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吳醫匯講】

 關閉 [複製鏈接]
101#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5:04:4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3:19 編輯

辨虛骨痛


脈弦而大數無力(主腦),或發熱兮或不熱。


惡風兮拘急,口淡兮神思恍惚(大證據)。


痛在骨節兮,服發散藥而痛愈劇,此神氣傷也,合用桂枝與、朮。


大凡人身諸骨節,其數三百有六十,是神氣之所游行而出入,君不見仲景新加湯,重用參、薑以復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2#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5:04:5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3:19 編輯

辨虛寒腹滿


藏寒生滿病(出《內經》),脈遲緩兮或沉緊,或虛大兮按無力(主腦)。


腹滿時減減又甚(證據出《金匱》),不欲食兮食即嘔,或泄瀉惡寒兮,而渴喜熱飲。


薑、桂、香砂溫散之,不應再加參、朮、。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3#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5:05:0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3:18 編輯

辨實熱腹滿


脈沉而實兮(主腦),或滑與長兼。


腹滿不減兮(證據),減亦不足言(二句出《金匱》)。


大便雖解而不暢兮,或得解而少寬。


腹滿硬痛不可按兮,無吐暈等虛症之相參。


此宜枳、朴以消之,甚則加大黃參其間。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4#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5:05:1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3:18 編輯

辨虛寒不大便


大便不通群呼熱,不知寒凝亦斂結。


腹不滿兮口不渴(疑案),白滑胎兮弦緊脈(定案)。


此屬虛寒無浪攻,照常飲食且從容(切不可餓),遲之一二十日後,溫補足時氣自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5:05:19 | 只看該作者

辨實熱不大便


脈數有力長滑甚(主腦),煩渴腹滿按之硬(證據),或潮熱兮食即脹,時有濁氣從後進,此為胃熱宜下之,一有虛症須細審(大約實症一下即愈,一有虛症,便須細審,即必當下者,亦只用涼膈以微利之,解毒以和之,陶氏黃龍湯以補而下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6#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5:05:3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3:18 編輯

辨小便不通


小便不通分虛實,虛則三焦失其職,屢經利水不相合;


此宜《金匱》腎氣丸,治其三焦決瀆官,象牙生煎服亦安。


實者人素強,或好食熱物,肺熱不能通水道,以致膀胱成熱結,宜用豬苓、澤瀉、梔、滑石。


用後仍不效,須向膀胱尋外竅,《經》說毫毛是其應(《經》曰:


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是三焦主腠理,膀胱主毫毛,膀胱有出竅而無入竅,濟泌別汁而滲入於膀胱者也。


毫毛是其外竅,譬如水注,塞其上竅,則永不能出矣。


如人不虛,利小水而仍不通者,宜發其汗,外竅通而內竅亦通,此所謂開鬼門也),改從發汗最為妙。


又有動其胞中血,虛寒實熱隨症別,虛寒便溫補,熱則清熱而養血,因症施方不可執。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7#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5:05:3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3:17 編輯

辨吐蛔


熱厥吐蛔蛔必多,神情清楚脈形和,隨生隨吐無煩躁,瀉其濕熱勿蹉跎。


厥陰傷寒屬風木,吐蟲兼吐水清綠,手足厥冷煩躁甚,烏梅丸義君須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8#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5:05:4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3:17 編輯

辨吐蛔


熱厥吐蛔蛔必多,神情清楚脈形和,隨生隨吐無煩躁,瀉其濕熱勿蹉跎。


厥陰傷寒屬風木,吐蟲兼吐水清綠,手足厥冷煩躁甚,烏梅丸義君須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9#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5:05:5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3:17 編輯

辨汗


虛汗須分陰與陽,陽虛自汗補其衛(其人素虛,或勞傷,或大病後,腠理虛,陽不能衛外而為固,則自汗,宜用參、、五味、芩、朮,甚則加桂、附,如乾薑、半夏、陳皮開達之藥,皆不可用。


)盜汗歸之陰氣虛,參、歸、甘、地從其類。


(人臥則血歸於肝,陰虛而不能為守,則盜汗,宜參、芩、、朮、五味、歸、芍、生、熟地之類)。


惟有陽明邪並來,熱氣薰蒸毛竅開,汗出溱溱常不止,但宜涼解得和諧(汗有心家血液之汗,太陽津液之汗,俱不可出,惟陽明水穀之汗,雖出無害,故陽症傷寒,熱氣熏蒸,毛竅開發,溱溱而自出,亦猶滾湯貯於器中,熱氣上蒸而外濕也,若汗不出,熱氣不得泄,必鬱而發黃,即宜用清涼以解其熱,而汗自止,不必用止汗之藥)。


更有傷寒病久無汗出,大劑參、、柴、桂合,頓然出汗退其熱,景岳書中亦曾說。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0#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5:06:0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3:16 編輯

