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wzy_79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靈素節注類編】

 關閉 [複製鏈接]
121#
 樓主| 發表於 2013-3-4 11:31:19 | 只看該作者

生死證

 

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


生陽之屬,不過四日而死。


所謂生陽死陰者,肝之心,謂之生陽;


心之肺,謂之死陰;


肺之腎,謂之重陰;


腎之脾,謂之辟陰,死不治。


此明臟病相傳生死之證,不外陰陽之理也。


屬者,病所歸也。


肝之心者,木生火也,故謂之生陽,其病不過四日而已,蓋一日木生火,二日火生土,三日土生金,四日金生水,則五臟生氣周流而病已,故名生陽也;


心之肺者,火克金也,二日金克木,三日木克土,土敗而後天根本絕則死,故名死陰也;


肺之腎者,金本生水,但金水皆陰,故名重陰,而無火土生陽之氣也;


腎傳脾,是陰水反來侮土,土本克水,反受其侮,則土無生陽之火可知,故名辟陰,辟,偏也,重陰偏陰而無陽,故皆死不可治也。


良以脾胃為生化氣血之源,火為土母,木為火母,故病之相傳,以木火土相生,則正氣旺而病邪退,其火土氣敗,則死不可治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2#
 樓主| 發表於 2013-3-4 11:31:43 | 只看該作者

結陽 結陰 二陽結 三陽結 三陰結 一陰一陽結


結陽者,腫四肢;


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


陰陽結斜,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


二陽結,謂之消;


三陽結,謂之隔:三陰結,謂之水;


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


此言陰陽郁結而發病者。


四肢為諸陽之本,陰陽經脈交接於四肢之末,陽結不得交通於陰,故四肢浮腫也;


若營陰結者,營主血,結則血不歸絡流通,遂漫溢妄行,由便而下,所謂陰絡傷則血內溢也,故結甚則下血甚矣;


若陰陽皆結而有偏斜,其陰結多陽結少,則成石水,少腹腫,蓋三焦外是營衛,陽所主,三焦內是腑臟,陰所主,陰陽皆結,則三焦水道不利,其陰結多,故水下壅而少腹腫,按之堅如石也。


二陽者,陽明胃也,陽結而化邪火,乃成中消之病,多食易飢,而肌肉消瘦也;


三陽者,太陽也,太陽主開,其氣結不得外達於表,則阻隔於內,或致飲食難下,而便不通也;


三陰者,太陰也,亦主開,其氣結則脾不轉運,肺不輸布,水飲蓄而成病也;


一陰者,厥陰也,一陽者,少陽也,甲乙木也,木鬱則火發,上灼於喉,而成喉痹,以肝脈循喉後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3#
 樓主| 發表於 2013-3-4 11:32:04 | 只看該作者

有形無形痛與不痛


《靈樞‧壽夭剛柔篇》少師曰:病在陽者,名曰風;


病在陰者,名曰痹;


陰陽俱病,名曰風痹。


病有形而不痛者,陽之類;


無形而痛者,陰之類也。


無形而痛者,其陽完而陰傷之也,急治其陰,無攻其陽;


有形而不痛者,其陰完而陽傷之也,急治其陽,無攻其陰。


陰陽俱動,乍有形,乍無形,加之煩心,名曰陰勝其陽,此謂不表不裡,其形不久。


風由陽氣所化,故病在陽分名風;


若寒濕陰邪凝滯,故病在陰分名痹。


此以人身陰陽之氣,與外邪同類相感而致病,因病以立名也。


有形而不痛者,如浮腫痞滿之類,是病傷陽,而陰完全也;


無形而痛者,如肢體疼痛,而無腫脹之類,是病傷陰,而陽完全也。


蓋陽為氣,起發而流通,起發故有形,流通故不痛也;


陰為血,沉靜而凝滯,沉靜故無形,凝滯故疼痛也。


此以病形而辨陰陽者也。


乍有形,乍無形,而煩心者,邪在陰陽之間,陰陽相格,故煩心,以不專在陽,不專在陰,故乍有形,乍無形;


如其邪入漸深而屬陰分,即名陰勝其陽,此不表不裡之病;


其形不久無矣。


由是可知陽勝於陰者,其疼痛亦必不久,而邪漸從外解也。


陽病當調其氣,陰病當和其血,是為一定之法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4#
 樓主| 發表於 2013-3-4 11:38:47 | 只看該作者

陽勝煩熱陰勝多痹
 

《素問‧逆調論》帝曰:人身非常溫也,非常熱也,為之熱而煩滿者,何也?


