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13661#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19:24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2部位:尋求一個明確的發病部位,往往可以為鑒別診斷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依據,從而判定主症、主因。


如同為心痛,有痛在心前和痛在心下之別,痛在心下者胃脘痛也。


痛在左前胸膺部者,胸痹心痛也;


有時胸痹心痛可牽引心下痛,但疼痛的程度不如心前區劇烈,並且呈一種反射性的引痛。


若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為寒凝血脈,心脈痹阻不通之象。


又如同是頭痛,有痛在前額,如撕如裂,為風邪客於陽明經脈;


有痛在二側太陽穴為主,遇怒,抑鬱而發者,為少陽頭痛;


腦中空痛,隱隱不休,纏綿不止,遇勞即發者,為氣血虧損之頭痛。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662#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19:32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3時間:《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曰:「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


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


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


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


夜半人氣入勝,邪氣獨居於身,故甚也。


說明人體的陽氣隨朝、午、夕、夜半呈現生、長、收、藏的規律變化,一年四季春溫,夏熱,長夏濕,秋燥,冬寒,亦與人體疾病息息相關。


如同是咳嗽,春天從溫,夏天從熱,長夏從濕,秋天從燥,冬天從寒,執簡馭繁,頗中病之要害。


又如心絞痛經常發生在夜半,夜半人氣入勝,陽微陰盛,寒氣獨居,血脈拘攣,發為心痛,斯時當責於寒邪。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663#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19:40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4方式:不同的疾病,由於個體不同,病因不同,有各自不同的發病方式,從發病方式亦可推求主症和主因。


如同是中風,神志不清,肢體偏廢,在安靜或休息時發病多為氣虛血瘀,而大怒,劇烈運動時發病,則多為肝陽亢盛,風痰上擾;


若寒邪凝滯,血脈拘攣,卒發心痛,其勢較劇,氣血虧虛,心脈失養,血脈不通,心痛綿綿,其勢亦緩。


總之,能從主訴、疾病部位、發病時間、發病方式,結合脈象、舌象,絕大多數的疾病均能探明主症、主因。


抓住了主症、主因,也就抓住了疾病的本質和關鍵致病因素,然後通過主症、主因,實施辨證施治,實者瀉之,虛者補之,目的明確,方藥有的放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664#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19:48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二)分清標本,治有主從疑難重症,尤其是病程較長的慢性疾病,往往是本虛標實,只不過是不同疾病在不同階段表現為標本緩急輕重不同而已。


鑒於此,在臨床工作中根據主症將疾病分成標本兩大系列,從古代文獻和臨床實踐中摸索總結出不同疾病若干標實證型和本虛證型,然後擬定治法方藥。


在辨證上既考慮各證型的相對獨立性,又考慮到各證型之間的內在聯繫,根據不同疾病各階段的不同臨床表現,可以組合成不同的新證型,然後根據新組合的證型,從擬定的方藥中組合成新的方藥。


標本主從的判定,主要考慮疾病是發作期,還是緩解期,發作期治標為主,兼治本虛,緩解期治本虛為主,兼治標實。


試以心痛為例加以說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665#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19:57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心痛主要是心脈痹阻,認為標實者,氣滯、血瘀、痰濁、寒凝、熱結為主;


本虛者,心氣虛、心陰虛、心陽虛、心血虛、脾氣虛、肝腎陰虛、脾腎陽虛為主。


氣滯者理氣,金鈴子散主之;


血瘀者活血,冠心Ⅱ號主之;


寒凝者溫散,細辛、蓽撥、良薑、烏蛇肉、川草烏、附子主之;


痰濁者化痰,瓜蔞薤白半夏湯主之;


熱結者寒之,黃連、黃芩,或瓜蔞子潤之,大黃通之;


心氣虛者益氣,生脈散重用黨參;


心陰虛者養陰,生脈散重用麥冬;


心血虛者補血,四物湯主之;


心陽虛者溫陽,四逆湯主之;


脾氣虛者健脾,四君子湯主之;


肝腎陰虛者,養肝腎之陰,加減一貫煎主之;


