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豐碩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易經証釋】

 關閉 [複製鏈接]
1461#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8:34:56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2-經文講義-明夷-總釋象例-87


推之在上者。


不聰不明。


將何以辨邪正。


察善惡哉。


則明夷之傷。


不獨言明之傷。


實包視之不見。


不獨目之不見。


且包辨察之不明也。


夫不明與不明遇。


其傷必大。


如盲人瞎馬之險也。


在上不明。


任其臣下之姦。


則民人莫不傷矣。


故明夷之傷。


實天下之傷。


非一人一物之謂也。


人而遇無目者。


不可與爭視。


國而遇無明者。


不可與論辨。


察以其視邪亦若正。


視善亦若惡。


苟強爭之。


反觸其忌。


此亂世君子。


惟有誅責囚亡而已。


君子不免誅責囚亡。


是君子之傷。


即人道之傷。


民以君子為保。


失君子即失其保。


失保之國。


欲其不傷得乎。


此明夷之時。


惟商紂之時。


文王之囚辱。


箕子之逃亡。


足以喻之。


以其所傷漸大。


天下人民。


無不疾首蹙額。


同悼于傷也。


故象辭特引二人以明之。


讀者可知明夷為誅與傷之義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62#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8:35:11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2-經文講義-明夷-總釋象例-88


宗主附注明夷與晉。


一往一來。


實則坤離兩卦上下之異而已。


在晉離居坤上。


如日出地面。


明夷離移坤下。


如日入地中。


然地中非土中也。


地原圓體。


上下皆空。


日在空中。


亦未嘗附于地。


不過光所及。


祇地一面。


晉照陽面。


明夷則照其陰面。


日猶一也。


而地有別。


人道重陽。


易亦以陽為主。


日光在陽面為地上大明之時。


則謂之晉。


迨日光下于地。


雖陰面亦如陽之光明。


而陽面反成黑暗。


故謂之明夷。


此易之取名。


本乎陽言也。


亦即本乎在陽面所居之人而言。


蓋地無論何面。


皆有明暗時。


皆有人物生存其上。


此之為陽。


即彼之陰。


此之為明。


即彼之暗。


實不過時之差。


位之異耳。


苟合日與地言。


初無所謂晉明夷之分。


固無所謂陽與陰之特別區域。


凡受光者。


則為晉為陽。


背光者。


則為明夷為陰。


祇可視之為日興夜耳。


晉為晝。


明夷為夜。


日之光明未改。


地之承受未停。


所視為改或異者。


此地面之人物已耳。


地固無上下。


無背面。


日更無朝夕。


無近遠。


其光久明。


其熱永在。


地雖自有遠近之度。


向背之差。


而自天空言。


所關亦甚微。


易之所以必為別之者。


亦以人物耳。


人物既胥賴日以生成長育。


以離合變化。


則必先辨其向背之道。


遠近之數。


而後可以測其生化之本。


發育之原。


此以晉明夷分狀其晝夜之象。


而見夫陰陽之異用。


生滅之殊途也。


故皆為吉利。


明夷則否。


晉為進而有功。


明夷則退而獲罪。


晉為榮升邀賞之日。


明夷則為逃亡被誅之時。


雖言天道。


實指人事。


讀者須先體會之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63#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8:35:2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2-經文講義-明夷-總釋象例-89