岐伯曰:陰氣少而陽氣勝,故熱而煩滿也。


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氣也,寒從中生者何也?


岐伯曰:是人多痹氣也,陽氣少,陰氣多,故身寒如從水中出。


此言不因受邪而為病者。


若受外邪,身必常溫常熱,今非常溫常熱,而有時發熱且煩滿者,是內生之熱也,由其陰氣少,而陽偏勝,故內熱而煩滿,與外邪之身熱自異也。


又有非衣少而身寒,非飲冷而中寒,其寒從中生者,由其營衛經絡之氣多痹,痹者,因陽氣少而陰氣多,陰性凝滯,陽抑不伸,故身寒如從水中出也。


嘗見有夏令而服棉衣者,其飲食起居如常,而臟腑無損,即是多痹氣而陽少之人也。


以上皆言陰陽偏勝為病,非獨外邪而致寒熱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5#
 樓主| 發表於 2013-3-4 11:39:09 | 只看該作者

陰虛肉爍


帝曰:人有四肢熱,逢風寒如炙如火者,何也?


岐伯曰:是人者,陰氣虛,陽氣盛。


四肢者,陽也,兩陽相得,而陰氣虛少,少水不能滅盛火,而陽獨治,獨治者,不能生長也,獨勝而止耳。


逢風而如炙如火者,是人當肉爍也。


脾胃統陰陽而主肌肉,四肢者,稟氣於脾胃,而十二經陰陽之氣,交接於肢末,故陰虛陽盛,則四肢熱,風寒激之,則如炙如火,以其腎水少,不能滅盛火,而亢陽獨治。


獨治者,孤陽不能生長氣血,而壯火反使消爍肌肉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6#
 樓主| 發表於 2013-3-4 11:39:35 | 只看該作者

腎枯骨痹


帝曰:人身有寒,湯火不能熱,濃衣不能溫,然不凍?,是為何病?


岐伯曰:是人者,素腎氣勝,以水為事,太陽氣衰,腎脂枯不長,一水不能勝兩火,腎者水也,而生於骨,腎不生則髓不能滿,故寒甚至骨也。


所以不凍 者,肝一陽也,心二陽也,腎孤臟也,一水不能勝二火,故不能凍?,病名曰骨痹,是人當攣節也。


是人腎氣素強,以水為事者,色欲過度也。


腎之腑,太陽膀胱也,臟損則腑陽虧,而太陽經氣衰矣。


太陽主一身之表,表虛而身寒,故湯火濃衣,不能使之溫熱也。


腎脂枯涸不長,骨髓由腎而生,腎脂枯,故髓不充滿,而寒甚至骨,則軀體無陽和之氣矣。


其所以不凍?者,心為君火,少陽相火,由肝膽而行,故心肝兩臟,皆陰中之陽也,腎為寒水,孤臟也,以其臟體分陰陽,則一水不勝君相二火,故不凍。


其皮肉筋骨,已無陽氣煦和,但有陰氣痹滯,故病名骨痹。


經云: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故肢節必當拘攣也。


如此,亦九死一生而已。


上條肉爍,是邪熱盛;


此條骨痹,是元陽消,皆內傷敗證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7#
 樓主| 發表於 2013-3-4 14:19:36 | 只看該作者

五病所發
 

《素問‧宣明五氣論》曰:五病所發:陰病發於骨,陽病發於血,陰病發於肉,陽病發於冬,陰病發於夏,是謂五發。


陰病發於骨者,腎主骨,為陰臟也;


陽病發於血者,心主血脈,為陽臟也;


陰病發於肉者,脾主肌肉,為至陰之臟也。


此以臟象分陰陽也。


如其夙病在陽分者,至冬陽氣收藏,邪不能容則病發;


如在陰分者,至夏陽氣升浮則病發。


所以然者,外邪混於血氣之中,隨經脈流行而不之覺,至時令遷移,陰陽氣變,則邪動,故陰遇陽即發,陽遇陰即發。


如冬陰令而傷陰寒,至春陽旺,發為溫病;


夏令陽時而傷暑熱,至秋陰令,發為?瘧,同一理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8#
 樓主| 發表於 2013-3-4 14:19:58 | 只看該作者

