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wzy_79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類經圖翼】

 關閉 [複製鏈接]
181#
 樓主| 發表於 2013-4-28 10:58:24 | 只看該作者

黃鐘生衡


衡曰平衡,謂欲得其平也。


此器有小有大,總名曰衡,小者曰等,大者曰秤,古文作稱。(稱去聲。)


虞書曰律度量衡,言衡不言權;論語曰謹權量,言權不言衡。


蓋權衡合德而相須為用,舉其一則可以互見矣。


吳韋氏曰:衡有斤兩之數,生於黃鐘。


黃鐘之管,容 黍千二百粒,是為一龠,二龠為合,合重一兩,故律度量衡,於是乎生,而三代之制,權衡之起,信乎出於律矣。


夫一龠所容千二百黍之重,是為半合,即古之半兩也;


兩龠所容,三千四百黍之重,是為一合,即古之一兩也。


然則一升之重為十兩,一斗之重為百兩,一斛之重為千兩矣。


故一斤之重為一升六合,一均之重乃四斗八升,一石之重乃一斛九斗二升也。


權量相合,未有得其量而不得其權者。


今考羊頭山 黍,以時制等子秤之,其中者百粒得二分五厘整,積至兩龠二千四百粒,秤重六錢。


可見今之六錢為古一兩,今之六斤為古十斤,其余可以類推,大率古之於今,乃五分之三耳,先儒以為三分之一非也。


置今求古則用六歸,以古求今則用六因。


求度量亦如之,但率法不同耳。


度以八為率,今之八寸,即古之一尺;


量以三為率,今之三斗,即古一斛;


權以六為率,今之六錢,即古一兩也。


凡度量衡,以今求古,皆置今為實而用歸,以古求今,皆置古為實而用因,則得之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2#
 樓主| 發表於 2013-4-28 11:02:12 | 只看該作者

古今衡數不同


鄭世子曰:按淮南子謂十二粟而當一分,十二分而當一銖,則一銖者,一百四十四粟也。


漢志謂一千二百黍為十二銖,則一銖乃一百黍也。


後漢志注又謂十粟重一圭,十圭重一銖,則一銖者亦惟百粟耳,更減淮南之數而不相合也。


且漢制律度量衡,悉紛亂無紀。


臣家有漢錢數十枚,凡若干種,每種雖度數分寸仿佛,而濃薄輕重不勻。


以漢食貨志校之,彼志云:貨泉重五銖,貨布重二十五銖,大泉重十二銖,大布重二十四銖。


臣以今時等子,將錢每種或十枚或五枚,總秤之以均其輕重,而用算法求之,合其一兩之數,則大泉合今三錢三分,貨泉合今三錢五分,貨布合今三錢七分,大布合今三錢八分,此皆漢時一兩之數,而率皆乖異,與宋呂大臨考古圖之說相同。


大率漢之一兩,惟有今之三錢半強,是漢三兩為今之一兩強。


其數與 黍之法不同者,蓋因劉歆誤以 黍為 ,故律、度、量、衡,四器皆失之小,其余器皿,率多舛謬矣。


又史言晉之秤兩,不與古同;


梁陳依古秤;齊以古秤一斤八兩為一斤;


後周玉秤四兩,當古秤四兩半;


隋以古秤三斤為一斤;


唐量衡與古校,皆三之一。


然史文缺略,今不能的悉其數。


唐孫真人千金方曰:古秤惟有銖兩而無分名,今則以十(十當作百,傳寫之誤。)


黍為一銖,六銖為一分,四分為一兩,(合今之六錢也。)


十六兩為一斤,此則神農之秤也。


吳人以二兩為一兩,隋人以三兩為一兩,今依四分為一兩秤為定。(此唐秤十斤,正合今之六斤。)


此說足以破其惑。


而肘後方鹿鳴山序云:古方藥品分兩,灸穴分寸,與今不類,為古今人體大小或異,血脈亦有差焉。


此說非也,宋林億等千金方凡例曰無稽之言莫此為甚者是也。


又如千金方所載藥升之制,上徑一寸,下徑六分,深八分。


此升甚小,不知何代之量有如此者?


又云半夏一升,秤重五兩。


校之不同。


即所云諸藥權量,大率類此,姑存其說,以見度量權衡長短大小輕重之不同耳。


隋唐宋元之度量,校之累黍則失於長大;


漢魏南北朝之度量,校之累黍則失於短小。


宋儒論樂律者,率舍高而取下,論度量者,又舍大而取小,夫豈知適中之道哉?


今選羊頭山 黍中者一千二百粒,實於黃鐘之龠無欠無余,以天平秤之,整有三錢,乃古半兩也。


兩龠之黍,當天平六錢,為古一兩。


然則古秤一斤,當天平九兩六錢,今之平秤一斤,是古一斤十兩,蓋三分兩之二也。


今大明鈔尺七尺五寸,適合黍尺一丈;


鐵斛三升二合,適合黍量一斗;


平秤九斤,適合黍權一秤。(十五斤曰一秤。)


雖不同而實同,雖不用而實用,妙理存乎其間,而人未之知也。


臣若不累黍親驗,亦不信有如此之妙。


後世為鐘律之學人,不可以其常用而忽之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3#
 樓主| 發表於 2013-4-28 11:04:10 | 只看該作者

五權所起


(五者,權之余也。)


權起於黍。(黑色圓黍一粒之重起。)


十黍為累。(以今等子校之,重二厘半。)


十累為銖。(百黍也,重二分半。)


六銖為錙。(六百黍也,重一錢五分,出說文。)


四錙為兩。(黃鐘兩龠,二千四百黍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4#
 樓主| 發表於 2013-4-28 13:43:14 | 只看該作者

五權正數


(五者,權之正也。)


十六兩為斤。(古量一升六合黍之重,為今秤九兩六錢。)


十斤為衡。(古量一斗六升黍之重,為今秤六斤。)


三衡為均。(古量四斗八升黍之重,為今秤十八斤。)


四均為石。(古量一石九斗二升黍之重,為今秤七十二斤。)


四石為鼓。(古量七石六斗八升黍之重,為今秤二百八十八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5#
 樓主| 發表於 2013-4-28 13:46:56 | 只看該作者

擬古天平法馬數


(十得今之六。)
 

一銖 一百黍之重。


今之二分半。


二銖、三銖以上,以遞而增。


十銖 一千黍之重。


今之二錢五分。


十二銖 即黃鐘一龠,一千二百黍之重。


古之半兩,今之三錢。


一兩 兩龠黍之重。


今之六錢也。


八兩 十六龠黍之重。


即古半斤,今之四兩八錢也。


一斤 三十二龠黍之重。


今之九兩六錢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6#
 樓主| 發表於 2013-4-28 14:07:35 | 只看該作者

類經附翼卷三


求正錄


【三焦包絡命門辨】


(附子宮血室。)


客有問曰:三焦包絡命門者,醫者之要領,臟腑之大綱,或言其有狀,或言其無形,或言三焦包絡為表裡,或言三焦命門為表裡,或言五臟各一,惟腎有兩,左為腎,右為命門,命門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


若此數者,弗能無疑,千載而下,議論不定。


夫理無二致,豈容紛紛若是哉?


果亦有歸一之義否?


予曰:噫!


醫道之始,始自軒岐,軒岐之旨,昭諸靈素,靈素之妙,精確無遺。


凡其所論,必因理而發;


凡其命名,必因形而生。


故內經之文,字無苟言,句無空發。


自後凡紹此統者,孰能外靈素之范圍?


而今之所以紛紛者,不無其由,蓋自難經始也。


難經述靈素而作,為諸家之最先,因其頗有謬誤,遂起後世之惑,三千年來,無敢違背,而後世之疑,莫可解救,請先悉三焦心包絡而次及其他焉。


夫三焦者,五臟六腑之總司;


包絡者,少陰君主之護衛也。


而二十五難曰:心主與三焦為表裡,俱有名而無形。


若謂表裡則是,謂無形則非。


夫名從形立,若果有名無形,則內經之言為鑿空矣。


其奈叔和啟玄而下,悉皆宗之,而直曰三焦無狀空有名。


自二子不能辨,此後孰能再辨?


及至徐遁、陳無擇,始創言三焦之形,云有脂膜如掌大,正與膀胱相對,有二白脈自中出,夾脊而上貫於腦。


予因遍考兩經,在靈樞本輸篇曰:三焦者,中瀆之府,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府也。


本藏篇曰:密理濃皮者三焦膀胱濃,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


以及緩急直結六者各有所分。


論勇篇曰:勇士者,目深以固,長衡直揚,三焦理橫。


怯士者,目大而不減,陰陽相失,其焦理縱。


決氣篇曰: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


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


營衛生會篇曰:營出於中焦,衛出於下焦。


又曰: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


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泌糟粕,蒸津液,化精微而為血,以奉生身,故獨得行於經隧,命曰營氣。


下焦者,別回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


水穀者,居於胃中,成糟粕,下大腸而成下焦。


又曰: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素問五臟別論曰: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


六節藏象論曰: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


其在心包絡,則靈樞邪客篇曰: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其臟堅固,邪弗能容,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


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


凡此是皆經旨。


夫既曰無形矣,何以有水道之出?


