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13741#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33:3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5)考察神情在診斷中的意義:中醫學在診斷疾病時,特別注意對「神」的考究和判斷。


因為形健則神旺,形衰則神怠,「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所以望目、辨色澤、視表情、觀姿態、診舌、聞聲、切脈等等,都將「察神」作為首要的內容。


問診中注意詢問病人的人品性格、欲惡苦樂、神情症狀、睡眠與夢等內容,同樣在於考核病人的心理狀況,以作為診斷辨證的依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742#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33:4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6)心理治療的意義與方法:中醫學歷來重視意療在治療中的意義,如《素問?寶命全形論》就把「治神」擺到了防治疾病的首要地位。


中醫文獻中有不少運用心理療法治癒疾病的光輝範例。


在各個時代,都湧現出了一批善於設計、運用心理治療的大師。


尤其是《內經》創造了世界上獨特的「以情勝情」療法。


歷代醫家在運用中取得了卓越的療效。


中醫學在古代就採用了移精變氣、祝說病由、氣功導引等方法治病,甚至將祝由科列為古代醫學十三科之一。


其他如轉移情志、暗示解惑、語言勸導、突然刺激、精神脫敏、順情從欲等,則都是臨床上可供使用的治療方法。


中醫學非常重視方藥針灸的心理效應,不僅直接運用方藥針灸等對精神情志方面的病變進行辨證論治,並且在方藥的命名等方面,十分注意給人以良好的心理影響。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743#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33:58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7)調神攝生的預防思想:中醫學在「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預防思想指導下,十分重視調神攝生在防病治病、保健延年方面的重要作用。


調神攝生的內容包括清靜養神,要求恬淡虛無,寧心寡欲,少思無慮,樂觀豁達,節房事,戒情欲的節欲養精思想,以求精足則神全;


通過控喜怒,去憂慮煩惱,調攝情感,達到修性以養神的目的;


精神活動順乎自然,可起到調神的作用;


以調身、調息、調心為練功要領,動靜結合,心息相依,是氣功調神的基本精神等等。


在疾病過程中,調攝情志是愈病的重要條件,因而要求病人能除去心中一切疑慮雜念,改易消極的心志,以求神怡情歡,激發正氣抗邪,再加針藥扶助,便可促進疾病治癒。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744#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34:0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8)醫患心理與醫德要求:病人在疾病過程中會產生許多異於平時的心理變化,醫護人員在診療中亦存在著極為復雜的心理活動,有意識地正確運用醫患之間的心理資訊交換,可求得醫生對疾病的正確診療,求得病人對醫生及診療的信任,從而加速疾病的治癒。


如《醫宗必讀》的「不失人情論」,對病人之情、旁人之情、醫人之情都作了深入分析。


尤其是早在《內經》中,就列有「疏五過論」、「徵四失論」專篇,指出醫生在診療中應有嚴肅認真的態度。


孫思邈《千金要方》更有「大醫精誠」之論,《小兒衛生總微論方》之「醫工論」,《外科正宗》之「醫家五戒十要」等等,都強調了醫生不僅要有高超的醫術,並且要加強醫德修養,為萬民造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745#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34:1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3中醫心理學思想的基本特點:朱氏認為,心理學思想是整個中醫學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學的特點,應該說也是中醫心理學思想的特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746#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34:2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1)建立在整體觀的基礎上:人的精神活動是整個生命活動的一部分。


人體的各種生命活動都與五臟有關,都受心神的支配和調節。


心理活動之「神」的產生及其變動過程,亦均與五臟有關,所以中醫學有「五神臟」之稱。


心神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素問?靈蘭秘典論》),故心理活動必然有全身性的影響。


這是中醫認識人體內環境高度統一的基本精神。


人生活在社會自然環境中,生命活動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因而心理活動也必然受社會、自然的支配與影響。


心理之「神」是外界事物作用於人的感官和大腦而產生的,人體能適應外界環境,是心理之「神」在起重要的調節作用。


正因如此,所以中醫學強調人應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素問?著至教論》)。


知天地,就是知自然,從而保持人體內外環境的協調統一;


知人事,就是要重視社會環境的影響,維持正常的心理活動。


能知天地人,形神相印,內外協調,故可保其健康而終其天年。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747#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34:3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2)強調形神的辯證統一:按陰陽特性劃分,形屬陰,神屬陽,陰陽互根,形與神是不可分離的。


在生理上,形神互依,形為神之本,神為形之用。


在病理上,既可「因鬱而致病」,又可「因病而致鬱」。


在治療上,重視藥物針灸治療與心理治療相結合,形神互調。


這些都體現了中醫學關於形與神是辯證統一的思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748#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34:4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3)重視討論臨床心理:由於中醫學是在長期臨床經驗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所以中醫學的心理思想重點是討論情志致病、精神治療、調神攝生等內容。


