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wzy_79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類經圖翼】

 關閉 [複製鏈接]
141#
 樓主| 發表於 2013-4-26 13:03:26 | 只看該作者

大腸經要穴歌
 

手之陽明屬大腸,食指內側號商陽。


本節前二間可取,本節後三間勿忘。


岐骨間可尋合谷,腕上側陽谿所藏。


三裡去曲池二寸,曲池在肘節中央。


肩端上肩 骨罅,鼻孔旁乃是迎香。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2#
 樓主| 發表於 2013-4-26 13:05:25 | 只看該作者

胃經要穴歌


足陽明兮胃之經,頭維額角兩邊行。


頰車耳下曲頰處,地倉夾吻四分平。


伏兔還離膝六寸,陰市須從減半論。


三裡上廉和下廉,膝下相挨各三寸。


解谿腕上系鞋處,趺上動脈衝陽遇。


陷谷兩指節後間,內庭次指外間連。


厲兌存於足次指,去甲如韭陽明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3#
 樓主| 發表於 2013-4-26 13:07:06 | 只看該作者

脾經要穴歌


足太陰脾家經絡,隱白起足拇內角。


大都在節後肉際,太白從核骨下摸。


公孫節後一寸加,商丘踝下微前些。


踝上陰交三寸遠,輔下陰陵內不差。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4#
 樓主| 發表於 2013-4-26 13:08:59 | 只看該作者

心經要穴歌


手少陰經心脈透,少海內廉居肘後。


靈道去掌寸半長,通裡一寸應非謬。


神門掌後銳骨端,少府相隨本節邊。


少衝甲角須求內,二穴皆從小指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5#
 樓主| 發表於 2013-4-26 13:10:29 | 只看該作者

小腸經要穴歌


手太陽經小腸脈,小指外端尋少澤。


前谷還求本節前,後谿節後須從側。


腕骨腕前無待卜,腕中銳下求陽谷。


小海肘端外五分,聽宮耳內如珠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6#
 樓主| 發表於 2013-4-26 13:11:47 | 只看該作者

膀胱經要穴歌
 

足之太陽屬膀胱,睛明起自內 旁。


攢竹二穴眉頭取,絡 後發四寸五。


肺俞三椎膈俞七,肝俞九椎之下出。


腎俞十四椎間算,膏肓相近四椎半。


委中膝 約紋看,承山 下分肉間。


昆侖踝下後五分,外踝之下尋金門。


申脈也從踝下起,肉際陷中容爪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7#
 樓主| 發表於 2013-4-26 13:13:59 | 只看該作者

腎經要穴歌


足有少陰經屬腎,涌泉卷指足中心。


然谷踝前高骨下,太谿踝後動中尋。


踝下四分尋照海,踝上二寸復溜在。


陰谷須尋內輔下,大筋小筋中可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8#
 樓主| 發表於 2013-4-26 13:15:06 | 只看該作者

心包經要穴歌


手厥陰者心包絡,肘內橫紋求曲澤。


間使掌後三寸量,內關二寸非難索。


大陵掌後兩筋間,欲取勞宮掌內看。


中衝須是求中指,爪甲相連向指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9#
 樓主| 發表於 2013-4-26 13:16:37 | 只看該作者

三焦經要穴歌


手少陽與三焦連,液門名指節根前。


中渚退居本節後,陽池腕上陷中旋。


外關腕後二寸地,再加一寸支溝位。


天井肘外上一寸,角孫耳廓上邊記。


絲竹空從眉後取,耳門耳缺之前際。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0#
 樓主| 發表於 2013-4-26 13:17:47 | 只看該作者

膽經要穴歌


足少陽膽經聽會,開口耳前有空位。


臨泣發際上五分,目窗更加一寸存。


風池陷居後發際,肩井在肩大骨內。


帶脈肋下一寸八,環跳髀樞中是穴。


膝下一寸陽陵泉,踝上四寸陽輔前。


丘墟踝下如前陷,臨泣四指節後邊。


俠谿小次岐間縫,竅陰四指內之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1#
 樓主| 發表於 2013-4-26 13:18:52 | 只看該作者

肝經要穴歌


足厥陰肝在何處,大敦拇指毛中聚。


行間動在岐節前,太衝節後有脈據。


中封內踝前一寸,曲泉輔下橫紋盡。


章門臍上二寸量,季肋之端居兩旁。


期門乳旁一寸半,直下寸半二肋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2#
 樓主| 發表於 2013-4-26 13:20:25 | 只看該作者

督脈要穴歌


督脈水溝人中起,上星入發一寸止。


百會正在頂之巔,風府一寸後發裡。


啞門入發五分中,大杼一椎骨上逢。


腰俞二十一椎下,穴得其真功自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3#
 樓主| 發表於 2013-4-26 13:22:21 | 只看該作者

任脈要穴歌


任脈中行正居腹,臍下關元三寸錄。


氣海離臍一寸半,神闕臍中隨所欲。


水分一寸居臍上,中脘還須四寸足。


膻中正在兩乳間,欲得承漿唇下蓄。


以上要穴,乃十四經溪穀氣血所聚之處,皆極切於用者,較之諸穴有所不同,故撮為此歌,以便記誦,凡業針灸家者,不可不加之意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4#
 樓主| 發表於 2013-4-26 13:23:4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3-4-27 09:55 編輯

諸證灸法要穴


凡用灸者,所以散寒邪,除陰毒,開鬱破滯,助氣回陽,火力若到,功非淺鮮。


故古人灸法,有二報、三報,以至連年不絕者,前後相催,其效尤速,或自三壯、五壯,以至百壯、千壯者,由漸而增,多多益善也。


然灸頭面者,艾炷宜小,亦不宜多,灸手足者稍倍之,灸腹背者又倍之。


若上下俱灸,必須先上而後下,不可先下後上也。


凡用火補者,勿吹其火,必待其從容徹底自滅,灸畢即可用膏貼之,以養火氣,若欲報者,直待報畢貼之可也;


用火瀉者,可吹其火,傳其艾,宜於迅速,須待灸瘡潰發,然復貼膏,此補瀉之法也。


其有脈數躁煩,口乾咽痛,面赤火盛,陰虛內熱等證,俱不宜灸,反以助火,不當灸而灸之,災害立至矣。


圖翼四卷,有針灸諸則,所當並察。

〔中臟氣塞痰上,昏危不省人事〕


百會 風池 大椎 肩井 間使 曲池 足三裡凡覺手足攣痹,心神昏亂,將有中風之候,不論是風與氣,可依次灸此七穴則愈。


合谷 風市 手三裡 昆侖 申脈神闕 凡卒中風者,神闕最佳。


羅天益曰:中風服藥,只可扶持,要收全功,艾火為良。


蓋不惟逐散風邪,宣通血脈,其於回陽益氣之功,真有莫能盡述者。詳見本穴。


〔偏風半身不遂〕(左患灸右,右患灸左。)


肩 百會 肩井 客主人(主口歪。) 列缺 手三裡 風市 曲池 陽陵泉 環跳足三裡 絕骨 昆侖 申脈


〔口眼 斜〕


頰車 地倉 水溝 承漿(偏風口 。) 


聽會 合谷凡口 向右者,是左脈中風而緩也,宜灸左 陷中二七壯; 


向左者,是右脈中風而緩也,宜灸右 陷中二七壯。


艾炷如麥粒可矣。


〔口噤不開〕


頰車 承漿 合谷


〔喑啞〕


天突 靈道 陰谷 復溜 豐隆 然谷


〔戴眼〕


神庭脊骨三椎、五椎,各灸五七壯,齊下火,立效。


〔癱瘓〕


肩井 肩 曲池 中渚 合谷 陽輔 陽谿 足三裡 昆侖


〔角弓反張〕


百會 神門 間使 仆參(七壯。) 


命門 太衝


〔風痹不仁〕


天井 尺澤 少海 陽輔 中渚 環跳 太衝


人中(灸七壯,或針入至齒妙。) 


膻中(二十一壯。) 


百會(暴厥逆泠。) 


氣海一法以繩圍男左女右臂腕為則,將繩從大椎向下,度至脊中,繩頭盡處是穴,灸二十一壯。


〔尸厥卒倒氣脫〕


百會 人中 合谷 間使 氣海 關元


〔卒忤〕


肩井 巨闕


〔頭疼身熱〕


二間 合谷 神道 風池 期門 間使 足三裡


〔汗不出〕


合谷 腕骨 通裡 期門 足三裡 復溜


〔發狂〕


百會 間使 復溜 陰谷 足三裡


〔陰證〕


期門 間使 氣海 關元


〔聲啞〕


天突 期門 間使 合谷(刺。) 


太衝(刺。)


所謂開四關者,即合谷、太衝也。


〔耳聾〕


腎俞 偏歷 聽會


〔小便閉〕


陰谷 關元 陰陵泉


〔舌卷囊蜷〕


天突 廉泉 合谷 腎俞 復溜 然谷 血海


〔腹脹〕


太白 復溜 足三裡


〔余熱〕


曲池 間使 後谿


〔虛損注夏羸瘦〕


大椎 肺俞 膈俞 胃俞 三焦俞 腎俞 中脘 天樞 氣海(真氣不足。) 