又何以有濃薄緩急直結之分?


又何以有曰縱曰橫之理?


又何以如霧如漚如瀆及謂氣謂血之別?


心主亦曰無形矣,則代心而受邪者在於心之包絡,使無其形,又當受之何所?


即此經文,有無可見。


夫難經者,為發明內經之難,故曰難經,而難經實出於內經。


今內經詳其名狀,難經言其無形,將從難經之無乎?


抑從內經之有乎?


再若徐陳二子所言三焦之伏,指為腎下之脂膜,果若其然,則何以名為三?


又何以分為上中下?


又何以言其為府?


此之為說,不知何所考據,更屬不經。


客曰:心之包絡,於文於義,猶為可曉,而古今諸賢歷指其為裹心之膜,固無疑矣;


至若三焦者,今既曰有形,又非徐陳之論,然則果為何物耶?


曰:但以字義求之,則得之矣。


夫所謂三者,象三才也,際上極下之謂也。


所謂焦者,象火類也,色赤屬陽之謂也。


今夫人之一身,外自皮毛,內至臟腑,無巨無名,無細無目,其於腔腹周遭上下全體,狀若大囊者,果何物耶?


且其著內一層,形色最赤,象如六合,總護諸陽,是非三焦而何?


如五癃津液別論曰;


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


固已顯然指肌肉之內,臟腑之外為三焦也。


又如背 篇曰:肺 在三焦之間,心 在五焦之間,膈 在七焦之間,肝 在九焦之間,脾 在十一焦之間,腎 在十四焦之間。


豈非以軀體稱焦乎?


惟虞天民曰:三焦者,指腔子而言,總曰三焦,其體有脂膜在腔子之內,包羅乎五臟六腑之外也。


此說近之,第亦未明焦字之義,而脂膜之說,未免又添一層矣。


至其相配表裡。


則三焦為臟腑之外衛,心包絡為君主之外衛,猶夫帝闕之重城,故皆屬陽,均稱相火,而其脈絡原自相通,允為表裡。


靈樞經脈篇曰:心主乎厥陰之脈,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


手少陽之脈,散絡心包,合心主。


素問血氣形志篇曰:手少陽與心主為表裡。


此固甚明,無庸辨也。


客曰:既三焦心主為表裡,何以復有命門三焦表裡之說?


曰:三焦包絡為表裡,此內經一陰一陽之定耦,初無命門表裡之說,亦無命門之名。


唯靈樞根結、衛氣及素問陰陽離合等篇云:太陽根於至陰,結於命門,命門者目也。


此蓋指太陽經穴終於睛明,睛明所夾之處,是為腦心,乃至命之處,故曰命門。


此外並無左右腎之分,亦無右腎為命門之說,而命門之始,亦起於三十六難曰:腎有兩者,非皆腎也,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


命門者,精神之所舍,原氣之所系,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


王叔和遂因之,而曰腎與命門俱出尺部。


以致後世遂有命門表裡之配,而內經實所無也。


客曰:內經既無命門,難經何以有之?


而命門之解,終當何似?


曰:難經諸篇,皆出內經,而此命門,或必有據。


意者去古既遠,經文不無脫誤,誠有如七難滑氏之注云者。(滑氏注七難曰:首篇稱經言二字,考之靈素無所見,豈越人之時,別有所謂上古文字耶?將內經有之而後世脫簡耶?是不可知也。)


唯是右腎為命門,男子以藏精,則左腎將藏何物乎?


女子以系胞,則胞果何如而獨系右腎乎?


此所以不能無疑也。


予因歷考諸書,見黃庭經曰:上有黃庭下關元,後有幽闕前命門。


又曰:閉塞命門似玉都,又曰:丹田之中精氣微,玉房之中神門戶。


梁丘子注曰:男以藏精,女以約血,故曰門戶。


又曰:關元之中,男子藏精之所。


元陽子曰:命門者,下丹田精氣出飛之處也。


是皆醫家所未言,而實足為斯發明者。


又脈經曰:腎以膀胱合為腑,合於下焦,在關元後,左為腎,右為子戶。


又曰:腎名胞門子戶,尺中腎脈也。


此言右為子戶者,仍是右者為命門之說。


細詳諸言,默有以會。


夫所謂子戶者,即子宮也,即玉房之中也,俗名子腸,居直腸之前,膀胱之後,當關元氣海之間,男精女血,皆存乎此,而子由是生,故子宮者,實又男女之通稱也。


道家以先天真一之 藏乎此,為九還七返之基,故名之曰丹田。


醫家以衝任之脈盛於此,則月事以時下,故名之曰血室。


葉文叔曰:人受生之初,在胞胎之內,隨母呼吸,受氣而成,及乎生下,一點元靈之氣,聚於臍下,自為呼吸,氣之呼接乎天根,氣之吸接乎地根,凡人之生,唯氣為先,故又名為氣海。


然而名雖不同,而實則一子宮耳。


子宮之下有一門,其在女者,可以手探而得,俗人名為產門;


其在男者,於精泄之時,自有關闌知覺。


請問此為何處?


客曰:得非此即命門耶?


曰:然也。


請為再悉其解。


夫身形未生之初,父母交會之際,男之施由此門而出,女之攝由此門而入,及胎元既足復由此出,其出其入,皆由此門,謂非先天立命之門戶乎?


及乎既生,則三焦精 ,皆藏乎此。


故金丹大要曰: 聚則精盈,精盈則 盛。


梁丘子曰:人生系命於精。


珠玉集曰:水是三才之祖,精為元 之根。


然則精去則 去, 去則命去,其固其去,皆由此門,謂非後天立命之門戶乎?


再閱四十四難有七衝門者,皆指出入之處而言。


故凡出入之所,皆謂之門。


而此一門者,最為巨會,焉得無名?


此非命門,更屬何所?


既知此處為命門,則男之藏精,女之系胞,皆有歸著,而千古之疑,可頓釋矣。


客曰:若夫然,則命門既非右腎,而又曰子宮,是又別為一腑矣,所配何經?


脈居何部?


曰:十二經之表裡,陰陽固已配定,若以命門而再配一經,是腎臟唯一而經居其兩,必無是理。


且夫命門者,子宮之門戶也;


子宮者,腎臟藏精之府也;


腎臟者,主先天真一之 ,北門鎖鑰之司也。


而其所以為鎖鑰者,正賴命門之閉固,蓄坎中之真陽,以為一身生化之原也。


此命門與腎,本同一氣。


道經謂此當上下左右之中,其位象極,名為丹田。


夫丹者奇也,故統於北方天一之臟,而其外 命門一穴,正是督脈十四椎中,是命門原屬於腎,非又別為一腑也。


三十九難亦曰:命門其氣與腎通。


則亦不離乎腎耳。


唯是五臟各一,獨腎有二,既有其二,象不無殊。


譬以耳目一也,而左明於右;


手足一也,而右強於左。


故北方之神有蛇武,蛇主陽而武主陰;


兩尺之脈分左右,左主水而右主火。


夫左陽右陰,理之常也,而此曰左水右火,又何為然?


蓋腎屬子中,氣應冬至,當陰陽中分之位,自冬至之後,天左旋而時為春,斗杓建於析木,日月右行合在亥,辰次會於 訾,是陽進一月,則會退一宮,而太陽漸行於右,人亦應之,故水位之右為火也。


且人之四體,本以應地,地之剛在西北,亦當右尺為陽,理宜然者。


故脈經以腎臟之脈配兩尺,但當曰左尺主腎中之真陰,右尺主腎中之真陽。


而命門為陽氣之根,故隨三焦相火之脈,同見於右尺則可;


若謂左腎為腎,右腎為命門則不可也。


雖然,若分而言之,則左屬水,右屬火,而命門當附於右尺;


合而言之,則命門象極,為消長之樞紐,左主升而右主降,前主陰而後主陽。


故水象外暗而內明,坎卦內奇而外偶。


腎兩者,坎外之偶也;


命門一者,坎中之奇也。


一以統兩,兩以包一。


是命門總主乎兩腎,而兩腎皆屬於命門。


故命門者,為水大之府,為陰陽之宅,為精氣之海,為死生之竇。


若命門虧損,則五臟六腑皆失所恃,而陰陽病變無所不至。


其為故也,正以天地發生之道,終始於下;


萬物盛衰之理,盈虛在根。


故許學士獨知補腎,薛立齋每重命門,二賢高見,迥出常人,蓋得於王太仆所謂壯水之主,益火之原也。


此誠性命之大本,醫不知此,尚何足云?


