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豐碩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易經証釋】

 關閉 [複製鏈接]
2561#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15:55:34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12-繫辭-講義-第十一章-第一節-44


宣聖講義繫辭將示各重要卦爻之總旨。


故復提明乾坤二字。


以照應前數章乾坤而發揮太極之本能。


故於本章開端。


即曰夫乾確然示人易矣。


坤隤然示人簡矣。


謂證之各義各象及事實。


而知乾坤之為易簡。


蓋確鑿而無疑義矣。


乾確然易。


則凡為陽卦者。


皆有易之要綜。


含於其內。


坤隤然為簡。


則凡陰卦。


皆含有簡之旨趣。


是六十四卦。


三百八十四爻。


及其動變綜錯之數。


雖達乎萬億。


而其為象與數之基本上。


則絕無雜亂超越之情。


因至繁中有至易之本。


至賾中有至簡之性。


故萬物萬事。


有條理而可以綜持也。


如振衣提其領。


如擎網提其綱。


卦爻事物。


雖萬億之多。


聖人視之。


猶數一二而辨黑白也。


此何以故。


以易有太極。


而生二儀。


有乾坤。


內蘊其(指萬物)妙。


外開其門。


所以萬轉鴻鈞。


窮亙今古而無盡者也。


此易與天地造化之所以不可端倪也。


於不可端倪之中。


有可以綜持之道。


則所謂當名辨物。


正言斷辭之功用。


人能如此。


雖未遽至於聖人。


然而亦能自悔自艾。


修德勵行。


以成君子。


故吾儒首重乎易。


而尚乎卦爻之辭也。


不但吾人。


即凡天下之民。


莫不皆然。


此何以遽得其要於天下之民乎。


亦不過猶此易簡之妙而已。


惟其易簡。


故易卦爻辭之稱名也當小。


而其所取之物類則甚大。


其所示之旨趣甚遠。


且該其文辭則甚有條理文采。


而毫不紊亂。


其所言語旨示於人者。


當委曲婉轉。


而恰乎中占者之事情。


其所言之事類最明備。


而實有所包藏。


使人於言中言外。


求其不可盡言之深意焉。


故曰其事肆而隱也。


有此數者。


易簡之性能作用。


聖人常因此太極之貳。


(即指二儀乾坤)以施行其普濟萬民之道。


而畀益其行焉。


所以明夫斯世得失吉凶之報應者也。


(聖人以此為政為教。


而人民亦即以占卜從教。


而得濟得明矣。


)然此則聖人本乎太極之原理。


而推其作用。


闡幽開明。


使天上人世各得其所之所致也。


後人落明字。


致本旨大昧。


丘茲正之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62#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15:55:56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12-繫辭-講義-第十一章-第一節-附注-45


宗主附注此章亦承上章而言。


上章承前而言象卦爻辭。


本章則申言其象卦爻辭所關之各重要旨義也。


所關者之大端。


則由於二儀之乾坤。


乾為至易。


坤為至簡。


易與簡至確然之時。


則一切象卦彖爻變爻各錯各綜之卦爻。


亦無不得其易簡之理。


而有所闡明矣。


此等闡明。


皆得發揚天道之秘密。


即易太極之妙用。


一張一弛。


一闢一翕之神功。


施之於世間者也。


故曰其稱名也。


雜而不越。


于稽其類。


其衰世之意邪。


因一闢一翕。


而愈推愈出。


愈趨愈下。


故卦爻變化。


由泰而否。


由復而剝。


所以為後代衰世之誥誡也。


即前章所云。


二君一民各文皆然。


知此則知聖人。


闡幽開明之深心所在。


而救人之心亦甚明矣。


此衰世之世。


所以益重乎易道也。


所以重易道者。


以易能當夫事物之名。


而辨夫事物之實。


正夫一切之言論。


判斷一切之辭理故耳。


所以能如此者。


則因卦爻之稱名也。


範圍甚小。


而其所以括該之事類則甚大。


其辭旨甚遠。


而為文甚明。


其告人甚曲折轉換。


而能曲中乎人之事理。


所言所指者。


為事為物。


無不周到。


而絕非明犯。


處處有隱密之旨。


所以能使人民易知易從。


而不怒不怨。


所以為聖人之道也。


宣聖於此數千年後。


補示闕文。


使世之學者。


又明千年以上之聖經。


豈非甚幸之事乎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63#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15:56:1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12-繫辭-講義-第十二章-第一節-46


