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吳佩衡醫案】

 關閉 [複製鏈接]
21#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9:23:25 | 只看該作者

暑證(二)


甘××,男,年二十歲,雲南姚安縣人,住昆明市武成路。


體素健壯,1928年6月12日,值暑熱天氣,外出旅行,汗多渴飲,因畏熱貪涼,遂避暑休息於大樹陰涼之下,汗出則腠理疏泄,復被涼風吹襲,感冒而起病。


初起即懍懍憎寒,口渴思飲,頭身不適,返家後漸次發熱,渴飲更甚,頭身疼痛,小便短赤。


延余診視,脈來浮弦而數,面赤唇紅,舌紅而燥,良由酷暑傷陰,邪熱內壅,復被表寒閉束,腠理不通而成表寒裏熱之證,擬仲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表裏兩解以治之。


生麻黃10克 生石膏24克(碎,布包) 杏仁10克 甘草10克 13日複診。


服上方一劑後即汗出淋漓,發熱退,頭體疼痛已愈,繼以清熱養陰之劑肅清餘熱,擬方人參白虎湯含生脈散。


沙參20克 生石膏15克(碎,布包) 知母12克 寸冬15克 生地12克 甘草6克 粳米10克 14日複診。


原已脈靜身涼,今又身反灼熱,渴飲更甚,唇焦舌乾而起芒刺,脈來洪數。


何以服清熱養陰之劑,病反沉重,邪熱更甚?是投藥失宜,抑或餘邪再燃?詢及由來,病者三、四日來大便不通,經親友介紹服通便丸一包,內有巴豆溫下等藥,服後大便雖瀉通數次,但反而熱勢再張而成是狀,始知為錯服濕熱丸藥所致。


當即急以人參白虎湯加重分量,並加黃連、麥冬、玄參以清心肺之熱而滋水生津,佐綠豆以解巴豆之熱毒。


土人參24克 生石膏36克(碎,布包) 知母12克 黑玄參12克 川黃連6克 寸冬21克 小綠豆15克 生甘草6克 白粳米12克 15日複診。


此方服後,盡然汗出熱退,口津回生,舌苔芒刺變軟,小便色雖黃赤但已較長,脈沉細而帶數象,手心尚熱,仍喜冷飲。


此乃大病已退,邪熱未淨,真陰尚虛,再以養陰生津而清餘熱治之。


方用:黑玄參12克 生地15克 寸冬15克 知母12克 沙參15克 杭芍15克 石膏12克(碎,布包) 小綠豆10克 甘草6克 16日複診。


脈已和緩,手心熱退,渴飲止,津液滿口,小便清長,神食較增,繼以生脈散加口耆、當歸、杭芍,兩劑而痊。


沙參15克 寸冬12克 五味子3克 當歸12克 口耆24克 杭芍12克 甘草6克 甘××暑證痊癒後,隨即介紹其同窗學友李某來診。


李亦患暑證,病已六、七日,脈來浮洪,面赤多汗,壯熱煩渴而喜冷飲。


唇焦舌紅苔白而燥,食物不進,小便短澀而赤。


曾服黃連、黃芩、枳殼、梔子、連翹、薄荷、木通、滑石、藿香、香薷等藥無效。


此係暑邪傷陰、津液枯燥.內熱如焚,誤服此等苦燥辛散之劑,更增傷津耗液之弊。


雖有苦寒之藥夾雜其方,猶如杯水無力以救車薪,遂擬人參白虎湯加味治之。


沙參24克 生石膏60克(碎,布包) 知母12克 寸冬24克 生地15克 玄參12克 杭芍12克 甘草6克 粳米12克次日複診。


一劑後即汗出淋漓,邪熱潰退,真陰來復,唇舌較潤,煩渴已減少,小便轉長,但色仍赤。


繼以清署解熱,養陰生津之法,原方加減主之。


沙參15克 石膏12克(碎,布包) 寸冬12克 五味子3克 知母10克 杭芍12克 尖貝10克 竹葉5克 甘草6克上方服後,脈靜身涼,舌潤和,口津生,煩渴止,小便清長,食量漸增,以生脈散加當歸、杭芍、生地。


連服二劑,邪去正安,食增神健而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9:23:39 | 只看該作者

赤痢


彭××,男,年三十五歲,四川人,住雲南省昆明市珠市橋。


稟賦素強,偶停宿食,兼有濕熱,於1929年9月15日 夜起入廁,感受風寒而起病。


初起即發熱吐瀉,頭疼體痛,自汗而畏寒,繼則下痢赤白,小腹痛甚,裏急後重,每便僅一、二匙,日夜無度,小便短赤,噤口不食,脈來浮弦而兼緊象,舌苔白膩,舌尖絳。


按病原係濕熱挾食積阻遏腸胃,復感風寒外邪,閉束太陽經氣運行之機,表寒外束,又有濕熱內逼,以致身熱下痢,此即所謂「協熱痢」。


法當表裏雙治,以桂葛湯解肌表之邪,佐小承氣湯加黃連下宿食而清濕熱。


葛根12克 桂尖10克 杭芍20克 大黃10克(泡水兌入) 油朴12克枳實10克(搗) 黃連5克 生薑10克 小棗7枚 甘草3克次日複診。


服上方一劑始盡,即見汗出,汗後熱退脈平,表邪已解,痢亦減輕,惟濕熱食積尚阻遏胃腸,濕熱內逼,痢未全止,每痢仍腹痛後重,遂以「通因通用」之法,擬大承氣湯合濱芍順氣湯加減急下宿食兼清濕熱。


