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wzy_79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靈素節注類編】

 關閉 [複製鏈接]
241#
 樓主| 發表於 2013-3-6 14:20:44 | 只看該作者

膚脹


膚脹者,寒氣客於皮膚之間,?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濃。


按其腹,?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


膚脹因陽虛寒氣客於皮膚,內無水邪,但是虛腫,故?然不堅,其皮濃。


按其腹,?而不起,以氣虛不鼓也,腹色不變,則與水脹之皮薄色亮,按之隨手而起者不同矣。


?音杳,坎陷之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2#
 樓主| 發表於 2013-3-6 14:21:01 | 只看該作者

鼓脹


鼓脹者,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也。


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


此由內傷肝脾,故色青黃並現,腹脹而有筋綻。


與水脹、膚脹因各不同,其證亦異。


如後條旦食不能暮食,用雞矢醴者相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3#
 樓主| 發表於 2013-3-6 14:21:18 | 只看該作者

腸覃


腸覃者,寒氣客於腸外,與衛氣相搏,氣不得營,因有所系,癖而內著,惡氣乃起,息肉乃生。


其始生也,大如雞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懷子之狀,久者離歲,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以時下,此其候也。


腸覃始由寒氣客於腸外,是在軀殼之內,正衛氣出入之區,寒邪與氣相搏,因而結成癖積,惡氣乃起,息肉乃生。


歲久大如懷子,按之堅而推之移,其結在氣分,故血脈流通,月事仍應時而下,蓋與衛氣所結,衛行脈外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4#
 樓主| 發表於 2013-3-6 14:21:35 | 只看該作者

石瘕


石瘕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以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


皆生於女子,可導而下。


石瘕由寒氣客於子門,假血成形,結如石堅,故名石瘕,而在胞脈之中,故狀如懷子,俗所謂鬼胎也。


此以惡血當瀉不瀉,瘀結而月事不通,與上之腸覃有氣血之分,而皆生於女子,當通利導之而下也。


帝所問尚有石水一證,岐伯無答,義詳前卷諸風證中。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5#
 樓主| 發表於 2013-3-6 14:23:09 | 只看該作者

諸脹脈證


《素問‧腹中論》帝曰:有病心腹滿,旦食則不能暮食,此為何病?


岐伯曰:名為鼓脹,治之以雞矢醴,一劑知,二劑已。


帝曰:其時有復發者,何也?


岐伯曰:此飲食不節,故時有病也。


雖然其病且已時,故當病,氣聚於腹也。


鼓脹者,外脹中空,其形如鼓,此因肝旺脾虛,壅滯經隧,腑氣尚通,旦時陽旺,故能食,暮則陽衰,不能食也。


雞矢白善消宿積,雞為肝之畜,故又能疏肝,用沸酒渥之,澄清而飲,名雞矢醴,取其酒氣行表助陽,其腑無實積,故不用攻奪之藥。


病由脾弱,故飲食不節,病必復發,雖然病已時,當其復病,濁氣仍聚於腹故也。


《靈樞‧脹論》帝曰:脈之應於寸口,如何而脹?


岐伯曰:其脈大堅以澀者,脹也。


帝曰:何以知臟腑之脹也?


岐伯曰:陰為臟,陽為腑。


帝曰:氣之令人脹也,在於血脈之中耶?


臟腑之內乎?


岐伯曰:三者皆存焉,然非脹之舍也。


帝曰:愿聞脹之舍。


岐伯曰:夫脹者,皆在於臟腑之外,排臟腑而廓胸脅,脹皮膚,故命曰脹。


帝曰:臟腑之在胸脅腹裡之內也,若匣匱之藏禁器也,各有次舍,異名而同處,一域之中,其氣各異,愿聞其故。


岐伯曰:夫胸腹,臟腑之廓也;


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


胃者,太倉也;


咽喉、小腸者,傳送也;


胃之五竅者,閭裡門戶也;