脾腎陽虛者溫陽,真武湯或右歸飲主之。


若心痛為緩解期,既有脾腎陽虛的表現,又有痰濁、血瘀的表現,此時應為脾腎陽虛、痰滯血瘀證,治擬溫補脾腎,化瘀活血,以真武湯、瓜蔞薤白半夏湯、冠心Ⅱ號。


這樣,面對復雜的臨床表現,抓住主症、主因,以各證型之間的內在聯繫為紐帶,通過證型組合的方法適應之,可望提高診斷符合率和疾病的治癒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666#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20:04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五、「補腎不如補脾」和「補脾不如補腎」辨析「補腎不如補脾」與「補脾不如補腎」,是中醫學中爭論頗多的兩大治病法則,後學者常感撲朔迷離,難得要旨。


為此,筆者流覽前人典籍,廣尋諸家之言,以定其確切之意,勉力成文,尚祈教於同道。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667#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20:17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一)「補腎不如補脾」說明清大多醫家都稱此說出自唐代孫思邈,但遍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均未見到。


其說最早提出者,當是宋代孫兆,原著可能已佚,僅載於張銳《雞鳴普濟方?卷十二》「大效厚朴煎」條下,其曰:「治脾胃虛弱,不入飲食。


孫兆云:補腎不如補脾。


脾胃既壯,則能飲食既入,能旺榮衛,榮衛既旺,滋養骨骸,保養精血,是以素問云:精不足補之以味,形不足補之以氣。


宜服此藥。


大補脾腎虛損,溫中降氣化痰進食。


其基本觀點就是,脾為後天之本,津血精液生化之源,腎須脾的供養,才能充盛,腎虛則補脾。


這一觀點得到後世醫家的繼承和發揮。


如朱丹溪云:「補腎不如補脾,脾得溫則化而食味進,下雖暫虛,亦可少回。


(《格致余論》)胡慎柔也說:「先天固有損者,非後天損之,治先天後治後天耳,豈能舍後天治先天。


(《慎柔五書》)陳修園亦曰:「人之既生,全賴中宮輸及腎後腎得補益」,「真陰精血虧損,必救太陰陽明。


甚至還絕對地說:「真正腎虛,必專補脾。


(《景岳新方砭》)(二)「補脾不如補腎」說明清醫家都稱此說出自宋代許霞微,但查許氏著作,均未見到。


許氏在《普濟本事方?卷二》「二神園」條下僅說:「有人全不進食,服補脾藥皆不驗,予授此方即服之欣然能食,此病不可全作脾虛。


蓋因腎氣怯弱,真元衰劣,自是不能消化飲食,譬如鼎釜之中,置諸米穀,下無火力,雖終日米不熟,其何能化?


最早提出此說者,當是宋代嚴用和。


嚴氏在《濟生方?五臟門?脾胃虛實論治》「補真丸」條下說:「大抵不進食,以脾胃之藥治之多不效者,亦所謂焉。


人之所生,不善調養,房勞過度,真陽衰虛,坎火不溫,不能上蒸脾土,衝和失布,中州不運,是致飲食不進,胸膈痞塞,或不食而脹滿,或已食而不消,大腑溏泄,此皆真火衰虛,不能蒸蘊脾土而然。


古人云:補腎不如補脾,余謂補脾不如腎,腎氣若壯,丹田火經上蒸脾土,脾土溫和,中焦自治,膈能開矣。


此說的實質,就是通過溫補腎陽以達到運脾陽而治療脾陽虛的病證。


周慎齋也云:「火乃生土,故知非此火,則土亦無生。


(《醫家秘奧》)(三)二說的聯繫與區別脾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


脾主運化,須借腎中陽氣以溫煦;


腎藏精氣,又賴脾化精微以充養。


因此,在生理上脾與腎是後天與先天的相互資助、相互促進的關係;


病理上,二者亦相互影響,互為因果。


如腎陽不足,不能溫煦,或脾陽久虛,損及腎陽,均可導致腹中冷痛、下利清穀等脾腎陽虛證。


其實,「補腎不如補脾」與「補脾不如補腎」,正是從兩個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脾與腎的這種依存關係,只是由於兩派醫家的臨床經驗不同,對脾腎關係的理解各有偏重。


