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豐碩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易經証釋】

 關閉 [複製鏈接]
2581#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16:04:27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12-繫辭-講義-第十三章-第一節-64


故易曰。


介于石。


不終日。


貞吉。


其取象於介於石者。


蓋有比喻之旨。


漢以後。


儒者盡誤其訓詁。


今為正之。


古文介即芥字。


無草頭也。


言芥遇風而投於石上。


或生於石間者。


其相應而互契。


豈有待乎。


言即時而合。


不須終日也。


言日則亟其長期而言。


蓋芥之於石。


有如此之象。


故其占為貞吉。


言剛柔相配。


得其正而吉也。


介乃柔物也。


石乃剛物也。


故後文有知微知彰知柔知剛之語。


即兼指介與石二物而言。


至丘當日所繫之辭曰。


介如石焉。


謂芥之蔓。


恰如石之部分。


又如亦可讀如春秋經公如齊之如。


蓋兼指介之投於石者言。


此豫卦亦正明感應之理。


所以發揮前即大有與咸之義。


故介石指投亦指生也。


後文困卦中有蒺藜與石。


助此介與石二物之反應者也。


豫之所重者交感也。


故於此取象於介與石焉。


若將介字作動字訓。


即失卻感應之旨。


試問誰介於石乎。


若人而遇石。


有可交感乎。


是直不可通之句語。


而後人必附會之。


謂近於石。


石者堅貞故云。


然何取於交乎。


丘之繫辭明白告人曰。


知幾其神乎。


人對石有何將可言。


又曰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


若人對石。


有何上交下交之可言乎。


蓋芥草木之屬。


存陰性焉。


石金石之屬。


存陽性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82#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16:04:44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12-繫辭-講義-第十三章-第一節-65


陰性對陽性為上交。


而陽性對陰性為下交也。


況二性相感。


其間有太一之元性(此中大有學理。


即所謂原子者)存焉。


此元性一發。


則彼此粘合而不可離。


丘無暇細剖。


留待孚佑注之。


茲但講其大義也。


介也石也。


有如此天然之吸合作用。


當其相近也。


所以有幾存焉。


君子見此幾而察其將來之作用。


而豫為之地。


使不背物理。


不乘人情。


天下自然相望而歸之。


故曰知幾其神乎。


君子在下位而上交也。


則惟道是從。


而不肯有所諂媚於其君。


君子而在上位。


惟幾是察。


而不肯有所瀆亂於其民。


諂者從其欲之謂也。


瀆者殉其利之謂也。


君子以道事君。


輔其政治而益其國祚。


以德育民。


培其元氣而厚其生活。


故以道事君而不諂也。


以德利民而不瀆也。


此之謂豫而無患。


豫而有利也。


故曰知微知彰。


知柔知剛。


無他。


諂則其害雖微。


其陰已伏。


則必至於禍亂之彰著矣。


瀆則其害雖微。


而陽已伏於中。


必至於潰決崩溺之彰著矣。


陰陽即剛柔。


微與彰即所謂幾也。


故幾者吉凶之先見者也。


此吉字下又落一凶字。


記之。


能知微知彰。


知柔知剛。


故可以為一國之元良。


而當萬夫之望也。


此中含後世義諦。


俟呂帝注之。


丘不更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83#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16:05:12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12-繫辭-講義-第十三章-第一節-66