足三裡三陰交 長強 崔氏四花六穴一法,取手掌中大指根稍前肉魚間近內側大紋半指許,外與手陽明合谷相對處,按之極酸者是穴,此同長強,各灸七壯甚妙。


〔傳尸癆〕


第一代,蟲傷心,宜灸心俞穴,並上下如四花樣。


第二代,灸肺俞四穴如前。


第三代,灸肝俞四穴如前。


第四代,灸厥陰俞四穴如前。


第五代,灸腎俞四穴如前。


第六代,灸三焦俞四穴如前。


此證五日輕,五日重,輕日其蟲大醉,方可灸。


一法,灸腰眼穴。(法在圖翼十卷。)


一法,凡取癆蟲,可於三椎骨上一穴,並膏肓二穴,各灸七壯,然後以飲食調理,方下取蟲等藥。


〔骨蒸寒熱夜熱〕


百勞 膏肓 肺俞 魄戶 脾俞 腎俞 四花穴 間使 足三裡


〔虛怯飲食不化〕


膈俞 脾俞 胃俞 中脘 梁門 內關 天樞 足三裡


〔多汗少力〕


大橫


〔盜汗〕


肺俞 復溜 (瘧多汗。)


〔下無痼冷〕 此腎與膀胱虛寒也,多灸愈妙。


腎俞 神闕 關元 氣海(陽脫。) 


三陰交


〔陰寒腹痛欲死〕


人有房事之後,或起居犯寒,以致臍腹痛極頻危者,急用大附子為末,唾和作餅如大錢濃,置臍上,以大艾炷灸之。


如倉卒難得大附,只用生薑,或蔥白頭切片代之亦可。


若藥餅焦熱,或以津唾和之,或另換之,直待灸至汗出體溫為止。


或更於氣海、丹田、關元各灸二七壯,使陽氣內通,逼寒外出,手足溫暖,脈息起發,則陰消而陽復矣。


〔吐血〕


百勞 肺俞 心俞(夏止五壯。) 


膈俞 肝俞 脾俞 腎俞 脊骨(詳後便血。) 


中脘(虛勞吐血。) 


天樞 太淵 通裡 間 使 大陵 外關(刺。) 


足三裡


〔怒氣傷肝吐血〕


膈俞 肝俞 脾俞 腎俞 間使 足三裡


〔衄血〕


上星(灸一壯即止。一曰須七七壯,少則不能斷根。) 


囟會(亦如上星。) 


百勞 風門 膈俞脊骨(詳後便血。) 


合谷 涌泉一法,於項後發際兩筋間宛中穴,灸三壯。


蓋血自此入腦注鼻中,故灸此立止。


〔便血〕


中脘 氣海 上二穴灸脫血色白,脈濡弱,手足冷,飲食少思,強食即嘔,宜灸之,其效如神。


凡大便下血,諸治不效者,但取脊骨中與臍相平,須按脊骨高突之處,覺酸疼者是穴,方可於上灸之,不疼者非也,灸七壯即止。


如再發即再灸七壯,永可除根。


至於吐血衄血一切血病,百治不效者,經灸永不再發。


一法,於脊中第二十椎下,隨年壯灸之。


〔尿血〕


膈俞 脾俞 三焦俞 腎俞 列缺 章門 大敦


大抵水腫極禁針刺。


十般鼓腫要先知,切忌臍高凸四圍。


腹上青筋休用藥,陰囊無縫不堪醫。


背平如板終難治,掌上無紋有限時。


五穀不消十日死,肚光如鼓療應遲。


痰多氣短皆無藥,十個當知九個危。


任使神醫難措手,勸君切記此篇書。


又氣腫從來不可醫,肚光如鼓甚蹺蹊。


按之如石彈之響,泄氣方能見效奇。


水溝(三壯。) 


水分(灸之大良。) 


神闕(三壯,主水鼓甚妙。) 


膈俞 肝俞 脾俞 胃俞 腎俞中脘 氣海(氣脹,水鼓,黃腫。) 


陰交(水腫。) 


石門(水腫,七壯。) 


中極(水脹。)


曲骨(水腫。) 


章門(石水。) 


內關 陰市(水腫。) 


陰陵泉(水腫。) 


足三裡 復溜 解谿(虛腫。) 


中封 太衝 陷谷(水腫。) 


然谷(石水。) 


照海 公孫 以上諸穴,擇宜用之。


〔血鼓〕
 

膈俞 脾俞 腎俞 間使 足三裡 復溜 行間


〔單腹脹〕
 

肝俞 脾俞 三焦俞 水分 公孫 大敦


〔虛勞浮腫〕


太衝


〔久痞〕


灸背脊中命門穴兩旁各四指許是穴,痞在左灸右,在右灸左。


一法曰,凡治痞者,須治痞根,無不獲效。


其法於十三椎下,當脊中點墨為記,墨之兩旁,各開三寸半,以指揣摸,自有動處,即點穴灸之,大約穴與臍平,多灸左邊,或左右俱灸,此痞根也。


或患左灸右,患右灸左,亦效。


上脘 中脘 幽門 通谷(結積留飲。) 


梁門 天樞 期門(百壯,冶積氣上奔甚急欲絕。) 


章門(一切積聚痞塊。) 


氣海(百壯。冶一切氣塊。) 


關元(百壯,治奔豚氣逆,痛不可忍。) 


脾俞三焦俞上穴皆灸積塊,可按證選用。


〔肺積〕名息奔,在右脅下。


尺澤 章門 足三裡


〔心積〕 名伏梁,起臍上,上至心下。


神門 後谿 巨闕 足三裡


〔肝積〕名肥氣,在左脅下。


肝俞(七壯。) 


章門(三七壯。) 


行間(七壯。)


〔脾積〕名痞氣,橫在臍上二寸。


脾俞 胃俞 腎俞 通谷 章門(二七壯。) 


足三裡(上俱七壯。)


〔腎積〕名奔豚,生臍下,或上下無時。


腎俞 關元(瘕癖。) 


中極(臍下積聚疼痛。) 


涌泉(四五壯,不可太過,炷如麥粒。)


〔氣塊〕


脾俞 胃俞 腎俞 梁門(疼痛。) 


天樞長桑君針積塊 瘕,先於塊上針之,甚者又於塊首一針,塊尾一針,針訖灸之立應。


〔肺心痛〕臥若伏龜。


太淵(五壯。) 


尺澤(五壯。) 


上脘 膻中(胸痹痛。)


〔脾心痛〕 痛如針刺。


內關 大都(五壯。) 


太白(五壯。) 


足三裡(連承山。) 


公孫


〔肝心痛〕 色蒼蒼如死狀,終日不得休息。


行間(七壯。) 


太衝(七壯。)


〔腎心痛〕 悲懼相控。


太谿 然谷(各七壯。)
 

〔胃心痛〕 腹脹胸滿,或蛔結痛甚,蛔心痛也。


巨闕(二七壯。) 


大都 太白 足三裡(連承山。)


〔胃脘痛〕


膈俞 脾俞 胃俞 內關 陽輔 商丘


〔腹痛腹脹〕


膈俞 脾俞 胃俞 腎俞 大腸俞 中脘(脾寒。) 


水分 天樞 石門(心下堅滿。) 


內關足三裡 商丘(脾虛腹脹。) 


公孫


〔少腹脹痛〕


三焦俞 章門 陰交(臍下冷疼。) 


足三裡 氣海(治臍下三十六疾,小腹痛欲死者,灸之即生。) 


丘墟 太白 行間(寒濕。)


〔上氣胸背滿痛〕
 

肺俞 肝俞 云門 乳根 巨闕 期門 梁門 內關 尺澤


〔諸氣痛氣膈上氣不下〕


天突 膻中 中府 膈俞


〔繞臍痛〕 大腸病也。


水分 天樞 陰交 足三裡


〔脅肋脹痛〕


膈俞 章門(七壯。) 


陽陵泉 丘墟(三壯。)


〔諸隔證〕


心俞(七壯。) 


膈俞(七壯。) 


膏肓(百壯,以多為佳。) 


脾俞 膻中(七壯。) 


乳根(七壯。) 


中脘(七壯。) 


天府(七壯。) 


足三裡(三七壯。)


〔氣噎〕


天突 膈俞 脾俞 腎俞 乳根 關衝(三五壯。) 


足三裡 解谿(氣逆噎將死。) 


大鐘


〔勞噎〕


勞宮


〔思慮噎〕


神門 脾俞


〔咳嗽〕


天突(七壯。) 


俞府(七壯。) 


華蓋 乳根(三壯。) 


風門(七壯。) 


肺俞 身柱至陽(十四壯。) 


列缺


〔寒痰嗽〕


肺俞 膏肓 靈台(九壯,不可多。) 


至陽 合谷 列缺


〔熱痰嗽〕


肺俞 膻中 尺澤 太谿


〔諸喘氣急〕


天突 璇璣 華蓋 膻中 乳根 期門 氣海背脊中第七椎骨節下穴,灸三壯神效。


〔哮喘〕 五哮中,惟水哮、乳哮、酒哮為難治。


璇璣 華蓋 俞府 膻中 肩井(冷風哮妙,有孕勿灸。) 


肩中俞(風哮妙。) 


太淵 足三裡


〔小兒鹽哮〕


於男左女右手小指尖上,用小艾炷灸七壯,無不除根,未除再灸。


〔嘔吐氣逆〕


膈俞 三焦俞 巨闕(不下食。) 