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


故五臟六腑者,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狀。


營氣循脈,衛氣逆為脈脹,衛氣並脈,循分為膚脹。


三裡而瀉,近者一下,遠者三下,無問虛實,工在疾瀉。


此明內脹之脈也。


脈大堅以澀,是邪氣壅結,氣血不和,故知其為脹也。


脈應於陽部,其脹在腑;


脈應於陰部,其脹在臟也。


而其為脹,必皆關乎氣與血脈、臟腑三者之病,然非脹之定舍也。


胃之五竅:唇、齒、咽,胃之上口名賁門,下口名幽門,共五竅也。


廉泉、玉英,俱任脈經穴,在舌下,津液由之而升也。


營行脈中,衛行脈外,衛氣逆,則營閉不得與衛通,故為脈脹,衛氣者,並脈循分而行脈外者也。


若脈氣通而但衛不和者,則為膚脹,止脹於皮膚之內,其脈必流通而不澀也。


此兩證當用針瀉胃經之三裡穴,無問虛實,在疾瀉之,以胃為臟腑之海,統領營衛故也。


此明氣與血脈之脹屬於營衛,下明臟腑之脹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6#
 樓主| 發表於 2013-3-6 14:24:20 | 只看該作者

五臟證


帝曰:愿聞脹形。


岐伯曰:夫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


肺脹者,虛滿而喘咳;


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小腹;


脾脹者,善噦,四肢煩?,體重不能勝衣,臥不安;


腎脹者,腹滿引背央央然,腰髀痛。


此分五臟之形證也。


陽經內通於腑,陰經內通於臟,其由經脈之脹,甚則內遏臟氣,故有各臟之病形。


或先由臟病而致外脹者,則必先現臟證也。


下節六腑之脹亦然。


若膚脹,僅在衛分,不涉於經,必無臟腑現證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7#
 樓主| 發表於 2013-3-6 14:24:56 | 只看該作者

六腑證


六腑脹: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


大腸脹者,腸鳴而痛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飧泄不化;


小腸脹者,少腹?脹,引腰而痛;


膀胱脹者,少腹滿而氣癃;


三焦脹者,氣滿於皮膚中,輕輕然而不堅;


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


此分六腑,證狀各有不同。


或由各經氣逆侵內者,或因內傷食積所致者。


其臟脹,或由脾虛、肝鬱、肺逆使然,或腑不通暢,遏其臟氣者,皆當詳審其因而治之。


三焦脹與膚脹相類,以其同屬於氣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8#
 樓主| 發表於 2013-3-6 14:26:06 | 只看該作者

諸脹由起


帝曰:脹者焉生?


何因而有?


岐伯曰:衛氣之在身也,常然並脈循分肉,行有逆順,陰陽相隨,乃得天和,五臟更始,四時有序,五穀乃化。


然後厥氣在下,營衛留止,寒氣逆上,真邪相攻,兩氣相搏,乃合為脹也。


營衛外護,臟腑內居,經絡氣血,通貫流行,其起止皆有次序,陰陽相隨,如環無端,合乎五行四時之氣化,義詳營衛經絡門中。


衛氣之行,並脈循分肉,雖行脈外,而必隨順經脈流行之序。


若其逆而失度,升降不調,然後厥逆之氣在下,於是營衛氣血留止不行,內寒之氣上逆,真氣與邪互相攻擊,陰陽兩氣不得通和,而搏結壅塞,乃合為脹病也。


《素問‧大奇論》曰:肝滿、腎滿、肺滿皆實,即為腫。


氣盛於陽為腫,盛於陰為滿。


此言內滿實而腫於外,其病自內而之外者,當先治其內也。


肺之雍,喘而兩?滿;


肝雍,兩?滿,臥則驚,不得小便;


腎雍,腳下至少腹滿,脛有大小,髀?大,跛,易偏枯。


此申明上條之現證以辨之也,雍同壅,言邪氣壅而致滿也。


肺肝之壅,皆兩?滿,而肺則有喘,肝則有驚而不得小便之異也;