宗主附注此注文含有科學與緯候學。


日後再示。


弼子當知介於石。


即介與磁石互引之性。


此中含有原子電能故耳。


後儒安能夢見此理。


故先師特為發之。


但不肯明言科學而已。


待後詳注。


宣聖講義以咸感者必以豫知。


以豫知者必以復見。


以復見者天理始明。


而為一身至於家國之主。


莫或奪之。


故於繫辭特為明示。


此等卦爻義旨。


所以訓後世者也。


蓋不能知幾者。


無以見善惡是非之真際。


故無以為復之功也。


大學先格致。


中庸貴明善。


非先達乎事物之原理。


則於人情世故。


不能曲盡其變通。


而恰得乎天理之當然。


識善惡之正的。


而不復有片段之惡害於身家及天下也。


故曰庶幾。


布昔惟門人顏回近之。


因特稱贊以為復之訓焉。


蓋復貴不遠之復。


無祇悔也。


回也惟能不貳過。


所以能不遠復。


無祇悔耳。


全重在有不善未嘗不知。


知之未嘗復行句。


而能知之。


知確由前知幾中來也。


能知幾而無悔。


所以為元吉也。


人能明善以復初。


則必能為國家之所用。


藏器待時而大展其鴻猷。


以濟生民而救世界之大亂。


故於復後示解之義。


能有射隼之義。


射者國家武備所以以威威天下。


而取彼不仁。


以為禮義正當之事也。


在易卦本包含各旨。


丘因而示其威武之意。


亦即仁以愛仁。


義以惡惡之心也。


天下若有不仁之惡人。


則仁人必受其害。


故自來古聖帝明王。


皆以兵威去之。


使天下獲安也。


必由弧矢之利。


而後兵威始可以振。


亦正如今日之利器焉。


故曰藏器於身。


待時而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84#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16:05:42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12-繫辭-講義-第十三章-第一節-67


器即弧矢之藝。


時即當日殘暴已甚之際。


恰與前知幾之幾字相叫應。


若能得此時幾。


則無所不利。


而大業可成。


人民可救矣。


故曰語成器而動者也。


惟此器字甚活變。


(呂注今日之器。


即科學戰爭。


如某國之原子彈正是)括字亦極活變。


謂括其鋒利而不輕用。


用則必有所獲。


而除去天下之大害矣。


人能自具其德能者。


必貴乎知懼。


而始足以成其大器。


保其家國焉。


故次否之義於解之後。


使人安不忘危。


存不忘亡。


治不忘亂者也。


否九五爻曰。


其亡其亡。


繫於苞桑。


此之謂也。


人每自憂其危亡。


則不亡矣。


春秋傳所謂知懼。


如是則不亡矣。


所以次此於解之後者。


以解之藏器。


貴在待時而動。


安樂放逸之餘。


天下所以否也。


解雖有器。


必待相當時期。


勤自修習。


括焉而深造。


密焉而廣備。


人然後利器有成。


而足以衛民保國。


故雖否而不至於亡矣。


此利用否之時。


戒懼以自修備為要也。


故曰危者安其位者也。


亡者保其存者也。


亂者有其治者也。


否而不亡。


則足與言利民保國之道。


故次之以損益二卦焉。


天地交而萬物出。


男女合而人類生。


上下親而國家富。


蓋必上有以濟下。


而下始親其上。


上必有以自損。


而後民乃益之。


故兌澤之辭曰。


悅以先民。


民忘其勞。


悅以犯難。


民忘其死。


損之利如此。


而益之功可見矣。


若反其道。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85#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16:06:13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12-繫辭-講義-第十三章-第一節-68


而聚斂其下以自肥。


屯其膏而不施。


則怨忿毒惡之氣滿天下。


民病其上。


恐其不亡。


欲求得存能乎。


故君子欲益其身者。


先以益夫天下之民。


民安而後身安。


故有德者始能安其身。


而動無不宜。


始能易其心而語無不當。


始能定其交。


而求無不得。


君子之得志於天下也。


君子之不自益其利。


而自益其德以致之也。


故曰危以動則民不與也。


懼以語則民不應也。


無交而求。


則民不與也。


君子則必不蹈此過失。


非君子則必有此過失。


殆已有其過失。


則人民皆不相與。


天下怨恨。


即招攻伐殺身之禍矣。


故曰。


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


易曰。


莫益之。


或擊之。


立心勿恒。


凶。


蓋深戒為上者。


貪欲以聚斂也。


而今日則為尤甚焉。


明夫治國之道。


則知刑民之方。


先富後教。


教而不從。


則以刑罰威之。


此所以論噬嗑於損益之後也。


君子之人。


禮義可以化之。


小人之輩。


非藉威刑不可治也。


天下之善。


由積累而成。


天下之惡。


亦由積累而致。


善大而海內。


蒙其庥。


惡大而國家受其害。


故君子治國理民。


必以遏絕小人為惡之心為必要也。


小人不知道義。


以小善為無益而不為。


以小惡無損而為之。


故其凶惡之事。


恒積累而不可掩。


罪大而不可解焉。


非以刑罰法之不可也。


噬嗑之卦。


所以有何校滅耳凶之辭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86#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16:06:46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12-繫辭-講義-第十三章-第一節-69


