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wzy_79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醫籍考】

 關閉 [複製鏈接]
681#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 10:30:27 | 只看該作者

〔朱氏(佐)類編朱氏集驗醫方〕

 

研經室外集十五卷 未見熊均曰。朱佐。字君輔。咸淳間人。有集驗良方。刊板印行。


阮元曰。類編朱氏集驗醫方十五卷。宋朱佐撰。佐字君輔,湘麓人。前有咸淳二年。眉山蘇景行序。是編分風寒諸門。采掇議論。詳盡曲當。凡所載宋氏醫書。多不傳之。


秘笈又皆從當時善本錄出。如小兒病源方論。長生丸。塌氣丸。較影抄本為詳。按醫方類聚各證門亦引之。


醫官 橋經中(恆)。采錄得十卷。
 

〔亡名氏古今秘傳必驗方〕宋志一卷 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2#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 10:33:48 | 只看該作者

卷五十

 

方論(二十八)


〔劉氏(完素)宣明論〕國史經籍志十五卷 存劉完素曰。妙道乃為對病臨時處方之法。猶恐後學未精貫者。


或難施用。復宗仲景之書。率參聖賢之說。推夫運氣。造化自然之理。以集傷寒雜病。脈證方論之文。一部三卷。十萬余言。目曰醫方精要宣明論。凡有世說之誤者。


詳以此證明之。


庶令學人真偽自分。而易為得用。且運氣者。


得於道同。蓋明大道之一也。


金史本傳曰。劉完素。字守真。河間人。嘗遇異人陳先生。以酒飲守真。大醉。及寤。洞達醫術。若有授之者。


乃撰運氣要旨論。精要宣明論。慮庸醫或出妄說。又著素問玄機原病式。或特舉二百八十八字。注二萬余言。然好用涼劑。以降心火。益腎水為主。自號通元道士云。


四庫全書提要曰。宣明論方十五卷。金劉完素撰。是書皆對病處方之法。首諸證門。自煎厥。薄厥。飧泄。


脹。以及諸痹心疝。凡六十一證。皆采用內經諸篇。每證各有主治之方。一宗仲景。次諸風。次熱。次傷寒。


次積聚。次水濕。次痰飲。次勞。次泄痢。次婦人。次補養。次諸痛。次痔?。次眼目次小兒。次雜病。共十七門。每門各有總論。亦發明運氣之理。兼及諸家方論。於軒岐奧旨,實多闡發。而多用涼劑。偏主其說者。


不無流弊。在善用者消息之耳。


考原病式自序云。作醫方精要宣明論一部三卷。十萬余言。今刊入河間六書者。


乃有十五卷。其二卷之菊葉法。薄荷白檀湯。四卷之妙功藏用丸。十二卷之蓽澄茄丸。補中丸。楮實子丸。皆注新增字。而七卷之信香十方。青金膏。不注新增字者。


據其方下小序。稱灌頂法王子所傳。並有偈咒。金時安有灌頂法王。顯為元明以後之方。則竄入而不注者。不知其幾矣。


卷增於舊。殆以是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3#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 10:41:29 | 只看該作者

〔素問玄機原病式〕

 

國史經籍志一卷 存自序略曰。觀夫醫者。


唯以別陰陽虛實。最為樞要。識病之法。以其病氣歸於五運六氣之化。明可見矣。


謹率經之所言。二百余字。兼以語辭二百七十七言。緒歸五運六氣而已。凡明病陰陽虛實。無越此法。雖已並載前之二帙。復慮世俗多出妄說。有違古聖之意。今特舉二百七十七字。獨為一本。名曰素問玄機原病式。遂以比物立象。詳論天地運氣。造化自然之理。二萬余言。仍以改證世俗謬說。雖不備舉其誤。其意足可明矣。雖未備論諸疾。以此推之。


則識病六氣陰陽虛實。幾於備矣。


程道濟序略曰。守真先生者。


本河間人也。


姓劉。名完素。字守真。夙有聰慧。自幼年耽嗜醫書。千經百論。


往往過目無所取。皆謂非至道造化之用。因披玩素問一經。朝勤夕思。手不釋卷。三五年間。廢寢忘食。參詳其理。至於意義深遠。研精覃思。期於必通。一日於靜室中。澄神晏坐。沉然畢慮。探索難解之義。神識杳冥。似寤寐間。有二道士者。


自門而入。授先生美酒一小盞。若橡碗許。咽而復有。如此三二十次。咽不能盡。二道者笑曰。如厭飲。反吐於盞中。復授道者。


倒於小葫中。道者出。恍然一醒。覺面赤酒香。杳無所據。急於內外追之不見。而後因至心靈。大有開悟。此說幾乎誕妄。默而不言。以仆為知言。先生故以誠告。與夫史稱扁鵲遇長桑君飲藥。以此視病。盡見五臟?結。特以診脈為名。亦何異焉。


因著醫書內經運氣要旨論。醫方精要宣明論二部。總一十七萬余言。精微浩汗。造化詳悉。而又述習醫要用直格。並藥方。已板行於世。外又作素問玄機原病式並注二萬余言。特采摭至真要大論一篇。病機氣宜之說。撮其樞要。自成一家。精貫古今。無非神授。蓋天之未喪斯文也。


復生其人。發明醫道。乃今時五宗教之師。以致於此。莫不效驗。直明五運六氣之至要。傷寒雜病之指歸。其言簡其理明。易為披究。足以察陰陽二證之隱顯。醫家前後之得失。如式中所說。木極似金。火極似水之類。謂亢則害。承乃制。鬱極乃發。變化之理。大為要妙。非智者焉能及此。可謂旨意昭明。萬舉萬全。神聖工巧。能事畢矣。


真知要之書也。


朱 曰。守真。金河間人。氏劉。完素字守真。號曰宗真子。章宗皇帝三聘不起。御賜高尚先生。有內經運氣要旨論。十萬余言。素問玄機原病式一帙。習醫要用直格書三卷。醫方精要宣明論二帙。(心印紺珠經)。


王?曰。劉守真論風火之病。以內經病機氣宜十九條者。為原病式。曲盡精微。其治法則與子和相出入者也。


(青岩叢說) 張介賓曰。劉河間原病式所列病機。原出自內經至真要大論,蓋本論詳言五運六氣。盛衰勝復之理。而以病機一十九條。總於篇末。且曰。有者求之。


無者求之。


盛者寫之。


虛者補之。


令其調達。而致和平。是可見所言病機。亦不過契運氣之大綱。而此中有無之求。虛實之異。最當深察。總惟以和平為貴也。


故五常政大論。又詳言五運三氣之辨。則火之平氣。曰升明。火之太過。曰赫曦。火之不及。曰伏明。此虛實之辨。則有如冰炭之異。而內經不偏不倚之道。固已詳明若是。奈河間不能通察本經通旨。遂單采十九條中一百七十六字。演為二百七十七字。不辨虛實。不察盛衰。悉以實火言病。著為原病式。以訖於今。夫實火為病。固為可畏。而虛火之病。尤為可畏。實火固宜寒涼去之。