腎壅則少腹至腳下氣血瘀閉,故脛有大小,髀?大,跛不能行,或左或右,相易不定而偏枯也。


其壅者,或因內傷,或受外感,皆不可定。


此明臟病而不及心脾者,心藏神明,為一身之主宰,若其氣壅,則必昏憒多狂;


脾司轉運,若其氣壅,則一身內外皆不通和,不止如三臟之現證者。


即參上文五臟之脹,其義理可知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9#
 樓主| 發表於 2013-3-6 14:27:03 | 只看該作者

諸積病證


諸積


《靈樞‧百病始生篇》帝曰: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清濕喜怒。


喜怒不節則傷臟,風雨則傷上,清濕則傷下。


三部之氣,所傷異類,愿聞其會。


岐伯曰:三部之氣各不同,或起於陰,或起於陽,請言其方。


喜怒不節則傷臟,臟傷則病起於陰也;


清濕襲虛則病起於下;


風雨襲虛則病起於上,是謂三部。


至於其淫,不可勝數。


此總舉外感、內傷之病,而分三部以辨之也。


喜怒該七情而言,七情傷臟,臟為陰,則病起於陰也;


風雨之邪上受,上為陽部,則病起於陽也;


清濕即寒濕,其邪下受,下屬足經,有陰有陽,則病或起於陰,或起於陽,當隨證辨之也。


至於病之淫?,猶水之泛濫,故其變化不可勝數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0#
 樓主| 發表於 2013-3-6 14:29:13 | 只看該作者

淺深部位現證


帝曰:愿卒聞其道。


岐伯曰: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


卒然逢疾風豪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兩實相逢,眾人肉堅。


其中於虛邪也,因於天時,與其身形,參以虛實,大病乃成。


氣有定舍,因處為名,上下中外,分為三員。


是故虛邪之中人也,始於皮膚,皮膚緩則腠理開,開則邪從毛髮入,入則抵深,深則毛髮立,毛髮立則洒然,故皮膚痛;


留而不去,則傳舍於絡脈,在絡之時,痛於肌肉,其痛之時息,大經乃代;


留而不去,傳舍於經,在經之時,洒淅喜驚;


留而不去,傳舍於伏沖之脈,在伏沖之時,體重身痛;


留而不去,傳舍於腸胃,在腸胃之時,賁響腹脹,多寒則腸鳴飧泄,食不化,多熱則溏出糜;


留而不去,傳舍於腸胃之外,募原之間,留著於脈,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積。


或著孫絡,或著絡脈,或著經脈,或著輸脈,或著於伏沖之脈,或著於膂筋,或著於腸胃之募原,上連於緩筋,邪氣淫?,不可勝論。


尋常風雨寒熱,不能傷人,必因虛邪之風,與身形之虛,兩虛相遇,邪乃客之。


蓋太乙所居之宮,風從後來者為虛邪,從前來者為實邪,義詳前卷《靈樞‧九宮八風篇》。


若身形實而邪實,兩實相逢,則肉堅不能傷也。


若天時身形,虛實相參,而中其邪,大病乃成。


邪客於身而有定舍,因其邪在之所而立病名,分上下中外三部,以其直則有上中下三焦,橫則有表裡中三層。


虛邪中人,初在皮膚,留而不去,則漸入漸深,各有現證可驗,而不隨證治之,則病根深痼難去。


當邪之初入,其流傳亦無定所,或淺或深,留著為病,以至久著不去,則息而成積,乃不復流傳,以其與氣血膠結而成瘀積也。


故邪氣之淫 蔓延,何可勝論哉!