小人習於惡。


而未可以禮義化之。


不得已則因其所畏。


與其所願。


而施以賞罰焉。


故曰。


小人不恥不仁。


不畏不義。


不見利不勸。


不威不懲。


小懲而大誡。


此小人之福也。


易所謂屨校滅趾無咎此之謂也。


前之何校滅耳凶者。


因其為惡不悛耳。


此之屨校滅趾無咎者。


因其小懲而大誡也。


易之為道。


無論君子小人。


一皆貴乎戒懼而知懲悔。


既懲悔矣。


則不復為惡。


其所過不過若履?何校。


而僅滅其趾。


不至於滅耳沒頂之凶。


所以為無咎也。


若夫君子則不然。


君子立身事主。


修其德日加培養。


必求其充實而光大。


養其力日加歷練。


必求其有餘而能濟行其智日益審慎。


必求始終完全。


然後敢出而謀人家國之大事。


若使自身仁有所未信。


勇有所未決。


智有所未審。


則寧學焉而不敢妄仕。


故鄭子產有言。


學者而苟以仕為學。


如翦美飾而不擇也。


烏乎可。


故天下惟有至德。


而後能盡高位。


有大力而後能負重任。


有明智而後能識幾微。


不識其幾。


何可以謀國。


不稱其任。


何可以任事。


不在其位。


何可以服眾。


苟德薄而位則尊。


知小而謀其大。


力微而任夫重。


未有不蹶而仆者。


故鼎之折足而?公餗者以此也。


德智不濟而力不勝。


故聲嘶力竭。


而其形渥。


安得不凶。


皆不勝任之過也。


故曰君子學而優則仕。


不輕以國家人民為草菅也。


後世青年不學。


一旦足履海外。


歸即製錦當塗。


其不免有所貽誤。


蓋亦意中事也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87#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16:07:1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12-繫辭-講義-第十四章-第一節-70


人所立身。


智仁勇也。


智無以見幾。


仁無以悅民。


勇無以肩重。


則其德能不足。


已可知矣。


以不足之德能。


苟自隱伏而不動。


猶之可也。


苟有所妄動。


則必至於困窮矣。


易所謂困於石據於蒺藜者是已。


因其德知勇力之不逮。


故若行路而遭遇亂石。


反而別行。


則又遭遇蒺藜而受其刺焉。


既不能前進。


但有據守此蒺藜之間莫能出矣。


殆其不能前進。


而又無他途之時。


則不得不廢然反其家室。


然而岐途多誤。


窺伺有人。


家已非其家矣。


故入宮不見其妻。


凶。


昔春秋時。


齊之崔杼。


因與慶封同惡。


及遭家難。


又為慶氏所離間。


使兵圍攻崔氏。


而殺其子。


及送崔杼歸家。


而杼妻棠姜已縊。


蓋已無家可歸。


而杼亦自縊。


正當此卦爻也。


故曰非所困而困焉。


名必辱。


非所據而據焉。


身必危。


既辱且危。


死期將至。


妻其可得見耶。


蓋此卦與前豫正相對照。


彼係遇介遇石。


一剛一柔之物也。


此係遇石遇蒺藜。


亦一剛一柔之物也。


但彼得剛柔之宜。


故能知幾。


此失仁智之道。


故死期將至。


見幾則為萬夫之望。


昧理則不免亡妻而喪其身焉。


德之不可不修。


位之不可不慎。


有如斯夫。


所以次鼎於噬嗑。


又次困於鼎者以此耳。


後人不知。


亂其次序。


遂使大義不明。


今更為考正之。


而特與講明如此云爾。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88#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16:07:49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12-繫辭-講義-第十四章-第一節-71