本不難也。


虛火最忌寒涼。若妄用之。


無不致死。矧今人之虛火者多。實火者少。豈皆屬有餘之病。顧可概言為火乎。


歷觀唐宋以前。原未嘗偏僻若此。繼自原病式出。而丹溪得之定城。遂目為至寶。因續著局方發揮。及陽嘗有餘等論。即如東垣之明。亦因之而曰。火與元氣不兩立。此後如王節齋戴原禮輩。則祖述相傳。遍及海內。凡今之醫流。則無非劉朱之徒。動輒言火。莫可解救。多致伐人生氣。敗人元陽。殺人於冥冥之中。而莫之覺也。


誠可悲矣。即間有一二特達。明知其非。而惜人陽氣。則必有引河間之說。而群吠之者矣。


何從辨哉。矧病機為後學之指南。既入其門。則如夢不醒。更可畏也。


醫道之壞。莫此為甚。誤謬之源。不可不察。(景岳全書)。


李中梓曰。劉完素選述六書。發明亢制之理。洞如觀火。然偏主於熱。豈能盡六氣之變乎。


遂令後世喜用寒涼。伐天和而罔悟。伊芳誰之咎也。(頤生微論)。
 

四庫全書提要曰。素問元機原病式一卷。金劉完素撰。完素字守真。河間人。事跡具金史方伎傳。是書原素問至真要論。詳言五運六氣。盛衰勝復之理。而以病機十九條中。


采一百七十六字。演為二百七十七字。以為綱領。而反復辨論以申之。


凡二寓余言。大旨多主於火。故張介賓作景岳全書。攻之最力。然完素生於北地。其人秉賦多強。兼以飲食醇釀。久而蘊熱。與南方風土原殊。又完素生於金時。人情淳朴。習於勤苦。大抵充實剛勁。亦異乎南方之脆弱。故其持論。多以寒涼之劑。攻其有餘。皆能應手奏功。其作是書。亦因地因時。各明一義。補前人所未及耳。


醫者拘泥成法。不察虛實。概以攻伐戕生氣。譬諸檢譜角抵。宜其致敗,其過實不在譜也。


介賓憤疾力排。盡歸其罪於完素。然則參桂誤用。亦可殺人。又將以是而廢介賓書哉。張機傷寒論有曰。桂枝下咽。陽盛乃斃。承氣入胃。陰盛以亡。明藥務審證,不執一也。


故今仍錄完素之書。並著偏主之弊。以持其平焉。


〔薜氏(時平)注釋素問玄機原病式〕二卷 存。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4#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 10:45:24 | 只看該作者

〔劉氏(完素)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三卷 存自序曰。夫醫道者。


以濟世為良。以愈疾為善。蓋濟世者憑乎術。愈疾者仗乎法。故法之與術。悉出內經之玄機。此經固不可力而求。智而得也。


況軒岐問答。理非造次。奧藏金冊。寶典深隱。生化玄文。為修行之徑路。作達道之天梯。得其理者。


用如神聖。失其理者。


似隔水山。其法玄妙。其功深固。非小智所能窺測也。


若不訪求師范。而自生穿鑿者。


徒勞皓首耳。


余二十有五。志在內經。日夜不輟。殆至六旬。得遇天人。授酒美飲。若橡斗許。面赤若醉。一醒之後。目至心靈。大有開悟。衍其功療。左右逢原。百發百中。今見世醫多賴祖名。倚約舊方。恥問不學。特無更新之法。縱聞善說。反怒為非。嗚呼。


患者遇此之徒。十誤八九。豈念人命死而不復者哉。仁者鑒之。


可不痛歟。以此觀之。


是未知陰陽變化之道。況木極似金。金極似火。


火極似土。土極似木。故經曰。亢則害。承乃制。謂已亢極。反似勝己之化。俗流未知。故認似作是。以陽為陰。


失其本意。經所謂誅罰無過。命曰大惑。醫徒執迷。反肆傍識。縱用獲效。終無了然之語。其道難與語哉。仆見如斯。道述玄機。刊行於世者。


已有宣明等三書。革庸醫之鄙陋。正俗論之舛訛。宣揚古聖之法則。普救後人之生命。今將余三十年間。信如心手。親用若神。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比物立象。直明真理。治法方論。裁成三卷。三十二論。目之曰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此集非崖略之說。蓋得軒岐要妙之旨。故用之可以濟人命。舍之無以活人生。得乎心髓。秘之篋笥。不敢輕以示人。非絕仁人之心。蓋聖人之法。不過當人。未易授爾。彼之明者。


當自傳焉。時大定丙午閏七月中元日。河間劉完素守真述。


楊威序曰。天興末。予北渡寓東源之長清。一日遇前太醫王慶先家。於幾案間。得一書。曰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試閱之。


乃劉高尚守真先生之遺書稿也。


其文則出自內經中。摭其要而述之者。


朱塗墨注。凡三卷。分三十二門。門有資次。合理契經。如原道則本性命之源。論脈則盡死生之說。攝生則語存神存氣之理。陰陽則講抱元守一之妙。病機則終始有條有例。治病之法。盡於此矣。


