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wzy_79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靈素節注類編】

 關閉 [複製鏈接]
141#
 樓主| 發表於 2013-3-4 15:30:29 | 只看該作者

心病


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


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


取其經,少陰、太陽;


舌下血者,其變病,刺?中血者。


心病者,《靈樞‧邪客篇》言心臟堅固不受邪,受邪則神去而死,凡云心病者,皆心包絡及手少陰經受邪也。


故其胸痛、脅支滿而痛,及臂內痛等證,皆包絡與少陰經脈所行之處也。


其虛者,至於脅下與腰相引而痛,是連及肝腎也。


蓋肝為心母,腎為肝母,由母先虛,而及其子,若過勞心火,必耗肝腎精血也。


且各臟皆有系脈通心,以心為一身主宰,一身氣血皆隨心所使,故心病必關於各臟,而心生血脈,血脈虛不能濡潤,則牽掣各臟,而脅下與腰相引而痛也。


是故情欲而傷各臟者,必先自養其心,藥石止能調氣血,不能治心志之病;


所以情欲損傷之證,不知此理,終必不起也。


刺法經穴,另詳同人圖,下皆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2#
 樓主| 發表於 2013-3-4 15:32:54 | 只看該作者

脾病
 

脾病者,身重,善飢,肉痿,足不收,行善螈,腳下痛;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


取其經,太陰、陽明、少陰血者。


此言脾受外邪而化熱病也。


脾主肌肉,肌肉受熱,經脈皆弛縱,故身重肉痿,以及善飢,至腳下痛,皆邪熱所傷,為實證也。


行善螈者,螈音契,以脾之經脈起於足而弛縱,則行步不穩也。


其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皆虛寒之邪,經所云臟寒生滿病也。


若腹滿、便閉、發熱,又為實矣。


治用針法,而用藥亦可類推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3#
 樓主| 發表於 2013-3-4 15:33:13 | 只看該作者

肺病


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股膝髀?足皆痛;


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干。


取其經,太陰、足太陽之外,厥陰內血者。


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者,以肺氣上壅,肩背血脈窒塞,而胃中水液不得下輸,乃從皮腠外泄,皆肺臟之現病也。


其尻及陰股至足皆痛者,足太陽經病也。


以太陽主一身之表,與肺同合於皮毛,故外邪客於太陽,則必內連肺臟,如仲景所論,風傷衛,有鼻鳴乾嘔,寒傷營,有喘咳,皆太陽連肺臟者。


然邪客太陽經者,必有頭痛,此無頭痛者,是邪客於肺,外溢皮毛,延及太陽之界,不在其經,故無頭痛,而標肺病也。


若肺臟虛,則少氣,不足以充出入之息,其氣不振,則濁邪蒙竅而耳聾,氣虛不能生津,則嗌干也。


刺法取太陽,泄外溢之邪也;


取厥陰者,以陰陽十二經脈流行,至足厥陰與手太陰,始終交接,故取之,皆為肺邪之出路也。


用藥之法,可類推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4#
 樓主| 發表於 2013-3-4 15:33:33 | 只看該作者

腎病


腎病者,腹大,脛腫,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


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


取其經,少陰、太陽血者。


腎為寒水之臟,而受風邪鼓動,水不得泄,乃壅而腹大脛腫,以至憎風等證,是成風水之病也。


胸中痛,以至意不樂,是陽虛之證。


清厥者,手足逆冷也。


風水挾外邪,故兼取太陽,表裡並治,使膀胱泄水也。


《素問‧逆調論》曰:腎者水臟,主津液,主臥與喘也。


蓋腎為水臟,而火根於中,火蒸水氣而為津液,上升舌下廉泉,至口咽下,溉於周身,故津液少,則舌燥嗌干。


肺主出氣,腎主納氣,夜臥則肺氣納於腎,並收天地之精氣,以養身中元氣也,早起則腎氣出於肺,以供一身運用也。


是故津液與臥及喘,皆腎所主。


而肺腎兩臟病,皆有喘咳,在肺是氣閉為實,在腎是氣脫為虛。


風水病亦因腎虛受邪,故有喘咳、身重,而寢則出汗也。


若中宮壅滯,使肺腎之氣出入升降不利,亦有喘咳。


皆當辨其因,分虛實而治之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5#
 樓主| 發表於 2013-3-4 15:36:12 | 只看該作者