因此,他們在著作中不遺余力地闡述各自的學術觀點,重此而略彼,從而形成了歷史上的門戶之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668#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20:28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由於疾病的發生、發展是錯綜復雜的,因此二說在臨床上不能固守拘泥,而應靈活變通。


脾虛腎不虛者,宜直截補脾,無須補火生土;


腎虛脾不虛者,宜直接補腎,無須補土生火。


若脾腎兩虛,又當分清何者為主為本。


如腎虛為本,當補火生土;


如脾虛為本,又當補土生水。


清?程鐘齡在《醫學心悟》中云:「脾腎兩臟,皆為根本不可偏廢,古人或謂補脾不如補腎者,以命門之火,可生脾土也;


或謂補腎不如補脾,從飲食之精自能下注於腎也。


須知,脾弱而腎不虛者,以補脾為亟;


腎弱而脾不弱者,則補腎為先;


若脾腎兩虛,則並補之。


此言頗為中肯。


所以,「補脾不如補腎」與「補腎不如補脾」,各有其適用範圍。


「補脾不如補腎」是針對那些由於腎陽虧虛,不能溫運脾土的情況而設的,如五更泄瀉等,並非脾虛病人一律補腎;


「補腎不如補脾」也僅就長期脾胃虛弱,生化乏源而致腎虛失藏而言的,如某些虛勞病等,也非腎虛一概補脾。


如果偏執一端,一味強調一說,常會投藥罔效,延誤病情。


以下所舉二例病案,即為明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669#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20:38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例一:李翰林勞而無度,醉而禦內,汗出痰多,服寬膈化痰之藥,轉覺滯悶。


診其脈沉而澀,兩尺尤甚。


曰痰得澀脈難愈,況尺中澀甚,精傷之象也,用法不治。


乞投劑,勉用補中益氣湯加半夏、茯苓,兩帖有小效。


李曰:澀脈不減,脈至無根,死期近矣。


果十日而歿。


(《續名醫類案》)按:本案屬腎陰虧虛,虛火灼津為痰,當以滋補腎陰,化痰去濁為正治,用六味地黃湯加減。


取補中益氣湯,腎陰已虛又投以溫燥劫陰之品,豈能無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670#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20:47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例二:江篁南治一人,病瀉困倦,胸滿脹,江切其脈。


告曰四君子加陳皮、香附、山楂、棗薑、蓮實,數劑而安。


病者曰:某嘗夏秋患滯下,已而作瀉腹痛。


醫以茱萸、補骨脂作丸,服三、四兩。


不效,更醫,以三黃丸,服過五兩,食減。


又更一醫,以菊花芩連等藥投之,一日作七八度,遂病如是。


所以,知其人脾胃傷者,六脈浮大而右關尤甚也。


(《名醫類案》)按:病人先患滯下,後又泄瀉腹痛,此乃脾虛濕盛、氣機阻滯所致,故治法當為健脾化濕、斡旋氣機,選用四君子湯、理中湯加減,而醫投茱萸、補骨脂,意在溫腎陽以暖脾陽。


孰不知該患者並無腎虛,僅脾虛而已,故溫補腎陽無效,後苦寒藥傷胃,投四君子湯,自在情理。


總之,「補腎不如補脾」與「補脾不如補腎」是古代醫家可貴的經驗總結,但也存在一定偏頗。


這就需要我們辨證分析,靈活運用,才能有效地指導臨床實踐。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671#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20:56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一、加味紅龍夏海湯 組成:川牛膝、夏枯草、地龍、海藻、天麻、鉤藤、川芎、葛根。


功用:平肝潛陽,清火熄風。


主治:高血壓病、頸椎病、美尼爾氏綜合徵等病屬肝陽上亢、肝火上炎者,症見眩暈,頭脹頭痛,耳鳴,易怒,口乾口渴,心煩少寐,面紅目赤,便秘尿赤,舌質紅,苔黃,脈弦數有力。