第十四章第一節子曰。


夫易何為者也。


夫易開物成務。


冒天下之道。


如斯而已者也。


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


以定天下之業。


以斷天下之疑。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


仰則觀象於天。


俯則觀法於地。


觀鳥獸之文。


與地之宜。


近取諸身。


遠取諸物。


於是始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


以類萬物之情。


是故剛柔相摩。


八卦相盪。


鼓之以雷霆。


潤之以風雨。


日月運行。


一寒一暑。


火水相濟。


一質一文。


作結繩而為網罟。


以佃以漁。


蓋取諸離。


包犧氏沒。


神農氏作。


斲木為耜。


揉木為耒。


耒耨之利。


以教天下。


蓋取諸益。


日中為市。


致天下之民。


聚天下之貨。


交易而退。


各得其所。


蓋取諸噬嗑。


神農氏歿。


黃帝堯舜氏作。


通其變。


使民不倦。


神而化之。


使民宜之。


易窮則變。


變則通。


通則久。


是以自天祐之。


吉無不利。


黃帝堯舜。


垂衣裳而天下治。


蓋取諸乾坤。


刳本為舟。


剡木為楫。


舟楫之利。


以濟不通。


致遠以利天下。


蓋取諸渙。


服牛乘馬。


引重致遠。


以利天下。


蓋取諸隨。


重門擊柝。


以待暴客。


蓋取諸豫。


斷木為杵。


掘地為臼。


臼杵之利。


萬民以濟。


蓋取諸小過。


弦本為弧。


剡木為矢。


弧矢之利。


以威天下。


蓋取諸睽。


上古穴居而野處。


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


上棟下宇。


以待風雨。


蓋取諸大壯。


古之葬者。


厚衣之以薪。


葬之中野。


不封不樹。


喪期無數。


後世聖人易之以棺?。


蓋取諸大過。


上古結繩而治。


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


百官以治。


萬民以察。


蓋取諸夬。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89#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16:08:36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12-繫辭-講義-第十四章-第一節-72


謹按第十四章。


係今本上篇第十一章第一節。


下接下篇第一章第一節。


下接上篇第一章第二節前六句。


改增節未之文曰。


火水相濟。


一質一文。


二句。


下接下篇第二章全章為文。


宣聖講義本章發明易道之大作用。


即以講明前此所謂以制器者尚其象一句要旨。


聖人之道。


此大事居其首要。


非此則人民無以生活。


而進益文明。


而有知至於今日也。


故以講明各卦爻後。


繼續講此。


舊簡錯落。


茲復正之。


開端言易果何為者也。


易乃開物成務。


冒天下之道。


如斯而已者也。


冒天下之道。


謂庇覆天下人民為之制作也。


如斯者如包犧氏。


神農氏。


堯舜各帝所取之象。


以制作而言。


蓋以此一小節。


領起後各節也。


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事。


以定天下之業。


以斷天下之疑。


即謂諸聖帝所為所作所教之各種取象以利用。


使天下人民無不通工易事。


各得其利而人道大成。


社會大盛。


利源益啟矣。


故寒暑時而天道順。


農事乃修。


質文易而地道大成。


政治乃明。


從茲重重進益。


無非天地火水山澤風雷之作用。


互相發展。


而人道更備矣。


故自包犧以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90#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16:10:01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12-繫辭-講義-第十四章-第一節-73


堯舜以來。


至於文周之際。


莫不取易之象。


即莫不在八卦剛柔陰陽互相陶鑄之中。


但以簡易而漸達繁賾。


由古樸而漸趨文明。


此亦出震見離必然之次序也。


故自離至於乾坤。


自乾坤至於夬。


其為象為器為治。


皆此義旨。


而一貫以演化焉。


視雖繁賾。


寔則猶不能出乎乾易坤簡之原則也。


惟其易知。


故列聖觀象。


而各取其則以制其器。


惟其簡能。


故列聖各因其器以利其民。


此所以為易以統險。


簡以系阻也。


神妙而自合。


費用不煩。


民力不敝。


為之而為序。


行之而不殆。


故歷久彌新。


出神入化。


故曰通其變。


使民不倦。


神而化之。


使民宜之。


易窮則變。


變則通。


通則久。


天所以自古及今。


常祐聖人。


使其以道利民。


而成其終始也。


自離以取象。


為結繩網罟之器。


蓋所以為民食而行民教者也。


上古無五穀。


故以漁畋為食。


無文字。


故以結繩為記。


今以繩之結也。


既可以制網罟。


亦可以制文字。


故一事而兩利焉。


及神農取益之象。


以作耒耜之器。


而後天下粒食。


取噬嗑之象。


以為日中之市。


聚天下之民。


而通其財貨。


交其有無。


而後民食民用乃益便利。


至黃帝為衣裳。


使天下有服有章。


上下尊卑以辨。


政教事物以明。


則取夫乾坤之象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91#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16:11:16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12-繫辭-講義-第十四章-第一節-74