五邪所亂


五邪所亂:邪入於陽則狂,邪入於陰則痹,搏陽則為巔疾,搏陰則為喑,陽入之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是謂五亂。


人身臟腑、經絡、營衛、氣血,皆有陰陽之分,六氣外邪,亦有陰陽之異,故病之變化萬狀,要必辨其陰陽為綱領也。


此言狂者,以陽邪入陽分,陽性躁動也;


痹者,以陰邪入陰分,陰性凝滯也;


巔疾者,本乎天者親上,陽性上亢也;


喑者,陰性主闔,聲不能發也;


陽入之陰,隨陰性而靜,陰出之陽,激陽性而怒,如陽被陰激,發而為雷也。


是故邪正互爭,氣血擾亂,病變多端,要必有陰陽之理所在,此五亂者,足可為綱領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9#
 樓主| 發表於 2013-3-4 14:20:16 | 只看該作者

五邪所見死證


五邪所見:春得秋脈,夏得冬脈,長夏得春脈,秋得夏脈,冬得長夏脈,名曰陰出之陽,病善怒,不治,是謂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此明上文陰出之陽之義也。


春得秋脈,金克木也;


夏得冬脈,水克火也;


長夏得春脈,木克土也;


秋得夏脈,火克金也;


冬得長夏脈,土克水也。


蓋其五行相克者,由陰陽相離而不相交也,名曰陰出之陽者,其陰出離於陽而成孤陽,故病善怒,是謂五邪,皆同命死不治也。


若陽入之陰,則陰陽相入相交而生化,其人靜而不死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
 樓主| 發表於 2013-3-4 14:22:59 | 只看該作者

邪中陽溜於經中陰溜於腑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岐伯曰:身半以上,邪中之也;


身半以下,濕中之也。


故曰:邪之中人也,無有常,中於陰,則溜於腑;


中於陽,則溜於經。


帝曰:陰之與陽也,異名同類,上下相會,經絡之相貫,如環無端。


邪之中人,或中於陰,或中於陽,上下左右,無有恆常,何也?


岐伯曰:諸陽之會,皆在於面。


中人也,方乘虛時,及新用力,善飲食汗出,腠理開,而中於邪。


中於面,則下陽明;


中於項,則下太陽;


中於頰,則下少陽;


其中於膺背兩脅,亦中其經。


帝曰:其中於陰奈何?


岐伯曰:中於陰者,常從臂?始。


夫臂與?,其陰皮薄,其肉淖澤,故俱受於風,獨傷其陰。


帝曰:此故傷其臟乎?


岐伯曰:身之中於風也,不必動臟。


故邪入於陰經,則其臟氣實,邪氣入而不能客,乃還之於腑。


故中陽,則溜於經;


中陰,則溜於腑。


身半以上,天氣主之為陽,風為陽邪,故風邪中之;


身半以下,地氣主之,為陰,濕為陰邪,故濕邪中之。


同類相感召也。


風邪動蕩,故中人無常處,或中於陰,則溜於腑;


或中於陽,則溜於經。


此以表裡分陰陽,不拘上下之部位也。


蓋以諸陽經皆會於面,邪之中,方乘陽氣虛時,及新用力,飲食汗出,腠理開,而邪中之。


中於面,則下陽明,以陽明經脈起於鼻交?中,由面下行者也;


中於項,則下太陽,以太陽經脈從頭下項背而走足也;


中於頰,則下少陽,以少陽經脈由耳前下頰,行於身側者也;


中於膺背兩脅,亦各入其經脈也。


其中於陰,從臂?始者,以手足臂?裡面,皆三陰經脈所行者也,其皮薄,肉淖澤而不堅密,故邪易入,而風邪獨傷之也。


陰經內通於臟,邪入之而臟氣實,則邪不能客,故還之於腑,是由經入臟,從臟出腑,以腑臟經脈相通也。


故原其邪,國中於陽,則溜於經;


國中陰,則溜於腑也。


此但指風邪內入之徑路次第,而未及於濕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
 樓主| 發表於 2013-3-4 14:23:20 | 只看該作者

外感內傷


帝曰:邪之中人臟奈何?


岐伯曰:憂愁恐懼則傷心,形寒飲冷則傷肺,以其兩寒兩感,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


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於脅下,則傷肝,有所擊仆,若醉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


有所用力舉重,若入房過度,汗出浴水,則傷腎。


帝曰:五臟之中風奈何?