加減:肝陰不足加龜板、芍藥;


肝火過盛加龍膽草;


肝風亢盛加牡蠣、代赭石、羚羊角;


兼痰濁加天竺黃、竹瀝;


兼血瘀加川芎、赤芍。


煎服法:每日1劑,分2次,水煎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672#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21:04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二、加味柴胡桂枝龍骨牡蠣湯 組成:柴胡、桂枝、半夏、黃芩、黨參、白芍、生龍牡、小麥、炒棗仁、大棗、炙甘草。


功用:燮理陰陽,舒理氣機。


主治:高血壓病、冠心病心絞痛、心臟神經官能症、更年期綜合徵屬陰陽失和者,症見眩暈,頭痛,口苦咽乾,胸悶不舒,驚悸不寐,心慌怔忡,自汗盜汗,悲傷抑鬱,納呆心煩,舌紅或暗,苔薄白,脈弦或弦數。


加減:肝陽亢盛加石決明、鉤藤;


肝火過旺加龍膽草、焦梔子;


兼痰濁者加膽星、陳皮;


兼血瘀者加牛膝、地龍。


煎服法:每日1劑,分2次,水煎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673#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21:13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三、益智醒神湯 組成:枸杞子、西洋參、天麻、石菖蒲、鬱金、川芎、香附。


功用:補腎益智,化痰活血,醒神開竅。


主治:治療老年性癡呆、中風後癡呆,症見精神不振,兩目少神,表情呆鈍,痰多吐涎,言語謇澀,舌強或不利,或肢體麻木,納呆脘痞,雙膝無力,足軟痿弱,舌質暗,苔白膩,脈弦滑。


加減:語言謇澀久治不效者,加用牛黃清心丸、冰片等藥,以增加豁痰開竅之力;


大便秘結者,加火麻仁、郁李仁以潤腸通便;


血瘀絡阻明顯者,加水蛭、地龍活血通絡。


煎服法:每日1劑,分2次水煎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674#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21:21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四、滋腎通脈湯 組成:首烏、鬼箭羽、蟲、荷葉。


功用:滋腎、活血、通脈。


主治:老年高脂血證。


加減:兼有冠心病心絞痛者,加丹參、赤芍;


兼有高血壓病者,加天麻、鉤藤、石決明;


兼有糖尿病者,加天花粉、生地、蒼朮。


煎服法:每日1劑,分2次,水煎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675#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21:29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五、生脈定喘湯 組成:太子參、麥冬、五味子、炒白果、炙麻黃、款冬花、半夏、桑白皮、蘇子、黃芩、炒杏仁、炙甘草。


功用:益氣養陰,化痰平喘。


主治: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及肺心病屬痰熱內蘊,氣陰兩傷者,症見痰多氣急,痰稠色黃,口渴多汗,體倦氣短,舌紅少苔,脈細數。


加減:肺熱重者,加石膏、魚腥草;


痰稠難咳者,加瓜蔞、膽星;


胸悶甚者,加枳殼、厚朴。


煎服法:每日1劑,分2次,水煎服。


(本文撰寫承蒙方醉、方凡醫師大力協助,謹表謝忱)(龍瑞敏編) 明理探微、求律創新的中醫學家朱文鋒 劉伍立朱詠華黃惠勇歐陽建軍整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676#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21:39 | 只看該作者

編者按


朱文鋒,湖南常德人,出身於中醫世家,從事中醫教學、醫療、科研工作40載,學驗俱豐。


現任中醫診斷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中醫藥學會第三屆理事會理事、中醫診斷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曾任中華全國總工會十一屆中央執行委員,在教學科研中曾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6項。


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省勞模、省優秀教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朱氏在中醫學術上不僅勤求古訓,兼通中西,尤其勇於刻意創新,探微索隱,善於總結發現事物的內部規律,長期深入地開展中醫病、證規範化的研究,並取得了豐碩成果。


其研製的中醫數位辨證機、中醫辨證論治電腦系統,能實現內、婦、兒等科全病域的中醫輔助診療;


主編的《中醫臨床診療術語》已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頒佈實施;


