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4576|回復: 6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風證治第一】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2-9 10:57:5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風證治第一


太陽上編


中風證治第一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前總證中所有之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乃太陽經中風傷寒所均有之脈症。而猶未分其所以為中風。為傷寒也。


故此篇即於上條之脈浮頭項強痛之總證。而增入發熱汗出惡風脈緩。以別其為中風者如此也。


中風。風傷衛也。


風者。春令陽氣上騰。呼吸而為風。所以發生萬物者也。


其太過不及之氣。乃為淫慝之邪。感之則為中風矣。


然非獨春令為然也。


四時皆有之。唯春時為當令耳。發熱者。風邪客於衛而鬱蒸也。


汗出惡風者。風邪襲於毛孔。衛氣不能司其開闔之常。玄府不閉。故汗自出。腠理疏而不克任受風寒。故惡風也。


風寒雖可互言。此篇則仍重於風也。


緩者。


緊之對稱。非遲脈之謂也。


風為陽邪。非勁急之性。故其脈緩也。


此一條為太陽中風之綱領。以下凡言中風發熱。汗出脈緩之太陽病。用桂枝湯者。皆同此脈證也。


以風傷衛為第一層。故列為太陽上編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765&fromuid=77

評分

參與人數 1龍幣 +5 學習 +5 收起 理由
文昌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0:58:09 | 只看該作者

中風證治第一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陽浮陰弱者。即所以釋前總症中脈浮之義也。


熱自發。汗自出。即所以申上文發熱汗出也。


脈法以浮候屬陽。沉候屬陰。謂之陽浮者。衛行脈外。陽邪中之。則脈盛於外。故陽脈浮也。


陰弱者。營行脈中。


營未受邪。則覺脈弱於內。故陰脈弱也。


若總言之。浮候實。則沉候虛。唯其沉候虛。乃見其為浮脈也。


蓋以陽受邪而實。陽實則陰虛也。


熱自發。汗自出之兩自字。皆易詞也。


言風為陽邪。衛為陽氣。二陽兼並。


邪正不容。主客相爭。氣鬱而熱自發。非若寒邪之客於腠理。至陽氣不得發泄。必待郁甚而始發熱也。


衛為表之表。營為表之裡。衛統皮毛。風邪中之。則毛孔不閉。營中陰液。內為熱邪所蒸。外為衛氣固密。故汗易出。又非若寒邪入腠。玄府緊閉。陽氣不得外泄而無汗也。


夫衛陽不能外固。則營陰不能自持。如婦之無夫。失其蔽護。無以自立。唇亡則齒寒。故陽浮熱自發。則陰弱汗自出也。


蓋衛主皮毛。猶門戶之司開闔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766&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0:58:30 | 只看該作者

中風證治第一


風邪客衛。如有物之梗礙於門中而不得闔也。


不得闔。則入者一任其入。出者一任其出矣。


任其入。故惡風寒也。


任其入。則汗自出矣。


嗇嗇。猶言颯颯。如風寒之侵逼也。


淅淅。猶言淅瀝。若風聲之微動也。


嗇嗇惡寒。


營陰弱於內也。


淅淅惡風。衛陽疏於外也。


中風而亦惡寒者。衛傷而營弱也。


陽強陰弱。營衛不得和諧。故風寒皆惡也。


翕翕。熱從外發。覺熱氣烘灼於皮膚之間也。


肺主皮毛。開竅於鼻。風在皮毛。內通於肺。故氣寒熱壅鼻息嘶鳴也。


乾嘔。惡心也。


胸屬太陽。風邪在衛。邪氣犯膈而嘔也。


此皆風邪傷衛之證。當解肌發汗。


宜桂枝湯主之。主者。主其治也。


凡見以上脈證。皆當以桂枝湯主其治。即有變證。亦以此方為主而損益之。如下文桂枝加桂。及桂枝加附子湯。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之類是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767&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0:58:46 | 只看該作者

中風證治第一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仲景云。桂枝者。取枝上皮也。


後人不知藥性氣味。而曰去皮。誤矣。


不知桂味皆在皮。若曰去皮。


則木心有何氣味乎。肉桂亦大樹身皮耳。豈亦舍其皮而用其木心耶。然必以氣味甜辣者。方有辛溫發散之功。


無氣味者。非真桂也。


不可入藥。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後服。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768&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0:59:05 | 只看該作者

