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1276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9 00:07:19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二)張仲景《傷寒論》中的一些問題1關於六經辨證:現行《傷寒論》中出現的六經辨證,為治療外感病,以至包括一些雜病在內,提供了良好的辨證方法。


然而,在王燾所引的張仲景《傷寒論》中,六經辨證並未形成系統。


除了某些零散的現行《傷寒論》與《金匱要略》的條文與方劑外,明確提出六經名稱的僅有太陽病與少陰病。


其他如少陽病、陽明病、太陰病、厥陰病等名稱均未出現。


這種現象似乎很難用王燾所見到的張仲景《傷寒論》內容已有缺失或未曾引用來解釋,如理解為張仲景《傷寒論》中尚無完整的六經辨證內容也許更為妥當。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76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9 00:07:2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2張仲景《傷寒論》中的若干處方被王燾以後的醫家加注標明亦出自其他方書。


如:小建中湯千金翼同小柴胡湯范汪同桂枝湯集驗、備急、文仲、范汪同附子白朮湯千金翼同大承氣湯千金方並翼同大柴胡湯千金翼、肘後同這裡的「同」,意味著同一方劑出現於多種醫書。


至於究竟先出於哪本醫書,可能難以作出結論。


它表明王燾以後的醫家,對亦見於其他醫書的仲景《傷寒論》中的方劑出處持慎重態度。


「同」字除指方劑中的藥物組成、用量等在諸書中相同之外,還應包含並未肯定這些方劑係張仲景自製的含意在內。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76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9 00:07:3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3一些內容與現行《傷寒論》不一,如:(1)卷一的小柴胡湯是現行《傷寒論》的柴胡薑桂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76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9 00:07:4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2)忌口:現行本的忌口,主要是桂枝湯的忌生冷、黏滑、肉麵、五辛、酒酪、臭惡等物和烏梅丸的忌生冷、滑物、臭食等。


此書中的桂枝湯卻忌生蔥、海藻、菘菜,與現行本不同。


此外,如附子湯的忌蔥、豬肉、菘菜、海藻、桃、李、雀肉等,柴胡加芒硝湯的忌菘菜、海藻、羊肉、飴等,與現行本有很大區別。


張仲景《傷寒論》中存在的問題,顯示出它與現行本《傷寒論》有著較大區別,繼並無完整六經辨證理論的張仲景《傷寒論》之後,出現了具有完整六經辨證理論的現行本《傷寒論》,自然會使人想到現行本《傷寒論》與張仲景之間的關係,即張仲景《傷寒論》與現行本《傷寒論》的作者不是一人。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76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9 00:07:5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4《外台秘要》中引用其他方書中的一些方劑,可見於現行本《傷寒論》,但多數並未注明來自張仲景《傷寒論》,可見當時的張仲景《傷寒論》中沒有載入這些方劑。


如傷寒門中注明引自《千金要方》的《傷寒論》條文有11條、方劑6個(抵當湯與丸、大小承氣湯、竹葉石膏湯、枳實梔子湯),而引自《千金翼方》條文有17條、方劑18個(附子湯、甘草湯、桔梗湯、桃花湯、黃連阿膠湯、小柴胡湯、梔子豉湯、梔子生薑湯、陷胸湯、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茵陳湯、五苓散、甘草瀉心湯、吳茱萸湯、四逆散、白頭翁湯)。


應當提出,若《千金翼方》中的傷寒資料源自張仲景《傷寒論》,王燾必然不會再標明引自《千金翼方》。


這也是《千金翼方》中的傷寒內容不會完全來自王燾見到的十八卷《傷寒論》的一個佐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76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9 00:08:0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三)歷代對《傷寒論》的疑問科學的進步,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有著自己發展的社會基礎與科學基礎。