生杭芍24克 生大黃12克(泡水兌入) 枳實10克(炒、搗) 厚朴10克(炒) 檳榔12克 麥冬12克 廣木香5克 芒硝5克 黃連4克三診,上方服後,得快利稀糞二、三便,腹痛後重及赤白痢均減去十之七、八,膩苔已退,稍進稀粥。


惟小便仍短赤,思食冷物水果。


此病狀雖減而濕熱痢毒未淨,仍照原方加減主之。


生杭芍20克 生大黃6克(泡水兌入) 黃連5克 油朴10克 麥冬12克 玄明粉5克 廣木香4克 服後又下出溏薄糞便二次,痢遂止,肛門稍墜,食量較增,小便尚赤。


餘熱尚未全清,繼擬下方治療。


沙參13克 寸冬13克 木通10克生杭芍13克酒炙大黃5克 厚朴10克服上方後飲食復常,神形健如,痢止溺清、腹痛若失而瘥。


按:余遇下痢之證,身熱頭體痛有表證者,當即以桂葛湯先解表邪。


若無表邪,則當頭以涼下為急,如此療法,無不效如桴鼓。


苟不解除表邪,則身熱不退,易轉危篤。


故《內經》云: 「利證身熱不休者死。


」不行攻下,邪熱痢毒亦不能除。


若屬久痢虛寒者,又當以溫固之法治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9:23:51 | 只看該作者

小兒時疫痢(小兒志賀氏桿菌性痢疾)


張小妹,女,一歲,於1961年8月19日園發熱一日,腹瀉十多次,糞便帶紅白黏液,經昆明市紅十字會醫院診斷為「菌痢」收住兒科病房治療。


據入院病歷所載,患兒發育較差,營養中等,未出牙,前囟未閉合,頸部淋巴可觸及。


咽喉、心、肺及腹部未見異常,體溫攝氏39℃(肛表)。


8月20日血象,紅細胞340萬/立方毫米,血色素66%,白細胞總數5300/立方毫米,中性68%,淋巴27%,單核3%。


8月22日大便培養報告檢出志賀氏痢 疾桿菌。


8月23日起用氯黴素治療。


8月24日加用多黏菌素,並內服清熱解毒止痢中藥。


但腹瀉不止,體溫仍在39.5℃左右(肛表)。


8月28日血象,紅細胞315萬/立方毫米,血色素60%,白細胞總數13,600/立方毫米,中性68%,淋巴30%,單核2%。


病孩住院十日,經用多種抗菌藥物及中藥治療,仍未見好轉,於8月29日邀余會診。


當日下午診視,見患兒臥床,正在輸液,面赤身熱,體溫40.5℃(肛表),衰弱無神,唇口乾燥,眼瞠凹陷。


但見其母頻頻喂飲,時聞啼聲,氣息低弱,不思乳食,自汗出,稍動則易驚怖。


詢及今日大便已瀉十餘次,每次便量不多,紅白黏液混雜,小便短少。


指紋色赤而浮,舌苔粉白。


此係內傷飲食,復感表邪,表證不解,邪氣又陷入陽明,遂成太陽陽明合病下痢之證。


如過早施用清熱止痢及苦寒瀉下之劑,易傷裏氣,若表邪深陷,則痢無止期。


此證已屬二陽合病,當以解表兼以升提陷入陽明經邪之法治之。


建議暫停前面所用中西藥物,擬桂葛湯一劑。


桂枝10克 葛根10克 杭芍6克 生薑2小片 小棗3枚 甘草3克當晚喂服二次,至夜有微汗出,身熱稍退,體溫39℃(肛表)。


次晨又煎服第三次,日內照方服完二劑。


每次喂藥後片刻,均有熱汗徐徐外出。


於30日晚體溫已降至37.8℃(肛表),大便終日未見瀉利。


9月1日複診。


體溫37.2℃(肛表),大便解二次,已為糞質,色黃而溏薄,未見膿血狀物。


據其母所訴,患兒熱 退之後已不再發驚,能安靜熟睡,稍進乳食。


此時雖然發熱已退,腹瀉已止,但見面色轉淡,嗜臥無神,指紋色淡僅隱隱可見,口唇回潤,乾渴之狀已不見,舌苔薄白轉潤。


此係病邪已退,中焦脾胃虛弱,須當調補中氣,健運脾胃以善其後,擬歸芍理中湯加味治之。


潞黨參10克 炮薑6克 肉桂5克 當歸6克 杭芍5克白朮6克 砂仁3克 公丁7粒 甘草3克上方連服三劑,9月4日診視,患兒於服藥後第二、三兩日,均未解大便,一切情況尚好,今日則大便二次,色黃微溏,體溫已平,精神轉佳,乳食如常。


9月1日和5日曾各取大便標本做病菌培養,均未檢出痢疾桿菌,遂調理數日,痊癒出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9:24:09 | 只看該作者

小兒濕熱痢(三陽合病下痢)


李××,女孩,一歲半,1964年4月8日來診(中醫學院附屬醫院門診號136651)。


患兒患麻疹免後,大便下利紅白已十餘日,發熱39.8℃,寒熱交作,面赤氣促,多啼哭,夜不入睡,口渴而喜飲。


每日大便瀉十七、八次,量不多,色綠而赤白黏液間雜,欲便時啼鬧不休(腹中痛),哭甚方解,解便不暢(裏急後重,滯下不爽),小便短赤,脈細數,指紋青紫而浮,苔白膩,曾服止痢西藥數日未見愈。


