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wzy_79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靈樞識】

 關閉 [複製鏈接]
2721#
 樓主| 發表於 2013-3-3 14:41:16 | 只看該作者

人有?肉

 
張云。?肉者。


肉脂之聚處也。


簡案、聚邑者。


聚落邑裡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22#
 樓主| 發表於 2013-3-3 14:43:20 | 只看該作者

十二筋

 
張云。四肢各三節。是為十二節。簡案、陰陽別論云。十二月應十二脈。本篇上文云。十二脈應十二經水。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23#
 樓主| 發表於 2013-3-3 14:43:36 | 只看該作者

地有四時不生草


張云。地有不毛之地。人有不育之人。徐振公云。男子衝任不盛。宗筋不成。則須不生。是以四時之草不生。以應人之無子。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24#
 樓主| 發表於 2013-3-3 14:43:55 | 只看該作者

縱舍

 
馬云。或縱針而不必持。或舍針而不復用。張云。縱、言從緩。舍、言弗用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25#
 樓主| 發表於 2013-3-3 14:44:11 | 只看該作者

捍皮

 
馬云。捍分其皮。以開其腠理。而入刺之也。


張云。捍、說文忮也。


謂恐刺傷其皮。而開腠理。


則奈之何也。


簡案、捍、為捍御之義。於本文難通。張注亦迂。考集韻與?同。以手伸物也。


馬捍分之解。似略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26#
 樓主| 發表於 2013-3-3 14:44:30 | 只看該作者

焉至而出


(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27#
 樓主| 發表於 2013-3-3 14:44:46 | 只看該作者

聞其方

 
張云。出止徐疾入。即五輸之義。別離之處。言經絡之支別離合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28#
 樓主| 發表於 2013-3-3 14:45:01 | 只看該作者

手太陰之脈


(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29#
 樓主| 發表於 2013-3-3 14:45:19 | 只看該作者

屈折也

 
甲乙。內屈、作內側。留、作溜。外屈上於本節之下、作外屈本指以下。注云。一作本於上節。陰諸絡、作諸陰絡數脈。並注云。疑此處有缺文。馬云。屈、讀為曲。壅骨、即掌後高骨也。


張云。此下二節。皆言五?之屈折也。


大指之端。少商井也。


內屈循白肉際。至本節之後。大淵?也。


凡人身經脈陰陽。以紫白肉際為界。紫者在外屬陽分。白者在內屬陰分。大概皆然。澹、水搖貌。脈至大淵而動。故曰留以澹也。


從此外屈上於本節之下。內屈與諸陰絡會於魚際滎也。


諸陰皆會於此。故數脈並注。其氣滑利。伏行掌後高骨之下。外屈出寸口而行經渠經也。


上至肘內廉。


入於大筋之下。尺澤合也。


乃由此內屈?陰入腋走肺。然肺經之脈。從臟走手為順。此則從手數至臟。故為順行逆數之屈折。簡案、澹、馬志並為澹滲諸經之義。恐非也。


數脈並注。義自分明。甲乙注為有缺文。誤。沈彤釋骨云。手大指本節後。起骨曰壅骨。邪客篇云。云是壅骨。固在魚際旁寸口前。舊說謂即掌後高骨。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30#
 樓主| 發表於 2013-3-3 14:46:37 | 只看該作者

心主之脈
 

(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31#
 樓主| 發表於 2013-3-3 14:46:55 | 只看該作者

絡於心脈

 
甲乙。心脈、作心胞。馬志作心肺。非。張云。中指之端。中、衝井也。


內屈循中指以上掌中勞宮。滎也。


伏行兩骨之間。外屈出兩筋之間。骨肉之際。大陵?也。


其氣滑利上二寸外屈出行兩筋之間。間使經也。


上至肘內廉。入於小筋之下留兩骨之會者。


曲澤合也。


由此上入胸中。內絡於心脈。


乃手厥陰經。順行逆數之屈折。按本篇於十二經之屈折。獨言手太陰心主二經者。


蓋欲引止下文少陰無 之義。


故單以膈上二經為言耳。


諸經屈折詳義。已具經脈本輸等篇。故此不必詳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32#
 樓主| 發表於 2013-3-3 14:47:09 | 只看該作者