本草則驅用有佐有使。處方之法。盡於此矣。


至於解傷寒論。氣宜說曲盡前聖意。讀之使人廓然有醒悟。恍然有所發明。使六脈十二經。五臟六腑。三焦四肢。目前可得而推見之也。


後二十三篇。隨論出證。隨證出方。先後加減。用藥次第。悉皆蘊奧。精妙入神。嘗試用之。十十皆中。真良醫也。


雖古人不是過也。


雖軒岐復生。不廢此書也。然先生有序。序已行藏。


言幼年己有直格宣明原病式三書。雖義精愨。然有不盡聖理處。今是書也復出。與前三書相為表裡。非曰後之醫者龜鑒歟。至如平昔不治醫書者得之。


隨例驗證。度己處藥。則思亦過半矣。予謂是書。雖在農夫工販。緇衣黃冠儒宗。人人家置一本可也。


若已有病。尋閱病源。不至亂投湯劑。況醫家者流者哉。惜哉。先生卒。書不世傳。


使先生之道。竊入小人口。以為己書者有之。


予憫先生道。屏翳於茆茨荊棘中。故存心精較。今數年矣。


命工鏤版。擬廣世傳。使先生之道。出於茆茨荊棘中。亦起世膏肓之一端也。


歲辛亥正月望日。大鹵楊威序。寧獻王序略曰。是書者。


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丙午。守真所撰之書也。


時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焉。


始守真蘄惜無傳。至胡元憲宗元年辛亥。乃宋理宗淳?十一年也。


相去六十五年矣。


大鹵楊政亨謂天下之寶。當與天下共之。


不可私也。


乃鋟諸梓。惜乎古板於兵燹不存。久矣。


世無其傳。今命工重刊既完。必用序以紀其實。姑書於篇端云。或曰。不書中國之正朔。而用金虜之正者何。當宋季也。


河間為金虜所有而執用之故也。


歲在宣德辛亥。三月初二日丙寅。?仙書。李濂曰。劉守真晚年著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凡三卷。分三十二門。首原道原脈攝生。以及於處方用藥。君臣佐使之法。無所不備。而秘藏?笥。不以示人。(醫史)


李時珍曰。張元素病機氣宜保命集四卷。一名活法機要。後人誤作河間劉完素所著。偽撰序文詞。調於卷首。


以附會之。


四庫全書提要曰。病機氣宜保命集三卷。金張元素撰。元素字潔古。易州人。八歲應童子舉。二十七試進士。以犯廟諱。下第乃去。而學醫。精通其術。因抒所心得。述為此書。凡分三十二門。首原道原脈。攝生陰陽諸論。次及處方用藥。次第加減。君臣佐使之法。於醫理精蘊。闡發極為深至。其書初罕傳播。金末楊威始得其本刊行。而題為河間劉完素所著。明初寧王權重刊。亦沿其誤。並偽撰完素序文詞。調於卷首。以附會之。


至李時珍作本草綱目。始糾其謬。而定為出於元素之手。於序例中。辨之甚明。考李濂醫史。稱完素嘗病傷寒八日。


頭痛脈緊。嘔逆不食。元素往候。令服某藥。完素大服其言遂愈。元素自此顯名。是其造詣深邃。足以自成一家。


原不必托完素以為重。今特為改正。其偽托之序。亦並從刪削焉。


按線溪野老劉守真三消論跋云。麻徵君寓汴梁日。訪先生後裔。就其家。得三消論氣宜病機之書。又杜思敬濟生拔萃。稱東垣活法機要。與潔古家珍。及劉守真保命。大同小異。考徵君則麻九疇。為張子和友。乃在當時。


其言若此。與楊序所謂先生卒。書不世傳。屏翳於茆茨荊棘中者符。杜思敬編書。在於元延 二年。時八十一歲。


其生距守真之時。未為遼闊。則是書之出自守真。斷可知矣。


且其所述方論。與宣明論原病式相出入。李時珍有何所證。以為張元素之書。夫元素所著。雖佚不可見。東垣李明之嘗從受其法。則讀明之諸書。以溯源委。其理趣判然。與是書不同。元素子璧。著有保命集論類要。時珍豈非以此相混者耶。提要未察此義。隨襲其謬。並以序文詞。稱寧王偽撰。郢書燕說。莫甚此焉。


活法機要。為李明之所著。時珍又只是書一名。實為歧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5#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 10:46:20 | 只看該作者

〔三消論〕


一卷 存線溪野老跋曰。三消之論。劉河間之所作也。


因麻徵君寓汴梁。暇日訪先生後裔。或舉教醫學人。即其人矣。


徵君親詣其家。求先生平昔所著遺書。乃出三消論。氣宜病機二書。未傳於世者。


又多不全。止取三消論。於卷首增寫六位臟象三圖。其余未遑潤色。即付友人穆子昭。子昭乃河間門人。穆大簧之後也。


時覓官於京師。方且告因徵君。欲因是而惠之。


由是余從子昭。授得一本。後置兵火遂失其傳。偶於鄉人霍司承君祥處。復見其文。


然傳寫甚誤。但依仿而錄之。


以付後之學人。詳為刊正云。時甲辰年冬至日。線溪野老書。


〔靈秘十八方〕佚按上見於古今醫統。
 

〔張氏(元素)家珍〕一卷 未見按上見於 竹堂書目。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6#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 10:46:58 | 只看該作者

〔醫學啟源〕


讀書敏求記三卷 未見錢曾曰。金易水張元素著。潔古治病。不用古方。刻期見效。劉守真嘗病傷寒。潔古診其脈。而知其用藥之差。守真大服。自是名滿天下。是書采輯素間五運六氣。內經治要本草而成。其門下高弟李明之請蘭泉張建吉甫。


序於卷首。


〔張氏(璧)醫學新說〕佚按上見於醫學源流。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7#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 10:51:2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2-12-2 10:53 編輯

〔張氏(從正)儒門事親〕


三卷 存頤齋引曰。醫之為道尚矣。


自本草靈素之書作。而傳之者。


代不乏人。和緩以降。若越人。若淳於。若張若華。皆明其理。神其術。而能濟眾於夭閼者也。


然其著書垂世。為醫流之指南者。獨長沙公而已。爾後百論千方。紛然雜出。覽之者。


但若可采用之。


則莫適所從。求其洞達是理。而?夫至要者。


殆若晨星。然近世惟河間劉守真深得長沙遺意。故能以斯道。鳴乎大定明昌。南渡以來。宛丘張子和出。專探歷聖之心。?發千載之秘。辨實於虛。識燠於寒。以至陰陽之所以造化。運氣之所勝復。風土之異宜。形神之殊稟。無一不究其極。凡所拯療。如取如攜。識者謂長沙河間。復生於斯世矣。


興定中。召補太醫。居無何求去。蓋非好也。


於是退而從麻徵君知幾常公仲明輩。日游?上。相共講明奧義。辨析至理。深悼傳習之弊。力矯而正緒。遂以平日所著論議。及嘗試之效。緝為一卷。命曰儒門事親。其意以謂非吾儒不能明辨而是正之。


以傳於天下後世也。是?之成。一法一論。其大義皆子和發之。


至於博之以文。則徵君所不辭專。議者咸謂非宛丘之術。不足以稱徵君之文。非徵君之文。不足以弘宛丘之術。所以世稱二絕。而尤為難得歟。惜其真本為徵君藏於名山中。不可復見。今之板行者。


尚為錯亂疑闕。殆傳者之過也。


嗚呼。


朮業如子和。不得居中以司天下之命。而躋之壽域。徒使之卒?其書又?殊博雅君子手。而傳之者。


或失其真。又不能無遺恨。此予所以屢嘆而深惜之。


異時有好事。購得真本。重刊而行之。


俾學人獲睹完?。以惠天下後世。則子和為不死矣。歲在單閼陽月晦日。頤齋引。金史本傳曰。張從正。字子和。睢州考城人。精於醫。貫穿素難之學。其法宗劉守真。用藥多寒涼。然起疾救死多取效。古醫書有汗下吐法。亦有不當汗者。