第十二章第一節亢龍有悔。


子曰貴而無位。


高而無民。


賢人在下位而無輔。


是以動而有悔也。


履霜堅冰至。


子曰。


履霜。


陰始凝也。


馴致其道。


至堅冰也。


是故君子用以戒懼。


故繼之以敬義修德。


勞謙君子有終吉。


子曰。


勞而不伐。


有功而不德。


厚之至也。


語以其功下人者也。


德言盛。


禮言恭。


謙也者。


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不出戶庭無咎。


子曰。


亂之所生也。


則言語以為階。


君不密則失臣。


臣不密則失身。


幾事不密則害成。


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鳴鶴在陰。


其子和之。


我有好爵。


吾與爾靡之。


子曰。


君子居其室。


出其言善。


則千里之外應之。


況其邇者乎。


居其室。


出其言不善。


則千里之外違之。


況其邇者乎。


言出乎身。


加乎民。


行發乎邇。


見乎遠。


言行君子之樞機。


樞機之發。


榮辱之主也。


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


可不慎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64#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15:56:4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12-繫辭-講義-第十二章-第一節-47


初六藉用白茅無咎。


子曰。


苟錯諸地而可矣。


藉之用茅。


何咎之有。


慎之至也。


夫茅之為物薄。


而用可重也。


慎斯術也以往。


其無所失矣。


子曰。


作易者。


其知盜乎。


易曰負且乘。


致寇至。


負也者。


小人之事也。


乘也者。


君子之器也。


小人而乘君子之器。


盜思奪之矣。


上慢下暴。


盜思伐之矣。


慢藏誨盜。


治容誨淫。


易曰負且乘致寇至。


盜之招也。


同人先號跳而後笑。


子曰。


君子之道。


或出或處。


或默或語。


二人同心。


其利斷金。


同心之言。


其臭如蘭。


謹按第十二章。


係今本上篇第八篇第八節。


下文今本已遺茲補之。


履霜堅冰至。


子曰。


履霜堅冰。


陰始凝也。


馴致其道。


至堅冰也。


是故君子用以戒懼。


故繼之以敬義修德。


下接第八章第七節。


下接第八章第九節。


下接第八章第四節。


下接第八章第六節。


下接第八章第十節。


及第五節為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65#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15:57:06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12-繫辭-講義-第十二章-第一節-48


宣聖遘義繫辭者。


以易卦中卦辭彖辭象辭爻辭猶有所未盡。


或其旨趣未明厥要。


因特為之繫辭焉。


以明之者也。


易之為道也。


自始至終。


無終無始。


而一皆以太極二義為之樞機焉。


太極未兆。


則洪濛之先。


無可言者。


後人強名之曰無極。


幾不可解。


既無矣。


安可言極乎。


太上所謂虛無難名者也。


自此而生一?。


是為太極之初萌。


鴻鈞之初。


現由一?而分為二氣。


太一真宰之嬗化者也。


此二氣易之二儀。


見於卦則乾與坤也。


乾與坤為易最大之關鍵。


不求易卦則已。


若求易卦。


捨乾坤莫能入其門也。


故於前繫辭各篇。


再四明之。


而為縕為門之文。


顯示無餘。


所以啟後各卦之要義也。


後人不知。


疑亢龍有悔及履霜堅冰二節。


皆係重出之衍文。


而竟將履霜堅冰一節刪去。


只留亢龍一節。


又雜於章後。


下注重出之文。


遂使易旨無以闡明。


而文字益紊亂矣。


茲為正之。


?示其義。


先乾之上九。


與坤之初六二爻者。


仍為前此乾坤設卦而為其門之旨。


先上而後初。


先乾而後坤者。


由易以求其難。


自顯而推其隱者也。


天地造化。


人世治理。


皆由上而下。


由顯而微。


自敬趨侈。


而天下遂多故矣。


天下之擾擾。


由於為上者居非其所。


而又不能為賢人為之輔。


為下者縱欲從邪。


恣其私利。


詐惡不悛。


日甚一日。


於是禍機愈切。


漸至亡國滅種而不可救。


無他。


不修民德而然也。


此二者(指為上為下者二大病痛)乃為世諦治亂。


天運轉換之大樞紐。


一切人事動作。


神事運行。


莫不由之。


故於此繫辭講卦時。


首先提出乾上九之爻。


所以象為上者也。


提出坤初六之爻。


所以示為下者也。


無論何等世代。


為上者恒有乾上九之可危。


為下者皆有坤初六之可懼。


苟不自危而不自懼。


則為上者必失其民。


為下者必覆其國家。


惝能自悔。


以為上則事猶有可為者。


倘能自懼。


以為下則物猶有可救者。


此乾坤二卦上初之深意所在。


亦即前所謂上易知。


初難知之旨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66#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15:57:29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12-繫辭-講義-第十二章-第一節-49