其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臨床上的實際問題,提高診療效果,以保障人類健康。


中醫學的心理思想,不是建立在近代實驗研究的基礎上,因而我們不能離開學科特點,不能離開時代背景對中醫的心理學思想提出過高的要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749#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34:5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4)與古代哲學思想交織在一起:中醫學是在古代進步思想影響下產生的,吸取了古代有關學科如哲學、文學、史學、天文學、氣象學、軍事學等的成果,尤其是與哲學的關係更為密切。


思想家主要從哲學的角度探討人的心理,醫學家主要從健康與疾病的角度闡述人的心理,兩者間互相影響而緊密交織在一起。


一方面醫學為哲學研究心理現象提供科學素材,如關於心理器官的「心神說」、「腦髓說」;


另方面哲學又是中醫學認識心理活動的指導思想,精氣、陰陽、五行等是中醫學探討生理與心理間相互關係的理論基礎。


孔子、孟子、老子、莊子、荀子、王充、范縝、張載、朱熹等思想家的哲學觀點,也給中醫學以較大影響。


由於中醫學與哲學的密切關係,因而像形神關係等的闡述,實際上已經難以區分是由哲學而後及醫學,抑或是先由醫學而後到哲學的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750#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35:04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二)主張腦當另立為臟朱氏認為,中醫學的理論體系,應根據認識的深化、實踐的需要,進行不斷的修正和發展。


在中醫學中,臟器「腦」的地位一直存在著爭議。


為使中醫學理論體系更為完整、準確、實用,朱氏認為,現在應當將腦獨立為臟。


為此,朱氏提出了腦的生理與病理,腦病的診斷與辨證等觀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751#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35:30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1對腦認識的發展:中醫學在遠古時代,對於精神活動的實質,對於腦的解剖生理及病理,應該說認識是很膚淺的。


加之受五行學說的影響,定臟為五,而心位於人體的中心,故尊心為「君主之官」,認為神的活動是心的功能,這樣「腦」便不是獨立的臟了。


《內經》雖然對腦有一定的認識,但僅限於「腦為髓之海」,對心、腦功能及病理處於混同階段,將腦置於心的統轄之下。


從隋唐始,《黃帝內經太素》有「頭是心神所居」。


《千金要方》有「頭者,人神所注」,《顱囟經》有「太乙元真在頭,曰泥丸(即腦),總眾神也」,方對腦、精神活動的認識漸趨明確。


但仍因《內經》學術思想的牢不可破,尚不能推翻心主神明之說。


直到清?王清任《醫林改錯》才大膽而明確地提出「靈機記性不在心在腦」。


在中醫學中,從文字到術語、從理論到實踐,建立了心主神明的完整體系,大家習以為常。


現在雖漸有醒腦安神、瘀阻腦絡、痰蒙神明等說法,但仍未徹底而明確地解決腦主神明的認識與實踐問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752#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35:38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2腦的生理活動:腦的功能主要是藏神,在人體居於統帥地位。


《醫學入門》說:「有神明之心(即腦),神者……主宰萬事萬物,虛靈不昧者是也。


《醫宗金鑒》說:「腦為元神之府,以統全身。


《醫學原始》說:「顱腦居百體之首,為五官四司所賴,以攝百骸。


《醫述》引《會心錄》說:「腦為神臟,謂之泥丸宮,而諸髓藏焉。


總括之,腦具有主持思維,貯藏記憶,接受感覺,發生情感,關係意識,產生智慧,控制行為和統帥全身的生命活動等特殊機能,因而是生命的根本。


腦具有主神明而產生精神活動,統帥全身而調節內外的功能。


腦的功能的實現,一方面有賴氣血精髓作為其物質基礎,另一方面有賴於臟腑官竅、經絡等提供和傳遞資訊。


因此腦與五臟、五官、經絡、氣血精髓等有著密切的聯繫。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753#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35:50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3腦的病變及診療:朱氏歸納腦病的範圍,主要涉及到腦、神、頭顱等方面。


影響腦而致病的主要原因,一是外傷性或先天性的腦、頭顱實質性損傷殘缺;


二是情志刺激,用腦、思慮、憂愁太過;


三是火熱、痰濁等邪侵襲停聚於腦;