五有餘 五不足


《素問‧調經論》岐伯曰:有餘有五,不足亦有五。


神有餘有不足,氣有餘有不足,血有餘有不足,形有餘有不足,志有餘有不足。


帝曰:人有精氣津液,四肢九竅,五臟十六部,三百六十五節,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虛實。


今夫子言有餘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皆生於五臟也。


夫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志,而此成形。


志意通,肉連骨髓,而成身形五臟。


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


此與上節《本神篇》、《法時論》義理互相發明者也。


蓋神、氣、血、肉、志藏於五臟,五臟之道路,由經隧出入,以行氣血,氣血生化,皆神志所主。


神藏心,而志藏腎,腎生骨髓,故志意內通於骨髓,而成身形五臟,是腎又為身形五臟之本也。


故神志病,則氣血不能生化,氣血不和,則神志不安,而生百病。


治病必和其氣血,和其氣血,必守經隧之淺深部位而調之。


以經隧為五臟之道路,故必辨其有餘不足,而使五臟安和,則百病自愈。


所以雖有十六部、三百六十五節,以生百病,總不出五臟之和與不和,而統歸心志所主者也。


帝曰:有餘不足何如?


岐伯曰: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


氣有餘則喘咳上氣,不足則息利少氣;


血有餘則怒,血不足則恐;


形有餘則腹脹,涇溲不利,形不足則四肢不用;


志有餘則腹脹飧泄,志不足則厥。


此言有餘不足之證,即心、肺、肝、脾、腎臟之病,與上《本神篇》同。


惟上言肝氣實則怒,此以神、氣、血、肉、志分五臟之虛實,而肝藏血者,故曰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其義與《本神篇》同也。


若上言腎氣實則脹,此言志有餘,即腎氣實之義也。


惟言腹脹飧泄,屬脾虛證,乃列於腎實下者,蓋土實水虛,則腹脹、涇溲不利,水實土虛,則腹脹、飧泄,以腎為寒水之臟,寒水勝土,即謂之腎實,實即有餘之謂,是與上編互明理旨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6#
 樓主| 發表於 2013-3-4 15:38:55 | 只看該作者

陰陽氣血相傾相並
 

帝曰:已聞虛實之形,不知其何以生?


岐伯曰:氣血以並,陰陽相傾,氣亂於衛,血逆於經,血氣離居,一實一虛。


血並於陰,氣並於陽,故為驚狂;


血並於陽,氣並於陰,乃為炅中;


血並於上,氣並於下,心煩惋,善怒;


血並於下,氣並於上,亂而喜忘。


此言陰陽氣血相並相傾者也。


傾者,偏側也。


偏傾相並,故互有虛實。


蓋衛主氣,營主血,如氣亂於衛,則血不隨氣循行而逆於營,由是血氣各離其本居而相並。


氣並於血,則血實氣虛;


血並於氣,則血虛氣實。


血並於陰經,氣並於陽經,則陰陽經絡不相通和,發為驚狂之病;


血並於陽經,氣並於陰經,則陰陽互爭,發為炅中,炅,灼熱也;


血並走於上焦,氣並走於下焦,則心煩惋而善怒,惋,悲惱也;


血並於下焦,氣並於上焦,則神亂喜忘,所謂獨火亂其神明也。


良以陰陽互根互用,以生化氣血,故氣行則血隨,氣亂則血逆,氣阻則血瘀,氣熱則血耗,氣寒則血凝,氣衰則血少,血少則陰不勝陽而血熱,氣衰則陽不勝陰而氣寒,氣旺則血多,血多則陽不勝陰而血涼,氣旺則陰不勝陽而氣熱。


此氣血陰陽之衰旺寒熱,而又變生諸病者也。


帝曰:血並於陰,氣並於陽,如是血氣離居,何者為實?