辨譫妄


語是多言,皆因胃汁乾。


就中語有實象,字從嚴侃侃然。


旋轉風輪難自主,才呼李四便張三。


鄭聲氣短神蕭索,鄭重頻煩不厭復,一樣逢人講話多,不曾說南又道北。


設使與鄭,大半屬無稽,是則名為妄,虛實皆有之。


若夫似睡非睡間,隱隱躍躍如交談,此為獨語未全亂,各從脈症細詳參。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1#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5:06:1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3:16 編輯

辨面目赤


面目赤有三,須從脈症參。


陽氣鬱於表,辛涼可散焉。


裡熱薰於上,白虎及黃連。


無根火外浮,此是內真寒,八味生脈煎冷凍飲料,假對假兮古所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2#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5:06:2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3:15 編輯

辨下利


下清穀者為虛寒,下清水者為實熱,惟有膿血、稀溏、和汁沫,此三件中細詳別。


假如作嘔不食兮,腹痛喜按,心恍惚而煩兮,或動悸與頭眩,燥而不欲飲兮,頭眩耳鳴而口淡;


後重逼迫兮,既解而仍不減;


脈弦數而虛大兮,皆虛寒之外現。


苟脈症之反是兮,即實熱之證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3#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5:06:3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3:14 編輯

辨厥


手足冷時為四逆,厥者其冷過肘膝,仲景《傷寒》俱禁汗,無論陽厥與陰厥。


陽厥是傳經,病自三陽並入陰,熱極必兼勝化行,還有始熱終寒因。


藥誤也能轉入陰寒路,執定傳經亦是錯。


陰厥是直中,喻氏《中寒論》當誦。


寒邪斬關直入來,急救真陽休夢夢。


還怕熱邪深入血,頓然厥冷身無熱。


君不見吞痧樣子忌熱湯,不比中寒一例說。


總之脈症要詳參,莖草拈來生殺間,陽厥譫渴陰吐涎,陽者身輕陰者蜷。


復看其人唇、爪、甲,青紫為熱青黑寒。


又有痰厥、食厥、和尸厥,病久陰陽二氣虛亦厥,各等各樣在《準繩》,步步須求脈症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4#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5:06:4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3:14 編輯

辨腹痛


腹痛是虛喜揉按,虛者必寒病涉陰,脈遲緩兮或虛大,諸多虛象察其因,理中桂、附可施行。


熱者面黃澤,加以長滑脈,宜用黃連苦清熱,少佐薑、萸亦相得。


更有欲嘔不嘔腹痛多,寒熱其如錯雜何,黃連湯內乾薑、桂,好共參、甘兩下和。


食痛應消食,難在虛寒兼食積,學士溫脾法可宗(許學士有溫脾湯,見《本事方》)。


化為煎法尤熨貼(有虛寒之人患腹痛,服溫補藥而相安。


時止時作,痛仍不解,甚則利清水或白沫,此虛中有買,或先有宿食在腸不曾去,或病中腸胃虛不能運化,所食之物停於腸中,即一二塊宿糞,亦能作楚,宜用溫補藥煎好,去渣,入大黃一錢,不甚虛者,可加一錢五分,滾四五沸服之,宿食自下,正氣不傷,而病隨愈。


此屢試屢驗之妙法也。


)蟲痛面黃吐涎沫,食酸即安甜即劇,虛實寒熱要分曉,殺蟲方中求配合。


氣痛因郁惱,必連胃脘與兩脅,病久人必虛,滋補兼疏郁。


痛不可近者,按之濡軟為畜血,不比硬滿為熱結,重則桃仁承氣湯,輕者宣通微下奪。


別有吞痧一症現,濕熱薰蒸邪變幻,急刺委中出血良,磨服玉樞丹亦善。


最怕是三陰寒症認為痧,不飲溫湯飲冷茶,亂進丹丸並放、刮,臨危空自悔前差。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5#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5:06:5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3:13 編輯

辨脈脫


六脈俱脫者,大命垂危矣(神昏脈脫者死,神清脈脫者亦死。


)通脈四逆急服之,還怕脈因暴出死。


但得脈來微續生,更需附子四五枚,人參小半斤,周時服盡休間斷,隨進米粥始回春;


參力偶不繼,前功必盡棄,平時無學力,到此滋疑懼。


每見虛寒之極服溫補,躁亂不寧嘔且吐,此為藥力尚未全,切莫心疑換別路。


大約三陰病症露危劇,急則六日或三日,緩則行期十二日。


幸而君火未全衰,反見舌乾等症出,更須薑、附助其陽,漸得陽回舌生液。


若見舌乾投涼劑,壞乃百年人壽事,起手果然認得真,斷不朝三與暮四。


君不見《景岳全書》用法精,十補一清巧相濟;


又不見嘉言《寓意》重叮嚀,陰症轉陽必自愈,濟困扶顛道在斯,一有游移便錯去。


更有虛寒服藥來,溫補不安涼適意,兩寒相得從其類,正氣敗壞決不治。


至於實熱失汗下,脈伏似脫君休怕,大承、十棗用即安,神氣分明現真假。


須知實熱治可緩,涼瀉一投撥便轉,不比虛寒救濟難,仁術全憑思與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6#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5:07:0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3:13 編輯