故予為申明,用廣其義。


即此篇前後諸論,雖多臆見,然悉揣經意,非敢妄言,凡我同心,幸為裁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7#
 樓主| 發表於 2013-4-28 14:13:26 | 只看該作者

大寶論


為人不可不知醫,以命為重也,而命之所系,惟陰與陽,不識陰陽,焉知醫理?


此陰陽之不可不論也。


夫陰陽之體,曰乾與坤;


陰陽之用,曰水與火;


陰陽之化,曰形與氣。


以生殺言,則陽主生,陰主殺;


以寒熱言,則熱為陽,寒為陰。


若其生化之機,則陽先陰後,陽施陰受。


先天因氣以化形,陽生陰也;


後天因形以化氣,陰生陽也。


形即精也,精即水也;


神即氣也,氣即火也。


陰陽二氣,最不宜偏,不偏則氣和而生物,偏則氣乖而殺物。


經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此先王憫生民之夭厄,因創明醫道,以垂惠萬世者,在教人以察陰陽、保生氣而已也。


故內經於陰陽之理,惟恐人之不明,而切切諄諄,言之再四。


奈何後學,猶未能明,余請先言其二,而後言其一。


夫二者陰也,後天之形也;


一者陽也,先天之氣也。


神由氣化,而氣本乎天,所以發生吾身者,即真陽之氣也;


形以精成,而精生於氣,所以成立吾身者,即真陰之氣也。


觀上古天真論曰:女子二七而後天癸至,男子二八而後天癸至。


非若陰生在後而陰成之難乎?


又陰陽應象大論曰: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


非若陰衰在前而陰雕之易乎?


所謂陰者,即吾之精而造吾之形也。


夫無形則無患,有形必有毀。


故人生全盛之數,惟二八之後,以至四旬之外,前後止二十余年而形體漸衰矣,此誠陰虛之象也。


由此觀之,即謂之陽道實、陰道虛若無不可。


故丹溪引日月之盈虧,以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論,而立補陰、大補等丸,以黃柏、知母為神丹,家傳戶用,其害孰甚?


殊不知天癸之未至,本由乎氣;


而陰氣之自半,亦由乎氣。


是形雖在陰,而氣則仍從陽也。


此死生之機,不可不辨。


余所謂先言其二者,即此是也。


何謂其一?


一即陽也,陽之為義大矣。


夫陰以陽為主,所關於造化之原,而為性命之本者,惟斯而已。


何以見之?


姑舉其最要者,有三義焉:一曰形氣之辨,二曰寒熱之辨,三曰水火之辨。


夫形氣者,陽化氣,陰成形,是形本屬陰,而凡通體之溫者,陽氣也;


一生之活者,陽氣也;


五官五臟之神明不測者,陽氣也。


及其既死,則身冷如冰,靈覺盡滅,形固存而氣則去,此以陽脫在前,而陰留在後,是形氣陰陽之辨也,非陰多於陽乎?


二曰寒熱者,熱為陽,寒為陰;


春夏之暖為陽,秋冬之冷為陰。


當長夏之暑,萬國如爐,其時也,凡草木昆蟲,鹹苦煎炙;


然愈熱則愈繁,不熱則不盛。


及乎一夕風霜,即僵枯遍野。


是熱能生物,而過熱者惟病;


寒無生意,而過寒則伐盡。


然則熱無傷而寒可畏,此寒熱陰陽之辨也,非寒強於熱乎?


三曰水火者,水為陰,火為陽也。


造化之權,全在水火,而水火之象有四,則日為太陽,火為少陽,水為太陰,月為少陰,此四象之真形而人所未達也。


余言未竟,適一耽醫之客過余者,聞而異之曰:月本太陰,火豈少陽?


古無是說,何據云然?


亦有所謂乎?


曰:陽主乎外,陰主乎內,此陰陽之定位也;


陽中無太陰,陰中無太陽,此陰陽之專主也。


日麗乎天,此陽中之陽也,非太陽乎?


月之在天,陽中之陰也,非少陰乎?


水行於地,陰中之陰也,非太陰乎?


火之在地,陰中之陽也,非少陽乎?


此等大義,誠丹溪所未知,故引日月盈虧,以證陰陽虛實。


亦焉知水大於月,獨不慮陽之不足、陰之太過乎?


客曰:陰陽太少之說,固若有理;至於水大於月,便是陰之有餘,則凡天下之火不少也,陽豈獨在於日乎?


曰:是更有妙理存也。


夫陰陽之性,太者氣剛,故日不可滅,水不可竭,此日為火之本,水為月之根也;


少者氣柔,故火有時息,月有時缺,此火是日之余,月是水之余也。


惟其不滅者,方為真火;


而時作時止者,豈即元陽?


故惟真陽之火,乃能生物;


而燎原之凡火,但能焦物病物。


未聞有以烘炙而生物者,是安可以火喻日也?


客曰:若如此言,則水誠太陰矣;


然何以云天一生水?


水非陽乎?


又何以云水能生萬物,水非生氣乎?


曰:此問更妙。


夫天一者,天之一也,一即陽也,無一則止於六耳。


故水之生物者,賴此一也;


水之化氣者,亦賴此一也。


不觀乎春夏之水,土得之而能生能長者,非有此一乎?


秋冬之水,土得之而不生不長者,非無此一乎?


不惟不生而自且為凍,是水亦死矣。


可見水之所以生,水之所以行,孰非陽氣所主?


此水中有陽耳,非水即為陽也。


客曰:然則生化之權,皆由陽氣,彼言陽有餘者,誠非謬也,而子反慮其不足,非過慮乎?


曰:余為此論,正為此耳。


惟恐人之不悟,故首言形氣,次言寒熱,此言水火,總欲辨明陽非有餘,不可罔顧之義。


夫陽主生,陰主殺。


凡陽氣不充,則生意不廣,而況於無陽乎?


故陽惟畏其衰,陰惟畏其盛,非陰能自盛也,陽衰則陰盛矣。


凡萬物之生由乎陽,萬物之死亦由乎陽,非陽能死物也,陽來則生,陽去則死矣。


試以太陽證之,可得其象。


夫日行南陸,在時為冬,斯時也,非無日也,第稍遠耳,便見嚴寒難御之若此,萬物凋零之若此。


然則天地之和者,惟此日也;


萬物之生者,亦惟此日也。


設無此日,則天地雖大,一寒質耳,豈非六合盡冰壺,乾坤皆地獄乎?


人是小乾坤,得陽則生,失陽則死。


陽衰者,即亡陽之漸也;


恃強者,即致衰之兆也。


可不畏哉!


故伏羲作易,首制一爻,此立元陽之祖也。


文王衍易,凡六十四卦,皆以陽喻君子,陰喻小人,此明陽氣之德也。


乾之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


此言元貫四德,陽為發育之首也。


坤之初六曰:履霜堅冰至。


此慮陰之漸長,防其有妨化育也。


大有之彖曰:大有元亨,火在天上。


此言陽德之亨,無所不照也。


系辭曰:天地之大德曰生。


此切重生生之本也。


內經曰: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


此言陰之所恃者,惟陽為主也。


又曰: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


此言天之運,人之命,元元根本,總在太陽無兩也。


凡此經訓,蓋自伏羲、黃帝、文王、岐伯、周公、孔子,六大聖人,千古相傳,若出一口,豈果余之私慮哉?


由此言之,可見天之大寶,只此一丸紅曰;


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


孰謂陽常有餘,而欲以苦寒之物,伐此陽氣,欲保生者,可如是乎?


客曰:至哉!


余得聞所生之自矣。


然既有其道,豈無其法,欲固此陽,計從安出?


曰:但知根本,即其要也。


曰:何為根本?


曰:命門是也。


曰:余聞土生萬物,故脾胃為五臟六腑之本;


子言命門,余未解也。


曰:不觀人之初生,生由臍帶,臍接丹田,是為氣海,即命門也。


所謂命門者,先天之生我者,由此而受;


後天之我生者,由此而栽也。


夫生之門即死之戶,所以人之盛衰安危,皆系於此者,以其為生氣之源,而氣強則強,氣衰則病,此雖至陰之地,而實元陽之宅。


若彼脾胃者,乃後天水穀之本,猶屬元陽之子耳。


子欲知醫,其母忽此所生之母焉。


言難盡意,請再著真陰論以悉之何如?


客忻然曰:愿再聞其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8#
 樓主| 發表於 2013-5-3 19:28:16 | 只看該作者

真陰論


凡物之死生,本由陽氣;


顧今人之病陰虛者十常八九,又何謂哉?