上脘 中脘(三七壯,治嘔吐不思飲食。) 


氣海 章門大陵(嘔逆。) 


間使(乾嘔吐食。) 


後谿(吐食。) 


尺澤 太衝(冷氣嘔逆不食。)


〔噦逆〕


乳根(三壯,火到肌即定;其不定者,不可救也。) 


承漿 中府 風門 肩井 膻中 中脘 期門氣海 足三裡 三陰交


〔霍亂〕


巨闕 中脘 建裡 水分(最效。) 


承筋(轉筋。) 


承山 三陰交(逆冷。) 


照海 大都 涌泉轉筋十指拘攣,不能屈伸,灸足外踝骨尖上七壯。


凡霍亂將死者,用鹽填臍中,灸七壯,立愈。


凡霍亂吐瀉不止,灸中脘、天樞、氣海四穴,立愈。


〔干霍亂〕 即俗名攪腸痧也。


急用鹽湯探吐,並以細白干鹽填滿臍中,以艾灸二七壯,則可立蘇。


〔翻胃〕


脾俞 胃俞 膻中 乳根 上脘(二七壯。) 


中脘(二七壯。) 


下脘(二七壯。) 


水分 天樞(三七壯。) 


大陵 足三裡


〔吞酸嘔吐食不化〕


日月 中脘 脾俞 胃俞


〔噯氣〕


中脘經曰:足太陽之脈,是動則病腹脹善噫,視其盛虛熱寒陷下者取之。


即此。


〔善太息〕


中封 商丘 公孫


〔善悲〕


心俞 大陵 大敦 玉英 膻中經曰:厥陰為闔,闔折即氣絕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陰,視有餘不足。


厥陰根於大敦,結於玉英,絡於膻中也。


〔氣短〕


大椎(不語。) 


肺俞(不語。) 


肝俞(不語。) 


天突 肩井 氣海(氣短陽脫。) 


內關尺澤(氣短不語。) 


足三裡 太衝


大椎(三壯立愈。一曰百壯。) 


三椎(骨節上灸亦可愈。) 


(多汗。) 


章門 間使(久瘧。) 


後谿(先寒後熱。) 


環跳 承山 飛陽 昆侖 太谿(寒瘧。) 


公孫(為主冶。) 


至陰(寒瘧無汗。) 


合谷久瘧不愈,黃瘦無力者,灸脾俞七壯即止。


蓋瘧由寒濕飲食傷脾而然,故此穴甚效。


公孫


腎俞 小腸俞


百會(久瀉滑脫下陷者,炙三壯。) 


脾俞 腎俞(洞泄不止,五壯。) 


命門 長強(赤白雜者。) 


承滿(腸鳴者。) 


梁門 中脘 神闕(中氣虛寒,腹痛瀉痢,甚妙。) 


天樞(腹痛。) 


氣海 石門(腹痛。) 


關元(久痢冷痢腹痛。) 


三陰交(腹滿泄瀉。)


〔脾泄〕色黑。


脾俞


〔胃泄〕色黃。


胃俞 天樞


〔大腸泄〕 色白。


大腸俞


〔小腸泄〕 色赤。


小腸俞


〔大瘕泄〕裡急後重。


天樞 水分(上各三七壯。)


〔腎泄〕 夜半後及寅卯之間泄者。


命門 天樞 氣海 關元


〔癲狂〕


百會 人中 天窗(狂邪鬼語。) 


身柱 神道 心俞 筋縮 骨 (二十壯。) 


章門 天樞少衝(女灸此。) 


勞宮 內關 神門 陽谿 足三裡 下巨虛 豐隆(二七壯。) 


衝陽(男灸此。) 


太衝 申脈 照海 厲兌(男灸此。)


兩手足拇指甲角 其法以二指並縛一處,須甲肉四處著火,七壯。


〔痴〕


心俞 神門


〔風癇〕


百會 上星 身柱 心俞 筋縮 章門 神門 天井 陽谿(灸此不必合谷,灸合谷不必陽谿。) 


合谷 足三裡 太衝


〔頭風頭痛〕


百會(頭風。) 


上星(三壯。) 


囟會 神庭(三壯。) 


曲差 後頂 率谷 風池 天柱(上穴擇灸一處即可愈。) 


風門 通裡 列缺(偏頭痛。) 


陽谿 豐隆 解谿


〔面疾〕


頰車(面頰腫痛,口急不能嚼,針灸皆可。) 


地倉(面頷瘡腫。) 


合谷 列缺 陷谷(面目壅腫,刺出血立愈。)


〔眼目疼痛〕


合谷(痛而不明。) 外關 後谿(頭目痛。)


〔青盲眼〕


肝俞 膽俞 腎俞 養老(七壯。) 


商陽(五壯。) 


光明


〔目昏不明〕


足三裡


〔目眩〕


通裡 解谿


〔風爛眼〕


肝俞 膽俞 腎俞 腕骨 光明


〔耳聾〕


上星(治風聾,二七壯。) 


翳風(耳痛而聾,灸七壯。) 


聽宮 腎俞 外關 偏歷 合谷


〔停耳〕


聽宮 頰車 合谷


〔鼻 鼻痔〕


上星(流清濁涕。) 


曲差 迎香(刺。) 


囟會(七壯,鼻癰鼻痔。) 


通天(七壯,鼻中去臭積一塊即愈。) 


百會 風池 風府 人中 大椎(上穴皆治前證。)


〔鼻淵〕


上星 曲差 印堂 風門 合谷


〔鼻塞不聞香臭〕
 

囟會(自七壯至七七壯,灸至四日漸退,七日頓愈。) 


上星 迎香(刺。) 


天柱 風門


〔口舌瘡痛糜爛疳蝕〕


頰車 地倉 廉泉 承漿 天突 金津 玉液(上二穴刺出血。) 


合谷 陽陵泉(治膽熱口苦善太息。)


〔齒牙痛〕


承漿 頰車 耳垂下盡骨上穴(三壯,如神。) 


肩 (七壯,隨左右灸之。) 


列缺(七壯,立止。)


太淵(風牙痛。) 


魚際 陽谷(上牙。) 


合谷 三間(下齒,七壯。) 


足三裡(上齒痛者,七七壯愈。) 


太谿 內庭(下牙。)


〔腎虛牙痛出血不止〕


頰車 合谷 足三裡 太谿


〔喉痹喉癬〕


天柱 廉泉 天突 陽谷 合谷(刺五分,立愈。) 


後谿(乳蛾。) 


三間 少商 關衝足三裡 豐隆 三陰交 行間


〔龜背〕
 

肩中俞 膏肓 心俞 腎俞 曲池 合谷


〔雞胸〕


中府 膻中 靈道(二七壯。) 足三裡


〔胸背痛〕


風門

 

〔腰挫閃疼起止艱難〕


脊中 腎俞(三壯、七壯。) 


命門 中膂內俞 腰俞(俱七壯。)


〔腰背重痛難行〕


章門(腰脊冷痛。) 


腰俞 委中(腰腳腫痛,刺出血。) 


昆侖(七壯。)


灸腰痛不可俯仰,令患人正立,以竹杖柱地,量至臍中,用墨點記,乃用度脊中,即於點處隨年壯灸之。


〔腰膝酸痛〕


養老 環跳 陽陵泉(治腳膝冷痹不仁。) 


昆侖 申脈


〔筋骨攣痛〕


三陰交


〔肩臂冷痛〕


凡人肩冷臂痛者,每遇風寒,肩上多冷,或日須熱手撫摩,夜須多被擁蓋,庶可支持,此以陽氣不足,氣血衰少而然,若不預為之治,恐中風不遂等證,由此而成也。


須灸肩 二穴,方免此患,蓋肩 系兩手之安否,環跳系兩足之安否,此不可不灸之,輕者七壯,風寒盛者十四壯為率,或分二三次報之,但不可過多,恐臂細也。


若灸環跳,則四五十壯無害。


〔臂痛不舉〕


肩井 肩 淵腋 曲池 曲澤 後谿(項強肘痛。) 


太淵(手腕痛。)


〔受濕手足拘攣〕


曲池 尺澤 腕骨 外關 中渚


〔五痹〕


曲池 外關 合谷 中渚


〔腿叉風〕
 

腎俞 環跳 陽陵泉 懸鐘 昆侖


〔膝風腫痛〕


天樞 梁丘 膝眼(可刺,詳奇俞類。) 


膝關 足三裡 陽陵泉 陰陵泉 太衝(寒濕。)


〔香港腳〕


肩井 足三裡 陽陵泉 陽輔 昆侖 照海 太衝


〔白虎歷節風〕


膝關


〔轉筋〕


照海


〔足內廉腫痛〕


肩井 三陰交(三七壯。) 大敦


〔足腕腫痛〕


解谿 丘墟


〔寒濕腳瘡〕


取足跗上二寸許,足腕正中陷處是穴,灸七壯神效,此穴當即解谿也。


照海


〔夢遺精滑鬼交〕 (春秋冬可灸。)


心俞(灸不宜多。) 


膏肓 腎俞(灸隨年壯,其效立見。) 


命門(遺精不禁者,五壯,立效。) 


白環俞(五十壯。) 


中極(隨年壯。) 