對中醫心理學思想進行系統整理,創立了中醫心理學科;


在學術上還提出了臟腑特性、重辨病性、略論病勢、因勢制宜、心身並治等精闢觀點及新論;


任全國中醫規劃教材《中醫診斷學》主編、國家試題庫中醫診斷學命題組組長。


朱氏論著甚豐,已發表學術論文近100篇,出版的著作主要有《中醫診斷學》、《中醫臨床診療術語》、《實用中醫詞典》、《內科疾病中醫診療體系》、《中醫心理學》等。


醫貴乎精,學貴乎博,識貴乎卓,心貴乎虛,業貴乎專,言貴乎顯,法貴乎活。


———趙濂(《醫門補要?自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677#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21:50 | 只看該作者

朱文鋒


男,1941年出生於湖南常德,世業醫藥,弱齡慕道,幼承家學。


曾習業於湖南省常德中醫學校。


1960年以品學兼優保送入湖南中醫學院學習,1966年以優異成績畢業而留校執教、業醫。


曾任湖南中醫學院中醫學基礎教研室副主任、基礎部主任、中醫係主任。


現任湖南中醫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醫診斷研究所所長,中國中醫藥學會第三屆理事會理事、中醫診斷專業委會主任委員,中國人體科學研究會醫學與哲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曾任中華全國總工會十一屆中央執行委員。


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省勞模、省優秀教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朱氏長期從事中醫教學、科研、醫療工作,為全國著名中醫學家。


除肩負繁重的管理工作外,本著對中醫事業、教育事業的執著熱愛,利用所有時間,刻苦鑽研中醫學術。


勤求古訓,兼通中西,尤其勇於刻意創新,探微索隱,善於總結發現事物的內部規律。


長期深入地開展中醫病、證規範化的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為中醫科教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他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台中醫數字辨證機,1980年獲湖南省重大科技成果三等獎。


繼之又研製成功中醫辨證論治電腦系統,實現了中醫全病域診療體系,1985年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他負責「八五」經絡研究攻關課題,組織完成經絡體表感傳檢測指標的研究,1990年獲湖南省衛生廳科技進步一等獎、湖南省科技進步四等獎。


他在全國率先研究中醫心理學,主編全國協編教材《中醫心理學》、《中醫心理學原旨》等書,為中醫心理學學科的創始人之一。


朱氏近年來主編了全國高等中醫院校規劃教材《中醫診斷學》。


擔任國家試題庫《中醫診斷學》命題組組長,完成了命題與建庫工作。


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醫臨床診療術語》製定的負責人,為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的主審人。


在中醫學術標準化、中醫診斷規範化方面取得突出成就,並具有國際影響。


他所研究的「內科疾病中醫診療體系」,1996年獲湖南省衛生廳科技進步二等獎、湖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他參加研製的「運用電腦二維動畫技術再現中醫脈象的研究」,1996年獲湖南省衛生廳科技進步二等獎、省教委教學成果一等獎、湖南省科技進步四等獎。


他所負責的「虛證診法客觀化、定量化研究」,獲湖南省衛生廳科技進步一等獎、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朱氏不僅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很強的科研能力,而且有很高的教學水準和指導藝術。


已帶碩士研究生20名,均獲碩士學位;


帶博士研究生8名,已畢業3名,均獲博士學位。


所帶研究生中有5名成為省青年骨幹教師,3人被確定為跨世紀學科接班人,1人評為教授,16人評為副教授。


他所負責的學科———中醫診斷學,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省級重點學科,居於全國領先水準,在國際上亦有一定影響。


他還主編出版了《實用中醫詞典》、《民間局部診法》、《內科疾病中醫診療體系》、《中醫學多選題解析》等書,發表學術論文近100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678#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21:59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一、探討辨證規律,建立辨證統一體系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的特點與精華,是中醫在診治疾病時應當遵循的原則。


但長期以來,中醫學對於證的辨別,缺乏規律性、系統性認識,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證名,論著中難以辨別,講授中難以口給,而臨床上的證候更是千變萬化,學用不易。


