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精靈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戴麗三醫療經驗選】

 關閉 [複製鏈接]
201#
 樓主| 發表於 2013-1-9 23:16:55 | 只看該作者

整理者按

 

產後發熱,雖有外感、食滯、瘀血、血虛、陰虛,蒸乳等不同,治法亦異。


歷代醫家各有不同見解。


如《丹溪心法》有「產後無令得虛,當大補氣血為先,雖有雜證,以末治之。」張子和有「產後慎不可作諸虛不足治之」之說。


《醫宗金鑒》所說「古云胎前無不足,產後無有餘,此其常也。然胎前雖多有餘之證,亦當詳察其亦有不足之時,產後雖多不足之病,亦當詳審其每挾有餘之證也。」(見《婦科心法要決·胎前諸證門》)。


綜上所述,丹溪所言者,言其常也,張氏所言者,言其變也。


《金鑒》所言者,既言其常,也言其變。


總之,臨床治療既要知常,更要知變,不可拘執,方不致犯虛虛實實之戒。


戴老醫師日常臨證,對產後諸病雖不忘百脈空虛,元氣易耗這一特點,但亦不囿於「產後無有餘之證」的說法,而是本著有是證,立是法,用是藥。


審因論治,因人、因病制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2#
 樓主| 發表於 2013-1-9 23:17:22 | 只看該作者

陽虛中寒發熱咳喘

 

金××,男,二月嬰兒。


先天不足,素秉贏弱。


因發熱、咳嗽,西醫診斷為小兒肺炎,曾服退熱等西藥,病情轉危。來診時,症見。


神迷、發熱,目閉不開,顏面發青,唇色淡白。


喉間痰鳴,咳嗽氣喘,冷汗淋漓。


舌淡潤,苔薄白,脈沉小而緊。


余觀患兒,素稟本虧,元陽稚弱,忽感寒邪外侵,又經藥物克伐,遂至濁陰上逆,中陽不守。


若不急扶元陽,速驅濁陰,勢將出現元氣暴脫之危候。


急用四逆湯加味。


處方,黑附片15克乾薑5克桂枝5克茯苓9克炙南星5克炙甘草3克


四逆湯回陽救逆,溫脾腎之陽,加桂枝宣通心肺陽氣,茯苓健脾利濕而和中,炙南星祛風痰。


次日來診,發熱減輕,冷汗已收,面轉紅潤,目開神清。


喉間痰鳴已無,危象悉除。


繼用桂枝加附子湯。


處方;


黑附片15克桂枝5克炒杭芍5克炙甘草3克


燒生薑3片大棗2個


連服二劑,諸症消失而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3#
 樓主| 發表於 2013-1-9 23:17:46 | 只看該作者

 

此症雖係陽虛感受外寒而致,而不用麻黃附子細辛湯者,是因患兒冷汗淋漓不止,已有陽氣欲脫之危象,故不能再用麻辛之辛散,必須急用四逆湯加味以回陽救逆,驅逐寒疾為治,使患兒元陽得扶,危證消除。


繼用桂枝加附子湯以扶陽和陰,調和營衛,鞏固療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4#
 樓主| 發表於 2013-1-9 23:18:22 | 只看該作者

寒凝經脈耳後起核

 

李××,女,八歲。


患發熱,面青、神迷,脈沉,舌潤、耳後起核,大如拇指。


病已一周。


脈症合參,證為陰邪上犯,寒滯太陽經脈。


今患兒面青無神,法當扶陽以祛寒。


處予麻辛附子湯。


處方:


黑附片30克麻絨3克細辛2。5克


此方之效用在於溫經散寒。


方中附片辛熱、扶陽,麻黃、細辛辛溫散寒,使客邪外散,耳後之核可消,發熱亦當隨之而解。


次日復診,脈仍沉,核微消,發熱已退,再處以下方:


黑附片30克桂枝6克炒杭芍9克生香附9克


麥芽15克炙甘草6克燒薑3片大棗3個


此桂枝湯加附片,再加香附、麥芽。


方中附片溫經散寒,香附、麥芽行滯散結。


桂枝湯調和營衛,兼散風寒。


服後,面色唇口均轉紅潤,核已消三分之二,但出現鼻衄,身出紅斑。


此乃陽氣通達之象。


繼用封髓丹(黃柏10克、砂仁3克,炙甘草6克)三劑調理,諸症全消而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5#
 樓主| 發表於 2013-1-9 23:18:54 | 只看該作者

肺結核表邪失解

 

袁××,男,五歲。


原患肺結核未愈,後感風寒,症現發熱、畏寒、咳嗽等。


住某醫院按肺結核治療未見好轉,邀余會診。


查其脈浮緊,舌淡潤,苔薄白。


脈症合參,此係表證失解,致邪鬱肺衛。


宜解表調和營衛,使病邪得出,則有轉機。


用加味桂麻各半湯。


處方:


炙麻絨4.5克杏仁6克桂枝6克杭芍9克蘇葉4.5克


防風6克獨活6克甘草4.5克燒生薑3片大棗5枚


二診:服一劑,寒熱即退,咳嗽亦減。


繼以健脾補肺,脾肺並治之劑,使土旺金生,可望康復。


尤以幼年生機旺盛,若能藥證相符,恢復並不困難。


處以如下二方:


第一方,參蘇飲加減:


沙參9克蘇葉3克法夏6克茯苓9克陳皮4.5克


炒枳殼4.5克桔梗4.5克葛根6克川貝母6克甘草3克


第二方,參苓自朮散:(改為湯劑)


蘇條參9克白朮6克茯苓9克扁豆9克蓮子9克


淮山藥9克苡仁9克砂仁3克陳皮3克桔梗4.5克


甘草3克大棗2枚


上二方交替服,二日服一劑,各服六劑後,飲食增進,精神轉佳,面色紅潤,病體康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6#
 樓主| 發表於 2013-1-9 23:19:22 | 只看該作者

 

《內經》云「知標本者,萬舉萬當」。


此症雖以肺結核為本病,而症見寒熱,脈現浮緊,則為表邪之徵。


本「急則治標,先表後裡」之原則,以解表為先。


待標病解除,則以培土生金而治本,使飲食增進,抗力增強,其病自愈。


病有先後,治分緩急,治本治標,應以當前所現病機為根據。


加味桂麻各半湯,原係平淡之劑,竟能應手取效者,實由於明辨證情,把握標本緩急得宜。


中醫不以病名為主,而以辨證為中心者,即此義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樓主| 發表於 2013-1-9 23:19:59 | 只看該作者

頓咳(百日咳) 】

 

戴××,女,六歲。


頓咳不止,夜間尤甚,每日發作數十次,病已經月。


西醫診斷為「百日咳」。


劇咳時口鼻出血,甚或手足抽搐。


屢經治療,未見好轉。


且食欲減退,精神不振。


來診時,症見面白無華,舌苔自燥,脈細數無力。


此症久咳不止,陰虛液涸,肺失清肅。


傷則金不制木,血失斂藏,故劇咳時手足抽搐,口鼻出血。


胃陰既枯,所以食欲漸減以致精神不振。


治法當從滋陰養液,肅降肺氣入手。


方用炮薑甘草湯加味治之。


處方:


炮薑炭6克炙甘草6克天冬9克五味子3克


白蜜3匙(分三次兌入)


方中,薑炭味苦,甘草味甘,苦與甘合,則能化陰。


陰者,血也。


血能潤燥,又能濡筋。


合以白蜜,則補益脾胃,滋胃陰而降肺逆。


五味子酸能斂肺,主咳逆上氣。


天冬入肺,以清燥熱,又能利痰寧嗽。


諸藥相合,則為肺胃同治,標本兼顧之方,於陰虛液涸之症頗為相宜。


患者服三劑後,咳嗽次數大減,口鼻已不再出血。


但因久咳,不僅陰液虧損,血亦不足。


再就原方加北口耆15克、當歸9克(即當歸補血湯),以補氣生血。


連服五劑,咳即全止,食欲漸佳而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8#
 樓主| 發表於 2013-1-9 23:20:45 | 只看該作者