示乾而不及其初二三四五爻者。


所以握其要而戒乎為上者也。


示坤而不及其二三四五上爻者。


亦握其要而以戒於為下者也。


繫辭者繫其要而致其訓誡者也。


故擇要而繫之。


不?及各卦以為卦繫。


不?及各爻以為爻繫。


語焉而其餘可知。


告焉而其後可明。


此以互彼。


彼以錯此。


相對相形之間。


而義旨已昭。


行事可法。


則所貴乎易之繫辭者也。


惟示亢龍。


則飛龍之爻可期。


故曰位曰民。


而重乎輔者也。


惟示霜冰。


而黃裳已可貴。


故曰在敬與義以修德。


坤六二之辭曰。


敬以直內。


義以方外。


敬義立而德不孤。


所以為元吉耳。


明乎飛龍之爻在亢龍之下。


則知乾上九之所宜自處者矣。


明乎黃裳之爻。


在初六之上。


則知初六之所宜自修者也。


上九能自處。


則凡為上者。


不至於失位而喪民。


為下者能自修。


則不至放僻好利而自趨於覆亡。


舉此乾坤之二爻。


而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大端大典。


可見其正訓。


可識其正法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67#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15:58:03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12-繫辭-講義-第十二章-第一節-50


故必於繫卦之初。


首先示之。


而繫辭以講明之也。


乾坤既明。


則繼示人理。


良以乾者天之道。


坤者地之道。


天道象上。


地道象下。


上下皆有其過失。


而恒在亢傲不恭。


陰惡不謙之病。


此天地所賦於人之習性也。


故於此下。


專講人道中率性去習之學。


而繼明乎謙卦焉。


謙之為卦也。


六爻皆吉。


而莫尚乎勞謙。


蓋勤勞者人生之大本在焉。


周語有之曰。


民生在勤。


勤則不匱。


勤勞焉。


則為上者終得其民。


則夏禹胼胝。


周公握髮。


日不遑息之事。


而大禹兢兢聞善則拜。


周公恐懼。


惟恐獲罪。


皆所以行其勞謙者也。


故曰勞而不伐。


有功而不德。


厚之至也。


禹之不矜。


天下莫與爭能。


周旦之不伐。


天下莫不服其忠貞。


一見於虞書。


一見於周書。


丘此繫文原意在此。


故繼之曰德言盛。


禮言恭。


自無大禹公旦之盛德。


安足以稱勞。


自無大禹公旦之循禮。


安足以言謙乎。


故謙也者。


致其天性之至恭。


而以保其位者也。


易之為訓也。


惟敬惟戒。


必恭必謙。


所以使人持盈保泰。


趨吉而避凶也。


六十四卦中。


總不外此大旨。


不過動靜出處。


語默行止。


有不同耳。


於是繼明不出戶庭之旨。


於勞謙之後者。


安其心而慎其機也。


謙既自修矣。


節又以自檢。


修德以勞於世務。


檢行以慎於君臣。


而後咎厲可免。


而禍害可避也。


故修德則卑其身。


檢行則緘其言。


言行者。


君子之樞機所由出入者也。


故時當勤勞。


則?行天下。


時當慎守。


則不出戶庭。


?行天下而有功。


不出戶庭而無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68#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15:58:27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12-繫辭-講義-第十二章-第一節-51