不知此一陰字,正陽氣之根也。


蓋陰不可以無陽,非氣無以生形也;


陽不可以無陰,非形無以載氣也。


故物之生也生於陽,物之成也成於陰,此所謂元陰元陽,亦曰真精真氣也。


前篇言陰陽之生殺者,以寒熱言其性用也;


此篇言陰陽之生成者,以氣質言其形體也。


性用操消長之權,形體系存亡之本。


欲知所以死生者,須察乎陽,察陽者,察其衰與不衰;


欲知所以存亡者,須察乎陰,察陰者,察其壞與不壞,此保生之要法也。


稽之前輩,殊有誤者,不識真陰面目,每多矯強立言。


自河間主火之說行,而丹溪以寒苦為補陰,舉世宗之,莫能禁止。


揆厥所由,蓋以熱證明顯,人多易見,寒證隱微,人多不知,而且於虛火實火之間,尤為難辨。


亦孰知實熱為病者,十中不過三四;


虛火為病者,十中嘗見六七。


夫實熱者,凡火也,凡火之盛,元氣本無所傷,故可以苦寒折之,信手任心,何難之有?


然當熱去即止,不可過用,過則必傷元氣,況可誤從為火乎?


虛火者,真陰之虧也,真陰不足,又豈苦劣難堪之物,所能填補?


矧沉寒之性,絕無生意,非惟不能補陰,抑且善敗真火,若屢用之,多令人精寒無子,且未有不暗損壽元者;


第陰性柔緩,而因循玩用,弗之覺耳。


嘗見多壽之人,無不慎節生冷,所以得全陽氣;


即有老人,亦喜涼者,正以元陽本足,故能受寒,非寒涼之壽之也。


由此觀之,足征余言之非謬矣。


蓋自余有知以來,目睹苦寒之害人者,已不可勝紀。


此非時醫之誤,實二子傳之而然,先王仁受之德,遭敝於此,使劉朱之言不息,則軒岐之澤不彰,是誠斯道之大魔,亦生民之厄運也。


夫成德掩瑕,豈非君子,余獨何心,敢議先輩。


蓋恐爭之不力,終使後人猶豫,長夢不醒,貽害彌深。


顧余之念,但知有軒岐,而不知有諸子;


但知有好生,而不知有避諱,此言之不容已也。


然言之不明,孰若無言,余請詳言真陰之象、真陰之臟、真陰之用、真陰之病、真陰之治,以悉其義。


所謂真陰之象者,猶家宅也,猶器具也,猶妻外家也。


所貴乎家宅者,所以蓄財也,無家宅則財必散矣;


所貴乎器具者,所以保物也,無器具則物必毀矣;


所貴乎妻外家者,所以助夫也,無妻外家則夫必蕩矣。


此陰以陽為主,陽以陰為根也。


經曰:五臟者,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


非以精為真陰乎?


又曰: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


非以形為真陰乎?


觀形質之壞與不壞,即真陰之傷與不傷,此真陰之象,不可不察也。


所謂真陰之臟者,凡五臟五液,各有所主,是五臟本皆屬陰也;


然經曰: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


故五液皆歸乎精,而五精皆統乎腎,腎有精室,是曰命門,為天一所居,即真陰之腑。


精藏於此,精即陰中之水也;


氣化於此,氣即陰中之火也。


命門居兩腎之中,即人身之太極,由太極以生兩儀,而水火具焉,消長系焉,故為受生之初,為性命之本。


欲治真陰而舍命門,非其治也,此真陰之臟,不可不察也。


所謂真陰之用者,凡水火之功,缺一不可。


命門之火,謂之元氣;


命門之水,謂之元精。


五液充,則形體賴而強壯;


五氣治,則營衛賴以和調。


此命門之水火,即十二臟之化源。


故心賴之,則君主以明;


肺賴之,則治節以行;


脾胃賴之,濟倉廩之富;


肝膽賴之,資謀慮之本;


膀胱賴之,則三焦氣化;


大小腸賴之,則傳導自分。


此雖云腎臟之伎巧,而實皆真陰之用,不可不察也。


所謂真陰之病者,凡陰氣本無有餘,陰病惟皆不足。


即如陰勝於下者,原非陰盛,以命門之火衰也;


陽勝於標者,原非陽盛,以命門之水虧也。


水虧其源,則陰虛之病疊出;


火衰其本,則陽虛之證迭生。


如戴陽者,面赤如朱;


格陽者,外熱如火。


或口渴咽焦,每引水以自救;


或躁擾狂越,每欲臥於泥中。


或五心煩熱而消癉骨蒸,或二便秘結而溺漿如汁。


或為吐血衄血,或為咳嗽遺精。


或斑黃無汗者,由津液之枯涸;


或中風螈 者,以精血之敗傷。


凡此之類,有屬無根之焰,有因火不歸原,是皆陰不足以配陽,病在陰中之水也。


又如火虧於下,則陽衰於上,或為神氣之昏沉,或為動履之困倦,其有頭目眩暈而七竅偏廢者,有咽喉哽咽而嘔惡氣短者,皆上焦之陽虛也;


有飲食不化而吞酸反胃者,有痞滿隔塞而水泛為痰者,皆中焦之陽虛也;


有清濁不分而腸鳴滑泄者,有陽痿精寒而臍腹多痛者,皆下焦之陽虛也。


又或畏寒洒洒者,以火臟之陽虛,不能御寒也;


或肌肉臌脹者,以土臟之陽虛,不能制水也;


或拘攣痛痹者,以木臟之陽虛,不能營筋也;


或寒嗽虛喘,身涼自汗者,以金臟之陽虛,不能保肺也;


或精遺血泄,二便失禁,腰脊如折,骨痛之極者,以水臟之陽虛,精髓內竭也。


凡此之類,或以陰強之反克,或由元氣之被傷,皆陽不足以勝陰,病在陰中之火也。


王太仆曰:寒之不寒,責其無水;


熱之不熱,責其無火。


無火無水,皆在命門,總曰陰虛之病,不可不察也。


所謂真陰之治者,凡亂有所由起,病有所由生,故治病必當求本。


蓋五臟之本,本在命門,神氣之本,本在元精,此即真陰之謂也。


王太仆曰:壯水之主,以制陽光;


益火之源,以消陰翳。


正此謂也。


許學士曰:補脾不如補腎。


亦此謂也。


近惟我明薛立齋,獨得其妙,而常用仲景八味丸,即益火之劑也;


錢氏六味丸,即壯水之劑也。


每以濟人,多收奇效,誠然善矣;


第真陰既虛,則不宜再泄,二方俱用茯苓澤瀉,滲利太過,即仲景金匱,亦為利水而設,雖曰於大補之中,加此何害,然未免減去補力,而奏功為難矣。


使或陰氣雖弱,未至大傷,或臟氣微滯,而兼痰濕水邪者,則正宜用此;


若精氣大損,年力俱衰,真陰內乏,虛痰假火等證,即從純補,猶嫌不足,若加滲利,如實漏卮矣。


故當察微甚緩急,而用隨其人,斯為盡善。


余及中年,方悟補陰之理,因推展其義,用六味之意,而不用六味之方,活人應手之效,真有不能盡述者。


夫病變非一,何獨重陰?


有弗達者,必哂為謬,姑再陳之,以見其略。


如寒邪中人,本為表證,而汗液之化,必由乎陰也;


中風為病,身多偏枯,而筋脈之敗,必由乎陰也。


虛勞生火,非壯水何以救其燎原?


瀉泄正陰,非補腎何以固其門戶?


臌脹由乎水邪,主水者須求水臟;


關格本乎陰虛,欲強陰舍陰不可。


此數者,乃疾病中最大之綱領,明者覺之,可因斯而三反矣。


故治水治火,皆從腎氣,此正重在命門,而陽以陰為基也。


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


夫雄動而作,雌靜而守,然動必歸靜,雄必歸雌,此雄之不可不知,雌之不可不守也。


邵子曰:三月春光留不住,春歸春意難分付。


凡言歸者必歸家,為問春家在何處?


夫陽春有腳,能去能來,識其所歸,則可藏可留,而長春在我矣。


此二子之教我,真我之大宗師也。


人能知雄之有雌,春之有家,則知真陰之為義矣。


余因制二歸丸方,愿與知本知音者共之。


左歸丸 治真陰腎水不足,不能滋溉營衛,漸至衰羸,或虛熱往來,自汗盜汗,或神不守舍,血不歸原,或勞損傷陰,或遺淋不禁,或氣虛昏運,或眼花耳聾,或口燥舌乾,或腰酸腿軟。


凡精髓內竭,津液枯涸等證,俱速宜壯水之主,以培左腎之元陰,此方主之。


大杯熟地(八兩。) 


山藥(炒,四兩。) 


山茱萸肉(四兩。) 


龜膠(切碎炒珠,四兩。)


川牛膝(酒洗蒸熟,三兩。) 


鹿角膠(敲碎炒珠,二兩。) 


菟絲子(制熟,三兩。) 


枸杞子(三兩。)