岐伯曰:陰陽俱感,邪乃得往。


上言臟氣實,邪不能客而還於腑,其有邪中於臟者,必由七情、飲食、房勞等事,先傷臟氣,邪得乘虛而入。


故此但詳內傷之因,而曰陰陽俱感,邪乃得往者,以臟腑居裡為陰,營衛在外為陽,統明外邪由內傷之所感召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2#
 樓主| 發表於 2013-3-4 14:23:37 | 只看該作者

面耐寒熱


帝曰:首面與身形也,屬骨連筋,同血合於氣耳。


天寒則裂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而其面不衣,何也?


岐伯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


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為睛;


其別氣,走於耳而為聽;


其宗氣,上出於鼻而為臭;


其濁氣,出於胃,走唇舌而為味。


其氣之津液,皆上熏於面,而皮又濃,其肉堅,故天熱甚寒,不能勝之也。


首面身形,雖同屬筋骨氣血,合而成形,其陽氣津液,皆上升而熏於面,故獨耐寒熱而不畏,所以上言或用力,或飲食汗出,腠理開,邪始乘虛而入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3#
 樓主| 發表於 2013-3-4 14:29:26 | 只看該作者

虛邪正邪
 

帝曰:邪之中人,其病形何如?


岐伯曰:虛邪之中身也,洒淅動形;


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於色,不知於身,若有若無,若亡若存,有形無形,莫知其情。


虛邪賊風暴厲,故中於身,洒淅動形者,寒?毛豎也;


正邪者,尋常風寒,因腠理開而入,其氣微而不厲,先現於面色,而身不之覺,故若有若無,若存若亡,有形無形,皆莫知其真實之病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4#
 樓主| 發表於 2013-3-4 14:38:07 | 只看該作者

胃大腸小腸證


帝曰:愿聞六腑之病。


岐伯曰:面熱者,足陽明病;


魚絡血者,手陽明病;


兩跗之上,脈豎陷者,足陽明病,此胃脈也。


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即泄,當臍而痛,不能久立,與胃同候;


胃病者,腹?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食飲不下。


足陽明胃經之脈行於面,故病則面熱也;


手腕魚際,手陽明大腸經之絡脈,故病則絡脈現血色也;


兩足跗上,胃經之動脈,名衝陽,其脈豎陷者,按之不應,為足陽明病也。


若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有聲,若重感於寒,即泄瀉,當臍而痛,不能久立者,立則氣墜欲瀉也,其胃病者,亦同候法,以胃與大腸,氣本相貫;


若胃病腹脹,腹正大腸所居之處,故現證相同,惟胃氣上連於肺,旁近於肝,故胃脘當心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食飲不下,咽者,胃之食管,與肺喉前後相並者,是故肺肝氣或不調,亦使胃脘脹悶也。


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後,當耳前熱,若寒甚,若獨肩上熱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間熱,若脈陷者,此其候也,手太陽病也。


小腸本在胃下、大腸之上,其病證反現於下者,以其為心之腑,而下通膀胱,氣化關於肝腎,故小腹痛,腰脊控睪丸而痛者,名疝病,亦名小腸氣也,時窘之後者,大便堅澀,因小腸主化物,病則滓濁不化,致大腸傳導不利也;


其有耳前熱,或寒甚,或肩上熱甚,及手小指次指間熱,而脈陷下,皆小腸經脈所現之病,故知其非肝、腎、膀胱之病,而由小腸延及於肝、腎、膀胱,當治小腸為主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5#
 樓主| 發表於 2013-3-4 14:38:44 | 只看該作者

三焦膀胱膽證


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留即為脹,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大絡在太陽、少陽之間,亦見於脈,取委陽。


三焦為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藏津液,必由三焦氣化,方能泄水。


三焦病而氣空,故腹中氣滿,而小腹尤堅者,膀胱不能泄水而小便閉也;


水多漫溢,留於肌膚,則成脹病矣;


候在足太陽之大絡,而取委陽穴者,泄膀胱以通下焦之氣,下焦通則三焦俱通矣。


故如水腫病用開腠發汗之法,亦是疏解太陽經脈,以通膀胱之氣,所以經言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也。


膀胱病者,小腹偏腫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熱,若脈陷,及足小趾外廉,及脛踝後皆熱,若脈陷,取委中央。


