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部中行,前後凡十穴:神庭 上星 囟會 前頂 百會 後頂 強間 腦戶 風府 喑門(上俱督脈穴。)
頭部兩旁第二行,左右凡十四穴:曲差 五處 承光 通天 絡卻 玉枕 天柱(俱足太陽穴。)
頭部第三行,左右凡十二穴。
臨泣 目窗 正營 承靈 腦空 風池(俱足少陽穴。)
側頭部,左右凡二十六穴:頷厭 懸顱 懸厘 曲鬢 率谷 天沖 浮白 竅陰 完骨(上俱足少陽穴。)
角孫?顱息脈翳風(上俱手少陽穴。)
正面部中行五穴:素 水溝 兌端 齦交(俱督脈穴。)
承漿(任脈穴。)
面部第二行,左右凡十穴:攢竹 睛明(俱足太陽穴。)
迎香 禾 (俱手陽明穴。) 巨 (足陽明穴。)
面部第三行,左右凡十穴:陽白(足少陽穴。)
承泣 四白 地倉 大迎(俱足陽明穴。)
面部第四行,左右凡八穴:本神 瞳子 (俱足少陽穴。)
絲竹空(手少陽穴。) 顴 (手太陽穴。)
側面部,左右凡十六穴:頭維(足陽明。)
客主人 聽會(俱足少陽。)
和 耳門(俱手少陽。)
聽宮(手太陽。)
下關頰車(俱足陽明穴。)
頸項部,左右凡十八穴:(中行,任脈;二行,足陽明;三行,手陽明;四行,手太陽;五行,足少陽,無穴;六行,手少陽;七行,足太陽,在項無穴;八行,督脈。)
廉泉(任脈穴。)
人迎(嬰筋之前。)
水突 氣舍(俱足陽明穴。)
扶突(嬰筋之後。)
天鼎(俱手陽明。)
天窗(扶突後。)
天容(俱手太陽。)
天牖(天容後,手少陽穴。)
肩膊部,左右凡二十八穴:缺盆(足陽明。)
巨骨 肩 (俱手陽明。)
肩中俞 肩外俞 曲垣 秉風 天宗 俞肩貞(俱手太陽穴。)
肩井(足少陽穴。)
天 肩 會(俱手少陽穴。)
側腋,左右凡八穴:淵腋 輒筋(俱足少陽。)
天池(手厥陰。)
大包(足太陰。)
側脅,左右凡十二穴:章門(足厥陰。)
京門 帶脈 五樞 維道 居 (俱足少陽。)
胸博中行凡七穴:天突 璇璣 華蓋 紫宮 玉堂 膻中 中庭(俱任脈。)
胸博兩旁第二行,左右凡十二穴:(去中行任脈二寸。)
俞府 中 神藏 靈墟 神封 步廊(俱足少陰。)
胸博第三行,左右凡十二穴:(自氣戶挾俞府旁二寸,去中行四寸。)
氣戶 庫房 屋翳 膺窗 乳中 乳根(俱足陽明。)
胸博第四行,左右凡十二穴:(自云門挾氣戶旁二寸,去中行六寸。)
云門 中府(俱手太陽。)
周滎 胸鄉 天溪 食竇(俱足太陰。)
腹部中行凡十五穴:鳩尾 巨闕 上脘 中脘 建裡 下脘 水分 神闕 陰交 氣海 石門 關元中極 曲骨 會陰(俱任脈。)
腹部兩旁第二行,左右凡二十二穴:(自幽門挾巨闕兩旁各半寸,循衝脈下行至橫骨。)
幽門 通谷 陰都 石關 商曲 肓俞 中注 四滿 氣穴 大赫 橫骨(俱足少陰。)
腹部第三行,左右凡二十六穴:(自不容挾幽門兩旁各一寸五分,去中行二寸。)
不容 承滿 梁門 關門 太乙 滑肉門 天樞 外陵 大巨 水道 歸來 氣衝(俱足陽明。)
急脈(足厥陰穴,夾氣衝旁各半寸,去中行二寸半。)
腹部第四行,左右凡十四穴:(自期門上直兩乳,挾不容旁各一寸五分,去中行三寸半。)
期門(足厥陰。)
日月(足少陽。)
腹哀 大橫 腹結 府舍 衝門(俱足太陰。)
背部中行凡十三穴:大椎 陶道 身柱 神道 靈台 至陽 筋縮 脊中 懸樞 命門 陽關 腰俞 長強(俱督脈。)
背部兩旁第二行,左右凡四十四穴:大杼 風門 肺俞 厥陰俞 心俞 膈俞 肝俞 膽俞 脾俞 胃俞 三焦俞 腎俞大腸俞 小腸俞 膀胱俞 中膂俞 白環俞(上俱挾脊去中行二寸。) 上 次 中下(上俱挾脊骨兩旁,十七、十八、十九、二十椎空中。) 會陽(夾尻骨兩旁。上俱足太陽穴。)
背部第三行,左右凡二十八穴:(去脊中行三寸五分。)
附分 魄戶 膏肓俞 神堂 膈關 魂門 陽綱 意舍 胃倉 肓門 志室胞肓 秩邊(俱足太陽。)
手太陰肺經,行臂內,左右凡十八穴:(起手大指端,行三陰之上。)
少商 魚際 太淵 經渠 列缺 孔最 尺澤 俠白 天府手厥陰心包絡經,行臂內,左右凡十六穴:(起手中指端,行三陰之中。)
中衝 勞宮 大陵 內關 間使 門 曲澤 天泉手少陰心經,行臂內,左右凡十八穴:(起手小指內側端,行三陰之下。)
少衝 少府 神門 陰 通裡 靈道 少海 青靈 極泉手陽明大腸經,行臂外,左右凡二十八穴:(起手食指端,行三陽之上。)
商陽 二間 三間 合谷 陽谿 偏歷 溫溜 下廉 上廉 三裡 曲池 肘五裡 臂手少陽三焦經,行臂外,左右凡二十四穴:(起手名指端,行三陽之中。)
關衝 液門 中渚 陽池 外關 支溝 會宗 三陽絡 四瀆 天井 清冷淵 消濼手太陽小腸經,行臂外,左右凡十六穴:(起手小指外側端,行三陽之下。)