隨著中醫學理論和對辨證論治認識的不斷發展,關於辨證的規範化、系統化,已被提到了發展中醫學術的重要地位。


朱氏長期潛心於辨證規範化的研究,以宏觀整體思想為指導,以臨床實用為目的,從錯綜復雜的辯證事物中,把握住其內部本質及聯繫特點,總結、吸收其合理內核,運用科學的綜合分析、辯證思維、客觀定量等方法,創立了完整的中醫辨證統一體系,在中醫辨證學上作出了重要貢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679#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22:09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一)系統挖掘,明確辨證要素1辨證概念的統一約定:辨證一詞,首見於《傷寒雜病論?序》。


由於以往對症、證候、證名等概念未嚴格區分,症狀、證候都是使用「證」字,因此使得「辨證」的概念也隨之泛化,甚至「辨證」變成了中醫「診斷」的通用詞。


朱氏的研究發現,當前對辨證概念的不規範理解主要有以下數種:一是指對病狀(症狀、體徵)的辨識及分析其臨床意義,如疼痛性質是刺痛還是脹痛,其病性是瘀血還是氣滯等。


又如眼科辨癢痛、辨視覺、辨眵淚、辨翳膜、辨紅腫等通稱為辨證。


這主要是對症、徵的辨析,這種認識是辨證的最早本義。


二是指對疾病不同階段特點的劃分,如外感溫熱病分為衛分證、氣分證等,頓咳的辨證分為初咳期、痙咳期、恢復期等,皆稱為辨證。


其實,疾病的分期嚴格地說並不等於辨證,因為任何疾病都可以分期,而各病的每個期其證候並不相同,期不能完全揭示疾病某階段的病因病性、病位等本質。


三是將對病情善惡、順逆判斷稱為辨證,如麻疹、瘡瘍等病,都強調辨證當審善惡順逆。


四是指對病種的辨別,如五版《中醫外科學》指出:「紅絲疔的辨證是,有紅絲一條發於手臂或小腿部,迅速走竄,伴有明顯全身症狀,有時不消可以化膿,甚或走黃。


其對乳癖的辨證指出:「多發於青年婦女,腫塊為卵圓形,單個,邊界清楚,平滑,活動度大。


顯而易見,這些都是指的辨病。


五是指對原始致病因素的辨別,如五版《中醫診斷學》的疫癘證候,七情證候、飲食勞傷、外傷等。


這些內容其實屬於病因學,而不屬辨證學。


朱氏認為,嚴格地說,辨證是指根據症狀、體徵等臨床資料,在中醫學理論指導下,進行綜合分析,以認識疾病現階段的病理本質,並作出具體證名診斷的過程。


這應是當前對「辨證」的準確定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680#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22:19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2中醫辨證學淵源於《內經》:雖然後世一般都認為張仲景是辨證論治的創始人,但朱氏認為,《內經》中的辨證學內容非常豐富,如果沒有《內經》的問世,就不可能有中醫辨證學的存在。


其一,《內經》奠定了辨證學的理論基礎,如陰陽五行、整體恆動等哲學思想,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等的生理病理,邪正相爭,六淫、七情等病因病機學說,以四診為檢測手段的中醫診斷學等。


其二,《內經》建立了各種辨證方法的雛形,不僅六經辨證沿於《素問?熱論》「三陰三陽受病」之說,經絡辨證更是出自《靈樞?經脈》的「是動」、「所生病」,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氣血津液辨證等也與《內經》理論直接相關。


他如「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等八綱辨證內容,「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乾,寒勝則浮,濕勝則濡泄」等病因辨證內容,也都有較明確論述。


其三,《內經》記載了諸如寒、熱、虛、實、氣虛、氣實、血虛、陽虛、陰虛、氣結、氣逆、惡血、水飲、精脫、氣脫、津脫、液脫、血脫等許多辨證具體內容,尤其在辨病位方面,除在臟、在腑之外,更提及在腠理、在皮毛、在肌肉、在筋、在脈、在骨、在髓等更具體的病位概念。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4 22:00 , Processed in 0.093749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