何者為虛?


岐伯曰: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


是故氣之所並為血虛,血之所並為氣虛。


帝曰: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


今言血並為虛,氣並為虛,是無實乎?


岐伯曰: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故氣並則無血,血並則無氣,今血氣相失,故為虛焉;


絡之與孫絡,俱輸與經,血與氣並,則為實焉。


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


寒熱者,陰陽之偏氣也。


陰陽兩平,則氣血溫和,而流行無患。


若寒性凝斂,故氣血寒則泣而不流,泣者,澀也,溫之則寒消而去,氣血方和。


如其不和,則必相傾相並,若氣並於陽為血虛,血並於陰為氣虛,以偏並一邊,即有一實一虛也。


蓋氣血流行於經絡,內外相輸,循環不已,細者為孫絡,絡與孫絡之氣血,俱輸於十二經,以行周身者也。


其血與氣並走一處,此處即為實焉。


故如並走於上則上實,上實則下虛而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


然其所以相傾相並者,必有外感、內傷之因,要必求其所因而調之。


此當與臟腑門《太陰陽明論》所云更虛更實之理,參合觀之。


帝曰:實者何道從來?


虛者何道從去?


虛實之要,愿聞其故。


岐伯曰:夫陰與陽,皆有俞會,陽注於陰,陰滿之外,陰陽勻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夫邪之生也,或生於陰,或生於陽。


其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


凡病必辨陰陽虛實為綱要。


陰陽經絡有俞穴交會,氣血由之互相貫注,陽經注於陰,陰經滿溢,復歸於陽,脈中脈外,營衛臟腑,表裡周流,陰陽勻平,以充其形,故其三部九候之脈,若一氣所貫而不參差,如是命曰平人,為無病也。


若夫邪之生也,外感風雨寒暑,則必先傷陽分,及久而深入,方傷於陰;


若飲食起居,情欲喜怒,則先傷氣血臟腑,為陰分也。


此以表裡分陰陽,為生病之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7#
 樓主| 發表於 2013-3-4 15:40:10 | 只看該作者

外感內傷各分陰陽
 

帝曰:風雨之傷人奈何?


岐伯曰:風雨之傷人也,先客於皮膚,傳入於孫絡,孫絡滿,則傳入於絡脈,絡脈滿,則輸於大經脈,血氣與邪,並客於分腠之間,其脈堅大,故曰實。


實者,外堅充滿,不可按之,按之則痛。


帝曰:寒濕之傷人奈何?


岐伯曰:寒濕之中人也,皮膚不收,肌肉堅緊,營血泣,衛氣去,故曰虛。


虛者,聶辟氣不足,按之則氣足以溫之,故快然而不痛。


此以外邪之陰陽而分虛實也。


風為陽邪,故先客皮膚衛分,衛為陽也,入於孫絡,而傳絡脈,然後輸於大經營分血脈之中,則血氣與邪並居於分腠之間,其脈堅大,故曰實。


實者,以邪結脈中而外堅充滿,故不可按,按之則痛也。


若寒濕陰邪所傷者,皮膚弛而不收,以其衛陽不固,陰邪得傷肌肉,而營居肉中,故肌肉堅緊而營血澀,故曰虛,由陽氣虛也。


聶辟者,餒乏之狀,《靈樞‧根結篇》云:血氣枯竭,腸胃聶辟也。


此以陰邪傷陽,按之則陽動,足以溫之,故快然而不痛也。


帝曰:陰之生實奈何?


岐伯曰:喜怒不節,則陰氣上逆,上逆則下虛,下虛則陽氣走之,故曰實矣。


帝曰:陰之生虛奈何?