三陰交 中封 然谷


〔失精膝脛冷疼〕


曲泉


〔白濁〕


脾俞 小腸俞 章門 氣海(五壯。) 


關元 中極 中封


〔五淋〕


膈俞 肝俞 脾俞 腎俞 氣海 石門(血淋。) 


關元 間使(能攝心包之血。) 


血海 三陰交(勞淋。) 


復溜(血淋。) 


然谷 大敦


〔小便不利不通〕


三焦俞 小腸俞 陰交 中極(兼腹痛。) 


中封 太衝 至陰


〔小便不禁〕


氣海(兼治小兒遺尿。) 


關元 陰陵泉 大敦 行間(治失尿。)


〔大便秘結〕


章門(二七壯。) 


陰交 氣海(刺。) 


石門 足三裡 三陰交 照海(刺。) 


太白(刺。)


大敦 大都


〔疝氣〕 大都痛甚者,為肝疝。


肩井( 疝。) 


章門 氣海 歸來 關元(主 疝偏大,灸百壯。) 


衝門 急脈 會陰 三陰交(肝脾。) 


太谿(寒疝。) 


太衝 大敦 隱白(脾疝。)


闌門 在陰莖根兩旁,各開三寸是穴,針一寸半,灸二七壯,治木腎偏墜。


一法於關元兩旁,相去各三寸青脈上,灸七壯即愈。


一法令病者合口,以草橫量兩口角為一折,照此再加二折,共為三折,屈成三角如△樣,以上角安臍中心,兩角安臍下兩旁,當兩角處是穴,左患灸右,右患灸左,左右俱患,即兩穴俱灸,艾炷如麥粒,灸十四壯,或二十一壯即安。


〔陽不起〕


命門 腎俞 氣海 然谷


〔陰挺〕


曲泉 太衝 然谷 照海


〔莖中痛〕


列缺(陰痛尿血。) 行間


〔痔漏〕


命門 腎俞 長強(五痔便血最效,隨年壯灸之。) 


三陰交(痔血。) 


承山(久痔。)


凡痔疾腫大勢甚者,先以槐柳枝煎湯,乘熱熏洗過後用壯盛男子篦下頭垢,捻成小餅約濃一分,置痔上,又切獨蒜片濃如錢者置垢上,用艾灸二七壯或三七壯,無不消散。


又法,單用生薑切薄片,放痔痛處,用艾炷於薑上灸三壯,黃水即出,自消散矣。


若有兩三個者,過三五日照依前法逐一灸之,神效。


〔脫肛〕


百會(三壯。)


此穴屬督脈,居巔頂,為陽脈之都綱,統一身之陽氣。


凡脫肛者,皆因陽氣下陷。


經曰:下者舉之。


故當借火力以提下陷之氣,則脾氣可升而門戶固矣。


小兒亦然。


胃俞 長強又有洞泄寒中脫肛者,須灸水分穴百壯,內服溫補藥自愈。


凡……暴厥不省人事,若四肢雖冷無氣,但覺目中神采不變,心腹尚溫,口中無涎,舌不卷,囊不縮。


及未出一時者,尚可刺之復蘇也。


五邪皆然。


此下治法,出素問遺篇。


〔肺虛者……〕


肺俞 刺入一寸半,得氣則補,留三呼,次進一分,留一呼,徐徐出針。


合谷 刺三分,得氣則補,留三呼,退一分,留一呼,徐徐出針。


〔心虛者……〕


心俞 以毫針刺之,得氣留補即蘇。


陽池 刺同。


〔肝虛者……〕


肝俞 以毫針刺三分,得氣留補。


丘墟 以毫針刺三分,得氣則補,留三呼,腹中鳴者可治也。


〔脾虛者……〕


脾俞 刺三分,留二呼,進二分,氣至徐徐退針即蘇。


衝陽 以毫針刺三分,得氣則補,留三呼,次進一分,留一呼,徐徐退針,以手摸之。


〔腎虛者……〕


腎俞 刺三分,得氣則補,留三呼,又進二分,留三呼,徐徐出針。


一云在十五椎下兩旁,疑是奇俞類氣海俞也。


以上刺法,必先以口含針,令溫暖而刺之,則經脈之氣無拒逆也。


〔鬼魅〕


上星 水溝(鬼擊卒死。)


秦承祖灸鬼法,見前奇俞類四肢部中。


〔夢魘鬼擊〕


人中(七壯。) 


足鬼眼穴(在奇俞類。)


〔血結月事不調〕


氣海 中極 照海(月事不行。)


〔血崩不止〕


膈俞 肝俞 腎俞 命門 氣海 中極(下元虛冷,血崩白濁。) 


間使 血海 復溜 行間


〔淋帶赤白〕


命門 神闕 中極(七壯,冶白帶極效。)


余用前五淋穴。


〔 瘕〕


三焦俞 腎俞 中極 會陰子宮子戶 左子宮,右子戶,在關元旁各開三寸,千金翼以三寸為氣門穴,詳奇俞類。


復溜


〔不孕〕


命門 腎俞 氣海 中極 關元(七壯至百壯,或三百壯。) 


胞門子戶(二穴詳奇俞類。) 


陰廉然谷 照海(子宮泠。)


一法灸神闕穴,先以淨干鹽填臍中,灸七壯,後去鹽,換川椒二十一粒,上以薑片蓋定,又灸十四壯,灸畢即用膏貼之,艾炷須如指大,長五六分許。


〔胎屢墮〕


命門 腎命 中極 交信 然谷


〔產難橫生〕


合谷 三陰交一治橫逆難產,危在頃刻,符藥不靈者,急於本婦右腳小指尖,灸三壯,炷如小麥,下火立產如神,蓋此即至陰穴也。


〔子鞠不能下〕


巨闕 合谷 三陰交至陰 三棱針出血,橫者即轉直。


〔胎衣不下〕


三陰交 昆侖


〔下死胎〕


合谷(刺補之即下。)


〔欲取胎〕


肩井 合谷 三陰交


〔產後惡露不止〕


中極


〔欲絕產〕


臍下二寸三分,灸三壯,或至七七壯,即終身絕孕。


忌灸三裡,年三十外,方可灸此。


〔羸瘦骨立〕


百勞 胃俞 腰俞 長強


〔急慢驚風〕


百會(五七壯。) 


囟會 上星 率谷(三壯。) 


水溝 尺澤(慢驚。) 


間使 合谷 太衝(五壯。)


〔臍風撮口〕 在母腹中氣逆所致,或產時不慎,受寒而然。


承漿 然谷一法,以小艾炷隔蒜灸臍中,俟口中覺有艾氣,亦得生者。


又法,凡臍風若成,必有青筋一道,自下上行至腹而生兩岔,即灸青筋之頭三壯截住,若見兩岔,即灸兩處筋頭各三壯,十活五六,不則上行攻心而死矣。


〔食積肚大〕


脾俞 胃俞 腎俞


〔泄瀉〕


胃俞 水分 天樞 神闕(腹痛乳痢甚妙。)


〔霍亂〕


水分(轉筋入腹。) 


外踝上尖(三壯。)


〔夜啼心氣不足〕


中衝(三壯。)


〔疳眼〕


合谷(五壯。)


〔重舌〕


行間


〔小兒氣弱數歲不語〕


心俞


〔口中轉屎〕 因母食寒涼所致。


中脘 九壯,大人十四壯。


〔陰腫〕


昆侖


〔疝氣〕


會陰 大敦


〔五癇〕


神庭 治風癇吐舌,角弓反張,灸三壯。


前頂 治小兒一切驚癇證,灸三壯。


長強 治諸驚癇,灸七壯。


囟會 巨闕 章門 天井 少海 內關 少衝一法云:癇為小兒惡證,古云驚風三發便為癇,癇證有五,即牛羊豬馬雞之類也。


治法俟其病發之時,將患者兩手大拇指相並,以綿繩縛定,當兩指爪甲角,是名手鬼眼穴,用艾灸七壯,須甲肉四處著火方效。


又二穴在足大拇指,亦如取手穴法,是名足鬼眼穴,如前灸之大效。


大人病此則名為癲,灸亦如之最良。


〔牛癇〕


大杼 鳩尾(尖下五分,炙三壯,不可多。)


〔羊癇〕 目直,作羊聲。


百會 神庭 心俞 肝俞 天井 神門 太衝


〔豬癇〕 痰涎如綿,作豬聲。


百會 巨闕 心俞 神門


〔馬癇〕 張口搖頭,角弓反張。


百會 心俞 命門 神門 仆參 太衝 照海


〔雞癇〕 張手前仆,提住即醒。


申脈


〔發背〕


心俞(疽。) 


委陽(一曰在尻臀下一寸六分,大腿上有縫。)


騎竹馬穴左右搭手,加會陽。


癰疽隔蒜灸法凡患背疽惡毒,肉色不變,背如負石,漫腫無頭者,勢必重大。


尋頭之法,用濕紙拓在腫處,看有一點先干者,即是癰頭結聚之處。


用大獨頭蒜,切作三分濃片,貼疽頂,以艾於蒜上灸之,每三壯一換其蒜。


又有背上初發赤腫,中間有如黃小米一粒者,有十數粒一片者,尤宜隔蒜灸之。


青囊書云:外形如粟,內可容穀;