宗主疏述明夷與晉皆稱明不稱日者。


以離固象日。


亦象火。


而以德用言。


皆明也。


日之光。


火之焰。


雖發于其體而。


所被者乃為明。


蓋無明則日火之功用不著。


雖有其體。


不足稱其德。


日之照物。


非日體之加于物。


乃光明之被于物也。


物之去日遠矣。


而其所接之明。


則咫尺不離。


是日之德用。


必以明稱也。


明對暗言。


無明即暗。


如日之晝。


光被一地。


是為天下之明。


明既入地。


乃變為暗。


如日之夜。


大地同暗。


是為天下之夜。


明夜皆以光為主。


光之所向為明。


所背為夜。


日固未嘗一時大。


亦未嘗一時少其光。


此晉與明夷。


但以明稱。


不得以日言也。


日之體大矣。


行于空中。


所照者遠且廣。


原無明暗之分。


其所受之地或他宿有向背。


始有明暗。


此明與夜。


乃由所受者言。


非日為之明暗也。


晉為明。


明夷為暗。


所繫在坤。


非關夫離。


已如前言。


坤在下則明。


在上則夜。


亦以地之一面言。


地同而所受之光異。


分為朝夕正午。


是一面亦有明暗之殊。


可見物之大者無分。


物之小者多異。


一室有門窗。


則有明暗之別。


一器有表裏。


則有明昧之殊。


皆有其體所受之光不同也。


日豈有歧視哉。


故晉與明夷。


乃人物所感者不同。


非日光所照者不一。


因其物之大小。


距之遠近。


行之向背。


而後受有多寡。


感有濃淡。


皆物之異。


與日無涉也。


故論道必先衡諸事。


著用必先析諸行。


晉明夷之差。


原自地面人物定之也。


在晉曰明出地上。


在明夷曰明入地中。


一出一入。


乃朝與夕。


日光升墜之象。


而卦遂分為二。


在地上即吾人之晝。


入地中即吾人之夜。


不曰日者。


可見古人早知地圓。


日無入地中之理。


故但言明。


明即光也。


光入地中。


即光照地之下面。


光雖未易。


而地已有一半暗。


一半明。


明者為晉。


暗則明夷。


故晉字日在下。


示自下上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64#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8:35:41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2-經文講義-明夷-總釋象例-90


明夷明字在上。


示自上下也。


夷者平也。


明之上曰升。


下曰平。


平猶降也。


言自天空漸行及地平線而西墜也。


夷又易也。


交易之意。


古稱東方曰夷。


以其與中國交易。


而自異其類也。


明夷亦含日月互易。


而日西下。


月東升。


光自日出。


而東易為月。


月之明。


即日之明。


是明夷有光明互易之義。


在字言。


夷為傷。


明之傷。


即光之暗。


以為物蔽障不得見其光明。


日入地平。


光為地蔽。


地上人物不見其明。


是曰明夷。


言明即傷于所蔽。


而希明者不得其明。


亦自傷也。


如大地即夜。


人雖有目。


不能視。


豈非明之傷乎。


雖有月之繼明。


燭之照暗。


而非如日之光明。


故曰明傷。


不曰無明。


以日固在地之下。


天之空。


未嘗自隱其明。


不過地上之人有不得見。


遂覺其傷耳。


夫明夷與晉。


雖象晝夜。


亦猶春夏之與秋冬也。


又如兩極之與地中帶。


其明暗恰相反。


寒暖恰相殊也。


夏之與冬。


雖亦有晝夜。


而晝夜長短不同。


雖亦受光熱。


而光熱溫涼則異。


亦地上所承受者不類也。


兩極與中帶亦然。


或為多晝。


或為多夜。


或為長夏。


或為長冬。


其所受日光不同。


則所感氣象大異。


是皆有晉與明夷之別也。


人寄生于地。


不得離地以為生。


則不得去地以為明。


地上之晝人之晝。


地上之夜人之夜。


地面之冬人之冬。


地面之夏人之夏。


人固視地所承受者。


為其所承受也。


雖高峰有異于邃谷。


隆峰有異于海洋。


然以一方言。


則所差亦僅。


則以日之行有度。


地之動有規。


必其向光之時。


始有大明之照。


必其直近之日。


始為溫煖之時。


以日與地非連附者也。


同憑于空。


而託于氣。


即隨天以運行不息。


則依數而周旋無端。


此之謂天道。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65#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8:35:57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2-經文講義-明夷-釋彖-91


聖哲之士所難盡知者也。


謂日為懸。


則孰為之軸。


謂地為平衍。


則孰為之基。


謂皆行于空。


則孰盡其道而莫之越。


謂皆固于伍。


則孰引其光而以時還。


此天道之冥冥有。


非智之所能測也。


然吾人但就其所習見。


推其所當然。


則可知其朝必有暮。


夜必有旦。


春必有夏。


秋必有冬。


以循迴不息之行。


定往復有稽之度。


則可見晉之後。


必繼以明夷。


而光明之餘。


必臻諸暗昧。


此盛衰之理。


隆替之情。


天且不違。


而況人乎。


故聖人示易欲因變以知常。


由常以防變。


豈徒狀朝夕之日。


見明暗之時。


而指天道為已知耶。


故天者人之所法。


時者人之所貴。


數者人之所倚。


道者人之所由。


德者人之所仿。


觀于二卦之同異。


與夫吉凶禍福之所成。


則可以明易數矣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66#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8:36:21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2-經文講義-明夷-釋彖-92