帝曰:愿盡聞其所由然。


岐伯曰:其著孫絡之脈而成積者,其積往來上下,臂手孫絡之居也,浮而緩,不能拘積而止之,故往來移行腸胃之間,水湊滲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則?滿雷引,故時切痛;


其著於陽明之經,則挾臍而居,飽食則益大,飢則益小;


其著於緩筋也,似陽明之積,飽食則痛,飢則安;


其著於腸胃之募原也,痛而外連於緩筋,飽食則安,飢則痛;


其著於伏沖之脈者,揣之應手而動,發手則熱氣下於兩股,如湯沃之狀;


其著於膂筋在腸後者,飢則積見,飽則積不見,按之不得;


其著於輸之脈者,閉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竅干塞。


此邪氣之從外入內,從上下也。


浮在皮裡之細絡,名孫絡,稍深而粗者,名大絡,大絡內通於經,陽經則通腑,陰經則通臟,故陰經又深於陽經,經有陰陽,故絡亦有陰陽也。


氣血周行內外,無處不到,其邪客之,則氣血瘀滯,久乃結而成積矣。


積在孫絡,往來上下者,以臂手乃孫絡所居之處,其氣浮淺而緩,不能拘止其積,故積往來移行,以至腸胃之間,腸胃為水飲灌注旁滲之地,而邪從旁湊之,故濯濯有音,如系寒積,則?滿雷鳴相引,時時切痛,因其絡阻,氣不流通也;


其或著於陽明胃經,則挾臍而居,以經氣聚於此也,飽食則胃氣充溢於經,故積形益大,飢則氣消,而仍小矣,經居於肉而不貼胃,無形質觸礙,故積不痛;


其著於緩筋者,緩筋貼胃,故似陽明之積,以其貼胃,飽則胃脹觸動,故痛,飢則安矣;


其著於腸胃之膜原,膜原,遮蔽胃中濁氣者,飢則虛火沖動,故痛,飽則火息,故安,其痛連緩筋者,緩筋乃募原之枝也;


其著於伏沖之脈者,脈在脊背肉內,是營氣所流行者,被積壅阻,故揣之應手而動,發手則氣流散,故覺熱氣下於兩股,如湯沃之狀也:積著於膂筋,其在腸胃之後,飢則腸胃空虛,故積現,飽則氣漫,故積不現,以其在腸胃之後,軀體之裡,故按之不可得也;


積著於輸之脈者,脈閉不通,則津液不能下輸,故便竅干窒。


此皆言其邪氣之從外入內,從上而下之成積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1#
 樓主| 發表於 2013-3-6 14:32:30 | 只看該作者

生成之由


帝曰:積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


岐伯曰: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也。


寒性凝斂氣血,故積因寒生,至氣血與邪膠結,而厥逆不行,其積乃成也。


帝曰:其成積奈何?


岐伯曰:厥氣生足,?生脛寒,脛寒則血脈凝澀,血脈凝澀則寒氣上入於腸胃,入於腸胃則?脹,?脹則腸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積。


卒然多飲食,則腸滿,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脈傷,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腸胃之絡傷,則血溢於腸外,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搏,則並合凝聚不得散而積成矣。


卒然外中於寒,若內傷於憂怒,則氣上逆,氣上逆則六輸不通,溫氣不行,凝血蘊裹而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其積皆成矣。


此舉外感、內傷皆能成積者也。


厥氣生於足,?生脛寒者,外邪受於足經也,?,猶悶悶也,因足三陰經脈上行入腹者,由是而血脈凝澀,內傳腸胃而成積。


蓋邪從外入內,從上而下者,前文已明,此又申說邪從下受,及由內傷七情飲食者。


若卒然多飲食,及起居不節,用力過度,以致絡傷,血溢腸外,占寒汁沫凝聚而成積。


又有外中寒邪,內傷憂怒,則氣上逆而六輸不通,六輸者,六腑轉輸之經脈也,腑為陽,輸不通,故溫氣不行,血凝不散,津液澀而不流,旁滲留著而皆成積,此由外感兼內傷者也。


蓋陽絡浮淺而陽氣上升,故絡傷則血外溢而吐衄,陰絡深沉而陰氣下降,故絡傷則血內溢而便血,血既離經,則必與腸外汁沫相搏,及其成積,或著於陰,或著於陽,或腑,或臟,皆有外證可驗,如前後文之所明者,已詳盡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2#
 樓主| 發表於 2013-3-6 14:32:53 | 只看該作者

論治法


帝曰:其生於陰者,奈何?


