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曰: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
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
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
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勿能害也,此因時之序。
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
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
此總標外感、內傷所由起也。
人與天地同根,故形氣之在天地間、六合內者,有九州;
在人身者,有九竅,有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者也。
所稟以生者,有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氣;
所賴以養者,有三陰三陽之生化萬物也。
其陰陽五行,氣化流行,必有衰旺偏駁,偏駁者為邪氣。
若不善調理,數犯其邪氣,則傷人。
故天地之氣化,為人生壽命之本也。
若人身之氣,能如蒼天之氣之清淨,則心神和而志意治,其身中陽氣固密,雖有賊邪,勿能為害,此為順天時氣化之序。
故聖人傳教,以養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也。
如失之而受邪,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此謂自傷,而元氣削也。
推原其要,在清淨而治意志,為卻病養生之道也。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
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
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
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
因於寒,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
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此承上文,言人身陽氣當如蒼天之清淨,與日之光明,則心神和而志意治,如失其所,則折壽,而神明不彰矣。
故天之健運而不息者,以天體清淨,而日光明照也,人能心淨氣清,則神光自然彰明矣。
良以人身陽氣根於陰,自下而上升,外行以為衛也。
升必有降,內外周流,欲如機樞之運轉,而循環不息者,起居如有驚擾,則神勞氣動,而陽不固密,外邪因而傷之。
若因傷於暑者,暑當與汗俱出勿止,蓋暑由火濕合化,汗出而濕去,火亦得泄也,若火盛上炎,則心煩而肺氣喘喝,或氣平靜而心火不寧,則必多言;
若因傷於寒邪,表陽被遏、則身熱如燔炭,仲景所云脈緊身熱無汗為傷寒,用麻黃湯發汗,汗出則解散矣,此言陽經傷寒者,若寒傷陰經,則無身熱頭痛,非可發汗也;
若因傷於濕者,地之濕氣,下先受之,霧露濕邪,上先受之,濕邪蒙蔽清陽,則頭目昏重,如被包裹之狀,濕侵筋脈,陽郁化熱,而不急為攘除,則筋傷而大筋軟短,小筋弛長,乃成拘攣痿之病矣;
因於氣為腫者,其濕不傷筋而傷陽氣也,蓋脾為太陰濕土,而主肌肉,濕邪傷陽而脾困,則肌肉腫矣,脾土旺於辰戌丑未四季,為一歲之綱維者,脾傷身腫,而遇四維土旺之時不愈,至旺氣過而時令相代,則陽氣竭而死,故曰:四維相代,陽氣乃竭也。
舊注四維解作筋骨血肉,或解作四肢,而筋骨血肉與四肢,又如何相代?
則全無義理可通矣。
況《至真要大論》岐伯曰:夫氣之生,與其化,衰盛異也。
寒暑溫涼,盛衰之用,其在四維。
蓋言寒暑溫涼之氣流行,有盛衰而後有變化,當變化之際,在辰戌丑未之四季,而立春夏秋冬之四時,故土旺四季,而為一歲之綱維也。
所以然者,春夏秋冬是木火金水四氣,金木水火互相克賊,必賴四季之土於中調理維持,方成造化之功,故曰:盛衰之用,其在四維。
觀此,其義理豈不確然可證乎!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於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汨汨乎不可止。
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
有傷於筋,縱,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汗出見濕,乃生痤?。
高粱之變,足生大疔,受如持虛。
勞汗當風,寒薄為?,郁乃痤。
上節言外邪所傷,此明勞欲所傷也。
篇首云清淨則志意治而陽氣固,若煩勞不息,則陽氣鴟張,化為邪火,火熾則水耗,水者,精血所由生也,其水漸耗,而至精絕不生,其邪僻之氣蓄積,而至夏令火旺之時,身中灼熱如煎,而經脈鬱閉,陽氣不得周行四肢,故反厥冷,名曰煎厥,俗稱骨蒸干血勞者也。
目得血而能視,精血枯,故目盲,精脫者耳聾,故氣閉不通,而耳不能聽,傷損至此,身如潰敗之壞都,而氣血流散,如無防之水,汨汨乎不可止遏而收攝,雖有藥石,莫能治矣。
若肝為剛臟,藏血而屬木,主春升之氣,大怒則肝氣逆,而其充形之氣機遏絕,血隨氣鬱,而菀結於上焦,因而營衛閉塞,經脈不通,使人薄厥者,怒氣急迫暴厥也。
肝主筋,故致有傷於筋,而弛縱不能束骨,則行立戰掉,其若不能整容也。
夫氣主煦之,血主濡之,陽氣乖逆,則營衛不和,而汗出偏沮,沮者,漏泄也,《月令》所云:地氣沮泄,是津液不能周流,乃從或左或右而漏泄,以成偏枯之證也。
以上皆言情欲所傷者也。
如或汗出腠開之時,而受濕邪,逆閉營氣,乃生痤?、瘡癤之類也。
其有素貪高粱濃味而致傷者,足以生大疔毒,不止痤?而已,良以日逐所蘊邪熱,如持虛空之器而受物,其積蓄深也。
若因勞汗出,而當風寒迫郁表陽,或為為痤,俗稱粉痣之類,皆淺在皮腠,尚無大害也。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
陷脈為?,留連肉腠。
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
營氣不從,逆於肉裡,乃生癰腫。
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為風瘧。
