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二】
沈××,女,21歲,門診號:32960, 初診日期:1962年10月12日。
以往有咽痛史,遇勞輒發,10月4日起覺咽痛,伴有發熱,繼則咽喉腫脹,疼痛更甚,治療不效。
體溫39℃,右咽關後紅腫高突,不能咽飲,診為扁桃體周圍膿腫,用注射器抽得膿液:毫升。
暫給西藥服用與漱口。
翌日來診,體溫38.1℃,頭痛乏力,無惡寒,右頷下腫脹掀紅,右乳蛾後面紅腫高突,及於懸雍垂,表面有白腐,不光滑,以壓舌板觸之尚有堅硬之感,大便雖每日一次,但於結。
脈數,苔膩帶糙。
辨證:痰熱內蘊。
治法:消腫清熱解毒。
方藥:生赤芍6克,炙僵蠶9克,牛蒡子9克,象貝母9克,白桔梗3克,生甘草2.4克,山豆根9克,掛金燈9克,金銀花9克,連翹殼9克,芙蓉花4.5克,外吹喉科牛黃散,右頷下外敷芙蓉坎膏。
服藥四劑後熱退而腫不消,每日抽膿,膿出不多,每次僅7毫升左右。
10月16日,因局部高腫,而頂端無軟,大便仍燥結,故在原方中加用丹皮4.5克、玄明粉9克(衝)。
10月17日,大便解二次,腫痛見減,又抽得膿液少許,內服方僅玄明粉減為4.5克,再服2劑。
11月18日至19日,咽頭腫勢漸退,吞咽稍利,頷下之腫塊亦消,惟右耳尚有輕微脹感,情況續有好轉。
進清熱消腫利咽之劑,右喉癰腫脹散漫不收,雖有化膿之象,但根堅不軟,脈象細數,苔膩帶糙,此內熱不清,痰瘀凝結不化所致,再與苦降消腫而化痰熱。
細川連1.5克,生赤芍9克,粉丹皮9克,牛蒡子9克,掛金燈9克,山豆根9克,白桔梗3克,生甘草2.4克,金鑰匙3克,金銀花9克,連翹殼9克,生薑9克,生薑皮9克,去外敷藥。
10月20日:紅腫續退,膿已無。
10月21日開始吃粥,續服上方5劑。
至10月26日病癒出院,共住院15日,前後病程二十二日,與代茶方帶回調理:山豆根4.5克,白桔梗2.4克,生甘草1.5克,京元參4.5克,金鑰匙2.4克,煎湯代茶連服七日。
(張贊臣主治,陳之才整理:喉癰的辨證施治《中醫雜誌》9:11,19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