此 乃三陽合病下痢之證,擬方。


桂枝15克 葛根10克 柴胡6克 黃芩3克 黃連3克 榔片3克 杭芍10克 小棗5枚 生薑2片 甘草7克昨日一劑連續煎服六次,得微汗。


今日已熱退身涼,大便三次,色黃半乾,稍帶黏液,赤色已不見,小便轉清,口已不渴,能食軟飯。


脈轉緩,指紋青紫已退,色淡而細,苔薄白質紅潤。


此痢證已止,尚須調理,以桂枝湯加味一劑而收功。


蘇條參6克 杭芍6克 法夏6克 砂仁3克 桂枝10克 小棗5枚生薑2 片 甘草5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9:24:22 | 只看該作者

秋燥


尚×之女,年十四歲。


1924年8月感秋令燥邪,身熱頭疼,咽乾而痛,食物不下,喜飲清涼。


脈息弦數,舌尖紅,苔白而燥。


此為外邪與陽明燥氣相合遂成是狀。


方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加味洽之,一劑而愈。


麻黃10克 杏仁10克 生石膏12克(碎,布包) 桔梗10克 連翹6克 寸冬10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9:24:30 | 只看該作者

燥咳


吳××,男,二十四歲,昆明醫學院學生。


1963年10月 感秋令燥邪而病咳嗽,咳聲頻頻,乾咳聲響無痰無涕.靨乾,舌苔薄白少津,脈浮濡,服西藥止咳劑未效。


此為陰虛肺燥之證,宜養陰潤肺止咳,擬二冬二母湯加味,一劑盡,津液回生,咳聲立止。


麥冬15克 天冬12克 川貝母10克 知母10克 百合12克 黃芩10克 生杭芍12克 百部10克 桑皮12克 玄參10克 五味子3克 甘草6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9:24:39 | 只看該作者

寒瘧


閻×之妻,患瘧證二十餘日,每日午後發作,先寒而後熱,寒甚則顫慄鼓頜,熱退則汗出如洗,發作之時頭痛如劈,飲食不進,嘔吐酸苦涎沫,大便溏瀉,兩脅撐脹而痛、惟喜滾飲。


脈細遲無力。


舌苔白滑,質含青色,曾服消食清熱平肝等十餘劑未效。


此乃陽氣內虛,陽不勝陰,肝邪夾寒水之氣上逆,午後之時,陰盛陽虛,真陽被陰邪格拒,浮越於外,遂成是狀。


擬四逆湯加味治之。


天雄片60克 乾薑30克 公丁5克 上肉桂10克(研末,泡水兌入) 法夏12克 茯苓30克 甘草6克並囑先吞烏梅丸二粒,是晚服藥一劑,次晨又一劑,午後遂不復作。


後照原方加砂仁10克,兩劑而愈。


後遂不復作。


後照原方加砂仁10克,兩劑而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9:24:48 | 只看該作者

陰證誤下救逆案


昔診一男,約廿餘歲,係一孀婦之獨子,體質素弱。


始因腹痛便秘而發熱,醫者診為瘀熱內滯,誤以桃仁承氣湯下之,便未通而病情反重,出現發狂奔走,言語錯亂。


延余診視,脈沉遲無力,舌紅津枯但不渴,微喜熱飲而不多,氣息喘促而短,有欲脫之勢。


據此斷為陰證誤下,逼陽暴脫之證,遂擬大劑圈陽飲(即四逆湯加肉桂)與服。


附片130克乾薑50克 上肉桂13克(研末,泡水兌入)甘草10克服後,當天夜晚則鼻孔流血,大便亦下黑血。


次日複診則見脈微神衰,嗜臥懶言,神識已轉清。


其所以鼻衄及下黑血者,非服溫熱藥所致,實由於桃仁承氣湯誤下後,致血脫成瘀,今得上方溫運氣血,既己離經敗壞之血,不能再行歸經,遂上行而下注。


囑照原方再服一劑。


服後,衄血便血均未再出,口微燥,此係陽氣已回,營陰尚虛,繼以四逆湯加人參連進四劑而愈。


方中加人參者,取其益氣生津養陰以配陽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9:24:58 | 只看該作者

傷寒病少陰寒化證


曾××,男,十七歲,住昆明市環城東路。


始因飲食後 受寒起病,發熱,惡寒,頭體痛,延某中醫診視,以清涼解表藥二劑無效,當即送入本市西山腳下高蟯某醫院住院治療。


住院已十九日,施以針藥,發熱雖退,然病勢則日益沉重,延請數醫會診,一致診斷為「腸傷寒」且有腸出血或腸穿孔之慮,決定施用輸血方法挽救。


輸血後病勢未減,愈見危篤,竟宣告無救,遂於1943年10月25日延余診視。


余到達該醫院,已是晚間九時,詢知患者病已十九日,身已不發熱,但腹中鼓脹,小腹疼痛,不時呻吟,小便短赤,大便有七、八日不通,飲食不進,日夜眼不交睫,臥床身不能轉側,但見護士隨時以礦泉水與飲之。