明夷。


利艱貞。


宣聖講義此明夷全卦彖辭也。


明夷內離外坤。


陰在表而陽在裏。


如日下入地之象。


故曰明夷。


夷傷也。


易也。


滅也。


以日之光隱于地下。


地上不得見。


名之明夷。


稱明不稱日者。


非日之滅。


乃光之蔽。


非光之息。


乃明之潛。


光與明有別。


如日之景。


照及物者曰光。


若不見其景。


而物仍顯形。


則明也。


亦猶天空無雲。


則日光照耀。


若雲蔽其景。


則僅有明及物。


蓋明與暗對。


室內不見日光。


而有門窗不阻其明。


物背不被日光。


而在白晝仍受其明。


高山之下。


日光不至。


明則無異。


朝夕之時。


日光未射。


明亦未泯。


是卦以明稱。


不及日或光者。


祇以物能顯形為限耳。


明之生也。


必日之升于地面。


明之滅也。


必日之墜于地下。


若風雨晝晦。


密室常暗。


非明之生滅。


乃物為之蔽也。


然日入地下。


亦地為之蔽。


而稱明夷者。


則以地有異于雲或室。


所蔽至廣。


為暗至遠。


凡同在地面。


無不因日入而暗。


故稱之曰明夷。


實即日入地下為夜中之象也。


夫行路者必以明。


視物者必以目。


照夜者必以燭。


若夜中無燭。


人生無目。


則不見物。


為其不明。


則無所見。


為其不能見。


則不便于行。


如瞽者必賴人之扶持。


設不慎。


則有傾墜之禍。


此明夷之大用。


在以艱貞為利也。


艱者忍其艱難而不前。


貞者堅其節操而知止。


既以艱貞為利。


則其不便于行可知。


天下所恃以為生存者。


光明之道。


所藉以為安樂者。


正大之行。


明夷則與之反。


黑暗之時。


顛沛之地。


昏迷之道。


蒙昧之情。


將何如以行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67#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8:36:39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2-經文講義-明夷-釋彖-93


坤重陰也。


而在日之表。


如以帛束目。


以罩蒙燈。


則白刃當前。


而不知避。


深淵及足。


而不知止。


此明夷之可畏。


而徒利艱貞也。


艱則知其險而自忍。


貞則防其害而自守。


忍以守。


則不犯難行。


而仍保其身。


不涉險阻。


而終達于道。


此君子處危亂之時。


居臲卼之邦。


所取法者也。


乾卦四德。


貞居其末。


利在其次。


明夷象辭。


但以利艱貞為訓。


足見其重在謹守。


而不希亨達也。


合之時序。


利貞猶秋冬也。


秋收冬藏。


萬物同寂。


則有行亦無可進。


況險阻艱難。


歷歷在前乎。


故利艱貞三字。


分言之。


合于四德。


而志宜退守。


合言之。


則有歷盡艱辛。


自返于慎約。


而永保其貞。


斯即與晉相反之行。


可互參也。


晉以進為志。


明夷則退。


晉以升為用。


明夷則屈。


晉以功德受賞。


明夷則罹法章當誅。


晉以光明得利。


明夷則以幽暗成傷。


此讀象辭。


即可辨其用之異。


道之殊也。


明夷固不宜于進行。


而以君子處之。


則仍有善身之道。


則以卦象坤在外。


坤道柔靜。


安貞自守。


無時不臧。


內為離。


文明在中。


和易自持。


如人誠于中。


而以柔行諸外。


安于內。


而以靜處諸物。


進止自在。


憂樂不關于懷。


艱苦不渝。


治亂不違于道。


則順時有守。


不以物而疚于心。


保道為行。


不以得失而喪所守。


蓋明夷雖暗昧。


吾心則終光明。


時世雖艱危。


我行則永坦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68#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8:36:5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2-經文講義-明夷-釋彖辭-94


此君子以道淑世。


以德匡時者也。


貧賤不以易其操。


屈辱不以改其節。


困苦不以移其志。


顛沛不以隳其行。


故不獨避難。


且能靖難。


不獨免害。


且能袪害。


則利艱貞之所謂也。


人之所畏。


我弗卹焉。


人之所慕。


我弗忮焉。


則伸屈無干于心。


升沉不介于意。


時止則止。


遯世無悶。


履險如夷。


逢凶化吉。


此明夷之君子。


猶物之遇冬則蟄。


草木之見霜。


則先棄其葉。


而培其根也。


人生如寄。


物生如遞。


孰為之耶。


不外夫日之光明與溫熱也。


夜則憩息。


冬則閉藏。


亦惟順日之晦明。


時之寒燠而已。


明夷果不可為哉。


守我文明。


遵彼柔順。


則所行自利而。


永執厥中。


此即利艱貞之道。


如文王箕子之所為也。


更何咎焉。


故象辭但示此三字。


不及吉凶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69#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8:37:11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2-經文講義-明夷-釋彖辭-95


