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論醫話】
(四)生活優劣主要指生活條件、營養狀況對體質的影響及其與治療的關係。
一般說膏粱厚味釀積既久,多為痰濕或濕熱之質;
縱欲恣情,沉湎酒色,多損真陰真陽;
饑飽營役每多脾胃致虛。
養尊處優的「王公大人」與飽經風霜的勞動人民體質自然有異,治之有別。
《靈樞?根結》有云:「逆順五體者,言人骨節之大小,肉之堅脆,皮之厚薄,血之清濁,氣之滑澀,脈之長短,血之多少,經絡之數,余已知之矣。
此皆布衣匹夫之士也。
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身體柔脆,肌肉軟弱,血氣剽悍滑利,其刺之徐疾淺深多少,可得同之乎?
「膏粱藜藿之味,何可同也。
……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
(五)地域差異地區不同,生活習慣不一樣,人體的體質也有差異,因此中醫治病,常因地制宜。
不同地區、不同自然環境對人體體質和發病有影響,從而治法亦隨之而異。
在臨床上我們體會到地區不同,人體的體質有異,用藥就不大一樣,如北京慣用麻、桂之類,且劑量較重,南方有些省份,麻、桂之用量較輕。
四川用附子,劑量可達百克,而江浙一帶,鮮有用此量者。
誠如孫思邈所說:「凡用藥皆隨土地所宜,江南嶺表,其地暑濕,其人肌膚薄脆,腠理開疏,用藥輕省;
關中河北,土地剛燥,其人皮膚堅硬,腠理閉塞,用藥重復。
近人張錫純在論述麻黃用量時更具體指出:「如大江川南之人,其地氣溫暖,人之生於其地者,其肌膚薄,麻黃至一錢可出汗,故南方出醫書有麻黃不過錢之語;
至黃河南北,用麻黃約可以三錢為率;
至東北三省人,因生於嚴寒之地,其肌膚頗強厚,須於三錢之外再將麻黃加重始能發汗,此因地也。
說明地理環境對人的體質與發病及其治療,有一定關係。
總之,臨床對疾病的病因、病機、轉歸、愈後及疾病的治療、預防都要考慮到患者的體質狀況,針對病人的體質狀況,因人制宜,辨體施治,重視體質與治療的關係。
這不僅是中醫診治疾病的特色之一,同時通過辨體而治還可提高臨床療效,使辨證施治水平得以提高。
所以,今後可考慮建立體質藥物治療學。
它是根據體質學和藥物學的理論認識體質差異及病理體質與藥物治療的關係,研究如何恰當地選擇藥物去防治疾病的一門臨床學科。
其主要研究任務即為:①以疾病為系統,研究在治療疾病時根據體質的差異確定藥物的劑量和選擇藥物的種類,將有助於減少藥物不良反應和增強治療效果。
②以體質為背景,研究用藥物改善病理性體質,有助於未病先防和治病求本。
並將使「疾病———藥物」的單一治療模式在一定範圍內,轉變為「體質———疾病———藥物」的治療新模式,從而為人類預防疾病和治療疾病探索新的途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