聖人之所以能屈伸往來也。


惟其能伸能屈。


故能慎密而不失其君臣之道。


公旦能密金匱之誓。


所以能成東山之勳臣。


能自密以成其名者也。


當二叔流言之際。


公旦不動聲色。


戒懼敬慎。


不出戶庭。


而德音已昭。


故鴟鴞之詩。


足以感動成王。


而於誅討管蔡之事。


機事嚴密。


而罪人斯得矣。


此謙與節之正則也。


後世之君臣。


多不能知此義。


而於言語之間。


多階其亂。


春秋時不可勝數。


非君不密以失其臣。


即臣不密以失其君。


更疏漏而寡諜。


膚淺而僨事。


為國家患害者眾矣。


君子所以貴於慎密而不肯輕於出者也。


君子謙其身以救亢傲之習。


節其言以救陰賊之害(亢傲指乾上九。


陰賊指坤初六)是以講此二卦於乾坤之後也。


推謙與節之道。


必歸本於人心之誠。


人心不能誠。


則謙非真謙。


而節難終節矣。


必其有誠而後德益修。


而言益信。


雖在方寸跬步之間。


出其言足以感召天下祥和之氣。


守其默足以保持天地之泰和。


是以示中孚於謙節之後也。


中孚者中心誠信。


孚感於物者也。


中孚之九二曰。


鳴鸙在陰。


其子和之。


我有好爵。


吾與爾靡之。


蓋鷹者陽鳥。


以比君子在陰鶴之居山谷之陰者。


比君子居室而不出戶庭也。


鶴在山陰一鳴。


而諸小鶴皆鳴而和其聲。


以比君子出言善。


則天下之人將感應之。


天下之人感應。


則欲不出仕而不得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69#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15:58:58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12-繫辭-講義-第十二章-第一節-52


故曰我有好爵。


吾與爾靡之也。


丘因繫之辭曰。


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


則千里之外應之。


況其邇者乎。


居其室出其言不善。


則千里之外違之。


況其邇者乎。


言出乎身。


加乎民。


行發乎邇。


見乎遠。


言與行所以為君子之樞機。


無論尊卑貴賤之人。


動此威儀之間。


樞機一發。


則榮辱隨之。


故曰榮辱之主也。


自誠其德。


則心無不正。


而言無不善。


不修其德。


不誠無物。


則人不感而物莫應。


謙與節非賴中孚之德。


不能表見也。


昔公旦之誥戒於王及天下者。


可謂居其室出言而善者矣。


動止法則。


足以為天下之正則。


無不感而從其風。


所謂千里之外。


應之。


況其邇者乎。


一心王室。


不知有他。


雖滅身喪家。


在所不顧。


公旦已告於天矣。


故武王之疾以瘳。


而其後於被讒未明之時。


天地為之大變。


大風大雷。


拔木偃禾。


?怒以表其冤。


中孚之作用。


不其大乎。


故曰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


可不慎乎。


言行為君子之樞機。


禮義為君子之載籍。


苟其中心有主。


忠信誠篤。


而一於善。


則無物不孚。


無事不周。


然而君子之於行與禮也。


猶且兢兢業業。


以致其敬慎而不敢有所忽焉。


則藉之雖薄。


而承之則厚。


儀之雖微。


事之則重。


易曰初六藉用白茅無咎者此也。


意謂苟有其德。


錯諸地上可也。


況有茅乎。


所謂蘋蘩蘊藻之菜。


潢汙行潦之水。


筐釜錡筥之器。


可薦於鬼神。


可羞於王公者也。


況以先王之禮處之乎。


昔者先王以白茅藉之。


而行祭奠。


故包茅不入。


齊桓公徵之於荊楚。


然則藉之用茅。


雖輕實重也。


夫何咎之有。


言其敬慎之至也。


慎斯術也以往。


其不敢有所忽矣。


無所忽又何所失哉。


示其解釋於此大過者。


示人敬慎。


使持持久而勿懈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70#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15:59:20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12-繫辭-講義-第十二章-第一節-附注-53