外狀如錢,裡可著拳。


慎勿視為微小,致成莫大之患。


設或瘡頭開大,則以紫皮大蒜十余頭,淡豆豉半合,乳香二錢,同搗成膏,照毒大小拍成薄餅,置毒上鋪艾灸之。


務要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知痛。


蓋痛者為良肉,不痛者為毒瓦斯。


先不痛而後覺痛者,其毒輕淺;


先痛而後反不痛者,其毒深重。


故灸者必令火氣直達毒處,不可拘定壯數,昔人有灸至八百壯而愈者。


灸後須隨人虛實,服補中托裡助胃壯氣等藥,萬無一失。


蓋未潰而灸,則能拔散郁毒,不令開大;


已潰而灸,則能補接陽氣,易於收斂。


然惟早覺早灸,方為上策。


淵然劉真人曰:毒發一二日者,十灸十愈;


三四日者,六七愈;


五六日者,三四愈;


過七日,則雖灸不能消散矣。


緣其內膿已成,必須針去方得寬松也。


雖然,疽之為病,有五善七惡,臨證之時,先須識此。


前哲云:五善見三則吉,七惡見四則凶,倘見七惡,慎勿為灸,徒召謗耳。


又有疔瘡一證,其形不一,其色不同,或如小 ,或如水泡,或痛不可當,或癢而難忍,或皮肉麻木,或寒熱頭疼,或惡心嘔吐,或肢體拘急,其候多端,難以盡狀。


皆須用前灸法,甚則以蒜膏遍塗四圍,只露毒頂,用艾著肉灸之,以爆為度,如不爆者難愈。


更宜多灸,百壯以上,無弗愈者。


〔乳癰 乳疽 乳岩 乳氣 乳毒 侵囊〕(近膻中者是。)


肩 靈道(二七壯。) 


溫溜(小人七壯,大人二七壯。) 


足三裡 條口(乳癰。) 


下巨虛(各二七壯。)


〔熱毒〕


大陵


〔肺癰〕 吐膿。


腎俞(三七壯。) 


合谷(二七壯。) 


太淵(二七壯。)


〔頂上偏枕〕


風門(二七壯。)


〔胃癰〕 生於左者胃口疽,生於右者胃口癰。


曲池(二穴各三七壯。) 


內關(七壯。)


〔腎癰〕 自腎俞穴起。


會陽(二七壯。)


〔附骨疽〕 環跳穴痛,恐生附骨疽也。


大陵 懸鐘(三七壯。)


〔骨旋〕


肘尖(七七壯,不愈百壯。)


〔瘰 〕 蜂窠 自左邊起,七七竅皆出膿。


肩 (七壯、九壯。) 


曲池 此二穴,乃治 秘法也。


天池 天井(二七壯。) 


三間(三七壯。)


〔錐銳 〕 右邊生起。


肩 曲池 天井


〔盤蛇 〕 延頸生者。


肩尖(即肩 。) 


肘尖(即曲池。) 


人迎(七壯。) 


肩外俞(二七壯。) 


天井(二七壯。) 


騎竹馬穴(三七壯。)


〔瓜藤 〕 胸前生者。


肘尖 少海 騎竹馬穴


〔馬刀〕 腋下者。


淵腋 支溝 外關 足臨泣(頸腋俱治。)


瘡出於頰下,及頰車邊者,當於手足陽明經取穴治之,然肩 、曲池二穴亦妙。


合谷 足三裡(各七壯。)


以上凡感毒深者,灸後再二三次報之,無有不愈。


瘰 隔蒜灸法,用獨蒜片,先從後發核上灸起,至初發母核而止,多灸自效。


又傳驗方,用癩蝦蟆一個,破去腸,覆 上,外以真蘄艾照 大小為炷,於蝦蟆皮上當灸七壯或十四壯,以熱氣透內方住,亦從後發者先灸,至初發者而止。


若蝦蟆皮焦,須移易灸之。


灸畢服煎藥一劑,其方用牙皂七個,僵蠶七條,栝蔞一個連皮子切碎,五味子一歲一粒,上四味以水二鐘煎熟,外加生煎大黃三五錢,量人虛實用之,一服即消,百試百效。


不問已潰未潰,經灸必愈。


〔癭瘤〕


肩 男左灸十八壯,右十七壯,女右灸十八壯,左十七壯。


天突 治一切癭瘤初起者灸之妙。


通天(癭。) 


風池(百壯。) 


大椎(頸癭。) 


氣舍(灸五壯。) 


云門(癭。) 


臂(癭。) 


會(五壯。) 


天府(五七壯。) 


曲池(癭。) 


中封(癭。) 


衝陽(三壯。)


〔身面贅疣〕


當疣上灸三壯即消。


亦有止灸一壯,以水滴之自去者。


〔癮疹〕


曲池


〔瘡疥〕


風門 間使 合谷 大陵(胸前瘡疥。)


〔毒瘡久不收口〕


凡患癰毒潰後,久不收口,膿水不臭,亦無歹肉者,此因消敗太過,以致血氣虛寒,不榮肌肉,治失其宜,便為終身之患。


須內服十全大補等藥,外用大附子以溫水泡透,切作二三分濃片,置漏孔上,以艾灸之。


或以附子為末,用唾和作餅,灸之亦可。


隔二三日再灸之,不三五次,自然肌肉長滿而宿患平矣。


又方,用麥面、硫黃、大蒜,三味搗爛,如患大小捻作三分濃餅,安患上,灸三七壯,每三壯一易餅子,四五日後再灸一次,無弗效者。


〔腋氣除根〕


凡腋氣,先用快刀剃去腋毛淨,乃用好定粉,水調搽患處。


六七日後,看腋下有一點黑者,必有孔如針大,或如簪尖,即氣竅也。


用艾炷如米大者灸之,三四壯愈,永不再發。


〔五蠱毒注〕 中惡不能食。


中脘 照海(中蠱毒。)


〔瘋犬咬傷〕


急令人吮盡惡血,於咬處灸百壯,以後日日灸之,百日乃止,忌豬肉與酒,一生慎之。


孫真人曰:春末夏初,犬多發狂,被其咬者,無出於灸。


其法只就咬處牙跡上灸之,一日灸三壯,灸至一百二十日乃止。


宜常灸食韭菜,永不再發,亦良法也。


又治一切犬傷,毒瓦斯不出者,須灸外丘。一曰……,灸所嚙處立愈。


〔蛇毒〕


凡蛇傷中毒者,灸毒上三七壯。


若一時無艾,以火炭頭稱瘡孔大小 之。


諸蟲毒 凡蛇蠍蜈蚣咬傷,痛極勢危者,急用艾火於傷處灸之,拔散毒瓦斯即安。


或用獨蒜片隔蒜灸之,二三壯換一片,毒甚者灸五十壯,或內服紫金丹亦妙。


或馬汗入瘡及蠶毒、蜘蛛等毒,灸之皆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5#
 樓主| 發表於 2013-4-27 09:58:2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3-4-27 10:00 編輯

類經附翼卷一


醫易


河圖


伏羲氏王天下,龍馬負圖之河。


其數一六居下,二七居上;


三八居左,四九居右;


五十居中。


伏羲則之以畫八卦。


洛書圖


大禹治水,神龜負圖之洛,文刊於背。


其數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居於中。


禹因以第之,以成九疇。


伏羲八卦次序圖


易系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邵子曰: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是為八卦。


自八而十六,十六而三十二,三十二而六十四,尤見法象自然之妙也。


伏羲八卦方位圖


易傳曰: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火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


又曰: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日以 之,艮以止之,兌以說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


伏羲六十四卦圓圖


此圖內為下卦,外為上卦。


內卦之序,照前乾一兌二之數以定八卦方位,外卦之序,亦照前一二等數,挨次而加於內卦之上,遂成六十四卦,混然之妙,出自天成,固非可以造作為之者。


伏羲六十四卦方圖


文王八卦次序圖


文王八卦方位圖


易傳曰: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6#
 樓主| 發表於 2013-4-27 10:12:19 | 只看該作者

醫易義


賓嘗聞之孫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


每竊疑焉。


以謂易之為書,在開物成務,知來藏往;


而醫之為道,則調元贊化,起死回生。


其義似殊,其用似異。


且以醫有內經,何借於易?


舍近求遠,奚必其然?


而今也年逾不惑,茅塞稍開;


學到知羞,方克漸悟。

乃知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氣而造化萬物;


人生之理,以陰陽二氣而長養百骸。


易者,易也,具陰陽動靜之妙;


醫者,意也,合陰陽消長之機。


雖陰陽已備於內經,而變化莫大乎周易。


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陰陽也;


醫易同原者,同此變化也。


豈非醫易相通,理無二致,可以醫而不知易乎?


予因默契斯言,潛心有日,管窺一得,罔敢自私,謹摭易理精義,用資醫學變通,不揣鄙俚而為之論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陳,貴賤位矣;


動靜有常,剛柔斷矣;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乾坤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是故天生神物,聖人格之;


天地變化,聖人效之;


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於是乎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順性命之理,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


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


剛柔相摩,八卦相蕩,變在其中矣;


系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


吉凶悔吝生乎動,而天地鬼神之為德,萬物一體之為能,森乎昭著而無所遁乎易矣。


偉哉人生,稟二五之精,為萬物之靈;


得天地之中和,參乾坤之化育;


四象應天,四體應地;


天地之合辟,即吾身之呼吸也;


晝夜之潮汐,即吾身之脈息也;


天之北辰為群動之本,人之一心為全體之君也。


由是觀之,天之氣,即人之氣;


人之體,即天之體。


故康節曰:思慮未起,鬼神未知,不由乎我,更由乎誰?