舌苔白滑而厚膩,不渴飲,脈搏弦緊,重按則無力而空。


診畢,當即告以病勢十分危重,係傷寒壞病,病邪深入少陰之臟寒證,陽氣內虛,陰寒太盛,寒水陰氣內結如冰霜,腹內陰霾四布,發熱雖退但裏寒已極。


二便不通,乃係陰寒凝結,真陽大虛,無力運行,非熱結之證可比也。


一線生陽有將脫之勢,病勢垂危,頗為費治。


惟有扶陽抑陰溫化之法,使在上之寒水邪陰,由口中吐出,中下之寒水邪陰,由二便排泄使除,陽回陰退,方可轉危為安。


就以仲景通脈四逆湯加吳萸、上桂治之。


並告知病家,倘若服藥後發生嘔吐涎痰或大便瀉下切勿驚疑,為病除之兆,一線生機,可望挽回。


白附片160克 乾薑30克 上肉桂16克(研末,泡水兌入) 茯苓26克 吳萸6克 甘草6克。


10月26日再診。


昨服上方後,旋即嘔吐涎水碗許,係病除之兆。


脈搏弦緊已退而轉和緩,大便溏瀉一次,小便解三 次,惟小腹尚痛,時作時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0#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9:25:10 | 只看該作者

傷寒病少陰寒化證


緣病程日久,陽神太虧,裏寒太重,雖已見效,然病重藥輕,力不勝病,猶兵不勝敵,猶幸氣不喘,痰不鳴,手足溫暖,脈和緩較有神,繼以大劑扶陽溫化,務使陽回陰退,漸可轉危為安。


白附片260克 乾薑60克 吳萸20克 上肉桂16克(研末,泡水兌入) 公丁香6克茯苓30克 西砂仁6克 10月27日三診。


昨日清晨服藥後,又嘔吐涎水約兩碗,下午服藥後又吐一次,大便瀉利數次,均屬「冰霜化行」,病毒邪陰由上下竅道潰退。


舌苔仍厚膩,舌質紅活,面唇色澤亦轉紅潤,體溫如常,脈搏和緩較有神根,腹脹微痛,鼓脹已減去十之六、七。


大關已過,然病久陽神太虧,邪陰尚未除淨,仍以大劑扶陽輔正主之。


白附片300克 乾薑60克 上肉桂16克(研末,泡水兌入) 甜馬檳榔6克(去殼,搗) 吳萸6克 台烏4克 西砂仁6克 茯苓30克 10月28日四診,服藥後昨日夜共排泄大便十六次,每次多少不一,今晨又大便二次,均為夾水分之稀薄糞便,始而色烏如醬,今晨漸轉黃色,此係胃中生陽漸復之兆。


體溫37℃,脈搏每分鐘80次。


今日解小便六次,色淡黃而清,但於每次小便時,均覺莖中刺痛,良由病毒下泄刺激作痛,非熱盛之證可比也 昨夜見渴喜熱飲者,緣腹中陰霾四布,水邪滔天,今得離照當空,陰霾四散,寒水化行,惟以陽神太虛,無力化氣生津,滋潤缺乏,故喜熱飲灌溉滋養百骸,非熱甚灼陰之渴飲也。


偶爾喜食冷物者,厥陰之氣不相順接,陰陽不和也。


矢氣連連,府道已通濁氣下降也。


病狀雖已大減,險象已脫,惟肝腎之陰氣尚術肅清,元陽正氣尚未全復,故左腹留有痞塊作痛。


最可欣慰者,今晨已略進食物,顯見胃氣轉和,生陽來復,可期痊癒矣。


大病初退,貴宜調護謹慎,勿使過食傷胃,過勞傷神,避受風寒為要。


仍以扶陽輔正主之。


白附片300克 乾薑50克 茯苓30克 苡仁16克 上肉桂18克(研末,泡水兌入) 波蔻仁3克(搗) 西砂仁6克(搗) 甘草10克 白胡椒2.6克(搗) 另合服烏梅丸二枚。


10月29日五診。


脈已和緩,每分鐘72次,體溫攝氏37.6℃,大便六次。


小便已較清長而淡黃,莖中微覺刺痛,腹中痞塊已全消,面色漸轉紅潤,鼻准亦現光澤,舌苔已退去十之六、七,胃口已開,食量較增,腹痛已愈,此時則見遍體盛;


白(疒咅)。


大病已退,元陽漸復,可逐步轉入善後調養,病退藥減,仍以扶陽輔正主之。


並囑其忌服生冷水果、酸寒食物、嫩雞蛋、甜酒及一切黏膩之品,慎風寒,節飲食為調護之責,則可望期而日復健康矣。


白附片160克 乾薑30克 茯苓16克 上肉桂10克(研末,泡水兌入) 波蔻仁5克(搗) 苡仁16克 甘草6克 元肉5克 大棗3枚 10月30日六診。


今晨體溫正常,脈搏和緩,舌根仍白膩,大便二次,稀溏量少,小便淡黃清長,腹中微黨(月真)脹不舒,食量日增,考慮其脾胃尚虛,消化力弱,每餐均與定量粥食。


因大病初愈,餘寒邪陰尚未肅清,元陽正氣亦未全復,仍堅守扶陽輔正之大法,數劑即克,決無生變之慮。


擬方之後,書引四言一首以為志。


陰云四合日光微,轉眼真龍便欲飛,辛甘化陽離火現,何愁大地不春歸。


白附片300克 乾薑50克 甘草10克 上肉桂16克(研末,泡水兌入) 吳萸6克 波蔻仁6克(搗) 茯苓30克 白胡椒3克(搗) 10月31日七診。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1#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9:25:21 | 只看該作者