上先將熟地杵膏,加煉蜜和丸桐子大,每食前用滾白湯送下百余丸。


如真陰失守,虛火炎上者,宜用純陰至靜之荊,於本方去枸杞、鹿膠,加女貞子三兩,麥門冬三兩。


若火爍肺金,干枯多嗽者,仍加百合三兩。


如夜熱骨蒸,加地骨皮三兩。


小水不利,加茯苓三兩。


如大便燥澀,去菟絲,加肉蓯蓉酒洗三兩。


如血虛有滯者,於本方加當歸四兩。


凡五液皆主於腎,故凡屬陰分之藥,亦無不皆能走腎,有謂必須引導者,皆見之不明耳。


右歸丸 治元陽不足,或先天稟衰,或勞傷過度,以致命門火衰,不能生土,而為脾胃虛寒,飲食少進,或嘔惡膨脹,或反胃隔塞,或怯寒畏冷,或臍腹多痛,或大便不實,瀉利頻作,或小水自遺,虛淋寒疝,或以寒侵溪穀,而為肢節痹痛,或以寒在下焦,而為水邪浮腫。


總之真陽不足者,必神疲氣怯,或心跳不寧,或四體不收,或眼見邪魔,或陽衰無子等證,俱速宜益火之源,以培右腎之元陽,此方主之。


大懷熟地(八兩。) 


山藥(炒,四兩。) 


山茱萸(微炒,三兩。) 


枸杞(微炒,四兩。)


鹿角膠(炒珠,四兩。) 


菟絲子(制熟,四兩。) 


杜仲(淡薑湯炒,四兩。) 


當歸(三兩,便溏者勿用之。) 


大附子(自二兩漸可加至六兩,因人而用。) 


肉桂(自二兩漸可加至四兩,因人而用。)


上丸法如前,或丸如彈子大,每嚼服二三丸,以滾白湯送下,則效速更妙。


如陽衰氣虛,必加人參以為之主,或二三兩,或五六兩,隨人虛實以為增減。


蓋人參之功,隨陽藥則入陽分,隨陰藥則入陰分。


故欲補命門之陽,非此不能速效。


如陽虛精滑,或帶濁便溏,加補骨脂酒炒三兩。


或飧泄、腎泄不止,仍加肉豆蔻,用面炒去油三兩。


如嘔惡吞酸,可加乾薑三兩。


如腹痛不止,可加吳茱萸二兩,湯泡三次炒用。


制附子法,擇大附子重兩許者,半斤可得制淨附子六兩,先用大甘草四兩,煎濃湯,浸附子至二三日,剝去薄皮,切四塊,又浸一日,俟其極透,取起少涼即切為片,用微火徐炒,至七分熟意,即可用矣;


若炒至太過,恐全失其性。


左歸飲 此壯水之劑也,凡命門之陰衰陽勝者,宜用此飲加減主之。


熟地(自二三錢可加至一二兩,隨輕重用之。) 


山藥(二錢。) 


山茱萸(一二錢,畏酸者少用之。) 


炙甘草(一錢,妙在此味。) 


枸杞(二錢,相火盛者去之。) 


茯苓(一錢五分。)


水二鐘,煎七八分,食遠溫服。


如肺熱而煩者,可加麥門冬二錢。


如肺熱多嗽者,可加百合二錢。


如血少者,可加當歸二錢。


血滯而熱者,可加丹皮二錢。


陰虛不寧者,加女貞子二錢。


如血熱妄動者,可加生地二三錢。


如脾熱易飢者,及多汗傷陰者,可加芍藥二錢。


如心熱多躁者,可加玄參二錢。


如腎熱骨蒸者,可加地骨皮二錢。


如津枯熱渴者,可加天花粉二錢。


如上實下虛者,可加牛膝二錢以導之。


右歸飲 此益火之劑也,凡命門之陽衰陰勝者,宜用此飲加減主之。


大懷熟地(用法如前。) 


山藥(炒,二錢。) 


山茱萸肉(一錢五分,凡吞酸畏酸者,當少用之。) 


炙甘草(一錢。) 


枸杞(二錢。) 


杜仲(薑湯炒,二錢。) 


肉桂(自一錢用至二錢。) 


制附子(隨宜用之,至三錢止。)


水二鐘,煎七八分,食遠溫服。


如氣虛血脫,或厥或昏,或汗或運,或虛狂,或短氣者,可加人參,自一二錢以至一二兩。


如火衰不能生土,而或為嘔惡,或為吞酸者,可加炮薑一二三錢。


如陽衰中寒而泄瀉不止,腹痛無休,所用制附子,自一錢以至二三錢,亦須人參兼用,或再加肉豆蔻二錢。


如小腹疼痛,加至桂附仍不止者,再加吳茱萸一錢許以佐之。


如淋遺白帶,臍腹疼痛者,加補骨脂一二錢炒熟搗碎用。


如血凝血少者,可加當歸二三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9#
 樓主| 發表於 2013-5-3 19:30:30 | 只看該作者

十二臟脈候部位論


脈為四診之一,所關最切,兼之俗弊,每多諱其因,隱其色,不出一聲,單用脈以試醫之高下,此雖病家之自誤,然醫當此際,苟脈理甚明,不得聲色病緣之相合,尚恐其有逆順真假、脈證相反之誤,而矧夫並經絡部位之俱錯,其誤又當何如?!


此脈理之不明,而醫之所以蒙昧至今者,是皆誤於宋之高陽生。


雖高陽生附以己見而著為脈訣,若其臟腑所配部位,則實本於西晉之脈經。


云心部在左手關前,寸口是也,與手太陽為表裡,以小腸合為腑,合於上焦。


肺部在右手關前,寸口是也,與手陽明為表裡,以大腸合為腑,合於上焦。


以致高陽生遂有左心小腸肝膽腎,右肺大腸脾胃命之說,竟將心主、三焦之一合,謂其無形而俱遺之。


若此兩經者,內經顯然有大經絡,豈有有經絡而無脈者?


亦豈有大小腸位居極下,而脈見於兩寸至高之地者?


自戴同甫而下,既已歷言其非,然未免甲此乙彼,向無歸一之論,學人何所宗據?


今遵內經本文,參之以理,酌定部位,庶無差謬。


然經文雖無五行所屬之分,而後世諸賢以左尺為水,生左關木,木生左寸火,君火類從於右尺而為相火,火生右關土,土生右寸金而止,甚屬有理。


今既有此五行之分,則小腸在下,當候於右尺,所以從火也;


大腸在下,當候於左尺,以金從水也。


正合母隱子胎之義。


三焦雖當候於上中下,然靈樞本藏篇曰:腎合三焦膀胱。


今腎脈候於兩尺,是三焦亦當候於尺。


且三焦為五臟六腑之總司,腎為五臟六腑之根本,故靈樞論疾診尺篇,獨取尺脈以定人之病形,其義蓋亦在此。


但膀胱屬水,故候於左;


三焦屬火,故候於右。


若心主之脈,正當候於左寸,蓋以膈膜之上,獨惟心肺兩臟居之,而心包為護心之膜,附於膈上,故脈當候於左寸。


至若命門者,為腎之所屬,故脈候當隨於腎。


腎一也,而何以候於兩尺?


腎中之元陰,當候於左尺;


腎中之元陽,當候於右尺。


陰宜靜,故左嫌浮豁;


陽畏衰,故右嫌細微。


然命門之氣,以陽為主,故當附候於右尺,以察其衰旺甚驗。


部位若此,似不可易。


合而觀之,則左寸心臟之火,通於右尺小腸命門之火,自右尺火土相生而上右寸;


右寸肺臟之金,通於左尺大腸之金,自左尺金水相生而上左寸。


左右上下,終始無端,正合十二經流注循環之妙,而診候庶無差也。


故內經脈要精微論曰:尺內兩旁,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


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


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


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


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


前以候前,後以候後。


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


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


味此經文,則左右上下之序,自不可紊,無待於辯;


惟是六腑之候,雖無明訓,而但以上下陰陽之義測之,則已暗藏之矣。


習醫立訓者,不本內經之意,吾知其皆杜撰鑿空耳,觀者其詳辨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0#
 樓主| 發表於 2013-5-3 19:32:46 | 只看該作者