蓋謂一念方萌,便達乎氣,神隨氣見,便與天地鬼神相感通。


然則天人相與之際,精哉妙矣,誠可畏矣;


人身小天地,真無一毫之相間矣。


今夫天地之理具乎易,而身心之理獨不具乎易乎?


矧天地之易,外易也;


身心之易,內易也。


內外孰親?


天人孰近?


故必求諸己而後可以求諸人,先乎內而後可以及乎外;


是物理之易猶可緩,而身心之易不容忽。


醫之為道,身心之易也,醫而不易,其何以行之哉?


然易道無窮,而萬生於一,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八分為十六,自十六而三十二,三十二而六十四,以至三百八十四爻,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策,而交感之妙,化生之機,萬物之數,皆從此出矣。詳而言之,則其所謂一者,易有太極也。太極本無極,無極即太極,象數未形理已具,萬物所生之化原。故曰:五行不到處,父母未生前。又曰:杳杳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是為造物之初,因虛以化氣,因氣以造形,而為先天一氣之祖也。醫而明此,乃知生生化化,皆有所原,則凡吾身於未有之初,便可因之以知其肇基於父母,而預占其稟受之象矣。所謂一分為二者,是生兩儀也。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天生於動,地生於靜;陽為陰之偶,陰為陽之基;以體而言為天地,以用而言為乾坤,以道而言為陰陽;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是為有象之始,因形以寓氣,因氣以化神,而為後天體象之祖也。醫而明此,乃知陰陽氣血,皆有所鐘,則凡吾身之形體氣質,可因之以知其純駁偏正,而默會其稟賦之剛柔矣。所謂二分為四者,兩儀生四象也。謂動之始則陽生,動之極則陰生;靜之始則柔生,靜之極則剛生。太少陰陽,為天四象;太少剛柔,為地四體;耳目口鼻以應天,血氣骨肉以應地。醫而明此,乃知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則凡人之似陽非陽、似陰非陰,可因之以知其真假逆順,而察其互藏之幽顯矣。所謂四分為八者,四象生八卦也。謂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也。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入也;坎,陷也;離,麗也;艮,止也;兌,說也。伏羲八卦,分陰陽之體象;文王八卦,明五行之精微。醫而明此,方知陰陽之中,復有陰陽,剛柔之中,復有剛柔,而其對待之體,消息之機,交感之妙,錯綜之義,昭乎已備;則凡人之性理神機,形情病治,可因之以得其綱領,而會通其變化之多矣。自茲而四象相交,成十六事,八卦相蕩,為六十四,分內外以配六爻,推九六以成蓍數,人物由之而大成,萬象因之以畢具。前閱圓圖,即其精義,是圖雖象乎萬有,尤切夫人之一身。故曰先天圖者,環中也;環中者,天之象也。六十四卦列於外,昭陰陽交變之理也;太極獨運乎其中,象心為一身之主也。乾南坤北者,象首腹之上下也;離東坎西者,象耳目之左右也。自復至同人,當內卦震離之地,為陰中少陽之十六,在人為二八;自臨至乾,當內卦兌乾之地,為陽中太陽之十六,在人為四八;自 至師,當內卦巽坎之地,為陽中少陰之十六,在人為六八;自遁至坤,當內卦艮坤之地,為陰中太陰之十六,在人為八八。陽生於子而極於午,故復曰天根,至乾為三十二卦,以應前之一世;


陰生於午而極於子,故 曰月窟,至坤為三十二卦,以應後之半生。


前一世始於復之一陽,漸次增添,至乾而陽盛已極,乃象人之自少至壯;


後半生始於之一陰,漸次耗減,至坤而陽盡以終,乃象人之自衰至老。


縱觀之,則象在初爻,其乾盡於午,坤盡於子,當二至之令,為天地之中而左右以判。


左主升而右主降,升則陽居東南,主春夏之發生,以應人之漸長;降則陰居西北,主秋冬之收斂,以應人之漸消。


橫觀之,則象在二爻,其離盡於卯,坎盡於酉,當二分之中,為陰陽之半而上下以分。


上為陽而下為陰,陽則日出於卯,以應晝之為寤;


陰則日入於酉,以應夜之寐焉。


即此一圖,而天人之妙,運氣之理,無不具矣。


再閱方圖,其義象地,乾始於西北,坤盡於東南。


天不足西北,故圓圖之陽在東南;


地不滿東南,故方圖之剛在西北。


是皆伏羲之卦也。


又若文王八卦,位有不同。


伏羲出自然之象,故乾上坤下,離左坎右;


文王合河圖之數,故火南水北,木東金西。(此節自方圖以下並河洛數義,詳方隅、氣數二論。) 


質諸人身,天地形體也,乾坤情性也,陰陽氣血也,左右逢原,纖毫無間,詳求其道,無往不然。


故以爻象言之,則天地之道,以六為節,三才而兩,是為六爻,六奇六偶,是為十二。


故天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臟;


天有十二會,人有十二經;


天有十二辰,人有十二節。


知乎此,則營衛之周流,經絡之表裡,象在其中矣。


以藏象言之,則自初六至上六為陰為臟,初六次命門,六二次腎,六三次肝,六四次脾,六五次心,上六次肺;


初九至上九為陽為腑,初九當膀胱,九二當大腸,九三當小腸,九四當膽,九五當胃,上九當三焦。


知乎此,而臟腑之陰陽,內景之高下,象在其中矣。


以形體言之,則乾為首,陽尊居上也;


坤為腹,陰廣容物也;


坎為耳,陽聰於內也;


離為目,陰明在外也;


兌為口,拆開於上也;


巽為股,兩垂而下也;


艮為手,陽居於前也;


震為足,剛動在下也。


天不足西北,故耳目之左明於右;


地不滿東南,故手足之右強於左。


知乎此,而人身之體用,象在其中矣。


以生育言之,則天地 ,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


天尊地卑,乾父坤母,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震坎艮是為三男,巽離兌是為三女。


欲知子強弱,則震巽進而前,艮兌退而止;


欲辨脈息候,則乾健在東南,坤順向西北;


欲為廣嗣謀,則蓄坎填離宮,借兌為乾計;


欲明布種法,則天時與地利,虧盈果由氣,冬至始陽強,陰勝須回避。


知乎此,而胎孕交感之道,存乎其中矣。


以精神言之,則北一水,我之精,故曰腎藏精;


南二火,我之神,故曰心藏神;


東三木,我之魂,故曰肝藏魂;


西四金,我之魄,故曰肺藏魄;


中五土,我之意,故曰脾藏意。


欲知魂魄之陰陽,須識精神之有類。


木火同氣,故神魂藏於東南,而二八、三七同為十;


金水同原,故精魄藏於西北,而一九、四六同為十;


土統四氣,故意獨居中,其數惟五,而臟腑五行之象,存乎其中矣。


以動靜言之。


則陽主乎動,陰主乎靜;


天圓而動,地方而靜;


靜者動之基,動者靜之機。


剛柔推蕩,易之動靜也;


陰陽升降,氣之動靜也;


形氣消息,物之動靜也;


晝夜興寢,身之動靜也。


欲詳求夫動靜,須精察乎陰陽,動極者鎮之以靜,陰亢者勝之以陽。病治脈藥,須識動中有靜;


聲色氣味,當知柔裡藏剛。


知剛柔動靜之精微,而醫中運用之玄妙,思過其半矣。


以升降言之,則陽主乎升,陰主乎降;


升者陽之生,降者陰之死。


故日在於子,夜半方升,升則向生,海宇俱清;


日在於午,午後為降,降則向死,萬物皆鬼。


死生之機,升降而已。


欲知升降之要,則宜降不宜升者,須防剝之再進;


宜升不宜降者,當培復之始生。


畏剝所從衰,須從觀始;


求復之漸進,宜向臨行。


此中有個肯綮,最在形情氣味。


欲明消長之道,求諸此而得之矣。


以神機言之,則存乎中者神也,發而中者機也;


寂然不動者神也,感而遂通者機也;


蘊之一心者神也,散之萬殊者機也。


知乎此,則財原其始,直要其終,我之神也;


揮邪如匠石之斤,忌器若郢人之鼻,我之機也。


見可而進,知難而退,我之神也;


疾徐如輪扁之手,輕重若庖丁之刀,我之機也。


神之與機,互相倚伏。


故神有所主,機有所從;


神有所決,機有所斷;


神為機之主,機為神之使。


知神知機,執而運之,是即醫之神也矣。


以屈伸言之,如寒往則暑來,晝往則夜來,壯往則衰來,正往則邪來。


故難易相成,是非相傾,剛柔相制,冰炭相刑。


知乎此,則微者甚之基,盛者衰之漸;


大由小而成,遠由近而遍。


故安不可以忘危,治不可以忘亂;


積羽可以沉舟,群輕可以折軸。


是小事不可輕,小人不可慢,而調和相濟,以一成功之道,存乎其中矣。


以變化言之,則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


陰可變為陽,陽可變為陰。


只此一二,交感生成,氣有不齊,物當其會,而變化之由,所從出矣。


故陽始則溫,陽極則熱;