少陰心脈也


(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33#
 樓主| 發表於 2013-3-3 14:47:27 | 只看該作者

故獨無?焉

 
甲乙。大主也下。有為帝王三字。張云。手少陰心經也。


手厥陰心包絡經也。


經雖分二。臟實一原。但包絡在外為心之衛。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


乃精神之所居。其臟堅固。邪不可傷。傷及於心無不死者。


故凡諸邪之在心者。


皆在心外之包絡耳。


然心為居主之官。而包絡亦心所主。故稱為心主。凡治病者。


但治包絡之?。即所以治心也。


故少陰一經。所以獨無焉。


詳義出本輸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34#
 樓主| 發表於 2013-3-3 14:49:45 | 只看該作者

少陰獨無?者


(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35#
 樓主| 發表於 2013-3-3 14:50:07 | 只看該作者

因天之序

 
甲乙。不病上有心字。外經下有脈字。張云。凡臟腑經絡。有是臟則有是經。臟居於內。經行於外。心臟堅固居內。邪弗能容。而經則不能無病。故少陰經病者。


當取掌後銳骨之端。


即神門?也。


其余脈之出入。屈折余疾。皆如手少陰心主之脈行者。


言少陰心主之?。其行相似。故曰本?者。


言少陰本經之?。非上文皆在心包之謂也。


然則邪在心包臟者。當治心主之?。邪在少陰經者。


當治本經之?。


因其虛實以取之。


則邪氣去而真氣固。乃不失諸經天道之序也。


按本?篇。所載五臟五?。六腑六?。獨手少陰經無?。故此篇特以為問。正欲明心為大主。無客邪傷之義。然既曰無?。而此節復言取其經於掌後銳骨之端。及如心主脈行本輸等義。可見心臟無病。則治臟無?。少陰經有病。則治經有?。故甲乙經備載少陰之云。少衝為井。少府為滎。神門為?。靈道為經。少海為合。於十二經之?。始全其義。蓋本諸此。馬云。外經有病。獨取其掌後銳骨之端神門穴耳。


其余脈之出入曲折。所行之徐疾。皆如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行也。


故本經本輸篇。謂治手少陰者。


即治心包絡經。皆調其氣之虛實。疾徐以取之。


是謂因邪氣所沖而瀉之。


真氣衰而補之。


如是者。


則邪去而真固。有以循天道四時之序。簡案、少陰無?云云。王冰三部九候論注引之云。靈樞經持針縱舍。論曰乃知古篇名。與今本不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36#
 樓主| 發表於 2013-3-3 14:50:24 | 只看該作者

陰陽如一者病難治

 
馬云。人迎氣口若一。則脈為關格。病當難治。張云。表裡俱傷。血氣皆散者。


是為陰陽如一。刺之必反甚。當舍而勿針也。


志云。皮膚筋骨之淺深。皆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37#
 樓主| 發表於 2013-3-3 14:50:45 | 只看該作者

其本末尚熱者病尚在

 
甲乙。作察其本末上下。有熱者病常在。馬云。胸腹為本。四肢為末。凡本末尚熱者。


其病尚在。張云。胸腹臟腑為本。經絡四肢為末。尚熱者。


余邪未盡也。


宜從緩治。其病亦去者。


可舍針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38#
 樓主| 發表於 2013-3-3 14:56:19 | 只看該作者

持其尺
 

(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39#
 樓主| 發表於 2013-3-3 14:56:41 | 只看該作者

寒熱痛痹

 
志云。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脈滑者尺之皮膚亦滑。脈澀者尺之皮膚亦澀。故持其尺。察其尺膚之堅脆大小滑澀。以知皮膚分肉之寒熱燥濕也。


五臟之血色見於目。因視目之五色。以知五臟。而決死生。蓋病在臟者。


半死半生也。


視其血絡。察其皮毛。以知痛痹之寒熱也。


皮部論曰。凡十二經絡脈者。


皮之部也。


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40#
 樓主| 發表於 2013-3-3 14:56:56 | 只看該作者

余未得其意也

 
張云。不惟病形輕重有縱舍。而持針之際。其進止退留。亦有縱舍。未得其詳。因而復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10 15:28 , Processed in 0.484378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