傷寒病少陰寒化證


今晨體溫、脈搏均正常,便瀉已止,此乃腹中病毒陳莝已排泄殆淨,小便亦清長,腹中脹痛已全消,食量較佳,惟舌根尚白膩,寒溫餘邪尚未全清,元陽正氣尚待繼續溫扶。


擬方:白附片300克 乾薑30克 甘草10克 上肉桂10克(研末,泡水兌入) 西砂仁10克(搗) 苡仁10克 11月1日八診。


舌膩苔已退,稍有薄白苔,脈搏、體溫正常,小便清長,腹部寬舒,無他痛楚,食量日佳,每餐節制僅食至六、七分,以免過食有傷脾胃,睡眠轉隹,惟陽神初復,尚不能同守而多夢,正氣未充,起坐感到頭昏足軟無力。


仍以扶陽輔正,使真陽旺盛,邪陰消盡為度。


溫扶真陽絕不會傷其真陰,真陽回復反而有助於滋生真陰也。


此即「陽生陰長」, 「天一生水」的道理。


陰陽調平則諸證可愈。


白附片300克 乾薑36克 甘草10克 西砂仁10克 朱衣茯神30克 炙遠志10克 上肉桂10克(研末,泡水兌入) 11月2日九診。


脈搏、體溫如常,舌根微薄白,舌質紅活,睡眠。


飲食增進,胃氣大開,但仍須節制飲食至七、八分為度。


今晨起坐頭已不昏,足尚軟,仍以扶陽輔正。


白附片160克 乾薑30克 上肉桂10克(研末,泡水兌入) 小茴3克(微炒) 茯苓16克 11月3日十診。


水氣化行,腹中汩汨作鳴,眠食均佳,行動時兩足尚感無力,足徵陽神未充,仍守前法。


白附片160克 乾薑30克 甘草10克 上肉桂10克(研末,泡水兌入) 西砂仁6克 白胡椒3克(搗) 11月4日十一診。


病已痊癒,精神飲食均佳,形神尚弱,擬四逆湯加味一劑,繼以黃耆建中湯、桂附理中湯及歸脾養心湯等善後調理十餘日,精神漸復,出院回家休養。


此後健康、體質恢復如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9:25:33 | 只看該作者

傷寒病少陰陰極似陽證(一)


楊××,男,三十一歲,雲南省姚安縣人。


1923年3月,已病廿日。


始因微感風寒,身熱頭痛,連進某醫方藥十餘劑,每劑皆以苦寒涼下並重加犀角、羚羊角、黃連等,愈進愈劇,猶不自反,殆至危在旦夕,始延余診視。


斯時病者目赤,唇腫而焦,赤足露身,煩躁不眠,神昏澹語,身熱似火,渴喜滾燙水飲,小便短赤,大便已數日不解,食物不進,脈浮虛欲散,此乃風寒誤治之變證。


緣由誤服苦寒涼下 太過,已將真陽逼越於外而成陰極似陽之症,外雖現一派熱象,是為假熱,而內則寒冷已極,是為真寒。


如確係陽症,內熱薰蒸,應見大渴飲冷,豈有尚喜滾飲乎?況脈來虛浮欲散,是為元陽有將脫之兆,昔寒涼下,不可再服,惟有大劑回陽收納,或可挽回生機。


病象如此,甚為危篤。


急擬白通湯加上肉桂一劑治之。


附片60克 乾薑26克 上肉桂10克(研末,泡水兌入) 蔥白4莖擬方之後,病家云及是晚因無人主持,未敢煎服。


次晨,又急來延診,余仍執前方不變,並告以先用上肉桂泡水試服,若能耐受,則照方煎服,舍此別無良法。


病家乃以上肉桂水與服之。


服後旋即嘔吐涎痰碗許,人事稍清,自云內心爽快,遂進上方。


服一劑後,病情較減,即現出惡寒肢冷之象。


午後再診,身熱約退一二,已不作煩躁譫語之狀,且得熟寐片刻,乃以四逆湯加上肉桂主之。


附片100克 乾薑36克 甘草12克 上肉桂10克(研末,泡水兌入) 服上方後,身熱退去四、五,脈稍有神,小便赤而長,略進稀粥。


再劑則熱退七、八,大便始通,色黑而硬,惟咳嗽痰多,痰中兼帶有血。


病家另延數醫診視,皆云熱症,出方總不離苦寒涼下之法。


由於前醫所誤之鑒,又未敢輕試。


後因病人吃梨一個,當晚忽發狂打人,身熱大作,有如前狀,又急邀余診治,始言吃梨之事。


余視之,舌白而滑,仍喜滾飲,此陽神尚虛,陰寒未淨,急欲扶陽猶不及,反與滋陰清 涼之水果,又增裏寒,病遂加重。


即告以禁服生酸水果冷物及清涼苦寒之藥為幸,余仍主以大劑回陽祛寒之劑治之。


照第二方加倍分量,並加茯苓30克、半夏16克、北細辛4克,早晚各服一劑,共連服六劑。


三日後再診,身熱已不作,咳痰漸愈,飲食增加,小便淡黃而長,大便轉黃而溏。


又照方去半夏、細辛,加砂仁、白朮、口耆,每日一劑,連進十餘劑,諸病俱愈。


後體健勝於前。


按:凡病有真熱證與真寒證之分,又有真熱假寒證與真寒假熱證之別。


然真者易識,而假者難辨。


《內經》曰: 「治病必求於本。


」即凡病當須辨明陰陽之意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9:25:43 | 只看該作者

傷寒病少陰陰極似陽證(二)