中風證治第一


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役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


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桂。陽木也。


生長於東南。蓋得東南震巽發生之全氣者。故能補助命門。生發中州。益下焦氣化之功。


宣通百脈。而為氣血之要藥。其枝則得陽氣而暢茂條達者也。


夫木性之陽春生發。為天地發散其三冬伏藏之郁結者也。


況桂為純陽之木。氣味皆濃。且又生發新長之枝乎。故能達衛陽之分而散解其鬱滯之風邪。


是以辛溫發散之陽。以解陽分之陽邪也。


陰陽應象論所謂辛甘發散為陽也。


東垣謂桂枝湯為陰經營藥。


而能閉衛氣。使陰氣不泄。方有執謂桂枝固衛而善走陰。均失之矣。


臣之以芍藥者。收陰氣而斂津液。所以救營陰之弱而滲泄也。


佐之以甘草者。甘以緩之。佐桂枝則甘溫能除大熱也。


使之以薑棗者。薑以助其辛散而止嘔。棗以和其中氣而調停之也。


將佐皆得其人。操縱各適其用。則衛不覺其強。而營不患其弱。邪解氣平而自和諧矣。


適寒溫者。恐太熱則不能驟進。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769&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0:59:22 | 只看該作者

中風證治第一


若徐飲則其勢已分。太寒則熱氣衰而無以鼓動其陽氣也。


啜熱稀粥以助藥力者。桂枝不過解肌。原非發汗之猛劑。恐其力綿。故以熱稀粥為後勁。所以助其溫散之功也。


內經云。汗出皆生於穀。故以穀充其氣也。


身熱汗欲出貌。氣蒸膚潤之情狀也。


微似有汗。言汗微而似有。似有而實微也。


衛在皮毛。邪氣浮淺。使肌膚暫開。僅令衛分之風邪消散。而不使過多。有傷營分之弱陰也。


若強逼太過。使汗出如水流漓。是發盡營中之汗。衛邪仍不能解。適足以愈弱其陰。故曰病必不除也。


小促役者。方土之語。楊雄郭璞所謂方言也。


謂暫停半日許。如可令人催促之頃也。


又小促役。宋板作小從容。禁臭惡等物者。使清穀入胃。則清濁之升降得宜。


營衛之流行無滯。庶漸得安和而無反復之虞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770&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1:22:03 | 只看該作者

中風證治第一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


頭痛雖見之於太陽總證。而未見於中風之首條。首條雖具脈證。以正中風之名。而尚未顯言其治法。此條雖有證無脈。而前後互見。並詳明其治法矣。


其脈症治法。於三處互見。仲景立言。或詳或略。忽現忽隱。正神龍見首不見尾。見尾不見首之妙。開後學辨證施治之法門。其為天下後世慮也深矣。


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脈浮弱。即前陽浮陰弱之義也。


外證。即前發熱汗出。頭項強痛。惡寒等證也。


言凡見外證未解而脈浮弱者。


無論為日多少。未經傳變者。其病猶在太陽不可誤以麻黃發汗。及犯下早之戒。仍當用解肌之法。以桂枝湯汗解之。此所以示叮嚀之意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771&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1:22:20 | 只看該作者

中風證治第一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營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主之。


衛以受邪而覺強。營未受邪而覺弱。太陽經之有營衛。如衣之有表裡也。


表以垢膩而覺濃。裡無垢膩。


故反覺薄耳。以發熱汗出為衛強營弱。即所以申明陽浮熱自發。陰弱汗自出也。


邪風即風邪。顛倒反復。皆以明桂枝湯之用也。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營氣和。營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營氣和諧故爾。以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營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此又言營氣和。以明營弱衛強。為陰弱汗自出之故。而詳言其治法也。


言太陽中風之所以汗常自出者。


此為營氣本未受邪而自和。然營氣雖和。而營外之衛氣。則為風邪所中。邪氣附著於衛而鬱熱受困。不得與內之營氣。兩相和諧浹洽之所致爾。蓋營為穀氣之清者。其精專之氣。出自中焦。化而為赤。行於脈中。故曰脈者。血之府也。