 

百日咳,古稱頓咳,是小兒常見的以陣發性咳嗽為主而且病程較長的一種呼吸道傳染病,也是小兒傳染病中較為痛苦的疾病之一。


由於久咳不止,往往導致陰虛液涸。


碑胃傷損。


此時的治療,若純用滋陰,則有礙胃氣,若辛香燥脾,則更傷肺陰。


有見於此,故借用《金匱》治肺痿吐涎沫之甘草乾薑湯,此方原治「肺中冷」,有溫肺復氣之功。


但在用時,薑改用炮薑炭,則辛溫之性大減,苦味大增。


與甘草合用則有苦甘化陰之妙。


再合以白蜜之潤肺燥、補脾胃,濟以天冬、五味之益陰斂肺,則於肺胃陰虛、脾胃傷損之症即無妨礙,且有剛柔相濟之妙。


此方不僅用治小兒百日咳久咳不止而現陰虛液涸者。


亦用於男、婦成人陰虛久咳,乾咳無痰,或咳即遺尿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9#
 樓主| 發表於 2013-1-9 23:22:10 | 只看該作者

蛔厥腹痛

 

患者×××,九歲。


其父代訴:「病已三日,嘔吐發一熱,手足時冷,腹痛不能按」。


某醫院曾考慮手術,因家人反對,故轉余急診。


症見:腹痛劇烈,患兒直挺其胸,兩眼上翻,煩亂不安,頻頻以手抓唇。


診其脈則閉伏異常,視其舌,苔黃而燥,舌體滿布檳榔狀之花點,唇赤面黃。


顯係濕熱積滯,胃濁不化。


至於舌現檳榔狀花點,則屬蛔蟲之徵。


蛔蟲為患,故腹痛不能忍。


氣機鬱滯,故脈閉伏。


今發熱實非外感,熱深厥深,故見手足厥冷。


先其所急,應予清腸胃濕熱,兼以安蟲治之。


用自擬方安蛔止痛湯。


處方:


茵陳6克炒蒼朮6克川芎6克青皮6克炒杭芍6克


厚朴6克砂仁4.5克焦山楂6克焦黃柏6克


苦楝根皮4.5克燒烏梅3個炮薑3克


蓋蟲之寄生腸胃,賴濕熱而繁殖。


茵陳專清腸胃濕熱,蒼朮燥濕健胃以安脾。


川芎行氣開鬱,杭芍和肝養血而緩急迫,青皮、厚朴散積消痞而寬中,均有療腹痛之功。


砂仁行滯氣,焦山楂消脹散結,更用苦楝皮,黃柏、烏梅以泄熱殺蟲。


加炮薑辛溫反佐,以制苦寒。


二診:上方服後,吐蛔二條,腹痛稍緩,煩亂亦減,嘔逆漸定。


但不時仍有腹痛,脈仍閉伏,發熱未退,大便已四日未解。


此營衛失和,裡熱積滯。


本「通則不痛」之旨,用桂枝湯加大黃。


處方:


桂枝6克炒杭芍6克大黃6克(後下)甘草3克


生薑2片大棗2個


仲景桂枝加大黃湯,原方芍藥量為桂枝的兩倍。


余今用為等量,為桂枝湯原方,目的在和營衛。


加大黃以泄裡熱,通其便而不傷中,與仲景重用芍藥配大黃以治裡實腹痛者有異。


三診;服藥一劑,大便得通,熱稍退,手足轉溫。


多日來閉伏之脈,今轉弦數滿指,是病情向愈之徵。


但舌仍黃燥,脈證俱實,雖經用下,但積熱未消,仍應再下。


方用楊栗山升降散和仲景四逆散合方化裁:


僵蠶4.5克蟬蛻3克炒柴胡4.5克炒杭芍6克


炒枳實4.5克甘草3克炒黃連1.5克炒黃芩4.5克


大黃4.5克蜂蜜(每次一匙,點酒少許分三次兌入)