故風者,百病之始也,清淨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
故病久則傳化,上下不並,良醫弗為。
故陽蓄積病死,而陽氣當膈,膈者當瀉,不亟正治,粗乃敗。
以上皆題陽氣,謂陰陽兩平,中和之氣也。
其中和而精粹者,以養心神,中和而柔潤者,以養筋骨,敷布周流,內自臟腑,外達經絡,表裡陰陽,循環無間者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如氣有乖逆,而升降開闔,不循軌則,外寒因而從之,使筋脈拘急,乃生大僂者,大體傴僂不伸也。
如或邪陷血脈,營氣鬱結,則成瘰?、鼠?等瘡。
如邪留連肉腠,與穴俞之氣逼迫,久而侵入五內,傳為善畏驚駭之病,乃肝膽傷也。
若營氣不從軌則,逆於肉裡,乃生癰腫也。
肺藏魄,皮毛為肺之合,汗出毛竅,乃名魄汗,汗出未盡者,由形氣內弱,而邪風外加,穴俞以閉,乃發為風瘧也。
凡六氣之邪傷人必兼風,以風性尖利而易入,故風為百病之始也。
若身中陽氣清淨而固密,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能為害,此因順時序之氣化也。
大風苛毒,即《靈樞‧九宮八風篇》所云之虛風賊邪,故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至病久而邪傳化,則上升下降,陰陽相格,而不相並,謂陰陽不相交通,病至如此,雖有良醫,弗能為矣。
故其陽氣化為邪氣,蓄積至於病死,而邪陽之氣鬱結當膈,是當及早瀉之,乃不急急正治,而為粗工所敗者也。
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虛,氣門乃閉。
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
反此三時,形乃困薄。
此總結上文之義也。
上言陽因而上,衛外者也,故此專言衛陽之氣,晝行於身之陽分,故一日而主外。
平旦自陰而出於陽,其氣始生,日中而陽氣隆盛,日西則又入於陰,故外衛之陽氣虛,氣門乃閉。
是故暮而陽氣內收以拒外,無擾動筋骨,以傷內氣也。
表陽既虛,無見霧露陰濕之氣,以傷外體也。
如不知早、午、暮三時陽氣出入之序,而反逆之,則形氣乃困迫而致委頓矣。
此申明外邪所傷,必由陽氣內乏之故,以應上文陽氣固密,外邪弗能為害之義也。
岐伯曰:陰者,藏精而起亟也;
陽者,衛外而為固也。
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
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
是以聖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
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
此又申明陰陽互根之理,以表必使和平,不可偏勝也,經中反復詳明,無非斯旨。
自朱丹溪造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論,至張景岳又反其說,云陽常不足陰常有餘,兩家雖各有見解,不免晦經旨而迷後學也。
此節專標陰陽偏勝之病,尤為明著。
蓋陰陽之氣,出於命蒂,流為營衛。
命蒂,象太極也。
陰陽互根於太極,故偏亢則偏絕矣。
精者,陰中之陽也,陽根於陰,故陰藏精也;
起者,坤下起復也,而陰根於陽,故乾下變垢也,亟者,謂起而又起,無間斷,無窮已,乃陰陽相生而不息者。
其流為營衛,則營行脈中為陰,衛行脈外為陽,故陽者,衛外而為身之固也。
若有偏勝,而陰不勝其陽,則營行脈中者不足,故脈流薄弱而速疾,以陽勝而行速也;
及其甚也,氣盡歸並於陽,乃發狂病矣。
如陽不勝其陰,而陰屬臟,其氣凝滯,故不得調暢而相爭,清陽不能轉旋於表裡,以致九竅窒塞而不通也。
是故聖人備陳陰陽生化之道,必使氣血流通煦潤,而筋脈和同,骨髓堅固,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自然耳目聰明,元氣建立如故矣。
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
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為痔;
因而大飲,則氣逆;
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
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此明陰陽不調而致病者也。
風氣通於肝,風邪客之,侵淫日久,則化熱而傷陰精,精乃亡,由邪傷肝也。
肝主筋,既經邪傷,而又飽食,使脾氣困乏,則筋脈橫解,橫解者,弛懈也,脾困則生濕,濕邪下注而為腸?、痔漏也;
因而又大飲其酒,則氣逆;
更強用力,腎氣乃傷,而督脈損,高骨乃壞,高骨,背上天柱骨也。
故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若兩者不和,如四時之失序,而生化之道絕矣,因而和之,是謂聖人之法度,不循聖度,不能和也。
故陽強而不靜密,則偏亢而陰氣偏絕;
若陰氣和平,陽氣秘密,自然互相生化,而精神乃治也;
若陰陽析離而決裂,精氣乃絕而死矣。
因於露風,乃生寒熱。
是以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
夏傷於暑,秋為?瘧;
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
冬傷於寒,春必溫病。
四時之氣,更傷五臟。
風露之邪,必傷營衛,乃生寒熱之病。
凡邪之淺深傳化,病變多端。
是以春為風木司令,而傷於風者,邪氣留連不解,傳入腸胃而成洞泄之病,以風性疏泄也;
夏傷於暑者,邪客膜原,夏氣外浮而不即病,至秋涼風外束,邪不能容,乃發為?瘧,?音皆,?瘧者,以邪內結外閉而難出,日久不愈也;
秋傷於濕之濕,是燥字之訛,余前集《素問辨疑》已申明矣,蓋肺為燥金,秋為燥令,燥傷肺液,故上逆而咳,《痿論》曰:肺熱葉焦,發為痿?,經氣因之不周,則厥矣,若濕邪屬脾,多為腫病,而無咳逆,其訛可見也;
冬傷於寒者,腎為寒水之臟,而主冬令,同氣感召,邪伏於經而不即發,至春陽氣上升,邪化為熱,乃發為溫病。
此四時之氣更迭而傷五臟者,正為人身之氣通乎天氣,故氣有駁雜,即為所傷,又有偏亢、倚伏、傳變多端之病,統會上文義理,誠詳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