然非謂營即血也。


乃血中之氣也。


以血非氣則無以流行。氣非血則無所依附。血本屬陰。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772&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1:22:39 | 只看該作者

中風證治第一


故血中之氣。亦為陰氣也。


衛為穀氣之濁者。降於下焦。為命門真火之所蒸騰。其真陽 悍之氣。不循經脈。


直達皮膚而行於脈外。營則浸灌滋潤。衛則溫暖固密。一營一衛。兩相和協。故無病也。


生氣通天論云。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以此推之。即可以該衛強營弱而汗自出之義矣。


然衛氣之不與營氣和諧。因風中之而強也。


治之之法無他。勿以汗常自出之故而疑之。仍當以桂枝湯復發其汗。使衛分之邪解。則營衛和諧而愈矣。


病患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為衛氣不和也。


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主之。


上文但言營氣和而外不諧。猶未宣明外不諧者。即衛氣不和也。


此條復補出衛不和。以反復詳盡中風用桂枝湯之義也。


臟無他病。謂平日五內並無他病也。


時發熱者。謂其發熱有時也。


言病患臟無他病。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773&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1:22:55 | 只看該作者

中風證治第一


唯表中於風。以致有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為風邪載於衛氣之中。邪正不相和也。


若至已發熱時。


則邪氣已動而汗自出。是治之失其時矣。


不若乘其未發熱時。則邪伏於衛。用桂枝湯先其時發汗。則衛邪可去。營分無傷。邪隨汗出而愈矣。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服桂枝湯法。有一服不解而至三服者。有病重一劑不解而至二三劑者。此條乃初服桂枝湯。其邪未得即解。亦常有之事耳。曰反煩。則不止於不解。是藥後轉加煩悶矣。


煩則風邪鬱於肌表。煩悶不得發越。陽邪熾盛。充塞於太陽之經。服湯不能驟解。故用刺法以分泄之也。


夫太陽之經脈四行。


挾督脈而行於兩旁者也。


風府一穴。本督脈穴也。


在項上入發際上。同身寸之一寸。在大筋宛宛中。


疾言則其肉立起。言休則立下。乃督脈陽維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而禁灸。風池二穴。本足少陽穴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775&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1:23:12 | 只看該作者

中風證治第一


在耳後發陷中。為足少陽陽維之會。針入七分。留七呼。三穴雖非太陽本經脈穴。而氣府論云。足太陽脈氣所發者七十八穴。其浮氣在皮者凡五行。而風池風府三穴。皆五行中之穴也。


以其為風邪出入之門戶。


故刺之以泄風邪之盛而殺其勢也。


正王啟玄所謂浮氣而通之。可以去熱者也。


刺之而邪氣分泄。卻仍以桂枝湯汗解之。則愈矣。


此又以邪氣太盛。用刺法為助以兩解之也。


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風家表解。是服桂枝湯而表邪已解也。


了了決也。


不了了言了而未了也。


謂中風家表邪已解。猶有餘邪故未得遽安。汗之則不須更汗。攻之則裡內無邪。雖欲治之。無可治也。


方注及喻氏。皆以為當靜養以需。不可喜功生事也。


十二日愈者。言經盡兩周。邪去而正自復也。


此內經立法之常經。若至過經不解。則又為法外之變。又當別論矣。


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776&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1:23:33 | 只看該作者

中風證治第一


其後必吐膿血句。乃未至而逆料之詞也。


言桂枝性本甘溫。設太陽中風。投之以桂枝湯而吐者。知其人本陽邪獨盛於上。因熱壅上焦。以熱拒熱。故吐出而不能容受也。


若邪久不衰。熏灼肺胃。必作癰膿。故曰其後必吐膿血也。


此以不受桂枝而知之。非誤用桂枝而致之也。


乃各注家俱言胃家濕熱素盛。更服桂枝。則兩熱相摶。


中滿不行。勢必上逆而吐。熱愈淫溢。蒸為敗濁。必吐膿血。此一大禁也。


不知桂枝隨已吐出。何曾留著於胸中。豈可云更服桂枝。兩熱相摶乎。前人遂以此條。列為桂枝四禁。豈不謬乎。


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湯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此條辭義明顯。不須注解。其特設此義者。所以別上文服桂枝湯吐者之不同也。