岐伯曰:喜則氣下,悲則氣消,消則脈空虛,因寒飲食,寒氣熏滿,則血泣氣去,故曰虛矣。


此言內傷之虛實也。


喜怒不節,則心志擾動,使陰氣上逆而下虛,下虛則陽氣走之者,亦從上走也,即前所云血與氣並,故曰實矣。


若喜則氣下行,悲則氣消耗,故脈空虛,因寒飲食之寒氣,乘虛熏滿於中,則血得寒而凝澀,陽氣因之而去,故曰虛矣。


大抵怒則氣逆為實,喜與悲則氣下消為虛。


皆由情志妄動,致陰陽偏傾而為虛實,下文更詳明之。


一曰喜則氣散,恐則氣下,蓋氣散亦從下泄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8#
 樓主| 發表於 2013-3-4 15:42:42 | 只看該作者

陽虛外寒 陰虛內熱 陽盛外熱 陰盛內寒
 

帝曰:經言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不知其所由然也。


岐伯曰:陽受氣於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今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於外,故寒?。


帝曰:陰虛生內熱奈何?


岐伯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


帝曰:陽盛生外熱奈何?


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則皮膚致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


帝曰:陰盛生內寒奈何?


岐伯曰: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留則血凝澀,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澀,故中寒。


此明陰陽、表裡、虛實、寒熱之病,統外感、內傷而言也。


陽受氣於上焦者,言衛陽出於胸中之宗氣而行脈外,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今因外感寒氣,則上焦陽氣不得通行,而寒氣獨留於外者,是衛陽虛而發寒?,故謂之陽虛則外寒也;


陰虛生內熱者,有所勞倦,致形氣衰少,胃中穀氣不盛,而清陽不周布於上焦,則濁壅不降,下脘因之不通,胃氣鬱而成熱,熱氣熏胸中,是因勞擾耗津液,故謂之陰虛生內熱也;


陽盛生外熱者,以上焦之氣不得通利,致皮膚致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玄府者,毛竅也,以其外邪閉郁,衛陽實而不能泄越,故謂之陽盛則外熱也;


陰盛生內寒者,因情志妄動,其氣厥逆不順,而耗傷陽和,其陰寒積於胸中而不瀉,則溫氣去而寒獨留,其血因寒而凝澀,脈者血之府,血凝故脈不通暢而盛大以澀也,此因陽傷而陰濁壅盛,以成中寒之病,故謂之陰盛則內寒也。


蓋外寒外熱,同是外感之病,如仲景所論,而有陰陽虛實不同也;


內熱內寒,同是內傷之病,如仲景所論,而有傷津液、傷陽和之異也。


《內經》舉其綱要,而仲景詳辨證治,為後學津梁,故仲景云撰用《素問》者,其所論皆本於《內經》義理也。


後學雖悟《內經》義理,而不讀仲景之書,必不能善其用,所以仲景為中古之醫聖。


近世罕有知仲景之道者,故醫風日趨於下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9#
 樓主| 發表於 2013-3-4 15:44:27 | 只看該作者

五臟為本


帝曰:夫子言虛實有十,生於五臟,五臟五脈耳。


夫十二經脈,皆生其病,今夫子獨言五臟。


夫十二經脈者,皆絡三百六十五節,節有病,必被經脈,經脈之病,皆有虛實,何以合之?


岐伯曰:五臟者,故得六腑與為表裡,經絡支節,各生虛實,其病所居,隨而調之。


病在脈,調之血;


病在血,調之絡;


病在氣,調之衛;


病在肉,調之分肉;


病在筋,調之筋;


病在骨,調之骨。


五臟各有虛實,故共有十也。


帝即指前所云五有餘五不足之言而問,謂五臟止陰經五脈,而陰陽共有十二經,經皆有絡,絡有三百六十五節,凡有病必遍被於經絡,皆有虛實之分,今獨言五臟之虛實,何以合十二經絡、三百六十五節之數乎?