汗之則死。不當下者。


下之則死。不當吐者。


吐之則死。各有經絡脈理。世傳黃帝岐伯所為書也。


從正用之最精。號張子和汗下吐。妄庸淺術。習其方劑。不知察脈原病。往往殺人。此庸醫所以失其傳之過也。


其所著。


有六門三法之目。存於世云。劉祁曰。張子和為人放誕無威儀。頗讀書作詩嗜酒。久居陳。游余先子門。後召入太醫院。旋告去。隱然名重東州。麻知幾九疇與之善。使子和論說其術。因為文之。


有六門三法之目。將行於世。會子和知幾相繼死。迄今其書存焉。


(歸潛志)。


朱震亨曰。愚閱張子和書。惟務攻擊。其意以為正氣不能自病。因為邪所客。所以為病也。


邪去正氣自安。因病有在上在中在下。深淺之不同。立為汗吐下三法以攻之。


初看其書。將謂醫之法盡於是矣。


後因思內經有謂之虛者。


精氣虛也。


謂之實者。


邪氣實也。


其邪所客。必因正氣之虛。然後邪得而客之。


苟正氣實。邪無自入之理。由是於子和之法。不能不致疑於其間。又思內經有言。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又思仲景有言。病當汗解。診其尺脈澀。當與黃?。建中湯補之。


然後汗之。


於是以子和之書。非子和之筆也。


馳名中土。其法必有過於明輩者。


何其書之所言。與內經仲景之意。若是之不同也。


(格致余論)。
 

李濂曰。張子和與麻知幾常仲明輩。日游?水之上。講明奧義。辨析玄理。遂以平日聞見。及嘗試之效。輯為一書。名之曰儒門事親。以為惟儒者能明辨之。


而事親者。


不可以不知也。


是書凡十四卷。蓋子和草創之。


知幾潤色之。


而仲明又摭其遺。為治法心要。兵塵鴻洞。藏諸查牙空穴中。幸而復出人間。謂非鬼神呵護之力可乎。


其中妙論精義。不可縷述。善讀者當自得之。


朱?曰。張子和。宛丘人。氏張。戴人是也。


有儒門事親。書三十篇。十形三療一帙。治病百法一帙。三復指迷一帙。治法心要一帙。三法六門世傳方一帙。


四庫全書提要曰。儒門事親十五卷。金張從正撰。從正字子和。號戴人。睢州考城人。興定中。召補太醫。


尋辭去。事跡具金史方伎傳。從正與麻知幾常仲明輩。講求醫理。輯為此書。劉祁歸潛志。稱麻知幾九疇與之善。


使子和論其術。因為文之。


則此書實知幾所記也。


其例。有說。有辨。有記。有解。有誡。有箋。有詮。有式。


有斷。有論。有疏。有述。有衍。有訣。有十形三療。有六門三法。名目頗碎。而大旨主於用攻。其曰儒門事親者。則以為惟儒者能明其理。而事親者當知醫也。


從正宗河間劉守真。用藥多用寒涼。其汗吐下三法。當時已多異議。故書中辨謗之處為多。丹溪朱震亨亦譏其偏。後人遂並其書置之。


然病情萬狀。各有所宜。當攻不攻。與當補不補。厥弊維均。偏執其法固非。竟斥其法亦非也。


惟中間負氣求勝。不免過激。欲矯庸醫恃補之失。或至於過直。又傳其學人。不知察虛實。論病久暫。概以峻利施治。遂致為世所藉口。要之未明從正本意耳。


按醫統正脈中所輯。是書凡十四卷。以嘉靖中邵伯崖刊本為祖者。


原系於一部叢書。蓋所謂儒門事親。止其前三卷。其他麻知幾並弟子輩。述子和之說。以所編也。歸潛志曰。麻九疇知幾。初名文純。易州人。晚更好醫方。與名醫張子和游。盡傳其學。為文精密功健。詩尤奇峭。妙處似唐人。西京伊芳良子氏藏元中統中高鳴刻本儒門事親。亦三卷。先子仍據朱好謙心印紺珠。訂其篇目。述之於所著醫剩。今原其說,更據醫方類聚各證門所列。


以加詳核。識於下。使人知其舊觀。


〔治病百法〕二卷 存按邵氏刊本。第四第五兩卷。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8#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 10:53:49 | 只看該作者

〔十形三療〕


三卷 存劉純曰。廣陵丘克容先生云。今醫之專門於劉張者。


率以發汗吐下施治。蓋本諸張子和十形三療。若曰風寒暑濕燥火。內傷外傷。內積外積。視其中人身之上若下。必三法之可已。果子和之遺意歟。何其與內經仲景之言。大不相似也。


內經不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又曰。虛則補之。


實則瀉之。


邪盛而實。當寫三法。或可以也。


精奪而虛當補。將無他治歟。第曰木鬱則達之。


火鬱則發之。


土鬱則奪之。


金鬱則泄之。


水鬱則折之。


是以發汗吐下之別稱也。


向使此無彼。曷果例用歟。仲景治外感。分六經。別腑臟。亦嘗發汗吐下也。


而太陽有解肌。少陽則三禁。並病用刺法。豈無其故歟。子和亦曰。不讀本草。焉知藥性。又曰。識病得法。工中之甲仗。三法療十形。又何必知藥性。求得法哉。豈子和真書。亡於金源氏之南遷。此特後人附會其說。而執迷妄意者。


遂以鹵莽之言。為的確之論。甚至認虛為實。假寒為燠。其於適事為故。與夫各安其氣之說。略不加究。志古之士。獨無憾焉。
 

按邵柏崖刊本。第六第七第八三卷。是也。


子和受法於劉守真。藥多用寒涼。金史並歸潛志備述之。


則是書出自子和。亦不可疑。朱彥修劉宗濃律以自家之說為後人所附會。殆屬偏執。


〔雜記九門〕一卷 存按邵氏刊本第九卷。是也。


〔撮要圖〕一卷 存按邵氏刊本第十卷。是也。


〔治病雜論〕一卷 存按邵氏刊本第十一卷。是也。


〔三法六門〕一卷 存按邵氏刊本第十二卷。是也。


〔治法心要〕一卷 存按邵氏刊本第十三卷。是也。


據醫史。是書系常仲明摭子和遺說。而錄成者也。


〔世傳神效名方〕一卷 存按邵氏刊本第十五卷。是也。


〔三復指迷〕一卷 佚。


〔張氏經驗方〕國史經籍志二卷 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9#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 10:55:07 | 只看該作者