類經附冀卷四


附針灸諸賦


【天元太乙歌】


先師秘傳神應經,太乙通玄法最靈。


句句言辭多妙典,萬兩黃金學也輕。


切切不忘多效驗,治病如神記在心。


口內將針多溫暖,更觀患者審浮沉。


陰病用陽陽用陰,分明更取陰陽神。


虛則宜補實宜瀉,氣應針時病絕根。


氣至如擺獨龍尾,未至停針宜待氣。


凡用行針先得訣,席弘玄妙分明說。


氣刺兩乳求太淵,未應之時針列缺。


列缺頭疼及偏正,重瀉太淵無不應。


耳聾氣閉喘填胸,欲愈須尋三裡中。


手攣腳痹疼難忍,合谷仍須瀉太衝。


曲池主手不如意,合谷針時宜仔細。


心疼手顫少海間,欲要除根刺陰市。


若是傷寒兩耳聾,耳門聽會疾如風。


五般肘痛針尺澤,冷淵一刺有神功。


手三裡兮足三裡,食痞氣塊兼能治。


鳩尾獨治五般癇,若刺涌泉人不死。


大凡 痞最宜針,穴法須從著意尋。


以手按 無轉動,隨深隨淺向中心。


胃中有積取璇璣,三裡功深人不知。


陰陵泉主胸中滿,若刺承山飲食宜。


大椎若連長強取,小腸氣滿可立愈。


氣衝妙手要推尋,管取神針人見許。


委中穴主腰疼痛,足膝腫時尋至陰。


干濕風毒並滯氣,玄機如此義尤深。


氣攻腰痛不能立,橫骨大都宜救急。


留血攻注若醫遲,變為風證從此得。


氣海偏能治五淋,補從三裡效如神。


冷熱兩般皆治得,便濁痼疾可除根。


期門穴主傷寒患,七日過經猶未汗。


但於乳下雙肋間,刺入四分人得健。


耳內蟬鳴腰欲折,膝下分明三裡穴。


若能補瀉五會中,切莫逢人容易說。


牙風頭痛何所調?二間妙穴莫能逃。


更有三間神妙處,能祛肩背感風勞。


合谷下針順流注,脾內迎隨使氣朝。


冷病還須針合谷,又宜腳下瀉陰交。


背脊俱疼針肩井,不瀉三裡令人悶。


兩臂並髀俱疼痛,金針一刺如神聖。


腳疼膝痛委中宜,更兼攣急鋒針施。


陰陵泉穴如尋得,健步輕行疾似飛。


腰腹脹滿治何難?三裡 肚針承山。


更向太衝行補瀉,指頭麻木一時安。


頭痛轉筋魚腹肚,背疽便毒相殘苦。


再有妙穴陽陵泉,腿疼筋急如神取。

腸中疼痛陰陵調,耳內蟬鳴聽會招。


更尋妙穴太谿是,此中行瀉最為高。


腹脹浮沉瀉水分,喘粗三裡亦須針。


更從膝下尋陰谷,小便淋漓腫自平。


環跳能除腿股風,冷風膝痹瘧皆同。


最好風池尋的穴,間使相隨始見功。


傷寒一日調風府,少陽二穴風池取。


三五七日病過經,依此針之無不應。


心疼嘔吐上脘宜,豐隆兩穴更無疑。


蛔蟲並出傷寒病,金針直刺顯明醫。


男子 癖取少商,女人血氣陰交當。


虛汗盜汗須宜補,委中妙穴可傳揚。


項強腫痛屈伸難,體重還兼腰背癱。


束骨更加三裡刺,教君頃刻便開顏。


脊因閃挫腰難轉,舉動多艱行履顫。


游風偏體生虛浮,復溜一刺人忻羨。


久患腰疼背胛勞,但尋中渚穴中調。


行針著意須尋覓,管取從今見識高。


腰背連臍痛不休,手中三裡穴堪求。


神針未出急須瀉,得氣之時不用留。


小腹便 最難醫,間使針連氣海宜。


中極也同三裡刺,須明補瀉察毫厘。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1#
 樓主| 發表於 2013-5-3 19:34:42 | 只看該作者

玉龍賦


(相傳扁鵲所撰,蓋後人托名為之者。)
 

夫博參以為約,要輯簡而舍繁。


總玉龍以成賦,信金針而獲安。


原夫卒暴中風,頂門百會;


連延香港腳,裡絕三交。


頭風鼻淵,上星可取;


耳聾腮腫,聽會偏高。


攢竹頭維,治目疼頭痛;


乳根俞府,療氣嗽痰哮。


風市陰市,驅腿腳之乏力;


陰陵陽陵,除膝腫之難熬。


膏肓補虛損,大敦除疝氣。


痔漏須尋太白, 瘧當求間使。


天井醫瘰 癮疹,神門治癲癇失意。


咳嗽風痰,太淵列缺宜刺, 羸喘促,璇璣氣海當知。


期門大敦,能治堅 疝氣;


勞宮大陵,可療心悶瘡痍。


心悸虛煩刺三裡,時疫 瘧尋後谿。


絕骨三裡陰交,香港腳宜此;


睛明太陽魚尾,目證宜之。


老者便多,命門兼腎俞著艾;


婦人乳腫,少澤於太陽可推。


身柱蠲嗽,能除膂痛;


至陽卻疸,善治神疲。


長強承山,灸痔最妙;


豐隆肺俞,痰嗽稱奇。


風門主傷冒寒邪之嗽,天樞理感患脾泄之危。


風池絕骨,而療乎傴僂;


人中曲池,可治其痿仆。


期門刺傷寒未解,經不再傳;


鳩尾針癇癲已發,慎其妄施。


陰交水分三裡,鼓脹宜刺;


商丘解谿丘墟,香港腳堪追。


尺澤理筋急之不用,腕骨療手腕之難移。


肩脊痛兮,五樞兼於背縫;


肘攣疼兮,尺澤合於曲池。


風濕摶於兩肩,肩 可療;


壅熱盛於三焦,關衝最宜。


手臂脛腫,中渚液門要辨;


脾虛黃膽,腕骨中腕何疑?


傷寒無汗,攻復溜宜瀉;


傷寒有汗,取合谷當隨。


欲調飽滿之氣逆,三裡可勝;


要起六脈之沉匿,復溜稱奇。


照海支溝,通大便之秘;


內庭臨泣,理小腹之 。


天突膻中,喘嗽者當覓;


地倉頰車,口 者宜尋。


迎香攻鼻窒為最,肩井除臂痛難擎。


二間治牙疼,中魁理翻胃而即愈;


百勞止虛汗,通裡療心驚而即寧。


大小骨空,治眼爛能止冷淚;


左右太陽,除血翳兩目不明。


心俞腎俞,治腰痛腎虛之夢遺;


人中委中,除腰脊閃痛之難制。


太谿昆侖申脈,最療足腫之 ;


涌泉關元豐隆,為治尸勞之例。


印堂可治驚搐,神庭專理頭風。


大陵人中頻瀉,口氣全去;


帶脈關元多灸,腎敗堪攻。


腳腿重疼,針髖骨膝眼;


行步艱楚,灸三裡中封。


取內關於照海,醫腹疼之塊;


搐迎香於鼻內,消眼熱之紅。


肚疼結閉,大陵合外關於支溝;


腿風濕痛,居 兼環跳於委中。


上脘中脘,治九種之心痛;


赤帶白帶,求中極之異同。


又若心虛熱壅,少衝明其濟奪;


目昏血溢,肝俞辨其實虛。


慕心傳之玄秘,究手法之疾徐。


或值挫閃,疼痛之不定;


此為難擬,俞穴之莫拘。


輯管見以便讀,幸高明無哂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2#
 樓主| 發表於 2013-5-3 19:37:38 | 只看該作者

標幽賦


(針經指南,竇漢卿撰)


拯救之法,妙用者針。


察歲時於天道,定形氣於予心。


春夏瘦而刺淺,秋冬肥而刺深。


不窮經絡陰陽,多逢刺禁;


既論臟腑虛實,須向經尋。


原夫起自中焦,水下初漏。


太陰為始,至厥陰而方終;


穴出云門,抵期門而最後。


正經十二,別絡走三百余支;


正側偃伏,氣血有六百余候。


手足三陽,手走頭而頭走足;


手足三陰,足在腹而胸走手。


要識迎隨,須明逆順。


況乎陰陽氣,血多少為最。


厥陰太陽少氣多血,太陰少陰少血多氣。


而又氣多血少者少陽之分,氣血俱多者陽明之位。


先詳多少之宜,次察應至之氣,輕滑慢而未來,沉澀緊而已至。


既至也,量寒熱為疾留;


未至也,據虛實而誘氣。


氣之至也,如魚吞釣餌之浮沉;


氣未至也,如閑處幽堂之深邃。


氣至速而效速,氣至遲而不治。


觀夫九針之法,毫厘最微。


七星可應,眾穴主持。


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


短長水也,有決凝開滯之機。


定刺象木,或邪或正;


口藏養火,進陽補羸。


循機捫塞以象土,實應五行而可知。


然是一寸六分,包含妙理;


雖細擬於毫發,同貫多岐。


可平五臟之寒熱,能調六腑之實虛。


拘攣閉塞,追八邪而去矣;


寒熱痛痹,開四關而已之。


未刺者,使本神朝而後入;


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氣隨。


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


定腳處,取血氣為主意;


下手處,認水火是根基。


天地人三才也,涌泉同璇璣百會;


上中下三部也,大包與天樞地機。


陽蹺陽維並督脈,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


陰蹺陰維任沖帶,去心腹脅肋在裡之疑。


二陵二蹺二支,似續而交五太;


兩間兩商兩井,相依而列兩支。


取穴之法,須明分寸。


先審自意,次觀肉分。


或屈伸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


在陽部筋骨之側,陷下為真;


在陰部 之間,動脈相應。


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經用一經而可正。


頭部與肩部詳分,督脈與任脈易定。


察標與本,論刺深刺淺之經;