少澤 前谷 後谿 腕骨 陽谷 養老 支正 小海足厥陰肝經,行足股內,左右凡二十二穴:(起足大指端,行三陰之前。)
大敦 行間 太衝 中封 蠡溝 中都 膝關 曲泉 陰包 五裡 陰廉足太陰脾經,行足股內,左右凡二十二穴:(起足大指內側端,行三陰之中。)
隱白 大都 太白 公孫 商丘 三陰交 漏谷 地機 陰陵泉 血海 箕門足少陰腎經,行足股內,左右凡二十穴:(起足心,行三陰之後。)
涌泉 然谷 太谿 大鐘 照海 水泉 復溜 交信 築賓 陰谷足陽明胃經,行足股外,左右凡三十穴:(起足三指端,行三陽之前。)
厲兌 內庭 陷谷 衝陽 解谿 豐隆 下巨虛 條口 上巨虛 三裡 犢鼻 梁丘 陰市 伏兔 髀關足少陽膽經,行足股外,左右凡二十八穴:(起足四指端,行三陽之中。)
前面頸穴總圖
胸腹總圖
後頭項穴總圖
背部總圖
側頭肩項總圖
側脅肋總圖
陰手總圖
陽手總圖
陰足總圖
陽足總圖
手太陰肺經圖
左右共二十二穴
肺圖
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
其形四垂,附著於脊之第三椎,中有二十四空,行列分布,以行諸臟之氣,為臟之長,為心之蓋。
是經常多氣少血,其合皮也,其榮毛也,開竅於鼻。
難經曰: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凡八葉,主藏魄。
華元化曰:肺者生氣之原,乃五臟之華蓋。
肺葉白瑩,謂為華蓋,以復諸臟,虛如蜂窠,下無透竅,吸之則滿,呼之則虛,一呼一吸,消息自然,司清濁之運化,為人身之橐龠。
腸圖
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
回腸當臍左回十六曲,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受穀一斗,水七升半。
廣腸傳脊以受回腸,乃出滓穢之路,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受穀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是經多氣多血。
難經曰:大腸重二斤十二兩,肛門重十二兩。
按回腸者,以其回疊也。
廣腸者,即回腸之更大者。
直腸者,又廣腸之末節也。
下連肛門,是為穀道後陰,一名魄門。
總皆大腸也。
大腸上口即小腸下口。
手陽明大腸經圖
左右共四十穴
足陽明胃經圖
左右共九十穴
胃圖
胃之上口,名曰賁門,飲食之精氣,從此上輸於脾肺,宣播於諸脈。
胃之下口,即小腸上口,名幽門。
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胃者,水穀氣血之海也。
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
橫屈受水穀三斗五升,其中之穀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滿。
是經多氣多血。
難經曰:胃重二斤一兩。
脾圖
遺篇刺法論曰:脾為諫議之官,知周出焉。
脾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形如刀鐮,與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俞當十一椎下,聞聲則動,動則磨胃而主運化,其合肉也,其榮唇也,開竅於口,是經常多氣少血。
難經曰:脾重二斤三兩,廣扁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
主裹血,溫五臟,主藏意與智。
滑氏曰:掩乎太倉。
華元化曰:脾主消磨五穀,養於四旁。
足太陰脾經圖
左右共四十二穴
手少陰心經圖
左右共十八穴
心圖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著脊之第五椎,是經常少血多氣,其合脈也,其榮色也,開竅於耳,又曰舌。
難經曰:心重十二兩,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心象尖圓,形如蓮蕊,其中有竅,多寡不同,以導引天真之氣,下無透竅,上通乎舌,共有四系以通四臟。
心外有赤黃裹脂,是為心包絡。
心下有膈膜與脊脅周回相著,遮蔽濁氣,使不得上熏心肺,所謂膻中也。
小腸圖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腸後附於脊,前附於臍上,左回疊積十六曲,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