宗主附注前數卦由乾之亢。


坤之陰開始。


即以戒人使勿亢傲苟且。


繼示不出戶庭與鳴鶴之義。


即所以申此敬戒之事。


以至此卦初六之爻。


皆勉人於敬慎。


使無一時一刻之或忽也。


此下一卦亦然。


所以戒人使勿慢也。


學者識之哉。


人之處世也。


恒易放於欲而安於逸。


忽於機而慢於所溺。


自隆古以來。


莫不皆然。


故聖人教之以敬慎恐懼。


恭儉周密也。


有此數德。


則可以處。


可以出。


可以語。


可以默。


邇之保於家室之中。


遠之推及天下四海之廣。


無為而無不為。


不作而無不作。


所謂不疾而速。


不行而至者也。


忠信誠篤之通神。


有如斯矣。


苟不能然。


而或亢焉而不謙。


賊焉而不德。


侈焉而不節。


偽焉而不孚。


肆焉而大過。


奢焉而解放。


則必生驕慢淫佚之事。


爭奪盜賊之患。


而不復能安其生理。


而況能在位以行其國家之大事乎。


故古之負荷野人。


雖有君子之德。


而猶不肯出位。


而謀人家國之事。


況無其德者乎。


後世負芻荷插之鄙夫。


或且寅緣而居高位。


衣輕驅肥。


儼然民上。


以恣其坑壑之欲。


則國家人民必受其敝。


而群起攻伐之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71#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15:59:52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12-繫辭-講義-第十二章-第一節-附注-54


所謂負且乘致寇至者此也。


所以然者。


國政解放其紀綱。


而君子小人不修其德。


互相欺蒙。


下侵上而野勝文。


遂使天下侈慢不法。


男日趨於盜。


女日趨於淫。


蓋為之上者。


慢藏治容以誨成之耳。


於是天下紛紜。


而大亂不止。


莫能拯救。


使不亟自反於恭儉敬慎。


誠篤忠信之道。


恐將載胥及溺。


皆淪於滅頂者矣。


嗚呼可不戒哉。


知解之失。


則知節中孚之得。


知節中孚之得。


而知乾坤之正義。


知乾坤之正義。


而知夫同人之大道矣。


同人者以吾大公無私之德以同於人者也。


丘昔觀於臘祭而有言曰。


大道之行也。


天下為公。


選賢與能。


故人不獨親其親。


不獨子其子。


使老有所終。


幼有所長。


鰥寡孤獨殘廢者皆有所養。


貨惡其棄於地也。


不必為私。


力惡其不出於身也。


不必為己。


是故謀閉而不興。


盜竊亂賊而不作。


是謂大同。


大同者同於四海之外。


普天之下。


無所往而不同也。


同人之卦。


亦正如此。


然必先得乾坤之正氣。


謙亨節孚之至道。


而後能推其誠悃。


行其忠信。


以?施之於蠻貊之邦。


若在其初。


則必不能遽至於同。


蓋德由小而積大。


功由近而致遠。


同人之功。


德與功未逮。


而外人遠國。


不相知而不相信。


或未免有所艱難阻礙。


故先號咷而後笑也。


同人之德與功。


必至積累光大。


以至於大成。


大成之後。


外人遠國莫不欣然悅服。


而甘與吾同。


乃遂成為大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72#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16:00:11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12-繫辭-講義-第十二章-第一節-附注-55


故曰大師克相遇也。


惟其相遇而無不同。


故人皆歸心。


謀利則必斷金。


謀義則必如蘭。


古者不諱利。


故利居四德之第三。


所以開物成務。


濟天下之人民。


興事成業。


建四海之大利。


故曰先王以美利利天下。


故同人利與義同重。


且先言利而後言義。


以利者民之養也。


不可以一日或絀。


而義則養而後教。


故先彼而後此也。


君子於此。


動靜行止。


出處語默。


莫不各得其道。


蓋所以體乾與離(天火同人)之撰者。


必如斯也。


此之謂文明世界。


亦即謂天運盛世也。


可不景然者也。


凡岩所注之近文。


皆頗有關於現今世事。


明言之不可。


故特發明經旨。


以為警句救人之事。


因現世正迷於此等惡習。


故聖師講此易經。


諸多切合人世病痛。


但聖言洋淪。


不露圭角。


岩特為之指明。


固非岩之所創論也。


世人今日不學而入仕。


外騖而內喜。


數年出游海外。


不讀祖國之書。


不諳民族之情。


一旦躋於高位。


謀國家地方之重務。


以私勝公。


以巧取盈者。


比比皆是。


是即易所謂負且乘者也。


豈必荷簣負芻之夫。


不識之無之人乎。


國家多此一輩人。


則必受其患害。


蓋已據非所據。


如後章困卦之地位矣。


既據非所據。


則必有他人起而干之。


所謂致寇至也。


寇者敵也。


於彼為寇盜。


實則非可以概言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73#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16:00:38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12-繫辭-講義-第十三章-第一節-56