岐伯曰:憂思傷心;


重寒傷肺;


忿怒傷肝;


醉以入房,汗出當風,傷脾;


用力過度,若入房汗出,則傷腎。


此內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察其所痛,以知其應,有餘不足,當補則補,當瀉則瀉,毋逆天時,是謂至治。


此總結上文之義也。


上言多飲食,及起居不節、內傷憂怒等,皆病之生於陰者,此又詳所傷之由,以分五臟也。


重寒者,外感寒邪,內傷寒飲食也。


外感則有風雨寒暑之異,內傷則有飲食七情之分,五臟六腑,經絡淺深,皆當辨別,以要言之,不出內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


治之必先審其所因所痛之狀,如上文所云,以知其內外之應,而積之所在,再辨其虛實寒熱,以施補瀉之法,順天時寒熱溫涼,陰陽升降之序,而調其氣血,通其經脈,和其臟腑,是謂至善之治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3#
 樓主| 發表於 2013-3-6 14:33:12 | 只看該作者

腸胃積聚


《靈樞‧五變篇》帝曰:人之善病腸中積聚者,何以候之?


少俞曰:皮膚薄而不澤,肉不堅而淖澤,如此則腸胃惡,惡則邪氣留止,積聚乃傷。


脾胃之間,寒溫不次,邪氣稍至,蓄積留止,大聚乃起。


皮膚薄弱而乏色澤,其肺虛可知;


肉不堅實而淖澤,淖澤者,柔軟如污泥,其脾虛可知。


腸胃者,肺脾之腑也,其臟虛,腑必惡劣,而濁邪之氣留止積聚,乃傷之也。


脾胃之間又寒溫不調,由是稍感其邪,即與所蓄之積留止不行,遂大聚而成患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4#
 樓主| 發表於 2013-3-6 14:33:28 | 只看該作者

息積


《素問‧奇病論》帝曰:病脅下滿,氣逆,二三歲不已,是為何病?


岐伯曰:病名息積,此不妨於食,不可灸刺,積為導引服藥,藥不能獨治也。


一呼一吸名一息,息根於臍中,與脅下相近,其有涎沫鬱而成痰,隨息積於絡脈經膜之間,以致脅滿氣逆,病名息積也。


其腑氣通利轉動,故不妨於食。


以積僻處肉內膜間,故久不愈而不可針灸。


針灸止能通經氣,不能去積,須疊為按摩導引之法,而兼服藥,藥亦不能獨治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5#
 樓主| 發表於 2013-3-6 14:33:46 | 只看該作者

伏梁


帝曰:人有身體髀股 皆腫,環臍而痛,是為何病?


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風根也。


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肓,肓之原在臍下,故環臍而痛也。


不可動之,動之為水溺澀之病也。


有形之邪,內伏橫亙如梁,故名伏梁。


蓋一身皆腫為風,風邪與氣血膠結成形而內伏,為風腫之根也。


因其邪氣溢於大腸,滯著於肓,肓之原在臍下,故環臍而痛也。


動之者,謂用針以動經氣,不能抉其根,反使邪氣溢於膀胱,以成蓄水溺澀之病,則當用藥內治可知。


然所謂病入膏肓,其危重亦可想見矣。


《素問‧腹中論》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為何病?


岐伯曰:病名伏梁。


帝曰:何以得之?


岐伯曰:裹大膿血,居腸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此下則因陰,必下膿血;


上則迫胃脘生膈,挾胃脘內癰。


此久病也,難治。


居齊上為逆,居齊下為從,勿動亟奪。


論在《刺法》中。


此亦名伏梁者,以其同前證之形狀,而病邪有異,但少腹盛而身不腫也。


然其邪積裹大膿血,成腸胃癰,病已危害,故不可切按治之,每切按致死也。


此在下因近二陰,必有膿血下出,若居臍上,迫胃脘而生於膈,則近心肺,而膿血不得下出,故為逆,居臍下為從也。


治之勿可妄動而亟攻奪,亦可設法導其膿血下行而已。


考?