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貫之徑。


豈不聞臟腑病,求門海俞募之微;


經絡滯,索原別交會之道。


更窮四根三結,依標本而刺無不痊;


但用八法五門,分主客而針無不效。


八脈始終連八會,本是紀綱;


十二經絡十二原,是為樞要。


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見幽微;


一時取十二經脈之原,始知要妙。


原夫補瀉之法,非呼吸而在乎手指;


速效之功,要支正而辨得本經。


交經繆刺,左有病而右畔取;


瀉絡遠導,頭有疾而腳上針。


巨刺與繆刺各異,微針與妙刺相通。


觀部分而知經絡之虛實,視浮沉而見臟腑之寒溫。


且夫先令針耀而慮針損,次臟口內而欲針溫,目勿外視,手如握虎;


心無私慕,如待貴人。


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氣散;


右手輕而徐入,不痛之因。


空心恐怯,直立側而多暈;


背目沉掐,坐臥平而沒昏。


椎於十干十變,知孔穴之開闔;


論其五行五臟,察時日之旺衰。


伏如橫弩,應若發機。


陰交陽別而定血暈,陰蹺陰維而下胎衣。


痹厥偏枯,迎隨俾經絡接續;


漏崩帶下,溫補使氣血依歸。


靜以久留,停針待之。


必準處,取照海治喉中之閉塞;


端的處,用大鐘治心內之呆痴。


大抵疼痛實瀉,癢麻虛補。


體重節痛而俞居,心下痞滿而井主。


心脹咽痛,針太衝而必除;


脾冷胃疼,瀉公孫而立愈。


胸滿腹痛刺內關,脅疼肋脹針飛虎。


筋攣骨痛補魂門,體熱勞嗽瀉魄戶。


頭風頭痛,刺申脈與金門;


眼癢眼疼,瀉光明於地五。


瀉陰 止盜汗,治小兒骨蒸;


刺偏歷利小便,醫大人水蠱。


中風環跳宜刺,虛損天樞可取。


由是午前卯後,太陰生而疾溫;


離左酉南,月朔死而速冷。


循摸彈弩,留吸母而堅長;


爪下伸提,疾呼子而噓短。


動退空歇,迎奪右而瀉涼;


推內進搓,隨濟左而補暖。


大凡危疾,色脈不順者莫針;


寒熱風陰;飢飽醉勞須切忌。


望不補而晦不瀉,弦不奪而朔不濟。


精其心而窮其法,無灸艾而壞其中;


正其理而求其原,免投針而失其位。


避灸處,和四肢四十有七;


禁刺處,除六輸二十有二。


昔聞高皇抱疾未瘥,李氏刺巨闕而復蘇;


太子暴死為厥,越人針會維而復醒。


肩井曲池,甄權刺臂痛而即射;


懸鐘環跳,華佗刺 足而立行。


秋夫針腰俞而魂免沉 ,王纂刺交俞而妖精立出。


取肝俞與命門,使瞽者見秋毫之末;


刺少陽與交別,俾聾夫聽夏蚋之聲。


嗟夫!


去聖愈遠,此道漸墜。


或不得意而散其學,或幸其能而犯禁忌。


庸愚知淺,難契於玄微;


至道淵深。


得之者有幾?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3#
 樓主| 發表於 2013-5-3 19:40:03 | 只看該作者

通玄指要賦


(衛生寶鑒。)


必欲治病,莫如用針。


巧運神機之妙,功開聖理之深。


外取砭針,能蠲邪而輔正;


中含水火,善回陽而倒陰。


原夫絡別支殊,經交錯綜。


或溝渠溪穀以岐異,或山海丘陵而隙共。


斯流派以難暌,在條綱而出眾。


理繁而昧,縱補瀉以何功?


法捷而明,自迎隨而得用。


且如步履難移,太衝最奇。


人中除脊膂之強痛,神門去心性之呆痴。


風傷項急,始求於風府;


頭暈目眩,要覓於風池。


耳閉須聽會而治也,眼疼則合谷以推之。


胸結身黃,刺涌泉而即可;


頭昏目赤,瀉攢竹以便宜。


若兩肘之拘攣,仗曲池而平掃。


牙齒痛太谿堪治,頸項強承漿可保。


太白宣導於氣衝,陰陵開通於水道。


腹 而脹,奪內庭以休遲;


筋轉而疼,瀉承山之在早。


大抵腳腕痛,昆侖可愈;


 膝疼,陰市能醫。


癇發癲狂兮,憑後谿而料理;


瘧生寒熱兮,仗間使以扶持。


期門退胸滿血膨而可止,勞宮去胃翻心痛以何疑?


稽夫大敦除七疝之偏疼,王公謂此;


三裡卻五勞之羸瘦,華佗言之。


腕骨祛黃,然谷瀉腎。


行間治膝腫腰疼,尺澤去肘疼筋緊。


目昏不見,二間宜求;


鼻窒無聞,迎香可引。


肩井除兩臂痛不勝,絲竹空療偏頭疼難忍。


咳嗽寒痰,列缺堪憑;


眵 冷淚,臨泣尤準。


髖骨將腿痛以祛殘,腎俞把腰疼而瀉盡。


越人治尸厥於會維,隨手而蘇;


文伯瀉死胎於三陰,應針而隕。


所謂諸痛為實,諸麻曰虛。


實則自外而入也,虛則自內而出諸。


是故濟母而裨其不足,奪子而平其有餘。


觀二十七之經絡,一一能辨;


據四百四之疾證,件件皆除。


故必使夭枉皆無,躋斯民於壽域;


幾微以判,彰往古之玄書。


又聞心胸病,求掌後之大陵;


肩背痛,責肘前之三裡。


冷痹腎余,取足陽明之土;


臍連腹痛,瀉足少陰之水。


脊間心後者,針中渚而立痊;


脅下肋邊者,刺陽陵而即止。


頭項痛,擬後谿以安然;


腰腳疼,在委中而已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4#
 樓主| 發表於 2013-5-3 19:41:50 | 只看該作者

靈光賦


(針灸大全。)


黃帝岐伯針灸訣,依他經裡分明說。


三陰三陽十二經,更有兩經分八脈。


靈光典注極幽深,偏正頭疼瀉列缺。


睛明治目 肉攀,耳聾氣痞聽會間。


兩鼻HT 衄針禾 ,鼻窒不聞迎香專。


滯氣上壅足三裡,天突宛中治喘痰。


心疼手顫針少海,少澤應除心下寒。


兩足拘攣覓陰市,五般腰痛委中安。


髀樞疼痛瀉丘墟,復溜治腫如神驅。


犢鼻療治風邪濕,住喘香港腳昆侖愈。


後跟痛在仆參求,轉筋久痔承山居。


足掌下去尋涌泉,妙法千金莫妄傳。


此穴多治婦人疾,男蠱女孕兩能痊。


百會龜尾治痢疾,大小腸俞大小便。


氣海血海療五淋,中脘下脘治腹堅。


傷寒過經期門愈,氣刺兩乳求太淵。


大敦二穴主偏墜,水溝間使治邪癲。


吐血定喘補尺澤,地倉能止口流涎。


勞宮醫得身勞倦,水腫水分灸即安。


五指不使中渚取,頰車可針牙齒愈。


陰蹺陽蹺兩踝邊,香港腳四穴先尋取。


陰陽陵泉亦主之,陰陽二蹺和三裡。


諸穴一般治香港腳,在要玄機宜正取。


膏肓豈止治百病,灸得精良病俱愈。


針灸一穴數病除,學人允宜加仔細。


悟得明師流注法,頭目病兮針四肢。


針分補瀉明呼吸,穴應五行順四時。


欲解人身中造化,此歌端的是筌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5#
 樓主| 發表於 2013-5-3 19:43:21 | 只看該作者

席弘賦


(針灸大全。)