岐伯言臟腑經絡,本出一源,五臟與六腑為表裡,是臟為根,腑為干,經絡血脈等皆枝葉也,則經絡支節之病之虛實,總不出五臟之虛實也,故隨其病之所居而調之,則一以貫之矣。


如病在脈,調之血者,以脈為血之府,而屬於營,血脈,心所主也;


病在血,調之絡者,以血在絡中,故絡傷則血溢,上言脈即經脈,經絡血脈,本屬一體,以其道路而言,名經絡,以其流行而言名血脈也;


病在氣,調之衛者,衛氣行於脈外而固表,肺所主也,以其晝則行陽二十五度,夜則行陰二十五度,如不循度,為不調也;


病在肉,調之分肉者,肌肉脾所主,統屬營衛,故當運脾以通調營衛,其分肉自和矣;


病在筋,調之筋者,筋肝所主也,使肝氣血調和,則筋病自愈矣;


病在骨,調之骨者,骨腎所主也,使腎臟陰陽充足,精氣周流,則骨病自愈也。


是故營衛氣血、經絡支節、肌肉筋骨之病,總不外乎五臟,審五臟之虛實,而凡病之虛實在其中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0#
 樓主| 發表於 2013-3-4 15:45:37 | 只看該作者

絡滿經虛 絡虛經滿
 

《素問‧通評虛實論》又曰:所謂重實者,言大熱病,氣熱脈滿,是謂重實。


經絡皆實,是寸脈急而尺緩也,滑則從,澀則逆也。


夫虛實者,皆從其物類始,故五臟骨肉滑利,可以長久也。


絡氣不足,經氣有餘者,脈口熱而尺寒也,秋冬為逆,春夏為從。


經虛絡滿者,尺熱滿,脈口寒澀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


絡滿經虛,灸陰刺陽;


經滿絡虛,刺陰灸陽。


此承上言邪盛為實者,以明脈象而辨證之逆從也。


如大熱病,氣熱而脈滿,其邪與氣血相並,則謂之重實也。


經在營分主血,絡在衛分主氣,經絡皆實,則氣血皆受邪,寸脈急強而尺和緩者,以經絡皆受邪,營衛之氣上逆也。


滑者,氣血流利,其邪易解,為從;


澀者,邪與氣血膠結,難解,為逆也。


夫虛實者,陰陽氣血偏傾,皆從其物類而始。


如陰邪從於陰,則陰實而陽虛,陽邪從於陽,則陽實而陰虛,陽為衛為氣,陰為營為血也。


若無邪傷而陰陽氣血和平,周流於五臟骨肉,自然滑利而無瘀澀之病,可以長久而生也。


若邪客於經,則經氣有餘,絡氣不足,經為營,營行脈中,故脈口熱而現數脈也;


絡為衛,衛行脈外,絡虛,故尺膚寒也。


此所謂從陰陽之類者也。


脈口,統指兩手寸夫尺之脈,亦名寸口,亦名氣口。


以脈數知為熱,而經有餘也;


尺膚不熱知為寒,而絡不足也。


若尺亦以脈言,豈有一脈流行,而分寒熱兩截者乎?


且言絡不足,明指衛氣之行脈外者,豈非尺膚乎?


若上文滑澀二字,統該脈與尺膚而言,故又言五臟骨肉滑利,可以長久也。


其絡不足,經有餘者,陰已偏勝,又遇秋冬陰旺,則陽偏絕,故為逆,春夏陽旺得助,故為從也。


其經虛絡滿者,可類推矣。


故絡滿經虛者,當灸陰補經,刺陽瀉絡;


經滿絡虛者,當刺陰瀉經,灸陽補絡,而用藥之法亦然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1#
 樓主| 發表於 2013-3-4 15:46:31 | 只看該作者

經絡營衛皆虛
 

帝曰:何謂重虛?