方中僵蠶、蟬蛻、大黃、蜜酒,乃升降散去薑黃也。


僵蠶、蟬蛻驅風散熱,大黃泄熱通腑。


酒引諸藥上達,蜜導諸藥下行。


柴、枳、芍、草四逆散也。


柴胡散肝膽經熱邪,合枳實消心腹、腸胃中結氣,且可升清降濁。


芍藥、甘草並用,可緩急止痛,加芩,連清熱除濕。


全方主旨,清熱導滯,升清降濁,疏肝泄熱,且解表和裡,蕩滯通便。


四診:上方服後,下燥糞甚多,熱勢又減,脈由弦數轉緩,身體已能俯仰,煩亂已除,腹中有時隱痛,舌苔黃燥稍退。


此積熱未盡,仍應清熱導滯。


用升降散加甘草:


僵蠶4.5克蟬蛻3克薑黃4.5克大黃4.5克甘草3克


蜂蜜(每次一匙,點酒少許分三次兌入)


五診:服上方後,續下燥糞,病者神態安寧,發熱全退,腹部微隱痛,惟小便短赤。


此濕熱未盡,宜清熱利濕。


仿葉氏治濕熱法。


處以下方:


茵陳6克茯苓9克苡仁6克


通草3克木通3克


連翹4.6克焦梔仁3克焦黃柏4.5克杏仁4.5克藿香4.5克滑石6克


方中梔仁、苡仁、茵陳,茯苓,清熱利濕,木通、通草導熱下行,杏仁利氣、宣肺,藿香行氣、助胃,止心腹之痛,滑石利濕,黃柏滋水清熱。


六診:服一劑後,患者神清氣爽,六脈平和,腹已不痛,小便清長。


繼予甘露飲,清濕熱,養陰液而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10#
 樓主| 發表於 2013-1-9 23:22:42 | 只看該作者

 

本證初診,頗似仲景烏梅丸證。


然烏梅丸證所治之蛔厥,是因臟寒,蛔上入胃所致。


本證雖由蟲積引起,但濕熱積滯,大便燥結。


故先用安蟲止痛,繼用清熱導滯。


復經數次攻下,才使病勢由重轉輕。


若不及時議下,則變生他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11#
 樓主| 發表於 2013-1-9 23:23:20 | 只看該作者

小兒風痙頻發

 

劉××,男,二歲。


患抽搐,已三月餘,日發四、五次,若受驚則發作更甚。


經某醫院治療已二月,邀余會診。


見患兒兩目直視,舌絳、面赤、唇紫,脈弦數。


證屬熱鬱生風,肝風內動。


先以通絡、養肝、清熱熄風為治。


用加味三豆飲。


處方:


綠豆9克黑豆6克紅飯豆9克銀花3克連翹3克


桔絡6克絲瓜絡6克鉤藤3克


另加服猴棗散,一瓶分二次服,日服一次。


方中三豆,專以養肝、潤燥、和胃,銀花、連翹清熱解毒,桔絡、絲瓜絡化痰通絡,鉤藤清熱平肝、熄風鎮痙。


再以猴棗散清熱化痰,鎮驚熄風。


患兒服上方三劑後,抽搐已止。


但一周後,又復發,次數較前減少。


繼以熄風、鎮驚潛陽之劑,用《金匱要略》風引湯。


處方:


生代赭石9克白石英9克紫石英9克赤石脂9克


龍骨9克生石膏9克牡蠣6克桂枝9克乾薑9克酒軍3克甘草6克


方中赤石脂、白石英、紫石英皆能鎮痙熄風。


赭石平肝鎮逆,龍骨收斂元氣,牡蠣滋陰潛陽,更以桂枝、乾薑為反佐。


酒軍、生石膏清化伏熱。


如此制方,全面兼顧。


服兩劑,抽搐全止。


為鞏固療效,囑用鹿茸9克,分十次服,一周服二次,以扶元陽。


繼用陳夏六君湯加麥冬調理而愈。


追蹤觀察三年,未復發。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12#
 樓主| 發表於 2013-1-9 23:23:59 | 只看該作者

疳積二例

 

例一

 