前以熱邪上壅胸膈而吐。此以酒客之濕熱。常在胸膈而嘔。前以不受溫而吐。此以不喜甘而嘔。如此則吐膿血與不吐膿血。亦自明矣。


凡酒客中風。


風性本溫。酒性濕熱。此真所謂兩熱相合也。


至真要大論云。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以辛散之。但不必以甘緩之矣。


其於桂枝湯。則當謹避之耳。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777&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1:23:52 | 只看該作者

中風證治第一


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


當須識此。勿令誤也。


此一條。真乃桂枝湯之禁例也。


浮緊。傷寒之脈也。


發熱汗不出。傷寒之證也。


具此脈證。其為寒傷營而為麻黃證也明矣。


桂枝湯之本義。蓋以桂枝辛溫發散。為解肌和衛之藥。芍藥酸收斂液。所以救營弱而汗自出者也。


唯其衛強。


故以桂枝汗解其衛分之風邪。唯其營弱。故以芍藥收斂其營中之陰液。今寒既傷營。則寒邪閉於營分。鬱而為熱。


汗不出而頭痛項強。身腰骨節皆疼。惡風而喘矣。


寧可仍用桂枝。舍營分之陰邪不發。反空發衛分之陽邪乎。更不知肅殺之寒邪在營。而反以酸寒收斂之芍藥固之。豈非誤治反治乎。故曰不可與也。


當須識此。勿令誤也。


非謂桂枝反能收汗固衛也。


歷代名家。如成無己。但隨文順釋而不能辨。王好古謂麻黃治衛實。桂枝治衛虛。以致方氏之辨。有風中衛而衛不固。發熱汗出而惡風。桂枝救護之。熱粥釋散之。曾不思風中於衛。若非桂枝發汗解肌。豈一粥之所能釋散乎。遂至世俗不曉其中意義。更忘桂枝湯原文中。有復發其汗。當以汗解句。及服桂枝湯法中云。汗出病瘥。不汗更服等語。而謂麻黃發汗。桂枝閉汗。故一遇汗出。便用桂枝。不知麻黃汗解營分之寒邪。桂枝僅解衛分之風邪。所以桂枝與芍藥同行。一以汗解其衛邪而衛氣和。一以救其營弱而汗液收矣。


若必以為桂枝止汗。豈不見麻黃湯中亦有桂枝乎。豈有用麻黃而欲發其汗。又以桂枝收之乎。唯此義未明。所以方氏於麻黃湯論中。有用麻黃而監之以桂枝。為節制之妙。此皆相沿相習之惑也。


蓋麻黃為肺經之專藥。杏仁所以助麻黃而利肺氣。開皮毛而定喘者也。


皆為發泄魄汗之要藥。其所以亦用桂枝者。既欲泄脈中營內之寒邪。有不先開脈外一層之衛氣乎。此皆仲景制方之妙。深得內經客者除之。結者散之。開之發之之意也。


尚論不知桂枝湯義。亦但云使寒邪漫無出路。貽患無窮。豈亦仍方氏之舊說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778&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1:24:35 | 只看該作者

中風證治第一


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


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此二條。所以辨既非傷寒。亦非中風也。


然證同而治亦同。又以一汗一下為言者。蓋示人以病不在表。


徒汗無益。病不在裡。徒下亦無益。又不可更疑其邪在表。而更行桂枝湯以致誤也。


汗出而喘者。肺主皮毛。邪熱但在肺臟也。


無大熱者。言表裡皆無邪也。


邪在表。則發翕翕之熱。邪在裡。則發蒸蒸之熱。


此不言不熱。又不言微熱。而曰無大熱者。蓋肺主皮毛。因邪熱在肺。或時有微熱。未可知也。


然非若表裡有邪之熱也。


既汗既下。仍然汗出而喘。足見邪不在表裡。治非其治矣。


不可更行桂枝湯者。恐助熱而斂邪也。


言肺為人身之天氣。所以通呼吸。主皮毛而司開闔者也。


熱邪實於肺中。則肺氣滿而喘矣。


肺病而清肅不行。失其治節。皮毛不密。開闔失司。是以汗出也。


若疑似之間。誤認為太陽中風之汗自出。則桂枝之辛溫。能不助肺家之熱。芍藥之酸收。寧不斂肺分之邪乎。故曰不可更行桂枝湯。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779&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1:24:53 | 只看該作者