岐伯曰:脈氣上虛尺虛,是謂重虛。


虛謂氣虛者,言無常也。


尺虛者,行步?然;


脈虛者,不象陰也。


如此者,滑則生,澀則死也。


此承上言精氣奪為虛者,以辨脈證也。


經絡皆虛,謂之重虛,上云氣虛者,肺虛也,言其虛無常處也,或虛在經絡,或虛在臟腑,而統曰肺虛,以肺主一身之氣故也。


今明重虛之義,而經絡皆虛,經絡皆虛,則陰陽皆虛,陰陽皆虛,則營衛臟腑俱在其中矣。


是故尺膚虛軟,則衛虛而絡虛,其行步?然者,怯弱之狀也;


脈虛者,經虛也,經虛則營血虛,營血為陰,脈本沉靜柔和而充滿,今其虛也,脈或空大,或強急,不象陰柔之脈也。


凡此重虛者,其脈與尺膚滑者,氣血流利,尚可培養而生;


如澀者,氣血皆枯,並有邪滯,則死矣。


此滑澀二字,與上節同義。


上節言從逆,即生死之兆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2#
 樓主| 發表於 2013-3-4 15:47:24 | 只看該作者

辨生死
 

帝曰:寒氣暴上,脈滿而實,何如?


岐伯曰:實而滑則生,實而逆則死。


帝曰:脈實滿,手足寒,頭熱何如?


岐伯曰:春秋則生,冬夏則死。


脈浮而澀,澀而身有熱者死。


此言精氣奪者,中陽無權,陰寒邪氣,自內暴逆而上,脈滿而實者,大而有力,無柔和之氣也。


若有滑象,氣血尚活可生,如實而且逆者,現五行相克之真臟脈也,故死。


又如脈滿實,手足寒,頭熱者,中無陽和敷布四肢,其氣厥逆直上,故手足寒而頭熱,是陰陽乖格,不相交通,勢將偏亢而偏絕。


如春令陽初升,秋令陽初降,尚可調之使和而生;若冬夏陰陽偏旺之時,以身中之偏,而遇氣候之偏,則必偏絕而死也。


脈浮者,陽露於外,陽性流利而反澀者,陽氣敗矣,陽敗而反身熱,此精氣奪甚,正如殘燈余焰,陰陽兩竭,故死也。


其形盡滿者,脈急大堅,尺澀而不應也,如是者,從則生,逆則死。


帝曰:何謂從逆?


岐伯曰:所謂從者,手足溫也;


所謂逆者,手足寒也。


此更申明上文之寒氣暴上,而盡其形氣皆逆滿而上者,脈必急大且堅,而尺膚澀,與脈不相應,何也?


此脈之急大,本非氣血有餘,以其精氣內奪,故脈無柔和之象,精氣枯,故尺膚澀而不潤。


如是者,手足溫,則中宮猶有陽氣布於四肢,為從而可生;


手足寒,則陽敗為逆而死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3#
 樓主| 發表於 2013-3-4 15:48:13 | 只看該作者

五實五虛


《素問‧玉機真臟論》帝曰:余聞虛實以決死生,愿聞其情。


岐伯曰:五實死,五虛死。


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瞀悶,此謂五實;


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後,飲食不入,此謂五虛。


帝曰:其時有生者何也?


岐伯曰: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


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


此其候也。


此統言外感內傷虛實之證也。


脈盛,皮熱,腹脹,是邪盛於表裡也,前後便不通,則邪結無出路,而昏瞀躁悶,則元氣絕而死,名五實也;


脈細,皮寒,氣少,表裡精氣皆奪也,而二便泄利,飲食不進,則本元竭而死,名五虛也。


實者身汗得後利,則表裡邪解而正氣漸蘇;


虛者泄利止而漿粥進,則生氣漸續,故皆可活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4#
 樓主| 發表於 2013-3-4 15:48:56 | 只看該作者