如果《傷寒論》的確產生於漢代,那就意味著整個兩晉六朝時期對傷寒病的治療,出現了醫學進化里程上的倒退。


對於這種反常的歷史現象,有人認為是由於《傷寒論》在當時只限於師徒傳授,公開流傳較少的緣故。


這種解釋似有可商榷之處:考諸古籍,對張仲景著《傷寒論》持不同意見的,主要是吳澄及姚際恆。


吳氏於《活人書辨序》中云:「漢末張仲景著傷寒論,予嘗歎東漢之文氣,無復能加西都,獨醫家此書淵奧典雅,煥然三代之文,心一怪之……及觀仲景於序,卑弱株甚,然後知序乃仲景所自作,而傷寒論即古湯液論……仲景特編撰云爾。


清姚際恆在《古今偽書考》中將《傷寒論》列入「真書雜以偽者」一類。


他說:「傷寒論,漢張仲景撰,晉王叔和集。


此書本為醫家經方之祖,然駁雜不倫,往往難辨,讀者苦不得其旨要。


予友桐鄉錢曉城煌謂此書為王叔和參以己說,故真偽間雜,致使千載蒙晦」,「金匱玉函經(又名《金匱要略》)稱漢張仲景撰,乃後人偽託者,其稱王叔和集,說見上。


按《金匱玉函經》與《金匱要略》並非一書,而為《傷寒論》之別本。


姚氏此說為誤。


如林億等校《金匱玉函經》時云:「金匱玉函經與傷寒論,同體而別名。


欲人互相檢閱,而為表裡,以防後世之亡佚……細考前後,乃王叔和撰次之書……其文理或有與傷寒論不同者,然其意義皆通。


清陳世桀序曰:「宋治平間,命諸臣校定。


其目有三,曰傷寒論、金匱方論以及此經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76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9 00:08:10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雖未必盡復仲景本書之舊,然一家之學粗完。


顧實《重考古今偽書考》:「隋志傷寒論十卷之外,又載張仲景方十五卷,新舊唐志同,而俱冠以王叔和三字,則亦以其為叔和所編次,故即屬之叔和也。


蓋傷寒論十卷為單論本,而五卷即金匱玉函,合之適得十五卷也。


且外台秘要所引,概稱張仲景傷寒論,而證類本草引之,又概稱金匱玉函方,是其異名同實,無穎。


其被以金匱玉函之名者,必後人寶藏之,故名也……今傳者三卷本而已。


一般認為張仲景著《傷寒論》,經王叔和撰次,以後此書隱而不見,孫思邈於著《千金翼方》時才見到,故將《傷寒論》的內容引入。


《外台秘要》亦多次引及仲景《傷寒論》。


至此,《傷寒論》復見於世。


經宋林億等校正後,此書方大行於世。


前面提到吳澄認為《傷寒論》是東漢以前的書並不足信。


因為現行《傷寒論》與《金匱要略》的文字明白易讀,較諸三代之文佶屈聱牙實有天壤之別,但若為張仲景原作,筆者實難苟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76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9 00:08:18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現行《傷寒論》的六經分篇,次第分明。


如王叔和確將張仲景的《傷寒論》整理得有條不紊,那麼《脈經》的卷七內容也應秩序井然,按照六經順序加以排列。


但是,事實並非如此,舉例如下:在「病不可發汗證第一」中(以下條文按出現先後順序排列):少陰病,脈細沉數……不可發其汗。


太陽病,發熱惡寒……咽乾燥者,不可發汗。


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厥應下之,而反發其汗,必口傷爛赤。


傷寒四五日,脈沉……病為在裡。


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


太陽病,發其汗,因致痙。


傷寒,脈弦細……此為少嚴。


少陽不可發其汗。


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必動其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76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9 00:08:2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在「病可發汗證第二」中太陽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可發其汗。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屬麻黃湯證。


太陰病,脈浮者,可發其汗。


太陽中風……屬桂枝湯證。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微發汗……在「病發汗以後證第三」中二陽並病……汗出而不徹故也,更發其汗即愈。