蓋乾坤者所以為政教之門。


出震見離。


至是乃備焉。


故曰。


承乎乾而致役乎坤也。


(坤位居離之次。


所以承乎乾德。


故衣裳文物之制見也。


)乾坤之盛有如此。


所以為上中古聖人所取法。


而開夫文明之盛治。


傳之數千秋。


直至今日(但今又有由盛而衰之兆。


短胡效胡人。


非聖意矣)者也。


衣裳既制。


猶慮民之無以行遠而致其利用也。


乃取渙之象以為舟楫。


而致遠以通利焉。


然後民得互相交接而補助焉。


於是利乃益溥矣。


又取隨之象。


以為服牛乘馬。


引重致遠。


交其水陸之便。


易其有無之貨。


則窮壤之地。


亦皆可至。


而無偏枯之患。


民生於是益滋矣。


又取渙之象。


為合夫隨與豫之卦。


而成行與往相互維持之道。


豫者備也。


故取其象為重門擊柝之事。


使民深居而內藏。


無盜賊搶掠之害焉。


其所以衛民者至矣。


又取小過之象。


斷木為杵。


掘地為臼。


以為人民舂研食用之利焉。


其可以濟民者至矣。


又取睽之象。


為弧矢之器。


以兵衛國。


而威天下不道之徒。


使各知懼而不敢害吾民焉。


其仁義行道而保夫天地人者。


可謂至矣。


上古聖人。


不免穴居而野處。


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


上棟下宇。


以待風雨。


則取象乎大壯也。


古之葬者。


以薪覆之。


藏之中野。


後世聖人易之以棺?。


則取乎大過之象也。


上古結繩而治。


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


百官以治。


萬物以察者。


取乎夬之象也。


始於離而彰於乾坤。


備於渙隨豫小過。


成於睽而完於大壯大過夬者。


所以為政為教。


為生為歿。


為出為處。


為武為文。


所以佑民而維持此世道者。


於是無微不至。


而極其變化無方。


神妙不測之道。


非易其孰能盡之。


非古聖之取象乎易。


其孰能施而行之。


以利萬世如此者乎。


丘故講而明之。


使後世之占卜。


與取象制器者。


如明此理。


庶乎其有大利於四海之外。


豈但吾中國一隅之地而已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92#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16:12:23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12-繫辭-講義-第十五章-第一節-75


宗主附注此文原有火水相濟山澤相通句。


後人遺失。


因後文所取象之火雷噬嗑與風水渙。


是火水相濟之見端也。


諸如此類。


後儒皆不之知。


不能不為注出。


又本章完全為吾國科學上種種之發明。


及推進在世界史上為最古。


即今日東西各國之文明。


無不胎孕於斯。


在古代吾國各種物質未能發現。


而古聖已自尋覓種種物性。


以利用之。


如鑽燧改火。


刳木為舟等。


已經發見電能與力能之原子所在矣。


不過恐其漸精漸巧。


至於害人。


故不肯再為推演。


此吾古聖教人物質應用之微義。


即在此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93#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16:13:07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12-繫辭-講義-第十五章-第一節-76


第十五章第一節易之興也。


其于中古乎。


作易者。


其有憂患乎。


是故履。


德之基也。


謙德之柄也。


復。


德之本也。


恒。


德之固也。


損。


德之修也。


益。


德之裕也。


困。


德之辨也。


井。


德之地也。


巽。


德之制也。


履和而至。


謙尊而光。


復小而辨于物。


恒雜而不厭。


損先難而後易。


益長裕而不設。


困窮而通。


井居其所而遷。


巽稱而隱。


履以和行。


謙以制禮。


復以自知。


恒以一德。


損以遠害。


益以興利。


困以寡怨。


井之辨義。


巽以行權。


謹按第十五。


係今本下篇第七章。


全章為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94#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16:14:07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12-繫辭-講義-第十五章-第一節-77