李××,男,五歲,患病已半年。


症見:面色皓白,起蟹爪紋,唇赤。


肌肉消瘦,腹大堅硬,毛髮焦枯,皮膚乾燥,微咳,午後潮熱。


多食善饑,大便溏瀉,每日約2至3次,小便混濁。


經治未愈而轉我所。


查得脈象弦細,舌淡潤無苔。


病屬疳積,證為脾胃虛衰,津液損耗。


處以下方:


炮薑9克甘草6克當歸15克北口耆15克天冬10克白蜜10克


此方係炮薑甘草湯與當歸補血湯合方。


方中炮薑、甘草苦甘化陰,專培脾胃之陰,加天冬、白蜜以濟肺燥,合當歸補血湯以益氣生血。


全方為治疳積肺胃陰枯之方。


二診:上方服三劑後咳止,潮熱退,大便恢復正常,一目一次。


惟腹大堅硬如故。


處以蕪荑化疳湯。


處方:


青蒿6克蕪荑6克青皮6克杭芍10克白朮10克


胡黃連5克焦山楂15克百部10克木香3克山土瓜6克苡仁20克苦楝根皮6克甘草6克


方中苦楝根皮、蕪荑殺蟲消疳,百部潤肺止咳殺蟲。


白朮、苡仁健脾利濕,青蒿、胡連、杭芍、山土瓜清熱平肝。


青皮、木香,焦楂消積化瘀,行滯理氣。


本方具有一般化疳「湯之效驗,又能平肝清熱,故對「小兒疳積」腹大堅硬者尤效。


三診:上方服五劑後,?腹脹大減,且腹部逐漸柔軟。


為鞏固療效,擬方用參苓白朮散加銀柴胡、杭芍、烏梅,調理。


肝脾。


囑服十餘劑漸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13#
 樓主| 發表於 2013-1-9 23:24:33 | 只看該作者

例二

 

施××,女,十五歲。


形體消瘦,腹脹大已二月。


曾用破氣藥後,腹脹日增,且逐漸不欲食。


胸悶,神倦,思睡乏力,轉余診治。


察其脈濡,舌質淡潤,苔白膩。


《內經》云:「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按此症即屬脾濕痰積,氣機鬱滯。


法當化濕理氣,溫肝舒鬱。


處方:


茵陳10克蒼朮10克砂仁6克厚朴9克吳萸6克


杭芍10克焦山楂15克青皮6克甘草6克炮薑9克烏梅3枚


二診:上方連服三劑,腹脹大減,胸悶漸舒,能進食。


繼以健脾理氣為治。


處方:


白朮10克枳實8克百部10克木香5克木通6克雞肝一具


三診:上方連服五劑後,腹脹全消,食欲增進。


為鞏固療效,繼以六君湯加淮山藥、扣仁、香附,麥芽、棗皮、烏梅,健脾柔肝調理而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14#
 樓主| 發表於 2013-1-9 23:25:05 | 只看該作者

 

疳積之成因多由脾胃虛損所致。


如斷乳過早或乳食不節,恣食肥甘生冷油膩,停滯中焦,日久成積,積久成疳。


或久病吐瀉,或久熱不退,或久痢久瘧之後,津液耗竭。


脾主運化、散精,並為胃行其津液。


今脾陽虛衰,則胃陰枯竭,肺失滋源,不能充身潤膚,積漸成疳。


《幼幼集成》所謂「疳之為病,皆虛所致,虛為積之本,積為虛之標也。」所謂虛,證之臨床,應指脾陽不足、胃陰枯竭、肺失滋源、津枯肺燥為主要原因。


一般疳積臨床症狀大多表現為面色萎黃,肌肉消瘦,腹大堅硬,青筋暴露,毛髮焦枯,皮膚乾燥;


或午後潮熱。煩渴困倦,多食易饑,食不為肌膚,大便溏瀉,小便混濁,間有嗜食生米泥土等物,種種症象。


一般方書只重現象,不重本質,羅列許多名目,如心、盱、脾、肺、腎疳以及蛔、眼、腦、鼻、矛疳等等。


而且各列治法,捨本逐末,使後學者無所適從,徒亂人意。


余治小兒疳積緊緊掌握脾肺二臟。


由於脾胃相表裡,扶脾陽、固胃液、滋肺陰、佐養肝和血等琺療效甚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15#
 樓主| 發表於 2013-1-9 23:25:44 | 只看該作者