象曰明入地中明夷。


內文明而外柔順。


以蒙大難。


文王以之利艱貞。


晦其明也。


內難而能正其志。


箕子以之。


宣聖講義此申釋彖辭之義。


明全卦大用。


示人道大則也。


明夷為卦名。


而有取于物。


凡卦皆有取象。


除八卦外。


如屯蒙需訟師比。


以下六十四卦。


或象事類。


取義不一。


皆有所象則同。


如明夷固以暗夜為象。


而物之為蔽障。


事事為暗昧者。


亦皆象之。


以物言。


如雲霧之蔽空。


巖谷之隱明。


固可視為明夷。


而推之如大鳥之翼。


密室之帷。


有所蔽于光明。


使物生黑暗者。


亦可取象。


更推之人事之幽昧。


行為之詭秘。


?近遮掩。


情同蒙蓋。


有失光明者。


亦莫不類于明夷。


蓋明夷與晉反。


晉以明著于外。


明夷則反藏于內。


晉以光照于遠。


明夷則反翳于近。


是明夷之用。


以暗昧也。


彖辭釋卦象曰明入地中明夷。


以見明夷之名所由來。


卦離在坤下。


如日入地中。


地中即地下。


明入地下。


地上莫之見。


是地上人物皆失其明。


瞽目曰失明。


以不見物也。


日入地下。


大地同暗。


有目亦如瞽。


故曰明夷。


言傷其明也。


然明夷雖傷其明。


非人物自傷其目。


乃因天黑不得見物。


祇曰明夷。


示其過在時也。


時由位明。


晉以離在上。


為時之明。


此以離在下。


為時之暗。


時雖異。


而明之為明尚未改。


故曰傷明。


不曰無明。


若竟無日。


則無明矣。


日仍在空。


不過地為之蔽。


離仍在卦。


不過坤為之障。


此明夷之象。


實以坤蔽離明。


而非離不自明也。


即以離在內。


則內為文明。


坤在外。


則外為柔順。


柔順固坤之德。


不稱陰昧。


而曰柔順。


明時雖陰暗。


而用宜柔順。


坤者地道也。


陰不先陽。


地不先天。


坤雖在外。


不得以其乘時在位。


而自喪其柔順之德也。


斯易教微旨。


蓋示人以應時之道。


順變之方。


舍短取長。


隱惡揚善。


不以時之陰暗而隨之。


乃本于德之柔順。


而仿之。


故釋文稱為內文明而外柔順也。


柔順者陰道也。


陽之不振。


率而從陰。


是大難之世也。


君子不離時以生。


不逃世以存。


時暗而世難。


則不得漠然無與。


則惟有坦然直受。


故曰以蒙大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70#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8:37:33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2-經文講義-明夷-釋彖辭-96


以字連上句言。


謂君子以內文明外柔順之道。


蒙時世之大難也。


時世雖難。


吾德不回。


時世雖暗。


吾行不昧。


此文王處明夷之道也。


文王當商紂之際。


朝政失綱。


慍于群小。


幽囚獲罪。


幾不自保。


而卒能遇難不害。


履險如夷者。


則以其深明明夷之易教。


內保其文明。


外示其柔順。


詩所謂憂心悄悄。


又所謂小心翼翼者也。


悄悄見其外行之順。


翼翼見其內心之明。


此文王因明夷之教。


而有以處明夷之世也。


利艱貞晦其明乃言明夷之時。


天地且自蔽其明。


吾人自當取法以自晦其明。


晦猶蔽也。


晦其明。


非不明。


乃蔽之不以明示物。


如行夜者自籠燭。


則內明而外不能逃其照。


如視物者自御鏡。


則光凝而形不能遁于前。


是晦明之義。


猶含蓄其光不外露也。


亦利艱貞之意。


艱貞以為利。


則所行無阻。


光不外洩。


則神愈清。


明不外顯。


則志益?。


清?之用。


孚于誠明。


此天道以貞立極。


而歲序以冬育物也。


全卦坤在外。


而離居中。


與地雷復相類。


而更進則九三一爻為初九應也。


兩陽中含一陰。


以成目之精明。


雖坤重陰蔽之。


而光仍充盈于中。


時至則自昭于天下。


故晦明為育其明。


而非自害其視。


艱貞為成其利用。


而非自棄其守持。


此人道之明夷。


即重在三字也。


以晦明而不欲昭于外。


則其丁于時艱可知。


以艱貞而克成其利。


則其堅于正志可見。


內卹于難。


而不忘其正志。


則雖佯狂不為病。


逃亡不為疏。


廁于奴隸不為辱。


?于刑役不為屈。


此箕子之明夷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71#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8:37:54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2-經文講義-明夷-釋彖辭-97