〔李氏(杲)內外傷辨惑論〕


醫藏目錄三卷 存自序曰。仆幼自受難素於易水張元素先生。講誦既久。稍有所得。中年以來。更事頗多。諸所延醫。坦然不惑。曾撰內外傷辨惑論一篇。以證世人用藥之誤。陵穀變遷。忽成老境。神志既惰。懶於語言。此論束之高閣十六年矣。


昆侖范尊師曲相獎借。屢以活人為言。謂此書果行。使天下之人。不致夭折。是亦仁人君子。濟人利物之事。就令著述不已。精力衰耗。書成而死。不愈於無益而生乎。


予敬受其言。僅力疾成之。


雖未為完備。聊答尊師慈憫之志。師。宋文正公之後也。丁未歲重九日。東垣老人李杲明之題。


四庫全書提要曰。內外傷辨惑論三卷。金李杲撰。杲字明之。


自號東垣老人。真定人。嘗以納資得官。監濟源稅。案元硯堅作東垣老人傳。稱杲以辛亥年卒。年七十二。則當生於世宗大定二十年庚子。金亡時年五十五。


入元十七年乃終。故舊本亦或題元人。而元史亦載入方伎傳也。


初杲母嬰疾。為眾醫雜治而死。迄莫知為何證。杲自傷不知醫理。逐捐千金。從易州張元素學。盡得其法。而名乃出於元素上。卓為醫家大宗。是編發明內傷之證。有類外感。辨別陰陽寒熱有餘不足。而大旨總以脾胃為主。故特制補中益氣湯。專治飲食勞倦。虛人感冒。法取補土生金。升清降濁。得陰陽生化之旨。其闡發醫理。至為深微。前有自序。題丁未歲。序中稱此論束之高閣十六年。以長歷推之。


其書蓋出於金哀宗之正大九年辛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0#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 10:56:58 | 只看該作者

〔脾胃論〕

 

國史經籍志三卷 存元好問序曰。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八風之邪,中人之高者也。


水穀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謂水穀入胃。其精氣上注於肺。濁溜於腸胃。飲食不節。而病者也。


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膚筋脈。必從足始者也。


內經說百病皆由上中下三者。


及論形氣兩虛。即不及天地之邪。乃知脾胃不足。為百病之始。有餘不足。世醫不能辨之者。


蓋已久矣。


往者。


遭壬辰之變。五六十日之間。為飲食勞倦所傷而歿者。


將百萬人。皆謂由傷寒而歿。後見明之辨內外傷。及飲食勞倦傷一論。而後知世醫之誤。學術不明。誤人乃如此。可不大哀耶。明之既著論矣。


且懼俗蔽不可以猝悟也。


故又著脾胃論丁寧之。


上發二書之微。下祛千載之惑,此書果行。壬辰藥禍。當無從而作。仁人之言。其意博哉。己酉七月望日。遺山元好問序。


羅天益後序曰。黃帝著內經。其憂天下後世。可謂濃且至矣。


秦越人述難經以證之。


傷寒為病最大。仲景廣而論之。


為廣世法。至於內傷脾胃之病。諸書雖有其說。略而未詳。我東垣先生作內外傷辨。脾胃論。以補之。


先生嘗閱內經所論。四時皆以養胃氣為本。宗氣之道。內穀為寶。蓋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


沖和百脈。頤養神明。利關節。通九竅。滋志意者也。


或因飲食失節。起居不時。妄作勞役。及喜怒悲愉。傷胃之元氣。使營運之氣減削。不能輸精皮毛經絡。故諸邪乘虛而入。則?動於體。而成痼疾。致真氣?然而內消也。


病之所起。初受熱中。心火乘脾。末傳寒中。腎水反乘侮土。乃立國中末三治。及君臣佐使之制。經禁病禁時禁之則。使學人如此病用此藥。因心會道。溯流得源。遠溯軒岐。吻合無間。善乎魯齋先生之言曰。東垣先生之學。


醫之王道也。觀此書可見矣。


至元丙子三月上巳日。門生羅天益謹序。四庫全書提要曰。脾胃論三卷。金李杲撰。杲既著辨惑論。恐世俗不悟。復為此書。其說以土為萬物之母。


故獨重脾胃。引經立論。精鑿不磨。明孫一圭醫旨緒論云。東垣生當金元之交。中原擾攘。土失其所。人疲奔命。


或以勞倦傷脾。或以憂思傷脾。或以飢飽傷脾。病有緩急。不得不以急者為先務。此真知杲者也。前有元好問序。


考遺山文集。有杲所著傷寒會要引一篇。備載其所治驗,元史方伎傳全取之。


而此序獨不見集中。意其偶有散佚歟。又有羅天益後序一篇。天益字謙父。杲晚年弟子。盡得其傳。元硯堅東垣老人傳。稱杲臨終取平日所著書。


檢勘卷帙。以次相從。列於幾前。囑謙父曰。此書付汝者。即其人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1#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 10:57:59 | 只看該作者

〔蘭室秘藏〕

 

國史經籍志三卷 存四庫全書提要曰。蘭室秘藏三卷。金李杲撰。其曰蘭室秘藏者。


蓋取黃帝素問藏諸靈蘭之室語。前有至元丙子羅天益序。在杲歿後二十五年。疑即硯堅所謂臨終以付天益者。


也其治病分二十一。門以飲食勞倦居首。他如中滿腹脹。如心腹痞。如胃脘痛諸門。皆諄諄於脾胃。蓋其所獨重也。
 

東垣發明內傷之類外感。實有至理。而以土為萬物之母。脾胃為生化之源。脾虛損論一篇。極言寒涼峻利之害。


尤深切著明。蓋預睹劉張兩家末流攻伐之弊。而早防其漸也。至於前代醫方。自金匱要略以下。大抵藥味無多。


故唐書許允宗傳。記允宗之言曰。病之於藥。有正相當。惟須單用一味。直攻彼病。藥力自專。病即立愈。今人不能別脈。莫識病證。以情臆度。多安藥味。譬之於獵。未知兔所。多發人馬。空地遮圍。或冀一人偶然逢也。


如此療病。不亦疏乎。


其言。歷代醫家。傳為名論。惟杲此書。載所自製諸方。動至一二十味。而君臣佐使。相制相用。條理井然。他人罕能效之者。


斯則事由神解。不涉言詮。讀是書者。


能喻法外之意則善矣。


〔活法機要〕醫藏目錄一卷 存。


〔醫學發明)醫藏目錄一卷 存。


〔萬愈方〕醫藏目錄一卷 未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2#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 10:58:51 | 只看該作者