受穀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小腸上口在臍上二寸近脊,水穀由此而入,復下一寸外附於臍,為水分穴,當小腸下口,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滲入膀胱,滓穢流入大腸。
是經多血少氣。
難經曰:小腸重二斤十四兩。
手太陽小腸經圖
左右共三十八穴
足太陽膀胱經圖
左右共一百二十六穴
膀胱圖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膀胱當十九椎,居腎之下,大腸之前,有下口,無上口,當臍上一寸水分穴處為小腸下口,乃膀胱上際,水液由此別回腸,隨氣泌滲而入,其出其入,皆由氣化,入氣不化則水歸大腸而為泄瀉,出氣不化則閉塞下竅而為癃腫。
後世諸書有言其有上口無下口,有言上下俱有口者,皆非。
是經多血少氣。難經曰: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口廣二寸半。
腎圖
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腎附於脊之十四椎下,是經常少血多氣,其合骨也。
其榮發也,開竅於二陰。
難經曰:腎有兩枚,重一斤二兩,主藏精與志。
華元化曰:腎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
腎有兩枚:形如豇豆,相並而曲附於脊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外有黃脂包裹,各有帶二條,上條系於心,下條趨脊下大骨,在脊骨之端,如半手許,中有兩穴,是腎帶經過處,上行脊髓,至腦中連於髓海。
足少陰腎經圖
左右共五十四穴
手厥陰心包絡經圖
左右共一十八穴
心胞絡圖
心包一臟,難經言其無形。
滑伯仁曰:心包一名手心主。
以藏象校之,在心下橫膜之上,豎膜之下,其與橫膜相黏而黃脂裹者,心也;
脂漫之外,有細筋膜如絲,與心肺相連者,心包也。
此說為是,凡言無形者非。
又按靈蘭秘典論有十二官,獨少心包一官,而多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一節。
今考心包藏居膈上,經始胸中,正值膻中之所,位居相火,代君行事,實臣使也。
此一官者,其即此經之謂歟?
三焦圖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後附翼中有三焦包絡出焉。
是經少血多氣。
命門辨,宜互參考。
中藏經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
總領五臟六腑榮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三焦通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
其於周身灌體,和內調外,榮左養右,導上宣下,莫大於此。
手少陽三焦經圖
左右共四十六穴
足少陽膽經圖
左右共八十六穴
膽圖
六節藏象論曰:凡十一臟,皆取決於膽也。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難經曰: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三兩三銖,長三寸,盛精汁三合。
是經多血少氣。華元化曰:膽者,中清之府,號曰將軍。
主藏而不瀉。
肝圖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肝居膈下,上著脊之九椎下,是經常多血少氣,其合筋也,其榮爪也,主藏魂,開竅於目,其系上絡心肺,下亦無竅。
難經曰:肝重二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
刺禁論曰:肝生於左。
滑氏曰;肝之為臟,其治在左,其臟在右脅右腎之前,並胃著脊之第九椎。
足厥陰肝經圖
左右共二十八穴
任脈圖
二十四穴
督脈圖
二十八穴
竅陰 俠谿 地五會 臨泣 丘墟 懸鐘 陽輔 光明 外丘 陽交 陽陵泉 陽關 中瀆 環跳足太陽膀胱經,行足股後,左右凡三十六穴:(起足小指外側端,行三陽之後。)
至陰 通谷 束骨 京骨 金門 申脈 仆參 昆侖 跗陽 飛陽 承山 承筋 合陽 委中委陽 浮 殷門 承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