宣聖講義本章繼前以制器者尚其象。


而言以動者尚其變之要旨。


所以叫應前十二十三章所繫之辭也。


十二十三章言卜筮者尚其占。


此則復就前舉之各卦中。


而再示其德能與變化。


或前繫所有。


或前繫所無。


一一為之推解。


而致之於應用也。


聖人教人修德應變之事。


無微不至。


有如此也。


大凡人類之處世。


所以必須防備而預知者。


不為安樂。


不為行事。


而惟在憂患之一事也。


人之所以勤勤於其生活者。


欲免此憂患而得安也。


惟能免此憂患。


則大不易也。


因人與人相處。


本自不易。


又有上下親疏之分。


出入升降之勢。


彼此互相之間。


其中種種關係發生。


苟無其德。


未有不躓而顛者。


未有不陷而窮者。


此人類憂患之所由生也。


易之作也。


在使人預知此憂患之所在。


而利用卦象與自身動機。


以參究其變化焉。


則所以處之之德。


自然顯著於卦爻之中。


此所謂以動者尚其變也。


夫人生而有倫理。


乃天然之性。


亦實見於天然之象。


故上下君臣父子為其基焉。


所謂人生三事之如一。


今觀上天下澤之象。


而知履卦為德之根基也。


天者君父師之道也。


履之而敬其事。


則德音莫違。


而諸事皆吉矣。


不觀之水山之象乎。


水山為謙。


蓋水性本就下。


又在山上。


其勢不得不下行。


下行者謙之天性也。


人道本此天性。


以謙自處。


則凡弟兄朋友夫婦之間。


無不和氣洋溢。


盈滿天地之間。


任何不祥之事。


一遇此謙字。


皆消化於烏有。


是此謙字。


能執德性無上之權柄。


而可以消解一切憂患之事也。


然謙雖美德。


必須發於天理。


而根於人之中心。


非可偽而為之也。


故又貴乎復焉。


復者雷居地中。


群陰凝固。


一陽初動。


正是一線天機。


由中發現之會。


俗人愚夫。


皆知禱求上帝。


而不知上帝原在人之心性中。


由此一動而現前焉。


倘善於自修者。


速趁此機會。


在吾性中上帝之前。


懺悔一切。


而擴充其本體。


則上帝永為吾身心之主宰而不去。


吾又何憂德之不純。


何憂患難之來侵乎。


故曰復德之本也。


顧主宰雖安。


天良雖現。


尚恐其一暴十寒。


有暫而無有久也。


是又當取象乎恒。


恒之為卦。


久於其道者也。


所謂日月得天而能久照。


君子法乎恒。


則能以修身而齊家。


凡所以持身作則者。


無所不得其正。


詩云。


刑於寡妻。


以御於家邦。


所以處人夫妻室家者。


非恒不可。


能處家則能治國矣。


故曰恒。


德之固也。


德已固矣。


家與國將正矣。


而不能損上以益下。


博施而泛濟。


則民不可得。


而有禍患仍伏於肘腋隱微之間。


未可忽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95#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16:16:30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12-繫辭-講義-第十五章-第一節-78


故君子務親其民。


而廣其恩惠以此也。


故曰損德之修也。


德修於民。


而民懷之。


然後可以取於民下之奉上。


上之憂下。


胥由益之道也。


故益能安國安邦。


而興大利焉。


故曰益德之裕也。


天下久安。


則必生怠忽之事。


而困之運會至矣。


然君子處困。


不與小人同。


小人處困則必窮。


君子則能安能謙。


能復能恒。


能益能損。


無所往而不自得。


雖處極困之中。


上不怨天。


下不尤人。


惟己德之是修。


惟人利之是讓。


能辨別一切是非利害。


而不貪不忮。


而不妄動焉。


故憂患不能終困也。


故曰困。


德之辨也。


處困不撓。


必有以自通。


自通者何所恃。


恃夫井之道也。


井之為卦也。


其水其風。


互相吸引。


雖居其所。


而泉源自達。


無有窮盡。


故其為利。


常可以安天下。


而救其憂患焉。


故曰井。


德之地也。


井非水之自能為力也。


由於風力所至。


故君子必又利用巽風以行其權焉。


天下事至繁至賾。


不可究詰。


而要之各有其機。


明其機而迎其風氣之所趨。


巽順以應付之。


未有不得其竅要。


而中其肯綦。


解其煩難而免其憂患。


此動變之最神者也。


故曰巽。


德之制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96#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16:16:5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12-繫辭-講義-第十六章-第一節-79