陽明病,本自汗出,醫復重發其汗……大便堅也。


太陽病,發其汗,遂漏而不止……發其汗不解……不惡寒但熱者實也……宜小承氣湯。


太陽病,發其汗……振振欲辟地,屬真武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77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9 00:08:3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在「病不可下證第六」中少陽病……尺中弱澀者,復不可下之。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不可下之。


太陽病,有外證未解,不可下……太陽之為病,下之益甚……厥陰之為病……下之不肯止。


少陽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


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與承氣湯一升……當須小便利定堅,乃可攻之。


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


陽明病……轉矢氣者……乃可攻之……不轉矢氣者,慎不可攻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77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9 00:08:44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在「病可下證第七」中陽明病……急下之……少陽病……急下之……太陽病……下之而解,屬大柴胡湯證。


陽明病……身必發黃,屬茵陳蒿湯。


太陽病……屬桃仁承氣湯。


陽明病……可與承氣湯。


為節省篇幅,不再往下舉例,但也可看出其中的紊亂。


與其說是整理了張仲景的《傷寒論》,還不如說是輯集各家之說,這還可由「病可下證第七」中的文字加以證明。


如此段的第四條與第五條分別為「少陽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屬承氣湯」,「少陽病,六七日,腹滿不大便者,急下之,屬承氣湯證」,同為少陽病,同用承氣湯,前者無「證」字,後者有證字,其理安在?


再看此段的其他條文,既有大柴胡湯、抵當湯,又有大柴胡湯證與抵當湯證,明明是輯自兩書,並非一人手筆。


再參看《脈經》其他諸篇,也可發現相互不一之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77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9 00:08:5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千金要方》卷九的「傷寒例」中,有叔和對傷寒病傳變的一段敍述,曰:「夫傷寒病者,起自風寒入於腠理,與精氣分爭,榮衛否隔,周行不通。


病一日至二日,氣在孔竅皮膚之間,故病者頭痛惡寒,腰背強重,此邪氣在表,發汗則愈。


三日以上,氣浮在上部,填塞胸心,故頭痛胸中滿,當吐之則愈。


五日以上,氣沉結在臟,故腹脹身重,骨節煩疼,當下之則愈。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叔和傷寒之學與華佗非常相似,與《千金》、《外台》不一。


據上所述,不能單靠皇甫謐的敍述來認為現行《傷寒論》是經過王叔和整理過的《傷寒論》。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77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9 00:09:00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另外,也不能以《脈經》卷七中所提的「王叔和集仲景評脈要論」十字為王氏整理的依據,因為可能屬後人攙入。


至於《外台秘要》卷一的「王叔和曰,傷寒之病,遂日淺深,以施方治……今搜集仲景舊論,錄其證候診脈聲色對病真方有神驗者,擬防世急也。


又土地高下,寒溫不同,物性剛柔,飧居亦異。


是故黃帝與四方之間,岐伯舉四治之能,以訓後賢,開其未悟,臨病之工,宜須兩審也」。


下麵注小字「小品千金同」。


上下文的文氣不貫,實屬疑問。


《千金》中不見此段文字,疑為後人所加,因此不能作為王氏撰《傷寒論》的依據,王氏對張仲景的《傷寒論》可能進行了整理,但《傷寒論》有現在的面目,並不一定是王氏一人之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77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9 00:09:1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從整理傷寒諸家的角度來看,《脈經》僅可稱為綜合,《翼方》才是真正的整理。


卷九、十中的六經次序井然,已經成為脈證、立法、處方、用藥俱備的傷寒專著。


現行《傷寒論》的面目,至此已見端倪。


其中,六經辨證的內容大致與現行《傷寒論》相似;


而傷寒宜忌一節,復與《脈經》卷七雷同。


書中選方除仲景外,還選唐及唐以前的驗方,如發汗方中的陽旦湯、治熱毒吐衄的犀角地黃湯;