箕子病于時君之邪。


朝政之敗。


宗社之不保。


家國之必亡。


不得諫正于前。


不得逃徙于外。


乃佯狂為奴。


役身下隸。


以期匡救于後日。


苦心遠慮。


忍性屈行。


又與文王有異。


文王為疏。


箕子為親。


文王為遠。


箕子為近。


故文王能體坤而行其柔順之道。


箕子則不得不鑒于離之附麗。


而出于晦明之行。


成其艱貞之志。


故曰內難而能正其志。


內難則有其近親之情。


正志則明其艱貞之利。


以明行暗。


以正從邪。


委曲求全。


欲不佯狂為奴。


不可得也。


故一卦有內外之異。


主客之殊。


時同而人自分。


世一而境自別。


行有所擇。


志有所辨。


文王箕子皆是取法者。


而所為迥殊。


時位攸關。


出處以判。


親疏所繫。


情志不同。


此二聖者。


易地則皆然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72#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8:38:10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2-經文講義-明夷-釋彖辭-98


宗主附注明夷彖辭。


利艱貞三字。


可分讀。


亦可合讀。


分讀則言明夷賅四德之二。


即利與貞而艱字介其間。


上屬利。


為艱于利。


下屬貞。


為艱以守貞。


實則不外艱難困苦之義。


雖有利貞之德。


必先艱苦之行。


能艱苦則能達利貞之用。


不能艱苦則雖有其德。


而無其功。


此一艱字為最重要也。


若合讀之。


則言明夷之用。


祇有利艱貞之道。


如坤卦所稱利牝馬之貞是也。


明夷坤在外。


亦本坤之德用。


坤利牝馬之貞。


即明所利上于牝馬之貞。


非乾之具全德者可比。


坤地也。


地居天下。


其用有限。


其行有疆。


故其德有定量。


明夷亦然。


利止于艱貞。


非艱貞自持。


則利反為害。


以其時之不適。


位之不當。


果乘艱苦之行。


貞固之志。


則不獨不得利。


其禍且不旋踵。


為明夷暗昧之世。


昏迷之時。


進退均難。


動定易蹶。


惟有知其艱難而自惕勵。


見其迷惘而自慎戒。


勉于行止。


嚴于把持。


不失其貞。


則物我不溷。


不悖其道。


則人己同諧。


此利艱貞三字。


重在明天道。


示人道也。


天道渺茫。


人道踐實。


天道變化。


人道守常。


誠以明夷本坤之德。


推柔靜之義。


先安貞之吉也。


細讀坤卦六爻辭象。


即可見明夷彖辭之微旨矣。


又曰明夷釋象辭。


引文王箕子分釋明夷之用。


二人行止不同。


而遭逢時難則一。


文王為之臣。


以當紂之世。


上不見諒于君。


下不見信于僚屬。


舉國昏亂。


莫可辨白。


以其疏遠。


不宜過于諫諍。


乃安于幽囚。


終以恭謹。


此即內文明外柔順以蒙大難之道。


本于卦象坤在外。


外則以柔順之德。


邀安貞之吉也。


箕子為之親。


故以紂之君。


即切于親近之情。


又定于君臣之義。


身為元老。


不能匡救朝廷之非。


心念危亡。


不能逃遁海陬之外。


此以佯狂自病。


取辱不辭。


期以苦心救君之非。


忍性感眾之志。


此即自晦其明。


內艱而正志之道。


本于卦象。


離在坤下。


潛光和塵。


既不克悖于離麗之情。


又不得昭其離明之德。


委曲求全。


艱苦不二。


故能體明夷之用。


應明夷之時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73#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8:38:2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2-經文講義-明夷-釋象辭-99


二人皆不免于傷或誅。


而其成則異。


文王終還其國。


光昭其德。


厚撫其民。


卒開有周之業。


箕子則降志辱身。


無濟于時。


動心忍性。


無回于數。


終視商社之屋。


徒留禾黍之悲。


雖亡國之餘。


猶邀興君之顧。


邊疆之土。


猶與分茅之榮。


其志之苦樂不同。


其行之廣狹大別。


則不外所處地有內外之異。


于其君有遠近親疏之分耳。


故卦一而人之用也各不類。


爻一而事之置也各異宜。


明夷雖同。


而文王箕子之行則別。


行雖別。


而文王箕子之聖則仍同。


所謂易地皆然。


不可以其同而忘其異。


亦不得執其異而非共同。


彖辭特分明言之。


足見其有益人道大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74#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8:38:42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2-經文講義-明夷-釋象辭-100