原雲南省某醫院院長秦××,住昆明市小南門內繡衣街,有獨子名念祖,年十三歲,患傷寒重證,發熱二十餘日 不退。


秦精於西醫,對其子曾以多種針藥施治,未效。


又邀約徐、應等數位西醫同道會診,均斷言無法挽救。


後由秦之門生李××君推薦,邀余於1948年1月7日前往診視。


患兒已發熱不退二十餘日,晨輕夜重,面色青黯,兩顴微發紅,口唇焦燥而起血殼,日夜不寐,人事不省。


呼吸喘促,時而發迷無神,時又見煩亂譫語,兩手亂抓有如撮空理線。


食物不進,小便短赤,大便已數日不通,舌苔黑燥,不渴飲,喂水僅下嚥二、三日,多則不吮。


脈象浮而空,重按無力。


此係傷寒轉入少陰,陰寒太盛,陰盛格陽,心腎不交,致成外假熱而內真寒之陰極似陽證。


外雖現一派燥熱之象,內則陰寒已極,逼陽外浮,將有脫亡之勢。


法當大劑扶陽抑陰,回陽收納,交通心腎,方可挽回,若誤認熱證,苦寒下嚥,必危殆莫救。


擬方白通湯加上內佳主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9:25:54 | 只看該作者

傷寒病少陰陰極似陽證(二)


附片250克乾薑50克 蔥白4莖上肉桂15克(研末,泡水兌入) 處方之後,秦對中醫藥懷有疑慮,見此溫熱大劑,更不敢用,且對余說,他還有一特效辦法,即抽取一傷寒病剛愈患者之血液輸給病兒,可望有效。


殊料是日輸血後,身熱尤甚,腹痛呻吟不止,更加煩亂譫語。


至此,秦已感到束手無策,始將余所擬方藥煎湯與其子試服。


當晚服後,稍見安靜,得寐片刻,面部青黯色稍退而略潤,脈象不似昨日之空浮,煩躁譫語稍寧。


但見欲寐愈甚,現出少陰虛寒本象,又照原方煎服一次。


1月8日複診,熱度稍降,唇舌已較潤,煩亂止。


但有時仍說昏話,曾嘔吐涎痰一次,仍以白通湯加味扶陽抑陰,交通心腎兼化氣行水主之。


附片300克 乾薑30克 茯苓30克 上肉桂15克(研末,泡水兌入) 蔥白4莖上方服後,當晚整夜煩躁不寧,不能入寐,秦君為此又生疑似,次日促余急往診視,見到正用硼酸水給患兒洗口。


詳查病情,脈稍有力,熱度較前稍降,神情淡漠,不渴飲。


斷定此係陰寒太盛,陽氣太虛,雖得陽藥以助,然病重藥輕,藥力與病邪相攻,力不勝病,猶兵不勝敵。


雖見煩躁不寧,乃藥病相爭之兆,不必驚疑,尚須加重分量始能克之,擬用大劑四逆湯加味治之。


附片400克 乾薑150克 上肉桂20克(研末,泡水兌入) 朱衣茯神50克 炙遠志20克 公丁香5克 生甘草20克 此方藥力較重,為救危急,囑煎透後一小時服藥一次。


當天下午五時又診視之,病勢已大松,煩躁平定,人已安靜,小便轉較長。


病有轉機,是夜叉照原方連進,大便始通,瀉出醬黑稀糞三次,發熱已退去大半,煩亂譫語已不再作,且得熟寐四、五小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9:26:10 | 只看該作者

傷寒病少陰陰極似陽證(二)


10日清晨,脈浮綏,唇舌回潤,黑苔退去十之六、七,身熱退去十之八、九,大有轉危為安之象。


照第三方加西砂仁10克蒼朮10克吳萸8克治之。


11日複診。


大便又暢瀉數次,其色仍醬黑。


身熱已退淨,唇上焦黑血殼已脫去,黑苔更見減少,津液滿口。


日夜一個對時大便共泄瀉十餘次,秦君夫婦為此耽心害怕,認為有腸出血或腸穿孔的危險,每見其子排瀉大便,即流淚驚惶不已。


余當即詳加解釋,良由寒濕邪陰內盛,腹中有如冰霜凝聚,今得陽藥溫化運行,邪陰潰退,真陽返回而使冰霜化行。


所擬方藥,皆非瀉下之劑,其排瀉者為內停寒濕污穢之物,係病除佳兆,邪去則正自能安,方保無虞。


於是,病家疑慮始減,繼續接受治療。


仍以大劑溫化日夜連進。


附片400克 乾薑80克 上肉桂20克(研末,泡水兌入) 西砂仁10克 茯苓50克 苡仁20克 蔻仁8克 甘草30克 12日診。


服藥後大便又瀉十餘次,色逐漸轉黃,小便已 較清長,黑苔全退,尚有白滑苔,食思恢復,隨時感到腹中饑餓而索求飲食。


因傷寒後期,陽神未復,脾胃亦虛,須當注意調攝,以防食復、勞復等證發生,只宜少量多餐,繼擬下方調治。


附片400克 千薑80克 上肉桂20克(研末,泡水兌入) 西砂仁10克 口耆30克 炙甘草20克 元肉30克 13日診。


大便僅瀉二次,色黃而溏,唇色紅潤,白滑苔已退淨,神識清明,食量較增,夜已能熟寐,脈靜身涼,大病悉退,但陽神尚虛,形體瘦弱,起動則有虛汗而出,遂擬黃耆建中湯加桂附調理之。