宜下方中的以調胃承氣加生地的生地黃湯,為後世增液承氣湯的先導。


另有治風溫的葳蕤湯,是由《小品方》轉載。


孫氏在《翼方》中,將古代醫家治傷寒經驗熔為一爐,功莫大焉。


據《張仲景方》序,提到杜度和衛汛為仲景弟子,但歷史上並無有關他們善治傷寒的記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77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9 00:09:2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中醫學是一門應用科學,如果《傷寒論》的確於數百年間傳承於仲景弟子之間,那麼,他們不可能不用來治病。


如果用來治病,則《傷寒論》一書就不大可能在歷史上不產生影響。


北魏時,官方曾兩次組織編撰醫書,「頒佈天下,以療諸疾」。


據《隋書》記載,開皇三年(583年),秘書監牛弘表請分遣使人搜訪異書。


每書一卷,賞絹一匹。


校寫既定,本即歸主。


於是民間異書,往往間出。


隋煬帝時又敕醫家收集群書,並編撰《諸病源候論》50卷、《四海類聚方》2600卷、《四海類聚單要方》300卷。


但是此時《傷寒論》一書仍未出現。


因《諸病源候論》中未見《傷寒論》的六經辨證體系,《隋書經籍志》也無記載。


從考據學角度來看,一部「萬世不朽」的「方書之祖」,竟在它產生後數百年內隱秘不現,書中所論主題也不為後世醫家所瞭解是不大可能的,因此不能不令人懷疑此書的現傳成書年代。


趙錫氏曾說:「仲景不為當時史家所重,但極為魏晉梁唐著名醫家所尊崇。


的確,從現存的六朝前醫書來看,有名的醫家大多提到過他。


如葛洪、胡洽等均在自己的著作中收錄仲景方治,可見當時仲景書曾有流傳。


但就現存資料來看,《傷寒論》的核心內容———六經辨證,並未體現在這些醫家的辨傷寒論述中。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77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9 00:09:30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四)對《傷寒論》產生時代的推測我認為《傷寒論》現行本並非完全出自張仲景之手,也並非產生於漢代,而是直至初唐時期治療傷寒病的醫學經驗的總結與資料彙編。


在現存醫書中,可以看到一些與《傷寒論》條文大致相同的記載,如《范汪方》「服桂枝湯大汗出後,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


若形如瘧,一日再發者,汗出便解,屬桂枝二麻黃一湯主之」(與《傷寒論》第25條大體相同);


《古今錄驗方》的「大青龍湯:療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汗不出而煩躁方」(與《傷寒論》第38條大致相同);


《僧深方》的「茱萸湯,治乾嘔,吐涎沫,煩心頭痛方」(與《傷寒論》第378條大體相同);


又「治大下後,虛煩不得眠,劇者顛倒懊欲死方,梔子十四枚,豆豉七合」(與《傷寒論》第76條大體相同);


《范汪方》的「治中寒下之後,心下逆滿上衝胸中,起欲頭眩方,茯苓四兩,桂三兩,白朮二兩,甘草二兩」(與《傷寒論》第67條大致相同)等。


以上內容沒有一條被注明出自張仲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77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9 00:09:39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至於記載在醫書中的《傷寒論》的方劑也很多見,如《肘後方》的「治心腹俱脹痛,短氣欲死或已絕方。


取梔子十四枚,豉七合」(即梔子豉湯)。


又「治時行病發黃方。


茵陳六兩,大黃二兩,梔子十二枚」(即茵陳蒿湯);


又「大便堅閉令利者,大黃四兩,厚朴二兩,枳實四兩」(與小承氣湯相近);


《范汪方》的「治下利清穀,身反惡寒,手足逆冷,此為四逆,四逆湯主之。


甘草二兩,附子一枚,乾薑一兩半」;