鶴膝風

 

周姓女孩,九歲。


患左膝關節腫大,住某醫院,診斷為:「骨結核」。


治療二月,前後開刀五次,病情如故,請余會。


診。


症見:患兒面色皓白,左膝關節腫大且僵冷,不能站。


立。


開刀之處涔涔流下清稀黑水,無疼痛感覺。


終日嗜睡,舌潤無苔,脈沉遲無力。


詳詢病史,知發病是由於冬令玩雪而引起。


寒邪侵入經脈,治不得法,遷延日久,鬱而不解。


脈症合參,當用通陽化滯和血之法。


用加味陽和湯。


處方:


麻絨6克熟地15克白芥子9克鹿角霜15克』桂枝6克


上肉桂5克炮薑9克當歸15克甘草9克


方中熟地、肉桂、鹿角霜溫腎陽固腎陰。


麻絨開腠理。


白芥子消痰化積,消皮裡膜外之痰。


熟地得麻絨則不凝滯。


麻絨得熟地則不表散。


此方重用鹿角霜一味,取溫補而不黏滯。


肉桂、桂枝並用者,取其溫心、肺、腎之陽。


加當歸以補血、活血。


全方配合有扶陽固陰之功。


二診:上方服五劑後,面色由皓白漸轉紅潤,左膝關節稍轉溫,腫勢漸消。


用原方去鹿角霜,每劑加服鹿茸1.5兌,再服五劑。


取鹿茸補精髓,壯元陽,大補督脈,強筋健骨。


因腎主骨生髓,督脈為周身骨節之主;


腎強,精髓足,則督脈盛,寒邪化,經脈通,而關節腫大可望漸消。


三診:上方服五劑後,膝關節轉溫,且能站立。


面色紅潤,食欲增進,精神轉佳,患部所流之清稀黑水轉為黃色膿液。


此腎陽雖復,尚須補氣活血、生肌。


方用張錫純內托生肌散加減:


生口耆30克天花粉10克乳香6克沒藥6克山萸肉15克


此方重用口耆,取其性溫、味甘,《本經》謂「主癰疽日久敗瘡」。


以其補氣而能生肌,其潰膿自可排除。


花粉治癰腫瘡毒,配合黃耆更能增強生肌排毒之功。


乳香、沒藥一能調血中之氣,一可調氣中之血。


乳、沒合用,宣暢臟腑,疏通經絡,善治瘡癰,能去瘀滯。


山萸肉溫肝、補肝以通九竅。


全方共呈益氣生肌、排膿疏絡、解毒之功。


服用七劑,後。


創口逐漸癒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16#
 樓主| 發表於 2013-1-9 23:26:09 | 只看該作者

 

陽和湯一方,為治陰疽內陷方,因具有通陽化滯和血的作用,故命名「陽和」,取其如日光一照,寒邪悉解之意。


惟原方劑量過輕,不能勝病。


故用時應師其意而不泥其方。


本病無常形,醫無常方,藥無常品,順逆進退,存乎其時,神聖工巧存乎其人。


君臣佐使,存乎其用。


如墨守成規,妄用成方,或執不變之方,以治變動不居之證,雖屬效方,亦難取勝。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17#
 樓主| 發表於 2013-1-9 23:26:38 | 只看該作者

中耳炎

 

童××,男,五歲。


左耳流膿,且發高熱,體溫39。7℃,西醫診斷為中耳炎,曾用青黴素等藥,發熱未減,流膿依然,延余診治。


症見:左耳中有清稀膿液滲出,精神萎頓,有「但欲寐」之勢。


二便通暢。


舌質青滑苔薄白,脈沉細。


四診合參,斷為寒邪入子少陰腎經。


腎開竅子耳,經氣相通,今寒邪侵入腎經,滯子耳竅,故現上述諸症。


治法先宜溫經散寒,鼓邪外出。


方用《傷寒論》麻黃附子細辛湯。


處方:


附片30克麻黃6克細辛3克


二診:服上方一劑後,發熱即退,體溫正常。


患兒面色唇口轉紅,膿液轉稠,脈轉弦數,舌質轉紅。


病已由寒化熱,所謂「陰證轉陽」,其病易治。


宜用清肝降火之劑。


乃予龍膽瀉肝湯加減。


處方:


龍膽草5克梔子3克黃芩6克車前子6克柴胡6克


生地15克澤瀉6克


服三劑後,耳中流膿漸止而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18#
 樓主| 發表於 2013-1-9 23:27:03 | 只看該作者

 

此症治癒之關健在於認清「陽氣重於陰氣」、「體功重於病邪」之理。


凡遇寒邪抑遏,宜先予溫經散寒,待陰證轉陽,方施以清涼之劑,自易見效。


若不知此理,初診即以寒涼瀉火,則寒邪凝滯,變生他證,病難速愈。


本例因係小兒,生機旺盛,易虛易實,故一劑溫扶即見韓陽。


若係成人或久病,雖數劑溫扶,亦難有此明顯轉機。


臨證之際,宜注意患者年齡、體質、病程新、久及服藥情況。


證變藥變,一切均從患者客觀實際出發,力避主觀武斷。只有這樣,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19#
 樓主| 發表於 2013-1-9 23:27:29 | 只看該作者

內外痔疾

 

外賓××××,男,五十餘歲。


患內外痔年久,到中國後痔發紅腫疼痛,坐臥不安,因體力欠佳,不願割治。


余往會診,處以內服、外治法。


內服處方:


夏枯草9克金銀花9克甘草6克


痔核屬肝膽經熱邪蘊結。方中夏枯草一味,辛苦,入肝膽二經,散熱解結。金銀花為清熱解毒要藥,善治瘡毒腫痛,再以甘草泄火解毒和之。


外搽方:五倍子10克研末,加冰片9克,和勻研細,再加適量豬膽汁調勻(如軟膏狀),塗於紗布上作外敷,一日換藥二次。


五倍子外搽可散瘡腫,冰片通竅散鬱火,消腫止痛,膽汁苦寒滑潤清血。


如此內外並治,表裡兼顧,服方三劑,外治三日,痛止腫消。


離昆前,曾要求外治藥二百克攜行備用,以防復發。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0#
 樓主| 發表於 2013-1-9 23:27:57 | 只看該作者

大頭瘟

 

李××,男,四十歲。


患頭面漫腫,耳後尤甚,時流黃水,初經西醫診斷為「顏面丹毒」,病至第七日轉我所就診。


自訴;心中煩熱,咽乾,便秘。


舌微黃膩,脈洪數,斷為濕毒外浸,肺胃鬱熱所致。


治以清熱利濕解毒。


處方:


僵蠶10克蟬蛻8克銀花10克連翹10克梔子6克、紫草6克生石膏30克綠豆10克黑豆10克淡竹葉10克蜂蜜10克清酒少許


此方升清降濁、清肺胃鬱熱,分解毒邪。


生石膏清肺胃鬱熱以消頭面之腫,余皆清熱瀉火、解毒之品。


加淡竹葉以清心胃之熱,導邪熱由小便而出。


加蜜、酒為引導,楊栗山在升降散中說:「酒性無處不到,伐邪辟惡,故為引。」「蜜主丹毒斑疹,清熱潤燥,故為導。」


二診:上方服三劑後,腫消大半,耳後黃水已止,繼用清熱解毒利濕之劑。


處方:


生石膏30克銀花10克紫草10克紅飯豆15克黑豆10克綠豆10克僵蠶10克


三診:上方服五劑後,腫勢全消,大便暢通,黃膩苔已退,脈轉弦細,惟顏面發癢,但無紅腫,擬驅風除濕再清餘熱為治。


處方:


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連翹10克淡竹葉10克蟬蛻6克甘草6克


服二劑,顏面發癢全止,漸脫皮屑而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5 02:49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