三焦氣虛
 

《靈樞‧口問篇》曰: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


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


下氣不足,則為痿厥心?。


上焦如霧者,清陽之氣氤氳旋轉,如云之上騰,而充於頭腦也,故氣不足,則腦中如空,耳鳴頭傾目眩者,清陽不伸,則濁陰上僭,濁陰上僭,則頭重而傾,陽郁於下,則耳鳴目眩也;


中焦如漚者,脾胃蘊釀水穀,由中焦輸化津液,故氣不足,則輸化失度,溲便皆變其常,腸中傳導無力,則郁結而鳴也;


下焦如瀆者,滓濁水液由之而出,藉腎中元陽以蒸化者,故下元氣虛,或足痿無力,或厥冷不溫,其滓濁反壅而不出,故上逆而心,?者,滿悶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5#
 樓主| 發表於 2013-3-4 15:50:00 | 只看該作者

卷六


諸風病證


【寒熱】


《素問‧風論》帝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風,或為偏枯,或為風也,其病各異,其名不同,或內至五臟六腑,不知其解,愿聞其說。


岐伯曰:風氣藏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洒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飲食,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而不能食,名曰寒熱。


風由陽氣所化,隨寒熱溫涼而變。


寒熱之傷人,必由於風,故風為百病之長,善行而數變。


如其藏於皮膚之間,營衛不得通和,腠理開閉不常,以致陰陽相爭,陰勝則寒而飲食減,陽勝則熱而肌肉消,氣血兩傷,故使人?而不能食,名曰寒熱病也。


?者,畏怯戰?之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6#
 樓主| 發表於 2013-3-4 15:50:37 | 只看該作者

熱中寒中


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


人瘦,則外泄而寒,則為寒中而泣出。


同感風邪,因人之肥瘦不同,而為病各異,故凡邪之傷人,必隨人身之氣變化為病。


若風由陽明而入於胃,其人體盛肌濃,則風不得外泄,與水穀之氣鬱蒸而成濕熱,隨脈上行而至目黃也;


瘦人肌薄腠疏,中宮陽氣隨風邪而外泄,以致中寒,風氣上行至目,則泣出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7#
 樓主| 發表於 2013-3-4 15:51:13 | 只看該作者

癘風寒熱


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而有瘍,衛氣有所礙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太陽主一身之表而統營衛,風氣入太陽,行諸脈俞,散於分肉,與衛氣相干,使脈道不利,則營氣不從,逆於肉裡,乃生癰腫;衛氣礙而不行,則肌肉不知痛癢,為不仁也。


癘者,有營氣熱?,其氣不清,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


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癘風,或名曰寒熱。


癘者,邪熱毒厲之氣,腐其營脈,其氣穢濁不清,上熏於鼻,故使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


初由風寒客於脈中而不去,挾瘴惡之氣所釀成,故名癘風,俗名大麻風,古名癩,最為惡病,其邪入骨,傳延子孫,而方書亦有治法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8#
 樓主| 發表於 2013-3-5 13:52:00 | 只看該作者

五臟六腑頭腦眼目中風


以春甲乙傷於風者為肝風,以夏丙丁傷於風者為心風,以季夏戊己傷於邪者為脾風,以秋庚辛中於邪者為肺風,以冬壬癸中於邪者為腎風。


人身與天地氣化相通,五臟合五時之氣候,風為天氣,故以天干之五行而應五臟也。


風中五臟六腑之俞,亦為臟腑之風,各入其門戶,所中則為偏風。


五臟六腑,皆有俞穴在背,為臟腑之門戶。


風中於俞,由一門而入,邪止偏入一臟一腑,故名偏風也。


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


風入系頭,則為目風,眼寒;


飲酒中風,則為漏風;


入房汗出中風,則為內風;


新沐中風,則為首風;


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飧泄;


外在腠理,則為泄風。


故風者,百病之長也。


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無常方,然致由風氣也。


督脈風府穴,上通於腦,而又通太陽經,太陽經脈起於目內?,故風由風府而上入於腦,則頭腦痛,由太陽而至目?,則為眼寒也;