小腸為心之腑,而氣行於左,膀胱承小腸之氣化者,肝位於左,而主遺溺癃閉,則與肝亦相關涉,故膀胱病則小腸與肝氣皆不宣,小腹偏左而痛,以手按之,欲小便而不得,氣結不開也;膀胱為腎之腑,而下焦所主,以其有足小趾外廉及脛踝後皆熱,若脈陷,皆膀胱足太陽經現證,故取其經之委中穴以治之也。


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將捕之,嗌中?然,數唾,在足少陽之本末,亦視其脈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熱者,取陽陵泉。


少陽生氣,由肝膽而升,膽病氣鬱,故善太息;


膽汁泄而上溢,故口苦;


逆氣犯胃,則嘔宿汁;


膽附於肝,膽泄則肝虛,前云肝實則怒,虛則恐,故心下澹澹,恐人將捕之,澹澹,慘澹氣怯之狀,蓋怒則膽氣橫,恐則膽氣怯也;


氣逆於嗌,故?然有聲,水液隨涌而數唾也;


病在足少陽經之本末,本末者,經之始終也;


視其經脈之陷下者灸之,以通陽氣,其發寒熱者,因少陽經在半表半裡,取穴針之,以通表裡之氣,而仲景用小柴胡湯以和之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6#
 樓主| 發表於 2013-3-4 14:40:24 | 只看該作者

肺肝脾胃腎心證


《靈樞‧五邪篇》曰: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咳動肩臂。


肺合於皮毛而主衛氣,故邪在肺,則皮膚痛;


營衛不和,則發寒熱;


以其上氣,喘而汗出,咳動肩臂,皆肺病之現證,故寒熱亦屬肺邪。


若邪在經而發寒熱,必有頭痛,肺病發寒熱,則無頭痛也。


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寒中,惡血在內,行善掣節,時腳腫。


兩脅為肝經所行之處,故邪傷肝,兩脅痛也;


寒中者,脾胃虛弱,陽不輸化,而肝逆不得藏血,故惡血瘀積在內;


以陽明本多氣多血,以陽虛而寒,肝逆氣陷,故血蓄不行,而時腳腫;


血不養筋而筋急,故行則肢節牽掣也。


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


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飢;


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


陰陽俱有餘,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


脾胃主肌肉,故邪客之則肌肉痛。


陽有餘,則熱中而善飢;


陰有餘,則寒中而腸鳴腹痛;


以脾胃統一一身之陰陽,故陰陽偏勝,則寒熱證現也。


上條中寒而有蓄血者,肝病不藏血也;


此條中寒而無蓄血,肝無病也。


邪在腎,則病骨痛陰痹。


陰痹者,按之不可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痛,時眩。


腎主骨,邪在腎,故骨痛。


陰痹者,邪痹陰分深處,故按之不可得,而腹脹、腰痛、大便難,皆陰氣痹結者也。


以腎為胃關,開竅於二便。


故二便之病,皆關於腎,而大便難者,有陰結、陽結之分,陰結為虛寒,陽結為實熱,仲景辨脈證甚詳,此之陰痹,即陰結也。


關門痹結,則腸胃濁壅不行,肺氣開張,不得下降,經氣皆逆,故肩背頸項俱痛也;


腎病而水不涵木,則虛陽化風而上冒,故時眩也。


邪在心,則病心痛,喜悲,時眩仆。


視有餘不足,而調之其輸也。


邪受心包絡,其氣有餘則笑,不足則悲;


而心中痛者,以心主血脈,血脈郁結也;


脈結氣不通,則心火亢逆,而神不能主持,故時目眩而仆。


當視其有餘不足,而調其輸者,調心包絡之經氣也。


以上統指外感、內傷偏邪之氣而言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7#
 樓主| 發表於 2013-3-4 14:42:14 | 只看該作者

心臟不受邪氣
 

《靈樞‧邪客篇》帝曰:手少陰之脈,獨無?,何也?


岐伯曰:少陰,心脈也。


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臟堅固,邪勿能容也。


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


故諸邪之在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故獨無 也。


心包絡稱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一如君之近臣,代心用事而出喜樂,為心臟之脈。


若心主,即元神,清靜無為者也,故其臟堅固,邪不能干,而凡邪之干心,皆包絡受之。


若傷心臟,則神去而死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8#
 樓主| 發表於 2013-3-4 14:44:04 | 只看該作者

虛實之要


《素問‧刺志論》帝曰:愿聞虛實之要。


岐伯曰:氣實形實,氣虛形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穀盛氣盛,穀虛氣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脈實血實,脈虛血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帝曰:如何而反?