凡欲行針須審穴,要明補瀉迎隨訣。


胸背左右不相同,呼吸陰陽男女別。


氣刺兩乳求太洲,未應之時瀉列缺。


列缺頭痛及偏正,重瀉太淵無不應。


耳聾氣痞聽會針,迎香穴瀉功如神。


誰知天突治喉風,虛喘須尋三裡中。


手連肩脊痛難忍,合谷針時又太衝。


曲池兩手不如意,合谷下針宜仔細。


心疼手顫少海間,若要除根覓陰市。


但患傷寒兩耳聾,耳門聽會疾如風。


五般肘痛尋尺澤,冷淵針後卻收功。


手足上下針三裡,食癖氣塊憑此取。


鳩尾能治五般癇,若下涌泉人不死。


胃中有積刺璇璣,三裡功多人不知。


陰陵泉治心胸滿,針到承山飲食思。


大杼若連長強尋,小腸氣痛即行針。


委中專治腰間痛,腳膝腫時尋至陰。


氣滯腰疼不能立,橫骨大都堪救急。


氣海專能治五淋,更針三裡隨呼吸。


期門穴主傷寒患,七日過經猶未汗。


但向乳根二肋間,又治婦人生產難。


耳內蟬鳴腰欲折,膝下明存三裡穴。


若能補瀉五會間,且莫向人容易說。


睛明治眼未效時,合谷光明安可缺。


人中治癲功最高,十三鬼穴不須饒。


水腫水分兼氣海,皮內隨針氣自消。


冷嗽先宜補合谷,卻有針瀉三陰交。


牙痛腰疼並喉痹,二間陽谿疾怎逃。


更有三間腎俞妙,善除肩背浮風勞。


若針肩井須三裡,不刺之時氣未調。


最是陽陵泉一穴,膝間疼痛用針燒。


委中腰痛腳攣急,取得其經血自調。


腳疼膝腫針三裡,懸鐘二陵三陰交。


更向太衝須引氣,指頭麻木自輕飄。


轉筋目眩針魚際,承山昆侖立便消。


肚疼須是公孫妙,內關相應如吹毛。


冷風冷痹疾難愈,環跳腰俞針用燒。


風府風池尋得到,傷寒百病絕根苗。


陽明二日尋風府,嘔吐休言上脘遙。


婦人心痛豐隆穴,男子 三裡高。


小便不禁關元好,大便閉澀大敦燒。


腕骨腿疼三裡瀉,復溜氣滯便離腰。


從來風府最難針,須用工夫度淺深。


倘尚膀胱氣未散,更宜三裡穴中尋。


若逢七疝和陰痛,陰交照海曲泉針。


仍不應時求氣海,關元同瀉更如神。


小腸氣結痛連臍,速瀉陰交莫待遲。


良久涌泉針取氣,此中玄妙豈人知?


小兒脫肛患多時,先灸百會次尾 。


久患傷寒肩背痛,但針中渚得其宜。


肩上痛連臍不休,手中三裡更須求。


下針麻重即須瀉,得氣之時不用留。


腰連胯痛勢必大,急於三裡攻其隘。


下針一瀉三補之,氣上攻噎只管在。


噎不住時氣海灸,定瀉一時立便瘥。


補自卯南轉針高,瀉從卯北莫辭勞。


逼針瀉氣須令吸,若補隨呼氣自調。


左右拈針隨子午,抽針行氣自迢迢。


用針補瀉分明說,更用搜窮本與標。


咽喉最急先百會,太衝照海及陰交。


學人潛心宜熟讀,席弘治病最名高。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6#
 樓主| 發表於 2013-5-3 19:45:52 | 只看該作者

百證賦


百證俞穴,再三用心。


囟會連於玉枕,頭風療以金針。


懸顱頷厭之中,偏頭痛止;


強間豐隆之際,頭痛難禁。


原夫面腫虛浮,須仗水溝前項;


耳聾氣閉,全憑聽會翳風。


面上蟲行有驗,迎香可取;


耳中蟬噪有聲,聽會堪攻。


目眩兮支正飛揚,目黃兮陽綱膽俞。


攀睛攻少澤肝俞之所,淚出刺臨泣頭維之處。


眼中漠漠,即尋攢行三間;


目視KT KT ,急取養老天柱。


雀目肝氣,睛明行間而細推;


項強傷寒,溫溜期門而可主。


廉泉中衝,舌下腫痛堪取;


天府合谷,鼻中衄血宜追。


耳門絲竹空,治牙疼於頃刻;


頰車地倉穴,正口 於片時。


喉痛兮,液門魚際可療;


轉筋兮,金門丘墟所醫。


陽谷俠谿,頷腫口噤並治;


少商曲澤,血虛口渴同施。


通天去鼻內無聞之苦,復溜祛舌乾口燥之悲。


啞門關衝,舌緩不言為要緊;


天鼎間使,失音囁嚅之休遲。


太衝瀉唇吻以速愈,承漿住牙疼而即移。


項強多惡風,束骨相連於天柱;


熱病汗不出,大都更接於經渠。


且如兩臂頑麻,少海就旁於三裡;


半身不遂,陽陵遠達於曲池。


建裡內關,掃盡胸中之苦悶;


聽宮脾俞,祛殘心下之悲淒。


久知脅肋痛疼,氣戶華蓋有驗;


腸鳴腹內,下脘陷谷能平。


膈疼蓄飲難禁,巨闕膻中宜取;


胸脅肢滿可療,章門不用細尋。


痞滿更加噎塞,中府意舍施治;


胸膈停留瘀血,腎俞巨 當行。


膈滿項強,神藏璇璣已試;


背連腰痛,白環委中曾經。


脊強兮,水道筋刺;


目 兮,顴 大迎。


 病非顱息不愈,臍風必然谷方醒。


委陽天池,腋腫針而即散;


後谿環跳,腿痛刺之即輕。


夢魘不寧,厲兌相諧於隱白;


發狂奔走,上脘同起於神門。


驚悸怔忡,取陽谿解谿勿誤;


反張悲哭,仗天沖大橫須精。


癲疾必身柱本神之令,發熱仗少衝曲池之津。


歲熱時行,陶道復求中膂治;


風癇常發,神道還須心俞寧。


濕熱濕寒下 定,厥寒厥熱涌泉清。


寒栗惡寒,二間疏通陰善;


煩心嘔吐,幽門開徹玉堂明。


行間涌泉,主消渴之腎竭;


陰陵水分,去水腫之臍盈。


勞瘵傳尸,趨魄戶膏肓之路;


中邪霍亂,尋陰交三裡之程。


治疸消黃,向後谿勞宮而看;


倦言嗜臥,往通裡大鐘而行。


咳嗽連聲,肺俞須迎天突穴;


小便赤澀,兌端獨瀉太陽經;


刺長強與承山,善主腸風新下血;


針三陰與氣海,專司白濁久遺精。


且如肓俞橫骨,瀉五淋之久積;


陰 後谿,治盜汗之多出。


脾虛穀以不消,脾俞膀胱俞覓;


胃冷食而難化,魂門胃俞堪責。


鼻痔必取齦交,癭氣須求浮白。


大敦照海,患寒證而善蠲;


五裡臂 ,生 瘡而能愈。


至陰屋翳,治遍身風癢之疼多;


肩 陽谿,消肌腠癮風之熱極。


婦人經事改常,自有地機血海;


女子少氣漏血,不無交信合陽。


帶下產崩,衝門氣衝宜審;


月潮違限,天樞水泉細詳。


肩井乳癰而極效,商丘痔漏而尤良。


脫肛趨百會尾 之所,無子收陰交石關之鄉。


中脘主乎積利,外丘收乎大腸。


寒瘧兮,商陽太谿驗;


 癖兮,衝門血海強。


夫醫乃人之司命,非智士而莫為;


針又理之玄微,須至人之指教。


先究其病原,後詳其穴道。


隨手見功,應針取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7#
 樓主| 發表於 2013-5-3 19:47:06 | 只看該作者

長桑君天星秘訣


天星秘訣少人知,此法專分前後施。


若是胃中停宿食,後尋三裡起璇璣。


脾病血氣先合谷,後刺三陰交莫遲。


如中鬼邪先間使,手臂攣痛取肩 。


腳若轉筋並眼花,先針承山次內踝。


香港腳酸疼肩井先,次尋三裡陽陵泉。


如是連臍小腸痛,先刺陰陵後涌泉。


耳鳴腰痛先五會,次針耳門三裡內。


小腸氣痛先長強,後刺大敦不要忙。


足緩難行先絕骨,再尋條口及衝陽。


牙疼頭痛兼喉痹,先刺二間後三裡。


胸膈痞滿先陰交,針刺承山飲食喜。


肚腹浮腫脹膨膨,先針水分瀉建裡。


傷寒過經不出汗,期門三裡先後看。


寒瘧面腫及腸鳴,先取合谷後內庭。


冷風濕痹針何處?先取環跳次陽陵。


指疼攣急少商好,依法施之無不靈。


此是長桑真口訣,時醫莫作等閑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8#
 樓主| 發表於 2013-5-3 19:48:14 | 只看該作者

四總穴


肚腹三裡留,腰背委中求。


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9#
 樓主| 發表於 2013-5-3 19:49:44 | 只看該作者

千金十一穴


三裡內庭穴,肚腹中妙訣。


曲池與合谷,頭疼病可徹。


腰背痛相連,委中昆侖穴。


胸項如有痛,後谿並列缺。


環跳與陽陵,膝前兼腋脅。


可補即遲留,當瀉即疏泄。


百而三百六,不離十一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0#
 樓主| 發表於 2013-5-3 19:51:41 | 只看該作者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


三裡內庭穴,曲池合谷徹。


委中配承山,太衝昆侖穴。


環跳與陽陵,通裡並列缺。


合擔用法擔,合捷用法捷。


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訣。


治病有神靈,渾如湯潑雪。


北斗降真機,金鎖教開徹。


至人可傳授,匪才休浪說。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0 13:54 , Processed in 0.312500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