故聖師訓易至此曰。


小人而乘君子之器。


盜思伐之矣。


今曰海內擾擾者。


何莫非負且乘者有以招之。


有以成之也。


日呼號乞求於寇盜曰。


和平為美。


汝勿伐我。


何如己身釋負而務乘。


讀書明理。


愛民去私。


為君子之道乎。


苟其能修此德。


而勇決以自改悔。


則未有至誠而不動者。


天下事豈真不可為。


今不自責。


而但罪夫人。


無怪人之不服。


而干戈日起也。


自身不貪而無所慢藏。


則他人何所覬覦。


自身不邪而無所治容。


則他人何所豔慕乎。


今日之內亂。


今日之貪污。


有以誨之也。


今日之邪侈。


今日之放蕩。


有以誨之也。


為上者而苟廉。


則民無有敢為侵略之事者。


為上者而苟正。


則民無有敢為邪僻之行者。


今不自求。


而衛靈公與南子。


公然同載。


招搖?南北。


其下化之世風。


安得不污。


又國慼梁竇之家。


顯為聚斂。


吸天下之膏血而未已。


凡昔人之弊政。


莫不重睹於今日。


而名之曰民國。


則民有不起為寇盜以伐之乎。


君子先責己而後責人。


先正身而後治國。


此之謂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74#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16:01:1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12-繫辭-講義-第十三章-第一節-57


第十三章第一節易曰。


自天祐之。


吉無不利。


子曰。


祐者助也。


天之所助者順也。


人之所助者信也。


履信思乎順。


又以尚賢也。


是以自天祐之。


吉無不利也。


易曰。


憧憧往來。


朋從爾思。


子曰。


天下何思何慮。


天下同歸而殊塗。


一致而百慮。


天下何思何慮。


日往則月來。


月往則日來。


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寒往則暑來。


暑往則寒來。


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往者屈也。


來者信也。


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尺蠖之屈。


以求信也。


龍蛇之蟄。


以存身也。


精義入神。


以致用也。


利用安身。


以崇德也。


過此以往。


未之或知也。


窮神知化。


德之盛也。


子曰。


知幾其神乎。


君子上交不諂。


下交不瀆。


其知幾乎。


幾者動之微。


吉凶之先見者也。


君子見幾而作。


不俟終日。


易曰。


介于石不終日。


貞吉。


介如石焉。


寧用終日。


斷可識矣。


君子知微知彰。


知柔知剛。


萬夫之望。


子曰。


顏氏之子。


其殆庶幾乎。


有不善未嘗不知。


知之未嘗復行也。


易曰。


不遠復。


無祇悔。


元吉。


易曰。


公用射隼於高墉之上。


獲之無不利。


子曰。


隼者禽也。


弓矢者器也。


射之者人也。


君子藏器於身。


待時而動。


何不利之有。


動而不括。


是以出而有獲。


語成器而動者也。


子曰。


危者安其位者也。


亡者保其存者也。


亂者有其治者也。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


存而不忘亡。


治而不忘亂。


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75#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16:01:46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12-繫辭-講義-第十三章-第一節-58


易曰。


其亡其亡。


繫於苞桑。


天地絪縕。


萬物化醇。


男女構精。


萬物化生。


易曰。


三人行則損一人。


一人行則得其友。


言致一也。


子曰。


君子安其身而後動。


易其心而後語。


定其交而後求。


君子修此三者。


故全也。


危以動則民不與也。


懼以語則民不應也。


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


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


易曰。


莫益之。


或繫之。


立心勿恒。


凶。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


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


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


故惡積而不可掩。


罪大而不可解。


易曰。


何校滅耳。


凶。


子曰。


小人不恥不仁。


不畏不義。


不見利不勸。


不威不懲。


小懲而大誡。


此小人之福也。


易曰。


屨校滅趾無咎。


此之謂也。


子曰。


德薄而位尊。


知小而謀大。


力小而任重。


鮮不及矣。


易曰。


鼎折足。


覆公餗。


其形渥。


凶。


言不勝其任也。


易曰。


困于石。


據于蒺藜。


入于其宮。


不見其妻。


凶。


子曰。


非所困而困焉。


名必辱。


非所據而據焉。


身必危既辱且危。


死期將至。


妻其可得見邪。


謹按第十三章。


係今本上篇之十二章第一節。


下篇第五章第一二三四節。


下接第十一十二節。


下接第六節。


下接第九節。


下接第十三十四節。


下接第八節第七節第十節第五節為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76#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16:02:09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12-繫辭-講義-第十三章-第一節-附注-59