岐伯曰:氣盛身寒,此謂反也;


氣虛身熱,此謂反也;


穀入多而氣少,此謂反也;


脈盛血少,此謂反也;


脈少血多,此謂反也。


氣盛身寒,得之傷寒;


氣虛身熱,得之傷暑;


穀入多而氣少者,得之有所脫血,濕居下也;


穀入少而氣多者,邪在胃與肺也;


脈小血多者,飲中熱也;


脈大血少者,脈有風氣,水漿不入,此之謂也。


夫氣者,體之充也。


脈者,血之府也。


色者,氣血之榮華也。


氣血者,由水穀之精微所化者也。


是故形氣、血脈之虛實,色澤之明晦,穀入之多少,必當相應,其不相應而相反者,由外感、內傷之病所致,而要辨其虛實也。


假如形實氣盛者,形體壯實,呼吸聲粗,而陽氣旺,身不寒也,若反身冷畏寒,是外傷寒邪,內氣被遏而不舒,故聲粗似氣盛也;


形弱氣虛,則聲微,呼吸少氣,不足以息,而陽虛身寒也,若反身熱而畏熱者,是暑熱傷氣,故氣虛不足以息也;


穀入多則胃強而氣自旺,乃反少者,因其脫血而氣耗散,或濕邪傷陽,濕為陰邪,居下部,而陽氣根於下者,以濕居之,故生氣少也;


穀入少則胃弱而中氣虛,乃反盛者,以邪客肺胃,其氣滯逆,非真盛也;


血盛則脈盛而色榮也,若色榮似血多,而脈反小者,以飲酒而血中有熱,非血多也;


若脈盛似血盛,而色反枯白者,因有風氣而致脈盛,非血盛也,風氣阻於中,水漿且不入,何有穀氣以生血氣哉!


《素問‧通評虛實論》岐伯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氣虛者,肺虛也,氣逆者,足寒也,非其時則生,當其時則死,余臟皆如此。


此統言虛實之道,舉一臟以該余臟也。


蓋肺主一身之氣,故氣虛者,肺必虛也。


若氣逆而不降者,其陽上亢,故足下必寒也。


肺金旺於秋,若非秋時而肺虛,尚可生,若當旺時而反虛,其根本已敗可見,或夏令火旺克金之時,則更難培養也。


又如秋冬陽氣收降之時,而氣逆足寒,猶可調治,若春夏陽氣升浮,而氣逆足寒,即有上脫之虞,故曰非其時則生,當其時則死也。


余臟如肝心之氣旺於春夏而主升,肺腎之氣旺於秋冬而主降,脾旺於季夏而主轉運,其虛其實,為逆為順,皆可如此類推矣。


薛生白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此二句為治之大綱。


其辭似顯,其義甚微,而辨之最難者也。


蓋言邪氣實宜瀉,正氣虛宜補,凡邪正相搏而為病,則邪實正虛皆可言也。


主瀉者曰邪盛當瀉,主補者曰精奪當補,各執一見,藉口文飾,以至精之訓,釀莫大之害,不知理之所在,有必不可移易者,察虛實之緩急有無也。


無虛者,急在邪氣,去之不速,留則生變也;


多虛者,急在正氣,培之不早,臨期無濟也;


微虛微實者,亦治其實,可一掃而除也;


甚虛甚實者,所畏在虛,但固守根本,以先為己之不可勝,則邪無不退也;


二虛一實者,兼其實,開其一面也;


二實一虛者,兼其虛,防生不測也。


總之,實而誤補,固必增邪,猶可解救,其禍小;


虛而誤攻,元氣忽去,莫可挽回,其禍大。


此虛實之緩急,不可不察也。


所謂有無者,察邪氣之有無也。


凡風、寒、暑、濕、燥、火皆為邪,邪之在表在裡、在腑在臟,必有所居,求得其本,則直取之,此所謂有,有則邪之實也;


若無六氣之邪,而病出三陰,則惟情欲以傷內,勞倦以傷外,非邪似邪,非實似實,此所謂無,無則病在元氣也。


不明此義,必至以逆為從,以標作本,絕人長命耳。


楠按:此篇之論,最為精當,學人宜三復焉。


惟云誤補增邪,猶可解救,其禍小,然余親見有病伏暑發瘧者,其人信景岳書,而用補氣等藥,其邪暫伏,瘧止,不數日復發,更認為虛,而服熟地等劑,即變悶痧,邀余視之,不可解救,是夜而卒。