中風證治第一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麻黃(四兩去節) 杏仁(五十個去皮尖研) 甘草(二兩) 石膏(半斤研)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辨誤 成氏之說。固為背謬。方氏謂不當用桂枝固衛。故用麻黃以發之。喻氏亦謂誤用桂枝固衛。


寒不得泄。故變青龍之制。允為的對。不思若邪果在太陽而汗出。可復用麻黃以發之耶。汗出而加之以喘。豈猶未知為肺病乎。此所謂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者。所以解肺家之邪熱。非所以發太陽之汗也。


若仍用麻黃以發之。則不必另立一名。


當命之曰麻黃去桂枝加石膏湯。不然則又當曰青龍去桂枝芍藥湯矣。


何必另立名義乎。其別立一名者。


所以別乎其非青龍麻黃之汗劑耳。李時珍云。麻黃乃肺經專藥。雖為太陽發汗之重劑。實發散肺經火鬱之藥也。


杏仁利氣而能泄肺。石膏寒涼。能肅西方金氣。乃瀉肺肅肺之劑。非麻黃湯。及大青龍之汗劑也。


世俗不曉。


惑於活人書。


及陶節庵之說。但見一味麻黃。即以為汗劑。畏而避之。唯恐不及。不知麻黃湯之制。欲用麻黃以泄營分之汗。必先以桂枝。開解衛分之邪。則汗出而邪去矣。


何也。


衛在營外。營居衛中。欲泄其內。必先開其外也。


前人每謂桂枝能固衛止汗者。誤甚。若果能固衛止汗。何仲景又以此解太陽中風之邪。使 似汗。


而又警人以如水流漓之戒。且又云一服汗出病瘥。止後服。若不汗更服。若汗不出者。服至二三劑。其第四條曰。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780&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1:25:12 | 只看該作者

中風證治第一


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非其明訓乎。所以麻黃不與桂枝同用。止能泄肺邪而不至大汗泄也。


況服麻黃湯法。原令微似汗而未許人大汗出也。


觀後賢之麻黃定喘湯。皆因之以立法也。


若夫大青龍之制。則以寒溫並感。故以麻黃全湯。合桂枝去芍藥湯以兩解之。又以熱鬱煩躁之溫邪。更入之以白虎之半。以解其煩熱耳。注家俱不知其義。又烏足以窺仲景哉。以上十四條。皆太陽中風之脈證。及應用桂枝湯之情形方法禁例也。


正治之法。已盡於此。其誤治失治之變。逐門條列於後。即壞病條中之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之誤治而仍不解者之變也。


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之法也。


從來正治誤治。雜亂不分。混淆於一篇之中。不知誤汗吐下。即壞病也。


誤汗吐下之治。即壞病治法也。


又另立壞病一門。而謂仲景壞病治法。


失而不傳。遂為千古恨事。今讀之者眩目惑心。用之者茫然無措。謂非從前編次之失。何可得歟。余為分其緒端各立條目。使正治誤治之法。井井不紊。庶可為將來之助云。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781&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1:25:28 | 只看該作者

中風證治第一


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也。


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太陽中風之三日。邪猶在表。當用桂枝湯取微似汗以解之。乃為正治。若曰已發汗。是以麻黃湯誤汗之矣。


與夫若吐若下若溫針而誤用之於邪氣在表之時。皆足以致裡虛邪陷之變。故仍不解也。


何以言之。以本未壞之太陽病。而以誤汗吐下溫針壞之。乃為醫所壞也。


故曰壞病。非前注所謂過經不解。日久不痊。


亦非治法多端。無一定可擬。而謂之壞病也。


既因汗吐下溫針之誤。必有變證蜂起。非復桂枝之舊證矣。


故曰桂枝不中與也。


但觀其所變之脈證。即知其所犯因何而變逆。隨其見證而治之可也。


論中凡屬誤汗吐下之變。


皆壞病也。


故治之之法。即下文誤汗誤吐誤下誤燒針諸條是也。


辨誤 從來立言諸家。俱謂仲景既有壞病一則。惜其不立治法。但曰隨證治之。以法治之而已。使後人臨證束手。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782&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1:25:45 | 只看該作者