宣聖講義人天之理。


為極卦之用。


太極八卦之象。


所以彌綸天地萬物。


天道人事。


所以經緯宇宙兆民。


前者示其體。


後者言其用。


捨一則易道不立矣。


故十二章所繫各卦爻。


係言太極八卦之體。


此十三章所言。


乃天道人事之宜。


故彼為體。


此為用耳。


天道人事。


見端屈伸。


往來亨困。


吉凶之事也。


而天心無心。


以人心為心。


人心無主。


必以天心為主。


則所謂順與信之德也。


人之生也。


秉有天性。


此性至虛至靜而至醇。


所謂成之者性也。


繼之者善也。


故人能常體此天性。


而順乎其理。


則自然忠信篤厚。


事親待人。


持身涉世。


莫不咸宜。


而履行純潔。


思想純正。


於是教化可成。


而天心喜慰。


天心喜慰。


所以自天祐之。


吉無不利矣。


故曰天之所助者順也。


人之所助者信也。


履信思乎順。


近以居室家之中。


遠以濟天下四海之廣。


固莫不翕然順應。


契然心服。


而共愛戴之。


安有不吉。


何自非祐乎。


故古今以來。


真人之所至。


萬靈景從。


而神天護持以此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77#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16:02:3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12-繫辭-講義-第十三章-第一節-60


宗主附注先師核正本繫各卦。


分為十二十三兩章。


十二章中所列。


由乾坤繫起。


十三章中所言。


自天地繫起。


大有者天地之成也。


故其占首明自天祐之吉無不利也。


乾坤明而諸卦皆有所遵從。


天地明而萬事皆有所主持。


故乾坤之後。


繼之以謙節各卦。


天祐之後。


繼之以豫復各占。


所以教人持身。


(指前十二章)兼教人處事。


(指十三章)故各別示之。


而分講合論也。


天道無私。


惟順天者保之。


人心無常。


惟有信者歸之。


人能貞信。


則自能順天。


所以上之天有所祐。


下之人知所歸。


乃大有天下之盛業矣。


所以講此而先師再致其意者。


誠以今日海內漸澆漸薄。


無復敦厚之氣。


人懷跪譎。


世道日隳。


又染外來之邪說。


不信神天。


不明造化。


於是無惡不可以作。


無非不可以為。


男女日趨於放侈。


而不可訓正。


是適為順字之反面。


與信字之倒行也。


天豈能悅之。


人豈能助之乎。


故聖師特以天本無心。


以人心為心二句。


喚醒世間誠欲今之人速自回頭。


勿再以詭譎奸詐為能事。


勿再以倒行逆施為手段。


提出天良。


直道而行。


視雖近乎愚拙。


然天必祐之。


人必助之。


終得最後之勝利。


而居乎奸巧人之上。


此則斷可言也。


以今世人多數皆染惡風。


故先師致意如此。


此等旨趣本無待言。


而以現今民識日卑。


民智日下。


幾難遽明經義。


余故不得不為之注出。


蓋以教普通人民者也。


宣聖講義能以順信感動天與人者。


非易事也。


必先有其德。


而後天心與人心應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78#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16:03:03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12-繫辭-講義-第十三章-第一節-61