〔醫說辨惑論〕


未見熊均曰。李杲。字明之。


自號東垣先生。潔古老人之門弟也。


金亡值元。遂為元人。著作甚多。惟有用藥珍珠囊。脾胃論。內外傷辨。醫學發明。五經活法機要。蘭室秘藏。瘡瘍論。醫說辨惑論等書。刊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3#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 11:00:43 | 只看該作者

〔東垣試效方〕

 

九卷 存硯堅序曰。醫之用藥。猶將之用兵。兵有法。良將不拘於法。藥有方。良醫不拘於方。非曰盡廢其舊也。


昔人因病制方。邪之微甚。人之虛實。莫不詳辨而參酌之。


然後隨其六氣所侵。臟腑所受。劑品小大。平毒多寡。適與病等。絲發不舛。故投之無不如意。後人不揣其本。而□其方。


但曰此方治此病。幸而中者時有之。不幸而誤者。固多矣。諺云。?方三年。無病不治。醫病三年。無方可治。


斯言□鄙。切中世醫之病。東垣老人李君明之可謂用藥不拘於方者也。


凡求治者。


以脈證別之。


以語言察之。


以內經斷之。


對證設方。其□如響。問有不合者。


略增損輒效。蓋病之變無第。君之方□□無窮。所以萬舉萬全也。


羅謙父受學其門。君嘗而以□病所制方錄之。


其悉月增□益。浸以歲編。凡有聞於君者。


又綴而為論。將板行以世。以廣君之道。抑予聞李君教人。講釋經書之暇。每令熟讀本草。川陸所產。治療所主。氣味之濃薄。補瀉之輕重。根莖無用。華葉異宜。一一精究。初不以方示之。


意蓋有在矣。謙父不私所有。推以及人。善則善矣。


李君教人之本意。殆不然也。


君所著醫學發明。脾胃論。內外傷辨。藥象論等書。皆平日究心。將以惠天下後世者。


必須合數書而觀之。


庶知君制方之旨。免泥而不通之患。若持此編。謂君之能盡在是。非李君望於後人也。


至元三年立春後五日。邙城硯堅序。


王博文序曰。東垣先生受學於易上老人張元素。真積力久。自得於心。其法大概有四。曰明經。別脈。識證。


處方而已。謂不明經。則無以知天地造化之蘊。不別脈。則無以察病邪之所在。氣血之虛實。不識證。則不能必其病之主名以療之。


不處方。則何以克其必救。故先生每治人之疾。先診其脈。既別脈矣。


必斷之曰。此藥證也。


則又歷謂其難素諸經之旨。以明其證之無瘥。然後執□處方。以命其藥味。君臣佐使之制。加減炮制之宜。或丸或散。俾病者餌之。


以取其效。一洗世醫膠柱鼓瑟。刻舟覓劍之弊。所以為一代名士者。


以此也。


今太醫羅君謙夫。師先生有年矣。


盡傳其平生之學。亦為當世聞人。今將此方。厘為九卷。鋟梓以傳。不獨使其師之術業。表見於世。?亦惠天下後學之士。俾獲安全之利也。


其用心之忠濃。誠可嘉尚。?為序其端。噫。先生此方。特立法之大□耳。不知變者。


按以治疾。或有不效。則尤之曰。此制方之不精也。


則誤矣。孟子曰。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又曰。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引而不發。躍如也。


中道而立。能者從之。吾於此書亦云。先生姓李氏。諱杲。字明之。東垣其自號云。至元十七年歲次庚辰清明後二日。通議大夫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使東魯王博文序。


按明初吳縣倪維德校訂是書。刊行於世。見醫史朱右。敕山老人傳。及明史本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4#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 11:04:13 | 只看該作者

卷五十一

 

方論(二十九)


〔趙氏(大中)風科集驗名方〕(舊闕撰人名氏。驗字作論。今據讀書敏求記補訂。)國史經籍志二十八卷 闕趙素序曰。夫方者。


乃九州風物之宜。治病之方也。


上古大聖人帝羲帝農帝軒。憂患後世生靈之疾苦。所以作也。


曰方。曰法。曰術。乃雷公巫彭之所授也。上自周秦。下及唐宋。皆以風論為首。諸科為亞。其次方書。偏曲闊略。未可以為後世法則也。


予云游三十載。仿佛半天下。歷江湖。省蠻蜀之藥。適幽云。曉羌戎之劑。齊楚不同。夏麗各異。居方隅未可言有所得也。


諺云。不愿為相者。


可以為醫。非諳於病者。難以知藥。噫。醫非細事。可知五行萬物之數之氣之味之性用。方劑始可為據也。


故將耳聞目見。得效作驗者。


書為十集。目之曰風科集驗名方。實非利祿之學。以備國家無疆之地。資醫藥夭橫之急爾。時歲在昭陽赤奮若。仲夏著雍敦祥朔旦。大元?特賜虛白處士河中心庵趙素才卿敬題。


大元諸路覆實官安慶光華序曰。予世居恆山。幼適欠州。太祖親差馳?。燕然覆天下材穀。每於致知格物。


恨未究底蘊。奉遇吾師明陽先生朝經暮典。溫故知新。乃至醫卜道釋。儒農工商。技藝罔不傳習。目若權衡。手如刀尺。未有不知其要略者。


歲庚子間。又會心庵。乃明陽嗣法之子。至丙午歲。蒙恩特賜皇極道院。賜號虛白處士。來鎮陽也。予一日中酒風。吐血數碗。諸醫不救。處士用一物解之。


不三日保康。翌日親謁。詰其所處之方。遂出示一書。題曰風科經驗名方。通乎聖惠。乃北京太醫趙大中奉敕編修。值金亂遁於吳山。有車懷趙子中。傳習湮沒其本。虛白處士涉於荊湖間。獲元本失其序引。歲丙申挾策。歸明大元。復居恆山。仕宦名家。凡有中風者。