《刺法論》並無伏梁證,未知其故。


《靈樞‧經筋篇》曰:手少陰之筋,其病內急,心承伏梁。


其成伏梁,吐膿血者,死不治。


其義大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6#
 樓主| 發表於 2013-3-6 14:34:57 | 只看該作者

胃脘癰


《素問‧病能論》帝曰:人病胃脘癰者,診當何如?


岐伯曰:診此者,當候胃脈。


其脈當沉細,沉細者氣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則熱,人迎者,胃脈也,逆而盛,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故胃脘為癰也。


此言胃脈沉細者,右關之脈也。


兩手之脈名寸口而主陰,以其氣出於臟也;


人迎者,結喉兩旁胃經之動脈也,主陽,以其氣出於腑也。


右關沉細者,胃中陰血瘀結,遏其臟氣也,陰血瘀結,與陽相格,而陽氣逆甚,故人迎脈盛而熱聚胃口,血結成癰。


成癰必有脹痛之證,熱聚必有燥渴之證,而右關之脈反沉細似虛,故必診人迎,方知其陽逆熱聚而成癰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7#
 樓主| 發表於 2013-3-6 14:35:19 | 只看該作者

肥氣伏梁息賁奔豚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曰:心脈微緩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時唾血;


肺脈滑甚為息賁,上氣;


肝脈微急為肥氣,在脅下,若覆杯;


腎脈微急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後。


此明臟積而缺脾臟,或有脫簡也。


脈象模糊無力名微,言微緩、微急等者,以營血瘀積,氣不得達也;


滑甚者,以肺主氣,血結而氣逆動也,故曰上氣,名息賁,即喘息也;


脅下肝經所行之部也;


沉厥者,其氣沉伏而厥逆,故突然自下上衝,乃名奔豚;


足不收者,足少陰經脈強急,足不能曲也;


二便為腎之門戶,腎積氣閉,故不得前後便也。


《難經》言五臟之積:肝曰肥氣,心曰伏梁,脾曰痞氣,肺曰息賁,腎曰奔豚。


謂在臟名積,止而不移;


在腑名聚,消長不常。


其所論皆發明《靈》、《素》未發之義,當體究之。


後賢因而制五積丸諸法,亦甚善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8#
 樓主| 發表於 2013-3-6 14:37:01 | 只看該作者

諸厥病證


熱厥寒厥


《素問‧厥論》帝曰:厥之寒熱者,何也?


岐伯曰: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


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


陰陽之氣根於腎,腎者足少陰也。


其氣由臟腑出於經脈,升降流行,仍歸於臟,循環不休。


如氣有偏傾,則升降不調,而經脈鬱閉,陰陽相格,不得交通,乃為厥逆。


以其根於足少陰經,故厥起於足,陽衰為寒厥,陰衰為熱厥也。


帝曰:熱厥之為熱也,必起於足下者,何也?


岐伯曰:陽氣起於足五趾之表,陰脈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故陽氣勝則足下熱也。


陰脈集於足下而聚足心,足心腎經之涌泉穴也。


足三陰經行於趾內,足三陽經行於趾外,而陰陽之氣,交接於指尖,互相通和而流行者,陽氣勝則溢於陰位,故足下熱也。


帝曰:寒厥之為寒也,必從五指而上於膝者,何也?


岐伯曰:陰氣起於五指之裡,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故陰氣勝,則從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也。


陽氣行於指表者不熱,而陰氣行於指裡者獨寒,以陰氣集膝下而聚膝上,故寒不從外,而從五指之內上於膝,其陰盛陽衰可見矣。


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


岐伯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


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


此人者質壯,以秋冬奪於所用,下氣上爭不能復,精氣溢下,邪氣因從之而上也。


氣因於中,陽氣衰,不能滲營其經絡,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也。


太陰、陽明,統一身之陰陽,而陽明又主潤宗筋者也。


男女皆有宗筋,而聚於前陰,為太陰、陽明之所會合者也,故一身陰陽之氣,亦聚會於此,以為生育之本也。


人身與天地合約氣化者,故春夏則陽升而多,陰降而少;


秋冬則陰升而盛,陽降而衰。


此人本質強壯,恃強妄作,秋冬陽氣本衰而又傷之,奪其所用,迨冬至陽將升,與陰上爭而不能復其元。


上爭者,如剝卦,剝必轉復,陰陽方和。


陽氣既奪,不能復則不能應時升旺,其精氣散溢而反下泄,陰邪之氣,乘虛上僭,夫陰陽和平之元氣,因中敷布而達外者也,陽氣衰,則不能敷布滲營其經絡,而陽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皆寒,而為厥逆也。


帝曰:熱厥何如而然也?