如桴鼓之相和也。


德之修也。


非一朝一夕之故。


蓋於獨居之中。


幽密之地。


人所不知。


而自心確然皭然有以自持。


如水之平。


如鏡之明。


如空際之皓皓。


無一點跡相。


無一點心思。


夫然後本體乃現。


天理乃明。


湛湛不昧。


上帝即在吾之心中矣。


雖復天下萬事萬物之紛拏。


層出而不窮。


亦不能亂吾心曲。


不但不能。


且將應念而隨欲。


無所不成其巧合之利焉。


此何以故。


以吾先得乎太一。


而上帝居吾心中故也。


天下之事。


莫不歸於一。


故太上曰。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寧。


王侯得一以為天下貞。


繫辭亦曰。


貞乎一。


唯一故貞。


惟貞故天下萬類取元焉。


安得不為之宗乎。


故曰。


天下同歸而殊途。


一致而百慮。


然其首要工夫。


全在齊一思慮中入手。


故於豫開口即言憧憧往來。


朋從爾思。


此教人將煩雜思慮。


一齊放下。


始有得所止之地。


蓋人之應事。


總以為天下事至繁而且賾。


必須多思多慮。


而後能應付之。


春秋時季文子所以三思而後行也。


殊不知多思多慮。


則私意紛起。


而愈迷事之真相。


不得要領。


去天遠矣。


故曰天下何思何慮也。


何者不可之謂也。


不可思慮。


則惟有澄心反照。


而萬念皆空。


屈其時一輪紅日。


推出海底。


即太一本性無上之智慧現前矣。


此智一現。


天下任何煩難之事。


有不立即解決乎。


此所以貴乎豫者也。


故又曰。


天下何思何慮。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79#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16:03:20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12-繫辭-講義-第十三章-第一節-62


天地與人。


是為三才。


三才相綜。


而萬靈託命。


萬化推行矣。


天道麗於地。


地道見諸人。


人秉天地之氣與質。


而主其中焉。


故可以攝行道與政轉運造化。


天之所行日月是也。


地之所行寒暑是也。


人之所行往來是也。


而此三才之氣化。


皆有其曲屈伸張之自然。


以互相遞嬗焉。


則所謂日往月來。


月往日來。


相推而明生者。


所謂寒往暑來。


暑往寒來。


相推而歲成者。


所謂往者屈也。


來者信也。


屈信相感而利生者。


蓋由天地人物各以其氣感而互通。


互通而功效乃發生矣。


天地人之間。


憧憧往來。


為朋為類。


至廣泛也。


包含萬億兆之眾。


或出或入。


或存或亡。


或見或隱。


各從其類。


惟此屈信往來。


則無不同也。


其所以主此屈信往來者。


則惟賴吾人之體天與地。


無思無慮。


寂然不動。


以為之中樞而已。


能主此中樞。


則日月運行。


得其軌道而明之功用益大。


寒暑之倚伏。


得其中和而歲之豐稔益多。


人民之性行。


得其教化而屈信之常道益為著明矣。


是故聖人善於屈。


所以善於信也。


譬彼尺蠖之卷伏。


不縮則不伸矣。


不見之龍蛇乎。


至於秋冬之時。


則入蟄穴居而不復出。


所以存其身為次年春夏風雷之預備焉。


聖人之主天地而行造化也。


亦何不然哉。


故聖人體天察地。


因人而施其權宜。


此等權宜至精至神。


所謂精義入神以致用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80#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16:03:49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12-繫辭-講義-第十三章-第一節-63


聖人以仁義之道。


自安而安天下之民。


所謂達則兼善。


修己以安百姓。


蓋因民物一體。


屈信往來。


如痛癢之相關。


感應至切。


曾無一隙之間。


此何等道德乎。


故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聖人主造化而濟天下。


有如此者。


若過乎此而往。


即非世諦所有。


不易形容。


故曰未之或知也。


非果不知也。


未可以言語示人。


使皆可知。


故曰未之或知。


然而道行於世間者謂之教。


道行於出世間者謂之化。


聖而至極。


幾不可思議謂之神。


神之存也。


本常在聖人與吾人之固有。


但視能修否耳。


聖人則能盡性。


故能窮神。


能窮神則能知化矣。


知化者猶不外乎此屈信往來之氣感也。


洋洋乎如在上。


如在左右浩浩乎彌綸天地。


而不可名狀。


故曰德之盛也。


天地之運無他。


惟氣與化而已。


人與天地相通達。


無他。


惟氣感與誠心而已。


人體天地之氣以為氣。


故其氣常相通達。


無一時之或間。


惟有誠有不誠之別。


誠者無有一時一刻其氣不相感通。


不誠者則時通而時塞。


其甚者則相隔閡而不能相通。


惟大聖人能與天地一體。


故乾之辭曰。


與天地合其德。


與日月合其明。


與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而天弗違。


後天而奉天時。


所以天人一致。


而無或有間。


而世乃太平也。


自大聖以下。


則必須自修以成其德。


自定以明其性。


清靜以識其機焉。


乃能與天地相通而互有感應。


相體而行。


去之不遠也。


惟其去之不遠。


故亦可為國家元良。


而膺萬夫之望也。


蓋幾者。


氣化與氣感。


互交而現出徵兆也。


必先能察見此幾。


而後能應付環境一切煩難之事。


處之裕如。


如有神助者。


則神為之。


亦正君子之得乎天者然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8 00:15 , Processed in 0.562500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