附片300克 黃耆80克 桂尖20克 , 杭芍30克 炙甘草20克上肉桂20克(研末,泡水兌入) 生薑30克 大棗4枚 飴糖30克 (烊化兌入) 14日診。


脈沉緩而有神,唇舌紅潤,大便瀉利已止,小便清長,有輕微咳嗽,腹中時或作痛,擬四逆湯加味治之。


附片300克 乾薑100克 北細辛8克 上肉桂11克(研末,泡水兌入) 廣陳皮10克 法夏10克 甘草10克 15日診。


咳嗽、腹痛已止,唯正氣尚虛,起臥乏力,繼以四逆湯加參、耆作善後調理,服五、六劑而愈,其後體質健康如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9:26:20 | 只看該作者

傷寒病少陰陰盛格陽證


馬××之子,十三歲,住昆明市。


1945年11月22日,患 傷寒病已廿餘日,醫者診治未愈,寒邪引入陰分,格拒真陽浮越於外,致身熱夜重,體溫攝氏四十餘度,反不惡寒,兩顴發赤,唇焦而起血殼,頭昏不食,欲寐無沖,飲水不多,心煩胸悶,冒逆欲嘔,小便短赤,大便數日不通,白遍體如麻,脈沉而緊,舌苔白膩。


此陽虛陰盛之象,法當挾陽溫化,破陰回陽主之。


附片26克 乾薑10克上肉桂3克(研束,泡水兌入) 茯苓10克蔥白4莖 23日複診。


服昨方後嘔吐涎水數碗,屬溫藥運行,病除之兆。


仍身熱頭昏無神,不渴飲,此傷寒寒極之證,陰寒內盛,陽不勝陰,決無熱證,治法不變,附片50克 乾薑13克上肉桂3克(研末,泡水兌入) 茯苓10克麥芽6克 蔥白4莖 24日三診。


舌苔白膩而潤,脈較和緩,昨夜曾大便一 次,色黑,初硬而後溏,此裏寒內重,陽氣尚虛,陽不潛藏,仍潮熱,晨輕夜重,頭昏欲寐無神,以大劑扶陽抑陰主之。


附片60克 乾薑13克 上肉桂5克(研末,泡水兌入) 茯苓10克 西砂仁3克 公丁1.3克 甘草3克 25日四診。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9:26:29 | 只看該作者

傷寒病少陰陰盛格陽證


今晨診脈,一息五至,狀若平脈,舌苔白滑尚厚膩,體溫稍降至39.5℃,昨夜又解大便一次,心煩胸悶稍減,已得熟寐。


惟病久裏寒尚重,隔拒真陽,浮游於外而潮熱,顴赤,多虛汗,頭昏無神。


此乃中陽不運,陰寒阻遏,胸腹脹悶仍不能食,熱飲僅三、四日而已,勢必驅盡裏 寒邪陰,真陽始得返歸其舍,潮熱諸疰,焉有不退之理乎!


附片100克乾薑16克上肉桂5克(研末,泡水兌入) 茯神10克 甘草10克 26日五診。


服昨方二次,於夜晚服藥後,反見心中煩躁不安,此乃重劑溫藥,逐動陰寒,藥力與病邪相攻之象。


待至清晨,得天陽以助,遂見寧靜得寐。


刻診,體溫降至38.7℃,呼吸平和,脈搏一息五至,舌苔仍白膩而滑潤。


胃寒日久,仍不思飲食,痰多而夫黑血,屬寒痰瘀血化行潰退,非熱甚灼陰可比。


所喜者,兩顴赤色減退,白(疒咅)漸靨,體溫已有下降,為病退佳兆。


此病虛寒已極,決無熱象足徵,余乃抱定宗旨,仍以扶陽溫化輔正主之。


附片180克 乾薑16克上肉桂5克(研末,泡水兌入) 甘草10克 30日六診。


昨前三日,病家曾請西醫診治,醫者以病情危重又無特效藥而告退,又復延余以求盡力挽救之。


刻診脈緩弱無力,舌苔白潤,小便已較清長,夜間仍有潮熱,病者虛弱已極。


此三陰虛寒之證,病情日久,陽神極虛,緩迨延誤,恐有虛脫亡陽之虞,仍以扶陽抑陰,強心輔正主之。


附片130克 乾薑16克 上肉桂6克(研末,泡水兌入) 西砂仁5克 公丁3克 甘草10克 12月1日七診。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8#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9:26:39 | 只看該作者

傷寒病少陰陰盛格陽證


體溫已降至37℃,脈象緩弱,一息四至,面顴赤色全退,現出虛寒病容,晦暗無華,昨夜得汗,身熱退後,反畏寒,屬陰退陽回,陽氣雖已來復,尚虛弱而無力以衛外所致。


昨夜大便一次,色醬黑而溏,雖唇焦有黑血殼,然始終不見渴飲,此三陰寒極之證,陽神太虧,仍以扶陽扶正主之。


附片130克 乾薑20克 上肉桂5克(研末,泡水兌入) 西砂仁10克 茯神10克 苡仁20克 甘草10克 2日八診。


今晨診視,體溫37.2℃,脈象緩弱,一息四至,舌白潤,各節病情均見好轉,口淡無味,不思飲食。


此乃病久中宮太寒,脾胃陽虛,司運失權,俟邪陰逐盡,中陽來復,則浙可思食矣。


仍以扶陽扶正主之。


附片130克 乾薑25克 上肉桂6克(研末,泡水兌入) 西砂仁10克 老扣仁3克 炙甘草10克 3 H九診,體溫攝氏37.8℃,脈和緩,唇上黑血殼已脫去,舌苔較退,唇舌均轉紅潤,不渴飲,胃氣漸復,刻有思飲之意,入夜微有咳聲。