知此理矣。


更進而推此九卦之內情與外行。


即可以應世而達其一切之權變。


所謂履和而至。


謙尊而光。


復小而辨於物。


恒雜而不厭。


損先難而後易。


益長裕而不設。


因窮而通。


井居其所而遷。


巽稱而隱。


皆九卦之內情然也。


履以行和。


謙以制禮。


復以自知。


恒以一德。


損以遠害。


益以興利。


因以寡怨。


井以辨義。


巽以行權。


皆九卦之外行然也。


苟知前所講諸義。


則無不明瞭後二節。


不過反復以推言之而已。


不必固執文字。


此則應用之道。


聖人所以教人避凶趨吉。


而免其憂患者也。


後人其敬察之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97#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16:18:22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12-繫辭-講義-第十六章-第一節-80


第十六章第一節夫乾。


天下之至健也。


德行恒易以知險。


夫坤天下之至順也。


德行恒簡以知阻。


將叛者其辭?。


中心疑者其辭枝。


吉人之辭寡。


躁人之辭多。


誣善之人其辭游。


失其守者其辭屈。


變動以利言。


吉凶以情遷。


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凶生。


遠近相取而悔吝生。


情偽相感而利害生。


凡易之情。


近而不相得。


則凶。


或害之。


悔且吝。


能知其言而候之幾。


能說諸心而研諸慮。


定天下之吉凶。


成天下之亹亹者。


是故變化云為。


言事有祥。


象事知器。


占事知來。


易之興也。


其當殷之末世。


周之盛德邪。


當文王與紂之事邪。


是故其辭危。


危者使平。


易者使傾。


其道甚大。


百物不廢。


懼以終始。


其要無咎。


其孰能與於此哉。


古之聰明睿知。


神武而不殺者夫。


此之謂易之道也。


謹按第十六章。


係今本下篇第十二章第一節。


下接第五節。


下接第四節。


下接第二節。


但有錯簡。


今正之如下。


能知其言而候之幾。


能說諸心而趼諸慮。


下接原文。


(吉事是言事)下接第十一章全章。


並取上篇第十一章第二節末二句為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98#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16:18:57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12-說卦-講義-81


宣聖講義易繫辭以天地設位章節開始。


而詳言乾坤之性能作用。


以啟六十四卦之旨。


及其結也。


亦仍以此旨收足乾坤性能作用。


而詳示聖人體驗之大道。


為之逐節講明。


而卒言易之所興。


與其終始之要。


所以利天下後世者。


亙古不息。


而於是易之作用乃全見。


繫辭於是告終焉。


乾易知。


坤簡能。


前已數言之矣。


茲復云然者。


特以發揮乾於易之中而能知險。


坤於簡之中而能知阻。


所以必貴知險知阻者。


以乾坤包羅萬象。


情偽萬變。


遠近互易。


愛惡萬端。


吉凶互錯。


故不可不於至易之中以知險。


不可不於至簡之中以知阻。


知險則情偽難逃。


而遠近可處。


知阻則愛惡難偏。


而吉凶可見。


此聖人貴體乾坤。


易以知險簡以知阻之德也。


乾所以能至易而又知險者。


以其本性至健故也。


乾坤至此。


皆貴乎知。


則知此知字。


即前所謂知以藏往。


神以知來之知。


此知非他。


蓋天一之精。


坎所在也。


於人為腎。


亦即地二之粹。


離所在也。


在人為心。


二者乾坤之所生發而成全者也。


故先天八卦以之。


今更推言此理。


不但為卜筮之用。


亦正可以為修身治國歸極之用。


而深研其幾也。


後世丹訣多出於斯。


丘則未遑及之耳。


識此知字。


然後可以為人。


處乎天地之間。


故大學貴致知耳。


知之致也。


必先知物之理。


故又貴乎格物。


物之情偽。


莫過於言辭。


故尤貴乎知言也。


前所謂聖人之道。


以言者尚其辭。


亦含有是旨。


人情有之。


而易卦亦有之。


但能於六十四卦中。


細細體察。


則皆可知。


即將叛者其辭?。


中心疑者其辭枝。


吉人之辭寡。


躁人之辭多。


誣善之人其辭游。


失其守者其辭屈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99#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16:20:32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12-說卦-講義-82