四是臟腑內傷、精髓不足而病及於腦。


腦的病變以睡眠不安,善忘驚悸,煩躁易怒,神識錯亂,昏迷譫語等為主要表現。


頭痛、頭脹、頭冷、頭搖、頭傾、腦鳴、耳鳴、囟門下陷、囟門高突、囟門不合,過早脫髮或發白,以及口眼歪斜、舌強、舌痿軟、抽搐、半身不遂等,都有可能是病變在腦而反映的症狀。


朱氏歸納腦病的病種主要有癇病、癲病、狂病、癲狂病、多寐、不寐、卑神勞、臟躁、百合病、中風(出血中風、溢血中風)、風(喑)痱、厥(真)頭痛、風厥、氣(鬱)厥、血(脈)厥、痰厥、冷(陰、寒)厥、酒厥、屍厥、中惡、腦癆、腦瘤、腦絡痹、腦萎、癡呆、顫病、口僻、偏頭風(痛)、面風痛、顱腦癰、腦鳴、暈動病、頭部內傷,以及春溫(瘟)、暑溫(瘟)等。


腦病辨證,有虛實之分。


暑、火(熱)、濕、痰、飲(水)、瘀、蟲等邪,均可侵犯於腦,使腦神失明,或腦的氣機錯亂,即以往所謂邪閉(入)心包之證。


現在一般可分為熱閉心神證、熱擾心神證、血熱擾神證、暑熱閉神證、痰火擾神證、痰迷心神證、痰濕蒙閉心神證、風痰閉神證、濁毒閉神證、氣閉神厥證、瘀阻腦絡證、囊蟲侵腦證、驚恐傷神證等。


虛證多由氣、血、精、髓的虧虛,腦失供養而神氣不甯,臨床常見證有心虛神怯證、憂傷神氣證、心神不寧證、髓虧腦虛證、血虧腦虛證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754#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35:57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一、強調病證結合,完善診療體系(一)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必要性朱氏認為,病與證是不同的診斷概念,各自是從不同的角度對疾病本質作出判斷,通過病名診斷,可以確定該病全過程的病理特點與規律;


通過辨證診斷,可以確定疾病在某一階段的病理性質。


注重從貫穿疾病始終的根本矛盾上認識病情,證則主要是從反應狀況上認識病情。


兩者相互聯繫、相互補充,只有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才有利於對疾病本質的全面認識。


正如朱肱《南陽活人書》所說:「因名識病,因病識證,如暗得明,胸中曉然,無復疑慮,而處病不差矣。


那種認為中醫只辨證而不辨病的觀點,或者只重視辨證而忽略辨病的做法,或者認為辨證與辨病相結合就是指西醫的診病與中醫的辨證相結合,顯然都是錯誤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755#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36:05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朱氏認為,辨證代替不了辨病,當前並未實現辨病與辨證的結合。


一方面是過分強調辨證論治思想,忽略了辨病論治同樣是中醫診治疾病的重要手段,存在著重辨證輕辨病的負面影響;


另一方面是當前對「病」的體系尚未真正建立,未能發揮疾病診斷對臨床實踐的指導作用,辨病論治發展緩慢,因而二者尚難以匹配。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對疾病的認識不斷深入,以症狀名病的時代已經過去。


現在應當著重研究病類、分化病種,建立和完善辨病體系,尋找、確定針對病類及病種的治法主藥,以實現辨病與辨證的結合。


以病為綱,立法、專方、專藥,結合寒熱虛實辨證加減,以及對症處理,從而建立起新的診療體系。


這已成為中醫學發展過程中擬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將可能是中醫學發展和創新的突破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756#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36:13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在中醫學發展史上,一直存在著以疾病為對象進行專病專方藥診治模式。


但由於內、婦、兒等科疾病,其病變部位多在臟腑,往往只能通過外部表像來推測內部的病理變化,因而對病的認識還很不夠,還談不上真正的辨病論治。


為補其不足,於是注重從整體上考察機體的反應狀況,從而創立了辨證論治這一法寶,大大豐富了中醫學對疾病的處理能力。


辨證論治對調整機體狀態,對某些病、症的治療的確具有良好的效果。


辨證論治並非中醫診治病症的唯一最高層次。


因為辨證是疾病在某一特定條件、特定階段,在證候表現的異同中辨別病邪、病位、病性,以指導治療。


對疾病全過程中各個階段的相互聯繫以及各個階段的特點和規律認識不足,因而只有空間的概念,缺乏時間的概念。


所以應該審病因、察病位、明病性、析病勢的進退,掌握治療的主動權,這便需要通過診病而獲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757#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36:24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清?徐靈胎《蘭台軌範?序》中說:「欲治病者,必先識病之名,能識病之名而後求其病之所由生,知其所由生,又當辨其生之因各不同,而病狀所由異,然後考慮其治之法,一病必有主方,一病必有主藥。


