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氣血相傾相並】
帝曰:已聞虛實之形,不知其何以生?
岐伯曰:氣血以並,陰陽相傾,氣亂於衛,血逆於經,血氣離居,一實一虛。
血並於陰,氣並於陽,故為驚狂;
血並於陽,氣並於陰,乃為炅中;
血並於上,氣並於下,心煩惋,善怒;
血並於下,氣並於上,亂而喜忘。
此言陰陽氣血相並相傾者也。
傾者,偏側也。
偏傾相並,故互有虛實。
蓋衛主氣,營主血,如氣亂於衛,則血不隨氣循行而逆於營,由是血氣各離其本居而相並。
氣並於血,則血實氣虛;
血並於氣,則血虛氣實。
血並於陰經,氣並於陽經,則陰陽經絡不相通和,發為驚狂之病;
血並於陽經,氣並於陰經,則陰陽互爭,發為炅中,炅,灼熱也;
血並走於上焦,氣並走於下焦,則心煩惋而善怒,惋,悲惱也;
血並於下焦,氣並於上焦,則神亂喜忘,所謂獨火亂其神明也。
良以陰陽互根互用,以生化氣血,故氣行則血隨,氣亂則血逆,氣阻則血瘀,氣熱則血耗,氣寒則血凝,氣衰則血少,血少則陰不勝陽而血熱,氣衰則陽不勝陰而氣寒,氣旺則血多,血多則陽不勝陰而血涼,氣旺則陰不勝陽而氣熱。
此氣血陰陽之衰旺寒熱,而又變生諸病者也。
帝曰:血並於陰,氣並於陽,如是血氣離居,何者為實?
何者為虛?
岐伯曰: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
是故氣之所並為血虛,血之所並為氣虛。
帝曰: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
今言血並為虛,氣並為虛,是無實乎?
岐伯曰: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故氣並則無血,血並則無氣,今血氣相失,故為虛焉;
絡之與孫絡,俱輸與經,血與氣並,則為實焉。
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
寒熱者,陰陽之偏氣也。
陰陽兩平,則氣血溫和,而流行無患。
若寒性凝斂,故氣血寒則泣而不流,泣者,澀也,溫之則寒消而去,氣血方和。
如其不和,則必相傾相並,若氣並於陽為血虛,血並於陰為氣虛,以偏並一邊,即有一實一虛也。
蓋氣血流行於經絡,內外相輸,循環不已,細者為孫絡,絡與孫絡之氣血,俱輸於十二經,以行周身者也。
其血與氣並走一處,此處即為實焉。
故如並走於上則上實,上實則下虛而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
然其所以相傾相並者,必有外感、內傷之因,要必求其所因而調之。
此當與臟腑門《太陰陽明論》所云更虛更實之理,參合觀之。
帝曰:實者何道從來?
虛者何道從去?
虛實之要,愿聞其故。
岐伯曰:夫陰與陽,皆有俞會,陽注於陰,陰滿之外,陰陽勻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夫邪之生也,或生於陰,或生於陽。
其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
凡病必辨陰陽虛實為綱要。
陰陽經絡有俞穴交會,氣血由之互相貫注,陽經注於陰,陰經滿溢,復歸於陽,脈中脈外,營衛臟腑,表裡周流,陰陽勻平,以充其形,故其三部九候之脈,若一氣所貫而不參差,如是命曰平人,為無病也。
若夫邪之生也,外感風雨寒暑,則必先傷陽分,及久而深入,方傷於陰;
若飲食起居,情欲喜怒,則先傷氣血臟腑,為陰分也。
此以表裡分陰陽,為生病之端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