蓋風寒之邪在表者,誤補猶可解救,虛人且當助內以托邪;


若暑濕之邪,初由膜原而歸脾胃,故雖虛不能用補法,而為難治,必須輕藥從緩調之,急則生變也。


是故虛而挾邪者,必辨其邪之淺深表裡為要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9#
 樓主| 發表於 2013-3-4 15:28:39 | 只看該作者

五臟現病
 

《靈樞‧本神篇》曰: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


脾藏營,營舍意,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實則腹脹,涇溲不利;


心藏脈,脈舍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


肺藏氣,氣舍魄,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


腎藏精,精舍志,腎氣虛則厥,實則脹,五臟不安。


必審五臟之病形,以知其氣之虛實,謹而調之也。


心為君主之官,心神靜則靈明無作,動則化識為用,魂魄意志,皆由心神所化,為識之別名,寄於肝、肺、脾、腎四臟,故各臟有病,皆關於心,而知痛苦。


凡情欲之動出於心,而必先傷各臟者也。


良以神氣本為一物,而分二用者,神動則傷氣,氣動則亂神,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也。


觀臟氣之虛實,而現恐怒悲喜等病,其神氣本為一物,更可征矣。


然氣又有陰陽五行之分,故五臟之現病,各有不同也。


臟腑為表裡,腑氣本於臟,故臟氣虛實,即腑氣虛實也。


肝氣虛則膽怯而多恐也,肝為剛臟,名將軍之官,故其氣實則膽橫而多怒也;


營氣生於脾,故脾藏營,而營舍意也,四肢稟氣於脾胃,其氣由脾健運而外達,脾虛故四肢無力而不用也,脾為中土,金木水火藉以調和,其氣虛不能周布,則金木水火互相克賊,而五臟皆不安矣,脾位於腹,其氣實則壅而不得轉輸,腸胃因之不通,故腹脹而涇溲不利也;


血脈從心臟之氣而生,故謂心藏脈,而脈舍神,每見有外邪瘀結血脈者,即多昏譫,理可見矣,以神氣本為一物,故氣虛則神喪而悲,氣實則神旺而喜笑不休也;


一身之氣,皆歸肺權衡四布,故肺藏氣,而氣舍魄也,肺開竅於鼻,其氣虛則濁蔽其竅而不通利,出入氣少也,其實者則氣壅於胸,不得分布,故喘喝、胸滿而仰息也;


水穀所化之精血,皆由脾臟轉輸,而血歸肝,精歸腎,故謂肝藏血,而血舍魂,腎藏精,而精舍志也,志者,神火之所注,而舍於精,故精能生氣,而為陽之根,氣虛則陽衰而多厥冷也,腎為胃關,開竅於二便,故腎氣實則關竅不利,濁壅腸胃,胸腹脹悶,而五臟皆不安矣。


是故必審五臟之病形,以知其氣之虛實,謹按理法而調之,以五臟為根本,五臟調和,則一身自無諸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0#
 樓主| 發表於 2013-3-4 15:30:01 | 只看該作者

肝病
 

《素問‧臟氣法時論》曰: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


虛則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


取其經,厥陰與少陽。


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頰腫。


此言五臟虛實之病,與上《本神篇》有不同者,蓋《本神篇》專明本臟之虛實,此篇特明受邪之病形,故直標肝病、心病,而不明言其臟象,止表受邪之證,所謂邪盛為實、精奪為虛也。


而其言虛,亦有挾邪之證,故雖同論五臟虛實,而義理迥別,各明其病也。


肝脈起於足,由少腹布脅肋,故肝病則兩脅下痛,引少腹,以其受邪,故有經脈之證,用針以通經脈而治也,邪盛為實,肝實故善怒;


其虛者血少,目光本虧,再加受邪,故目?無所見,?者,昏暗也,肝之表是膽腑,少陽經脈入於耳,既虛而又邪蔽,故耳無所聞,膽怯,故善恐,如人將捕之也。


即取肝膽經以治之。


如少陽氣逆,其邪盛,則頭痛、耳聾不聰、頰腫,皆少陽經脈所行之處也。


其耳不聰,比之虛者絕無所聞,則又不同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4 20:51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