象曰。


明入地中。


明夷。


君子以蒞眾。


用晦而明。


宣聖講義此申明明夷全卦象辭。


由天道而推及人道也。


明夷丁時之艱。


為天道之變。


而人道則因天變以立常行。


此象辭之義。


係推彖辭天時之變。


更明人道之正用也。


以明夷坤在外。


眾陰包二陽。


離在內。


正位失其主。


二五為內外正位。


而皆陰可見明夷之時。


主暗于上。


群奸蒙蔽于下。


國亂民危。


政窳法敝之日也。


然易象之辭為人道言。


人道之本。


以君子為則。


故在彖辭釋時之非。


天之變。


而見君子處變之道。


今在象辭則由變以明正。


由艱以知易。


使君子鑒于天時而順其變。


明于理數而立其常。


變者不渝其初。


常者永執其正。


是君子之于明夷。


仍有為也。


明入地中。


為明之傷。


實明之晦。


地蔽天日。


光明不久。


天下同暗。


人物同昏。


此用晦之時。


不宜獨明也。


然明夷非無明。


乃明不昭。


非永暗。


乃時未見。


則明存于內。


光待其曙。


天日永不息其軌。


大地終復還于明。


此黑夜之必有曉也。


人之處世。


亦如之。


時雖不明。


吾心自昭。


世雖丁變。


吾行自正。


君子者眾所望也。


亦猶日之在空。


萬物所共仰也。


夜則盼其復曙。


冬則希其早春。


生機所存。


玄德之秉。


故有日則天無永暗之時。


歲無久寒之理。


為其往必復也。


晦者必明。


變者必正。


艱者必易。


亂者必平。


此君子雖在下而猶能撫有眾也。


眾以君子為主。


不必位也。


君子以眾為所養。


不必以祿也。


故蒞眾不必高位。


而明夷之高位。


方無以蒞其眾。


如商紂之在位。


民皆叛離。


文王雖在下。


反為民所歸附。


是即君子蒞眾之例。


不以位也。


君子祇以德懷民。


以恩綏眾。


以仁育物。


仁德之至。


天下歸心。


此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也。


而商紂雖居天下之尊。


乃不若西伯之得眾。


可見明夷之世。


惟君子能蒞眾也。


然眾心所服者德。


眾志所望者仁。


仁德不敷。


雖眾亦散。


眾叛親離。


位誰與保。


此紂之必滅。


周之必興。


全在能蒞眾與否。


而惟在明夷之明也。


若非其時。


則君子在位。


蒞眾不足為稱。


明夷之蒞眾。


正以其在下也。


在下得眾。


乃德之所感。


仁之所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75#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8:38:58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2-經文講義-明夷-釋象辭-101


既非位之所宜。


則為用之所變。


以乘時得位曰正。


非時無位曰變。


變以敵正。


必順以為常。


此用晦而明之為貴也。


用晦者順變。


而明者復常。


常雖未復。


終且至焉。


明雖未昭。


終且見焉。


如日之夜。


終必日焉。


如地之暗。


終必照焉。


君子之晦。


終必明焉。


天下之亂。


終必平焉。


商紂之不道。


終必禪焉。


周文王之在下。


終必代興焉。


此即用晦而明之義也。


用晦者外也。


明者中也。


艱貞之利也。


內文明而外柔順之行也。


故用晦以御時之變。


用明以復道之正。


人見其愈晦而愈明也。


如文王不辭囚辱。


不避險難。


三分有二。


仍以服殷。


此其晦也。


而世懷其德。


民歸其仁。


天下相望。


惟恐或後。


此其明也。


明者即明明德于天下之明。


書所謂光被四表者也。


在卦象四陰二陽。


陽寡陰眾。


易道重陽。


寡則為貴。


故有蒞眾之象。


蒞臨也。


陽以臨陰。


亦如地澤臨。


以二陽臨四陰也。


陽升陰降。


互若主客。


而陽能育陰。


剛能正柔。


此蒞眾之所由稱也。


以陽在內。


且二爻為陰間之。


陽為陰蔽。


其光不顯。


故雖蒞眾。


而必用晦。


以自潛其德。


幽其光也。


德雖潛而終明。


光雖幽而終昭。


久蟄者必啟。


久屈者必伸。


時移事易。


數變用殊。


故雖用晦而終必明也。


明者吉也。


晦者末也。


用晦以應變。


終明以履常。


此君子體用之備也。


明夷故不易為。


而君子不敢少逸。


明夷故不宜進。


而君子則毋或忘于成德。


雖在下而猶懷其民。


雖遇難而猶卹其眾。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76#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8:39:1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2-經文講義-明夷-釋象辭-102


