰陽相生也,體性相須也,是以陽去則陰竭,陰盡則陽滅。


顧陰之為道,利於從陽,不利於抗陽;


陽之為性,宜於潛藏,不宜於發泄。


若夫陽主進而陰主退,陽主息而陰主消,進而息者其氣強,退而消者其氣弱。


陽剛溫濃,居東南,主春夏,而以作長為事;


陰柔嚴凝,居西北,主秋冬,而以斂藏為事。


作長為生,斂藏為殺,似乎以陽為重,及觀天不地不生,夫不婦不成,又謂元不生於元而生於貞,蓋天地之化,不翕聚則不能發散,故不貞則無以為元,而非生生不窮之道也;


又不必以陰為輕,則先儒之說未嘗偏輕偏重也。


故陰陽得其正,則平若權衡,陰陽失其和,則反如冰炭。


自其變者而觀之,陽主乎熱,陰主乎寒,不可混而為一;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陰氣流行即為陽,陽氣凝聚即為陰,豈可分而為二。


且陰陽互藏其宅,故傷其陽即及其陰,傷其陰亦即及其陽。


陰陽消長無窮,故陽之退便是陰之生,陰之退便是陽之生,《內經》亦曰:


陰陽之道,如環無端是也。


如曰陽能生陰,陰則不能生陽,豈理也耶?


且果穀草木,有生於春而成於秋者,亦有生於秋而成於春者,惟獨陽則不生,獨陰則不長耳。


要之,論其常,則毫厘不可輕重;


如其變,則剛柔大有懸殊。


所以寒極則凍而死,暑極則熱而斃,過則主乎殺也;


晴明物亦榮,雨露物亦茂,和則主乎生也。


惟今人之體,偏勝者多,在乎臨證者,於向來偏執之說,毋低其短,善用其長可也。


陰陽之理,非一言可以盡之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11#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5:34:1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1:48 編輯

中道說


中之為道,無所不涵,無所不徹,推之醫理,尤不可忽。


蓋萬病由於乖戾,用藥惟以調和,益其不足,損其有餘,溫涼攻補,必歸於中而後可。


夫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謂也。


故中無定體、隨時而在,一病有一中,不可偏向一病,而今日如此為中,明日如彼為中,慎勿固執。


且同一病而此,則如此為中者,彼則如此而又非中,無窮活變。


故中者,如權之稱物,如鏡之取火,少越焉,太過矣;


少退焉,不及矣;


總在當機之順應也。


醫之中道,非不寒、不熱,不補、不瀉之謂,中病即是中,中病而毫無偏倚,毫無過不及,即是至中。


是以補如參、地,瀉如硝、黃,熱如薑、附,寒如膏、連,散如麻、桂,毒如虻、蛭,合宜而用,何一非大中之理乎,是在平時窮理精而辨症明,則臨病自生變化,能統萬理於一原,自能通一心於萬事也。


嘗怪前賢往哲,代不乏人,其聰明才辯之資,縱橫反復,蹈奇入險,固皆醫林之傑也,然而適中者寡矣。


《書》曰,「允孰厥中。


」子曰:


中庸不可能也,醫雖小道,何獨不然?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12#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5:34:2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1:48 編輯

三百九十七法考


仲景《傷寒》書為叔和編次,已失其真,即林億校本,亦已難得,今世所傳,惟成無已注釋之本而已。


至三百九十七法,莫不津津樂道,而究鮮確指。


汪苓友亦云:


前人所未明言,其引張孝培《傷寒類疏》桂枝湯服後至以助藥力為一法,溫覆至如水流漓又一法,稱與諸家不同,顧吾不知其何本而有此。


考前明有吾虞趙開美翻刻宋板《傷寒論》全文,其三百九十七法,於每篇之首注共幾法,先則節錄原文,開明第一、第二,次於原文之下,復列一、二、三之數,總計全書治法,了如也。


但不知出自叔和,出自林億,今之傳本亡之者,殆為無己所刪乎?


後人未見宋刻,茫然不曉,如王安道亦未之見也。


國朝王晉三雖於每方之下注以各法,亦不過繼張孝培、汪苓友之志而愛禮存羊,究有未能悉洽者。


故愚以為注書不應改移,止宜就文辨論,如朱子之賢,闕文錯簡,皆仍其舊,無已何人,而乃擅削,以致迄今,盈庭聚訟也。


仆先祖笠山公,精於醫理,傅極群書,臨症之暇,靜坐小齋,手不釋卷,雖至老不倦。


於暮年采取諸同學高論,輯成《吳醫匯講》行世。


舊存見聞篇什,及諸公送來佳作,先祖必反復細閱,再商之二三老友,考訂盡善,方始付梓。


是以采取者果多,存止者亦復不少,緣集行海內,同人之公論系焉,不苟采選,可見仆先祖慎且重也。


選至十一卷周省吾先生佳章之後,忽抱沉,於辛酉歲辭世,迄今十四載矣,痛音容之已杳,幸《匯講》之流傳。


慶耆僅守遺板,即以十一卷第八頁省吾先生佳作為止。


慶耆年幼無知,不能克承家學,醫林典籍,未經探討,雖承佳章賜教,不敢續入集內,所以遵先祖慎采之遺意也。


爰書數語,附於簡末。


嘉慶十九年歲次甲戌春正月孫男慶耆百拜謹識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3 08:23 , Processed in 0.093751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