岐伯曰:酒入於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陰氣虛則陽氣入,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精氣竭,精氣竭則不營其四肢也。


此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氣聚於脾中不得散,酒氣與穀氣相薄,熱盛於中,故熱遍於身,內熱而溺赤也。


夫酒氣盛而?悍,腎氣日衰,陽氣獨勝,故手足為之熱也。


絡脈屬衛,衛為陽;經脈屬營,營為陰。


酒氣?悍助衛,故絡脈滿而經脈虛也。


營衛之氣出於脾胃,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陰氣虛則陽侵入而胃不和,胃不和則水穀精氣耗竭,而不營運於四肢也。


此由醉飽欲火劫爍陰精,陽氣變成邪熱,聚於脾中不散,脾主肌肉,故熱遍於身,內熱而溺赤也。


腎陰之氣因而日衰,邪陽之氣獨勝,故手足之熱尤甚於身,名為熱厥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9#
 樓主| 發表於 2013-3-6 14:46:04 | 只看該作者

陰厥陽厥


帝曰:厥或令人厥滿,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遠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


岐伯曰:陰氣盛於上,則下虛,下虛則腹脹滿;


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逆則陽氣亂,陽氣亂則不知人也。


厥滿者,氣厥而腹脹滿,由陰氣盛於上而虛於下之故也。


蓋陰無陽不生,陽無陰不化,陰虛於下,則下焦陽氣不能宣化而上壅,故腹脹滿也;


陽氣盛於上者,由下焦之陽重上,是亢陽化邪氣而逆也,逆則陽和之氣亂,而心神飛越,昏不知人。


其厥有微甚,或半日,或一日,其氣返順方蘇耳。


上明寒熱厥逆,此明陰陽厥逆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0#
 樓主| 發表於 2013-3-6 14:48:36 | 只看該作者

六經厥


帝曰:愿聞六經脈之厥狀、病能也。


岐伯曰:巨陽之厥,則腫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為?仆;


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而妄言;


少陽之厥,則暴聾,頰腫而熱,脅痛,?不可以運;


太陰之厥,則腹滿?脹,後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


少陰之厥,則口乾溺赤,腹滿心痛;厥陰之厥,則少腹腫痛,腹脹,涇溲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內熱。


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此以下詳明厥證,不獨手足寒熱為厥,而凡外感、內傷,氣血虛實,以致陰陽乖逆,經脈不得循序周流,皆名厥也。


巨陽即太陽,太陽經脈盛於頭,厥則其氣更盛於上,故腫首頭重,上盛則下虛,故足不能行,仆者,目眩跌仆也,此由陰虛,根本不固,陽氣暴逆之厥也,陽明行氣於三陽,邪熱盛則水不濟火,獨火亂其神明,故發癲狂走呼,面赤而熱,妄見妄言,此三承氣湯之實證也;


少陽及三陰經之厥,亦與仲景《傷寒論》所載病證、義理相同,明彼即明此,然其中皆有虛實不同,余後集仲景條下已詳明矣。


此云補瀉以經取之者,皆針法也。


以上雖名六經之厥,而多現臟腑之證,以六經內通臟腑者也。


太陰厥逆,?急攣,心痛引腹,治主病者;


少陰厥逆,虛滿嘔,變下泄清,治主病者;


厥陰厥逆,攣腰痛,虛滿前閉,譫言,治主病者;


三陰俱逆,不得前後,使人手足寒,三日死;


