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平胃散】
白朮 厚朴 陳皮(各一兩) 甘草(七錢) 檳榔(三錢) 木香(三錢) 桃仁 黃連 人參 阿膠(各半兩) 白茯苓(去皮半兩)
上為細末。同平胃散煎服。
血多加桃仁。泄加黃連。小便澀加茯苓。
氣不下後重。加檳榔木香。
腹痛加芍藥甘草。膿加阿膠。濕加白朮。脈洪加大黃。
四時以胃氣為本。久下血痢。則脾虛損。而血不流於四肢。入於胃中。為血痢宜滋養脾胃則愈。
夫五泄者之病。其治法各不同者。外證各異也。
胃泄者。飲食不化。色黃。承氣湯下。
脾泄者。腹脹滿泄注。食即嘔吐逆。建中及理中湯。
大腸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乾薑及附子湯。
小腸泄者。溲便膿血。少腹痛。承氣湯。
大瘕泄者。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足少陰是也。莖中痛。急利小便。此五泄之病也。
胃小腸大瘕三證。皆清涼飲子主之。其泄自止。後厥陰少陰二證。另有治法。厥陰證加甘草。謂主莖中痛。是肝也。
內經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
少陰經證。多裡急後重。故加大黃。令急推過。物去則輕矣。
內經曰。因其重而減之。
又曰。在下者引而竭之。又有太陰陽明二經證。當進退大承氣湯主之。
太陰證不能食也。
當先補而後瀉之。
乃進藥法也。
先煎厚朴半兩。俱依本方加制。水一盞半。煎至一半服之。
若三兩服後未已。謂有宿食不消。又加枳實二錢。同煎服。三兩服泄又未已。如稍加食。尚有熱毒。又加大黃三錢。推過泄止住藥。如泄未止。謂腸胃有久塵垢滑黏。加芒硝半合。宿垢去盡。則愈矣。
陽明證。能食是也。
當先瀉而後補。謂退藥法也。
先用大承氣湯五錢。水一盞。依前法煎至七分。稍熱服。
如泄未止。去芒硝。後稍熱退。減大黃一半煎兩服。
如熱氣雖已。其人心腹滿。
又減去大黃。枳實厚朴湯。
又煎三兩服。如是腹脹滿退。泄亦自愈。後服厚朴湯數服則已。
又寒熱水泄之例於後。泄者一也。
總包五法。謂之六義。曰六解。難經有傷寒五泄。
叔和云。濕多成五泄。仲景解四經泄利。有不可汗。有不可下者。可吐可灸者。仲景隨經自言之。
假令渴引飲者。是熱在膈上。水多入。則下膈入胃中。
胃經本無熱。不勝其水。名曰水恣。故使米穀一時下。此證當灸大椎三五壯立已。乃瀉督也。
如用藥。乃使車前子擂丸。白朮茯苓之類。可選用之。五苓散亦可。
又有寒泄者。大腹滿而泄。又有溏者。是寒泄也。
溏者。大便如水。中有少結糞者是也。
如此者。當用天麻附子乾薑之類是也。
又法曰。泄有虛實寒熱。虛則無力更衣。不便已泄出。謂不能禁固也。實則數至圊而不能便。俗云虛坐弩責是也。
裡急後重。皆依前法進退大承氣湯主之。
一說素問云。春傷於風。夏生飧泄。
又云久風為飧泄者。乃水穀不化而完出爾。非水入胃而成此證。非前水恣也。
此一證。不飲水而穀完出。名曰飧泄。治法於後。先以宣風散導之。出錢氏方中四味者是也。
後服蒼朮防風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