卷六

 

三皇藥王考


自古三皇畫卦而分陰陽,辨藥而作《本草》,論病而垂《內經》,吾醫開教於《三墳》,至今尚讀其傳書,內而醫院,外而醫學,並奉為主祀,列入條編者也。


至唐而有韋氏名訊,道號慈藏者,施藥濟人,世人共仰為藥王,醫史可考。


則是藥王之距三皇,已隔唐、虞、夏、商、周、秦、漢、晉、及南北朝十余代矣。


今有無知僧道,以藥王之像,塑為卉服,與神農之像無異,借以通書所載,每年四月二十八日藥王誕之語,影射混淆,惑人酬款,以致庸俗之人,誤稱三皇為藥王,殊為可笑。


查《欽定禮科則例》,現載京師先醫廟,奉三皇於南向,配句芒等四位於東西向,又分列僦貸季等二十四位於兩廡,由上古而遞次及唐藥王韋慈藏,現與啟元子王冰東西對列,則例彰彰。


吾醫之有三皇,猶儒者之有孔子也;


若夫藥王,較之程朱諸子,尚有間焉,譬諸范、歐諸儒,庶兒相近。


今以若賢若神之號,而與開物成務之大聖人相混,褻慢甚矣,故特考而辯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7#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5:07:1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3:12 編輯

《脈訣》正訛


《四言脈決》,始自崔紫虛,嗣後校者、纂者頗多,迨至明季李士材《醫宗必讀》中之所著,固為盡善,而亥豕之訛,尚有未正,彭也不才,謹陳管見,以俟高明鑒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8#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5:07:2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3:12 編輯

脈形主病節


「沉弱陰虧」句,「陰」字誤刻,當作「陽」字。


蓋沉弱皆陰脈,有陰無陽,豈非陽虧。


況上文有「浮濡陰虛」句,是此句之緊對面,為可征也。


注中即作「陰」字解,乃因訛承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9#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5:07:3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3:12 編輯

奇經八脈節


「尺外斜上,至寸陰維,尺內斜上,至寸陽維」句,注中以二脈分左右,恐未必然。


李瀕湖云:


「陽維起於諸陽之會,由外踝而上行於衛分;


陰維起於諸陰之交,由內踝而上行於營分,所以為一身之綱維也。


既為一身之綱維,何得以左右分言之。


且言經位,仍以三焦列於右尺,小腸列於左寸,與所著《脈法心參》之三焦分列三部,小腸列於右尺之論,自相矛盾,此亦有訛。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0#
 樓主| 發表於 2013-9-23 15:07:4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9-23 23:03 編輯

五臟本脈節


「腎在左尺,沉石而濡」句,字必有訛。


按《訣》中曰「浮小為濡」。


又本集《脈有相似宜辨篇》中曰:


「濡與弱,皆細小也。


濡在浮分,重按即不見也;


弱主沉分,輕取不可見也。


如此則濡脈不得與沉脈並見,而此處又何以並稱耶?


考諸《內經》云:


「平腎脈來,喘喘累累如鉤。


因思「而濡」二字,形似「喘喘」二字,所以誤刻,當作「喘喘」讀之,但久訛莫正,此何故耶?


豈因「喘喘」義奧,庸淺校錄,反以「喘喘」為誤而改之,繼而蕘悅口,習焉而不察耶;


抑因「濡」字有「」音,從來賢哲止作音讀之,即作「」字解之,而不作脈名,則於脈義似乎不犯,所以未之或校耶?


然既有濡脈,而此又以非濡脈之「濡」字混淆不清,恐不足以教天下。


彭反覆推敲,終不若以《內經》「喘喘」二字易之,非惟不與濡脈相混,而與形容胃氣之義,較「濡」「」二字更為超妙也。


「右尺相火,與心同斷」句,疑有衍文。


蓋兩尺皆腎部也,《內經》於中附上、上附上,皆言左右,而於尺則獨曰「尺外以候腎」,並不言左右,可見兩尺皆腎,一定之位,右尺既亦屬腎,脈亦宜同左尺之沉石矣。


若與心同,則上文心脈是浮大而散,豈此腎部亦浮大而散乎?


或曰「心」字乃「腎」字之誤,當作右尺相火,與腎同斷,其理固通,但相火位居命門正中,不偏不倚,不過驗脈之法,附於右尺,其脈自宜以腎為主,相火為附,若讀作右尺相火,與腎同斷,則文法倒裝,主客不明。


愚意不若直貫之,文作「右尺亦腎,相火同斷」讀之,方見得右尺亦屬腎部,其脈自必同於左尺之沉石喘喘矣,不過較其大小,有力無力,以征相火之衰旺,故曰同斷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4 22:49 , Processed in 0.093751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