陰始則涼,陰極則寒。


溫則生物,熱則長物,涼則收物,寒則殺物,而變化之盛,於斯著矣。


至若夷父羌母,蠻男苗女,子之肖形,虯髯短股;


杏之接桃,梨之接李,實必異常,多甘少苦。


迨夫以陰孕陽,以柔孕剛,以小孕大,以圓孕方,以水孕火,以紫孕黃,以曲孕直,以短孕長。


知乎此,則可以和甘苦,可以平香,可以分經緯,可以調宮商,可以為蛇蠍,可以為鸞凰,可以為堯桀,可以為彭殤,庶胸次化同大象,而應用可以無方矣。


以常變言之,則常易不易,太極之理也;


變易常易,造化之動也。


常易不變,而能應變;變易不常,靡不體常。


是常者易之體,變者易之用;


古今不易易之體,隨時變易易之用;


人心未動常之體,物欲一生變之用。


由是以推,則屬陰屬陽者,稟受之常也;


或寒或熱者,病生之變也。


素大素小者,脈賦之常也;


忽浮忽沉者,脈應之變也。


恆勞恆逸者,居處之常也;


乍榮乍辱者,盛衰之變也。


瘦肥無改者,體貌之常也;


聲色頓異者,形容之變也。


常者易以知,變者應難識。


故以寒治熱得其常,熱因熱用為何物?


痛隨利減得其常,塞因塞用為何物?


檢方療病得其常,圓底方蓋為何物?


見病治病得其常,不治之治為何物?


是以聖人仰觀俯察,遠求近取,體其常也;


進德修業,因事制宜,通其變也。


故曰不通變,不足以知常;


不知常,不足以通變。


知常變之道者,庶免乎依樣畫瓠盧,而可與語醫中之權矣。


以鬼神言之,則陽之靈曰神,神者伸也;


陰之靈曰鬼,鬼者歸也。


鬼神往來,都只是氣。


故曰鬼神者,二氣之良能也。


陽為天地之神,陰為天地之鬼,春夏為歲候之神,秋冬為歲候之鬼;


晝午為時日之神,暮夜為時日之鬼。


推之於人,則仁義禮智,君子之神;


奸盜詐偽,小人之鬼。


樂天知命,道德之神;


阿諛諂容,勢利之鬼。


推之於醫,則神聖工巧,得其神也;


凡庸淺陋,類乎鬼也。


精進日新,志惟神也;


苟且殃人,心猶鬼也。


察之形聲,則堅凝深邃,形之神也;


輕薄嬌柔,形之鬼也。


長洪圓亮,聲之神也;


短促輕微,聲之鬼也。


診之脈色,則綿長和緩,脈之神也;


細急休囚,脈之鬼也。


清蒼明淨,色之神也;


淺嫩灰頹,色之鬼也。


是皆鬼神之征兆也。


至若鬼神之原,尚有所謂。


夫天地之鬼神,既不能出天地之外;


而人物之鬼神,又安能外乎人心?


是以在天地則有天地之鬼神,在人物則有人物之鬼神。


善惡出之吾衷,良心自然難泯;


強弱皆由陽氣,神鬼判乎其中。


以故多陽多善者,神強而鬼滅;


多陰多惡者,氣戾而鬼生。


然則神鬼從心,皆由我造;


靈通變幻,匪在他求。


知乎此,而吉凶禍福之機,求諸心而盡之矣。


以死生言之,則人受天地之氣以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


故氣之為物,聚而有形;


物之為氣,散歸無象。


丹經云:分陰未盡則不仙,分陽未盡則不死。


故原始而來屬乎陽,是生必生於復,陽生而至乾;


反終而歸屬乎陰,是死必死於坤,陽盡而歸土。


得其陽者生,故陽無十,陽無終也;


得其陰者死,故陰無一,陰無始也。


是以陽候多語,陰證無聲;


無聲者死,多語者生。


魂強者多寤,魄強者多眠;


多眠者少吉,多寤者易安。


故善操斯柄者,欲拯其死,勿害其生;


將逐其寇,勿傷其君。


陰陽聚散即其理,剝復消長是其機,而死生之道,盡乎其中矣。


以疾病言之,則泰為上下之交通,否是乾坤之隔絕。


既濟為心腎相諧,未濟為陰陽各別。


大過小過,入則陰寒漸深,而出為痞之象;


中孚頤卦,中如土臟不足,而頤為臌脹之形。


剝復如隔陽脫陽, 如隔陰脫陰。


觀是陽衰之漸,遁藏陰長之因。


姑象其 ,無能贅陳。


又若離火臨乾,非頭即藏;


若逢兌卦,口肺相連。


交坎互相利害,入東木火防炎。


坤艮雖然喜暖,太過亦恐枯干。


坎為木母,震巽相便;


若逢土位,反克最嫌。


金水本為同氣,失常燥濕相干。


坤艮居中,怕逢東旺;


若當乾兌,稍見安然。


此雖以卦象而測病情,以坎離而分水火;


惟是坎本屬水而陽居乎中,離本屬火而陰藏乎內。


故北方水地,一反存焉;


南是火鄉,二偏居上;


東方陽木,八在其中;


西是陰金,九當其位。


可見離陽屬火,半為假熱難猜;


坎水是陰,豈盡真寒易識?


云從龍,風從虎,消長之機;


水流濕,火就燥,死生之竅。


倘知逆順堪憂,須識假真顛倒。


是以事變之多,譬諸人面,面人人殊,而天下之面皆相殊,古今之面無不殊。


人面之殊,即如人心之殊,人心之殊,所以人病亦皆殊,此疾患之生,有不可以數計。


今姑舉其大綱,而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神而明之,存乎人耳。


然神莫神於易,易莫易於醫,欲該醫易,理只陰陽。


故天下之萬聲,出於一闔一辟;


天下之萬數,出於一偶一奇;


天下之萬理,出於一動一靜;


天下之萬象,出於一方一圓。


方圓也,動靜也,奇偶也,闔辟也,總不出於一與二也。


故曰天地形也,其交也以乾坤;


乾坤不用,其交也以坎離;


坎離之道,曰陰曰陽而盡之。


然合而言之,則陰以陽為主,而天地之大德曰生。


夫生也者,陽也,奇也,一也,丹也。


易有萬象,而欲以一字統之者,曰陽而已矣;


生死事大,而欲以一字蔽之者,亦曰陽而已矣。


雖曰陽為陰偶而乾陽健運,陰為陽基而坤靜常寧;


然坤之所以得寧者,何莫非乾陽之所為?


故曰如艮其止,止是靜,所以止之便是動。


是以陰性雖狡,未嘗不聽命乎陽,而因其強弱以為進退也。


所以元貫四德,春貫四時,而天地之道,陽常盈,陰常虧,以為萬物生生之本,此先天造化之自然也。


惟是陽如君子,陰如小人。


君子則正大光明,獨立不倚而留之難;


小人則乘舋伺隙,無所不為而進之易。


安得春光長不去,君子長不死?


惜乎哉!


陽盛必變,逝者如斯。


故日中則昃,月盈則虧,亦象夫陽一而陰二,反覺陰多於陽,所以治世少而亂世多,君子少而小人多,期頤少而夭折多,此後天人欲之日滋也。


是以持滿捧盈,君子懼之。


故聖人作易,至於消長之際,淑慝之分,則未嘗不致其扶陽抑陰之意,非故惡夫陰也,亦畏其敗壞陽德,而戕伐乎乾坤之生意耳。


以故一陰之生,譬如一賊,履霜堅冰至,貴在謹乎微,此誠醫學之綱領,生命之樞機也。


是以易之為書,一言一字,皆藏醫學之指南;


一象一爻,咸寓尊生之心鑒。


故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雖不言醫而義盡其中矣。


故天之變化,觀易可見;


人之情狀,於象可驗;


病之陰陽,有法可按。


麗於形者,不能無偶;


施於色者,不能無辨。


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察之以理,其應如向,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極其數,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精至神,其孰能與於此?


與於此者,大其道以合天地,廓其心以合至真,融其氣以生萬物,和其神以接兆民。


是謂得天地之綱,知陰陽之房,見精神之窟,搜隱秘之藏。


然而易天地之易誠難,未敢曰斡旋造化;


易身心之易還易,豈不可變理陰陽?


故以易之變化參乎醫,則有象莫非醫,醫盡回天之造化;


以醫之運用贊乎易,則一身都是易,易真系我之安危。


予故曰易具醫之理,醫得易之用。


學醫不學易,必謂醫學無難,如斯而已也,抑孰知目視者有所不見,耳聽者有所不聞,終不免一曲之陋;


知易不知醫,必謂易理深玄,渺茫難用也,又何異畏寒者得裘不衣,畏飢者得羹不食,可惜了錯過此生。


然則醫不可以無易,易不可以無醫,設能兼而有之,則易之變化出乎天,醫之運用由乎我。


運一尋之木,轉萬斛之舟;


撥一寸之機,發千鈞之弩。


為虛為實者易之,為寒為熱者易之,為剛為柔者易之,為動為靜者易之,高下者易其升降,表裡者易其浮沉,緩急者易其先後,逆順者易其假真。


知機之道者,機觸於目,神應於心,無能見有,實能見虛,前知所向,後知所居。


故可以易危為安,易亂為治,易亡為存,易禍為福。


致心於玄境,致身於壽域,氣數可以挽回,天地可以反復,固無往而非醫,亦無往而非易,易之與醫,寧有二哉?