飲酒之人,多汗而腠理疏漏,風邪易入,故名漏風;


入房汗出,風邪乘虛入內,故名內風;


新沐陽氣發泄,頭為諸陽之會,故風中於首也;


久風入於腑,則為腸風飧泄者,食不及化而下泄,以風性疏利故也。


諸邪傷人,必由於風,故風為百病之長。


至其變化,乃為他病,而無常方,然其致病,總由風氣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9#
 樓主| 發表於 2013-3-5 14:18:05 | 只看該作者

五臟中風形狀


帝曰:五臟風之形狀不同者何?


愿聞其診,及其病能。


岐伯曰:肺風之狀,多汗惡風,色?然白,時咳短氣,晝日則瘥,暮則甚,診在眉上,其色白;


心風之狀,多汗惡風,焦絕善怒嚇,赤色,病甚則言不可快,診在口,其色赤;


肝風之狀,多汗惡風,善悲,色微蒼,嗌干善怒,時憎女子,診在目下,其色青;


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身體怠惰,四肢不欲動,色薄微黃,不嗜食,診在鼻上,其色黃;


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面龐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隱曲不利,診在肌上,其色黑。


此即明上文五時風邪中於五臟之病證也。


風必由皮毛而入,腠理開泄,故多汗,傷風,故惡風,而五臟病證皆然也。


肺色白,邪鬱肺氣,故時咳而短氣也,晝則氣升而肺開,故病瘥,暮則氣降而肺闔,故病甚也;


心火為邪所遏,故焦躁善怒,心色赤,言者心之聲,舌為心之苗,舌轉動方成語,故病甚則言不快便也;


肝有餘則怒,不足則悲,邪客之,故兩者並現,心風怒者,木助火勢也,肝病悲者,金來乘木也,肝色蒼,風火上炎,則嗌干,怒者,陽盛惡陰,故時憎女子,青者,蒼之甚也;


脾主肌肉四肢,故身重怠惰,四肢不欲動也,脾色黃,脾困不運,故不嗜食也;


頭為諸陽之會,太陽為諸陽主氣,而為腎之表,故腎風而頭面腫,其身不腫者,以風為陽邪,陽升於上而不在經也,脊為督脈,內通於腎,故痛不能正立,腎色黑,二便為腎之門戶,隱曲者,便處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0#
 樓主| 發表於 2013-3-5 14:20:04 | 只看該作者

胃腑頭等中風形狀


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飲食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滿,失衣則?脹,食寒則泄,診形瘦而腹大。


頸兩旁人迎,胃脈也,故汗偏多於頸;


風邪阻胃,故食飲不下,膈塞腹滿也;


失衣則又加外寒,故?脹;


食寒則又加內寒,故泄瀉;


正傷肉消,故形瘦;


邪壅於中,故腹大也。


首風之狀,頭面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日則病甚,頭痛不可以出內,至其風日,則病少愈。


漏風之狀,或多汗,常不可單衣,食則汗出,甚則身汗,喘息惡風,衣常濡,口乾善渴,不能勞事。


泄風之狀,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漬其風,不能勞事,體盡痛,則寒。


此申上文首風、漏風、泄風之狀也。


首風因新沐而邪中之,不及他處,頭應天氣,天將起風,而人應之,故先一日頭痛惡風,甚不可以出內,至發風日,其氣外泄,則少愈也。


漏風者,腠理疏漏,風邪易入難去,表虛,故不可單衣,食則氣泄汗出,甚則身常多汗,喘息惡風,肺氣虛也,汗多津耗,故口乾善渴,氣傷,故不能勞事也。


漏風由飲酒而得,泄風因表虛而得,表虛,故勞則體盡痛而汗出,汗出則陽泄,故寒,余同漏風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4 03:55 , Processed in 0.109372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