孟軻注。


此即軻所謂吾善養吾浩然之氣也。


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


則塞於天地之間。


所以然者。


在知言。


知言即為天地浩然之大作用。


所謂淫辭知其所陷。


邪辭知其所離是也。


此知字內精粹之至。


即宣聖今所講者也。


能知言。


則於一切之變動。


及其穿插出入。


皆可知之。


人不外乎性與情。


而因其言辭可以察識其情之所在。


而其變動亦可以知矣。


正如卦爻之陰陽。


地位之剛柔。


一一考核而不可逃於聖人知識之外。


亦即不可逃乎一般卜筮者知識之外。


變動既可以利害知之。


吉凶亦可以情偽辨之。


所有一切愛惡悔吝。


皆可以觸事而明。


卦爻之近而異趣者。


必不相得。


不相得則害生。


故凶。


而悔吝是成。


欲求免憂患者。


先須防此。


故於遠近愛惡之間。


三致意焉。


然此皆根於知字而來。


誠能體乾易以知險。


坤簡以知阻之性能。


而知夫言。


會諸心。


而候夫事務之先幾。


以研諸吾慮。


則可以定天下之吉凶。


成天下之亹亹。


能如此則自然以言者得其辭之所尚。


故云有祥也。


(祥者兆與果也)以動者得其變之所尚。


故曰云為也。


以制器者得其象之所尚。


故曰知器也。


以占卜者得其幾之所尚。


故曰知來也。


此皆根於知字。


亦皆成於知言。


所謂心者火之用。


所謂慮者水之精。


所謂言者物之險。


所謂幾者物之阻。


必能明此。


而後聖人四道乃行焉。


此道即易之道。


亦即聖人之道。


不過上古聖人。


但示易象易數易意。


而未示易辭。


及乎中古。


乃生文周。


於是易之道大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00#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16:22:12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12-說卦-講義-83


當殷末世。


文王與殷紂之時。


文王因於羑里。


而作卦爻之辭。


乃有今文。


故其為辭。


皆危戄之言。


危者欲其平也。


易者欲其傾也。


危不期平而自平。


易不期傾而自傾。


所謂無平不陂。


無往不復之大旨。


蓋猶是聖人戒懼欲免憂患之道也。


易之旨如此。


而易之道則旋乾轉坤。


瀰天際地。


而中則薈萃人類與萬物。


無有不備。


無有不精。


無有不化。


故其為道甚大。


百物不廢。


然而以戒始。


以懼終。


非聖人不能體而行之。


聖人之體此。


非欲以有為而有所得也。


其心不過欲自身與天下之人。


皆得無咎而免乎憂患而已。


聖人之處心積慮如此。


故至仁至義。


而無一毫私意及殺心存於其中。


故天下之人。


雖欲不歸而不能。


故曰其孰能與乎此哉。


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


夫惟有此種聖人。


始能體夫易之大道也。


故曰此之謂易之道也。


道不徒行。


必待其人。


聖非難事。


修而行之。


則必至焉。


如握左券然。


後世當紛亂之時。


曷不速興乎哉。


孟注。


此即軻所謂待文王而興者凡民也。


又曰五百年必有王者興。


皆指極亂之世。


必賴有志之聖賢。


共同努力以救之。


且不可將聖賢看得過高。


聖賢只是常人。


將心澄得定。


將人與物看得分明。


將事作得去。


便是聖賢矣。


今日正需此等人。


所以上玄興此教者。


亦正為此等時期。


而預備此等人才也。


不幸段吳諸人皆先逝。


今則弼緯悟諸子。


碩果仍存。


甚望體而行之。


進以勉求所謂無咎者。


則後福豈可言喻乎。


勗哉勗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9-20 08:51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