《景岳全書?傳忠錄?論治篇》亦云:「凡診病者,必須先探病本,然後用藥。


說明每個病都有其各自的基本病因病機及變化規律,針對疾病的病因病機而確定基本治則及處方用藥,即是辨病論治的內涵。


既然每一疾病都有其特定的病理變化,針對病理變化而處方用藥,應該說是辨病施治之實質,亦即中醫治病求本之意。


因此按照診斷標準確定疾病診斷之後,選定相應的治法、方藥則是落實辨病施治的具體措施。


在通過確定病理類型,對每一病類都應有相應的治療大法,落實到每一病種,就應尋找、確定針對各病的主治方藥(或基本方藥)。


如癉病類疾病的病理實質是熱,清熱則為其治療大法,落實到具體病種,則可有肺癉之麻杏石甘湯、肝癉之茵陳蒿湯、膽癉之大柴胡湯、腎癉之八正散等。


主病主方,其意義在於消除主要的病理變化,達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朱氏提出,臨床上應當以辨病論治為基礎,辨證論治為主導。


在對疾病治療時,抓住病本,辨病施治。


與此同時,注意疾病階段的不同,進行辨證論治。


如肺癆,尋找以殺滅癆蟲為主的基本方藥,並在疾病不同階段,或以清熱為主,或以養陰為主,或以益氣為主,各隨其證而治之。


辨病與辨證的結合,既體現了中醫診病的整體性、規範性,又體現了中醫治病的細緻性、靈活性。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758#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36:34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二)分化病種,加深對疾病本質的認識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疾病的本質及發生發展規律有了較為深入的認識。


應用先進的儀器和檢測手段,能發現尚未表現於外的病理變化。


因此,加強對病的研究,把握疾病的基本病理變化及發生發展規律,是實現辨病施治的首要任務,亦是開展有效的辨證施治的前提。


病名是醫學上對疾病本質認識所作的概括。


疾病的本質一般包括致病因素、病理性質、主要症狀或體徵、演變規律及預後等。


現代醫學常常運用病理生理特徵對疾病進行命名和分類,如炎症類疾病、水腫類疾病、缺血性疾病、變態反應性疾病、腫瘤類疾病等。


又根據病變部位的不同給予具體的病名,如大葉性肺炎、急性胰腺炎等。


由於疾病的類別及具體病名基本反映了疾病的病理或病理生理特點,在治療上就有相應的措施供醫生採用。


朱氏認為,應重視病理性質(病因病機)類別的劃分,根據病理性狀結合病位元而對疾病進行命名。


如中醫內科疾病,根據病理性狀可分為勞病類、癆病類、鬱病類、厥病類、痹病類、積病類、蟲病類、毒病類、癉病類、痿病類、衰(絕)病類等。


根據病位元的不同,在各病類下又劃分為若干具體的病種,如癉病類可有食管癉、胃癉、膽癉、腎癉、膀胱癉、胰癉、肝癉等。


病名及病類明確地反映了疾病的基本病理性質,通過辨病,確立病名診斷,便可規定其基本的治法和方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759#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36:43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病名是該疾病全過程的病理變化及發生發展規律的代名詞。


每一疾病有其基本的病理變化,一般也就有其特定的臨床表現和體徵。


因此,症狀和體徵是確診疾病的重要根據,是疾病診斷標準中的主要項目。


然而,疾病的本質與現象有時不完全一致,這就需借助一些客觀檢查來佐證疾病診斷成立與否。


古代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中醫只能根據四診進行察病,因而難以對疾病的本質進行完整把握。


現代醫學借助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運用生化、放免、影像、分子生物學等方法,對病變機體的病理生理狀態有了更精確和直觀的認識,很多疾病在其臨床症狀顯現之前,其理化檢測指標已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因此,根據洋為中用的原則,運用現代檢測指標充實中醫疾病診斷依據,用以解釋、確定諸如勞、癆、鬱、痿、痹、癉、脹(著)、癰、積、厥、絕等的病理性狀及其病位,這樣一方面能更完整精確地把握病變實質,另一方面有利於早期診斷,及時治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760#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36:52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二、重視辨別病勢,注意因勢制宜朱氏通過長期對疾病病理的研究,於1982年在其《略論病勢》一文中,首先正式提出了「辨病勢」的概念。


他認為疾病不是處於靜止、不變的狀態,而是處於邪正相爭的運動、變化之中,因此,臨床診斷時,除了要辨別疾病的原因、性質和病變的部位以外,還應注意審察病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4 22:02 , Processed in 0.116203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