此文王之聖。


視民如傷之心也。


夷傷也。


明夷為明之傷。


即民之傷。


民不得明者為之君上。


則其傷豈止于不明哉。


文王憂之。


乃思有以濟之。


此明夷彖辭利艱貞一語。


足以見其憂思之未已。


周公志之。


乃申述其義于釋彖文。


更明揭內明外順。


以蒙大難。


以示文王視民如傷。


憂心悄悄。


更未敢有越厥志。


小心翼翼。


順帝之則。


無非為明夷之世。


君子蒞眾之懷。


用晦而明之道也。


故合三節讀之。


可以直探文王作易之苦心焦慮。


為天下民眾撥亂反正之切。


而其希圖悟君之改過。


革其左右之奸宄。


周公乃特引箕子為之證。


一則見其時之艱。


道之蔽。


一則見其所處之不易。


所求之不得。


更有微義。


則在述明武王伐紂之非得已。


文王得眾之非有私圖。


彼至親尊如箕子。


尚不克免于狂奴之辱。


則疏遠如文王者。


其能幸脫刑戮。


誠豈易哉。


故讀明夷之辭。


固不獨示後世君子處時艱之道已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77#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8:39:3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2-經文講義-明夷-釋象辭-103


宗主附注明夷總釋象辭。


君子以蒞象用晦而明此義。


後人講釋。


多未明瞭易經立言之旨。


與彖辭稱利艱貞為全卦大用。


釋文以內文明外柔順引文王為喻。


內艱正志。


引箕子為喻。


皆指臣下言。


以明夷之時。


君子多不得志。


屈辱所不免也。


而彖辭則又稱君子以蒞眾。


是指在上位言。


與彖辭有異。


象辭專重人道。


而略天時。


不以彖辭之先天數後人事也。


彖辭既以人道為主。


則無論世之治亂。


時之安危。


凡在上位。


宜盡人道之本。


在下位。


當本人道之規。


如文王箕子乃在下位之所為。


順應時艱。


保全臣節。


不得違天悖數。


以求亨利。


若丁明夷之世而為上位之君。


則不得諉于時艱。


隳其主德。


自當本畏天之訓。


崇儆予之戒。


而自惕焉。


以先安撫其民。


位育其眾。


知天之方怒。


則不敢顯其威儀。


察時之易迷。


則不敢忘其明夷。


故曰君子以蒞眾。


用晦而明。


人未省明夷之有君。


執謂易祗重臣下。


又未明明夷之可解脫。


疑天道祗宜退藏。


是以象辭與彖之異。


同多不克明其所謂。


而予蒞眾一語。


則含糊解釋。


殊非聖人示教之意也。


蒞眾之道。


在平治時易。


在艱危時難。


惟其當明夷之時。


尤見須撫綏之道。


惟其際迷亂之國。


尤必賴明畏之君。


不問為商或周。


苟能昭其德行乎仁。


以安其民。


綏其眾。


則天命必歸。


人情必服。


此文王終以西伯而開有周之基也。


商之不保。


紂失其蒞眾之道。


非天之罪。


周之代興。


文武得其蒞眾之功。


非天之功。


故蒞眾一語。


乃興亡之所關。


亦治亂之所本。


人知蒞眾之賢。


莫如堯舜。


而不知蒞眾之難。


莫如湯武。


蓋在其位者。


不得耀其能。


無其基者。


方足顯其德。


湯文武乃臣下也。


終以德之普施。


天命乃降。


民心乃歸。


以履帝位。


以撫有眾。


時艱以平。


世亂以治。


明夷易而泰。


豈非善用象辭者乎。


以平日言。


蒞眾故貴乎明察。


而在亂世則不宜。


如必以察察為明。


則奸宄反乘隙以進。


此桀紂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78#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8:39:51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2-經文講義-明夷-釋象辭-104