再如瓜蒂散見於華佗、葛洪,桃仁承氣湯見於甄權等。


上述諸方不但未說明與張仲景的關係(特別《肘後方》引用張仲景時是注明出處的),並有尚無方劑名稱者。


別有一些《傷寒論》的方劑,被明確注明來自其他醫家,如崔如悌方中有「療傷寒後,赤白滯下無數,阮氏桃華湯。


赤石脂八兩,梗米一升,乾薑四兩」;


又如張文仲引葛洪「療傷寒二三日以上,至七八日不解者,可服小柴胡湯方」,這說明有些我們根據現行《傷寒論》而認為出自張仲景的方劑,實際並非如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77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9 00:09:49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六朝前,雖亦有醫家提到傷寒有少陰、太陰,但既不成體系,所述內容又不見於現行《傷寒論》。


到了隋代,由巢元方等修撰的《諸病源候論》是一部把「醫經」和實際診療統一起來的著作。


書中的傷寒部分,實質上是以華佗為首,體現了六朝前醫家治療傷寒主流的汗吐下說附以《素問?熱論》的六經。


此書論傷寒時,邪在三陽,統治以汗法。


又曰「四日,太陰受病,太陰脾也」,後面又接著說:「病在胸膈,故可吐而愈。


又如「傷寒五日,少陰受病。


其病在腹,故可下而愈」,「傷寒六日,厥陰受病……毒氣在胃,故可下而愈」。


既然入了厥陰肝經,為何又毒氣在胃?


由此可明顯看出《素問》中的六經在初與傷寒的治療結合時,是比較牽強的。


《諸病源候論》論傷寒兩卷,共計77候。


除了闡發《素問?熱論》及論傷寒論幾日候(即《諸病源候論》的六經辨證)外,自傷寒咽痛候(第十四候)至結束(第77候),皆為按病證論治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77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9 00:09:58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宋綬在此書的序中說到巢元方等「會粹群說,沉研精理,形脈治證,罔不該集」。


內容主要以症狀分類,其中雖有「傷寒厥候」一節,但並不涉及厥陰病,足證當時尚未產生《傷寒論》的六經辨證。


《諸病源候論》成書之後流傳較廣,在醫家中產生很大影響。


此書「傷寒門」中冠有太陽、陽明等病的內容,部分見存於《傷寒論》中,可見此書的一些內容可能是《傷寒論》原始材料的一個組成部分。


在《諸病源候論》之後,初唐甄權的《古今錄驗方》中有「療太陽中風」之類的散在條文。


繼之,《千金要方》載有《傷寒論》條文數十條。


隨後,較為完整的六經辨傷寒體系便呈現於《千金翼方》中。


至此,可以說《傷寒論》一書的內容基本形成。


以後,經醫家們的不斷整理完善,逐漸形成現今流傳的《傷寒論》一書。


以後,通過宋代林億等在《傷寒論》序中所說的「今先校定傷寒論十卷」,後漢張仲景著《傷寒論》遂被後世所公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78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9 00:10:09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綜合以上論述,我認為現行《傷寒論》是一部彙集古代各家有關傷寒病論治(包括張仲景的著作)的傷寒學專著。


成書時代,可大致推定為唐代。


《傷寒論》產生時代東漢(25~220)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數十卷《甲乙經》魏晉(220~420)仲景選論(王叔和撰一甲乙經)葛洪:有仲景元化。


張仲景方論三十六卷(未提書名)(王叔和撰—高湛養生論)六朝(420~589)張仲景辨傷寒十卷(七錄)張仲景評病要方一卷(七錄)陶宏景仲景著作一部(未提書名)隋朝(581~618)張仲景方十五卷(隋志)張仲景療婦人方二卷(隋志)唐朝(618~907)張仲景藥方十五卷(王叔和撰—舊唐志)張仲景傷寒論十八卷(外台)張仲景方九卷(日本國見在書目)王叔和張仲景藥方十五卷傷寒雜病論十卷(唐志)(新唐書)五代宋朝(907~960)張仲景傷寒論十卷(宋志)臨證特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6 09:08 , Processed in 0.109377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