中風證治第一


誠為缺典。或曰仲景。有法必有方。大約因久遠遺亡。遂成不全之書。良可嘆也。


不知仲景本意。原以太陽病三日之一條。以冠中風誤治之前。又以本太陽病不解一條。列於少陽誤治之始。其下文誤汗誤吐誤下誤溫針諸條。即其治也。


向因王叔和編次之失。致雜亂於正治誤治之中。紛紜難辨。故使後人有此疑嘆耳。初非不立治法也。


豈意後賢殫心竭慮。終不可得。故又別立壞病一門。而其治法。究無所措。是以知讀仲景書之不易也。


然六經之中。仲景獨以陽經之太少為言者。蓋以在表之誤治居多。在裡之誤治少也。


且二經之表裡虛實。疑似多端。難於察識。


其誤治獨多。變逆尤甚。其害有不可勝言者。故特立此一法。以重其事也。


學人其可忽諸。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783&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1:30:47 | 只看該作者

中風證治第一


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 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調胃承氣湯主之。


脈之陰陽有關以前為陽。關以後為陰者。蓋寸口為陽。主乎上焦天氣。尺中為陰。主乎下焦地氣。而關則陰陽之分界也。


此所謂陰陽者。即辨脈首章所云。大浮動數滑為陽。沉澀弱弦微為陰也。


謂之陽者。邪氣在表之脈。謂浮候也。


謂之陰者。邪氣在裡之脈。謂沉候也。


停者。停止之謂。猶暫停略停少停之義也。


振 者。


振動而戰 也。


以太陽病未解之時。陰陽脈俱忽然停止而不見。乃正氣本虛。難於勝邪。致正邪相爭。陰陽擊搏。振 將作。所以陰陽脈皆暫時潛伏。乃正氣欲復。邪氣將解之征。故必先振 。則陽氣鼓動。正氣得伸。然後汗出而解也。


若邪止在表。但見浮大動數之表脈。而忽見微弱者。為陽脈已微。則知表邪已衰。必先汗出而解。


其所以先汗出而解者。以表邪既衰。腠理自通。故知必先汗出而解也。


若邪止在裡。但見沉實弦滑之裡脈而忽見微弱者。為陰脈已微。則知裡邪已弛。下之而邪氣解矣。


若欲下之。以陰脈既微。為邪氣已衰。不必力攻大下。


故止宜以調胃承氣湯主之。然裡邪必下之而後解者。以有形之滓。必須假借藥力。方能決去。非比無形之表邪。


可自行渙汗而解也。


所以仲景但有下法而無汗法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784&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1:31:06 | 只看該作者

中風證治第一


辨誤 此條自成注以來。諸家俱以停字作均停解。而曰陰陽兩停。補無偏勝。若果如此。則是無病之脈矣。


邪氣安在。何庸汗解乎。唯程氏之再辨有云。陰陽俱停止者。是陰極而陽欲復也。


其義頗精。可稱卓識。


但惜其一篇之中。唯此一句耳。至於脈之陰陽。成氏又引辨脈法中之寸口關上尺中。三處大小浮沉遲數同等以證之。誤矣。


此乃關前為陽。關後為陰之說也。


若以寸口為陽。則尺中為陰矣。


設尺陰既微。汗且仲景以為不可。況下之乎。不知此所謂陰陽也。


以一寸口而分陰陽。豈非大浮動數為陽而主表。沉澀弱弦為陰而主裡乎。各注家俱畏難而置之不辨。使後學安所適從。且仲景之文。容光必照。豈容終晦乎。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此因不早解肌。久而不解。致邪氣入裡而變逆也。


六七日。經盡當解之候也。


猶不解而煩者。蓋因不用桂枝湯汗解。風邪不得外泄。表邪猶在。故仍發熱而不解也。


為日已多。不解之表邪。透漏入裡。已在胸膈之間。


故作煩悶也。


靈樞五亂篇云。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脈。衛氣逆行。清濁相干。亂於胸中。是為大。故氣亂於心。則煩心者是也。


外熱裡煩。故曰有表裡症。渴欲飲水者。邪入胸膈。熱在上焦也。


水入則吐者。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785&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4 05:09 , Processed in 0.109376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