治之不逾月而痊愈。奚可數焉。


予憐其編緝諸風未備者。


補綴完美。不揆荒蕪而序。其筆汗之勞。使疾人不置拐杖。而復登車上馬。天下萬世。有賴不為細事矣。


左斗元序曰。先正有言。達則愿為良相。不達愿為良醫。醫固非良相比也。


然任大責重。其有關於人之休戚則一也。


醫豈易書哉。醫之良。非醫之良也。


方良也。


元貞丙申夏。官醫提舉劉公君卿訪予沙羨寓舍。出示虛白趙處士所著風科一編。曰。此濟世奇書也。然傳愈久。訛愈多。蓋不特以一亥為三家而已。知君平日愛人以德。


有志活人。敢以校讎為請。予不敏。載念自幼多疾。視人之疾。猶己之疾。今既不得如王?陸宣公。達以行其志。


獨不能推二公當時輯秘要裒集驗方之心。以淑諸人乎。


遂不復辭讓。乃研精披究。於是取素問。靈樞。難經。中藏巢源。千金。外台。聖惠。醫說等書。及南北經驗名方。並說文字書。逐一參訂。訛者正之。


脫者補之。


復者削之。


舛者竄之。


略者增之。


疑者缺之。


又取經子史集。古今聖賢。名醫治風藥品。治理制度。動風食忌。列於前。庶成全書。門類七十有七。今增廣一百六十有五道。計二百四十二類。元方六百三十二。今續添一千三百四十七道。計一千九百七十九方。厘為二十八卷。每類則取聖賢議論。病證源流。或脈法針法灸法備載篇首。使覽者即了然於心目之間。其愿為良醫者。


皆有所依據。察脈以驗病。遵方而用藥。可以已疾。而免醫誤之誚。乃予之深愿。亦劉公相屬之盛心。是書也。


予朝斯夕斯。疲精竭神。閱歷兩期。始克就緒。不惟始終條理秩秩。較之元本。不為無補。昔呂文靖公集中書條例成。謂人曰。自予有此例。雖使一庸夫執之。


亦可以為相。今風科既成。予亦曰。使常人得此。亦可作明醫云。大德戊戌端陽日。後學廬陵左斗元辰叟自敘。


元好問皇極道院銘序曰。虛白處士趙君已入全真。而能以服膺儒教為業、發源語孟。漸於伊芳洛之學。方且探三聖書。而問津焉。


計其真積之力。雖占候醫卜。精詣絕出。特征。曳裾王門。大蒙寵遇。三年以母老得請歸。


在鎮陽行台。奉被恩旨。發泉公帑。築館迎祥觀之故基。是為皇極道院。季月日實敘而銘之。處士名素。字才卿。


河中人。虛白其賜號云錢曾曰。風科集驗名方二十八卷。此書乃趙大中編輯。值金亂遁於吳山。覃懷趙子中傳習之。


虛白處士趙素才卿獲原本於湖湘。訂訛補缺。元方六百三十二。續添一千三百四十七。通計一千九百七十九方。厘為二十八卷。


得成全書。才卿被召。賜還處於皇極道院。元遺山為之作銘。是書傳極少。醫家鮮有知虛白處士者。


予故著其詳於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5#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 11:15:25 | 只看該作者

〔釋氏(繼洪)嶺南衛生方〕

 

醫藏目錄四卷 存亡名氏序曰、嘗讀沈括良方序。謂治病有五難。辨疾難。治疾難。飲藥難。處方難。別藥難。而於治疾尤詳。且謂古之治疾者。


先知陰陽運歷之變故。山林川澤之竅發。而又視其老少肥瘠。貴賤居養。性術好惡。憂喜勞逸。順其所宜。違其所不宜。其精過於承蜩。其察甚於刺棘。可謂至密矣。


而恐非醫之淺淺者所能與。比至嶺南。見外方至者。病不虛日。雖居民亦鮮有不病者。


因思嶺以外號炎方。又瀕海。氣常燠而地多濕。與中州異。氣燠故陽常泄。而患不降。地濕故陰常盛。而患不升。業醫者。


苟不察粵地山川竅發之異。有以奪陰陽運歷之變。而徒治以中州常法。鮮有不失者。


何也。


夫以其常泄之陽而重汗。則元氣不固。以其常盛之陰而輕利之。


則其氣愈陷。是醫藥之害。與山川之害。交為吾人病也。


每思有以濟之。


而未得其術。一日獲嶺南衛生方讀之。


曰。此仁人之用心也。


雖其處方投劑。在臨證審的之。


然其論瘴病始末。誠有以握其要領矣。


因手校之若干。葉江施公圖公諸人。乃遂慨然。相捧其梓。以廣其傳。復命婁醫安道。附八論及藥性於其後。八論者。


慮人惑於病證之似也。


使知有所辨藥性者。


慮僻壤之鮮醫。或可困證考藥。而增減之。


使知有所據。亦昔人辨疾別藥意也。


讀是編者。


誠知嶺外受病之由。與所以服藥之宜。而又能參以老少肥瘠貴賤之別。及居養性術。好惡憂喜。勞逸之殊。庶幾順其宜。違其所不宜。握陰陽升降之機。而不敢為山川風氣所侵。


以各全其天年云。婁安道曰。按諸證皆有發熱。不可悉歸於瘴也。


故敢搜輯八證。標其類之尤者。


以便於分析。使可便召名醫之專門者調治。況北人初至百粵。及於遐荒絕域之地,其業醫者。既詳且繆。一時未諳。概以瘴論。反歸咎於是書也。


倘留心於是。則或少逭橫夭者之一二。求同志者以發揚云爾。並附東垣藥性譜於後。以便處方觀覽。


按是書原三卷。其第四卷。婁安道附錄也。


卷首載李待制?瘧論。故醫藏目錄。誤為?所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6#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 11:16:16 | 只看該作者

〔澹寮集驗秘方〕


十五卷 存自序略曰。早歲南游。輒刊瘴瘧諸方於嶺表。或謂可以濟人緩急。茲復以生平所取雜方。編次門類。以鄙見質之同志。若瘳一切人疾苦。然後復俾一切人知病。是眾生良藥。皆猶藥王上。而頓悟味因。余之愿得矣。


至元癸未解制後五日。汝川釋繼洪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7#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 11:17:45 | 只看該作者

〔許氏(國禎)御藥院方〕


十一卷 存高鳴序曰。聖朝以三代相生養之道。域民於仁壽。唯血氣之屬。不能無病。又立醫師。掌醫之政令。如周制而加詳焉。


醫之術固深。大概已效之方。為前人所寶藏者。


尤為難得。太醫提點榮祿許公。暨二三僚友。取御藥院壬寅所刊方書板。正其訛。補其缺。求其遺亡。而附益之。


將宏肆流傳。俾人人如在良醫左右。余嘉其用心。從而敘述之。


自仲景傷寒論。論證處方之後。後世以方為書者。


無慮數百家。至御藥院。號稱大備。蓋裒集諸家之善。而增損持擇。雖湯液齊和。昭然無纖介畸件。殆與黃帝內外經。扁鵲八十一難相表裡。其功用豈淺淺哉。


云起太山。膚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格物君子。請以是觀之。


至元丁卯八月九日。翰林直學士河東高鳴序。


元史曰。許國禎。曲沃人。博通經史。尤精醫術。金末避兵嵩州永寧縣。河南平。歸寓太原。元世祖在潛邸。以醫征至瀚海。留守。掌醫藥。莊太後有疾。國禎刻期而愈。世祖即位。授榮祿大夫。提點太醫院院事。賜金符。至元三年。改授金虎符。十二年。遷禮部尚書。嘗上疏。言節財賦。禁服色。明法律。嚴武備。設諫官。均衛兵。建學校。立朝儀。事多施行。凡所荐引。皆知名士。世祖嘉之。