桀紂非昏庸也。


其智勇均有過于人。


而足害其身。


敗其國。


即不知蒞眾之道。


在用晦而明也。


又曰前所講釋象辭義未盡。


茲續之。


蒞眾用晦而明句。


雖指明夷之君子。


而推原其義。


則凡關乎蒞眾之道。


實以此語為要。


固不獨明夷之時。


危亂之世也。


眾字不必限于人民。


凡多人集處。


皆謂之眾。


一國則為庶民。


一家則為族屬。


一鄉則為鄰里。


一署則為僚寀。


一軍則為士卒。


一校則為弟子。


皆眾也。


皆有其萬眾之道。


即小如一店之夥友。


一宅之僮婢。


一廠之工徙。


一社之役夫。


果為所事奔馳。


所執勞役。


必先有其賢良長上。


率之有方。


御之有禮。


方可善其業。


收其功。


此則蒞眾之道所見也。


眾者受令之人。


蒞者發令之主。


不問為官長。


或尊師。


或主人。


或管事。


果能指使其下。


督率其儕。


亦皆必明蒞眾之道。


而後可盡其職。


成其業。


所謂蒞眾之道。


究何指。


斯亦即易明夷象辭所稱。


用晦而明四字而已。


蓋蒞眾非易事也。


人益多。


情益紛。


志益亂。


國之民庶。


軍之卒伍。


固最難駕馭指揮。


使之心悅誠服。


即家之子女。


店之工役。


亦非有周密教育之功。


詳慎監察之力。


不足以撫綏就範。


黽勉任勞。


誠以人心難齊。


智能各異。


是非曲直。


辨之太過。


必愈紛爭。


賞罰屈伸。


執之失平。


必多怨懟。


此用晦而明一語固已概括其要矣。


眾之必有長。


猶國之必有主。


軍之必有帥。


家之必有尊。


長之蒞眾。


猶主之臨民。


帥之統卒。


尊之率下。


親盡其愛。


則恩之所施。


尊盡其敬。


則威之所被。


二者闕一。


必將無以懷之綏之。


二者若過不反。


亦將無以平之正之。


故蒞眾者必明眾情。


辨眾志。


而必有溫煦之德。


以示其恩。


有嚴肅之法。


以示其威。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79#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8:40:09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2-經文講義-明夷-釋象辭-105


此即用晦而明之所謂也。


惟晦則無察察。


傷于苛刻。


而永保其仁慈。


惟明則無汶汶。


陷于昏庸。


而長有其嚴正。


既寬以暢其和氣。


推天地之生機。


復猛以壯其威儀。


本日月之明照。


斯眾情畢顯。


眾志咸同。


更有不聽命不協忠者哉。


此明夷象辭所稱。


實為蒞眾最要之道。


讀者當勿忽諸。


又曰明夷之用。


不外以坤之柔靜行于外。


以離之文明存于中。


而坤重陰。


陰蔽陽光。


如雲蔽日。


人之用明夷。


如行暗夜。


如入暗室。


目雖不見。


心自通明。


此象辭用晦而明。


實為人道大則。


蓋亂世固宜韜光養晦。


即平時亦應含和同塵。


聰明祗在自心。


渾厚以接萬物。


此乃人生必循之道。


不必為明夷也。


故中庸曰君子之道。


闇然而日章。


小人之道。


的然而日亡。


又曰君子之道費而隱。


總不外用晦而明之意。


誠以顯與隱。


若表裹。


暗與昏。


若中外。


物皆有中外之差。


表裹之辨。


不可齊也。


以表顯者隱其裏。


以外昭者昏其中。


是小人務為文飾。


而終于自欺。


即所謂的然日亡者也。


君子則畏名之張。


而先飭其行。


惡聲華之露。


而豫約其精明。


故中心昭昭。


而外若昏。


裏志顯著。


而表若隱。


此所謂闇然日章。


費而隱者。


亦即明夷象辭用晦而明之道也。


惟其晦而後明。


隱而後顯。


不使鋒鋩外露。


則接物必和易。


不以智巧欺人。


則處世必溫良。


而人亦親之近之。


掬誠相與。


則物皆盡其用。


人皆盡其情。


此則蒞眾之最要者。


惟君子為能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80#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8:40:29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2-經文講義-明夷-釋象辭-106


宗主疏述前言象辭蒞眾之道。


任能用晦而明。


此千古以來臨民要術。


用明則晦。


用晦則明。


譬如視物。


由暗中視明處。


則情景畢顯。


若由明處視暗中。


反一物不見。


非目光之殊。


乃用目之異也。


故象辭特揭用字。


用晦非真晦也。


雖在光明之時。


亦宜隱蔽其視察之力。


即由暗窺明之意。


果用明以為明。


則物態紛陳。


光色已雜。


如聚五色曰中欲辨其真色。


輒不可得。


此即由明窺暗之意。


明如在外。


而內反迷亂。


明如在中。


則外自清澄。


鏡能照物。


為其不透光也。


燈能顯物。


為其在暗處也。


故用晦者。


實足成其明。


人之自詡聰明。


視事物無可隱蔽者。


而往往為事物所欺。


即祇知用明。


而不知用晦之過也。


為民上者。


尤不宜以明為明。


眾情既紛。


眾志且異。


偶有未察。


必招爭論。


是以君子不用明而用晦焉。


俗云不癡不聾。


不作阿姑阿翁。


正以其癡聾成其聰明也。


聰明固人所喜。


而不知原出于癡聾。


故老氏曰。


大智若愚。


惟愚始成其智。


一用其智。


必反生其蔽。


是智之宜藏。


易傳所稱顯諸仁。


藏諸用。


用即智也。


用晦者。


即藏智之謂也。


在安治之日。


猶當韜光藏智。


況在明夷之日乎。


書曰。


遵養時晦。


固不獨蒞眾之道。


抑亦順時應變之行也。


明夷象辭特拈出之。


非無由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6 20:40 , Processed in 8.682697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