然而用易者所用在變,用醫者所用在宜。


宜中有變,變即宜也;變中有宜,宜即變也。


第恐求宜於變,則千變萬變,孰者為宜?


求變於宜,則此宜彼宜,反滋多變。


有善求者,能於棼雜中而獨知所歸,千萬中而獨握其一,斯真知醫易之要者矣。


然而知歸知一,豈易言哉?


余忽於孔子之言,有以得之,曰知止而後有定也。


夫止即歸之根,一之極也。


蓋病之止,止於生,功之止,止於成;


惡之止,止於去;


善之止,止於積。


事之得失也必有際,際即止也;


數之利鈍也必有垠,垠即止也。


至若一動一靜,一語一默之間,無不皆有所止。


止之所在,即理之窟也,即化之基也,即不二之門也。


能知止所,有不定乎?


既定矣,有不靜乎?


既靜矣,有不安乎?


既安矣,有不慮乎?


既慮矣,有不得乎?


所得者何?


得諸易即得其變,得諸醫即得其宜。


然則得由乎慮,而慮由乎止。


所謂止者,意有在而言難達也,姑擬其近似者曰:易有不易之易,宜有不疑之宜,即止所也。


又擬之曰:必先於不搖不動處,立定腳根;


然後於無二無三處,認斯真一,亦止所也。


夫止為得之本,得是止之末;


得之生意萌乎止,止之實效歸於得。


觀孟子曰:不動心。


邵堯夫不語禪曰:請觀風急天寒夜,誰是當門定腳人?


此二子之功夫,謂不從止處得來耶?


止之為義,神哉至矣!


是誠醫易之門路也。


有能知此,則福胎於禍者,何禍不消?


危生於安者,何危不卻?


夫是之調養生主,何不可也?


夫是之謂醫國手,亦何不可也?


又豈特以一匕之濟,足云醫易之義哉?!


嗟呼!


聖賢之心,千古一貫;


樂吾斯道,仁愛無窮。


秘發鬼神,二豎奚從逃遁?


玄同天地,六宮焉有西東?


醉造化於虛靈,美壺中之日月;


運陰陽於掌握,滴指上之陽春。


至精至微,蒙聖人之教誨;


其得其失,由自己之惰勤。


五十學易,詎云已晚?


一朝聞道,立證羲黃。


即道即心,誰無先覺;


余雖不敏,猶企醫王。


因爾重申其義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亦冀夫掖斯道之門牆。


謹紀夫著論之歲月,則皇明之萬歷,壬子之一陽。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7#
 樓主| 發表於 2013-4-27 10:15:21 | 只看該作者

卦氣方隅論


天地之氣,始於子中。


子居正北,其名朔方,又曰幽都。


幽者,隱也,微也,謂萬物未生,幽隱未可察也。


朔者,盡也,初也,謂陰氣之極,陽氣之始也。


邵子曰:陽氣自北方而生,至北方而盡。


故堯典謂北方為朔易,朔易者,除舊更新之謂也。


蓋其自子至亥,周而復始,以成東西南北、春夏秋冬之位。


子午為陰陽之極,卯酉為陰陽之中,是為四正;四正定而每隅間之以二,是為十二宮;


每隅間之以五,是為二十四向。


再按洛書九宮,位分八卦。


伏羲八卦曰先天,其次則乾南坤北,離東坎西,以左右分數之,自南而東者,曰乾一兌二,離三震四,自西而北者,曰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也;


文王八卦曰後天,離象火而居南,坎象水而居北,震象木而居東,兌象金而居西,以次而數,則乾起西北,順而左旋,曰乾坎艮震巽離坤兌,以周八宮也。


先天以乾坤分天地而定上下之位,後天以坎離分水火而定南北之方。


先天以乾居正南,坤居正北,其陽在南,其陰在北;


後天以乾居西北,坤居西南,其陽在北,其陰在南。


故先天以巽離兌雖為陰卦而本乎乾體,故位於上,震坎艮雖為陽卦而本乎坤體,故位於下;


後天以乾來交坤,化為坎水而居北,坤去交乾,變為離火而居南,天體倚北而偏於西,故乾之退位於西北,地體屬土而繼乎火,故坤之寄位於西南,巽居東南,木先火地,艮止東北,因對坤方,乾父在北,故坎艮震三子隨之而居下,坤母在南,故巽離兌三女隨之而向前。


先天以上下分左右,故以乾坤為縱,六子為橫;


後天以東西界陰陽,故以震兌為橫,六卦為縱。


先天以乾坤之末交二至,離為日,故升於東,坎為月,故生於西;


後天以震兌之中當二分,自震而南,巽離為木火之地,自兌而北,乾坎為金水之鄉,故易傳曰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正以明東南春夏之盛,西北秋冬之衰。


是先天者,所以言六合之象;


後天者,所以明氣候之詳。


故邵子曰:先天為易之體,後天為易之用也。


夫天體正圓,面南背北。


南北兩極,乃其運轉之樞。


北極居上而為尊,南極居下而為對。


邵子曰:天之陽在南,陰在北;


地之陰在南,陽在北。


天陽在南,故日處之;


地剛在北,故山處之。


河圖括地象曰:西北為天門,東南為地戶。


內經曰: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


故曰天門無上,地戶無下。


又曰東南方陽也,陽者其精降於下;


西北方陰也,陰者其精奉於上。


故陽降於下,則陽盛陰微而東南之方常多熱;


陰奉於上,則陰盛陽微而西北之地常多寒。


昆侖峙於西北,故西北高而多山;


滄海浴於東南,故東南下而多水。


高者多寒,下者多熱。


東南陽勝,則氣為熏蒸,而春夏之氣多煙霧;


西北陰勝,則氣為凜冽,而秋冬之氣多風霾。


中國形勝,居昆侖之東南,故天下之山脈皆起於昆侖,山脈之所起,即水源之所發。


是以中國之山,自西北而來;


中國之水,亦自西北而發。


朱子曰:大凡兩水夾行,中間必有山;


兩山夾行,中間必有水。


試考中國輿圖,其山脈發自昆侖,委蛇二萬四千三百余裡而入中國,分大龍為三障於外,大河為兩川於中,以成中國河山之勝 。


由是四方立而有十二辰之會,二十八宿辨而有分野之詳。


三代分為九州,虞舜分為十二州,周末分為十二國,秦為三十六郡,漢為十三部,晉為十九州,宋為二十二州,唐為十道,宋為二十三路,元為十二省二十二道,至我朝則分為兩直隸十三省,而天象輿圖古今一致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8#
 樓主| 發表於 2013-4-27 10:18:44 | 只看該作者

類經附翼卷二


律原


五音五行清濁圖


宮音,五音之首,其聲極長極下極濁。


徵音宮所生,其聲次短次高次清。


商音徵所生,其聲次長次下次濁。


羽音商所生,其聲極短極高極清。


角音羽所生,其聲在長短高下清濁之間。


律呂相生卦氣圖


此圖長律下生短律,短律上生長律。


下生者皆左旋隔八,上生者皆右旋隔六。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9#
 樓主| 發表於 2013-4-27 10:24:52 | 只看該作者

律解


樂者,天地之和氣也。


律呂者,樂之聲音也。


蓋人有性情則有詩辭,有詩辭則有歌詠,歌詠生則被之五音而為樂,音樂生必調之律呂而和聲。


書曰: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


此之謂也。


是律也者,出乎聲音而為正樂之具也。


樂記曰: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


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 以殺;


其樂心感者,其聲 以緩;


其喜心感者,其聲發以散;


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


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


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


六者非性也,感於物而後動也。


又曰: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


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聲音之道,與政通矣。


是故知律呂聲音之道者,可以行天地人事也。


律呂相感而聲音生,天地萬物之情,見於此矣。( 音焦。殺音賽。 ,昌展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0#
 樓主| 發表於 2013-4-27 10:28:15 | 只看該作者

律原


律乃天地之正氣,人之中聲也。


律由聲出,音以聲生,禮曰:聲成文謂之音。


音之數五,律之數六,分陰分陽,則音以宮商角徵羽分太少而為十,故音以應日;


律以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為陽,是為六律,林鐘、南呂、應鐘、大呂、夾鐘、仲呂為陰,是為六呂,合而言之,是為十二律,故律以應辰。


一律所生,各有五音,十二律而生六十音,因而六之,六六三百六十音以當一歲之日,故曰律歷之數,天地之道也。


然律呂皆生於黃鐘,而黃鐘為萬事之本,一陽之律也。


黃者土德之色,鐘者氣之所種,所以言其本也;


律生於冬至,氣起於一陽,所以言其始也。


故黃鐘之聲中而正,合德於土也;


黃鐘之音重而濁,發聲於初也。


觀康節先生冬至吟曰: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


一陽初起處,萬物未生時。


玄酒味方淡,太音聲正希。


此言如不信,更請問庖犧。


夫玄酒方淡,指天一之初生;


太音正希,謂黃鐘之將起。


知乎此,則知黃鐘之為義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0 13:57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