遂拜集賢大學士。進階光祿大夫。卒。年七十六。特贈金紫光祿大夫。謚忠憲。後追封薊國公。


按 先子曰。是書。舊逸撰人名氏。高鳴序云。太醫提點榮祿許公。暨二三僚友。取御藥院壬寅所刊方書板。


正其訛。補其缺云。元史許國禎傳。世祖即位。授榮祿大夫。提點太醫院事。考壬寅。元太宗十四年。乃宋淳三年也。


據此。其書系於太宗朝所集。高序成於至元四年。距壬寅二十五年。許遷禮部尚書。在至元十三年。乃知所謂許公者。


為國禎矣。


又考證類本草。引御藥院方十余道。今征是書。無一所見。宋志及晁陳二氏。俱不載其目。蓋宋舊有御藥院方矣。


古今醫統。載此書方藥。而其采摭書目。則云宋太宗朝無名氏集。抑考核之不審也。


佐伯毛利君(高標)所藏系朝鮮國活板。蓋依元本而配印者。


寬政戊午冬。千賀芳久仿乾隆聚珍之式。刷印是書二百五十部。請先子跋之。


庚申春。先子建言。以數部付崎陽鎮台豐後守肥田?。送清商沈敬瞻。爾來 無消息。不知何故。


〔醫學源流〕未見按上見於古今醫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8#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 11:19:54 | 只看該作者

〔羅氏(天益)衛生寶鑒〕


國史經籍志二十四卷 存硯堅序曰。太醫羅先生學於東垣李君。源流於易水張君。其道大行。耀夫二君之傳。久而泯沒也。集錄銓次。


而刻之梓者。非一編矣。


暇日攜成書四帙見示。而曰。且將板行。一序毋吝。翻而閱之曰。藥誤永鑒者。


知前車之覆。恐後人蹈之也。


曰名方類集者。古今之方。擇之已精。詳而錄之。


使後人有所據依也。


曰藥類法象者。氣味濃薄。各有所用。證治增損。欲後人信之也。


曰醫驗紀述者。遇如是病。用如是藥。獲如是效。使後人悟之也。


大抵皆仁者之用心。抑論之。


天下之事。辨之不明。固有似是而非。利於此而害於彼者。


況醫之為道。陰陽虛實。千狀萬態。神聖工巧。存乎其人。合四者而一之。


名曰衛生寶鑒。夫鑒之本明。其應物也。


無心乎妍丑。而妍丑莫能掩。得是書者。


誠能習而讀之。


玩而味之。


了然於心而無疑。一旦臨用。如鑒之虛明。物來而應。若妍若丑。無纖毫之差。其用豈不博哉。不然。未用時置之高閣。倉卒間但備檢閱。殆有辨之不明。似是而非。其所失不啻霄壤,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


猶以為遠。殆非先生垂示後人之意也。


至元辛巳冬至日。鄖城硯堅題於卷首。王惲序曰。夫醫與造化參。學之精者為難。至著書垂訓。其後世必然之用者。


為尤難。羅君謙甫。東垣先生之高弟。嘗謂予言。初受簡席下。東垣先生曰。汝將為二人之學歟。聞道之士乎。


請曰。愚雖不敏。幸家君生與教理之深指。乃所愿也。


故十數年間。雖祁寒盛暑。親炙不少輟。真積力久。盡傳其私淑不傳之妙。大抵人之疾?。


不外夫陰陽變征。我能參兩間會一身。推窮其所受根源。方為可爾。用是以所得日用之間。如敵在目中。然後審藥為攻。未嘗不如吾之所必取也。


因集為一書。題曰衛生寶鑒。曰辨誤者。


證世之差謬。明其理之所自也。


曰擇方者。


別夫藥之精粗寒燠。以酌其疾證之宜否也。


曰紀驗者。


述其己之拯療。與被之深淺。見其功效之實也。


仆平昔所得者如是。吾子其為我序之。


余聞醫之為學。古聖賢致知格物之一端也。


軒岐以來。難素靈樞等書。累千萬言。自非以醫為任者。


孰克而究之。


若羅君者。


可謂以醫為任。而究其理之所自歟。昔王彥伯醫聲。既曰列三四灶。煮藥於庭。老幼塞門來請。彥伯曰。熱者飲此。寒者飲此。風者氣者各飲此。初不計其酬謝。今羅君亦以道心濟物。復能著書垂後。冀必然之用。其仁心普濟。當以彥伯同流。其誰曰不然。故樂為題其端云。至元癸未清明日。中議大夫治書侍御史汲郡王惲敘。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9#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 11:21:02 | 只看該作者

〔亡名氏衛生寶鑒補遺〕

 

一卷 存題詞曰。羅謙甫先生衛生寶鑒一書。分門別類。纖悉具備。惟治傷寒之法。雖紀述一二。而不全錄。蓋以其一門理趣幽深。未易殫舉。況其玄機妙旨。已備於仲景以下歷代名醫書中。先生之意。欲可醫者。


究心尋繹。庶得其奧。今猶恐遐方僻壤。臨病倉卒。醫者欲求全書檢閱。豈可得乎。


故粗述仲景諸公治內傷外感經驗方。並中暑方。附刊卷末。名曰補遺。庶免鹵莽滅裂之輩。妄投匕劑。誤傷於人耳。


若欲究其理致。則仲景治外感。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東垣治內傷。國中末三法。及歷代名醫方論。具有全書。誠能刻意推求。以施治療。

而全人生。亦仁者之用心也。


茲不能盡述也。


按補遺。不知出於何人。永樂十五年。太醫院判韓公達跋曰。令醫士錢垣。繕寫羅氏衛生寶鑒二十四卷。並補遺一卷。計四百八十一板。共一十五萬五千余字。募工刊完。據此。知其成乎元季人之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00#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 11:21:37 | 只看該作者

〔羅氏(天益)經驗方〕


佚熊均曰。羅天益號謙甫先生。東垣弟子也。


著衛生寶鑒。藥象圖。又有經驗方。


〔亡名氏經驗秘方〕八卷 存。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8 04:39 , Processed in 0.859380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