乃裏寒尚未肅清,元陽仍虛,仍以扶陽輔正主之,稍佐治咳,切忌過早施用滋補之劑。


附片100克 乾薑25克 上肉桂6克(研末,泡水兌入) 西砂仁5克 法夏10克 炙冬花5克 吳萸6克 炙甘草10克 4日十診。


體溫降至36.7℃,咳已止,陽神尚虛,照昨方再進一劑。


5日十一診。


脈緩弱,苔已退,唇舌紅潤,不渴飲,小便清長,晨間體溫36.5℃,惟睡眠少,胃口不開,頭上時有冷汗,陽神太虧,繼以扶陽健胃,養心安神主之。


附片160克 乾薑65克 西砂仁6克(搗) 上肉桂5克(研末,泡水兌入) 老扣仁3克(搗) 炙遠志6克 朱衣茯神10克 炒棗仁10克 琥珀3克(研末,兌服) 甘草6克 6日十二診。


脈象、體溫已正常,唇舌紅潤,昨日已進飲食,睡眠轉佳,陽神尚虛,仍以扶陽輔正主之。


附片130克 乾薑205 上肉桂5克(研末,泡水兌入) 西砂仁6克明黨參2 0克甘草6克 7日13診。


脈、舌,體溫均如常,二便通暢,飲食、精神轉佳,大病已退,漸加調補,可期痊癒。


遂擬扶陽建中調理善後,數劑而後恢復健康。


附片100克 乾薑16克 西砂仁6克(搗) 老扣仁3克(搗) 上肉桂10克(研末,泡水兌入) 口耆20克 明黨參20克 炙甘草6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9#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9:26:50 | 只看該作者

小兒傷寒病並腸出血危證


張××之子,年八歲,雲南省賓川縣人。


1945年4月,患傷寒病已十餘日,住原昆華醫院治療,病勢日趨嚴重,遂將病兒移回家中。


4月23日,改延余診視。


面青唇白而焦,舌質紅而潤,無苔,脈象弦緊,按之則空虛無力,體溫潮熱,日輕夜重,神識昏憒,言語昏亂,腹脹如蠱,曾大便下血二次,小便短少而赤,形體瘦贏。


此係患傷寒病,寒入陰分,致腹中陰霾四布,元陽大虛,已成危證,恐有生陽將脫之虞。


當以扶陽抑陰治之。


然溫熱之藥服後,觸動陰寒,必有吐瀉之狀,由於正氣太虛,一線殘陽將脫,唯恐吐瀉之時,又易痰鳴氣喘虛脫,思維再三,只有背城一戰,方有挽 回之機,猶豫遲疑,錯過病機,則追之莫及矣。


急以通脈四逆湯加上肉桂主之。


黑附片100克 乾薑26克 生草10克 上肉桂10克(研末,泡水兌入) 蔥白2莖是晚七時.張君復來寓告知,服藥二次,旋即嘔吐涎水,繼則泄瀉黑糞,腹脹已消去其半,幸未氣喘痰鳴,唯精神太弱。


當即告之,已有轉機,宜原方再進一劑。


24日晨複診。


昨日服藥後吐瀉,腹脹若失,弦緊脈象已平,潮熱亦退。


緣傷寒大病月久,元陽太耗,鼓脹雖消,而邪陰未淨,陽神未充,散亂無主,尚見沉迷無神,時有煩亂說昏話。


然病情已有轉機,毋須置疑,仍以扶陽抑陰主之。


附片130克 乾薑26克 上肉桂13克(研末,泡水兌入) 西砂仁4克茯神16克炙遠志3克生草4克 25日三診。


服昨方後已不再吐,大便溏瀉三次,色已轉黃,此係胃陽來復之兆。


煩亂已乎,神識亦清明,體溫、脈搏已轉正常。


稍進食物,病勢逐漸減退,大有轉危為安之象,可期痊癒矣。


唯陽神尚虛,邪陰未淨,仍以扶陽扶正主之。


附片130克 乾薑26克 上肉桂10克(研末,泡水兌入) 西砂仁6克 法夏6克 炙遠志6克 炙冬花6克 茯神15克甘草6克 26日四診。


唇舌紅潤,脈較有神,精神較佳,飲食大增,已無他痛苦,繼用黃耆四逆湯加昧調理數劑而愈。


附片130克 乾薑26克 上肉桂10克(研末,泡水兌入) 北耆15克 炙遠志6克 生草6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0#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9:27:00 | 只看該作者

少陰頭痛


鄧××,男,成年。


初因受寒而起病,誤服辛涼之劑,未效。


病經十餘日,頭痛如斧劈,勢不可忍,午後則惡寒體痛,脈沉弱無力,舌苔白滑而不渴飲。


此乃寒客少陰,阻礙清陽不升,復以辛涼耗其真陽,正虛陽弱,陰寒遏滯經脈。


頭為諸陽之會,今為陰邪上僭攻於頭,陽不足以運行,邪正相爭,遂成是狀。


以輔正除邪之法,加味麻黃細辛附子湯治之。


附片100克 乾薑36克 甘草6克 麻黃10克 細辛5克 羌活10克服一劑,痛減其半,再劑霍然而愈。


按:少陰頭痛,依本法治之其效如響。


方內寓一四逆湯,能溫扶陽氣上交於頭,麻黃、羌活,細辛祛客寒達於太陽,由膀胱而化,此乃溫經散寒,輔正除邪之實效矣。


六經病皆有頭痛,遵仲景六經辨證方法施治,均能獲效,出方有繩,庶不至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4 22:00 , Processed in 0.093748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