太陽厥逆,僵仆嘔血,善衄,治主病者;


少陽厥逆,機關不利,機關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項不可以顧,發腸癰,不可治,驚者死;


陽明厥逆,喘咳身熱,善驚衄嘔血;


手太陰厥逆,虛滿而咳,善嘔沫,治主病者;


手心主少陰厥逆,心痛引喉,身熱,死不可治;


手太陽厥逆,耳聾泣出,項不可以顧,腰不可以俯仰,治主病者;


手陽明、少陽厥逆,發喉痹,嗌腫,?,治主病者。


按前卷營衛經絡門十二經條下,凡臟經之病,皆云是主某臟所生病者,其腑經之病,或云是主津液所生病,或云主氣、主血等,各皆不同,皆明其病由此而發,故云是主所生病者。


蓋人之生,先生五臟為體,由臟氣生六腑為用,故曰臟者,藏精氣而不瀉,謂其體則常固也,腑者,傳化物而不藏,謂其用則生化流通也,而筋骨血氣津液經脈,又從腑氣生化,為腑之用。


是故臟經之病,從本臟之體所生,故皆曰是主某臟所生病;


若腑經之病,從生化之用所生而為主病,故或主氣、主血、主筋骨等之不同也。


此篇言太陰厥逆者,是主脾所生病也,脾為足太陰經,故足?急攣,脾位於腹而通心氣,故心痛引腹,當從脾臟主治也,下皆仿此;


其少陰厥逆,是主腎所生病者,腎主下焦,下焦厥逆,則中焦氣壅,故虛滿而嘔,嘔則氣通,故變泄清,泄清者,下泄清稀,因中焦穀食不化也;


厥陰厥逆者,是主肝所生病也,肝主筋,故筋急而攣,肝腎同源,故腰痛,肝氣橫逆,則虛滿,肝主癃閉,故前陰閉不通,肝藏魂,肝厥傷魂,則譫言,或有如死者;


若三陰俱厥逆,則肝脾腎皆傷,故前後便不得通,手足皆寒,而內外之氣盡厥,故三日而不通和則死也;


太陽膀胱經厥逆,是主筋所生病者,筋病,故僵仆不能起動,陽氣厥逆,則血妄溢,故嘔血善衄也;


少陽膽經厥逆,是主骨所生病者,其經居半表半裡,正當肉裡而近骨,表裡之氣,由此出入,故名其經為樞,其氣厥逆,則樞折而骨病,故機關不利,骨本從腎生,故腰折不可以行,經氣上項,故項強不可顧,其陽內郁化熱,與腸中濁氣壅結而成癰,膽內連肝,肝傷則驚,是腑臟俱傷,故不可治而死也;


陽明胃經厥逆,是主血所生病者,肺胃相連,胃氣逆於肺,故喘而咳,脾胃主肉,故身熱,肝藏血而心主血,陽明為多氣多血,是主血所生病,則心肝之火皆動,故善驚而衄,且嘔血也;


手太陰厥逆,是主肺所生病者,肺氣逆,故虛滿而咳,沫出於肺,故善嘔沫也;


手心主少陰,乃心包連心厥逆,心包是主血脈所生病,心是主心臟所生病者,故心痛引喉,而身熱者,心臟近喉,心火逆,則身熱也,按本經云;


凡稱心病者,心包受邪也,心臟堅固不受邪,受邪則神去而死,此言死不可治者,是心臟傷也;


手太陽小腸經厥逆,是主液所生病者,蓋小腸為受盛之官,主化物,液由水穀所化,故厥逆,而液不生化則生病,其支脈循頸至目?入耳中,故耳聾、泣出、項強也,氣上逆則下虛而不轉旋,故腰硬不可以俯仰也;


手陽明大腸經,主津液所生病,手少陽三焦經,主氣所生病,二經厥逆,則氣閉而津液不輸,陽郁化火而上炎,乃發喉痹嗌腫,津液不輸,則筋脈燥急而?,?即痙也。


以上皆當治其主病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4 20:18 , Processed in 0.531247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